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八章
第 8 章
可 8:1-3> 也许我们所挂虑的都只是微小的事情,但,你听到祂说“我怜悯”吗?
8:1-3 你是否曾感到神要忙于处理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看不到你的需要?你看耶稣关心这些人饮食的需要,祂也关心我们每日的需要(参太 6:31-32 )。你是不是认为有一些挂虑是神不会关心的呢?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太难而神没有能力处理的;也没有任何需要是太微小而神不去注意的。
可 8:1-10> 这个神迹跟五饼二鱼差不多嘛?
8:1-10 这个神迹跟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 6:30-44 )是两件事。那次大部分是犹太人,这次耶稣是在低加坡里的外族地区向一群外族人传道。耶稣的工作和信息开始影响大量的外族人。耶稣怜悯非犹太人的记载,进一步肯定了马可福音的写作对象是罗马人。
耶稣继续工作
可 8:11> 法利赛人硬不信,就强解耶稣的神迹,我对耶稣所做所说的又抱什么态度?
8:11 法利赛人试图说耶稣行神迹只是靠邪灵的力量或巧合,他们要求耶稣从天上显神迹,做只有神才可以做到的事。不过,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祂知道这样的神迹并不能说服他们,因为他们早已决定不信祂。有时候,人的心灵会硬到一个地步,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和例证也不能改变他们。
可 8:15> 法利赛人和希律也有酵?
8:15 酵在这段经文中象征邪恶。只要少许的酵,就能使一团面发起,同样的,犹太领袖们刚硬的心也能渗透和毒害整个社会,令人们起来反对耶稣。
可 8:15> 是希律的酵,还是撒都该人的酵?
8:15 马可提到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马太则提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马可福音的写作对象是罗马人,他们认识希律,却可能不知道撒都该这个犹太宗教派别,马可就引用了耶稣说话中令读者较易明白的部分。这儿希律可能指希律党,就是支持希律的人。很多希律党的成员也是撒都该人。
可 8:17-18> 忘了上次是怎样难受;忘了祂是怎样扶持我;忘了……在黑暗中,我害怕,祂,还在吗?
8:17-18 门徒体验过耶稣所行的这么多神迹,却仍然不清楚耶稣的真正身分。他们曾经见过耶稣用五个饼和二条鱼给五千人吃饱( 6:35-44 ),现在却怀疑祂能否给另一群人吃饱。
我们的领悟力有时也同样迟钝。虽然基督过去曾带领我们经过试炼和引诱,但我们不相信祂将来也会带领我们。你是否紧闭心门,不能接受神为你做的事?不要学像门徒,要记住基督曾经为你做过的事,并相信祂会继续帮助你。
可 8:25> 我们的眼可以看见,我们的心嘛……
8:25 对于耶稣来说,行这个神迹并不困难,但祂为什么要摸两下才使这瞎子看见呢?祂分步骤来做可能是为了表明治病有时候须循序渐进,不是每次都立刻治愈;又或者是要说明属灵的真理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了解清楚的。但无论怎样,这个人在耶稣离去前已痊愈了。
可 8:27> 凯撒利亚腓立比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吗?
8:27 凯撒利亚腓立比是一个异教城市,敬拜很多希腊神像,其庙宇则供奉远古的潘神。这里正是耶稣要门徒承认祂是神的儿子的好地方。分封王腓力( 6:17 )把凯撒利亚易名为凯撒利亚腓立比,以免与沿海的城市凯撒利亚混淆(参徒 8:40 )。沿海的凯撒利亚是腓力的兄弟希律安提帕所统治区域的首都。
可 8:28> 施洗约翰和以利亚是谁?
8:28 关于施洗约翰的事迹,请参 1 章 1 至 11 节; 6 章 14 至 29 节。关于以利亚的事迹,请参列王纪上 17 至 20 章;列王纪下 1 至 2 章。
可 8:29> 现在耶稣就要问你∶“你说我是谁?”你的答案是……
8:29 耶稣首先问,别人认为祂是谁,接着就问门徒,他们认为祂是谁。只知道别人怎样说耶稣是不够的,你必须知道、明白和接受祂是弥赛亚,必须由对祂好奇进到献身与祂,由欣赏祂进而敬拜祂。
可 8:29-31> “人子”这名称有什么意义?
8:29-31 人子是耶稣最常用的自称。人子代表天上的形像,在末日时有审判的权柄和能力(参但 7:13 )。这名称显示耶稣就是神所证实的弥赛亚,是神的代表。这段经文中,人子紧紧地与彼得的认信──耶稣是基督──连在一起,确定了人子具有弥赛亚的意思。
从此,耶稣简单直接地告诉门徒有关祂受死和复活的事,三次预告祂的死( 8:31 ; 9:31 ; 10:33-34 ),并开始预备他们面对将要发生的事。
可 8:30> 你大概也会说“耶稣是基督吧”,但你全然明白这句话吗?
8:30 耶稣为什么告诫门徒不要告诉任何人关于祂身分的真相?耶稣知道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教导,才能明白祂藉着死亡和复活所要成就的事。假如门徒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即使承认耶稣是基督,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全然明白。
可 8:32-33> 我们常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只是,我真的明白吗?我真的愿意神的旨意成全吗?
8:32-33 这一刻彼得并没有考虑神的旨意,只想到自己人性的愿望和感觉。他希望基督作王,而不是受苦的仆人(参赛 53 章)。他准备好领受跟随弥赛亚的荣耀,而不是面对逼迫。
基督徒的路不是通往财富与安逸的平坦大道,相反途中常有艰难、逼迫、缺乏和苦难。彼得看不到整幅图画,我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注视神从看似不好的事上所带出的好结果,耶稣被钉十字架,但三日后复活就是一个例子。
可 8:33> 我是真心为人着想,但有时会不会好心做坏事?
8:33 彼得常是门徒的发言人,耶稣挑彼得出来说话,可能是要间接地向所有门徒说话。无知的门徒尝试阻止耶稣被钉十字架,以为可以帮助祂去完成祂在地上的使命。撒但也曾引诱耶稣逃避十字架的道路(参太 4 章)。撒但的动机是邪恶的,门徒的反应则是发自对耶稣的爱和钦佩。不过,门徒要做的是跟随耶稣,而不是引导和保护耶稣。惟有耶稣复活后,他们才完全明白祂去死的原因。
可 8:34> “当背十字架跟从主”──对于这句说话,你有何体会?
8:34 罗马人处决严重罪犯的方法,就是把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犯人要背着十字架到行刑的地方,表示对罗马人的屈服。
耶稣用背十字架来表明祂对跟从祂的人的要求──完全顺服。祂并不反对快乐,也不要我们受不必要的痛苦,祂只是要我们提起勇气,时刻跟随祂,在工作困难、前路暗淡时仍遵从祂的旨意。
可 8:35> 生命中有多少我所热爱的,是我舍不得丧掉的?
8:35 我们应该为福音的缘故放下自己的生命,这并不表示我们的生命不重要,而是任何东西甚至生命,也不能跟我们从基督里所得的恩典相比。耶稣希望我们选择去跟从祂,而不是过满足自我的犯罪生活;祂希望我们不再擅作主张,而让祂来掌管生命。这是很合理的,祂是创造主,比我们更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生命。祂要求我们顺从祂,不再痛恨自己,不再跟祂争着作自身的主宰。
可 8:36-37> 我不贪心,我不是要得到全世界,不过我正努力要得到……
8:36-37 许多人花毕生的时间寻找快乐,但耶稣说,我们若把快乐建立在地位、权力和物质上,最后我们将会一无所有。无论我们在世上拥有什么,都只是暂时的,不能换取我们的灵魂。你为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努力工作,你可能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不过到最后,你仍会发觉人生是空虚、徒劳的。你愿意看重追求神而轻看自私的快乐吗?跟随耶稣,便会知道什么是丰盛的生命,并得到永远的生命。
可 8:38> 我今天怎样看待耶稣?我希望祂再来的时候这样看待我吗?
8:38 耶稣谈到得失、取舍时,往往把世界的看法颠倒过来。祂在这里给我们选择接受或拒绝祂。现在我们可以拒绝祂,但当祂再来的时候祂也会拒绝我们;现在我们可以接受祂,那时祂也会接纳我们。拒绝基督可能使我们免被别人羞辱,却必为我们带来永恒的责备。──《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八章
主的怜悯(八 1 ~ 13 )
这次约有四千人聚集在主面前( 9 ),他们跟随耶稣已有三天之久( 2 )。主看见他们的光景和需要( 2 ),不但如此,主也体恤他们的困苦( 3 )。今日真心到主面前来的人,主必知道他们的景况,祂亦会按他们的需要而恩待他们。
主对人的关怀并不单在言语和思想上,祂的怜悯是真实的( 3 ),于是祂再次以神迹来解决群众的需要。要供应多人的需要必先有祝谢,这不单是礼仪,而是对神信靠的表现,然后主才把食物交给门徒摆在人前( 6 ~ 7 )。
主的怜悯、关怀与供应,不但能满足众人的需要,而且是绰绰有余,拾下零碎的食物也有七筐子( 8 )。当我们有需要到施恩座前求,请切切地谨记:神的预备是充足而有余的。
当法利赛人怀不良的动机要求神迹时,耶稣是知道他们的心思的,祂只有为他们叹息,而没有应允他们的要求,人怀试探的请求是不会被主接纳的。
祈祷 主啊,让我真心来跟随。
不同的需要(八 14 ~ 26 )
主耶稣不但重视四千人的需要,他也关心门徒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祂总会用时间与门徒在一起,以真理与他们分享,将比喻个中的真理向他们讲解明白。虽然门徒愚顽( 17 ),不易明白主真正的作为和心意,但主仍把握机会,他以小组的形式教导门徒,这种方式是主所作的门徒训练,藉不同的需要而作出不同且适切的教育方式。
主不但注重小组工作,也重视个别的接触( 22 ~ 23 )。祂把瞎子领到村外,让他能单独接受祂的医治。主在他身上的按手,以及关切的询问,均使这瞎子清楚知道自己正面对面遇见主。这瞎子的亲身经历是今日许多信徒所缺乏的,因为个别的交通,使瞎子能见得更清楚( 25 ),主的按手使他复原。
今日信徒需要以小组形式一同追求真理的亮光,但同样需要个人与主的交谈。在这忙碌的社会中,恐怕我们已失去了小组式的亲密交通,更失去个别与主或弟兄姊妹的深交,求主提醒我们。
祈祷 主啊,让我经历的同在和更深地认识。
跟随耶稣(八 27 ~ 38 )
要跟随耶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跟随耶稣的人必须:
1. 认识耶稣是谁:门徒在回答耶稣的问题中,引用了别人对主的看法( 27 ~ 28 ),而非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彼得的回答却是出自天父的指示(参太十六 17 )。人要认识耶稣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思,必须要有由上面而来的指示。
2. 体贴神的意思:除了要有圣灵的感动,人亦需要顺服神的意思,站在神的一边,以祂的心为心,以祂的事为重。
3. 要舍己:跟随耶稣的人是必须把自己的意思放下,忘记自己,不重视自己的利益,而是把耶稣放在他的目标上。
4. 背十字架跟从主:从人的观点来看,人要跟随耶稣实在并不好受,因为主的榜样足以成为我们的模范。主为的是要成全神的旨意,因此作为基督徒必须要知道及明了到背十字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有主的同在,当然不会为此胆怯。
祈祷 主啊,求加我力量,使我能紧紧地跟随。──《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8章 注释
8:1-10 耶稣给四千人吃饱
4 「野地」:见7:31。
8 「筐子」:是外邦人常采用的,以绳编成的容器,容量较6:43
的「篮子」为大。
9 「四千」:不计妇女和小孩在内(见太15:38)。
10 「大玛努他」:太15:39称这地「马加丹」,大概位於加利利
海的西岸。
8:11-13 求显神迹的试探
11 「神迹」:原文含有「记号」之意;
「试探」:也可译为「试验」。
法利赛人一向认为耶稣所行的神迹是仗赖魔鬼的力量(见可
3:22),这次他们要求耶稣给个证据,表明 确是从神而来
(参申18:18-22)。
12 「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对於坚拒真理的人,更多的神迹也
无济於事(另参太16:2-4及注)。
8:14-21 饼和酵的议论
15 「法利赛人的酵」:见太16:12注。
「希律的酵」:可能指希律安提帕的险恶(路13:31)以及对神
迹的错误态度(路23:8)。
16-17 门徒的着眼点限於物质的层面,可见他们对耶稣的能力和身分
尚未有充分的了解和信心(参太16:8)
8:22-26 耶稣治好伯赛大的瞎子
22 「伯赛大」:见路9:10注。
23 「领他到村外」:以免这神迹张扬出去(见26及可1:25注)。
8:27-30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27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伯赛大以北约四十公里(廿五英里)
,位於以士利亚境内,是分封王腓力(见路3:1)的首都。
28 时人对耶稣身分的误解,见串20。
29 彼得的宣告耶稣的反应,参太16:16-19及注。
8:31-38 耶稣预言受难、复活和再临
31 「从此」: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认信,引进了一个新的阶
段;耶稣受难的使命自此愈来愈清晰。
「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即犹太公会的成员(见太5:22注)。
33 耶稣责备彼得的话。见太16:23注。
34-37 见路9:23-24注。
38 当耶稣在荣耀里再临时,会按照各人对 的态度来施行审判。
思想问题(第8章)
1 「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与本章所记「给四千人吃饱」
的神迹有何异同?对照可6:30-44。
这两次神迹的目的是什麽?
2 为什麽主耶稣拒绝法利赛人的要求,不肯从天上再显一个神迹给
他们看?
请思想耶稣每次行神迹的原因和意义。
神迹对顽梗不信的人有作用吗?
3 耶稣为何吩咐门徒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太16:7
更有撒都该人的酵)?
门徒为什麽只想到「饼」?
为什麽他们已有不少与主同行的经历都仍不明白主所说的呢?
4 请省察一下你是否也曾落在门徒这种境况中?
我们如何才能听见和明白神的话语与旨意呢?
5 耶稣这次在伯赛大医治瞎子的最大特点是将医治过程分为两部分
,这使我们在信心的功课上,有何学习?
有人说瞎子的经历正是门徒逐渐认识主的最佳写照。你同意吗?
6 彼得代表其余门徒承认耶稣是基督,「基督」是什麽意思?
这表示门徒此时对主的认识是怎样?
他们与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这有何重要性?
7 耶稣向门徒预言自己将要受苦,门徒是否明白主来到世上的目的?
他们对弥赛亚仍抱什麽冀望?
8 耶稣为什麽称呼彼得为撒但? 随着如何教导门徒?
这和31节的预言有何关系?
