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第 18 章
犹大在客西马尼园卖主
约 18:3> 竟有这许多人来捉拿耶稣,他们是谁?
18:3 这些差役可能是圣殿里的差役,他们是犹太人,得到宗教领袖的授权,可以处理一些小事和捉拿犯人。这些士兵则可能是罗马军队的小分队,他们没有亲手逮捕耶稣,却伴随差役,以确保事情不致失去控制。
约 18:4-5> 没有严寒,哪有梅花扑鼻香,基督徒的生命会例外吗?
18:4-5 耶稣被捕,门徒各人的生命将会大大改变:犹大公然在其他门徒面前出卖耶稣,忠于耶稣的门徒也同时背离祂(参太 26:56 )。这群门徒将要经历严峻的考验,才能转变为满有能力的领袖。
约 18:6> 吓得后退?耶稣那么温柔,不会是祂吓着他们吧……
18:6 这些差役和士兵等人可能都被耶稣的勇敢或“我就是”这几个字吓呆了。耶稣这样说就是直截了当地宣称自己就是神(参出 3:14 )。或许他们是被耶稣这掩盖不住的权威压倒了。
约 18:10-11> 彼得想凭己力救耶稣,所以他动了手;有时我们也想靠自己……
18:10-11 彼得想保护耶稣,所以拔出佩刀,砍伤了一名差役,但耶稣叫他把刀收入鞘中,让神的计划继续进行。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靠自己的能力处事,强使事情尽如己意。试想想,如果彼得能成功地凭己意保护耶稣,那么,神的救赎计划就受到阻挠,所以我们应当对神的计划有信心。
约 18:11> 耶稣的“杯”是……
18:11 “杯”是指耶稣为赎世人的罪而将要忍受的苦楚、与神隔绝和死亡。
耶稣受审之阶段
约 18:12-13> 那些宗教领袖干吗那么心急,迟一点审耶稣都不成吗?
18:12-13 纵使当时已是深夜,耶稣还是立刻被带到大祭司的府第,因为那些宗教领袖希望在安息日以前把耶稣处决了,好不影响之后逾越节的庆祝活动。大祭司的府第内有一个庭院,仆人和差役可以在这儿生火取暖( 18:18 )。
约 18:13> 亚那和该亚法为一己私欲,连神所托付的也忘了;你不会忘了吧……
18:13 亚那和该亚法都是大祭司。公元 \cs15 6 至 15 年由亚那作大祭司,后来罗马统治者废了他,委任他的女婿该亚法作大祭司(公元 18-36/37 年)。根据犹太人的律法,大祭司是终生的,所以当时很多犹太人仍然以亚那为大祭司,并以这称号称呼他。虽然他在犹太人中仍有很大的权力,但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该亚法的手里。
亚那和该亚法都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和属灵领袖,他们应该明白神的启示,早就知道耶稣就是经上所说的弥赛亚,本应该带领百姓来归耶稣,可惜,他们只顾自己政治上的野心,连他们带领百姓认识神的本分也扔了,反而千方百计排除异己,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害神的儿子。
约 18:15-16> 除了彼得,还有谁跟着到大祭司那里去?
18:15-16 另一个门徒可能就是这部福音书的作者约翰,他认识大祭司,向看门的使女表明身分,就能领彼得进入院子里,但彼得拒绝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彼得在其后数小时的经历将改变他的一生。
约 18:19-24> 没有公平的审讯,耶稣也捱过去;换了你,受了怨屈你会……
18:19-24 耶稣当晚先经过两次私审,然后才被押到犹太公会(参可 14:53-56 )。这些宗教领袖知道自己没有充分理由控告耶稣,所以想捏造证据诬告祂(参可 14:55-59 )。
约 18:22-27> 别人不爱主,你感到愤愤不平,是吗?你可有为自己曾使主痛心而愤愤不平?
18:22-27 对于犹太公会不公义审判耶稣,我们很容易感到愤愤不平,但彼得和其他门徒也有分使耶稣痛心,他们背离祂,不认祂(参太 26:56-75 )。纵使我们多数不至于像那些宗教领袖,但在生活某些方面或鉴于某些压力下,我们都可能像这些门徒一样,不认基督为我们的主。因此切勿指着别人看似更严重的罪而替自己找藉口,相反,要来到耶稣面前,恳求祂的赦免和医治。
约 18:27> 18:27 耶稣在彼得承诺永不背弃祂时所说的预言应验了( 13:38 ;参可 14:31 )。
约 18:28> 犹太人虔诚守洁?不进外邦门,心里却密谋杀人……
18:28 根据犹太律法,犹太人若进入外邦人的家便会令自己在礼仪上不洁,直到“洁净”以前都不能在圣殿敬拜或守节。这些人怕因不洁而不能吃逾越节筵席,把耶稣带到彼拉多家去后,只站在外面不敢进去。他们正心怀鬼胎,密谋杀人,但外表上仍佯装敬虔,谨守着宗教礼仪的规矩。
约 18:29> 罗马官长彼拉多,他的名字你听过?他的事情你可知?
18:29 公元 26 至 36 年彼拉多当罗马政府驻犹太地区的巡抚,耶路撒冷就在他的管辖区内。因为他曾掳掠圣殿的财物去建造输水道,犹太人很不欢迎他;他也不喜欢犹太人。但当犹太人的王耶稣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查不出祂有什么罪( 18:38 )。
约 18:30> 宗教领袖想利用彼拉多定耶稣的罪,他们不可以自己定吗?
18:30 宗教领袖无权把耶稣判死刑,因为只有罗马政府才有判死刑的权力。彼拉多知道宗教领袖憎恨耶稣,也知道跟着会发生什么事,却不想代他们任刽子手,他也认为证据不足,拒绝判耶稣有罪。耶稣的性命就成为政治斗争的棋子。
约 18:31-19:16> 彼拉多想别人代他决定对耶稣的态度,你想对待耶稣可以这样吗?
18:31-19:16 彼拉多尝试用四种方法处理耶稣这宗案件:( 1 )企图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18:31 );( 2 )试图找方法逃避,让自己可以释放耶稣( 18:39 );( 3 )尝试妥协,只鞭打耶稣,而不把祂处死( 19:1-3 );( 4 )尝试唤起指控人的同情心( 19:15 )。每个人都有责任决定自己对耶稣抱什么态度,彼拉多却希望让其他人替自己决定,结果他失败了。
约 18:32> 18:32 钉十字架通常是处决非罗马人罪犯的刑罚(参太 20:19 )。
约 18:34> 牌上面写了“犹太人的王”,对罗马人,对犹太人而言,有不同意思,你可知道?
18:34 彼拉多倘若以罗马巡抚身分提出这个问题,便是问耶稣,祂是否正在组织势力反对政府,但犹太人以“王”的称号来称呼他们的弥赛亚。以色列已被罗马帝国统治,敌对的王会威胁到罗马政府,但弥赛亚则可以纯粹指宗教领袖而言。
18:36-37 彼拉多直截了当地问耶稣,耶稣也给他清楚的答覆,祂是王,但祂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彼拉多看似毫不怀疑耶稣所说的是真的,且相信祂是清白无罪的,但他显然一方面知道这个真理,另一方面却拒绝接受。不认识真理固然不幸,但若认识真理而不去接受,则更可悲。
约 18:38> 人看真理都是相对的,你可知道为什么?我们又如何认定真理?
