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六章
第 6 章
可 6:2-3> 曾经我风闻有耶稣,也知道祂,等一下,我…我真的了解祂吗?
6:2-3 耶稣教导人,充满智慧,效果好。可是祂的同乡只视祂为一个木匠,想祂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罢了,不比他们强多少。他们看到别人受感动而跟随耶稣就生气。因为耶稣是他们的同乡,他们就拒绝祂的权威。他们以为自己认识耶稣,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使他们无法接受祂的信息。不要让偏见蒙住你的眼睛,以致看不到真理。我们既要学习耶稣的事迹,也要以祂真正的身分来看祂。
可 6:4> 为神做工却得不到人尊重,我可会放弃?
6:4 耶稣说先知(神的仆人)在自己的家乡不受尊重,然而,这并不会影响祂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你的朋友、邻居或家人不尊重你为基督所做的工作,你不要因他们的排挤而不事奉神。受神重用的人不一定受人尊敬。
可 6:5> 耶稣厚此薄彼?不是吧……
6:5 耶稣可以在拿撒勒行更大的神迹,但人们的骄傲和不信的态度使祂没有这样做。他们不接受祂的信息,不信祂从神而来,祂的神迹对他们起不了多大作用。于是,耶稣到别的地方去,找回应祂神迹和信息的人,把真理启示给他们。
耶稣在加利利传道
可 6:7> 办事嘛,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你说是吗?
6:7 耶稣差派门徒两个人一组地出去。他们若单独出去可到更多的地方,但基督的计划不是这样。门徒二人一组地出去,就可以彼此强化,互相鼓励,尤其在被人拒绝的时候,这点就更重要了。我们的力量来自神,不过,祂往往透过我们与其他人同工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服事基督时,不要独自行动。
可 6:8-9> 到外地布道什么也不带,可以吗?
6:8-9 马可记录耶稣指示门徒除了拐杖外,什么也不要带,而马太和路加却记载说耶稣叫门徒不要带拐杖。有一个解释是:马太和路加所讲的是傍身的棍,而马可所指的是牧羊的杖。无论如何,这三位福音书作者指出的重点都一样:门徒马上要出发了,他们没有周全的预备,所以须倚靠神的照顾而不是自己的资源。
可 6:11> 别人拒绝福音,我们有什么责任?
6:11 虔诚的犹太人离开外邦地方时,会跺掉脚上的尘土,表示不被外邦人影响,外邦人的习俗与自己无关。使徒离开犹太城市时把脚上的尘土跺掉,则清楚表示那里的人拒绝耶稣和祂的信息,与他们无关。耶稣清楚表明人要为自己对福音的态度负责。门徒只要忠心、清楚地传讲福音信息,遭人拒绝后他们不会受责备。别人拒绝基督拯救的信息,我们无须负责;不过,我们有责任忠实地向别人讲明这个信息。
希律安提帕
可 6:14-15> 我眼中的耶稣是……
6:14-15 希律跟许多人一样,不知道耶稣的真正身分。他们不能接受耶稣自称为神的儿子,便虚构一些理由来解释耶稣的能力和权威。希律认为耶稣是复活了的施洗约翰,一些熟识旧约的人则认为祂是以利亚(参玛 4:5 ),还有一些人认为祂是摩西、以赛亚、耶利米一类的先知。今天人们仍须拿定主意,认清耶稣是谁。有些人以为只要能够说出祂是什么人──先知、教师或是好人、义人,祂在他们生命中的影响力就会大减。然而,无论人怎样想,也不能改变耶稣的真正身分。
可 6:17-19> “忠言逆耳!”原来我讨厌某人对我的评语,原因就是这个吗?
6:17-19 巴勒斯坦有四个省,各省均有统治者。希律安提帕是加利利省的统治者,福音书中称为希律;他的兄弟腓力治理特拉可尼和以土利亚两省。希罗底本是腓力的妻子,但后来离开腓力,嫁给了希律。约翰指责他们犯奸淫,希罗底便报复杀害约翰。她宁可想办法铲除那公开她罪行的人,也不除掉自己的罪。这也正是宗教领袖要对付耶稣的真正原因。
可 6:20> 面对群众压力,我择善固执,还是低头妥协?
6:20 希律虽然敬重约翰的正直,可是在妻子、同伴和家人的压力下,还是把约翰杀了。你在压力下的行动,往往会反映出你真实的一面。
可 6:22-23>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也曾经历过不少失败的例子……
6:22-23 希律是罗马政权下的一个地方官,无江山可言。他说要把江山的一半给希罗底的女儿,是表示她无论求什么,他都会答应。希罗底的女儿要约翰的头,希律若在宾客面前拒绝,便失信于人。说话的威力很大,一句简单的话可闯出大祸来。说话非小心不可。
可 6:30> 使徒是什么人?
6:30 马可两次用“使徒”这个词( 3:14 )。使徒指奉命作信差、全权代表,即今天的传教士。自耶稣受死和复活后,这个名词成为耶稣十二门徒的正式称谓(参徒 2:14 ;弗 2:20 )。
可 6:31> 歇一下、到旷野去──你听得到这声音吗?
6:31 门徒完成工作后回到耶稣那里,耶稣带他们去休息。为神工作非常重要,但要有效地为神工作,就需要定时休息,以恢复体力。
可 6:34> 没有牧人的羊会是……
6:34 这群人就如没有牧人的羊一样可怜。羊很容易走散,没有牧人,羊就十分危险了。耶稣就是牧人,教导我们应该认识的东西,防止我们偏离神。(参诗 23 篇;赛 40:11 ;结 34:5-10 )
真正的领袖
可 6:37> “怎可能呀?”门徒猜疑;这也常是我的心底话吗?
6:37 不同的人包括耶稣的邻居和家人、希律王和门徒,都验证过耶稣的生命和工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祂的身分。门徒仍然猜疑,不明白、不相信也不晓得耶稣能供应他们的需要。他们只看到困难,却看不到神的能力。你是否让那些看来不可能的事阻碍了你相信基督呢?
可 6:37-42> “大山可以挪开!”──是童话故事还是真实的应许?
6:37-42 耶稣要门徒为五千多人提供食物,他们惊讶地问耶稣是否要花上八个月的工资去买饼。当你面对做不到的工作时,会怎样反应?人的资源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正是神工作的机会。门徒找食物,安顿群众,做了他们能做的事。接着,神应允祷告,成就人看来不可能成就的事。当面对似乎不可能的工作时,做你所能做的,求神成就其余的。在祂眼中,让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可能是恰当的!
耶稣在水面上行走
可 6:49> 我怕、我很孤单……谁会来关心我?
6:49 耶稣在水面上往门徒那里走去,门徒看见,惊慌不已。其实,他们应该晓得在困难时,耶稣会帮助他们。虽然他们看不见耶稣,耶稣却看见他们,祂对门徒的关怀克服了他们信心的不足。若你在“深水”中,要记着基督明白你的挣扎,祂关心你。
可 6:49-50> 你现在怕着什么吗?听听耶稣对你说:“放心,是我,不要怕!”
6:49-50 门徒害怕,不过知道耶稣来了就平静下来。我们遇上骇人的事,是自己应付,还是让耶稣来应付?恐惧疑惑时,知道基督常在我们身边(参太 28:20 ),可使我们安静下来。认识基督的同在就是恐惧的解药。
可 6:52> 从圣经,你认识祂的话语;从生活经验,你可经历祂话语的真实?
6:52 门徒难以相信,可能因为:( 1 )不能接受这个叫耶稣的人真是神的儿子;( 2 )不敢相信弥赛亚竟会拣选他们作门徒;( 3 )仍然不明白耶稣来到世上的真正目的。他们对耶稣的误解,显出了他们猜疑的心态。
门徒虽然看过耶稣给五千人吃饱,仍然不能够踏出信心的一步,相信祂是神的儿子。他们没有把对耶稣的认识应用在生活上。我们虽然知道耶稣能在水面上走,然而,却时常奇怪耶稣竟能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我们不要只相信神迹真的发生过,也要把真理应用在生活上。
可 6:53> 革尼撒勒是什么地方?
6:53 革尼撒勒位于加利利海西面,是一块小小的沃野平原。耶稣的家迦百农,就坐落于这平原的北边。
可 6:56> 摸耶稣的衣服就可以痊愈?我也得要摸摸祂的衣繸……
6:56 里衣是犹太男人所穿的长至膝盖的袍子,外衣是穿在里衣外面长及腰脐的衣服,外衣边缘的四角上都缝了繸子。这些人大概想,只要摸到耶稣外衣的繸子,耶稣的医治能力就会发出来治愈他们( 5:28 )。他们可能不知道叫他们痊愈的,是他们对耶稣的信心。──《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六章
工作与差遣(六 1 ~ 13 )
.在自己的家乡,耶稣被人厌弃;祂曾身为木匠,似乎因此而被乡人轻看。今日我们在福音的工作上,是否有按人的职业而予以不同的眼光?福音工作多年来似乎是给基层以外的人所享有似的。请记,我们的主在地上也曾为木匠( 3 )。
.虽然不被尊敬,但祂仍施怜悯治好一些人( 5 )。
.主的差遣:为天国的福音,祂把门徒一对一对地差派出去,在奉差遣的事情上,主要他们学习真正信心的功课( 8 ~ 10 ),这功课是从基本生活开始,今天每一个蒙神差遣的人也要学习这功课。主也给他们权柄( 7 、 13 )。工作若没有主所赐的能力和权柄,则在属灵的战争上是难以得胜的。今天许多为主工作的人,若没有主所赐的权柄和能力,单凭自己的才干行事,往往在事工上有力不从心的现象。然而蒙主所差遣的,则须相信,主必赋与能力和权柄给这样的人。
祈祷 求主赐我信心和能力,能殷勤为而活。
对真理的三种态度(六 14 ~ 29 )
.施洗约翰是真理的维护者,不畏强权,直言希律之错处( 18 ),虽然最终他被陷害而遭希律所杀( 27 ),但他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希律后来终日惶恐不安,表现出他因行动错误而终日处于惊恐之中( 14 ~ 16 )。
.希律虽然想维护施洗约翰( 19 ~ 20 、 26 ),但因他自己行在罪恶之中,又不肯脱离罪恶,所以他对真理的态度表现得犹豫不定;虽然表面看来他似乎想做点好事,但始终却成了刽子手( 27 )。可见人对真理的态度必须是绝对的,人若不是站在真理的一边,按真理行事,反而犹豫不决的话,最终只有成为真理的敌对者。
.希罗底在整件事情中,一直想置施洗约翰于死地( 19 )。人在罪中,在黑暗里最不喜欢人直斥其非,若能接受指摘而痛改前非则属大幸,反之则只有怀怨更深,敌对真理,把握任何机会以泄其怨。人在黑暗中便是如此,施洗约翰其实是被希罗底所害。
祈祷 主啊,使我能成为真理的维护者,有所赐的勇气,以致在这个邪恶的世代中,能为真理而说话。
无牧的羊(六 30 ~ 44 )
耶稣因忙于工作,弄致歇息的时候也没有( 31 ),连暗暗地想歇一歇也困难( 32 ~ 33 ),这是因为许多人需要福音,需要神的怜悯。
今日这个时代,人口剧增,他们对神救恩的需求也是倍增的;许多地方缺少牧人,他们流离失所,主看见他们便动了慈心( 34 )。今日我们需要求主开我们的眼目,能看见时代的需要。教会和学校需要牧人,医院需要牧人,工人中间亦需要牧人,你是否愿意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当我们看见庞大的需要,再比照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究竟我们能作什么?记得五饼二鱼的神迹吗?在历史上神所重用的人,他们都是卑微而肯把自己放在主的手中,但切记那些羊不是你的,而是主的。
当我们面对广大的需要,而又不能照己意去工作的时候,我们只能向上面仰望。原来那从上头而来的供应是不断的、出人意外的和有余的,而这些奇事却要藉谦卑的人去完成。
祈祷 主啊,开我眼目,使我看见时代的需要,引导我在适当的岗位上忠心、谦卑地事奉。
全心信靠(六 45 ~ 56 )
没有一个基督徒从未遭遇过风暴,也没有一个基督徒能靠己力渡过此人生苦海。神从未叫我们的人生无风无浪,祂是看见并深知我们所遭遇一切的困苦的主( 48 )。
在适当的时候,祂便往门徒那里去( 48 ),因为祂是掌管风浪的主,所以祂能与我们一同在风浪中,并且能帮助我们胜过风浪。
因环境的恶劣,门徒便丧胆,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他们的主也使他们心惊胆跳( 50 )。今日的世代,人人活在恐惧之中,难怪神经衰弱的人数越来越多。然而主在他们最惊恐的时刻却说了一句极具安慰的话:“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50 )今日主也是这样向每一位属祂的儿女说话;你曾否经历主这有力的肯定和安慰,还是因为你心中仍充满怀疑,好像门徒不明白一样( 52 )?记主曾应许:“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在我里面有平安”(参约十六 33 )。
祈祷 求主开我耳朵,使我得听的慈声。──《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6章 注释
6:1-6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1 「自己的家乡」:即拿撒勒(太1:23)。
3 耶稣的弟弟在 复活前不信 (约7:3-10),但之後有了改变(
徒1:14),且在早期教会担负重任。
(见徒15:13; 加1:19; 雅各书及犹大书简介)。
4 「大凡 ...... 尊敬的」:为当时流行的谚语。
参考:
耶稣的弟妹
6:7-13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他们的使命包括传道(12)、赶鬼和治病(13)。
(参考:耶稣对十二门徒的嘱咐)
8-10 「口袋」、「不要 ...... 挂子」:见太10:10注。
除了脚穿鞋、手拿杖之外,门徒无需特别装备,只要依靠神藉
他人的供给(见10; 太10:10)。
11 处理不接待者的方法,见路10:10-12注。
思想问题(第6章上)
1 耶稣家乡的人起初对耶稣的教训甚觉希奇(2),但为什麽後来
反而厌弃 、逼迫 ?(3, 参路4:22-27)
为什麽耶稣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多行神迹异能?
2 耶稣吩咐门徒出去传福音时,除脚上穿鞋子,身上穿一件衣服,
手拿拐杖外,什麽也不带。
要门徒学习什麽功课?
3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这段经文,对今日教会传福音的原则、方法、
内容和结果有什麽可供借镜之处?
