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九章
第 9 章
可 9:1> 当人间碰见天堂──那将是怎的一个模样?
9:1 耶稣告诉门徒,他们中间有些人会看到神国降临,这是什么意思呢?祂可能在预告:祂登山变像、复活升天、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或祂再来;而最可能的是指祂登山变像,因为经文在耶稣这番话后,就记载祂登山变像( 9:2-8 )。从耶稣改变像貌中,彼得、雅各、约翰看到这位神儿子的真正身分、荣耀和能力(参彼后 1:16 )。
可 9:2> 耶稣拣选了他们,祂为何只拣选他们?
9:2 耶稣为什么只挑选彼得、雅各和约翰来看祂荣耀圣洁的特别启示?我们不知道。也许他们预备得最好,能明白这个真理。他们是十二门徒的核心分子,也是最先听从耶稣呼召的( 1:16-19 );在十二使徒名单中排在最前( 3:16 );耶稣医治某些病人时,只有他们可以在场(参路 8:51 )。
可 9:2> 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像貌,你想祂为何选这地方?
9:2 耶稣带门徒上的不是黑门山,就是他泊山。山,常常令人联想到亲近神和预备好领受祂的话,因为神曾在山上向摩西(参出 24:12-18 )和以利亚(参王上 19:8-18 )显现。
可 9:3-7> 在山上,三位门徒听到神的声音,在人人都爱发言的时代中,我仍听到神的声音吗?
9:3-7 登山变像显明了基督的神性,神的话使耶稣超越摩西和以利亚,表明祂就是那位人们期待已久、满有神权的弥赛亚。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先知,他们的出现,显明耶稣成就了旧约律法和先知的应许。
耶稣并不是再生的以利亚或摩西,祂不仅仅是一位先知,而是神的独生子,祂的权威和能力远远超过众先知。我们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认识神,有些很有用,很多却不然。我们要先研读圣经,聆听神的话,在神启示的洞悉中,察验其他的权威。
可 9:9-10> 生与死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事,在耶稣而言却……
9:9-10 耶稣吩咐彼得、雅各和约翰不要告诉人他们所看到的异象,因为他们要等到耶稣从死里复活后,才会完全明白,惟有死亡才能显明祂胜过死亡的能力和祂成为万王之王的权威。他们完全掌握了这个真理才能有力地为神作见证。
门徒不能预知未来的事,弄不清耶稣的死和复活。但我们有圣经──神启示的道,完全明了耶稣的死和复活的意义,就再没有藉口不信了。
可 9:11-13> 以利亚已经来了,是──
9:11-13 耶稣说以利亚的确已经来了,祂所指的是施洗约翰(参太 17:11-13 ),他担当了预言中以利亚的角色。
可 9:12-13> 十字架的道路,乃受苦的路,祂却甘心背上,你明了为何?
9:12-13 门徒很难理解弥赛亚为什么要受苦。犹太人读旧约预言,以为弥赛亚是一位像大卫一样伟大的君王,祂要来推翻他们的敌人罗马政府。他们的思想和视野被本身的时代和经历所限制,不明白神永恒国度的价值观跟世界的价值观不同。他们只希望能够从目前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但是,从罪中得释放比从肉体的痛苦或政治的压迫中得释放更重要。我们对耶稣的认识和感谢不要只限于今生今世、此时此地。
可 9:18> 从门徒身上,我看到人性的软弱……
9:18 门徒为什么不能把那污鬼赶出来?他们到村庄传道,曾经赶出许多污鬼( 6:13 ),也许他们只在那次旅程中有特别的权威,或许他们的信心摇摆不定。马可记载这件事,是要表明与撒但的争战是一场持续的艰苦斗争,我们能够胜过罪恶和试探是因为我们对基督的信心,而非凭自己的本事。
可 9:23>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你经历过当中的甘美吗?
9:23 耶稣的意思不是只要我们积极地想,事情就会自动成就。而是只要我们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神。我们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得到所有祈求的东西。但凭着信心,我们可以得到所有事奉神所需要的东西。
可 9:24> 在什么时候,你也曾向主如此喊着说过?
9:24 圣经说的信心是一种交托和信靠的态度(参来 11:1 , 6 ),是神所赐的恩典(参弗 2:8-9 )。钱可以储蓄,信心却不可以。信心增长是一个恒久、每天更新对耶稣的信靠的过程。
可 9:29> 我目前有什么事是非用祷告做不成的?
9:29 门徒常常面对困境,祈祷是惟一的解决方法。祈祷是打开生命中信心的钥匙。有效的祷告同时需要完全信赖的态度和祈求的行动。祈祷表明我们倚靠神,因为我们要谦卑地求神以信心和能力来充满我们。尤其是在绝望中,什么也不能代替祈祷。
可 9:30-31> 耶稣愿意放下工作,专心训练门徒,但我却终日忙这忙那……
9:30-31 有时候,耶稣为了更深入地训练门徒而减少公开工作。祂知道门徒要在祂升天后继续祂使命的重要性,所以,现在要好好装备他们。学习需要时间,不管经历和教导的素质如何,灵性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门徒尚且要定时放下工作,到耶稣那里学习真理,我们就更需要分配好工作和学习真理的时间了。
可 9:30-31> 耶稣要去死了……
9:30-31 耶稣离开凯撒利亚腓立比,经过加利利,开始祂最后一次旅程。
可 9:32> 门徒为什么不敢问耶稣有关祂受死的事呢?
9:32 门徒不明白耶稣所说的,又不敢问,也许因为上次他们应耶稣的话时被耶稣责备( 8:32-33 )。在他们看来,耶稣已被死亡这种思想控制住了。但事实上被错误想法盘据着的是他们。他们不断地希望耶稣带来新的国度,在其中得到地位。因此他们担心耶稣死了,希望就破灭了,所以宁可不去谈论祂的预告。
可 9:34> 地位、权力,打不动我的心,但有时别人的成就却叫我眼红……
9:34 门徒经常为个人的成就争执,面对耶稣提出的问题,他们感到尴尬。比较自己的动机与基督的动机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信徒勤奋工作,有雄心壮志并没有错,但野心一旦叫我们不顺服神,不事奉神,那就是罪了。骄傲自大,缺乏安全感会驱使我们过分重视地位和声誉。在神的国度里,这些动机都是有害的。我们的干劲与热诚应该是献予神的国度,而不是去为自己的前程努力。
可 9:36-37> 门徒厌烦小孩,耶稣却疼爱小孩。我怎样对待小孩?
9:36-37 耶稣教导门徒要欢迎小孩子,在一个视小孩子为二等公民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新的观念。爱孩子很重要,但教导他们认识耶稣更重要。所以不要认为儿童事工没有成人事工那么重要。
可 9:38> “非我族类”常是我拒绝与人合作事奉的真正原因吗?
9:38 门徒只关心自己的地位,而没有想那些被鬼附的人得自由,他们妒忌那个奉耶稣的名为人赶鬼的人。今天,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拒绝参与一些有价值的事,只因为:( 1 )这些事与我们的宗派没有关系;( 2 )其他的参与者令我们感到不安;( 3 )别人的处事方法与自己的习惯不同;( 4 )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足够的表扬。有正确的神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可以此为藉口,拒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可 9:40> 不如采取中立,好叫我不会得罪人……
9:40 耶稣并不是说对祂冷淡或采取中立态度与向祂献身一样,祂曾说:不与祂相合的,就是敌祂的;不同祂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参太 12:30 )马太和马可都记载耶稣指出对祂采取中立态度是不可能的。跟从耶稣的人有不同的背境,不同的个性,却有共同的目标──建立神的国,所以不应让彼此的分歧阻碍共同目标的达成。信徒在基督里有共同信仰,就应团结起来,通力合作,和睦相处。别人不须与我们一模一样,也能一起跟从耶稣。
可 9:41-42> 事业有成,家财万贯──这是世人眼中的成功,在耶稣眼中,人的价值却不止于此……
9:41-42 耶稣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路 9:48 )在耶稣眼中,接待小孩子就等于接待祂;给有需要的人一杯水就等于奉献给神。相反,伤害别人或不关心别人,即使他们是世人眼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等于犯罪。自私自利、罔顾他人利益的人在世上可能有很大的成就,但成就最终的标准在于神。你用什么来衡量自己,是个人的成就还是无私的服事?
可 9:42> 我无意伤害人,但人却因我受伤害……
9:42 耶稣警告我们要小心,无论在个人做教导的工作或作榜样上,还是在团契生活中,都不要让信心弱小的信徒受伤害。我们的思想行为必须以爱作为出发点(参林前 13:1-13 )。批评别人时必须谨慎(参太 \cs15 7:1-5 ;罗 14:1-15:4 )。不过,对付教会内公然的罪恶也是我们的责任(参林前 5:12-13 )。
可 9:43-49> 多少次我们跪下祷告,多少次我们流泪,是为了……
9:43-49 耶稣用惊人的话来强调除去生命中的罪的重要。祂对认真跟从祂的人要求严格,例如放弃与神旨意相违的人际关系、工作和习惯。这样有如壮士断臂,不过,为崇高的目标作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基督值得我们承受任何的损失。我们不要让信仰路上有任何障碍物。为了使永恒的路畅通无阻,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把罪从生命中铲除。你要从永恒的角度来作出抉择。
可 9:48-49> 只是一点点自私、一点点妒忌罢了,真的是那么严重?
9:48-49 对犹太人来说,虫和火代表内在和外在的痛苦。耶稣用火烧和虫咬来描绘罪恶所带来的既严重且永远的恶果。
可 9:50> 你是世界的盐……
9:50 耶稣用盐来说明祂子民生命应有的三种特质:( 1 )牢记神的信实,像祭物用盐调和,使人想起神与祂子民所立的约(参利 2:13 );( 2 )与所居住世界的 " 口味 " 不同,像盐改变食物的味道(参太 5:13 );( 3 )抵抗社会败坏的道德风气,像盐能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坏。当我们没有兴趣用爱和神的信息调和世界时,对神来说,我们已没用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九章
荣耀的主(九 1 ~ 13 )
耶稣说出祂来世上是要受苦,然后得荣耀,但门徒不明白。在今天的经文中,主向祂的门徒显现,把神国的大能和主自己的荣耀向他们显明:
1. 主的荣耀是世上无可比拟的,连祂所穿的衣服也放光洁白,非世上可比( 3 )。可见这荣耀是何等的壮观。
2. 在这荣耀里真好( 5 ),这个十分完美的境地,使人留恋而不欲转移。信徒在荣耀的主前,非常渴慕与主在一起,不但爱慕,更有敬畏的心。
3. 在这荣耀里有完全的顺服,因为荣耀主是神救赎的核心,而一切均是藉祂所成就和成全的。因此,人在神的荣耀中,神吩咐门徒说:“你们要听祂”( 7 )。
4. 当门徒看见另外两位人物时,神却要他们认识到,最重要的还是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因为在荣耀中,惟有基督是中枢;在今日的教会里,我们是否把基督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在荣耀中我们是否以主为中心,把一切的荣耀都归给主?
祈祷 主啊,愿我每天均为使得荣耀而生活。
信与祷告(九 14 ~ 29 )
这位可怜的父亲把孩子带到主那里,他请门徒赶鬼,但他们却不能成功( 18 ),耶稣看出不论是门徒和那父亲都有信心不足之嫌( 19 )。对神而言,祂要忍耐我们信心的不足。今日教会或个人的工作不能使神的名大得荣耀,这与我们的信心大有关系,而主也在忍耐宽容信徒的小信。
凡到主面前来的人,必须把事情带到主跟前。门徒不能做的,主必定能够,因为祂能体会怜悯我们的需要和困苦,主有权柄和能力解决一切的问题。
有信心到主面前的也需要有诚恳的心,好像那父亲流泪地呼喊( 24 ),有时神用艰难的环境来催使人以真实的内心来祷告。
“非用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 29 )。赶鬼不是一件等闲的事,也非靠我们一己的能力便可以造成,必须藉祷告、甚至禁食祷告、以及有真正依靠主的心、求主施恩才能作成。
祈祷 求主使我常有信心来到施恩座前向祈求。
耶稣的态度(九 30 ~ 41 )
.耶稣曾在加利利广行神迹奇事,但祂的工作态度是宁可隐藏而不彰显,祂往往在最多人注意的时候静悄悄独自退到安静的地方,这次祂经过加利利也不愿意人知道( 30 )。
.耶稣在世上将“谦卑”显明:人的本性是喜欢为大为首的,但主却要求人必须虚己,为首的必先为末后的( 35 )。今日许多为神工作的人,几乎连耶稣的位置也要抢夺,昔日门徒的争论( 34 ),不难在今日教会中发现,但愿主的声音再次向我们显明。
.耶稣能够接纳人( 40 ):今天许多基督徒在工作上不分敌我,而只斤斤计较自己的权益。不是凡奉主名都是为主而作的,我们都必须额外小心的去分辨。昔日门徒狭隘的心胸不为主所喜悦,今日我们能否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耶稣重视那些属于祂的人所接受的帮助。凡帮助属于主的人,主必重视,因为作在他们身上,耶稣视为作在自己的身上( 41 )。
祈祷 求主给我有的态度和心胸,在世上度余下的年日。
罪与罚(九 42 ~ 50 )
.使人跌倒或引诱人犯罪离开神,这种罪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42 )。神看信徒是整体性的,而在这整体之中,有人使弟兄跌倒,那是严重的事(参申十三 5 ),在旧约中凡引诱弟兄离开神的人是要被治死的。
.对付罪的态度必须严厉,对付罪的方法亦必须坚决( 43 ~ 47 ),除非有决心,否则不易将罪除去。今日信徒抵抗罪恶还未到“流血的地步”(参来十二 4 ),因为这种对罪马虎的态度,以致罪恶不但在社会中扩散,亦在教会中蔓延。请思想主的话是何等严厉,切勿在恩典中屡次坠落,让我们能尽心、尽性、尽意并尽力爱主。
.罪的结局是把人带进地狱,在那里所遭受的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永远的刑罚──不死的虫,不灭的火( 48 )。弟兄姊妹,你有否计算一下犯罪所须要付出的代价?若为一时或短暂的罪中之乐,而遭受永远的刑罚,你认为值得吗?
祈祷 主啊,求使我看见犯罪及犯罪后所承担的工价之可怕,使我能引导人离开罪恶而归向。──《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9章 注释
9:1 耶稣的预言
「看见 ...... 临到」这预言应验於耶稣登山变像之时(下文2-13,
参彼後1:16-18),而耶稣的复、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的被毁,
也可说是神彰显的事例。
9:2-13 耶稣登山改变形像
2 「彼得、雅各、约翰」与「高山」:见太17:1注。
4 「以利亚同摩西」、「说话」:见路9:30及注。
7 「云彩」:见太17:5注。
「这是 ...... 爱子」:语出诗2:7。
「你们要他」:暗示耶稣超越的身分(见太17:5注; 路9:35注)。
11 「文士 ...... 先来」:见约1:21注。
12-13 耶稣的先锋的施洗约翰 (参太17:13), 在传道与施洗的事上
固然为 预备道路(「复兴万事」),更在受苦遭凌辱这方面
开了先河。
9:14-29 治好污鬼附身的孩子
14 「文士 ...... 辩论」:可能是质疑门徒赶鬼的权柄。
28-29 门徒也许以为自己已经拥有赶鬼的能力(参6:7),可以随意
运用,却不知道仍要不断倚靠神,向 祈祷(29)。 若单靠
自己,就无异於只求神积而不信靠神的人。
(参19「不信的世代」)
9:30-32 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离开 ...... 加利利」:参太17:1「高山」注。
「被交 ...... 手里」:大概指被卖、交到官府的事(参8:31)。
9:33-37 「谁最伟大」的讨论
34 这争论涉及将来(路9:46)门徒在天国里的名次(太18:1)。
35 在属灵的领域里,愿意降卑自己服事他人的,才是真正伟大的
领袖。
37 「像这小孩子的」:包括在属灵意义上谦卑如小孩的门徒。
(参太18:3-4及注)
「凡为 ...... 差我来的」:见太10:40-42注。
9:38-41 奉耶稣名行事的各种表现
39-40 反映耶稣宽大的胸襟,见路9:49-50注。
41 因耶稣的缘故而付出的、最微不足道的事奉,都会从神那里得
到奖赏。
9:42-50 罪的诱惑
42 「信我 ...... 小子」:参上文37, 38节。
「这人」:使人跌倒者。
43-48 引诱他人跌倒固然严重(42),但同样严重的,是自己在生活
习惯上所碰到的诱惑,必须严厉对付,参太5:29-30注; 18:6-9注。
44 「地狱」:原文译自希伯来文「欣嫩子谷」。此地在耶路撒冷
之西南。
古时为犹太人杀子拜邪教的地方(王下23:10);经约西亚王宗
教改革後,这便成为堆积垃圾之处,因其臭味薰天,充满虫子
与不熄的火,故被借喻为恶人死後永受惩罚之地。
49 祭物必须用盐腌(利2:13; 结43:24),同样信徒也必须痛付代
价(43-47),甚至经过如火般的试炼,以致纯净。
(彼前1:7; 4:12)。
50 日用的盐必须本质不变(见太5:13注), 才能发挥防腐和调味
的作用,同样信徒必须保持赤子之心(35-37, 43-47),彼此和
睦,然才能为神的国同作见证。
思想问题(第9章)
1 耶稣为什麽以及在什麽情况下让三个门徒看见 荣耀的形像?
