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四章
第 4 章
斯 4:11-5:2> 今日的人已用不着冒死进谏,却可以从以斯帖身上学到哪些榜样?
4:11-5:2 以斯帖冒死晋见国王。她的勇敢举动,正是我们遭遇困难或危险时的模范。我们应该:( 1 )计算代价──以斯帖深知自己可能会付出生命。( 2 )分清先后──她相信犹太民族的存活,较个人的安危更重要。( 3 )作好准备──她寻求支持,禁食祈祷。( 4 )身体力行──她不会迟疑耽延,因为过分的考虑会拖延时间,使勇气减退;反之,在作出正确决定之后,她便义无反顾地去做。
你是否要面对怀有敌意的人,又是否要就敏感的事情与朋友对质,或告诉家人难以接受的转变?与其坐下担忧,刻意逃避,倒不如学习以斯帖,怀着信心,毅然采取行动。
斯 4:13> 假如以斯帖见死不救,她能安然无恙吗?
4:13 虽然以斯帖贵为皇后,分享到国王的权力财富,但并不表示她就不需神的保护和智慧。不论在任何政治体制下,无人能够凭己力得享安稳。倘若相信财富地位能使我们百害不侵,就是愚不可及了。
历史背后的神
斯 4:13-14> “神啊,求你拯救!──”你呢?你可以做些什么?
4:13-14 消灭犹太人的诏书颁布后,末底改与以斯帖大可失望沮丧,只救自己,或等待神介入。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相信神将他们放在现有岗位,必定有其美好旨意,因此他们抓紧时机,采取行动。倘若我们有能力拯救别人,就必须义不容辞地去干。面对生死关头时,不要退缩、表现自私、意志消沉,或是坐等神的安排;反之,祈求神的引领,采取行动吧!很可能神让你身处现时的岗位,就是预备你在时机临到时为祂工作。
4:13-17 以斯帖与末底改相信,神会拯救祂的子民,但他们不是呆坐着等,而是积极采取行动。虽然神一直掌权,但祂常透过人去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实践祂的旨意。单是祷告和静观其变,并不足够。很多人相信神的应许,却只愿置身事外。以斯帖就不同,她决定晋见皇上,而末底改也遵行她的吩咐去做。该是你做的事,不要等待别人替你做。采取行动参与神的计划,你就会尝到神旨意得以成就时的喜乐。
斯 4:14> 是什么促使以斯帖作出冒死见王的决定的?
4:14 虽然以斯帖记没有直接提及神的名字,但全书充满神的驾临。以斯帖与末底改相信神必会眷顾;由于他们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神便使用他们,拯救自己的子民。
斯 4:16> 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地祷告,我从这当中看到了什么?
4:16 以斯帖要求同胞为她禁食祷告,是希望在履行危险任务时,得到神的帮助。在旧约中,祷告常伴以禁食(参出 34:28 ;申 9:9 ;拉 8:21-23 )。信徒团契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困难期间彼此支持。经历挣扎时,你需要与弟兄姊妹分担你面对的考验,请他们支持你,使你得着能力。同样,若他人需要你的帮助,不要吝啬施与援手。
斯 4:16> 以斯帖作出最后决定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是无可奈何还是甘心情愿?
4:16 “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反映了世人对生命的自私看法,以斯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她知道该做的是什么,也了解可能因此而赔上生命,但她义无反顾,“我若死就死吧”意为“即使处死,也死得甘心”,虽然有时代价非凡,但对于必须做的,我们也须有同样的牺牲精神。你有否为了独善其身,在需要挺身而出时却保持缄默?只管按着神的心意而行,结果自有神来负责。
斯 4:17-5:1> 神的计划和人的参与,二者的关系如何?
4:17-5:1 一切虽全在神的掌管之中,可是末底改与以斯帖必须有所行动;虽然我们无法明白这看似矛盾的道理,但事实的确如此,神选择并透过愿意为祂工作的人,实践祂的计划。我们祈祷时,要全心倚靠神;一旦行动时,则要全情投入。我们要避免走两种极端:坐等不动及一切靠自己。──《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四章
为国祈祷(四 1 ~ 17 )
.哈曼得了亚哈随鲁王允许后,即传谕旨到各省,吩咐各人在一日之内把犹大人全然剪除,杀戮灭绝。谕旨一传出,末底改就撕裂衣服,披麻蒙灰。他请人叫以斯帖入宫见王,向王求恩;因而展开了全犹大人为自救而发起的爱国祈祷运动。
.是专切的禁食祈祷──这是一个有力量的,能摇动神拯救的手的祈祷;亦是一个专切的、禁食的祈祷。但以理亦曾为被掳七十年期满祈祷,他说:“美味我没有吃,酒肉没有入我的口,也没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满了三个七日。”(但十 3 )要祷告蒙应允,也当专切,甚或需要禁食。
.是极悲伤的祈祷──王的谕旨所到之处,犹大人没有不悲痛哀哭祷告,以斯帖和宫女亦不例外。保罗为同胞骨肉之亲祈祷时也大有忧愁,心里伤痛。主为圣城亦曾哀哭祷告。凡是深切爱国、爱同胞灵魂的,没有不悲伤哀哭的,这些眼泪和声音,在神面前才是真心诚意的。
.是昼夜警醒的祷告──以斯帖、宫女、犹大人他们三昼夜不吃不喝,警醒仰望,同心的祷告。有两三个人同心祷告,神尚且应允;何况这众多的人同心合意的祷告,那力量岂非更大吗?
