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
第 13 章
撒上 13:3-4> 骄傲败坏了扫罗。在他身上,我得的鉴戒──
13:3-4 约拿单成功攻击非利士人的防营,扫罗却将一切的光荣归于自己。按昔日的社会风气,这种事虽然普通,却不算光明磊落。他的骄傲从小事上渐渐加增,先是夺取儿子胜利的光荣,又对自己的骄傲不加遏制,因此变得邪恶,不能自拔;骄傲毁灭了他自己,也使他家无宁日,甚至危害国家。窃取别人的成就,就表示你已经受骄傲辖制,若发觉骄傲正在你的生命中生根,你应当立刻将荣耀归于配得的人。
撒上 13:6> 新考验会临到,我们能否像过去得胜那样去靠主呢?
13:6 我们若忘记神与我们同在,只看见自己的微小,就会因敌人的强盛而惊惶。以色列人遇上强大的非利士军队就害怕,忘记了自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因为他们有神的帮助。面对困难与试探,要专一仰望神,信靠祂的帮助(参罗 8:31-37 )。
撒上 13:9> 扫罗是好心做错事吗?为何神不原谅?单因此事吗?
13:9 扫罗不等祭司到就自行献祭,这事违背神的律法(参申 12:5-14 ),也违背撒母耳的明确吩咐( 10:8 )。扫罗因为非利士军队入侵的情势急迫,就公然违背神,办不应当由他办理的事。他虽然是做一件好事(在大战以前向神献祭),却是以错误的方式进行。我们像扫罗一样,受到压力的时候就显出属灵真相。要达到目的,但不能不择手段,因为目的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
先知所传的审判信息
撒上 13:11-12> 礼仪与信心有何关系?危难之际就可以不靠神而任意妄为吗?
13:11-12 计穷力竭之时,很难信靠神。扫罗觉得时间紧急,就不等候神所定的时候。他以为尽了宗教礼仪就事事顺利,其实是用礼仪取代了信靠神的心。
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势,别因急躁而违背神。只要知道是神的心意,就要义无反顾,照祂的计划而行。神常常以延迟来考验我们的顺服与忍耐。
撒上 13:12-13> 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其实是想为自己开脱吧……
13:12-13 扫罗不肯服从神的命令有许多藉口,但是撒母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命令。”我们像扫罗一样,常常掩饰自己的错误与罪,亦用属灵术语来解释因由,但是,那些藉口不能减轻不顺服神的罪,祂鉴察我们真正的动机。只有坦率认罪,祂才赦免我们、复兴我们,赐福与我们。扫罗想找藉口为自己开脱,反而失去了王位( 13:14 )。
撒上 13:19-22> 没有武器怎能争战?但得胜在神──
13:19-22 以色列人无力去征服别人,军队没有铁制的武器,也没有改装武器的设备。实际上,如果以色列人想赶磨农具,就要付大量的工钱,请非利士的铁匠代他们打磨,因为非利士人早已垄断了铁匠的行当,而打磨农具收费很高。非利士人既严格地控制了兵工技术,一旦突袭以色列人,就会令对方士气低沉,乖乖就范。面对强敌,形势极其不利,他们怎能梦想可打败敌人?惟有靠神的帮助。神要以色列人不靠刀剑得胜,好使他们知道,力量的真正来源不在自己,而在于神。──《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
等待与信任(十三 1 ~ 14 )
其实最难做的事就是不做任何事,扫罗就有这种经历了。
.一个艰难的处境:身为一个基督徒,教会团契或是基督教团体的一分子,我们常常会发觉自己面临困难的处境;从前许多信徒也已经有这种经历了。这次他们要应付那些非利士人,虽然他们挑选出来的都是精兵( 2 ),可是敌军的数目实在是太多了( 5 )。
.苦闷的等待:他们焦急地等待撒母耳来献祭,可是他没有来,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扫罗所组成的农夫军队便都悄悄地回家做工去了。这情形就像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有工作上的压力一样。
