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一章
罗 11:1-36> 犹太人还在等待弥赛亚,那他们不是全都拒绝神的救恩?
11:1-36 本章里,保罗指出并非所有犹太人都拒绝神的救恩,其中仍有忠心的余民( 11:5 )。保罗本人就是犹太人,耶稣的门徒以及早期基督教的宣教士,绝大多数都是犹太人。
罗 11:2> 这个以利亚好熟悉,他是谁?
11:2 以利亚是列王时代北国以色列的先知,他大声疾呼,要求以色列人悔改。(参王上 18 章人物介绍)
罗 11:2> 既被拣选,不就全都得救了吗?你说真正的得救是……
11:2 神拣选犹太人作为祂的子民,目的是要使世上其他民族都得以听闻救恩。但是这不表示犹太人因此就全部都能获得拯救,只有那些真心效忠神的才是真正的犹太人( 11:5 )。我们因信基督而得救,跟民族、宗派或家庭无关。请问你是靠耶稣还是靠其他事物得着救恩的呢?
罗 11:6> 有人会想因为我较其他人好,所以神拣选我,我也曾这样想……
11:6 你曾这样想过吗?因为我是个好人,神就爱我多一些,某人的德行太差,神就不会拯救他;神拣选我,是因为我值得拣选。如果你真的这样想过,那你就没有真正明白救恩的真义,救恩是白白送给的礼物,不需要人付出什么代价,你只要存着感恩和赞美的心去领受就行了。
罗 11:7> 是神教他们不能见不能看?若是,人信不信,岂不是并非自己所选的?
11:7 “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是神对他们罪的惩罚。神惩罚他们,使他们看不见也听不到,因而不能悔改,这就是他们背叛神的后果。
罗 11:8-10> 心肠刚硬的人,后果如何你可知?
11:8-10 这三节经文引用了以赛亚先知的预言,指出心肠刚硬者应得的报应。人要是拒绝聆听神的福音,最终就无法明白福音。保罗在他的宣教旅程中,曾经目睹了这种情况。(第 8 节出自申 29:4 ;赛 29:10 ,第 9 至 10 节则引自诗 69:22-23 。)
罗 11:11-24> 犹太人与外邦人真正联合起来,在历史上好像看不到,这一天在何时?
11:11-24 保罗曾经看见过一个异象:所有的犹太人及外邦人都在一个教会内联合起来,彼此相爱,服从基督。他们既尊重神的律法,又认定基督是得救的惟一途径。在这个理想的教会内,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 但是保罗的异象并没有实现,许多犹太人没有顺服的心,所以拒绝福音。外邦的信徒成了基督教会的主要成员后,他们开始拒绝犹太人,甚至逼迫他们,这样不幸的事情不断地在历史上发生。外邦人跟犹太人之间的仇恨,使保罗的异象似乎难以实现;但是神既拣选了犹太人,又拣选了外邦人,祂就会动工使犹太人跟外邦人能够真正联合。这样一来,新以色列便由此产生,祂儿子耶稣也将管治新耶路撒冷(参弗 2:11-22 )。
罗 11:13-15> 外邦人可以得到救恩,是因犹太人不信?犹太人的救恩呢?
11:13-15 保罗被差遣到外邦人当中传福音,他提醒自己的犹太同胞,希望他们也同样认识救恩。因为犹太人拒绝救恩,因此外邦人就得着了机会。但是犹太人愿意接受基督时,就好像人由死里复生一样令人喜悦。
罗 11:17-24> 我们有主同在,不是因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
11:17-24 保罗向外邦的基督徒提出警告,不要因神拒绝了部分犹太人而感到自己优越。亚伯拉罕的信心就像一棵树的根,犹太人就是这棵树所生的枝子。因为没有信心,这些枝子便被砍去了;而外邦信徒就是接在树上的野橄榄。犹太人跟外邦人都要基于在基督里的信心,才能分享这棵树的养分。
罗 11:22> 对信仰要坚持不移,这就能得着救恩,我知道──不是这样?那……
11:22 “长久在祂的恩慈里”,是指我们对信仰的执着和坚持,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表明了我们的信仰有多真实;它是救恩的副产品,而不是得着救恩的方法。
罗 11:26> 对于这里提到的以色列全家,众说纷纭,你认为这是指谁?
11:26 有些人认为“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是指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会在基督再来之前归向基督而得救。有的人则认为,在这里是指属灵方面,是指所有接受基督救恩的犹太人及外邦人。这样“以色列全家”(即所有信徒)都会得着神应许赐予的救恩。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指所有以色列人说的,在基督的国度里他们有独特的身分,这选民的身分是不会失效的,正如神藉耶稣基督拣选了教会,永远也不会离弃她一样。当然,这并不表示所有犹太人或教会的会友就必然得救。部分人拒绝耶稣,也不表示神在以色列或教会中的工作停止了,祂仍然乐意拯救所有人。至于“于是”,有人认为有“如此”、“这样”的意思,可见相信基督是必要的条件。
罗 11:28-32> 神特意怜恤犹太人,又说怜恤众人,神的意思是……
11:28-32 在这段经文当中,保罗指出犹太人和外邦人是互惠互利的。当神怜悯其中一群人时,另一群人就会分享这分祝福。在神原来的计划中,犹太人是神祝福外邦人的管道(参创 12:3 )。当犹太人不履行这个任务时,神就会藉着弥赛亚来祝福外邦人,但是因着祂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的应许,祂仍然爱犹太人。有一天,有信心的犹太人将会分享神的恩典。神的计划是不会被拦阻的,祂要“特意怜恤众人”(有关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得到丰盛的恩典,请参赛 60 章)。
罗 11:29> 11:29 神给以色列人的这些权利是不会收回的。
罗 11:33> “深哉!……”在你的生命中,你所认识的神是如此的吗?你可曾如诗人般发出由衷赞叹?
11:33 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神的智慧和计划。神的方法和途径超过了我们所能理解的,祂以全备的智慧、公义和慈爱来掌管宇宙和我们的生命。
罗 11:34-35> 诗人在诗篇第 8 篇说 " 人算什么 \cs15 " ,你可有同感?对神我们所知道的 ......
11:34-35 这些问题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完全明白神的心思意念,没有人曾经作过祂的参谋,祂也不欠任何人什么东西,惟有神有绝对的权能和智慧。以赛亚和耶利米都问过类似的问题,显示我们不能给神什么提议,或批评祂处事的方式。(参赛 40:13 ;耶 23:18 )
罗 11:36> 人都是不太顺服的,要人顺服且敬拜祂,祂是谁你可知道?
11:36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完完全全地倚靠神,祂是万物的源头,也是供应及维持这个世界的力量,祂所造的万物都会为祂带来荣耀,祂是配得我们颂赞的。
罗马书第十一章
蒙怜悯的余数(十一 1 ~ 12 )
虽然以色列民悖逆无知,但保罗却又相信神并没有弃绝全部的以色列民,他在九 27 ~ 29 已说明,神仍然以恩典待他们,使他们有剩下的余数。换言之,神拣选他们和在旧约里给予他们的应许是不会落空的。保罗在本段列举了几方面的例证,说明神没有弃绝祂的百姓:
.保罗的自证( 1 ):保罗指出他也是以色列人,具有纯正犹太人的血统。然而他蒙神怜悯得救恩,这充分证明神没有撇弃以色列全民族。显然,保罗的意思是说:“我本是犹太人,现在成了基督徒,这就证明犹太籍基督徒是存在的,神并没有弃绝所有的以色列子民。”
.犹太基督徒是被拣选的余数( 2 ~ 6 ):保罗从自身转到所有顺服福音的以色列人。他引证了以利亚的事迹,以利亚也曾以为全体以色列人都败坏了,只余下他一人向神忠心;但神告诉他,祂为自己保守了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同样的,在保罗时代,只有少数忠心的余民顺服基督,这便证明了神恩典拣选的旨意了。恩典顾名思义是与行为相反的,所以,凡自以为行义的犹太人,是将自己从有信心的犹太人中分隔出来。
.硬心的以色列人占大多数( 7 ~ 10 ):对于不蒙拣选的人,神并无任何亏欠,因为他们硬心离弃神,神就任凭他们,让他们自食其果!保罗引用圣经来支持他的话,以赛亚书二十九 10 证明神使大多数以色列人的心变得昏暗。而他们目前的情形,正与古时申命记二十九 4 所形容的以色列人一样,是毫无反应及迟钝的。
.外邦人的得救有激励作用( 11 ~ 12 ):外邦人现今的蒙福,目的是激动以色列人发奋,重新投向神。将来以色列人复兴,神的恩典不是更丰富地临到万国吗?
祈祷 主啊,宽容深厚的恩典实在伟大,我衷心感谢。
福音里的接枝(十一 13 ~ 24 )
保罗曾在二 1 ~ 3 用外邦人来证明犹太人的罪,在这里,他又用外邦人来保证以色列将来仍会转向神;保罗要表明,外邦人蒙恩得救,并不是单单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神已经拣选了以色列人;当他们回转之时,神必按其信实再次收纳他们。保罗尝试用隐喻来说明:
.新面的比喻( 15 ~ 16 )
保罗说,以色列的回归和复兴,正是“死而复生”的形态。这象征以色列与神恢复相交而产生了属灵生命的复苏,这复苏使世界充满了生气,正像新面是由初熟的麦子制成后、发出一种影响,以致整体都有香气。
.野橄榄的比喻( 17 ~ 24 )
他以橄榄树根和树枝来比喻以色列和外邦人的关系。当时以色列的橄榄树产量极少,农人要在一棵已无生气的生橄榄树上插枝,以期刺激它生长和结果子。这橄榄树根是指亚伯拉罕和列祖,也是以色列的余民,而树枝就是以色列信徒和外邦人。这隐喻的重点是说,以色列人并未完全被神弃绝,既然列祖蒙爱,以色列也蒙爱。折下的枝子被弃绝是指不信的以色列人,接上的野橄榄,就是外邦信徒;仍有未切去的枝子存留,就是指以色列的余民,将来要承受福气,悔改得救;至于外邦人能够接枝在其上,这是神的恩典。因此保罗劝勉外邦人要以谦卑敬畏的心持守所得的道,不可自夸,要长久在神的恩慈里,免得像以色列人一样被砍而失落了,同时他更切望以色列能够复兴,得以接回橄榄树根上;至于以色列重新接上,并不意味他们取代了外邦人,而是表明犹太人和外邦人一同在基督里分享神恩典中的福气。
祈祷 主啊,为我得到救恩的恩眷而感谢,求教导我更谦卑、更敬畏。
神信实的应许(十一 25 ~ 32 )
保罗最后努力证明神对以色列所作的保证,就是以色列会全家得救。换言之,以色列目前虽被弃,但只是暂时性的,他们至终都会得拯救。
.神的时间:到“外邦人数目添满”( 25 )的时候,以色列人必按神的应许重新蒙悦纳,全家都要得救。这个事实在保罗的时代是一隐藏的“奥秘”,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数目是多少,但对我们现今来说,福音传播经过二千年,差不多传遍了万邦,只有少数“隐蔽的群体”仍未触及,所以外邦人数目添满的日子已不远了,主再来之日也近了!
.神的应许:保罗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九 20 ~ 21 的预言,说明以色列全家得救的应许必会实现。但“全家”( 26 ),只是指那些相信及蒙拣选者。
.神的立约( 27 ~ 28 ):神记念祂对以色列列祖的约(参创十二 1 ~ 2 ;申七 6 ~ 11 )。以色列人虽因拒绝福音并成了神的仇敌,但祂是信实的守约者,故此,仍因曾与列祖立过拣选之约而施出怜恤的手拯救他们,使他们重新归向神,作祂的儿女。
.神的本性:“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29 ),充分说明神不是一位时常变易,反覆不定者。祂乃是一位不改变的信实者,绝不会取消祂所赐予人的好处和福气(参玛三 6 )。
.神的恩典( 30 ~ 32 ):如今那些叛逆的外邦人,已经变为顺服的基督徒;而以色列人也变为顺服基督的群体,这都充分证明了神的恩典如何临到普世的人。罪的坑有多深,但神的恩典也有多深;罪虽然捆绑了人,但神的怜悯也向所有的罪人招手;因此保罗由衷地发出第 33 ~ 36 节的颂赞,劝人奉献己身以报神恩(参十二 1 ~ 2 )。
祈祷 赐恩的神,惟愿我一生谦卑,靠恩典,活出得胜的生活。
荣耀的颂赞(十一 33 ~ 36 )
由于第 32 节的神学认信,使目前仍是被弃的以色列有复兴的希望。因此保罗满心赞美和敬拜,从心中涌出一段歌颂神的诗章,第九至十一章的讨论,就在颂赞神测不透的丰富中结束了。
.神圣属性的默想( 33 上),保罗在此说出神圣本性的三重因素:神的丰富、神的智慧、神的知识都是那么深的!
