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二章
第 2 章
可 2:3> 我曾为谁感动过?感动以外还有什么?
2:3 这个瘫子的需要感动了他的朋友,使他们有所行动,带他到耶稣那里去。当你知道别人的需要后,你会作出行动吗?许多人都有身体上和属灵上的需要,一些是你一个人就能去解决的,一些则需要其他人一同帮忙。瘫子的需要使这四个人作出行动,让别人的需要也叫你作出怜悯的行动吧。
可 2:4> 打开屋顶,把瘫子放下去,不太可能吧?
2:4 当时的房子是用石头建造的,房顶是平的,用泥混合草建成,屋外有楼梯通到房顶。这几位朋友可能是把瘫子从屋外的楼梯运上房顶,然后轻易地拆开房顶,把瘫子缒到耶稣那里去。
犹太人的主要宗教及政治团体
可 2:5-7> 犹太人对耶稣的认识不正确,错失了在耶稣里的丰盛;我又如何?
2:5-7 犹太领袖认为,声称自己做到只有神才可以做的事就是亵渎神,根据律法,这是死罪(参利 24:15-16 )。
耶稣宣称自己有神的赦罪权柄,宗教领袖没有误解祂的话,却下了错误的判断。耶稣没有亵渎神,祂所说的是事实。耶稣是神,祂藉着治好这个瘫子,证实自己的宣告是真的( 2:9-12 )。
可 2:10> 为什么人需要耶稣?
2:10 这是马可福音第一次记载耶稣自称为“人子”。“人子”这个称号强调了耶稣完全是人;“神的儿子”(参约 20:31 )则强调了耶稣完全是神。祂是神,有赦罪的权柄;祂是人,能体会我们最深处的需要和痛苦,帮助我们胜过罪恶(参 8:29-31 注释)。
可 2:14> 神从一个人人都讨厌的行业,提拔祂的用人,这可会改变你对厌恶的定义?
2:14 当时的税吏负责向指定地区的居民和商旅征收税款。税吏本可以从征收的税款中抽取佣金,但他们大多滥收税金以肥己。他们非但诈取金钱,充当罗马政府的走狗,甚至用部分税金支持异教,因此犹太人恨他们。
利未是使徒马太的别名,他写了马太福音。他是犹太人,曾受罗马政府委任作税吏。(参太 9 章人物介绍)
可 2:14-15> 我信了主多久才向人作见证?
2:14-15 利未遇见耶稣当日就在家里举行宴会,把耶稣介绍给朋友。他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立刻作见证。有些人认为初信者要等受过训练、灵命成熟后才可向别人介绍耶稣。其实,初信者也可以像利未一样运用已有的知识、技巧和经验,马上跟熟悉的人分享信仰。
可 2:16-17> 我最讨厌的是什么人?我怎样看待这些人?
2:16-17 自义的法利赛人看见耶稣与罪人一起吃饭就摆出义愤填胸的样子。耶稣乐意跟罪人交往,祂爱他们,知道他们需要听祂讲的话。不论是富是贫、是善是恶,只要是需要或渴望听祂的信息的,祂都会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需要基督的人不一定可爱可交心,但我们也得跟他们交朋友。你曾忽略过一些声誉不好的人吗?也许他们就是最需要你的人,要从你感受基督的爱,听祂的信息。
可 2:18-22> 现代的青年人也有的在禁食,常是为着减肥,殊不知禁食有更深的用意……
2:18-22 约翰本人有两个目标:领人悔改,预备人迎接基督。他这严肃的信息使他自己和门徒禁食。禁食是谦卑和悔罪的表现,也是静思和警醒的操炼。禁食倒空身体,使身体不被食物填满;悔改倒空生命,使生命不被罪恶充塞。耶稣的门徒不用禁食,因为耶稣跟他们在一起。耶稣没有谴责禁食的人,祂自己也禁食了四十天(参太 4:2 )。然而,祂强调禁食要有正确的动机。法利赛人一个星期禁食两次,为要显示给别人看自己是多么的圣洁。耶稣要说明,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禁食,就歪曲了禁食的意义。
可 2:19> 神用新郎新娘比喻自己与子民的关系,你用什么来比喻目前你跟神的关系呢?
2:19 耶稣把自己比作新郎。圣经也常把神的子民比作新娘,把爱他们的神比作新郎(参赛 62:5 ;太 25:1-14 ;启 21:2 )。
可 2:21-22> 墨守成规的法利赛人不能接受耶稣的新思想,你对新事物又抱什么态度?
2:21-22 当时,人们用不漏水的羊皮袋子装酒。新酒变陈,便会膨胀,使皮袋拉伸,所以新酒不能倒进已经拉伸的旧皮袋里,否则那又旧又硬的羊皮就会破裂。
法利赛人就好像旧皮袋一样僵硬,被人为的思想和规矩限制,不能接受耶稣,不能相信祂。我们的心灵也可能会像旧皮袋一样变得僵硬,而不能领受基督所赐的新生命。所以,要时刻保持心灵开放,领受耶稣改变人生命的真理。
可 2:23> 未割尽的麦穗是留给穷人和旅客的,你有没有给有需要的人留下“麦穗”?
2:23 律法说明农夫收割时,不可以割尽田角和田头,好让旅客和穷人可以拾遗落的麦穗吃(参利 19:9-10 ;申 23:25 )。在田边掐麦穗吃是当时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不算犯法。走在人家田间的阡陌上也不算是闯入私人重地。
可 2:24> 法利赛人只看到律法的外衣,看不见律法的真义。我对属灵规矩的了解是不是也这么肤浅?
2:24 神的律法说明在安息日不可以收割(参出 34:21 )。这条律法的原意是让农夫不要因贪心在安息日下田工作而忽略了神;同时也让工人可以休息。法利赛人却把耶稣和门徒掐麦穗说成收割。耶稣和门徒显然不是摘来售卖赚取利益,只是找东西吃罢了。法利赛人只看律法字面上的解释,漠视了它的真正意义。
可 2:24> 维持制度,合理;体恤人的需要,合情。要二者选其一,我可怎选?怎样可以情理兼备?
2:24 很多法利赛人甘于被人订的条例和传统囚禁,以致看不清楚什么是善是对。耶稣暗示安息日是行善的日子( 3:4 )。神设立安息日作为休息和敬拜的日子,不是要我们只顾休息,连举手之劳也不帮助人。不要让你的“安息日”变成纵容自己自私自利的机会。
可 2:25-28> 我有时也会只要求别人遵守规则,而忽略了其背后的……
2:25-28 耶稣用大卫的例子(参撒上 21:1-6 )来指出法利赛人的指摘是何等的荒谬。神设立安息日是为人而不是祂自己的益处。人在安息日休息,不会叫神得到什么好处,却可使人花时间亲近神,让身体和灵性都能够恢复元气。法利赛人却认为安息日的条例比其意义还重要。大卫和耶稣都明白神律法的真正本义是增进人对神和其他人的爱。我们若不明白律法的本义,就不要把律法强加于别人身上,否则只会作出不适当的判断,伤害别人。──《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二章
罪得赦免(二 1 ~ 12 )
瘫子被四个人来见耶稣( 3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能医治瘫子。他们排除各样困难,甚至拆了房顶,为的是要把有需要的人带到主耶稣面前。今日我们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是否: ① 竭尽所能把人带到主面前? ② 相信主能解决人一切的困难?
痈子被来是要医治身体上的疾病,但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行动的表现,不但解决了瘫子身体方面的要求,甚至将他未有看见的生命问题也解决,把他的罪赦了( 5 )。
面对赦罪的权柄和医治的能力,文士无法衡量哪一样容易;耶稣把能力和权柄都显出来,因为祂有赦罪的权柄,所以祂亦能医治人。反而能医治身体疾病的医生,却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只有那位能解决生命问题的神,才能解决人类一切的问题。结果瘫子罪得赦免( 5 ),然后病得医治( 11 )。
祈祷 主啊,有赦罪之恩,有医治的能力,我赞美。
生命更新(二 13 ~ 22 )
.主来世上的目的是要寻找失丧的人,罪人需要救主,义人不需要,正如有病的人才需要医治者,而健康的人则不需要。今日人类真实的写照,便是太多人自以为没有问题,不需要救主,但主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是不因人的拒绝而改变的,只要人随时求祂,祂必拯救。
.主来到世间,给人的丰富是人可以用欢喜快乐的心去领受的。在仪式上的虚伪拘谨,不是真正内心的表达,人是有感情的受造物,我们必须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我们的神。
.新酒须装在新皮袋里。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是不能透过旧的意志、感情、习惯和性格把它表明的;凡在基督耶稣里新造的人,不但内在生命有改变,连他的一切都应有所改变。你的旧脾气不能把新生命彰显,你的旧性格亦然;以前你的一切为自己,现在一切为主而作。因此基督徒必须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神的善良(参罗十二 2 )。有内在的新改变,而无行为上的更新,这种更生是说不通的。
祈祷 主啊,我愿的生命在我里面成为力量,助我身心改换一新。
安息日的主(二 23 ~三 6 )
法利赛人遵守仪文、谨守律法太过于矫枉过正,以致他们订下了一些自我困囿的规条仍不自知。这些规例成了法利赛人的主人,他们藉这些规条来评定别人的是与非(二 24 ,三 2 ),而自己却在这些规条下沦为奴隶。
耶稣来了,祂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作为全律法的主,自不受律法所限制,可以清楚把律法的精意表明出来;祂亦深知什么是“主动”,什么是“被动”,祂表明律法是为人而设立的(二 27 )。神先造人,后颁布律法;安息日的设立是为人,而人若受安息日辖制,则安息日便成为人的主人了。法利赛人墨守成规,沦为律法的奴隶,被安息日所辖制而不得真自由。主耶稣来了,把人从律法中释放出来,因为祂是主,也是安息日的主(二 28 )。
安息日的主能在安息日行善救命,完成神的工作(三 5 ),祂行神迹医病,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法利赛人却因仪文而心里刚硬,难怪耶稣心里忧愁(三 5 )。
祈祷 主啊,求使我做一个从心底里遵行父神旨意的人。──《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2章 注释
2:1-12 耶稣治好瘫子
4 「拆了房顶」:巴勒斯坦的房顶多是平的,屋旁有梯级可上去
。这些屋顶是用瓦块或树枝和黏士混合盖成的,因此易於拆通。
5 「你的罪赦了」:见太9:2注。
10 「人子」一词,在新约中除徒7:56一次外,全是耶稣的自称,
这称呼於旧约已有出现(诗8:4中译为「世人」,诗80:17;
结2:1等);
当中但以理所描写的、经苦难进到荣耀的人子(7:13-14, 21-22
),似是耶稣取材的背景。
2:13-17 呼召利未
14 「利未」:亦即十二门徒之一的马太(见太9:9,串9)。
「坐在税关上」:迦百农附近设有税关,利未可能是在此替分
封王希律徵收关税及其他税项。
15 「税吏」:见路3:12注。
16 文士的不满,见路5:30注。
17 「康健」、「有病」:比喻人在神面前的属灵境况。
「召」:指呼召进神国,参路5:32「召罪人悔改」。
「义人」在此指自以为义的人。参罗3:10, 23。
2:18-22 论禁食问题
18 「约翰 ...... 禁食」:见太9:14注。
19-20 「禁食」是自我降卑和哀伤的表现。当耶稣和门徒在一起的时
候,他们应当欢喜快乐而不是禁食。但当耶稣离开他们(新郎
被带走」之时,禁食是合宜的表现。
(见太6:16-18; 9:14-18; 路5:35注)
21-22 假如把未经水洗的新布补在旧衣的破洞上,当洗濯时,新布做
的补钉会抽缩,使衣服益发破裂;倘若把仍在发酵的新酒放在
再无弹性的旧皮袋里,酒发酵时便会涨破皮袋。这比喻耶稣所
传活泼的天国信息,与犹太教陈旧的仪文主义难以相配,须有
新的形式表现。
2:23-28 论安息日招麦穗
24 见太12:1-8注。
25-26 见路6:3-4注。
按撒上21的记载,当时的大祭司是亚希米勒;亚比亚他为其儿
子(见撒上22:20),日後成为大祭司(代上18:16)。
27-28 神设立安息日是为了人的好处(见申5:14),而不是要使人受
缚:同样,赋有神权柄的人子能冲破时人妄加於安息日的藩
篱。
思想问题(第2章)
1 在迦百农、为什麽这麽多人拥挤着耶稣,他们有什麽目的?
