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林后 5:1-10> 地上的帐棚,保罗的比喻真好,只是“帐棚”岂不会被拆去?我又去哪儿?
5:1-10 保罗把我们的肉身(地上的帐棚),和将来复活的身体(“神所造的,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作一对比。保罗清楚地表明我们现在的身体使我们叹息,但当我们死后,却不是没有身体,我们将会有新的躯体,使我们永恒的生命更加完美。
保罗说这些话,是因为哥林多教会受希腊文化影响,许多信徒都对身体复活这个教义感到难以接受。希腊人不相信身体复活,他们多数认为死后便只有灵魂,在生前灵魂是被囚在肉身之内的,死亡使灵魂得释放。所以没有不能朽坏的身体,但灵魂却是永恒的。但是圣经教导我们,身体与灵魂不是永远分开的。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5 章 46 至 58 节更详尽地描述了复活后的身体情况。我们复活的身体仍有可辨认的特点和性情,并且有了基督的救赎之后,变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好。圣经没有说明全部的情况,不过我们知道那是完美,没有疾病痛苦的身体(参腓 3:21 ;启 21:4 )。
林后 5:5> 我们有这圣灵作凭据,应该放心才是,只是我……
5:5 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使我们确信神将会在我们复活时赐我们永恒的新身体( 1:22 )。这个盼望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忍耐,好面对生命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
林后 5:6-8> 死亡好像毒钩,教人不敢挨近──好可怕啊,你怕吗?
5:6-8 保罗不惧怕死亡,因他相信将要与基督永远同在。当然,我们面对不可知的将来仍会焦虑,失去了所爱的人也会伤心难过。但我们若相信耶稣基督,就可以同得保罗的盼望,和相信将来必与基督同享永生。
林后 5:9-10> 恩典既是白白的赐予,那我就不用再做什么了……
5:9-10 虽然永生是神因祂的恩惠而白白赐给人的礼物(参弗 2:8-9 ),但我们仍要面对基督的审判。这次审判是要按照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不同的赏赐。神的恩典并没有容许我们不忠心和不顺服,所有基督徒都要为自己的生命向神交账(参太 16:27 ;罗 14:10-12 ;林前 3:10-15 )。
林后 5:12> 保罗在这里教我们怎样辨别假教师,很有用的,你牢记了吗?
5:12 “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假教师( 2:17 ),只关心如何在世上牟取更多利益,他们为着金钱和名誉而传福音;但保罗及其同伴却为了对永恒的盼望而传扬福音。你只要看一个人事奉的动机,便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假教师。倘若他们关心自己超过基督,就要避开他们和他们所传讲的信息。
林后 5:13-15> 叫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那为谁?没有目标了……
5:13-15 保罗和他的同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荣耀神,因为基督的爱掌管着他们的生命。因为基督为我们死了,我们的旧生命也都死了,所以我们也当像保罗那样,不再为自己活,乃为讨基督的喜悦而活。
林后 5:17> 新造的人?信了就是吗?我还没有死去,如何再被造?
5:17 基督徒在基督里面,已成了新造的人。因圣灵赐给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已完全不同了。我们不是被改造、康复或接受再教育,而是被重新创造,成为新造的人,与基督联合了(参西 2:6-7 )。我们不仅是揭开了生命新的一页,而是归属基督这位新的主人,开始了新的生命。
林后 5:18-19> 我不可以的,我满身罪污,如何可以实践叫人和好的事?
5:18-19 神挽回我们,赦免了我们一切的罪,使我们得称为义,与祂和好。当我们相信基督,就再不是神的敌人、陌生人或外人了。我们已与神和好,祂赐我们权利,使我们也能鼓励别人与祂和好。因此,我们就承担了这“和好的职分”。
林后 5:20> 我们也是基督的使者──是啊,你知道要做什么吗?
5:20 “使者”(“大使”)是被派往别国的官方代表。作为信徒,我们是基督的使者,负责向世界传扬与神和好的信息。和平大使是一个重要的职分,我们绝不能轻忽。你将如何履行基督使者的职责呢?
林后 5:21> 你说神恩浩大,我还是不明白其伟大在哪儿?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基督徒的死亡观(五 1 ~ 10 )
正像今天很多基督徒一样,保罗及昔日的信徒都深知神会随时召他们到天家去,故此保罗在本段中谈论基督徒对死亡应有的看法:
.基本的保证( 1 ):保罗以“帐棚”来比喻现今地上生活之形态。帐棚是临时支搭之居所,表示地上生活是暂时性的,我们是“寄居的客旅”而已。故此,就算“拆毁”了现今地上的居所,我们要进入的却是那神圣非人手所造的“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将永远居住在那里,故无须畏惧死亡。 .肉身的限制( 2 ~ 4 ):地上肉身的生活是“叹息”和“劳苦”的,也是“衰残”和“朽坏”的,所以保罗才渴望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呢!
.确实的凭据( 5 ):保罗如何确知他能住在这天上永恒的居所呢?其实神早已准备了这种天上的生活,所以差派圣灵来作凭据,保证信徒能得到这个福气。
.现今的态度( 6 ~ 10 ):信徒不必畏惧死亡,因为死只是使我们与主同在,与主有亲密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有这种志向:无论是现今活,还是经历死亡,都要讨主的喜悦,我们不能因为想到天上福分,而不顾现今在地上为基督生活和工作,因为我们将要面对基督台前的审判。
改变的生命(五 11 ~ 21 )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17 )保罗在此提出,“改变”是基督徒生命的一种经验。
.改变的需要( 14 ):“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 12 )罪使我们与神割裂、隔绝;因此,除非这种情况改变,否则我们就永远死在过犯罪恶之中。
.改变的达成( 15 ):神子基督已为全人类的罪死了,他挽回了这种与神割裂的状况,便人类可以得到更新改变的福分。基督为拯救人类而死是神慈爱的最大显明,此种大爱“激励”了世上许多人,使他们的生命得看改变,满有力量,并且产生了事奉神的热诚。
.改变的凭据( 16 ):从前“凭外貌认过基督”,即从肉体的观点来作判断;但如今因生命的改变而“不再这样认他了”,因为改变了的新生命带来新的准则──以属灵的标准来衡量事物。
.改变的成果( 17 ):“人在基督里,便能分享基督复活的新生命,因此便产生了新的方向、新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了新的行为标准。
.保罗接在 18 ~ 21 节说出了这种新改变所带来的责任:作和好福音的使者。“使者”,表明我们是代表万王之王说话,我们是在宣扬神永远国度的福音信息,引领世上的罪人相信基督,使他们也得改变的新生命。
祈祷 全能之主,感谢的人爱临到我,惟愿我今生不失主所托的职任,作忠心的福音使者。 ──《新旧约辅读》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哥林多后书 第五章 注释
1-5 保罗盼望并确信将来必得着复活的身体
1 “地上的帐棚”:指人短暂的肉身。
“拆毁”:指死亡。
“必得 ...... 天上永存的房屋”:指在复活的时候必得着永不朽坏的身体,这“不是人手所造”,即非物质的、属灵界的。
3 “不至于赤身”:可能暗示信徒在死后、身体尚未复活的期间,会经历灵魂无身子依附的过渡时期。
4 这里的“叹息”是因为不愿意在主再来以先死去,以致这肉身要经过朽坏。
“这必死 ...... 吞灭了”:指会朽坏的肉身被复活的身体取代了。
5 圣灵是我们得复活身体的凭据(见 1:22 注)。
6-10
保罗因着对复活的确信,时常坦然无惧,且渴望与主同在,又因在复活后要面对主的审判(“基督台前”);于今生谨慎为人,凡事讨主喜悦。
6-7 信徒在今生不能亲眼目睹主,所以肉身上与主相离,只能凭信心行事。
5:11-6:10 使徒作神使者和仆人的身分
11-17
由于保罗敬畏主,他的为人和使徒的职分都无可指摘。又因基督救赎大爱的激励,保罗专心为主而活,并为他人的好处而活。
11 “劝人”:即向人陈明福音的可信(参徒 18:4; 28:23 )。
12 保罗在上一节说的话并非自夸,乃是要教会以此回答那些单凭外表攻击保罗的人(参 4:1-2;
10:12; 11:4, 12-14, 20 )。
13 “谨守”:原文指“清醒”,与“颠狂”成对比。所谓“颠狂”,可能是指“说方言”、“见异象”等出神的境况;或指他人看来过分的宗教狂热(参徒 26:24 )。
14 “众人就都死了”:由于耶稣的代死,信徒在神眼中都算为死了。
15 信徒应认定这一点,不再为己活乃为主活(参 15 )。
16-17 承接上节,信徒既不为己活而为主活,所以一方面不再按人的标准(人的外貌)看待人(参 12 ),同样不再从人的标准去认识基督(参林前 1:18-2:5 ) , 乃是从祂钉十字架的角度去认识祂。另一方面,信徒的生命是新的创造,应心意更新,行事为人有新生的样式。
18-21 和好的道理与职事
信徒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 17 ),因神已使这些人藉着基督与祂和好(参西 1:20-22 ),并将传和好道理的职事托付他们。
20 “我们替基督 ...... 和好”:保罗传福音是代表基督去邀请人接受救恩,与神和好。
21 “那无罪的”:指基督。因为基督无罪,才可担负世人的罪(钉十字架),叫信祂的人得称为义。
讲道材料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喜乐与将来的审判(五 1-10 )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得有在思想上重要的进程。这进程给我们看见保罗思想的精华。
(一)在保罗看来,在他离开身体的时候,乃是一个快乐的日子。他认为身体不过是帐幕,一个在旅程中临时的居所。直到那日子身体消毁了,我们进入我们灵魂的实在居所。
我们以前也曾讲到希腊和罗马的恩想家,怎样轻视身体。他们说,‘身体乃是墓穴。’柏罗提那( Plotinus )却以他的身体为耻。伊比克德说到他自己,‘你是一个可怜的灵魂,背负 一个尸体。’辛尼加写 说,‘我有崇高的本体,生而为成就大事,并非作身体的奴隶,我看它是束缚我自由的锁炼。 …… 自由的灵魂,却住在像这样可厌的身体里。’就是犹太人的思想也是有这样的观念。‘这必朽坏的身体,压迫了灵魂;这属土的身体,扼制了多虑的心。’(所罗门智训九章十五节)