9 今日的信徒应如跟从主?
试反省你的生活,并写下你的立志。
马可福音第八章
怜悯和挑战(八 1-10 )
在这件事中有两要点是互相混合一起的。
(一)耶稣的 怜悯 完全流露出来。耶稣对人的同情时刻在生活中重复出现;祂的体贴入微和关心人的程度是惊人的。关心当然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永远不会忘记生活的细节的。当时耶稣注视 众;他们已经跟从了祂三日了;而祂知道这人若要回家的话,必须要走一段很长的路。任何人有责任把上帝的真理和爱,彰显出它的光辉和威严,必会替听道的人设想,当他们回家时,会遭遇到什么事情呢?但耶稣不止于这个想法,因为当时祂面对的众是心灵干涸和身体疲乏的,而当前的急务便是如何向他们施以帮助。
但 不想 去帮助人才是人们的天性。有一次我出席一个会议碰到一人,大家在谈论当中提及,刚才途中有一段弯曲路是十分危险的。那个人说:‘是啊,这段路真是十分危险,今天我驶车赴会时,途中便看见了一宗交通意外了。’我问他说:‘你有没有停下来去救助?’他说:‘当然不会是我啊!我不会让这些事耽搁我的赴会时间。’真的,人性往往是不想因帮助人而自己找来麻烦;但神性的伟大却不同,上帝的爱,使爱祂的人受感动而有怜悯和同情,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二)第二点便是耶稣的 挑战 。当耶稣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时,祂直觉的想到他们的饥饿而需要食物,但门徒却立刻提出了技术上的实际困难,他们处身在荒野地区,从何而来食物呢?霎时间,耶稣反而将问题发还给他们;‘你们现时有多少食物可以去帮助别人呢?’怜悯人的心自然会产生挑战的力量。换言之,耶稣说:‘你们不要推搪责任而不去帮助人;不要说,当你们有充分的力量时,才肯去帮人;不要说这个环境不容许你们去帮人!拿你们现在所有的,尽量去施与;你们便会看见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了。’
在犹太人的节期中,最高兴的一个便是‘普珥节’( Feast of Purim ),它是每逢 三月十四日 举行,为纪念以斯帖记所描述的英勇事迹而设的。在这个节日中最突出的一件事便是赠送礼物给别人;它有一项规矩──无论你多贫穷,一定要找一个比你更穷的人,把自己的一件礼物给他。耶稣的施与是不择日子的,不必等候到一个节日,或最适当的环境才送礼!祂的帮助是随时随地而施与的,所以祂说:‘倘若当你看见别人有麻烦时立刻尽你所有的去帮助他吧!你可能不会知道你所作的是一件何等的事!’
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又可以看见两件很有趣的事。第一件事,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距离加利利湖甚远的低加波利境内,为什么会有四千多 众聚集一起呢?毫无疑问的一个原因,就是当耶稣把那个耳聋舌结的人医好之后,随即唤起众的好奇心。
但有一位圣经注释学者,在这里提出一个很有兴趣的见解。在马可五章一至廿节中,耶稣医愈一个在格拉森被污鬼附 的人。这件事也是发生在低加波利的。后来耶稣接受了众的要求,而离开了他们 ,但当那个被医愈的人想跟从耶稣时,耶稣却遣他返回自己原来的地方,把这件奇妙的事,向本乡的人述说,传扬主在他身上所作的事是何等奇异!这是不是由于他不断的宣道,传扬基督在他身上所行的事,而产生现在 众聚集的后果呢?是否因一人的奉献传道见证,而产生这么大的结果,使数千人来就耶稣,希望寻获自己的灵魂呢?约翰本仁( John Bunyan )自己曾作一个见证,他说自己听闻三四个老妇人在晒太阳时互相闲谈,而信主的;她们谈及‘新的生命,和上帝如何在她们心中动工。’她们所讲的是上帝如何在她们的身上所作出的事。所以这个可能性很大,由于一个人的见证,讲述耶稣在他身上所完成的美事,而引动数千多人来听道。
第二件事便是故事中所用的 筐子 一字与六章四十四节的“篮子”是不同的。(因为英文圣经,把两节所用不同的原文,都译成 baskets ,巴克莱才有以下的一段。编者注)以前的一个( Kophinos )──是指犹太人携带出外的食物篮,上颈窄而下底阔,形像个水瓶。现在的‘筐子’是( sphuris )──是一个阔口有盖的食物篮。使徒行传第九章廿五节描写扫罗夜间用‘筐子’从城墙上缒下来的‘筐子’就是用这个字了。这些‘筐子’是外邦人常用的器皿,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点也刚好是外邦人聚居的地方,距离加利利湖颇远的低加波利。我们可否推测马可六章的喂饱五千人的记载是象征上帝的粮施与犹太人;而现在的一个是象征上帝的粮给与外邦人呢?当我们把这两个故事合并一齐看时,就看见所提示和预期的,是将来耶稣能够完成祂的使命,让饥饿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一同获得饱足;而事实上,藉 基督的手,上帝满足了全人类生活的一切所需。
盲目的去求神迹(八 11-13 )
当时的人有一种倾向,希望上帝能够向他们显示不平凡的迹象。他们相信,当弥赛亚来临的时候,惊世骇俗的奇事随之而发生。在这章经文结束之前,我们便有机会仔细看清楚他们所想看的神迹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顺便一提,就是当假弥赛亚来临的时候,他们都会千篇一律的,自称能够显示神奇的迹象,目的是惑人耳目,煽动 众跟从他们;他们甚至一口担承,可以把约但河水分开,而让民众在中间走过去;他们自称只说一句话,便会使城墙倒塌下来。
现在的法利赛人也不例外,他们要求耶稣显示一个惊人的神迹;希望看见不可思议的,和超乎一切自然定律的奇迹。耶稣清楚知道他们这项请求,根本不是坦诚盼望想看见上帝的作为,而是事实上他们的心窍闭塞了。耶稣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充满 上帝的神迹。田野间的麦子;面饱 的酵种;野地的花朵不是一齐述说上帝奇妙的作为吗?耶稣不以为上帝会从外界突然侵入地上而显出神迹来;祂心里知道,凡人有眼睛想去看的话,上帝已经降临在这个地上了。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并不需要一定到礼拜堂才找到上帝的,而是在任何的地方,都可以找到祂;人不需要在地上建立许多神圣的地方给上帝歇息,而是在任何平凡的地方,可以使它圣洁成为上帝的居所。
许多时候,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西为他们在构思的境界里,真的能够领悟上帝在地上万物中出现。以利莎伯.白朗宁( Elizabeth B. Browning )描写过:
‘大地充满天上的景色,
每株树上闪耀上帝临格的火花;
只要脱去肮脏的鞋留心便见到祂;
无心去看的人,只晓得摘取黑莓。’
多马.布朗( Thomas E. Brown )也写过一首诗:
‘美丽的园林,是上帝的作为啊!
玫瑰花圃围绕池塘,
遍布可爱的凤仙花!
园林充满上帝的宁静:
只有愚顽的人才说上帝不在其中──
他们蒙闭了心眼,当然找不祂!
但我看见了祂的征兆;
肯定知道祂与我一同漫步。’
还有另外一位诗人说:
‘人何须向上帝求显神迹;日复一日的过去,
朝阳像真珠升起;紫红的夕阳又沉下去;
夜间排列的星宿,亮晶晶的缀在天幕;
清晨的野草,每月都沾满了露水;
麦子收成,葡萄结果必周而复始!
人还能说,看不见神迹?’
但凡人肯用眼睛去察看,用心去领悟思索,每日每夜都有神迹出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可以看见祂的丰盛,这就是上帝的奇妙作为啊!
不晓得从经验去记取教训(八 14-21 )
这段经文很明显的透露出门徒的心态。他们现在准备横渡加利利湖,而他们又忘记了带食物。若果我们要明白本段的中心思想,必须和上一段互相对照来看。耶稣仍然没有忘记法利赛人前来要求神迹一事,希律王也曾对祂作出可怖的反应。当时耶稣所说的话,直译出来就是:‘当心那从法利赛人和希律所发出来的酵’。犹太人视‘酵’如同邪恶的象征。‘酵素’是把造面包剩留下来的面团,而继续让它发酵;这种发酵的影响力,在犹太人心目中,就是腐败的潜伏力,也就是一种邪恶的力量。
有些犹太人视‘酵素’的败坏作用,犹如我们神学名词中的 原罪 一样可怕──这是人类天然的邪恶力量。亚力山大( Rabbi Alexander )说:‘我们每人在上帝面前所得的启示,是要跟随上帝的旨意去行事,但什么东西会阻止我们呢?原来“酵素”在这个世界中奴役了我们,求神把我们从它们的手中拯救出来。’从这句话来看,人的天性败坏,原罪和腐败的酵素一样会影响我们。阻止人去遵行上帝的旨意。现在我们反过来,再看耶稣的话。祂实在说‘你们存心戒备,不要让法利赛人和希律的败坏影响力左右你们,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这句话的要点何在?法利赛人和希律两者又有何连带关系?法利赛人前来,求看一个神迹,等一会我们便可进深一层,去看弥赛亚的含义,但在一个犹太人来说,他们常常把弥赛亚牵连在一个具体化的观念当中──奇迹,征服,神奇的事迹,国势兴盛和政治的统治;而希律则把人生的快乐建立在力量和权势的扩展上面,故此两者皆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希望把天国当作一个地上的王国,是一个国势兴盛的国土,扩充它的军事力量。耶稣轻轻的一句话,提醒门徒,不要误解天国的道理;耶稣向门徒警诫──‘不久之后,你们便会知道我就是上帝的受膏者──弥赛亚,但当这个观念临到你们身上时,不要学效法利赛人和希律所做成的错误,以为祂是一满有地上权力和威势的王。’但当时耶稣没有把真正的意义讲出来。这暗淡的启示,假以时日自然便会分晓了。
但事实上,门徒当时听了这句话以后,完全摸不 它的含意。他们每一个人都惦念一件事──忘记了带食物,怎么办?除了有奇迹出现,否则他们便要捱饿了。耶稣既然看见门徒的思想集中在‘ 食物’,于是淡然一笑,像大人教小孩子明白事理一般,又把话题转向门徒的思想──‘食物’。祂提示以前两次曾经喂饱数千 众,而且还有剩余,祂的话就是说:‘还要顾虑什么?你们记得曾经发生的事么?经验没有告诉你们,若你们与我同在时,根本是不须挂虑这些事情?’