你猜门徒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什麽?
2 为何摩西和以利亚同时出现在门徒眼前?
试从摩西和以利亚的身分与使命,思想主耶稣与他们的关系。
3 耶稣接受水礼时,天上有声音见证耶稣是神的爱子。
这次也有从天上来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这声音对门徒有什麽意义?参8节。
这声音对你又有什麽意义呢?
4 为什麽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将所目睹的告诉人?
耶稣在山上改变形像对三个
门徒日後有何影响?参彼後1:16-18。
5 从被哑吧鬼附着的孩子及旁人的表现看来,山下是一幅怎样的图
画?
留意孩子和他父亲受的苦。
6 孩子的父亲所具的是怎麽样的信心?
为何主仍医好他的孩子?
你今天对神的信心又是怎样的呢?
7 门徒本已有主所赐的权柄治病赶鬼,为何却赶不出这孩子身上的
鬼?
这给你什麽教导?
8 门徒为什麽要争论谁为大?
他们有那方面的软弱?
按主的观点,怎样的人才算位高分大?
9 今天的教会或许也有人为着权力、地位明争暗斗,从主的教训你
可学习到什麽?
10 耶稣为何以小孩子作实例教导门徒去服事主、服事人?
主要我们如何接待 ?
11 主认为须严惩罚那些绊倒人的人。
作为基督徒,我们今天应如何谨慎自己的见证?
我应如何搀扶有软弱的肢体?
12 根据43-48节这段经文,我们如何才不致被拒於神的国之外?
马可福音第九章
山上的荣耀(九 2-8 )
这件事在耶稣的生平记载中,是充满 神秘气氛的。故此我们只能尝试去作理解。马可说这件事发生在该撒利亚腓利比之后第六天。路加则说在第八天。其实两者并无矛盾的地方,他们一同想表达一个约莫的时间:‘约在一个星期之后。’按照东方与西方的教会传统,纪念登山改变形像的节日,都订在 八月六日 举行。但是正确的日子并不重要;至要的是我们有 心去记念这个日子而已。
传统把这件事的发生地点指为他泊山( Mount Tabor )。东方的教会并称这个登山改变形像的节日为‘他泊尼安节’( Taborion )。厘定这个地方的理由,可能是基于诗篇八十九篇十二节的记述,但这个地点与事实并不吻合,因为他泊山在加利利的南面,而只有一千尺高,当时还有一个城堡筑在山上;该撒利亚腓利比则在加利利的北方。所以发生的地点,照情理推测,是应该在黑门山( Mount Hermon ),它有九千二百尺的高 ,而且和该撒利亚腓利比亦甚相近,耶稣拣选这个僻静的地方作退修是比较合理的。
当时的发生详情不容我们全部知道,我们只有带 一个敬虔的心去揣摩这件事。马可说耶稣的外衣 放光 。这个字是 Stilbein ,指光面的铜器或金器或钢器闪烁生光,或者太阳的闪烁光辉。当这件事告终时,天上有云彩遮盖下来。
犹太人时常把云彩与上帝的驾临牵连在一起的。摩西是在密云中与上帝相会。上帝驾 云朵而来到崇拜的帐幕。当所罗门造好圣殿而行奉献礼时,圣殿是充满云彩的。犹太人梦想弥赛亚来临时,上帝的云彩同时出现在圣殿中(出十六 10 ;十九 9 ;卅三 9 ;王上八 10 ;马加比二书二章八节)。因此云彩的临到,就是说弥赛亚已经来临,而每一个犹太人都清楚这个典故的。
整个登山改变形像故事是有双重的意义存在的。
(一)它替耶稣做了一件十分宝贵的准备工作。耶稣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祂决定要到耶路撒冷去,而这个决定意味 接受十字架的挑战,但祂必须肯定知道这个抉择的准确和合理性,然后可以实践出来。在这个高山上,祂获得双重的默许,上帝鼓励祂这样做。
(甲)摩西和以利亚和祂交往。摩西是 把律法带给以色列民的崇高代表 ,整个民族藉赖他而获得上帝的律法。以利亚是 先知中的首领和最伟大的 。人们景仰以利亚,甚至希望有一天他真的把上帝的话再传递给他们。故此当这两个伟大的人物与耶稣相遇时,犹如上帝的默许,藉 法律的赐与者摩西,和至尊的先知以利亚,异口同声说:‘努力勇往直前吧!’简言之耶稣集律法与先知在一身,而人们以前的一切梦想,在祂的身上已达到最高的境界,祂是人类历史,古往今来的分岭界;人类的一切盼望,在祂的生命上已找到了答案。既然人类的历史直指向祂准备背负的十架,那么祂拣选了上耶路撒冷的道路,便是绝对正确的。
(乙)上帝与耶稣交谈。耶稣从来不随从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每逢重大决定时,祂必定到上帝面前说:‘祚想我如何去做呢?’,换言之,‘祂把自己的一切计划和意愿放在上帝的手中。’而上帝对祂说:‘你必须照 我的儿子应分做的事去行,努力去做吧!’在这个高山上,耶稣所经历的,就是清楚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于是祂确定了十架道路是一条自己必须走的正确道路。
(二)为门徒做了一件十分宝贵的事。
(甲)当他们听见耶稣要往耶路撒冷面对死亡的挑战,他们的热望顿成泡影。他们以前所认识的弥赛亚并不是这样消极的。遭遇这样的事,他们心里惑乱而不明白整个意思,不但使他们的心志受了挫折,而且他们的心也被粉碎了。不过经历高山上的改变形像后,他们心里虽然仍有些不大明白,但对基督的认识却加深了,信仰上的根基加强了。不论将来是否要面对十架的痛苦,他们已清楚听见上帝的声音,称许耶稣是祂的儿子。
(乙)这件事使门徒对基督的荣耀,加强了深厚的见证意义。 见证人 的定义,就是‘首先看见,嗣后就把它展示出来的人’。在山上的时候,他们已看见上帝的荣耀,这个荣耀的信息深深刻在他们的心坎里,不是立即去宣讲,而是在时机成熟时,他们便把这件事见证引述出来。
先锋的命运(九 9-13 )
当这三个门徒下山时,很自然地在尽力思索这件事的内蕴意义。
首先,耶稣给他们一个告诫,就是不准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耶稣知道他们仍然盼望 一个有权势和力量的弥赛亚来临 。倘他们现在把这个山上的经历传扬出去,宣讲他们所见的荣耀景象,引述摩西与以利亚如何出现,他们又怎能和大众的弥赛亚观念互相协调呢?这些事情怎能去解释给他们知道,这是上帝侵入历史的前奏呢?门徒还需要学习许多关于弥赛亚的基本认识,而唯一教导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体验十架和复活的内含意义。因此等待十架展示弥赛亚的使命,让复活去证明耶稣才是弥赛亚之后,那时,门徒讲述山上所见的事物,人们才会明白耶稣的使命,和看见上帝的爱所作的牺牲。
但他们的心不断思索 ;他们不晓得耶稣所讲的复活到底是指什么?他们显示出的整个态度,表示他们根 本不明白耶稣的话。他们以为十架的命运代表一切事情的终结。我们不能够埋怨门徒,因为他们的思想受了当时完全不同的弥赛亚观念所影响,而致不明耶稣的训示。
随 他们提出一个十分困扰的问题。犹太人相信在弥赛亚未来之前,以利亚先来作先锋(玛四 5 , 6 )。根据拉比的传统,以利亚在弥赛亚来临前三日先来。在第一天,他会站在以色列的众山头,为地上荒芜之处而哀哭。接 他以全世界都可以听闻的声音,呼喊‘和平降临在地上!和平降临在地上。’在第二天,他呼喊:‘美善降临在地上!美善降临在地上!’在第三天,他又喊说:‘拯救降临在地上! 拯救降临在地上!’。于是以利亚把万物复原过来。他会使破碎的家庭,重修旧好;把一切仪礼和习俗的疑点解释清楚;洁净万族万民,凡无辜而被拒在外面的,必从新带领他们进来。所以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以利亚有一个很崇高的地位;他对整个以色列民都十分关心;他被认为在地上和在天上继续活动 ,并且最后在上帝圆满时刻来临前作上帝的先锋。
门徒心中必定会发出一个疑问:‘倘若耶稣是弥赛亚,那么以利亚又会遭遇什么呢?’。耶稣用很显浅的话,也是每一个犹太人都可以听懂的话对他们说:‘以利亚已经来临了,而人却随自己的意思去对待他。当人接纳他之后,他们专横地要求他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忘记了上帝的旨意。’耶稣所指的当然是施洗约翰在希律手中的囚禁和受死。耶稣藉 这个回答,希望他们目前必须切实的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倘若人们竟如此的去对付这位先锋,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手法去对付弥赛亚呢?’
耶稣的目的是把门徒一切老早已铸定的成见,完全推翻。他们盼望以利亚突然出现,弥赛亚的降临,上帝侵进人类时间的领域,带来以色列民的胜利,和建立天上的权势在地上。但耶稣现在强迫他们去看一个事实──他们竟然如此对待上帝的先锋,而他们又要把弥赛亚治死在十架上。但他们仍然心里十分迟钝,不明白耶稣所讲的。他们的失败,正好是人类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想用上帝的方法去看事理,只顾坚持自己的一贯想法。他们随 自己的意欲去盼望得到自己的满足,而不是随从上帝的命令去做,他们在思想上所做成的错误,使自己的眼睛失明而看不见上帝真理的启示。
从山上下来(九 14-18 )
这是彼得想避免的一件事。在高山上,呈现一片光荣轻快的景色,彼得说:‘我们在这里真好啊!’他然后提议建三座帐幕,一个给耶稣。另外两个给摩西和以利亚,希望永远留在那个地方。享享一个安恬舒畅的生活,与上帝更加亲密是多么好,为什么要下山呢?但生活的真谛是 必须走下山 来。有人说宗教必需有时候要人 单独静修 ,但决不是 与人隔离 ,单独与上帝会面是灵性必需有的;但却不因此而导致与人隔离,对人的呼救掩耳不闻,对人的流泪毫不关心,这样做法是宗教所不容的。我们 单独 时并不一定要 孤立 自己,我们藉 单独的静修工夫,充实装备自己,去应付日常繁忙生活的各项需求。
现在耶稣碰到一种微妙的处境。一个父亲带 患上癫痫症的儿子前来见门徒,这个孩子的病况十分严重,而门徒不能把他医好,当时的宗教领袖知道机会来了。那些束手无策的门徒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可以贬低门徒,而最重要的,还是藉此 降低耶稣的声望。所以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反映出信徒时刻必须留意的一件事。信徒的品德和言行,能够或不能够应付生活的需求,往往给别人作了一个量尺,测度自己和所跟从的耶稣基督。
域佗慕勒( Murray, A. Victor )在基督教教育( Christian
Education )一书中指出:‘有些人站在很遥远的立场去谈论教会,认为她是一个超自然的社会,是基督的身体,是无瑕疵的新妇,守护上帝话语的 道者,一蒙福的被赎者,和其它非常美丽可爱的名称。但在外界的人看来,他们所欣赏的教会是一个事奉的教会,对社会的 青年和现实问题能否发生直接的影响。’人的职业地位,不管如何高尚或尊贵,但别人是以他的行为去判断他,同时也批判了他所跟从的 主 。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了。
当耶稣来到,人们看见祂,觉得十分惊奇。我们不以为祂刚从改变形像的经验回来,脸上的光辉仍然呈现 ,使他们惊奇。人们以为祂在僻静的黑门山斜坡处休息,正在谈论为何祂迟迟没有回来之类,祂竟突然出现。耶稣往往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便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使他们惊讶不已。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耶稣两件事。
(一)祂已作好准备面对十架的挑战,或者面对一个普通的问题,祂都预备好自己去应付。人类的天性往往能够面对人生重大的危机时,付出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去应付;但每天的日常琐事却使自己大发脾气,而不能处之泰然。我们可以果敢的去对付外来重大的冲击,但却让每日例常的事骚扰我们。许多人镇静的抵受天灾横祸的,但对 日常的菜肴不满,或乘车误时,便立即会动怒。我们的主耶稣,事无轻重,都能事事把它们做得好──祂能背负十架,也能担当日常生活的担子。祂不是把上帝收藏,待有严重的事,才请上帝出来去对付;祂每天都与上帝同行,而上帝与祂一同担负生活的重担。
(二)祂来到这个世界,是想拯救这个世界,但遇到个别的人有问题时,祂立刻全力去帮助。有时宣讲爱全人类的道是十分容易,但真的在行为上去爱一个不受欢迎的罪人时,实在不容易;我们可以很漂亮的说出关注全人类的大原则,但当一个人有了需要时,自己却又拿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帮助。耶稣的恩赐是王者的仁风,无论遇到什么人也好,只要这人需要祂帮助时,祂必全力去帮助。
信心的呼喊(九 19-24 )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耶稣从沉重的内心中叫出呼喊之声。祂曾经在高山上,不断思索前面埋伏的危机和当前急务;祂决定了把自己的生命作孤注一掷,以竟救赎的大功。但现在回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是亲自拣选的门徒,而发现他们垂头丧气,完全失了战 力和工作效能,骤然之间,耶稣也被他们吓呆了。祂在这霎时的定思中,一定感觉到工作的沉重和艰钜;而在这一刹那,祂几乎失望起来,因为祂的门徒,原本是要进到世界去负担重大的任务,但祂还未能把他们的懦弱天性改变过来。处于这般环境,祂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失望呢?祂立刻说:‘带那个孩子来我处?’当祂知道自己生命最终和最重要问题,当时未能立即解决时,他便把当前的急务先去清理;耶稣犹如说:‘我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改变我自己门徒的思想,但我要把握现在的时刻,去救治这个小孩子,让我先清理目前的 急务,而不要单为将来而踌躇失望。’
这是一个很好的做事方法,可以免除我们陷入失望的迷惑当中。倘我们坐下来,思想整个世界时,真的会使自己十分灰心,而致意志消沉和失望的;然而我们可在自己所站立的小圈子里,立即动工, 手负起目前的工作责任。我们有时对教会也十分失望;然而我们也可以立刻在教会中的小小岗位上,尽自己的本分去做。面对人心的迟钝和瘫痪,耶稣不会坐视伤神;祂先立刻去做目前的事情。犹如金斯来( Kingsley )所写一样:
‘有时自觉呆滞或无聊,
先把最接近的事主做妥,
遇见跛足的狗越过围栏有困难,
你便可以上前扶它一把。’
每当人在失望或痛心时,最好的克制方法,就是找些自己立即可以做的事主做,──围绕 我们的事真是多得很!
耶稣向这个孩子的父亲讲出这个神迹的条件──‘在信的人来说,凡事都能’──耶稣其实想对他说:‘治好你的儿子的药方不是在我,而是完全靠你!’这并不是一个神学上了不起的真理;而是一个普世的办事真理。倘人带 失望的心情去做事,结果是一无是处,只有带来更大的失望;但当人
靠 信心去做事时,则头头是道,成功的机会便展露出来。加富尔( Cavour )有一次讲过,一个政治家必须具有‘事事都可能做得来的预感’。我们当中常常被 不可能 的感觉吓呆,所以神迹不会在我们眼前出现啊!