你到主面前的目的又是什麽?
2 耶稣在医治瘫子一事上,为什麽特别指出「赦罪」的问题?
3 请给2:17的「义人」和「罪人」下一个定义。
你认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需要耶稣吗?为什麽?
4 当时的法利赛人对耶稣采取什麽态度?
他们为何对耶稣不满?
耶稣如何面对他们的挑战?
当有不信者攻击或反对你时,你从耶稣身上学习到什麽应采取的
态度和行动?
5 「禁食」对今天教会有何意义?
在什麽时候「禁食」才适合?
马可福音第二章
不可拒绝的信心(二 1-5 )
当耶稣完成了在四周的会堂传道使命之后,于是返回迦百农。这个消息随即传开了。当时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是十分公开的;每户人家在早上便把门口打开而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出的。除非有私事要办之外,通常的门口是没有关上的。张开的门口,表示公开邀请别人进来。较卑微的人家,屋子是不设前厅的;所以门口对开便是大街了。正如现在耶稣站 的屋子就是这样了。众挤满门口拥塞街旁,而致水泄不通;人中每一个人都带紧张的心情,要听耶稣有些什么话对他们说。
有四个人抬 一个瘫子,这瘫子是他们的好朋友,放在一张担架上,朝人堆中走来。碰来撞去也找不到进路,于是心生一计,企图把他们的朋友弄进屋子去。原来巴勒斯坦的房顶多是平的,可以作为乘凉坐立之用,而通上屋顶的梯级是设在屋外的,屋顶用木梁每隔三尺左右,墙对墙横架支撑;木梁之间 ,用简单的灰泥和木材混杂而堵塞的,整个屋顶都是用灰泥填平,所以许多时候他们的屋顶长出杂草来。人们揭开木梁之间的灰泥并不难,而修补的过程亦十分简单。现在这四个朋友就是抬那个瘫子到屋顶上。挖开了灰泥,而缒下担架在耶稣的面前,耶稣深深体会这四个人的信心,不畏人堆阻塞而想尽办法抬他们的朋友到来求医。耶稣望 这个病床上的人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这是医治方法的第一个步骤,看来有些古怪。但在当时的巴勒斯坦,特别是在耶稣的时代,这个方法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一个必需的过程。犹太人认为罪和受苦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所持的意见,就是当人受难之前,必然曾经犯过罪,这就是约伯的朋友所辩论的根据了。提幔人以利法坚持一个理由:‘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伯四 7 ),犹太人的拉比们也有一句格言:‘人的病痛是永远不能获得痊愈的,除非他的罪过先完全获得赦免。’直至今天,仍然过 原始生活的人,都持这个见解的。杜尼耶曾说:‘海外传道人不是报告过那些未开化的人,仍然以为疾病是从玷污神圣而得来的吗!当他们皈依基督教之后,若果遇到生病的时候,自己不敢去守圣餐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仍然受到上帝的斥责的。’犹太人认为一个人生病,一定是因为上帝愤怒而发生的 。当然从事实上来说,许多疾病都是从罪恶而引起的,还有更真确的一点,就是有时疾病也许未必因自己的罪而引起,但是却大多数与别人的罪过有关的。我们未必一定采取犹太人所坚持的意见,把罪和疾病混在一起相提并论,但任何一位犹太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医治的先决条件,必须先饶恕所犯的罪过。
这个医治的故事,可能意会到更深一层的意思,因为犹太人常把罪和病混在一起来看,那么瘫痪的病症也有可能和人的良知有密切的关系的。许多时候,潜意识的力量能够控制整个身体,所以罪的感觉同样会导致人的身体瘫痪。
心理学家举出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一个女子在默片的时代,替人在戏院里伴奏音乐的。平时她的表现是十分正常的,但当院内的灯光熄后,观众抽烟的气味开始笼罩整个地方,她便开始觉得身体麻木了。最初她还能勉强支持,但后来情况开始恶化,而至全身瘫痪。医生诊断她的身体是完全正常的,最后用了催眠术,然后找出她变成瘫痪的原因。原来当她数星期大的时候被放置在一个旧式绣花垂帘的婴儿摇篮里,她的母亲经常抽烟的,常俯下身子看她,烟圈在篮子上冒升;有一次篮子上的垂帘 了火,虽然只有 三两 分钟火亦随即扑灭了,而且她亦没有受伤,但在她的潜意识底下,这一刻恐怖惊惶的意外便永远留下一个 阴影,所以在戏院里,黑暗和烟味刺激了她的潜意识,而引至她的身体瘫痪,而她自己根本也不知发生何事的。
这个故事中的病人,是否也因为良心里深感到罪孽的重担,而至身体瘫痪呢?他是否自己相信,因为罪的缘故而致瘫痪呢!耶稣第一句向他所讲的话就是:‘孩子,上帝再不对你愤怒了,一切都妥当了。’这句话,好像大人安抚一个怕黑的小孩子。他对上帝畏惧的心,和远离上帝的心,全部改变过来,心里的重担完全挪开了,把罪的念头挪开,便成了他完全康复的主要原因了。
这是一个十分美丽动人的故事,因为它告诉我们,耶稣第一件对我们要做的事,是向我们说:‘孩子,上帝对你再不存 怒气了,回家吧!再不要疑惧!’
不可争辩的议论(二 6-12 )
正如我们所见,耶稣吸引了 众,但同时也引起当时犹太人宗教领袖的注意。犹太人当时的最高组织是‘公会’,它的职责是要护正统的信仰思想,譬如他们可以审讯假先知。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他们已经派出爪牙,查探耶稣的行动;这些爪牙已经在迦百农活动了,他们站在众的第一排,带批评和刺探的敏锐眼光,留意每一件事情的进行。
当他们听到耶稣讲一句话‘你的罪赦了。’他们觉得十分震惊,因为照 犹太人的信仰,只有上帝才可以赦免人的罪;耶稣所讲 的话是亵渎的,带来的惩罚,是用石头打死的(利廿四 16 )。但当时他们还未准备好和耶稣公开作对,但耶稣亦不难看出他们的心底里,私论 什么。所以耶稣以他们的立场向他们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犹太人相信罪和病两者是互为因果而不能分割的。一个病人因为犯罪而致生病,于是耶稣问他们:‘说那一句话比较易呢?──“你的罪赦了”抑或“起来行走吧!”。’任何一个江湖郎中都会同意‘你的罪赦了’是绝对合理的,但是耶稣单讲“你的罪赦了”不能证明这句话的效能,若讲‘起来,行走吧!’则可以证明这话的效力。其实耶稣在这个辩论中,目的是让他们知道:‘你们的心中认为我没有权柄去赦免人的罪,但你们又知道人患病是因罪而起,而人想得到痊愈之前,又必须得到罪的完全赦免。那么你们留心看的怎样把他医治吧!’。耶稣于是说:‘起来,行走吧!’这句话立时发生了效力,那人获得痊愈了。
这些律法专家这次‘作法自毙’了。他们本身的信仰认为罪若未得赦免,就不会痊愈,而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他是一个痊愈的人了,这就是说,他的罪获得赦免了。如此也证明了耶稣真的能够赦免人的罪。耶稣难倒了一班律法专家;而更坏的就是激发了他们的怒气。他们对这件事再不能袖手旁观;倘若让耶稣如是继续下去,他们的正统信仰便会瓦解了。在这件事上,耶稣简直替自己签了一张死亡状──这点耶稣自己是知道的。
整件事都呈现 一个十分困难的情况,耶稣能饶恕罪,这到底含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找到三个不同的方法的解释。
(一)耶稣把上帝的饶恕 传送人类 。当大 犯罪之后,拿单前来责骂他。大在震惊之余,于是谦卑的承认自己的罪。拿单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撒下十二 1-13 )这不是拿单饶恕大 ,而是拿单代表上帝传递了饶恕的信息,让大知道上帝已饶恕他了。所以我们可以解释,耶稣把上帝饶恕人的信息,清楚的告诉了人。这是 合理的解释,但并不代表了全部的事实。
(二)我们可以解释,耶稣作了上帝的 代表 ,约翰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 22 ),倘若耶稣有了权柄去审判人,那么他自然代表了上帝,有权去饶恕人了。让我们举一个生活上的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但比喻自然也有它的限制的。一个人可以委托授权人,替他处理财产和业务,他同意这位授权人全权代表他做一切的事。同样,上帝授权耶稣做一切的事情,使祂赋有上帝的权柄和一切的权利,所以耶稣所讲的话,就是上帝自己的话了。