.是牺牲舍己的祷告──以斯帖经三昼夜祷告才违例见王,她说:“我若死就死罢!”英女王维多利亚曾说:“我什么都不怕,最怕那克斯的祷告,因那克斯是个大有祷告能力的传道人。他求神把苏格兰赐给他,不然他情愿死去!”这样舍己的祈祷,怎能没有效果呢?
.是极有效验的祈祷──这次祈祷蒙神应允,扭转了犹大人的命运。
祈祷 主啊!不要弃绝我们的国家,求拯救我骨肉之亲,阿们! ──《新旧约辅读》
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 第四章 注释
4:1-17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救
1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是古时表示极度哀伤,备受
屈辱的举动。
4
末底改不肯脱去麻衣,显示这不是他个人的事,乃是全族的灾
难。
11
以斯帖整整一个月未蒙王召见,显示她未得王之宠爱。
14
末底改指出以斯帖为后乃是神的安排,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拯
救犹太人得免於难。若以斯帖失责,没有趁机行事的话,神会
用其他方法去救犹太人,却要惩罚以斯帖及其父家。
「别处」:不是指别人或别国而是指神。
16
「三昼三夜」:是约数,因为在第三天以斯帖便去见王了。
(5:1; 参撒上30:11-12;
拿1:17)
思想问题(第 4章)
1 末底改因坚守原则使整个民族濒临灭种的地步,他有否後悔和屈
服?参 5:9。
当时犹太人的禁食、哀哭有何宗教意义?见 1, 16节。
2 在末底改和其他的人禁食後,神用什麽方法帮助他们脱险呢?
参 5:1-3。
他们一方面迫切祈祷,另一方面则用办法去尝试解决,这给我们
什麽提示呢?
3 末底改相信神会救犹太人脱离险境麽?
那麽他为何要求以斯帖冒生命危险出头援救呢?
参 13-14节这番话对你有何提示呢?
你的「王后位分」是什麽?
4 以斯帖从入宫被封为王后至今大概也未知自己可发挥什麽作用,
然而她若不把握机会,王后的身分有意义麽?
试想在你处身的环境,你有否把握机会去事奉神和服事人呢?
5 以斯帖在王宫中生活,奢华舒适的环境有否损害她的信仰?
以斯帖记第四章
进退维谷(Ⅱ):以斯帖(四 1-17 )
(一)
第四章的行动,表面上可以很简单归纳起来。末底改听到了谕旨,和各地犹太人一起披上了哀痛的服饰,就在朝门口驻足。(他不许穿哀痛的衣服进去的。这是他能接近以斯帖最近的地方。)
以斯帖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初她拒绝了末底改的要求。其理由在十一节里,有了说明。我们或许会觉得惊异,这新立的王后,薛西斯初次见到她即意醉神迷(现在仍是如此,如下一章所示),却有一个月之久没有蒙王上召见。在这里,如其他事件一样,没告诉我们理由。不论如何,以斯帖的踌躇,已是充分的理由。波斯的权力结构是国王所重视的,任何人都难以接近他,除非被点名召唤。在一章十四节里的七个大臣,‘常见王面’,是拥有特权的人。违反这成规,擅自入见王面,相当于叛国的罪行。为执行这种禁令,在王座周围,站一队手持斧钺的士兵,将闯入的人砍死──除非国王施恩,伸出金杖,阻止他们。
以斯帖的疑虑,不是没有理由的。末底改叫她记得,在这件事之中,有一位比君王更高的权威。末底改强调问题所在,并非是使以斯帖自己免受伤害。至于她──不管她保持沉默,或晋见国王求情,她都是处于险境之中。至于犹太人──不论她是否答应此刻的呼召,必会获得拯救。但是她自己获救,则有赖于她是否把握属于她的独一机会。不论末底改的话是先知的预言也罢,是有点夸饰也罢,总之以斯帖接受了提醒她的话,决定采取行动。此后,她成为带动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她指示末底改照她吩咐行事( 17 节),不久国王也是如此。本章结尾留下悬疑的一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决定性的对抗尚在酝酿之中。
进退维谷(Ⅱ):……上帝(四 1-17 )(续)
(二)
我们对于这故事,只能很快提及利害关系较深的问题。它们有两方面: 第一 是有关以斯帖对末底改忧痛消息的反应。从开始她就想排除面对困难的可能性。末底改穿的是麻衣;她送去是平常穿的衣服!当然以斯帖知道难处一定是有的。她的行动是先知所说的‘看我子民的创伤不足轻重’(耶六 14 ──现代中文译本)。她心中有一种愿望,所知道的消息,不会太可怕。这一切表现都是很自然的,以斯帖只不过和大多数时间里大多数的人一样罢了。她受制于国王,他的奇思怪想就是律法,她必然觉得任何负责的行动是不可能的。因这种感觉,她公开表示十一节里的话。末底改的工作是要说服她,这种行动不但并非不可能,并且绝对需要她去做,更是即刻要去做的。