保罗有不同的见解。他并不探索涅盘,进入‘灭’的平静的境界;他并不探索与神合一;也并不探索脱离身体,灵得自由;他等待上帝给他一个新的身体 ── 一个灵性的身体,必在这身体里,就是在天上,也能继续事奉赞美上帝。
吉柏龄( Kipling )有一首诗,描写在未来的世界里,一个人所能做的大事。
‘当大地最后的一幅图画完成,
彩色的油墨枯干,管子亦已挤扁扭曲,
旧的颜色褪去,
年轻的评论者逝世,
我们将休息,眠下一个时代,两个时代──
我们需要的却是信仰,
直到一切精良工人的主人
再叫我们工作的时候。
良善的人们要喜乐,
他们将坐在黄金的椅上,
以彗星的尾巴作为画笔,
在漫长的画幅上点缀,
他们将把找到的先圣先贤画上,
抹大拉,彼得,保罗。
他们一世继续不断的工作看,
永远不觉得疲倦。
只有主人称赞他们,
也只有主人责备他们;
没有人为金钱工作,
也没有人为名誉劳碌;
每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分别在各人自己的星座上,
依照 上帝吩咐的,
画上所见的一切。’
那就是保罗的感受。在保罗看来,永生并非是解放至可以不工作;永生乃是进入另一身体,可以作更完全的事奉。
(二)保罗渴望 未来的生命,可是他并不蔑视现在的生活。他说,他时常坦然无惧。其理由是即使是现在,这地方,我们有上帝的圣灵,这圣灵是 arrabon (比较一 22 ) ── 凭据,先尝未来生活的滋味。这是保罗的信念,基督徒在这世上,已尝到永生的滋味。基督徒是两个世界的公民;结果,他并不是轻蔑这世界,不过他看见它披带一丝荣耀的光辉,这乃是未来荣耀的反映。
(三)接 乃是严厉的责备。即使保罗想的是未来的生命,他也并不忘记,他不只走向荣耀的道路,也走向审判的道路。‘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审判台一词的原文是 bema 。保罗或许想到他自己站在罗马法庭前受审的情况,也可能想到希腊的律法。
希腊的公民都有义务担任裁判官,好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陪审官。一个雅典人生在审判席上审判一桩案件,就给他二个铜碟。每一个铜碟都有一圆柱状的轴。一个轴是空心的,那碟表示有罪;一个轴是实心的,那碟表示无罪。在 bema 上,有两只缶。一只是铜制的,称为‘判案缶’,判官把他决定的碟投入其中。另一是木制的,称为‘无效缶’,判官把认为无效的碟投入其中。待审案的各人把他们的碟 ── 有的有室心轴,有的有实心轴的,投入铜缶中。旁观的人却看不出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最后计算碟数以决定有罪,无罪。
我们要等待有一天上帝对于我们的定案。如果我们记得的话,人生乃是一件丰富刺激的事,因它决定我们的前途,光明还是黑暗,获得冠冕还是丧失冠冕。时间是永恒的试验场。
新造的人(五 11-19 )
这段经文紧接 上面的一段经文。保罗方才讲过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保罗的一生总是把这一件事放在目前。不过所讲的并不是对于基督的恐惧。他的意思是敬重和寅畏。旧约里面充满了这种净化的敬畏。约伯说,‘敬畏主就是智慧。’(伯廿八 28 )。申命记的作者发问说,‘现在耶和华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回答的第一件事是,‘只要敬畏耶和华你的上帝。’(申十 12 )。箴言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一 7 ;较九 10 )。‘敬畏耶和华的,远离恶事。’(箴十六 16 )。这并不是似丧家之犬或胆怯的儿童对于鞭挞的恐惧。这乃是帮助愚钝的人不致污浊圣洁之地。这也是叫人避免破碎他所爱之人的心。诗人说,‘敬畏上帝就是洁净’(诗十九 9 , R.S.V. 直译)。这一种洁净的敬畏,没有了它就不能有善良的生活。
保罗费尽唇舌要大家知道他的真诚。他毫无疑问,在上帝的面前,他的动机是纯洁的,他双手所做的是清洁的,不过敌人用种种方法叫人怀疑他,他要向哥林多的朋友们表明他的真诚。他没有什么私心为自己辩护。他深知如果他的真诚受到怀疑,这会损害他传的讯息。一个人的讯息被接受与否视乎他的品格。这就是为什么传道人和教师不可被人怀疑。我们不只必须避免罪恶,也必须避免藐视罪恶的事。人家所贬低的不只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所传的讯息。
在第十三节,保罗坚称在他一切所行的背后,只有一个动机 ── 事奉上帝和帮助哥林多人。不只一次,大家以为保罗是一个疯子(徒廿六 24 )。他所遭遇的误会,正如耶稣一样(可三 21 )。真正热心的人往往会被不冷不热的人视为疯狂。
吉柏龄讲起,有一次他作环球旅行。卜维廉将军在同一港口上船。有一队队形不整的救世军小鼓手欢送他。这引起了吉柏龄,极大的反感。后来他认识了这一位救世军的将军,他告诉他不喜欢这样的事。卜维廉说,‘青年人,如果我用手竖起倒立,用脚击打小鼓,能够救一个人的灵魂,我愿意学习。’
一个真正热心的人,人家说他愚蠢,他不会介意。如一个人追随基督教施舍,赦免,完全效忠的方式,世界上的人往往会笑他们是疯子。保罗知道有的时候应当有通常合条理的行为,有的时候应当有平常人认为疯狂的行为。他为 基督,为 人类,随时准备怎样做都好。
保罗接 讲到整个基督徒人生令人感动的动机。基督为众人死。对保罗看来,基督徒,用他最喜欢用的,是在基督里。因此,基督徒的旧我,在基督里死了;现在与基督一同复活,成为新人,好似上帝的手,把他重新造过一样。在这新生中,获得了新的标准。他不再以世人的标准来判断事物。保罗以前有一时期,以人的标准判断基督,希图消灭基督教的信仰。不过现在不再如此。现在他的标准完全两样。现在,那些以前他要想毁灭的人,是全世界最好的好人,因为他们给了他终身梦寐以求的与上帝友好。
基督的使者(五 20- 六 2 )
保罗所称他担任基督使者的职务,一方面是他的荣耀,一方面是他的工作。他用的希腊字( presbeutes )是一个伟大的字。它有两种用处,与拉丁文( legatus )的意思相符。
(一)罗马的省份有两种。一种是由元老院管辖,另一种是直接由君王管辖。管辖的区分乃是根据 ── 凡是安全而无军队驻扎的省份由元老院管;凡是有骚扰而驻有军队的省份由君王自己管。在君王管理的省份中,为君王执行治理的长官就是使者( legatus, presbeutes )。因此这字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直接受君王差遣;保罗认为他是受耶稣基督差遣,做教会的工作。
(二)不过使者( psesbeutes 及 legatus )一个名字有更重要的意义。当罗马的元老院决定把一个战败国成为省份,就在他们中间选派十人为使者( leguti 或 presbeutai )。他们就和战胜的将军,与战败国的人安排和平的条件,决定新的省份的界线,计议新的行政的宪章,然后呈交元老院得其批准。这些使者所担负的责任是把别国的人,归人罗马帝国的大家庭之中。因此保罗想到他自己是带领人与上帝相和,这样他们能成为上帝国的子民,作为祂家庭中的一份子。
没有其他的职位比使者更重要。
(一)英国的使者是一个英国人住在国外。他住在语言不同,传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的中间。基督徒常常也是如此。他住在世界之中;他参与世界上的生活与工作;不过他是天上的公民。他在世界上好似一个外客。如果他不愿意与一般世上的人有不同的地方,他不能算是一个基督徒。
(二)一个使者为他自己的国家发言。当一英国使者发言的时候,他代表英国。有好多时候,基督徒必须为基督说话。如果他要为世界提供什么意思,或者为世界作出什么决定,他必须传达基督的讯息,针对人类的实况。
(三)一个国家的荣誉是操在使者的手里。人家对于他国家的看法因他而决定。大家听了他的谈话,看了他的行为,都会这样说,‘那就是那里的人的说话和行为方式。’达拉谟( Durham )着名的主教莱特佛特( Lightfoot )在牧师对立典礼讲道中说,‘使者并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乃是君王自己的代表。 …… 他并不只是传达一个确定的讯息,或是执行一个确定的政策;他有义务寻找机会,研究人品,详细策划,吸引听众注意。’这是使者的重要的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人听。
这里是基督徒荣耀的权利,也是令人战兢的责任。基督的和教会的荣誉都操在他手中。他的一言一行都能使人想到他的教会和他的主是怎样的。
我们必须注意保罗的讯息。‘与上帝和好。’新约从未说过人能与上帝和好,只有说上帝使人与自己和好。人不能消去上帝的忿怒。整个拯救的过程是出于上帝。这是因为上帝爱世人,赐下祂的独子。并不是上帝与人隔离;乃是人与上帝隔离。保罗所讲的上帝的讯息乃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流浪的儿子所说的话,叫他们回家,上帝的慈爱在等待他们。
保罗切切的恳求他们对于上帝的恩典不可以太随便。阻碍上帝的恩典是确有可能的。这是永恒的悲剧。让我们用人间的事情思想这一件事。假如有一位父亲,牺牲自己,努力工作,为的是使他的儿子有各种的机会接受教育,发展自己,在他的周围充满了爱的气氛,小心的为他的将来作好准备,尽了一切能力栽培他。假如这个儿子丝毫没有感激的心,并不思恩图报,使他所做的,配受这一切的爱护;假如他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乃是由于自暴自弃,不肯努力,把他所接受的爱,忘记得一干二净。这最刺痛他父亲的心。当上帝把祂一切的恩典赐给人们,而他们却愚蠢地阻碍祂把他们重新创造的恩典,这是再一次把基督钉死十架,使上帝的心碎。 ── 《每日研经丛书》
讲道材料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三.福音执事的人生观( 5:1-21 )
1.为基督而活的盼望( 5:1-5 )
保罗在这段经文里,把身体比作帐棚来讲到将来更美的复活身体,这是保罗的盼望,也是每个基督徒的盼望。
A.帐棚与房屋( 5:1 )
1 这节经文是一种比喻的讲法,“帐棚”就是比喻我们血肉的身体。“天上永存的房屋”就是指着将来复活荣耀的身体。帐棚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屋是为长久居住的。保罗在这里是要说明我们肉身生命是暂时的,好像人住在帐棚里那样;而复活的身体却像房屋那样是长久的居所。
“帐棚”这讲法,显然有旧约的背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答应了神的呼召,离开本乡,在异地支搭帐棚,等候承受神所应许的迦南地业。从此“帐棚”的生活成了亚伯拉罕等候神为他所预备的家乡的表记。他因顺服神的呼召而过寄居的生活,盼望一个更美的家乡(来 11:15-16 )。所以在新约圣经中,就用“帐棚”来比喻我们今生的生活,也就是住在肉身里的生活。这样,帐棚实际上就是象征我们的肉身。除了保罗把身体比喻作帐棚之外,彼得也曾这样讲过(彼后 1:13-15 )。总而言之,“属地的帐棚”是暂时的,惟有天上的房屋 ── 复活的身体,才是永久的。既然这样,我们不是只为肉身活着,更是为盼望荣耀的复活而活着了。
注意第 1 节的话跟上文有连带的关系。