.错误的选择:在以色列国中只有祭司才可以献祭,虽然邻国的帝王也常身兼祭司之职,然而这只是他们揽权的表现而已。扫罗本来可以派人到示罗去请一位祭司来的(十四 3 ),或应该对神充满信心地忍耐等候;可是他却自己献祭( 9 )。这表示他缺乏信心和忍耐,所以他因不顺从神而失去了王位。今天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压力,也不应该妄自行动,除非能确定知道这是神所定的时间。
祈祷 求神赐我忍耐的心,等候神所定的时间。──《新旧约辅读》
撒母耳记上 第十三章 注释
13:1-14:46 密抹之役
本章与 12章之间可能隔了一段颇长的日子,扫罗率领以色列人不断与 邻敌对抗,藉以巩固国势。在以色列与非利士再度爆发战争之时,扫
罗率领军队在吉甲等候撒母耳前来献祭,以便出征。但扫罗等得不耐烦,竟然擅取祭司的职分,亲自献祭,这是他被神弃绝的起点。然而
神仍在这次战役中施恩,扫罗的儿子约拿单闯入非利士人的防营,神使地震动,敌军大为混乱,扫罗趁势追击直至西部的亚雅仑。
1-7 扫罗召集百姓於吉甲
1「四十岁」:原文并无数字,可能是抄录时遗漏了。从文字上推测这数字必是二十或以上;从常理推断,约拿单已
成年,能率领军队打仗,说扫罗是四十岁也是十分合理的。
2 「密抹」:便雅悯的小镇,位於耶路撒冷之北约十四公里(九英里)。
3 约拿单这次的突袭,意味着以色列人摆脱非利士人而独立。
「迦巴」:位於耶路撒冷东北偏北的十公里(六英里)处。
5「三万辆」:可能是「三千辆」之误。参七十士译本及叙利亚译本。
「伯亚文」:位於密抹之西,伯特利之东的旷野。
7「扫罗还是在吉甲」:为了等候撒母耳到来在出征前献祭。
8-15上 扫罗越权、王位不保
扫罗一开始正式作王,便作了神所不喜悦的事,违背了神的吩咐,私自献祭。表面看来,扫罗听从撒母耳的吩咐,在吉甲等候他七天,但
当情势看似不妙之时,扫罗便失去信靠神的心,擅自采取行动。扫罗这种不听从神和没信心的表现於日後与亚玛力人交战一事( 15章)仍
旧可见,显示他这次并没有悔改,以致神终於要弃绝他。
8 经文没有交代撒母耳迟迟不到吉甲的原因,可能他想藉此试验扫罗。
14 扫罗虽然继续作王,但只是暂时的,因神已经有了作王的合适人选。
15「撒母耳就起来」:根据七十士译本,上基比亚(扫罗的家乡)的是扫罗而不是撒母耳(参2, 14:2)。
15下-2 ; 与非利士人对垒
当战事拖延的时候,非利士人已控制以色列整个国家(参 17),而扫 罗身边的军队已由三千人锐减至六百人(兵士大概是战兢而逃走了)
。再者,由於只有非利士人拥有制铁的技术,以色列人除扫罗与约拿单持有刀枪外,其余的只有铜制的武器,在战争开始便已处於劣势。
16 「便雅悯的迦巴」:显然是当时以色列人唯一可防守的地方,在密抹以南,是个有屏障的深谷。
17-18
非利士人从密抹派兵三路出击,要使以色列人投降。这三路分别是向北的俄弗拉──书亚路线;向西南的伯和仑路线和向东
的旷野路线。
「掠兵」:专事突击的前锋部队。
「洗波音谷对面的地境」:应作「那眺望洗波音谷的地境」。
21 本节经文残缺,引起几种不同的解释和译法,其中一个解释是:磨农具的非利士铁匠收费昂贵,犁、耒耜收银三分之二舍客
勒,其余则收银三分之一舍客勒。
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
非利士人的争霸(十三 1-7 , 15 下 -23 )
(注意:有关八至十五节的注释,请看下一段──谁统治以色列 )
十二章的应许和警告,成为扫罗整个统治的背景。第一节是概括,就像列王纪各王的慨述一样(例如王上十五 1 , 9 以下)。很不幸有两个数字从内文中被删除,可能因为它们在早期版本难以辨认,故此我们不能知道扫罗登基有多长时间。
开始的七节圣经和本段的下半部(由 15 节中开始),指出扫罗统治时不同的背景。非利士人的威胁有三方面很重要:
(一) 他们现行的管辖 。这里很清楚叙述非利士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以色列境地,这次他们入侵密抹(看下图),以色列境地的心脏地带,与扫罗的家乡基比亚相距不远,这里同时清楚看见他们有策略地将防营设在以色列领土内。第三节的防营( garrison )这个字可作总督( governor ,正如新英文圣经这样译),但无论如何,非利士人现在的总督要用防营来支持和防他自己,并且加强他的权力,故翻译的问题不能影响这一点。
