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四章
来 4:1-3> 那时的人,差点离开基督,只因信自己多于一切;有时候,我,你,他会不会也……
4:1-3 有些犹太信徒可能差点要转离基督所应许的安息,就好像在摩西时代,以色列人转离应许地一样,两者都是因眼前的困难遮盖了神实在的应许,使人不再相信神可以实现祂的应许。我们信靠自己的能力过于信靠基督时,同样有离开神的危险。我们的能力绝不足够,只有基督才能帮助我们渡过一切危机。
来 4:2> 他们诚然听到了很多道,我们也有很多圣经知识,只是有时候这些都会变成无用的,为什么?
4:2 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正反映了今天许多基督徒所面对的问题:对基督的知识很丰富,却没有真正认识祂、与祂建立个人的关系,也没有把知识和信心结合起来。让基督的福音使你的生命得益处吧,相信祂并照祂所吩咐的去做,信靠祂并将所知晓的道行出来。
来 4:4> 神是为了让自己休息才设立安息日吗?
4:4 神在第七天休息并不是因为疲劳,而是要显示创造的工作已经完成。这世界本是完美的,神亦感到非常满意。神设立安息日,是让我们先尝尝受造物完全得赎时的永恒福乐,那时所有罪迹都会消除,世界也会恢复完美。信靠基督在我们身上和藉着我们成就美善和完全的圣工,我们便能得享基督的安息(参 3:11 注释)。
来 4:6-7> 既有机会,却不顺服,终不能入美地;我们的机会也在眼前,你……
4:6-7 神让以色列人有机会进入迦南美地,他们却不肯顺服,以致未能进入(参民 13-14 章)。现在神给我们机会进入最终的安息──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基督。现在就是相信基督、进入安息、与神和好的时候,明天可能已经太迟了。
4:8-11 神希望我们进入祂的安息,对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来说,这安息就在应许之地;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安息是指现在与神和好,在新天新地里得享永生。我们不须等到来生才能享受神的安息和平安;现在每天都可以享受得到!我们每天在神里面的安息,不会随死亡而终止,却会在基督为我们所预备的家里变为永远的安息(参约 14:1-4 )。
来 4:11> 我们务要竭力进入安息?安息岂是我们努力争取的?
4:11 耶稣已在我们相信祂时,赐我们安息,为何我们仍要“竭力进入”呢?其实,这不是指我们要有各样好行为,来换取救恩,也不是指要挣扎奋斗来克服自我;而是指尽力领受和欣赏神为我们所预备的东西。救恩并非理所当然的,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来接受神的礼物。
来 4:12> 神的道是这样的……
4:12 神的道不单是祂说的话,或是与祂沟通的途径,神的道在我们心里工作,更是活泼、改变生命和满有力量的。神的话语就像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我们的内心,显出内心的善与恶。神要求我们作出抉择,我们不单要聆听神的话语,更要让祂的话语带领我们生活。
4:13 没有事情可以在神面前隐藏,祂知道我们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即使我们察觉不到祂的存在,又或者我们企图躲避祂,祂仍知道一切。我们在神面前是没有秘密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虽然神这样清楚地知道我们的一切,祂仍然爱我们。
基督的人性
来 4:14> 大祭司的权威你知道了,耶稣却更了不起……
4:14 基督的大祭司身分,比其他祭司更超越,对于犹太人来说,大祭司是地上最高的宗教权威,只有他才能每年一次进入至圣所,为全国百姓献赎罪祭(参利 16 章)。像大祭司一样,耶稣作我们和神之间的中保,作人的代表,在神面前为我们代求;祂也作神的代表,使我们确信神会宽恕我们。耶稣比犹太人的大祭司更有权威,因为祂既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祂不像大祭司每年只可以朝见神一次,基督就在神的右边,为我们代求。
来 4:15> 面对试探的重重围困,苦无出路,而对人生悲苦,看不见曙光,可记得──还有祂?……
4:15 耶稣降世为人,跟我们一样,经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各种引诱,我们可以得到安慰,因为祂能够体恤我们;但祂跟我们不同,祂虽然曾受引诱,却没有犯罪,祂是惟一在生命中完全没有犯罪的人。这叫我们得着激励,祂告诉我们面对试探引诱时,我们可以不犯罪。
灵命成熟的抉择
来 4:16> 心有积压,久不释怀,要坦然无惧,可以吗──神能叫我可以,你说……
4:16 祷告是我们凭信心来亲近神的途径,有些基督徒祷告时胆怯地垂着头,不敢求神满足他们的需要;有些却很轻率,漫不经心地祈求。神是君王,我们应当存着敬畏的心来到祂面前;神也是我们的朋友和谋士,我们也可以坦然无惧地向祂祷告。 ──《灵修版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四章
神为祂子民所预备的安息(四 1 ~ 13 )
作者在警告中亦安慰我们,本章的信息便是“神为祂子民所预备的安息”。
.安息的来源( 4 、 10 )
神创造万物,在第七日便“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安息是从神而来的,既然神也有安息之日,那么作者便劝勉一切信徒也要“进入安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 10 )。可是我们在安息圣日中却是最忙碌的,我们在教会聚会后不是回家休息,乃是参加一个接一个的会议及其他活动,以致晚上回家便筋疲力尽!这正是今天教会的悲剧啊!教牧同工,教会领袖们、信徒们,我们实在要“再思”安息日的意义!(参赛五十八 13 ~ 14 )
.如何进入安息( 6 、 10 ~ 11 )
拦阻我们不能进入安息的乃是我们的“不信”( 2 、 6 ),我们不信神吩咐我们当进入安息的道理,我们以事奉神为藉口,取代我们在主日中的歇息。要知道我们这样做是违反神创造之原意。严格地说,我们在安息日忙碌是违背神所定安息之旨意。愿今天华人教会的信徒能在此事上悔改!或许你会问,那进入安息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在安息圣日停止你自己的活动,与肉体血气的力量,全然进入歇息之中,多默想神恩,在恬静中从新得力。”
祈祷 主啊,话语的能力有如利剑,已指示我生命中首要的事是进入安息,求帮助我能接受的警告和劝导。 ──《新旧约辅读》
尊荣的大祭司(一)(四 14 ~五 4 )
从四 14 起,作者论到他全书的中心主题:“基督为我们的大祭司”。在二 17 ~ 18 中有如幼芽的思想,在此段中阐述得更清楚。今天我们看见:
.我们大祭司基督的可靠(四 14 ~ 16 )
在旧约时代,大祭司的任务是代表犯罪的百姓献上赎罪祭,当他们有需要时,他便设法帮助他们;现在,基督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祭司,而且更有能力和可靠:
1. 祂了解我们。在我们受苦时,祂鼓励我们,给我们及时的帮助,因祂也曾经受试探和苦难。
2. 祂体谅我们。基督充满同情和体谅的心,会感受到你的惧怕、忧愁、焦虑和困惑。
我们既有这样一位可靠的大祭司,就当坦然无惧地进到基督施恩宝座前,为过去而得怜恤,为现今和将来而蒙恩惠( 16 )。
.我们大祭司基督的资格(五 1 ~ 4 )
基督也有大祭司普通必须的条件:
1. 祂的职任( 1 ),是神拣选委任的大祭司。换言之,祂具备了代表神和人沟通的职任。
2. 祂的工作( 2 ~ 3 ),是承担大祭司为人献赎罪祭的工作,便“愚蒙失迷者”从软弱的困锁中得释放。
3. 祂的被召( 4 ),到这个失丧的世界来完成拯救罪人的计划。
祈祷 施恩的主,我今到宝座前,求帮助我。 ──《新旧约辅读》
希伯来书第四章
1-11 有安息的应许为选民存留
作者以上文所提到的安息为题,呼吁信徒,既然有安息留下给他们,就当畏惧( 1 ),凭信心进入那安息( 3, 11 )。
1 “似乎”:应作“被看为”或“被认定”。
“赶不上”:即有所亏欠,达不到目标的意思。
2-3
有关此安息之福音已被传开,但只有相信的人才可进入安息,摩西世代的人就是因着不信不能进入。
2 “因为 ...... 调和”:原文无“道”字,也许“听见的”应指人(听众)。另有古卷之“他们”作单数,全句便变成:“因为那道(它)不在听的人心里跟信心打成一片”(吕振中译本)。上述这些解释都各有疑难,但大意相差不远。
3 下 -5 上文论及的神的安息,是指神自己在创造万物之后所享受的安息。
(作者在此将创 2:2 〔 4 〕与诗 95:11 〔 3, 5 〕 的经文放在一起,也许因为在旧约希腊文译本里,“歇了”或“安息”是采用同字根的希腊文字汇)。自从神歇了创造之工后,祂这安息便一直为相信的人存留。
6-9 摩西的世代没有得到安息,约书亚带领下的以色列人虽然得进迦南地,但到大卫时,处于迦南地的百姓仍是要把握机会(“今日”)凭信领受神的安息,可见此安息不是指得进应许地的安息,而是为世世代代的人所存留的。
10 信徒将来的安息,可用“安息日的安息”( 9 )来形容 , 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作工的都歇了工作(参约 5:17 注)。
12-13 神的道辨明心思
神的道一方面是福音( 2 ) , 另一方面亦可成为我们的审判官:神的道能揭露人内心最深的私念,一切事物在神面前皆显露无遗。
12 “辨明”:可译作“审判”。
13 “与我们有关系”:原文也可解释为“我们的帐要向祂交代”(“帐”与“道”,原文为同一字)。
4:14-16 基督能体恤人的软弱
基督是比世人更美好的大祭司:祂虽然比亚伦后裔更配尊荣,但祂亦曾像人一样受过试探,所以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更胜过试探,坚持到底,作了我们的榜样,所以信徒应当靠着主的帮助,坚守信心。
16 “施恩的宝座”:取材自旧约时代约柜上的施恩座(出 26:34 ),象征神的同在(利 16:2 )和恩典。
“随时”:应作“及时”。
希伯来书第四章
我们不敢失去安息(四 1-10 )
这是一段非常繁复的经文,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大意,然后再看它的细节。作者所用的 安息 ( Katapausis )是有三重意义的。(一) 上帝的平安 ── 能进入上帝的平安当然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二) 应许之他 ,像希伯来书三章十二节里的意思一样。曾在旷野飘流的以色列人能得‘安息’,就是进入应许之地了。(三) 上帝自己的安息 ,这是上帝创世经过六天大功告成之后,在第七天自己憩息下来。这样把一个字作多方面阐释应用和穷究字义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是当时学者写文章时所喜欢尝试的工夫,而希伯来书作者亦不会例外的。
现在我们逐一看看作者辩论的步骤。
(一)上帝应许祂的子民可以得到安息,这应许至今仍然为人们保留 ;但是我们却没有成功地到达这个‘安息’。
(二)以色列民昔日未能够进入上帝的安息。这个 安息 是指应许之地而言,它的内容记载在民数记十三和十四章里面。它描写以色列民到了应许之地的边境,派了探子去视察实情。在十二个探子中,有十个回来报告那地虽然肥美,但他们不能克服困难而进去,但迦勒和约书亚则持 相反意见,认为倚靠上帝的力量,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可是以色列民却听从懦弱的意见,他们这一代被惩罚不能进入安息,就是不能够享受‘应许之地’所赐的平安了。他们没有倚靠上帝去克服前面的困难;因此他们永远没有享受应得的安息。
(三)现在作者把 安息 的字义转移到另一个解释。他们虽然昔日坐失机会,未能进入安息,但‘安息仍然为他们保留 ’。作者的辩论方法和昔日的拉比习惯是一模一样的。上帝在第七日当一切创世事工完毕后,完全安息下来。在创世记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创世故事里有一个奇妙的记述,在首六日当中,每天都说有早晨和晚上,即是说每天都有开始和结束,但在第七息上帝安息时,就没有提及晚上。拉比老师们就解释说,其他六日是有始有终,但上帝的安息是无穷尽的。所以虽然昔日以色列人未能享受上帝的‘安息’,但安息至今仍然存 。
(四)作者再一次,把 安息 当作“应许之地”的解释,经过四十年在旷野生涯之后,以色列民藉 约书亚的带领,进入应许之地。这应许之地就是他们所渴望的 安息 。这样可以解释上帝的应许能够应验了。
(五)可是却没有啊!这个应许没有完全的应验,因为在诗篇九十五篇七至十一节中,大 听到上帝的话说:‘倘若他们不是硬心的话,他们可以进入上帝的 安息 ’。这是在约书亚数百年 之后 所写的,上帝 仍然 呼吁他们要继续进入祂的 安息 。所以这个 安息 比进入‘应许之地’的含义较为广泛了。
(六)最后上帝的呼吁来到了。上帝至今仍然叫人进入祂的安息,而人不要再硬心了。上帝的“今天”仍然存 ,祂的应许仍然有效;但“今天”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的;生命必有终结之时;人们若不再把握机会便会失去这个应许;因此希伯来书作者说:‘要趁 今天的时候,凭 信心而进入上帝的安息吧!’