(三)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方法去解释。在耶稣的整个生命中,我们清楚看见上帝对人的态度。这个态度和人所想像中的上帝刚好相反。上帝的态度,从耶稣所展示的来看不是严厉,苛求,正义和不断的要求我们遵行一切命令;而是一个充满完全的爱的态度,上帝的心,充满 热忱的爱和饶恕。让我们作一个比喻来解释。韩路易斯( Lewis Hind )在他的散文中,描写他如何从新再认识他的父亲。他一向都尊敬和景仰的父亲;但他实在对父亲有点惧怕。在一个主日礼拜的时候,当时的礼拜堂十分闷热,于是他在极度疲倦之下,有浓厚的睡意;眼睛也张不开来,而头也摇摇欲坠;他知道父亲的手移到他的面前,他直觉以为父亲一定要摇醒他或打他一下,但父亲却没有这样做,反而轻轻的微笑,把手围绕他的颈项,他于是紧紧的靠近父亲的身旁,很舒服地歇息在父亲的怀抱里。从这一天开始,他发现父亲并不是以前所想像中的那一位父亲,这是一位充满 爱和关心的父亲。这就是耶稣替人和上帝所做的事了。耶稣简直可以说,能亲身把上帝的饶恕带到地上来,人若没有耶稣的话,就永远不知道饶恕到底是什么。耶稣所做的,就是向人说:‘我来告诉你,在这地上就是现在的一刻,你是一个获得赦免的人。’耶稣能够完全把上帝爱人的态度展示给人看。祂可以说:‘我饶恕你。’因为上帝在耶稣里面,直接 的向我们说:‘我饶恕你了。’
呼召众人所憎恶的人(二 13 , 14 )
犹太人的会堂,渐渐地严拒耶稣于门外,不欢迎耶稣前来讲道,耶稣和那些墨守成规的正统犹太人宗教领袖互相对立的阵线于是展开了。耶稣不在会堂而在湖边讲道。祂的礼拜堂就是设在空旷的山头;蔚蓝的天空作了祂的屋顶;山边和渔船作了祂的讲道台。当上帝的儿子竟然被摒弃而不准进入上帝的家里时,这就意味 一件可怕的事情的开端了。
耶稣一边在湖旁行走,一边向 众讲道,这是拉比一向的讲道习惯,他们通常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或在空旷的地方漫步时,门徒围绕而听他们的教训 。耶稣当时的情景就像一个周游的拉比,在户外传授他的教训。
加利利是古代重要道路的汇集中心之一,他们有一句话:‘往犹大地是一条绝路,但加利利则四通八达。’巴勒斯坦是欧洲和非洲之间的桥梁;一切陆上的交通必须经过这里的。从大马色海路引来那条通道,是必须经过加利利,抵达迦百农,再到迦密,沿 沙仑的平原伸展至迦萨路而通往埃及的。它是古代几条重要康庄大道之一。另一条路由西岸的安格拉( Acre )横过约但,通至阿拉伯和罗马的边境,是军队和商旅必经之地。
当时的巴勒斯坦是分开统治的。犹大地( Judaea )是罗马委派巡抚直接统治;加利利是希律王的一位儿子安提帕( Herod
Antipas )所管辖;另外三个藩郡( Gaulonitis, Trachonistis, Batanaea )是由希律另一个儿子腓力( Philip )掌管。从腓力的领土通到安提帕的境内,必须经过迦百农的。所以它是一个边境的巿镇,同时设有一个税关。当时出口和入口的货 都必须纳税的,而迦百农就是征税的据点。当时马太就是一个地方税吏。他不像撒该,直接替罗马服务,而是希律安提帕属下的一位官员;但无论替谁人工作也好,税吏是当时人所憎恶的。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略述关于马太和耶稣两人的事。
(一)马太是众人所鄙视的。税吏在当时的社会,从来是不受欢迎的;当时的人憎恶税吏,因为他们通常尽量榨取税金,把规定所收的余额,全部放进私囊,所以极为人所不满。一位希腊路西安( Lucian )把税吏与犯奸淫者,淫媒,谄媚和阿谀的人看为同等。但耶稣能爱别人所唾弃的人。别人羞与为伍的,耶稣却能向他们伸出友谊的手。
(二)马太当时的情况是内心非常痛苦的。他必定听过关于耶稣的事;他必定知道,可能从 众的口中听来,关于耶稣的好信息;他必定曾在心中对自己所作所为不满意。但是他怎能混在人中去听道呢?他是一个正统 派认为不洁净和不受欢迎的人。韦活( Hugh Redwood )讲述一个住在伦敦船坞区的妇人的故事,她经常参加一间礼拜堂的妇女团契,后来她和一个中国男子同居,并且生下一个混血的孩子,以后每逢聚会时,她必携带自己的孩子到礼拜堂,她觉得礼拜堂的聚会给她很大的安慰,所以她从不间断的参加。直至有一天,牧师对她说:‘从今开始,请你不要再参加聚会,因为其他的妇女说,若你再赴会的话,她们便停止前来了。’她望 那位牧师,若有所失的回答说:‘牧师,我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但试问有什么地方可以让罪人寻求安慰的呢?’后来救世军欢迎她参 加他们的聚会,于是她又能从新投进基督的怀抱里。
这正好是马太的遭遇,他找不到收容他的地方,直至那位专为失丧的人而来的耶稣,把他认领,然后能回复正常的生活。
(三)现在我们再看耶稣。照 经文的记载,祂在湖边走路的时候呼召马太的。有一位伟大的学者指出:‘耶稣在走路的时候,也不想失去机会。’真的,祂从未失职或忘记祂自己的工作使命。我们也应该仿效基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边忙碌行走时,一边仍注意呼召人,皈依基督,这样我们的收获,必定亦很丰富的。
(四)在耶稣的门徒中,马太所放弃的是最多和最大。他真的能够舍弃一切而跟从耶稣。彼得、雅名、安得烈和约翰等人仍有机会重操旧业;海里的鱼是捕之不尽的,他们重操旧业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马太则不同,他真的把自己的后路完全封镇了。他因一时的决志从主,而放弃了一份入息优厚的职业,从此,再没有机会复职的。这样的决定,必定是一个能立大志,能创伟业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时也需要像马太一样,作出这样重要的决定的。
有一位十分有名望的人,经常爱在英国达特木森林区的山路行走的。每逢看见一条小溪的时候,他习以为常的把外衣除去,抛到对岸,他定了继续向前走的决心,溪水也拦阻不了他的。
马太就是这样的人了,当他决定了跟随基督之后,他肯把自己一切所有的,完全抛弃,不容自己再折返旧路而行;而他的决定证明了他是对的。
(五)我们从马太的决志跟从耶稣,可以见到三件事。
(甲) 他得到一双廉洁的手 。从此他可以理直气壮,走在人的面前,而不再觉得羞耻。他可能过 一个艰苦的生活,以前的奢侈和舒适享受不复有了;但从这天开始,他是一个心清手洁的人,他的心境是宁静平安的。
(乙) 他失去一份优厚的职业,但却获得一个更重要的职位 。有人说,马太把一切都抛开,只留下一枝写作的笔。学者知道马太福心并不是第一部写耶稣生平的福音书;但深信马太福音的内容是所有历史卷籍中,最贵重的一本;这是第一本清楚记述耶稣的教训的书;马太自己亲手写的。他的心思随 一个极有系统和有条理的方法,以流利畅通的文字和手笔,把耶稣的教训精细地记录出来,马太这样的尝试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人了。
(丙)我们觉得很出奇的就是马太能在这样造次的决定当中,竟然得 了一件无价之宝──就是 永恒的生命和举世驰名 。马太的名字和写耶稣的生平事迹的流传,便永远连在一起。假若他没有跟随耶稣,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就是仍然继续任职为税吏,仍然为人所辱骂和憎恶;但他因为跟从了耶稣,他把耶稣的话记录在书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马太的大名了,人若能对上帝忠诚,放弃一切而遵从的话,上帝必定厚厚的奖赏他的。
在最需要的地方(二 15-17 )
耶稣再一次向那一班正统的犹太人领袖挑战。
当马太跟从了耶稣,随即邀请祂到家中设筵庆贺。他既然发现了耶稣,自然也想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可分享这个重大的消息。马太的工作使他与普通人隔绝,而他唯一可以来往的,自然也是一些受人鄙视的人了,所以马太的朋友全是社会人士所轻看的一 。当时耶稣立刻答允,到马太的家中坐席,而这些所谓社会下贱的人也乐与耶稣为伍。
从这件事来看,我们清楚看见耶稣和那些正统的宗教人士,包括文士和法利赛人在内,两者不同之处。他们不把罪人看在眼内,而罪人亦很怕搭上他们的;他们的眼睛长在额角上,常常带 判断的在最需要的地方口吻去批评罪人,自然从不会想到进入罪人的家里去。
当时的犹太人分为两类,一是按照律法而做人的;二是一班不依循律法而生活的人,称之为 地上的平民 ( The people of the land ),这些地上的平民没有守足一切的律法,也不依那些严谨的法利赛人的规则去做。所以正统的犹太人对地上的平民常存 隔离嫌弃的态度;自视为正统的犹太人,绝不和他们交往,不 交谈,不结伴同行,并且在可能范围内,不作生意上的来往;若果自己的女儿与他们通婚的话,他们则会看作自己的女儿,掉进森林,让野兽吞噬了似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不能接受他们的款待。这样,耶稣公开的走进马太的家里,并与罪人一同坐席,就是表明了向正统犹太宗教人士宣战了。
罪人 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它不一定指在道德上犯了过错的人。 罪人 ── hamar&to{los 内获双重的意义──犯了道德的过失是罪人;不守文士的律法也是罪人。作奸犯科的和吃猪肉的同样可称为罪人;偷抢和谋杀,跟那些没有依照律法洁净双手而去饮食的也一齐被称为罪人。马太的朋友当中,一定有许多是不依照文士的律法和规则去行事;同是有些真的曾犯了道德上的错过的,所以他们也统称为 罪人 了。
当耶稣的行为受到指责时,祂的回答就是:‘一个医生是要替有需要的病人治疗;健康的人根本用不 找医生的;唯有病人才去见医生,我不是一样的吗?那些心灵上害了病的人,我才去找他们,而他们实在很需要我的帮助啊!’