因此以斯帖最终依从末底改的要求,是一场重要的道德胜利。她无可避免地卷入一场是非交锋的战事里,不是站在这边就是站在那边,清楚不过。站在‘是’的一方(特别为保护上帝的百姓,并为他们辩护而站起来),要冒极大的危险。这末底改一开始就知道了(他忧心忡忡向以斯帖表示她处境的实况,无疑那是他为自己所做的争辩的原因)。当以斯帖的思想,转向禁食(含祈祷之意),末底改或会喊出来,‘呀,她开窍了!’她知道这是一场属灵的斗争,只有穿戴上帝儿女的武装,才能得胜。当以斯帖说出严肃的话:‘我若死就死罢’( 16 节),我们无需当作毫无指望的命运论,却可看成是信心破斧沉舟的决定。
(三)
第四章表面下的 第二 个问题,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在来到高潮部分,也就是说,是谁(或什么)安排这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人类的行动如何参与其间?整本以斯帖记小心翼翼策画,想以尖锐的方式提出这问题。在一般看法上,每一件发生的事,都可以直接归因于可论证的理由。比如,以斯帖之为后,是因为瓦实提失宠。颁发的谕旨反对犹太人,是因为末底改未向哈曼跪拜。但是我们经常注意到,这些解释,虽然完全,却不彻底。从另一层因果关系看,哈曼为了特殊的目的,求助于拙劣的普珥(三 7 )。末底改却继承他祖先的信仰,即相信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祂救祂的百姓脱离无数次灭亡的危机,最大的一次拯救行动是出埃及,挫败了另一个大帝国。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读者或许会问,为什么以斯帖记的作者故意在本书里,避免提上帝的名字?我们预期,如果不在别处,起码在这里( 14 节)提到上帝的名字。从以色列民的历史背景,末底改 只有这样 的意思:(甲) 上帝 使以斯帖得到目前的地位,为的是要拯救祂的百姓;(乙)如果她不去做, 上帝 会安排其他办法。但是这意思不很明显。这是有意的,其理由似乎自相矛盾,即 肯定 上帝在事件背后的作为。
不论古时或现代,有心观察世界的人,原则上都能看出事情发生直接及表面的原因。此外,他很 可能 得到结论,一切都可以用自然目见的方法,加以解释,因此否认上帝的作为──或是祂的存在。以斯帖记写作的模式, 承认 这一事实,这世界上往往没有上帝在工作明显的记号。但是书中,制造的整个系列巧合的事,很清楚地显示,只是自然的解释是永不足够的。在事件后面,另有目的存在,外邦人取决于掣签的方法,信主的人知道一切都属于他们的创造主、拯救主手中(箴十六 4 ──甚至讲到在上帝的目的里为哈曼预备了一个位置,谁知道如果这危急关头不在以斯帖时代发生,而是在稍后历史的舞台上发生,对犹太人的影响是否会更糟?)
以斯帖记,正是以这样的语调,对习惯把上帝摆在一边去解释一切事情的现代世界,有许多信息要说。在二十世纪里,我们擅长探索因果,对了解真正意义却无补于事。对基督徒来说,基督的十字架,是这旅程的开始,就是末底改所信靠、拯救子民脱离哈曼残暴之手的上帝至高的救赎行动。
(四)
还有一点当指出的,上帝必然会帮助祂的百成就祂的目的,而他们仍需完全负责的参与。这是提醒读者在以前已经说过的话(在本段的开始),以斯帖必须接受现实,对付当前的需要。认识上帝的管治,不应导致我们袖手旁观,而是认识上帝的吩咐,以信心追随祂的引导。──《每日研经丛书》
二.末底改与王后说话(四)
四1~3?消息传遍通国之后,犹太民众都很震惊。在邪恶的统治下常有悲哀。末底改穿上哭丧的麻衣,在城中哀哭行走,直到朝门停住,因为穿麻衣者不可在王面前出现。他知道自己是哈曼怨恨的核心。那快临到他民族的命运被他无意地激发起来了。
四4~9?由于律例禁止以斯帖离开王宫,她派人送衣服给末底改,使他不至于给王看见穿麻衣而丧命。但末底改拒绝隐藏他的忧伤。以斯帖派伺候她的哈他革问他不停哀伤的原因,末底改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他。他将一分抄写的王谕旨送交王后以斯帖,并吩咐她以王后的位分为本族的人求王。
四10~12?以斯帖口答末底改,提醒他未得王召擅自见王是死罪,除非王向她伸出金杖赦免她。她还告诉他一个复杂情况,说明求王要冒生命危险:亚哈随鲁王已经三十日没有召见她,可能王已对她不悦。