我们常常只能从经验中体察 半个 教训,许多时候我们的经验是充满 悲观的,只知道什么是我们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于是我们便带失望的态度去看人生。其实有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当我们接受痛心的打击时,我们仍可以刚强勇敢的去克服它和站立得稳。当试探来临时我们充满勇气去应付而不 致跌倒。当我们病倒时我们仍然能够忍耐渡过危险而恢复健康。面对不能解决的事,但结果又可以迎刃而解。当我们处理急务时,虽然绞尽脑汁但仍能应付得来,当我们接受外来的打击而致摇摇欲坠时,但竟然又可以继续支持下去。我们有些时候,也会像一个盲目的人。倘若我们能记取经验带来的一切教训时,我们便会忘掉那些悲观和使人气馁的心态,而把我们的信靠和得胜的人生放在上帝上面,祂必然带领我们安稳地渡过一切困难。
一个盲人学习看东西(八 22-26 )
失明在东方民族中,自古迄今都认为是十分可怕而令人咒诅的疾病。它大概是由眼炎和烈日的强光刺目而引起的;当时的人缺乏清洁 生,所以由眼病而致失明的事常常发生。当人把药物包盖在眼上时,经常有肮脏的苍蝇密集在上面,而至眼病传染蔓延,做成一种流行病。
这个故事只有记载在马可福音中,它的内容也有若干极吸引人的地方。
(一)我们再一次看见耶稣如何体贴患病的人。祂引领这个双目失明的人离开人丛和远离居住的村子,单独去医治他。为什么呢?试想想当时的情景。这是一个盲人,并且可能是胎生失明的。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旦复明,眼前呈现五花八门的样子,他一定十分诧异而不能立刻适应的。耶稣让他在一个僻静地方复明;让他慢慢亲历体验新奇的事物。
但凡伟大的医生或伟大的教师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晓得深入体验病人或学生的情境。所以一个伟大的医生能够明白病人的心理,了解他的恐惧和盼望──他的同情心简直可以说是和病人一同受苦的。一个伟大的教师也能进入学生的处境当中,明白他心中的难题,困艰和阻碍力。所以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每逢祂施行救助时,必先了解对方的感受和环境,而祂的同情心是宽宏无比的,但愿我们在生活中,也获得这样与基督相似的恩赐。
(二)耶稣当时所用的方法,那个病人是明白的。古时的人知道唾吐出来的口沫是有治病的力量的。我们若记得当人的手指割伤或灼伤时,很自然的立刻放在口里,而希望减轻痛苦,便明白昔时医学未发达时,人对吐沫的倚靠了。那个盲人知道耶稣医病的方法,而耶稣亦很聪明的用最简单的药方去医治。有些人以为出类拔萃的方法去医治或教导才表现出自己的伟大和高超;但耶稣比这些人更伟大,因为祂能够用最简单和最浅显易明的方法去成就大事。
(三)这个神迹有它的独特地方──这是记载中唯一的神迹慢慢逐步的呈现出来。通常耶稣所施行的神迹,是一触即发,完全的展露在众人的眼前;但这一次却不同;这个盲人是按部就班而看见眼前的景物。
这点还有一个象征的真理存在。从来没有人一蹴而立刻体会上帝完全的真理的。有些布道会常常存 一个错误而十份危险的观念,以为当人立志做一个信徒之后,就是一个长成的基督徒了。有些人又以为当自己加入教会而成为会籍教友时,已经抵达信仰路途的终点了。这也是十分错误的。所以当人决志去信主或加入教会成为会友时,人才算开始走那条长远的灵性旅途,从那时起,他开始搜索和认识基督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若长寿活至一百岁、一千岁一亿岁,他仍然要每天继续生长,藉恩典而更多学习基督耶稣无穷的奇妙和美丽。迈尔士( F. W. H. Myers )在圣使徒保罗
( Saint Paul )一诗中描写保罗亲口所说的话:
‘你不要以为用一分一秒的时间,
便把面前的工作完全成就出来
你虽然十分勤奋,破晓前已动工,
但必须紧记,到日落前还未必完工。’
当人立地皈依基督时,这是一个十分光荣的时刻,而也是一件可喜的事实;但同样在每天的生活中,他必须不断的继续蜕变而更新。藉 上帝的恩典和荣耀,把整个生命都当作自己学习的场所;他必须学到老,无尽期的不断学习。
伟大的发现(八 27-30 )
该撒利亚腓利比是在加利利的境外,不属希律管辖,而是在腓力的领土之内。这个小巿镇有过不平凡的历史背景。在古时候,它的地名是巴力拿斯( Balinas ),因为它是一个拜‘巴力’神的中心,今天的地名仍沿用巴利亚斯( Banias )是从‘潘利亚斯’( Panias )演变出来的。这个字的原意和希腊自然界之神‘潘’( Pan )有连带关系的,因为在该巿镇的门旁有一个石窟,相传便是‘潘’神出世的所在地;此外在山中的另一个洞穴,有溪水涌流出来,而人们认为这就是约但河的水源了。在山上稍高之处,还可以看见一座大理石古庙,在阳光普照之下,反影闪闪生光。这个庙是腓力替罗马皇帝凯撒( Caesar )造的,象征他是世界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受尊崇的神。
使我们最感诧异的就是彼得竟然在这个地方,而不在别处,宣称这个无家可归的加利利木匠为上帝的儿子。在这个地方的周围,隐约可以察觉巴勒斯坦的古代宗教潜力,笼罩 记念巴力的景象;希腊诸神出没之所;犹闻‘潘’神吹箫之声;幻想河神或林中仙子的驾临。那条约但河使人追忆以色列族征服应许之地的史迹。当东方的太阳初升时,从那神庙的大理石,反射出来的光芒,使人回想凯撒犹‘神’的尊荣。真的在一切的地方中,独有这个小市镇能把一切宗教和历史的演变集中在一点。彼得发现了他所跟从的拿撒勒人老师,而祂正准备走十字架的路,竟然就是上帝的 儿子了。在整个福音故事中,刻划耶稣性格最深的一段,就是这个故事了。这段事迹刚好在全福音书的中间,是故意安排的,用来象征福音达到最高 ,而且是耶稣的生平一个最紧张的关头,当时耶稣不论门徒如何的去思想也好,祂自知必须走十字架的路了,而且时间十分急迫而不可再耽搁,对手的力量已凑聚起来。现在耶稣面对的难题就是:‘祂所传的道,到底收效了么?’──‘祂到底建立了些什么?’换句话来说:‘有没有人知道祂到底是谁?’倘若祂如此卖力,从言行生活把上帝活了出来,而没有人在祂身上看见上帝时,祂所做的,便是白费工夫了。祂知道唯一的方 法,能够把祂的信息继续持续下去,就是写在别人的心版上。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耶稣必须找一块试金石,祂于是问门徒,别人对祂有什么意见,就从他们的口中,祂知道当时的人所传的谣言和一般的意见。跟 便是一个严肃的时刻而耶稣就在这个屏息呼吸的一刹那,问他们最要紧的一个问题:‘你们以为我是谁呢?’突然间,彼得把他储藏在心坎已久的直觉,一语道破:‘你是弥赛亚,是基督、是受膏者、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从彼得的答案中,知道自己的工夫并没有白费。
这个重要的问题,以前只是 半问 和 半答 的去捉摸,而现在却要完全透彻地解答了。倘若没有完全去答这个问题时,福音的故事,就不能充分理解的。一旦当彼得发现了祂的真正身分时,耶稣立刻叫他不要随便告诉别人。为什么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耶稣还需要教导彼得以及别的门徒认识弥赛亚的真正观念。倘若我们想真正的明白耶稣当前的急务和为何祂必需要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先清楚耶稣同时代的人,所认识的弥赛亚究竟是什么。
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念
在整个犹太人的生存历史中,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基于这个观念,他们自然盼望在这个世界里,担当一个特别的角色。在早期,他们以为可以凭藉自然的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们憧憬 以往大王国的伟大历史;盼望总有一天,他们必会兴起一个出自大子 孙的 君王,仗公义和权势建立一个大国(赛九 7 ;十一 1 ;耶廿二 4 ;廿三 5 ;卅 9 )。
但日过时迁,这个伟大国土的梦想没法靠 自然的途径建立起来;北方的十个以色列族被亚述国掳走而湮没,巴比伦人攻陷了圣城耶路撒冷而国人被掳异邦;稍后,波斯人又占据了他们的国土;经过朝代兴替,复有希腊和罗马人统治他们。不单没有国土,连自由和自主的地位在主前数世纪也丧失了。
于是另一个思想随之而产生。当然,他们心里仍然惦念 大的后裔,将会实现弥赛 亚的梦境;但渐渐地他们的思想便转移到另一个超自然的领域去,希望上帝亲自侵进人类的历史,建立新的弥赛亚国度;他们知道人力不逮时,便把希望放在神圣的力量上面。
所以在新旧约之间,不断有记载这类梦想和预言的书卷涌现出来,盼望上帝的力量带领他们建立新的时代──这类书籍称之为 启示经卷 ( Apocalypses ),它们的目的是展示将来会发生的事情,以预言形式描写出来,故此我们若想知道耶稣同时代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念和梦想新时代,以及弥赛亚的国度的形象,就必须翻阅这些经卷查究。当时耶稣清楚知道他们的思想背景,而设法去纠正他们的。
其实这些经卷都有一定的基本意识。当我们参考史瑞拉( Shu/rer )所着的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人历史(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Time of Jesus Christ ),便可以清楚了。我们现在把这个观念分段胪列出来。
(一)在弥赛亚未来之前的一段时候,必有苦难出现;这是弥赛亚的分娩阵痛期,意味 新生时代的来临;人类的一切尊荣,和体面上的标准全被破坏;整个世界陷于动荡的局面,和道德混乱状态之中。
‘荣誉变作耻辱,
有气力的受人侮辱,
正直的被人毁掉,
美丽的化作丑恶。
嫉忌从正直的人发出来,
安宁随和的人受欲火攻占;
人人发怒而互相攻击;
士兵拿起刀枪而屠杀,
到了终结,他们也全部毁掉。’(巴录二书〔 2 Baruch 〕廿七章)
在那个时候,‘各地发生动荡,各族各民大声喧嚣,各国互相图谋对垒,各国领袖处于混乱状态,各国的王子暴躁不安。’(以斯拉四卷〔 4 Ezra 〕九章三节)
‘烈火的话从天降在地上;闪耀的光辉,光芒四射在人间;整个大地不断震动。海中的鱼类,地上的走兽,各种飞翔怪物数之不尽,人类的灵魂,不停的战栗发抖,他会弄破一切高和山岭,而一切深渊也呈现出来。高山峡谷必填满死尸,巨石卷血水泻下平原……上帝用战事和刀剑审判万民;天上的碎石和冰雹如雨般降下,一切四脚走兽都要灭亡……大地吮吸灭亡者的血,怪兽吞噬他们的肉。’(神巫圣谕 Sibylline Oracles 3:363 以下)
犹太人的口传律法经典密示拿( Mishnah )也描写过当弥赛亚临近时,所出现的征兆:
‘傲慢姿态不停高涨,野心不断溢泻;葡萄丰收,酒价却十分昂贵。政府听从旁门左道,再没有任何施政训令;会堂变为猥亵之所;加利利荒芜而加伯兰( Gablan )也成废墟。居民随处飘流而无人怜恤。智慧者被人嫌恶,圣者被人侮辱,真理消声匿迹。小孩子讥笑老年人;老年人当众受辱。儿子对父亲的尊敬降低;女儿叛抗母亲,婆婆和媳妇相争。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当弥赛亚来临之前,整个世界呈现一片混乱,一切事情都像松了束缚;一切自然的和道德的秩序完全崩溃。
(二)处于此混乱之际,以利亚作了弥赛亚的报信先锋。他的任务就是重整收拾这个混乱的局面,使它回复本来的面目,预备弥赛亚来临。他的特别职责是平息分争。事实上犹太人的口传律法中有一句声明,钱债诉讼不清,或物业找不到所有人,等到‘以利亚先知再来’,才理论吧!当以利亚来时,弥赛亚降临之期亦不远矣。
(三)经过这些事后,弥赛亚终于来临。 弥赛亚 和 基督 两个字的意义是相同的。弥赛亚是希伯来文;基督是希腊文,意即 受膏者 。一个君王是受膏而称王的,而弥赛亚就是上帝所膏立的王。我们要记 ,基督不是一个 姓名 ,而是一个 称号 。有时候,人们以为弥赛亚是大 子孙后裔的一个王,但后来在人的心目中,弥赛亚的形像已改变为一个伟大的超人,从外间侵入人类的历史,从新整顿这个世界,并在末日的时候,替人伸冤。
(四)当弥赛亚进来之际,各民族便结合起来,敌挡上帝的元帅。
‘各族的君王必兴起攻打这地,施行报复并蹂躏全能上帝和贵族的圣所,被咒诅的君王在城外放下冠冕在围绕城墙的圈环上。那时上帝向那些目无纲纪和无知的人,大声呼喝然后施行审判;他们在永生全能者手下而灭亡。’
(神巫圣谕 3:363-372 )
‘正当各族听闻弥赛亚的声音时,众人立即离开本土和停止打仗;有一队数之不尽的民众聚集在一处共谋对抗弥赛亚。’(以斯拉四书十三章)。
(五)仇视的势力至终必会完全灭绝。斐罗( Philo )曾说:‘弥赛亚必占领田野大地,祂把最强盛和人数最多的民族全部杀戮。’
‘祂必责那些不圣洁的人;
斥责那行不义的;
当面揭露责备他们的背逆;
在责备之后,祂便把他们毁掉。’
(以斯拉四书十二章卅二及卅三节)
‘在那些日子,没有人再获得拯救,
用金子和银子也救不来,
没有一人可以逃脱,
没有铁器给人使用去打仗,
没有人可以上护胸牌。
没有铜器可用,
一切锡器和铅器也没有;
地面上的一切全被毁灭。’
(以诺书五十二章七至九节)
这位弥赛亚是历史上拥有最大摧毁能力的征服者,祂把敌人完全粉碎而不留痕迹。
(六)随 便是从新建立耶路撒冷城。有时候,人以为这是洁净和修理旧城而已;但亦有许多时候,他们以为这座圣城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旧的房屋被卷起来而拖走,在原地安置新城。 ‘柱子是新造的,一切的装饰比从前的更宏伟’(以诺书九十章廿八及廿九节)。
(七)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必凑聚在新圣城耶路撒冷。直至今天,犹太人的每日祷文中都有一段请求:‘高举旗帜把我们分散各地的子民,从地上的四方凑聚在一起’。并且在所罗门诗篇( Psalms of Solomon )第十一章里有一幅十分高贵动人的画像,描写他们归回圣城的情况:
‘从锡安发出号角声,呼召上帝的圣民,
侧耳去听从耶路撒冷传出来的好信息;
因为上帝怜悯以色列,而亲自降临大地,
耶路撒冷啊!站在高处,观望你的众儿女,
主必带领他们从东面和西方前来;
从北方又传来欢乐之声;
上帝从诸岛引领他们聚集在一起;
祂把高山削为平原,
山坡在入口之处也被挪开,
经过丛林时,必找到树林给他们作荫庇之所;
上帝叫树上发出香气,迎接他们,
以色列民必享受上帝带来的荣耀。
耶路撒冷啊!穿起你的华丽外衣;
披上你的圣袍;
从今到永远,上帝必以良善恩待以色列,
祂以前对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应许的话,现在便实现出来;
愿主用自己荣耀的名高举以色列,
上帝的恩典临到以色列直到永永远远。’
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 犹太人思想的色彩,他们的民族意识占据他们所有的思想 领域。
(八)巴勒斯坦便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中心,而世界各地也降伏在它之下;各民族必向它投诚。有些时候,他们以为可以用和平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理想。
‘诸岛和诸城都称赞永恒的主如何爱惜他们!一切的事物都满有怜悯和帮助……让我们伏在地上向那永生的君王全能者,永恒的上帝恳求。让我们加入列队,朝祂的圣殿前进,因祂是地上唯一的统治君王。’(神巫圣谕 3: 690f f )
但许多时候,他们认为外邦人的命运必遭毁灭,而以色列也因此而欢欣狂喜。
‘祂出现时,必惩罚外邦人,
击破他们的偶像,
以色列啊!你必充满喜乐。
祂必紧握鹰的颈和翅膀(鹰是罗马的象征,也必遭毁灭)
你从高处望下来,
敌人集在革赫拿( Gehenna 圣经作欣嫩子谷,后转指这字为地狱。编者琵 line )
你们认出他们是谁,因而歌喜若狂。’
(摩西升天记 Assumption
of Moses 十章八至十节)
这当然然是一幅凄惨的图画。以色列人看见敌人在地狱受苦会高兴。那时已经去世的以色列民亦可来分享这个新世界的喜乐。
(九)最后,这个充满和平美善的新世代,会永远长存的建立起来。以上所所描述的就是耶稣当时犹太人的弥赛亚观念;可以说是充满 暴力,民族意识,破坏和报复行为的。不错 ,他们希望在终结的时候,上帝便会统治他们,但是必须经过一场流血和战争克服的场面,才达成这个境界。试想耶稣当时面对这些思想,他应如何去做!所以祂必须从新教育门徒去了解弥赛亚的真正意义;无怪乎他们至终要把祂钉在十字架上,认定耶稣是一个异端。他们存 的民族主义的弥赛亚观根本不容许十字架的受苦思想;当然不会想到上帝的弥赛亚以受苦的爱,去成全祂的使命。
试探者的声音来自一位朋友(八 31-33 )
我们读这段经文时,必须同时注意当时普遍弥赛亚观念的背景,所以当耶稣向门徒宣告‘弥赛亚’必须受苦和死亡的时候,门徒简直不能置信,而且不能领会。他们一向认为弥赛亚就是一位战无不克的长胜君王,而现在出自耶稣的话却难倒他们了。首先提出抗议的便是彼得。他认为耶稣的讲法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耶稣如此严厉的责备彼得呢?因为他所讲的话,正好是耶稣心中经常受到的试探问题。耶稣不是想自寻死路的。祂自知有力量可以去克服一切。这个时候祂所经历的,好像在旷野受魔鬼试探的一样──叫祂跪下拜魔鬼,跟从魔鬼而离弃上帝的路。
我们觉得十分出奇,而且有时还十分可怕的,就是一个朋友的好意劝慰,竟会变成一个试探者的声音。有时我们可能已经立下决心跟从一个正确的途径,而它亦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损失,失去别人的爱戴和甚至会牺牲自己。但一些好意的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便好意的阻止我们去做。我认识一位朋友立心想做一件事,而这件事会带来若干麻烦的,他的一位朋友前来阻止他说:‘你有妻子和儿女,你不应该做这件事。’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朋友既如此爱护自己,当然也不希望我们铤而走险,凡事都要以免找麻烦为妙!