18:38 彼拉多可能认为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对很多政府官员来说,大部分人赞同的,或者有助他们建立个人权力、让他们在政治上跃升的就是真理。如果没有真理的基础,就没有道德的对错,也没有公义。在耶稣和祂的话中,我们得到真理和道德的标准。
约 18:40> 人民英雄是巴拉巴?我就不拣选他,我心中的英雄嘛……
18:40 巴拉巴是谋反对抗罗马的暴徒,虽然他曾杀过人,却可能是犹太人心中的英雄。犹太人不满受罗马统治,更怨恨要缴纳税项给他们所鄙视的政府。巴拉巴曾统领叛变,但其后失败,却可获得释放,而惟一能拯救以色列的耶稣却不得释放。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耶稣被捕(十八 1 ~ 14 )
主耶稣对门徒说了一段教诲的话后,便与他们经过汲沦溪,到达客西马尼园祷告,预备迎接祂在世的最后一刻。即使这时刻,我们仍可以见到主尊贵可爱的本性。
.祂的勇敢( 4 ):当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要来捉拿祂时,祂不但没有避开,反而勇敢地出来面对他们。
.祂的威严( 5 ~ 6 ):我们可以想像来捉拿耶稣的人必然不少,他们毋须惧怕一位手无寸铁的人。但是当耶稣回答他们“我就是”的时候,他们竟惊恐至倒在地上。注意:“我就是”乃耶和华神尊贵的称谓(参出三 14 ),这名称充满权柄和威严。
.祂的爱顾( 8 ):耶稣要求捉拿祂的人只捉拿祂,而让祂的门徒离开,可见祂十分爱顾门徒。
.祂甘愿顺服以至于死( 10 ~ 11 ):西门.彼得欲救耶稣脱离险境,但祂却拒绝彼得的帮忙,祂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是绝对顺服的宣告。
在主耶稣被捉拿的时刻,两个曾经跟随过耶稣的门徒有不同的表现。犹大甘愿出卖祂的老师( 3 、 5 ),只是为了三十块银钱而已(参太二十六 15 )。我们会否为物质名利向罪恶妥协而出卖耶稣?另一位门徒彼得,看来他未完全明白主耶稣的心意。他要拦阻事情的发生,这当然是错误的,但也是出于爱主之心之故。我们爱主耶稣,应当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但是彼得对主那纯真的爱也值得我们学效。
祈祷 主啊!是我所爱所敬重的,我愿一生跟随。
不义的审判(十八 15 ~ 32 )
耶稣被带到亚那面前受审,这是一次非法的审问:
① 当年作大祭司的不是亚那,而是该亚法(参十八 13 ),故此在非法的审讯后,耶稣还要被押到该亚法处( 24 )。
② 按照犹太法律,受审者在被盘问以先可以为自己申辩,但现在却是大祭司先盘问耶稣( 19 )。
故此,耶稣提醒亚那:“你为什么问我呢?”( 21 )此外,假若他们要搜集证据,可以从听过耶稣教训的人得知,那又何必要问祂呢( 20 ~ 21 )!有一个差役用手掌打祂,这更显出他们的不义( 22 )。面对这不义的审判,主耶稣仍然显出祂的勇敢不屈之精神。祂为人的罪的缘故,甘愿接受这不义的审判。
彼得不认主( 15 ~ 18 、 25 ~ 27 ):这段经文记载了彼得三次否认主,这是他的软弱,然而在这事上我们仍可以看出彼得若干的美德。在主耶稣被捕后,众门徒都离开了,就只有彼得和一位隐名的门徒还暗暗地跟主,直至到大祭司的院子里。这显出彼得的勇敢和爱主的心,他不欲主孤独地面对审判。犹记得彼得曾誓言:“主啊,……我愿意为舍命!”(十三 37 )相信这并不是虚假的誓言,他的行动正显示他的忠诚。不过,人过分的自信,也是人失败的原因,在自以为可以胜过时,一不留心,撒但便会来攻击,使人跌倒。我们都愿意好像彼得一样,有勇敢和爱主之心,也愿意誓言跟随主,但是我们也当常常警醒小心,不要容让撒但进入我们的心里,免致跌倒。
最后,主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因为按照罗马法律,死囚的判决要交到巡抚手中,判决死刑不是犹太人所能作的事( 28 ~ 32 )。
祈祷 主啊,求帮助我勇敢胆壮,能在众人面前承认是我的救主。
主被诬告(十八 33 ~ 40 )
犹太人憎恨耶稣,要将祂除掉,便捏造各样的罪证诬告耶稣。他们不能以一些含糊的说话(参十八 30 )而要求彼拉多将耶稣判处死刑,于是他们便以反叛罗马帝国的罪名加诸耶稣身上( 33 ),以期达到他们的目的。
彼拉多问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吗?”( 33 )、“是王吗?”( 37 )耶稣的回答指出了两个事实:
1. 祂的王国不属于这世界( 36 ):主耶稣并没有否认祂的王权,但祂不是世上政权的王,假若祂真的是这样的王,犹太人便不会对祂不满了。祂是一位属灵国度的王,祂的王国不是以争战的方式来到,而是在人的心中,祂以爱胜过人心里的罪恶。祂曾如此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十七 20 ~ 21 )
2. 祂来到世界是要为真理作见证( 37 ):主耶稣来到世界,要将有关神的真理、人罪恶的事实和有关生命的道理告诉世人。面对真理,人只有两个选择:不是拒绝真理,就是接受真理,人不能有中间立场,而属于主的人必会接纳真理。
然而拒绝真理的人,就是拒绝主的人,纵然找不出什么罪( 38 ),仍然要将主耶稣杀死,这正是神要完成祂救赎计划的方法。主耶稣若没有死,人类便没有救赎的盼望了。
祈祷 感谢主,为人类承担苦楚,被人诬告,甚至杀害,为要使人类得救赎的盼望。──《新旧约辅读》
约翰福音 第十八章 注释
18:1-11 耶稣被捕
1 「汲沦溪」:是耶路撒冷城以东的谷地。
「园子」:名为客西马尼(见太26:36注)。
3
「一队兵」:原指为数六佰人的罗马士兵,在此可能只指其中
一小部分。
4-8上 ;耶稣的全知(见串5)、果敢与威严充分表现出来。
8下- ; 耶稣护卫 的门徒(见串6)。
10-11 马勒古的获治,见路22:51。
耶稣对彼得说的话,另见太26:52-54。
「我父 ......
不喝呢」见可10:38注、太26:39注。
18:12-27 耶稣被宗教领袖审问、彼得不认主
12-14 耶稣被解到亚那面前
亚那的身分,见路3:2注。
「该亚法」:见约11:49注。
15-18 彼得首次不认主
「还有一个门徒」:可能就是「耶稣所爱的门徒」(19章串20
),本福音书的作者使徒约翰。
「大祭司的院子」:指该亚法住宅的院子(见太26:57-58)。
19-24 亚那盘问耶稣
19
(同22)「大祭司」:是对亚那的尊称(见路3:2)。
21
犹太人法律,公正的审讯应先让证人作供,而不是直接盘问被
告。
24 该亚法主持的公会审讯,见太26:59-68。
25-27 彼得再三不认耶稣
「同他在园子」:指在客西马尼园。
彼得被询问的经过,参太26:69-75及注。
18:28-38上 耶稣受彼拉多审讯
28 「衙门」:指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的临时官邸。
「天还早」:罗马法庭大清早便开始审讯。
「他们 ......
筵席」:按犹太人的规矩,进入外邦人的住宅便沾
染污秽(参徒11:2-3),
而礼仪上不洁的人不能守逾越节(见
民9:6)。表面看来 ,
这节经文显示逾越节尚未来临;这与符
类福音记载(见太26:17-20;
可14:12-16)的「矛盾」,可有以
下解释:
1 这里的「吃逾越节筵席」,不是指该日宰杀的羊羔,而
是指跟着为期七日除酵节内的祭牲。
(参申16:2;
代下35:7)
2 耶稣和许多人所采用的日历(为符类福音所记),跟祭
司们的(为约翰福音所依照的)不一样,当年二者相差
一天。
31-32
虽然犹太宗教领袖能够判人死罪,有时且擅自用石头打死犯人
(如徒7:54-60; 参约8:59;
10:31) , 但基本上罗马官方仍操最
後生杀权;钉十字架的刑罚必须经官方同意与执行。耶稣对自
己的预言,见串28。
37
「你说我是王」:意思是「我虽然是王,却不是你心目中的那
种王」。耶稣来不是要统治属地的王国(36),乃是使人认识
真理(参14:6)、顺从真理。
18:38下-19:16上 耶稣被判死刑
38 「我查 ......
罪来」:根据路23:5-12,彼拉多此时将耶稣解往希
律,而希律随後把耶稣送回彼拉多处。
39-40
彼拉多企图摆脱此案的另一手法,详情见太27:15-23; 可15:6-14。
思想问题(第十八、十九章)
1 通常公会处理死刑的案件会在日间审讯,其间不只一天,并且不
会在节期中举行。
耶稣在会公面前迅速受审,是否获得公正的待遇?
参 18:12, 19, 22, 28, 31, 40。
这些信神且笃守律法的犹太人如此对待耶稣,你有什麽感想和警
惕?
2 彼得为何三次不认主?
耶稣先前有关他的预言能否帮助他脱离这试探?参林前 10:12-13。
他的失败原因在那里?
3 耶稣在彼拉多的盘问下,怎样论及其国度与王权?
若彼拉多继续审问下去,你想他会明白耶稣的话吗?
4 彼拉多对耶稣的判语,与犹太人的判断有何分别?
5 从 19:15看来,当时的祭司长在政治上与宗教上有何立场?
6 试比较赛 53章与约19章有关耶稣之死的记载。
耶稣的死对你有何意义?
你对 钉的情形有何感受?
