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以斯帖记(Esther)第7章
So the king and Haman went to dine with Queen Esther, |
and as they were drinking wine on that second day, the king again asked, "Queen Esther, what is your petition? It will be given you. What is your request? Even up to half the kingdom, it will be granted." |
Then Queen Esther answered, "If I have found favor with you, O king, and if it pleases your majesty, grant me my life--this is my petition. And spare my people--this is my request. |
For I and my people have been sold for destruction and slaughter and annihilation. If we had merely been sold as male and female slaves, I would have kept quiet, because no such distress would justify disturbing the king." |
King Xerxes asked Queen Esther, "Who is he? Where is the man who has dared to do such a thing?" |
Esther said, "The adversary and enemy is this vile Haman." Then Haman was terrified before the king and queen. |
The king got up in a rage, left his wine and went out into the palace garden. But Haman, realizing that the king had already decided his fate, stayed behind to beg Queen Esther for his life. |
Just as the king returned from the palace garden to the banquet hall, Haman was falling on the couch where Esther was reclining. The king exclaimed, "Will he even molest the queen while she is with me in the house?" As soon as the word left the king's mouth, they covered Haman's face. |
Then Harbona, one of the eunuchs attending the king, said, "A gallows seventy-five feet high stands by Haman's house. He had it made for Mordecai, who spoke up to help the king." The king said, "Hang him on it!" |
So they hanged Haman on the gallows he had prepared for Mordecai. Then the king's fury subsided. |
以斯帖记第七章
第 7 章
哈曼
斯 7:6-10> 哈曼被处死的原因有哪些?
7:6-10 哈曼的企图被揭露后,他先前因怨恨而策划的阴谋,令他自尝苦果,最后在自己为别人制备的刑架上受死。“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箴 26:27 )。哈曼的结局,正好说明害人终害己的道理。
斯 7:8> 恶人终于罪有应得──被人蒙了脸意味着……
7:8 给被判死刑的人蒙上面,是因为波斯国王不想看见死囚的脸。──《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七章
朝服与木架(七 1 ~ 10 )
思想 何谓报应?你如何看它?
.相称的报应──末底改既是个俘虏,又是个犹大人,根本算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可恃以胜过哈曼。但哈曼的妻子却对丈夫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六 13 )以斯帖在第二次筵席中求王救她的性命。她不求金钱、美衣、珠宝,只求王救她和她族人的性命。王后求王救命,王焉有不救之理?结果哈曼害人终害己,他实在得了相称应得的报应!
.交替的报应──旧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导;而新约也有你想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提醒。末底改救王有功,得穿朝服;哈曼蓄意杀人,却上了木架,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主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十六 52 )哈曼在筵席前见势不妙,求王后救命。王转身见哈曼伏在王后所靠的榻上,就说:“你竟敢在我面前凌辱王后?”这话一出,左右立时蒙了哈曼的脸,表明他已犯了死罪。这时太监立即进言,对王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一个木架。王不假思索,决定将哈曼挂上。而哈曼梦想的赏赐却落在末底改身上,这正是交替的报应。
.自作的报应──哈曼弄权竟想穿朝服,末底改救王有功却无赏赐。其实在人和事的后面是有一位神存在的,朝服与木架都是自作的。正如诗七 15 ~ 16 说:“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里。”人所得的报应都是自招的。神对该隐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以斯帖对哈曼能不妥协、不心软与及不留余地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祈祷 神啊!求救我的亲人、同胞、我骨肉之亲的灵魂,阿们! ──《新旧约辅读》
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 第七章 注释
4 「但王的损失 ......
补足」:原文意思难以确定;和合本译法的
含意是「若犹太人全族被灭,王便失去一笔可观的税收,哈曼
断断赔偿不了」。但有学者认为应译作:「因为我们的困难,
并不值得打扰王」。
7-8 哈曼没有求王息怒
反而求王后救命实在犯了大错
更错的是哈曼求以斯帖时,可能抱住了她的脚( 8:3;
参王下4:27; 太
28:9),以致亚哈随鲁王更为愤怒。
8 「蒙了哈曼的脸」:或许象徵哈曼处死。
思想问题(第 7章)
1 以斯帖没有立刻为民求情(参 5:8),使整件事有什麽不同的结果
呢?
若说神容让事情拖延往往有 美好的意思,你同意麽?
参彼後 3:8-9。
2 哈曼触怒王,按理不一定会被处决,但有什麽其他因素使他有此
收场?
从太监哈波拿对王说的话( 9)看来 , 宫中的人与哈曼的关系如
何?
骄傲专横的性格是否令哈曼败亡的重要因素?