孩子的父亲所表现的整个态度是十分显明的。他最初是想求耶稣去替孩子治病的,但听闻耶稣仍在山上未回来时,于是再哀求门徒;但他看见门徒束手无策时,于是信心动摇了。所以后来看见了耶稣时,他说:‘求你帮助我──恢复我的信心,如果你可以的话。’但稍后,他面对面和耶稣再谈下去时,突然间,他回复了本来的信心,而大声说: 我信 。当他说出这话时,他的心实在想对耶稣说:‘倘我心中仍有疑惑仍感气馁时,请你把它们挪开,把坚强的信心填满我的心吧!’
人参加教会,有时觉得牧师给他的灵性粮食不够,自己觉得教会或教会的仆人不能满足需要,那时他应该越过事奉教会的仆人,向教会的主人── 基督 去求助。教会有时的确使我们失望,上帝的仆人也会使我们失望;但当我们能努力寻找,面对面与耶稣基督交往时,祂一定不会使我们失望的。
失败的缘故(九 25-29 )
耶稣当时一定会把父子两人拉到一旁然后去医治。但当 众听见一声尖叫时,便立刻赶来看过究竟。污鬼在这孩子的身上作了垂死的挣扎之后,几乎弄至那小孩子筋疲力竭,此刻孩子便复原了。
后来当门徒与耶稣共处时,静悄悄地问耶稣,他们失败的缘故在什么地方?他们还记得不久之前,耶稣差遣他们出外传道,医病和赶鬼(可三 14 , 15 ),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却显然地失败呢?耶稣给他们一个很简单的回答,这种医治需要祈祷。
换言之,耶稣说:‘你们的生活没有和上帝进深的亲近。’不错,他们已经得 力量,但必须用祈祷去支持这种力量。
这是一个很深奥的教训。上帝可能已经赐给我们一样恩赐,倘若我们不能与祂交往亲近时,恩赐便会枮凋残败。其实任何的恩赐都是一样的。犹如讲道的恩赐,除非讲道人时刻与上帝交往,否则他只是一个有口才的人,而不会说出上帝的话,那样他的讲道就缺乏力量。上帝可能赐人有音乐和歌唱的天才,但除非他能时刻与上帝来往,否则他只可以做到一个职业化的表演员,只能把天才当作赚钱的工具,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啊!这并不是说人不可用天才去赚钱,他必定有这个权利去做的,但人若利用天才在事奉上帝的时候,他找到的快乐是更大的。瑞典籍女高音歌唱家林真妮( Jenny Lind )每逢出场前,必单独在化装室内静默片刻和祈祷:‘上帝啊!求你今晚使我能真正的去歌唱。’
不论人的恩赐如何伟大,假如他不与上帝时刻交往,他一定会损失两件东西。
(一)我们会失去 活力 。这种活力其实就是帮助人的工作达到最高境界的要素。失去活力的天才只是‘表演’而不是对上帝馨香的奉献,本来是充满 生气和活跃的,但结果反而变成一具外表华丽的‘尸体’而已。
(二)我们会失去 谦卑 。天才本来是用来荣耀上帝,但现在却用来高举自己,因此内在的美德便消失了。本来是让上帝亲自使用,使人能得益处,但现在却只顾在人面前夸耀自己,因此美丽的气息顿然消失了。
这是一句带有警告性的话。门徒虽然从耶稣直接得到了力量,但却未能用祈祷的方法去培养这种力量达到成熟的阶段,于是便会消失了。但凡上帝赐给我们的恩赐力量,若只用在私己的一方面时我们便会失掉它,倘我们与上帝时刻交往的话,祂所赐的天才自然会发扬光大,而且会永远存留 的。
面对终结(九 30 , 31 )
这段经文作了耶稣生命的一个里程碑。耶稣现在离开北方的安全地带,朝向耶路撒冷,踏上第一步,而那十架的阴影已呈露出来。祂深知道,倘若他不能够把自己的信息,写在自己所拣选的人的心板上,祂便会失败。任何一个伟大教师可以遗留下来一大堆训示和理论,但耶稣不想止于此。祂渴望自己的身体在未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可以把自己要讲的话,让一些人明白,不论如何的肤浅也好,一定知道祂所讲的是什么?
这一次的豫言与将来的惨剧,更加拉近一点。倘若我们与八章卅一节,第一次豫告祂会受害的话,这一段是加多一句:‘人子将交在人的手中。’在这一小撮的门徒中,有一个是出卖耶稣的人,耶稣自己是知道的。祂清楚犹大的心思意念,比犹大自己还清楚!所以当祂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的手里’,他不单是豫告将来的事,并且向那准备出卖祂的人提出警告,就是向他作出一个最后的呼吁。
但此时,门徒还未明白。这话使他们最难明的一点,就是复活所指的是什么?此时,他们已感觉到悲剧的气氛已笼罩 他们,但在日落时,还未明白 复活 的真意何在。复活当然是一个奇异的思想领域的,而只有当这个事实出现时,人才可以领略出来。
但他们虽然不明白,自己却又怕去问。有时他们好像一些自以为知道的事太多的人,于是不敢随便问人。有时,人从医生处接到一张病症纪录报告,他可能知道里面所写的病情十分坏,但自己却看不懂细节,心里又怕知道详细的内容,结果不敢问任何问题了。当时门徒的态度也是一样。
有些时候,我们感觉惊奇,为什么这样显浅的话,他们也不能明白呢?人的心有一种十分奇异的机能,自己不想看见的事情,自然会产生一种抗拒的态度。我们也不是一样的吗?我们不是时刻听到基督徒的信息吗?我们同时也知道,倘若我们接受这信息时,便会得 荣耀;倘若我们拒绝时,便导致惨剧, 但我们当中,不是有许多人不愿跟从这个信息,与基督联盟,和把自己的生活依附祂而行吗?我们发觉许多人只是接纳基督徒信仰的一部份,就是自己所喜欢的和适合自己那一部份,而拒绝去理解其余的。
真正的野心(九 32-35 )
这段经文深深的反映出一件事,门徒到了这个地步,还未明白弥赛亚的真义何在?耶稣虽然屡次告诉他们有关在耶路撒冷将会发生的事,但他们心里仍然想 一个地上有权势的王国,并暗自商量,谁人应担当首相之职。耶稣正面临十架的挑战,而门徒还未醒觉,实在是一件十分伤心的事,他们在路上仍然讨论那一个门徒应该作他们的首领。
但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却又知道这样的争论是不对的。因为当耶稣问他们,到底讨论些什么,他们便鸦雀无声,这是羞辱的静默!他们知道不能替自己辩护什么。我们也觉得十分奇妙,凡事若透过基督的发问,讨论的事情又回复正常了。但当耶稣看不见或听不到时,他们的讨论题目和界限常常会太过分。但当耶稣反问他们,他们又觉得不配去再谈这些问题。
所以人若以耶稣的眼光去看东西时,世界上的事物也完全改观了。倘若我们做一件事之前,先问:‘耶稣留心看 这件事,我们仍会去做吗?’倘若我们讲一句话之前,先问:‘耶稣侧耳听到我的话,我仍会这样讲吗? ’倘若我们果真如此做时,我们的言行都会减省许多麻烦了。基督徒的信仰根本不需要这个 倘若 的,我们坐言起行都是在上帝面前做的;上帝自然会叫我们不去做认为羞耻的事,也不会说自惭话。
耶稣处理这件事全不马虎。祂坐下来,召那十二个门徒到面前。倘若一个拉比想教训门生时,他必定坐下来,安详的把真理说出来。耶稣在未出声前,以一个拉比静坐的姿态,去教训门徒。于是祂告诉他们,若果他们想在天国当中作众人的首领时,他是可以的;但是他必须先作众人的仆人啊!耶稣并不是在他们的野心上浇泼冷水;祂的目的是想改造并纠正他们的野心。把 统治 的野心,改变为 事奉 的野心;把 为自己 而做事的野心,改为 为别人 而活的野心。
耶稣展示给门徒看的,并不是做不来的崇高理想,而实在是十分正确的普通见解。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常常受人称赞和颂扬的,就是他能够在生命上作出有贡献的事,他们并不是对自己说:‘我如何利用国家和社会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达成自己的理想’,而是对自己说:‘我应如何运用自己的才智去服务国家和社会。’
当寇松勋爵( Lord Curzon )死时,士丹尼.包尔温( Stanley Baldwin )作过一段颂词,他说:‘在我坐下来之前,我想讲几句只有我才有资格讲的话。因为只有一个首相才能深入他的肺腑,看透他的心;而我有两次机会看见他的失望和忍受很大的打击──第一次是我当选为首相,而他落选;第二次是我告诉他应该出任国防委员会的主席,而不应做外相。两次的经历都使他十分失望,但他从来没有用任何说话,表情或间接的诽谤来埋怨:他的口从不会出怨言,而能全副精神的去履行任务,埋头苦干。’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好典范,不以谋取高位作为人生的目标,而是随时准备在任何岗位去为国家服务。
真正不自私的人,是很少有的,当人能这样做时,后人必定时刻会记念 他们的。这里有一个关于希腊斯巴达人( Spartan )的故事。他的名字是培达理多斯( Paedaretos )。当时在国中选三百个贤能出来掌管国政,而他也是候选人中的一个。但当入选的名单公布时,他却名落孙山。他的朋友于是十分失望而来安慰他:‘人们应该选你才对,你一定会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但培达理多斯却说:‘我很高兴知道在斯巴达中,有三百个人比我更贤能。’此后这些话一直存留下来而为人所乐道。当别人越过了自己的头时,自己不应该产生恶念或嫉忌。
倘若人们存心为别人而活,而不是拼命的去攫取时,我们的经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倘一切参政的人,唯为国家的前途和福利 想 时,而不是靠 地位去增进自己的声誉,一切的政治难题便会消失了。倘若教会的领袖和一切担当任何职位的人,对自己的职位毫不关心,单以忠诚去事奉教会为己任,那么教会的纷争和分裂问题再不复存在了。因此当耶稣讲及崇高的伟大和人的价值,在乎作众人之仆时,他就是展示出世界上最现实的一个真理。
帮助无援的人就是帮助基督(九 36 , 37 )
耶稣仍然讨论 什么是人值得和不值得有的野心。
祂带领一个小孩子到门徒中间,小孩本身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未能像成年人追寻事业和名誉地位的梦想,不能够拿出什么东西给别人;而刚好相反,孩子要求许多东西,要人替他做事。因此耶稣说:‘若果人能够接待贫穷的人,普通的人,和那些毫无影响力、没有财富、权势和那些需要别人替他做事的人,那就是接待我了。’孩子是一无所有,完全倚靠别人去维持他的生活,因此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同样要去关注那些需要别人去救援的人。
这里有一个警告。我们很容易跟那些替我们做事的人产生友谊,或者跟那些对我们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同样,那些需要我们帮助,但会带来诸多麻烦的人,我们便想去避开他们。对有权势的大人物,人们很欢喜去笼络和高攀,但对朴素谦卑或无藉藉名的人,人便会疏忽照顾。结交社会知名人士似乎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会锦上添花,而很少会雪中送炭的,所以有时穷亲友很难会见自己一面啊!耶稣在这里提醒我们,那些替我们做事的人,我们大可以不必 急去寻找,相反来说,那些需要我们替他们做事的人,我们便要快些去寻找他们。这就是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 40 )
容忍的教训(九 38-40 )
我们已经看过好几次有关当时人们对魔鬼的信仰。他们每个人都相信,不论心灵或身体的疾病,都是由邪恶的魔鬼所引起的。当时有一个很普通的方法去赶鬼的,就是引用一个较魔鬼更强和更有力的 名 ,命令那污鬼出来,那只污鬼使会完全瘫痪,无能为力了。所以污鬼不能敌挡比它力量较大的 名 。现在我们所见的一件事就是这个例子了。约翰当时看见有一个人,引用耶稣全能者的 名 去赶鬼,于是刻意去禁止他,因为这个人不是耶稣十二个门徒之一。但耶稣趁此机会而说,没有人可以用祂的名去成就大事,而又同时可以和祂作对;耶稣于是定下了一项原则:‘他若不与我对敌时,就是替我们做事了。’
这里我们看见一个“容忍的教训”,而这个教训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的。
(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去思想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权去弄清楚自己的事,不断的去思索和寻求他的结论和信仰。我们必须尊重人类有权这样去思想。许多时候,我们因为未认识别人的思想,便立即去判断别人的是非。潘威廉( William Penn )曾说:‘你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要妄作反对和鄙视。’京士利威廉士( Kingsley Williams )在简易美语新约中把犹大书第十节译成:‘他们妄肆批评每一件事物,因为他们并不明白。’
这里我们必须紧记 两件事。
(甲)通到上帝的路有许多条的。丁尼生曾说:‘上帝有多种方法把自己启示出来。’莎云蒂斯( Cervantes )有一次也说过:‘路途真是多得很,但上帝会按 祂的旨意,带领每 一条路的人到天堂去的。’这个世界是圆的,若两个人从一个地点出发,起初各走相反的路,但结果他们又会在途中相遇的。所有的路,只要人肯花长时间去走,至终必会通到上帝的地方去。倘若有人或有某一教会,以为自己单独获得了救赎的专利权,那简直是荒谬得可怜。
我们又必须紧记,真理比人的智慧和思想范围更广阔。从来没有人,能明白全部真理。容忍的基本信念,并不是叫我躲懒,凡事相信;也不是一种感觉,以为一切的事物不论在何处,都得到保证是对的。容忍的基础,就是简单的去接纳,相信真理的围绕轨迹是广阔无比的。莫黎( John Morley )写过一段文字:‘容忍就是叫人尊敬一切可能存在的真理;这意味 承认真理,住在不同样式的大厦里,穿不同颜色的衣服;说不同的方言。容忍意指应该坦白尊敬藏在人心里的良知,所具的自由,可以抗拒机械化的形式,千篇一律的规条和社会的压力。简言之,容忍就是一种伟大的爱心,超越信心和盼望。’不能容忍的人自然会刚愎和自以为是;以为在自己认识的真理之外,就不会有真理存在。
(二)我们不单止承认每一个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思想,并且有权去说自己的话。在一切民主的权益中,最宝贵的是言论的自由。当然说话亦有它的范围和限度。倘若有人强要制定一些主义,目的要铲除一切道德和有文化的基督教社会的根基时,我们必须起来去阻止。但阻止的方法是去指出它的错误,而不是用暴力去铲除。有一次之伏尔泰( Voltaire )用一句很鲜明的说话定下了言论自由的概念:‘我虽憎恶你所说的话,但我宁愿为维护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而牺牲自己。’
(三)我们必须紧记,人的一切主义信仰,至终也是由他的个人行为去下判语的。 查尔麦 博士( Dr.