丁尼生( Tennyson )在嘉力夫与尼纳提( Gareth & Lynette )的故事中讲及乐德( Lot )和巴尼珊( Bellicent )的幼子渴望做阿瑟王( King Arhtur )的圆桌武士。他的母亲巴尼珊因为爱子心切,极力阻止而不想他离去。
她苦苦央求说:‘你竟没有怜恤我的孤单么?而父亲亦已年纪老迈,犹如林中的枯木;兄长们不是已替王出力而当了武士;请你留下来陪伴我,你还是一个孩子,并未成长啊!你是众儿子中最有孝心的一个’。当时母亲还答应他会过 一个养尊处优的生活,替他找到最美貌的公主作妻子。但这个小孩子毕竟是有远见和志气。不错,母亲逐一数算出好的理由,要求他留下来,而且每一句话都十分理智的。爱他和关心他的人竟然说出试探者的话来,但嘉力夫是一位有为的少年人,他回答说:
‘母亲啊!
你为什么要羁绊我在你的身旁──诚属可耻!
我今已长成大丈夫,我就当作大丈夫的事啊!
为何叫我在园中随鹿儿跑?我要跟随基督,他是君王,
我要事奉我的王,过圣洁的生活,讲诚实话,纠正错误的事,
我为此而生,也为此而活。’
嘉力夫随 他的远象,便离开家庭。
真的爱护关心我们的人,以为万事都替我们设想,但是带来的打击比试探者还凶猛。这就是耶稣当日面对的情形,这些话出自彼得的口:所以祂要严厉斥责他。我们不要让那些苦苦哀求的声音遮掩上帝催促的声音,我们必须刚强,遵从祂的旨意而行。
做门徒的方法(八 34 , 35 )
马可福音在这段经文中所述说的话,直指基督徒信仰的精义,我们必须逐句细读和认识。在这些信仰信仰的说话中,我们随便拿一句,放在心中作为座右铭,我们终生也会受用不尽!
骤然看来,有两件事是十分突出的。
(一)耶稣毫无保留讲出真诚的话来。从来没有人会说自己是被人诱导而去跟从耶稣的。耶稣决不是用甜言蜜语劝导人去跟祂走──祂的路决不是一条易走的路。祂赐给人,不是一个 平静 的生活,而是 荣耀 的人生。祂告诉人若要跟从祂,必须背负十字架,这句话就是叫人考虑预备过 囚犯式的生活,甚至要肯为祂而死。
诚恳的态度可以说是伟大领袖人物的特质,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邬邱吉尔执政,掌管国家大权,他向英国同胞说:‘我带给你们流血、劳动、泪水和汗珠。’此外意大利的伟大民族领袖加里波的( Garibaldi )呼吁人民前来入伍时,说:‘我不会给你们薪俸,住宿或日常所需;我会使你们饥饿、口渴、强迫行军、而战死沙场。凡真心爱国的不是口说爱国的人,起来跟从我吧!’这些说话却能深深打动了人的心,而人竟然肯不顾生命安危,来献身报国。
耶稣从来没有用一个安逸生活的捷径作饵,叫人来跟随祂;祂向人挑战,在人的灵魂深处,刺激起人的英勇回应,使他们知道这条当走的路是十分艰苦的。耶稣来并没有答允给人一个舒适的生活,但祂却答允人可以成就大事。
(二)祂自己若不准备去做成要面对的事,决不会叫别人去尝试的。这种精神往往也是一些伟大的领袖所具有的。
当亚力山大帝追讨大利乌( Darius ,波斯王)时,在长征的历史上创下了一个纪录,在短短的十一天内,他的军队竟然推进了四百余哩。他们差不多要放弃了这次长征,因为沿途缺水,而又找不到水源。历史家蒲鲁他克( Plutarch )把这个事迹记述下来:‘正当他们处于窘境之际,有些马其顿人从老远的小河把皮袋装满了水,赶 他们的驴子驮来。约在正午的时候,他们走 到亚力山大歇息之处,看见他的口渴情形,立即把水盛在头盔而递给他饮;他问这些水是准备带给谁的。那些人回答说:“带给家里的孩子们。”但他们却愿意,献上让他先饮。亚力山大用手拿 头盔,定睛望里面的水,当时围绕的士兵希望分尝一口。但亚力山大次把水递回给他们,随说:“若果我自己饮了这些水,而士兵们没有的话我是过意不去的。”那些士兵大受感动,不约而同高声呼喊,要继续踏上征途,亚力山大的坚忍和美德激发起他们的雄心──把疲劳和口渴都征服过来;再上马麾鞭,勇往直前。他们所表现的精神,几乎与不朽之神媲美。’我们若有一位领 袖,自己做不来的事决不推卸给手下去做,我们真的甘心效忠和跟从他啊!
昔时罗马有一位很出色的将军 Quintus Fabius Cunctator 。他和手下商量解决一项军事疑难。当中有一人献议说:‘我们只要牺牲几个人的生命便可挽大局了。’这位将军望 这位谋士说:‘你愿意作牺牲者中的一个吗?’
耶稣不是一位高高在上,随便牺牲人命如草芥的领袖。不错,他叫人去面对许多艰钜重责,但他自己是先亲自经历,然后叫人去做的。祂自己能背负十字架,然后才有此资格呼召我们,同样去背负十字架。
(三)耶稣对人说,人若想做祂的门徒时‘必须舍己’。祂这个简单而直接的训示,就是叫我们建立一种克制自己的精神──凡事不求自己的好处;一切事情唯基督是从──不求自己的安逸;不满足自己的意愿;不随从个人的天性或欲望去触摸、尝试,或承担自己不应做的事。当耶稣基督的命令发出时,决不应犹疑,立即去做;应效法保罗,敢于说出,自己活 ,是基督在自己里面,而不再是自己活。此后再不随从自己的意思行事,而是遵从基督的旨意;并且在这些事奉上,获得完全的自由。
藉丧失生命而得到生命(八 36 )
有些事物若自己收藏起来便会失掉;但用它们时,则会保存。人的才智就是很好的例子了。当我们尽量去用它时,自然会发挥更大的效能;但不用它时这些力量也会渐渐消失的。其实整个生命就是如此。
人类的历史充斥了这样的例子,当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时,便获得永恒的生命。在第四世纪末以前的时候,在东方有一个僧侣,名叫特勒马洽( Telemachus ),他决志撇离世俗的物质生活,独自以祈祷静修和禁食的苦行方法,拯救自己的灵魂。在这独善其身的生活中,他只希望单独与上帝交往,但他内心始终觉得有些不安,有一天他突然站起来,觉悟这种舍己的行为只是对上帝表示自私的爱而已,他应该不自私的去爱上帝才对啊!于是他找到一个结论,就是藉 事奉人类而去爱上帝,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沙漠地方当然找不到基督徒生活的见证,而只有在烦嚣的城市中,充满罪恶的人,才急需上帝的拯救。
他决心告别沙漠静修的生活,朝向世界另一方面,最烦忙的一个城市──罗马去。经过梯山航海的艰苦旅途终于到了当时已经住满了基督徒的罗马首府。当时适值罗马大将军史提尼哥( Stilicho )大胜哥特人( Goths ),凯旋而归,全城的人拥塞街道上欢迎他,当时的罗马遍地已有教堂设立,不若昔时拜邪神的情景了。史提尼哥大将军与年青的 罗马 君王和挪留( Honorius )并肩而立,街上的人兴高彩烈游行,狂欢的气氛充满 整个罗马城。
当时罗马的蜊兽场仍然维持 原来的传统,残忍互相搏 的娱乐节目仍然没有更改,他们当然不再把基督徒抛进场中与狮子搏 ,但他们仍然把战俘拉出来,互相厮杀当作娱乐罗马人的好节目。 兽场中仍然看见 士搏 的情景,人与人厮杀流血的场面仍然不绝于耳目。
特勒马洽随 众也走进这个 兽场中,当时座中有八万多观众。赛战车的节目刚好完毕;而 士厮杀的好戏又上演了,人正屏息以待,当这些 士进场时,照传统致敬礼说:‘当向凯撒行礼,我们甘愿战 至死的人,向你致敬!’于是残酷的打 开始了, 但特勒马洽目击这场面,觉得非常痛心。他心里自忖 ,基督既为他们而牺牲是有意义的,但这些所谓基督徒的罗马人为什么要互相厮杀去娱乐观众呢?他立即跃出栏杆,跑到 士们的中间,而他们亦为之愕然而当场停了手。但众却大声叫嚷道:‘继续演下去!’他们于是把这个瘦弱的老人推到一旁;然而他身上披隐士的袍,又阔步走近 士的中间去。众十分恼怒,随手拿起石头抛在他的身上;并催促 士把他打死,以免阻碍厮打的进行。主持节目的司令员立即发令,当中的一位 士拿起匕首把他当场刺毙。
突然间 众肃静下来。他们醒悟和懊悔,看见一个神圣的老 人竟然如此收场;从天良中,看见 兽场中无辜者的牺牲实在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从这天开始,罗马 兽场上的厮杀声再不复可闻了。特勒马洽的死把这个残酷的游戏终止了。于是史家吉本( Gibbon )作出一个结论:‘他的死比他的生带给人类更多的贡献’。倘若他在沙漠终其一生作灵修事奉,也只不过是独善其身;但他的死却挽救了无辜者的生命啊!
上帝赐生命给我们,叫我们尽量去运用它,倘若我们小心翼翼的过活,只顾自己的利益,安逸、舒适和安全 想,尽量替自己的生活减省麻烦,凡事只为自己而设想,我们很快便丧失了这个宝贵的生命。但若果我们的 生命为别人而活,不计较自己的健康,时间和舒适,存心想替耶稣和祂所爱的人类,甚至肯为他们而死,贡献自己的生命,我们便得 一个胜利的人生了。
试想若果世界上的医生,科学家和发明家不肯用冒险精神去作实验,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呢?倘若人人只想躲在家里,享受一个安分守己的生活,没有探险或垦荒者出现时,我们的生活会发展到怎的情景呢!倘若所有的母亲都害怕怀孕生子,这个世界又会怎样的呢?若果所有的男人把赚得来的金钱,完全花在自己的身上时,家庭生活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最有意义的生活就是肯尽量把生命去冒险和利用,并不是把它当作宝藏而收藏起来。不错,这样的人生是会十疲倦而致精力耗尽的,但把生命燃烧耗尽,总比不用而致锈蚀好;其实人只有用这个方法才可以获得快乐和通到上帝那里去。
生命中最崇高的价值(八 37 )
有许多时候,人可以获得一个十分成功的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衡量,他的生活却毫无价值可言的。现在耶稣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把生命的价值放在那里?’人可能把自己生活的价值放在错误的地方,但发觉时已经太迟了。
(一)人可能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名誉。他可能希望得 一些物质的享受,而不择手段去博取。这个世界充满许多引诱,使人堕在不诚实的 圈套而去图取私利的,麦唐纳( George Macdonald )在他的书中讲过一个卖布商人,时常用自己的大姆指去量度布匹,而卖出的布总比原来的尺码短,这样的骗欺行为,犹如‘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以图私利。’我们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人自己迟早必须作答的:‘我们的生命资产负债表,在上帝面前呈现时,会有什么结果呢?’上帝就是我们生命终结时的核数师,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亲自面对的。
(二)人可能为了名声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原则。有些人因为怕麻烦,所以凡事都去迁就;有时人若坚守自己的原则,便不受别人的欢迎。莎士比亚描写大主教吴尔斯( Wolsey )用尽他的智慧去事奉英王亨利第八世( Henry the
Eighth ):
‘我若用事奉我王一半的精力和热忱,
去替上帝服务时,在这个世代中,
祂决不会让我赤身在敌人面前蒙耻辱。’
人类在至终的时候所面对的问题,不是‘人对你有什么批评’,而是‘上帝对你有什么意见?’关于你的个人命运,公众的判语并不要紧,但上帝审判的话才是重要啊!
(三)人有时会放弃持久永恒的事物,而换取便宜的益处。走捷径当然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一个有前途的作家只顾肤浅的写作,很容易得到短暂的成功,但却因此而牺牲了自己真正的伟大。一个音乐家很容易出产流行一时的肤浅作品,而不肯刻意在真正而有永恒价值的创作方面发展。一个人很容易接受一份薪俸优厚而舒服的职业,却放弃对社会人类有贡献的工作。人很容易花时间在琐碎的事情而让重要的事务轻轻溜走。一个妇人很容易会拣选安逸享受和自视为自由的生活,而不愿负起料理家务的责任。
但当岁月如流,生活的真伪价值便自然显露出来,低贱的东西是不会持久的。
(四)总括来说,就是人因只顾目前而牺牲了永恒。倘若我们把一切的事物都能以永恒去衡量时,我们便会挽救了许多过错了,许多事物在霎时骤眼一看,的确是会给人很大的享受,但假以时日,便会消失自毁的。试验永恒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上帝自己去看,让上帝告诉你关于它的价值,这是屡验不爽的。
凡人能透过上帝而去察验一切事物时,必定不会错用他的生命而失去自己的灵魂的。
当那王来到自己的地方(八 38- 九 1 )
在这段经文中有一件十分显着的事情──耶稣的信心。祂刚说过自己将来的死亡;祂毫不怀疑自己必须走十字架的路;但是祂却充满信心,认为这条道路必定会带来胜利的结果。
这段经文的前半段讲出一个简单的真理。当王来到自己的地方时,凡对他忠诚的人,他亦会对他们忠诚。人若现在躲避一切麻烦,不愿担当任何艰钜的工作,将来自不可能分享工作的收获利益;现在若拒绝参加服务的运动,将来在授勋的时候,自然没有他的一份了。耶稣所说的话就是:‘基督教要面对的是一个艰钜和仇视的世界;人倘处于于这些环境当中,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可耻的话,而又不愿站在耶稣的一边时,当天国来临,他决不会在荣耀的席位上有份。’
这段话的后半段必须作谨慎的思考。耶稣说他们还站 听道的人,在死亡未来临之前,必会看见上帝的国,满有大能而降临。有些人以为这句话是指耶稣第二次降临,于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忧虑;若人果真这样想时,便会十分失望的,因为耶稣并没有在 他们还活 的日子,带荣耀和权柄降临在地上。
但这句话不是指耶稣第二次复临!试想想这话的背景,当时,耶稣只涉足在巴勒斯坦境外一次,只是止于推罗和西顿的边境而已。在这个细小的国家中,只有一小撮人听过耶稣的名。巴勒斯坦南北长一百廿哩,东西阔四十哩,而人口约四百万左右。当时祂的传道范围亦不广,而硬要说祂占领了整个世界,根本是不合逻辑的。还有一件困难的事,就是在祂的本国中,敌视祂的人真不少啊!祂既然已惹起当权人士和正统犹太人领袖的反感,祂一定知道他们迟早必以‘异端’之名加诸祂的身上,或以不法之徒的罪名去治死祂的。处于这个恶劣环境当中,有许多人都会认为基督教的前途实在十分暗淡,因而十分灰心。从人的立场来说,这种消极的态度是有它的理由存在的。
但是我们再看基督教的发展情况,在这句话之后,短短三十年中,已传遍小亚细亚;安提阿已经成为基督教会的据点。基督教的信仰已深入埃及;在亚历山大城中,基督徒的势力已渐培养强大起来。它开拓的领域已伸展至爱琴海,直卷希腊而至首府罗马。由是观之,基督教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传遍整个世界。而当时亲耳听到耶稣说这话的门徒,在他们未离开世界之前,实在已经看见基督教,挟 巨大的力量,建立在人间。这 样看来,耶稣的话并没有讲错,真的在他们中间已经应验了。
使我们最感惊奇的事,就是耶稣从来不会灰心。祂面对心中迟钝和犹疑的门徒;面对一切的阻力;面对十字架和死亡的阴影;但祂从不怀疑最后的胜利,必定是属于祂的──因为祂从来没有怀疑过上帝。耶稣时刻抱 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人看来不可能的事,祂可以完全成就出来。 ──《每日研经丛书》
第八章
二十·给四千人吃饱(八1~10)
八1~9 这个神迹与给五千人吃饱相似,但可从上页表看出二者的分别。
耶稣要作的越少,所成就的越多,剩余的也越多。在第七章,桌上的碎渣儿掉了给一位外邦妇人,这里众多的外邦人充充足足给喂饱了。欧德曼评论说:
这时期的第一个神迹暗示饼的碎渣儿从桌上掉下,给有需要的外邦人。这神迹则暗示耶稣被祂自己的百姓拒绝,于是要赐生命给世人,也要成为万国的生命的粮13。
这里有个危险,就是把一些事件如给四千人吃饱,看为不必要的重复。我们研读圣经,当确信经文一字一句都带着属灵的真理,纵使我们目前未能领会参透。
八10 耶稣和门徒离开低加波利,渡过加利利海来到西岸一个叫大玛努他的地方(太一五39称为马加丹)。
二十一·法利赛人求天上显神迹(八11~13)
八11 法利赛人等着祂,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他们委实眼瞎、胆大,站在他们面前的正是那最大的神迹──主耶稣自己。祂真是那从天上来的神迹,他们却不感谢祂。他们听见祂说无与伦比的话、看见祂奇妙的神迹、又与这位完全无罪的人来往──祂是神在肉身显现;但他们瞎眼,求祂从天上显个神迹!