在第一节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翻译出来:‘要警醒免得你们中间有任何人 被判 断失去上帝的安息。’,这就是说:‘要警醒,免得你们因为不顺服和缺乏信心,而致被摒弃在外边,不能得到上帝所给予的安息和平安。’
这是一个很好而十分正确的翻译,但我们还可以替它找出另一个有趣的译法:‘要警醒,免得你们以为在历史的过程中,来得太迟,而耽误了永远享受上帝安息的机会。’
这个新的译法是带有严重的警惕含义的。许多时候,人认为宗教的辉煌历史已成过去,不复再来。有一个小孩子听了旧约的故事后,带些懊悔的心情说:‘上帝那时的事真是十分灿烂使人兴奋呢。’教会不是时常憧憬 那些过去的黄金日子吗?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不要以为你赶不上历史;不要以为上帝伟大的应许和伟大的作为仍在你的背后,“今天”仍然是属于上帝的。“今天”给你的福气,和昔日给予先贤圣哲们的是没有分别的。“今天”的事奉机会,和昔日殉道者所遭遇的,也是一致的。上帝在“今天”仍然是伟大的上帝,和昔日没有分别的。’
这段还有两个永恒的崇高真理。
(一)一句说话,无论它是如何的宝贵,除非它能在人的生活里面起了作用,否则仍是一句废话。听话的人各有不同的态度 ── 有些是漠不关心的;毫不感兴趣的;有些用挑剔或怀疑或讽刺的态度去听。但至重要的就是,人能热诚的去听,凭 信心去相信,并且能够实践出来。上帝的应许不是埋在美丽的文学作品当中,而是要放进人的心坎里,牢牢的记 ,并能发挥它的作用,控制整个人生活。
(二)希伯来书作者在第一节中要读者 当畏惧 ( phobeisthai )。基督徒的惧怕不是逃避责任的‘怕’,也不是畏首畏尾,不敢作出决定的‘畏’。基督徒从畏惧当中可以产生无比的力量,就是尽自己每一分力量去做,永远不失去任何机会去担负有价值的责任。
使人惊惶的道(四 11-13 )
本段的主题是:‘当上帝的话语临到人的时候,谁也不可置之不理。’犹太人对话语有特别的见解。当话语离开了人的口,它就会独立的存在,话语不单止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声音,而且是一种力量,能够传达出外和履行任务的。以赛亚听闻上帝说过,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必定大有效能的;而且必会照 原定的计划去执行事务的。
从历史的事例来看,话语的确有它本身无穷的力量,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不是很好的例证吗?出自伟大人物的文告不是常常对国家和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影响吗。人的话语尚且如此利害,上帝的话语岂不是更加凌厉的吗?
希伯来书作者用了一连串精警的字句来形容上帝的话语 。上帝的话是活泼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世界上有些事物已经腐朽或已不存在了,如毛里求斯岛上的笃笃鸟;人的着述和演辞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虽然柏拉图是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但今天却很少人把柏拉图的着作当经常研习的读物。但是上帝的话语,历代以来,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永远活泼的存在生活之中。尽管别的事物如何重要,但假以时日,则会烟消云散;当然有些事物或许附有学术性或考古的价值;但上帝的话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上帝的话是 有功效的 。历史告诉我们,当人认真去实践上帝的话时,事物便发生了改革。当英文圣经本面世后,人民都有机会读到圣经的话时,宗教改革运动随即应运而起。当人认真的去听从上帝的话时,人就不止于读经或研经这么简单;人就会接受这话的驱使而去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
上帝的话 刺透 占领整个人 ── 它刺透人的灵与魂。在希腊文的解释中 魂 ( psuche{ - soul )是生命的原素。所有活的东酉都有 魂 ,而它是有物质生活的。 灵 ( pneuma -spirit )在希腊文中是人才有的特征,人的 灵 可以思想领悟和仰望上帝。希伯来书作者这句话好像是说上帝的话用来测验人在地上的生活和灵性的生活。也是说上帝的话能鉴辨每个人的 欲望 ( desires )和 动机 ( intention )。 欲望 ( enthume{sis )是人的情感部门。 动机 ( ennioa )就是人的知识部门,作者想要说的话是:‘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生活都逃不过上帝的检查。’
希伯来书作者最后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的一切事物,在上帝面前都是 赤露敞开的 ,一切都要让祂看过清楚。作者用了两个很有趣的希腊字来阐明他的意思。一个是 赤露 ( gumnos ) ── 在人面前,我们可以穿带服饰来掩饰自己;但在上帝面前人就无所遁形,必须赤身面对祂了。另一个字是‘强迫望 他的眼睛’( tetrache{lismenos ),这个字并不常见,而它的意思也不大清楚,但它可以用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一)摔角者用的术语 ── 用力紧扼对方的喉部以致不能动弹。我们只可以暂时逃避上帝,在最后的一刹那,人必定被祂扼紧,面对面而降服。所以人无法逃过上帝的捉拿。
(二)剥掉动物外皮的过程 ── 当被宰割的动物悬挂 ,人用刀撕开它的皮,内脏全部都显露出来。人只能观其外表;但上帝却能视察人的肺腑,揭露人深处的任何秘密。
(三)用匕首指向下颔 ── 这是当引带犯人受审或行刑时所用的,当匕首指 他的下颔时他的头只能向上望,他不能再低头掩遮自己的羞耻。我们在最终的一刻会见上帝时,要定睛望 上帝。我们可以转移视线不见自己的亲友,企图掩遮自己的羞耻,但对上帝就不可以了,我们必须举目望 祂。依比( Kermit Eby )在在你里面的上帝( The God in You )一书中指出:‘人必定有一个时候,不知在此时或在彼时,总不能再逃避自己和他的上帝,这可能是因为再没有可走的路让他走啊!’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定了的时间和上帝相遇,那时在祂眼前,一切都是敝开而无所遁形的。
完全的大祭司(四 14-16 )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本书信的最大特征 ── 耶稣是那完全的大祭司。祂的主要任务是传达上帝的声音给人,而又把人引导到上帝面前。那大祭司必须同时完全认识人和认识上帝。希伯来书所要证实的就是这点了。
(一)本段开始时即强调了耶稣全然的伟大和绝对的神性。祂的尊荣是靠自己的本性,即完全的神性,而不是人授与的荣誉或藉 任何外表的装饰。祂已经升入高天,这里指出两件事来。在新约中,我们知道天有多种解释 ── 指“天空”和“上帝居所”的天也可以的。所以我们解释这句话时,可以这样说,耶稣经过每一层天空之后,直到达上帝的面前。洛瑟迪( Christina Rossetti )解释这句话:‘天也不够容纳祂。’这就是说,耶稣真是何其伟大,天甚至也容不下祂。真的从来没有人像希伯来书作者这样苦心孤诣引述各词句去描述耶稣全然的伟大。
(二)还有另一点,作者强调耶稣的完全与人认同。祂曾尝过人类百般的折磨,不同的只是祂从这苦楚的深处完全没有犯过罪而走出来。在未讨论它的内在含义之前,我们得明白一点。作者说祂无罪,就是指祂能亲历了解一切试探的深度,压力和打击,而这些试探的深度,世人可能根本也未必尝过的。所以耶稣和试探的争战倍感困难,而非一件易事。这个原因很简单,人未试完魔鬼出尽的百般伎俩之前已经跌倒了。我们又怎能知道试探最利害的一招呢?但耶稣却和试探争战;忍受到最后的一刻,让试探尽施其技而终能抵受到底。试想想我们日常所经验的‘痛’。人能忍受的‘痛’原来也有深浅程度之分。到了一个界限,人便失去知觉,他对再加深的‘痛’也不知为何物了。由是观之,在试探未完之前,我们已倒下来,但耶稣却能够超过我们所能忍受的限度,而不致跌倒。我们可以这样说,祂像我们受了百般的试探;但我们却不曾像耶稣受过这么深的试探。
(三)耶稣在这个经验中带来三个后果。
(甲)祂得 同情的赏赐 。我们先要明白一个相当困难的观念,在基督徒来看,上帝是仁慈的天父。这点是很容易明白的。但这是一个革新的观念,因为犹太人所认识的上帝是 圣洁的 ,而祂的圣洁是与人完全相异的。这就是说,犹太人的上帝是不容易和人类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的。
希腊人的思想也是一样。像他们最高深的学派斯多亚哲学( Stoics )就主张上帝是不能感觉任何事物的( apatheia )。他们这见解的理由是人的感觉,如喜怒哀乐,纯粹因为由别人影响而产生的。人会受别人的影响,因为“别人”的影响力比自己更强,但是上帝之所以为上帝,因没有人能影响祂,所以祂对人的情感便无动于中了。另一学派以披古罗( Epicureans )则说诸神生活在完全福乐的世界中( intermundia ),就是世界与其他世界的空间地方;而他们对我们的世界根本是毫不知情的。
所以犹太人相信一个与人完全 \cs9 相异 的上帝,斯多亚派信仰一个 无知觉 的诸神,以彼古罗的诸神是 与人间分离 。但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跟他们截然不同,上帝渴望和人共同相处,经验人的生活。有一位希腊最虔诚的学者普鲁他克( Plutarch )曾说:‘人若说上帝可以牵涉人的事,就是亵 上帝。’但基督教却认为上帝不单止‘牵涉’这么简单。上帝实在和这个受苦的世界有不可分割的认同关系。这个思想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革新的概念。历代以来,人们相信一个不可触摸的上帝,而现在他们发现了这位上帝可以经历人的一切生活,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呢!
(乙)耶稣的经验于是产生两个后果。上帝与人认同而成为一位 仁慈的 上帝,因为上帝明白了人类的感受。骄生惯养的人不会了解辛酸痛苦生活的滋味;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些性情暴躁;有些则和蔼可亲,人若没有体验对方的生活时,则根本不知别人的感受为何物,自然不会去了解别人了。但上帝深深认识我们;‘只有知道一切时,才能饶恕一切。’除了上帝之外还有谁可以做得到呢?
霍约翰( John Foster )在他的一本书里,描写他在三十年代的一件事。有一次他从外边走进家中时,发觉自己的女儿坐在收音机旁哭泣 ,原来她听到电台广播的消息:‘日本人的坦克今天攻陷广州。’事实上当时许多人都会听到这个消息,但他们最多只带一点轻微的惋惜;政府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可能苦笑或体验到一件不祥的预感而已。霍约翰的女儿为何伤心而至流泪呢!这是很简单的,因为她生于广州,对她来说,这个地方相当于她的家乡,褓姆,学校,和朋友。
这个不同之处就是 她曾经住过这地方 ,你曾居住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对你就感同身受了。人类所经历的任何一处,都曾是上帝涉足之点。所以当我们有一个凄惨的故事,生活遭受任何重大打击时,我们不会向一个不知情的上帝诉苦;我们要向一个亲身经历过我们的苦难的上帝倾吐我们的遭遇。换句话来说,我们的上帝容易饶怒人啊!