四13~14?末底改对以斯帖的理由直接口答:就算她身为王后,当其余的犹太人被杀时,她也不能幸免。假如她不去行动,神会兴起别人去拯救他的百姓,但她自己却灭亡。她得王后的位分,也许就是为了用这个机会救她的百姓。以斯帖的疑虑,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末底改叫她记得,在这件事之中,有一位比君王更高的权威。末底改强调问题所在,并非是使以斯帖自己免受伤害。至于她──不管她保持沉默,或晋见国王求情,她都是处于险境之中。至于犹太人──不论她是否答应此刻的呼召,必会获得拯救。第14节应该成为我们各人的挑战:“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虽然我们绝少有人去到以斯帖的地位,但每个信徒在神正在进行的计划中,都有重要的角色。
四15~17?以斯帖立定决心之后,要所有犹太人都和她一同禁食三天,然后她才去见王。以斯帖要求同胞为她禁食祷告,是希望在履行危险任务时,得到神的帮助。在旧约中,祷告常伴以禁食(参出三四28;申九9;拉八21-23)。
普尔对以斯帖着名而英勇的名句“我若死就死罢”这个信心破斧沉舟的决定,作了这样的评论:“我面前的危险重大又明显:诏令很清楚,王的心又很难捉摸,王对从前的王后瓦实提那么严厉。然而,我宁愿自己欣然、决断地仰赖神给我的安全和成功去到王面前,不愿忽略我对神和他子民的责任。”
基督徒面对困难和试炼的情况,应该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宿命的态度。只管按着神的心意而行,结果自有神来负责。尤其当我们来到天上的宝座前,求恩典作随时的帮助。我们有坦然无惧的途径;神赦免的杖已经在各各他山向我们伸出了。“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以斯帖记简介 4:14
此 时 你 若 闭 口 不 言: 末
底 改 相 信 神 的 计 划 是 通 过 以 斯 帖 拯 救 以 色 列 人, 而 且 以 斯 帖 也 正 是 因 此 而 成 了 王 后; 同 时 他 也
知 道, 以 斯 帖 也 有 可 能 不 在 神 的 救 赎 大 计 中 尽 她 的 份,从 而 错 失 神 为 她 定 的 美 好 旨 意, 不 参 与 神
的 这 个 计 划, 一 切 也 是 徒 劳。 如 果 她 不 愿 拯 救 犹 大 人, 她 自 己 也 将 灭 亡 (14 节 ) 。 神 的 救 赎 计 划 往 往 需 要 人 的 参 与 ( 比 较 太 26:24 ;参 出 33:3 注;腓 2:12 注 ) 。
4:14 不 是 为 现 今 的 机 会 吗: 这
段 话 道 出 了 本 书 的 主 旨: 神 掌 管 并 且 能 调 动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事, 来 救 他 的 子 民 脱 离 邪 恶, 从 而 实 现
整 个 救 赎 计 划, 使 他 的 子 民 得 着 益 处。 所 有 信 徒 都 应 牢 记, 发 生 在 我 们 周 围 的 事 情 中 都 有 神 的 作
为,为 的 是 救 我 们 脱 离 这 凶 恶 的 世 代, 永 远 与 神 同 在 ( 罗 8:29~39 ;加 1:4 ;犹 24 节 ) 。
4:16 我
若 死 就 死 吧: 以
斯 帖 甘 愿 冒 生 命 危 险 去 救 她 的 同 胞。 她 愿 迈 出 正 确 的 一 步, 而 将 结 局 交 托 给 神。 神 不 会 赏 赐 那 些
明 哲 保 身、为 己 利 缄 默 不 语 的 人, 却 会 赏 赐 那 些 为 了 神 和 他的 话 语 不 惜 一 切 代 价 讲 出 真 理 的 人 ( 参 约 16:1~4) 。 末 底 改 和 以 斯 帖 在 需 要 的 时 候 宁 可 牺 牲
生 命 与 邪 恶 争 战。 他 们 是 忠 心 顺 服敬 虔 之 道 的 典 范 ( 参 路 1:17 关
以斯帖记
注释
四 1-17 以斯帖答应向王求情
四 1-5
末底改因哈曼的诏命感到极之伤痛,因为他拒绝认同哈曼擢升高位,竟使整个犹太民族陷入危难中。犹太人穿麻衣,大声哀号,使人知道他们的苦况,使他们彼此间得到认同,也使人注意那令人费解的诏命。然而,末底改却再不能与以斯帖取得联络,因为穿麻衣者不可以进入朝门。当以斯帖听闻他正在穿着丧服,便把合适的衣服送给他穿,以代替他的麻衣,但他却不接受。以斯帖「甚是忧愁」,正显出她对末底改真正的爱和关怀。最后她差派所信任的太监「哈他革」去问个究竟。
四 6-11
末底改尽他所能地搜集此事的有关细节,并把他所知道的告诉哈他革,包括哈曼答应捐入王库的银数。哈他革把一份王诏带回,让以斯帖看见事情的原委;哈他革也带回末底改紧急的请求,就是求以斯帖向王求情。以斯帖的响应反映了一些内情。她并没有权进入王的内院,而她亦有 30 天没有蒙召进去见王了。像其它人一样,她若没有蒙召而擅入内院见王,就必被治死,除非王向她伸出金杖。