Chalmers )把这个意思用很简洁的话讲了出来:‘教会除了出产善良的基督徒之外,有谁人理会她是怎样的教会?至要的问题是:这个教会的信徒如何去待人,而不是怎样去治理这个教会。’
这里有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寓言。从前有一个人,家传一只戒指,镶 一颗奇异的宝石在上面,凡人带了这只戒指后,性情自然变成和蔼可亲而人见人爱。这只戒指可以说是附有一种魔力的。于是父子相传直至后代,而这只戒指亦十分灵验,使戴上的人从善如流。后来到了戴这只戒指的人生了三个儿子,而父亲的烦恼来了,他应把这只戒指传给谁呢?于是他叫人仿效真的指环,再多做了两只。临终前,叫了三个儿子前来,把爱心的话,临终赠送给他们,而且每一个儿子都得到了一只戒指。后来三个儿子不约而同的发现了多了两只戒指,于是 引起一场纷争,但他们又不知怎样去处理才好。于是求助一名聪明绝顶的法官。那个官把三只戒指仔细把玩一番,便对他们说:‘我也不知道那一只才是真的,但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啊!’那时三兄弟却十分惊奇,哑口无言,相对了一会;然后那个法官再继续说下去:‘倘若这只指环真的如此灵验,带上的人一定会有善良的人格表现,那么我和城中的人藉 你们以后的行为,便会告诉你们谁真谁假。你们如今各自分散,凡是以仁慈、诚实、勇敢和公义待人的一个便是真指环的主人了。’
这件事只有用生活的表现去证明出来。信仰若使人结出好的行为的果,我们大可不必指出别人的信仰是荒谬的。倘若我们能够记得这点时,我们自然学会容忍的美德了。
(四)我们可以憎恶别人的信仰,但千万不可憎恶人。我们尽管排斥别人所教导的,但不应该连人也排斥。
‘他划了一个圈子,叫我站在圈外,
视我为叛徒,异端,和受侮蔑的东西,
但我仍有爱心,用智慧赢得他──
我们又划一个圈子,让他进入圈内。’
酬报与惩罚(九 41 , 42 )
这段经文的教训是精简的,不会使人错解而且又可以使人肃然景仰的。
(一)它指出若人向基督的子民施予仁慈和给予任何帮助,必定得到应有的酬报的。一切需要别人帮助的人都是属于耶稣的。每一个人在基督面前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当他们有需要时,我们应立刻去救援。耶稣若披 肉体生活时祂同样会用最实际的方法去帮助他们,现在祂把这个责任托付给我们罢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耶稣所讲的帮助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给人一杯凉水便可以了。我们不是替别人做什么困难或了不起的事,或者任何超越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苦差。我们要给别人的帮助,是轻而易举,人人都可以做得来的。
有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是从一个海外宣教士讲述出来的。她向一班非洲小学生讲解奉耶稣的名给人一杯凉水的教训,当时她坐在阳台上,刚好有一 土着脚夫,背重担子朝村 庄的广场走来,他们走路疲倦而又口渴,于是坐下来歇息一下。这些土人是从异族来的,他们知道别的土人不会给水让他们饮的,因为种族的界限仍然存在。但当这些疲劳的脚夫坐下不久,而这位教士也正望得出神时,从屋里走出一行女孩子来,而且每人的头上都带 一个盛满水的瓶子,朝那人走去,她们虽然脸上呈露出羞人答答的样子,心里还有点恐慌;她们跪下来,献上瓶中的水给他们饮。这些脚夫当时亦十分惊奇,但亦不顾忌什么种族的界限,接过水,饮完又递回给那些女孩子。她们立即飞奔走向女教师的面前说:‘我们已把凉水给了口渴的人,而且是奉耶稣的名 而做的。’她们竟照足耶稣的话去做。
替人服务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表示自己的仁慈而且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就够了。玛可麦( Mahomet )许久之前说过:‘引导迷失方向的路人走回正路;给一杯水与口渴的人;向你的弟兄微笑,这一切都是爱心的表示。’
(二)但相反的事情也是十分真确的。当你帮助人可以使你得到酬报;但一个软弱的弟兄跌倒,则可以使你遭受永远的惩罚。这段的描写特别严厉。文中所用的磨石是大型的一种。当时巴勒斯坦人是用两种石磨的。家庭主妇用手磨的是小型磨石。大型的是要用驴子才可以推动的。
这样大的磨拴系在人身上而抛进海中,当然没有生还的机会。当时罗马和巴勒斯坦也有施用这种刑罚的记载。约瑟夫叙述有些加利利人,在一次暴动中,‘捉拿了希律党人,把他们沉在湖中淹毙。’罗马史家绥屯妞又讲过关于罗马王奥古士督的事迹,‘由于王子该亚斯( Gaius )的导师与若干侍从,趁 王子卧病时干了些粗鄙和贪婪的行为,奥古士督竟然用重锤拴在他们的颈项,抛进了河中。’
犯罪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教唆别人去犯罪更加可怕。着名小说家奥亨利( O. Henry )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女孩子的母亲去世后,由父亲抚养。父亲经常出外工作,到了晚上才回家。每晚他坐下来,脱去外衣,便抽烟斗和看报纸,把双脚放在火炉的铁架旁。这个孤单女孩子走来想逗父亲和她玩耍;但他推说自己十分疲倦,必须单独歇息;随 便叫女儿到街外玩耍。这个女孩子在街上长大!结果就染上了一切陋习。后来这个女孩子死了。她的灵魂升到天堂时,彼得见她便对耶稣说:‘主啊!这个女孩子什么坏事都晓得做,我们把她抛进地狱,好吗?’耶稣说:‘不可以!让她进来,让她进来。’那时耶稣的眼睛亦显得十分严厉:‘去找那位不愿与女儿玩耍的父亲;他才是要抛进地狱的人。’其实上帝对罪人并不苛严,但对那些存心引人犯罪,制造机会使人沉沦,有意或 无意用败坏的行为,做了较弱弟兄的绊脚石的人,上帝便会重重的惩罚他们。
值得付出任何代价的目标(九 43-48 )
这段经文以显明的东方言语表达出一个基本的真理,就是人必须牺牲一切,不计较任何代价去追求生命的唯一目标。在身体来说,人可以割断手足,以保全身的生存。其实,在医学上来说,有些时候,把四肢的一部份锯断,以保存生命,也是常见的事。故此,在灵性的生命来说,人必需这样做。
犹太人的拉比讲过人的身体有些部份会引导人犯罪的。‘眼睛和心是罪恶的经纪人。’;‘眼睛和心犹如罪恶的婢女。’;‘情欲积聚在有眼睛的人里面。’;‘单是随从眼睛,妄行邪淫的人,有祸了。’人的本来性格和人的身体结构中,有若干地方是很容易受罪恶所奴役的,我们不应该把耶稣这句话,照 字面去解,正如我们开始的时候所说,这是东方民族言语上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凡生命上有价值的目标,人应不怕牺牲一切去取得它。
这段经文曾多次引述 地狱 ( Gehenna ── 革赫拿 一字)。这个字在新约中,曾在下列经文中记述──太五 22 , 29 , 30 ;十 28 ;十八 9 ;廿三 15 , 33 。路十二 5 ,雅三 6 。这个希伯来字通常都是翻译为 地狱 的,它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起自一个山谷的地名 Hinnom ( 欣嫩子谷 );这个 欣嫩子 山谷是在耶路撒冷郊区的一个峡谷,以往有过一段邪恶的历史背景。
昔时亚哈斯王( Ahaz )曾在这个地方创立火祭和火烧孩童的祭礼。在历代志下廿八章三节有一段记载:‘亚哈斯……在欣嫩子谷烧香,用火焚烧他的儿女,行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驱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后来玛拿西王( Manasseh )也在那里做过这些败德的邪神崇拜:‘使他的儿女经火;又观兆,用法术,行邪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代下卅三 6 )。所以这个山谷(欣嫩子谷或称地狱谷)就是在以色列族中,曾利用作拜邪神的一个可厌恶的地方。后来约西亚王( Josiah )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宣告这个地方为不洁之地──‘他又污秽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许人在那里使儿女经火,献给摩洛。’(王下廿三 10 )
当这个山谷被列为 \cs9 不洁之地 和 污秽 之后,使成为一个废墟,作了耶路撒冷巿民垃圾的焚化中心,于是四周的环境十分肮脏,臭气熏天,蚊虫滋生,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焚化炉,烟雾不停的冒出来。那句话‘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是出自以赛亚书六十六章廿节,描写以色列邪恶的敌人将会遭遇的命运。
这个地方既然有过这些邪恶的背景,于是后来便演变而成了地狱的形式或象征了。人会想像那些恶人的灵魂,会在像这样的地方中受刑和灭绝。犹太人的他勒目有一句话:‘罪人若停止遵从上帝的律法,在生命的终结,必会承受 革赫拿 ──地狱。’这个地狱,就是一个惩罚恶人的地方,而在犹太的心中,一旦提起这个字时,人便会惊惶战抖了。
但什么是人生的目标?而又值得人牺牲一切去取得呢?这里有两个词语把它描写出来。有两次称它为 生命 (和合本译为永生),一次称它为 上帝的国 。但上帝的国的定义是什么?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从‘主祷文’去察看了。祷文中有两个请求,同时并列出来:‘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是犹太人文学写作中的着名平 行 排 句 ( parallelism ),所谓平行排句者,就是两句一齐写出来,前后关连,加强语气,后句解释前句和发挥它的思想。在诗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显着的例子。故此当我们把这两句合并之后,便得到一个定义了:‘天国是地上的一个社会,而上帝的旨意能够完全的运行在这个地上的社会中,如同在天上一样。’
接 这点,我们也可以很简单的说,人若完全遵照上帝的旨意去做,便是天国的公民了。照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训示,人是值得牺牲一切,接受纪律和舍己的精神,去实行上帝的旨意;而只有这样做时, 才得到真正而终极的生命,并有完全满足的生命。
圣教父俄利根( Origen )照 这个训示的表面字义一字不改的去解释;于是他说在信徒教会的团契中,应该把那些异端邪说的人铲除,以保持教会的纯洁。但这句话所指的是个人的品德,鼓励信徒在实行上帝的旨意时,有时必需放弃一些个人的旧习惯,娱乐和朋友,在个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但为要成全上帝的意旨,也是在所不免的。关于这些事情,自己也不可以替别人去担当的,而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良知,察看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些什么地方是阻碍自己去遵行上帝的旨意,若有便决心改变过来。这样的更 改和铲除自己的陋习,是十分痛苦的,犹如病人接受医生外科手术,把自身体的一部份割除一样。但人若存心得到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快乐和真正的平安,亦必须这样做。这样说来,似乎十分严厉可怕,但面对 生命 的实情,我们非如此做不可啊!
基督徒生活中的盐(九 49 , 50 )
这三句话可以说是新约中最难解释的圣经章节了。圣经注释学者都作过许多不同的阐释。倘若我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已略提示过的一个要点,就容易明白了。耶稣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中,很扼要,精简而有力的讲出 一两 句至理名言,当人听了之后,是不会忘记的。但人虽然记得这些说话,却又想不起耶稣在什么地方讲过。于是这些话,彼此之间可能没有连带关系,作者便随 自己心中的次序编排而叙述出来。
本段经文的例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了。这里藏 三句不同的话;是耶稣在不同的地方讲出来的,所以内容没有相关性的。作者把它们排在一起,因为这三句话中都有一个盐字。耶稣在不同的地方,以盐作喻,而作者便把它们归纳在一个地方写了出来。故此我们不必牵强地把它们当作一整段来看。现在我们逐一去研究它们的内容。
(一)‘用火当盐腌各人’。根据犹太人的规矩,一切的献祭都用盐调和与配制,然后呈献在祭坛上(利二 13 );而献祭的盐也称为 立约的盬 (民十八 19 ;代下十三 5 ),只有配调了盐的献祭,才得蒙上帝悦纳,而且也是立约的律法所规定的。所以这句话的真意思是:‘基督徒的生活,必须用火去制炼,然后得蒙上帝悦纳,犹如人以前献祭时必用盐去调配一样。’于是,火当作盐使基督徒的生活,蒙上帝悦纳。
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新约的言语中,火有两个相连的含义。
(甲)火与 洁净 相连在一起。人用火去炼净普通金属。金属经火炼过之后,杂质被分隔出来,便现出纯金属了。所以火便成了生命中的洁净力量──如同人藉 纪律可以胜过罪一样;人的生活经验能净化并充实人的灵魂──这就是说:‘ 在上帝面前,蒙悦纳的生活,必须接受基督徒纪律的整治和顺服上帝带领的手,让祂清理和洗洁。’
(乙)火与 毁灭 相连在一起。这句话于是和 迫害 有关系了。所以信徒的生活,若果经过迫害的试炼受苦和一切的危险,必会蒙上帝所悦纳的。人若因对耶稣基督忠诚,而志愿损失财物,甚至自己的生命,在上帝看来,是十分宝贵的。
归纳来说,第一句话可以解作:‘生命若接受纪律所洁净和因为表现忠心而受迫害痛苦时,人便会成为上帝所珍惜的了。’
(二)‘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他再咸呢?’这何话比上一句更难解释。在各不同的解释中,我们试用下列的浅显方法去思想它的内蕴意思。盐本身有两种特别美德──一是 调味 ,吃鸡蛋时,人若不加盐,必会全无味道的,人每天所吃的 菜就是一个好例子了,每当忘记放盐去调味时,食物必然是不好吃的。二是 防腐 ──盐是历史中最早有人晓得用来防腐的一种东西。希腊人有一句话:‘盐之为用,犹如死人身体里面的灵魂。’肉类单独存放,很快便变坏;肉若用盐腌了之后,便能保持它的鲜味,因此盐带来一种新的生命,因为盐可以防止腐化。
基督徒是要进入一个信异教的社会去,而且要替他们做事。这种异教信仰的社会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它的苦闷和厌倦。古代的世界充满 极度浮奢的习惯,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生活疲劳苦闷而导致的,于是他们寄望获得一个有刺激性的生活。亚尔诺德曾写过一首诗:
‘那醉生梦死的邪神世界是多么讨厌,
厌倦和私下呻吟之声,不绝于耳;
人们带疲乏的身躯,沉迷在欲海里,
生活犹如在地狱苦海之中,
那些所谓罗马贵胄,
躺卧在冰冷的厅堂,睁开憔悴的眼睛;
佯装一副凶猛的样子,驾战车,
那在亚培安大道飞驰奔跑;
耽溺在酒绿灯红的豪华生活里,
头上戴花朵编织的冠冕,
但又如何打发时光走,
无聊的日子又如何过?’
基督教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穷奢极侈和极度的疲倦。所以基督徒的使命是把一些新的质素和新的刺激带进这个过度疲劳的社会里面,犹如把盐调在一碟 菜里。
第二个特征,便是社会的腐化。犹文拿里此喻罗马犹如一条污秽、肮脏非常的下水道。他们不知贞洁和操守为何物。基督教当时就是进入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基督教的功能必须先替它们消毒杀菌,把一切败坏的东西清除净尽。基督教必须攻击这个世界的贪污,如同把盐放在肉类中,发生防腐的作用。
在这句话的背后,耶稣向每一个基督徒提出一项挑战。祂说:‘这个世界实在需要调味和洁净,而只有基督徒才可以负起这个职责;故此基督徒自己若失去了这种调味和洁净的作用时,这个世界倚赖谁人去担这个职责呢?’,因此,除非基督徒藉 基督的力量,击破这个世界的,疲乏和腐败,否则这些恶毒的力量,势必繁殖而致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第九章
肆·仆人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九~一○)
一·仆人变像(九1~13)
主既已将自己要受羞辱、受苦、受死的路指示门徒,又叫他们跟从祂,过着牺牲、舍己的生活,祂便把事情的另一面告诉他们。作门徒会耗尽他们一生,但奖赏是永远的荣耀。
九1~7 主先指出门徒中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祂所指的是彼得、雅各、约翰。在变像山上,他们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这段经文的论点是我们现在为基督受苦,在祂回来与祂众仆人在荣耀里的时候,必得着丰富的回报。山上的景象预示基督在千禧年作王。
1·耶稣变了形像──眩目的光华从祂射出来,甚至连祂的衣服也放光,比一切漂白剂能漂的更白。
基督首次降临时,祂的荣耀被盖住。祂谦卑地降临,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但祂将要带着荣耀再临,没有人能错认祂了。祂将显明自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2·以利亚和摩西也在那里。他们代表:(1)旧约圣徒,或(2)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或(3)已死的和被提的信徒。
3·彼得、雅各和约翰也在那里。他们可能代表新约圣徒,或那些在国度设立时仍存活的人。
4·耶稣是中心人物。彼得提出要搭三座棚,天上却有云彩和声音责备他。基督必须在凡事上居首位,祂要成为以马内利之国的荣耀。
5·云彩可能是旧约时代会幕和圣殿里,存留在至圣所的薛根拿(Shekinah)或荣耀的云彩。这是神同在的明显表现。
6·那声音是父神的声音,证明基督是祂的爱子。
九8 云彩升上去,门徒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这是幅独特的图画,描绘出国度在权能中来临时,并今天在祂的跟从者心里,祂所拥有的荣耀和至高的地位。
九9,10 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直到祂从死里复活。这句最后的话使他们困惑,大概他们还没有掌握祂要被杀和复活的事实。他们对从死里复活的话感惊奇。作为犹太人,他们知道人人必从死里复活的真理,但耶稣乃提到一个拣选性的复活。祂要从死人中复活──祂复活时并非所有死人都复活。这是在新约才看见的真理。
九11 门徒另外有一个问题。他们刚刚预见了神的国度。但玛拉基岂不曾预言以利亚必须先来,作为弥赛亚的先锋,复兴万事,为建立祂宇宙的王权而铺平道路吗(玛四5)?以利亚在哪里?他会不会如文士所说必先来?