参箴 6:16-18; 21:4; 雅4:6。
以斯帖记第七章
……垮台(七 1-10 )
(一)
哈曼让位在即。致命的打击已经开始。读者等待恶人曝露,并应得的灾祸。当然投身其间的剧中人物不会像我们一样知道一切。国王依然不知道他们的王后是个犹太人,以斯帖无法知道他得到消息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她似乎也不知道末底改跃升及动向转变。哈曼大概仍如国王一样不以为意,都不知道以斯帖是犹太人,是末底改的近亲。他在末底改事上蒙受耻辱以后──只有他自己和三五知己知道──他可能还希望为自己挽回一些尊荣。这出戏到了揭示阶段。
首次揭示,来自王后,她从国王那里一再得到暗示,不论她希望什么,他必应允。对于国王和哈曼各是大的震惊。以斯帖的勇气至终受到考验。要揭露哈曼的凶恶,她也得透露她是属于被判受死的民族。有人指责以斯帖,攻击哈曼的时候,太无情;而哈曼求她怜悯时,她竟默不作声,她能否不把他得一钱不值?──甚至试图减轻他的罪行?我们想尽快深入人物内心(这里作者不鼓励我们这么做),很清楚,我们实在不能责备她。她自己和她民族的安全处于危难关头。她唯一的希望,在于展示她对手的邪恶,一切的丑行。
就此她指出他卑鄙地以金钱为饵,获得王谕(虽然在三 10 中,国王推辞,但是这是东方人的礼貌,可能还是接受下来了)。也因此,她毫不妥协地在六节上半节说的话,暗示哈曼不只是她的敌人,很明显的,也是 国王 的敌人。这故事并非要在这里或任何地方,把以斯帖各方面作为虔敬人的模范来介绍。在这里她的行动受到赞扬,却是她决定把自己生命置于险境为要拯救她的百姓的自然结果。她现在所做的,是她所知的唯一方法。她留给我们一个勇毅的榜样,果敢的运用她的一切力量,达到目的。(其中包括与其女性气质比美的,上帝所赐的精明。见尼二 1-8 的注释──‘灵巧如蛇’ )
至于哈曼,我们见到他最后的图画,在君王无可挽回的烈怒之下,转向以斯帖苦苦哀求。这是他从未表现过的。如果恳求薛西斯已属不可能,因为王‘定意’要加罪于他( 7 节),他求以斯帖,也属无效。他愚蠢地伏在他以前设计要害死的人当中的一个,在国王的眼中,反而罪加一等,以为凌辱了王后。这只有加速了他的灭亡。再一次,有一句箴言解释了这一件事(见箴廿六 27 )。
(二)
薛西斯并不是一位‘光荣的武士’。他的行动无需依据任何优美的情操加以解释。他仅是一个迷于维持 暴 君 现状 的君王,特别是他自己的利益。这并非是哈曼的灭族政策激怒他;他岂不是纵容哈曼这样做么?我们也许会过于侧重他对以斯帖高贵的感情;我们必须把浪漫和武士精神放在一边。至终薛西斯发现 哈曼是他的敌人 ,他才判他死刑。
就在这小场景的行动中,把这点表露出来了。在他斥责其首相的忿怒中,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是往御园散步去!这是一个可能的反应么?当然,他可能一时摸不头脑。他卷入麻烦的境遇里,远非筵会的前天所预期的。谁是省得了的,王后或首相?如果这些问题,在他出去逛一圈时早已存在心里,他一回来,立刻得到了答案。他瞥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无疑是斜倚──诸如向前靠向 他的 王后的举动,在女院(可理解为抽象的意念,即禁止与王后王妃接近)是绝对禁忌的。(在 8 节里君王所用译成‘凌辱’的字,含有性侵犯之意。)这还不够(虽然在 8 节里,哈曼的脸立刻被蒙,像个囚犯,暗示他已是罪犯了),薛西斯接下来发现这恶汉还怀敌意反对 他的 恩人末底改。薛西斯王认识到,这等于是侵犯他自己的罪行。
在这样的君王统治之下,各民族的生存有望。但是要 依赖 他们,不啻缘木求鱼。这是为何犹太人(尽管是忠心的公民,甚至对临到的尊荣乐在其中)绝不可能 只 认识世俗权威而受 同化 的理由。他们必然保持他们分别的身分(尽管在以斯拉记里详述获得一时的胜利,往后他们还有危难),势必顺从在万有之上他们上帝的权威,只有上帝是他们真正的拯救。基督徒与类似的统治集团共存,并忠他们。如果两者之间从未有冲突,感谢赞美上帝;如果必须在二者之中作出抉择,就为上帝恩典祈求,把上帝摆在首位。──《每日研经丛书》
三.以斯帖指控;哈曼被杀(七)
七1~4?以斯帖的第二个筵席,有令举国震动的结果;而震动从哈曼的家开始。在王的询问下,以斯帖终于作出恳求。她求自己和她本族百姓的性命,因为他们都被判了死刑。假如他们只是被卖为奴为婢,她也可能闭口不言,因为这不足以弥补骚扰王的罪(4节下)。但他们面对的绝境迫使她采取行动。