4:16-18 讲到:“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 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已经说明了今生是暂时的。所以本节紧接上文,意思就是信徒对于世界的享受,荣华 …… 不必太认真,因为这一切都要过去。我们所认真的是那天上永久的房屋,关乎来生永世的事情。为基督而活的人,都该有这样美好的盼望,不然就比世人更可怜了。
B.房屋与衣服( 5:2-3 )
2-3 保罗又在这里用天上的房屋和“衣服”一同比喻将来复活的身体。这复活的身体不只是“房屋”,也是“衣服”。说它是“房屋”,是跟帐棚比较,房屋是永久的,帐棚是暂时的;说它是“衣服”,因它要成为我们的荣耀。衣服能遮盖羞耻,又能表现荣美。
“叹息”指人在肉身活着时,因肉身的各种需要和各种软弱而有的烦恼,或各种力不从心的限制。自从亚当犯罪以后,人类就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劳苦叹息成为在肉身活着的人的普通现象。基督徒在身体还没有得赎的今天,虽然心灵可享安息,身体仍不能摆脱人所共有的“叹息”。
例如:为着身体有衣食住行等需要,我们就要谋生奔波,于是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许多误会,许多利害的冲突,这些都会叫我们“叹息”。我们也因为肉身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想见的人见不到,想做的事做不成,许多理想无法达到,许多盼望变成失望,这些也都会变成我们的“叹息”。
但我们在这帐棚里不是徒然叹息的。这样的叹息,是教导我们更深切渴慕得到那天上的房屋。在第 3 节末句,保罗忽然间把房屋和衣服混起来讲。“好像穿上衣服”,原文没“衣服”这字,但下文第 3 节说到“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显明是指衣服说的。我们所得的这荣耀的身体,不但像房屋可以给我们居住,可以让我们安息,而且像衣服一样,可以遮盖我们的赤身。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新旧库译本把“被遇见的时候 …… ”译作“就不至于发觉 …… ”。英文译本 R.V., R.S.V., K.J.V.,
N.A.S.B. 都译作 Shall not be found
naked. 这样看来,这复活的荣耀身体,就是叫我们能够在神的面前站立得住,不至在基督台前时,才“发现”自己不配站立在荣耀的神面前。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义袍,祂遮盖我们罪恶的羞耻,同时穿这件义袍的人也一定能够得到复活荣耀的身体,叫我们可以活在永世里面,不觉得羞愧。换句话说,人如果没有这荣耀的身体,就根本不能够活在神那边,不能够上天堂,因为没有复活身体的就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所以第 3 节说明了荣耀的身体,不只是我们的盼望,且是我们活在天上的基本条件。
照林前 15:39-42 的记载看来,复活的身体各有不同的荣光,显明各人荣耀的大小不一样。
C.脱下与穿上( 5:4 )
4 本节前半部都有点像第 2 节的话,不过保罗在这里进一步解释基督徒人生的意义。我们在肉身活着,好像在帐棚居住,固然是叹息劳苦,然而我们却不悲观。“不是愿意脱下这个”意即:不是希望早一点不住在这肉身的帐棚里。肉身所给我们的劳苦叹息,并不是叫我们悲观而不想活,而是叫我们更羡慕基督里那荣耀的复活。“愿意穿上那个”就是得到天上的房屋 ── 复活的身体。
“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这“必死的”当然是指血肉的身体。这身体被生命吞灭了,意思就是完全改变成为永生的生命,完全隐没在复活的生命里了。
全节的意思就是:神让我们活在肉身里,遇到各样的困难,各样的劳苦,不是叫我们过一个悲观的生活,乃是叫我们更羡慕那天上复活荣耀的身体。我们既然有血肉之躯而经历人生的各种烦恼痛苦,也就能够体会到,这必死的身体改变成为复活之身体的美妙了。我们肉身虽然是必死的,但因在肉身活着的时候已满有复活的盼望,所以这必死的肉身之各种悲观和令人叹息的事,反而更增加对复活生命的渴慕,并且可以在这肉身的各种限制和烦恼之中,预先体验那复活之生命在我们里面的能力,使我们胜过这必死之身体的各种痛苦。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
D.圣灵的凭据( 5:5 )
5 “为此”是为什么,为着叫那必死的被生命吞灭这个目的。是谁把生命栽种在我们里面呢?是神。神把祂的生命放在我们里面又加以培植。这生命起初好像是一粒种子包在外壳里,生命受到肉身的限制;但是到了时候,这种子就会冲破外壳而发芽,长出新生命的形状来,那就是我们将来复活要得到荣耀身体,那时候神永生的生命就完全表露出来。今天我们住在肉身里面,就好像这种子还包在外壳里面,死还没有完全被生命吞灭。但我们是已经有这种生命的,而给我们这种生命又培植这生命的就是神。
“培植”原文 katergazomai ,在英文钦定 K.J.V. 多半译作 work ,但中文和合本有多种译法,如:“惹动”(罗 4:15 ),“生”(罗 5:3; 雅 1:3 ),“发动”(参罗 7:8 ),“叫”(罗 7:13 ),“作”(罗 7:20 ),“行 …… ”(林前 5:3 ),“成就”(林后 4:17 ),“生出”(林后 7:10-11 ),“显出”(林后 12:12 ),“成就”(弗 6:13 、雅 1:20 )。
“祂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我们怎么知道一定会得到荣耀的复活,必死的身体一定会被生命吞灭而进到荣耀的复活里呢?因为祂赐圣灵给我们。祂把圣灵放在我们里面,就是我们必定能够复活的凭据(参弗 1:13-14 )。
既然肉身的生命是暂时的,复活的身体才是永久的房屋,我们又已经有了必然复活的盼望。所以我们不该只为肉身而活,乃要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而活。
2. 为主而活的人生观( 5:6-13 )
A.凭信心不凭眼见( 5:6-7 )
6-7 “时常坦然无惧”,就是向神常存无愧的良心。如果有任何亏心之处就不能向主坦然无惧了。“时常坦然无惧”表示良心常清洁无罪,这是为主活的人应该有的存心。“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所谓的“相离”是指身体的相隔离。我们还活在肉身之中时,身体成了一种阻隔,使我们不能完全与主同在,却叫我们学习“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虽然没有跟主面对面相见,但我们相信祂的信实,藉着信心经历祂的同在。
“凭信心不凭眼见”,是新约信徒行事为人的原则。林前 1 章已经告诉我们,犹太人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求神迹就是凭眼见,求智慧就是讲理智、讲逻辑,要通得过理智的才信。这两样都不是信心的原则,都是要凭人的观感和才智来考验神的存在,不是凭信心认识神的作为。但是今天信徒行事为人的原则,不是凭眼见,乃是凭信心。所谓不凭眼见而凭信心有两方面的意思:
1. 在行事上,不凭眼睛可见的超然神迹或凭据,只凭信心,察验圣灵的引导,学习认识那不可见的神。
2. 在今世的事上不凭眼前所见的得失祸福,而与世人争逐名利、肉欲,只凭信心,信赖神的公义,盼望将来的福祉。
B.愿意与主同在( 5:8 )
8 注意,这里第二次提到坦然无惧。在第 6 节已提过一次,为什么我们能够坦然无惧呢?根据第 6 节是因为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作我们的凭据,叫我们知道我们必定能够从死里复活,得着属天的房屋,就是荣耀的身体。本节继续上文的意思,虽然今天我们住在身内,是与主相离,不能像在荣耀里跟主同在那么好。可是我们还是坦然无惧,因为我们活着是凭信心,不是凭眼见。
“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保罗在这里再一次表现他的心愿,虽然活在身内是凭信心,与主相离,可是他更愿意离开身体,就是“脱下这个,穿上那个”而与主同在。这思想与他在腓 1:23 所说的相同:“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真正爱主的人,必想望与主同在。爱必使我们想念所爱的人。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常常流露出思慕主的爱,可见他能够样不顾命地劳苦传道,不是受事业心的驱策,而是受主的爱的驱策。
C.立志讨主喜悦( 5:9 )
9 “所以”可以表示本节是对上文讨论所作的一个结论,但也可以表示本节是解释上文的原因。按上文 6-8 节讲到两种意愿:一种是住在身内,与主相离,却凭着信心行事为人。另一种是更愿意离开这身体,与主同住。这两种意愿都是在他向神坦然无惧的态度中产生的。在此保罗说出他为什么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都可以向神坦然无惧。因为他和他的同工们,立定了心志,凡事要讨主的喜欢。只要能凡事讨主的喜欢,就无论与主同在,或活在世上都可以向神坦然无惧。
要讨主喜欢,很可能无法得人喜欢,也要舍弃自己的喜好和偏见,专心遵行神的旨意。
D.准备在基督台前显露( 5:10 )
10 “我们众人”不是所有的人,而是特指信徒。“基督台前”指基督对信徒的审判。按林前 4:5 :“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祂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这意思是当主耶稣来的时候,祂要显明人心的意念,叫凡服事祂的人,从祂那里得着称赞。祂要判断我们各人所做的事。所以这里所说的“基督台前”,是指基督再来的时候,在信徒中间所行的审判。在罗 14:10 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神的台前”显然是对信徒说的,整段话都是教训信徒将来怎样向神交账。但在神的台前或基督台前,跟启示录中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参启 20:11-15 )不同,那是名字不在生命册上之人的审判,是对灭亡的人正式判决而进入火湖的审判(启 20:15 )。
E.敬畏主( 5:11 上)
11 上 “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指上节主要按各人所行的报应人说的。为什么保罗和他的同工们要劝勉人?因为知道主是可畏的。主不但是慈爱的,也是公义的,祂愿意在现今赦免人的罪,但也要在将来审判死人活人。祂不仅审判世界,也要审判信徒。祂是可爱的,也是可畏的。
“劝” peithomen 是 peitho 的多数式,有劝告、说服、赢取的意思。英文标准译本,如: K.J.V., N.A.S.B., R.S.V. 都是译作 persuade (劝服)。使徒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要劝服人归信基督,又劝服信徒要遵从神的旨意,忠心事奉祂,不但是出于爱心,也出于敬畏的心。这话是特别针对哥林多人说的。因为他们随便批评神的仆人,又重看这个轻看那个。所以保罗在这里说明他和他的同工是存敬畏主的心事奉祂的,言下之意,是要提醒哥林多人,在事奉神的工作上,不可狂妄自大,随意批评。