四 12-17
末底改仍给以斯帖命令,并告诉她,虽然她是王后,但也休想逃脱这祸。若她不作出行动,犹太必「从别处」得拯救。末底改无疑指神会保守祂的子民,并且神使以斯帖得王后的位分,是有目的的。这是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神学观点。末底改相信神指引着政治上的事件,也指引着个人的生活,纵使那些掌权的人并不承认祂。以斯帖要求城中所有犹太人禁食 3 天,表示她像末底改一样,相信那位垂听祷告的神。虽然她没有提到神的名字。她所需要的是有勇气去完成使命,为同胞的性命求情,虽然这样做,她可能会牺牲自己的性命。
以斯帖记第四章
Ⅴ 以斯帖答应求情(四 1 ~ 17 )
A 末底改情辞迫切(四 1 ~ 3 )
哈曼冷血无情,静心等待得遂心愿的一日,与末底改随即哀痛哭号的表现,成为鲜明的对比。西方人习惯了把悲痛之情隐含不露,有时其实对自己不利;对于末底改这种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表现方式,当作故意渲染的造作。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当时的文化背景(对他来说,悲痛的外在表现是极其严重的),而且,更要把自己放在末底改的地位上来思想。末底改,因为他宁死不屈的自尊,或对原则的不屈,不止导致自己遭殃,甚至全族都殃及祸患。这刑罚根本大大超过罪所应得,可见当时犹太人分散的地域中,已有反犹太人的恶胎存在了。
1. 末底改一向消息灵通,很快便看穿这谕旨背后的用心,他就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 这样的习俗在旧约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例∶创三十七 34 ;撒下一 11 ;赛三 24 ;但九 3 ),其他国家也有这种习俗(赛十五 3 ;结二十七 30 ~ 33 )。薛西时代的波斯国,大败于撒拉米( Salamis )之后,在书珊城就出现极度的哀痛,撕裂衣服,无法歇止。这是史书上记载的 131 。所以末底改的举动,正合当时当地的习俗;撕裂衣服,也符合犹太人的传统。
2. 穿麻衣者不准进朝门这条例,没有其他佐证,不过,其中的含义也不难理解(参∶尼二 2 )。在波斯穿麻衣并不足怪,但国王何需知道殿门口有人披麻举哀,如大难临头?
3. 各地犹太人听见这御旨,都像末底改一样反应。集体举哀、禁食哀哭、穿麻蒙灰,这些不是礼仪的举动,乃是向神忏悔祷告的悲痛与恐慌,虽然经文中没明文说出来 132 。耶利米哀歌三 40 ~ 66 所描述的可能正是这种情况(参∶结八 21 、 23 ;尼九 1 )。当时犹太人披麻蒙灰,是齐心响应地在哀伤中俯伏(参∶赛五十八 5 )。这通国痛悔的情景十分动人,正如尼尼微城一样(拿三 5 ~ 9 ),不过圣经中甚少记载。
131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i.
99.
132 导论(第 32 页)已讨论过他不提这事的各种理由。
B 以斯帖答应出马(四 4 ~ 17 )
王后与末底改互通消息,要透过传讯者。这机密的事态如何传送的,详细记录于此。哈他革( Hathach )这太监非常忠心可靠,十分难得,和他相较起来,辟探和提列(二 21 ),更显诡诈阴险了。
4. 侍候以斯帖的人知道她与末底改关系密切,但并不晓得他们是亲属;同时,街巿上风云紧张的谕旨,在宫殿中显然仍一概不知( 6 ~ 8 节)。当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穿哀服后,以为他遭受物质上的损失,便送他新衣服穿。可是,他的哀伤并没有这样容易消逝。有解经家认为,以斯帖给他衣服,是要他有入殿的资格,这也可能是不错的。不过,他不肯接受衣服,又似极之无礼了。无论如何,他的举动也切合他的粗豪作风,也正是这作风引起了这段风波。
5. 哈他革 这名字可能从波斯文 ha{taka 而来,是“良善”之意。若真如此,这人果真名副其实了。亚哈随鲁王特别小心挑选侍候王后的人,要忠诚可靠,应是从他自己的侍从中调派过去的。
6. 哈他革会见末底改一点也不秘密,就在朝门前的宽阔处,人人聚集的地方。
7 ~ 8. 末底改毫不隐瞒地把实情告诉哈他革,特别强调地把哈曼给国王的钱财贿诱说出来。亚哈随鲁无疑已是富甲天下的了,却仍在财利下受诱,想更加富有,虽然他曾推却不受(三 11 )。为财利出卖人者,一向都叫人憎恶反感(再没有比犹大出卖耶稣更甚了),因此以斯帖必然会深恶痛绝而有所行动。末底改又将谕旨抄本一份交给她,免得以斯帖怀疑传闻的真确性,不会疑问∶“怎样办?谕旨是否真的公布在城墙上,人人可见可读?”