九12,13 耶稣回答他们:“以利亚固然确实必须先来,但更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是:‘旧约不是预言人子要受大苦难,又被轻慢吗?’论到以利亚,他已经来了(显于施洗约翰这人和他的事工上),人却任意待他──像人对待以利亚一样。施洗约翰之死是个预示,表明他们要对人子所行的。他们弃绝了先驱者,也要弃绝君王。”
二·被鬼附的孩子得医治(九14~29)
九14~16 门徒不许留在荣耀的山顶上。山谷下有人类的呻吟和啜泣,他们脚前有一个缺乏的世界。当耶稣和三个门徒回到山下,文士、众人和其它门徒正在激烈地辩论。主一出现,对话便停了,群众跑上祂那里。祂问道:“你们和我的门徒辩论的是甚么?”
九17,18 有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激奋地告诉主,他的儿子被哑吧鬼附着。鬼把他摔倒在地上,又使他咬牙切齿,口中流沫。严重的痉挛令孩子身体枯歇。父亲曾向门徒求助,他们却是不能。
九19 耶稣责备门徒不信。祂岂不曾赐他们赶鬼的能力吗?祂在他们那里要到几时,他们才会使用祂所赐予的权柄?祂要容忍无能力和失败的生命到几时呢?
九20~23 他们把孩子带到主面前,鬼便使他特别厉害地抽疯。主问他父亲这情形发生有多少日子,他说是从小的时候。痉挛病屡次把孩子扔在火里、水里,使他几乎没命。父亲便求主若能作甚么,请给他帮助──多年绝望所带来心碎的呼喊。耶稣告诉他,问题不是祂医治的能力,乃是父亲能否相信。相信永活的神往往蒙赏赐,对祂来说没有事情是困难的。
九24 父亲表现出历代属神的人所经历过信与不信的矛盾。“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们想信,却发现里头充满疑虑。我们厌恶这种内在而不合理的矛盾,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九25~27 当耶稣命令那污鬼离开孩子,他又可怕地痉挛,然后小身躯松弛得好像死了一般。救主扶他起来,领到他父亲面前。
九28,29 后来主独自与门徒进了屋子,他们暗暗的问他为何他们赶不出污鬼。祂说有些神迹需要祷告和禁食。有谁在基督徒的事奉中,不是屡屡面对失败和挫折呢?我们不屈不挠,又谨慎地劳苦,却找不着神的灵有力地作工的痕迹。我们也得听救主提醒我们的话:“这一类的……”云云。
三·耶稣再预言祂的死和复活(九30~32)
九30 主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旅程完结了。祂这时在经过加利利──领祂上耶路撒冷和十字架的一程。祂愿意经过那里而不让人知道。祂大部分的公开传道职事已完毕。现在祂希望与门徒共度,为前面的事情指示、预备他们。
九31,32 祂坦白告诉他们,祂将被抓住、遭杀害,过三天他要复活。他们不知何故总是听不懂,又不敢问他。我们也常不敢去问,以致失去祝福。
四·国度里的地位(九33~37)
九33,34 他们来到迦百农将要住下的屋里,耶稣问门徒在路上议论的是甚么。他们惭愧,不敢承认刚才争论谁为大。登山变像的事可能复苏他们对国度即将来临的盼望,他们遂为国度里尊荣的地位毛遂自荐。耶稣刚把祂近在眉睫的死告诉他们,他们却想要妄自尊大,这确令人心碎。如耶利米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
九35~37 耶稣知道他们的争论,便给他们上了谦卑这一课。祂说要为首的,就要乐意作低微的服事,为别人活而不为自己活。主耶稣领一个小孩子到他们面前,怀抱着他。祂强调为祂的名,仁慈款待最不受尊重、最无名望的人,才是为首者的风范。此举就如作在主自己,甚至父神身上。“啊,可称颂的主耶稣,你的教训监察、揭露我这属肉体的心。求你破碎我的己,让我活出你的生命。”
五·仆人禁止宗派主义(九38~42)
本章似乎填满了失败的事。彼得在变像山上口出拙言(5,6节);门徒赶不出哑吧鬼(18节);他们又争论谁为大(34节)。第38至40节,我们发现他们表现出宗派的心。
九38 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告诉耶稣,他们发现有个人奉祂的名赶鬼。门徒禁止他,因为他与他们不同。那人并非教导错谬的教义,或是活在罪中,他不过没有加入门徒的行列吧了。
他们画上圈,把我关在外面──
背叛、异教、可轻视之物;
但我和爱有得胜的才智──
我们画上圈,要把他们引进来。
九39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若他对我有充足的信心,奉我名去赶鬼,就是站在我这边,去抵抗撒但的。他不会轻易变节,反过来毁谤我,或与我为仇敌。”
九40 本节似乎跟马太福音十二章30节有矛盾,那里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其实没有冲突。在马太福音,论点是耶稣究竟是神的儿子,还是靠着鬼的能力。在这基本的问题上,谁不与祂相合,就是敌祂的。
在马可福音,问题并非基督的位格或工作,而是在主的事奉上同工的问题。事奉必须有包容有爱。在事奉上不敌挡祂的,必然是敌挡撒但的,他就是帮助基督的。
九41 奉基督的名作最小的善事也要得着赏赐。因为门徒是属基督的,而给他一杯水喝,也不会不蒙记念。奉祂名赶鬼实在较为突出,送上一杯水却很平凡,但二者若同为祂的荣耀而作,祂都看为宝贵。“因你们是属基督”是把信徒连在一起的绳子。这话若常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必能从基督徒事奉中分门别类的灵、琐屑的争论和嫉妒中释放出来。
九42 主的仆人必须不断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主仆的言行实在有可能绊倒别的信徒,引致一生之久的属灵破坏。使一个小子偏离圣洁和真理的道路,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把他淹死。
六·无情的自律(九43~50)
九43 本章最后几节,强调操守和自制的需要。凡踏上路要作真门徒的人,必须不断与本性的欲望和爱好相争。满足肉体等如毁坏;控制肉体则确保属灵的胜利。
主提到手、脚和眼,指出宁愿失去这些,胜过被绊倒而进地狱。为达到目标,任何牺牲也值得。
手可代表我们的工作,脚代表我们的行为,眼则代表我们渴望的事。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所在。它们都要受严厉的对付,否则可引致永远的毁坏。
这段经文有没有指出,真信徒最后会失落,而永远在地狱?单从字句看,可能有此意思。但根据新约的一贯教训,我们的必然结论是,凡进地狱的人必从来不是一个真基督徒。人可以自称已重生,又有一段时期表现出长进,但若他不断放纵肉体,明显他从未得救。
九44~48 主重复16提到地狱,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这是极其严肃的。若我们真的相信,便不为物质而活,乃为不死的灵魂而活。“主啊,赐我一颗爱人灵魂的心!”
幸而,从道德上说并非真的要砍下手或脚,或挖去眼。耶稣没有要我们作这般极端的事。祂要说的,乃是若然滥用这些器官而被扔进地狱,倒不如牺牲它们的功用。
九49 第49和50节是特别难的,因此我们要逐字逐句研究。
“因为必用火……腌各人。”三个最大的问题是:(1)这是指哪一个火?(2)腌的意思是甚么?(3)各人是指得救的人、未得救的人,或两者?
火可以指地狱(如44,46,48节)或任何的审判,包括对信徒工作的神圣审判,和自我审判。
盐代表那用作保存、洁净和调味的东西。在东方,这也是个忠诚、友谊和信实守诺的抵押品。
若各人指未得救的人,意思是他们在地狱的火中得到保存,就是说他们要受永远的刑罚。
若各人指信徒,经文指出他们必:(1)受神熬炼的火所洁净;或(2)实行自律和自制,以保存他们免于腐败;或(3)在基督台前受审问。
“凡祭物必用盐腌。”这话17引述自利未记二章13节(参看民一八19;代下一三5)。盐,是神和祂百姓立约的象征,要提醒百姓那约是个庄严的条约,不容侵犯。我们将身体献上给神当作活祭(罗一二1,2),必须用盐在祭上调味,使它成为不能撤回的誓言。
九50 “盐本是好的。”基督徒是世上的盐(太五13),神盼望他们产生一个健康、洁净的影响。只要他们履行门徒的责任,就能成为所有人的祝福。
“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他再咸呢?”不咸的盐是没有用处的。基督徒若不履行作真门徒的责任,他就是贫乏而无用的。基督徒生命有个好开始并不够,神的儿女要有不断而彻底的自我省察,否则他不能达成神拯救他的目的。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你们在世上要成为神的能力,为基督的荣耀发挥好的影响。不可宽容你们生命里有任可事物,削弱你在祂面前的用处。
“彼此和睦。”这话显然再论到第33和34节,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骄傲必须挪去,以谦卑服事众人取代之。
总括来说,第49和50节似乎把信徒的生命描述为献给神的祭物。它要用火当盐来腌,乃是要以自察和自制调和。用盐来腌,就是指献上时,要加上不更改的奉献为抵押品。若信徒违了他的誓约,或没有彻底对付罪恶的情欲,他的生命便失去味道、价值和目的。故他应当根绝生命中一切干扰神托付他的使命的事情,也当与别的信徒维持和睦的关系。──《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9:1
神 的 国 大 有 能 力: 参
太 16:28 注。
9:2
变 了 形 象: 参
路 9:29 注。
9:19
不 信 的 世 代: 基
督 把 门 徒 无 法 有 力 地 与 魔 鬼 争 战 视 为 他 们 灵 性 的 软 弱, 并 且 加 以 责 备 ( 参
太 17:17 注 ) 。
9:23
凡 事 都 能: 我
们 不 能 把 耶 稣 在 这 里 的 声 明 当 成 一 个 绝 对 的 应 许。
1. “ 凡
事 ” 并 不 是 指 我 们 所 能 想 到 的 一 切 事 情。 信 心 的 祷 告 必 须 以 神 的
旨 意 为 前 提, 而 不 应 该 愚 昧 地 妄 求 ( 雅 4:3) 。
2. 这
里 应 求 的 是 一 种 神 特 别 恩 赐 的 信 心, 神 会 依 据 自 己 的 旨 意 将 这 种 信 心 安 置 在 那 些 忠 心 遵 循 神 旨
意 生 活 的 人 心 中 ( 参 太 17:20 注 ) 。
9:24
但 我 信 不 足,求 主 帮 助: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我 们 经 常 会 因 信 心 不 足 而 心 中 疑 惑。 然 而,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基 督 会 拒 绝 回 应 我 们 信 心
软 弱 的 祈 求, 因 为 他 本 来 就 理 解 并 体 恤 我 们 的 软 弱 ( 来 4:15) 。 我 们 应 当 承 认 自 己 的 信 心 不 足, 并 祈 求 神 赐 给 我 们 足 够 的 信 心 ( 参 太 17:20 注 ) 。
9:29
非 用 祷 告: 耶
稣 并 非 是 说 在 赶 逐 污 鬼 以 前 必 须 要 用 一 段 时 间 祷 告, 而 是 在 隐 寓 一 个 原 则: 即 信 心 弱 小, 是 因 祷
告 得 少。 当 信 徒 因 着 对 神 和 他 话 语 的 忠 心 而 多 多 祷 告 时, 他 们 的 信 心 也 是 大 的。 如 果 门 徒 确 实 像
耶 稣 所 做 的 那 样 保 持 良 好 的 祷 告 生 活, 他 们 就 能 一 次 成 功 地 赶 出 污 鬼。
9:34
谁 为 大: 参
路 22:24~30 注。
9:42
使 …… 一
个 小 子 跌 倒: 信
徒 的 一 个 重 要 职 责 就 是 通 过 自 己 的 生 活 和 教 导 给 孩 子 们 树 立 正 确 的 榜 样, 如 此 行 才 是 真 诚 爱 护
孩 子 的 表 现。 身 为 基 督 徒 的 父 母 必 须 竭 尽 全 力 地 保 守 自 己 的 儿 女 远 离 世 界 邪 恶 势 力 的 影 响 ( 参 太 18:6 注; 参 “ 父 母 与
孩 子 ” 一 文 ) 。
9:44
地 狱: “ 地
狱 ” 是 一 个 火 永 远 不 灭 的 可 怕 地 方。 因 此,无 论 付 出 多 高 代 价,信 徒
都 必 须 积 极 抵 挡 并 弃 绝 罪。信 徒 必 须 治 死 罪 ( 西 3:5) , 借 着 圣 灵 与 罪 不 断 地 争 战 ( 罗 8:13 ; 弗 6:10) 。
9:49
用 火 当 盐 腌 各 人: 每
个 人 都 会 被 用 火 当 盐 腌, 具 体 方 式 分 别 有 两 种 情 形:
1. 真
心 跟 随 耶 稣 基 督 的 人 会 在 今 生 遭 遇 火 炼 般 的 灾 难 ( 路 14:33~34 ;约 15:18~21) 。
2. 今
生 弃 绝 耶 稣 的 人 必 将 在 来 世 遭 到 地 狱 之 火 的 煎 熬 ( 比 较 4
7~48 节 ) 。
9:50
盐: 参
马可福音第九章
肆.仆人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九~一○)
一.仆人变像(九 1 ~ 13 )
主既已将自己要受羞辱、受苦、受死的路指示门徒,又叫他们跟从祂,过牺牲、舍己的生活,祂便把事情的另一面告诉他们。作门徒会耗尽他们一生,但奖赏是永远的荣耀。
九 1 ~ 7 主先指出门徒中 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 必 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祂所指的是 彼得、雅各、约翰。 在变像山上,他们看见 神的国大有能力 。这段经文的论点是我们现在为基督受苦,在祂回来与祂众仆人在荣耀里的时候,必得丰富的回报。山上的景象预示基督在千禧年作王。
1 .耶稣 变了形像 ──眩目的光华从祂射出来,甚至连祂的 \cs9 衣服 也 放光 ,比一切漂白剂能漂的更白。
基督首次降临时,祂的荣耀被盖住。祂谦卑地降临,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但祂将要带荣耀再临,没有人能错认祂了。祂将显明自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2 . 以利亚 和 摩西 也在那里。他们代表:( 1 )旧约圣徒,或( 2 )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或( 3 )已死的和被提的信徒。
3 . 彼得、雅各 和 约翰 也在那里。他们可能代表新约圣徒,或那些在国度设立时仍存活的人。
4 . 耶稣 是中心人物。彼得提出要 搭三座棚 ,天上却有 云彩 和 声音 责备他。基督必须在凡事上居首位,祂要成为以马内利之国的荣耀。
5 . 云彩 可能是旧约时代会幕和圣殿里,存留在至圣所的薛根拿( Shekinah )或荣耀的云彩。这是神同在的明显表现。
6 .那 声音 是父神的声音,证明基督是祂的 爱子 。
九 8 云彩升上去,门徒 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 。这是幅独特的图画,描绘出国度在权能中来临时,并今天在祂的跟从者心里,祂所拥有的荣耀和至高的地位。
九 9 , 10 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 不要将 所看见的 \cs8 告诉人,直到祂 从死里复活 。这句最后的话使他们困惑,大概他们还没有掌握祂要被杀和复活的事实。他们对 从死里复活 的话感惊奇。作为犹太人,他们知道人人必从死里复活的真理,但耶稣乃提到一个拣选性的复活。祂要从死人中复活──祂复活时并非所有死人都复活。这是在新约才看见的真理。
九 11 门徒另外有一个问题。他们刚刚预见了神的国度。但玛拉基岂不曾预言 以利亚必须先来 ,作为弥赛亚的先锋,复兴万事,为建立祂宇宙的王权而铺平道路吗(玛四 5 )?以利亚在哪里?他会不会如 文士 所说必 先来 ?
