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太 23:2-3> 法利赛人以外表看人;人看你的外表,也不是很好吗?你看你的内心,那是……
23:2-3 法利赛人把自己的传统、对律法的解释和应用看成与律法本身同样重要。这些规条并非全都不好,有些还很有价值,但问题是:( 1 )宗教领袖把人所定的规条看得如同神的律法同样重要。( 2 )教导人去遵行这些规条,自己却不遵行。( 3 )遵从规条却不尊重神,徒有外表。耶稣通常不谴责他们的教训,只斥责他们的虚伪。
太 23:5> 佩戴经文成了伪善的人身分的象征;今天,你所表现出来的敬虔又是为何?
23:5 佩戴的经文是指用细小的皮盒装着的经文,虔诚的人为遵守圣经的吩咐(参申 6:8 ;出 13:9 , 16 ),将这些盒子戴在额上和手上。但这些佩戴的经文已成了身分地位的象征,失去了佩戴的原意。
太 23:5-7> 法利赛人只关心自己所行的是否被人看到;若你所行的没有人“关心、注意”,你会……
23:5-7 耶稣再次揭露了宗教领袖的虚伪心态:他们认识圣经却没有实践出来;不关注“成为圣洁”,只关心是否被“看为圣洁”,使别人羡慕和欣赏自己。今天,许多人像法利赛人一样,认识圣经,却没有让真理改变他们的生命;说跟随耶稣,却没有按着祂的爱的标准来生活,这样就是假冒为善的生活。我们必须确定自己所行的要与所信的相符。
太 23:5-7> 站在高处,赞美、尊重、附和样样齐──处在高位的你所期待的是……
23:5-7 人不单希望在事业上领导别人,同样也希望在教会中作领袖,喜爱地位的高升过于对神的效忠是十分危险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我们的鉴戒了。耶稣并不是反对所有的领导权,我们也需要基督徒领袖,祂谴责的是服事自己而不是服事人的领导。
太 23:11-12> 要为大,便要作众人的用人?不可能吧?我只要为大……
23:11-12 耶稣向社会的观念挑战,对祂而言,伟大是由服事而来的──献出你的力量来服事神和他人。服事使我们保持对别人需要的敏感,亦停止我们专顾自己的心态,耶稣以奴仆的身分来到世上,你要寻求什么形式的伟大呢?
七祸
太 23:13-14> 人所行的是会影响别人的!我可不要像法利赛人般给人坏影响……
23:13-14 当时作宗教领袖,与今天在世俗的社会中作牧师有很大分别。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起居都是围绕着与神的关系,宗教领袖是所有领袖中最有名望、最有能力、最受尊敬的。耶稣对他们作出这些尖锐的控告,因为他们渴求更多权力、金钱、地位,令他们看不见神,也影响到整个民族看不见神。
太 23:15> 小心!你的内心是否正在制造“法利赛人”?
23:15 法利赛人被规条而不是被神所吸引。他们被附加于律法规条的繁琐细则所辖制,以致完全失去了律法所指的神。行善的宗教给人很大的压力,要在所知所行的事上超越别人,因此伪善的教师往往会有更伪善的学生。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牺牲内心的更新而强调外表的顺服,制造出“法利赛人”来。
太 23:23-24> 付出金钱,不易;行公义怜悯,也不易,那人还可以做什么?
23:23-24 我们遵从了律法的细则,却仍然有可能在一般的行为上违背神,例如我们忠心地把十分之一的金钱献给神,却拒绝付出时间帮助别人。十一奉献是重要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豁免遵从神其他的指示。
太 23:24> 法利赛人那么注意饮食清洁,却忽略内心的清洁;你不会这样吧……
23:24 根据律法蠓虫是不洁的昆虫,法利赛人过滤饮用的水,避免吞下蠓虫。他们这样仔细地注意洁净礼仪的细则,却失去了对真正洁净的透视力;有外表礼仪上的洁净,内心却败坏了。
太 23:25-28> 看看你手、你脚、你的外表,啊,蛮好的;再看看你的心……
23:25-28 耶稣斥责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只有外表上的圣洁,内心仍然充满了败坏和贪婪。我们的宗教生活若只做给别人看,就好像只洗净外面的杯一样,徒有其表。如果我们里面是干净的,那清洁的外表就不虚假了。
太 23:34-36> 历代流义人血的罪都归到这世代了──这样说不是太不公平了?