(丙)耶稣的经验使 上帝可以帮助我们 。祂熟识我们一切的难题,因为祂完全尝过一切痛苦困难的滋味。你若果想旅行某地时,最好是找一位到过这地方的人听取他的经验。上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因为祂熟识所有的地方。
从这一切来说,耶稣是一位完全的大祭司,因为祂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祂既然认识我们的生活,所以亦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同情,怜悯和力量,祂带领上帝到我们中间,也能引导我们到上帝的面前。 ── 《每日研经丛书》
第四篇 过幔内的生活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来十 19-31 )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来十三 22 )
希伯来书乃是一卷劝勉的话,作者告诉我们,他略略写给我们一些劝勉的话,我们以为希伯来书很长,共有十三章,但作者说只不过略略写一些劝勉的话。劝勉是劝、是勉、是警告,也是鼓励。为何他要说这些劝勉的话呢?因为他要与我们交通一些很重要的事。在希伯来书里面,有五次劝勉的话,每次劝勉的话,总是因着有很重要的事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次劝勉的话是在第一章至第二章,那件重要的事,乃是这么大的救恩。神所赐给我们的救恩是一个很大的救恩,这个救恩不单是将我们从地狱里拯救出来,进到天堂里去,这个救恩更是关乎荣耀的,我们的主要率领众子进到神荣耀里去。因着有这样大的荣耀、这样大的救恩,摆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要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免得我们随流失去。我们因着忽略的缘故,可能把这么大的救恩从我们身上溜过去了。
第二次劝勉的话,是第三章至第四章,那件重要的事,乃是我们蒙了一个天召,我们所蒙的呼召是属天的。神呼召我们来作祂的家,呼召我们来作基督的同伴,呼召我们进入祂自己的安息。因着这样大的呼召,我们应当常常思念我们的主耶稣,因为祂是我们的使徒,祂要带领我们到神面前去。所以我们应当天天彼此劝勉,存畏惧的心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被罪迷惑,叫我们离弃了神所给我们的呼召。
第三次劝勉的话,是在第五章至第七章,那件重要的事情,乃是“完全”。神要我们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进到完全的地步。我们知道“完全”在圣经里就是指着“成熟”说的。我们不要永远在基督里作婴孩,应当长大成人,因为这是神向我们所定规的旨意。如果我们在基督里把根基打好了,我们就应当在这根基上面向上建造,不应当一直停留在根基上面永远作孩子,一直不长大成人。因为神的旨意不单要我们作孩子,也要作儿子,所以我们需要劝勉,要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免得我们懒惰不长进,我们总要效法那些凭着信心和忍耐承受神诸般应许的人。
幔内生活
现在来看第四次劝勉的话,是在第八章至第十章,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件重大的事,乃是幔内的生活。第十章十九节:“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这是幔内的生活,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旧约的时候,神虽然与祂的百姓同住,但是祂不能直接住在祂的百姓中间。所以祂吩咐摩西盖一座会幕,这会幕有三层,外面有院子,在院子里面有圣所,在圣所后面有至圣所。
以色列百姓可以在外院里来献祭,祭司可以在圣所里来事奉,但在至圣所的里面只有神的约柜和施恩座,神的荣耀就在宝座上面。以色列百姓可以在院子里献祭,但是他们不能到至圣所里面。祭司们可以在圣所里面事奉,但是他们不能进入至圣所。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带着血和香,进到幔子后面,要把血弹在施恩座上,要为着众百姓向神赎罪。但是他只能进去一下,马上就要退出来。希伯来书说这就是表明至圣所的路还未开通,人只能远远的事奉敬拜神,人没有资格可以进到神面前与祂面对面,与神过同在的生活,这是在旧约里人所没有的权利。
我们所住的地方必须是至圣所
但我们感谢赞美神!今天因着主耶稣的血,我们能够坦然进入至圣所。我们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把祂的身体裂开,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就是通到至圣所里面去的路。当我们的主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钉十字架的时候,祂最后说一句话,说“成了”,祂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神。就在那一刻,在耶路撒冷城圣殿里面,那个隔开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就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个就是说:主耶稣身体裂开,就是那幔子裂开,神就能来到人的中间,人也能来到神的面前,这一个至圣所的路已经开通了。并且我们的主,今天在天上作我们的大祭司,祂永远活着,为我们祷告,叫我们不只能进到至圣所里面,并且我们能继续的住在那里。
换一句话说:这个幔内生活在旧约是不可能的事,人不能与神面对面,如果有人来到神的面前,他立刻就要被火焚烧,因为我们的神是圣洁的。但感谢赞美神!今天因着我们的主耶稣为我们成功了这么大的救恩,我们可以住在幔子的里面,因为幔子实在已经裂开了,我们天天可以与神相交,与神亲近,我们与神之间没有任何间隔,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恩典。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神为我们预备了这一个生活,可以天天过幔内生活,祂不愿我们住在外院,虽然在外院我们可以献祭,那就是说我们可以接受耶稣作我们的救主,我们可以认罪仰望祂宝血洁净,但我们的神要我们过那更深的生活。祂也不要我们住在圣所,虽然在圣所我们可以事奉,我们也应当事奉烧香,就是说:我们应当常常祷告、敬拜。应当摆设陈设饼,那是为主作见证。也应当点灯,叫主的光能照亮这世界。虽然这是我们事奉的地方,可是这不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每一个神的儿女应当住在幔子里面,我们可以在院子里献祭。可以在圣所事奉,但是我们所住的地方必须是至圣所,这是神在基督里为我们所预备的恩典。
我是你们的神,你们是我的子民
希伯来书第八章记载,在过去的时候,神与以色列百姓立了一个约,就是十条诫命。神说我在那个时候拉着你们的手往前走,我把这十条的诫命赐给你们,你们要遵守,有的事情不可作,有的事情应当作,你们如果遵守这十条诫命,你们就是我的子民,我也要作你们的神。那时神给人的是律法的约。但是因为人肉体的软弱,不能遵守神的律法,所以神就把这约废掉了,另外立一个新约。这个“新约”是什么呢?这个新约乃是恩典的约,祂不再说你们要那样,你们要这样。祂也不是说:你们要这样那样的作,才是我的子民,我才是你们的神。神说: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可以作我的子民。
恩典的约
所以我们说:新约乃是一个恩典的约,它不但赦免我们的罪,它把我们所有的过去都忘记了。你们不用教导你们的弟兄和邻居说要认识神,因为你们从小到最大的都必从里面认识我。神把圣灵放在我们每个人的里面,我们想着内住的圣灵,我们能认识祂。神也说:“我要把我的律法放在你们里面,写在你们心上,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那就是说:祂把生命的灵放在我们里面,今天我们就有这个生命的律。就像罗马书第八章所说:那个生命之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要释放我们脱离罪和死的律,所以我们看见这个新约完全是恩典。旧约是律法,要自己去作,但是作不成。新约是恩典,是祂替我们作了,我们只要凭着信去接受就可以了,这一个完全是恩典。凭着这个恩典我们就能过幔内的生活。
凭着血约可以过幔内生活
在希伯来书第九章说:过去在旧约时候人如果犯了罪,就要用牛、羊或鸽子的血来献祭赎罪。牛羊的血虽然流了很多,根本不能洗净人的罪,因为这只不过是预表、是影儿。等到基督来到世界的时候,本物的真像就已来到了,那个属灵实际就要应验。过去神吩咐以色列人献祭赎罪,他们的良心觉得说:神因着这些的血来赦免罪,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罪不过是遮盖了,因为在旧约的罪都是遮盖并不是洗净,它不过是盖起来了,罪还在那里。所以一年一次大祭司必须进到至圣所里替百姓赎罪,表明罪还是在那里。
但感谢赞美神!我们的主凭着永远的灵把自己无瑕无疵的献给神,因着祂一次流血,就把我们的罪完全洗干净了,不是遮盖乃是洗净。所以今天我们的罪神不但赦免了,且都忘记了,凭着这个更美的血我们可以过幔内的生活。并且在旧约的时候,乃是软弱的人作祭司,因为亚伦的等次乃是一个软弱的等次。我们主耶稣的来到,乃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作我们的大祭司,祂凭着那无穷生命的大能来作我们的大祭司。祂要把祂无穷的生命供应我们,也是因着这个缘故我们可以过幔内的生活。过去的大祭司不过进入人所造的会幕和圣殿,但是我们的主乃是进到天上去,祂是到父的面前,祂今天坐在父的右边作我们的大祭司。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凭着这么多神在基督里为我们所作的,今天给我们有这一个最高的权利,使我们可以过幔内的生活。
住在主里,多结果子荣耀神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轻看这个恩典,不要以为只要在外院献献祭就够了,只要我犯罪求主宝血洗净就可以了,只要不下地狱就可以了。也千万不要以为我配搭事奉就够了,当然我们应当有事奉,但是如果这些的事奉,这些的活动,不是因着我们过幔内的生活而产生的,那这些事奉在神看来不过是人间的活动而已。我们必须住在至圣所里面、必须常常住在主里面,主也常常住在我们里面,祂的话也常常住在我们里面,这样我们就能多结果子荣耀神。
所以要知道一切的根源必须是在幔内。我们每一个属于主的人必须天天活在神的面前,我们不能仅仅活在人的面前,这是在外院的生活。也不能只是活在工作活动的里面,这只不过是圣所的生活。我们必须活在神的面前,我们天天与祂有甜美的交通。我们亲近祂,祂也亲近我们,我们从祂那里领受祂的话语,得着祂的显现,要学习这样的与祂亲密,这一种的生活乃是神在基督里为我们预备的生活。
凭着诚实的心和充足的信心过幔内生活
神既然为我们预备了这样的生活,我们应当怎样呢?我们应当坦然无惧的进去,凭着一个诚实的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祂面前。对祂说:主阿!你为我们开了这样一条道路,叫我们能活在你的面前,我现在要凭着真实的心,完全相信你为我们所准备的,我要进到你的面前来与你亲近。不只是这样,我们也应当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不要以为说这幔内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也不要以为说幔内的生活是那些在主里面几十年经验的人才可以有的。不,这个应许是给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所以我们应当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不要摇动,并且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我们也不可停止聚会,知道主来的日子近了。这一个就是摆在我们面前荣耀的恩典。
请我们记得:恩典越大,责任也越大。如果神把这样大的恩典赐给我们,而且我们想看信心能进到这生活里面,那实在是荣耀神。但是如果神把这么大的恩典赐给我们,而我们却忽略神的恩典,那么我们在神面前所受的审判也是严厉的。所以作者给我们警告的话,他说: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之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祭就再没有了。这里所说的话,在神的儿女中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希伯来书特别有两处的地方十分为难,一处是第六章,一处是第十章,有人在那里说根据这些话,好像有人得救之后又可以不得救,他得救之后还可以灭亡的。
但是弟兄姊妹!我们要记得一件事,希伯来书是写给那一些信主的希伯来信徒,不是写给世上未信的人,是写给那些已经蒙恩得救的人,因此这卷书根本不牵涉到初步的救恩问题。他在那里说你们已经得救了,现在你们要进到更完全的地步,因为神为你们预备是何等的美好。这里所讲的得救乃是魂的得救,他所讲的灭亡乃是失去国度的荣耀。所以在这里根本不牵涉初步的救恩的问题,这是每一个读希伯来书的人必须要抓住的。
有的人也说:这些话是指着没有得救的人说的。但是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我们仔细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话是对着那些已经蒙恩得救的人说的。比方说第十章二十六节因为“我们”,这里用“我们”这两个字就是表明不单是接受这卷书的人在里面,而写书的人也在里面,他不是在这里说“你们”,那就单指接受书的人,所以表明说这些都是属于主的人。“得知真道”在原文里,不是表明头脑的知道,乃是亲身经历的知道。他也提到使他成圣之约的血,表明他是曾接受过主的宝血的人。并且再看下去,这些人也曾为主的缘故受逼迫,他们也受了许多的艰难,同时这里也讲主要审判祂的百姓,所以这些的话都是指着基督徒说的,不是指着还没有信主的人说的。
这里的话怎么那么严厉呢?因为神给我们的恩典这么大,我们都能进到那恩典的里面,今天我们若轻看神的恩典,那当然我们在神面前所受的审判也是大的。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这个“故意犯罪”在原文里面,不是指有的基督徒,他因着软弱的缘故而犯了罪。圣经告诉我们说:我们可以不犯罪,但是我们软弱,也许有时候可能犯罪,所有的信徒都有这样的经历。按着神的救恩我们可以不犯罪,但是有时候我们落在自己的肉体里面,我们就跌倒了。
故意犯罪,赎罪祭就没有
约翰一书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犯罪,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义者耶稣基督,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里的故意犯罪,也不是指着有的人受试探,可能是一种特别的试探,他一直胜不过,他实在愿意胜过那些试探,但是他一直失败,一直不能得胜。这里的“故意犯罪”在原文里的意思,乃是说你明知故犯,你心里所怀的意念就是要继续犯罪,而不要悔改。这一个叫作“故意犯罪”。如果一个人故意犯了罪,那赎罪祭再没有了。
弟兄姊妹!在旧约里有两种的罪,神是不允许人来献祭赎罪的,一种是犯奸淫的罪,根据申命记第二十二章二十二节,如果有人犯了奸淫的罪,就要把他治死,赎罪的祭便没有用。还有一种就是杀人的罪,在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十二节至十四节:“人若杀了人,这个人必须死,不能赎罪。”所以这里说:如果一个人得知真道之后,若故意犯罪,这个故意的犯罪不是因着软弱跌倒,也不是因着受试探要胜过而胜不过的跌倒,乃是蒙了恩典之后,已经因血成圣了,对圣灵有过经历,对神的救恩已经知道了;但是他仍立定心志要犯罪,甚至于不信耶稣,将这血踏在他的脚下,拒绝圣灵的感动,固执的要犯罪到底,这样的罪,赎罪祭就没用了。
那么是不是说赎罪祭就没有了?那他只有等候审判和烧灭众敌人的烈火了。我们在旧约里面也有这些例子,亚伦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他们喝醉了酒,用凡火到神面前去烧香,就有火从至圣所里面出来把他们烧灭。在民数记里,大坍、亚此兰这班人,他们顶撞神,结果火就出来把二百五十个领袖烧死了,并且地就打开将那些人活活的吞到阴间去。在新约里使徒行传第五章,有一对夫妇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他们欺哄圣灵,结果就死去了。所以我们看见圣经说:有审判和毁灭众敌人的烈火。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在神的面前要小心,因为落在永生神的手里是件可怕的事。
今天在基督徒中间,有的人对神的恩典不够清楚,有的人是要用神的恩典,有人说:反正神是爱,神已经救我,我无论怎样作都没有问题。请我们记得:这是件严重的事。如果我们蒙了神的恩典,而故意顶撞神。那实在要有神的手加在我们身上,这是个很严重的警告。诗篇第五十一篇是大卫写的话,大卫犯了不能赎的罪,他不但犯了奸淫,并且也杀人。但大卫是认识神的人,当他犯了这两样罪之后,他知道赎罪祭是没有了;所以诗篇第五十一篇第十六节说:“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大卫知道他犯了这样的罪,献祭是无用的,神不悦纳他的祭物;那是不是说这样就永远完了呢?
神所要的祭是忧伤痛悔的灵
感谢主!他接着就说:“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大卫虽然知道献祭是无路了,但是他还是在神面前献上忧伤痛悔的灵,因着他忧伤痛悔的心,神还是悦纳了他。神对他说:“你的罪我赦免了。”虽然他的罪是赦免了,但刀箭却永远不离开他的家,他在暗中所犯的罪,在明处要给人看见,这就是神管教的手。感谢赞美主!他顺服在神管教的手下,结果神还能使用他。所以在这里教训我们,不是没有盼望,虽然是非常严重的事,但是我们若有忧伤痛悔的心,神还是悦纳的。虽然我们在地上会受神的管教,但是感谢神!祂还是赦免了我们。
神的手是严厉的,但神的恩典是丰富的
我们记得:大卫在晚年的时候,他又犯了一件大罪,他心里骄傲,因为神祝福他,所以他要数点他的百姓,要知道他自己有多少力量。这个实在是违反神的心意,因为神所应许的后裔,像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一样,是不能数算的。但是大卫骄傲了,他要数点他的百姓,知道他的国家有多少的力量。数点之后,他知道他错了,结果我们记得神给他三条的路,神在那里说:“或者你在仇敌面前逃避、或者你要受饥荒、或者你有三天的瘟疫。”大卫感觉这是很为难的事,他说:“我愿落在神的手里,因为祂还是有怜悯的。”于是瘟疫临到以色列百姓,死了七万人。当天使的手临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大卫看见那天使,就祷告神说:“我犯了罪、行了恶,但百姓是无辜的,求神怜悯。”神听他的祷告,结果我们知道他怎样献祭,而那个献祭的地方,就在亚劳拿的禾场上,以后就成了圣殿的地基。这表明说:虽然神的手是严厉的,但是神的恩典是丰富的。
所以希伯来书第十章说:虽然如此,但是你们过去曾为主受过苦,你们不要失去勇敢的心,因为存着这样的心,必要得着大的赏赐。因为那要来的主就要来了,还有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必定因信得生,不要退后。我们要凭着信心以致“魂得救”,在中文圣经里说“灵魂得救”,在原文中只有一个“魂”字,没有“灵”,因为这里讲的都是魂的得救,魂的得救就是进到国度荣耀里去。所以这里的灭亡,不是指着永远的灭亡;被火烧,也不是指着永久的焚烧,乃是指着神管教说的。如果在今世的管教不肯接受,那么来世还要受管教,因为神的目的是叫我们进到完全的地步。
所以弟兄姊妹!我们今天要彼此勉励,过去人所没有的权利,我们今天在基督里得着了,我们可以进到至圣所里,我们可以过幔内的生活。如果我们不愿过幔内的生活,而我们反而愿意犯罪,那么这实在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感谢主!我们不是退后的人,我们是凭着信心以致于我们的魂得救的人,愿主赐恩典给我们。 ── 江守道《 希伯来书劝勉的话 》
希伯来书第四章
2.当进入安息的劝勉( 4:1-13 )
这一段总共有十次提到 “安息” ,可见这里主要的信息就是 “安息” 。上文既引述古时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进入安息为鉴戒,在此圣经就劝勉希伯来信徒,应当竭力进入神为我们所存留的安息。因以色列人所要进入的安息,不过是迦南属地的安息,是暂时的,不完全的;但神在基督里为我们所存留的安息,乃是永远完全而更美的安息。这样我们就当更加郑重神的应许,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按圣经对安息有几种主要不同的意思:
A.指罪人脱离罪恶重担,得着救恩平安的意思(太 11:28 )。
B.指信徒得救以后,在生活工作上,因信托神所享受的属灵安息(太 11:29; 约 16:33; 彼前 1:8 )。
C.指信徒将来要享受属天永远福乐之安息(包括千禧年国的安息,启 21:1-5 )。此外有时也指身体的休息,如以色列人所守的安息日;或指身体的死亡,即停止今生的劳苦(启 14:13 )等意。
在这一段中,我们应当留意其所用的 “安息” 是指那一方面的意思,或是否包括不只一方面的意思,才不至于混淆不清。
A.进入安息的应许( 4:1-3 上)
1 “安息”何意?