九 12 , 13 耶稣回答他们:“ 以利亚固然 确实必须 先 来,但更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是:‘旧约不是预言 人子 要受大苦难,又被 轻慢 吗?’论到 以利亚 ,他已经 来了 (显于施洗约翰这人和他的事工上),人却任意待他──像人对待以利亚一样。施洗约翰之死是个预示,表明他们要对人子所行的。他们弃绝了先驱者,也要弃绝君王。”
二.被鬼附的孩子得医治(九 14 ~ 29 )
九 14 ~ 16 门徒不许留在荣耀的山顶上。山谷下有人类的呻吟和啜泣,他们脚前有一个缺乏的世界。当耶稣和三个门徒回到山下, 文士 、众人和其他 门徒 正在激烈地辩论。主一出现,对话便停了,群众跑上祂那里。祂问道:“ 你们和我的门徒辩论的是什么? ”
九 17 , 18 有一位忧心忡忡的父亲激奋地告诉主,他的儿子被 哑吧鬼 附。鬼把他摔倒在地上,又使他 咬牙切齿,口中 流 沫 。严重的痉挛令孩子身体枯歇。父亲曾向 门徒 求助,他们 却是不能 。
九 19 耶稣责备门徒不信。祂岂不曾赐他们赶鬼的能力吗?祂 在 他们 那里 要 到几时 ,他们才会使用祂所赐予的权柄?祂要容忍无能力和失败的生命 到几时 呢?
九 20 ~ 23 他们 把孩子 带 到主面前,鬼便使他特别厉害地抽疯。主 问他父亲 这情形发生 有多少日子 ,他说是 从小的时候 。痉挛病 屡次 把孩子扔在 火里、水里 ,使他几乎没命。父亲便求主若能作什么,请给他帮助──多年绝望所带来心碎的呼喊。 耶稣 告诉他,问题不是祂医治的能力,乃是父亲能否 相信 。相信永活的神往往蒙赏赐,对祂来说没有事情是困难的。
九 24 父亲表现出历代属神的人所经历过信与不信的矛盾。“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我们想信,却发现里头充满疑虑。我们厌恶这种内在而不合理的矛盾,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九 25 ~ 27 当 耶稣 命令那 污鬼 离开孩子,他又可怕地痉挛,然后小身躯松弛得 好像死了一般 。救主扶他起来,领到他父亲面前。
九 28 , 29 后来主独自与 门徒 进了 屋子 ,他们 暗暗的问他 为何他们赶不出污鬼。祂说有些神迹需要 祷告 和 禁食 。有谁在基督徒的事奉中,不是屡屡面对失败和挫折呢?我们不屈不挠,又谨慎地劳苦,却找不神的灵有力地作工的痕迹。我们也得听救主提醒我们的话:“ 这一类的…… ”云云。
三.耶稣再预言祂的死和复活(九 30 ~ 32 )
九 30 主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旅程完结了。祂这时在 经过加利利 ──领祂上耶路撒冷和十字架的一程。祂愿意经过那里而不让人知道。祂大部分的公开传道职事已完毕。现在祂希望与门徒共度,为前面的事情指示、预备他们。
九 31 , 32 祂坦白告诉他们,祂将被抓住、遭杀害, 过三天他要复活 。他们不知何故总是听不懂,又 不敢问他 。我们也常不敢去问,以致失去祝福。
四.国度里的地位(九 33 ~ 37 )
九 33 , 34 他们来到 迦百农 将要住下的屋里,耶稣 问门徒 在路上议论的是 什么 。他们惭愧,不敢承认刚才争论 谁为大 。登山变像的事可能复苏他们对国度即将来临的盼望,他们遂为国度里尊荣的地位毛遂自荐。耶稣刚把祂近在眉睫的死告诉他们,他们却想要妄自尊大,这确令人心碎。如耶利米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
九 35 ~ 37 耶稣知道他们的争论,便给他们上了谦卑这一课。祂说要为首的,就要乐意作低微的服事,为别人活而不为自己活。主耶稣领一个 小孩子 到他们面前,怀抱他。祂强调为祂的名,仁慈款待最不受尊重、最无名望的人,才是为首者的风范。此举就如作在主自己,甚至父神身上。“啊,可称颂的主耶稣,你的教训监察、揭露我这属肉体的心。求你破碎我的己,让我活出你的生命。”
五.仆人禁止宗派主义(九 38 ~ 42 )
本章似乎填满了失败的事。彼得在变像山上口出拙言( 5 , 6 节);门徒赶不出哑吧鬼( 18 节);他们又争论谁为大( 34 节)。第 38 至 40 节,我们发现他们表现出宗派的心。
九 38 耶稣所爱的门徒 约翰 告诉耶稣,他们发现有个人 奉 祂的 名赶鬼 。门徒禁止他,因为他与他们不同。那人并非教导错谬的教义,或是活在罪中,他不过没有加入门徒的行列吧了。
他们画上圈,把我关在外面──
背叛、异教、可轻视之物;
但我和爱有得胜的才智──
我们画上圈,要把他们引进来。
九 39 耶稣说 :“不要禁止他。若他对我有充足的信心,奉我名去赶鬼,就是站在我这边,去抵抗撒但的。他不会轻易变节,反过来 毁谤我 ,或与我为仇敌。”
九 40 本节似乎跟马太福音十二章 30 节有矛盾,那里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其实没有冲突。在马太福音,论点是耶稣究竟是神的儿子,还是靠鬼的能力。在这基本的问题上,谁不与祂相合,就是敌祂的。
在马可福音,问题并非基督的位格或工作,而是在主的事奉上同工的问题。事奉必须有包容有爱。在事奉上 不敌挡 祂的,必然是敌挡撒但的,他就是 帮助 基督 的 。
九 41 奉基督的名作最小的善事也要得赏赐。因为门徒是属 基督的 ,而给他 一杯水喝 ,也不会不蒙记念。奉祂名赶鬼实在较为突出,送上一杯水却很平凡,但二者若同为祂的荣耀而作,祂都看为宝贵。“ 因你们是属基督 ”是把信徒连在一起的绳子。这话若常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必能从基督徒事奉中分门别类的灵、琐屑的争论和嫉妒中释放出来。
九 42 主的仆人必须不断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主仆的言行实在有可能绊倒别的信徒,引致一生之久的属灵破坏。使一个小子偏离圣洁和真理的道路, 倒不如 把 大磨石 拴在他的 颈项 上,把他淹死。
六.无情的自律(九 43 ~ 50 )
九 43 本章最后几节,强调操守和自制的需要。凡踏上路要作真门徒的人,必须不断与本性的欲望和爱好相争。满足肉体等如毁坏;控制肉体则确保属灵的胜利。
主 提到 手、脚 和 眼 ,指出宁愿失去这些,胜过被绊倒而进 地狱 。为达到目标,任何牺牲也值得。
手 可代表我们的工作, 脚 代表我们的行为, 眼 则代表我们渴望的事。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所在。它们都要受严厉的对付,否则可引致永远的毁坏。
这段经文有没有指出,真信徒最后会失落,而永远在地狱?单从字句看,可能有此意思。但根据新约的一贯教训,我们的必然结论是,凡进地狱的人必从来不是一个真基督徒。人可以自称已重生,又有一段时期表现出长进,但若他不断放纵肉体,明显他从未得救。
九 44 ~ 48 主重复 16 提到地狱, 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这是极其严肃的。若我们真的相信,便不为物质而活,乃为不死的灵魂而活。“主啊,赐我一颗爱人灵魂的心!”
幸而,从道德上说并非真的要砍下手或脚,或挖去眼。耶稣没有要我们作这般极端的事。祂要说的,乃是若然滥用这些器官而被扔进 地狱 ,倒不如牺牲它们的功用。
九 49 第 49 和 50 节是特别难的,因此我们要逐字逐句研究。
“ 因为必用火……腌各人。 ”三个最大的问题是:( 1 )这是指哪一个 火 ?( 2 ) 腌 的意思是什么?( 3 ) 各人 是指得救的人、未得救的人,或两者?
火 可以指地狱(如 44 , 46 , 48 节)或任何的审判,包括对信徒工作的神圣审判,和自我审判。
盐 代表那用作保存、洁净和调味的东西。在东方,这也是个忠诚、友谊和信实守诺的抵押品。
若 各人 指未得救的人,意思是他们在地狱的火中得到保存,就是说他们要受永远的刑罚。
若 各人 指信徒,经文指出他们必:( 1 )受神熬炼的火所洁净;或( 2 )实行自律和自制,以保存他们免于腐败;或( 3 )在基督台前受审问。
“ 凡祭物必用盐腌。 ”这话 17 引述自利未记二章 13 节(参看民一八 19 ;代下一三 5 )。盐,是神和祂百姓立约的象征,要提醒百姓那约是个庄严的条约,不容侵犯。我们将身体献上给神当作活祭(罗一二 1 , 2 ),必须用盐在祭上调味,使它成为不能撤回的誓言。
九 50 “ 盐本是好的。 ”基督徒是世上的盐(太五 13 ),神盼望他们产生一个健康、洁净的影响。只要他们履行门徒的责任,就能成为所有人的祝福。
“ 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他再咸呢? ”不咸的盐是没有用处的。基督徒若不履行作真门徒的责任,他就是贫乏而无用的。基督徒生命有个好开始并不够,神的儿女要有不断而彻底的自我省察,否则他不能达成神拯救他的目的。
“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你们在世上要成为神的能力,为基督的荣耀发挥好的影响。不可宽容你们生命里有任可事物,削弱你在祂面前的用处。
“ 彼此和睦。 ”这话显然再论到第 33 和 34 节,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骄傲必须挪去,以谦卑服事众人取代之。
总括来说,第 49 和 50 节似乎把信徒的生命描述为献给神的祭物。它要用火当盐来腌,乃是要以自察和自制调和。用盐来腌,就是指献上时,要加上不更改的奉献为抵押品。若信徒违了他的誓约,或没有彻底对付罪恶的情欲,他的生命便失去味道、价值和目的。故他应当根绝生命中一切干扰神托付他的使命的事情,也当与别的信徒维持和睦的关系。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九章
iii. 变像(九 1 ~ 10 )
第 1 节的预言是指什么呢?答案有赖于我们对于门徒们看见 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之正确时间的理解。这里涉及两个清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门徒们最初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问题:耶稣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关于第一点,我们知道,早期教会有许多人,都期待着主会在使徒──第一代的见证人──有生之年再来。那么,最初之使徒时代的人很可能认为耶稣这句话是直接论到祂的 parousia ──基督再来,施行审判,建立王权。今天我们当然可以持这种看法,只不过要将 没尝死味 解作玄秘的“必永不灭亡”;这是有可能的,但事实似乎不是如此。在闪族的惯用语中, 尝死味 只是诗歌体的语句,直言不讳地说就是“死”,使徒们本身大概也是如此解释。但假设之第一代的观点现在对我们只有已过的历史。在马可福音写作的时候,可能连彼得都已过世,所以这种照着字面解释为主的再来之看法,一定是不再有可能。 不过 ,马可当然不会记下一句对他没有意义,也对教会没有益处的话。所以,这句话必定是指紧接在后的变像事件(似乎是合理的);或指稍后的一些事件(仍然是在一个人有生之年发生的),诸如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胜,由复活加以证实(西二 15 );或指圣灵的降临;或指国度的福分在后来向外邦人扩展,一如使徒行传概略叙述的。在上述的解释中,若是我们拒绝变像的解释,或许十字架与复活的解释是最好的。但我们若是照着人类用词的含义,将这预言绝对地联于任何一个独立的时间定点,可能就错了;法兰士( R. T. France )在他的《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马太福音》中认为这是泛指耶稣的印证。不论变像是应验此处的预言,抑或耶稣的应许,都是预尝耶稣的最后胜利。
2. 马可福音的 六天 可能没有神学上的理由,虽然有人试着将它连于神在创世记中之“六天”的工作,然后在安息日歇息。它可能只是一个目击证人的回忆中无关紧要的一点,但却向我们保证这故事的时间和地点是确实的,虽然我们并非永远都能根据所留下这些区区的资料而重新建构整个故事的细节。如前所述,马可对于记录正确的时间、日期,或地理位置不大有兴趣。出埃及记二十四 16 说摩西为了领受启示而等了“六天”( Anderson )可以与此处平行参照。但马可说 六天 ,路加说“八天”(路九 28 ),可能都只是记载大约的天数,就如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约一周” 107 。只有在受难故事中,才有类似的时间附记( Schweizer )。耶稣照例又带着 彼得、雅各、约翰 与祂同行;祂如此拣选可能的理由请见睚鲁故事的注释 \cs16 (第五章)。马可述说这个故事的方式,使人回想起约书亚被摩西带到启示山上的情景(出二十四 13 ),以及摩西在山上不自觉地因神的荣耀而面容放光的情形(出三十四 29 );然而,正如圣经清楚说明(林后三 7 、 13 ),摩西只是一个渐渐退去的、返照的荣光而已。相反地,基督在山上的荣耀乃是祂自己原有的荣耀,祂只是重新取了祂在创立世界以前与父同享的、神的荣耀(约十七 5 )。就某种含义来说,我们称这件事为“这变像”是错误的,仿佛它是独一无二似的;真正伟大的变像( metamorpho{sis )早已在伯利恒发生过了,就是当神取了人的形状的时候,正如腓立比书所说的(腓二 6 ~ 7 )。在变像山上,耶稣只是重新取了祂自己真正的形状,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对于那三个门徒而言,信心在顷刻间化作眼见。
3. 这个异象令人难忘的一点是非属人间的纯洁。在圣经上,任何一个人看见神的属灵仆役时,他们也同样是穿着白色袍子显现的(十六 5 )。不管时下的圣经图解怎么画,白色在圣经时代并非一般工作服的颜色;在镇日忙碌的世界,它太容易弄脏了。穿着发光的白袍若非对一般人是极不寻常的,此细节也就不会记录下来;因为圣经与大多数其他古代文献一样,是很少提到颜色的。
4. 以利亚与摩西 ,与耶稣同在山上显现;我们经常太过随意将此事看作是律法与先知为基督作见证;这事的确是如此,但不止于此。摩西自己曾经在预言中论到基督 108 (约一 45 ;路二十四 47 ),而文士和法利赛人以玛拉基为权威根据(玛四 5 ),同样等候以利亚来作弥赛亚的先锋(九 11 )。事实上,正如耶稣所暗示的,这个预言的确在施洗约翰来时应验了一部分(九 13 );然而,以利亚本人出现在这里,是特别适合的。安德生说:以利亚直接升到天上,而摩西埋葬在哪里则无人知晓,这里是否也暗示耶稣也要被接到天上去呢?不过这似乎太过天马行空。