23:34-36 这些先知、智慧人和文士可能是指耶稣所预言那些被逼迫、蹂躏和杀害的初期教会领袖。当时的人口口声声说不会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杀害神所差来的先知( 23:30 ),心里却想着杀害弥赛亚及祂忠心的跟从者。所以,历代流义人血的罪都归到他们身上。
太 23:35> 也许你没有想过,但如果有一天,你要面对殉道,你会欣然面对或是……
23:35 亚伯是第一个殉道者(参创 4 章),撒迦利亚则是希伯来圣经记载的最后一位殉道者(参代下 24:20-21 ),是属神的人被自称为神的子民所杀害的典型例子。
太 23:37> 我曾伤心流泪,却看不到主,其实我真不知道你在不在……
23:37 耶稣希望招聚属祂的人在一起,正如母鸡用翅膀覆庇小鸡一样,但人却不肯让耶稣这样做。只要我们来到祂那里,祂就会保护我们。许多时候我们受伤害,但拒绝基督的帮助,认为祂不能把我们所需的给我们,但有谁会比我们的创造主更知道我们的需要呢?那些转向耶稣的人将发现祂的帮助和安慰是无人能及的。
太 23:37> 耶稣的伤痛你感觉得到吗?对你所居住的城市,你有没有耶稣的心怀?
23:37 耶路撒冷是神选民的首都,是以色列伟大君王大卫的京城、神在地上的居所,本应是敬拜真神的中心、全人类公义的象征,但耶路撒冷变得看不见神,对人的需要麻木不仁。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对失落了的子民及祂所爱又将快毁灭的圣城的伤痛。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责备虚假(二十三 1 ~ 12 )
.三大错误( 1 ~ 7 )
耶稣指出法利赛人在三方面出现问题:
1. 能说不能行( 2 ~ 3 ):这是法利赛人经常犯上的错误,他们只晓得教导别人,自己却是言行不一。“坐在摩西的位上”是指作为传授摩西律法的人,后期圣殿里真有一座椅子称为“摩西的位”,由拉比坐在上面教训会众,但在耶稣时期还未设有这椅子。
2. 自定标准( 4 ):法利赛人自行定下一个律法上“义”的标准,是一般的百姓根本无法达到的,这样无异于把难当的担子强加于别人身上。
3. 贪图虚荣( 5 ~ 7 ):他们努力追求外表遵守律法,为要赚取敬虔的称誉。“佩戴的经文”是指他们将写有经文的小羊皮卷放在小皮袋中,然后戴在前额及手臂上。“繸子”是缝在外袍的四角,用来提醒人思想神的律法。法利赛人故意把经文袋子弄宽和把繸子做长,使人感觉他们特别敬虔。“拉比”、“夫子”和“师尊”,都是犹太人对律法教师的尊称。
.门徒的鉴戒( 8 ~ 12 )
耶稣提醍门徒,千万不要陷入法利赛人那种虚饰为善的错误中。祂强调门徒只有一位老师,就是基督;在信仰上也只有一位父亲,就是在天上的父神。门徒应该竭力追求的,乃是存谦卑的心,彼此服事,因为这两者正是跟随主的人生命的标记。
昔日法利赛人所犯的错误,今天可能同样会成为我们属灵生命成长的拦阻。有时我们会因自己在事奉上的热心,或对圣经的认识而沾沾自喜;有时我们会羡慕外表的荣誉,而轻忽了内在的敬虔;有时我们只爱留意别人不行道,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表现。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伪善的人。
祈祷 求主赐我属灵的眼光,使我晓得重视追求生命的品质。
哀文士与圣城(二十三 13 ~ 39 )
.谴责与悲痛( 13 ~ 36 )
耶稣不单只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恶行,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悲伤。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法利赛人和文士都是假冒为善之徒;耶稣所谈及的,是那些以外表来界定敬虔的法利赛人。他们有下列的七项错误:
1. 不仅自己反对耶稣天国的信息,也拦阻别人接受( 13 ~ 14 )。
2. 所引导归顺犹太教的外邦人,往往变成极端狂热的犹太教徒;这些人所犯的错误比一般犹太人更为严重,必要遭受永远的惩罚( 15 )。
3. 将誓言分为“算不得什么”和“该谨守”两类,反映出他们轻重倒置和藐视神的情况( 16 ~ 22 )。