在这节中, “入祂安息” 所指的安息何意是很重要的关键。若这 “安息” 是指信徒得救方面的经历,则下句 “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所称的 “有人” 就是指那些在信徒中间,还没有真实信心的人。而第 2 节的 “他们” ,就是指这些人,他们是在信心上赶不上所听见的道,而未能得救的。绝不是得救之后,不追求长进便不能得救的意思。
但按上下文的论题,这里的 “安息” 若指信徒在得救以后进一步的灵性经验而说,更加适当;因为这些话是继续前一章的论题,前章已经论及迦南所预表的安息,是代表信徒进一步的灵性经验的 “安息” ,就是得胜环境和各种生活试探、肉体、老我的安息。前章已经两次谈过,那就是 “神的安息” 。所以这里所说 “祂的安息” ,当然应和 3:18 所说 “祂的安息” 相同,而指信徒更深一步的经历了。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这句话并不是要表示这里所说的 “我们” (信徒们),是否就是已进入祂安息的人,乃是着重于说明我们所享有安息的属灵权利与福份。神在基督里为我们留下属灵的福份和恩惠,比我们现在所已经得着的福份更多,是信祂的人可以得着的,却未必人人都得着了。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这句话既是连接前章而说的,则这句话中的 “既” 字,表示上章所论以色列人有进入神安息的应许,就是我们进入神安息之应许的象征。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安息,无非预表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着的安息。在摩西律法下的以色列人,既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这样我们就可知道,我们在基督的恩典下,也有比以色列人更美的安息的应许和更优越的属灵权利,既是这样,我们就当畏惧。
应存什么态度?
“就当畏惧” 原文是在这一节的第一句,是着重句。希伯来人确是有很多人对所传给他们的福音太不郑重( 2:1 ),而当时的希伯来信徒对神所为他们存留之应许,也似乎太不经心了!所以圣经特别用这样重的语气警告他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按着肉身说,是那些倒毙旷野的以色列人的子孙,他们的祖先既曾因不信不能进入安息,则现今他们再有进入神安息的应许,就当格外存敬畏、战兢的态度,不可再像他们祖先那样,失去神为他们所预备的上好福分了。
“ …… 似乎是赶不上了” 。 “赶不上” 意即在可以获得的属灵恩典上落伍了,没有得着神所应许的福分。这句话显示我们在奔走属灵的路程上,应当有追赶的态度,否则就会渐渐的落后;起初或只是 “似乎是赶不上” ,后来却变成实在赶不上了。
神不只喜欢看见少数信徒经验祂上好的福分,也不愿信徒之中有什么人失去祂所赐给人那最好的属灵福气。
2 此应许对什么人无益?
这一节告诉我们神在旧约藉先知所传给以色列人的道,与我们所听见的福音,有 “一样” 之处,就是都须要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旧约时神所吩咐以色列人应献的各种祭,和应守的各种日子节期,都无非预表我们所听见的福音内容,就是基督流血的救赎,和祂所成功之救恩的完全功效,并祂如何使我们进入祂完备丰富而更美的恩典中;所以神今日赐给我们 “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也正如神赐给当日以色列人进迦南的应许一样,都是须用信心来进入的。在此告诉我们:
1. 我们应当看所有神的话如同我们所靠着得救的福音一样宝贵,因为凡神所传给我们的话,都是使我们得福的声音。
2. “福音” 不单传给古人,也传给现在的人,当然也要传给将来的人。不但传给希伯来人,也传给外邦人;传给 “我们” ,也传给 “他们” 。但无论什么时候,神所传给人的福音,原则是一样的 ── 都是要以基督的救赎为根基,并且都要用信心的方法来接受。
3. 福音的内容不只是得救,也包括得以进入祂安息的权利;福音不只是基督为我们受死,也是基督为我们复活;不但是免了罪的刑罚,也是胜过罪的权势。我们应当经验那完全的救恩,不可只停在救恩的起点上。
4. 信心不但是接受福音的条件,也是进入福音所包括的各种属灵丰富的条件。藉着信心与听见的道调和,就像食物经过胃酸的消化而成为身体的益处一样,使神的话(神的应许)成为我们灵性的益处和经验。
3 上 什么人得安息?
这句话一方面安慰那些已经相信神应许的人,一方面警告那还不相信神应许的人。我们得以进入 “那安息” 不是凭自己的努力,不要看自己的失败而灰心,也不可因自己肉体的软弱而疑惑神的应许是否能成就,像那些以色列人不信的样子,乃是凭完全 “相信” 神的应许。使徒保罗在加 5:24 说: “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 又说: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 (加 2:20 ),这完全的救恩,已经在十字架上完成了。基督在十字架上不是只解决了我们罪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 “肉体” 和 “老我” 。我们应当 “相信” 这胜过肉体的工作,是基督所作成的,不是我们自己所能作成的;正如相信赎罪的工作,是基督所作成的一样。惟有完全的相信,才能产生完全的倚赖和退让的心,这样就得以进入那安息了。但对于那些不信的人,就如神所说的: “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
“那安息” 与第 1 节所说 “祂的安息” ,并下文 11 节的 “那安息” ,都是指着同一件事。
这一段中 1,3,5,10,11 节的 “安息” ,原文是形容一个安息的地方,不是形容一种静止的动作或态度。我们是进入 “那安息” 里而安息,不是设法安息了,然后进入那安息。
B.阐明几种安息的意义( 4:3 下 -10 )
这几节是要解明 “那安息” 的意义,与神创造的安息,和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安息的关系,并神为我们所留之安息的由来,以证明这应许的确实。
希伯来人既有守安息日的习惯,他们的祖宗又有进迦南之安息的历史背景,这样,受圣灵感动而写信给希伯来信徒的人,既与他们讨论神的安息的应许,自然不能不使他们明了,神所要信徒进入的安息,和古以色列人曾经遵守的安息日,在意义上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和关系;免得他们只知照着自己对 “安息” 的传统观念来领会,以致忽略了这里所讲的安息的意义。
1. 创造的安息( 3 下 -4 )
3 下 -4 原文 3 节末句之后与 4 节起头之间,有 “因为” 二字。这样连起来就是 “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因为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所以第 4 节所引创 2:2 的话,只为着证明第 3 节末句所说的话而已。
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完成,所以神在六日的创造后,就在第七日安息了,这第七日的安息,当然不是因为神会疲乏须要休息,乃是表明神对祂所创造之万物的完备、圣洁和美好感到满意而 “安息舒畅” (参出 31:17 )。所以这第七日的安息,乃是表明神完全的创造的安息。但从创世记 3 章罪恶进入世界后,就可知虽然神在创造万物之工上已经安息,但神在救赎之工上并未安息,主耶稣说: “我父作事(或作工)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约 5:17 )。罪人也不能有安息,直到他们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了神救赎的大工,而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以后才有安息(弗 2:10; 林后 \cs35:17; 太 11:28 )。
2. 进迦南的安息( 5-8 )
5 这里是引证诗 95:11 的话,在本书的 3:11;4:3 都已引用过,是指着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因着不信而不得进入迦南的安息而说。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安息,和创造的安息所表明的意义是不相同的。神创造的安息,是预表罪人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结果;所得着的安息,是信徒灵性第一步经历的安息(参太 11:28 )。但出了埃及的以色列人,是已有过逾越节和红海的经历的人,他们进迦南的安息,乃是表明信徒灵性第二步经验之安息(太 11:29 )。进迦南的安息,在属灵的意义上,代表信徒两方面的经验:在消极方面结束旷野飘流无定,充满怨言和失败的生活而安息;在积极方面战胜各种环境、罪恶、肉体的试探而安息。当时的以色列人并非应当一生飘流旷野,因为神原不是预备使他们这样一生失败,没有安息。他们不得进入安息,乃是由于他们对神的应许不信,而屡次触犯神怒气的结果。现今那些在基督里新造的信徒,神也绝不会愿意其中任何一个人,一生过失败、怨叹、疑惑、飘流、没有安息的生活。反之,神正在不断呼召我们进入祂的安息,结束我们 “不信” 的失败生活。
6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 原文作 “既存留有必进安息的人” 。虽然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不得进入安息,但仍 “存留” 有少数相信的人 ── 迦勒和约书亚得以进入。在绝大多数的失败者之中,神并不会忽略少数得胜者的份;在整个不信的团体中,神并没有忘记少数相信的人;就如在那拒绝神所打发到他们那里的弥赛亚的整个犹太民族之中,神也 “存留” 了少数接受基督的希伯来信徒。
“不信从” 原文 apeitheian 是 “不顺服” 的意思,也就是不信而不顺服的意思,因为 “不信” 的结果,就是不顺服神。
7-8 从摩西以后到大卫大约过了五百年。 “大卫的书上” 就是指大卫所写的诗篇上, “又限定一日” ,这一日非整整一日的意思,乃是又一个可进入安息的日子(机会)的意思;神不但未停止以前所给的机会,且又给予新的机会。从这两节经文可见:
i. 就整个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虽然他们因不信从不得进入安息,但神的应许,并不因他们的不信而废弃,仍留给那些以后相信的人。
ii. 虽然那些在旷野新生的以色列人,跟从约书亚进入了迦南,但究竟他们仍同样因不信没有享受安息;虽然就神的信实来说,神已经把迦南地藉约书亚分了给他们,但他们并没把所有的敌人灭绝。读全本士师记就知道,以色列人在迦南并没有真正享受安息,仍然多次受仇敌的扰害与压制,这不是神没有实现祂的应许,乃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完全支取神应许的结果;所以他们虽得进入迦南,却未享迦南的安息。
iii. 圣经既在以色列人进迦南的几百年之后,在诗篇上 “又限定一日 …… 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可见神安息的应许,并未因那些跟随约书亚的人进入了迦南,而得着真正的应验;所以须要另把机会给以后的人,使他们能真正进入神安息的应许中。由此可见这迦南的安息之应许,无非预表那以后更美的安息而已。
iv. 大卫既受灵感引证以色列人的事,劝告了当时的以色列人;现在写希伯来书的人,也同样受圣灵感动,引证大卫的话,警告希伯来信徒。这样,我们岂可仍然硬着心,不留意神的劝告和祂在基督里 ── 在我们更美的得胜元帅,那能领我们真正进入神安息的 “约书亚” 里 ── 所存留的安息之应许么?