7 耶稣被钉十字架後,曾暗中跟随耶稣的人有了什麽转变?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在园中被捕(Ⅰ)(十八 1-11 )
耶稣与门徒吃过最后的一顿饭,说完话,也和门徒一起作过祷告之后,就离开阁楼,向客西马尼园走去。他们出了门,走下陡峭的山谷,过了汲沦溪的沟渠,看到一件象征性的事:逾越节的羔羊都是在圣殿杀的,羔羊的血则倒在祭坛上献给上帝。逾越节宰杀的羔羊,为数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甚多,在耶稣升天之后三十年,有人统计,逾越节宰了廿五万六千只羔羊,你可以想像倒在祭坛上的羊血如注的情形。从祭坛有一条沟渠通过汲沦溪,羊血就从那里流走。耶稣行经汲沦溪时,必然还清楚地看见羔羊的鲜血,因此他代死的景像便在脑中浮现出来。
走过汲伦溪的沟渠,他们来到橄榄山。小小的客西马尼园就位于山坡上。客西马尼是榨油的池子之意,把山坡所出产的橄榄榨出油来。那儿的许多有钱人都拥有私家花园。耶路撒冷的地有限,不可能让私人开设花园,因此私家花园都设于山坡的顶方。再者,犹太仪礼禁止在圣城的地上施肥,因此富裕的人家才在城外橄榄山斜坡设立私家花园。
朝圣者今天仍能看见山丘旁边的客西马尼园。由圣方济修会的修道士管理 ,内中有八株毛橄榄树,莫顿说它们不像是树,而像是岩石。它们非常老;据说在同教徒征服巴勒斯坦以前就已存在。但不可能是耶稣当时就已栽植的;然而我们确知橄榄山上交织的小路都曾经留过耶稣的脚印。
耶稣就是走进一个花园。某一个富有的市民──可能是一个我们所不知名的耶稣的朋友──把花园的钥匙交给他,让耶稣来耶路撒冷的时候有权使用它。耶稣和门徒常常到那里去默想、休息。犹大知道耶稣到那里去,因此他认为在那里捉拿耶稣最为方便。
使我们震惊的是,捕捉耶稣的兵力非同小可。约翰说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差仗就是圣殿的警察。圣殿当局设有警力以维持圣殿治安。犹太公会也设有警察,以执行法令。因此,差役是指犹太的警察。另外也有一 罗马兵。数目以 speira 来形容,这个字有三个意思。( 1 )它若相当罗马编制里的 cohort ,即指六百人。( 2 )它若是 cohort 的辅助部队,则有一千人,其中有二百四十个骑兵和七百六十个步兵。( 3 )有时这个字是指古罗马的步兵中队( maniple ),兵力则为二百人。
就拿人数最少的步兵中队来说,罗马当局派出二百名兵力去应付一个手无寸铁的加利利木匠,也未免小题大作。在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的兵力往往增加,这些额外的部队驻守安东尼亚塔,严密监视圣殿的秩序,这些兵力可动用来捉拿耶稣。派如许庞大的兵力去捉拿一个人,对耶稣无异是一项恭维!犹太当局决定捉拿耶稣时,他们几乎动员了全军。
在园中被捕(Ⅱ)(十八 1-11 )(续)
圣经很少有像这一段在园中被捕的记载那样向我们显示出耶稣的性格。
(一)它显示出耶稣的勇气。逾越节期间正是月圆的时候,晚上几乎亮得一如白昼,为什么捉拿耶稣的一 人还拿灯笼与火把呢?如果这些是用来作行路的照明,其实是多余的。他们拿照 明工具的理由是认为必须在树林之间,或山丘旁的隐蔽处或岩石的缝洞里寻找耶稣。没料到耶稣非但没有躲藏,在他们到达时,他自己竟走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这些人认为必须从隐匿处去寻找耶稣,不料他竟满有荣耀毫无畏惧地站在他们面前。耶稣是一个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有一个城被围攻。有些人准备投降,却有一个领袖起来说:“与其腼颜无耻的跪地求生,不如顶天立地的为国捐躯。”
(二)它显示出耶稣的权柄。他是手无寸铁单独的一个人;而捉拿他的那一 人有好几百人 ,都带 兵器和装备。但是他们面对耶稣,却退后倒在地上。耶稣身上所发出来的权柄,使得他独自一人竟比一大的仇敌更坚强。
(三)它显示出耶稣的死是出于自愿。如果他想逃生不是没有可能,他可以趁他们不防时逃逸,但他不愿意这样做。他甚至还帮 敌人来捉他。他的死完全是出于自愿的。
(四)它显示出耶稣 护的爱。他所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门徒。所以他说:“我就是你们所要捉的,你们捉我吧,让其他的人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不朽的事迹,在塔拉瓦( Tarrawa )传道的英国宣教师阿尔弗雷.沙德( Alfred
Sadd )的英勇表现是令人怀念的。日军来到这个岛上,命他和另外二十个人排成一列,那些人多半是纽西兰参加游击队的军人。日军放一面英国国旗在地上,叫沙德在上面走过去。当他走到国旗面前,忽然转向右边。日军命他必须践踏国旗,这次他竟转向左方。第三次日军强迫他在国旗上走时,他竟把国旗拥在怀里吻它。日军把他们带出去枪毙时,这些年轻人心里都很沉痛,只有沙德鼓舞他们。他们排成一列,沙德排在当中,但是他站了出来,对大家说些安慰的话。说完之后,就留在排前,愿意作第一个捐躯者。沙德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而只想到别人的愁苦。耶稣 护门徒的爱也 在客西马尼园明显地让我们看见。
(五)它显示他完全的顺服。他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因为是上帝的旨意,这就够了。耶稣是信实顺服至死的。
在这段记载中,有一个人──彼得──拔刀反抗好几百人,我们应以公平的态度来看他这个人。像麦考雷( Macaulay )所说:“一个人从容就义岂不比面对惧怕更胜吗?”彼得不久就要不认主,然而在这个瞬间,为了基督的缘故,他准备单独一人和那好几百名士兵拼个死活。我们常常提到彼得的懦弱和失败;但也不可忘记他在这个瞬间所表现无比的勇气。
耶稣在亚拿面前受审(十八 12-14 )
为了使亚拿审问耶稣的故事前后连贯,我们谨将这两段合并研究;以后我们也要把两段有关彼得的记载合并研究。
只有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耶稣首先被带到亚拿面前。亚拿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艾德歆( Eders-heim )描写他:“在当代犹太史上,没有人比亚拿更出名;没有人比他更幸运、更成功,同时也没有人像这位大祭司更受人咒 的。”亚拿在耶路撒冷很有势力,他本身在主后六年至十五年担任大祭司。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当过大祭司,该亚法是他的女婿。有一个时期,犹太人还享有自由,大祭司是终身职;罗马政府统治犹太人时,这个职位成为众人角逐、 密谋、贿赂、腐败的职位。如今这个位子落人最大的阿谀者、出价最高者、最愿效忠罗马官员者的手里。大祭司是最大的通敌卖国者,他藉 贿赂,以及密切与当政者合作换来舒适、安逸、声望、和权力。亚拿一家家财丰厚,他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密谋、贿赂抢到了大祭司的职位,而亚拿则于幕后操纵大权。
亚拿生财之道也是最卑鄙的。在外邦人院有人专门贩卖献祭所用的牲畜,这些人曾经受到耶稣的赶逐。这班人并非诚实的商人,而是一 勒索者。我们知道献为祭物的牲畜必须是没有斑点、没有瑕疵的。圣殿里有检验官专司合格验收的工作。在圣殿之外买来的牲畜十分容易 挑出毛病。于是指示犹太人在圣殿内购买已经检验合格的,免得冒拒收的危险。这对献祭的人来说虽然很方便,但是其中却大有文章。在圣殿外一对斑鸠不过卖四分钱;圣殿里的售价竟高达七十五分。这种买卖纯粹是一种剥削的行为;这隀售卖献祭牲畜的商号就叫作亚拿商品陈列所。这些商号都是亚拿家族的财产,由于剥削敬拜上帝的人,售卖献祭的牲畜,亚拿大发横财。犹太人对亚拿这一家恨之入骨。他勒目有一段话说:“亚拿的家有祸了,他们那如蛇般的嘶嘶声有祸了!他们都当了大祭司;他们的儿子是管库房的;他们的女婿是圣殿的监守人;他们的仆役仗势用棍打人。”亚拿和他们一家人是声名狼藉的。
现在我们知道何以亚拿特地安排让耶稣先带到他的面前受审。耶稣曾经伤害到他的权益;他洁净圣殿把售卖祭品的人赶出圣殿,损及亚拿的收益。亚拿要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来看这个骚扰的加利利人被捕。
在亚拿面前受审,对司法界来说无异是一大讽刺。犹太律法规定不得对犯人质问会使他陷入罪状的问题。中世纪犹太学者迈摩尼得斯写道:“我们的律法的本意不是从罪人口供中来判他死罪。”亚拿审问耶稣此举已违背犹太司法的原则。耶稣说:“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也等于是说:“请按照法律正规的程序提出你的指控。你有权利查验你的证据;却无权质问我任何问题。”耶稣提醒亚拿无权审问他。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 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是教大祭司怎样审理案件吗?”耶稣回答:“我所说或所教的若不合法,你可以指证我的不是,我既然按照法律说话,你为什么打我呢?”