4. 只从小处眼,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内在敬虔。所以耶稣恰当地描述他们,说他们喝水时滤出微细的昆虫,但不自觉地吞下庞大的骆驼( 23 ~ 24 )。
5. 只看重礼仪上的洁净,却不理会内心的污秽( 25 ~ 26 )。
6. 把外表修饰装扮,目的无非在引人注目,其实内里败坏不堪( 27 ~ 28 )。
7. 不仅默许祖宗的恶行,而且变本加厉地迫害神所差派的先知( 29 ~ 36 )。“我差遣……这里来”这句话,可能是耶稣引自旧约圣经耶和华神所说的话;或是祂以神的智慧自居(参路十一 49 )。
我们既是主耶稣的跟随者,便应追求过表里一致的生活,切勿落在法利赛人可怜的景况中。
.深切叹息( 37 ~ 39 )
“你们的家成为荒场”是预言神撇弃圣殿;“从今……称颂的”则预言耶稣离世,以及祂第二次再来,神的荣耀重临以色列的情形。
祈祷 求主保守我的脚踪,每时每刻都走在喜悦的路上。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23章 注释
23:1-12 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特色
2-7 作为传授摩西律法的人(「坐在 ...... 位上」),他们的话该受
敬重。然而他们错在
1 言行不一致;
2 对摩西律法加上繁复的解释与细节,结果造成百姓难以
负荷的重担;
3 贪图别人的尊崇。
「佩戴的经文」:犹太人根据出13:9, 16与申6:8等经文,将写
有经文的小羊皮卷置於小皮匣内,并於祈祷时把匣子系在手上
与前额。
「 子」:缝在外袍的四角 (见串6), 使人常想及神的诫命
。法利赛人故意把盛载经文的小皮匣弄宽,把 子做长,使人
注意他们的虔诚。
8-12 门徒应引以为监,谦卑共处。
「拉比」、「父」、「师尊」:都是犹太人对律法教师(文士
)的尊称。
23:13-36 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
13 「有祸了」:包括「将受恶报」及「可悲可叹」这双重意思。
文士和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解释与对耶稣的态度,使跟随他们的
人无法遵从神的旨意及有分於神的国度。
15 被他们引导归顺犹太教的外邦人,错误更形严重,必要受永远
刑罚(「作 ...... 之子」)。
16-22 文士和法利赛人为帮助百姓背弃誓言而定下的原则,反映他们
颠倒次序及藐视神的情形。
23-24 文士连调味与药用的菜蔬都献上十分一(见路11:42注) , 但
却疏忽更重要的内在敬虔 (见弥6:8) , 就如喝水时泸出微细
的昆虫,却吞下庞大的骆驼。
25-26 他们只着重仪文上的洁净(见可7:4);却任凭内心污秽不洁。
27-28 「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并使路人不致走近沾染死人的污
秽 (利21:1; 民19:16), 但内里却污秽不堪,成为文士和法利
赛人的最佳写照。
29-36
文士和法利赛人秉承了祖宗的做法,同样逼害神差来的先知。
34 「我差 ...... 这里来」:耶稣在此可能是引用旧约中耶和华神所
说的话(参代下36:15-16),或是以神的智慧自居(见路11:49
)。如是後者,「先知 ...... 并文士」,便是指耶稣的门徒。
(参10:41; 13:52; 串28-30)
35-36 见路11:51注。
根据代下24:22, 撒迦利亚的父亲是耶何耶大 , 与此处不符。
此矛盾可有数个解释:
1 巴拉加是耶何耶大的别名,
2 耶何耶大实为撒迦利亚的祖父(「父亲」在希伯来文可
指先祖),
3 「巴拉加的儿子」是抄写马太者附加上的败笔(混淆了
先知撒迦利亚之父;见亚1:1)。
23:37-39 耶稣为耶路撒冷哀恸
「多次」:表明耶稣曾多次探访耶路撒冷。
(见约2:13; 5:1; 7:10等)
「你们 ...... 荒场」:预言神撇弃耶城和圣殿(见24:2)。
「从今 ...... 称颂的」:预言耶稣离开世上(「不得见我」),
以及 第二次来时犹太人承认 为弥赛亚(参21:9注)的情形。
思想问题(第23章)
1 法利赛人灵性问题的症结在那里(23:3-6)?