“今日” 我们得以进入的安息,既是更完全的,我们所听到的劝告,又比古时的人更多,我们不但看见以色列人的失败,也听见大卫警告当时的人的话,又听见希伯来书的作者对希伯来信徒的警告,和圣灵在我们心中的感动,这样我们更当趁着 “今日” ,实在听从祂的话了。
3. 另一个安息日的安息( 9-10 )
9-10 “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 不是每周的安息的意思,乃是类似安息日之性质的安息。每周的安息,乃是指神创造的完满,而歇了一切工的安息,神创造万物之工作完全之后就安息了。照样神救赎之工(新的创造)完全成就的时候,也就同样安息了。第一个安息日的安息乃是神创造工作之完成,这样 “另一个安息日的安息” ,就是指神救赎工作之完成的安息,所以这里 “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的意思,就是神为我们存留的有:
生命成熟的安息
我们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弗 2:10 ),信徒生命若成熟,就能享受神救赎的安息。信徒若深入基督里,就知道如何让神在他的身上作成祂的工作,放弃自己的努力和挣扎, “歇了自己的工” ,完全信托神,倚靠神的恩典。(这种信托与倚靠并不是懒惰不负责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留心到类似的例子,使我们明了,完全信托倚靠一个可靠而有能力的人,与懒惰而不负责的心,实在是不同的。懒惰而不负责的心,乃是根本不关心他自己的难处,得过且过,既无力自己解决问题,也没有寻求解决的路径。完全信托倚赖一个可靠的人,乃是他关心到自己的难处,认识自己的软弱,郤倚靠一个有力量解决他难处的人,然后他自己安息了。)当我们让神在我们生命中作成祂所要作的工作,神就在我们里面有安息,我们也在神里面有安息了;但这种安息,在今生不是不会失去的;因为我们仍会常常受到魔鬼攻击和试探,以致失败或受良心的控告而失落。
在永世里将要享受之安息
信徒到了永世里的时候,就会真正享受那永远完全的安息,真正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所以虽然信徒在今世所能预尝到的福分不够完全,但神所为我们存留的属天福分,乃是完全的,并且是我们至终必能完全享受到的。
C.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 4:11-13 )
11 “所以” 是承接上文的意思,由于上面所说原因,所以我们就当竭力进入那安息。这一节的话回到 1,2 节的劝勉上。按上文第 1,2 节已经劝勉信徒说: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 …… ” 从第 3 节起又阐释了安息的几种不同意义,说明神为我们存留了怎样的安息,我们在 “今日” 和在永世里所能 “享” 的安息的意义,并且神是何等愿意祂的子民进入祂的安息里;在这里就劝勉信徒 “当竭力进入那安息” 。
注意:在这里 “那安息” 的意义,不是指信徒在永世里所享的属天安息,因为那在永世里永远完全的安息,不是人所能 “竭力” 进入的。凡是重生得救的人,到 “歇了今生劳苦” 的时候,就必然会进入。在此既劝勉信徒要 “竭力” 进入,当然就是在我们今生所当 “竭力进入” ,又能以 “进入” 的安息了。所以这里 “那安息” 的意思,就是指着信徒藉相信基督完全的救赎,胜过罪恶肉体,在生活和工作上所享受的安息,也就是迦南所预表的安息。因为这里所劝勉的话,和本章第 1,2 节的话极相似,而且是继续第 1,2 节的意思说的。这样,这里的安息,和第 1 节所说的安息,是指着同一件事(请比较第 1 节与第 11 节的话);并且这 11 节的下半节: “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无疑地所谓 “那不信从的样子” 是指那班因不信而不得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那么这 11 节的上句, “我们务必谒力进入那安息” 的意思,当然是指迦南所预表的安息了。
在此所谓 “竭力” ,就是竭力把握神的应许,竭力追赶,免得似乎赶不上,竭力认识自己的无能,竭力谨慎防备那 “不信的恶心” ,竭力祈求属天能力的意思。 “竭力” 原文作 daso{men ,有殷切努力的意思,信徒应当在追求属灵上好的福分方面殷切努力,不可闲懒不结果子。
12 这节圣经是继续前节的话,警告信徒,说明我们应当竭力进入那安息,和不要学那不信从的样子的理由;因为神的话是活泼的,有功效的,是能剖切人的心思意念的。所以我们应当相信神的话,并进入祂所应许的话中。这里论及神的话有三点:
是活泼的
原文是有生命的,或活的。神的话就是生命(约 6:63 ),神的话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诗 119:130 ),照亮人的心,所以它不但有生命,使人得生命,又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的。圣经在这里提醒每一个读圣经的人,不要把圣经的话只当作死的字句而已,应当从中支取活泼的生命能力。
注意:这一节的开头有 “因为” 二字,中文圣经没有译出,这是解释上一节里劝勉我们 “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 的原因,因为神的话是充满能力的。我们所以能 “竭力” 的缘故,是由相信神的话所得着的生命能力。
是有功效的
英文译作 powerful ,这不如中文的译法更合原文的意思。原文 energees 新约只用了三次,中文圣经三次都译作 “有功效” ,英文圣经也只有这一次译作 powerful 。其余在门 6; 林前 16:9 都是译作 effectual ,但这字原意有 “活动的”“正在工作” 的意思。
神的话不但有活泼的能力,也有奇妙的功效,是能产生实际功效的。它能使聋子听见,瞎子看见,死人复活,使无变有,能改变罪人,能刑罚罪恶,也能攻破人心中坚固营垒(太 11:5; 徒 9:4-5; 林后 10:4 )。信靠神的话的人,神的话要在这人身上发生功效。
是锋锐的
“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神的话比一切属物质的两刃利剑更锋锐,因为两刃的利剑,虽比单面锋锐的刀更便于随意剖切,却只能剖切那属物质的硬物;但神的话却能剖切一切刚硬的人心,不论属表面的,表露在外的意念,或是深藏在人的灵与魂里的意念都能 “刺入剖开” 。神的话是那么锋锐,使人无法掩饰或收藏任何罪恶、诡诈,或神所不喜悦的意念,使人心中最秘密和最黑暗的事被显露出来,也能把各种纠缠不清,难以分别的是非、异端,或错误的主张辨明,使人认识神的旨意。
使徒保罗以神的话为圣灵的宝剑(弗 6:17 ),使徒约翰在异象中看见荣耀的基督口中 “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 。基督徒在属灵的争战中,必须拿着主圣灵的宝剑,却不是凭自己来挥动,乃是凭圣灵来挥动。使徒彼得曾藉着圣灵挥动这宝剑,使三千人觉得扎心,而悔改信主。现今凡想运用神的话来剖刺别人的心的,必须先让圣灵割去自己不信的恶心,然后才能有功效地运用神的话。
13 前一节说到神的话能剖切人的一切心思意念,是注重在神话语的功效方面;这一节却是注重在神的全知全能方面。神是鉴察人的心肠肺腑的,也是无所不知的神;万物在神面前,纵使不 “刺入剖开” ,也根本不能掩藏。既然万物在神面前都是赤露敞开,无法躲藏的,这样我们岂不当趁着还有今日,接受神的话语,剖刺我们的心思,辨明我们的意念,使神话语的功效,显在我们身上么?
问题讨论
圣经有那几种不同意义的 “安息” ?
4:1 之 “安息” 应作何解?
4:2 之 “他们” 指谁?所传给我们的福音与他们如何一样?
试述创造之安息,进迦南之安息,及 “另有一安息日” 之安息的分别及其灵训。
4:12 与上文有何关系?对我们有何教训?
列出基督较亚伦更美之要点。
为什么基督是能体恤我们的大祭司?
第二段 新约的基督比旧约众祭司更美( 4:14-7:28 )
前一段中,本书证明基督是神儿子的身份,比天使和众神仆更美。这第二段,开始证明基督的职位是更美的,祂是更美的大祭司,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祭牲,又为我们开了更美的新活路,使我们可坦然无惧进到神面前。这方面的真理是圣经各卷所没有详细启示给我们的,所以这一段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部份。
一.基督是比亚伦更美的大祭司( 4:14-5:10 )
这一段中,本书叙述基督不独具备亚伦所有作大祭司的资格,且有亚伦所没有的资格,而比亚伦更美。亚伦既是人间挑选的第一任大祭司,则所有人间的大祭司,当然都在亚伦的尊荣以下;但基督既比人间最尊荣的大祭司更尊荣,当然就比一切祭司尊荣了。在此可分几点研究如下:
1.是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 4:14 )
14 4:14-16 的话,一方面是上文的结语,一方面又是这一大段的引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时希伯来人中固然有些人对神的话太不畏惧,但也有些人对这位充满恩慈的神太过畏惧,仍没有脱离在律法下的恐惧生活,所以圣经在上面的警告和劝勉之后,又加上这几节充满安慰的话鼓励信徒,应当常常到神的施恩座前求恩惠蒙怜恤。
A.这里告诉我们基督乃是升入高天的大祭司
在律法下的大祭司,不过进入地上的至圣所;但基督乃是进入高天的至圣所,是胜过死亡,复活而又永活的大祭司,是已经得胜坐在父右边的大祭司。
B.是神的儿子“耶稣”来作大祭司
祂是神而人的救主,祂有至高神儿子的尊荣,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弗 5:23 )。祂虽然升入高天,却赐下圣灵(约 14:16 )。虽已升为至高,却曾经先降为至卑(腓 2:6-11 )。祂是尊荣的大祭司,也是救主,能拯救那些靠着祂进到神前的人到底。
C.是我们所有的大祭司
在此说 “我们既然有一位 …… ” ,可见这是我们所已经有的大祭司,这样一位升入高天,满有尊荣的祭司,乃是我们的大祭司,祂的降卑与升高的一切经历,都是为着作 “我们” 的大祭司。亚伦和他的子孙,都不过作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的大祭司,惟有这 “一位” 神儿子耶稣的大祭司,乃是 “我们” ── 包括古今中外,和将来要得救的一切信徒 ── 的大祭司。
D.我们既然有这样一位大祭司,就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道” omologias 即 “公认的事” 或指一种信仰的表白。所以这里 “所承认的道” 也就是所承认的信仰的意思。我们所以要持定所承认的信仰,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位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是能够帮助我们坚持到底的。如果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一位大祭司,或许我们还可以用无力坚持为理由,而不坚持我们所承认的信仰,但我们既有这样一位可靠的大祭司,就无可推诿而不坚持到底了。
2.是能体恤我们的大祭司( 4:15-16 )
15 世界上那些大有尊荣势力的人,多半不能体恤那些卑微没有依靠的人;那些强壮聪明的人,多半不能体恤那些孱弱愚笨的人。但我们的耶稣基督,虽然是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却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的圣洁与尊荣虽然远超高天,但祂的恩慈与体恤却和我们很接近。祂所以能体恤我们的缘故,因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这两节圣经告诉我们:
A.祂虽然原是不能被恶试探的神,却为了我们 “也曾凡事受过试探” ,可见祂是站在人的地位为我们受试探。
B.祂虽然也曾凡事受过试探,却没有犯罪,可见祂已经胜了所有的试探,不论是万国的荣华,今生的骄傲或其他,祂都胜过了。
C.祂既然在凡事受过试探而没有犯罪,可见祂所以成为完全无罪的人,并非因为神不使祂遇见试探,或因为祂侥幸没有遇见试探的缘故,乃是因为完全信服神的旨意,不体贴自己的缘故。
D.祂既能一方面在凡事受过试探,一方面又没有在任何事上犯罪,可见试探并不就是罪,罪乃是接受试探的结果。我们不会没有试探,但却能拒绝试探而不犯罪。
E.祂既已在凡事上受过试探而得胜,可见祂有胜过一切试探的能力,又能体恤受各样试探的人,知道怎样帮助他们胜过各种试探,并给他们胜过试探所需要的能力。
虽然主在世时,并没有人体恤过祂(诗 69:20 ),但祂却体恤了许多人。祂体恤撒玛利亚人的硬心,不肯用火除灭他们(参路 9:52-56 );祂体恤三次不认主之彼得,使他回转(路 22:61; 可 16:7 );祂体恤不信之多马,向他显现(约 20:24-28 );现在祂仍体恤并扶持我们的软弱。但我们却常常轻视那些比自己软弱的人,我们并没有用自己的经验扶助人,却用自己的经验定别人的罪或夸耀自己。主说: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16 我们既然有这样一位大祭司,所以我们就当:
A.“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这宝座是神的宝座,基督已经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这宝座对我们所以成为施恩的宝座,乃因已经有一位曾经为我们流血赎罪的基督坐在这宝座的右边,使公义而罚罪的神,可以根据基督流血的事实,施恩与我们。 “宝座” 通常是权柄的象征,神无穷的权柄与能力对于那些倚靠基督为大祭司的人并非用来刑罚他们,乃是用来施恩给他们。
按旧约至圣所的约柜上,有施恩座盖在上面。施恩座上要弹上牛羊的血,只有大祭司每年可以来到施恩座前一次。但在此,神为我们预备一个施恩的 “宝座” ,是以基督的宝血为施恩的根据,并有基督为大祭司坐在 “宝座” 的右边,使每一个信徒都能随时就近。
B.“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 …… ”
不但应当随时来到这施恩的宝座前,且当存着坦然无惧的态度而来。这 “只管” 坦然无惧而来,有鼓励我们尽可放心地,不必拘谨不安地,来到施恩宝座前的意思。圣经这样鼓励我们来到施恩宝座前,并非告诉我们可以在神面前放肆与傲慢,乃是告诉我们应当全然信任基督救恩的功效,和神应许的信实无伪。
注意:本章第 1 节叫我们 “就当畏惧” ,而本章的末一节却叫我们 “只管坦然无惧” , “畏惧” 与 “无惧” ,当中有何等大的分别!造成这样的分别,乃是我们对神的应许之信赖或不信赖。这也是圣经两方面的真理,信徒必须知道并应用这两方面真理的原则,对于那些在属灵福分上放松追求,似乎赶不上的人,或漠视基督救恩大能的人,圣经给他们的信息乃是 “就当畏惧” 。反之,对于那些胆怯、灰心、未明了神奇妙之恩慈的人,圣经给他们的信息乃是 “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所以我们不可以为神是慈爱的而不敬虔度日,也不可以为神是可畏的而不敢亲近神,向神求告。
C.当为着“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而来这句话是指出来到施恩宝座前的目的和意义。这里虽然没有说明是为要 “求” 怜恤蒙恩惠,但 “为要得怜恤蒙恩惠” 这句话,却含有 “求” 的意思;所以 “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的意思,是存着一种求助和仰赖的心,来得帮助的意思。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神的恩助,神也是随时都能帮助我们的;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帮助,都包括在神的怜恤和恩惠之内,神的怜恤使我们的罪和亏欠蒙赦免,神的恩惠使我们得着胜罪的能力。世人纵使有怜恤和恩惠,也不是随时的怜恤和恩惠,惟有随时的怜恤和恩惠才是 “及时的” 怜恤和恩惠。世人的怜恤和恩惠往往是 “过时的” ,不是正合需要的。所以我们既有这样随时可来求助的施恩宝座,就当勇敢地靠着基督宝血的功效,常来求取需要的恩助。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希伯来书第四章
四章 1 至 13 节的主题是神的安息和人必须竭力进入这安息。开始时先看圣经中提到的各种安息,对了解这段经文有帮助:
l .神在第六日的创造后便安息了(创二 2 )。衪并不是因劳碌疲惫而要安息,而是对自己所成就的工作感到心满意足。这是因满意而安息(创一 31 )。然而,由于罪进入了这个世界,神的安息便中断了。自那时起,衪一直不停地作工。正如耶稣所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五 17 )
2 .迦南地本来是以色列人的安息之所。可是,他们多半都没有机会进入迦南,能够进去的,也找不到神应许他们的安息。迦南地预表神给人的最终、永恒的安息。那些不能进入迦南的人(例如可拉、大坍和亚比兰),预表现今背道的人,他们因不信的缘故,永远不能进入神的安息。
3 .信徒现在得享良心上的安息,因他们知道藉主耶稣所成就的工作,可以免受罪的刑罚。这正是救主所应许的安息:“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一一 28 )
4 .信徒也在服侍主上得享安息。上文所述是得救的安息,这里说的是事奉的安息。“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一一 29 )
5 .最后,每位信徒最终会得享父神在天家所预备的永恒的安息。这将来的安息,也称为安息日的安息(来四 9 ),是最终的安息;一切其他的安息,都是这最终之安息的预表或预尝。这安息就是要讨论的焦点(来四 1 ~ 13 )。
四 1 大家不要以为 安息 的应许已经无效。这应许从未圆满地实现过,故此仍是有效的。
不过,所有自称是信徒的人,应致力确保自己不至于 赶不上 这目标。如果信徒的认信不是实在的,他们就难免陷入离弃基督、转投没有拯救功效的宗教的危险。
四 2 有褔音 传给我们 ,就是相信基督而有永生的褔音。以色列人也有福音传给他们,就是可以进入迦南美地享安息的褔音。可是,他们并没有因这好信息而得益。
对于他们的失败,我们有两个可能的解释;视乎我们读本节时,是用那一个圣经版本。根据新英王钦定本,他们得不到安息, 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中文圣经和合本同文)。换句话说,他们不相信所听见的信息,或没有因信息而作出相应的行动。
另有异文作:“他们没有凭信心,与听从这信息的人联合。”即是说,多半以色列人没有凭信心,与相信神应许的两位探子──迦勒和约书亚──联合。
无论如何,两者的重点都指出,他们被拒于神为他们预备的应许地以外,不得进入安息,是因为他们不信。
四 3 本节的文思发展并不顺畅,似乎有三个互不相关的句子。然而,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神的安息。
首先,我们知道 我们已经相信的人 ,就是那些 得以进入 神的 安息 的人。信心就是开启门户的钥匙。前面已经说过,信徒现今可以享有良心上的安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再被定罪了(约五 24 )。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只有那些信主的人,才可以进入神在荣耀里的最终安息。本节的焦点应是指这将来的安息。
下一句话则用反面的手法来加强这观念: 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引自诗九五 11 )有信心的人才可进入,故此不信的必被拒绝。我们相信基督的,肯定可以得神的安息;但不信的以色列人却不能,因为他们不信神的话。
第三句话是最难解释的: 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或许最简单的解释方法,就是将这句与上一句连系起来。神在上一句提到衪的安息时,语法上用将来时态: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既用了将来时态,表示虽然有人因不顺从的缘故而放弃了神的安息,但这安息仍是个当前的选择。纵使 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人仍然可以选择进入这安息。
四 4 本节的目的,是要透过经文证明 神 在创造完毕之后,就安 歇了 。作者没有明确地说明引文的出处,并不是由于无知。引文只是一种文学手法,而所引的经书,在当时尚未分章节。节录其实来自创世记二章 2 节:“神……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经文用了过去时态,因此有人认为那是意味神的安息已是过去的历史,并非将来的预言,所以与我们无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四 5 作者提到神在创造后便歇了衪的工,但并不意味事情就这样完结;为加强这观念,他又引述诗篇九十五篇 11 节,所用的是将来时态,“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作者的用意,其实是:“不要在你的脑海中,将神的安息局限在创世记第二章所发生的事,不要忘记神在后来说明,人仍可以还择进入衪的安息。”
四 6 发展至此,作者要说的是神自创世以来,一直邀请人类进入衪的安息。欢迎之门仍然大开。
在旷野的以色列人, 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但这并不表示,应许已不再有效!