耶稣对司法界不存任何盼望。亚拿和他的同僚的私利既然受到损伤;因此在审判之前就定了耶稣的罪。一个人若走入迷途,他会除灭任何反对他的人。假如他不能以正当的方式这样做,必然就会采取肮脏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
英雄与懦夫(Ⅰ)(十八 15-27 )
其他的门徒离弃耶稣逃逸,彼得却不愿意这样。他跟随耶稣,甚至在他被捕之后还跟随 他,因为他不愿意离开主。所以他跟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家;彼得是随另一个门徒去的,那个门徒和大祭司相识,因此能进到他的家里。
另一个门徒是谁?有种种的猜测。有人以为只是一个我们所不知名的门徒。有人以为是尼哥底母或亚利马太的约瑟,因他们都是犹太公会的议员,必然和大祭司很熟。也有人以为是加略人犹大;犹大为了安排出卖耶稣,在大祭司家里进出,和大祭司以及看门的使女很熟。但这个猜测很难成立。耶稣被捕之后,犹大出卖主的角色已很清楚,相信彼得必然不齿再与他为伍。传统的说法认为不知名的门徒仍是约翰本身;这个传统的推测普遍被人接受。问题是加利利来的约翰如何和大祭司如此熟稔呢?有以下两个说法。
( 1 )后来有个名叫坡里克拉特( Polycrates )的人写书;评论第四福音书。他确信约翰是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也就是那位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的。他指出约翰出身自祭司的世系,因此他戴上刻 “归主为圣”字样的金带子( Petalos );大祭司的前额就是戴 这样的饰物。假如此说属实,那么约翰就是大祭司的亲戚;事实上这个说法很难采信,约翰不大可能出身自祭司的世系,因为圣经明明记载他是一名加利利的渔夫。
( 2 )第二个说法比较可信。显然约翰的父亲西庇太在“捕鱼的事业颇有成就,始可能请得起雇工”(可一 20 )。加利利的主要事业是腌鱼。由于运输不便,鲜鱼是一项奢侈品。腌鱼则是主要的食品。约翰的父亲显然主要是贩卖腌鱼,并经常以腌鱼供应大祭司和他的仆役,所以和大祭司很熟。莫顿写道,他在耶路撒冷参观后街的一个小建筑物,如今是一家阿拉伯人经管的咖啡室。室内有一些属于初代教会所有的石块和弯曲的东西,这店的地点相传以前是西庇太的家。因此圣芳济修会的修道士相信,这一家人是加利利的渔民在耶路撒冷所设置的一个分店,好供应大祭司该亚法腌鱼,所以约翰能自由进出大祭司的家。
姑且不论此说是否属实,彼得算进了大祭司的庭院,并且三次不认主。
有趣的是,耶稣预言彼得在鸡叫之前会三次不认主,似乎有点奇怪。根据犹太仪礼法的规定,圣徒是不准养鸡的,当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遵守这项律法。再者,罗马军队有一个习惯,他们把晚上划分为四更──即六时至九时,九时至午夜,午夜至三时,三时至六时。 兵在三更之后换班,换班的时间是凌晨三时,准时吹号。拉丁文吹号是 gallicinium ,希腊文则为 alektoropho{nia ,这两个字也都含有 鸡叫 的意思。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解释耶稣的话是说:“彼得,今晚在 兵换班的角声之前,你会三次不认我。”耶路撒冷的居民都知道角声在凌晨三时吹奏,因此当晚彼得听到角声就想起了耶稣的话。
英雄与懦夫(Ⅱ)(十八 15-27 )(续)
就在大祭司家里的院子,彼得不认主。传道人或解经家对彼得不认主的行为都持有偏见,总是强调他的失败和耻辱。不过我们应记住另一些事实。
我们不要忘记,除了约翰(如果他就是那个不知名的门徒),其余的门徒都离弃耶稣逃逸,而彼得如何呢?只有他在客西马尼园拔刀来对抗仇敌,只有他跟随耶稣到最后。我们首先想到彼得的,不是他的失败,而是众人都逃逸之际,惟独他有勇气跟随耶稣。惟独具有最高勇气的人,才可能遭遇到像彼得那样的失败。不错,他是失败了;然而他失败时所遭遇的情况是其余门徒所不敢面对的。彼得失败,非因他是一个懦夫,而是由于他的勇敢。
(二)我们要记住彼得是多么爱耶稣。其余的人都离弃耶稣时,只有彼得站在耶稣这一边。他极其爱耶稣,而舍不得离开他。不错,他失败了;然而他失败时所遭遇的情况,是只有信实热爱耶稣的人才会碰到的。
(三)我们不要忘记彼得后来的改变。一时突发的情况,使彼得失败了。彼得不认主的事件很快地传开了,因为人总是幸灾乐祸喜欢谈论别人不光彩的事。传说后来彼得走到那里,都有人学鸡叫的声音来取笑他,这很有可能。然而彼得有勇气改过,从开始的失败而达到极高的理想。
在楼房勇敢作见证的是真实的彼得,月光之下在客西马尼园单独拔刀对抗顽敌的是真实的彼得。不忍让主单独,紧紧跟随耶稣的,是真实的彼得。在一时紧张之下不认主的, 并非 真实的彼得, 这一点正是耶稣清楚知道的 。耶稣的奇妙是他能在我们所有的失败之下,认识我们真实的本性。他清楚地认识每一个人。无论我们做什么,耶稣仍然爱我们,他不是看我们一时的表现,而是看我们真实的本性。耶稣宽恕的爱非常之大,他看的是我们真实的本性,不是看我们是否信实,而是看我们本性是否忠心;不是看我们被罪所击败,而是知道在我们达到良善之后仍会失败。 ──《每日研经丛书》
第十八章 甘心接受死亡的浸
壹 成全父神的旨意
主到世上来,乃是为要成全父神的旨意 ( 来十 5~7) 。所以祂在地上的生活态度是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 腓二 8) 。祂曾经说过:“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 ( 约十 17~18) 。祂舍命的目的,乃是为把祂自己当作生命的种子,如同一粒麦子种在地里死了,好叫这一粒麦子能结出许多子粒来 ( 约十二 24) 一样,亦即结出千千万万的信徒,成为父神的许多众子 ( 约壹三 1) 。为着这个荣耀的计划,祂的舍命是早已豫定好了,连受死的方式,死的时候,年、月、日,都已经在经卷上记载了 ( 参照第十七章壹之一 ) 。耶稣知道“ 时候到了 ” ( 约十七 1) ,所以祂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愿配合这个时候。祂若是不愿意,只要离开耶路撒冷,往约但河外去,就可以避难。但是祂不但没有这样作,反而去了卖耶稣的犹大所熟悉的客西马尼园 ( 约十八 2 ;可十四 32) 。当犹大领了捉拿祂的人来到园里的时候,祂又自动站出来说:“我就是” ( 约十八 3~4 ;参照太二十六 30) 。这一切的经过都很清楚的让我们看见,是祂自愿配合父神所豫定的时候。
贰 犹太教急促草率的审讯,促成符合了神所豫定的时候 ( 约十八 12~28)
犹太人算日子的方法是,从晚上算起到次日晚上作为一天。所以逾越节的晚餐是逾越节那一天的开始。他们吃了晚餐之后,出了城到橄榄山半山腰的客西马尼园去祷告。而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的临别赠言,是在晚餐之后到被捉拿之间说的。这样看来,耶稣被捉拿的时候,已经夜深了,可能接近半夜,所以门徒们甚是困倦,甚至睡着了 ( 太二十六 40 , 43 , 45 ;可十四 37 , 40~41) 。然而他们就在半夜到早晨之间,短短几个小时内,一共作了三次宗教的审讯。一次是在前任大祭司亚那处,亚那就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另一次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审讯;最后又受犹太公会的审讯 ( 参照太二十六 59 ;可十四 55 ,十五 1 ;路二十二 66~71) 。他们虽然查不出任何的罪证,却硬着心肠,定祂死罪。
“ 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 ( 约十八 31) ,这一句话把他们想杀人的企图表露无遗。他们没有杀人的权柄,所以他们就逼不想杀人的彼拉多,要判耶稣死刑。若是有权柄,他们早就自己杀了。他们受了撒但的迷惑和蛊动,弃绝,杀害那生命的主 ( 徒三 13~15) 。但他们的愚蠢行动,反而成全了神的旨意。
参 懦弱政治家的错谬判刑,成全了神的旨意 ( 约十八 29~ 十九 16)
早晨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只有短短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包括了把耶稣送到希律王那里去;再由他那里送回给彼拉多的插剧 ( 参照路二十三 7~11) 。彼拉多根本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 ( 约十九 6) ;本来彼拉多想要无罪开释祂,却挡不住犹太人反对的声浪,竟然草率判耶稣死刑。像这样既荒唐又草率的审判,实在鲜见。据史家记载,彼拉多后来遇到惨变,自杀而死,可说他是罪不容诛。
主耶稣的甘愿受死,不为自己作任何辩明,加上犹太宗教家的无理取闹,罗马政治家的草率审判等,大家互相效力,应验了经上所豫言的时候,成全了神救赎的计划。
肆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 ( 约十三 37~38 ;十八 10~11 , 15~27)
彼得是爱主的门徒,愿意为主舍命 ( 约十三 37) 。他向主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 太二十六 33) 。他实在有为主殉道的心志,也很自负。他甚至拔刀削掉大祭司仆人的右耳。可是漫长,既寒冷又恐怖的黑夜,把他天然的勇气耗掉了。他终于胆怯而软弱起来;后来应验了主所说的话:“ 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 ( 约十三 38) 。在天然里,人都是软弱的;我们都须要内住圣灵的扶持;靠着那加给力量的 ( 腓四 13) ,我们才能抵挡仇敌。 ── 黄共明 《 约翰福音要义 》
约翰福音 18:11
那 杯: 参 太 26:39 , 关 于 基 督 之 苦 杯 的 注 释。
18:12
拿 住 耶 稣: 参 太 26:57 ,关 于 基 督 从 被 抓 到 钉 十 字 架 之 间 所 发 生 事 件 的 注 释。
18:15
彼 得 不 认 主: 参 可 14:50 ; 14:71 ;路 22:62 注。
18:28
将 耶 稣 … … 往 衙 门 内 解 去: 参 太 27:2 注;路 23:1 注。
18:36
我 的 国 不 属 这 世 界: 关 于 基 督 国 度 的 真 实 性 和 它 的 救 赎 大 计,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以 下 三 点:
1. 什 么 不 是 基 督 的 国。
它 不 “ 属 这 世 界 ” 。 它 并 不 发 源 于 这
个 世 界, 也 不 会 接 管 这 个 世 界 体 系。 耶 稣 来 不 是 为 了 建 立 政 教 合 一 的 神 权 政 治, 也 不 是 要 得 到 世
界 的 统 治 权。 耶 稣 说 如 果 他 来 是 要 在 地 上 建 立 政 权, 那 么 “ 我 的 臣
仆 必 须 要 争 战 ” 。 因 为 天 国 的 本 质 不 在 于 这 一 切, 所 以 基 督 徒 也 不
会 用 诸 武 力 或 革 命 来 推 行 基 督 对 全 地 的 旨 意 ( 比 较 太 26:51~52) 。 他 们 不 会 为 建 立 神 的 国 而 与 政 治 团 体、 社 会 力 量 集 团 或 任 何 世 俗 机 构 联