(二) 他们军队的数量 。第五节的数字表面上看,会有点疑问;很可能希伯来语的 千 字作一个军队的‘单位’,实际上较千为小。虽然如此,非利士人可以聚集三十个单位的马车和六个马兵单位,没有提及那庞大的步兵行列;要对抗这一切,扫罗和他的儿子约拿单却只能聚集不超过三个步兵单位( 2 节),事实证明非利士人有很强的军队,但以色列虽然是个较大的国家,她却只是一个农业国家,甚至没有正规军队,相对之下,对以色列人相当不利。
(三) 他们较佳的装备 \cs8 。除了他们拥有效力如二十世纪的坦克车的马匹和马车,非利士人还有较佳的个人武器,因为他们有远见豫先在全地垄断铁匠的生意( 19-22 节)。这样,以色列面对一队更强大和装备更佳的军队,他们怎会有得胜的希望呢?许多人对这次胜利完全失望( 6 节),扫罗也很恐惧,怕所有人会逃跑,引致他采取紧急的行动;正如比较第二节和十五节可以看见,他的军队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史太林( Joseph Stalin )有一次蔑视地问:‘教皇!他能够得到多少地界呢?’他低估了宗教的力量,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这是连许多无神论的社会学家也得承认的。以色列有一种内在的联结,使她有力量打败非利士人;但在目前的紧急情况下,需要用真正信心的行动相信会立即得胜。无论如何胜利至终会来到──不单是因以色列内在的团结,也是因为上帝并不站在庞大军营的一方。
谁统治以色列?(十三 8-15 上)
在这种紧急环境下,于是扫罗准备去迎战──在还没有献祭牲给上帝。就如我们都熟悉的全国祈祷日,好像在第四章那样,早期以色列相信战争不单需要上帝的引导和保护,而且要在祂的旌旗下为达成祂的旨意,祂才与他们同在。军兵要保持圣洁(参见廿一 4 以下)。故此豫备献祭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引起上帝的愤怒,并且军队在出发前就失去士气。
撒母耳在十章八节提出来的嘱咐已被当作耳旁风。经文中没有清楚解释究竟他有否比他所定的日期稍迟来到,或者他是在指示发出七日的最后一刻才来到。但无论如何,很明显扫罗急于领导他的一小队军人去抵抗敌人,故此他不再等候撒母耳,于是他自己献上燔祭。结果立即引致两位领袖的争辩。扫罗在此有三方面的错误:
(一) 缺乏信心 。实际上,他信赖他小小的军队;他信赖军事策略,他计划与非利士侵略者周旋,然而以色列惟一的盼望乃是上帝。
(二) 滥用职权 。扫罗不是祭司,即使作王也是无权主持献祭仪式;移交以色列政治领导权的时候,撒母耳仍然谨慎地继续拥有全部属灵和宗教权柄。事实上扫罗以为他是君王,最少在紧急时可以执行他选择的任何角色。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错误。
(三) 不顺从 。撒母耳指出扫罗的行动,不只缺乏信心或者滥用王的权力,虽然两者也都成立,但最主要是他不顺从上帝。这里清楚指出不听从撒母耳,即是不听从上帝,祂透过先知传达祂的吩咐。扫罗再一次被提醒,真正的以色列王是上帝,扫罗自己也有要顺服的,正如他的百姓顺服他。若非如此,撒母耳说这是很愚拙( 13 节);为国家的利益想,统治者需要很有智慧,不论藉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干,或是藉好的辅导(无论是从上帝或是从人而来)。扫罗只此行动,便显明他的愚拙,故此他不适合作领导。撒母耳毫不迟疑地,豫言扫罗会失去他刚刚得到的国度( 14 节),在撒母耳记上,十四节首次暗指大,虽然目前还是间接地提及。
我们有点觉得撒母耳的判断尚未成熟,何况扫罗的行动也有一些藉口。撒母耳记上显示扫罗是个好的士兵,但不是个好的王。因他不顺从上帝立即被公开指责,是要作为其后的国家及领袖们的鉴戒。以色列──一个近东弱小的国家,她最终的希望绝对是上帝的掌管。同样,教会也一样软弱,不能够盼望成功,除非她的领袖们完全依靠上帝,与祂同工。