四 7 下一点要说明的,就是纵使在大卫的日子,即以色列人被拒于迦南地以外的五百年后,神仍然用“今日”一词来表示人仍有机会。作者已经在本书三章 7 、 8 和 15 节引用了诗篇九十五篇 7 节和 8 节,在这里再多引一次,证明神赐安息的应许,并非到了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时便终止。在大卫的时代,衪仍然恳请人们相信衪, 不可硬 心 。
四 8 诚然有部分以色列人跟 约书亚 一同进入了迦南。然而,他们却没有享受到神为一切爱衪的人所预备、最终的 安息 。在迦南地,他们要面对战争、罪恶、疾病、忧伤、困苦、死亡。如果他们已经完全享有神所应许的安息,衪就不会在大卫的时候再次提出。
四 9 以上各节经文带来下面的结论: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作者提到安息时,用了另一个希腊字( sabbatismos ),是与“安息日”( Sabbath )一词有关。这是指永恒的安息,是所有因基督宝血而得拯救的人所要享受的。这是“安息日”的抚慰保守,且是永不止息的。
四 10 但凡进入神的 安息 的人,可以不再劳碌, 正如神 在第七日歇了衪的工一样。
我们得救前,也许曾尝试靠行为换取救恩。当我们知道基督已经在各各他山上成就了救赎工作时,便放弃自己毫无功效的努力,并相信那位已复活的拯救者。
得救之后,我们会因为爱的缘故,为那位爱我们,并把自己赐给我们的主竭尽全力。我们的善行,就是那位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所结的果子。我们往往会因为事奉的缘故而劳累,但却不会感到厌烦。
在神永恒的安息里,我们要歇了在地上一切的辛劳工作。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天堂时无所事事。我们仍会敬拜、事奉衪,但却不会疲倦、苦恼、受逼迫或受痛苦。
四 11 以上各节表明,人仍然可以进入神的安息。本节则说明,如要 进入那安息 ,就必须 竭力 。我们必须竭力,以确保我们唯一的盼望乃在于主基督。我们应竭力避免任何令我们只在口头上承认衪,却在苦难和逼迫时拒绝承认衪的试探。
以色列人殊不谨慎。他们对神的应许掉以轻心,竟然眷恋埃及那为奴之地。他们没有竭力凭信心领受神的应许,结果就永远没有机会进入迦南。我们要以这例子为鉴戒。
四 12 随后的这两节经文严正地提出警告──不信的总会被揭露。首先,是 神的道 将人揭露出来。(这里的“道”是 logos ,就是约翰在褔音书引言中常用的字。但本节所指的不是耶稣这活泼的道,而是记载下来的道,即是圣经。)这 神的道 是:
活泼的 ──恒常、积极地有效。
有功效的 ──能供给动力。
锐利的── 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 。
起区分作用的── 刺入、剖开 人类两样看不见、非物质的部分──魂与灵。并 刺入、剖开骨节与骨髓,骨节 控制外在的行动,骨髓是藏在骨骼中的精华。
有辨明能力的──对 心中的思念和主意 加以识别和判断。是神的话判断我们,不是我们判断神的话。
四 13 第二,永活的主知道谁是不信的。作者所用的代名词由非个人的变成个人的: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 没有一事是衪所忽略的。衪是完完全全无所不知的。衪对宇宙内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当然经文在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衪清楚知道谁有真正的信心,谁只在头脑上认同真理。
贰.基督在祭司身分上的超越(四 14 ~一○ 18 )
一.基督作大祭司的身分超越亚伦(四 14 ~七 28 )
四 14 下文的经节承接作者在三章 1 节的思想主流──基督是衪子民的 尊荣的大祭司 。根据经文所说,衪子民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衪那里找到,而且衪能保守他们不致失落。重点是,“从查察人肺腑心肠的圣言,转为怜悯体恤世人的主宰。”神的话将我们的本相彻底地揭露出来后( 12 和 13 节),我们便可以到衪面前求怜恤和恩惠。
请留意我们这位奇妙的主何等超然:
1 .衪是 尊荣的大祭司 。在摩西的制度下,有为数不少的大祭司,只是从没有任何一个被称为尊荣的。
2 .衪穿过大气空间、星际宇宙, 已经升入 第三重天,即神居住之处。这当然是指衪升至高天,在天父右边得荣耀。
3 .衪是人。 耶稣 是衪在降生时所接受的名,这名特别与衪的人性有关。
4 .衪是神。当圣经提到基督是 神的儿子 ,表示衪与父神完全同等。从我们的角度看,衪的人性使衪具有足够的资格;从神的角度看,衪的神性使衪具有足够的条件。难怪衪被称为 尊荣的大祭司 。
四 15 此外,衪的经历也堪细味。如果要真正能 体恤 某人,除非我们与这人有类似的经历。我们的主既成了人,就能够明白我们所忍受的试验。(但衪不能体恤我们的过错,因为衪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我们内心每一次的猝然怆痛,
忧患的人子也参与其中。
衪 也曾 凡事 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圣经在强调主耶稣完美无瑕的本质时绝不松懈,我们也当如此。衪不知罪(林后五 21 ),没有犯过罪(彼前二 22 ),衪里面也没有罪(约壹三 5 )。
无论是以神还是以人的身分,衪都不可能犯罪。衪既是完美的人,就不会任意而行;衪完全遵照天父的旨意行事(约五 19 ),而天父肯定不会引领衪去犯罪。
有人认为,衪既不能犯罪,衪受试探就毫无意义。这见解是错谬的。衪受试探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确切地显示,衪是不会犯罪的 3 。
你若拿真金去试验,试验不会因为那金是纯金而不算为有效。若那金里有杂质,试验会把情况显示出来。同样地,若有人认为祂既不能犯罪,就并非完全是一个人,这观念也是错误的。 罪不是人性的基本要素 ;相反,罪是不速之客。我们的人性,已经被罪玷污了;衪的人性却是完美无瑕的。
如果耶稣在地上做人时曾犯罪,那么衪在天上做人时又有什么能防止衪犯罪的呢?衪升到父神的右边时,并没有放弃衪的人性。衪在地上是清白不会犯罪的,在天上也是清白不会犯罪的。
四 16 那诚恳的邀请扩大了: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 施恩的宝座 前。我们能坦然无惧,因为我们知道衪受死是为拯救我们,衪活是要保守我们。我们肯定会得热烈的欢迎,因为衪已邀请我们来到衪面前。
旧约时代的人不能接近神。只有大祭司可以接近衪,且每年只得一次而已。我们却可以不论日夜,随时到衪面前, 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衪的 怜恤 ,帮助我们避免做不该做的事;而衪的 恩惠 ,使我们有能力完成我们应该做但没有能力做的事工。
摩根以下的见解很有帮助:
我不厌其烦地指出,“作随时的帮助”一句的希腊文原文,是一个口语化的句子,意思正好是“在关键时刻得帮助”。“为要得怜恤,并且蒙恩惠,成为在关键时刻的帮助”──这恩惠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便临到。你常受试探的攻击。在面对攻击时,你只要仰望衪,衪便会施恩,在关键时刻给你帮助。你不需要等到晚祷的时候才向衪祈求。当你走在街上,强烈的试探正迎面扑过来时,只要仰望基督,向衪求助,衪便会施恩,成为在关键时刻的帮助 4 。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四章
D 耶稣比约书亚更美(四 1 ~ 13 )
因为摩西不能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所以作者特别在这里提到带领他们进迦南的约书亚。但他却指出,甚至连约书亚也没有带给以色列民真正的安息。约书亚失败的原因和摩西一样,也是由于百姓的不信。因此作者劝勉他的受信人寻求更美的安息,他继续暗示他们这安息是在基督里找到的。
i. 约书亚不能引领百姓进入更美的安息(四 1 ~ 10 )
1. 作者说完以色列民在摩西带领之下无法享有产业继承权之后,把话题转向摩西职位的继承人约书亚。虽然这群在旷野流浪的人失败了,无法得到“安息”,安息的应许仍然为他们的后裔存留。这实在是说明神的应许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仍是作者和受信人能得着的,因此作者进一步提出劝勉。重点是∶这节圣经希腊原文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必须敬畏”( phobe{tho{menoun ),动词的位置是特别强调的。基督徒们该认真思想以色列民的失败、惹神发怒,这对基督徒是有益的,使他们产生敬畏的心,以免同样的灾祸也临到这新群体,亦即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徒)。作者毫不犹豫的相信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 ,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相信神口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至于落空。认识这点,敬畏神是极其宝贵的,他看见神的子民轻看神的赏赐的严重后果,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警惕。
作者提醒他自己和他的受信人,我们可以享受神所预备的安息,他将在以下的经文里详加解释,帮助我们知道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之安息的本质。 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这一句话的正确解释有待探讨。英译是“或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了”。但中文圣经里把“被判定为”( dokeo{ )译成“似乎是”,因此那些有赶不上迹象的人也在警告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字也可以解释成“以免你们有人认为”,换句话说,他是特别强调对当前整个情势的错误评估。当然,在读者当中很可能有人认为“安息”纯字面地指迦南地,与他们并没有切身关系。但从整卷书信来看,“被判定”这样的警告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而审判的执行者暂且不提。
2. 作者为了向读者表明与以色列人相同的情况,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词,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 ,在这句话中他把自己也含括在其中。当然,信息内容或许不同,但两者的共通事实是神愿意与人交通。祂的 信息 就是“话”( logos ),就如二章 2 节所说的。新约圣经里很喜欢用这个字来指神的启示。在此用 所听见的道 ( te{s akoe{s ,直译是“所听见的话”)来修饰。这句话可理解为,只听到了福音信息,却没有反应,而这样的解释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解释,很显然地,至少有一些人听到福音,却没有一点反应。原因是 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首先要说的是,这句经文本身有个难题。最能获得支持的两种抄本是“调和”( synkekerasmenos 是以“信息”为着眼点),或“联合”( synkekramenous 则是以“他们”为着眼点),后者可以解释为“他们并没有凭信与所听见的话相结合”,两种读法均是强调听道者缺乏信心。然而,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比较合乎文法的观点。两者都显明一个事实(但前者较易带出这种强调的效果)∶光是听还不够。曼逊( W. Manson )则认为第二种读法是指∶这卷书信是对一个因为“信心”不足而分裂的团体而言的 89 。但是就算是指着本书的受信人说的,这样的解释与上下文所提的以色列民则毫无关联。 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 这句话似乎排除了这样的观点。
3. 信徒们与诗篇九十五篇里所提到的古代以色列民景况全然不同。然而,作者在此仍再一次藉着引用旧约而强调神不许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的审判。作者如此说,把信徒更美的地位带进更鲜明的焦点中。作者说到“ 但我们已经相信 (过去时态) 的人,得以进入 (现在式) 那安息 ”,他是表明∶他所说的安息是一种正在应验过程中的经历。这个安息并不只是未来的盼望,而是指基督徒在现实的环境中所要享受的。奇怪的是“相信”这个字并非现在时态,但作者很显然是要说明决志信主这件事。第一节的警告很显然是对那些不能享受神为他们所预备的安息之人所说的。
我们认为希伯来书的原始受书人一定明白“安息”的属灵本质,因为作者到目前为止尚未界定它。然而,他确实在下一句的经文里给予一些暗示── 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作者好像要他的受信人把思想从飘流旷野追溯到创造工作上。 我的安息 这引句和 造物之工 的作者注解是息息相关的。信徒们现在所进入的安息不是别的,正是神在创世工作完成后,歇了祂的工所进入的那种安息;也就是说,安息的概念是完工,并不是不作工(详阅第 10 节的注解)。
特别要注意的是∶“安息”并非是个全新及基督降生之前未曾有人经历的一种概念,反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机会享受到。安息这件事最深远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宇宙的创造,而且是神盼望每一个人类都可以享受到的。“安息”是人类无法祈求的质素,事实上,人类若非透过耶稣基督,无法找到安息。耶稣自己就曾经邀请人们到祂那里去得着安息(太十一 28 ~ 30 )。
4 ~ 5. 下面引用两处经文来佐证前面所论述过的;安息的实际和以色列民如何坐失安息。第一处经文引自创世记二 2 ,却使用了与二章 6 节相似的一般形式“ 有人在经上某处 ( pou ) 说 ”(中译“有一处说”)。经文的权威性比起上下文的精确性更重要。 七日 的暗示紧接在第 3 节之后,并且为第 9 节所叙述的“安息日的安息”作预备。这里提到第七日,使不少古代解经家认为,当历史经过六千年后,神必叫万物结束,接着是一千年的安息(参《巴拿巴书》 15 ∶ 4 及下) 90 。
第二处所引用的经文以 又有一处说 (引自诗九十五篇)的形式带出来,重复引用在三章 11 节,并反映在三章 18 节,作者显然是为了增加听道者的印象。他特别强调最后定局在于神,而不是不信之人和惹神发怒之人。