盟。 他 们 绝 不 会 倚 仗 十 字 架 来 进 行 社 会 统 治。 他 们 会 单 单 用 属 灵 的 武 器 ( 弗 6:10~18) 而 不 是 用 属 世 的 武 器 ( 林 后 10:4) 来 装 备 自 己。 然 而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耶 稣 的 门 徒 应 当 对 寻 求 公 义 的 政 权、 公 义、 和 平
或 打 击 违 法 行 为 漠 不 关 心, 因 为 这 都 是 神 的 要 求。 相 反, 基 督 徒 应 当 借 着 宣 告 神 的 话 而 敦 促 国 家
向 神 尽 其 道 德 责 任。
2. 什 么 是 基 督 的 国。 基
督 的 国, 即 神 的 国, 它 意 味 着 耶 稣 要 在 一 切 接 待 他 并 听 从 他 真 道 之 人 的 生 命 中 作 主 作 王, 并 施 行
他 的 能 力 和 属 灵 作 为 (37 节 ) 。 神
的 国 体 现 为 “ 公 义、 和 平、 并 圣 灵 中 的 喜 乐 ”
( 罗 14:17) 。 它 以 属 灵 的 兵 器 迎 战 撒 但 的 邪 恶 势 力 ( 参 太 12:28 ;路 11:20 ;徒 26:18 ;弗 6:12) 。 教 会 是 耶 稣 基 督 的 仆 人, 而 不 是 当 今 世
界 的 统 治 者。 她 不 依 靠 世 界 的 权 势 得 力, 而 靠 着 十 字 架 的 大 能 夸 口; 世 界 苦 害 她, 弃 绝 她, 这 正 是
她 的 荣 耀 ( 林 后 3:7~18) 。 新 约 教
会 只 有 弃 绝 了 属 世 的 权 势, 才 能 得 到 神 的 能 力。 当 今 的 教 会 也 面 临 同 样 的 选 择: 她 必 须 向 这 世 界
死, 才 能 在 神 里 面 得 生 ( 参 “ 神 的 国
度 ” 一 文 ) 。
3. 耶 稣 的 国 将 来 怎 样。
将 来, 基 督 要 在 新 天 新 地 中 作 王 掌 权; 他 要 再 来, 审 判 列 国, 消 灭 敌 基 督 者, 在 地 上 作 王 一 千 年,
并 把 撒 但 抛 进 那 永 远 不 灭 的 火 湖 中, 那 时, 天 国 就 要 完 全 实 现 ( 启 19:11~ 20:15) 。
18:37
给 真 理 作 见 证: 耶 稣 的 主 要 任 务 之 一 就 是 见 证 真 理, 并 且 带 领 人 归 向 真 理。 他 道 成 肉 身, 见 证 了 天 父, 也 见 证 了
圣 经 所 记 录 的 福 音 真 理。 可 是 奇 怪 的 是, 当 今 一 些 传 道 人 却 把 真 理 和 纯 正 的 教 义 打 了 折 扣, 混 淆
圣 经 中 的 明 确 教 导, 宁 愿 牺 牲 真 道 去 求 合 一。 这 样 的 传 道 人 容 忍 错 谬 的 教 义, 正 误 不 分, 真 假 不
明, 打 着 博 爱 大 义 的 旗 号, 却 废 弃 了 基 督 道 成 肉 身 的 目 的。 因 此, 教 会 永 远 不 能 牺 牲 真 理 去 换 取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捌.神儿子的受难与死亡(一八~一九)
一.犹大卖主(一八 1 ~ 11 )
一八 1 第十三至十七章的话都是在耶路撒冷说的。这时, 耶稣 离城,东行往橄榄山,途中渡过 汲沦溪 ,上了橄榄山西坡上一个园子──客西马尼园。
一八 2 , 3 犹大 知道耶稣曾在那里花了不少时间祷告。他 知道 要找耶稣,最好就是在祂祷告的 地方 。
犹大所领的一队兵大抵是罗马士兵,那些 差役 是犹太人的官,代表 祭司长并法利赛人 而来。他们 拿 灯笼、火把、兵器 前来。“他们竟拿灯笼来找这世界的光。”
一八 4 耶稣没有等候他们前来找祂,就自行 出来 会见他们,显示出祂上十字架是心甘情愿的。那些士兵反而大可以将武器留在家里,因为救主会欣然就范。主问“ 你们找谁 ”是要叫他们亲口说出此行的目的。
一八 5 他们要找的是 拿撒勒人耶稣 。他们丝毫也没想到这人就是他们的创造主、维护者,也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耶稣说:“ 我就是。 ”祂不单只认了是拿撒勒人耶稣那么简单,祂还是耶和华。如前所述,“我是”是耶和华在旧约中一个名字。当时 犹大也同 其他人 站 在一起,这会否令他重新感到惊讶呢?
一八 6 当主耶稣对他们说“我是”,指出祂就是全能的神后不久,他们被这话一慑,竟 退后倒在地上 。
一八 7 主再次 问他们 要 找 的是 谁 ,他们照样答覆,也管不得基督刚才一语如何慑怕他们。
一八 8 , 9 耶稣 再次回答他们,祂就是那位,也是耶和华。“ 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 ”现在他们要找耶稣,耶稣叫他们 让 门徒 走 。在祂生命危在旦夕之际,祂那无私的心仍在关心别人。这么一来,又应验了约翰福音十七章 12 节的话。
一八 10 西门彼得 认为现在是时候用武,从这群人中救出他的主人。他尚未得主的同意,就 拔出刀未,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 。显然,彼得是想要杀他,但刀却被一只无形的手挡开了,只 削掉 了仆人的 右耳 。
一八 11 耶稣 责备 彼得 那轻率的热诚。 父 已 给 耶稣苦难与死亡之 杯 ,主也预备要 喝 。医生路加记录了这时主如何触摸马勒吉的耳朵,治好了他(路二二 51 )。
二.耶稣被捕受绑(一八 12 ~ 14 )
一八 12 , 13 那群心肠恶毒的人第一次能拿住 耶稣 ,捆绑祂双手。
亚那 曾任大祭司。但主耶稣为何先要带到亚那面前,而不是到他的女婿,现任 大祭司该亚法 面前,个中原委就不大清楚。首先,主耶稣被提到犹太人面前受审,他们试图证明祂犯了亵渎、异端的罪。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审讯。其后,主才被提到罗马官员面前受审,要证明祂是该撒的敌人,那就是公民审讯。因为当时犹太人在罗马管治之下,他们入罪定要经过罗马法院,否则他们就不能执行死刑等刑罚。这等罪必须由希律宣判。
一八 14 约翰指出这个 该亚法 ,就是从前预言 一个人替百姓死 那位(参阅约一一 50 )。现在,他将有分成就此预言。司徒雅各认为:
这人受派出任举国属灵的老师。他已被分别出来,为至高者最权威的诠释人和代表。他拥有无上的光荣,每年能进入至圣所一次。但又正正是此人,定神儿子的罪,历史上从没有这样令人咋舌的例证。世上最佳的宗教地位、最有利的工作环境,也不能确保某人能得救恩,或某人的灵魂能否变得高尚。本仁约翰收起手上的书,徐徐地说:“由此我看见了,即使在天上的大门前,也有往地狱的通道。 50 ”
三.彼得不认主(一八 15 ~ 18 )
一八 15 圣经学者大多相信那另 一个门徒 ,就是约翰,只因他心存谦卑,又见彼得饮恨的失败,才不自述真名。我们不知道约翰如何 认识 了 大祭司 ,但因这关系,他才能 进 入 大祭司的院子 。
一八 16 , 17 等到约翰出来,与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 彼得 才能进入院子。回想起来,我们诧异约翰这样运用他的影响力,是否人情。值得留意的是,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不是在英勇无比、面目慑人的士兵面前。他只对一个 看门的使女 ,否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
一八 18 彼得这时身在主的敌人中间,隐藏身分。像很多门徒一样,他在这世界的 火 旁, 站 烤火 取暖。
四.大祭司盘问耶稣(一八 19 ~ 24 )
一八 19 不大清楚这 大祭司 究竟是谁,是亚那还是该亚法?若是大多人认为的亚那,那称他为大祭司的,只属礼貌,只因他曾出任此职。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 。似乎在他心中,这些都危害摩西律法和罗马政府。明显地,他们没有真实的案子要起诉耶稣,所以正在捏造一个。
一八 20 耶稣回答 他,以往祂是 明明的 、公开的传道,祂没有隐藏什么。祂教训人, 在会堂 ,也在 殿里 ,每次都当 犹太人 面前,并没有什么秘密。
一八 21 耶稣要大祭司宣召一些听过祂说话的犹太人,看他们是否有罪控诉祂。若祂做错或说错什么,可以叫证人指证祂。
一八 22 这话定气怒了犹太人,因他们实在没有理、没有案。故他们只有打祂泄愤。旁边的一个差役掌掴 耶稣 ,说祂无礼, 这样 对 大祭司 说话。
一八 23 主耶稣以不卑不亢的神情,理直气壮的逻辑,证明自己是含冤的,告祂的人是不实不正的。他们不能告祂说恶言,却因祂说的是真话,就对祂动粗。
一八 24 以上的章节都是主在亚那面前受审的情形,约翰没有记载该亚法审耶稣的情景,这些都在十八章 24 至 28 节中间带过了。
五.彼得第二次和第三次不认主(一八 25 ~ 27 )
一八 25 笔触一转,落在 西门彼得 身上。早上的时分,寒气刺骨,彼得正 烤火 取暖。但他的衣和口音败露了他是个加利利的渔夫。在旁站的一个人,问他是否耶稣的门徒,他再次 不承认 主了。
一八 26 马勒古的 亲属 找彼得说话,他亲眼看见 彼得削掉 他亲戚的耳朵。“ 我不是看见你同 这个耶稣 在园子里么? ”
一八 27 彼得 第三次 不承认 主。 立时 他听到 鸡 啼,想起了主曾对他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在其他福音书里,我们知道彼得就在此时,夺门而出,恸哭非常。
六.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一八 28 ~ 40 )
一八 28 宗教审讯已告一段落,公民审讯随即开始。地点是一法院大堂,或是官员的府邸,但犹太人却不愿进入外邦人的府邸, 恐怕染了污秽 ,不能吃 逾越节的筵席 。他们甚至不在乎,要设法害的正是神的儿子。他们看进入一个外邦人的家为憾事,却视谋害为草芥。奥古斯丁论道:
这不虔敬的瞎子!他们以为一所陌生人的房子会玷污他们,却视他们所犯的罪行为洁净。他们害怕污染他们的竟是一位异国法官的官邸,却无惧流了无辜兄弟的血 51 。
贺尔叹道:
你们这群祭司、文士、长老、伪君子有难了!世上还有屋瓦像你们心胸一样污秽吗?不洁的,不是彼拉多的墙壁,而是你们的心。杀人不是你们此行的目的吗?你们以为可以停在一个污秽的地方吗?你们这些粉白的墙,神会毁了你们!你们不是期待要满口鲜血──满手神的血吗?你们真的害怕被彼拉多的廊子玷污吗?你们正吞下的这头穷凶极恶的骆驼、会给这么小的蚁虫窒住气息吗?你们这群假仁假义的不信之徒,若要自保其身,就快离开耶路撒冷!要害怕的该是彼拉多,有你们这等穷凶极恶的大魔头,他家的四壁该要小心被玷污 52 。
普尔说:“没有东西比人因拘泥礼仪而失掉德行,更常见,更普遍了。 53 ”“吃逾越节的筵席”,该是逾越节过后的宴会。真正逾越节的晚餐已在前天晚上用过了。
一八 29 彼拉多 这位罗马人的官也顺了犹太人的宗教法规, 出 到了他们那里。他开始审讯,问他们要 告这 犯人什么。
一八 30 他们答得横蛮无礼。他们暗示已审过祂,知道祂有罪了,只须彼拉多宣判刑罚。
一八 31 彼拉多 想要卸责,交回犹太人处理。若他们已审过耶稣,知道祂有罪,为何不 按 他们的 律法 定 他 的罪呢?犹太人的答覆意味深长,他们似是说:“我们不是独立自主的民族,由罗马政权统治了。我们的公民政府由他们管理,已 没有杀人的权柄 。”他们的答覆证明他们受外邦人统治和箝制,而且想将杀害耶稣的公责转嫁给彼拉多。