耶稣有什麽积极的教导?
2 你有否因为自己过人的敬虔或对圣经的认识而沾沾自喜?
你在那方面有假冒为善的情形?
3 在教会里追求名誉地位合乎圣经的教训吗?参23:8-12。
4 为什麽以色列人祖先所犯的罪现在归到当代人身上(23:36)?
5 根据23:37-39,耶路撒冷沦为荒场是谁之过?
耶路撒冷被毁与世界末日有什麽关系?
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文士与法利赛人
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急躁的、易怒的和有名的不控制情感、常爆发怒气的,他的愤怒就毫无功效,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没有人对坏脾气的人所发的脾气加以注意。可是一个生性温柔、谦卑、文雅、慈爱的人,突然间发出强烈的怒气,即使最没有头脑的人也会惊愕地想一想。这就是耶稣的怒气为何令人惊异的原因。我们也很少看到像下一章圣经中,如此严厉不断地控告文士和法利赛人。在我们尚未详细研究这章以前,我们要简单地看一看法利赛人和文士代表怎样的人物?
犹太人对于他们的宗教的延续性具有深刻与持久的感觉;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法利赛人与文士怎样进入犹太宗教组织中,并认出他们的立场。犹太人说:‘摩西接受了律法传给约书亚,约书亚再传给长老,长老传给先知,先知传给拉比大会的人们( Men of
Great Synagogue )’。整个犹太宗教的基础,首先是十条诫命,然后是律法书摩西五经,即圣经中头五卷书。
犹太人的历史注定了使他们成为‘律法的百姓’。他们像每个民族一样,一定有了他们伟大的梦想,但历史的经验使这个梦想朝一个特殊的方向。他们曾受到亚述、巴比伦、波斯的征服,耶路撒冷成为荒芜的废墟。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再也不能在政治的力量方面,恢复以往的名声。虽然如此,他们却拥有律法,在他们看来律法就是上帝的话语,是世界最了不起、最宝贵的产业。
在他们的历史上将会有一天,那时律法显着的地位再得到了公众的承认:那时将出现堪称为成熟的决定,以色列人将成为独一无一律法的百姓。在以斯拉与尼希米的带领之下,百姓们蒙准许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被毁灭的城市,使他们的民族得以恢复生机。在那时文士以斯拉得到了一本书并把它念给大家听,因而发生了使全民为遵守律法而献身的行动(民八 1-8 )。
从那一天以后,研究律法成为最重要的职业;而专门以研究律法为事的人就是 文士 。
我们已经看见律法的大原则,怎样被分解成千万条琐碎的规则与条例(参照太五 17-20 )。例如律法上说人不可在安息日作工,因而文士们辛苦地定下了工作的定义:他们规定了一个人在安息日可以走多少路,可以背多重的担子,他能作与不能做的事情。当文士们解释律法的工作完成之后,要以五十本以上的册子来记载那一大堆的条例。
返回耶路撒冷的百姓首次向律法献身,约发生在主前四百五十年左右,过了许久才有法利赛党的出现。约在主前一百七十年左右,叙利亚的安提阿哥伊皮法尼( Antiochus
Epiphanes )想要扑灭犹太的宗教,故意传入希腊的宗教与流行的习俗。因而有法利赛人的兴起,作为一个分别出来的团体。其名称意即:‘分别出来者’,他们是奉献终生,谨慎小心地遵守文士们做出来的每一规则与条例的人。由于犹太教所面临的威胁,他们决意用一生的光阴,长期尽心竭力的奉行犹太教琐碎的仪式与律法。这些人接受了从律法中提出来的大量而且不断增加的宗教规则与条例。