6:14-29 施洗约翰被害的始末
14 「希律王」:即希律安提帕。
15 「以利亚」:见约1:21注。
17 「他兄弟腓力」:不是统治以士利亚及特拉可尼的分封王腓力
(见路3:1),而是另一兄弟。
18 「不合理」:律法对此有明文禁止(利18:16)。
20 希律王不杀约翰的另一原因,见太14:5。
23 「随你 ...... 给你」:是昔日君王常用的语句(见串26)
6:30-44 耶稣给五千人吃饱
37 「二十两银子」:相当於工人六个多月的薪酬(见太20:2注)。
门徒的话表示他们无力去喂饱群众。
38 五饼二鱼的来源,见约6:9。
39 当时接近逾越节(阳历三、四月期间,见约6:4),故野地长
有青草。
43 「篮子」:见太14:20注。
6:45-52 耶稣在海上行走
45 「催门徒上船」、「等他 ...... 散开」:原因见约6:15。
「先渡 ...... 去」:可能相约在该处会合,然後再西往迦百农附
近(参路9:10注; 约6:17)。
48 「四更天」:约为凌晨三时至六时。
「要走过他们去」,可能是指:「要走往他们那里去」。
51-52 耶稣以五饼二鱼喂饱群众,已足以证明 有超自然的能力,但
门徒至此仍未能洞悉耶稣的权能与身分。
6:53-56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53 「革尼撒勒」:见太14:34注。
56 「凡摸 ...... 好了」:这是因为他们对耶稣存着信心之故。
(参可5:34)
思想问题(第6章下)
1 施洗约翰作了什麽事使希罗底如此仇恨他?
希律王本来尊敬和保护施洗约翰,但最後为什麽要处死他?
从希律王的失败我可以学到什麽功课?
2 施洗约翰是基督的先锋,这段更记载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他的一生你学习到什麽?
3 使徒奉耶稣差遣出去传道,回来後都齐集在主面前向 报告一切。
我们是否可以坦然无惧向主倾诉一切?
在传福音的事上你可向主交帐吗?
4 通常耶稣所行的神迹都是人有需要时求 行的,「给五千人吃饱
」却是耶稣主动行的神迹。为什麽 有此举?参34, 37, 38节。
门徒起初的反应是怎样的?参35-37节。
5 门徒出外传道归来,耶稣为何要他们与 到旷野去?(30-32)
耶稣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後,为何独自往山上祷告?
你的祷告生活是怎样的?
6 耶稣在海面行走和平静风浪的两段记载有何异同?
对门徒有什麽意义?
7 门徒见到耶稣行在海面上为什麽惧怕?
他对主的认识仍是怎样的?
倘若你是在场的一位门徒你会怎样?
为什麽?
马可福音第六章
在家乡不受人敬重(六 1-6 )
耶稣返回拿撒勒城,接受了一次最严重的人生考验。拿撒勒是耶稣长大的家乡;这些从小便认识他的人,给耶稣的批评是最凌厉最恶劣的,从来也没有人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他回来不止是探望亲友;他是带 一班门徒,以一位拉比的身分回来施教的。
祂首先到会堂去教训人,但是得来的反应就是嘲笑的鄙视,而不是希奇祂的力量。‘他们处处与祂为难’,他们讥讽耶稣,以他的出身背景为话柄,不满祂的言行举止。太熟识的关系,时常都会产生错误的观感,这好像是司空见惯的事啊!
他们可能有两个理由不愿去听耶稣的教训。
(一)他们说:‘他不是一个 木匠 吗?’ 木匠 在福音书中的希腊文是 Tekto{n 。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以木料制作为业的人。但不单是一个细工木匠;而是一个熟练技艺的工人。诗人荷马曾用这个字来描写制作船只,和建筑房屋和庙宇的技师。在旧时,可能今天仍可以见到,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个技工经常包做很广泛的工作的,小的例如做鸡屋,大的如替人起屋,都能一手轻而易举的去完成,他们能筑墙,补屋面,修理门栏,样样都会做的;人可视他们为杂工或者是一个熟练的技工也无不可;而耶稣的职业,既被称为木匠,就是指他是一个熟练的技巧工人。但当时的乡人,正因为他是一个木匠,出身是个工人阶级而轻视他──耶稣是普通人中的一个平凡的人,既是一个平民,而他的出处也平平无奇,所以并不把耶稣看在眼内。
英国的劳工运动首要人物克若斯( Will Crooks )出身非常微贱,童年时代,经常听到母亲在家中忧柴忧米的叹息而过活;初出身时,每星期只赚取五先令;在一间打铁工场当劳工。但他的技艺很精巧,人品纯正,而有果敢进取的精神。后来参加了市区的政治活动,竟然被选出任为伦敦市镇的第一位工党市长。当克若斯出任白杨镇市长( Mayor of Poplar )时,许多人都十分反感,其中有一位妇人带 嫌恶的口吻说:‘他们竟 然选一位平民,像克若斯这种人,出任市长;他只是一个工人而已。’那时从人堆中有人转头而回答说:‘妇人,你说得对。我只是一个工人阶级而已。’而这个人就是克若斯自己。
当时的拿撒勒人所以鄙视耶稣,完全因为他是一个工人。但对我们来说,这是耶稣的光荣,上帝来到世间,竟然没有拣择,以工人的身份,与人相处,以最普通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启示出上帝的大爱。
人的出处和所承受的财富与及他的家族,根本对人的品性本身毫无关系的。正如普卜( Pope )说过一句话:
‘人的本身尊严最可贵的,失去尊严的人便毫无价值可言’。
勃恩斯说过:
‘一个皇子可以受封册为一个武士;公侯伯爵也可以吃禄享福;但一个忠实的人只靠他的毅力和信心,创立自己的尊严,他的人性价值比皇孙贵胄还高贵得多呢?’
我们必须紧记,不要堕入圈套,以人的外表和与生俱来的幸运去衡量别人,而不看他的本身尊严和价值。
(二)他们又说:‘祂不是马利亚的儿子吗!我们不是认得他的兄弟姊妹吗?’他们说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当时约瑟已经去世了。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对耶稣的生平若干事实,略作推测。耶稣死时年约三十三岁,而他在三十岁那年才离开拿撒勒的(路三 23 )。他为什么要等这么久才出来传道呢?世人正等待 祂去拯救,而他为什么在拿撒勒等待呢?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约瑟壮年去世后,耶稣便负起养家的责任了──他的母亲,弟妹们都靠他操劳而维持生计的,直至弟妹们长大能自食其力时,他才可以出外传道。祂在小事上忠心,而至终在大事上,上帝必会把责任放在祂的身上由祂去完成的。
拿撒勒人竟然因为认识祂的家人而鄙视耶稣。汤玛士金宝( Thomas Campbell )是一个很可敬的诗人。当他第一本诗集,以他的真姓名面世时,他立刻寄一本给他的父亲。这位老人家拿起书来仔细观摩,不是看它的内容,而是外表钉装的美丽,很诧异的叹道:‘真想不到我们的“阿汤”也会出版一本书?’其实熟识照常理是容易彼此尊重的,但事实却刚好相反。许多时候,我们与人太接近,反而看不出别人的伟大来。
事情发展的结果,就是耶稣不能够再逗留在拿撒勒,施行神迹奇事了。当时整个气氛是不对劲的;环境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现时的环境就不容许耶稣再继续下去工作了。
(一)人若不愿意接受医治,他就永远不会医愈的。亚斯圭芙( Margot Asquith )描写首相张伯伦( Neville
Chamberlain )的死亡经过。当时他施政失败后,实在痛心非常。亚斯圭芙遇见诊治他的医生荷达勋爵( Lord Horder ),便对他说:‘你的医术不见得怎样高明!虽然张伯伦的年纪只比邱吉尔稍大,但他却是十分健康啊!你喜欢他吗?’荷达医生回答说:‘我十分喜欢张伯伦;所有不受人欢迎的人,我都喜欢的。而且极坏的人我都曾诊治过;但张伯伦所患的是害羞病。他不想再活下去;当人说了这样的话时,医生便束手无策了。’我们称这称精神为信心;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生存的意志;当人失去了它的时候,人就根本无法再生存下去。
(二)在恶劣的气氛中,讲道也是很艰难的。会众若存心不去听道,牧师的讲道恩赐怎样好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若会众带 盼望的心情去听道,很平凡的讲道也能燃起心灵的火花来。在一个冷酷批评或漠不关心的气氛下,讲道的人又怎样能够传达出上帝的信息呢?
(三)在恶劣的环境中,人决不够和平相处的;人若带 仇恨的心前来相会,结果也是仇恨终场的。人若存心不肯互相了解而来谈判时,结果一定会误会丛生的。人若不体察对方的见解,只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一定是自己盲目,而看不见人的。但若果人抱爱基督的心,寻求彼此相爱的话,无论他们的成见多深,隔离多远,结果他们一定可以在基督里合而为一的。
因此我们的责任是何等重大,因为我们可以协助,但同时又可以阻碍耶稣基督的工作进行。我们可以敞开大门让祂进来──或者在祂面前尽力把门关上,置诸不理!
作王的众先锋(六 7-11 )
我们若想清楚明白这段耶稣的训示,必须先了解当时巴勒斯坦人所穿的服装;耶稣同时代的人的普通衣服一共包括五件。
(一)内衣(褂, chito{n 或 sindo{n 或 tunic ),它是一件十分简单的衣服;是用一块布褶起来而只缝一边的;它的长度直垂至脚跟;在布的上端的左右两角开了口,以便手臂穿过。通常卖内衣的人是不把衣服开口的,第一、‘证明它是一件新衣料;第二、开口的位置任由各人不同的尺码而定,因为颈口的大小,男女也是不同的;妇人喂奶而须把开口的部位放低一点。最简单的内衣,是像一个麻衣袋,角上开口便算了;较为讲究的内衣,则在衣袖处加长,并照手的长短而缝制;有时内衣的中央亦开边,像一件长袍,用钮由上而下扣起来的。
(二)外衣( himation ),这是日常穿 的衣服,晚间亦可作被褥盖身而睡觉,外衣是从一块阔七尺,长四尺半的布而做成的;每边褶入一尺半,然后在上端的两角上开口,作为手臂穿入之用。所以外型十足似一个方形。通常的人是用两幅长布,长各七尺,阔约两尺许,合拼而缝制的,夹口开在背后;但一件特制的 外衣,像耶稣所穿的(约十九 23 ),则从一块布做出来的;外衣便是犹太人最主要的衣服了。
(三)衣带( girdle )──衣带置在内衣和外衣之上,当人工作或奔跑时,内衣的垂边可以收卷起来,覆摺在衣带里;有时内衣可以在衣带的上身处卷摺,把中空的位置用来携带东西的。衣带的两端是双摺的,阔约十八寸,可以作收藏钱银之用。
(四)头巾( head-dress )是缚在头上的,用一块约一方码的棉布或麻布而做成的。它的颜色通常是白、蓝或黑色,有时用彩色丝布做亦可以。它是对角摺起来,放在头上,主要是保护颈项、颊骨,和眼睛,不致受烈日的光和热所晒伤;头巾上用一个有弹性的羊毛圈环,加盖在头上,以保持头巾的正确位置。
(五)凉鞋( sandals )它们是用皮革,或木或草席而制成的,是一块平底的鞋,通常在鞋底的旁边穿上绳子,缚 脚跟以上部位的。
口袋亦可以分两种。
(甲)它的形状似一个旅行袋,用小羊的皮革做出来的。通常整块羊皮一起剥时,皮革的外型十足像一只小动物,这些口袋在旁边有带穿附,而挂在牧羊人,或者朝圣者,或者普通旅客的身上,放 面饱 . 干葡萄 . 橄榄和干酪块等干粮,足够维持他们旅行 一两 天之用。
(乙)第二种是钱囊( pe{ra );可以当作收集袋用。通常拜邪神的祭司和热心拜神者拿 这些收集袋出外为庙宇和他们所拜的神收集钱银供物之用。当时的人取笑他们是‘虔诚的强盗;拜访村庄,犹如打家劫舍,必然满载而归的。’还有一个铭刻的记载,讲述一个自称是叙利亚女神的奴隶,每次周游旅行,必替他的女神带回来七十袋满装供品的口袋。
若果耶稣所指的袋是前头的一个意思,祂希望门徒在路途中不带干粮;一切都要靠赖上帝。倘若是第二个意思时,耶稣的嘱咐,便是叫他们不要学那些祭司的贪婪,四周向人需索;他们出外工作是施予,而不是榨取的。
还有两点有兴趣的事情,值得一提的。
(一)根据拉比的律法,当人进入圣殿的外院时,必须放下拐杖、鞋和口袋。进入神圣地方的人,一切普通的物件都必须放下。耶稣所指的是否连带 这个意思呢?叫他们进入普通人家的时候,犹如进行一件神圣任务,好像进入圣殿一样。
(二)款待是东方人的一种神圣责任。当一个陌生人走进一个村庄,他不需求人款待,而是村人立刻献上他应得的招待。耶稣说,若他们拒绝款待门徒或闭上门不理他们的话,他们临走前,必须把脚上的麈跺蹂下。根据拉比的律法,当犹太人从外邦国土回来时,必须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因为外邦人的土地是玷污的,他们不想自己的地方也受到玷污。犹太人把和外邦人的关系看得如此恶劣,连泥土也不可沾染。耶稣所说的话就是:‘倘若他们真的不听你们讲道,你们就照 犹太人对外邦人的最严厉态度去做罢。他们自取其咎;你们和他们再不能建立任何交往的关系了。’
从整段来看,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基督门徒的本份必须以纯朴为主,完全的信靠上帝和充满 慷慨为怀的心,他们出去是给予而不是向人要求任何东西作酬报。
王的信息和恩慈(六 12-13 )
这是耶稣差遣十二门徒时,所吩咐的工作撮要。
(一)他们要把 耶稣的信息 带到人 当中。信息这个字的表面解释就是 先锋的宣言 ──门徒出外讲道,不是自己想出一套理论,而是把一个信息传达出来。他们不是讲述自己的信仰或自己对比喻有何解释;他们把耶稣所讲的话,引述出来。他们带来的不是自己的意见;而是上帝的真理。先知们宣道时的第一句话总是说:‘耶和华如此说。’所以一个人想有效能的向人传扬信息的话,就必须从上帝那里得 信息。
(二)他们要把 王的信息 带到人 当中,而王的信息就是 悔改 。这是一个令人反感的信息。悔改是叫人改变心志,而驱使人把自己的行动来迁就这个新的改变──悔改是把心思和行动一齐改革,叫人痛心的承认,以前的方法是错误的,这种说话当然会伤害人的自尊心,而叫人把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过来是一定会使人反感的。
所以肯真正悔改的人不多──人到了走头无路才肯认错。亚斯圭芙夫人( Lady Asqvith )描写那些失去了朝气的人,犹如‘袖手等死’。这种人的生活是暮气沉沉的──他们的时间观念永远是‘日落黄昏’,而不务进取和奋 。这些朝秦暮楚,全无 志,以人生为游荡场所而过活的人,比起那些自私图利,肯活跃和敢作敢为,甚至欺凌弱小的罪人,还可怕得多。
在一本小说你要往那里去?( Quo Vadis? )里面,有一段是描写一个罗马青年云尼修( Vinicius ),他爱上了一个基督徒少女。但因为他不是一个教徒,这个少女不肯接受他的爱。这个青年有一晚静悄悄的跟在她的后面,去参加一个信徒的秘密聚会。他听闻彼得讲道,十分留心而深受感动:‘他觉得若要跟从这个教训,他就要把他所有的思想,习惯和人格放在火堆上烧,化为灰烬。真的希望有一个新的灵性占据自己,成为完全的新人。’
这种感受就是悔改了。但人可否不作任何改变,而仍旧保持 原状呢?悔改带来的改变不一定是指那些罪大恶极的事,如谋杀、偷抢 骗、谋财害命或奸淫邪道;它的要求是叫我们能弃绝自私自利的态度,以及只晓得向人索取,而不替人设想,以自我为中心的狭 窄生活;转变而得 以上帝为中心的人生。麦格里各( W. M. Macgregor )引一 可怜虫( Les Miserables )书中一位‘会督’的话:‘我常常都干扰别人的,当我走向人 时,他们都感觉到我把外间的空气同时带进来;当我和他们相处时,他们一直觉得门没有关上,外间的一股气流不住的冲上来,十分可怕似的!’其实悔改并不是在情绪中自感懊悔;悔改必需呈现生活事物的变革──这就是很少人会肯悔改的缘故了。
(三)他们要把 王的恩慈 带到人 去。他们不单止把王的诸般要求展示出来,同时把王的帮助和医治赐给人们。那些穷困的 ,被污鬼附 的男女,因而得到释放自由。基督教从开始的时候,所带来的医治必然是包括身体和灵性两方面的;它的对象不单止是灵性;而是整个人的救赎;道德沉沦的当然获得那救援之手的帮助;身体受苦的也同样获得痊愈。当中有一句‘用油抹’去驱病,是有相当提示性的,正如一位伟大的希腊医生迦伦,( Galen )曾说:‘医治病人的最好工具是油。’这些基督的忠仆出外工作时,也用了古时的方法,但却产生了新的事奉效能;这是当时人类医药知识所限的方法,但经过基督的灵带领和运用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上帝的力量透过很普通的事物,在有信心的人的手中,便变成医治的力量了。
十二个门徒于是把王的信息和恩慈带到人 当中;直到今天,教会仍依照这些训令而作事奉!