第十七节是一句富有浓厚意思的话。初时听起来,我们的印象都以为好人不需要耶稣了。其实它的重要意思是指一个人若自己认为太好而不需要再改善的话,他就用不 耶稣的帮助;一个罪人若心里渴望 做好,而且知道自己的罪过甚重而需要帮助的话,便会用得 耶稣了。人若自觉不需要些什么的时候,便是替自己与耶稣之间,建立一度篱笆;人必须感觉到有所需要时,然后有机会让耶稣来亲近他。
正统的犹太人对罪人的态度常存 两种心理。
(一)他们的态度是 蔑视 的。犹太人的拉比常说:‘没有知识的人永远不会敬虔的。’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Teraclitus )是一个倔强的贵族主义者,有一天他的朋友西色留斯( Scythinus )建议把他的议论写成散文诗,俾没有深奥学识的普通人也能诵读理解。他的反应,立刻写成了一句隽语:“有谁不晓得赫拉克利特,为何把我降格拖到文旨、不会思想的人当中;天生我才是要为学者君子而思考;一个好学的君子等如三万个普通民众,在芸芸众生当中又怎样能够找出一个如是好学的君子。”他所蔑视和轻看的就是那些平民 众,文士和法利赛人看不起那些平民;但耶稣却爱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高高站在他们严肃的虔敬礼仪上,向下轻看那些不谨守律法的罪人;但耶稣和他们一同坐席,而当祂和他们相处时,他们同时亦被高举了。
(二)他们的态度 充满恐惧 \cs8 。那些正统的犹太人最怕受到罪人的污染;他们害怕罪人的‘罪’也感染 他们,好像有些医生拒绝 去诊治患上传染病的人,因为害怕自己也给传染了。耶稣在渴望拯救别人的时候,能够忘却自己和奋不顾身的。伟大的海外传道人施达德( C. T. Studd )常常爱唱 一首四句歌谣:
‘人爱住近礼拜堂,
晨昏能听钟声响;
我爱住近地狱旁,
时刻抢救灵魂忙’。
人若心里存 蔑视和恐惧的态度,是很难替耶稣作救人灵魂的渔人。
欢乐的伙伴(二 18-20 )
严肃的犹太人是经常禁食的。但照犹太人的宗教规定,全年只有一天,全国的犹太人都必须禁食,这就是‘赎罪日’了,因为这天是隆重举行全国认罪献祭和罪得赦免的大日子,所以禁食是最有意义的。但一个严肃的犹太人,每星期必须禁食两天──星期一和星期四。其实禁食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是从早上六时至下午六时为止,所以禁食的人到了下牛六时便可以再进食了。
耶稣并没有反对禁食,而且禁食本身是有它的优点的。禁食可以使人学习有 纪律性 的生活,可以学习摒弃自己个人所喜爱的事物,明白世上没有自己心爱的任何一件东西,是不能舍弃的。禁食帮助人培养舍己的精神,晓得放弃享受和逸乐,而更能珍惜上帝赐给人的一切。人若想明白家庭的价值和可贵,最好的方法就是离别家庭三数天,便会体验出来;人若想欣赏上帝所赐的礼物,最好尝试独处一个时期,过 简单朴素的生活,便会领会了。
所以我们有许多好的理由解释禁食是个好习惯。但法利赛人所产生的问题,是他们想藉 禁食而自炫燿,叫别人注意他们的外表德行;他们常在禁食日中,搽白了脸孔,披散乱的外衣,在街上行走,使人注视他们,羡慕他们的敬虔。他们又希望上帝看见他们的诚心。所以他们把禁食当作一种自我夸耀的工具,于是禁食便成为刻板式的礼仪了。其实禁食的真正价值是在乎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表的礼仪。
耶稣用了一幅很鲜明的图画,告诉法利赛人,为什么他的门徒不禁食。当一对犹太新人举行婚礼之后,他们不会出外渡蜜月;他们仍留在家里。在整个星期当中,把门口敞开,不断的有朋友前来道贺,共同饮筵欢渡新婚的假日。特别是那些一生过 劳碌生活的人,这个星期是他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了。新郎和新娘的好朋友都全在被邀请之列,他们称为 新房的儿女 ── Children of the bridechamber 。耶稣的比喻是把门徒喻作 新房的儿女 ,特别受新婚夫妇的邀请前来,共同分享欢乐的时光,参加人生最快乐的婚筵。其实犹太人的拉比老师都知道这个规矩:‘凡作新郎的侍从朋友,都应免除一切应守的宗教仪式,以免破坏新婚夫妇的喜乐。’所以赴婚筵的客人照例是不需要禁食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基督徒的生活是应该充满喜乐的;只要基督同在,整个团体都会充满 愉快的心情,这里有一个故事,描述一个姓石井( Tmkichi Ishii )的日本罪犯。他曾残酷地谋杀过不少无辜男女和儿童,当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死囚,根本没有人会同情他的。当他被锁在监牢里,有两位加拿大 籍 女士去探访他,但是大家却没法子交谈,这个囚犯的面孔看来好似一只野兽,在她们临走前,放下一本圣经,希望他能在行刑前读读。结果他读了耶稣被钉十架的一段,他的态度完全改变了。稍后当狱卒进来,准备领他到刑台的时候,发现他容光焕发而微笑 ,简直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个杀人犯已经在基督里获得新的生命。他的重生印记,就是脸部发出光辉的微笑。人倘若能在基督里而活的话,他的生活自然是充满喜乐的。
当这个故事完结之前,同时出现一个凶兆,耶稣说,当那一天新郎离开,情形就不同了。耶稣的朋友当时不知道它是意味 什么的,其实在这个时候,耶稣已经看见了那个将来必然临到的十字架阴影了。祂不是不知道死亡的威胁已近;祂甚至现在也能够付出代价而就义。这就是耶稣所表现的勇敢;当祂拣选了应走的路之后,决不再作任何更改,而在这路的终点,隐约出现一 个处决犯人的十字架。
必须保持青春的心情(二 21 , 22 )
耶稣在教训人的时候,知道祂的信息是十分新的;祂又清楚明白祂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犹太人教师拉比有相异之处;祂亦深知常人的心不容易立即接纳新的真理教训,所以耶稣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指出人必须有冒险的精神去接受新的事物。
从来没有人能像耶稣利用家喻户晓的日常事物去作比喻的,祂经常用最简单的东西,最易见的路牌,最易走的途径,引人明白上帝的真理,所以耶稣就是一位专家,能把‘现在’的事物指引出‘将来’永恒的真理。祂与上帝如是的亲近,所以祂的言行举止完全能表达出上帝。有一个信徒常爱在周末的下午和他的苏格兰牧师,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讲道人,到空旷的山路步行,他们彼此经常在途中交谈,他所得的印象就是:‘无论这位牧师引举什么事物作开端,也能带他越过山野,进到上帝的面前。’真的,当耶稣举目教训人时,祂的眼睛发出明亮的光辉,总引带人们认识上帝的。
(一)人若把一块新布缝补在一件旧衣服上,是十分危险。这块新布未曾作过衣服的,所以没有放在水中收缩过;倘若经过雨水洒在衣服上,缝补的新布自然收缩,本身也比旧布坚实,所以会把整件衣服都撕破了。不错,我们时常都需要补旧衣裳的,有时补了又再补一次,而至最后,必须从新再造一件新的。马丁路德的时代,那时罗马天主教的裂缝太多了;修补不来,于是产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在约翰 靳理的时代,最低限度,在斯理本身来说,当时的圣公会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也是很难缝补了,其实斯理本身不想脱离圣公会的,虽然后来,他必须如此,但仍能保持来往关系的身份。有些时候,我们会尝试把裂痕尽量的去缝补,而至最后补不来的时候,就必须接受新的替代了。
(二)酒是放在皮袋里的,当时的人没有用樽瓶去装酒。当皮袋还新的时候,是富有弹性和伸缩力的;但旧了的时候,皮袋的表面便硬化,而失去它本来的弹性了。新酒仍然继续发酵时,是会产生气体,而发出压力的;只有新的皮袋才能抵受新酒发出的压力;若是放在旧皮袋的话,新酒的压力膨胀大而弄破皮袋,那时酒和皮袋都蒙受损失。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是叫人常存一个有弹性,可以伸缩自如的心。人的心是很容易固定下来而失去它的弹性。芬特尼( J. A. Findlay )引述他的一位朋友所讲的话:‘当你抵达结论的时候,这就是你的死亡日期到了’他的意思是说,当人的心变成刻板式的固定下来,不愿接受新的真理和新的方法,那时,身体仍然活 ,但心灵却是硬化的了。
当人随 年岁增长,很容易会过 刻板式的生活,而不喜欢新颖或不熟习的方法,而且当旧习惯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份时,是很难去改变过来的。牛毕真( Lesslie Newbingen )会督曾经参与组织和建立‘南印联合教会’,他叙述他们会谈磋商合一的经过时,经常提到的问题,都是人们太多的顾虑;‘倘若我们接纳一项新建议时,我们的后果又会怎样呢?’最后在会议中有一个人很率直的回答:‘基督徒是从来无权过问他将来要走那一条路的。’同样亚伯拉罕离了本家,也不知将来要到什么地方去(来十一 8 ),在希伯来书同一章的经文里有一节:‘雅各因 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 儿子各自祝福,扶 杖头敬拜上帝。’(来十一 21 )这位族长,在临终前一刻,仍旧手执杖头,满怀信心,在日落前,也是一日终结的时候,仍保持 准备赶路的心情。倘若我们对前面的挑战,要作最好的装备的话,就必须经常保持一种冒险的精神。我曾接过一封信,它的结语是:‘你的八十三岁朋友,今天仍然生长。’倘我们知道基督在我们面前所摆设的珍宝,是取之不尽的时候,这样的想法又有何不可呢?
真实和虚伪的集团(二 23-28 )
耶稣再一次打破了文士的律例和规则。当祂和门徒在安息日走过麦田的时候,祂的门徒掐了麦穗,一边走一边放在口里吃。这些事若在平日发生的话,根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申廿三 25 ),行人只要不用镰刀,随手掐麦穗而吃是合乎他们的律法规例的。但这事发生在安息日,那就麻烦了。因为当时的安息日有数千条守则,规限他们不准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可分为三十九大类,而其中四类是,收割、筛簸、除糠和煮食,当时的门徒差不多把这四类禁例完全忘记了。所以被指控触犯律法,我们听来似乎有点过分,但在犹太人的拉比眼中,不守安息日的律法是一件罪大恶极的事;他们把这些律法视同生死的问题。
法利赛人随即指控耶稣的门徒触犯了律法,他们也希望耶稣立即制止他们这样的愚眛行为,但耶稣却巧妙的用了他们的述语回敬他们。祂引经据典,讲出昔日大 在逃命的时候,因饥饿而吃了圣殿的陈设饼(撒上廿一 1-6 )。关于圣殿的陈设饼,在出埃及记廿五章廿三至卅节有详细的记载。它们一共有十二个饼,分别放在一张三尺长,一尺半阔,和一尺半高的黄金色 上,这张是置于至圣所前的会幕中间,饼的用意是献给上帝用的;每星期更换一次;在换饼的时候,旧的饼便归祭司所有;只有祭司一人才可以吃陈设饼的(利廿四 9 ),但当时大 在饥饿之际,情急而竟然吃了。耶稣的引经示例无非想证明人的需要应该放在神圣律法之前。