他们的人数并不太多,至多不会超过六千人。因为一个人若要接受并实行律法的每一条细则,显然他就不会有时间去做别的事。为了要遵守律法,他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退隐并分别自己。
法利赛人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他们是献身的律法主义者,他们认为宗教就是遵守律法的每一条细则。第二、我们决不要忘记,这些人对于他们的宗教,具有极端的热诚。因为过这样的生活是一种不可能的要求,没有人会接受它,除非他是最顽固的热诚者。因此他们立即发展,并同时其有律法主义者一切的缺点,以及完全自我奉献者一切的美德。一个法利赛人可能或者是变成完全干枯和傲慢的律法主义,或是变成向上帝燃烧奉献热诚的人。
这种说法并不是要把基督徒的判断加到法利赛人身上,因为犹太人自己已经给他们下了判断,他勒目中分别列述了七种不同的法利赛人。
(一)‘肩膀的法利赛人’,他小心翼翼地遵守律法,但是却把他的善行都写出挂在肩膀上,藉以赢得圣洁和良善名声。不错,他遵守了律法,但他如此行是故意要叫人看见。
(二)‘等一会儿的法利赛人’。这种法利赛人对于每样善行,总有一套极其正当推托的理由。他承认最严格的法利赛信条,可是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个推辞,使他的实行与他的信条不符。他能说却不能行。
(三)‘皮破血流的法利赛人’。他勒目论到‘自怜的法利赛人’的灾祸。他们接受这名称的原因如下:在巴勒斯坦妇女的地位很低,一个正统派的教师不能在公众场合与妇女交谈,即使是自己的妻子或姊妹亦不在例外。这些法利赛人更进一步,他们甚至不允许自己在街上看见一个女人。为了要避免这一类事,他们只好闭上他们的眼睛,因而碰上墙壁、房屋与障碍物,弄得自己皮破血流,使他们赢得这个特别虔敬的荣誉。
(四)有一种法利赛人具有多种形式的称号,例如‘杵和臼的法利赛人’,或‘驼背的法利赛人’,或‘滚动的法利赛人’。这种人带自负的谦卑,走路弓背如同一个臼中的杵,或驼背,他们谦卑得甚至不把脚从地上举起来,因此遇到任何障碍物就会跌倒。他们的谦卑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吹嘘的傲慢而已。
(五)有一种‘永远计算其善行的法利赛人’。这种法利赛人,永远在计算他的善行,在上帝和他自己之间,求达到一种平衡。他相信他每做一件事,就使上帝欠他多一点的债。他认为宗教就是随时的计算得失利害。
(六)还有一种‘胆怯或惧怕的法利赛人’。他总是惧怕上帝的审判,因而他时常洗净杯盘外面,使他看来似乎很好。他认为宗教就是审判,人生就是逃避有可怕苦恼的审判。
(七)最后一种是‘敬畏上帝的法利赛人’。他真实爱上帝,不论多么困难,他仍乐意遵从上帝的律法。
这是犹太人自己对于法利赛人的分类,请注意其中有六种坏的,只有一种好的。那些听见耶稣对法利赛人指责的人们之中,赞同耶稣所说的每一个字的,不在少数。
使宗教成为一种重担(廿三 1-4 )
我们在此已经看到法利赛人的轮廓开始显露出来,我们也看到犹太人的信仰的延续。上帝把律法赐给摩西,摩西交给约书亚,约书亚传给长老,长老再传给先知,先知把它交给文士和法利赛人。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耶稣是赞成文士和法利赛人所有的规则与条例。祂所说的乃是‘至今文士和法利赛人所教导你们的,是摩西从上帝那里所接受的律法的重要原则,你们一定要遵从。’我们在研究马太福音五章十七至二十节的时候,就看到这些原则。整个十诫是以两个大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以‘敬重’为基础,敬重上帝,上帝的名,上帝的日子以及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父母。它们是以‘尊敬’为基础,尊敬人的生命与产业,人格,好名声以及人的本身。这些原则是永恒的;而就文士与法利赛人教导人如何敬重上帝和尊敬人这一点而言,他们的教训永远具有约束性,也是永远正确的。