对耶稣所作的三个判断(六 14 , 15 )
到了这个时候,耶稣的消息已传遍了整个地区,而祂的故事亦传到希律的耳朵里。他这么迟才听闻耶稣,因为他的官邸是在提比哩亚:是居于外邦人的地方。而据我们所知,直到现在耶稣还未曾全面向外邦人作过传道工作,但门徒的布道已经把耶稣的名字传扬出外,成为有口皆碑了。在这段经文中,人们对耶稣作出三个判断。
(一)第一个判断是从内疚的良心出来的。希律使施洗约翰无辜受戮,经此事件之后,心里常存 一个阴影。当人为非作歹之后,心里即存敌视全世界人的态度。人的内心便不能思考自如;思潮浮现出来的总是自己的恶行。人必须和‘自我’相处而生活;而当内在的自我时刻控诉自己时,实在是十分难受的。从外表去看他,时刻恐惧别人有一天会揭发自己的丑恶罪行;害怕那违背良心的后果追赶上来而捉拿他。
不久之前,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监狱有一逃犯,经过了四十八小时的逃脱,终于再度被捉拿归案;当时又冷又饿,差不多完全消耗了自己的气力,他说这短暂的自由是不值得的?‘我根本没有一分钟宁静,每一刻钟他们都在追捕 我,我 根本没有机会!食不得,停不得,连睡也不可得。’
追捕 就是一个做了错事的人心中的感受。当希律听闻耶稣之后,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以为他是施洗约翰回来和他算账;自己所杀的人回来复仇!真的,沉迷在罪恶生活的人时刻被人 追捕 的,而罪的代价何其大啊!所以罪是不值得一试的!
(二)第二个判断是从民族主义者来的。因为有人以为耶稣是以利亚复临。犹太人不断等待 弥赛亚的来临。当然他们有多种弥赛亚观念,但最流行的一个思想便是一位能征惯战的王,能克服一切而恢复犹太人的自由,和统治全世界。在他们这个观念当中,他们希望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以利亚必先到来,担当弥赛亚的先驱者。直到今天,犹太人守逾越节的习惯都有一项苦候以利亚莅临的传统,就是在餐 留空一个座位,上设有杯和酒;在餐中,他们会走到门口,将门打开,象征以利亚来临,把他们焦急等待的弥赛亚消息向他们宣告。
这个判断无非是他们希望耶稣能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是当祂是一个应该顺服和遵从的主;而是想利用耶稣去达成自己的愿望。把自己的意愿放在上帝旨意之上。
(三)第三个判断是从盼望听到上帝声音的人来的。这些人以为耶稣是先知。我们知道犹太人带 沉痛的心情,仰望先知的声音,差不多三百多年了,而上 帝的话,一直沉默而全无音讯。他们在等待中,不断听闻拉比们的争论和提供见解;勤守会堂的崇拜,听从教师们的道德教训。自从三百年前,听过先知说的话:‘上帝如此说’之后,到了现在他们在耶稣的身上已感受到,上帝真确的话已临格在他们中间。耶稣富然不单止是一位先知;祂不单止把上帝的声音带到人间;祂把最大的力量,最宝贵的生命和上帝的真体启示出来。而这些以为耶稣是先知的人,总比真心不安的希律或者那班热望的民族主义者,更深一些体会耶稣。倘若他们能对耶稣作出这样的判语,只要他们肯再想深一层,便看见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了。
一个恶毒妇人的报复(六 16-29 )
这是一个精简而富戏剧性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看看它的 布景 ──希律所居住的马克路斯城堡( Machaerus )是聱立在一个孤僻的山脊上面,四周是阴森恐怖的峡谷,东面俯视死海;它可以说世界上少有的荒僻而守 森严,无懈可击的城堡之一;直到今天城里的监牢仍然存留,而旅游人士仍可以参观那些围绕城墙高耸的尖顶铁枝。里面的牢穴便是约翰被禁锢的地方了。这个凶险荒凉的堡垒,就是约翰生命最后一幕的背景了。
其次,我们看看那些上演的 人物 。希律本身家庭的婚姻关系,混乱缠结,真是一时难以分析清楚。当耶稣诞生时,大希律王当位;他号令士兵大屠杀伯利恒城所有的婴孩(太二 16-18 )。他结婚多次。而到了生命最后的一程,几乎丧失常态,肆意猜忌而竟然把自己的家人逐一杀害,而犹太人当时传流下来一句俗话:‘宁为希律栏下猪,莫作希律亲生儿。’
它首先与多丽斯结婚( Doris ),生了安提帕它( Antipater ),大希律后来把他杀掉。和他第二次结婚的是希斯万尼仁( Hasmonean )的玛尼安尼( Mariamne ),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亚力山大( Alexander )和亚立斯托布( Aristobulus ),但他们也遭父亲大希律所毒害。本段的恶毒妇人,希罗底( Herodias )就是亚立斯托布的女儿了。大希律的第三位妻子是波瑞斯颜( Boethusian )的玛尼安尼( Mariamne )便生下腓力希律( Herod Philip ),腓力希律先与希罗底结合;腓力是亚立斯托布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希罗底本身是亚立斯托布的女儿,而从辈份言,也是腓力希律的侄女。希罗底与腓力希律结合,所生的女儿便是莎乐美( Salome ),而莎乐美就是本段的叙述中,在希律面前跳舞的一位女配角了。大希律的第四次婚姻是和玛德琪( Malthake )撮合,也生了两个儿子,亚基老( Archelaus )和安提帕希律( Herod Antipas ),而后者便是本文的男主角希律,也是当时加利利的统治者。腓力希律原本和希罗底结合而生莎乐美的,但他却承受不到任何土地统治权,甘愿在罗马养尊处优,做个安份守己的公民。安提帕希律曾到罗马探访他,而藉此机会勾引了希罗底,她与丈夫离异而与安提帕希律结合。
当我们了解这段复杂的婚姻关系后,我们便略知希罗底的身份了。(甲)是亚立斯托布的亲生女儿,在名份上也是安提帕希律的侄女。(乙)她曾与腓力希律结婚,而腓力希律与按提帕希律是同父异母兄弟,所以她与希律也有兄嫂的关系。还有一点,安提帕希律曾经娶了当时阿拉伯的一国王拿伯底仁( Nabataeans )的女儿;但她不甘受辱而逃回外家,这位阿拉伯国王为了替女儿雪耻,于是兴兵攻打希律安提帕,最后获得全胜而归。现在要提及大希律的最后一个婚姻关系──第五个妻子是耶路撒冷的克理奥佩特拉( Cleopatra of Jeruialem ),她生出来的儿子便是腓力特可克( Philipthe
Tetrarch ),而这个排力特可克后来又与莎乐美结婚,于是产生更杂复的关系了。于是莎乐美是(甲)腓力希律的女儿;而腓力希律与安提帕希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乙)她是希罗底的女儿;而希罗底是亚立斯托布的女儿;亚立斯托布是安提帕希律的同父异母兄弟;于是在辈份上莎乐美是安提帕希律的侄女,也同是侄孙女。我们用一图表胪列出他们互相的关系,便容易看得明白了。
希律家族的婚姻交错混乱情状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现在的希律与自己的嫂子结合,便是违犯了犹太人的律法(利十八 16 ;廿 21 );在体面上和道德上来说,都触犯了犹太人的宗教律例。
由于这次通奸,先由希律存心勾引兄嫂而做成的婚姻,所以施洗约翰便公开斥责希律。一位东方专制的君王,手上操有生杀之权,而约翰竟然敢公开揭露他的罪状,由此可见他的胆量和正义感了。在纪念‘施洗约翰日’的公祷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全能的上帝,藉你的引领,施洗约翰奇妙地诞生,受差遣为你的儿子、我们的救主预备了道路,宣讲悔改的道;使我们得以跟随他的教训和圣洁的生活,并且照他的讲道而真心悔改;时刻学效他的榜样,高举真理,有胆量去揭发罪行;并能为真理的缘故,忍耐抵受一切的苦楚。’
虽然约翰责骂他的行为,但希律仍敬畏他,因他知道约翰是一个正直纯善的上帝使者;但希罗底则不同了。她完全采取敌视的态度,并且决心要剪除他。现在当希律设宴祝寿,邀请朝廷中的官员,密友和众侍 长一同庆贺,希罗底知道她的机会来临了。她编排自己的女儿莎乐美在席中出来献舞。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女子在公开场合表演跳舞是一件可耻的淫乐。而一个出身贵族的少女竟肯干此卑鄙的事,真是难以置信,因为这些舞蹈表演的人通常是由职业妓女充任的。她这样的举止,亦足以反映出她自己,和背后主使她去做的母亲,希罗底的人格了。但这一幕舞踏竟然取悦了希律;他一口便应承,愿给与一切报酬,赏给莎乐美作为献舞的代价;这就是希罗底朝夕梦想的机会,藉此而铲除心中仇恨多时的约瀚──一位少女的献舞竟然换取一个圣人的头颅。
我们从这些人物中,可以学习一些事情。
(一)首先是希律。
(甲)他的性格真是令人捉摸不定。他害怕约翰,但又十分敬重。他怕约翰的批评,但又爱听他的教训。其实在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莫过于人性了。在人们的性格中,常常混杂不同的思想质素和表现。包斯威尔( Boswell )在他的伦敦日记中很坦白的对我们自述,当他坐在礼堂,享受 崇拜上帝的宁静时刻,又同时萌生出一个念头,如何在当晚到伦敦的街头找一个妓女。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实,人生的战场,是由善恶两军对垒而做成的。史蒂芬逊(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描写许多人,身处在妓院里,或立足在建筑的棚架上,仍然抓紧一些美德剩留下来的残渣。百吉爵士( Sir Norman Birkett )身为女皇御用大律师和法官,讲述那些他曾替他们辩论过、或审判过的罪犯。‘他们时刻想寻求逃脱罪行,但却不能够,他们被判罪,但心坎里仍渴望获得善良的生活,仍然有一些高贵的潜质在他们的思想当中。’希律惧怕约翰,但却又爱他;本来应该憎恶他的信息才对,但内心却景仰 他所宣讲的话。其实希律只不过是一个常人,与我们又有何分别呢?