在某种意义上,这段经文提出一个问题:谁统治以色列?在另一个意义上,这个问题是更为个人的:扫罗能否克制他自己,或者他被环境所支配?后一个问题与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关系,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怎样卑微,当环境或个人的兴趣似乎朝向不同方向时,我们的原则会否坚定,我们良好的动机是否可靠?──《每日研经丛书》
撒母耳记上注释 三 .不顺服与被弃(一三~一五)
1.扫罗有罪的献祭(一三)
一三1 我们读到本节时,感到有明显的困难,因为圣经版本有不同的翻译。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的译法是:“扫罗作王一年了,而当他作以色列王两年的时候……。”英文修定本译为:“扫罗登基时年三十岁,而他作以色列王两年……。”修订标准本:“扫罗登基……岁,而他作以色列王二年。”新美国标准本:“扫罗登基年四十岁,他作以色列王三十二年。”有些七十士译本的手抄本干脆地略去这节难题经文。最可取的解释是,古代后期世纪的抄写员遗漏了一些希伯来文的字母。然而我们确知扫罗掌权的时候,已是成熟的男人,因为那时他儿子约拿单已届参军的年龄。
一三2~5 扫罗建立了三千人的军队,约拿单率领他的部属攻陷在迦巴的非利士人的防营,地点在耶路撒冷的北面。这激起非利士人召集庞大的军队全力作战。(有些译本依照叙利亚文版本及一些七十士译本的手抄本,第5节译为三千辆铁车,这数目较配合马兵六千。)”
一三6~9 希伯来人面对挑战时,显得懦弱非常,有人已逃到约但河的对岸。他们在轭下很久,认为力争重获自由似乎已经不可能了。非利士人占尽上风。扫罗在吉甲等候撒母耳的时候(参看一O8),召集时人数越来越少。到第七天,撒母耳还未出现,扫罗眼看兵力减退,敌军威胁逼迫,感到时势所迫,便私自献上燔祭,纵使他不是利未人,没有权这样行。但尽管撒母耳看似迟了,扫罗也没有理由僭越祭司的位分。
一三10~14 撒母耳事后来到。知道扫罗所作的事。扫罗虽然满有借口。但始终不能抹去他不遵从神的事实。撒母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命令。”他因此失去他的王位。神已找到另一个合他心意的人。这是扫罗犯的第一个罪。另有别的罪招致他失去以色列的王位。其它的罪有:他鲁莽的约誓(一四);姑惜亚甲和贪惜与亚玛力人争战后最好的战利品(一五);杀害亚希米勒和其余八十四个祭司(二二);多次想杀害大卫(一八~二六);求问隐多珥的女巫(二八)。
我们也像扫罗一样,常常掩饰自己的错误与罪,亦用属灵术语来解释因由,但是,那些藉口不能减轻不顺服神的罪,他鉴察我们真正的动机。只有坦率认罪,他才赦免我们、复兴我们,赐福与我们。
一三15~23 扫罗带着他的六百人,与约拿单在吉甲会合。非利士人安营在不远的密抹,派掠兵分别往东、西、北各方。以色列似乎无助,不能阻止敌人。非利士人长久控制局面,已废去以色列境内的铁匠。以色列人无力去征服别人,军队没有铁制的武器,也没有改装武器的设备。希伯来人要到非利士人那里才能打磨农耕工具。只有少数人拥有兵器(刀)。局势看来十分严峻。
撒母耳记上 13:13
没 有 遵 守 耶 和 华 …… 所
吩 咐 你 的 命 令: 耶 和 华 神 明 确 地
命 令 扫 罗 在 吉 甲 等 候, 直 到 撒 母 耳 来 献 祭 并 给 予 指 示 (10:8) 。 神
使 撒 母 耳 迟 于 约 定 好 的 7 日 到 达 以 考 验 扫 罗 是 否 顺 服, 但 扫 罗 由
于 绝 望 (8 节 ) 和 自 以 为 是 (9 节 ) , 便 自 行 献 祭, 违 背 了 神 的 话。 由 于 扫 罗 没 有 遵 守
神 的 命 令, 撒 母 耳 告 诉 他, 神 将 收 回 他 的 王 位 (13~14 节 ) 。
虽 然 扫 罗 在 他 的 余 生 里 仍 然 做 王, 他 的 儿 子 约 拿 单 却 将 不 能 继 承 他 的 王 位。
13:14
一 个 合 他 心 意 的 人: 此
人 就 是 大 卫。