可是他们整个的宗教外观却有一个基本的效果,它使得宗教变成千千万万的规则与条例,因此 宗教成为难以承受的重担 。这是任何宗教的一种试验:这宗教是使人展翅上腾,还是把他重重地压下去?他的宗教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压制?一个人是得到他的宗教的帮助,还是徒增烦恼而已?他的宗教在背负他,还是他背负他的宗教?每当宗教变成一个痛苦压制人的重担与‘不可……’的禁令时,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宗教了。
法利赛人不容许有丝毫的松懈,他们终生持定的目标就是:‘在律法的四周建造一层篱笆’。他们决不肯放松或除去一条规例。如果宗教成为一个重担,它就不是真正的宗教。
虚饰的宗教(廿三 5-12 )
法利赛人的宗教简直无法不变成一种虚饰的宗教。如果宗教是在于遵守无数的规则和条例的话,一个人就自然很容易想要使别人知道他把条例实行多么完善,他的虔诚多么完美。耶稣选出几种法利赛人表现虚饰的行为和习惯。
他们做宽他们 所戴的经文的匣子 ( phylactery ,编注:中文和合本没有释出‘匣子’二字,英文标准修订本则有这个意思,表示经文是放在匣子里)。在出埃及记十三章九节论到上帝的吩咐:‘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记念。’同样的话重覆地说:‘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经文。’(十三 16 ,参阅申六 8 ;十一 18 )犹太人为了要遵守这些吩咐,在祷告的时候一直佩戴经文的匣子,除了安息日与特别的圣日以外,他们每天都戴。它们是用皮做的小匣子,一个系在手腕上,一个系在前额,在手腕上的小皮匣里面有一个小羊皮卷,其上写有四段经文:出埃及记十三章一至十节,十一至十六节;申命记六章四至九节;十一章十三至廿一节。戴在前额上的也是相类似的东西,其中间隔为四,每一小间隔中藏有一小卷写有上述四段经文之一。法利赛人为了叫人注意他们,不仅是戴上经文匣子,还要戴上特别大的匣子,表示他们对律法是何等遵从,以及他们特别的敬虔。
他们又佩戴长繸子的衣裳。 繸子 在希腊文是 kraspeda ,在希伯来文是 zizith 。我们在民数记十五章卅七至四十一节,与申命记廿二章十二节,念到上帝吩咐祂的百姓,在他们衣袍的边上做繸子,好叫他们看见繸子的时候,想起上帝的诫命。这些繸子是缝在外袍的四个角上,后来他们也缝在底袍上面。现今在犹太人祷告披肩上仍有繸子,凡敬虔的犹太人在祷告的时候都要穿上这种披肩。他们很容易把这些繸子做得特别大,使他们徒具外表虚饰的虔敬。戴上这样的繸子,并不是提醒人记得诫命,而是叫别人注意到他自己。
进一步,法利赛人喜欢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坐在大位上,就是坐在主人的左右侧。他们喜爱会堂前面的座位。在巴勒斯坦,后座是为孩子们以那些不重要的人豫备的;越是靠前面的位子,越有尊荣。最尊贵的坐席就是面对会众的长老们的席位。如果一个人坐在那里,大众都看到他的出席,在整个的崇拜聚会之中,没有人看不到他虔敬的模样、姿势。更进一步,法利赛人喜爱被称作拉比,得到最尊敬的待遇。他们声称,他们当受到比父母更大的尊敬,因为照他们说,人的父母只给他普通肉体的生命,可是人的老师却给他永远的生命。他甚至乐意被人称为父亲,如同以利沙称呼以利亚为父一般(王下二 12 ),也如同信仰的父亲一样。
耶稣坚持基督徒必须要记得,他只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基督;在信仰上也只有一位父亲,就是父上市。