八12,13 无怪乎救主心里深深的叹息!世界历史上权利最大的世代,要算是犹太人的这一代了,法利赛人也包括在其中。然而,他们瞎眼看不见最清楚的证据就是弥赛亚显现,还去求从天上,而不求从地上显神迹。耶稣说:“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了,你们已有过机会。”他们又上船,向东面驶去。
二十二·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八14~21)
八14,15 旅途中,门徒忘了带饼。但耶稣仍想着与法利赛人的碰面,于是警诫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圣经中,酵一直是预表邪恶,酵无声地蔓延到凡触碰的物件上。法利赛人的酵包括假冒为善、礼仪主义、自义与固执;他们外表假装成圣,内里却腐败而不洁。希律的酵则包括怀疑、不道德和属世。在希律党人中,这些罪显而易见。
八16~21 门徒全摸不着头脑,他们只想到食物。祂向他们发出九个问题,其中五个责备他们的迟钝,其余四个指责他们虽然有祂同在,仍忧虑生活所需。祂岂不是以五个饼分给五千人,还剩下十二篮吗?对。祂岂不是以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剩下七个筐子吗?对,祂确曾这样作了。那末他们为何不晓得祂能丰丰富富供应船上数个门徒的需要?难道他们不知道宇宙的创造者、维持者,正与他们同在船上吗?
二十三·在伯赛大治好瞎子(八22~26)
这神迹只在马可福音找到,其中引出几个有趣的问题。首先,耶稣为何在医治那人之前,先领他到村外?祂为何不单单摸他就把他治好?为何用唾沫这不寻常的方法?那人为何不马上完全恢复视力14?(这是福音书中记载唯一一次分开步骤的医治)最后,耶稣为何禁止那人在村子里提到这神迹?我们的主是至高的,祂不必向人解释祂的作为。虽然我们不一定明白,但祂所行的必有充分理由。每一次医治都有不同,像每个人的悔改一般。有些人得着不寻常的属灵见识就悔改,其它人初时可能看得模糊,后来才得着救恩的确据。
二十四·彼得的伟大认信(八27~30)
本章末两段给我们看见训练十二门徒的高峰。门徒对耶稣有深入而个人的认识,祂才能向他们分享那在祂面前的道路,并召他们跟随祂,去过一个奉献牺牲的生活。这段经文带我们进入门徒训练的核心,可能是今日基督徒思想和生活上最忽略的部分。
八27,28 耶稣和门徒在北面找到独处的地方。往该撒利亚腓立比途中,祂问到百姓对祂的意见。普遍上,人以祂是一位伟人──与施洗的约翰、以利亚或别的先知等同。但人的尊荣其实是羞辱。若耶稣不是神,祂就是个骗子、疯子或传奇人物,再没有其它可能了。
八29,30 主直接问门徒对祂的评价。彼得称祂是基督,就是弥赛亚,或说是那位受膏者。彼得在知识上承认了,但在他生命中发生了一生事,使他现在有深入而个人的确信。生命不再一样了,彼得不再满足在自我中心的生活之中。若基督就是弥赛亚,彼得必要全然投身为祂而活。
二十五·仆人预言祂的死和复活(八31~38)
我们看见耶和华的仆人过着一个不断服事人的生活,也看见祂被敌人所恨、受朋友误解。我们又看到一个力量充沛、道德完美、至善之爱、谦卑的生命。
八31 但事奉神的路,引到痛苦和死亡去。救主现在坦然告诉门徒,祂必须(1)受苦;(2)被弃绝;(3)被杀;(4)复活。对祂来说,得荣耀的路必先经过十字架和坟墓。正如格连特说:“事奉的核心在于牺牲。”
八32,33 彼得不能接受耶稣要受苦和死亡,这跟祂弥赛亚的身分不符;也不愿想象他的主为敌人所杀害,于是非议救主提出这意念。耶稣就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并非指控彼得是撒但,或是被撒但附着。祂的意思是:“你在说撒但想要说的话。他往往要阻碍我们完全顺服神。他试探我们,要教我们走一条快捷方式往宝座去云云。”彼得说话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属撒但的,故引起主的愤慨。凯理论说:
甚么使主如此激动?我们所有人都暴露在这陷阱前:爱惜自己;拣选背十字架的快捷方式。按本性而言,我们岂不喜欢逃避试炼、羞辱和弃绝;岂不都想退缩,不愿为在世上遵行神旨意而受苦;又岂不愿拣选地上一条安逸、受尊重的路──换言之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人何等容易堕进这样的陷阱!彼得不明白为何弥赛亚必须经历这一切痛苦的路途。若然我们当时在场,可能说的想的更过分呢。彼得的谏言也带着人间深厚的情谊。他衷心爱主。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想法只出于世上那未受审判的灵15。
请注意耶稣先看着门徒,才责备彼得,彷佛要说:“若我不上十字架,我这些门徒又怎能得救呢?”
八34 于是耶稣实在地对他们说:“我将要受苦、受死,叫人可以得救。你们若要跟从我,就当否定一切自私的意图,定意拣选一条羞辱、受苦和死亡的路来跟从我。你们可能要弃绝个人的安舒、社交的享乐、属地的关系、崇高的抱负、物质的丰富,甚至生命。”这些话教我们自问,我们活在奢华、安逸之中,怎能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怎能以为物质主义、自私和心灵冷淡是对的?主的话呼召我们过一个舍己、降服、受苦和牺牲的生活。
八35 我们常受试探,想要救自己的生命──过得舒适、为将来筹算、拣选自己的路、以自我为凡事的核心。没有路比丧掉生命更稳妥。基督呼召我们为祂和福音,把我们的生命倾倒,把我们的灵、魂、身子奉献给祂。祂要求我们在祂的圣工上使用自己,也被祂所用;若有需要,为福音传遍全地连生命也得舍弃。这就是丧掉生命的意思,是拯救生命的可靠道路。
八36,37 信徒若能在有生之日赚得全世界的财富,对他有甚么益处呢?他会失去为荣耀神和拯救失丧的人而使用自己的生命的机会。这并不上算。我们的生命比世上的一切更有价值。我们要为基督,还是为自己去使用这生命?
八38 我们的主知道祂的年轻门徒会惧怕羞辱,便在门徒的路上绊跌了。祂提醒他们,凡想逃避为祂受羞辱的,在祂带着能力降临地上时,必要受更大的羞辱。何等要紧的意念!主必快来,这次不是在卑微之中,却要在自己的荣耀和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这是个绚烂华丽的景象。祂要把那些现在以祂为耻的人当作可耻的。“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当作可耻的”愿祂的话说在我们心中。在这不信和罪恶的世上,把无罪的救主当作可耻的,是何等不协调的态度!──《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8:2
我 怜 悯 这 众 人: 人
的 需 要 和 痛 苦 常 常 触 动 耶 稣 的 怜 悯 之 心 ( 参 1:41) 。 直 到 今 天, 耶 稣 还 会 为 父 神 每 一 个 儿 女 的 切 身 需 要 和 伤 痛 生 发 深 沉 而 真 切 的 怜
悯 之 情。 这 一 点 使 我 们 确 信, 我 们 可 以 在 各 样 患 难 中 借 着 祷 告 来 到 他 的 面 前 求 得 恩 惠、怜 悯 和 帮
助 ( 太 6:31~32 ; 来 4:14~16 ; 7:25) 。
8:15
酵: 新
约 圣 经 中 的 “ 酵 ” 通 常 是 一 种 邪 恶
或 败 坏 的 象 征 ( 参 太 13:33 ; 16:6,
11 ;路 12:1 ;林 前 5:6~8 ; 加 5:9 ;参 出 13:7 注 ) 。 很 少
一 点 酵 就 会 使 全 团 面 发 起 来。
1. 法
利 赛 人 的 “ 酵 ” 指 他 们 借 着 自 己 的
宗 教 传 统, 不 顾 神 公 义 的 命 令,断 章 取 义 地 废 掉 神 的 话 语 和 旨 意 ( 参 7:5~8 注 ) 。
2. 希
律 的 酵 相 当 于 撒 都 该 人 的 酵, 指 一 种 现 世 主 义 及 世 俗 化 的 态 度 ( 参
太 3:7 注 ) 。 基 督 徒 必 须 时 常 防 范
人 意 观 念, 不 合 圣 经 的 传 统 和 世 俗 化 人 文 主 义 福 音。 教 会 如 果 接 受 希 律 的 酵 就 会 抵 挡 基 督 和 他
的 话。
8:25
眼 睛 …… 就
复 了 原: 这
是 耶 稣 在 伯 赛 大 所 行 的 惟 一 一 个 疾 病 逐 渐 痊 愈 的 神 迹。 这 个 事 例 表 明, 并 非 所 有 医 治 都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有 时 神 的 超 然 医 治 也 会 是 一 个 循 序 渐 进 的 过 程。
8:34
背 起 他 的 十 字 架: 基
督 的 十 字 架 是 受 苦 ( 彼 前 2:21 ; 4:13) 、
死 亡 ( 徒 10:39) 、 羞 辱 ( 来 12:2) 、 讥 诮 ( 太 27:39) 、 弃 绝 ( 彼 前 2:4) 和 舍 己 ( 太 16:24) 的 标 志。当 信 徒
背 起 自 己 的 十 字 架 跟 随 耶 稣 时,就 舍 弃 了 自 我 ( 路 14:26~27) 并 且 将 自 己 忠 心 地 置 身 于 以 下 四 个 领 域 的 争 战 和 试 炼 当 中:
1. 信
徒 将 借 着 治 死 自 己 的 邪 情 私 欲 ( 罗 6 章; 8:13 ; 加 2:20 ; 6:14 ; 多 2:12 ;彼 前 2:11,
21~24) 与 罪 展 开 终 身 争 战 ( 罗 6 章;彼 前 4:1~2) 。
2. 当
信 徒 努 力 推 进 神 的 国 度 时, 就 会 因 抵 挡 撒 但 及 其 黑 暗 势 力 而 遭 受 痛 苦 ( 林
后 10:4~5 ; 6:7 ;弗 6:12 ;提 前 6:12) 。 信 徒 既 会 经 历 到 仇 敌 及 其 恶 仆 的 仇 恨
攻 击 ( 林 后 6:3~7 ; 11:23~29 ;彼
前 5:8~10) ,又 会 因 为 坚 决 抵 制 假 先 知 及 其 所 传 讲 的 错 谬 福 音 而
备 受 逼 迫 之 苦 ( 太 23:1~36 ;加 1:9 ;腓 1:15~17) 。
3. 信
徒 会 因 为 在 爱 里 见 证 世 人 行 为 的 罪 恶 ( 约 7:7) , 并 在 道 德 和 属 灵 生 活 中 与 他 们 截 然 分 别 ( 参 “ 信 徒 的 属 灵 分 别 ” 一 文 ) ,
以 及 拒 绝 接 受 他 们 的 生 活 标 准 或 人 生 哲 学 ( 林 前 1:21~27) 而 备 受 世 人 的 仇 恨 和 讥 诮 之 苦 ( 约 15:18~25 ;来 11:25~26) 。
4. 信
徒 也 可 能 和 耶 稣 一 样 遭 到 来 自 宗 教 人 士 的 讥 诮 和 逼 迫 之 苦 (31 节;参 15 节 注 ) 。
8:38
把 我 和 我 的 道 当 作 可 耻
的: 耶
稣 把 信 徒 生 活 的 时 代 和 社 会 看 做 一 个 “ 淫 乱 罪 恶 的 世 代 ” 。
所 有 宁 愿 在 这 个 邪 恶 时 代 当 中 寻 求 亨 通 或 迎 合 大 众 而 不 愿 跟 随 基 督 并 遵 循 他 公 义 标 准 的 人,都
马可福音第八章
二十.给四千人吃饱(八 1 ~ 10 )
八 1 ~ 9 这个神迹与给五千人吃饱相似,但可从上页表看出二者的分别。
耶稣要作的越少,所成就的越多,剩余的也越多。在第七章,桌上的碎渣儿掉了给一位外邦妇人,这里众多的外邦人充充足足给喂饱了。欧德曼评论说:
这时期的第一个神迹暗示饼的碎渣儿从桌上掉下,给有需要的外邦人。这神迹则暗示耶稣被祂自己的百姓拒绝,于是要赐生命给世人,也要成为万国的生命的粮 13 。
这里有个危险,就是把一些事件如给四千人吃饱,看为不必要的重复。我们研读圣经,当确信经文一字一句都带属灵的真理,纵使我们目前未能领会参透。
八 10 耶稣和门徒离开低加波利,渡过加利利海来到西岸一个叫 大玛努他 的地方(太一五 39 称为马加丹)。
二十一.法利赛人求天上显神迹(八 11 ~ 13 )
八 11 法利赛人 等祂,请祂 从天上显个神迹 。他们委实眼瞎、胆大,站在他们面前的正是那最大的神迹──主耶稣自己。祂真是那从天上来的神迹,他们却不感谢祂。他们听见祂说无与伦比的话、看见祂奇妙的神迹、又与这位完全无罪的人来往──祂是神在肉身显现;但他们瞎眼,求祂 从天上显个神迹!