(乙)希律会因一时冲动而作出鲁莽的决定。他未曾经过思想即答允了莎乐美的请求,可能当时在酩酊烂醉之际,神智不清而干出来的。但人又岂可因此而误事,不关心人的生命安危呢?人若不思而行,便是鲁莽狂妄的行为了;不藉常理去判决事物,弄出来的后果,常会使人饮恨终生的。
(丙)希律怕舆论的批评。因他在朋友面前许下诺言,而不想反口。于是照对莎乐美所应承的话主办。他的话既脱口而出,后来便怕人讥讽他;以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许多人踏入一条错误的行径时,后来痛悔知错,但却提不起道德勇气去纠正过来,这样因为怕‘朋友’耻笑,而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了。
(二)莎乐美和希罗底的为人又如何呢?希罗底有一件事,可以表现出她仍有一点可取之处。经过这件事数年之后,希律亲身前往罗马,请求封赐‘王’号给他。罗马皇帝知道此人具有野心,不肯隶属自己的管辖;不单止不赏赐任何名衔,并且把他放逐到高卢( Gaul )去。本来希罗底是有权自由返回自己的家乡的,但她当时竟然肯跟夫婿一同放逐受苦。
希罗底的行径其实就是一个内心苦痛的女人所会表现出来的。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一个良善的女子的行为;最坏的事,也比不上一个恶毒妇人所能干出来的。犹太人拉比们,也有一句古怪的俗语:‘善妇人也许嫁个恶男子,藉此而教导和改善他;但善男子却不会娶恶女人,因她一定会教他学坏。’希罗底的麻烦就是存心想铲除那个胆敢批评自己罪行的约翰。她希望自己可以任意妄为,而没有人敢再提醒她关于道德问题一事。她要杀害约翰,以为从此便可任意行恶。她忘记了虽然约翰已被除去,但她仍然要面见上帝呢!
(三)施洗约翰的表现又如何呢?他是一个刚强果敢的人。他从沙漠旷野的环境中培育出刚毅的精神;虽然困身在马克路斯城堡的牢穴并接受极刑,反而增强他的大无畏精神,却无半点气馁的表现。约翰宁死而不向虚伪降服;他为真理而活,亦为真理而死。他把上帝的声音带给人类,这就是良知的声音了。有些人面临窘境而掩 良心,不敢说话,但人代替上帝说话时,则必须时刻把生命与财富,置诸度外;不畏外界的威迫利诱,高举正义和真理。
众的哀求(六 30-34 )
当门徒传道归来,便把工作情形向耶稣述说一番;而当时的 众聚集人数渐多,不断的哀求耶稣,给他们医治,以致他们连吃饭的时间也被剥夺了。于是耶稣建议他们开船渡过对岸,俾大家能够宁静歇息少许时间。
这就是 基督徒生活的动静旋律 了──信徒的生活必需要从 众处,进到上帝的面前;而又由上帝处,进到众中间去。犹如工作与睡眠,倘人没有充足的休息,怎样继续工作?没有因工作而至倦劳时,又怎 能入睡昵?
人的生活常常遇到两种危险。第一种危险是不停的活动而没有休息的机会。没有休息的人断不能有好的工作表现;没有给上帝时间和自己交谈,也很难有好的基督徒见证。许多时候,我们的生活过忙,而不让上帝与我们相会;因为我们不晓得安静留心听祂说话;当我们没有时候去静候和听祂说话时,祂又怎能把我们的灵性精力再补给燃料吧?我们若不与掌管一切美善生活的主宰接触,我们又怎能有力量去担负生活的责任呢?若我们没有上帝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又怎能去完成上帝的事工呢!若我们不去寻求安静的地方与上帝接触,我们又在那儿得到力量呢?
第二个危险便是只顾灵修,而不务进取工作。一个人的灵修若不能产生实际行动的话,实在不算得是真正的灵修。祈祷若没有行动的表现,这算不得是真正的祈祷。还有一个警告,就是我们不可藉口与上帝来往,而存心避免与 众会面。与上帝交往的目的,是自己作充分的装备去事奉众的。所以基督徒的生活旋律就是在静中与上帝相会;在闹巿中服务人;两者是互相交替的。
但现在耶稣与门徒所寻求的安静和休悹也失败了。不错, 众已经送别他们让他们乘船离开,但不久又追来寻找他们。在他们上船的地方,用船渡过对岸的距离约四哩,但步行绕过北方的尖端,走十哩使 到了,在平日无风力相助或吹反方向的时候,用船渡湖比步行还慢。这正好是现在所发生的事了。当耶稣与门徒抵岸时,那些 众已经步行先到,而等了他们片刻。
遇到这种情形,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立刻引起反感的。使他们如是辛劳工作,连一点稍息时候,这些 众也不放过,他们全无私生活可言,真是岂有此理。常人会登时发脾气;但耶稣却能体察他们的需要,看见了他们的情形而动了慈心。祂凝视他们,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副可怜相;耶稣此时叹息,比喻他们如同羊,失了牧羊人一般。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羊若失了牧羊人便迷失了路。我们的人生若迷了路使会失落而看不见目标。克尔恩校长曾描写这类人好像是‘雨中迷茫而走失的儿童’。但丁( Dante )也写过一行诗去比拟他们:‘我在丛林中睡醒;面前呈现漆黑一片;那里看得见应走的路?’这样的一生是迷惑的。我们处于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而此时唯一可靠的,便是让耶稣带领;只要我们肯跟从祂,便会走向正确的路了。
(二)羊若没有牧羊人便找不到草原和食物了。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食物。我们需要有营养的食物而维持生活的气力;我们需要渴望将来,使我们不致沉迷在这个诱惑的世界。在别处找到的食物是不会满足我们的;而我们的心灵仍然是干涸的,不会安宁的。我们若非得到那永生的食物,唯有藉 祂而得到的,我们的力量仍然是脆弱不振的。
(三)羊若没有牧羊人便不能抵御任何外来的侵袭危险;遇到强盗和凶猛野兽,便会束手待毙。生活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不能单独生活。生活的试探,那恶者虚张声势,实在是十分可怕,当它们肆意侵袭的时候,我们防不胜防。让我们与耶稣为伍,然后才可以刚强壮胆,在这个世界上阔步向前走,而不让它们玷污我们的衣裳。倘若我们失去了祂,便失去了一切的防 ;倘若我们与祂同在时,我们便会安全了。
耶稣能使少成多(六 35-44 )
这是一个显着的事实,在门徒的心目中,本段的神迹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刻,而只有这个神迹分别在四本福音都一齐记载下来。我们曾了解马可写福音如何把彼得的讲道资料包括在内;而读这个故事时我们看见一切生动的情景,十足似是一个目击者后来复述出来的经历。现在我们查看这些生动而满有真实感的细节,便可以明白了。
他们坐在 青草地上 。这是彼得从心中所追忆的清晰情节;虽然是小小的一个形容景象,但给我们的资料可不少啊!在当地只有四月中旬,春季未过的时候,才见到青绿的草。而且又指出当时是日落,大约六时左右。藉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个神迹发生的季节和时间了。
马可又告诉我们当时的 众 分排 而坐,有的是一百,有的是五十。 分排 ──( prasiai )一字给予我们一个很鲜明的画像。在希腊文中,这个字是描写菜园中的蔬菜,分排而生长,列成一行一行的样子。当时的 众很多,但他们却有秩序的分排坐,一眼望去,犹如菜园的植物分行排列。
他们最后把剩余的食物装满‘十二个篮子’。按照一个正统犹太人的习惯,每逢外出时,必携备一个 篮子 ( kophinos )。罗马人常以此而讽笑他们的习俗。它是用柳条制成;入口的颈部窄,下底扩阔,形像一个盂壶。他们携带篮子另外有两个缘故。一是放置自制的食物而不吃外界的。以保持礼仪上的洁净;二是当时的犹太人生活十分贫穷;在街上求乞而得到的食物,便立刻可以放在篮子里。 十二 个篮子,就很显明的指出十二个门徒,每一人都各自携带 一个篮子外出。他们把残碎的食物完全收集储藏好,一点也不糟蹋。
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就是在内蕴的含义中,我们看见耶稣与门徒所持的相对意见。
(一) 它展示出面对人类的需要时所作出的两种反应 。当时门徒看见时近黄昏, 众十分疲乏而又饥饿,于是说:‘叫他们走吧!让他们自己去找食物吃!’;他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人十分疲倦而又饥饿;我们再没有法子去理 他们,让别人去照顾他们吧!’。但是耶稣说:‘你们要找食物给他们吃。’祂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人又累,又饥饿,我们必须替他们设想才好。’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两种人的心态──一方面是知道别人有困难,但不肯亲手去扶助,而想别人去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是知道别人有需要时,必尽一切努力,亲身去帮助。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反应了──‘让别人去替他们担心’和‘我必须去照顾弟兄姊妹们的需要’。
(二) 它告诉我们对人类资源的两个不同反应 。当耶稣叫门徒给 众食物时,他们说用十英镑(英文钦定本译作‘二百便士’)的钱也买不够食物去喂饱他们。这个便 士,是等于他们一天的工资── denarius ,其实是一个罗马钱币,约值六角钱。他们所说的话很简单:‘我们工作六个月所得的钱,也不够用来买食物给他们!’──这当然是藉口推搪──‘我们无能为力啊!’
但耶稣说:‘你们自己有多少食物呢?’他们有五个饼。这些饼不是我们日常吃的餐饱。约翰福音(六 9 )告诉我们这些是大麦饼──是最糙,最贱的食物,而又是最穷的人才吃的。他们还有两条鱼,它们的大小有如我们常见的沙甸鱼。在它利该亚( Tarichaea ──意即咸鱼城),渔人把鲜鱼腌成咸鱼,是当时世界驰名的。他们普通吃餐时,爱用这些咸鱼当调味品,面饱一齐吃的。
这是很少份量的食物。但耶稣用了它们施行神迹。经过耶稣的手,很少的东西都会变成很多的。我们有时也会这样想,自己的天资不高,能给与耶稣的东西不多。但我们不要因此而灰心,像当日门徒一般。人类最致命伤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切力量有限,就算我肯做也无济于事啊!’。只要我们肯把自己放在耶稣的手中,从来没有人能衡量祂藉 我们,将来所产生的力量!
克制风暴(六 45-52 )
当 众吃饱之后,耶稣立刻门徒先离开,然后遣散众回家。祂为什么要如此做呢?马可没有把实情讲出来,但约翰福音却有提示,解 释当时的汹涌 众有些想策动拥戴耶稣作王。这是耶稣存心要制止的事。当祂在受试探时,已经下了最大的决心弃绝这条途径;而祂知道有一天,这个念头又会溜进来的。祂不想自己的门徒感染这个错误的弥赛亚观念,而盲目地搅出革命的运动出来,而当时的加利利可以说是搅革命的温床,倘耶稣不及时制止,革命的火种,一触即发,而致不可收拾的局面,那时必定会以悲剧终场的。现在耶稣令门徒先走一步,然后安抚众,和他们道别。
当耶稣独自静修时,祂走到山上去祈祷。心中的问题缠扰 祂──面对仇恨敌视的正统犹太人宗教领袖;猜疑多忌的安提帕希律;一 政治上热血沸腾的人,时刻会违背祂的意愿拥戴祂作民族主义的弥赛亚,领导颠覆政府的革命活动。在这个时刻,一切问题涌现在心头,顿成心中的一个重担。
在山头上,祂单独和上帝灵修数小时。当时是四月中旬,也是逾越节的时候;而犹太人的逾越节和现今的复活节一样,一定是在月圆时候举行的。犹太人入夜的时间计算是分开四更的,由下午六时起,每更三点钟──六时至九时;九时至子夜十二时;十二时至晨早三时,然后三时至旱上六时。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早上三时,当耶稣望向湖边而发生的。湖的横度约四哩许;在月明之夜,可以一目了然,看见湖中的一切情形的。当时一阵风随即卷起来,祂见到门徒在船中不断挣扎,正想排除困难,用力把船渡往对岸。
耶稣知道自己的朋友有麻烦了;祂立即放开自己的问题;祷告的时刻刚完毕,参与生命活动的工作又告开始了。祂抱 舍己的态度,立刻奔跑到门徒处,加以救援。这是耶稣整个生命的主要气质──有患难时祂必在现场救援。人类的呼喊求救比一切的问题来得重要,祂的朋友现在需要祂,而祂必定前往施救。
当时发生什么事我们不知道;而且我们亦永远无从知悉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它的描写是笼罩 神秘感的。但我们清楚知道,当耶稣与门徒同在一起时,一切的风暴和混乱情况 便回复正常,又是一片安宁了,其他的一切事故也无关宏旨了。
圣教伟人奥古靳丁在这段经文中曾作注释:‘祂踏浪前来;在祂脚下,一切人生风险也能成为坦途。信徒们──为什么疑惧?’这是人生的一个简单扼要事实,历代以来,成千上万的信徒也曾因为经历耶稣同在,风暴吹袭时而能处之泰然;凶险的浪涛回复平静;不能成就的事竟然实现在眼前;不能忍受的事,自己竟然可以肩负;精神的?力能应付一切的打击而不致摧毁。我们果真与耶稣同行,自然会克制人生一切的风暴。
众的请求(六 53-56 )
当耶稣抵达对岸时, 众立即走来围绕祂。耶稣望这 些人有时都会觉得一阵迷惘,因为他们每一个人来见祂的目的,都是希望在祂身上得 一些东西;不断的要求祂替他们做事。换句比较粗俗的话来说,他们来的目的是想‘利用’耶稣。倘若他们当中有些人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自愿来施与而不是拿取,那么产生的后果便会大大的改变了。人来求耶稣做事,本来也是出于自然的,因为有许多事情,只有祂才能赐我们力量去做的;人只顾拿取而不愿给与别人什么,这是多么惭愧!但人性往往是这样的,希望利用一切去抓到外界的事物,当作私己之用。