法利赛人的穿戴与行动,完全是要使人注意他们;而基督徒整个的目的,就是消弱自己,这样若有人看见他的好行为,并不是把荣耀归给他,而是归给他在天上的父,凡是徒有虚饰的行为,却有骄傲内心的宗教,就是假的宗教。
关上了门(廿三 13 )
本章的十三至廿六节,是新约中最可怕和最持久的指责。罗伯逊( A. Y. Robertson )称之为:‘基督忿怒的雷声’。正如普路麦尔曾论及这些灾祸乃是:‘如同那无法抵挡猛烈的雷声,又如曝露无遗的闪电……当它们撞击就发出明亮的光辉。’
耶稣在些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在和合译本中每一灾祸的末了都写道:‘有祸了。’希腊文的‘祸’字就是 ouai ;这个字很难翻译,因它不但包含有怒气,也包含有忧伤。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义愤,但它是从爱心发出的怒气。这爱心为人的瞎眼和固执所破碎。在这里不但有一种严厉指责的气氛,也有一种沉痛、悲哀的气氛。
这里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假冒为善’,希腊原文为 hupokrite{s ,意即 一个回答的人 ,后来渐渐与声明与答覆,即舞台上的对白相关联;这是希腊文中经常用来称一位演员所用的字。然后以演员这最不好的意义称人为假装者,即一个表演者,一个戴上了面具掩盖他真正感觉的人。那些只有外表上肤浅的表演,内在的思想与感觉完全是另一回事的人。
耶稣认为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是那表演的角色。祂的意思是说,他们对宗教整个观念就是虚饰的外表,穿戴绣花的经文匣子和繶子,琐碎地遵守律法的条例。可是在他们心里却有苦毒、嫉恨、骄傲、自大。耶稣认为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费尽心机做成的敬虔的假面具之下,把他们内心最不虔诚的感觉与情感隐藏起来。这个控告或多或少地对那些以宗教为外表的虚饰与行为的人,也是有好处的。
有一句未在四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说的话:‘他们隐藏了天国的钥匙。’耶稣定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罪,因为他们自己不但不进天国,还要在那想要进入天国的人面前,关上了天国的门。耶稣的这个斥责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已经看到(太六 10 ),最好的说明天国的方法,是当它为上帝的旨意可以在其中完全实行出来的地上的社会。作天国的子民与遵行上帝的旨意,根本就是同一回事。法利赛人相信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遵守住他们千万条琐碎的条例,这实在与以爱为基本观念的天国,相距得太远了。当人们想要寻求进天国的道路时,法利赛人把这些条例放在他们面前,这是等于把天国的门关了。
法利赛人宁愿要他们自己的宗教观念,却不要上帝的宗教观念。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的真理:如果一个人要去教道别人,他自己首先要听从上帝。任何一个教师或传道人最大的危险,就是把他自己的偏见,当作是普遍的原则;把他自己的观念,代替了上帝的真理。当他如此行,他就不是天国的领路者,而是一个误导者,因为他不但自己走错了路,也带领人走错了路。
传布邪恶的使者(廿三 15 )