八 12 , 13 无怪乎救主 心里深深的叹息! 世界历史上权利最大的 世代 ,要算是犹太人的这一代了,法利赛人也包括在其中。然而,他们瞎眼看不见最清楚的证据就是弥赛亚显现,还去求从天上,而不求从地上显神迹。耶稣说:“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了,你们已有过机会。”他们 又上船 ,向东面驶去。
二十二.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八 14 ~ 21 )
八 14 , 15 旅途中, 门徒忘了带饼 。但耶稣仍想与法利赛人的碰面,于是警诫他们要防备 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圣经中,酵一直是预表邪恶,酵无声地蔓延到凡触碰的物件上。 法利赛人的酵 包括假冒为善、礼仪主义、自义与固执;他们外表假装成圣,内里却腐败而不洁。 希律的酵 则包括怀疑、不道德和属世。在希律党人中,这些罪显而易见。
八 16 ~ 21 门徒全摸不头脑,他们只想到食物。祂向他们发出九个问题,其中五个责备他们的迟钝,其余四个指责他们虽然有祂同在,仍忧虑生活所需。祂岂不是以 五个饼 分给 五千人 ,还剩下 十二篮 吗?对。祂岂不是以 七个饼 分给 四千人 ,又剩下 七个 筐子吗?对,祂确曾这样作了。那末他们为何不晓得祂能丰丰富富供应船上数个门徒的需要?难道他们不知道宇宙的创造者、维持者,正与他们同在船上吗?
二十三.在伯赛大治好瞎子(八 22 ~ 26 )
这神迹只在马可福音找到,其中引出几个有趣的问题。首先,耶稣为何在医治那人之前,先领他到村外?祂为何不单单摸他就把他治好?为何用唾沫这不寻常的方法?那人为何不马上完全恢复视力 14 ?(这是福音书中记载唯一一次分开步骤的医治)最后,耶稣为何禁止那人在村子里提到这神迹?我们的主是至高的,祂不必向人解释祂的作为。虽然我们不一定明白,但祂所行的必有充分理由。每一次医治都有不同,像每个人的悔改一般。有些人得不寻常的属灵见识就悔改,其他人初时可能看得模糊,后来才得救恩的确据。
二十四.彼得的伟大认信(八 27 ~ 30 )
本章末两段给我们看见训练十二门徒的高峰。门徒对耶稣有深入而个人的认识,祂才能向他们分享那在祂面前的道路,并召他们跟随祂,去过一个奉献牺牲的生活。这段经文带我们进入门徒训练的核心,可能是今日基督徒思想和生活上最忽略的部分。
八 27 , 28 耶稣和门徒 在北面找到独处的地方。往该撒利亚腓立比途中,祂问到百姓对祂的意见。普遍上,人以祂是一位伟人──与 施洗的约翰、以利亚 或别的 先知 等同。但人的尊荣其实是羞辱。若耶稣不是神,祂就是个骗子、疯子或传奇人物,再没有其他可能了。
八 29 , 30 主直接问门徒对祂的评价。 彼得 称祂是 基督 ,就是弥赛亚,或说是那位受膏者。彼得在知识上承认了,但在他生命中发生了一生事,使他现在有深入而个人的确信。生命不再一样了,彼得不再满足在自我中心的生活之中。若基督就是弥赛亚,彼得必要全然投身为祂而活。
二十五.仆人预言祂的死和复活(八 31 ~ 38 )
我们看见耶和华的仆人过一个不断服事人的生活,也看见祂被敌人所恨、受朋友误解。我们又看到一个力量充沛、道德完美、至善之爱、谦卑的生命。
八 31 但事奉神的路,引到痛苦和死亡去。救主现在坦然告诉门徒,祂必须 ( 1 )受苦;( 2 )被弃绝;( 3 )被杀;( 4 )复活。 对祂来说,得荣耀的路必先经过十字架和坟墓。正如格连特说:“事奉的核心在于牺牲。”
八 32 , 33 彼得 不能接受耶稣要受苦和死亡,这跟祂弥赛亚的身分不符;也不愿想像他的主为敌人所杀害,于是非议救主提出这意念。耶稣就对彼得说:“ 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耶稣并非指控彼得是撒但,或是被撒但附。祂的意思是:“你在说撒但想要说的话。他往往要阻碍我们完全顺服神。他试探我们,要教我们走一条捷径往宝座去云云。”彼得说话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属撒但的,故引起主的愤慨。凯理论说:
什么使主如此激动?我们所有人都暴露在这陷阱前:爱惜自己;拣选背十字架的捷径。按本性而言,我们岂不喜欢逃避试炼、羞辱和弃绝;岂不都想退缩,不愿为在世上遵行神旨意而受苦;又岂不愿拣选地上一条安逸、受尊重的路──换言之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人何等容易堕进这样的陷阱!彼得不明白为何弥赛亚必须经历这一切痛苦的路途。若然我们当时在场,可能说的想的更过分呢。彼得的谏言也带人间深厚的情谊。他衷心爱主。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想法只出于世上那未受审判的灵 15 。
请注意耶稣先 看 门徒 ,才 责备彼得 ,仿佛要说:“若我不上十字架,我这些门徒又怎能得救呢?”
八 34 于是耶稣实在地 对他们说 :“我将要受苦、受死,叫人可以得救。你们若要 跟从我 ,就当否定一切自私的意图,定意拣选一条羞辱、受苦和死亡的路来 跟从我 。你们可能要弃绝个人的安舒、社交的享乐、属地的关系、崇高的抱负、物质的丰富,甚至生命。”这些话教我们自问,我们活在奢华、安逸之中,怎能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怎能以为物质主义、自私和心灵冷淡是对的?主的话呼召我们过一个舍己、降服、受苦和牺牲的生活。
八 35 我们常受试探,想要 救 自己的 生命 ──过得舒适、为将来筹算、拣选自己的路、以自我为凡事的核心。没有路比丧掉生命更稳妥。基督呼召我们为祂和福音,把我们的生命倾倒,把我们的灵、魂、身子奉献给祂。祂要求我们在祂的圣工上使用自己,也被祂所用;若有需要,为福音传遍全地连生命也得舍弃。这就是丧掉生命的意思,是拯救生命的可靠道路。
八 36 , 37 信徒若能在有生之日赚得全世界的财富,对他有什么益处呢?他会失去为荣耀神和拯救失丧的人而使用自己的生命的机会。这并不上算。我们的生命比世上的一切更有价值。我们要为基督,还是为自己去使用这生命?
八 38 我们的主知道祂的年轻门徒会惧怕羞辱,便在门徒的路上绊跌了。祂提醒他们,凡想逃避为祂受羞辱的,在祂带能力降临地上时,必要受更大的羞辱。何等要紧的意念!主必快来,这次不是在卑微之中,却要在自己的荣耀和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这是个绚烂华丽的景象。祂要把那些现在以祂为耻的人当作可耻的。“ 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当作可耻的 ”愿祂的话说在我们心中。在这不信和罪恶的世上,把无罪的救主当作可耻的,是何等不协调的态度!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八章
iii. 喂饱四千人(八 1 ~ 9 )
喂饱四千人这件事,绝不能以任何想像的方式看作只是喂饱五千人故事的“相同版本” 91 ,或同一故事的不同叙述。这两个故事的细节有太多差异,以致我们根本不可能采取这种观点;而马太与马可都各自包括了两个极为接近之神迹的记载,也证明早期教会没有这类的疑虑。有人提议说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喂饱“外邦人”,另一个是喂饱“犹太人”,见七 31 的讨论 ;这十之八九是不可能的,在马可福音的上下文中当然也没有这样的暗示。稍加思索就可发现,在口头传统,两个原先截然不同的叙述后来被“同化”,远比同一事件的两个平行叙述后来被“异化”的可能性要高太多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将会显示出:我们若是发现有两个故事的神迹大致相似,也没有必要假设它们一定是同一个神迹之不同记载。耶稣所行的神迹有很多都没有记录下来,这是早期教会众所周知的(约二十一 25 )。很多时候,一定有几个类似的原始事件,其中一个保存于一系传统,另一个则保存于另一系传统。经文鉴别学上的一个理论(多重来源理论)与此大致一致,这是极为有趣的;这个理论假定早期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只是后来被“溶入”往后几个主要的传统。
2 ~ 3. 今日有个趋势,就是将神迹过于灵意化,以致我们无法看出其主要的意义──当耶稣看见任何人饥寒痛苦,祂的心都充满了慈爱与怜悯( 2 节) 92 。换句话说,虽然耶稣施行的神迹当然是要用作“兆头”,以指明属灵的信息,但却不是让接受的人单单成为一个属灵的“掩蔽物”(译注:即虚有其表的,在物质上根本没有从神迹获益的)。所有的服事,不管是物质的或属灵的,根源都在于这种纯内在的催逼,新约圣经的作者们一致同意这催逼就是基督的爱运行在我们身上(林后五 14 ) 93 。但耶稣并未企图以神迹医治以色列的所有病人,也没有以神迹喂饱所有饥饿的人,在祂的服事中有一个令人好奇的“选择性”,可从旧约中的例子找到因由,显出它与神的计划是一致的。然而,第 1 节的这群人,有特别的权利要求祂满有恩慈地供应他们的需要,因为他们不是像约翰福音六 26 那些人一样单单要祂赐给他们食物而已。这批听众先是有三天之久渴慕地倾听耶稣讲道( 2 节),证明他们的属灵价值观。他们不单单是饥饿的,更是在服事神的时候成为饥饿的,所以他们将要经历到:“先求祂的国……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 33 )就像耶稣在祂的服事中一样(三 20 ),他们渴望认识并遵行神的旨意,几乎没有察觉到他们自己身体的饥饿。耶稣要向这样的人施行神迹,把他们起先没有寻求的食物赐给他们。
4 ~ 7. 这一次,门徒们问到食物从哪里来( 4 节),他们这么问是因为他们甚觉错愕。他们自己的资源那么少,甚至他们根本不敢想像自己可能就是供应的来源;他们再一次没有把耶稣纳入考虑之中。他们从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中所学到的功课是那么少;他们将要从这个新神迹中学到的也同样少,正如我们将要在本章 21 节看见的。没有办法从第二个神迹学到功课,是最能够证明下面这个陈述的真实性:头一个神迹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一致的。的确是还有困惑,但现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这样一直认为自己的资源是缺乏的。谦卑而不自恃,甚至从工作上退却,是所有基督徒在服事上必然会有的初步反应;但是,一旦我们确信已经蒙了神的呼召,再坚持这样的态度就流露出对神的大能缺乏信心了,所以是该受责备的(出四 14 )。喂饱群众的位置── 在这野地 ──如米尼尔指出,是饶有深意的。以色列曾经在旷野中接受神用吗哪喂养他们,而且在弥赛亚的时代,旷野将要开花繁盛(赛三十五 1 ~ 10 )。
8 ~ 9. 经常有人指出:这里用来指 筐子 的这个字( spuris ),与前一个神迹中用来储存剩下之零碎的 kophihos (或旅行用的筐子;六 43 )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 spuris 似乎是个有弹性的袋子,而不是用细枝编成的硬筐子(见 Morris 之 'John' , NICNT, p.345, note 25 )。语汇上这些细微的差别必须回溯到原初的传统;不然就难以说明在两处经文中固定使用相同语汇的原因了。我们从罗马人的记载中可以看见, kophinos 基本上是犹太人的“旅行袋”,普遍为旅行的商人,或古代世界的“行商”所用。在今天第三世界的许多地方,用细枝编织成的硬旅行箱,仍然是标准的用品,因为既便宜又轻便。
我们没有必要认为这些数目有任何属灵上的象征。十二个“小贩的篮子”无疑是那十二个使徒平常所带的,所以会有这个数目。这次所借用的七个筐子(巡回各处讲道之人不大可能会随身携带这些东西)只不过使这个故事的历史性更为可靠而已,就像群众的数目“四千”一样。像这样的数目,绝不可能在象征意义或隐喻上用来指极大的数目,五千或一万或许还有可能这么用。
91 就某方面而言,这是更广泛的问题的一部分,亦即:出现在马可福音中之“平行”事件经常都极其相似,这个特点频频出现,甚至可说是他的写作风格。但若是根据地理因素而宣称一次喂饱的是外邦人,另一次则是犹太人,藉以证明主的使命之“普世”性(这是教父的观点),却又着墨过度了。在这一个阶段,根本看不出耶稣刻意将其使命向外延伸至外邦人的迹象。我们也不能说,门徒们若已经目睹过前一个神迹,那么他们的态度就太“不可思议”( Anderson ),而认为第二个记载不属实。他们的态度与本福音书从头到尾的记载是一致的──一直都是愚昧不明。
92 如前所述,这是贝罗的注释书的重要主题,虽然他作了太过极端的发挥,甚至根本否定了福音书的属灵意义。
93 见柯兰斐对六 \cs15 34 的解释,他认为耶稣对于群众的这种热望,乃是了解祂的使命之关键。拉比对这种爱的一个定义,见 Pirqe Aboth 5 : 19 ( Singer, p.206 )。
iv. 法利赛人求神迹(八 10 ~ 13 )
这是往 大玛努他 (或马加丹,太十五 39 )境内宣教的记载,此地显然是在湖的对岸( 10 节)。它本来可以像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结满了属灵的果子,但似乎没有达成任何属灵的果效,因为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从好辩而不信之法利赛人顽强的“神学”对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拿撒勒人的态度,耶稣的能力在那里不能施行神迹,因为他们顽梗不信(六 5 ~ 6 )。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两处的记载中,信心的绊脚石都是自视过高的知识,无论是这里的神学知识,或拿撒勒人知道耶稣是本地人。知识当然没有错,但就如保罗所说的,它能“叫人自高自大”(林前八 1 ),而且产生骄傲之心,而骄傲乃是属灵生命的障碍;能“造就人”的乃是爱。
11 ~ 13. 法利赛人求神迹这件事是如此重要,以致在四卷福音书中全都有记载。耶稣的反应( 心里深深的叹息 , 12 节)可能是不耐烦,祂总是向那些预期可以拥有信心,其实却是缺乏之人表露出这样的态度。比较祂在变像山下对那些小信而无能的门徒的反应(九 19 )。法利赛人的态度在根本上显然也是不信。对于那些处在这种不信状态的人而言,即使真的给他们神迹也无法置信;因为这些法利赛人一定听闻过许多的神迹,至少是在加利利所行的那些神迹,就如才发生的喂饱四千人。约翰福音正确地说:相信耶稣的神迹,难处在于意志,而不是智力(约七 17 ) 94 。