1. 那么深的丰富,是指神无量的恩典。神非但没有报复的心,而且满有恩慈。保罗在这方面有不少的讨论(参罗二 4 ,十 12 ;弗一 7 ,二 4 、 7 ,三 8 ;腓四 19 ;多三 6 )。
2. 那么深的智慧,是指神在计划上的智慧,在照顾人的安排上充分表露出来。
3. 那么深的知识,是指神的全知,祂的知识能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祂的计划非人的心思所能测透,祂的道路非人所能探索。
.神圣属性的描述
现在保罗将神这三重属性作较详细的描述,藉此赞美神。
1. 赞美神的知识( 33 ):神渊博的知识能作出猜不透的判断,也有预知历史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洞察能力,祂能明了和掌握一切的真理。
2. 赞美神的智慧( 34 ):神主动地策划了一切,智慧地设计了一切,祂无需靠什么人作祂的顾问,给祂意见,祂凭智慧决定一切。
3. 赞美神的丰富( 35 ~ 36 ):神给人在基督里无穷尽的丰富,因此人一切所得的都是白白和丰富的。作为被造者的,我们只须领受,却无资格质问神如何运用祂的主权,我们不配,也不能!
祈祷 荣耀丰富的神啊,是配得荣耀和崇敬的,直到永远。
──《新旧约辅读》
罗马书第十一章
1-36 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得救问题
1-10 以色列人目前只是局部被弃绝
历代以来,纵使在以色列最悖逆神的时候,神仍保存了少数的余民(
5 )──属灵的以色列人、真正有信心的选民(见赛 1:9 )。 以利亚先
知时代不向巴力神屈膝的七千人( 2-4, 见王上 19 章), 是显着的例子
;在新约时代,神的余民是那些因信称义的犹太人(罗 9:27-29;
11:5
),也就是照着神的恩典蒙拣选的人( 5-7 ),包括保罗在内( 1 )。
8-10 引用旧约(见串 9, 10 ),证明以色列人的顽梗不化并非在神预
料之外,而是神所施的刑罚。
11-24 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的祸福息息相关
11-16
历史上(见串 11 )因以色列人的撇弃福音,救恩临到外邦人。保罗的
盼望是:外邦人的蒙福会挑起以色列人的妒忌,以致追寻救恩真理,
终相信耶稣,并给外邦人带来更多的福气。
16 “所献 ...... 圣洁了”:以初熟之麦制成的面饼奉献给神之后,
其余的面粉团便算为圣洁(民 15:17-21 )。
在此“新面”比喻信主的以色列人,
“树根”比喻以色列的列祖(参 11:28 );
“全团”、“树枝”的成圣,比喻整体以色列民的归主(见 26
)。
17-24 用橄榄树的比喻来说明救恩历史的演进,以及新约教会与选民
的关系。被折下的枝子是指刚硬的以色列人,野橄榄是指信主
的外邦人。新枝子不可藐视旧枝子,以免像他们一样,因靠自
己、不相信神的救法而丢弃;旧枝子也不必自暴自弃,只要它
们归信神,将来必可接在本树上,在督里里同为一体。
25-36 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都蒙怜恤
25-29 以色列人最终的复兴
25-26 上 “等到 ...... 都要得救”:神“预先知道” (见罗 8:29-30 )
的外邦人终必信主,而最后以色列人大体上接受耶稣所成就
的救恩。
26 下 -27 引用赛 59:20-21; 耶 31:33 ,
表明以色列人的得救早有先知预
言。
28-29 神既选召列祖,必爱以色列人到底。
30-32 不论是外邦人或以色列人,都是在不顺服的情况下蒙神怜恤。
33-36 因着上述( 25-32; 或 9:6-11:32 )神救赎作为的奥秘而咏叹、颂
赞,将荣耀归给这位自给自足、行事完全独立自主的神。
回顾与前瞻
罗马书 1-4 章主要是讲“信心” ──
神的义是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
相信的人;
5-11 章多论“盼望”这主题──我们既因信称义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
恩典中,就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信、望又是建立在对神的认识上
,我们从救恩历史看见神是行事有计划有原则的神,虽然困难重重,
得赎仍在乎仰望这位遵守诺言的神。
12 章以后则讲以“爱”为总纲的基督教伦理──有了仰的对象,盼望
的确据,才能产生爱的原动力。
思想问题(第十一章)
1.神为何拯救外邦人?
这表明神的心肠是怎样的?
2.本段除了说明神不弃绝祂的子民之外,亦表明神的公义。
(见 11:21-22 )
你认为神在新约时期是否也有施行公义的时候呢?
3.“顽梗” ( 8 节) 是对事物一种不顾现实、自以为是的态度。
当你自省律己时,有否忽略对付自己的“梗硬”呢?
──《罗马书串珠注释》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一章
心上的硬瘤(十一 1-12 )
现在有一个问题,任何犹太人必须作答。这一切是否都意味 上帝已经弃绝了祂的百姓?这一问题使保罗内心不能负担。到底,他自己是那百姓的一份子。因此他得助于在旧约中许多地方都有的一种观念。在以利亚的日子,以利亚觉得绝望了(王上十九 10-18 )。他得到了结论,忠于上帝的人,只留下他一人了。但是上帝告诉他,在以色列人中,还有七千人没有向巴力屈膝的。因此在犹太人的思想里,产生了‘余民’的观念。
先知们开始看见:从来未曾有过,以后也不会有,整个以色列完全效忠于以色列上帝;不过在以色列中,总有一部份人 ── 余民,不肯放弃他们的忠心,或在信仰上妥协。一个先知跟 另一个先知都看见这事。阿摩司(摩九 8-10 )想上帝选出余民,好像用筛子筛谷,把好的留下。弥迦(弥二 12 ;五 3 )看见上帝聚集余民的异象。西番雅(番三 12 , 13 )有相同的观念。耶利米预见余民从分散在各国的地方重行聚集(耶廿三 3 )。以西结主张个人主义者,相信一个人不能藉 国家的或遗下来的公义得救;公义者藉 他们自己的公义拯救他们自己的灵魂(结十四 14 , 20 , 22 )。最要者是以赛亚。在他的思想里,这观念非常的显着。他叫他的儿子施亚雅述。这名字的意义是 余民归回 。以赛亚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忠心的余民的观念,他们蒙上帝拯救,归回国土(赛七 3 ;八 2 , 18 ;九 12 ;六 9-13 )。
这里一项极大的真理开始发出曙光。有一位伟大的学者说:‘没有教会或国家是 集体 得救的。’ 选民 的观念不能使集体得救合理。与上帝的关系是一种个人的关系。一个人必须把他自己的心交给上帝,把他自己的生命投诚在上帝足前。上帝并不呼召一 人;上帝有祂自己隐密的道路进入每一颗心内。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一国的人民,或是一家的成员,而得救;也不是因为他承受祖先的公义或得救而得救;他的得救是他在上帝面前个人所作出的决定。这并不是把全国的人放在一起,组成选民。他们乃是男女个人,把他们的心交给上帝,他们就是组成选民的人。
保罗的议论是以色列民没有被弃绝;不过这不是指全国,乃是指忠心的余民 ── 他们才是真犹太人。
其他的人怎样?保罗在这里有一种可怕的思想。他有上帝放一种使人麻痹的东西,叫他们昏沉入睡,以致他们不能听见,不会听见,他将旧约一系列这类的思想放在一起,以证明这论点(申二九 4 ;赛六 9 , 10 ;廿九 10 )。他引用诗六十九篇廿二、廿三节。‘愿他们的筳席变为网罗。’人坐在筵席上,舒适的享受;就是他们这种安全感带来了灭身之祸。他们在幻想的安全中,认为十分安全,仇敌乘他们不备的时候进来。犹太人正是像这样。他们是这样的安全,这样的自满,这样的安心,因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谁知道就是这些使他们灭亡。
日子要到,那时他们一些也不能看见,那时他们要弯 腰摸索好似人在黑暗中失足绊跌。第七节说,‘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成了顽梗不化的’,希腊文的动词是 po{roun 。其名词 po{ro{sis 给我们更好的意义。这是一个医药的名词,意思是硬瘤,特别是指在骨折后,在断口的四周所生的硬瘤。身体任何部份,生了 硬瘤 ,那部份就会失去感觉。这一般大众的人失去了感觉;他们不再能感到上帝,听到上帝的要求。
任何人都可以有这样的遭遇。如果一个人总是依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结果他会失去对于上帝的要求的感觉。如果他继续的犯罪,结果他会失去对于罪的恐怖与善的引力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很久住在丑恶的情况中,结果他会失去丑恶的感觉。朋斯( Burns )写 说:
‘我愿意抛弃足量的罪,
隐秘的危险;
不过,吁,在里面却已硬化了,
情感已变成不易移动的顽石。’
硬瘤可以生在手上,硬瘤也可以生在心上。这正是以色列大众所有的遭遇。求上帝救我们不要有像这样的遭遇。
保罗还有更多的话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不过上帝却从其中产生了好事,就因为以色列民的失去了感儿,为外邦人开辟一条进入的道路。因为以色列民不要福音的讯息,这讯息就给欢迎的人。以色列民的拒绝使普天下变为富足。
保罗说到了在这一切后面的想望。如果以色列民的拒绝,使普天下丰富,为外邦人开启了门户,那么到了世界的末了,上帝的计划完全实施,以色列民也得进入,这丰富将何等的大呢?