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而设,而人不是为安息日而设。’这句话是显浅易明的。事实上,在未有那些繁杂的安息日规则之前,上帝已经创造人了;人受创造的目的,并不是要服役安息日的规条,或作它们的牺牲品,既然这些规则的用意是要带给人类更丰盛的生命,那么人就不应该受安息日所劳役了;安息日的设立是帮助人建立更美好的生活的。
这段经文带给我们若干重要的真理,而当我们偶尔忘记的时候,便会发生危险了。
(一)宗教并不受条例和规则所辖管,我们可以说守主日礼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但宗教的真谛比守主日更加广阔。倘若人以为只在主日不去工作和游戏而专心去守礼拜,祈祷,读圣经,那么做基督徒真是一件极容易的事。千万不要以为墨守成规便可以取代宗教的内蕴真谛──爱心、饶恕、事奉和施行怜悯。基督教时刻要求信徒多做事,而不是刻板式的墨守成规。
(二)第一件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事,便是别人的需要。其实在犹太人教义和训导的注解当中,都清楚列明,人可以在安息日做必需要做的工作,和施行 怜悯 \cs8 的。倘若有人因信奉宗教而受到行善的限制,不敢去帮助别人的需要,这就不是一个真的宗教了。人的需要时刻都要放在一切生活系统之前的;人的价值比任何礼仪更为重要。崇拜上帝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帮助人。
(三)尊敬神明,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神圣的东西用在帮助别人的身上;换句话说,就是藉 事奉别人把神圣的事物归还给上帝,这里有一个很美丽动人的故事,就是第四博士所叙述的。他名叫亚特宾( Artaban )。他带 三件礼物──蓝宝石和一颗明珠,随那颗明星的引领,前来朝见新生王。他一路马不停蹄追赶三位朋友──加士伯( Caspar ),马其亚( Melchior )和巴特莎( Balthasar ),希望在相约之地会集。他出发迟了,若旅途稍为阻滞,他的朋友们便会来不及等待而起程。但他在途中碰到一个患病发高热的旅客。他知道若果自己停下来救助这人,便会追不及三位朋友。亚特宾却愿意为救助这个患病的旅客而不能结队去朝见新生王,现在他必需单独去走自己的旅程,于是雇用骆驼和侍从,横过那个沙漠地带,他必须变卖了头一件礼物──‘蓝宝石’;当时心里很难过,因为它是准备献呈给新生王的。
当他来到伯利恒城时,也来迟了一步,约瑟和马利亚,带 婴孩已经离开了。那时希律王的手下在城中搜索,杀戮所有新生的婴孩。在亚特宾所住的屋里,刚好有一个婴孩当士兵们临近的时候,厅中的那位母亲哭泣欲绝。亚特宾于是手里拿红宝石,站在门口,他的高瘦而黝黑的身躯把整个门口 遮掩 ,他把那粒红宝石递给那位军官,他们得到贿赂的酬报,于是免了屋中婴儿一死。全家的人却欢天喜地向亚特宾道谢。但亚特宾却闷闷不乐,因为那位新生王又失去一件宝贵的礼物了。
第四博士于是过 飘流的生活,经过三十多年的查访,也未曾找到那位新生王的下落。现在他到了耶路撒冷,听闻有一位耶稣,准备接受十架的行刑,亚特宾推测这可能就是他要找的王了,于是赶快跑到各各地山上去。他希望用唯一剩下的礼物──‘明珠’,救回耶稣的生命。当他在街上行走时,有一士兵追一个女孩子;而她不停的叫喊:‘救救我,我的父亲欠下别人的债,他们 要卖我作奴婢,把钱还债。’亚特宾的心登时又软下来,很伤心的把那颗‘明珠’,就是最后的一件礼物,送给那些追赶的士兵,换取那女孩子的自由。
突然间,天变黑了。地也震动起来,一块砖石不知从何而来打在亚特宾的头上,他便半昏迷的跌在地上。那个女孩子跑来服侍他,抱他在膝上让他躺卧 。俄而,他的口唇移动而说话:‘我的主啊!我可曾看见你吗?当我看见你饥饿的时候,我曾否给你吃?渴的时候,我曾否给你喝?当你作客旅的时候,我曾否给你留宿?当你赤露的时候,曾否给你衣服穿上?当你在狱中的时候,我曾否来探候你?三十三年来,我不断的寻 找你;但我从来看不见你的面,也不曾事奉过你。’那时,从远处传来一个声音:‘真的,我要告诉你,当你把这些事做在众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的身上了。’亚特宾含笑而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心中清楚知道他带来的三件礼物,已经送到新生王的手中了。
利用神圣的东西,事奉在人的身上,这就是最聪明和最好的做法。有些古老神圣的教堂曾经试过不准儿童入内崇拜,以保持庄严的气氛,我们不是看见有些礼拜堂,真的把全副精神,放在崇拜的程序上,而不肯去帮助教友的日常生活和救济贫困的人。我们认为神圣的事物,必需用在人的身上和满足人的需要,否则它们不能再视为神圣的了。同样我们认为‘陈设饼’必须给那些饥饿的人吃,才显出它的神圣。若安息日能够用作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它便可以称为神圣的日子,百物应该互相效力;实践的标准是出乎爱,而不是受律法所箝制。──《每日研经丛书》
第二章
八·医治瘫子(二1~12)
二1~4 主进了迦百农不久……就有许多人聚集,围着祂所在的房子。风声传得很快,人都渴望一睹那位行神迹的人的风采。神何时施展大能,人就受吸引。他们聚集在门前,救主忠诚地对他们讲道。人群的后面,有四个人用临时担架抬来一个瘫子。人群阻碍瘫子来到主耶稣面前的路。引领人到耶稣面前,往往会有阻碍。但信心是灵巧的。这四个抬担架的人从屋旁的梯阶走上房顶,拆了房顶,把瘫子缒到屋子里──大概是中间的园子,把他带到神的儿子面前。有人把这四位朋友起名为怜悯、协力、创意和坚毅。我们当力求成为一位具备这些特质的朋友。
二5 耶稣被他们的信心感动,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这话似乎有点奇怪。问题是瘫痪,不是罪,对吗?对,但耶稣越过病征,进到病因去。祂不会因医治身体而忽视灵魂;祂不会为暂时的状况作补救,却对那永恒的光景置诸不理。所以祂说,“你的罪赦了。”这是个奇妙的宣告。现在,那人今生在地上的罪都得赦免,他不用等到审判的日子,他现在已得到赦罪的确据。凡相信主耶稣的人都可得到这确据。
二6,7 有几个文士马上晓得这话的重要。他们谙熟圣经道理,知道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任何人自称能赦罪就是自称是神。到此为止,他们的逻辑都是正确的。可是,他们却不承认主耶稣是神,而心里责备祂说了僭妄的话。
二8,9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思,便问他们这引起争议的问题:“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样容易呢?”这话证明祂超然的能力。其实,二者一样容易。但按人来说,二者要行出来同样不可能。
二10~12 主已经宣告那人的罪赦了。可是,这话生效了没有?文士不可能看见那人的罪得到赦免,所以他们不信。为了显出那人的罪果然得了赦免,救主以可见的事给他们证明。祂吩咐那瘫子起来,拿起褥子走。那人立刻遵从,众人就都惊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文士虽然看见这最有力的证明,但仍然不信。信心关乎意愿,他们是不愿意相信。
九·呼召利未(二13~17)
二13,14 耶稣出到海边教训人,看见利未正在收税银。我们知道利未就是后来写第一卷福音书的马太。他是犹太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很不犹太化,这当然是说他为那被鄙视的罗马政府收税款!这等人往往不诚实──其实,他们像娼妓一样被蔑视,被看作社会上的渣滓。然而,利未有永恒的赏赐,因为当他听见基督的呼召,便放下一切跟从了耶稣。让我们都效法他那迅速并无条件的顺服。在那一刻,似乎牺牲很大,但在永恒里却算不得牺牲。就像殉道的宣教士艾理奥说:“放弃所不能保存的,去得那不能失去的,并不算愚笨。”
二15 利未家里摆设了筵席,要把主耶稣介绍给他的朋友。他大部分的朋友都像他一样,是税吏和罪人。耶稣接受了邀请,到他们中间。
二16 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为找着了祂的把柄。他们不直接到耶稣面前,却找他门徒,为要破坏他们的信心和忠诚。他们的主怎会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呢?
二17 耶稣听见,就提醒他们,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文士自以为康健,没有察觉他们需要那位伟大的医生。税吏和罪人承认他们的罪,又承认需要帮助。耶稣来是要召像他们一样的罪人,而不是自义的人。
这里给我们一个功课。我们不可把自己封闭在基督教的群体中,却要与不信的人交朋友,好把他们带给我们的救主。我们与罪人交朋友,切勿作一些事情叫我们在见证上妥协,也不要容让未得救的人把我们拖下去。我们应主动把友谊带进正面的路向去,就是提供属灵的帮助。从可耻的世界中孤立自己很容易,但耶稣没有这样作,祂的跟从者也不应如此。
文士以为称呼主为罪人的朋友,就能败坏祂的名声。可是他们的恶意侮辱却成为使人喜爱的颂辞。凡被赎的人都欢欣地称祂为罪人的朋友,并因这名而永远爱祂。
十·禁食的争议(二18~22)
二18 施洗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是个宗教习惯。在旧约,禁食是深深哀叹的表现,但禁食已失去其原意,成了循例的仪式。他们发现耶稣的门徒不禁食,当他们要求主作出解释时,他们心中或许有嫉妒和自怜的苦恼。
二19,20 祂回答时,把祂的门徒跟陪伴新郎之人作比较。祂就是新郎。新郎还与他们同在,他们不用表现出悲哀。但日子将到,祂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了。
二21 接着,主再述说两个比方,宣告一个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代要来到。第一个比方提到一块未曾绉缩的新布,若缝在旧衣服上,总不免要绉缩,而且,旧布的衣服比新布脆弱,若把新布缝上,必然再破裂。耶稣把旧约时代比喻作旧衣服。神从来没有打算把基督信仰缝在犹太教上,这必会造成新的分裂。旧时代禁食的苦痛,必须让路给新时代的喜乐。
二22 第二个比方提到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旧皮袋已失去了柔力,若放进新酒,发酵所造成的压力必弄破皮袋。新酒象征基督徒信心的能力,旧皮袋描绘犹太教的形式与礼仪。新酒需要新皮袋,约翰和法利赛人的门徒毋须把跟从主的人放在悲哀禁食的束缚上,像他们以往一样。新生命的喜乐和兴奋必须自然流露。基督信仰常受人的影响,要与律法主义混淆。主耶稣指出二者是不能和谐共存的,律法与恩典是相背的原则。
十一·安息日的争议(二23~28)
二23,24 这事件显出了耶稣刚才所教训的、关于犹太教传统与福音的自由之间的冲突。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掐了麦穗吃。这并无抵触律法,但按照长老们吹毛求疵的传统,门徒犯了安息日,因为他们“收割”,甚至是“打谷”(用手剥麦穗的外壳)!