末底改所说末后的一句话,要她使用她对王的影响力,挽救本族国民。虽然她是王后,末底改仍吩咐她要这样这样做!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其影响力,这段记述使本故事更添人情味。
9 ~ 10. 哈他革的任务是要正确地传递这项消息,这一段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写出。
11. 人人都知道,朝见国王是有严格限制的。亚哈随鲁像所有国家首长一样,要严受保护,以防谋害,也防止人的烦琐诉讼带进来。当然,他不会整天坐在宫中,独自享受宝座上的荣华,他也接见人,不过按他的挑选和意愿接见,连他的妻子也没有权利擅自亲近 133 。她也像其他人一样,若在宝座前的殿柱出现,也是大难临头之时。派顿说∶“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不过,他是以现代西方社会的眼光看这事,也有希罗多德的史书为证,说自从在埃克巴坦那( Ecbatana )建造殿宇之后,“戴奥塞斯( Deioces )首次推行皇室的仪节,不准擅自觐见国王,一切传讯必须经过侍从传递,没有人可以擅自见国王” 134 。有时后期的习俗会推引在较古的传统上,不过仍可作后期的印证。按希罗多德记载,大利乌王朝到了希斯塔斯普( Hystaspe )时,仍然执行此例。他在宫廷中曾两次推翻了篡位的叛徒 135 。守卫兵从殿门收讯,带给国王,可见觐见国王是要事先约定的。以斯帖并无意取得国王的接见令,不知是何原因。其他人往往比妻子更容易得到国王接见,因为妻子的关系较敏感,有各种变化多端的情绪反应要应付。当时多妻制更令情况难上加难。不过,法律是防范非法闯入者,而不是为奉公守法的妻子而设的。以斯帖当时已有三十天未奉召见王,正是书珊宫廷中生活不正常的又一明证。
12 ~ 14.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 ,这里哈他革不再是惟一的传讯者( 人 是多数的)。末底改的答话表达了作者最深的肺腑之言,同时亦感动读者深深同情以斯帖的处境。她的左右为难,也是我们同样经历的困境∶环境把我们困住了,必须有决心有勇气,用信心来应付。末底改的辩辞中有三个重点∶ (1) 以斯帖也免不了御旨所带来的亡命之灾,所以性命都面临了危险; (2) 末底改披露他对神的信心,神不会容许犹太人遭毁灭的。若以斯帖失职,神也会有别的方法拯救犹太人,那时以斯帖及其家反遭灭亡。这里可以看出神引导的一个要点∶神不会因一个人的失败不肯顺命而使祂的计划受挫,这人有自由可拒绝顺服神的计划,但会引致损失。 (3) 向前路直行是毫无疑惑的。以斯帖这一回的决定,后果十分深远,那一刻是她人生目的的关键。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 末底改并没有说明他这信念会如何影响下一步的作为,却摆明了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引导每个人的人生,也相信神掌管世间的政治活动,不管那似乎大权在握的人是否承认神的主权。当然,以色列的先知不断宣告的,正是这一点(例∶赛十 8 及下,四十五 1 ;耶一 15 ;结七 24 )。因此,这话绝不奇怪,尤其是主前五三八年被掳者回归,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事之后,就更不足为怪了(拉一~二,五~六章)。每一个犹太人都经历过神在历史中如何引导拯救他们的民族。就是现代犹太人,也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神同样在危机中掌权。
15 ~ 16. 虽然没有用宗教词句说出来,以斯帖的回答也同样表现出她的信心。她暗示她接受末底改的建议,承担这重任,不过满心担忧恐惧。她请求书珊城所有犹太人与她一起禁食,表示她∶ (1) 需要别人的支持与联系; (2) 她不单依靠人的勇气。虽然这里没有提到祷告,旧约时代,禁食必然是与祷告一并进行的。禁食的基本用意是要令人祷告的经历更有效,更准备好与神相交(出三十四 28 ;申九 9 ;士二十 26 ;结八 21 ~ 23 )。“在古代世界里,在宗教仪式中进行禁食以应付危险关头的习俗,十分流行。” 136 若果犹太人在这景况下也不禁食,波斯人也会觉得奇怪。至于以斯帖,华滋( Isaac Watts )的诗句正好描绘出她的态度∶
我不以承认我父神为耻,
不羞于为祂的使命效忠。
诗人暗喻考验有可能带来失败,必须先计算代价,字里行间是一种求勇气的祷告,正如以斯帖一样,必然在禁食的日子求神加添勇气。
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 。禁食通常只一天,赎罪日的禁食是指定的(利十六 29 ~ 31 ),其他禁食则因其他事故自愿进行的(撒上十四 24 ;撒下一 12 )。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十分严重危急,需要额外的力量。
筵席在本书占了很吃重的地位,尤其提到“喝”这件事;这里的“喝”是用于与禁食有关的场合上,“禁食在本书中是个辅助的线索,与以斯帖记中主线筵席,相辅相成” 137 。 或夜或昼 ( RSV 直译),正如伊斯兰教的禁食节,夜里是可以吃东西的,因此这里可能指某段时间的禁食。
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 (字面作“不遵守谕旨”)。这句话引起今日许多信徒的良心问题,使教会分裂。若不是马丁路德.金及无数人为反对人多势众的权力而丧生,我们大概会认为以斯帖所说“ 我若死就死吧 ”一话,过分戏剧化了。耶稣固然曾应许跟随祂的人,受审的时候有当说的话,可是却没应许必然得释放(可十三 11 ~ 12 )。
17. 到此为止,以斯帖仍依照末底改的话行事,接下来,她便独当一面,承担重任了。
133 A . T. Olmstead 描述书珊王宫最内层宫廷的情况。“最私密的内殿之北是女院,可想像在宫内的高贵女士们,……经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三个入口,引入私密的庭院,因整个女院围墙高出十寸(也许是后来修建的)。
“宫廷的西北,是国王大宝座殿堂的所在,……大宝座殿堂有 192-3/4 平方尺,殿顶用六排柱子支撑,每排有大柱六枝。宝座殿堂的东西两面,各有两排柱子的通廊,每排六根大柱,廊子长 57-1/3 尺。向北及向西,在平台以下的一层,有亭台的遗迹,显示花园乐园的位置,附近的河水方便灌溉,且在西北角有守望楼护卫。”( HPE , p. 170 )虽然波塞波利斯没有书珊城在行政上的重要地位,但它的建筑物却保存得更好。参 E. F. Schmidt, Persepolis Ⅰ , Ⅱ , Ⅲ( Chicago, 1953, 1957, 1968 )。亦见 M. Roth 在 Iran 21 的文章。
134 The Histories i. 99. 历史传统认为他是米甸王国的创建者。
135 The Histories iii. 77, 84, 118,
140.