所以,最终,悲剧之后,有了希望。以色列民失去感觉,在她心上生了硬瘤;外邦人因信得以进入并且信靠上帝的慈爱;那日子要到,上帝的慈爱犹如消溶剂发生作用,消除心上的硬瘤,外邦人和犹太人一齐进入。这是保罗的信念,最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击败上帝的慈爱。
野橄榄 ── 权利与警告(十一 13-24 )
保罗以前所讲是对犹太说的,现在他转笔对外邦人讲话。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不过他不能忘掉他自己的百姓。在事实上,他尽其量的说,他主要目的之一是要犹太人看到基督教为外邦人所做的来激动他们发愤。要帮助一个人欲得基督教,所有确切方法之一是使他看到在实际生活上,基督教所能做的是什么。
有一个兵丁在战争中受伤。一位教士爬出来,尽力的帮助他。其他的军队后退时,他留在那里,和他作伴。在白天炽热天气里,他把自己水壶里的水给他饮,自己却愿承受口渴。到了晚上,寒霜下降,他把自己的外衣盖在伤者的身上,最后把更多的衣服把他包起,以免寒冷。最后这伤者抬头望 那教士说,‘教士,你是一个基督徒?’那教士回答说,‘是的,我尽力的想做成一个基督徒。’那受伤者说,‘如果基督教能使人帮助另外一人,像你帮助我一样,请把基督教告诉我,这正是我的需要。’基督教的行动能激动人仰慕其信仰,它能够产生像那样的一种生活。
这是保罗的希望,祷告,大志,有一天犹太人会看到基督教为外邦人所做的,受到激动,而欲得到它。
如果犹太人进入,对保罗说来,这真是天堂了。如果犹太人的拒绝有这样的结果,藉 它,外邦人得与上帝和好,那么,当犹太人进入时,这荣耀将是何等的大!如果拒绝的悲剧带来了这样奇妙的结果,当这拒绝的悲剧变成了荣耀的接受时,将带来怎样快乐的结束?保罗只能说这是像死而复生。
于是保罗用二幅图画,表明犹太人不会永久被弃绝。一切食物,在吃以前,必须献给上帝。律法的规定是这样(民十五 19 , 20 ),如果一团面粉在准备的时候,其第一部份必须献给上帝;这样做了以后,全团就成为圣洁的了。并不需要每一口都要献给上帝。第一部份献了使整团成为圣洁。一棵幼树种下,献给上帝;以后长出来的每一根枝子,在上帝面前,都成为圣洁。
保罗从这里引伸得到下列的意义 ── 以色列的祖先在上帝面前称为圣洁;他们特别的听见上帝的声音,顺服上帝的话语;他们特别的被拣选并且献给上帝。全族从他们而出;正如第一团所献的新面使全团成为圣洁,奉献的幼树使全树成为圣洁,立国者的特别奉献使全族在上帝的面前,特别的成为圣洁,也是如此。在这里有它的真理。以色列的余民并不是他们自己作成的,乃是他们承受在他们以前祖先的信仰。我们中间每一个人多少都依靠以前的人所留下的灵性资本生活。我们中间没有人是全凭自己作成的。我们是虔敬正直的父母及祖先使我们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我们误入歧途,羞辱遗业,我们也不会无份于良善正直。它们使我们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人。
保罗继续用一段长的引喻。先知一再把以色列民绘成上帝的橄榄树。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橄榄树是在地中海一带最普遍和最有用的树。‘从前耶和华给你起名叫青橄榄树,又华美,又结好果子。’(耶十一 16 )。‘他的枝条必延长,他的荣华如橄榄树。’(何十四 6 )。所以保罗想到外邦人野橄榄树的枝子被接在园里的橄榄树上,它就是以色列民。从园艺学的观点上,保罗所说的是不可能的。在园艺学上,好的橄榄树,接在野的橄榄树,使它产生好的果子。保罗所描写的过程,在实际上是不加应用的,因为这是没有实际上的用途的。不过保罗要人明白的要点是十分清楚的。外邦人是在荒郊野地,处于荆棘之中;现在,因为上帝恩典的行动,他们被接在丰富肥壮的庭园橄榄树上。
在这幅图画中,保罗有二句话要说。
(一)第一是 警告的话 。在这种状况下,外邦人对犹太人很易产生轻视的态度。这岂不是犹太人被拒绝,外邦人得以进入么?在这一个犹太人普遍的被憎恨的世界,更容易产生这种态度。保罗的警告还是需要。他所说的实在和下面的说法相同: 如果不先有犹太教,我们就不会有今天所说的基督教 。如果基督教会忘了所从出来的根,那实在太不好了。只有把基督教传给犹太人方才能补偿所欠犹太人的债。因此保罗警告外邦人不可以轻视犹太人。他冷冷的说,如果真的枝子,因 他们的不信,被砍掉,又被接上去的,当更会有这样的事。
(二)第二是 希望的话 \cs8 。外邦人经验到上帝的慈爱;犹太人受严责。如果外邦人保守信仰,他们要留在上帝慈爱中;如果犹太人从不信中,脱颖而出,进入相信,他们必被重行接上;因为保罗说,如果野橄榄可以被接在园中的橄榄树上,那么橄榄树本身的枝子,岂不是更易接上么?保罗再一次想到犹太人进入的日子。
这段经文,有好些地方很难了解。他想到的图画,不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所常见到的;不过有一件事是十分清楚的 ── 犹太教与基督教,旧的和新的关系。这是对于一般要把旧约抛弃,认为这只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不适合基督教的人的答案。一个愚拙的人把使他达到高处的梯子踼去。一个愚拙的枝子把自己从树干上砍去。犹太人的信仰是基督教生长的根。只有当野橄榄和围中的橄榄合而为一,没有一根枝子不接在橄榄树上,那时结局才来到。
众人都蒙了怜悯(十一 25-32 )
保罗接近他议论的尾声。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保罗面对一个令他纷乱心碎的情况。对于上帝的百姓,当上帝的儿子来到世上的时候,却弃绝祂,保罗多少要找到一些解释。他从来没有闭目不看这悲惨的事实,不过他想找出怎样可以把这整个悲惨的情境配合在上帝的计划里。不错的,犹太人抛弃基督,不过在保罗看来,他们的这样抛弃,为的是要把基督赐给外邦人。为要保持上帝目的的主权,保罗甚至说,这是上帝自己使犹太人的心刚硬,为的是要为外邦人开辟一条道路。不过另一方面,听上去似乎矛盾,保罗仍然主张他们没有接受上帝的赐予是出于犹太人自己的责任。保罗坚持两者俱兼 ── 上帝的权柄与人的责任。他的议论有些复杂,为了较易了解,分条缕述如下:
(一)保罗确实的知道犹太人的心便并非是全体的,也不是永久的。它有一个目的,当这目的达到以后,就会除去。
(二)保罗把犹太人地位的两极性放在上帝的计划里。为要使外邦人进入,完成福音是为天下人民而设的目的,犹太人到了为上帝仇敌的地位。保罗所用的字是 echthroi 。这一个字很难翻译,因为它含有主动与被动两方面的意义。它可译成憎恨,或 被憎恨 。在这话中,很好的把这二个意义放在一起。犹太人仇视上帝,拒绝上帝的赐予;因此他们不被上帝喜悦。这是犹太人现在的地位。不过他们又有另一种的地位。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在上帝的计划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这是无法可以更动的。无论他们怎样,上帝不能收回祂的话。祂向他们祖先所有的应许,必须完成。这对于保罗是很清楚的。他引用赛五十九章二十至廿一节予以证明。上帝的弃绝犹太人是不会永久的;他们到了最后,亦必然进入。
(三)保罗有一种出人意外的思想。他说,‘上帝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有一件事,非保罗所能想像的,那就是任何国家的任何人可以藉 他们自己得救。现在,如果犹太人能以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他们就会以为凭藉他们自己的努力,有权获得上帝的拯救。所以保罗说上帝把犹太人也关在不顺服之中,使他们知道他们的得救,不是出于他们的努力,乃是出于上帝的怜悯。除了上帝的怜悯以外,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都不能获得拯救。
保罗的议论,在好多方面,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他所提出的证明也不太能够说服人家。他所说的有些事甚至会令我们的心战栗。不过他的议论并非不切实际,因为在这后面,最紧要的事就是有一种 历史的哲学 。在保罗看来,一切都 由上帝管理 。甚至即使最令人心碎的事也不会在上帝目的之外。没有一件事是盲目进行的。上帝的目的是不会错乱的。
有一个晚上,一个女孩站在窗边。那时巨风以极大的速度狂吹。她说,‘今晚的巨风必然脱离了上帝的掌握。’对保罗看来,这样的事必永远不会发生。没有一件事会越出上帝的管制;每一件事都要完成祂的目的。
保罗在此之上,又要加上一件极重要的信念。他主张在这里面,并藉此一切, 上帝的日的并非毁灭,乃是拯救 。保罗甚至说,上帝的计划为要达成拯救人。到了最后的分析,这并不是上帝的忿怒得到人,而乃是上帝的爱抓住人。
以色列民的情况正犹如诗人汤普生( Francis Thompson )在其‘天上的追寻’那首诗里动人的描写。
我逃避祂,在白画,在黑夜,
我逃避祂,越过岁月的拱门;
我逃避祂用各种形形色色
心意的方法;我隐藏在欢笑苦泪之中。
……………………
不过从容的追,
不乱的步伐,徐徐的速度,庄严的急切,
他们击出 ── 天上声音的击出
比较脚步声更快捷 ──
‘一切享都辜负你,你却辜负我。’
于是在诗中到了那逃亡者到了受责打的时候。
我赤裸 ,等待你爱的责打!
我的装备你一件一件的打破,
打到我屈膝,
我完全不能自 。
于是到诗的最后。
我逡巡的足音;
究之,我的忧郁是否乃是,
祂伸出爱抚的手的荫影?
‘啊!我 ── 最宽纵的,最盲目的,最软弱的,
却就是你所在寻找的!
你驱使你的慈爱,你驱使我!’
这正是以色列民的境况。他们长久的反抗上帝;到今天,仍然如此。不过上帝追寻的爱还是追随 他们。我们对于罗马书九至十一章,无论作怎样的阅读,经过最后的分析,这几章经文所论的乃是尚末完成的爱的追寻。
赞美的心的呼声(十一 33-36 )
保罗从未写过比这一段更具独特性的经文。在这里我们看到由追求真理的头脑转而为敬拜赞美的心。最后,一切都必过去进入奥秘之中。人不能了解,不过在其心中却是爱。如果一个人能够说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那么还有什么没有说的呢?在人的情况中,有某种的两极性。上帝给人头脑,人的责任就是尽量的用它去思想。不过有的时候,头脑也有到了极限的时候。在那时,只有接受与赞美。
‘如果我是知道一切,
会如何发出赞美之声呢?’
保罗绞尽了脑汁,想解释一个令人心碎的问题。他不能说他已经获得了解答,似一个人做几何题这样的清清楚楚解答了一个题目。不过他却确确实实的说,他已竭尽其力,现在他已满意的把它交给上帝的慈爱和能力。在人生中有好多时候,我们不能做什么,只能说:‘我的头脑已经至矣,尽矣;也捉摸不到你的心意。现在只能把我们的全心,信靠你的慈爱。愿你的旨意成全!’ ── 《每日研经丛书》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一章
六.犹太人的余数( 11:1-10 )
上章保罗既提到以色列人的不信而被丢弃,并且他们的不信是无可推诿的,并非因为没有人传给他们,也不是因为没有听见,乃是因他们自己的悖逆硬心,不肯信服神的缘故。这样,难道以色列人就被弃绝了吗?保罗在这里加以解明。虽然以色列人大多数顽梗不信,但不是全都灭亡,有一部份以色列人是会得救的。
从第 9 章开始,保罗就在辩证神的拣选是凭祂自己的恩召,不在乎人的行为。以色列人虽然在历史上获得若干在神的事方面比较优先的权利,但并没有可夸之处,反倒因为他们未好好利用所有的权利,显出他们辜负神的恩典比外邦人更多。
神是不偏待人的,没有理由要偏待以色列人。但若外邦人得救了,而犹太人就被丢弃,那么岂不是神偏袒了外邦人吗?当然神也不能偏袒外邦人,以色列人虽然并无可夸,但他们不是也可以像外邦人那样,站在罪人的地位上蒙恩么?本章的主要信息就是要解明这一点,以色列人必要像外邦人那样的得救。
虽然大部份的犹太人被摈弃在救恩之外,但有一部份的犹太人是会得救的。其实外邦人的情形也一样;大多数外邦人因不信而灭亡,只有少数信的人得救。可见所有人的情形是相似的,神并不偏待任何人;犹太人和外邦人,不但在犯罪方面是一样的,在蒙恩得救方面也是相同的。
1.保罗自己的见证( 11:1-2 上)
1-2 上 怎么知道以色列人有一部份得救呢?
保罗就是一个例子,不但蒙恩得救,且蒙召作外邦使徒。可见在福音时代,犹太人也有一部份得救的,这全在乎人有没有信心。保罗是标准的犹太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他的蒙恩,是一切其他犹太人也可以蒙恩的最好证明。可见那些没有得救的犹太人,他们不得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信的缘故,怎能诿过于神?