二25,26 主引述一件旧约的事回答他们。大卫受膏为王,但没有作王,却被弃绝,像雉被追捕一样。一天,他用尽粮饷,便进了神的殿,取陈设饼给跟从他的人和自己吃。按常例陈设饼只供祭司吃,其它人不可过问,然而大卫此举却没有被神责难。为甚么?因为以色列人行的不对。他们既没有让大卫登上他应坐的宝座,神便容许他行一般以为不合法的事。
这正是主耶稣的遭遇。祂虽然受了膏,却没有作王。祂的门徒走路时需要掐麦穗充饥,说明以色列人不对的光景。法利赛人本身应款待耶稣和祂的门徒,而不是要批评。
若大卫吃陈设饼,真的犯了律法,但神没有责备他,那末门徒在类似的环境中,不过犯了长老的传统,就更没有可指摘的了。
第26节指大卫在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吃了陈设饼,但根据撒母耳记上廿一章1节,那时是亚希米勒作祭司。亚比亚他是他的父亲。故此可能因为大祭司向大卫的忠心,影响亚比亚他,容让这不依律法的事发生。
二27,28 主结束谈论前,提醒法利赛人,安息日乃神为着人的益处设立的,并非为了束缚人;并指出人子就是安息日的主──祂首先设立安息日的。祂有权决定在那日子何事可作,何事不可。肯定的说,安息日并非要禁止那些必要的工作,或怜悯的事。基督徒没有必要守安息日,那日子是赐给以色列人的。基督信仰中与别不同的日子是主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但是,这日子不是法理上的可与不可的问题,而是个恩典的日子,可以歇下世俗的事务,信徒可以敬拜、事奉,并从事心灵的栽培。我们的问题不是:“在主日作这事有错吗?”却是:“我该如何用这日叫神得荣耀、邻舍得福气,并使我的灵得益处才合宜?”──《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2:10
人 子: 参
路 5:24 注。
2:11
起 来: 神
从 不 愿 意 人 生 活 在 疾 病 和 软 弱 当 中, 这 些 遭 遇 乃 是 人 类 犯 罪 和 撒 但 在 这 个 世 界 运 行 的 结 果。 因
此, 神 在 施 行 每 一 次 医 治 时, 都 需 要 直 捣 撒 但 的 权 势 并 摧 毁 他 的 工 作 ( 约
一 3:8 ;参 “ 神 的 医 治 ” 一 文 ) 。
2:17
乃 是 召 罪 人: 参
太 9:11 注。
2:20
那 日 他 们 就 要 禁 食: 参
太 9:15 注。
2:22
新 酒 装 在 旧 皮 袋 里: 参
太 9:17 注。
2:23
安 息 日: 参
太 12:1 注。
2:27
安 息 日 是 为 人 设 立 的: 神
所 设 立 的 安 息 日 本 是 他 对 人 的 一 种 祝 福 ( 参 出 20:8 注 ) 。 在 这 一 天, 我 们 需 要 停 下 日 常 工 作, 敬 拜 神 并
渴 慕 与 他 相 交, 如 此 才 能 保 持 身 体 的 健 康 和 灵 里 的 刚 强 与 更 新 ( 赛 58:13~14) 。 那 些 忽 略 安 息 日 属 灵 本 意 的 人 是 自 取 灭 亡 ( 参
马可福音第二章
八.医治瘫子(二 1 ~ 12 )
二 1 ~ 4 主 进了迦百农 不久 ……就有许多人聚集 ,围祂所在的房子。风声传得很快,人都渴望一睹那位行神迹的人的风采。神何时施展大能,人就受吸引。他们聚集在门前,救主忠诚地 对他们讲道 。人群的后面,有 四个人 用临时担架 抬来一个瘫子 。人群阻碍瘫子来到主耶稣面前的路。引领人到耶稣面前,往往会有阻碍。但信心是灵巧的。这四个抬担架的人从屋旁的梯阶走上房顶, 拆了房顶 ,把 瘫子 缒到屋子里──大概是中间的园子,把他带到神的儿子面前。有人把这四位朋友起名为怜悯、协力、创意和坚毅。我们当力求成为一位具备这些特质的朋友。
二 5 耶稣 被 他们的信心 感动,就对瘫子说:“ 小子,你的罪赦了。 ”这话似乎有点奇怪。问题是瘫痪,不是罪,对吗?对,但耶稣越过病征,进到病因去。祂不会因医治身体而忽视灵魂;祂不会为暂时的状况作补救,却对那永恒的光景置诸不理。所以祂说,“ 你的罪赦了。 ”这是个奇妙的宣告。现在,那人今生在地上的 罪 都得 赦 免,他不用等到审判的日子,他现在已得到赦罪的确据。凡相信主耶稣的人都可得到这确据。
二 6 , 7 有 几个文士 马上晓得这话的重要。他们谙熟圣经道理,知道除了 神 以外,没有人 能赦罪 。任何人自称能赦罪就是自称是神。到此为止,他们的逻辑都是正确的。可是,他们却不承认主耶稣是神,而心里责备祂说了 僭妄的话 。
二 8 , 9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思,便问他们这引起争议的问题:“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样 容易呢 ?”这话证明祂超然的能力。其实,二者一样容易。但按人来说,二者要行出来同样不可能。
二 10 ~ 12 主已经宣告那人的罪赦了。可是,这话生效了没有?文士不可能看见那人的罪得到赦免,所以他们不信。为了显出那人的罪果然得了赦免,救主以可见的事给他们证明。祂吩咐那瘫子起来,拿起褥子 走 。那人立刻遵从,众人就都 惊奇 。他们 从来没有 见过 这样的事 。文士虽然看见这最有力的证明,但仍然不信。信心关乎意愿,他们是不愿意相信。
九.呼召利未(二 13 ~ 17 )
二 13 , 14 耶稣出到 海边 教训人,看见 利未 正在收税银。我们知道利未就是后来写第一卷福音书的马太。他是犹太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很不犹太化,这当然是说他为那被鄙视的罗马政府收税款!这等人往往不诚实──其实,他们像娼妓一样被蔑视,被看作社会上的渣滓。然而,利未有永恒的赏赐,因为当他听见基督的呼召,便放下一切 \cs9 跟从了耶稣 。让我们都效法他那迅速并无条件的顺服。在那一刻,似乎牺牲很大,但在永恒里却算不得牺牲。就像殉道的宣教士艾理奥说:“放弃所不能保存的,去得那不能失去的,并不算愚笨。”
二 15 利未家 里摆设了筵席,要把主耶稣介绍给他的朋友。他大部分的朋友都像他一样,是 税吏和罪人 。耶稣接受了邀请,到他们中间。
二 16 文士和法利赛人 以为找了祂的把柄。他们不直接到耶稣面前,却找 他门徒 ,为要破坏他们的信心和忠诚。他们的主怎会 和税吏并罪人一同 吃喝呢?
二 17 耶稣听见 ,就提醒他们,康健的人用不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文士自以为 康健 ,没有察觉他们需要那位伟大的医生。税吏和罪人承认他们的罪,又承认需要帮助。耶稣来是要召像他们一样的罪人,而不是自义的人。
这里给我们一个功课。我们不可把自己封闭在基督教的群体中,却要与不信的人交朋友,好把他们带给我们的救主。我们与罪人交朋友,切勿作一些事情叫我们在见证上妥协,也不要容让未得救的人把我们拖下去。我们应主动把友谊带进正面的路向去,就是提供属灵的帮助。从可耻的世界中孤立自己很容易,但耶稣没有这样作,祂的跟从者也不应如此。
文士以为称呼主为罪人的朋友,就能败坏祂的名声。可是他们的恶意侮辱却成为使人喜爱的颂辞。凡被赎的人都欢欣地称祂为罪人的朋友,并因这名而永远爱祂。
十.禁食的争议(二 18 ~ 22 )
二 18 施洗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 ,是个宗教习惯。在旧约,禁食是深深哀叹的表现,但禁食已失去其原意,成了循例的仪式。他们发现耶稣的 门徒 不禁食,当他们要求主作出解释时,他们心中或许有嫉妒和自怜的苦恼。
二 19 , 20 祂回答时,把祂的门徒跟陪伴新郎之人作比较。祂就是 新郎 。新郎 还 与他们同在,他们不用表现出悲哀。 但日子 将到,祂要 离开他们 ,那日 他们就要禁食 了。
二 21 接,主再述说两个比方,宣告一个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代要来到。第一个比方提到一块未曾绉缩的 新布 ,若缝在 旧衣服 上,总不免要绉缩,而且,旧布的衣服比新布脆弱,若把新布缝上,必然再破裂。耶稣把旧约时代比喻作旧衣服。神从来没有打算把基督信仰缝在犹太教上,这必会造成新的分裂。旧时代禁食的苦痛,必须让路给新时代的喜乐。
二 22 第二个比方提到 新酒 装在 旧皮袋里 。旧皮袋已失去了柔力,若放进 新酒 ,发酵所造成的压力必弄破皮袋。 新酒 象征基督徒信心的能力, 旧皮袋 描绘犹太教的形式与礼仪。新酒需要新皮袋,约翰和法利赛人的门徒毋须把跟从主的人放在悲哀禁食的束缚上,像他们以往一样。新生命的喜乐和兴奋必须自然流露。基督信仰常受人的影响,要与律法主义混淆。主耶稣指出二者是不能和谐共存的,律法与恩典是相背的原则。
十一.安息日的争议(二 23 ~ 28 )
二 23 , 24 这事件显出了耶稣刚才所教训的、关于犹太教传统与福音的自由之间的冲突。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掐了麦穗 吃。这并无抵触律法,但按照长老们吹毛求疵的传统,门徒犯了安息日,因为他们“收割”,甚至是“打谷”(用手剥麦穗的外壳)!
二 25 , 26 主引述一件旧约的事回答他们。 大卫 受膏为王,但没有作王,却被弃绝,像雉被追捕一样。一天,他用尽粮饷,便 进了神的殿 ,取 陈设饼 给跟从他的人和自己吃。按常例陈设饼只供祭司吃,其他人不可过问,然而大卫此举却没有被神责难。为什么?因为以色列人行的不对。他们既没有让大卫登上他应坐的宝座,神便容许他行一般以为不合法的事。
这正是主耶稣的遭遇。祂虽然受了膏,却没有作王。祂的门徒走路时需要掐麦穗充饥,说明以色列人不对的光景。法利赛人本身应款待耶稣和祂的门徒,而不是要批评。
若大卫吃陈设饼,真的犯了律法,但神没有责备他,那末门徒在类似的环境中,不过犯了长老的传统,就更没有可指摘的了。
第 26 节指大卫在 亚比亚他 作 大祭司 的时候 吃了陈设饼 ,但根据撒母耳记上廿一章 1 节,那时是亚希米勒作祭司。亚比亚他是他的父亲。故此可能因为大祭司向大卫的忠心,影响亚比亚他,容让这不依律法的事发生。
二 27 , 28 主结束谈论前,提醒法利赛人, 安息日 乃神为人的益处设立的,并非为了束缚人;并指出 人子 就 是安息日的主 ──祂首先设立安息日的。祂有权决定在那日子何事可作,何事不可。肯定的说,安息日并非要禁止那些必要的工作,或怜悯的事。基督徒没有必要守安息日,那日子是赐给以色列人的。基督信仰中与别不同的日子是主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但是,这日子不是法理上的可与不可的问题,而是个恩典的日子,可以歇下世俗的事务,信徒可以敬拜、事奉,并从事心灵的栽培。我们的问题不是:“在主日作这事有错吗?”却是:“我该如何用这日叫神得荣耀、邻舍得福气,并使我的灵得益处才合宜?”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二章
B 冲突的开始(二 1 ~三 6 )
i. 医治瘫子(二 1 ~ 12 ) 20
福音书的见解是:无论何时,耶稣若进到屋子里面,这件事就不能隐藏(七 24 ),祂的同在是如此具有蔓延的力量。群众很快又一次聚集在迦百农,自从祂离开拿撒勒之后,此地就成了祂的家(这次的迁移,见路四 31 )。但群众此番前来,不仅是为了使身体的疾病和痛苦可以得着医治,更是为了要听神的道( 2 节)。耶稣在一 38 暂时退去,与一 39 的加利利巡回传道之旅,已经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在耶稣的听众当中,麦子已经与糠区分开来了。
然而,由于那些在迦百农之人的需要多而且繁复,但无论多么纷繁,耶稣总是愿意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祂仍然继续医治;毕竟,医病乃是弥赛亚的另一个记号(路七 22 )。这里所提的房子无论是马利亚的新居,或西门岳母的家,或耶稣另一个不知名之朋友的家,群众将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渴慕听神的道;因此,贫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了(太十一 5 ),这是弥赛亚最后的、最大的兆头。
3 ~ 5. 他们的信心 。这四个带着信心前来的人,急于想要使他们的朋友身体痊愈,这个渴慕得着了应允。从耶稣处理此事的过程看来,这个瘫子自己对于他肉身的需要似乎不像对他属灵的重担那么关切,所以耶稣除了医治他之外,更将赦罪的恩典赐给了他。只有那些傲慢自恃的文士才不感觉自己有任何需要,所以也就一无所得。第 17 节是耶稣后来对这件表面看来反常的事所作的一个解释,不无嘲讽的幽默。
就像素常一样,耶稣以医治来回应人的信心。圣经在这里并未清楚说明病人自己的态度,他也很可能有信心,但也有可能太过在意自己的罪,因而对于就近耶稣没有任何把握。最简单的假设是:耶稣施行神迹,是回应那四个朋友积极的信心;他们把一个绝望无助的朋友带来,将他放在耶稣脚前。他们极为坚强、执着,拒绝放弃希望,因而显出信心的实际来。这可以作为解释雅各书二 26 那节经文的一篇真实的讲章,证明了这个真理:信心除非是藉着行动显出其实际,否则是虚假、自欺的信心,所以也就不能指望达到任何果效。