但是,除了不可能单凭神迹便折服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相信之外,这种求神迹的态度更是打击了圣经上之信心本质观的根基。在理论上,将信心建立在神迹奇事上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的“相信”( belief )并不是“信心”( faith ),只不过是逻辑推论而已( Schweizer )。或许这也就是耶稣如此吝于使用祂那不容置疑之神奇大能的另一个原因;祂的大能只有在回应那已经存在的信心时才彰显出来。所以耶稣拒绝了法利赛人在大玛努他境内提出的要求,就离开那个地方( 13 节)。
相反地,对于基督徒而言,“相信就是眼见”。希伯来书十一 1 ,更进一步强调这一点:信心的眼睛在此时此地就已经看见了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因而获得忍耐的力量 95 。彼得即将无视于外界的因素,表达出这种信心(八 29 )。
94 许多现代学者指出:约翰对 se{meion ( 神迹 )的用法与对观福音书作者的用法不同。关键当然是在于, se{meion 在约翰福音中乃是神所赐给信心的一个兆头;而在对观福音中(就如此处),都是不信之人所要求的神迹。
95 这正是约翰用 'signs' (兆头)来描写他从耶稣生平中挑选出来之七个神迹。它们是“兆头”,因为对于信心的眼睛而言,它们向我们启示出神的样式。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所有的神迹对信心的眼睛来说都是明澈的,因而成了“兆头”。对于不信的人而言,神迹永远不会是个“兆头”,什么事也证明不了。事实上,这样的人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它,因为看见却不一定相信。信心也有其他的解释,因为信心原是阐释事实的体系,由其定义来看,信心一定有其他的阐释。
v. 酵的危险(八 14 ~ 21 )
这个段落再次说明了门徒们缺乏属灵的悟性;然而当我们明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保存、记录,至少得归功于这一群人当中的一个人的回顾,我们就了解何以责备的语气不若先前那么严苛。因为我们所看见的不单是耶稣对门徒的责备,更是门徒们在回忆时的自责。我们没有必要如倪恩瀚所说,将这段插曲看作是马可凭空杜撰的,他只是照例直言不讳,把门徒的本相──包括他们的缺点和一切──述说出来。
14. 他们到底有没有带饼,耶稣并不是非常关心,祂已经证明祂可以供应他们的需要;但门徒们当然会为此而伤脑筋了,他们可能还会因着自己的疏忽而良心自责!从所用的字眼 忘了 ( 14 节),以及耶稣一提到 酵 ( 15 节)时他们的心思立刻转到这一点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就心理学而言,这是非常真实的,他们预期会为了缺少深谋远虑而受责备,其实根本没有人在责怪。耶稣责备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深谋远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我们在祂的门徒中找精明的实业家,神却是找圣徒,当然他们当中若有人具有办事才能也会受到鼓励(罗十二 11 ;林前十四 40 )。
15. 耶稣在此以祂所用的 酵 字,作为只字却有力的比喻,来说明看不见之渗透影响力。圣经中之宗教节期使用无酵饼(见利二 4 等),保罗说“应当把旧酵除净”(林前五 9 ),指的是古今皆知的希伯来习俗,就是在庆祝逾越节之前要清除家中的酵。对照这两处,酵所比喻的是不适于神的工作上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酵显然是圣经上罪的一个象征,而酵具有罪的含义,在这处经文非常明显,是因为直接与“法利赛人”和“希律”有关联。“酵”的象征,本身只是代表那看不见之渗透力的扩散而已,正如国度的比喻中一样(太十三 33 ),有一些解经学者出于错误的理念,认为两个比喻的解释要一致,而不得不将马太的比喻看作是邪恶势力在教会内部的扩散,但它较为自然的意义,似乎是指教会逐渐在世界上扩散说的 96 。
那么,摆在这一群门徒──那时的雏型教会──面前的潜在危险是什么呢?就是容让他们的思想被周遭的世界所吸引、所同化的危险,那是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世界,他们分别是那个时代的两个宗教与政治上的集团 97 。
旧约圣经曾经提醒以色列人,神的意念与他们自己的意念之间有一道鸿沟(赛五十五 8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责备彼得的话更是强调了这一点(八 33 )。 法利赛人的酵 是假冒为善(七 6 ),而 希律 (有不同的读法作 希律党人 ) 的酵 可能是优柔寡断,虽然良心交战不已,还是先将施洗约翰逮捕下狱,继而将他杀了(六 14 ~ 29 )。马太福音十六 6 以“撒都该人”代替这里的 希律或希律党人 ,他们乃是一群精明、富有的贵族阶级的祭司,具有广泛的影响渗透力。至少像法利赛人之刚硬的宗教形式主义一样危险。但是在教会历史的每一阶段,虽然危险一直都存在,但危险的真正来源与性质却一直在改变。永远都需要儆醒(十四 38 )。
16. 希腊文的 hoti , RSV 都未译出(和合本、 AV 作 因为 ),在此可能只是用作引入一个直接引句的语助词。这样,生动的译法是“他们议论说:‘但我们根本没有饼!’”。和合本与 NIV 的译法较温和:“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罢。 ”
17. 你们为什么……议论呢 ?希腊文的 dialogizomai 是表示一种心智活动,在福音书中经常有不好的含义,就像 meteo{rizomai (疑惑)或 tarassomai (忧愁)一样。受责备的不是他们的讨论,而是缺少信心和属灵的悟性,当初引发讨论的正是这两个因素。他们仍然像过去一样是盲目、灵里迟钝;这就是叫耶稣伤心的原因。巡回传道期间经历神供应他们物质需要(第六章,特别注意第 8 节: 不要带食物 ),都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印象。
18 ~ 21. 门徒们相信耶稣具有属灵的洞察力,而且的确在祂先前的讲论中看出超然灼见来,但局限在属物质的层面,以为祂是指着他们没有饼说的。由于他们当时在身体上的需要,他们变得如此盲目,忘记凭信心先求神的国;这么做,他们身体的需要就会得着满足,正如那些饥饿的群众两次得着饱足一样( 19 、 20 节)。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还是不明白( 21 节);再参见六 8 ,耶稣在那里禁止他们为自己的需要预作准备,然而那些需要显然已经由神供应了(路二十二 35 )。
96 然而,这的确是 酵 在新约圣经中具有好的含义之仅有的一处经文(连同它在路加福音中的平行经文, Cranfield )。这可能是因为 酵 或“酵母”在旧约圣经中被视为败坏的象征,就像酒的发酵一样,所以不能献给神。对于拉比而言,酵永远是邪恶的象征( Schweizer )。
97 法利赛人在这里特殊的罪乃是求神迹( 11 节)。如果这种不信的灵蔓延到这群门徒身上,而且得逞,那就会摧毁所有属灵的生命,就像酵遍及面团各处一样。
vi. 伯赛大的瞎子(八 22 ~ 26 )
门徒由于只顾得为当前身体上的需要担心,无视于属灵的真理。下一个神迹真是恰到好处;伯赛大这个肉身之瞎子的眼睛得开,仿佛就是神将要作在他们身上之工作的写照。紧接在下面,八 29 包括彼得的眼睛被开启、认识耶稣的弥赛亚职分,以及第九章包括了耶稣变像的故事也是极为恰当的。当然,圣经也特别告诉我们说:耶稣在祂服事期间医治了许多瞎眼的人(路七 21 ),但是这件神迹只见于马可福音;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彼得的故乡伯赛大(约一 44 ),而马可又是依据彼得的传统(即使是间接的),那就更自然不过的了。除了巴底买(十 46 )之外,没有记载这些瞎子的名字,这类人物在福音书(尤其是马可福音)通常是没有记下名字的。
22. 从这节经文中的 带 和 求 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件神迹与其他神迹一样,除了受苦的当事人,其他人的信心也起作用。这是为了别人的缘故──无论是为着肉身的疾病或心灵的目盲──而向神代求之人的大好消息与保证。
23. 拉 手 是面对面的接触,尤其适合瞎眼的人,把这个看不见的人领 到村外 去也是如此,在那里,远离了群众的喧嚣,有个安静的所在,可以听耶稣说话,而且明白这位他尚未能看见之耶稣的话。耶稣所吐在这人眼睛上的唾沫,大概不是因为像一些人所以为的具有疗效。这只是一个动作性的比喻,吸引这人注意耶稣所要做的事。耶稣的按手大概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对于瞎眼的人来说,触摸比声音更具有意义,而且耶稣的意思也只有藉着触摸才能传达。在耶稣的行动变成启示之前,此人必须先明白耶稣在做什么。未加解释的神迹,与神慈爱的目的无关,乃几近魔术了,而我们在圣经中见不到魔术的例子,除了在一处非基督徒的背景中出现,而受到严厉的定罪以外(徒十九 19 ~ 20 )。
24. 这个人的回答似乎是:他能够看见,而且真的看见了,但却模糊不清。在圣经之外找不到类似这种的词句(见 BAGD ),但是与第 25 节的副词 t e{laugo{s ( 清楚 )对照之下,使得意义非常明显而不含糊。我们毋需为了这个兴奋之人所作不正确的描述而责怪他;毕竟这之前,他根本从未见过人或树木,虽然他无疑已透过触摸而熟悉这两者。英文使用 'trunk' 这个字来指树身与人身(参中文的“树干”与“躯干”),的确说明两者看来有相似点。这个答覆不寻常的性质(我们所期望的答覆是“是”或“不”),以及生动的细节,使我们确知我们正在探讨的是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的传统。
25. 圣经并未清楚说明耶稣在此为什么必须两次按手在那人身上,难道是接受按手的人缺少信心吗?圣经其他地方从未记载过耶稣这样用两次的行动来医病 98 。但要紧的神学重点不是在于医治多么困难,也不在于这个困难具有多么独特的性质;重点在于耶稣并未就此打住,直等到那人完全得到痊愈(参保罗在腓一 6 所表达的确信)。耶稣按手在那人身上之后,问他是否“看见什么”( 23 节);由此看出,祂察觉到这个瞎子缺乏信心。对其他的人不需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得着医治。耶稣在拿撒勒不能行许多神迹,因为他们不信(六 5 ~ 6 ),这里或许也是小信的一个例子。
26. 耶稣并不愿意以“行神迹的人”为众人所知,因此告诫此人不要告诉别人(如在七 36 )。他必须直接回家去,甚至连自己的村子也不要进,恐怕消息会散布开来,在村子里面是无秘密可言的。有份不同的古抄本则写说,耶稣告诫他不要向村子里的任何人谈论此事,但意思还是一样的。不论这个人是否顺服了耶稣的命令,这次医病的经过一定给门徒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得以保存,或许是因为紧接在下面的这件事。
98 这一点本身就是本故事之真实性的积极证据。这种不寻常的细节一定不会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柯兰斐引述戴乐),因为它可能会被看作是对耶稣医病的能力有所批判。时下这段经文,有时会被看作是鼓励人为了得医治而持续不断地祷告,虽然主在头一次的祈求中没有完全应允。米尼尔认为这是象征属灵医治的两个阶段,但这似乎是异想天开的说法。
Ⅳ 坚定面对往耶路撒冷之路(八 27 ~十 52 )
A 认信与变像(八 27 ~九 10 )
i. 彼得的认信:首次预言受难(八 27 ~ 33 )
接着发生的,是彼得在通往“该撒利亚腓立比” 99 的路上对于耶稣的弥赛亚职分所作之伟大的认信,以及耶稣初次清楚向祂的门徒预言祂即将要受死。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当然不是偶然的。如果门徒认识耶稣就是弥赛亚,那么他们必然要认识祂乃是神的基督,而不是人所以为的基督,明白神所定之弥赛亚职分的道路。天然的心思永远不会反对弥赛亚的概念,倘若他是投合天然心思之弥赛亚。耶稣如此慎重地解释是格外重要的,不仅是为了要使门徒免于民族主义式或其他错误之弥赛亚观念,更是因为耶稣的道路也就定规了他们的道路,正如耶稣很快就会向雅各和约翰解释的(十 39 )。当安提阿城那些脑筋灵活的人,颇有先见之明,以新创的名字“基督徒”──就是“弥赛亚的子民”──来称呼“信奉这道的人”(徒十一 26 ),因为门徒必定要走与基督相同的历程。耶稣新近才开了肉身瞎子的眼睛,显出其大能,如今启迪这群在属灵方面瞎眼的门徒,是极为恰当的。
28. 对于耶稣的本性,以第三者的身分来回答、提出别人的观点永远是轻而易举之事。我们已经看过希律认为耶稣是“约翰回来了”(六 16 ),从这节经文看来,希律似乎不是唯一有这个信念的人。其他人则认为祂是“以利亚回来了”,这是当日犹太人一个盛行的观念,源自玛拉基书四 5 ,耶稣证实那是指着施洗约翰说的(九 12 ;太十七 13 )。有趣的是:众所周知,以利亚与约翰都只是基督的先锋,而不是基督本身。所以外面的世界还没有人推测耶稣真正的本性就是弥赛亚。另一些人无法像希律一样作明确的指认,但却同意耶稣显然是个先知。以马忤斯路上的对话,可以证实当时甚至在基督徒当中,对祂的位格与本性仍存有这种“低微”的观点(路二十四 19 )。可兰经中的 nabi lsa (先知耶稣)也证明在穆罕默德时代,衰微的阿拉伯基督教会中尚存有这种观点。这么肤浅的基督论至终必定引致更严重的异端,因为它难免将耶稣本身也当作是个先锋,而不是神所给悖逆人类末了的话。外面这些旁观之人,到底在耶稣身上看见、注意到哪些属灵的素质,以致会作出这样的指认呢?猜测一下是颇为有趣的。每个先知说话都带着权柄,奉神的名传讲主的话,而且用神迹印证那些话;约翰是严峻之末世审判的先知;以利亚是那大无畏、施行奇事的先知,出没于旷野,是新约圣徒祷告能力的伟大典范(雅五 16 ~ 18 )。这些先知全都各异其趣,然而都见于对耶稣的描述。如常,我们若要明白祂的位格与工作,必须诉诸旧约圣经不同的启示线索,因为所有的启示都在祂身上融会贯通。所以,这些观点虽然不完全恰当,但绝非完全错误的。事实上,黎弗正确地指出:它们的错误在于,这些人全都是预备的角色,而不是应验与完成。