保罗正是神预先所认识的百姓:上文 8:29 节说: “祂豫先所知道的人,就豫先定下 …… 。” 按神的预知而信的人,神并未弃绝,那些被弃绝的人乃是不信的人。
2.以利亚时代的蒙恩者( 11:2 下 -4 )
2 下 -4 先知以利亚的时代,亚哈作以色列王,王后耶洗别使以色列全国陷在拜巴力的罪中。以利亚虽然曾求神使天三年半不下雨,又在迦密山上行了从天上降火下来的神迹,杀了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仍难免被耶洗别追杀;所以他在神面前控告以色列人说: “主阿,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但神却回答以利亚说:祂为自己留下有七千以色列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怎么会有 “七千” 这么多人未向巴力屈膝,而以利亚竟然不知道呢?可见神有祂自己的方法,保守那少数向祂忠心的人。在以色列国最黑暗的时代,还能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由此可见:只要有人真心信靠神,祂不但不丢弃,而且会用祂奇妙的方法保守他们。何况在今日恩典时代,若以色列人诚心信靠神,岂有不蒙悦纳的呢?神必像在以利亚时代那样,保守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使徒保罗就是其中的一个。
注意:保罗将以利亚时代那些有信心不向巴力屈膝的人,与今日那些向基督有信心的人相提并论。暗示旧约那些有信心的人所信的,实在就是未来的基督,与今日我们所信的其实是同一位,正如以诺预言基督与千万圣者降临(犹 14-15 ),亚伯拉罕仰望基督的日子(约 8:56 ),摩西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来 11:26 ),以色列人仰望那预表基督的铜蛇而得救(民 21:9; 约 3:14 ),大卫预言基督复活升天说: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太 22:44; 徒 2:34-35 )。他们都是信那要来的基督而得救的。
3.如今的蒙恩者( 11:5-6 )
5-6 “如今” 就是今日恩典时代,神也像以利亚的时代那样,有留下的 “余数” ,就是少数有信心的犹太人是蒙恩得救的。那么这些 “余数” 的犹太人,是否比别人更有可夸之处?不是,他们的蒙恩不是出于行为,乃是出于恩典,不然恩典就不算是恩典了。
4.其余顽梗不化的人( 11:7-10 )
7 “以色列人所求的” 就是要 “凭律法” 而求称义,这些人并没有得着神的恩典,因他们凭行为求,不凭信心求;所以除了那些蒙拣选的蒙恩者(即 5-6 节的少数有信心的人)之外,其余的犹太人,都因他们的骄傲成了顽梗不化的,就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肯领受真道,而被摒弃于救恩门外的。
8-10 注意: “神给他们昏迷的心” 是在他们 “顽梗不化” 之后,他们坚持以行律法为夸口,所以对神所应许的救恩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一样,无法看见其中奥妙的旨意;又像一个耳聋的人,纵然听也听不明白。本节引自申 29:4 。当时摩西在摩押平原,追述神为以色列人四十年来所行的一切大神迹大奇事。以色列人虽已看见听见,却像没有听见没有看见一样。使徒引用摩西的话,是要说明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顽梗不化的情形,自古以来已经是如此。
9-10 节引自大卫的诗 69:22-23 。
那里的上文 20-21 节: “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 这些话都是预言基督受难的情形。这样,该篇下文 22-23 节的话就是指那些拒绝基督,把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人而言了;使徒把这话引用在不信的犹太人身上,可见不信的犹太人,和钉死基督的人实际上是一样的人。他们不信的结果,不但自己拒绝救恩,且成了十字架的仇敌。按灵性说他们倒是真正的外邦人。所以他们所夸耀的律法反成为他们的纲罗,因他们杀害了神所差来的救赎主,藐视基督的救赎。这种自高自是的态度,使那本该成为他们的 “筵席” 的福音,反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问题讨论
神对待外邦人与犹太人是否有所偏袒?所谓 “得救的余数” 到底指什么?使徒引用以利亚时代神留下不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对我们有什么教训?如果犹太人得救只是 “余数” ,那么外邦人得救是否 “全数” ?使徒为什么把诗 69:22-23 的话引用在不信的犹太人身上?
七.神旨的奇妙成全( 11:11-36 )
本段说明神并非完全丢弃犹太人,也不是永远丢弃,只不过利用了犹太人的拒绝救恩,暂时把他们放在一边,使外邦人蒙恩,并藉着他们如此的被弃,警戒外邦人也不可轻忽接受救恩的机会,到最后犹太人也要蒙拯救。
1.犹太人被丢弃是外邦人的机会( 11:11-12 )
11-12 犹太人的失脚,并非神的本意,神并非故意叫他们跌倒,乃是他们自己 “绊跌” 在神救恩的磐石上。他们对救恩的误解、不明、轻视,以致他们拒绝了救恩;但他们既拒绝了救恩,神便藉着他们的拒绝,把救恩转向外邦人 ── “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 这样暂时把救恩的重心转向外邦之目的,是要 “激动他们发愤” ,意思就是说要让他们因看见外邦人的蒙恩,而发现他们自己所丢弃的救恩,原来是神宝贵的恩典,因而受激发,懊悔过去的错误,而重新产生要得着救恩的心。
这里所谓的 “激动” ,就如一个住在新兴国家里的人,他们原本有权利可以申请公民权,却因犹疑不信放弃了他的权利,到后来发现许多人正尽力设法申请他所放弃的公民权,于是他深深懊悔自己的轻忽,想要重新得回他的公民权。以色列人失去了神国 “公民权” 的情形正是这样。神允许以色列人暂时被弃,好使他们看见别人蒙恩之后,日后必为他们所扎的人悲哀懊悔(亚 12:10 ),而仰望他们先前所拒绝的救主。
12 节加强 11 节的讲论, 12 节的 “过失” 和 “缺乏” ,与 11 节的 “失脚” 和 “过失” 是相同的意思。 “缺乏” 原文 heetteema 是 “缺点” 或 “减数” 的意思,在林前 6:7 译作 “大错” 。若犹太人因误解救恩之道,在这方面有了缺点,却反使天下可以蒙恩而在灵性上富足;则若他们虚心接受救恩,充分地明白救恩真道,认识基督救赎的宝贵 …… ,岂不是更能使外邦人蒙恩吗?
“何况他们的丰满?” 原文 pleeroma “丰满” ,可 6:43;8:24 译作 “装满” ;约 1:16 作 “丰满” ,罗 11:25 译作 “添满” ; 13:10 译作 “完全” ;弗 1:10; 加 4:4 译作 “满足” ;弗 4:13 译作 “满有” ;西 1:19 译作 “丰盛” 。
注意,保罗在这里是假设的话,主要意思是说明犹太人拒绝救恩,反使外邦人蒙恩,这固然是好,却不是神的最好。
神的本意并非叫他们 “跌倒” 而使外邦蒙恩,倒是要他们先蒙恩,然后把救恩传给外邦。犹太人若这样走在神的 “最好” 的旨意中,就必更能使天下人蒙福了。所以神绝不是原本无意救外邦人,而临时因犹太人的拒绝,救恩才转向外邦人。这一点是必须留意的。
2.劝戒外邦信徒当以犹太人为鉴戒( 11:13-24 )
A.表白的话( 11:13-14 )
13-14 保罗说,他对外邦人说这话,是 “敬重他的职分” (敬重原文是 “荣耀” ,见圣经小字)。因他是外邦人的使徒,虽然他在上文的讲论,似乎贬低了犹太人,把他们说得比不上外邦人。其实他不是轻看犹太人,而是敬重神所托付他的使命。他既是外邦的使徒,理当对神的救恩如何传于外邦 ── 神对外邦人的救赎计划 ── 有透澈的认识。他对于犹太人未能选上神最美好的旨意,即接受救恩,而使天下人蒙恩,却拒绝了救恩,才使救恩传给万国,虽然感觉是一件憾事;但保罗自己却在少数犹太人中,不但蒙恩得救,而且蒙召作外邦的使徒,这是他莫大的荣耀,是他所看作十分珍贵,理当忠心尽职的。既然这样,当然难免在他的讲论中,比较多提到外邦人蒙恩方面的信息了;但这不能说他是存心要轻视他的同胞;他倒是想藉此激发他的同胞,使他们因见外邦人的蒙恩,或许有人会反省自卑,因而得救,这是保罗的心愿。
注意,这里保罗是对外邦信徒说话,先告诉他们不可自呜得意,轻视犹太人,那就重蹈犹太人覆辙了。
B.劝戒外邦信徒不可骄傲( 11:15 )
15 “他们” 指犹太人,若犹太人被神丢弃,天下的外邦人就有机会与神和好,那样犹太人也可能被神重新收纳,像从死里复活一样。全节的意思是提醒外邦人不可骄傲,以为犹太人被丢弃就比不上他们,其实神怎样丢弃他们,也可以怎样重新收纳他们。
C.新面的比喻( 11:16 上)
16 上 从本节开始,使徒用两个比喻劝戒外邦信徒要警惕。
“新面” 原文 aparchee 是初熟之果的意思。本书 8:23;16:5 都译作 “初结的果子” 。
以色列人在初熟节时,要将初熟的庄稼一捆献给神(利 3:9-14 ),又在五旬节时将初熟的麦子之细面,做成两个饼,当作初熟之物献给神(利 23:25-21; 民 15:21 )。在林前 15 章保罗以基督的复活作为信徒也要复活的 “初熟的果子” ,这样本章的 “新面” 也该指基督说的,基督既是圣洁的新面被献给神,那么一切信基督而成为祂身上肢体的人(不论犹太人与外邦人),也必圣洁而蒙悦纳了。基督既是新的生命粮,一切领受祂的生命而成为新面团之内的,也都与基督同蒙神的悦纳了。犹太人固然不可轻看外邦人,外邦人也不可轻看犹太人因为彼此都是靠基督成为我们的圣洁才得以圣洁(林前 1:31 ),而非因本身圣洁所以算为圣洁的。
D.橄榄与野橄榄的比喻( 11:16 下 -24 )
16 下 -24 在此使徒用橄榄与野橄榄之比喻,说明外邦人得救与犹太人得救之关系。
这比喻仍然是要警告外邦人不可骄傲,免得被丢弃。
“橄榄” 指犹太人, “野橄榄” 指外邦人。橄榄根指神所应许的基督(注意 18 节 “ …… 乃是根托着你” ,可见这根不会指任何信心伟人,乃是指主耶稣)。神在基督里所赐救恩的各种福乐就是橄榄根的肥汁。基督的救恩是先赐给犹太人的,但因犹太人的不信,就像枝子被折下来,失去了可享受从橄榄根所供给的肥汁,即失去了根据神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特别是关乎基督救恩的应许,参加 3:16 ),所能得着之一切属灵福祉的机会。但外邦人却因此像野橄榄的枝子一般地被接上去了。他们得着了藉着信而接受救恩的机会,成为亚伯拉罕信心的子孙, “同蒙应许” (弗 3:6 ),又因信可享受那藉基督而得着的 “肥汁” 。
使徒在此警告外邦人(注意,不是指个人,乃指整个犹太以外的民族),不可因为现在他们得着可以蒙恩的机会而骄傲;因为神既然能把本树的枝子砍下,把本来先给犹太人可以蒙恩的机会拿去,转给外邦人,当然也可以把被接上的枝子 ── 外邦人 ── 折下来,或把已折下来的重新接上。外邦人(按整群人来说)若忽视所给他们的救恩而拒绝他们可以蒙恩的机会,这机会同样会被夺去;而犹太人若重新悔改,愿意相信,也同样可以再得着蒙恩的机会, “像本树的枝子,接在本树上” 那样。
注意,技子的被接上或被折下,不是指个别信徒的得救与灭亡。虽然这几节经文用了单数的 “你” 字,但使徒在此是以犹太与外邦(一切犹太以外的民族)两大族类来作比较说的。犹太民族拒绝了救恩,便失去了蒙恩的机会,像枝子被折下,外邦人却因此得着蒙恩机会,像枝子被接上,这都是按两种族类来说。外邦人像野橄榄枝被接上,并非说一切外邦人都得着救恩,乃是说所有外邦都有可得救之机会;犹太人如橄榄枝被折下也不是说每个犹太人都要灭亡,乃是按整个民族来说,救恩的机会(重心)已转向外邦了(按个人而论,保罗就是福音时代蒙恩的犹太人)。所以使徒保罗的意思是警告外邦的教会,重视他们传福音的责任,若外邦人像犹太人那么骄傲,藐视神的救恩,他们也会同样失去机会;也就是说外邦蒙恩的教会时代,也会过去。若将这橄榄枝被折下的比喻,用在个人的得救与灭亡方面,必然误解全段的意思,这是解释本段经文的重要关键。
3.以色列家得救的奥秘( 11:25-32 )
圣经中提及神旨之奥秘有好几方面:
A.福音的奥秘(弗 3:3 )。
B.教会的奥秘 ── 教会与基督联合为一(弗 5:22-32 )。
C.信徒身体复活之奥秘(林前 15:51 )。
D.大罪人显露之奥秘(帖后 2:3 )。
E.天国之奥秘(可 4:11 )。
F.以色列家得救之奥秘(罗 11:25-26 ),即本处所要研究的。
A.这奥秘旨意成就的时间( 11:25-26 上)
25-26 上 以色列家全家都要得救被称为一种奥秘,也就是说这是还没有完全揭露出来的隐秘事。
我们对神这部份旨意,所知道的仍属有限。按使徒保罗在此所启示给我们的是以色列人有几分硬心,要等到外邦人数目添满,然后他们才会全家得救。
外邦人数目添满,即外邦人得救的数目满足。今日教会仍未被提接,基督还没有再来,就是等候这个数目的满足。这数目何时才满足呢?那是一个奥秘,无人可知。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与外邦数目添满有密切关联,也是一个 “奥秘” 。
此外,在此所称之 “全家” 指什么?
是指外邦人得救数目满足之时还生存在世上的以色列人吗?(原文 pas
'israeel 即全以色列人)抑系整个以色列的民族?