5 ~ 6. 路加则补充一则细节(九 32 ),说门徒们都睡着了,像在客西马尼园一样,这一点说明变像可能是在晚上发生的。马可简洁的记载完全没有提到这些事,但它们却适合他所叙述的故事。彼得忽然从睡梦中醒来,及时看见当时的荣耀,在恐惧中不由得喋喋不休,正如我们有些人也会如此一样。他们既然看见了那曾经覆庇在以色列古时会幕上之舍吉拿荣耀( shekinah-glory ),彼得心里想:另一个这类的帐幕,或者甚至三个这类的帐幕,很适合于此情此景( 5 节)。彼得不知道:舍吉拿荣耀,就是神同在的彰显,已经藉基督的身体在地上“住在帐幕”里(约一 14 )。安德生认为彼得的提议是论到希伯来人的“住棚节”(利二十三 34 )。彼得在此所用的 拉比 ( rabbi ),是另一个有趣的笔触,可能是原始的材料。马太(十七 4 )用的是较平常、较客气之 K yrie (“主啊”或“先生”)、路加(九 33 )则是用外邦人的称呼 epistata (“主”或“监督”);但马可保留了原始的闪语用字,就是彼得所用的,这是使徒圈子当中用来称呼他们老师的常用头衔。
7 ~ 8. 云彩 或亮光,曾经是神在旷野中临在的表征(出四十 38 );而且,这一次还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这也是真正之旧约圣经的风格(参:出二十四 16 )。耶和华的声音从西乃的云彩中出来,也是“六天”以后,这至少也是个颇令人惊讶的巧合 109 。然而,这一次所带给听者内心的惊恐比那次小(参:出十九 16 )。正如在耶稣受洗时一样,父神再次从天上为祂的儿子作见证(参一 11 )。希腊文 agape{tos ( 爱 ,亲爱的)在这里几乎可以肯定是带有“唯一的”儿子之意,正如在耶稣受洗的时候一样。
9. 只有在耶稣复活之后,这个异象的意义才会完全显明出来 110 。所以在那之前,这些事是严禁告诉别人的。或许,甚至包括禁止与其他门徒分享。安德生指出:马可福音只有该处明确设限,复活之后才能自由传扬“弥赛亚玄机”。然而,只有在复活以后,耶稣所说的许多话才能被人了解,这一点都是福音书中极为平常的(如:约十二 16 )。
10. 这节经文颇为有趣,顺便证实了门徒们从来不曾真正明白耶稣所说有关祂不久之后复活的话,所以当事情真的发生,他们当然会诧异了(十六 8 )。奇怪的是:在其他许多的事情上,他们所表现的正好相反,误解耶稣的话,总是以最愚钝的方式照着字面的意思来解释(比较八 16 )。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先前已提过了:他们缺少信心之钥(八 17 ~ 18 )。就如正统的犹太人一样,末日复活对他们而言当然不是问题(约十一 24 );但耶稣在此所说的话显然是指稍早的另一个事件,而这一点令他们大为困惑,就像耶稣在约翰福音中所说的话令马大困惑一样。在旧约圣经中当然曾经记载从死里复苏之事(如:王下四 36 );但为了某种理由,他们不可能认为这些话也适用在耶稣身上。
107 然而,柯兰斐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他认为这类明确的日期证明马可至少在变像之事上看见耶稣在八 38 之应许的应验。正如祂所预言的,耶稣已经在祂父的荣耀中向三个使徒(“有人”,九 1 )显现了。
108 所以,该处莫非暗示此即应许要在末日偕同以利亚降临,引进末后世代的“像摩西的先知”?施维策就这么主张。
109 柯兰斐引述 Oepke 一个有趣的提议,后者认为 episkiazein 的意思是“隐藏”,而不是 遮盖 。当摩西上西乃山,在以色列民眼前没入云层(出二十四 18 )。即使是在启示的时刻,也必须有所隐藏(出十九 21 )。然而,这似乎是一个太过错综复杂的观念,不可能是马可想要表达的,不过或许与所谓之“弥赛亚玄机”有所关联。
110 在福音书中,那要从死里复活的总是“人子”,蒲灵( IOM )指出:无论“基督”或“神的儿子”,在马可福音中不常见,然而当这两个词语出现时都具有极度重要之神学意义。另一方面,“人子”却出现得非常频繁(总计 14 次);然而,这一个特殊的头衔后来似乎并没有从犹太环境移植到外邦环境而存留下来,因为它在福音书之后几乎从未出现过(然而见徒七 56 ),或许它鲜明的闪族语气正是原因所在。
B 再次预言受难(九 11 ~ 50 )
i. “以利亚已经来了”(九 11 ~ 13 )
以利亚在山上显现,在他们心中激起另一个问题。以利亚岂不是还要出现──不是只在异象中,而是带着身体──以引入弥赛亚的时代吗?当他们从山上下来时,就向耶稣提出这个问题。这至少证明他们现在全都相信耶稣的弥赛亚身分,无论他们是怎么理解的。不然的话,“教法师的解经方式究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12 ~ 13. 耶稣不仅同意文士对于玛拉基书四 5 所作的解释──宣告它在施洗约翰身上已经应验了──而且也指出约翰与祂自己之间类似之处。现在的问题不是“以利亚”到底是不是会再来(因为他已经来了),而是人子(“以利亚”已经为祂预备道路)为什么会被人弃绝。在拒绝约翰时,法利赛人与文士就已经废弃了神为他们所定的旨意(路七 30 ),而且更加肯定地证明,当弥赛亚来时他们必定会弃绝祂。这一点丝毫不会令神诧异,因为一切都是跟圣经上所记载的一样( 12 ~ 13 节)。这必定代表着耶稣乃是将“人子”和“以利亚回来”与以赛亚书五十三 3 之“受苦的仆人”连在一起。约翰的来临怎样是弥赛亚即将来临的先声,约翰的被拒也照样是弥赛亚被人弃绝的先声;而这两件事同样都是圣经的应验。标准的解经法会说:耶稣在马可福音中有三次向祂的门徒预言受难之事,因为的确是有那么三次。但这是第四次,虽然它通常不被承认,因为这只是向三个“入室弟子”说的,无疑还有其他的记载也是如此。
ii. 癫痫的男孩(九 14 ~ 29 )
在山脚下等着这一小群人的不是抽象的神学研讨,而是比较严肃的工作;在那里,属灵的失败已经叫另外九个使徒蒙羞,而且吸引一大群人围观,失败与成功总是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站在最前线的,照常是那些神学批评家,就是文士们;面对这次的失败,他们毫无疑问会再次质问门徒或他们拉比的神学资格。读者会诧异:这些文士与其在群众前给这些沮丧的门徒难堪,何不亲自动手赶鬼,以证明他们的正统?有些正统的犹太人从事赶鬼的工作,大概是奉耶和华的名;事实上,耶稣在其他地方曾经诉诸这一点,来证明祂自己的行动是合法的(太十二 27 )。其他人,包括士基瓦的儿子们在内(徒十九 14 ),似乎没有成功,是不入流的骗子;然而还有一些人则合乎正统地奉耶稣的名赶鬼,虽然没有实际跟随耶稣( 38 节)。所以,这个行为在第一世纪似乎比较普遍。
16. 耶稣所问的头一个问题,未必表示祂不知道所发生的事;这句话似乎是刻意要转移注意力,将眼目从垂头丧气的门徒挪到祂自己,正如第 19 节清楚说明的。这么做,也不只是要安慰门徒,使他们脱离难堪的感受,更是与一个深邃的属灵原则有关。首先,那些有需要的人必须承认他们自己的不是,然后他们必须被带领来看耶稣的大能如何应付他们的需要。正如施洗约翰在一 7 ~ 8 已经声明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祂的仆人身上是不恰当的。耶稣所问的一个类似的问题,而且可能也是为了类似的理由,是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提出的(见路二十四 17 )。
17 ~ 18. 这个男孩外在的病症当然是癫痫的症状,但在被鬼附的事上,我们总是要提防一种虔诚的不可知论 111 。这个父亲坦率的回答,本身就强调了他焦急、绝望的光景。作父亲的把这男孩带到门徒这里,期望能得着医治,但 他们却是不能 ,直译为“不够刚强有力”来做这件事。
19. 耶稣的回应有一半是引述诗篇九十五 10 ,提到神在古时候忍耐那些“漂流世代”之以色列人的不忠,而那一个世代最后终于受到神的审判。当我们体认到耶稣所服事的世代也是要受到神审判的世代──这审判大约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三十五年临到那地(十三 2 )──时,我们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现代人极不愿意看见神在历史事件或社会事件上的审判;但是,虽然我们在诠释上确实会有不正确的时候,但这却显然是圣经的原则:在神所创造的世界中,祂透过因果律在做事,要在个人与列国的生活中执行审判或赐福。因着这不定的结果,它绝非一种肤浅的“成功崇拜”( prosperity cult )。事实上,在耶路撒冷于主后七十年被毁之后,除了已经逃到约但河外之彼拉( Pella )的基督教会之外(参十三 14 ) 112 ,当初听耶稣讲道的人几乎没有多少人存活下来,有许多人,他们的身体将会倒在旷野,正如他们不信的祖先一样(来三 17 )。罗马军团将会是一个可怕的媒介,使神的忿怒临到一个顽梗悖逆的世代(十三 14 ~ 20 ),老百姓的死伤也将会极其惨重。
但这一次,哪些人该为了缺少信心而受责备呢?是门徒?还是那个父亲?从第 23 节的话看来,因着缺乏信心而受到责备的似乎是那个父亲,然而门徒们也因着没有祷告而受到责备( 29 节)。但祷告当然是信心的表现,所以两方面最后受的责备是一样的。
20. 鬼在这个哑吧孩子身上发动的攻击极为猛烈,与其他地方被鬼控制之人口中所迸发出之宣认性的喊叫有关(参五 7 )。这乃是受到挫败之敌人无力的烈怒,心不甘情不愿地承认耶稣的地位与权柄。
21. 耶稣并不是只对这孩子的“病历史”感到兴趣,祂乃是在帮助这个作父亲的承认他的需要是多么迫切,同时也指示他,使他知道自己除了耶稣之外,别无帮助之源。
22. 这真是一个可怜的故事,但述说它却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因为这人的信心虽是如此小;他虽怀疑耶稣的能力,却从未怀疑祂的爱心。他正好与一 40 那个长大麻疯之人刚强的信心成对比,那人说:“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他没有怀疑耶稣的能力,他只是怀疑耶稣是否准备要帮助一个像他一样被人藐视的麻疯病患。
23. 耶稣温和地责备这个人缺少信心。 你若能 可以更好地意译作“你所说的这句‘你若能’”(耶稣在此是引述那人自己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信的人,每一件事都能作”(这是十 27 与十一 24 所宣告之圣经上的一个大原则)。但耶稣这话却不是要我们作不负责任之“相信的祷告”,求那些可能只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祂的旨意里的东西,因而“试探神”。这不是纯属神学上的遁词,它乃是以另一个方式说明我们里面需要有“基督的心思”,就是由圣灵所赐的。这也是提醒我们勿将圣经上的一句话断章取义,而把僭妄的祷告建立在其上。
24. 这个父亲呼求帮助,诚实地承认他信心的贫乏;而耶稣也应允,但不是照着那人贫乏的信心,而是照着祂丰富的恩典。这个人与第七章那个外邦妇人所做的完全一样:谦卑地接受耶稣对他的评价,而且就根据这一点而请求神的怜悯,而不是他应得的报酬。因信称义的真理,再也找不到比这个父亲在此所说的话更好的例证了。从他用了他在上面用过的同一个动词 帮助 ( boe{theo{ )就清楚看出这一点( 22 节)。他先前说:“若能……求…… 帮助 我。”耶稣责备了那句话,所以这个父亲现在就 流泪地 (有些古抄本有这几个字)喊着说:“那么就照着我的本相──一个怀疑的人──来帮助我吧!”换句话说,这个人所求的,不是让他的不信能够得着“帮助”,好让他的信心能够大到配得过从神赐下的应允。我们不需要求神加添我们的信心到配得救恩的程度,仿佛一种“适合的信心”似的;那仍然是藉着行为称义,而不是因信称义。相反地,这个父亲正在向耶稣祈求的乃是实际的帮助,在他儿子的得医治上彰显出来的,而且深受感动地承认他没有足够的信心配得这样的帮助。他来到耶稣面前,这一点就显出信心来,而那就够了。这才是因信称义。与此类似的乃是所谓十字架上“被弃绝的呼喊”(十五 34 )。甚至在那个时刻,一个看似绝望的呼喊在另一个含义上其实是信心的表达,因为它是向神发出的。
25 ~ 27. 对于那些袖手旁观、急于想要看聋人听闻的好戏的群众,耶稣从来都不加以鼓励。当祂认为群众的动机不恰当时,祂会故意避开他们(参:约六 26 ),而且祂也会拒绝为希律行神迹(路二十三 8 )。人数众多未必就说明在属灵工作上的成功。耶稣显然将群众的光景看作一个记号,以决定是否应该移往他处(一 37 ~ 38 ),或更清楚地向肤浅的门徒解释跟随祂的真实代价(八 34 )。对祂而言,真正成功的试验乃是当群众背弃祂时,祂的那一小群门徒仍然跟从祂。我们思想“教会增长”的原则时,也必须考虑这些角度,以平衡那些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可福音前半极为普遍的神迹,在后半却比较罕见;原因似乎是:一旦耶稣被人认出就是弥赛亚,这些神迹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从现在开始,神迹可能只会混淆人的耳目。
28 ~ 29. 注意:失败的九个门徒中,并不包括与耶稣同在变像山上的那三个门徒。所以我们若说这九个门徒在属灵感应上不如那三个门徒,可能也是正确的。但如果所缺乏的是热切的“祷告”,那么那三个门徒虽然有较大的机会,但他们却在那些机会临到时睡着了──在变像山上可能是如此,在客西马尼园里则肯定是这样(十四 37 )──他们是否比那九个门徒更为长进呢?有些好的古抄本证据支持在这里加上 禁食 二字( 29 节小字) 113 。对于这类自愿的自我操练帮助祷告的行动,圣经并不定罪(林前七 5 )。圣经所定罪的是:与内在属灵实际无关之表面禁食,这类禁食只成了骄傲与炫耀自己的机会罢了(路十八 12 )。然而,马可却很少提到禁食,这在外邦教会中似乎是很自然的。 暗暗 就与 进了屋子 一样,都是马可福音典型的用词:他强调了门徒们完全缺乏悟性,因而需要远离群众,在私底下受教导(施维策)。
111 我们就这题目已有过解释,在此要补充的是:读者可能会注意到,马可福音有许多次提到赶鬼之事,包括耶稣自己与祂所委派的权柄──祂的使徒们──所行的(如一 25 与三 15 )。但这绝不是说福音书中的所有疾病都归咎于鬼魔(如一 40 与二 3 就是“普通的”疾病),疾病也未必都是与病人的罪有关联(然而见二 5 )。事实上,似乎只有在病人的心思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与神相交时,才可用到“被鬼附”的观念。所以,除了赶鬼之外,耶稣与使徒们都有纯粹医病的服事(一 34 与六 13 )。被鬼附的人通常都被形容为“被污鬼(的权势)附着”(如一 23 ,直译为“在污鬼中”),正如后来在新约圣经中,基督徒可以被形容为“在(圣)灵里”(启一 10 );或更常见之“在基督里”(如:林后五 17 )一样。虽然耶稣称这个故事中的鬼为 聋哑的鬼 ( 25 节),这似乎纯粹是描述病人的情形,而不是鬼本身。在圣经中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有一大群的邪灵,每一个邪灵负责某种特殊的疾病,也没有任何地方提示出这类邪灵有独立的位格:它们只是邪恶权势在当地的显露罢了。
112 优西比乌提到:基督徒因着回应一则神谕而逃脱;他所提到的会不会就是耶稣在马可福音十三章所说的那些话呢?或者是教会内部某个像亚迦布一样的先知带给他们一个新的警告呢(参:徒二十一 10 )?