136 F . S. Rothenberg, DNTT Ⅰ , p. 612,
"Fast".
137 Berg p. 37.
增注∶禁食
以斯帖记里提到禁食的习惯,与书中的筵席对比之下,筵席有更吃重的分量。希伯来字 s]u^m 是最常用的动词,在书中出现四次,四 3 ,四 16 (两次),九 31 。首先,犹太人对国王的谕令大表哀伤,全波斯国犹太人都做出不约而同的反应(四 3 )。哀痛、禁食、哭泣、悲伤,披麻蒙灰,是对即将面临眼前的灾殃真诚哀痛的表现;不过,这并非禁食的全部含义。以斯帖的禁食(四 16 )同样表示她对犹太人面临死亡毁灭的愁苦,但却加上了更深的意义。以斯帖一心想找方法脱离危难,更寻求民族的新盼望。九章 31 节记载他们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禁食,与同时的欢欣宴乐相对照,好与当初这事件发生时的禁食相呼应。
从被掳后的旧约书卷看来,禁食出现的次数甚多,耶路撒冷被毁后,神的子民更加恳切。犹太人被掳之前,某些缘由的场合里,也会禁戒吃喝(出三十四 28 ;撒上二十八 20 ;撒下十二 16 ~ 17 ;王上二十一 27 ~ 29 )。此外,赎罪日一年一度禁食,也在犹太的历法里规定了(利十六 29 ~ 34 )。可是,从被掳起,禁食的次数就更加频密了,似乎耶路撒冷城被毁的震撼,叫他们对“与神相交”有了更深沉严肃的态度,这也是理应如此的。哀歌里对耶路撒冷有种拟人式的哀痛,正是她的子民的悲伤∶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
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
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
现在成为进贡的。
她夜间痛哭,
泪流满腮,
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
没有一个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
成为她的仇敌。 (哀一 1 ~ 2 )
若他们真肯听先知的警告,就可以避免毁灭了(耶七 1 ~ 7 );可是撒玛利亚城的毁灭,并没有叫耶路撒冷的首领提高警觉(结十六 46 ~ 52 )。后来耶路撒冷从亚述手中,蒙恩得拯救、免败亡(王下十八 17 ~十九 37 ),便自以为有了永远免灾的担保。耶利米要用尽办法警告他们灾祸近在眉睫(耶十九~二十),因而遭受了群众的讥嘲攻击。
战争结束了,人们极度迷惘,颓丧失志(结三十三 10 ),以西结要处理人们对神的怨渎与谗谤,以神为不公不义的埋怨(结三十三 17 、 24 )。因此,宣告禁食的日子,对于整个群体的惊恐罪咎,有治疗作用,将耶路撒冷陷落的每一阶段,逐一禁食纪念(亚七 2 ~ 3 ;参八 19 )。但以理在某次追念禁食的日子,为民的罪倾心祷告认罪,恳求神的赦罪之恩,惟有这样才能走上复兴之路(但九)。但以理的祷告和异象,使他心力极度耗尽,禁食不但要控制他的身体,也要心灵的支持(但八 27 ,九 3 ,十 2 ~ 3 )。但以理书第九章的祷告属祭司的祷告,虽然但以理并非祭司出身;以斯拉则属亚伦的族系(拉七 5 )。他回归耶路撒冷之前,宣告禁食,才带领被掳之民归回,且将托管的圣殿宝物安全转交(拉八)。尼希米也像以斯帖一样,要得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允准,才能完成神呼召他重整百姓的任务。因此他禁食祈祷,直到机会来到,他向王提出请求(尼一 4 ~二 8 )。此外,他们重新立约之时,也宣告一日集体禁食(尼九 1 及下)。人们为某事祈求,都因此得着允诺。
不过,并非每次禁食都能如愿以偿。以赛亚书五十八 3 提出“为何不蒙应允”的问题,有很明确的答案。对神来说,禁食若不加上公义公平的行为,祂就看不上眼。克己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并没有功德可言。可是人却把禁食当作赚取功德的门径,根深蒂固,形成敬虔的特质之一。耶稣的登山宝训(太六 1 ~ 18 )就是把禁食、施舍和祷告串连起来诠释。以斯帖记中的禁食,并没有这种态度存在,不过每逢把宗教仪式变成规条,就总有可能把原意蒙蔽了,只余下一套形式。不过,这还算小事,若把向神呼吁拯救的初衷也完全忘记了,那就更糟了。