本讲义认为这 “全家” (或全以色列人)应指一切有信心之以色列人;因若仅指基督降临时还生存的以色列人,则实算不得是 “全” 以色列人;但若全家指整个以色列民族,则事实上以色列民族早已有许多是不信基督而灭亡的人。从他们出埃及起至使徒写这书信时,与现今的时代,有信心的以色列人只是很少的数目 ── “余数” ;所以这 “全家” 若指按肉身作以色列人的以色列民族,则既已有许多不信而灭亡了的以色列人,就根本不可能全以色列得救了。
以色列人拒绝基督之后,救恩转向外邦人;但全以色列仍有应得救相信的人,这等人要在外邦数目满足之后,基督降临时,他们再得着悔改信主的机会而得救。那时最末后的 “余数” 也要得救,于是以色列全家得救。
一切没有信心的以色列人,不当列于这 “全家” 之内。罗 2:29;4:11-12;9:5-9 已清楚说明真以色列人是有信心的人。从亚伯拉罕生的不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惟独照亚伯拉罕之信心纵迹而行的,才是真以色列人。如今以色列家还没有齐全,在救恩转向外邦之后,以色列民族中,仍有当得救的人,到他们都归信神所打发来的救主之后,全以色列得救的应许才完全应验。那就是大灾难结束,神将那叫人恳求施恩的灵浇灌他们,给他们一个洗罪的泉源的时候(亚 12:10-14,13:1 )。
B.这奥秘旨意成全的圣经根据( 11:26 下 -27 )
26 下 -27 在此引证赛 59:20; 诗 14:7;53:6; 赛 27:9; 耶 31:31,34 等处经文之精意。
如此引证,为表示使徒之论证有旧约的根据。这些经文之根据,证明神的应许必不落空。按神的信实而言,祂不能废掉祂与以色列人祖宗所立的约。所以,以色列人的被丢弃是暂时的,最终他们仍要得救。
注意:这 26,27 节,说明了雅各家的得救,并非只是肉身的得救,基督降临结束大灾难,固然是以色列人的身体脱离苦难;但这两节经文所给我们看见的,是罪恶的消除 ── “必有一位救主 …… 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又按亚 12:10-14;13:1 所论以色列悔罪的情形,他们既是为罪悔改,仰望救主,那么所得着的当然是灵魂的得救了。不论他们在千年国中的地位与教会有何不同,但灵魂得救这一点应当是相同的,因他们和我们同样悔罪得救,并同样仰望救主。至于他们得救以后,是否立即得荣耀身体,抑仍在肉身活着,以后才进入永世,圣经没有显明,仍是一个奥秘。但从亚 14 章 ; 赛 66 章可知,基督设立千年国在地上时,耶路撒冷成为万国的中心。至于万国的人如何到耶路撒冷守节敬拜,圣经未记其细则,但可以推想不会和旧约律法完全相同;因旧约既是预表新约之基督,而在新约时代,已由心灵的新样的事奉,取代了仪文的旧样,则千年国时代亦必然按千年国时之新原则敬拜了。
C.这奥秘旨意成就的奇妙( 11:28-29 )
28-29 “就着福音说 …… ” ,即按基督所成功之福音而论,福音原是使犹太与外邦都可以蒙恩;但犹太人既拒绝这福音的奥秘,又不承认外邦人可以得救,极力逼迫传福音者,反而成了十字架福音的仇敌;然而按神的拣选而论,他们是 “列祖” ──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 ── 的后代,是蒙爱的百姓,神按祂的信实仍必恩待他们。
“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意思就是不会错误以致后悔的。如果亚伯拉罕的子孙,最终不能得救,岂不是神选召亚伯拉罕施恩给他的应许,都是一项错误的事么?但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不会错误的。以色列人终必蒙爱,不过他们怎样仍会蒙爱,不是按我们的想法成就,乃是按神自己奇妙的旨意成就。
D.神施怜恤的步骤( 11:30-32 )
30-32 为什么说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呢?犹太人不是拒绝福音而被弃吗?
使徒在讲明上文神旨奇妙成全之后,得着这个结论,就是:神因犹太人的悖逆、不顺服、拒绝福音,而使外邦人蒙了怜恤。神这样行的结果,既显明人(不论犹太与外邦)都是不顺服的, “将众人都圈在罪里” (参加 3:22 ),又叫他们都可以得蒙神的怜恤。
神的作为决不会因人的软弱失败,以致坏祂的原来计划,像一列火车误了钟点,其余班车也都受影响那样。神按祂的预知,对祂救赎计划之成全,早已预为安排。犹太人摈弃救恩,福音就转向外邦;等到外邦人添满了数目,犹太人又重新有得救机会。所以,神的作为总是互相衔接,绝不虚耗时光。其实人的软弱失败只能误他自己,绝不能真正误了神的事。
上文 25 节提到 “外邦人的数目添满” ,已暗示外邦人得救的日子也将成为过去(林后 6:1-2 )。他们重蹈犹太人的覆辙拒绝救恩,而失去蒙恩机会,那就是教会恩典时代的结束。现今人心厌烦真道,各处的拒绝福音、硬心不信的情形,正是恩典时代的门就要关闭的征兆;而以色列家经过灾难之后,重新有得救机会,归信基督(亚 12:10 )。这样,加上经过大灾难而信了主的以色列人之后,以色列家便齐全地得救了,这就是以色列全家得救的意思。
4.使徒的称颂( 11:33-36 )
33-36 这称颂可为本段之总结,是保罗在申述神奇妙救赎计划之后,所发出的心声,这称颂可分为七点:
A.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远非渺小而喜欢自夸的人所能比拟。
B.神难测的判断: 超乎凡俗人的想像之外,不是人思想所能全然领悟,必须由神的灵启示才能明白。
C.神难寻之踪迹: 其行事之奇妙,能力之伟大,不是人所能寻察其究竟。
D.神高深之谋略: 没有人能作神的谋士,反之,祂乃是人的最好谋士,因祂知道每个人的心。
E.神无穷的财富: 有谁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如果有人奉献什么给祂,必须先认识祂有无穷的财富。人只不过蒙恩才得这机会向祂表示敬爱而已。
F.神是万有的本源: 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基督徒有了万有的神,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G.永远的荣耀: 只有永在的神才堪当永远的荣耀。生命像一片浮云的人怎能享受永远的荣耀?
问题讨论
犹太人拒绝救恩,然后救恩临到外邦,这是神最美的旨意吗?保罗的信息似乎偏袒外邦人,是吗? “新面” 是指什么?橄榄和野橄榄的比喻怎样解释?橄榄枝的折下和接上,是否代表个别信徒的得救与灭亡?圣经提到神旨意的奥秘有那几方面:在这里所提的奥秘是指什么? “以色列全家” 所包括的是什么人?保罗怎样证明神的旨意最后必会得着完满的成全?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罗马书
注释
十一 1-10 以色列的现状:「恩典的余数」
正如保罗在九章 30 节至十章 21 节所描述,以色列人目前的情况,似乎仍然是一个对神在福音中所显的义带有强烈抗拒的民族。正如结尾的那节经文所言,以色列人总是「悖逆顶咀」。然而,保罗现在却提醒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他早在九章 24 、 27 至 29 节已经强调过,有一小撮「余数」( remnant )的犹太人仍然是神的百姓。他现在重回这个主题,并且清楚表明,虽然大部分以色列人还是「顽梗」( 7-10 节;参九 30 至十 21 ),但「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5 节),仍有一部分犹太人是相信基督的。
保罗再次显出他敏锐的触觉,他能够推想到他的教导将遭人误解,有人会提出质疑说:「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 1 节)神弃绝以色列人成为「祂的百姓」,这想法极可能是得自保罗论证属神的百姓完全是在乎神主权的「呼召」,而不是在乎是否出自亚伯拉罕肉身后裔的结论(九 6-29 ),以及得自保罗指责以色列人没有信服神的义的控诉(九 30 至十 21 ;参十 3 )。不过,正如保罗现在清楚表明,这并非他想作的结论。「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 2 节上;参诗九十四 14 )。保罗不单肯定有「余民」会被拣选得着救恩(参九 6-9 ,十一 3-6 ;加尔文亦持此观点),更肯定神会继续「拣选」整体以色列(参十一 28-29 )。于是,随着保罗描述神如何透过在目前拯救余民( 3-10 节),将来拯救「全以色列」( 11-27 节),来显明祂拣选以色列民,这句肯定的宣言便成了本章的标题。
保罗认为,他当时的情况可与昔日伊莱贾的日子相比。因为先知伊莱贾正因为环顾四周的以色列人都不是敬拜真神而深感绝望,而神则向他保证已保存了七千名「真实信徒」作为核心分子(参王上十九 10-18 )。同样的,在保罗的日子尽管有大部分犹太人并未信主,但仍有「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为数不少的犹太人──就像保罗本人(参 1 节下)──已经信从了耶稣基督的福音而得蒙拯救。然而,余民能够保存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是不可能靠「行为」而获得此身分的( 6 节)。这种全心全意靠行为的心态,已经在保罗的众多犹太同胞身上证明是失败的,结果导致他们不能得着一直努力所追求的义( 7 节;参九 31-32 ,十 2-3 )。可是,正如因着神的介入,为拣选的人带来救恩(参 6 节的「恩典),那么,「其余的」不能得着救恩;他们「成了顽梗不化的」,也同样是神的作为了。
从第 8 节将申命记二十九章 4 节和以赛亚书二十九章 10 节混合为一的引句,和九章 18 节的相近经文〔虽然那里采用了一个不同的希腊文( sklērynō ),观念却是相同〕,清楚显示出使人顽梗的是神。虽然以色列人仍然要为他们没有对福音作出响应负上全责,保罗却同时清楚指出,神又在背后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使人不肯相信福音。
十一 11-32 以色列人的将来:救恩
神忠于自己的应许,要以色列成为一个大国(九 6 上),这承诺是不会落空的:祂不会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 1-2 节)。我们绝不应该因着保罗的大多数犹太人同胞不肯相信福音,而蒙蔽我们看不见一个事实,就是以色列人并不全部「顽梗」(「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5 节),而「顽梗」也不是最终的结局(「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26 节)。预言以色列人将来的救恩是这部分的焦点,也是保罗讨论以色列和福音的最高潮。保罗先指出神如何借着以色列人目前的不信,来完成祂对普世的救赎计划( 11-24 节),然后便逐步带出此高峰。从保罗责备外邦人基督徒对犹太人未信者作出不适当「夸口」的说话中,显出保罗在这部分所建立的神学,已经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