F.赤露敞开( 5:11 下)
11 下 “在神面前是显明的”即在神面前是赤露敞开的,没有什么遮掩的。使徒和他的同工,在服事主的路上,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或暗昧的行事,无论什么事都光明磊落,真诚无私,是神所完全知道认识的。他们的劝告,教训没有别的意图。
“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本句中的“盼望”,在中文方面很容易被误读成名词。其实这“盼望”就是“我盼望”的意思,英译 N.A.S.B. 作 I hope that we ...... 。保罗和他的同工在神面前既是光明磊落服事主,他希望这种态度,在哥林多人的良心中,也认为是光明的。换言之,希望哥林多人的良心,也能够明了他们的事奉是清洁真纯的。
所以本节描写了神仆两方面的生活:一方面是在神面前对神良心无愧。另一方面是在人面前让人了解我们事奉主的真诚心志。我们不但要存心光明清洁地事奉神,也要尽可能避免人的误会,开解人心中的猜疑。
G.凡事求神荣耀( 5:12 )
12 本节包括两种人:上半节的“你们”是指哥林多信徒,下半节那些“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就是不信的人,可能是不信的犹太人,他们内心不信,口里又说毁谤的话。上半节是向信徒解释,他这样的表白不是在“举荐自己”,也不是为自己宣传,而是为信徒的益处,叫他们因着使徒和他的同工们有这样美好的见证(可夸之处),就可以回答那些不信而毁谤他们的人。
保罗虽然对哥林多信徒说了好些责备的话,但他始终以把他们看作自己一家人的态度来责备,跟那些毁谤他们的不信者完全不同。他虽然责备哥林多人,却始终是站在哥林多信徒一边的。凡事为神的益处,不意气用事。
H.小结──颠狂与谨守( 5:13 )
13 “颠狂”原文 existeemi ,原意是惊奇,或神智失常,这字在新约中共用十七次,和合本译法如下:译作“惊奇”共十一次(太 12:23; 可 2:12;5:42;6:51; 路 8:56;24:22; 徒 8:9,11,13;9:21 及徒 12:16 )。译作“希奇”共两次(徒 10:45; 路 2:47 )。译作“惊讶”共两次(徒 2:7,12 )。译作“颠狂”共两次,除本处外,另一次是在可 3:21 。
以上各次英文 K.J.V. 本分别译作 amazed, astonished, wondered 或 bewitched (意指惊奇而困惑)。
但在 K.J.V. 可 3:21 则译作 is beside himself 本节则译作 be beside ourselves (意即忘形), Williams 译本本节译作 go crazy (即神态失常)。
这一节经文的意思不大明显,“颠狂”到底是什么?有两种可能:
1. 指保罗在神面前那种亲密的交通,渴慕认识神的经验,这包括他在林前 14 章所讲的,他在神面前说方言的经验,意思就是他个人在神面前虽然可以非常自由、亲切的跟神交通,甚至会使不了解的人惊奇以为他们是颠狂了(忘形或失态),但虽然这样,他在哥林多人面前还是要谨守。因为一般信徒不一定有保罗这种高深的属灵经历,因而以为怪。
2. 指保罗和他的同工受神恩典激发,为神工作大发热心,为救人灵魂不顾一切的情形,在人看来仿佛是颠狂了。(按可 3:21 这字也用在基督救人灵魂的热心上,甚至祂的家人以为“颠狂”了。)这虽然是好事,但保罗在人前还是尽量谨守,以免被人看作是不正常的。
3.为主而活的理由( 5:14-17 )
在此论到为主而活的理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的爱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法,已经把我们众人在祂里面跟祂同钉死了。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成为新造的人,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了。所以我们要为主而活。
A.主爱的联结( 5:14-15 )
14 “激励”原文 sunechw 是受压迫、紧迫、团结一起的意思(参 Arndt & Gingrich 经文字汇及 Dr. W. E. Vine 新约字解)。在新约中有时候指疾病之临到人(太 4:24; 路 4:38; 徒 28:8 ),有时指内心之“迫切”(路 12:50; 徒 18:5 ),在路 19:43 节却译作“困住”。
基督的爱怎样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呢?怎样激励我们爱祂呢?祂一人替我们众人死,使我们众人的过去都在祂里面同死了。祂的死是祂爱的最高表现,也是祂爱的伟大成就。我们这么多人同蒙救赎之恩,理当受祂爱的激励,仿佛难以自制了整个身心,使我们不再为自己活,只为祂而活了。
15 上节是说明基督的爱为我们所成就的事 ── 为我们死。本节是说明主为我们死的目的 ── 是叫我们不再为自己活,乃是为那曾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既然这样,为基督而活就是每一个信徒理所当然的人生观了。
注意“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这里有两种活:一是复活主在天上的“活”,另一种是我们这些蒙恩的人在肉身中,在地上的“活”。复活主虽是活的,但祂不是在地上活,是在天上活,怎么能够叫地上的人知道祂还活着呢?怎么能够使地上的人认识天上主的慈爱和荣美呢?祂需要我们这些蒙恩的人,为祂在地上“活”,叫人们可以藉着我们认识天上的基督。
B.我们已经成为新造的人( 5:16-17 )
16 我们要为主而活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我们已经成为新造的人了。新造的人,对人对事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观察力。为着证明新造的人的确有新的眼光,保罗用自己的见证为例解,他虽然曾“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他所谓凭外貌认过基督,实际上就是指他未悔改前对基督福音的误解,只凭成见与传闻,就逼害基督的教会。
16 节上半节的“认”原文 oidamen ,下半节的“认”原文则是 ginoskamen 都是认识或知道的意思,不是承认与否认的“认”。不凭外貌认人,就是不凭外表肤浅的认识判断人的意思。
保罗特别提到“不凭着外貌认人”,与上文有关系。上文第 12 节说:“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可见当时哥林多人中有凭外貌批评保罗,又凭外貌佩服一些另有居心的人( 3:1 )。这显然是哥林多人灵性上的幼稚肤浅的毛病,属灵的眼光没有深度。所以保罗特别提起他现在不再凭外貌认识基督的见证,提醒哥林多人不要凭外貌看人。
17 可见:
1. 所有未在基督里的人还都在旧造里面。新造指在基督里,旧造指在亚当里。
2. 在哥林多教会里的人,未必都是新造的人,惟有在基督里的人,才是新造的人。保罗不是说在哥林多教会里的人,都是新造的人,而是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
3. 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都该丢弃旧事作新人,有新眼光,过新生活,不再凭肉体的喜好行事。
4. “新造”显示与旧的创造全然有别。神造亚当是关乎肉身生命的创造,未有神的生命。但基督里的“新造”者,却是注入神生命的创造,使一切成为新造的,他都成为神的儿女,所以我们应该有新的人生目标 ── 为主而活。
4.为主而活的使命( 5:18-21 )
A.使人和好的职分( 5:18 )
18 上文提到所有在基督里的人,都已经成了新造的人。本节说明在基督里的人,都领受一种职分,就是劝别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先是自己与神和好,然后劝人与神和好,所有藉基督与神和好的,也藉祂领受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但 18 节下半节,保罗比较偏重于说明使徒或传道人的职分,是一种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劝人和睦是八福之一,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可说是蒙福的职分,也是所有称为神儿子之人的天职(太 5:9 )。
B.使人和好的道理( 5:19 )
19 本节有三项重要的事实:
1. 神主动要人与祂和好。
2. 神主动地为人预备了可以跟祂和好的救法。
3. 神主动地把和好的道理托付祂的仆人们,差他们去劝人与神和好。
什么是使人与神和好的道理?
“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的道理。人类犯罪以后,无法跟神和好,反成为仇敌。人的罪使人与公义的神对立,只有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才使人得着神的赦罪而与神和好。
本节虽然只讲到人与神的和好,没有提到人与人的和好,但人与人的关系不和,完全是由于人与神的不和好而起。所有的罪都使人与神不和,也使人与人不和。例如“贪心”的罪,不但得罪了神,也必得罪人,叫人受亏损。所以人与神和好而胜过罪恶的结果,也必改善了人与人的关系。
C.使人与神和好的使者( 5:20 )
19 本节与 18 节不同的地方是:本节所注重的是人, 18 节所注重的是职分。保罗说他自己是基督的使者,他怎么作一个使人与神和好的使者呢?他好像一个传达的器皿,让神藉着他向人说话。另一方面保罗这个器皿很能体会神的心肠,他用很恳切的态度求人与神和好,所以他说:“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这句话就是描写保罗传福音到哥林多去的时候,他那恳切的态度,好像是在求哥林多人来信耶稣,来跟神和好,他为基督的福音和人的灵魂,愿尽一切力量。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犯了罪的哥林多信徒身上,保罗站在基督使者的立场,劝他们要与神恢复正常的关系。
D.使人与神和好的根据( 5:21 )
21 本节说出了救恩的根本原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在神面前得称为义,就是基督替我们成为罪,为我们的罪受了刑罚,好叫我们可以得救。
“成为罪”是很特别的讲法,指基督为我们成了该受咒诅的。按照加 3:13 :“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参申 21:23 )。基督在十字架上时,为我们受了咒诅,被神离弃(太 27:46 )。有些英文意译本把“罪”译作 sin offering (如 Williams 译本),就是成为赎罪祭的意思,但一般标准译本仍译作 sin (罪)。
按创 4:7 的“罪”希伯来文 chattath 也可以译作赎罪祭(参杨氏经文汇编)。
问题讨论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试定出本章的主题,并分析全章。
保罗用帐棚比作身体有什么背景和属灵意义?