29. 有个切身的问题:将安乐椅上的神学讨论变为令我们不安的神人对话,一直浮现于我们的思绪:祂自己的门徒仍然像其他人一样盲目吗?其他人可能如此,但彼得却不然,他立刻回答说:“ 是基督 ”,也就是“受膏者”或“弥赛亚”。古抄本证据的分量似乎显明这就是马可的完整陈述,附加之“永生神的儿子”的古抄本证据较弱,几乎可以肯定是受到马太福音十六 16 之经文的同化,它可能是属于那处经文的 100 。我们可以比较西门彼得在约翰福音六 69 所作之类似的宣告,虽然那似乎是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说的。如此认耶稣为基督,显出此人乃是一个真基督徒,因为若是没有圣灵在里面光照,没有一个人能够作这样的等同宣告。在这一点上,马太福音十六 17 ~ 19 继续记载彼得所蒙受的福分,宣告这不是别的,乃是圣灵的启示,接着就是给彼得的应许;这些在马可福音全都没有的记载,虽然马可肯定知道这些事,特别是彼得若是提供他资料的人。根据常识判断,我们似乎可以说:彼得因着谦卑而没有发布这件事,然而却仍旧保留了紧接着的责备。若是马可把它们给删除的,是因为他不认为这些事适合这里。如果马可福音真的是早期罗马教会的福音书(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那么这样的删略必然富含深意。我们若是要找主给彼得的应许,就必须转向构成马太福音基础的巴勒斯坦传统;这些应许唯一没有被传扬的地方是在罗马。马可在此所关切的只是弥赛亚秘密的启示,因为只有这一点才符合他此刻的目的。
30. 门徒为什么受到禁戒,不得将耶稣的弥赛亚职分告诉别人呢?大概是因为他们现阶段尚未真正明白弥赛亚职分的内涵(甚至连彼得也是如此,见 32 节),所以圈外人必然会误解这样的宣称。虽然耶稣的弥赛亚职分是每一位使徒像彼得一样,都必须各自去发现的,然而在每一个人身上,也都必须像彼得一样有圣灵的启示。但耶稣之弥赛亚职分的性质,却是一个更深邃的启示,仍未临到他们。简而言之,这正是福音的奥秘:得救的那一刻,我们很清楚自己在这寻见的过程扮演什么角色;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却在虔敬惊奇中知道一切全都是神启示的工作(约十五 16 )。
31. 耶稣三次向十二门徒详细解释弥赛亚职分的代价与意义。这是头一次 101 ,比较九 31 与十 33 ,那两处经文逐渐勾勒出一幅更为详尽的图画,大概是因为门徒们较能承受这个启示。这一点本身显示出:后来在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无一令耶稣感到意外 102 。事实上,祂一旦接受了弥赛亚的使命,同时也就接受了受苦的使命。“受苦”在新约圣经中应用在弥赛亚身上时,乃是祂死在十字架上的“速记法”(徒三 18 等)。但是 受许多的苦 (像这里一样),所涵盖的范围无疑比祂真正受死要广得多,因为希伯来书五 8 清楚说明十字架是耶稣一生受苦的极致与顶点。我们只有在认识基督的位格之后,才有可能明白祂的工作;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神学功课,而且解释了耶稣之所以直到现在之前都不曾谈到十字架的原因。 Apodo
Kimasthe{nai ( 被弃绝 , 31 节)是个有趣的字,字面意义似乎是“无法通过细查”。其中所含的思想是:公会(就是以色列人的祭司法庭)将会仔细审查耶稣的宣称,然后故意弃绝祂。但正如保罗所说的:所有人真正的危险是通不过神的细查(林前九 27 ,用的是相同字根的一个字)。 复活 的意义门徒还不能明白,而且很久以后仍对此感到困惑(九 10 ) 103 。或许就像马大一样(约十一 24 ),他们的困扰在于:他们虽然乐于接受“在末日”要复活的说法,对于在今世的复活却感到犹豫不决。在犹太教里面,只有撒都该人彻底拒绝复活的观念,但那正符合他们普遍反对超然事物的偏见(徒二十三 8 ),却不为神学上正统法利赛人与广大以色列人所接受。
32. “ 开始责备祂 ”(中文圣经译作 劝祂 ),这是马可典型的笔法,只有记载事实,而没有像马太一样引述彼得劝戒基督时所用的词句(见太十六 22 )。对于马可而言,显露出彼得无法明白十字架的必要性就已足够,彼得实在太清楚了解耶稣话语的意义了( Minear )。
这个时候似乎所有使徒都在场,每一个人都会对此事有自己的回忆,有些人的回忆会比其他人完整。“转过来看着门徒”( 33 节)说明所有人可能都有分于彼得的受责( Anderson )。
33. 任何法利赛人所受到的责备,没有比耶稣这位门徒、这位初期的基督徒所受的更为严厉。彼得这么做,不是说出神藉着祂的圣灵所启示出来的心意,而是“天然的”意思,就是仇敌的意思,所以耶稣才会直称彼得为 撒但 104 。逃避十字架,是耶稣曾经在旷野面对、胜过的一个试探,这可以从其他对观福音书较完整的试探记载看得出来(如:路四 1 ~ 13 )。所以,彼得有这样的提议,乃是从人的角度来思想,不是从神的角度。亚兰文 sa{ta{na? 可能是遗留的另一处耶稣原先用的语言(参四 15 );不然应该像其他地方一样用希腊文 diabolos (魔鬼;参:约六 70 )。这两个字的意义似乎没有任何阶段性的区分,只是两种不同语言所用的同义词罢了。要注意的是:撒但的提议不是亵渎神的,也不是很明显的邪恶;它是圆滑的、吸引人的、“理所当然的”,诉诸于一切“天然”人的本性。那正是它之所以如此危险的原因。
99 这个名字是为了要与其他也叫“该撒利亚”的城镇有所区别,是为了尊崇皇帝而命名的。只有马可提到彼得认信的所在位置。施维策认为这地点是恰当的,因为拉比将此地视为圣地与外邦领域交界之处。
100 无论是哪种形式,这个宣告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本福音书的“分水岭”,足可媲美十五 39 之外邦的百夫长在十字架旁所作的认信( Kertelge ,见 IOM )。这是一个恰当的观察,至于我们若将百夫长的认信视为彼得否认主的“衬托”(十四 68 ),是否得体,则是另一个问题。然而,在那处经文中,祂自己的人弃绝祂,而外邦世界却承认祂。
101 然而,很令人讶异的是,耶稣在这里并没有说“弥赛亚必须受苦”,却说 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 ,可能就是“我必须受苦”。关于耶稣自选的这个名衔的意义,见 Cranfield, pp.272 ~ 277 对各种观点所作的撮述。也见蒲灵( IOM );由于这里所用的“人子”,更赋予“基督”和“神的儿子”这两个名衔一个新的“概念内容”,因为“人子”可以解释为“受苦的”,然而这个思想在另外两个名衔中却不是固有的。这当然有别于“人子”的另外两个用法,无论是用来指眼前一个“有吸引力的”人物,或是未来一位“末世的”人物,见谭纳( Tanner, IOM )。这一切不同的层面全都结合在耶稣这位历史人物的身上。
102 对于自由派学者而言,这当然是个大阻碍,他们很难承认耶稣会预见祂自己的死亡,更遑论祂曾三次详细预言此事了。这些学者认为这三次的预言是门徒们在基督死后刻意杜撰的。但我们若是承认旧约与新约的先知都知道他们未来的命运,那么为什么神的儿子却不可以呢?(参:徒二十 23 )。
103 有些古抄本加上一句话:“祂明明的说这话”,见 Lane 。这句话无论多么真实,读起来都令人怀疑可能是后来对当时的实际情形所作的解释。
104 贺尔(为安德生所引述)说得好:“在初代的教会中,有谁胆敢称这位受人敬重的矶法为‘撒但’呢?”这一点清楚证明耶稣的确说了这句话,至于这是否证明彼得,而不是别人保存下来的,则又另当别论。
ii. 门徒的代价(八 34 ~ 38 )
现在我们可以看见,为什么彼得必须明白耶稣之弥赛亚职分的景况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因为若非如此,彼得就不能明白自己作主门徒的真实光景了。我们若接受彼得在罗马钉十架殉道这广为流传的说法,主仆二人相同的遭遇竟然照字面如实应验了。关于彼得在罗马殉道的考古学证据,见科尔实邦与郭尔杜齐。他去世的地方当然与后世加诸于他的地位毫无关系,正反两方人士似乎都忘了这一点。
所以主就提醒所有的群众(不只是祂正式的门徒)说:跟随祂,意味着要舍弃一切天然的爱好 105 ,并“背起自己的刑柱”。现代英文的“刑柱”( Stake )比 十字架 更能保有羞辱之死的联想。比较十 39 ,耶稣以同样严肃的话语向雅各和约翰说到作门徒的代价。这种思想连孩子们在玩“跟从领袖”的游戏时都能明白,这游戏只有一个规则:没有一个跟随者可以逃到领袖没有先到的任何地方去。对于基督徒而言,这样跟随耶稣至终必成为天上的盼望,因为我们的领袖已经到那里去了(来六 19 ~ 20 );但首先面对的乃是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是言简意赅的神学,早期罗马与其他受逼迫之处的基督徒必定一直牢记在心。
35. 凡想要一生“为自己”而活的,凡尽心保护、自私积存生命的,必要失丧它。这是真的,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不单是死时终于要面对的,更是时时刻刻都得面对,因为这种自私的生命并非真实的生命,只是动物性的生存。生命就像沙子一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在我们的指缝间流逝,手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所以拒绝这种“向己死”──也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乃是属灵的死亡;而属灵的生命只能藉着这看似矛盾的属天道理,藉着向己死而得着(加二 20 )。
和福音 这几个附加的字,只有马可保留着,清楚说明为基督而“失丧”生命的正确道路,就是要事奉祂,向外广传福音。所以,基督徒的目标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基督与祂的福音至终乃是一体的(类似的相联,见十 29 )。施维策恰当地比较了路加福音十八 29 ,那里所用的“为神的国”也是类似的。
36 ~ 37. 赚、赔、益处 乃是商业上的隐喻,而不是司法上的。耶稣时常从人的层次回应或坐待我们的异见,所以在此诉诸这些加利利商人的生意头脑,就像在别处诉诸渔夫(太十三 48 )或农夫(路十三 15 )的常识一样。这些精明的生意人若能够明白,国度其实是一桩好“买卖”,值得付上任何代价。
38. 但是,当我们受挫于自己较低的思想层次时(这事时常发生),耶稣就把论据推向更深的层面,这次是从末世论的角度说的。祂先前已经自选 人子 为祂的名衔(如 31 节),但是现在,透过彼得的告白,“人子”已经明确与“弥赛亚”等同了。耶稣已经指出:圣经对受膏者的解释,至少起初不是指犹太人热切盼望之得胜的君王,而是被弃绝之受苦的仆人(赛五十三 1 ~ 12 )。然而,尽管如此,身为“人子”,祂仍然是神所拣选,再来时施行审判的器皿(参:但七 13 )。门徒们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这一切不同的层面融汇为一,连于眼前这位耶稣。历史上这位卑微的基督永远是人的最大绊脚石,不单对祂自己那一代是如此,对我们这一代亦然 106 。神在基督里是启示出来了,但只有向信心的眼睛;向其他人,神是隐藏在基督里的,他们无法看见祂。这就是最大的“弥赛亚玄机”。在马可福音中,变像的故事紧接在这一段后面,不是偶然的,因为在那个故事里面,基督真实的荣耀稍微向那些已经在耶稣的卑微中认祂为基督之人启示出来了。
105 在这处处以“我”为主的时代( me generation )高唱“自我主义”(即实现自我之类)的论调,迥异于福音书,与马可记载的耶稣的教导更大相径庭。参十二 31 ;该处不是叫我们爱自己,而是实际地看出人其实总会为自己着想。
106 若是我们将 genea 解释为 世代 的话,从它在马可福音其他经文中类似的意义(如八 12 )看来似乎是如此。见 BAGD 第二段对此所作的讨论。后期犹太人将 do{r (世代)用在 do{r hammabbu{l (生活在洪水时的世代)是很切合这一点的。较不可能的是 genea 的意思可能是犹太“人、国”;但主要的信息仍然是一样的。施维策指出:“这世代”这几个字,常紧接于“人子”的上下文(如十三 26 ~ 30 )。
──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八章
8:1
这是耶稣第二次喂饱众人(四千人)的神迹。门徒象在第一次中一样(6:35-44),不知道如何应付(8:4)。难道他们不记得上次的奇异经验吗?他们的眼光仍旧处在人的与物质的层面上,仍旧愚顽,一再提出十分可笑的问题:“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8:17-18)。
8:10 大玛努他的位置不详,可能位于加利利海西岸。《马太》称这地方为马加丹(太15:39)。
8:15 “法利赛人的酵”指他们假冒为善的行为(路12:1)。“希律的酵”大概指希律家族的属世生活。酵代表坏教训和坏榜样,有渗透力量。
8:17 耶稣劝勉门徒不应看重物质,应把眼光放在属灵的使命上,这才是祂行神迹的真意义。
8:22 伯赛大在加利利海东北岸。
8:23-25 耶稣医治这瞎子,曾两次按手在他身上,他的肉眼才逐渐恢复视力。当日的门徒要在耶稣的不断教导下,才逐渐认识基督。参8:27-10:52。
8:27 该撒利亚腓立比位于加利利海北岸约40公里,在黑门山麓,为犹太人的统治者希律腓力纪念罗马皇帝该撒提庇留而建,故以该撒和自己的名字来称呼此城。
8:28 耶稣的问题有双重意思:1,要肯走祂的道路的人才能向祂学习(34节)。2,用问题引出讨论,教导门徒明白真理。
8:31 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要受害;十字架的阴影已越来越近。耶稣说祂必须受苦,和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既不受苦也不受死的观念大异。
8:35 要跟从主必须放弃世间自私自利的价值标准。遵行主旨,舍己为人,才能从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参《马太》16:24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