十一 11-24 在神计划中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保罗再次以一个问题来展开另一阶段的讨论。「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他那迅速而强烈的响应是:「断乎不是!」又再一次反映出人对保罗刚才所说的话产生了误解。不错,从整体而言,以色列是「失脚」了:她不肯相信基督──这是神预定人得着义的途径(参九 33 ,十 2-4 )。然而,以色列人的失脚却未致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因为犹太人的「过失」已经启动了一个将会使他们「发奋」的过程,最终会为他们带来救恩( 11 节下;参十一 26 )。整件事的发展要经过一个中间阶段:外邦人的得救。保罗暗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大门,是因着犹太人拒绝相信福音而开启──保罗在其宣教工作中已屡次见证此情况(例如徒十三 45-47 ,十八 6 ,十九 8-10 ,二十八 24-28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调,福音由犹太人转到外邦人远远不单只是一个历史进程:正如新约圣经在此处和其它地方都清楚指出,它是出于神救恩计划的一部分(参徒十三 47 引用赛四十九 6 ,和徒十五 16-18 引用摩九 11-12 )。结果,当犹太人看见外邦人享受到神的祝福,就轮到他们十分妒忌──正如申命记三十二章 20 节──也是保罗在十章 19 节所预言的。
保罗在这段指出,在神为拯救所有属祂之人的计划中,犹太人的不信是其中的一步。此计划包含了 3 个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交替运作的阶段: 1. 犹太人的过失开启了 2. 外邦人得救的大门,引致最终 3. 犹太人的得救。从保罗在这部分对此论点作出不少于 6 次的重述(参 12 、 15 、 16 、 17-24 、 25-26 、 30-31 节),便可反映出他对此重点的重视程度。在第 12 和 15 节提到犹太人最终被纳入救恩之中──「他们的丰满 / 他们被收纳」──带进了第四个阶段:「更大的丰满 / 死而复生」。由于保罗表示犹太人得进入救恩是末后的事件(十一 26 ),那么,这几个阶段便可能指到神的国最终借着基督的再来而建立,一同带来特殊的福祉和死人的复活。
除了解释以色列人目前的过失如何得以逆转,这计划亦成就了两个其它目的。第一,保罗说明自己作「外邦人的使徒」的动机,也离不开想尽量拯救一些犹太人同胞的深切盼望( 13-14 节)。因为当保罗劝外邦人信主的同时,便激起犹太人产生更大的妒忌,也许,会使「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的日子快些临到( 25 节)。
第二,保罗在这个过程中,为罗马的外邦人基督徒对犹太人抱有自夸的态度,而找到责备他们的理由( 17-24 节)。
保罗在第 13 节清楚表明,他是因为这些外邦人基督徒应该为 17 至 24 节中的表现,负上个人的责任而写了这段话( 17-24 节中的「你」都是单数式的代名词)。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采用了着名的橄榄树比喻。保罗将橄榄树的「根」比作以色列的列祖(参 28 节),原来的「旧枝子」比作犹太人,接上的枝子比作外邦人,而橄榄树本身则比作神的百姓。学者们曾经讨论,保罗是否参照当时的园艺实务来构想出这个比喻。然而,这个讨论显然是失当的,因为保罗很可能对这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作出改动,来配合他在神学上的实例。保罗在此所关注之有关外邦人基督徒夸口的事,似乎是因着作为旧枝子的犹太人「被折下来」,以致让「野橄榄」的外邦人得以「接上」这事实所引起的( 17 、 19 节)。保罗并非为这件事争论──事实上,他本人也刚刚提出了类似的论点( 11-12 、 15 节)──却是在争议外邦人基督徒是否有权为此事夸口。他们不可以忘记他们所接上的橄榄树根,本身正是犹太人的,因为神的百姓是建立在祂给予列祖的应许和列祖的历史上(亦参四 11-12 、 16-17 ;加三 15-29 )。罗马外邦基督徒所属的教会,只不过是从旧约神的百姓延续下来的同一个群体。
保罗还提出了外邦信徒不应夸口的第二个理由:这会对他们的属灵状况构成伤害。因为自夸正与我们的信仰──谦卑接受神的白白救恩──背道而驰( 20-22 节)。犹太人因着不信而失去了作为神百姓的地位,罗马的外邦人基督徒也必须醒觉到,若容让自己陷入同一样罪的时候,将会遭到怎么样的危险。
在这部分的结尾( 23-24 节),保罗再次回到他在开始时提出的论点( 12-13 节),他用橄榄树的比喻来给予犹太人最终将得着救恩的盼望。这些天生的枝子目前虽然是「被折下来」( 17 、 20 节),但仍可分享到本身树根的圣洁( 16 节下)。连那「逆性」的外邦人尚且能接上,犹太人当然更能再一次接在神的橄榄树上。不过,这件事能否成就,完全在乎犹太人「不是长久不信」。以色列人最终得救诚然是神的作为,但是,却不能没有他们所作出的信心响应──这是神让人享受祂所赐的福气之前,要求人必须履行的先决条件。
十一 25-32 「以色列全家得救」
保罗在 11 至 24 节一直暗示以色列人将来会有复兴的盼望(参 12 、 15 、 23-25 节),如今更以揭示「一个奥秘」的形式来加以说明。保罗是根据旧约(但二 27-30 、 47 ,四 9 )和犹太人对启示的观念,来运用「奥秘」这个措辞;它是指神对历史的计划早已全盘定案,却一直隐藏和等候在适当的时刻揭示出来(特别参林前二 7 ;弗三 9 ;西一 26-27 )。对保罗而言,这个现在揭示的奥秘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神如今在外邦人身上所行的作为(特别参弗三 1-10 )。因此,对于保罗将神来回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所成就的救恩计划称之为「奥秘」,是毫不出奇的。
第 25 节概括地重述了保罗在 11 至 24 节已屡次描述的过程:「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正如保罗已经在 3 至 10 节中表明,神只是使一部分犹太人硬心,因为有些犹太人将会借着相信基督而得着救恩。而且,他亦不只一次暗示这种硬心是暂时性的,现在他更明确指出:它只会持续至神决定外邦人进入神国的数目已经满了的那日子(亦参路二十一 24 )。
第 25 节清楚强调了这种硬心只是暂时性的,使人觉得当外邦人得救的数目满足了之后,全部的以色列人便会得救( 26 节上)。不错,带出这节经文的那个词 houtos ,并非强调以色列得救的时间,而是在于其方式──「于是」或「同样地」。可是,正如保罗一再指出,神将救恩带给以色列人的方式,就像神在历史中引进最后阶段的方式。因此,保罗的这节经文,似乎并非表示犹太人会在教会历史的过程中得着救恩。改教家所持的观点,认为保罗所指的是整体教会──「神的以色列」──得着救恩(参加六 16 ),其实也是不大可能的。综观由第九至十一章,「以色列」所指的是一个民族而非一个属灵的实体;而且,第 25 节还将它与外邦人作出对比,更肯定这名称在此处的含义。保罗所描述的,是一件在历史进入尾声时所发生的事,那时,基督在荣耀中再来;正如以赛亚书五十九章 20 至 21 节所记,那时「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布家的一切罪恶」( 26 下 -27 节)。「以色列全家」有一个集体性的含义:它所表示的并非最后一代的每一个以色列人,取而代之,却是对比于现时微不足道的人数,那时将有相当多的人数,足以代表整个民族〔参拉比的格言:「所有以色列人都可以在将来的世界立足」,不过,他在这句话之后列出了例外的名单( m.
Sanh. 10:1 )〕。有些学者认为,神会在真心相信耶稣以外,另设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拯救以色列人,但这是绝对不正确的。「以色列全家」的得救,只有当那时的以色列人都已经个别地相信基督之后才能成就(参 23 节:「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邦人,得救的唯一途径都是要相信基督(一 16-17 ,十 11-13 )。
随着保罗预言「以色列全家」得救,将这部分的讨论带进最高峰之后,他接着便说明此预言的论据:神对祂百姓以色列的拣选是不会撤回的( 28-29 节),和祂定意要怜恤「众人」( 30-32 节)。这两点都重复了保罗在这几章所讨论的要点。正如保罗已经清楚说明,作为一个整体,犹太人现今因着抗拒福音,而成为神的「仇敌」(参九 30 至十 21 )。但与此同时,他亦清楚指出,神没有废掉对以色列人的拣选(十一 1-2 )。但我们绝不可忘记保罗在九章 6 节下至 29 节的论点:以色列人的拣选是出于神自主和主权的呼召,而并非种族上的遗传。因此,以色列人要继续保持蒙拣选的有效性──正如救恩所关涉的──就必然局限于保罗所描述的那些情况里:犹太人在整个教会时代的过程中归向基督(余民;参九 27-29 ,十一 3-7 ),以及在基督再来时大量犹太人在极短时间内归向他们的弥赛亚(十一 25-27 )。保罗在 30 至 31 节最后一次重述了这部分的主要论点,就是犹太人不顺服 / 外邦人得救的过程。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互相转替的角度,来解释第 32 节。保罗在这里所教导的,并非一种个人的普救论──即每个人都将会得到神的怜悯,因此而得救(例如 Dodd 和 Cranfield 都持这见解)。反之,他所教导的是一种民族性的普救主义:神怜悯同时要临到外邦人和以色列人。
十一 33-36 赞叹神的计划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一章
D 神对以色列人的旨意(十一 1 ~ 29 )
1. 以色列人不全然被弃(十一 1 ~ 12 )
以色列人虽然是“悖逆顶嘴的百姓”,但是神并没有完全丢弃他们;早年他们曾拒绝神透过摩西与众先知所传的话,神也没有这么做。“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这一原则对他们并非不适用。在使徒时期,神拣选祂子民的原则也像在旧约时代一样,在祂的保守下之下,将忠实的“余民”存留。在以利亚的日子,全国性的背道几乎袭卷全境,却仍有七千忠心的少数人拒绝向巴力屈膝;同样,在保罗的日子,仍有少数犹太人相信,并不拒绝福音。保罗很清楚这一点──他自己正是其中之一。保罗身为以色列一族之人,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他也是耶稣的信徒,正如好些“按肉体”是他同胞的人一样。他们形成了一群信心的余民,是神的恩典所拣选的;他们的存在正证明了神并没有弃绝以色列,或放弃祂对他们的计划。即使从整体而言,以色列人未能达成祂的目标,这群蒙拣选的余民却达到了。影响大多数人的“顽梗不化”亦是神所预先知道的(此处只列举了三个 见证 ──分别取自以赛亚书、申命记与诗篇;九 33 则为另一组合成的“石头” 见证 )。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远继续。
以色列人绊跌了,但是却非永无复起之日。因为她的失脚,福音的祝福已经更迅速地延及外邦人。在使徒行传中重复出现的情形,都是因当地的犹太人拒绝接受所传给他们的救恩,宣教士才将福音直接传给外邦人。保罗和巴拿巴对彼西底安提阿的犹太人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徒十三 46 ,参廿八 28 )。倘若犹太人接受了福音,向外邦人宣道就成了他们的特权;然而现在,外邦人不是透过他们听到福音。可是,若在以色列人 失脚 的情况下,外邦世界可以获得加此丰盛的祝福,那么以色列人若复兴、重振,岂不十足是死而复活!