6 ~ 7. 从所引用的经文而作的推论上来看,虽然其逻辑性并不是很明晰,但它所蕴含的意思却是很清楚的。 既有 这个词把第 6 节与 4 ~ 5 节连接在一起,其推理着重在 必进安息的人 。探讨的重点在于∶既然以色列民( 那先前听见福音的 )不曾进入,但是一定有某些人仍然可以进入,如此神的应许方不落空。而很奇特的是作者在此并不提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二代以色列民,虽然他在第 8 节提到约书亚。这样的对比似乎是以旧约律法的主要代理执行者摩西,和新约恩典的开创者基督为中心的。作者的思想又一次集中在以色列民 不得进去 这个事实,以此提醒受信人,原因是他们的 不信从 ,他们只能怪自己。但这样从摩西移到基督,是对诗篇九十五篇里 今日 这个词的再解释,而诗篇原先在流浪旷野过后几世纪,对“今日”也已重新诠释。作者以特别的解释方法,对 今日 再一次以不寻常的字眼介绍──也就是 又限定 ( horizei ) 一日 。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订下范围,作者使用这字,对引用经文的延伸意义真是恰到好处。虽然这里还是没有提及行动的主体,但我们清楚知道那就是神自己。
在大卫的书上 从字面上解释是“在( en )大卫里面”,也就是在大卫这个人身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圣经的产生是神和人合作的结果。虽然这里说这些是大卫的话,事实上却是圣灵藉着大卫说的。而且,虽然硬着心是发生在旷野流浪时期,大卫 过了多年 提出来谈,可见作者坚信神的话是继续有效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向受书人说明经文与当代的关联性。作者已经在第三章引用过诗篇第九十五篇,现在又重复引用该段经文的第一部分,增加了这段经文警告内容的庄严性,就像一个钟不停地响着∶“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正如布鲁斯所说的,由于作者一再努力的说明,希望受信人明白,神的警告犹如摩西或大卫的日子一样,也适用在他们身上 91 。
8 ~ 9. 似乎作者在此处想到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但这只是他的猜测,而非陈述实情。反对者或许会说,虽然因着以色列人的不信,摩西不能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 约书亚 却做到了,因此第 6 节的“既有必进安息的人”指的是约书亚引领进入迦南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约书亚的地位则与带领祂的百姓进入属灵安息的基督同等了,但作者的想法并不是如此。他认为神再提的 别的日子 ,正是因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的行动并没有完全实现神所应许的。的确,当诗篇作者说到安息,应用在他的时代,很显然不是指约书亚实现的安息说的。毕竟,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与神在创造万物之后,所得到不变的安息相较,是何其短暂。神的“安息观”与人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希伯来书作者引用诗人的话,将受信人带进属灵的领域中,这才是真的进入神的安息。
第 9 节以 这样看来 ( ara )引述作者的结论,说明它是不必多加赘述的。 安息日的安息 这样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字( sabbatismos )未曾在他处出现过。它可能是作者所造的新字( MM 的主张),因为它有效地区别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诗篇里用的字是 katapausis ) 92 。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安息的人被称为 神的子民 ,这把他们和不信的以色列民分别出来。事实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词语,适用于指称普世性的群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参:彼前二 10 是类似的用法)。这种神的拥有权是值得注意的,祂喜欢称呼信徒为祂的子民。他们是个新团体,仔细地听神的话语,并用心去遵行;他们取代了经不起考验的旧以色列民。
10. 这节圣经对“安息日的安息”作了解释。这是 神的安息 \cs8 ,不是较次级的模式。神的子民分享祂的安息,祂如何,他们也如何。他们藉着与祂联合,得以进入祂的经验里。毫无疑问的,作者的意思是信徒们现在所享受安息日的安息,实际上正是神的安息。安息不是遥远的盼望,而是立即可以实现的盼望。然而,作者仍然害怕有部分受信人与神所应许的安息完全无分,因此他在第 11 节提出劝勉。
作者称颂安息( katapausis )绝对不是要贬低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安息”并不是闲懒不工作。的确,这段经文所阐释的,是神在创造之后进入祂的安息,而神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这并不是说,神从此之后对宇宙运行秩序不再有兴趣(这是自然神论人士的主张)。 He*ring 注解说∶ katapausis 不只是休息的观念,而且包括平安、喜乐与和谐 93 。
89 详见 W. Mans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 p.70, n.4.
90 Bruce 指出,巴拿巴将犹太教千年安息的概念与基督教所认为人类历史的第八千年为千禧年的看法混淆( p.74, n.20 )。而现代解经家的看法与巴拿巴的观点类似者,详 G. H. Lang, Comm ., pp.73ff.
91 参 Bruce, Comm ., p.16.
92 Ka/semann 以诺斯底主义解释 sabbatismos 只是个幻想,这样的说法不太受支持,因为这种说法惟一的可能是出自伪造的革利免式的讲道,参 Hofius 关于这方面的探讨( op . cit . pp.102ff )。
93 参 He*ring , Comm .,
p.32.
ii. 竭力进入那更美的安息(四 11 ~ 13 )
11. 希伯来书里点缀着许多劝勉,这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 ,这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安息必须努力进入,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赐予。“竭力”( spoudazo{ )这个动词蕴含着急切的意味,与作者在本书信中所提出各样严肃的警告一致。作者再次提出以色列民的例子作为劝勉的主要动机,因他清楚知道历史重演的严重危险性。然而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说出他的受信人犯了学 那不信从的样子 的罪。这里的希腊文( en hypodeigmati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为“重蹈覆辙”,一为“上行下效”。前者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 RSV 亦如此译,但两者的区别很小。新约圣经中一再告诉我们,初期教会时代的基督徒能够从古代以色列民的经验来看他们自己(譬如∶彼得前书一章,有很强烈的出埃及记的架构)。
12. 这一节经文和第 11 节,毫无疑问的存在着强烈的关联。这个警告事实上是以神启示的性质为根基的,不能把它当作是无关紧要的事务而不予理会。作者在此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来描述神的话语大能的特质,不但强调了行动,也强调了 神的道 的功效。首先,我们必须确立它的意思。这有两种可能性∶我们或是采取“道”是神的启示的一般看法,或根据约翰的用法,用“道”特指耶稣基督自己,因为祂的功用乃是作为“道”( Logos )。两者的关系原本密不可分,但是以其就近的经文脉络来看,这个道应该解释为神对人类的一般的信息。作者再三诉诸神对祂子民的启示,意思是说∶一个人除非在神的道里面,并且让神的道来管理他的每一经历,否则他绝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然而,最完整的道可能是,只有通过神在祂的儿子里面完全的启示。关于这个理论基础,在本书信的一章 1 节里已经说明。
此处所说,神的道的属性包括活泼的、有功效的、锐利的(中译“更快”)、能刺入剖开,这些都只是在个人身上产生功效的一部分能力而已。“ 剑 ”这个比喻立即使人想到审判,但是并非此处特有的。“道”能分开的观念也由斐罗提出(详 Ouis rerum divinarum heres sit , Sections 230 ~ 233 )。但斐罗的观点与本书信的理念有所不同,因为他观念中的道不能在道德基础上来区分事物,必须由人的理性来完成这个工作。神的道(作为神明确的命令)的人格化,从所罗门智慧书十八 15 、 16 获得根据,它的解释比斐罗的解释更符合希伯来书的思想,但希伯来书的理念是更基础性的。神的道能够剖析辨明全人的每一个层面。
神的道是 活泼的 ,这正反映出神本身真实的特质,因为祂是所有生命的源头,这样的生命满有能力去完成祂所宣称的目标。把神的道应用在启示的记录上时,尤其能够说明它“活”的特质,因为“话”的观念很可能沦入一种死的规条;犹太人对律法的观念,正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活的启示必然会不断的在领受的人心中产生果效。耶稣曾经宣称祂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 63 ),祂所强调的正是祂的启示中赐人生命的成分。第二个特性是 有功效的 ( energe{s ),这是用以加强同样的意思。一个活的物体,却可能呈现静止状态,但真实生命的本质是动态的,并且能对任何未达此生命标准的发出挑战。“神的道”本身带着心智上与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人对它的劝勉发出反应,并作出个人的抉择。毫无疑问的,作者从诗篇第九十五篇搜集解释途径,来思想发生在当前的属灵挑战情况。
以弗所书六 17 与启示录一 16 也都曾经把神的道比喻成剑,启示录用一把 两刃的利剑 这个观念来形容从那已得荣耀之神的儿子口中所说之话语的本质。以赛亚书四十九 2 与《所罗门智慧书》七 22 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概念。以弗所书的经文则说到属灵的军装,是特别用来攻击魔鬼的势力。但是,希伯来书这里所着重的是神的道的穿透力,因此用比较级的叙述方法来说明, 更快 。神的道就像两刃的利剑,最叫作者震惊的是它刺透的能力。但是,甚至连这样的描写也无法恰当地说明神话语的功效。
以下的说明解释了神的道的穿透力。 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 ,这句话使人对神的道的分剖能力产生特别的注意力,但是此处所要说明的意思为何?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说到将魂( psyche{ )与灵( pneuma )分开,但似乎解释成深入魂里和灵里是比较合宜的,也就是说,神的道能显明两者真正的性质 94 。在此,神的道被视为能刺透全人,包括魂与灵。如果我们采取前者的解释,那么神的道的穿透力是能彻底达到魂与灵之间,这是众所公认难以辨明的分界线。在新约圣经中,“刺入”( dii/kneomai )与“剖开”( merismos )这两个字,只有本书作者用过。而后者在二章 4 节也出现过,用来说明圣灵恩赐的分配,与这里的意义全然不同。新约圣经里,用 pneuma 来描述人的灵,是以人的属灵层面为焦点,也就是与神有关的生命。而 psyche{ 则是指与人属灵的经历无关的生命层面,也就是与他自己,他的感情、思想有关的生命。在保罗的神学中,两者有很强烈的对比。
这里说到神的话剖开的功效,能延伸到 骨节与骨髓、心中的思念和主意 ,是又一次清楚说明道在心思中的穿透力。神的话对我们的影响力可以延伸到辨明我们心中的主意,这样的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没有任何事可以在神的信息的辨明力之前隐藏,连我们最深处的意念也不能。道会影响到我们的全人,从下一节经文的说明,就可以获得解释。
13. 这里回到前面已经说过的,但藉着一个更全面的陈述受造之物和造物者的关系而更加丰溢,尽管神的名在此并未出现。 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 ,这样的说明很显然是指着神说的。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是“与我们有帐目关系的那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向祂交帐的那一位”,这提醒我们∶有一天终必要交帐。这一节必须在这个亮光中来理解。
“没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可以躲避神的眼光”,这样的忠告对我们是有益的。每一个受造之物都是 赤露的 ( gymna 直译“赤裸裸的”),他所强调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显露。此外,他又说是 敞开的 ( tetrache{lismena ),这是个很生动的叙述,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七十士译本里也从未用过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把颈子往后扳”(就像在摔角时);第二个意思是“赤露着的”,或因被征服或被迫而仰卧在地上,或者在这里是指“揭发”的暗喻用法。这里似乎是说,在神的眼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脸,他的头被压向后,以致暴露在神的面前。这种严肃的观点,是为了本书信的第二部分作预备,在第二部分中说明基督大祭司工作的目的与影响力。万物都无法隐藏的事实,说明人类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为他们行动、有影响力的代表。
94 C . Spicq, Comm . 1,
pp.52ff ,在此看到了斐罗式之魂与灵区别的观念,灵是比魂更超越的,惟有灵才能领受神的教导。
E 更美的大祭司(四 14 ~九 14 )
摩西的律法已经指派并预备了一位大祭司,以成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但是亚伦的祭司职分有许多软弱,作者因而宣称基督的大祭司职分是超越亚伦的。作者插入一段挑战性的话,警告受信人,离弃基督教信仰会有什么后果。基督的大祭司职任究竟属于那个等次?这问题引领作者探讨麦基洗德更美的等次,与这主题紧密连结的是∶比旧约更美的新约。