6 ~ 7. 这些 文士 ( NIV 译作“教法师”,较为模糊,但却正确地界定了他们的身分)是在神学上相当敏锐的人。他们并非迦百农当地的会堂职员,而是一个寻找事实之委员会的成员,这类的委员会已经详细地盘问过施洗约翰了(约一 19 ;路五 17 )。他们立刻就看穿了事情的神学根源。当然,除了神之外没有一人能够赦罪;耶稣只是一个人,祂怎么敢宣称自己拥有这样的权柄?在耶稣的生平中,这种两难局面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重现。如果祂不是神,那么祂的确是个亵渎者,因为就如一句古话所说的,祂一定“是神,不然就是疯子或歹徒”,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了。如果文士们不承认祂,那么他们就必须定祂的罪。他们当中至少有些人明白这个逻辑(三 6 ),所以他们将会开始冷酷无情地置祂于死地。十字架的道路已经决定好了。
8 ~ 9. 然而,一些文士仓惶失措的神态可能是真情的表露,就像十二 34 那个诚实的文士一样。耶稣为了要帮助这些不知所措的人在祂的人性与神性之间取得平衡,就在无人要求的情况下给他们一个兆头,证明祂有神的大能,当着他们的面医治了那个瘫子。
说出经文中那两句话,当然是同样容易的;对于神的大能而言,要证明这两句话中所含之权威的语调也是一样容易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外在的记号可藉以试验赦罪的内在实际,然而所有人却立刻可以知道一个瘫痪的人到底能不能行走。换言之,在物质界,能够最迅速地看出耶稣所具有的权柄究竟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而耶稣这时就像祂常做的一样,采用祂敌人的话语来反驳他们;第 8 节说明祂的行动是完全清楚他们的思绪。事实上,医治身体远比恢复心灵容易,因为连先知都能够医病;但却绝对没有一个先知可以赦罪。但这些文士由于不断要求可见的证据,未必能明白这一点(见八 11 )。无论如何,耶稣这一次是医病又赦罪,使他们哑口无言。他们若是有眼可看,这就是他们所要的证据;但没有人像那些拒绝看的人那么盲目。
10 ~ 11. “ 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 ”。我们有两个方式可以明白这句话;若是探究得够深入的话,这两种解经法都非常有益处,而且至终汇合为一。头一个解法是:我们可以将耶稣的话意译为:“你们说只有神能赦罪吗?但我要向你们证明:这里有一个人具有同样的能力”,如此引导深思的听众将耶稣这个人看作是与神同等的。这包括将 人子 这个词语理解为仅仅是普通闪语对“必死之人”的意译(结二 1 等)。第二个解法是:将这里的 人子 看作是耶稣自选来称呼祂自己的一个头衔,就如八 31 等处必然有此意一样 21 。若是照着这个方式来解释,那我们就应该意译为:“要叫你们知道我本身就具有这种赦罪的能力……”。无论是哪一种解法,这神迹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可以证明耶稣拥有神的权柄。这卷福音书中所记载之医病的神迹,若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似乎是具有这个目的,同时也显出神的爱来;对于那些不愿盲目不见的人而言,它们当然会产生这个结果。
12. 耶稣的话语再次证明为极有功效的,是带有能力与权柄的话。正如神在创世记中是用祂的话从无变有(来十一 3 ),神的儿子也照样能够用一句话从软弱中产生能力,以致原本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使瘫子拿着褥子走回家了。部分没有成见的群众自然的反应,是赞美神,因祂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参:太九 8 ),证明了耶稣先前施行这个神迹的理由是正确的。群众至少体认到:有个全新的因素已经进到当时的处境中,这就是“神的指头”(参:出八 19 ;和合本作“神的手段”)。然而他们只是对于这样的权柄竟然会赐给一个人感到惊讶,以此为足,却没有进一步追问这个人究竟是谁。完整的答案一直都没有出现,直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八 27 ~ 30 ),而且连耶稣最亲近的门徒都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这个问题。
20 安德生偏好称这个段落的标题为“带来神的赦免之人”;但他说耶稣这么做“只是神的代表而已”,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文士们愤怒的反应,显示出他们将之理解为由耶稣的位格直接赐下的,祂因而有涉及自称为神的嫌疑。
21 以 人子 作为一个头衔,主要似乎是来自但七 13 的用法,在间约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弥赛亚的这个头衔,意指祂能够“代表人类”,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特别是当最后由神亲自证明,并且在审判中回来时。在太二十六 63 ~ 64 ,这个头衔特别与“基督、神的儿子”连在一起。这样将“人子”与“神的儿子”相提并论,使耶稣最后被公会定以亵渎罪而处死(十四 61 ~ 64 )。这个头衔将会经常出现,但此处是马可福音头一次使用( Anderson ),在此上下文中可能意味深远。
ii. 耶稣的事奉(二 13 )
圣经经常描写耶稣在露天场合讲道,尤其是在加利利海边,在人口密集的加利利,有许多的村庄成群环绕湖岸而立〔见约瑟夫( Josephus )〕。祂之所以选择此地的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倾斜的海岸提供一个阶梯状的场地,便于容纳大量的听众,特别是当耶稣在停泊于离岸不远之浅滩的船只上讲道时更为适合(像四 1 ,显然就是这种情形)。除了加利利的地理因素之外,或许也是为了相同的实际理由,使得主也喜欢在山坡上施教。祂曾经在多山的拿撒勒长大(一 9 ),甚至在祂自己移居湖边(路四 31 )之后,祂的妹妹们(大概已经结婚了)仍然继续住在那里(六 3 )。迦百农在后来数年中成了祂的家,见二 1 注释 。圣经也特别提及祂有几个门徒是来自湖岸的(一 16 ~ 19 )。一旦祂积极从事为期三年的服事,环绕加利利海的区域立刻就成了祂的根据地,甚于加利利中部的山区。然而“登山宝训”很可能代表了祂在这些中央高地施教的摘要(太五~七章),由于路六章代之以非常类似之“平原宝训”,我们大可合理地假定这是耶稣在湖岸平地上之主要教训的撮要。另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平原”可能是指加利利山上的一块平顶,如布隆柏格( Blomberg )所提议的(见 Carson and Woodbridge, Hermeneutics, Authority and Canon , p.147 )。在这种情形下,这里所提及的教训,很可能是这份路加纲要的一部分(但马可并未特别说明其内容),因为我们可以假设耶稣在加利利服事期间一直有一般类似的模式。
马可用不同的希腊文词语来解释耶稣的服事。祂“宣传”好消息(一 14 ),祂“教训人”(一 21 ),祂“讲道”(二 2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粗略将祂的服事区分为传福音、系统的教导,与非正式的教训,全都是耶稣轮番采用的方式。福音书中记载了这三类的范例,然而马可福音最少记录的题材是系统性的教导。
iii. 呼召利未(二 14 ~ 17 )
利未 ,通常都认为就是马太(太九 9 ),是一个税吏,而且由于他的工作地点是在加利利,无疑是那众所恨恶,有一半以东血统的希律的手下(参:路二十三 6 ~ 7 ) 22 。这使得他就像一 40 那个长大麻疯的人一样,极度受到正统犹太社会的排斥。这类的税吏经常(如果不是毫无例外的话)都是贪婪而不道德的,也难怪民族主义份子会对他们有成见,因为他们直接为罗马人或希律而效命。然而,耶稣怎样按手在那长大麻疯之人的身上,使他洁净,祂也照样呼召利未成为使徒一员,奠定祂的新社会之根基(参:启二十一 14 与弗二 20 ),身列十二“新族长”──祂的新以色列的首领──(参:路二十二 30 )。在人看来,利未的祖先在被神改变之前(申三十三 8 ~ 11 ),是不可能有希望蒙神拣选的(创四十九 5 );同样的,利未本人也是不可能有希望被选为使徒的,但耶稣如今也要改变这个利未。
15. 这个筵席的性质似乎是利未招待他过去事业上的老伙伴,要使他们能够会一会他新近遇见的这位主。这一节经文,与法利赛人在第 16 节尖锐的批评,似乎证实主已经将许多这类的税吏纳入祂的门徒行列中 23 。所以,与利未一同坐席并非绝无仅有的例子,但为马可选载,说明耶稣之使命的一个典型范例。
16. 耶稣对于罪恶从不通融,也不轻易宽贷,从来没有一个文士或法利赛人曾经像祂那样义正词严地谴责罪恶。但是法利赛人这样批评耶稣乃是不当的,原因如下:第一,当一个人成为耶稣的朋友或跟随者,那么他(或她)就不再是个罪人,而是被耶稣改变了。第二,耶稣之所以如此任意与这种人为伍,即是因为他们的需要非常大,而且他们也察觉到自己的需要(不像那些“宗教家”一样),所以对祂的信息有回应。耶稣与其他拉比不同,祂在挑选朋友上不是那么慎重,遭多人不满。耶稣自己必然知道一般法利赛人认为祂是一个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与罪人的朋友(见太十一 19 )。然而,尽管有这一切的批评,法利赛人反对与这一阶层的人来往(不论是他们自己或是耶稣),最主要的原因不真正是道德上的顾忌,而只是害怕惟恐自己会因为与那些礼仪上不洁净的人接触而沾染礼仪上的污秽(参:约十八 28 )。所以耶稣乐意触摸那大麻疯病人(一 41 ),但祭司和利未人却因着职务的缘故甚至不敢向路旁那个受伤流血的人施以援手(路十 31 ~ 32 ),因为他们害怕招致礼仪上的污秽。(关于耶稣的“餐桌交谊”问题,见 Joel B. Green, How to Read the Gospels and Acts , pp.48 ~ 57 。早期教会有可能认为这段经文是论及主的晚餐。)
17. 耶稣非但没有否认他们的非难,反倒宣称祂以这种方式来行动,是有意要找出罪人,这正是祂使命的整个目的,事实上也是祂的弥赛亚职分无可反驳的一个证据。就像撒该的故事一样,人子来,是特别为了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见:路十九 10 )。祂的整个使命是直接针对有罪的人,或按照这节经文的意象来说,就是那些 有病的人 ,祂的意思并不是说真的有任何一个人是 义人 或 康健的人 ,所以不需要属灵的医治。祂的意思是: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乃是必要的先决条件;若没有这一点,这些人就不可能得着医治,因为他们不愿来就近祂这位独一的医治源头,寻求医治(参:约五 40 )。
22 施维策说得好:马可是用“木刻艺术的简约”描述引介利未;而那正是马可的典型笔法,他总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物勾勒出来。
23 柯兰斐认为这个字只是多少有点含糊不清的说词,乃是泛论主的门徒之数目,而不是特别指着税吏说的;但是就着句法看来,传统的解释似乎还是比较可取的。
iv. 有关禁食的争论(二 18 ~ 22 )
约翰的门徒小心翼翼遵守礼仪律法,我们也可推论约翰自己也是如此。法利赛人甚至在批评耶稣的时候,也吝于承认约翰的这种正统作风;所以约翰并非异端的创始者,反倒是正统犹太教的一个堡垒,虽然他在评论祭司体系时像他以前的许多先知一样尖锐。在耶稣的门徒当中,至少有几位原来是施洗约翰的跟随者,由于他为耶稣所作的见证,他们才离开他而去跟随耶稣(约一 35 ~ 37 ),所以使徒们这种严谨正统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法利赛人而言,这些门徒跟随耶稣,在表面看来是选择了一条比较容易的道路,有时连约翰自己也都不免有这样的看法。虽然每周例常禁食并不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但是在第一世纪左右,这种禁食已经成了犹太教的习俗中重要的一环,而且也传到早期基督教,只有在施行的日子上有改变 24 。对于正统犹太人来说,禁食这件小事引发了耶稣对于整个礼仪律法究竟抱持何种态度的问题。祂已经在安息日治过病(一 31 ),虽然这一点尚未引起争论;祂的门徒在吃饭以先,没有遵守犹太教洗手礼仪的习惯(七 2 ),他们甚至还在安息日搓麦穗吃(二 23 )。整体看来,这是非常令人怀疑的:这位拉比难道拒绝这些传统吗?