1. 神弃绝了祂的百姓么? 这个问题(希腊文的句型表示答案为否定的)与第二节的话,回应了七十士译本对诗篇九十四 14 的翻译:“耶和华必不丢弃祂的百姓”(参撒上十二 22 )。
亚伯拉罕的后裔 。此处主要指血统而言(参林后十一 22 ),可是也不摒除其属灵的意义(参以上四 16 )。
属便雅悯支派的 。参腓立比书三 5 。保罗书信与使徒行传有一“非刻意设计的巧合”,我们惟从前者知道保罗属于便雅悯支派,而惟从后者知道他的犹太名字叫扫罗。自知出身便雅悯后裔的父母,若对自己初生的孩子寄予厚望,而以该支派在以色列历史中最出众的一位人物来给他起名,是不足为奇的──“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引用保罗在使徒行传十三 21 提及以色列第一位王的话)。
2. 你们岂不晓得……? 保罗的惯用语(参六 16 )。
经上……是怎么说的呢 。参九 17 。此处是指列王记上十九 10 、 14 ,这些话是以利亚说的。
论以利亚 。直译为“在以利亚内”──意即,在列王记中记载以利亚的部份(可能指王上十七 1 ~王下二 18 )。参马可福音十二 26 ,该处“荆棘篇”即指“在出埃及记内记载‘荆棘’的部份。”
4. 神的回话 。希腊文为 chre{matismos ,是指神的回覆,此字源于不及物动词 chre{matizo{ ,意义相同(参太二 12 、 22 ;路二 26 ;徒十 22 ;来八 5 ,十一 7 ,十二 25 )。
“ 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引自列王记上十九 18 ,句型比较接近希伯来圣经,而不似七十士译本(此译本作“ 你 将留下……”)──虽然希伯来圣经与七十士译本都没有“为自己”一词。希伯来经文最好译为未来式:“然而我将留下……”──所指的是在哈薛、耶户、以利沙之刀所带来的杀戮之后,所存留的一小群人(王上十九 17 )。然而,保罗在这里所指,是现在正如从前一样,有一群相信的余民。
在这里的希腊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巴力 这阳性名词前却有一阴性的定冠词。在我们现有的七十士译本中,并没有这种读法,但它显然表现出此段经文翻译过程的一个阶段,偶像的名称巴力被更换(至少在公众前诵读时)为阴性的希伯来名词 bo{s%et ,“羞耻”。
5. 照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希腊文 leimma (“剩余者”)新约只在这里用了一次,七十士译本也只用在列王记下十九 4 ,指在希西家的日子,亚述入侵之后“余剩的民”。此处的“余数”是相信福音的人,但在他们的信心背后有神的拣选。因此他们所以能成为“余民”, 就不在乎行为 (第 6 节)。
7. 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希腊文 poroo 意指“使硬化”或“使成为无反应”(参 25 节名词 porosis ,“硬心”)。现代英语通常用“瞎眼的”来形容这种灵性、道德上毫无反应的情形,因此 NEB 作:“其余的就成了真理的盲人”。若问是谁使他们“顽梗不化”,第 8 节似乎提供了答案。这封书信前面已经提到过(参一 21 下;九 17 ~ 18 195 ),这种内在无反应的情形乃是出于神,作为对他们不肯聆听神话语的审判。
8. “ 神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这句引文是综合以赛亚书廿九 10 (“耶和华将沉睡的灵浇灌你们,封闭你们的眼……”)与申命记廿九 4 (“耶和华到今日没有使你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到”)。不能看的眼,不能听的耳,也令人忆及以赛亚书六 9 ~ 10 (“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四福音书都引用此段经文, 见证 耶稣的听众不领受祂的信息,(太十三 14 ~ 15 ;可四 12 ;路八 10 ;约十二 40 ;亦参徒廿八 26-27 )。请阅十 16 的注释 。
译作“昏迷”的字是 Katanyxis (七十士译本之赛廿九 10 亦用此字),其字面意思是“以尖物刺”,因此用来指对某种刺痛麻木无反应( NEB 据此译为“灵性麻木”)。
9 ~ 10. 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 9 、 10 两节取自诗篇六十九 22 ~ 23 (七十士译本)。教会很早就广泛使用这篇诗篇作为其事工的 见证 ,特别指基督的受苦(参以下十五 3 引此篇 9 节下,约二 17 引 9 节上,约十五 25 引 4 节,太廿七 34 援用 21 节 ) 。若该诗篇的发言人是基督,其中的反对之声便可解释作祂的仇敌(参徒一 20 以 25 节指加略人犹太)。这里引文的重点可能在第 10 节:“ 愿他们的眼睛昏曚,不得看见 ”(取自诗六十九 23 ),这段话延续了第 8 节综合引文的主题,并且以色列全民(除了相信的余民之外)都暂时“硬心”、“瞎眼”的情形,直接相关。
11. 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这是保罗对摩西之歌(申三十二 21 )这段话的解释,十 19 已经引用过。神使从前“不成子民”的蒙受祝福,使“无知的民”因凭信心接受福音而承受救恩,以这个途径来激动以色列人发愤。
12. 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犹太人的“丰满”( ple{ro{ma ,意为“充满”),与 25 节“外邦人的数目添满( ple{ro{ma ,“充满”)”意义相同。外邦世界大量归主之后,就将是“以色列全家”得救( 26 节);这个拯救包括他们“所有的人”(英: full inclusion )。
2. 对外邦信徒的劝勉(十一 13 ~ 24 )
现在保罗特别向外邦读者说一些话。也许有人告诉他罗马教会某方面的情形,引发他作如此的劝勉。无论是否如此,在听他的论证到这个地步之后,外邦基督徒很可能会蔑视犹太信徒,认为他们像难民一样,因神的怜悯,从那即将倾覆的背道之国被拯救出来,而在神的计划中,那个国家中大多数人都没有份。保罗说:“我身为犹太人,又是外邦人的使徒;我极其敬重我的职份。我所进行的传福音工作,不是单为外邦人,也是为我的犹太同胞。我要激动他们,让他们看见外邦人能完全享受福音的祝福,因而产生竞争的心。我要促使他们问道:‘为什么外邦人能拥有这些祝福?为什么我们不先享有?’他们这样说是对的,因为这些祝福正应验了他们先祖的盼望;他们在信心里与弥赛亚是密不可分的。当以色列人终于在这些刺激之下,承认了弥赛亚,领受祂所带来的一切祝福,届时以色列的复兴所带给世界的祝福,言语将难以形容。”
保罗坚信,这件事的成就绝不是一场空梦,有神纯全无瑕的旨意作保障。整团面的第一把已经献给神了,它的成圣意味所有的面对神都是圣洁的。树根若是圣洁,枝子也必然分享其圣洁。
提到树根与枝子,保罗便进一步发挥他的橄榄树比喻──常有人用这比喻,指称保罗是典型的都巿人,对乡间最普通的现象都不熟悉。因为农人不会将野果树接枝于栽培的果树上,惟有将栽培果树的嫩枝,或“芽枝”,接到同品种或品种接近的树干上。但是,兰塞爵士( Sir William Ramsay )引用费士尔( Theobald Fischer )的文章,证实在廿世纪初期,巴勒斯丁仍然有此习惯,“要使一株停止结果实的橄榄树再度恢复生产力,就将野橄榄的嫩枝接于其上,原树汁浆能使野枝有生命力,如此这株树就能再度结果子 196 。”罗马时代也有类似的作法,与保罗同时的古乐米拉( Columella )证实,一株橄揽树若结实欠佳,可将一段野橄榄接枝于其上,那株树便会重新得到活力 197 。
无论如何,保罗的比喻很清楚。这长提到两株橄榄树──一株是栽培的,一株是野生的。后者的果子很不好,几乎没有油;前者在正常状况下会结好果子。那栽培的橄榄树是以色列,神的子民;野橄榄树则是外邦世界。但是橄榄树变得缺乏生命力,不结果子;因此旧枝子被砍下,从野橄榄树接入一根新枝。“旧枝子必须砍除,让所接的枝子能得到空气与日光,并防止树的生命力分散于太多的枝子上 198 。”从野橄榄树接入的枝子是指全部外邦信徒,现在被接纳进入神子民之中;被砍去的旧枝子是那些拒绝接受福音的犹太人。
据说,这种不寻常的接枝法,对所接的枝子和树干都有影响;老树干因新接的枝子重新得活力,而新的枝子在原树干汁浆的喂养之下,能结出野橄榄无法结出的果实。
外邦信徙必不可落入引诱,而轻视犹太人。若不是神的恩典将他们接纳进入祂的子民,使他们“与圣徒同国”(弗二 19 ),外邦人仍然永远没有生命,不结果子。他们能为神结果子的新生命,正是那所接入的以色列老树干的生命。以色列人不欠他们什么;倒是他们欠以色列人 199 。如果他们回答道,至少他们强过那 不信的 犹太人,就是那些砍下的枝子,保罗却劝勉他们,要从砍除这些旧枝子得到一个教训。他们为何被砍除?因为不信。而如果骄傲的心使得新接上的枝子──外邦教会──忘了它对神恩典的倚靠,以自信取代对神的信心,它会落入与旧枝子同样的命运,也将被砍除。保持真正神子民身份的条件是信心,不信的必被弃绝。保罗说,这个原则适用于外邦人,正如适用于犹太人。另一方面──此处显然已经将接枝的实际过程抛在一边,只强调这个比喻所要说明的属灵事实──如果那些因不信而失去真以色列身份的犹太人,终于相信了基督,他们将会重新被纳入神的子民中。如果从一株橄榄树砍下来的旧枝子,重新再接回母树,又开始结果子,在自然界来说,将是史无前例的奇迹。同样,犹太全国以信心取代不信,重新成为神的子民,将在属灵界中成为神迹;然而,保罗说,神的恩典必定要实现这个神迹。
15. 死而复生 。此处的意思或许是,以色列的归信将成为复活──就是与基督再临同时发生的事──的先驱(参十一 26 的注释 )。
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 。这里大概是引述民数记十五 17 ~ 21 ,那里吩咐以色列人以初熟的麦子磨面作饼,献给神。这块饼献给神(保罗认为)就使整个饼都成为圣洁。哥林多前书十五 23 所提“初熟的果子……基督”﹏ cs22 ]aparche{ ,与此处同一字),是引述初熟庄稼的一捆,这一捆在逾越节之后的星期日,当在神面前献为“举祭”,使整个收成都成为圣洁(利廿三 10 ~ 11 )。在这一段的隐喻中,“初熟的果子”最可能的解释,应该是指像保罗一样生为犹太人,而承认耶稣为弥赛亚、为主的人。
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保罗换了一个比喻,说一棵树从根到枝性质应该都相同(参太七 16 ~ 20 ;十二 33 ;路六 43 ~ 44 ),因此树根若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我们自然会将这里的“树根”与前一则比喻的“初熟的果子”视为相同,指犹太信徒。但称他们为“树根”似乎不太合适。而若将“树根与树枝”的比喻独立出来,我们会想到树根是列祖,树枝是以色列的基督化时代。这种解释(从整体看来似乎较合宜)符合保罗后面所提到,当代的以色列人“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28 节)。也许保罗从一则比喻换到另一则时,有一段思想的转换 200
17. 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 。保罗或许运用了一个犹太人的比喻,其中将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比作野橄榄的枝子,接枝于以色列这好橄榄树上 201 。用橄榄树代表以色列的说法,可参耶利米书十一 16 :“从前耶和华给你起名叫‘青橄榄树,又华美,又结好果子’。”
20. 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 。“因为信”是强调语气, RSV 加上副词“单”( only )来表达(见小注 131 ,以及相关内文 );“因信你能立于这个地位”( NEB )。参五 2 。
22. 只要你长久在祂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 。在整个新约中,继续性都是真实性的考验。圣徒的坚忍之教义,新约的教导十分清楚(保罗的教导中也有不少);可是其自然的结果是,惟有圣徒才能坚忍到底。既然“你单因为信才立得住”( 20 节),我们就该留意保罗对哥林多基督徒的训谕:“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林后十三 5 ),这是有益的操练 202 。
24. 逆性 。或许有人认为,保罗是要事先防范批判,所以表明他知道这里所形容的特殊接枝法是不合自然的。但是他的意思可以只是指,接枝的过程本身是“逆性”的──这是自古以来所公认的看法。
3. 以色列人的复兴(十一 25 ~ 29 )
这里揭示了神对以色列计划的奥秘──这计划从前是隐藏的,但现在已经公开了。以色列瞎眼的人只是一部份(因为有些以色列人已经得蒙光照),而且也只是暂时的,为的是要使外邦人得到祝福。从宣扬福音来看,其顺序是“先传给犹太人”;而从领受福音来看,顺序则为“先是外邦人,再是犹太人”。当外邦人相信的总数达成之后──保罗的使徒职份正促使这件事的成就──所有以色列人,不仅只是一小群信心的余民,而是全国整体,将会看见神的救恩。如果他们暂时的跌倒已经先有预言,他们最终永远的复兴也有预言。惟有等到旧约中的子民都接纳进来之后,新约才算完全实现。他们暂时为了外邦人的好处而被隔绝。但是因为神的应许已经赐给列祖,绝不会反悔,所以他们永远是神拣选之爱的目标。
有人会抗议,认为在这里保罗的爱国主义超过了逻辑;他们说:“他里面的犹太人还是太强 203 。”就在这封信中,他已经不只一次强调,神眼中所看重的不是列祖肉身的后裔,而现在他似乎是在说,因为神应许过列祖,他们肉身的后裔就必须重新与祂建立约的关系。我们或许不妨与巴斯加( Pascal )同声说:“心自有其理……”;可是这并不足以说明一切。保罗比批评他的人,对神的恩典有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如果神的恩典必须依循严谨的逻辑,外邦人将和犹太人同样没有盼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保罗虽说到以色列人归向神,却没有说那是地上大卫国度的再立。故我们不必依据这个沉默建立一套论证,可是却要坚持保罗为他的同胞所拟想的,是比那更好的事。
25. 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 。引自箴言三 7 上。
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 。(如一 13 ;林前十 1 ,十二 1 ;林后一 8 ;帖前四 13 )。
这奥秘 。保罗通常使用这个字,来表明他将要揭示一个他所领受的新启示(参林前十五 51 ;西一 26 ~ 27 )。 1 至 7 节的余民原则,是古时先知就已启示的题目;而虽然目前有部份人暂时 硬心 ,“所有以色列人”终将得救,这是个新启示,由保罗所传达。有人批评他想鱼与熊掌兼得──一方面以“恩典所拣选的余民”的想法来自我安慰,一方面又坚持以色列的整体得救──但是,如果他声称自己领受了新启示,这件事是真的,这样的指控就不公平。很可能当他在大马色的路上领受“耶稣基督的启示”时,这个“奥秘”就已经包含在内了,而在他执行外邦人使徒的职份时,他才逐渐明了其全备的意义 204 。在旧约的预言中,旧以色列的余民同时将是新以色列的核心。现在正是如此;这群相信的余民成了“全以色列”终将得救的保证。
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 。“数目添满”原文直译是“充足”。“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之后,紧接便是犹太人的“丰满”直译:(“充足”)。保罗在下文中称他使“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的工作为“献上……外邦人”(十五 16 )。