还有两个问题∶ (1) 禁食对基督徒有何意义呢? (2) 筵席岂不是更合宜么?虽然耶稣开始事奉前,曾经禁食,十二门徒也理当禁食(太六 16 ),但耶稣却说祂还在时不用禁食(太九 15 )。后来新郎被取去了,他们禁食了一段日子。主复活后,又带来欢乐的新阶段,他们不再愁苦(约十四 18 )。犹太历法中禁食的日子,在基督徒的节期中出现,除了新约符类福音书中有提及禁食之外,甚少出现 138 。福音是靠恩典得救,悔改的罪人不再凭积德来赚取救恩,信耶稣基督的人,藉水礼表明他凭信得救(徒二 38 ~ 39 ),信徒又因承受了圣灵,满有喜乐(二 46 ~ 47 )。他们该欢喜庆宴过于禁食,当然不是像波斯人及其他宴乐那样放纵自我。哥林多教会被责备,因他们吃喝与主的餐不相称(林前十一 20 ~ 22 、 27 ~ 32 );不过,虽然圣餐是严肃的,但洋溢的调子仍然是主里的喜乐。
那么,到底信徒的生活中,禁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不为积存功德,不为宗教仪式赚人称许,更加不是与神较力的伎俩。但是,正如安提阿教会禁食祷告,差派保罗与巴拿巴,亚西亚的外邦教会设立长老时,也禁食祷告(徒十三 3 ,十四 23 ),因此,禁食在今日教会应仍有它的地位。 (1) 现今生活匆忙,要拨出时间祷告,最好是免吃一餐。 (2) 今日世界分配不均,自己少吃一份,就少霸占一份世界资源,可以供给贫乏地区。 (3) 禁食祷告使个人及教会的重大决定,更加慎重严肃。 (4) 当全会众祷告禁食,有如以斯帖面临危机时的情形,也可以一同分享神应允时的欢乐,一同称颂祂(参∶林后一 11 )。甚至尚未出生的一代,也参加了感恩之列。但,教会整体一起禁食祷告的情况很少;现今的时代,核子威胁阴影下,危机庞大,连求神怜悯也麻木了;不过,放弃不管,并不是基督徒的品德。以斯帖的榜样,正好提醒基督教会在危难中要寻求神的面,可以用禁食这个途径。
138 希腊文 ne{steia 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两次(林后六 5 ,十一 27 )。不过,每次的前后文中都表示不是主动的禁食,而是被逼挨饿。在徒十三 3 及十四 23 中,这字则带有宗教意味。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第四章
4:1
本章的重心人物末底改,不象各省各处的犹太人,在民族面临消灭之际,只是禁食哀号,而是行动。他知道无一人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包括王后以斯帖在内,必须不惜牺牲来拯救全民。他相信以斯帖为后是神的预备,他深信神还有“别处”的解救方法,绝处可以逢生(13-14节)。全章未提神,但处处表露了对神的坚信。有这信心才能激发行动,负起神交托的责任。以斯帖毅然决定冒死见王(16节)。
4:4
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以斯帖送衣服给他更换,大概希望他可以入宫面告始末。他不接受,信息可以循其他途径传达,麻衣乃为灭民的悲哀而穿,一天民族未获救,一天不能脱下。
4:5-8 末底改和以斯帖间的通信由太监哈他革递传。口信之外,还有抄下的王诏。以斯帖本来不可泄露的犹太人身份,现在为了全族,得站在犹太人的立场向王说话了。
4:11
史家希罗多德证实,未经宣召或批准,任何人不得见王,否则治死,除非王愿免他死罪。以斯帖为后已五年,三十日未见王,可见已非很得宠,故无把握王一定会见她。
4:14 看4:1注。“焉知…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有了高位,责任随之;得神恩典,毋忘见证。
4:16
以斯帖要求的禁食,与犹太人为哀痛已作的禁食(3节)不同,这是为了恳求神的帮助而举行(参拉8:21-23)。住在书珊城的犹太人数目大概不少,后来力足杀掉压迫他们的人达三百,可资佐证(9:15)。
普通禁食只是自早到晚,这里要求夜以继日一共三天,特别长也分外严格。禁食之期可能正值逾越节(3:12说传王旨是一月十三日,故次日即为逾越节)。大难当前,不得不尔。犹太人为求生存,在饮食规例、生活习惯上诸多让步,甚至隐瞒犹太身份;现在生命本身面临灭亡,以斯帖虽为弱质女子,也决违例,以一死救自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