对于将来荣耀之身体保罗用了什么比喻?有什么意义?
1-5 节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6-13 节为主而活的人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保罗的人生观可以作我们的榜样吗?效法保罗会不合时宜吗?
试解释 11 节下 ,12-13 节。
为什么基督徒要为主而活?
怎样才是新造的人?跟旧造有什么不同?新造的人在世上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哥林多后书
注释
五 1-10
带着这样的亮光,保罗继续解释,当「在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他想得到的是甚么。
第 1 节这一节怎样解释,决定我们将如何理解五章 1 至 10 节。从四章 16 节至五章 10 节整体内容来看,「地上的帐棚」的拆毁指身体死了。保罗视他所遭的患难如同令他身体死亡般严重,既知地上的帐棚是这么容易被拆毁,他提醒读者别忘记「神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句子中的平行对比反映保罗真正的意思。甚么是「地上的」并有被拆毁的威胁( 1 节上),将为所对比的「永远的」( 1 节下)东西所替代,如果前者指的是圣徒地上的身体,那么后者指的应当是另一个身体,即是圣徒复活后的身体(参罗八 18-23 )。
第 2-5 节保罗表达他渴望从地上的身体所受的捆绑中解脱,他并非追求脱离身体,如诺斯底派所提倡的,他是追求复活后拥有新的生命。这就是他所谓「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神已经为这个目的造我们,也赐给信徒圣灵,作为祂必成就这目的的凭据。
第 6-8 节直到目前为止,保罗提及在地上毁坏了的身体,将有复活的身体来补偿,却没有暗示前者必定先于后者。在这里,由于逐渐了解他个人可能在一般的复活前经历了死亡,他将焦点转到这件事上。首先,他肯定他在神面前的信心使他不丧胆(参二 14 、 3-4 、 12 ,四 1 、 16 ),同时他认知他目前的情况尚有不足之处:「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
从第 7 节我们可以得知,保罗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提示住在身内就无法以肉眼见神(因此我们是「与主相离」),他接着说自己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那时将能亲眼见神,不再单凭信心,所以保罗似乎认知若他在主再来前死亡,他将经历脱离身体的过程,他没有讲述脱离身体的状况如何,但第 9 至 10 节强调更加重要的事。
第 9-10 节最重要的不是猜测我们将来的状况,乃是我们无论在甚么境况中,要得主的喜悦,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接受我们在身内所做的,「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本身所行的」指一个人在今生所做的一切。我们将要为我们所做的,向我们的神负责、交代,或是得奖赏,或是受罚。
五 11 至七 4 和好的职事
保罗在书信中有一大段是呼吁哥林多人与神和好,敞开心怀接纳使徒。首先,他响应人针对他事奉方式(五 11-15 )的批评,陈明呼吁的基础,接着,他说明和好的神学基础(五 16-21 ),然后,他呼召(六 1-13 ,七 2-4 )并呼吁他们过圣洁的生活(六 14 至七 1 )。
第 11 节保罗申明他竭力以福音的真理劝解人时,是带着正直的心态,以敬畏神为动力,并在神面前可完全敞开自己。
第 12 节由于他知道他的敌对者会指他又开始举荐自己,他提出他解释其动机的目的,是使这封信的读者能够回答他们的批评。
第 13 节接着,他再强调他看像是癫狂,这也是他与神之间的事,但若他说话有智慧,那也是为了他的听众。
第 14-15 节他解说因基督的爱激励了他,他无法不事奉主,并竭力以正直的品格去事奉。他深信基督为他而死,所以他要为主而活。我们在这里看见两个推动保罗事奉的动力,都是值得我们在事奉主时反省应用的,一方面,保罗醒觉自己是向神负责,因而心存敬畏( 11 节);另外,他知道基督的大爱令他无法不为那替他死和为他活的主而活( 14-15 节)。
第 16-17 节基督死和复活的其中一个结果,是使保罗得到新的启示:「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保罗过去极之看重肉体上的特性和成就,但现已不再重要(参腓三 4-8 )。这也是说他对基督有新的见解,在他未信主前,他用世俗的方法来衡量基督,结果得到错误的结论,之后他再也不那样做了。基督的重要性,从「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显明出来。在基督里就是参与新的生命,虽然从时间上看还是旧的,新的仍未完全成形(参罗八 18-25 ;加五 16-26 )。但这段经文强调的,是在基督里崭新的生命,而不是新生命在旧的处境中所带来的张力。
第 18-20 节保罗指出信徒得以参与新的创造,「一切都是出于神」,因为神主动地在基督里使我们与祂和好,不再因我们所犯的罪而针对我们。在与我们和好之后,「神交托给我们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透过我们这些使者去邀请人与神和好,他们须响应信徒的劝勉,才能真正经历与神的和好。奇怪的是,保罗竟须向他所带领信主的人再传福音,在六章 1 至 2 节、 11 至 13 节和七章 2 至 4 节表达得更清楚。
第 21 节在保罗继续向哥林多人陈述之前,他对基督的工作,作了浓缩有力的声明。「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释经家对这个声明有许多解释:基督替我们成为罪人;祂替我们成为赎罪祭;祂替我们担当犯罪的后果。第一个解释自然得排除,第二个可因保罗在别处所用的献祭术语(参罗三 25 ;林前五 7 )而获得支持,同时,根据希腊文的出埃及记四章 24 节和五章 12 节,这里的「罪」是用作赎罪祭的意思。第三个解释则有加拉太书三章 13 节的支持,保罗指基督的死是为了负起我们罪的后果:「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另外,「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对比「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也支持第三个解释。如果成为神的义是指神所宣告的审判对我们有利,并使我们与祂的关系归正,相反的,成为罪的,则是指神所宣判的对基督不利(因为祂亲自担当我们的罪孽;参赛五十三 4-6 、 12 ),结果造成祂与神的关系暂时因我们的缘故断绝,这断绝是远超人类可以理解的(参太二十七 46 )。难怪对保罗来说,基督的爱在他的生命中起着一股强烈的推动力;当我们也体会到基督对我们的爱的重要,我们的生命中亦能产生强烈的推动力。
ii 天上的居所(五1-10) 这段经文对了解保罗对死后生命的看法有极大贡献,因此常从哥林多后书中被抽离出来,单独研究。但若要正确了解五1-10,却不能不顾及上下文,特别是与上文的关系。事实上,四16-五10是完整的一段经文。也正因为说了“外体”的“毁坏”(四16),和“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四17),保罗才接着说明当“地上的帐棚拆毁了”,他所盼望的是什么(五1)。
1. 这节经文在很多方面都可说是整段经文的中心。如何解释这段经文,大体上就决定了以下经文的意义。为了理解第1节,我们必须认清原(gar)这个字乃表示以下所讲的与前文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保罗在这里没有用一般指帐棚(skēnē)的字,这个字常在七十士译本和新约中出现。他反而用skēnos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二次(此处和4节),而七十士译本只用一次(所罗门智训九15),那是象征性的指人的身体。蒲草纸抄本中也是这种用法。这就强烈说明skēnos在此处的意义也当如此理解,四16-五10的整个上下文也肯定这种意义。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是谈到“外体”的“毁坏”,因受逼迫患难致使身体受损。我们可以归结这节经文前半部所说的,是指这种过程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外体在死亡中毁坏。他的患难可以在任何时刻加重,而导致死亡。
保罗体会到地上的帐棚可能很容易拆毁,因此他说,如果这事发生,我们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第la节是指外体的毁坏,但第lb节的意思却人言人殊。有人认为上帝所造的房屋是借用圣殿的比喻,使人想起耶稣受审时所受的指控:“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可十四58)。据此推论,第lb节是指天上的圣所,或者是天上的教会,或者是天堂本身,上帝的居所,基督徒永远居住的所在。但是这样的推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耶稣的控告者根本误解了耶稣讲话的重点;因为就如约翰福音所指出的:“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约二21-22)耶稣所说的,不是指人手所造的殿,乃是指祂复活的身体。
另有学者将下半节不是人手所造解释为是指耶稣复活的身体,但却是集体的,信他的人在这身体里也有分。虽然我们……必得是现在式,但必须记得这是一个条件子句(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与地上的帐棚拆毁这件事的关系来看,必得上帝所造的房屋就成了未来式。因此保罗这里所说的,既不是指基督复活的身体,现今已在天上,也不是指信徒在这身体里有分。
要决定保罗此处所说的意义,有一重要的因素要考虑,那就是这节经文存在的对偶句子。第la节所说地上的,必毁坏的,会被相对应的第lb节所说的天上的、永存的所取代。如果第la节“形成我们地上房屋的帐棚”指的是信徒的身体,那么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用来指另一个身体,也就是信徒复活的身体,就很合理了。
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的罗马书中,也有一段平行经文,足以用来支持这种看法。罗马书八18-24的主题也是讨论信徒经历受苦,与将要显于他们的荣耀的对比。信徒在这荣耀显现中所盼望的乃是身体得赎(23节),这显然是指信徒复活的身体。既然罗马书这段经文讨论的主题与哥林多后书四16-五10的主题相仿,而罗马书又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那么用罗马书八23的亮光来解释五lb,也算顶合理的。因此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指的是信徒所蒙应许的、复活的身体。
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罗马书八18-24的平行经文又有助于了解此节,而且相当贴切。那里说到信徒等候得着上帝儿子名份,也就是身体得赎,而一同叹息(用同一个动词stenazō,22-23节)。这正足以支持以上的看法,即保罗在此谈到劳苦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与罗马书的平行经文所指的是同一件事。
这一节的主要动词stenazomen(我们叹息),是由分词epipothountes(“深想”)来解释,因此可译为:“因此(在此情况)我们叹息,深想穿上属天的居所。”最主要是说到一种积极的渴慕,想穿上属天的居所。保罗所经历的苦难,也许使他叹息,以致有更深的渴望。但带来的结果是更热切渴慕上帝所应许的,而不是被苦难本身所辖制。如果不是如此,从他的书信中可看到,保罗很可能摆脱不了苦难的辖制。
3.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根据以上的解释,保罗希望避免的是,当他穿上属天的房屋时,就不会因灵魂与身体脱离而赤身露体了。作为一个犹太人,这种存活状况是他要尽量避免的。上帝所应许给他的天上的形体将会救他脱离这种状况。很可能他说到未来身体的状况,为的是敌对诺斯底派(Gnostic)的救赎观(灵魂从肉体的牢狱中得释放)。这种错误观念可能多少影响了哥林多人。
4.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谈到目前在这帐棚里的情况,也就是:还在肉身中,受苦难的打击;保罗说我们叹息劳苦(stenazomen baroumenoi)。若照字面直译为“我们叹息,因受重压”,则更能掌握保罗的意思。他并不是因为焦虑而叹息(RSV),而是因肉身上苦难的重压而叹息。