26. 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有人解释,这里的“以色列”与 25 节的“以色列”(“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意思不同;这种说法实在不可能。此处的连接词“于是”(英译 'and so' ;参五 12 )比“然后”的意思还要强,意指“按这个方法”──藉神计划的执行,即福音先被外邦人接受,然后犹太人才接受──“以色列全家”的得救终将实现。“以色列全家”一词,在犹太文学中常常出现,意思不是指“每一个犹太人,无一例外”,而是“以色列整体”。因此,犹太人的的口传律法( Mishnah ) 公会 ( 10.1 )的论文中说道:“以色列全家在未来的世代都有份”,却又紧接提出几个以色列人的名字,说他们在其中没有份。
“ 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引自以赛亚书五十九 20 (“必有一位救赎主,来到……雅各族中转离过犯的人那里”)。保罗的用字与七十士译本一致,只有一点不同:七十士译本作“为锡安的缘故”而不是“从锡安出来”(这说法可能来自诗篇十四 7 或五十三 6 :“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原经文是指救赎主向以色列的显现──保罗很可能将此显现视为基督的再临。参看 15 节的注释 。亦参使徒行传三 19 ~ 21 。此处提及锡安,可能意味对保罗而言,耶路撒冷不仅是福音的发源地(参十五 19 ),也将是其最终荣耀成就之场所。
27. “ 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此句话的前半,保罗是继续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九(其 21 节接说:“耶和华说:‘至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但是后半乃是用以赛亚书廿七 9 ,根据七十士译本(“我除去他(雅各)的罪时,就是我赐与他的恩典”),以及耶利米书三十一 33 ~ 34 对新约的应许(“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参看七 6 与八 4 的注释 。这不是一个尚未立定的约,而是一个早已立定,有待实现的约。
28. 就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 。(译注:英文为“神的仇敌”)。希腊文没有所有格“神的”一词,但有此含意。以色列目前与神隔绝的情形,是为了让外邦人接受福音的祝福,与神和好。
就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这句话并非指“祖先的功德”﹏ cs22 ]z#ku^t~a{bo^t ),就是列祖的义积存了功德,可以让子孙支取的说法。本书信的整个论证都与这种功德观相反 (参四 2 )。保罗是说,神呼召列祖时,向他们所作的应许,也保证赐与他们的子孙,不是由于功德的缘故,而是由于神对祂恩言的信实,正如 29 节所强调的。
195 九 18 用另外一个字( skleyno{ )形容法老的心如何刚硬,但是其意义与这里的 po{roo{ 没有太大分别。
196 W. M. Ramsay, Pauline and Other Studies ( 1906 ), p.223,
citing T. Fischer, Der Oelbaum ( 1904 )。
197 Coumella, De re rustica, 5.9 。
198 Ramsay, Pauline and Other Studies , p.224 。
199 见 W. D. Davies, 'Paul and the Gentiles', Jewish and Pauline
Studies ( 1984 ) , pp.153-163 。
200 当然, 16 节的“新面”也可能指列祖,但这种解释似乎不太恰当。
201 见 R. A. Stewart, 'Engrafting', EQ 59 ( 1978 ) ,
pp.8-22 。
202 见 I. H. Marshall, Kept by the Power of God ( 1969 )。
203 A. Harnack, The Date of the Acts and of the Synoptic Gospels ,
E. T. ( 1911 ) , p.61 。
204 见 S. Kim, The Origin of Paul's Gospel ( 2 1984 ), pp.83-99 。
E 神对全世界的旨意(十一 30 ~ 36 )
现在要揭示的,是神对人类最终极的旨意:即对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施怜悯。“拣选之恩”临到忠心的余民,目的不在于任凭他人毁灭;他们被拣选,乃是象征神的怜悯将扩及所有的人,并没有分别(参八 19 ~ 21 )。保罗在这里的用语,显然带有普世得救的意思,即使只是指末世的普世救恩,不是指现在的状况,或说是代表性的普救论,而非个人性的普救论 205 。
保罗在前面已经宣告:“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三 23 )。在神的法庭面前,人人有罪;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没有一个有资格得神的怜悯。如果任何人还有盼望可言,惟有倚赖神的恩典;然而神将这盼望毫不吝惜地赐下了。神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圈入一种状况,将他们对神旨意的不顺服显明出来,成为公认的事实,其目的是要将人所不配得的恩典,同样丰盛地倾倒在犹太人和外邦人身上。
这就是保罗伟大论证的最高潮,这件事值得我们颂赞神无穷无尽。 33 至 36 节的颂荣,并不只是第九章至十一章的尾语,应包含第一章至十一章的整个论证在内:“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先知问得好:
‘谁知道主的心?
谁作过祂的谋士呢?
谁是先给了祂,
使祂后来偿还呢?’
因为万有都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32. 特意要怜恤众人 。亦即,毫无区分地临及众人;不是指毫不例外地临到众人。在这里保罗并没有思想十九 7 所提像法老一般,恒久拒绝神怜悯的人。他“用意不在宣告每一个人最终的命运。然而,因为人类的盼望根基在于神的真相,而不在于人自己的真相,所以希望更大(而非更小)”( C. K. Barrett ,对本节的注释)。
33. 丰富的智慧与知识 。这三个词汇不应视为神三方面的资产(如 NEB 的译法),而应视“智慧与知识”是以“丰富”来形容(如 NIV 的译法,与和合本相同)。
34. “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 ”回应以赛亚四十 13 :“谁曾指示耶和华的灵,或作谋士指教祂呢?”亦参耶利米书廿三 18 ;智慧书九 13 。
35. “ 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 ”参约伯记四十一 11 ,神问道:“谁先给我什么,使我偿还呢?”
36. 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 。常有人指出,这段话的结构类似马克奥利流的文句( Meditations 4:23 ):“一切事都从你而来,在你里面,又归于你。”
205 所谓末世的普救论是指至终“全世界都将蒙拣选”的希望( C.
H. Spurgeon ,引用于 A. C. Benson, The Life of Edward White Benson , ii, 1900, p.276 ),就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终有达到全然蒙拯救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将欢喜看见,全世界得救的荣耀景象”( B.
B. Warfield,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Studies , 1952, p.xxx )。所谓代表的普救论,就是“在各国之中会有一些代表接受。”
|
|
罗马书
罗马书第十一章
11:1
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人,保罗自己就是证明。从历史上说,虽然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硬心”,不信从神;但在他们当中也有蒙拣选的少数称之为“余民”的人。今天,在犹太人当中,一样有听信福音的“余民”(参9:27注)。他们将得到拯救。
11:2-4
保罗引用《列王纪上》19章所记以利亚的事迹,来说明神当年的拣选现在仍有效。北国以色列沉溺于拜巴力偶像的罪恶中,不寻求真神。先知以利亚灰心已极,告诉神说,以色列的先知只剩下他一人(3节)。但神告诉他,以色列人还有“七千人”是向神忠心的(4节)。这“七千”忠心的以色列人,可看作以利亚时代的余民。每一个世代,都有神因祂的恩典为自己保留的余民。
11:5-6
虽然不信之风弥漫,但犹太人中仍有余民,象以利亚时代的那些人一样,向神尽忠。他们蒙拣选,不是由于行为,乃是由于恩典。救恩临到人,也是出于恩典,不是由于人的行为。
11:7 “以色列人所求的”就是在神面前得称义,但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不能得到这福气。他们的心灵顽梗不化,在以赛亚的时代是如此,今天亦复如此(8节)。
11:9-10 经文引自《诗篇》69:22-23,本是大卫论到自己敌人的话,保罗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说明他们硬心的结局。
“筵席”本是快乐的欢聚,却成为毁灭的地方。犹太人只重外表,不从心里信神,招来被弃的报应。
11:11 “跌倒”含有永远毁灭的意思;“失脚”却可以重新站起。二者是有分别的。
“过失”是指犹太人的不信福音,错误地失去了得救的机会。
“要激动他们发愤”,“发愤”可译为“妒羡”,但不是从坏的意义使用此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外邦人得着救恩,激励了犹太人去学效他们。
11:12
因为犹太人不信福音,使徒转而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徒13:46-48;18:6)。犹太人的过失与缺乏,因拒绝福音而招来的损失,反成为外邦人的“富足”,他们因信主而得到丰盛的恩典。
“何况他们(犹太人)的丰满呢?”一句中的“丰满”希腊原文作plērōma,和11:25外邦人的数目“满了”一字相同。全句是说犹太人若终能都得到救恩,外邦人所得的福气岂不更大!
11:13 这封信是写给罗马教会的,那里的外邦信徒不少。“你们外邦人”虽指罗马教会中的外邦信徒,也是向全世界的人说的。
“敬重我的职分”:保罗以自己作传福音使者的职分为荣。“外邦人的使徒”,参《使徒行传》9:15;《加拉太书》1:16;2:7,9。
11:15
不信的犹太人为神弃绝后,反给了那么多的外邦人得与神和好的机会;要是将来犹太人得到神接纳归入祂的羊圈,这件事会象死在罪中的人在义中复活一样那么令人欢喜快乐,给一切已相信的人更丰富的属灵生活。
“死而复生”一语解释颇为分歧。保罗的意思似乎是说:要是外邦人的归信都可以和与神和好相比,犹太人的归信只有复活一事的欢欣可以相比拟,是失而复得,死而复生。
解经家对这句话有另外两种看法:一说认为指的是全世界灵性空前大复兴,基督信仰光照天下;一说认为这是指救赎大恩登峰造极,死者都要复活。第一说不可能,因为25节说,外邦人会在以色列人灵性复兴前数目添满,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已告结束。第二说也不可能,因为从上下文看,没有肉身复活的意思。也许保罗写时心中有耶稣讲的浪子回头的比喻在,犹太人好象那幼子,终于回头,是失而复得,死而复生,理当欢喜快乐(路15:32)。
11:16
“所献的新面”(参看《民数记》15:17-21)是以色列民收割时献给神的举祭。他们献上初熟的麦子,代表将所有的收获物都归给神。“新面”就是以色列民先祖亚伯拉罕等信心蒙神悦纳的人。“树根”也指他们。“全团”和树根上的“枝子”则指以色列全民族。“也就圣洁了”不是说所有以色列人都自然会得救,而是按照这字在旧约的一贯用法,指以色列民分别为圣,归给神所用。
本节指出一件事: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11:17-18
继续上文根与枝子的比喻。“橄榄根”指以色列族有信心的先祖。保罗在第四章也清楚提到,外邦信主的人其实也是跟随亚伯拉罕信心的脚踪而行,因此也可以算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本书前后所讲是相同的。几根“被折下来”的枝子,指不信主的犹太人。“野橄榄”就是外邦信徒。比喻的重点在说明:虽然今天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不信主,外邦信徒不可忘记了他们信仰的根源。
11:19-24
本段说明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样的,都要知道自己所站的地位是蒙恩典。神的性情有两面,就是恩慈和严厉(22节);神对不信的犹太人严厉,对外邦人也严厉;对信主的外邦有人恩慈,照样对犹太人也有恩慈。
11:25 本节到章末,讲论犹太人将要归主的“奥秘”。在神的计划中,有朝一日,犹太全民族会归主,得着神的救恩。“奥秘”这词,希腊原文作mysterion,原指只给局内人知道的事。保罗用此字说明原来遮蔽隐藏的事,今天神已把它公开出来了,让所有人知道。新约中“奥秘”这个字可指:1,基督道成肉身(提前3:16);2,基督替死的救赎(林前2:1,7);3,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福音里同归于一(弗3:3-6);4,信徒身体的复活(林前15:51);5,犹太人最后还是归信主(11:25)。
“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指有部分的以色列人不信主。
“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指蒙拣选的外邦人都信了主。
11:26-27
“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一语,指末世时神使以色列全族的人都信主,得着救恩。但此事实现之前,外邦人信主的数目要先满足。以色列全民得救是旧约中的应许,保罗所引两节经文出自《以赛亚书》59:20-21,及27:9,是预言神要在末世时,在锡安也就是以色列国的京城耶路撒冷,施行救赎。救主弥赛亚显现,洗净以色列的罪,实现神与以色列所立的约。
11:28-29
神的本质是不改变的,所以神对人的呼召和恩赐也是没有后悔的。“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3:4)。以色列人虽然叛逆,但是神并不收回对他们的选召。
11:33
本节至36节被称为一首赞美诗。保罗引用旧约的经文来表达他的欢乐(34-35节引自赛40:13;伯15:8;耶23:18;伯41:11,继之以他的颂诗)。他在25节把以色列人终必得救的“奥秘”向世人充分宣露之后,快乐难宣,不禁发之于诗歌。
11:36
神是创造主、救赎主,又是历史上创造与救赎的神。保罗用“本于—倚靠—归于”的三重体格式来反映神的三重性质:丰富、智慧与知识(智慧和知识来自祂无限的丰富),并回应34-35节所提的三个问题。这首赞美诗充分说明了保罗写作的风格和传达信息的美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