(一)有些人把 家庭 只当作私己的享受。特别是后一辈的年轻人以为家庭只为自己的舒适和方便而设,是一个食宿的居所;家庭的一切都是为他们而设置;但却忘记把自己的爱心贡献出来,建立起家庭的力量。人对家庭的责任不单止希望从家庭取得自己的满足和需求,而是要献出时间和精力,彼此互相用爱心建立起来。
(二)有些人把 朋友 当作私己的工具;有些人从来不写信给朋友的,除非他们想我们替他们做事,然后才有信来。他们以为交朋友是为了自己有需求时好利用;若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中断了朋友的关系。
(三)有些人把 教会 当作自己的社交场所;藉洗礼而把自己的儿女名字登记在册内,利用礼拜堂举行婚礼和丧礼。一旦当礼拜堂失去了他们渴望的利用价值时,便失去他们的踪迹,他们在潜意识底下,认识教会之设立是单为服务他们的;而绝对不思索把自己贡献给教会,协助教会在事奉工作上,发扬光大。
(四)有些人把 上帝 当作一个公仆。他们在有需要时,始记得起上帝。在美国的酒店,有些孩童充任“侍应”,只要客人一按电铃,他们便会出现,听候差使。有些人把上帝视为这类“侍应”。一旦有事发生,便按铃希望祂即时出现。
若我们反省自己的态度,许多时候,都会犯上这些毛病。我们若果改变了这种态度,有时也能带 看爱心、服务和敬虔献呈给祂,而不是只求祂自己做事;这样耶稣的 心一定会快乐无比的。──《每日研经丛书》
第六章
十一·仆人在拿撒勒遭厌弃(六1~6)
六1~3 耶稣带着门徒回到拿撒勒,自己的家乡,祂曾在此当过木匠。到了安息日,祂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不能否认祂智慧的教导和奇妙的神迹,但却很希奇。然而他们都极不愿意承认祂是神的儿子。他们认为祂是那木匠、是马利亚的儿子,祂的弟弟妹妹仍在他们那里。祂若是以一位大能、胜利、英雄的姿态回到拿撒勒,他们会较容易接受。祂恩慈、谦逊地回来,竟绊倒他们。
六4~6 这样耶稣便看明先知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通常得到较好的待遇。亲友与祂太亲密了,反而不欣赏祂和祂的工作。“在家比其它地方更难服事主。”拿撒勒人是受人歧视的,普遍的态度是,“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么?”但这些社会上被排斥的人都轻视主耶稣。这话实在道出了骄傲而不信的人心!不信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祂只治好几个病人吧了。人的不信使祂诧异。麦勒警惕说:
这样的不信是邪恶的严重后果。不信把恩典和怜悯的管道都封上了,只有点滴能渗进饥渴的人心9。
耶稣再尝遭误解和蔑视的孤单,许多跟随者都忍受同样的痛苦。主的仆人常常显得十分谦卑。我们能否看透外表,认识真正的属灵价值?主不怕在拿撒勒所受的弃绝,往周围乡村把神的话教训人。
十二·仆人差遣门徒(六7~13)
六7 十二个门徒出发的时候到了。他们曾受过救主超卓的训示,现在以荣耀福音使者的身分出去。祂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所传的道有二人作见证便可定准。一同前往也可互相支持帮助。而且,二人一起在道德文化低落的地方会带来帮助。接着,祂赐给他们权柄,制服污鬼。要注意,赶逐魔鬼别无他法,惟有神可以把这能力授予人。
六8 主的国若属这世界,祂绝不会给予第8至11节的指示。这些指示与一般世上领袖所给予的刚刚相反。门徒出去并没有带备供应物──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他们要信靠祂供应一切所需。
六9 他们可以穿鞋,带拐杖;拐杖会是为了防范野兽;他们也可以带一件褂子。肯定没有人垂涎门徒的随身物,也不会因盼望富裕而接受基督信仰!门徒一切的能力都出于神,他们全心全意投靠祂。他们朴朴素素地被差遣,然而,他们却是神儿子的代表,蒙赋予属神的能力。
六10 无论到何处,他们都可接受款待,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这个指示叫他们不要四处寻找安舒的住处,他们的任务是传扬那位不求自己喜悦、不求自己益处的主。他们不可为追求奢华、舒适和安逸,就妥协,不传正确的信息。
六11 何处拒绝门徒及所传的信息,门徒不必强留,否则就是把珍珠丢在猪前。他们离开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表明神弃绝那些拒绝祂爱子的人。
虽然有些指示只属暂时性质,后来被主耶稣撤销了(路二二35,36)。然而它们包含了长久有效的原则,给予每个时代的基督仆人。
六12,13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我们相信抹油是个象征的动作,描绘出圣灵的安慰和抚恤。
十三·仆人的先锋被斩首(六14~29)
六14~16 当希律王听到有一位行神迹者在国中游历的消息,就马上断言
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别人说以利亚或先知中的一位,希律却坚持是他所斩的复活了。施洗约翰曾是神的声音,希律把那声音压制了,现在希律因自己的行为被良心上的剧痛刺透。他会认识犯罪者的路是艰苦的。
六17~20 现在故事回到约翰被处死的时候。施洗约翰曾责备希律与他兄弟腓力的妻子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希罗底现在是希律的妻,发怒起誓要报复。但希律尊重约翰是个圣人,便拦阻其妻的戳力。
六21~25 她的机会终于来临。在希律的生日筵席上,有当地的名人莅临,希罗底吩咐女儿进来跳舞。这使希律欢喜,他应允那女子,就是他国的一半也必给她。受母亲唆使,她便要求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她。
六26~28 王中了计,便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善的判断,答应了要求。罪在他身上织了网,顺服的王受那邪恶的妇人和煽动情欲的舞蹈所累了。
六29 约翰忠心的门徒听见了所发生的事,就把他的尸首领去埋葬,并去告诉耶稣。
十四·给五千人吃饱(六30~44)
六30 这个在四卷福音书都记载的神迹,发生在祂公开传道的第三年初。使徒刚结束第一次差遣,回到了迦百农(参看7~13节)。他们可能被成功昏头脑,又或是疲惫腿酸。主知道他们需要歇息和安静,便用船载他们到加利利海岸上一处偏僻的地方。
六31,32 我们常听见人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是指基督徒也不妨享受豪华舒适的假期。凯理写道:
若我们需要多休息一点,这主意是好的;就是说,若我们长期劳苦、不断舍己叫人得福,就可以肯定这是主的话吩咐我们做的10。
六33,34 众人走陆路,沿着湖岸跟随主和门徒。耶稣怜悯他们,因他们缺少属灵领袖引导他们,便饥饿,没有保护地徘徊;于是开口教训他们。
六35,36 天渐晚了,门徒看见众多没有东西吃的人群,有点儿不耐烦了。他们力劝主叫众人散开。救主要怜悯众人,门徒竟懊恼他们。我们看别人是干扰,还是我们爱的对象?
六37,38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罢。”这话似乎很荒谬,妇人和孩子除外,那里聚集了五千人;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当然还有神。
六39~44 接着的神迹叫门徒看见,救主如何向饥饿的世界献上自己作生命的食粮。祂的身体要被擘开,使人得着永生。事实上,经文中的话教人联想起主的晚餐。设立晚餐是为了记念祂的死:耶稣拿着、祝福、擘开、递给。
门徒在事奉祂上,也上了宝贵一课:
1·主耶稣的门徒毋须怀疑祂的能力能否供给他们的需要。祂既能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也能在任何情况下供应向祂坚信不疑的仆人。他们大可为祂劳苦,不用忧虑哪里有食物。只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就必得着一切供应。
2·将要灭亡的世界怎能有福音传播?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罢!”我们若把自己所有的交给主,虽是微不足道,祂能使它增加,成为多人的祝福。
3·祂处事有条不紊,把群众分开一帮一帮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4·祂拿着饼和鱼祝福、擘开。不经过祂的祝福,食物便没有用处;不被祂擘开,就绝对不足够了。“我们没有把自己无条件献在人前,因为我们未经过破碎。”(选录)
5·耶稣没有亲自把食物分给众人,乃让门徒去做。祂的计划是藉着门徒去喂饱世人。
6·食物足够众人(所有人)用。倘若今日的信徒肯为现在的需求而把一切交在主的工作上,福音就能够在这世代传遍天下了。
7·剩下的碎饼碎鱼(十二篮)比擘开前还要多。神是位慷慨的赐予者,然而却没有浪费的,余剩的都收拾起来。浪费是罪。
8·门徒若坚持要休息,这一个最大的神迹便不会发生。我们曾有多少次错过了呢!
十五·耶稣履海(六45~52)
六45~50 救主不但能供应祂仆人生命所需,也照顾他们的安全。
耶稣差遣门徒上船渡到湖的西岸去,自己便往山上去祷告。在夜间的黑暗里,祂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想要帮他们一把,就在海面上走。他们起初甚惊慌,以为祂是鬼怪,祂就说话坚固他们,并上了船,立时风就住了。
六51,52 事情以此评论结束:“他们心里十分惊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意思似乎是说,纵然他们看过主在分饼神迹上所显的能力,还是不认识在祂没有难成的事。他们看见祂在海面上行走也不必大惊失色,这跟他们刚才看见的神迹实不遑多让。小信使心愚顽,使属灵触觉迟钝。
从这个神迹,教会看见现今世代及其终局的图画。耶稣在山上代表基督现今在天上的事奉,为属祂的人代求。门徒代表祂的仆人,饱受生命的风暴与试炼。救主快将为属祂的人再来,把他们从危难、痛苦中释放,引导他们安抵天家的彼岸。
十六·仆人在革尼撒勒治病(六53~56)
回到湖的西岸,主被有病的人包围。凡耶稣所到的地方,众人都将有需要的人用褥子抬到祂那里。街市变作临时医院。他们想只要走近祂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6:4
耶 稣 …… 先
知: 根
据 旧 约 中 神 呼 召 先 知 的 情 形, 福 音 书 把 耶 稣 刻 划 成 一 位 先 知 (4, 15 节;太 21:11 ;路 4:24 ;比 较
徒 3:20~23 ; 参 “ 旧 约 中 的 先 知 ” 一 文 ) 。 耶 稣 身 上 的 一 些 特 点 充 分 表 明 他 具 有 先 知 的 身
份:
1. 他
是 一 位 满 有 圣 灵 并 讲 述 神 话 语 的 人 ( 太 21:42 ; 22:29 ;路 4:1, 18 ; 24:27 ;约 3:34) 。
2. 他
与 父 神 有 亲 密 的 相 交 ( 参 路 5:16 注 ) 。
3. 他
的 口 中 发 出 预 言 ( 太 24 章;路 19:43~44) 。
4. 他
的 一 些 寓 意 深 刻 的 作 为 表 明 他 有 荣 耀 神 的 热 心 ( 太 21:12~13 ; 约 2:13~17) 。
5. 他
公 开 揭 露 宗 教 领 袖 假 冒 为 善 的 本 性, 严 厉 谴 责 他 们 因 拘 守 人 的 传 统 而 废 掉 神 话 语 权 柄 的 错 误 做
法 (7:7~9, 13) 。
6. 对
于 那 些 拒 绝 悔 改 的 失 丧 之 人, 他 与 神 同 样 感 到 伤 心 和 痛 苦 ( 路 13:34 ; 19:41) 。
7. 他
特 别 注 重 教 导 神 话 语 中 的 道 德 原 则 ( 如 圣 洁、公 正、公 义、仁 爱、怜 悯 ) ,
反 对 徒 有 其 表, 丝 毫 不 在 乎 内 在 属 灵 光 景 的 宗 教 繁 文 缛 节 (12:38~40 ;太 23:1~36) 。
8. 他
宣 告 神 统 治 和 审 判 的 临 近 ( 太 11:22, 24 ; 10:15 ; 路 10:12, 14) 。
9. 他
宣 讲 悔 改 之 道, 呼 召 人 们 要 转 离 罪 和 世 界, 归 向 真 神 (12 节;太 4:17) 。
6:6
不 信: 正
如 耶 稣 不 在 缺 乏 信 心 的 家 乡 多 行 神 迹 异 能 一 样,今 天 教 会 的 不 信 也 同 样 会 拦 阻 神 能 力 的 运 行。 如
果 我 们 不 信 靠 圣 经 真 理, 否 认 圣 灵 的 恩 赐 或 弃 绝 神 公 义 的 标 准, 就 会 妨 碍 神 国 能 力 在 其 子 民 中
的 有 力 彰 显。 我 们 必 须 不 断 渴 慕 神 的 话 语 并 且 祈 求 神 “ 加 增 我 们
的 信 心 ” ( 路 17:5) 。
6:7
污 鬼: 参 3:15 注。
6:13
用 油 抹 了 许 多 病 人: 只
有 此 处 和 雅 各 书 5:14 提 到 抹 油 医 病。 油 可 能 是 圣 灵 同 在 和 能 力
的 一 种 表 记 ( 参 亚 4:3~6 注 ) ,
也 是 传 递 信 心 的 接 触 点。
6:17
拿 住 约 翰,锁 在 监 里: 参
太 11:7 注。
6:22
跳 舞: 参
太 14:6 注。
6:34
怜 悯: 怜 悯 是 震 撼 人 心 灵 深 处 的 一 种 情 感。 这 种 情 感 使 人 对 他 人 的 痛 苦 和 灾 祸 深 感 忧 伤 同 情, 并 且 热