i. 我们伟大的大祭司(四 14 ~ 16 )
14. 虽然大祭司的主题在作者心目中占有非常显着的地位,并且在本书信中已经提及很多次(参一 3 ,二 17 ,三 1 ),但作者到现在才开始详细说明。或许本节开头的 既然 ( oun )这个连接词,使本节经文直接与二章 17 ~ 18 节互相连接,其间的叙述布置了格局,却使受信人注意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作者用三个词来论述我们的 大祭司 。第一个是 伟大的 (中译“尊荣的”),这个字眼把祂标明出来,是比其他次等的祭司更美的。作者主要是想到祂比亚伦的祭司的等次更美,这是作者在以下的经节里所要说明的。这个“伟大”不但延伸到祂的属性,也延伸到祂的工作。
第二个特性是 已经升入高天 。因为所用的这个“天”在原文是复数,有人认为此处受到犹太人认为天有许多层的观点所影响。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 2 说到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则宣称天有七层。但是在旧约圣经中,一般常例多是用复数来形容天,因此这里指的大概不是犹太人的多重天的观念。最有可能的说法是,这种概念是一般性的,作者用它来说明亚伦等次的大祭司进入帐幕的各种限制与基督升入高天的对比。我们的大祭司直接进到神的面前,这句话说明祂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我们或许可以用这节经文和十章 19 节作一比对,那里说到,因为我们大祭司所成就的工作,我们可以坦然的进入“至圣所”。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于我们大祭司的通路。
作者给祂的第三个描述是祂的名字∶ 神的儿子耶稣 。“耶稣”已经在二章 9 节和三章 1 节提过,那里界定了祂的人性部分,说明祂适合于担任大祭司职分的资格,在六章 20 节,七章 22 节,十章 19 节,十二章 14 节,十三章 12 节几处经文里都把耶稣的名与大祭司的主题连接在一起。“耶稣”这个名字就如“基督”的单独用法,经常不附带任何头衔的出现在希伯来书(各有九次)。作者使用这些不同的名字,很显然地是带有不同的意义。他毫无疑问的相信,我们的大祭司除了历史的耶稣之外,别无他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同时,他反覆说明已经清楚分析过的,这位耶稣也就是神的儿子。虽然本书信前面部分已经认定耶稣是神儿子的身分,但到现在作者才将 神的儿子 这个头衔提出来探讨。这毫无疑问的是为了要刻意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结合起来,以作为祂担任比其他大祭司更美的大祭司完全的资格。他在六章 6 节,七章 3 节和十章 29 节都提起这个头衔,以上经文的头一处和最后一处都将神的儿子描写为被那些背道之人所亵慢的那一位。
在介绍这位大祭司是如此伟大之后,他立刻提出劝勉, 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这是不足为奇的。这里所用动词( krato{men )的意思是 固守 ,这似乎是在强调我们个人的决意。这个观念在十章 23 节又以略为不同的动词“坚守”( katecho{men )再次提出,并且也带着同一个受词所 承认 的。“承认”这个字已经在三章 1 节出现过,也许是这卷书信的关键字,因为这节经文和十章 19 ~ 23 节的经文有直接的关联。的确,四章 14 ~ 16 节可以视为大祭司主题的引言,十章 19 ~ 23 节则是个结语。这两处经文也都提到要持定所承认的,我们可以藉着一位大祭司坦然无惧地( parre{sia )来到神面前。两处经文的呼应是如此的显着,并非出于偶然。它们反映出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计划。他论述大祭司主题的旨趣,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很实际的,为要劝勉受信人亲近神。
15. 虽然二章 18 节已经指出我们的大祭司能怜悯那些受试探的人,这节经文再次从反面角度来解释同一件事∶ 因为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 。为什么作者从正面转用反面的角度呢?最大的可能性似乎是他察觉到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耶稣基督距离人类的需要太遥远。若是如此,作者就急于驱散这种忧虑。这里用 因为 ( gar )这个连接词来说明我们要持守所承认的道的理由,我们坦然无惧是因着我们大祭司的能力。在新约圣经里,只有希伯来书使用 体恤 (此处和十章 34 节)这个动词( synpatheo{ ,直译为“一同受苦”)。这里是说基督体恤祂的百姓,而十章 34 节则说基督徒体恤那些受捆锁的人。基督徒所以能够同情别人,是因为基督能体恤他们。基督所能体恤的是 我们的软弱 。软弱( astheneia )的观念,包含着需要的自觉,本书信在提到亚伦祭司等次的软弱时出现过几次(五 2 ,七 28 ),并且以此和我们大祭司作强烈对比,说明我们的大祭司没有这些软弱。事实上,祂是刚强的,祂超越这些需要,所以祂站在一个体恤我们的地位上。 软弱 这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包括我们感到的任何需要。祂体恤有缺乏的人,不体恤自满自足的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我们的大祭司可能体恤人的软弱,但祂却不知道困扰人的试探,作者特别就耶稣所受的试探提出说明,祂 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 。这是对二章 18 节的进一步说明,那里提及耶稣受试探的事实,保证祂可以帮助凡是受试探的人。作者在此提出两个进一步的主张,引发更锐利的问题∶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所受的一样( 与我们一样 );这些试探含盖了所有的层面( 凡事 )。第一个宣称可以解释为祂的性情和我们一样,而不是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一样,但是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免除第二个宣称的含义。 凡事 ( kata panta )说明了在遭受试探时,耶稣所遇见的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说明带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得到莫大的安慰,因为祂竟然也曾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试探。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例外的条件, 只是祂没有犯罪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受试探,我们也犯罪,而祂受试探却不曾犯罪,祂所受的试探怎会与我们所受的一样呢?如果祂不像我们有犯罪的倾向,这事实岂不显明出祂是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上,立刻将祂所受的试探与我们所受的区别出来?为了解释这个疑难,我们必须注意∶试探的本身并不见得是有罪的。这个观点实在是需要从面临试验或诱惑来看,显然有不犯罪的可能。耶稣处在试探之下,祂所受的试探程度明显有别于人类所受的,因为祂并没有犯罪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耶稣所受的试验,面面都和我们所受的相类似。耶稣受试探并不局限于圣经所记载在旷野所受的那三次,而是发生在祂的全部工作期间。我们只要知道祂经过了别人从不知道的压力和逼迫就够了。在此,较大的试探就包括了较小的。当我面对试探,就算怀着这位完美且具神性之人所未曾经历的犯罪倾向,但和祂所忍受的试探相较之下又算什么呢?与其说祂的无罪是为了给祂的百姓树立榜样,不如说是要以此激励他们 95 。我们的大祭司历尽了人间一切的试炼。
关于耶稣无罪这重要而特别的说明,我们可以比较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 21 的论述。这是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大祭司主题格外重要(参七 26 起有更详尽的说明)∶耶稣虽然是个人,却是没有罪的。
16. 是另一个劝勉。前面曾说过,劝勉在十章 22 、 23 节又再次出现。人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特别占据了作者的思维。这里有几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所表现的特性是 坦然无惧的 ,或放胆的( parre{sia ),这字表示从恐惧中得着释放的自由。这是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最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人在神面前表现敬畏的态度,仍无碍于此一特性。在主祷文里完全显明这特性,像“我们……的父”这样的称呼,显示出惊人的胆量。
第二个特性是来到 施恩的宝座前 。宝座是王权的象征,是令人慑服的地方,但它主要的特性却是恩典;换句话说,这是神随己意白白施恩的地方。八章 1 节和十二章 2 节都说到耶稣基督坐在宝座的右边,这宝座是施恩之处,耶稣就是保证。
第三个特性是 怜恤 与 恩惠 的结合,这两者都是宝座所发出的特殊恩泽。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大祭司是慈悲的(参二 17 )。这在新约圣经中是个很突出的主题,也是保罗书信的特性。
第四个特性是我们所得到的帮助是 随时的 。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愿意去领受,这样的心是不可缺少的。
95 Westcott, Comm ., p.107 说到基督忍受我们所受的试探,惟一的例外是∶“在祂里面没有罪可成为试炼之泉。”
──《丁道尔圣经注释》
|
|
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第四章
4:2
从神而来的福音,传给旧约也传给新约时代的人,传讲方式或有不同,但都须靠着信心来接受,才可以有进入那安息的权利。以色列人听了没有反应,因为没有信心,得不到真理的益处。可见单听而不信是不够的。
4:3
这“安息”并非将来才有,也非基督来后才有的经历,而是自有人类便已存在,是神一直愿意人得到的。祂自己完成创造之工,对所造万物美好完备感到“安息舒畅”。这是神所享受的安息(参出31;17),是属于祂的。神没有停止作工,因祂一直为救赎世人而工作,为管理宇宙而工作(约5:17)。对信徒来说,神所应许的“安息”已是现实生活的重要成分,是基督徒生活吸引人的美质。主基督呼召一切劳苦担重担的人到祂那里,可能性得到内心的真平安(太11:28-29)。
4:4-5
“安息”是神创造工作完毕时的休息。祂以为以色列民定下历代遵守的安息日,在礼拜六不工作,纪念神的安息,享受神赐人的福气(利23:3)。神救赎以色列离开埃及经过劳苦的旷野,才进入荣美的迦南。迦南又称为“安息”之地(比较4:8)。本书指出,以色列民虽然进了安息之地,虽然常守安息日,但自始至终未有享受过心灵的安息,因为心里“不信”(4:3,6;3:19)。
如果以色列人在迦南地上的安息就是神要他们得到的,便不会再提别一个安息(诗95;7-8)。这两处经文证明安息是真实的(4节;创2:2),但以色列人没有得到(诗95:11)。作者引用经文不提书名,他看重的是神的话,由何说并不重要(参2:5注)。
4:6-7
神既有了安息的应许,“今日”仍旧有效,适用于摩西和大卫的应许,同样适用于今天。作者重复已在第3章两次引用的经文(7节),好象一再高呼警钟,谆谆劝戒,声音响达全球:“今天,就是今天,不可硬心”。
4:8-9
作者要我们明白神的安息与人的想法不同,他把这叫做“安息日的安息”,原文sabbatismos是个作者创制的新字,全本圣经只见此处。这种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不同,只有“神的子民”(包括全世界一切听了福音又相信了的人)才有资格享有。
4:10
信徒倚靠基督在十字架完成的救赎工作,就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不用靠自己便可以安歇在基督的平安和喜乐里,这是神要我们进入的真安息。这安息应该也包括在永世里享受的安息。
4:11
人得救不靠自己的工作,完全是神的恩典。“竭力进入”不是要人用自己的力量,而是劝勉信徒勿蹈以色列人覆辙,快快凭信心进入神的安息(“竭力”的原文spoudazo带有“快快”的意思)。
4:12-13
对神藉先知和基督晓谕人的事,决不能可掉以轻心。神的话(“道”)见于圣经,更见于基督的道成肉身(约1:1,14),不只活泼而且能产生实际功效,其威力比一切两面开锋的剑不快,无坚不入,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能深入辩明。只有生活思想为神的活泼生命之道完全照明的,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
“活泼”
是有生命的表现,神是一切生命之源。“功效”是行动的结果。信徒有了神的话语的浸润与照亮,生命活跃,欣然遵行神旨。神的话已有如此功效,神自己更是全能全知,在祂眼前万物赤露敞开,无所遁形。
4:16 自本节至7:28乃是以《诗篇》110:4“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这节经文为中心,阐释了一个新主题:基督比亚伦更美。
本书以前有好几个地方提到基督为祭司(2:17;3:1),但到本节才开始详尽说明。这位新的祭司有三大特点:1,祂是“大”祭司,地位、品性和工作超过由亚伦一脉相传的一切其他祭司。2,“已经升入高天”,远胜亚伦进到会幕至圣所的狭窄幔子(出26:33)。基督直接到神的面前,我们因此也可坦然到神前(10:19)。3,祂是历史上的人物,但又是神的儿子,有十足的人性和神性,可以做我们的大祭司。
4:15
作者将基督受的试探和人受的作比较。基督受过人会经历的每一种试探(看2:18注),和我们受的没有什么不同。试探本身并不是罪,罪是受试探的结果。基督受试探与我们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他没有因试探而犯罪(看太4:1-11)。“体恤”为需要的人而有,“软弱”才会需要体恤。“体恤”原文sumpatheo有“与之一同苦”的意思。我们的主基督这位大祭司,自己也经历过人世的试探,能够体恤需要安慰与帮助的人。
4:16
信徒来到神面前可以:1,坦然无惧,称祂为“我们的在天上的父”;2,到达施恩座,是白白蒙恩典的地方;3,得蒙怜恤;4,神的恩典无限,随时成为我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