并非愿意脱下。虽然保罗叹息,因苦难和逼迫而重压在身,但他并不因此寻求解脱,进入灵魂与肉体永远分离的状态。他反而深想得到一个更新的、更好的肉体的具体表现。他接着用两个隐喻来说明他想要的。第一,穿上另一件衣服,盖住那已经穿坏的衣服(乃是愿意穿上)。第二,一件东西被另一件东西吞吃,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存在,却被吞没而转变成另一件东西(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藉这两个隐喻,保罗明白表示,他所要的不是从肉身的存在中得释放,而是使肉身的存在成为永恒的、属天的。以罗马书八23的说法,这是他所盼望的肉体得赎,或者用腓立比书三21的说法,是他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像基督荣耀的身体。
5. 保罗说完他未来盼望的实质后,又继续谈论四17就谈到的观念,他提醒受信人: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保罗享受到的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盼望,而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就是上帝亲身为他预备了如此的未来。从四16-17来看,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这荣耀未来的预备过程,就是有分于现今所受的苦楚(参,罗八17)。这种观念还要藉罗马书八28-30来补充。在那里说到上帝所选召、称义的罪人,就是祂预备祂的儿女得荣耀的基础。
保罗的盼望不只根据客观的知识,也就是上帝为他预备了一个荣耀的未来;同时也根据他所享受到的属灵的主观经历。为此事预备的上帝也是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的上帝。基督带着复活的身体从死人中复活,就是透过圣灵的作为。同一的灵也已赐给基督徒作凭据,使他们到时候也必复活,穿上复活的身体〔有关凭据(arrabōn)的观念,请看一22注释〕。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保罗一直谈到肉身的毁坏会从神所预备复活的身体得到补偿。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完全没有提到肉身毁坏可能在身体复活紧随而至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到了第6-9节保罗才把握了这种可能性;很可能是因为他愈来愈感到他个人要在一般性的复活之前,先经历肉体的毁坏。
6-7. 从二14以下,保罗就开始说明为何他面对那么多艰难,仍然对上帝有信心。他也一再坚称他有这信心,并坚持他并不丧胆(参,二14,三4、12,四1、16)。此处第6节他又说到同样的主题: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但同时保罗也承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有所渴求: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这句话的意思可从第7节保罗的插入语句中得到肯定,第8节又回到主要的思想脉络。在插句中他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就是说住在身内是指上帝不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便与主相离),但凭着信心,我们就看得见(参,约二十29)。
8. 我们坦然无惧。保罗用这句话回到他在插句前的思路。但他在此处虽肯定他坦然无惧,却进一步承认他渴望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第7节的插句一方面回头说明第6节,另一方面也向前说明第8节所说的,离开身体指的是与主同住;也就是说,那时就可亲眼见主,不再只能凭信心才看见。用约翰壹书三2的话:“我们必得见祂的真体”。
保罗在第8节似乎承认,虽然他不希望经历肉体分离的状态,但若他在主再来之前就去世,他也必须与肉体分离。但这节经文表明他所确信的是:即使有一段时间他需要与肉体分离,这还比“住在身内”而“与主相离”好一些(6节)。保罗在别处也说,“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一23)。
9. 保罗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明他所谓肉体分离的状况像是什么。但他在第9节却强调一些比妄加揣测更紧要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他还要住在身内多久,是否很快会去世而离开身体,这些事都是他自己无法作主的。但他必须决定的是:他要如何生活。保罗下定决心,立了志向,就是要得主的喜悦。
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保罗下决心要过讨主喜悦的生活,因为他知道所有信徒都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这里所用的台是希腊文的bēma。在古哥林多的废墟中,仍有留一些显眼的石头架构,称为bēma(有关细节见导论)。根据使徒行传十八12-17,保罗被愤怒的哥林多的犹太人拉到公堂(bēma),在方伯迦流面前控告他。但迦流拒绝审判有关犹太人的事,就把他们撵出会堂(bēma)。保罗和他的受信人都知道被带到台前(bēma)是怎么一回事。保罗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过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必要在基督的台前显露出来。(参,罗十四10)。
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这绝不是说一个人能凭着他在肉身上所做的蒙上帝悦纳。保罗在罗马书中讲得相当清楚,没有一个人能靠自己所行的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三23)。就是因为如此,上帝在行为之外又为人设了一条称义的新路(参,罗三21-26)。
那么保罗为什么还说要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呢?这是说到上帝会对祂儿女们的生活和事奉作评价,赏赐那些忠心的人,而那些不忠的人将会因失去奖赏而受苦。哥林多前书三10-15保罗把这种观念应用在那些建造教会的工人身上。他说:“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三13-15)。
要注意的是,一个人是按着本身所行的,在基督台前受审判。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中,保罗说到“住在身内”和“离开身外”,一个人在身内所作的只能指他在今生所作的一切。这就表示信徒在今生所作的事有重要的涵意。他们要为他们的行为向主负责,也要据此得赏赐或受痛苦的损失。就是有这种认识,使保罗进入下一部分的谈论,他继续说到“认识主是可畏的”。
L 和好的执事(五11-七4)
在书信的中心部分,保罗请求哥林多人要与上帝和好,并敞开心胸接纳他们的使徒。他为这样的请求澄清了一些障碍。首先,他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五11-15),然后说明和好的神学根基(五16-21)。之后保罗才提出请求(六1-13,七2-4),当中插入过圣洁生活的呼召(六14-七1)。
i 对批评的回应(五11-15)
保罗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他先说到这关系到上帝的审判(11节),之后又说与基督的爱有关(14-15节)。
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既这个字表示保罗下面要说的话是接着前面第10节而说的,有关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的事。保罗并不“惧怕”主,但他却“敬畏”祂,并知道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必在上帝的鉴察之下。就因为有这种认识,所以他劝人。
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可以理解保罗所谓的劝人。第一,保罗是说,他认识到要向上帝负责,而促使他努力去劝人;也就是,照他所承受的使命,使他们顺服真道。到底如何劝法,可从保罗着作(参,林前二1-5;林后十5;西一28)和路加在使徒行传的见证中(徒九20-22,十三16-43,十七22-34,十九8-10,二十六24-29,二十八23)看到很多例子。他总是设法除去理性的障碍,克服偏见和无知,藉论理和见证说服人,并直言不讳宣扬福音。
第二,保罗知道他还要为他的传道方式辩护,就先强调他对人的规劝并没有模棱两可的方法,而是出于对主的敬畏,因为主看重他的使徒的完整人格。也许就因为如此,保罗在另一处地方用到劝人(peithō)这个动词时——那里是说到别人在作劝人的工作—就带有消极的涵意:“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peithō)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么?”(加一10)。这个动词如此的用法,似乎表示在劝人时使福音有所掺杂,以便讨好听众。从这个角度来看,第11节似乎是保罗的自白;他也劝人,但他坚持他的劝法不是为讨好人而牺牲真理。他的劝法是直截了当的,出于对主的敬畏而行的。
以上第二种解释还可从下面的话得到佐证:但我们在上帝面前是显明的。保罗的动机和行动在上帝面前都是敞开的,上帝看到保罗在劝人时没有应用诡诈。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他在这里诉诸他们的良心(参,四2),希望他们在听时,也能看出他完整的人格;不是去批评别人,而是为他们自己的良心作见证(见一12注释,说明保罗对良心所扮演之角色的了解)。
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保罗对自我推荐这件事很敏感(参,三1,十18),很可能有些人对他的批评与这件事有关。因此,他在为自己直言不讳劝告人辩护时,否认自己沉醉于自我推荐。相反的,他是要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保罗知道在哥林多有些人对他的动机和方法多有论断,他就在此为自己的人格辩护,好让他带领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对那些人的批评。他希望读他信的人确实以他们属灵的父亲之行事为人为傲,也知道如何回复损伤他的人。
保罗说到哥林多那些在背后损伤他的人是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从一至七章和十至十三章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以为骄傲的外貌是些什么。这包括他们所带的推荐信(三1)、他们的犹太渊源(十一22)、他们得意的见异象经验(十二1),和他们表现的使徒凭据(十二11-13)。保罗指出对这些人而言,这些外在的表现比一个人内心的状况更重要,而上帝看重的却是内心。
13. 我们若果癫狂,是为上帝。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这是保罗对指责他疯了的人的回应。这样的指责当然是在保罗传道生涯的后期出现的,他们也同样指责他所事奉的主。耶稣曾经因为热心传道而被骂是癫狂了(可三21),一方面也因为祂的教训激怒了听道者(约十20)。后面这个理由也是非斯都指责保罗癫狂了的原因(徒二十六22-24),保罗当然否认这样的控诉:“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徒二十六25)。
第二,这是保罗对哥林多那些否认他的传道工作是真正属灵的人的回应,因为他们看不到保罗有任何超然的属灵经验。针对这一点,保罗回答,我们若果癫狂(exestēmen),是为上帝。这是保罗唯一用到existēmi这个动词的地方,但这字的同义名词ekstasis(入神、忘形)也用在使徒行传二十二17,保罗在那里说到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见到异象的经验。从这段平行经文来看,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可以意译为:“若我们有些超然经历,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