19 ~ 22. 耶稣一如往昔,从两个层面来回答法利赛人的非难。首先,祂从表面的层次来答覆,而这些吹毛求疵的问题也经常都是从这个层面发出的。然后,祂既然已经在逻辑上用法利赛人自己的前提推翻了他们的抗议,就继续从更深入的神学层面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个问句意译成:“在喜乐交通之时,谁会想到要禁食呢?” 25 禁食在圣经中乃是悲惨的一个记号,或表示悔改,或是哀悼,或是自愿降卑的灵。当门徒与耶稣的团契中断时,禁食所要表达的那种忧伤很快就顺理成章地临到 26 ,那时,门徒就要因着祂离开,往父那里去而忧伤了(约十六 20 )。这个类比与人类的情形如此切合,我们在应用上可说:耶稣与祂的门徒同在地上的时间,在许多方面都是过渡时期,对于教会而言并不是正规的情形。所以,我们不能援引祂的门徒当时的习惯作为一般化的原则,而没有仔细将之与新约教会后来在耶稣升上高天、圣灵浇灌之后的习惯作番比较,就轻易应用。
但是有一个问题远比这个更为深邃,甚至连门徒们都没有看出来,直等到他们在使徒行传中被迫脱离正统犹太教。犹太礼仪的整个结构(禁食自然包括在内)真的是与跟随弥赛亚之人的新精神一致吗?新的精神必定得找出新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这个比喻所要教导的功课。事实上,使徒行传这卷书愈来愈清楚地显示出:虽然在使徒行传中连一般外邦教会都熟悉禁食这件事(徒十三 1 ~ 3 ),新起的基督信仰仅以“改革派”自居,留在犹太教,是根本行不通。不只是犹太教徒,甚至连优西比乌( Eusebius )所知之非异端的犹太基督教会(这两类团体都致力遵守律法)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消失,实是意料中事,因为他们徒然想要把 新酒 装进 旧皮袋 里面。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那更新生命的灵在教会中吹起时,而教会不肯割断与老旧形式的接续,却寻求以合适的形式来维持并表达这个新生命,就会出现相同的问题。然而,从外在一切悬殊的差异看来,基督教绝非犹太教的一支,而是它的应验(见一 2 注释 )。
24 该处提的一些幼稚的禁食论据,参《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 8 : 1 。保罗在罗十四 5 所说的话也可能是论及这个习惯,尤其是因为当上下文在探讨禁食的问题时,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是谈到归主之犹太人守安息日的问题。
25 当然,如米尼尔所指,法利赛人也相信在举行“婚姻的筵席”时,是不必再禁食的。但对于他们而言,那是指着不久的将来要出现之弥赛亚的婚筵说的;他们无法领会那喜乐在此时此地就已经与耶稣一起临到了。关于婚姻的筵席在希伯来文化中的重要性,见施维策:一个拉比甚至要放下教席去参加庆祝活动。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说法的话,耶稣的论据就是无可反驳的。
26 有种观点说得蛮像回事的,认为约翰的门徒当时甚至可能正在为着他们的拉比之殉道而哀恸禁食,这一点连同 aparthe{ (被〔暴力〕取走)这个字,为这整句话加上阴森的色彩,的确使它成为受难的一个预告,见 Cranfield 。
v. 有关安息日的争论(二 23 ~ 28 )
法利赛人对于门徒没有禁食的“一时的”理由与“必要的”理由都没有答覆,事实上,我们很难看出他们还有什么话好说。结束这一章,又开启下一章的两个事件,仍然显示出在遵守礼仪的另外两点上更进一步的冲突;所以很明显的,正统的法利赛人在较广泛的问题上仍然感到非常不满意。他们这次所找到的毛病,是门徒的行为,而不是耶稣自己的。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宗教领袖无法找到任何把柄可以反对耶稣本人,甚至连最微小的礼仪律法的破坏也挑不出来。针对祂而提出的指控,唯一可以获得证实的是在安息日治病。这个指控在公会的宗教法庭上无法成为真正破坏安息日的案件;当他们在耶稣受审判时,竭尽全力找出所有鸡毛蒜皮般的事要证明祂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却没有把这件事提出来,就可以知道这个罪名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就像彼拉多一样,竭尽所能,就是在耶稣身上找不到任何的错(约十九 4 );他们用来达到目的的唯一手段是作“假见证”(十四 57 )。
门徒们被控在安息日“作事”,可能是根据几个理由。掐麦穗是“收割”,而那是在安息日特别禁止的三十九种行为之一( Anderson )。施维策也指出:除非严格限制距离,否则连“走路”都是破坏安息日律法。有人也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些法利赛人自己在麦田里做什么呢?他们唯一的目的可能是想要批评耶稣的门徒。除了“收割”之外,门徒不仅掐了麦穗,根据路加的记载(路六 1 ),他们还用手掌搓它们。至于吃东西本身,甚至在法利赛人眼中看来都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门徒们做这件事,似乎根本是无意识的动作,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他们那时还不曾在拉比学校的细节上受过训练。我们知道法利赛人是多么刻薄地鄙视“乡土人”( a*m
ha{-a{retz ),就是对律法一无所知的普罗大众,因而认为他们是可咒诅的(约七 49 );甚至连主自己都被他们怀疑为没有学问的拉比(约七 15 ),也就是说:没有在公认的宗教导师门下接受过律法上的训练。门徒无视于律法上的细节,而表现出这种怠慢疏忽的行为,必然会使他们的夫子遭受拉比们更进一步的定罪,使这些以色列神学家最后用来将耶稣置诸死地的手段,乃是他们在职业上的嫉妒心。没有一个人,像那些以自己的神学睿智自夸的人更为盲目。
耶稣的回答又是双重的。首先,祂告诉他们:圣经的证据证明,需求的律法优于礼仪的律法 27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大本身。再者,祂告诉他们:在大的例子中,问题还不只是掐起麦穗来搓了吃而已,而是远比这个更为严重的罪名──吃了 陈设饼 ,这陈设饼在庄重而神圣的献给神之后,就已经是从世俗的用途上分别为圣了,只有祭司才可以吃。
法利赛人当然必须承认大的这个行动是个历史事实(无论它是否发生在 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 28 ),也必须承认这行为在圣经上并没有受到责备;然而,他们可能极为赞同,充其量只是视之为为耶稣的门徒开脱之不甚高明的辩解,尽管两者之间非常类似。耶稣必须更进一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
27. 所以耶稣现在就作一个更深邃的宣告。祂宣称:法利赛人所有防堵性的束缚,原来是计划用来避免任何干犯安息日的可能,他们却使安息日成为无法忍受的重担,所以他们与他们的这些规定都已经完了(参:太二十三 4 )。他们现在已经彻底忘记:安息日原初乃是神为怜悯祂所造之物而预备的。人类之所以受造,当然不只是为了要证明并遵行一个不可改变之守安息日的神学原则,但有些极端的拉比却极力坚持是如此,为了要正确地遵行,这些极端主义者宁可在安息日被杀也不愿敌挡敌人( Schweizer ),所以他们极少是前后一致的。但是最后,却是这个食古不化的“一致”使他们不能对耶稣有所回应,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灵里盲目,心里刚硬。
28. 安息日是为人预备的,这个原则甚至连一些法利赛人都可以接受,但耶稣却更进一步。如果安息日真是为了我们属灵上,与身体上的益处而预备的,而不是反过来的话,那么 人子 就是安息日的主,也就可以照着祂所看为恰当的来解释安息的规条。事实上,这也正是拉比们自己曾经努力要做到的,可惜的是方向不对。如果耶稣是再一次在这里将 人子 用作祂自己的一个名衔,如果祂的敌人也了解祂是这么用的(这两点都无法确定),那么这个宣告甚至是更为尖锐的。它意味着:耶稣非但没有否认他们的指控,反倒坦然承认,却宣称自己有绝对的权利推翻安息日,因为祂的位格与工作,都代表神,这样的宣称自然会引致第三章开始时在安息日治病一事上的大冲突。这一点至终使他们相信: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一 25 与一 31 )绝非偶一为之,而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祂认为安息日当然是属于祂的。所以他们定意要为祂设下一个陷阱,故意制造一个机会来试验祂;但就像新约圣经中经常出现的一样,当问题追究下去,却使他们从审判席移到被告席。
另一个可能是,耶稣在此只是将“人子”用作“必死之人”的同义词,那么意思就成了:“人比安息日重要”;但这个可能性较低。
27 有些释经学者不同意这一点,但这似乎就是这段经文最浅显的意思。大有了缺乏,耶稣的门徒也是这样。辩称这些门徒还不到饿死的地步,可就离题了,就我们所知,大也还没有到那种地步。
28 在这里有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就是亚比亚他成为祭司(“大祭司”这个头衔在他那个时代似乎不用),在他父亲亚希米勒因着大的这个行为而被扫罗杀害之后才发生的。有许多古抄本将这个子句全部或部分地删掉了,差不多可以确定是因着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像耶柔米( Jerome )一样大胆地将这个难题抛开,辩称我们所关切的不是名字等类的事(参一 2 ,那里出自先知以赛亚书上的话其实也涵括了玛拉基书),或者说 epi 应该译作“论及……的经文”;参 epi tou batou (“荆棘篇”上所载的”,十二 26 )。关于亚比亚他的整个问题,见布隆柏格的解释,收录于 Carson and Woodbridge, Hermenentics, Authority and Canon , pp.147 ~ 148 。 ──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二章
2:5 “他们的信心”除了指那四个抬瘫子的人的信心,也包括这个瘫子自己的信心。
2:14 利未就是写《马太福音》的马太,他原是迦百农城的税吏(太9:9)。
2:15 “税吏”是受雇于罗马政府向犹太人征收税款的人。“罪人”指所从事的行业或人品为墨守律法规例的法利赛人所不齿,因而不屑与之往来的人。
2:17 要是自以为健康,可以不用找医生;要是自认为是义人,可以不需要耶稣。但世界上没有义人,因此人人需要救主耶稣(罗3:23-25)。
2:22
古人用皮袋盛酒。若用旧皮袋装新酒,新酒仍在发酵,旧皮袋弹性不足,受不住压力,便会破裂。喜欢陈酒(犹太律法)的人,不喜欢新酒(耶稣基督的救法)。耶稣要人用全新的态度接受新道理和新的生活方式,新酒应该装在新皮袋里。
2:23
按犹太人传统,安息日作一点点与收割有关的事都触犯律法。把禾的穗与秆分开属于收割,所以掐麦穗构成犯罪。耶稣自己没有作,是祂的门徒因为饿了才作的(太12:1)。法利赛人把责任归到耶稣身上。
2:25
“安息日”是今天的礼拜六,犹太人将安息日的条例复杂化,诸多禁制,除了不可作工之外,甚至规定走路不可超过多远。耶稣不是要人不守安息日,而是要大家明白两个原则:1,安息日为人设立,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2,慈惠、救援以及象医病这一类的必需性工作,在安息日是可以做的(3:4)。另参《马太》12:3及4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