1. 大 卫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合 神 心 意: (1) 他 从 少 年 时 就 相 信 神 (17:34,37) ; (2) 他 总 是 殷 勤 地 寻 求 神 的 面, 并 如 孩 童 般 信 靠 神 的 引 导 (23:2, 4 ; 30:8 ;撒 下 2:1 ; 5:19,23) ;
(3) 他 全 身 心 地 敬 拜 神, 并 引 导 以 色 列 全 会 众 如 此 行 ( 代
上 15~16 章 ) ; (4) 他 谦 卑 地 承 认 神 才 是 以 色 列 真 正 的 王, 而 他 不 过 是 神 拣 选 的 代 理 人 ( 撒 下 5:12) ; (5) 在 公 开
行 事 时, 他 基 本 上 顺 服 主, 遵 行 他 的 旨 意 ( 比 较 徒 13:22) 。
2. 然 而 大 卫 晚 年 在 好 几 件 事 情 上 让 神 深 深 地
撒母耳记上
注释
十三 1 至十五 35 争战与冲突
扫罗在位的时候,以色列多半都在战争之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主要的敌人,而十三和十四章就谈到扫罗早期战胜他们的一些事迹。第十五章详述那次战胜一个较小的敌人──亚玛力人──的胜利。十四章 47 节提到其它胜利的战事,却没有详载。因此从某个角度看,这几章圣经描述了扫罗作王时,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开始,期间他不断把以色列人从仇敌手中拯救出来(十四 47 )。
然而,这部分却以一句冷酷和不愉快的话作结:「耶和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十五 35 )。十三至十五章记载的事件,不单是与外敌的争战,并且也是扫罗与其它以色列人的个人冲突。在第十四章,扫罗可能是要杀害他自己的儿子,而他结果是跟自己的军队发生争执。更严重的是,在十三章和十五章,我们都发现扫罗违抗那奉神的名说话的撒母耳。不管扫罗至此的表现是多么好,他很快便证明,虽然他在战争中连连得胜,但他却不是一个适合带领以色列人的领袖。
虽然扫罗的管治以失败受挫作结束(记载于三十一章),但也并非完全是一个灾难。毕竟他曾给予以色列人一个新的希望,因他开始把(从前独立的)各支派联合起来,渐渐建立成一支军队,多次击败了非利士人,并把他们赶出以色列境外。纵然他最后在战争中落败了,但他在某些重要方面已为后继者铺路。我们不应忽视大卫亲自给扫罗作的见证(撒下一 19-27 )。
然而,十三至十五章清楚显示,从神的角度看,扫罗是失败的;纵然是神亲自拣选他作王的。圣经指出根本的原因,是他拒绝顺服神借着先知撒母耳所给予的指引。这里的信息是很清楚的:神不会赐福一个看己高于神所设立之先知的以色列王。第十三至十五章所描述的事件,可以看为一次权力斗争,是神站在先知那边跟以色列王对抗。
扫罗在位多久并不能确定,原因在于经文上的缺漏。在希伯来原文中,十三章 1 节如下:「扫罗登基年,作以色列王二年」。明显地,在「年」字之后有一个数字遗漏了,新国际译本根据一些希腊文抄本,合理地加上了「三十」这个数字(参新国际译本旁注;译按:和合本加上了「四十岁」的数字)。因此,我们也可合理地假设在「二年」之前,有另一个数字遗漏了;不过,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仅仅二年是一个正确的数字。「四十二」(新国际译本;该译本没有「的时候」,全节是:「扫罗登基年三十岁,作以色列王四十二年」)这个数字是根据使徒行传十三章 21 节和犹太史家约瑟夫的记载;两者的记述均把数字概括为「四十」。然而,旧约时代常用 40 这个数字来指一个世代,因此,较细小的数字,如「二十二」(新英语译本)在这里也是有可能的。而执政仅有两年的可能不大的。
十三 1-7 作战的准备