七5~7上?王大怒,问谁出这令人发指的计谋害以斯帖的族人。王后请哈曼在这时候赴筵席,实在很有智慧。她当面指责这恶人哈曼。哈曼真正的性情原形毕露了。亚哈随鲁象一只忿怒的豹子走到御园中。当他想起自己批准这个可怕的计划时,也许他的良心亦受到困扰,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七7下~10?在死亡的恐惧下,哈曼求王后以斯帖救命。这时王回到房中,他瞥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无疑是斜倚──诸如向前靠向他的王后的举动,这个举动在女院是绝对禁忌的,王就以为他要凌辱王后。哈曼的结局到了,伺候的人便蒙着哈曼的脸,那是行刑前的动作。其中一个太监告诉王说哈曼造了水架;亚哈随鲁便命人将他挂在其上吊死。这样,哈曼便在木架上代替了末底改;这真是“自作自受”了。“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箴26:27)。哈曼的结局,正好说明害人终害己的道理。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以斯帖记简介 7:1
以斯帖记
注释
七 1-10 王把哈曼处死
七 1-4
王第三次向「王后以斯帖」发问时,已开始产生一点不安。情况已不像前一次那样不拘礼节,而以斯帖回答时,也按王宫的礼仪尊称她的丈夫,并使用朝廷的用语来说话。无论如何,她必须把真相说出来。「将我的性命赐给我──将我的本族赐给我」:这些请求是叫人吃惊的,而也必确保王会最用心去听。以斯帖暂且不提哈曼的名字,却指出犹太人「被卖」所付出的实际代价。若被卖为奴,他们尚可容忍,但他们却是被卖去「剪除杀戮灭绝」,这些是写在诏书上的用字(三 13 )。
第 4 节最后一句的意义并不能确定,如新国际译本旁注所指出的,但该旁注亦提供了最有可能的解释。若犹太人全被杀灭,则王的损失并不是金钱可以弥补的。以斯帖诉诸王利益为重的事,并暗示人民的价值远超乎所拥有的财产。
七 5-10
薛西王即将要接受另一个打击。他发现设计杀灭王后和她本族之人,就是哈曼。以斯帖邀请哈曼赴筵席的智慧至此变得明显:他要在场去直接面对他当得的命运,因为他不单是犹太人的仇敌,也是王的仇敌。以斯帖不能确实肯定王若知道她是犹太人后,会有怎样的反应。王在烈怒中走往御园去,要找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思想该怎样控制这个失控的处境。哈曼面对这极端的困境,只想到要向王后求情。他忘记了平常的礼仪,竟然过于接近王后,因而进一步激怒薛西。使臣进前来,蒙住哈曼的脸,实际上就是拘捕了他。「哈波拿」(曾在起初的朝臣名单中提及,一 10 )告诉王,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造了一个木架。薛西王不再需要别人的提示。哈曼竟不知道他为自己的死刑作了准备;这死刑随即马上执行了。王的怒气止息了。因为他已作出了公平的裁决。哈曼所颁布的诏命曾引起慌乱(三 15 ),而他命运的逆转,并他最终死在他为敌人准备的木架上,终于使王和众民得以安心。
以斯帖记第七章
七 1 ~ 2. 第二天的宴会与第一次一样(五 6 ),酒席完了,饮宴歇息之时,国王再一次邀问以斯帖,这次用她的御衔“ 王后以斯帖 ”,像五章 3 节一样。在这险要关头,国王的礼貌使局面大为乐观。
3. 王后以斯帖也回之以礼,以尊称回答国王,正是哈曼在六章 7 节向王建议时所忽略的。 我的性命……我的本族 ,这逼切的语句蕴藏着强烈的感情,不但没回答国王的问题,反而引起更多问题,王的好奇心被挑得高而又高。