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如果我们采用上面第一种说法,那么保罗是说,“即使(有人说)我们癫狂了,那是因为我们传纯正福音,忠于上帝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谨守(我们一向如此),那是为你们的缘故(你们可从我们所说真实明白话得益处)。”若采用上面第二种说法,保罗就是说:“如果我们经历超然的经验,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以证明我们传道工作的属灵特质);但如果我们谨守(用合理的、可理解的谈论),那是为你们的益处。”
14. 为了顺便说明,也为了为自己传道的行为辩护,保罗又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激励(synechei)这个字在腓立比书一23也有类似的用法,保罗在那里面对离世与基督同住,或仍活下去继续传道两种可能性。他说:“我正在(synechomai)两难之间”。他感受到这两种选择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受推动作这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作另一件事。这正说明了synechō这字的基本意义,也就是“挤压在一起,强制”。这种压力不在乎控制,而在于促发行动。是激发性的(motivational)力量,而不是指引性的(directional)力量。此处第14节的动词是现在式,强调保罗身上压力持续性的本质。此压力的源头是基督的爱。这可理解为是保罗对基督的爱(所有受格),或基督对保罗的爱(主词所有格)。从下文中(14b-15节)可以看到第二种选择比较合适。就是因为保罗认知了基督为众人受死而显明的爱,成为激发他使徒传道的动力。
基督的爱如此深刻地影响保罗,以致他献上一生,以不屈不挠的热诚事奉祂,这必是很特殊的爱。保罗如此受到影响,使得他说: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激励他的并不是所谓基督的好意,而是一人替众人死的事实。死(apethanen)是简单过去时态,指过去钉十字架的历史事件。但激励保罗的还不只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这个赤裸裸的事实,而是保罗所理解的基督特殊的死。也就是祂为众人(hyper pantōn)死。有关hyper这个词到底应是指“代替”(也就是基督“代替”众人死),或是指“为了”(也就是基督“为了”众人的益处而死,与“代替”众人死不同),这当中有很多争论。反对第一种说法的人认为,如果保罗意思是说基督“代替”众人死,那他大可用希腊文anti个前置词,比较更清楚表达这个观念。anti的确可以一点不含糊地表达这个观念,但我们要知道,hyper虽然不一定指“代替”,但也可以作如是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上下文。保罗在其他谈到同样主题的地方可以用作参考。例如,加拉太书三13,保罗说:“基督既为(hyper)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在这段经文中,基督很显然代替我们忍受上帝的咒诅。除此之外,基督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忍受上帝的咒诅。因此,在木头上,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代替我们承担上帝的咒诅。因此,在目前这段文中,一人既替(hyper)众人死,就很有可能是指基督代替“众人”死71。这样的解释也合乎下面接着说的:众人就都死了。如果基督没有代替“众人”死,那么就不能说“众人”就都死了(“众人”的意义在第19节的注释中也与“世人”合并讨论)。
就是因为基督之爱有这种特殊的品质,而保罗也有如此的理解,看到祂代替我们死;因此可以充分解释为何这爱会在保罗的生命中造成如此大的激荡。就是因为这种作用,保罗才如此肯定。保罗还会在第18-21节提到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但他目前最主要关心的是这股激励的力量,第15节继续谈到此事。
15. 保罗在这一节谈到基督死的目的,特别针对那些因祂的死而得益处的人来说。他先从反面说到,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然后再说到正面,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那些因基督的死而复活得益处的人,的确有不再为自己活的可能性,这种人也到处可见;事实上,这就是保罗的同工们的生活方式(腓二21;提后四10)。使保罗能如此活着的,就是认识到基督为我们死那特殊的爱;我们也可以像保罗一样活着。我们爱祂,渴慕为祂而活,因为体验到祂爱我们,为我们舍己(加二20)。
这节中“众人”所涵盖的范围将会与第19节的“世人”一并讨论。
如上所述,保罗在这一段经文(五11-15)是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批评。在回应中,他声称他的动机和行动都是向上帝敞开的,上帝知道他在传道中没有带着诡诈。再者,如果他有癫狂的属灵经验,那是他与上帝之间的事;但如果他谨守;说人能明白的话,那是为了听道之人的益处。他论到除了服事基督之外,他不作其他事。他尽力忠诚服事,因为基督的爱在支配他。他深信基督代替他死,现在他要为祂而活。因此,在五11-15,我们看到保罗服事动机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知道他责任重大,因此有一种敬畏的态度(11节);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基督的大爱,因此只能为那位为他死而复活的主活(14节)。
ii 上帝在基督里与人和好(五16-21)
这一段开始谈到基督的死与复活在信徒身上造成的影响——他们在基督里死了,也活在基督里。这件事造成的结果是,保罗和他的同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因为是上帝在基督里形成新造的人,他们旧有的心态都消失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上帝和祂与世人和好的行动。有关这和好的信息也交托了保罗和他的同工,透过他们这些基督的使者,上帝也劝世人与祂和好。上帝使人与祂和好的方法是使基督成为罪,让世人在祂里面可以成为上帝的义。
16.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从保罗认识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14节)——之后,这当中向他显明的基督的爱,就成为激励他生命的动力;不单如此,更改变了他的整个视野,从此他不再凭着外貌认人了。以前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无甚价值了(参,腓三4-8)。他不再“凭着外貌——人的看法”夸口,只夸能站在上帝面前(参12节),那也是上帝的恩典。他承认他曾经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在他悔改信主之前,他用人的标准来评断基督,得到错误的结论;但在上帝不吝惜向他启示祂的儿子后,他必须说: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也就是,不再从人错误的观点来看祂。
因为这一节提到凭外貌(直译为“按着肉体”)认基督,因此常被人引用,以论证保罗对历史的基督(肉身的基督)没有兴趣,而只注意信仰的基督(Christ of faith)。但这节经文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保罗是谈到一种认知的方式(“按着肉体”),而不是讨论基督存在的一种特殊层面(肉身的基督=历史的耶稣)。保罗乃是说,先前他对基督的认知完全不切实际——只是根据外貌,人的看法——但他现在对基督的了解不再受那样的限制了。我们应当从保罗信主之前和信主之后如何看待基督,才能了解这里所说的视野的不同。在他信主之前,他看祂是假基督,凡跟从祂者,都当列入黑名单。后来他知道耶稣是上帝所立的基督,也就是使万物更新,万人都要信而顺从、回应祂呼召的主。
17. 当保罗说到那些属基督的人时,他也显明了基督的重要性,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直译为“任何人若在基督里,就是新的创造”)。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上帝的救赎计划基本上是与人类有关,但也涵盖整个创造的秩序(罗八21)。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已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样有份于新的创造就在视野的改变上(16节所说),和更新的圣洁生活上(参,林前六9-11)表现出来;并且会在主第二次来时,藉着复活在新造的世界中进入不朽,全人的更新中而达到高峰(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罗八19-23)。
当然,现今旧造仍然挣扎着存在,新造也未完全来到(参,罗八18-25;加五15-26)。但这段经文中所强调的是在基督里生命的更新,而不是因有份于新造,却仍在旧造中活着而有限制与压力。
18. 保罗在这里强调一切都是出于上帝,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的事实。保罗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钉十字架的主;但这信息的架构却绝对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一切造物都必蒙救赎的伟大计划是出于上帝的,祂也是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新约中凡是说到和好的用语,上帝都是和好行动的主体。没有任何地方暗示恩典的基督必须克服上帝不乐意的心,使有罪的人能与他和好。是上帝主动透过基督促成和好。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在上帝那一方面完全没有困难需要克服,就能使人类与祂和好。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人类的邪恶上面,这个问题需要面对(参,罗一18,五9-11)。这段经文所要强调的是,当上帝本身在基督里采取主动,除去从祂那一方面来的和好的障碍时,祂奇妙的恩典就显明出来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来与上帝和好。
要注意的是,就某一种意义而言,和好已经完成了。上帝透过基督已经使我们与祂和好(用的是简单过去分词)。祂已经除去了使我们与祂隔离的重大障碍。保罗在第19、21节说到那障碍是什么,如何除去。但在说到那件事之前,他先说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份赐给我们,这句话预示了一件事实,就是从另一种意义而言,和好的过程尚未完成。和好的信息仍要传扬,人们也必须听受呼召,与上帝和好。除非他们回应呼召,否则他们无法确实体验与上帝和好。
19. 和好的职分基本上是传扬上帝已作成的工,保罗重复说的就是这句话,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保罗从他自己与上帝和好的经历,谈到他向世人传扬的和好信息,前后一致。上帝促成和好行动的目标不再只是“我们”(18节),而是世人和他们。使世人与上帝隔离的障碍就是他们的过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乃是藉着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而除去这障碍。不再算为有罪的基础在第21节加以说明。
保罗在罗马书四8引用诗篇三十二2的话,说到不将过犯归在他们身上,“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保罗接着解释这种福气不只局限在犹太人(“受割礼的”),也包括一切信的人,甚至外邦人(“未受割礼的”)(罗四9-12)。我们也应当如此理解这节所说的世人和众人(14节)。这个词不可能指创造的秩序,因为过犯是人类犯的;这个词也不可泛指每一个人,因为保罗在别处清楚指出,不信者的罪将归到他们身上(参,罗一18-32,二5-11;弗五3-6:西三5-6)。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上帝不只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他也差派使者出去传扬这好信息。所有听见呼召而悔改相信的,都会亲身体验与上帝和好的喜乐。