113 然而,柯兰斐却对此不加考虑,理由在于这非常可能是早期教会所加入正文中的。但对于犹太人而言,禁食乃是祷告一个自然的附属品,见旧约圣经与拉比作品;而《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八章显示出这一点如何进入基督教中(见 Lightfoot )。马可在二 20 似乎是要指出:耶稣想到祂的门徒将要在祂死后禁食(如果不是祂在世的时候),而使徒行传与书信中的门徒们的确是这样的。
iii. 二度预言受难(九 30 ~ 32 )
第 30 节明显的意思是:耶稣希望能够不令人发现这次的加利利之旅,因为祂有一些重要的真理要教导祂的门徒。事实上,这是另一个密集而非广泛地教导的时期,其间的区别我们已经解释过了(见六 7 的注释 )。这是耶稣何以能够对事工机会有所取舍,却没有属灵的罪咎感。祂安静而有目的的作了拣选,这是祂的门徒在激昂冲动之行动主义中时常欠缺的,所导致的苦果之一就是崩溃。耶稣(十四 33 )与保罗(林后一 9 )有时候也都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但那却是另一回事。
31. 这节经文一般都称作“受难的第二次预言”,在三卷对观福音书中全都出现。正如先前所述,从变像山上下来的路上,在回答三个使徒所问有关以利亚回来的问题时,就已经作了第二次“私下的”预言(见 12 节),然而还有另一次“私下的”预言,将会在十 38 向雅各和约翰发出,无论他们二人是否明白。那么,这一次就是第三次预言了,但对整群门徒说明则只是第二次。这里所用之被动语态的 被交 ,在闪族惯用语中暗示出神在这件事上是被视为主动的( Schweizer )。
32. 门徒们不明白什么呢?耶稣自己选用的名衔“人子”此时大概已经是他们所熟悉的了;“被卖”与“受死”或许难以接受,但在概念上却容易了解。令他们感到困惑的必然是祂提到 过三天 祂要复活一事,正如它在前面曾经令他们困惑一样( 10 节)。在闪族惯用语上,“第三天”的确可以含糊地用在隐喻上,指“后来”,因此他们虽然不能照字面来理解它,却不应为此而受到责怪。在起初的含义上,旧约圣经经文(何六 2 )在此没有帮助 114 ,虽然基督教会后来可能将之视为先知对于复活的预示。当耶稣特别用到约拿的类比时,意义就比较明显了(太十二 40 ),因为祂在那里说明:那神迹乃是在于人子三天之后从地下再次显现,但马可并未记载耶稣这句独特的话。
114 所有现代旧约圣经学者都同意,原来所论及的是含糊而一般性地指着以色列国说的。但早期基督教会却将这类经节看做是受灵感的“提醒”,使人想起神有一天在基督里要做的事。那就是他们用“应验”一词所代表的,要表明一个全新、更深入的意义,是在写作的时候不明显,或者甚至是不合适的。那就是他们所用的方法以强调这末后事件之重要性并且是由神引起的,并且与神先前所作的启示一脉相承。
iv. 国度中最大的(九 33 ~ 37 )
因着耶稣这句仿佛未被明白的话,而引发的这敬畏之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当他们走在路上时,落在他们拉比后面很长一段距离。没有一位古代学生敢与他的老师并肩行路,而且当时狭隘的小径也不容许他们这么作。他们沿路争辩不休(虽然 dialogizomai 有时也可用作只是指在心里嘀咕,如二 6 ),而且毫无疑问地,偶尔有些气话会飘到耶稣耳中,虽然祂是走在前头(十 32 )。所以祂的问题听起来无疑是极为自然的,但祂所用的动词 dialogizomai (议论)就已经有责备的暗示了,这个字经常暗示辩论与讲理。祂并没有公然责备门徒,他们在群众面前已经抬不起头来了;相反地,祂一直等到夜晚休息时、直到他们 在屋里 的时候( 33 节),才私下责备他们。很自然地,门徒们都不愿回答祂的问题,其实耶稣已经知道答案了。
35. 耶稣坐下 :这不只暗示一个疲倦的旅客安静坐下,乃是代表着施教的拉比再次准备要指点他的门徒。耶稣下面这句话,有人解释说是一个属灵的原则:就是那些想要或已经攫取属灵高位的人将会因此而在国度里定自己的罪,落到最卑微的地位,以作惩罚。这个解释没错,而马利亚之歌(路一 46 ~ 55 )也清楚说明神做事的法则是“叫有权柄的失位”,也“叫卑贱的升高”。但马可使用未来式 estai ( 他必作 ),可能又是重现原始传统的闪语色彩,因为未来式在闪语里也可以作命令或祈使语气。若是如此,更深的属灵原则乃是:如果我们羡慕属灵的高深境界,那么我们真正羡慕的乃是服事他人的工作,所以我们就必须刻意选择最低微、最谦卑的地位。这正是耶稣一生的整个答案,因为祂来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作仆人(十 45 )。然而,谦卑并非“天生的”美德,而且在我们这个自我伸张的世界中,谦卑恐怕是最不受欢迎的素养了。
36 ~ 37. 耶稣随即以另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那时已是夜晚,家中的晚餐也已结束;耶稣叫一个小孩子到祂这里来,而且 抱起他来 (希腊文 enagkalisamenos ,直译为“将他抱在祂的臂弯中”),开始教导他们。这句话( 37 节)与前面第 35 节真正的关联在马可福音中并未清楚说明。平行经文(太十八 4 )较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解释说:“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那么,这就清楚说明了谦卑的功课:它不仅是基督徒事奉的法则,也是进入天国的法则(参十 15 ,那是马可福音中一处非常类似的经文)。这个谦卑乃是天国的基本法则,所要求的与我们从前的价值观完全相反,而有一天神将要证实这种相反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十 31 )。在这谦卑里面,我们会接待一个孩子,仿佛是接待 国度的 君王自己,对待那个孩子仿佛是君王的使者一般( 为我名 ),而不是照着我们所看的外观 115 。同样地,甚至连耶稣自己,我们都必须从差祂来之神的角度来看祂,而非祂显在这个世界之错误的价值感受之前的外貌( 37 节)。
115 对于构成这段经文中之 为我名 之基础的闪语片语的适切性,近来有诸多的探讨。这类的某种观念可能也形成了林后五 20 之类似片语“替基督”的基础,那里若对拉比使用 beshe{m (奉……的名)的方法作番比较研究,必定大有斩获。
v. 赶鬼之人(九 38 ~ 40 )
接着,正如摩西忍受约书亚那热心过度的党派心态(民十一 28 ),耶稣也必须忍受约翰的热心──他乃是那两个容易激动之“雷子”(参三 17 )中的一个 116 。从这些事件来看,约翰有一天将会被称为爱的使徒是颇为奇怪的。这一次,他想要禁止一个人奉耶稣之名赶鬼的举动,因为那人不像他们十二个人一样是耶稣正式的门徒。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大忍受洗鲁雅的两个儿子那不得当的热心(撒下三 39 ),同样也带有热情之忠诚,却无法明白他们主人真正的性情与目的。耶稣立即的反应是撤消他们的禁令(这禁令显然是其他门徒一致同意的),而且说明了那伟大之“最低限度”的试验标准: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从常识而得的原则更强化了这一点:那些奉耶稣的名行神迹的人,大概不会是祂的敌人,或是 毁谤 祂的。整个圣灵神学乃是这里的问题:文士已经看见了圣灵的工作,然而却故意曲解、反对,将之贬抑为别西卜的行径(三 22 );但在这里,却是祂自己的门徒,他们看见,而且承认圣灵的一个工作,而且是奉耶稣的名行的,却仍然为了神学上的理由而禁止它。门徒与文士虽然为了截然不同的理由,却同样都反对圣灵的工作,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116 安德生指出:在整本马可福音中,只有此处是约翰单独扮演主要角色;但雅各与约翰的确一起出现在一次同样不名誉的处境中(十 35 )。约翰距离后来极负盛名之“爱的使徒”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事实上,对于马可而言,约翰若算得上一号人物,充其量也只是如影子一般的,虽然他是耶稣所拣选之“三人”小组中的一员,这个小组中似乎只有彼得是最为显眼的。
vi. 绊脚石(九 41 ~ 48 )
耶稣在下面所说的这段话如果仍然是在同一经文脉络,那么话题一定又会再回到站在耶稣前面的这些孩子;而第 41 节就是转折的桥梁,环结就在“因你们有属基督的名”( 41 节,吕译;和合本作 因你们是属基督 )这句话。当然,我们大可将第 41 节与第 40 节密接在一起,而把给一杯水喝看作是支持基督的一个证明。如果这“属基督”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契合,那么,为要保有它,就没有任何事物是太宝贵而不能牺牲(甚至手、脚或眼睛也不例外)。在国度里,一切道德行为的规范都是建立在神学原则上。所以,即使是一个外面看起来最不重要的,但却享有与基督之间这种密切关系的人,绊倒他或妨碍他都是一个极其可怕的罪,而且当得如此恐怖的刑罚。第 42 节附带提到之 这信我的一个小子 117 ,说明耶稣当时可能是住在一位信徒(门徒)的家里。“小子”可以完全解作“低微的门徒”之意;但在这段经文中,最好是按照字面意思解作“小孩子”。我们也不敢如此妨碍这样的人,因为结果是如此严厉。与进入神的国( 47 节)或“永生”( 44 ~ 45 节)相较之下,就没有任何牺牲是太大的了。所以,若是需要的话,手、脚,或眼睛──这些是最重要的肢体,也是试探藉以临到的肢体──也都必须为了整个身体的益处而牺牲。正如八 36 ~ 37 ,耶稣是在强调灵魂的无限价值,其他事物与之相比都是不重要的。这里所论及的,并不是身体上的自我,那对犹太人而言是绝对禁止的,虽然早期教会中可能有些教父是如此解释的;那又是耶稣的门徒可能会犯的错误(八 16 ),就是愚钝地照字面意义来解释耶稣所说的话。耶稣所说的,大概也不是指必须将“基督身体”上之异端的肢体给排除掉,免得整个教会都受到伤害,正如纽文( Edward Newing )博士所提议的(在一次与笔者交谈时);马可不会想得这么错综复杂。我们在此所见的乃是一个生动的隐喻,用极端的词语来暗示,使我们确知它的性质的确是属于主的,因为这似乎是祂典型的作法。
43 、 45 、 47. 我们毫无理由怀疑耶稣在此所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明显与末世有关的抉择。一个叫作 永生 ,所以此字并非如有时所见指救恩之纯属约翰的词语。另一个选择在此不是称为“死亡”,而是 地狱 ( Gehenna ),而且解释为 不灭的火 (希腊文 asbestos ),马太福音十八 8 使用后者来代替形容词 aio{nios ,在 RSV 译作“永远的” 118 。 Asbestos 的主要意义的确不是指时间长短,但它的确好像是指绝对不灭的,而且这两个观念并非彼此相隔甚远。关于这个最后的抉择,没有任何人曾说过比这位慈爱之神的儿子更为强烈的话 119 ;但祂论及这一点时所说的话,对象乃是祂自己的门徒(像这里一样),或是众所公认之宗教领袖(如:太二十三 33 )。我们从未听见祂向税吏和罪人详述这个主题,虽然施洗约翰可能已经使众人对这一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太三 7 )。所以耶稣是向公开告白过之圣徒讲论地狱,却向公认之罪人讲述天堂,这是与其他许多传道人不同的。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当耶稣讲论审判时,祂也为此而哀哭(路十九 41 )。
48. 本节的旧约背景(赛六十六 24 )有助于解释这个严肃的表象。这句话在以赛亚书中是指着“那些违背我人的尸首”说的。 Gehenna 是耶路撒冷城外永远在冒烟的垃圾堆,是悖逆神之人最终命运的象征,耶稣警告我们,除非我们进入神的 国 ( 47 节),也就是 永生 ( 45 节),否则我们也可能侧身在那些人的行列中。 RSV 在此正确地根据较好的古抄本,将第 44 与 46 节删去(与第 48 节完全相同,该处是所有古抄本都有的),和合本亦同(但将 43 与 45 节分别作为 43 ~ 44 与 45 ~ 46 节);但这么作并不减弱这个警告的严肃性;马可对于取巧的普救主义或死后“第二次的机会”,甚至有限之刑罚期毫无所悉,尽管这刑罚是因为拒绝回应神的恩典,自己招来的。
117 “小子”当然不必局限指小孩子;它同样可以指基督徒群众中卑微、看来比较不重要的肢体(江森与安德生即如此解释)。但在这段经文中,它似乎应该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即使后来可能会衍生出其他意思。正如施维策所解释的,耶稣即习惯称祂的门徒为“小子”(见十 24 )。
118 有些学者急于削弱耶稣这些话的严重性,经常指出: aio{nios 的意思其实是“属于(将来)那世代的”,是形容性质,而非时间长短;这的确是真的。但是首先,同一个形容词在约翰福音中也用来指(永远的)生命;所以这两种观念是若非同时并存,即皆不成立。其次,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也用 asbestos ( 不灭的 )来表明永远持续的观念。但祂在此所关切的,与其说是要发展一个永刑的教义,不如说是要强调进入“永生”的重要性( Anderson )。本字消极方面的意义在三 29 表达得更为清楚: 永远的罪 。
119 这段经文的确是以闪语之诗歌体形式表达的,就如山上宝训中的绝大部分一样;但柯兰斐明智地提醒我们:虽然诗的细节不能悉数按字面解释了解,我们也不能藉故抹消原有的含义。 'Gehenna' (“地狱”)是个强烈措词,与“阴间”( Hades )不同,后者的意思只是指与躯体分离之亡魂所在之处(希伯来文作 'Sheol' )。
vii. 世上的盐(九 49 ~ 50 )
第 49 节是个衔接,同时包含了 火 与 盐 两个思想;有一天,一切都要被火试验、炼净(参:林前三 13 ) 120 。炼金之人的火,这个观念已出现在旧约圣经中(玛三 2 )。这样,在此引入动词 halizomai ( 当盐腌 ),似乎提示出与 halas ( 盐 )有关之更进一步的言论。当然,我们目前不能说这些言论究竟是耶稣在同一次所说的,或者只是后来为了早期之教导模式便于记忆而连贯起来的。早期的传统(如帕皮亚)肯定地认为后面这个解释是马可福音之结构的计划,而不是适合于现代西方心灵之年代模式。
50. 那些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可能不能作出化学方面的解释,但他们必然知道盐是经常掺有劣质物的,就像糖与其他许多日用品一样,都是当地无耻的零售商搞的鬼。但若问劣质物如何搀入的过程,以及最后怎么会失了味,却不是重点,虽然在科学上是极为有趣的。真正的重点是:这类的 盐 只不过在名义上是盐而已,现在已是无用的了;用来使别的物质具有美味的事物,本身如果都是淡而无味的,那么它的味道如何能够恢复呢?这些跟随耶稣的人,本身都彼此争论,又怎么能够作“和睦之子”呢(这是基督徒的一个术语,见路十 6 ) 121 ?基督徒应该是这个世界在道德上的防腐剂,他们必须“用盐腌”生命,洁净它,阻止它彻底腐败;但如果他们自己都已失去了基督徒的一切特色,那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盐在旧约圣经中用作立约的记号(利二 13 ),这个可能是构成此处之用法的基础。这与马可福音的“公开诵读”(无论是在罗马或其他地方)是否有任何特别的关联,我们现在无法确知;但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信却显示出在一些外邦教会中相争的程度,而他写给罗马人的信可能也显示出类似的危机。
120 这里的思想大概与保罗书信中一样:神的圣洁之“火”将要在“那日”试验一切;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的永远得救既已确定,这试验就只是像加在以色列人祭物上的盐一样(利二 13 )。毕竟,盐是以色列人与神所立之约的一个表征。然而,对于神的仇敌而言,这将会是毁灭的火。无论是这里或新约圣经其他任何地方,绝对都没有“炼狱”的思想,虽然今生所受的苦难经常被视为是在炼净人的(伯二十三 10 等)。
121 贝斯特( IOM )认为在此引入这句话的整个理由,是在最后一个子句: 你们……应当……彼此和睦 ;这看法可能是正确的。引起这整件事的毕竟是门徒之间的争论,引入这句话的也是一样。──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九章
9:1 登山变像一事,请参《马太》16:27-28和17:2注。
9:7 这句指着耶稣说的话,记载在旧约好些地方:《诗篇》2:7;《创世记》22:2;《申命记》18:15。比较《马太》17:5。
9:11-13
参《马太》17:11-12注。耶稣指出文士对圣经认识不足。要是以利亚先来复兴万事(玛4:5-6),耶稣何以还须受死?文士的认识中没有把圣经所预告祂要受苦、受死(诗22:6;赛53章)的事包括进去。以利亚已经来了,他就是施洗约翰,可是没有人认识他;耶稣也来了,人心一点准备也没有。
9:23 参《马太》17:20注。
9:29 作门徒要付代价。唯有肯付祷告的代价全心仰望并等候神的人,才有力量行大事。
9:31 耶稣再次预告祂要被杀和复活,但门徒仍旧一点也不明白。
9:33 迦百农在加利利海西北岸,是耶稣居住的城市。
9:40 信徒应该谦卑,不可形成小圈子,排拒外人。
9:44 “地狱”的希腊原文为geenna,也写为gehenna,原指旧约时代耶路撒冷城外的欣嫩子谷。古人在谷中向偶像献人祭(代下33:6;耶7:31)。这谷后来成为焚烧垃圾的地方。“地狱”一词在新约中多次出现:《马太》5:22,29,30;10:28;18:9;23:15,33;《马可》9:44-47;《路加》12:5;《雅》3:6。除了《雅各书》那一次,每次都是耶稣亲口提及,指的是恶人受永刑的地方。“地狱”和圣经后来说的“火湖”相同(启19:20;20:10,14,15)。
9:49 “用火当盐”有几种解法。多数解经家认为盐有保存的作用,耶稣借用旧约献素祭必须配盐的条例(利2:13),说明进了地狱的人将留在那里,永远受苦。
9:50 这里的盐是说信徒应该有盐的浸润感染作用,影响世界向善(比较太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