一八 32 本节有两个可能的解释。( 1 )在马太福音二十章 19 节,耶稣曾预言祂会被解到外邦人那里受死。现在犹太人所做的正是如此。( 2 )主曾三番四次的说过,祂要被举起(约三 14 ;八 28 ;一二 32 , 34 ),正是指祂要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行死刑用是石头,钉十字架是罗马人的方法。所以,犹太人拒绝自行执行死刑,却不知不觉的应验了关乎弥赛亚这两个预言(又参看诗二二 16 )。
一八 33 彼拉多 带耶稣进了衙门,私下查问祂。他开门见山的问祂:“ 你是犹太人的王么? ”
一八 34 耶稣回答 ,仿佛是说:“你是巡抚,有否听过我要颠覆罗马政府呢?有否听过我自称为王,要反该撒的帝国呢?这指控是你要告我的,还是人云亦云,听那些犹太人说的呢?”
一八 35 彼拉多语带鄙视,问耶稣:“ 我岂是犹太人呢? ”他暗示自己位高权重,事务繁忙,无瑕顾及这些犹太人地方的分争。他同时暗认了他不知道有什么真的指控耶稣,他所知的只是犹太人领袖告诉他的。
一八 36 主继而承认祂是个王,但不是犹太人指控祂的那样,也不会威胁罗马政府。基督的 国 不是人的武器所推动的,否则祂的门徒 必 出来 争战 ,挡开捉拿耶稣的犹太人,基督的 国不属这世界 ,不在这里。国权不是建立在世上,其宗旨及目标都不是属肉体的。
一八 37 彼拉多 问耶稣,祂是不是 王……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 祂的国是 真理 的国,不是刀枪的国。主 来到世间 ,祂的国要 给真理作见证 。真理就是神、基督、圣灵、人、罪、救赎及其他基督信仰的真理。 凡属真理的人都听 主的 话 ,祂的国就是这样的长成。
一八 38 彼拉多 说:“ 真理是什么呢? ”他真正的意思实在很难捉摸。到底他是大惑不解,挖苦耶稣,还是有兴趣想要知道呢?但我们知道,道成肉身的真理者就站在他面前,彼拉多却不认识祂。彼拉多赶回犹太人那里去,表明查不出耶稣有 什么罪来。
一八 39 犹太人有个 规矩 ,就是在 逾越节 ,要求罗马政府释放一些犹太犯人。彼拉多想藉这规矩来讨好犹太人, 释放 耶稣。
一八 40 彼拉多的如意算盘打不响,犹太人不要耶稣,要 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人邪恶的心竟要强盗,反而不要造物主。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E 受难故事(十八1-十九42) i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出卖与捉拿(十八1-11)
作者在描述完耶稣在最后晚餐所给的临别赠言(十三31-十六33),和祂为自己以及门徒祷告后(十七1-26),就开始提供耶稣被捕、被审、被钉十架和埋葬的实情(十八1-十九42)。
1-2. 作者先将祂被捕的时刻写出: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耶稣说完了临别赠言的前半段后,在十四章31节对门徒说:“起来,我们走吧”,然后接着记录临别赠言的后半段,一直要到十八章1节,耶稣和门徒才真的越过汲沦溪山谷。有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事(参十四31注释),其中一个提议是,当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祂和门徒真的起身上路,临别赠言的后半段,是当他们走在耶路撒冷街上时说的。果真如此的话,十七章1-26节的祷告就是在圣殿山上说的,十八章1节则标明他们离开圣殿山、过汲沦溪的时刻。汲沦山谷位于耶路撒冷城和橄榄山之间。
作者描绘当时被捕的情景: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在对观福音书中,指出这橄榄园“名叫客西马尼”(太二十六36;可十四32)。作者接着说,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只有从第四卷福音书,我们才晓得耶稣和门徒常去这地方,因此犹大知道该去哪里找耶稣。
3. 写完时间和场景后,作者开始描述被捕的情形:犹大领了一队兵(speiran),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hypēretas)。在新约圣经里,包括第四卷福音书,speira一定指罗马士兵,hypēretēs则多半指犹太圣殿的差役。因此得到犹大将出卖耶稣密报的这些大祭司和法利赛人,不仅派了圣殿差役,还向彼拉多要了罗马士兵来捉拿耶稣114。他们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需要火把和灯笼,是因当时是夜晚时分(十三30),虽然那晚是逾越节,正月十五皓月当空,应当看得见一些东西。罗马兵丁通常都随身携带兵器,万一耶稣和门徒拒捕,刚好也派得上用场。
4-5. 作者然后说,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我们看到耶稣在此采取主动,祂不是环境的受害者。祂的被捕和接下来的受死,都没让祂惊惶失措。实际上,祂坚持说祂甘愿舍下性命,没有人能夺去祂的命(十17-18)。
被捕是一种羞辱,可是耶稣的采取主动,显示祂不接受这羞辱。祂走上前问道:“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直接翻译应为“拿撒勒来的耶稣”,十八章7节和十九章19节也是同样的形容祂。拿撒勒来的也是拿撒勒人(太二23),所以两种译法都可接受。
当兵丁和圣殿差役说出他们要找谁时,耶稣回答说:“我就是”(egō eimi)。第四卷福音书用了egō eimi这字许多次,NIV版认为它是指“我是〔他〕”,可是耶稣只是说祂就是那人。作者插进一句话说,此事发生时,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作者没记录犹大出卖耶稣的细节,例如犹大与祭司长、法利赛人事先所做的交易(太二十六14-16;可十四10-11;路二十二3-6),或犹大像黄鼠狼给鸡拜年那样,以亲嘴的动作向来捉拿耶稣的人指出该捉拿哪一位(太二十六48-49;可十四44-45;路二十二47-48)。
6. 当耶稣表明身分后,人们对祂的反应透着十足的戏剧性: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从这相当剧烈的反应看来,耶稣使用egō eimi这字,不仅说出祂就是他们要找的人(“我是〔他〕”),或许还将神的名字用在祂身上——宣称祂与神原为一(见增注:我是)。无论罗马兵丁和圣殿差役当时晓不晓得耶稣话里的这意思,显然从祂身上散发出一种金石气魄,令他们不自觉地后退倒地。
7-9. 耶稣又采取主动: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又再度表明祂的身分,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egō eimi)”从祂对来捉拿祂的人下命令这事中,再次显出祂在掌控局势: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耶稣不接受被捕的羞辱——让别人左右祂的人身自由,相反的,祂掌控全局。祂命令带着火把和兵器的罗马兵和圣殿差役说:“让这些人去”,这是指门徒。作者添上一句说,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当耶稣为门徒向父神祷告时曾说:“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十七12;参六39),作者认为耶稣避免让门徒被捕的举动,是应验这段话。
10-11. 眼看耶稣就要被捕了,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路加福音二十二35-38,说到门徒有两把剑,现在作者说,彼得拿着一把剑站出来,护卫他的老师不受被捕的羞辱。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耶稣不认为即将发生的被捕是祂的羞辱,祂已显明局势在祂的掌控之下。祂问彼得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时,祈求父神祂是否可不接受的这苦杯,可是父神的旨意毕竟会实现(太二十六39;可十四36;路二十二42)。祂不需要门徒为祂的荣耀而战(36节),因为祂已下定决心现在要“喝这苦难之杯”。
其他三卷福音书也记录门徒中的一位,用剑将祭司长仆人的耳朵割下(太二十六51;可十四47;路二十二49-50),可是惟有第四卷福音书指出是西门彼得这位门徒的义举,而惟有路加福音记录耶稣医好了那人(路二十二51)。
ii 耶稣被带去见亚那(十八12-14)
12-14. 耶稣已定意喝下父神赐给祂的苦杯,就拒绝了门徒对祂的保护。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千夫长”的原文是chiliarchos,NIV版翻为‘commander'。千夫长是指罗马军队的那一阶层军官涉入此事,并不是说有一千位士兵参与此举。当他们将耶稣交给亚那之后,就打道回到安东尼亚堡的军营去。
虽然该亚法是那年的祭司长,可是他们先将耶稣带到该亚法的岳父亚那那里。亚那曾在主后五至十五年作过大祭司,随后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先后接掌此职。虽然罗马人指派和更换了大祭司的人选,可是犹太人仍认为大祭司是终身职。该亚法是在主后十八至三十六年作大祭司。路加在描述施洗约翰的事工时,当时虽是该亚法在任,路加却说那事工是:“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时开始(路三2)。亚那卸任后,仍被尊为大祭司,实际上也执行大祭司的职责,许多犹太人确实如此认为115。作者提醒读者说,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这是回头指向十一章47-53节,当时犹太公会不知该如何处置耶稣,该亚法就对他们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十一50)。
iii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十八15-18)
15-16a. 当耶稣被捕后,被带往大祭司亚那家时,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这“还有一个门徒”没说出是谁,可是在惟一的另一段经文中,作者说“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二十1-8)。耶稣所爱的门徒常与彼得在一起的事实,支持这说法(十三23-24,二十3-8,二十一20-22)。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却站在门外。“认识”(gnōstos)这字并非泛泛之交,而是熟朋友(参:路二44,二十三49)。这“还有一个门徒”肯定与大祭司家很熟,才能不受拦阻地立即进入院子。耶稣是被带到亚那的家里(不是圣殿),“院子”是指他家的前院,后来说到“看门的使女”(16节),而不是圣殿差役,就证实这点。