4. 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 ,是指哈曼以财富为饵,使王答允他所求的(三 9 )。这动词有时并非照字面的用法(参∶申三十二 30 ;士二 14 ,四 9 ;诗四十四 12 ),不过,这里有钱财的交易,也就双重地贴切了。 剪除、杀戮、灭绝 ,这些动词正是王的御旨所用的字眼(参三 13 )。为强调这阴谋之深远,延伸至王后及本族人被卖为奴婢,也无人理会。第 4 节末句的意思大有困难,原因有几∶译作“苦难”( affliction ,希伯来文 sa{r ),也可译作“敌人”(和合本, RV 作 adversary ),而这里没提到是谁的苦难。至于“损失”一字的希伯来文,旧约只在这里出现一次。因此,其意义很不清楚;晚期的希伯来文则解作“毁坏”、“损伤”。翻译经文的人,必须同时当注释者,译本就各有千秋了,例如新国际本作“国王不该遭受这样的损伤”;新英文圣经作“我们的苦难就不至于损害国王的利益”;现代中文译本(很自由的译本)作“我本可沉默不作声不打搅你”。新国际本的旁注中,引用了较古老的诠释∶“敌人所补偿的,也无法与国王所蒙受的损伤相比”。耶路撒冷圣经说得好∶“事既如此,迫害者无论如何也不能补偿王所受的损失。”这里用王的好处着眼,是善用心理学;而且,把人的价值置于金钱之上,也与以斯帖的用心相符。因此,在未有更明确的亮光之前,末后两种译法最为上乘,标准修订版居次。
5. 在希伯来文中,动词 说 出现了两次,可能源于抄写之误(重复误写),译者把其中一个删去,是不错的。不过,也许两者都可以表达出来∶“国王打岔惊叫起来”(和合本作“问……说……”)。以斯帖一直很小心地避免说出哈曼的名字,王却很想知道是谁下此阴谋要害他的王后,迫切地问∶擅敢起意(字面意思∶充满他的心),如此行的人在哪里。
6. 仇人敌人 。以斯帖指出哈曼是国王的叛徒,也是犹太人的敌人。她指哈曼为 恶人 ,因她已占优势,也眼见哈曼的惊恐。他的确该大吃一惊,以斯帖对王说的话揭开了一大秘密,因为他本不晓得以斯帖的本籍。原来他无意间威胁到王后的性命,加上刚发生的羞辱事件,这打击实在太大了。至于以斯帖方面,揭穿了自己是犹太人的事实,她不敢肯定国王的反应如何。
7. 国王离席,使哈曼这投机者有机会作最后一注,要逃脱这可怖的难关。他估计无法向国王求情了,决定向他本要加害的人,恳求网开一面,这人正是他所鄙视的犹太族人。王后岂不是特意请他来赴宴么?也许她会心软吧?国王离席,紧张局面稍微缓和之际,哈曼想用魅力软化王后;其讽刺性是显而易见。
8. 女宫的礼仪十分严谨,哈曼要与王后谈话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否则必会触犯了王后。若不是在这生死关头上,他必定会随国王而离席,避免与王后独处时遭人忖测与闲言。她还斜倚在榻上(这是波斯宴会的习俗),哈曼向她走来,竟 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 ,就此注定了他的死刑。即或以斯帖想救他,也无能为力了。国王勃然大怒, 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表示当场有侍从遵国王之命而行事 148 。虽然古代波斯国并没有其他文献证明死囚要蒙头,希腊和罗马却都有这样的惯例。
9. 又一次,对宫廷上下均知的事,国王竟一无所知,要人家告诉他。哈波拿坦白地披露了太监圈子对哈曼的见解,指出哈曼立了一个木架要把救了王命的末底改挂上去。
10. 国王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采取行动。善恶的报应在此有十分微妙的讽刺,哈曼“被挂在自己所造的木架上”。
147 AB , p. 69. 参 Paton ( ICC , p. 257 ),这里的“快”,不过是“立即带来”罢了。
148 Robert Gordis 认为根据文法及字的次序,该译作“哈曼的脸被蒙上了”,他认为这古老的格式把 tertiae yodh 动词的被动分词混淆了〔 JBL 95.1 (1976), p. 56 〕。不过,主动式的“他们蒙了哈曼的脸”,亦是合理的译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第七章
7:8
参加筵席的人都是斜倚在榻上(约13:23)用餐。以斯帖这时正倚卧在榻上。哈曼惊恐之余,顾不了对后妃应守的礼节,趁王不在,伏向王后所倚的榻,向她求情,以致冒犯王的尊严。
“蒙脸”是执行死刑前的预备。
7:9 哈波拿为七个太监中的一个(1:10),是他奉命宣召前后瓦实提,为后来以斯帖被选为后铺路。现在也是他的一句话,哈曼被杀,末底改取得尊荣。
以斯帖在这以前似乎还不知道末底改披王服游行的事,而王也不知道哈曼造了木架打算吊死曾救王命的末底改的事。在这无人能预料的时刻,历史的方向在神的干预下扭转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