切 盼 望 挺 身 相 助。 父 神 ( 申 30:3 ;王
下 13:23 ;诗 78:38 ; 111:4) 和 圣 子 耶 稣 (1:41 ; 8:2 注;太 9:36 ; 14:14 ; 15:32 ;路 7:13) 身 上 都 有 这 种 性 情。耶 稣 期 望 他 的 门 徒 在 任 何 时 代 中, 都 要 具 有 怜 悯 之 心, 特 别 是
当 今 这 个 对 他 人 身 体 和 心 灵 的 痛 苦 漠 不 关 心 的 时 代, 信 徒 更 应 当 遵 着 主 的 教 训, 深 具 怜 悯 之 心 ( 太 18:33 ;路 10:33) 。
6:41
五 个 饼,两 条 鱼: 参
太 14:19 注。
6:41 望 着 天 祝
福: 在
众 人 开 始 进 食 以 前, 基 督 为 着 食 物 向 天 上 的 父 献 上 感 谢。 信 徒 也 应 该 效 法 主 的 榜 样, 为 着 每 一 餐
食 物 感 谢 天 父。 如 果 我 们 怀 着 感 恩 的 心 领 受 食 物,就 表 明 我 们 承 认 神 对 我 们 的 眷 顾 和 供 应。 每 一
马可福音第六章
十一.仆人在拿撒勒遭厌弃(六 1 ~ 6 )
六 1 ~ 3 耶稣带门徒回到拿撒勒, 自己的家乡 ,祂曾在此当过木匠。到了 安息日 ,祂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不能否认祂智慧的教导和奇妙的神迹,但却很 希奇 。然而他们都极不愿意承认祂是神的儿子。他们认为祂是那 木匠 、是 马利亚的儿子 ,祂的弟弟 妹妹 仍在他们那里。祂若是以一位大能、胜利、英雄的姿态回到拿撒勒,他们会较容易接受。祂恩慈、谦逊地回来,竟 绊倒 他们。
六 4 ~ 6 这样 耶稣 便看明 先知 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通常得到较好的待遇。亲友与祂太亲密了,反而不欣赏祂和祂的工作。“在家比其他地方更难服事主。”拿撒勒人是受人歧视的,普遍的态度是,“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但这些社会上被排斥的人都轻视主耶稣。这话实在道出了骄傲而不信的人心!不信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祂只治好 几个病人 吧了。人的不信使祂诧异。麦勒警惕说:
这样的不信是邪恶的严重后果。不信把恩典和怜悯的管道都封上了,只有点滴能渗进饥渴的人心 9 。
耶稣再尝遭误解和蔑视的孤单,许多跟随者都忍受同样的痛苦。主的仆人常常显得十分谦卑。我们能否看透外表,认识真正的属灵价值?主不怕在拿撒勒所受的弃绝, 往周围乡村 把神的话 教训 人。
十二.仆人差遣门徒(六 7 ~ 13 )
六 7 十二个门徒 出发的时候到了。他们曾受过救主超卓的训示,现在以荣耀福音使者的身分出去。祂差遣他们 两个两个的出去 。所传的道有二人作见证便可定准。一同前往也可互相支持帮助。而且,二人一起在道德文化低落的地方会带来帮助。接, 祂赐给他们权柄,制服污鬼 。要注意,赶逐魔鬼别无他法,惟有神可以把这能力授予人。
六 8 主的国若属这世界,祂绝不会给予第 8 至 11 节的指示。这些指示与一般世上领袖所给予的刚刚相反。门徒出去并没有带备供应物── 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 。他们要信靠祂供应一切所需。
六 9 他们可以穿 鞋 ,带拐杖;拐杖会是为了防范野兽;他们也可以带一件褂子。肯定没有人垂涎门徒的随身物,也不会因盼望富裕而接受基督信仰!门徒一切的能力都出于神,他们全心全意投靠祂。他们朴朴素素地被差遣,然而,他们却是神儿子的代表,蒙赋予属神的能力。
六 10 无论到何处,他们都可接受款待, 住在那里,直到 离开那地方。这个指示叫他们不要四处寻找安舒的住处,他们的任务是传扬那位不求自己喜悦、不求自己益处的主。他们不可为追求奢华、舒适和安逸,就妥协,不传正确的信息。
六 11 何处拒绝门徒及所传的信息,门徒不必强留,否则就是把珍珠丢在猪前。他们离开的时候,要 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表明神弃绝那些拒绝祂爱子的人。
虽然有些指示只属暂时性质,后来被主耶稣撤销了(路二二 35 , 36 )。然而它们包含了长久有效的原则,给予每个时代的基督仆人。
六 12 , 13 门徒就 出去传道 叫人悔改,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我们相信抹 油 是个象征的动作,描绘出圣灵的安慰和抚恤。
十三.仆人的先锋被斩首(六 14 ~ 29 )
六 14 ~ 16 当 希律王 听到有一位行神迹者在国中游历的消息,就马上断言
是 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 了。别人说 以利亚 或 先知中的一位 ,希律却坚持是他 所斩的 复活了。施洗约翰曾是神的声音,希律把那声音压制了,现在希律因自己的行为被良心上的剧痛刺透。他会认识犯罪者的路是艰苦的。
六 17 ~ 20 现在故事回到约翰被处死的时候。施洗约翰曾责备希律与 他兄弟腓力的妻子 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希罗底现在是希律的妻,发怒起誓要报复。但希律尊重约翰是个 圣人 ,便拦阻其妻的戳力。
六 21 ~ 25 她的机会终于来临。在希律的 生日 筵席上,有当地的名人莅临, 希罗底 吩咐 女儿 进来跳舞。这 使希律欢喜 ,他应允那女子,就是他 国的一半 也必给她。受母亲唆使,她便要求把 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 给她。
六 26 ~ 28 王 中了计,便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善的判断,答应了要求。罪在他身上织了网,顺服的王受那邪恶的妇人和煽动情欲的舞蹈所累了。
六 29 约翰忠心的 门徒听见了 所发生的事,就把 他的尸首 领去埋葬,并去告诉耶稣。
十四.给五千人吃饱(六 30 ~ 44 )
六 30 这个在四卷福音书都记载的神迹,发生在祂公开传道的第三年初。 使徒 刚结束第一次差遣,回到了迦百农(参看 7 ~ 13 节)。他们可能被成功昏头脑,又或是疲惫腿酸。主知道他们需要歇息和安静,便用船载他们到加利利海岸上一处偏僻的地方。
六 31 , 32 我们常听见人说“ 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是指基督徒也不妨享受豪华舒适的假期。凯理写道:
若我们需要多休息一点,这主意是好的;就是说,若我们长期劳苦、不断舍己叫人得福,就可以肯定这是主的话吩咐我们做的 10 。
六 33 , 34 众人走陆路,沿湖岸跟随主和门徒。 耶稣怜悯 他们,因他们缺少属灵领袖引导他们,便饥饿,没有保护地徘徊;于是 开口教训他们 。
六 35 , 36 天 渐晚了, 门徒 看见众多没有东西吃的人群,有点儿不耐烦了。他们力劝主 叫众人散开 。救主要怜悯众人,门徒竟懊恼他们。我们看别人是干扰,还是我们爱的对象?
六 37 , 38 耶稣对门徒说:“ 你们给他们吃罢。 ”这话似乎很荒谬,妇人和孩子除外,那里聚集了五千人;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当然还有神。
六 39 ~ 44 接的神迹叫门徒看见,救主如何向饥饿的世界献上自己作生命的食粮。祂的身体要被擘开,使人得永生。事实上,经文中的话教人联想起主的晚餐。设立晚餐是为了记念祂的死: 耶稣拿 、祝福、擘开、递给。
门徒在事奉祂上,也上了宝贵一课:
1 .主耶稣的门徒毋须怀疑祂的能力能否供给他们的需要。祂既能用 五饼二鱼 喂饱 五千人 ,也能在任何情况下供应向祂坚信不疑的仆人。他们大可为祂劳苦,不用忧虑哪里有食物。只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就必得一切供应。
2 .将要灭亡的世界怎能有福音传播?耶稣说:“ 你们给他们吃罢! ”我们若把自己所有的交给主,虽是微不足道,祂能使它增加,成为多人的祝福。
3 .祂处事有条不紊,把群众分开一帮一帮坐下,有 一百 一排的,有 五十 一排的。
4 .祂拿饼和鱼 祝福、擘开 。不经过祂的祝福,食物便没有用处;不被祂擘开,就绝对不足够了。“我们没有把自己无条件献在人前,因为我们未经过破碎。”(选录)
5 .耶稣没有亲自把食物分给众人,乃让门徒去做。祂的计划是藉 门徒 去喂饱世人。
6 .食物足够众人(所有人)用。倘若今日的信徒肯为现在的需求而把一切交在主的工作上,福音就能够在这世代传遍天下了。
7 .剩下的 碎饼碎鱼 (十二篮)比擘开前还要多。神是位慷慨的赐予者,然而却没有浪费的,余剩的都收拾起来。浪费是罪。
8 .门徒若坚持要休息,这一个最大的神迹便不会发生。我们曾有多少次错过了呢!
十五.耶稣履海(六 45 ~ 52 )
六 45 ~ 50 救主不但能供应祂仆人生命所需,也照顾他们的安全。
耶稣差遣门徒上 船 渡到湖的西岸去,自己便 往山上去祷告 。在夜间的黑暗里,祂看见门徒因 风 不顺, 摇橹 甚苦,想要帮他们一把,就在 海面上走 。他们起初甚惊慌, 以为 祂 是鬼怪 ,祂就说话坚固他们,并上了船,立时 风就住了 。
六 51 , 52 事情以此评论结束:“ 他们心里十分惊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意思似乎是说,纵然他们看过主在分饼神迹上所显的能力,还是不认识在祂没有难成的事。他们看见祂在海面上行走也不必大惊失色,这跟他们刚才看见的神迹实不遑多让。小信使心愚顽,使属灵触觉迟钝。
从这个神迹,教会看见现今世代及其终局的图画。耶稣在山上代表基督现今在天上的事奉,为属祂的人代求。门徒代表祂的仆人,饱受生命的风暴与试炼。救主快将为属祂的人再来,把他们从危难、痛苦中释放,引导他们安抵天家的彼岸。
十六.仆人在革尼撒勒治病(六 53 ~ 56 )
回到湖的西岸,主被 有病的 人包围。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 ,众人都将有需要的人用褥子抬到祂那里。 街市 变作临时医院。他们想只要走近祂 摸他的衣裳繸子 ,凡摸的人,就都好了。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六章
iv. 祂自己的城弃绝祂(六 1 ~ 6 )
从地形上的不同细节来判断,睚鲁乃是加利利湖西岸一个傍湖小镇的会堂长老。如今耶稣与祂的门徒似乎从湖边移往内陆之加利利高地,因为祂的教导显然是在拿撒勒的会堂里进行的(虽然马可没有提起地名),那里永远是祂 自己的家乡 ,祂在这座城镇里面度过了孩提生涯,虽然祂后来居住在迦百农,也在那里工作(太四 13 );祂至终是“拿撒勒人耶稣”(十四 67 ),即使祂生在伯利恒,又以迦百农为根据地。认为这一点乃是先知预言之应验的,是马太,而不是马可(太二 23 ) 65 。
2. 即使是在拿撒勒,祂的教训果效也是令人惊奇的;凡是听见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否认其中所展现出来的 智慧 。他们也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否认祂在别的地方所行的神迹,但他们却也没有把这些事存记在心,只是关切它们的来源。事实上,他们更为关切的乃是技术上的问题“如何”,而非神学上的问题“为何”。然而问题本身的确是个好问题,它其实正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后来所操心的问题(十一 28 ):耶稣的权柄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像约翰的洗礼一样,祂的权柄只能是“从天上来的或从人间来的”。因为文士虽然提出第三个可能──从鬼魔来的;但从耶稣严厉的答覆看来,那是很值得怀疑的,虽然他们认真地考虑这个恶毒的提议。所以拿撒勒会堂里的会众所提的问题方向是正确的,只要他们能预备好接受那显而易见的答案。从一 22 开始,耶稣的权柄对于一切尚未被自己的神学成见弄瞎心眼的人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所剩下的就只是认识它的源头,而那将会在八 29 由彼得明确而直率地宣告出来。
3. 他们拒绝以耶稣属地的背景和关系作为祂能力的来源,乃是正确的。祂做这类的事,不是以马利亚的儿子,或约瑟家庭中长兄的身分,也不是以乡下 木匠 身分做的 66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逐一列举祂弟兄的名字时的困惑。但是他们在正确拒绝任何从人而来的可能之后,却迟疑不将祂的智慧与神迹归于属天的源头。他们对于将耶稣等同于神这件事踌躇不前,正如圣经所说的,他们就 厌弃祂 ,或“因祂跌倒”。关于耶稣,拿撒勒人“知道一切的答案”,他们不准备领受任何新的启示。引一句英语格言来说:熟识生轻视;甚至在祂自己的弟兄当中也是如此(见三 31 注释 )。耶稣自己在第 4 节也悲痛地引用一则类似的闪族格言:唯一不认拿撒勒先知的地方,正是拿撒勒(太二十一 11 )。
4 ~ 6. 所以,就在耶稣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祂属天能力的彰显,也就只是医治几个生病的乡下人;他们是因着病痛和需要,而谦卑地相信祂( 5 节)。这一位即将因叙利亚非尼基妇人的信心而欢欣的主(七 29 ),对于祂自己的同乡所表现出来之不信的程度感到不可思议( 6 节)。他们可能会对祂感到诧异,但马可在这里却说祂也对他们感到诧异 67 。
65 江森引述黎弗的话,后者指出:这是被弃绝之过程的肇端,至终引致耶稣在耶路撒冷受死。