20. 因为上帝托付给他和好的道理(19节),保罗能说,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们劝你们一般。希腊文作基督的使者这个动词(presbeuō)主要意义是指“作年长者”,后来就用作与年高德邵者所发挥的功用有关。在政治上是指代表自己国家的大使,在宗教上的用法则是象征性的(例如:斐罗(Philo)说天使或摩西是上帝的使者)。有关保罗的大使身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与上帝使人和好的行动有密切关系。上帝透过祂儿子的死,使世人与自己和好,现在他更透过祂的使者,劝世人与祂和好。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这可能就是保罗福音性讲道的口气,但此处是直接对哥林多教会讲的。保罗不可能是指他们还没有接受福音,因为他们早就接受保罗亲身传给他们的信息。问题是,他们开始怀疑保罗的使徒权柄和所传的福音。接下去保罗就开始警告他们,不可徒然领受上帝的恩典(六1-3),要心存坦诚对待他们的使徒(六11-13,七2-4)。保罗可能是要为以下的诉求铺路,所以在此用福音性讲道的语气讲话。
21. 保罗在第20节铺路,接下去在六1-13向哥林多人请求以前,他先用一段紧凑又极深奥的叙述说到基督的工作: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这就是保罗在这封信中说到上帝使我们与祂和好的根基。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到,为什么将上帝在基督里的爱表明出来的十字架,会在保罗的生命中产生那么大的激动力。
保罗描述基督为那位不知罪的(见和合本小字),这与新约其他地方的见证前后一致(参,太二十七4、24,路二十三47,约八46,来四15,彼前一19,二22)。这可能也暗示以赛亚书中受苦的仆人(“他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赛五十三9),即便如此,保罗所强调乃是上帝使那无罪的,为我们的缘故成为罪。这句深奥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解释:(a)基督成为罪人;(b)基督成为赎罪祭(c)基督承担我们罪的后果。第一种解释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第二种解释可从保罗在其他地方引用献祭用语说明基督之死的重要性而得到佐证(如:罗三25;林前五7)。同时有人指出利未记四24和五12(七十士译本)所用同一个“罪”(hamartia)字,也用以指“赎罪祭”。但除了有一次可能的例外(罗八3),这个字在新约中从未作如是用;此处的用法是否带有这种意义我也觉得很可疑。基督的死是为了赎罪,这确是保罗的思想,但这不太可能是对目前这句话最好的解释。那么,第三种解释就是最被看好的,这个解释也得到加拉太书三13的支持,保罗在那里以祂承担我们罪的后果说明基督的事工:“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这种解释还可从以下的事实得到佐证,也就是上帝使那无罪的……成为罪(21a节)正好与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形成一组反义平行句法。我们要理解上半句,必须看到下半句的意义正是它的反面。
为了理解何谓上帝的义,我们可以从一些保罗提到同样主题的经文中得帮助(罗三21-26;腓三7-9)。从这些经文,我们知道信徒成为义,是因为与上帝有正确关系的一种恩典,这恩典是根据上帝所宣示的,因为基督的死取代了信徒的地位,上帝就不再算他们有罪。
如果成为上帝的义指的是上帝善待我们,宣告我们与祂有正确的关系;那么成为罪,也就是成为上帝的义的反面,指的就是上帝宣告反对基督(因为他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参,赛五十三4-6、12),以致于祂与上帝的关系隔离(暂时的,却远超过人所能想象的可怕)。如果这样的解释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就多少可以理解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挣扎(“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并十字架上绝望的哀号(“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显然我们是站在一个极大奥秘的边缘,而对其中的深奥只认识了皮毛。
|
|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5:1
解经家对本节至10节一段经文的讨论相当丰富。一般相信这是保罗对复活一事进一步的探讨。他曾在《林前》15章讲过复活的奥秘:当主再来时,死了的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未死的要改变,不经历死亡和腐坏,成为不死的(林前15:4,44-53)。本段所讨论的似乎是人死后与复活之间的状态。保罗对此没有特别的启示,只是根据已知的启示和经验来说明。他似乎认为藉着住在人里头的圣灵,复活的能力已作用在信徒身上。人的内心一天新似一天,那灵性的身体已在成长(4:16)。血气的身体的死亡与复活之间不会有灵魂脱离“形体”的“赤身”时刻,而是可以立刻穿上衣服,与主同在。
“我们原知道”指以下要说的事是自己深信而大家应该可以同意的。“地上的帐棚”指4:16所说的“外体”或“血气的身体”(林前15:44)。“天上永存的房屋”指现在还见不到但一定可以得到的天上永远不坏的灵性的身体。在人的外体如帐棚被拆毁后,有“永存的房屋”在天上等着,为神所造,所以永存。
5:2 我们在今生肉体中劳苦叹息,切望住入天上居所的快乐。保罗又用衣服作比喻,说信徒得到灵性的身体有同穿上另一衣服。
5:3
本节为上一节的注脚,说明为甚么切望得到从天上来的房屋。住房屋好比穿上衣服,我们现在的身体虽然短暂、受限制、不完全,今生却不能没有它,要靠它与外界维持关系。这身体一旦死去,好比衣服脱去了,要不赤身,必须有天上的衣服穿上。
5:4
我们这必朽的身体陷在世间苦难中,因此叹息劳苦,巴不得能把这“地上的帐棚”早日拆毁。不过一旦脱此躯壳,不愿赤着身子,希望能“穿上那个”灵性的身体。这种从天然身体到灵性身体的改变,只是“眨眼之间”(林前15:52),其间应该没有“赤身”的时刻。根据本节及8节,以及《林前》15章、《腓立比书》1:23,保罗似乎认为信徒的死是“离开身体,与主同住”(8节),无论人间的历史时刻多长,在离世的信徒的感觉上,离开肉身和享受与主同在的快乐之间,没有间隔。
一般的观念,人死是被死亡吞灭(参诗69:15),保罗把这观念反过来,说信徒肉身的逝去是“被生命吞灭”,因他已进入主基督复活的生命里,必死的变成不死的,必朽坏的变成永存的(林前15:53)。
5:5
信徒能得到这不朽的身体是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是祂奇妙的预备(参腓3:21)。圣灵在我们内心工作,让基督救赎的功效逐渐改变我们。祂复活的大能令我们日新又新,正是此事的证据。神这样培植我们,好在基督再来时,可以穿上灵性的身体,有“属天的形状”(林前15:49;参罗8:11)。
5:6-7
信徒既有这美好的盼望,决不会丧胆(4:1),反而信心倍增,毫无惧怕,因为这盼望有圣灵作凭据(5节)。我们今天住在肉体中,好象寄居的旅客暂时离开家;但有主的灵与我们同在,随时帮助我们走这世上的旅程(约14:16)。
5:7 这是对上节“与主相离”的说明。我们现在虽然不能眼见,但凭信心可与主相交,所以不是绝对的离开。
5:8 看5:1及4注。信徒死后灵魂不是飘游无定而是与主同住。保罗盼望那时刻的到来(参腓1:21,23)。
5:9-10
保罗说,无论是在如6节所说的“与主相离”的状态或如8节所说的“与主同住”的状态,他的目的都是要得主的赞赏。人怎样评估他对主的侍奉,他毫不在意;重要的是主怎样判断(林前4:1-4)。他要大家明白,包括他在内的众人,都要在“基督的台前”交代,各人按行为受报。信徒因信得救称义是充分且永久的事,但我们生活在世,仍有道德的责任要担负。“本身所行”指的是用这个身体所作的事:行善受称赞(林前4:5;弗6:8);行错受责备(西3:25)。不信的人也要受审判(罗2:5,16),那是“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启20:11-13)。
5:11
保罗现在回到他使徒职分的讨论。他侍奉是对主的敬畏,主再来时必须清楚交代。他传讲福音劝勉人,所说所行坦白诚实,毫无隐藏,就象他在神的审判台前一样。他盼望这样做也可以叫哥林多信徒凭良心见证他行为和动机的纯洁。
5:12
这些“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就是11:18所说“凭着血气自夸”的人。这些人曾到哥林多教会肆意诋毁保罗的人格,贬低他使徒的地位。保罗说他不是要在这里夸奖自已,而是给信徒资料,可以答复那些假使徒。这些人关心的不是信徒的灵性,而是名誉和金钱。
5:13
可能有些人批评保罗“颠狂”,指的也许是他在大马色路上与主相晤(徒9:1-9),或者他所得到的特别启示与隐秘的经验(参12章),还有他在批评者眼中超乎理性的行为。保罗的答复是:这得由神来判断。他甘愿受苦、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也是他与神之间的事。可是在他与哥林多人的相处上,他所行所为决非狂热,而是合情合理,冷静谨慎(参林前14:15-19及注)。
5:14-15
“基督的爱”指基督为人类受死牺牲的大爱。祂一人代替我们众人死,我们众人因此都被当成已死;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接受祂,只有以祂的死和复活当成自己的死与复活的人,才能活在复活的主里头。也有解经家认为保罗指的不是基督救赎范围的大小,而是祂的死对信徒生活的影响。“众人”因此不是指全人类,而是指基督为他们而死的人,因为信的人在祂的死上有份,所以也在祂的活上有份。信的人不可再象过去为自己活,要做新造的人,为主而活。
5:16
保罗说他未归主前,是用属世的眼光与标准来看主基督,一切的考虑从人出发;但新造的人有全新的价值观,远超过这世界的智慧的认知标准。他过去对基督的看法,在新的标准与亮光下,全属错误。他现在知道主耶稣就是救世主基督。
5:17
“在基督里”的意思,是信靠了基督得与祂联合。我们得到救赎,经历圣灵的重生,享有复活的主的新生命,成为新造的人(加2:20)。新的人用新的眼光看事物,不凭外貌。
5:18 新人身上带着新的职分,作神的代表去劝人与神和好,同享新人的福气。
5:19
人类太容易犯错误,而且甘于堕落,人类的历史不能自行圆满完成任务,最终的一段要由神来建立。在人类堕落与基督再临之间的这段历史也有其目的,这目的就是要人与神和好。凡是真正信靠基督的人都应该把与神和好的信息传给他人。神的一切计划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人悔改接受基督的顷刻,罪便得到赦免(西1:14),因为祂已在十架上完完全全担当了我们的罪(罗4:25)。神又让我们称义,在祂眼中我们可以毫无瑕疵,好象根本未犯过罪一般。我们成为新人,新人不是旧人的改造或翻新,而是照着耶稣基督的形像重新被造。基督在他心里成为他的中心,作用在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上。人的性格不是消失,而是藉着与基督的联合变得更丰富、更有力量。
悔改是打开神国大门的钥匙,神的赦免是引进到神国的大道,也是到达神面前的门路。凡信有神,又能完完全全交托,神的慈爱和赦免都赐给我们。神是主动者,我们与神和好的计划已在神儿子耶稣基督身上完成。人只要接受并且相信。
5:20
“使者”亦作“大使”,是一国派驻另一国的代表。信徒作主基督的大使,有责任向世人宣告万王之王基督所颁的“特赦文告”,也就是世人可以与神和好。“求你们”中的“你们”不是指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这些已归信的人已与神和好,原文“求”字后无受词“你们”),而是指保罗及同工传讲的对象。
5:2I
“使无罪的…成为罪”这句话中的“罪”应解为“赎罪祭”。神差他的独生子为世人的罪当作“赎罪祭”献上(罗8:3),使无罪的主为我们的罪而死,担去我们的罪,我们可以与基督联合而成为神的义。神用那义的担去我们的罪和刑罚,让罪人在神面前得成为义,与神和好。这是福音的扼要说明。这一切都是出乎神,祂白白的赐给相信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