如果“还有一个门徒”是指耶稣所爱的门徒,而这所爱的门徒又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话,怎么能解释身为加利利渔夫的他“认识”大祭司呢?犹太社会并不像希腊社会那样,将劳工阶级和士大夫阶级划分得泾渭分明,犹太拉比都应当练有一门手艺,使徒保罗就会织帐篷。因此从事渔业之人也可有大祭司这样的朋友。此外也应当记得,西庇太的打渔事业相当兴隆,除了两个儿子做帮手外,还请了雇工(参:可一20),表示这个家庭相当富有。
16b-17. 当另一个门徒进入院子后,彼得仍被拦在院子外面,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这证明另一位门徒与大祭司家的人很熟。当他领彼得进去时,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NRSV版将这节翻译得较恰当:“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是吧!”意指她知道另一个门徒是耶稣的门徒,现在问彼得说:“你是不是也是呢?”这不见得是个怀有恶意的问句。可是彼得立即变得手足无措,他说:“我不是。”彼得为何在此时否认他与耶稣有关系,很难令人理解。另一个门徒虽然被人知道是耶稣的门徒,可是毕竟也没受到什么刁难就进入院子,而且是他把彼得带进来的。或许因为彼得用剑砍了大祭司的仆人,心中觉得有罪和心虚(10节)。这是耶稣预言(十三38)彼得将不认祂三次(17、25、27节)中的第一次。
18. 彼得第一次不认主之后,就被允许进入院子。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逾越节期间(三四月的春天),白天还算暖和,晚上气温仍很低。因此彼得和仆人差役一起围着炭火烤火。
iv 大祭司审问耶稣(十八19-24)
19. 彼得和另一个门徒留在院子里,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当耶稣被捕时,对来捉拿祂的人说,让祂的门徒走,所以门徒没有与耶稣一起被捉拿。现在大祭司审问耶稣关于门徒和祂的教训的事。
20-21. 耶稣没有回答亚那所问关于门徒的事,只是义正辞严地回答有关祂的教导之事: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耶稣声明祂做事一向光明正大,在公开场合有胆识地教学。祂绝不屈服于亚那的审讯,没什么可隐瞒的,亚那若想知道,可问问那些听过祂公开教导的人。其实这是正式审讯至少应当遵守的程序,不是审问被告,而是盘问对被告有利或有害的证人。因此耶稣的回答似乎是在责备亚那,但亚那无言以对。
22-23. 在场的人显然认为耶稣对亚那的回答,是在责备他: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这对耶稣具挑战性的反问,再加上打在祂脸上的一巴掌,分明蓄意要羞辱耶稣。可是耶稣再度拒绝屈服于淫威,就质问官员的这举动: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后来当大祭司亚拿尼亚下令赏给使徒保罗一巴掌时,保罗是以更强硬的态度回答:“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可是当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神的大祭司么?”保罗就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十三1-5)耶稣在此并没侮辱大祭司,而是质问官员打祂,以及祂被审讯而不是证人被审问的合法性——在当时的“法庭”中,似乎没有证人,耶稣要求他们对这些伤害祂的举动作个解释。
24. 亚那对耶稣所提这不合法待遇的挑战,无言以对,于是在这场言辞交锋中,耶稣是赢家——祂没被亚那和他的官员羞辱到。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这举动仿佛清楚承认,他们找不出祂有罪。
v 彼得第二与第三次不认主(十八25-27)
25. 作者将镜头转回院子: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彼得越来越觉得受到威胁,就第二次否认他是耶稣的门徒。
26-27.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挑战,使彼得受到最大的威胁: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这次问他的人不仅是逮捕他的官员之一,更是被彼得攻击的人的亲属。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马太和马可福音告诉我们,当彼得第三次不认主时,还发誓说不认识耶稣,且是郑重赌咒,若有半句假话,愿天打雷劈(太二十六74;可十四71)。虽然那天晚上吃饭时,彼得正义凛然地抗议说,他愿为耶稣肝脑涂地(十三37),可是恐惧使彼得不认耶稣三次,应验了耶稣所说,鸡叫前他会三次不认耶稣的预言(十三38)。彼得的门徒生涯并未到此划下句点,因为耶稣复活后,祂恢复了彼得与祂的关系,且重新任命他服事主(二十一15-17)——这对耶稣所有的门徒都是一大鼓励,即使犯了最严重的过失,他们的主仍愿赦免他们,且重新恢复他们服事的机会。
vi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十八28-十九16a)
这一长段首先提供了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审判时的场景(十八28),其次以八幕剧的方式,写出当时审判的确实过程。彼拉多来回多次走出衙门对“犹太人”说话,然后又回到衙门对耶稣说话(十八29-十九16a)。
28. 十八章24节告诉我们,耶稣被亚那五花大绑地送到该亚法那里,可是作者一点都没提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所主持的公会前的审判。其他福音书对此事倒有记载(太二十六57-68;可十四53-65;路二十二54-55、63-71),因此自初期教会起,此事一直被视为问题。有几本手抄本将13-27节移到别处,以化解此问题116,可是最佳的手抄本或大多数手抄本都不支持这作法。
作者没描绘耶稣在该亚法面前的审判,直接说到,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衙门”这字的希腊原文(praitōrion)是将拉丁文(praetorium)直接音译过来,指军事总部,或在彼拉多当时的情形,指三军总司令的府第。彼拉多通常住在该撒利亚滨海府第,可是在重大的犹太节期,都会镇守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衙门的确实地址仍在争议中,也许是毗连圣殿西北角的安东尼堡,也许是位于耶路撒冷城西墙的希律王故宫(在靠近现代雅法门〔Jaffa〕的地方仍可看到它的废墟)。
那时天还早。“天还早”的原文是prōi,根据罗马夜晚的时刻该指四更(清晨三点至六点)。若照罗马时间严格解释prōi ,耶稣是在早上六点之前被带到彼拉多那里,罗马巡抚在清晨开始工作,并非异常之举。
把耶稣解到彼拉多的衙门,对“犹太人”就产生了问题: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相信,进入外邦人的家中,会使他们沾染仪式上的污秽,导致他们无法吃逾越节筵席117。拉比律法说:“外邦人的住处不干净”,在随文注中又说:“因为他们将流产的胎儿丢在水管里”(Ohalot 18:7 )。因此进入外邦人家,可意味着受到死尸的污染,此种污染会让人不洁净七天,这些“犹太人”就无法参与当晚的逾越节宴席,他们为了这原因而没进入衙门。这是个天大的笑话,“犹太人”小心翼翼地不沾染仪式上的不洁净,在那同时却犯下比那糟上几万倍的罪孽:将一个无辜者置于死地。
29-31. 这些经节组成八幕审判剧中的第一幕:彼拉多和“犹太人”。由于“犹太人”不愿进入衙门,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他以一个正式问话开始审判的过程,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彼拉多和“犹太人”接下来的言辞交锋,都是以挑战和反驳的形式进行。彼拉多要知道他们控告耶稣何罪,“犹太人”却以反驳的口吻回答: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显然他们认为彼拉多不用再得到更多明确的指控,该照着他们的决定判耶稣有罪,才以这么傲慢无礼的态度回答他。可是彼拉多不接受这样的态度,反而向他们挑战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其实他是说,你们已照自己的律法定了祂的罪,不需要我的判断,就自行处决祂吧!彼拉多心知犹太人没有权利如此做,所以在这第一回合他赢了,因为“犹太人”被迫承认,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这规定惟一的例外,是当外邦人,包括罗马军兵,违反禁止异族进入犹太圣殿的女院和以色列院的禁令时,犹太人才有权杀他们(参二14-16注释)。至于“犹太人”处死犯人的案件,似乎只有用石头打死司提反(徒七54-60),和在新任巡抚尚未上任的空档时(在巡抚非斯都和阿比弩斯〔Albinus〕交接的时候),杀死雅各的事(徒十二1-4)。
32. 作者对“犹太人”无权处死犯人这点,发表了一点评论,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若由“犹太人”执行死刑,一定是用石头砸死。可是耶稣已说过祂将被“举起”,这是指被钉十字架(三14,八28,十二32-33),只有当罗马人执行死刑时,才有机会用此刑罚。或许“犹太人”想要耶稣被钉十字架,以此证明祂受到神的咒诅(申二十一23)。
33-38a.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二幕:彼拉多与耶稣。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故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正式的控告罪名。彼拉多问道:“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表示“犹太人”已指控耶稣犯了造反罪,即他们将祂说成该撒王的对头。耶稣以一句问话回答:“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耶稣一点都没被来捉拿祂的官兵(4-9节)和大祭司亚那(20-23节)吓住,现在也不屈服于彼拉多的恫吓。耶稣问这位巡抚,他的消息来自何处?因而可见祂是指何种王位。彼拉多的第一个反应显示他鄙视犹太人: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接着他指出耶稣处在被自己同胞唾弃的羞耻境地: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最后这句话反映出,这是个先认为人有罪的司法系统:你做了什么事呢?