66 在那个时代,“木匠”的工作当然也包括“建筑工”的工作在内。耶稣很少使用源自木工的隐喻(但见太十一 29 ),然而祂却经常使用那些来自建筑的隐喻 [ 参安德生引述罗灵生( Rawlinson ),将木匠译为“建筑工”。 ] 耶稣的职业只有在这处经文与马太福音的平行经文中提及。
67 柯兰斐在此指出:其实只有这两个地方是以耶稣为动词 thaumazo{ (诧异、惊奇)的主词;但是在马可福音的其他地方,耶稣对人的不信的反应乃是忧愁,甚至愤怒(三 5 )。
v. 差遣十二门徒(六 7 ~ 13 )
耶稣在地上的职事,似乎可以粗略分成两个时期:集中之地区性教导的时期,与比较一般性之巡回传福音的时期。差遣十二个门徒出去,乃是祂自己传福音事奉合理的延伸。事实上,这也正是祂最初呼召他们的部分目的(三 14 ),祂的目的就是要他们与祂同在(密集的教导),然后打发他们出去(向外广传福音)。
在这里和别的地方(如十一 1 ),耶稣似乎从来不曾打发一个门徒单独出去过,他们去的时候通常是以俩人为一组的 68 。门徒常以小组形式来往,或许可以说明何以留传下的门徒名单都是固定的模式,而不仅是为了教会在教导的需要上较为便利而已。这十二个人获得制伏污鬼的权柄( 7 节),所以他们就赶鬼,“传道,叫人悔改”( 12 节),用油“抹了”病人,治好他们( 13 节)。在这几节经文中,这三种功用全都“以行动”证明出来 69 。而这三种功用也全都是与神国的宣扬结合在一起,这国度已经在耶稣这个人的身上临到了。
8 ~ 9 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可能是在加利利几个较大之人口聚集的中心断然拒绝耶稣之后,所进行的一次“乡村布道”计划(见 6 节)。这个工作要求所有人员分散到各处去,是一种巡回的服事,是一种刻苦、专注于简朴的生活方式,为的是要激励人信靠神,并且将这种信靠彰显出来。这种简单的解释要比试着找出每一刻苦项目的微妙意义来得好。除此之外,所列举的项目在不同的记载中似乎也有差别。所以,重点是在于刻苦,而不在于其细节、目的或程度。圣经从未将刻苦这件事的本身视作一件好事,而是只有在某些环境之下必须的。我们没有理由可以主张这种特殊的克己模式一定要成为一个普世通行的规则,施加在任何时候的所有门徒身上;然而他们这种单纯的信心的确是个普世通行的规则,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后来在客西马尼园中,耶稣首次确定门徒已经彻底学会了不倚赖物质上的援助,就吩咐他们可以带着所拥有的辅助品:钱囊、口袋,甚至刀剑(路二十二 36 )。这绝不是代表他们缺乏信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知道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那些单纯地信靠、顺服神的命令而前行,仰望神供应一切需要的人所不可或缺的 70 。在圣经中,贫穷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然而,若是有需要,在服事神的时候却必须为了基督的缘故而欢喜接受。
10 ~ 11 门徒的使命可以从谦卑坚毅标明出来:他们要用尽一切的方法得到听众,但绝对不能强迫那些不愿意的人来听;然而,他们不把这样的拒绝看作是件小事,知道那拒绝福音之人会遭到什么样的审判。所以,传讲福音永远是一件喜乐的事,但是福音的教训关乎永恒,因此也绝不可等闲视之。 RSV 与 NEB 根据重要之大写古抄本,将第 11 节后半略去(“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还比较容易受呢”),这句话无疑是从马太福音十 15 加在这里的,它在该处当然是原来的经文所有的;虽然如此,它听起来的确像是耶稣的教导方式。正统的犹太人从外邦地区回到圣地时会“跺下尘土”( Anderson )。那些拒绝耶稣藉着祂仆人所传信息的人,不是“神的百姓”,但就神的国而言,他们同样使自己在律法所要求之“两个见证人”(申十七 6 )面前成为“外邦人”。
12 ~ 13 我们经常说到“属灵的”与“医治的”工作,仿佛是基督徒的见证中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样。早期的教会是否作如此的区分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他们虽然未必将疾病看作是与个人的罪有直接的关联(比较二 5 与约九 3 ),却是把所有的疾病看作是撒但权势的伸张。在这种情形下,抹油不是药物治疗,而是一个属灵的象征,虽然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路十 34 ),那个撒玛利亚人用“油和酒”倒在那个受伤之人的伤处,的确是当作药物来使用。门徒在这里所进行的抹油,似乎正是雅各书五 14 所说的抹油,伴随着祷告,可以使疾病得着医治。油是圣经用来表明圣灵同在的一个象征(王上一 39 ),所以,抹油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性的动作”,象征神藉着圣灵的大能所施行的医治。在新约圣经中,似乎有两种医治。头一种是戏剧性的用法,把医病用作一个“兆头”,经常是为福音的传扬预备机会;第二种乃是没有壮观场面之牧者的医治,正如雅各书中所说的,在教会的“肢体生活”中自有一席之地,与圣灵许多其他的工作并列。
68 米 尼尔认为这是顺服摩西律法与其规定,因为律法总是要求有“两个见证人”(申十七 6 ),这个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在这里,他们要去见证神的国已经近了;如果国度的信息被人拒绝,他们也要作定罪的见证。
69 今天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恩赐在门徒当中普遍到什么程度?因为在福音书中,它们似乎限于十二个使徒和那七十个门徒,除非我们简单把这些人视为全体的代表。在五旬节以后,这些恩赐似乎的确是普及开来了;然而,甚至在使徒行传里面,它们的运用似乎也是局限在比较广一点的“使徒”或“拓荒宣教士”圈子里面(包括司提反、腓利、保罗与巴拿巴)。学者们的意见有所分歧,有些人相信这类恩赐在使徒时代结束或不久之后就终止了(理由是不再有这样的需要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继续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的教会生活里面,而且实际上乃是福音的一个基要部分。在这一点上,马可福音无法帮助我们,除非我们将所谓的“较长的结尾”(十六 9 ~ 20 )看作是圣经正典的一部分。
70 孟逊以拉比在圣殿山上不准携带柺杖、鞋子和钱袋的禁令来解释,柯兰斐引述了他勒目上讨论这件事的语句;但这种解释似乎不如我们在正文中所说的。
vi. 希律给耶稣的评价(六 14 ~ 16 )
耶稣这一次在加利利巡回传道之旅,头一次引起希律的注意,当时加利利人就是在他的司法管辖权下(路二十三 7 )。马可上一次提及施洗约翰只是简略(一 14 )说到他被囚,意味着他传道服事的结束,与耶稣之传道服事的开始。第 17 ~ 29 节将会以插句的方式说明约翰被捕,至终被杀的原因,但在这里,只是陈述他已死去的事实 71 (施维策与安德生都解释说:这是整卷马可福音中唯一一个不是以耶稣为中心的故事)。主要的重点,同时也实在是在此介绍这件事的理由,乃是在于希律听到耶稣的消息,立即有的罪咎反应。事实上,他已经把约翰杀了;但他却不能使自己的良心默不作声,所以他认为耶稣是约翰“回来了”──从死里复活了。有一些古抄本的确暗示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但那并不改变希律自己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的事实。奇怪的是:虽然约翰终其一生从未行过任何神迹(约十 41 ),然而希律却对所有神迹中这个最大的神迹──死人复活,发生在约翰身上的──毫不怀疑。即使希律也具有足够的神学洞察力可以明白:如果约翰真的从死里复活,那么其他的神迹──就像有关耶稣的报导──不单是可能的,更是合乎逻辑的。比较耶稣一贯的态度,祂从来都不给祂的仇敌任何神迹作为“证据”,除了预言最大的神迹──祂的复活──之外(八 31 )。希律显然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要看看耶稣,希望能看祂行个神迹(路二十三 8 )。希律的这个希望原先可能是真实的宗教情怀,后来却变成只是一种对感官上壮观的场面之渴望而已。这种渴望绝对不是神所创造的,所以祂也不会去满足它;然而这一点有时候的确是教会一个危险的试探。属灵的生命是不能单靠情绪激荡来喂养的;真实的信心,却能够藉着神迹而更多创造出来。
15 ~ 16 正如耶稣后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问祂自己的门徒时一样(八 28 ),当时对于耶稣的本性与工作已经盛行着几种不同的解释;但直到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前,却没有一个人充分明白这个真理。但希律却阴郁地死守着他不安的良心所引起的看法;而 我所斩的 这几个尖锐的字眼更强调出他的自我折磨。事实上,希律家族的个性确实怪异:冷酷残暴,又具有宗教狂热。这个家庭的背景乃是以土买人,而不是以色列人;但希律在希伯仑环绕着亚伯拉罕的坟墓建筑了一道巨大的石造围墙,刻意要表示亚伯拉罕也是他们的祖先。事实上,希律这么做,出于迷信居多,并非出于由衷的信仰,他对于与耶稣有关之消息的反应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71 就如安德生所说的,马可把约翰殉道的故事“夹”在差遣十二门徒( 7 ~ 13 节)与他们回来的记载( 30 节)之间。这是不是马可针对作门徒的代价所提出的警告呢?他也同样把洁净圣殿的故事“夹”在咒诅无花果树之故事的前后两半之间,使那个“神迹”(兆头)的含义更为清楚;所以,这乃是他的笔法中一个典型的特色。
vii. 施洗约翰的殉道(六 17 ~ 29 )
与耶稣有关的这个不安的推论,与希律在道德上的认知是完全相等的。希律家(参:徒二十六 3 的亚基帕)对于宗教是一知半解的,但是这位分封王充分认识约翰的属灵声望( 20 节),对于他崇高的道德甚为畏惧。他不只乐意听约翰讲道,而且留意他所说的。第 20 节最好的读法是 游移不定 (和合本小字),暗示出约翰的讲道已经把希律逼到进退维谷之境,所以他就什么也不做,以避开这个问题。但约翰不屈不挠的态度却迫使他作个决定,先是将约翰下在监牢里,然后再将他杀害。第 20 节的“ 多照着行 ”(和合本),说明希律真的对约翰的教训有所反应,这是较不可能的读法,没有证据显出这一点来。同样的,本丢彼拉多也逐渐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思而对耶稣作个决定(十五 1 ~ 15 ),将祂钉在十字架上。 RSV 在第 20 节却加上 保护他 ,并无新意。
18 ~ 22. 约翰大肆抨击希律的乱伦,因而被囚;希律身为分封王,绝对无法容忍别人在他自己的领土内如此公然批评他;但约翰的抨击也带来一个更大的危险,就是希罗底那绝不死心的怀恨。约翰虽然已经身系囹圄,但对希律而言,约翰的生命可能没有太大的危险,这从第 20 节可以清楚看见。希律只希望堵住约翰的嘴,就算没有约翰的定罪,他所离弃之前妻的父亲亚哩达( Aretas )所施加予他之屈辱的打击,无疑已经是对他的淫行的一个痛惩。但对于希罗底而言,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她只不过是等待机会要杀约翰,她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却苦无机会( 19 节)。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那是安提帕(正如希律家族通常称呼这个成员的名字)的生日宴会。浏览一下这个家族的家谱,就可以看出其中所含一连串之杀人犯与近亲相奸的名字,现在再多一个谋杀者也不足为奇 72 。
22 ~ 25. 希律将约翰下在监牢里,乃是出于他对希罗底的迷恋;所以,甚至是对于伴侣的热爱也可能使人误入歧途。就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得希律的朝臣得以看见他冒冒失失地向一个跳舞的女孩许诺,还自以为是慷慨大方;向错误的要求妥协,还自以为是言而有信。在这件事情上,甚至连女儿对于母亲的顺服都变成了罪恶;所以,若是离了基督,甚至连“天然的”美德也会被扭曲而变成恶行。在旧约圣经中,耶洗别(王上二十一 7 )是另一个例子,她恶毒地反对神的仆人,由于对她忠诚,她的配偶也同样难辞其咎。同样地,在使徒行传中,亚拿尼亚似乎将她的妻子撒非喇引入欺哄圣灵的罪(徒五 2 ),神的国度所要求的,乃是更深的忠诚,越过了地上一切最亲密的人伦关系(十 29 )。
26 ~ 28. 毫无疑问的,希律的确对这个要求感到忧愁( 26 节),但他已经落入圈套,而且他自己也知道。使自己受到这种草率许下的诺言束缚,乃是错误的;照着去做更是大错特错;但若不照着去做,则会在他的贵族面前“有失颜面”,因为他们都已经听见王的誓言了。所以约翰就这样孤伶伶地丧命在死海( Dead Sea )边岸的玛盖耳斯堡( Machaerus )的阴暗地牢里。读者会很诧异:希律那些无情的朝臣面对盘子上的这一道菜究竟会不会大为震惊( 28 节);但马可并未强调道德层面,他只是让这个悲剧故事自己说话。约翰的门徒满有爱心地将他的尸首葬在坟墓里( 29 节),就这样结束了他一生的志业。马可是否认为亚利马太之约瑟的举动(十五 46 )与此类似呢?