第 2 节描述扫罗为了跟非利士人那无可避免的争战,而作全面的准备。他拣选以色列人,组成一支常备军,随时准备作战,并安排他们驻扎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自己带领一支人数较多的军队,他的儿子乔纳单(这里是第一次提及)则带领另一支军队。跟着,第 3 节描述了第一次主要战役的原因。非利士人因失去了防营,大感愤怒,遂派遣一队装备齐全的大军进攻以色列境,意图粉碎那细小的的以色列军。以色列军队并没有足够的正规兵器(参 22 节),难怪他们许多人都逃走了。扫罗那 2,000 的军队缩减至 600 人( 15 节)。但扫罗有一个隐藏的优势:他是执行从神而来的命令,而他对这命令的服从可扭转这没有盼望的颓势。那命令就是往吉甲去,在那里等候撒母耳(十 8 )。因此,扫罗便往吉甲去( 4 节),并留在那里作准备( 7 节)。
十三 8-14 撒母耳责备扫罗
扫罗到了最后一分钟却违抗了撒母耳的指示。现代的读者会倾向同情扫罗,因为当时军情紧急(他的士兵不断逃亡),而撒母耳又迟迟未来。然而,明显地撒母耳只是稍为拖延,而扫罗却只等到约定的时间,便没有再多等一会儿。扫罗并不是因为担当祭司的职位而受责备,却是为了取代撒母耳的位置。撒母耳答应(十 8 )要在作战前献祭,并指示扫罗在战场上当行的事。但扫罗认为他可以免除这两项。我们可能认为他所犯的只是微小的罪,但其中却包含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位新王要顺服先知还是要辖管先知呢?先知是代表神去说话和行动的,因此扫罗愚蠢的行动,证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要受神的指示所约束。这行动所要付上的代价是,他的后裔不能继任作王( 14 节)。神要把王位交给另一个人,一个合他心意的人。此话指的是大卫,他在第十六章会进入这历史故事中。大卫不比扫罗洁净无瑕,但他却常常听从先知的指示行事。
十三 15-23 军队的行动
本段简单地叙述军队在作战前最后的调动。扫罗派他的军队前往基比亚,是要与乔纳单的兵力结合(参 2 节),因而纵使以色列的士兵人数极少,军备又不足,但至少他们是一支单一的军队。另一方面,非利士人却把他们的军队细分,分 3 路进发( 17 节),而这显然是他们战败的原因。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第十三章
13:1 有的抄本作:“扫罗登基年三十岁,作以色列王四十二年。”希伯来文旧约中无“三十”及“四十二”等数字;《七十士译本》无本节。本章记述扫罗为王的情况。
13:2 旧约首次提到约拿单,他是扫罗的长子(14:1)。密抹在伯特利东南。这些大概都是聚集在吉甲欢迎扫罗为王的人。他留下了三千,其余都打发回家。
13:3 迦巴在便雅悯境内。
13:4 撒母耳早已和扫罗约定,要在吉甲聚集并献燔祭(看10:8)。扫罗被立为王的一个大目的是要领导以色列人消灭非利士人,不受其辖制。
13:5 非利士人在迦巴的前哨受到约拿单的攻袭,又听见扫罗正在吉甲结集兵力,也来到密抹,准备战争。
“有车三万辆”:有的抄本作“三千辆”(参士4:13注)。
13:8 “等了七日”是照撒母耳的吩咐。以色列人本来就已很害怕(6节),时间一长,更是恐惧,纷纷离开。扫罗的核心军队只剩下六百人(15节)。
13:9 扫罗没有等撒母耳献祭后才开始战斗,反超越自己的职权,作了应由利未祭司担任的工作,又以为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挽救危急。
13:13-14 以色列人的王与邻邦的王不同,他只是神的仆人,要遵守神的律法,听先知的话。扫罗因此受责,王位也不能象别国一样由儿子继承。
13:17-18 非利士人派了三批军队,从东、西、北三路进掠以色列全地;大概抢掠之外,还有示威性质。
13:19-20 非利士人独占冶铁工艺,不许以色列人染指,连耕作的农具也须向非利士人购买。以色列人主要用铜具、石头来作战。铜的犁头、斧、铲容易用钝,要磨利也须找非利士的铁匠帮忙。
13:21 “锉”字希伯来文作pim,是度量衡的一种,合三分之二舍客勒。本节也可译为“磨铲及犁耙的价钱是三分之二舍客勒银子;磨叉、斧子并赶牛锥的价钱是三分之一舍客勒银子。”非利士人寓禁于征。(一个舍客勒约合12公分或八分之三英两)。
13:22 以色列人只有扫罗和约拿单有刀,在武器上远落人后。后来能打胜仗,益见所倚赖的不是兵器,而是神(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