耶稣一口回绝彼拉多堆在祂头上的有罪假设,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耶稣继续掌握对话的走向,将话题转回到王位上,且宣称祂的确拥有一个国度,但不是这世界的国度。耶稣在三章3和5节,对尼哥底母说到神的国度,可是在喂饱五千人之后,不愿被民众拥戴为王(六15)。由于耶稣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祂就回绝了彼得要助祂拒捕的事(10-11节),祂的王国是从另一个地方而来(原文是“不从这里来”),是神赐给祂的,不是靠人的权力斗争而来。祂的国度在这世界积极活动,有一天会带着大能降临,可是它的能力不出自这世界,而是来自神。
当耶稣继续掌握谈话的方向时,彼拉多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彼拉多抓住耶稣所提“我的国”这话,就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若承认祂是王,彼拉多就有确凿证据办祂。这次耶稣直截了当地回答: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NIV版将此节翻译得少了些力道,若直接翻译应当是:“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是为给真理作见证”。彼拉多要耶稣亲口承认,祂想做这世界的王,可是耶稣拒绝栽在这陷阱中,反而说祂是来为神的真理作见证,为神即将来临的国度作见证,同时也告诉彼拉多,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祂以此向彼拉多挑战,要他不要再听信指控祂的人捏造的罪名,应当开始听祂的话。在这场挑战和回驳的言辞交锋中,耶稣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彼拉多则坠入五里雾中: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
38b-40. 这些经节组成审判剧的第三幕:彼拉多与“犹太人”。将耶稣留在衙门内,彼拉多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这件案子应当就此完结,可是彼拉多想放了耶稣,同时又想安抚“犹太人”,就提醒他们说,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只有圣经提到这习俗,其他文献没提过此事。彼拉多在审讯耶稣的第一回合中败下阵来,现在决意不处于“犹太人”的下风,就计划利用在逾越节释放一个犯人的习俗,放掉耶稣,也藉机嘲弄“犹太人”一番,于是问道,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说耶稣是“犹太人的王”,肯定会气炸他们。可是彼拉多想用习俗释放耶稣的计划反而起了反作用,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作者添进一个批注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马太福音二十七16说,巴拉巴是个“出名的囚犯”(原文是恶名昭彰的囚犯),马可福音十五7则说他是“和作乱的人一同捆绑。他们作乱的时候,曾杀过人”。彼拉多或许想群众一定会选耶稣,而不是巴拉巴,他就可以放了耶稣,了结此案。可是马太福音二十七20和马可福音十五11指出,祭司长和长老们煽风点火地怂恿民众要求释放巴拉巴,不是耶稣。这真够讽刺的,照理祭司长和长老们绝不同情造反者,因为他们危害这些人与罗马政府之间的现有状况,可是现在他们却要释放巴拉巴,不要耶稣。在与“犹太人”挑战和反驳针锋相对的这回合中又败下阵来的彼拉多,又需面对耶稣这烫手山芋。
约翰福音简介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
18:1
约翰把耶稣晚餐坐席的讲论和餐后“大祭司的祷告”详细记载过后(14-17章),继续13章已开始的耶稣受难的记述。所循主线与其他三本福音书相同:客西马尼园被捕、大祭司前受审、彼得不认主、彼拉多的审讯、上十字架、亚利马太人约瑟把祂安葬在新坟墓里,还有复活。
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约翰没有记述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但记有祂在公会受的两次审讯,一次在亚那面前(18:13-23),一在该亚法面前(18:24)。耶稣与彼拉多间有两次对话(18:33-38;19:9-11)。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描写不多,但耶稣把母亲交托给祂所爱的门徒,那至性感人的场面则只见于这本福音书(19:25-27)。此后,还有耶稣死后肋旁受枪扎的记录(19:31-37)。最后,尼哥底母出现,协助亚利马太人约瑟,把耶稣的身体加上香料裹好安葬。这也是其他三本福音书所没有的。
汲沦溪是介乎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的一个小峡谷。
18:3
犹大领的一队兵应该是罗马兵(参12节)。按编制,一队(希腊原文speira)约有六百人。罗马驻军耶路撒冷是节日若有骚动,可以就近镇压。大祭司或已通知过彼拉多,耶稣在群众中的声望有引发暴动的可能,所以圣殿当局可以领罗马兵一齐捉拿耶稣。这些人还带着灯笼、火把,声势汹汹。
18:6 耶稣一句话能叫那许多捉祂的人退后倒在地上,威严可见一斑。但是为了完成救赎大功,祂自动给敌人拿住。
18:8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耶稣定若泰山,反为门徒的安全作了安排。祂告诉来捉拿的人:“你们要的是我,这些和我在一起的人让他们走好了。”
18:10 《马可》14:47所说拔刀削掉大祭司仆人耳朵的人,原来是彼得。约翰不仅指出是彼得,还写上了这仆人的名字叫马勒古。
18:11 “刀”字(希腊原文machaira)四本福音书都用过,可能是匕首之类的小武器。
18:12 “千夫长”为一千士兵的统领,此人应是率领“那队兵”的军官。
18:13 亚那和该亚法都是大祭司,他们之间的关系看《路加》3:2注。
18:15
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很可能就是20:2说的“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也就是写本书的使徒约翰自己(21:20,24)。据传统说,约翰帮父亲西庇太捕鱼时,送鱼到过大祭司的院子,所以那里的人认识他,能让他带彼得进去。
18:25 问彼得的人可能是生起炭火也在烤火的仆人和差役(18节)。
18:28 衙门指彼拉多设在耶路撒冷的行宫,也是罗马政府的行政机关和兵营所在。因为是外邦人的地方,犹太人若进去,染了不洁便不能守逾越节,所以他们不进去。
18:31
犹太公会在司法审讯时无裁定生死的权力(可14:55注),所以犹太人说他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耶稣的控罪是祂“自承为犹太人的王”(33节),这是死罪,所以把祂交给彼拉多处理。要是定罪,依罗马刑罚须上十字架。这就应验了耶稣自己说的祂要被“举起来”的话(参3:14;8:28;12:32)。
18:35 彼拉多避开了耶稣要他解释什么叫做“王”的问题。他不愿负这个责任,转而问耶稣,究竟祂作了什么事,以致犹太人要控告祂。
18:36 耶稣的回答,说明了祂为什么在被捕时不许门徒用武力抵抗。
18:37
耶稣的回答包括了对控罪的否认和承认。祂否认祂是犹太人心目中属世界的政治意义上的王(“你说我是王”),但承认祂是不属这世界的和平的君,祂乃“为此而生,…给真理作见证。”祂完全未涉政治,只是为传扬真理来到世间。
18:38 彼拉多从耶稣的证供里查不出祂犯有政治叛乱罪;犹太人捕祂时,根本未作任何抵抗(36节)。他宣布查不出耶稣有罪。
18:40 “强盗”(希腊原文lēstēs)含有革命分子与乱党的意思。《马可》书记载,巴拉巴曾参与叛乱,杀过人(可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