29. 在巴勒斯坦,这件事似乎标明了那群颇有凝聚力之“约翰的门徒”就此告终;他们在礼仪上的习惯曾经被人引用来反对耶稣的门徒(二 18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从很早的时候开始,约翰的门徒就逐渐离开他,跟从了耶稣,而约翰对此甚表赞同,认为理当如此(约三 30 )。而今,约翰死了,他们回来安葬他,马太福音十四 12 加上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句,说他们“就去告诉耶稣”,这可能是强调更进一步的联合,虽然马可没有提到这一点。然而,从使徒行传十八 25 与十九 3 看来,在巴勒斯坦以外,约翰的门徒仍然自成一群,那里说他们仍然是在等候弥赛亚来临的一个“小教派”。所以,约翰的门徒乃是十足的正统犹太人(二 18 ),具有弥赛亚的盼望,但仅此而已。他们当中那些没有被逐渐茁壮之基督教会吸收的人,可能已经回头投身基督教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之爱色尼( Essene )派的活动,因为他们与这个团体有许多相似之处;或是投向异端群体,像曼底安派( Mandaeans ;译注:起源于巴比伦之混合宗教),施洗约翰在此派着作中有极显着的地位。
72 见 Johnson :甚至连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那时都是嫁给她的叔父。她乃是希罗底的第一个丈夫所生的女儿。
viii. 喂饱五千人(六 30 ~ 44 )
使徒们不仅向耶稣报告他们所做的事,也包括他们所说的;这段记载流露出清新可喜的气息。耶稣甚至在提议有段安息时间之前,先让门徒有时间向祂吐露心意,这实在是耶稣的真智慧。经过宣教行程的疲惫、忙碌,接触陌生的面孔之后,门徒们渴望能够与耶稣独处,共享安息。祂虽然不在乎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吃东西(参三 20 ),然而祂却没有要求那些疲惫的门徒作同样的牺牲。先前在加利利也有过一趟类似的巡回传道之旅,但有耶稣作伴;这次是那十二个人头一次单单倚靠祂的话语外出传道。
33. 在风尘仆仆之后,经由简短的湖上航行,回到熟悉的环境,这对于加利利渔夫们而言已经就是安息与松弛了。但加利利海面积很小,使得群众相当容易沿着湖岸步行,甚至超过小船,因为当时可能不顺风。现代的许多深水港都比整个加利利海来得大,今天普通的渡船也比他们这次所用的船只大得多 73 。在圣经上从来都找不到“大即是美”的理由,神经常在卑微不起眼的地方工作。与罗马或安提阿的规模相比较,基督徒这个小群诚然相形见绌,而这一点对他们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34.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像到当这群筋疲力尽的门徒在距离岸边尚远,看见这批难以摆脱的群众已经抢先抵达,一定会发出绝望的怨声。他们理所当然是极其疲惫的,这可以说明他们在第 37 节所发的问题何以含有恼怒的语气,此外他们在第 36 节显然是在暗示说群众已经多得无法教导了。耶稣虽然跟门徒们一样疲惫不堪,也像他们一样看见了这批群众,但祂 怜悯他们 ( 34 节) 74 。要注意的是:祂亲自向群众讲道,祂如今并没有叫门徒参与这工作。祂急于想要使他们在疲惫的传道旅程之后可以得着适当的歇息,而祂却毫不顾念自己的困乏。
35. 门徒们所提出的抗议绝对是合理的。天色的确 已经晚了 ,而那个地方也真的是 野地 。如果一定要让群众有饼可吃,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而且当然要花费很多的钱,最保守的估计,也要 二十两 银子才能喂饱所有人。所以,他们的估计是相当正确的,只不过遗漏了耶稣这个无可估算的因素。由于耶稣似乎“不讲道理”,他们压抑着的怒气逐渐滋长,因为神的道路对于“天然”人而言永远是愚拙的(林前一 18 )。所以,这个神迹乃是基督教最具关键性之绊脚石的一个例证,所有的人都与这些门徒一起遭受谴责;这是马可将他的材料用在“劝勉”方面的一个例子,而他从未特别引人注意这种用法,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
36 ~ 38. 这里的顺序十分有趣。先是门徒们看见群众的需要( 35 ~ 36 节),然后耶稣把供应这个需要的工作加诸他们身上( 37 节)。他们既愤怒亦羞愧地承认自己不足以承担这工作。然后,耶稣提醒他们:他们能够应付任何一个不是他们自己所引起的意外事件(因为我们不能“试探”神,太四 7 )。虽然他们所拥有的完全不足以应付,但只要先把它完全献给耶稣,让祂使用,他们就能够用所仅有的来满足这些需要。神不常引我们看见一个需要,除非祂的心意是要供应那个需要,而且是透过我们来供应,虽然我们自己可能不愿意。
39 ~ \cs17 40. 门徒们有信心,相信耶稣能够,而且一定会使用他们的不足,而这个信心一定得显在叫群众按着耶稣所希望的次序──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坐下。我们若说这个细节暗示神是一位有次序的神也不为过。祂在时间破晓之时从混沌中产生出次序(创一 2 ),祂甚至在崇拜中也喜爱次序(林前十四 40 ),以防人滥用属灵的自由而引起混乱;哥林多与罗马教会的信徒可能面临过这个危机 75 。但门徒们光有信心还是不够的,信心必须以某种与他们有关的行动彰显出来,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群众企盼的眼神注视之下,如果喂饱众人的神迹没有发生,门徒们这个时候看起来的确是愚昧的;但这信心必须冒险,才能显其真伪。“没有冒险,就没有信心”,即或太过简单,仍是一条极佳的经验法则。
41. 耶稣把饼拿起来,祝福了 76 ,就擘开,最后又递给门徒,分给众人。这么作的时候,门徒们几乎是不情愿地被拉入有分于神迹的施行。所以,在较深的层面上,耶稣自己在成为肉身之时也取了人的身体,而且祝福它,虽然马可在他的福音书中其实没有提到这一点。但马可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在最后晚餐时,耶稣如何拿起饼来,祝谢、擘开,然后才递给祂的门徒吃,说:“这是我的身体”(十四 22 )。只要我们把生命交在祂的手中,祂也能够照样拿起我们的生命,祝福、使用,使我们四围之世界中渴慕神的群众能够蒙福 77 。然而,我们灵意解释这件神迹固然合理,但是如贝罗所坚称的,一定不可忘记,很久以前那一天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五千个人的确吃饱了。由于长时间聆听神的话语,他们的确已经饿了,但那并不能降低这件事的真实性。
42 ~ 44. 神的供应有一个标志:它永远是够用的,而且超过我们的需要而有余;然而神也有一个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绝对不可以浪费( 43 节),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习成为神丰盛恩赐的好管家。十二个门徒大概每个人都收集了一个篮子的零碎,而且我们也可以确定这是他们往后几日的食物。他们不能够随便将耶稣已经预备的食物扔在一边,然后期望祂每一天都再施行类似的神迹。虽然那么做一定会非常令人振奋。我们必须注意:神保证要供应我们一切的需要,但未必会满足我们所有愚昧的愿望:湖畔的那一餐使人饱足,但食物却很简单。总是会有一些人埋怨神的供应。在旷野中的以色列人很快就对“天使的食物”(诗七十八 25 ;中译“大能者的食物”)感到厌烦,要求更多属地的食物(民十一 6 )。当门徒们第二天,或第三天嚼着鱼干和不新鲜的硬面包时,许多人无疑会有相同的想法。但是在神的经营中,我们所谓的超然逐渐变为自然;祂透过这两种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就着祂的供应而言,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分别。
73 葛伦伯( Grollenberg )收集的加利利海照片是最佳说明。
74 我们要留意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有多少最初都是源自怜悯人的物质需要,无论它们也同时具有什么神学目的。然而,这又是耶稣的神迹与旧约先知(如以利亚和以利沙)的神迹另一个连接的环结。耶稣之工作在属灵上乃是承接这些“先知的神迹”,而不是承接希利尼人之所谓的 theioi andres (“神圣的人”)所行的奇事。而这种希利尼人的群体是否存在,近来已经受到质疑,见 Craig Blomberg, The Historical Reliability of the Gospels ( IVP , 1987 ) , pp. 81ff ;也见 Kee , IDBS ,在 'Divine
Man' 项下。 Kee 正确地指出:“在主后第一世纪之基督教或异教作品中,没有这方面的可靠记载”。所以他认为马可福音中之耶稣的神迹与犹太人末世盼望的观念一致:神迹是国度降临的征兆。
75 姑且不论对错,初期教会常认为这些喂饱群众的神迹是圣餐的预示,这种观点必然不会被忽略,而这种解法也就不像乍看之下那么离题。但它也可能只是目击证人所留下来的一个栩栩如生的细节,以示记载的确凿。
76 柯兰斐认为 bera{ka{h (祝福)主要对象是神,而不是饼;这是正确的。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在神的名被尊为圣之时,擘开的饼也连带着一起被分别为圣。这一点阐明了新约圣经中许多的经文,或许“陈设饼”(二 26 )也是一样。
77 后来有些人读马可福音,或认为这件神迹与喂饱四千人的神迹有主餐的含义:约翰无疑作如是想(约六)。但是这种解释却令当代注释学者如贝罗等甚为恼怒,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无异要推辞使人饱足的责任。倪恩瀚则认为这件神迹明显与弥赛亚的筵席相关,也指涉以色列人在旷野以吗哪饱足的神迹。初期教会的主餐也是爱( Agape )的表现。
ix. 在水面上行走(六 45 ~ 52 )
耶稣打发那些疲劳过度的门徒到更远的地方去,更显出耶稣善体人意的慈爱;而祂自己则留下来叫众人散开,或许是给他们临别的忠告。然而,甚至在完成这件事之后,祂到山上去,却不是去休息,而是去祷告;事实上,只因为看见门徒们的船被暴风摇荡,才使耶稣停止祷告,前去救援他们( 48 节)。这里未必是暗示超然的异象,虽然那也不无可能。从耶稣正在祷告的高山上,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他们的船,特别是在有月光的夜晚。超自然的因素将会在稍后出现,就是 在海面上走 ( 49 节) 78 。笔者回想起曾经在天黑以后在加利利海上观看这类的船只,在银白色的水面衬托之下,可以清楚看见其黑色的轮廓。
这整件事是门徒生活的一个很好的例证,那是不断接受试验,并得拯救的经历;门徒们再次发现到(参四 35 ),他们之所以陷入险境,不是由于自己顽梗的意志,而是由于直接顺服耶稣的命令。起了暴风,并不代表他们偏离了神的旨意所命定的道路;相反的,神为他们所定的路是经过暴风,而到达湖的对岸。而且,耶稣这一次仿佛又把他们给遗忘了似的,他们在夜间独自在海面上摇橹,与恶劣的天气搏斗。然而,这场暴风,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像先前平静风浪之前的那场暴风一样(四 37 );而是一阵讨厌的、持久不断的逆风,需要非常辛苦地摇橹,才能使船稳定。然后,就在黑夜最深、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耶稣以他们完全预料不到的方式来拯救他们。在这两场海上风暴(参 4 节)上,门徒们起先必定觉得耶稣好像对他们漠不关心:头一次,祂在船尾睡觉;第二次,祂根本就不在现场,而是在山上祷告。在这两个场合中,祂仿佛对他们的危险毫不在意;然而,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马可为什么会说耶稣 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 48 节)呢?或许是要试验他们的信心,就像祂前一次在船尾睡觉一样(四 38 )。他们若有充分的信心,即使耶稣不在场,他们也必定能够安心。另一方面,耶稣或许是在帮助他们之前,要门徒充分体认他们何等需要祂;马可并未告诉我们答案是哪一个。
49. 门徒们的喊叫只不过是害怕,甚至未必是祷告的呼喊,更遑论是直接向耶稣发出之信心的呼喊了;但那已足以获得祂即时的回应。神乐意回答我们,并不受到我们贫乏的祈求所限制;有些初步对神的回应,我们自己都嫌不足(九 24 ),却常令耶稣满意。
50. 一如往常,耶稣所彰显神奇的能力只有令门徒们更为害怕与困惑。所以,耶稣开始进入他们的处境中,却徒增他们作困兽之争(参九 26 ,医治那被鬼附的孩子),不过很快就会平息。米尼尔指出:耶稣回答时所说的 是我 ,可能是刻意使用神的名字(出三 14 )。这只有增加门徒的敬畏之心,然而它也可以给门徒们一点线索,使他们认识耶稣真正的本性,如果他们心里尚未刚硬的话( 52 节)。
51 ~ 52. 就像前一次在湖面上的暴风一样(参第四章),耶稣的同在带给门徒平安与宁静。但福音书的作者却说他们没有从先前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学到功课,显露出他们的惧怕与惊讶。在马可福音中,甚至是在门徒身上,小信与心硬都是持续出现的两个罪。心硬乃是缺少属灵的知觉力,没有预备好要学习,至终我们只能怪自己;而更严重者如文士,最后犯下冒犯圣灵的罪。小信则是不能记住神过去的作为,不能将我们对祂本性的认识应用在目前的问题上。如果早期的基督徒,尤其是居住在像罗马这些重镇的,将这些暴风看作是他们必须经受的逼迫,那么这就是一个必须学习的重要功课了。
78 在这段上下文中,把海面解释为“浅水”,或者“沙滩”,或者更糟的是把 在海面上走 这个片语译作“在湖畔行走”,在解经学上真是荒谬绝顶。而且这些景象根本不会让这些熟稔的加利利渔夫如此害怕,甚或惊讶。无论我们是否喜欢,马可都是将它描绘成另一个“自然界的神迹”,为耶稣的神性作见证(参 51 节的 风就住了 )。在福音书中,没有一个门徒曾经在水面上行走,只有彼得例外,他是在基督直接邀请之下才得以如此(太十四 29 ),而且甚至连他也失败了。耶稣将某些能力分赐给祂的使徒(如:医病和赶鬼),但绝非祂的位格──神──中与生俱来的那些能力(所谓之自然界的神迹)。在伯九 8 ,神自己被描写为行走在水面上( Schweizer );在创一 2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x. 在革尼撒勒医病(六 53 ~ 56 )
马可福音中这段简洁的记载,一定是在许多类似场合中所发生之事的撮述。耶稣在一个地方医病,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自然而然就传开来。正是因为这样,今天有许多基督徒宣称身体得医治乃是全备福音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种说词似乎越过了圣经上的说法),或者至少是它一个重要的附属品 79 。群众对耶稣有了认识,对于自己的需要有所体认,相信耶稣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决定要把握有祂同在的机会:在身体或心灵得着医治的每一个例子中,这一切的因素全都存在。群众的反应既率真又不自私。一定有很多病人由朋友用褥子抬来( 55 节),而病人只求能摸摸耶稣衣裳的繸子,这样的信心也使我们回想起患血漏的妇人(参五 28 )。就像她得着痊愈一样,叫这些人得着医治的,不是摸衣裳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他们对穿着那件衣裳的人抱持的信心。
79 动词 So{zo{ 在新约圣经中的意思既是“医治”也是“拯救”(原先之闪语动词也是如此),这是圣经所用的一种简易的关联用法,从物质的意义衍生出属灵的隐喻。但属灵方面的得救乃是那些信靠基督之人必定可以得到的,而身体得医治却未必然,因为它乃是取决于神的全权旨意。 ──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六章
6:1 “自己的家乡”指拿撒勒(路4:16)。
6:3 称耶稣为“马利亚的儿子”含有轻视意味。因为犹太人总是说父亲的儿子,而不说母亲的儿子。这也可能如教会传统所说,耶稣的养父约瑟这时已死。
耶稣有弟弟虽在福音书中多处说及(可3:31;约2:12;7:3,5,10),但同时提四个人的名字只有此处及太13:55。本节还提到祂的“妹妹们”。毫无疑问,这些弟妹都是耶稣出生后,约瑟和马利亚亲生的儿女。耶稣复活后,祂的弟弟们才信祂。雅各写了《雅各书》,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犹大写了《犹大书》。
6:6 耶稣没有因为家乡的人不信而停止作工。祂继续仆仆风尘把佳音传开。
6:11
犹太人从外地回到巴勒斯坦,要把脚上的尘土跺掉,表示不受异教尘土的污染。门徒已经尽了所能传扬福音,要是众人不听,便与门徒无关,后果由听的人自己担当。“对他们作见证”一句可以意译为“作为对他们的警告”。
6:14
在新约历史中,希律的家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位希律王是希律安提帕,在主前4年至主后39年为加利利和比利亚地(在约旦河东)的分封王。关于希律家族的情形,请参《路加》简介中的〈参考资料〉。
6:15 “以利亚”和“先知”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参《约翰》1:21注。
6:30 本书只在此处使用“使徒”一词,好象要别于6:29所用的门徒;指出耶稣的门徒是奉主差遣去传福音的人。关于使徒,请参《使徒行传》书前的〈参考资料〉。
6:34 “如同羊没有牧人”出自《民数记》27:17,描写以色列的百姓没有神照顾的可怜光景。
6:37 二十两银子(原文作“二百个银币”)在当日是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门徒的意思是说,要喂饱这许多人怕要倾家荡产。
6:39
“一帮一帮”的原文有“一堆堆的花”的意思。众人穿着颜色鲜明的衣服一簇簇坐在如茵的绿草地上象一团团的花,情景至为感人。作者为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形象化,所记景象历历如绘。
6:43
参《约翰》6:12注。食物乃神所赐,不可糟蹋浪费,收拾碎饼碎鱼的篮子是犹太人随身携带的树枝编的小篮(kophinos)。8:8的另一喂饱四千人的神迹,所用篮子(spuris)可能较大,与保罗从大马色城墙上缒下的“筐子”为同一字(徒9:25)。和合本中文圣经此处译为“篮子”,8:8译为“筐子”是十分正确的。
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若将妇孺计算进去,人数要大得多。
6:48-52 四更天约为早晨三点钟。门徒的信心受到考验。他们惊慌,到现在心里仍是愚顽,不能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