古代的世界有一个奇异的特征,就是既厌恶犹太教,同时又受它的吸引。再也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招致人的厌恨。他们的自我分别,他们的隔离,以及对其他民族的轻视,使他们招人的厌恨。甚至有人以为他们宗教中最基本的部份就是一个誓言:在任何情形之下,决不去帮助外邦人;即使向他们问路也不能为他指示方向。他遵守安息日,使他们得到懒惰的名声;他们不吃猪肉,使人们嘲弄他们,甚至有谣言说他们敬奉猪为神明。在古代的世界反犹太主义的确是一种普遍的势力。
可是犹太教也有吸引人的地方。一神的观念对于相信多神的世界真是一个奇妙的观念。犹太人在伦理上纯正的标准,使沾染污秽的世界受到感应;尤其是对妇女们。结果有许多人受到犹太教的吸引。
他们的吸引在两个层次:其一是‘敬畏神’。这些人接受了一神的观念,他们接受犹太人的道德律,却不参加律法的仪式,因为他们没有受割礼。这一类的人为数不少,在每一所会堂听道者与敬拜者中都能找到,而且为保罗的布道准备了最有成果的工场。例如,帖撒罗尼迦虔敬的希利尼人(徒十七 4 )就是。
法利赛人的目的想要使这些敬畏上帝的人,皈依犹太教,成为一个‘入教’的人。‘入教’在希腊文中是 prose{lutos ,意即那 接近或靠近的人 。他是一个从异教完全皈依犹太教,接受律法的仪式和割礼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转教者往往成为最火热于他的新信仰的人。许多从异教皈依犹太教的人,对于犹太人的律法,甚至比犹太人自己还要热衷。
耶稣斥责这些法利赛人为传布邪恶的使者。的确,皈依犹太教的异教徒极为少数,可是他们一旦变成了犹太教徒,就走了极端。法利赛人的罪就是他们并不是真正要把人带到上帝面前,而是把人带向法利赛主义。作宣教士的人最大的危险,就是他想要使人转入一圈子,而不是一种教;他关心带领人到一个教会,胜过到耶稣基督面前。
伟大的印度基督徒神秘主义者披雷曼奈德,在他的自传中,有几处提到宗派主义时常损坏基督教:‘我以基督徒的身分说话,上帝是我的父亲,教会是我的母亲,基督徒是我的名字,大公教会是我的别号。我说大公教,因为我们所属的,正是普世的教会。我们还需要其他的名称吗?为什么还要加上安立甘会、圣公会、复原派、长老会、理公会、公理会、浸信会等等呢?这些都是分裂的宗派狭窄的名称,它们会使人的灵魂枯萎。’
法利赛人并不想把人带到上帝面前,而是带到他们自己的法利赛主义面前。这就是他们的罪。这样的罪也逐渐向世界伸展,有时在某些地区,有人坚持人必须离开一个教会,成为另一个教会的教友,才能容许他守圣餐。最大的异端就是自认为某教会具有上帝的专利权,或特别拥有上帝的真理、或是教会是达到上帝与祂的国度惟一的门户。
逃避术(廿三 16-22 )
我们已经看到在起誓的事上,犹太的律法主义者是逃避的专家(太五 33-37 )。逃避的普通原则如下: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誓约是绝对有约束的,只要一发誓就要守。大致说来,一个有拘束的誓言,乃是一个确定的、丝毫不含糊的,指上帝的名起誓;这种起誓,不论付上任何代价,都必须遵守。别的誓约都可以合法地破除。意思是,如果确实用了上帝的名,上帝就介入其间,做了合伙人;若破坏这誓言,不但对人矢信,也使上帝受到侮辱。
逃避术已发展到最高的程序。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描写了犹太律法主义者所采用的方法。祂说:‘你已经使逃避术达到登造极的地步,向圣殿起誓倒无约束性,可是向圣殿的金子起誓却有约束性;向圣殿的祭坛起誓反不受约束,如果向坛上的礼物起誓却约束人。’这是把犹太人的方法归谬,而不是真确的字面上的描写。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这种对起誓的看法,这种逃避的技巧,都是由欺骗而产生的。真正虔诚的人决不会作一个承诺再故意想要逃避;只要他应承了,他决不会为他自己豫备一套逃避的办法,作为他在发现很难遵守诺言时使用。
我们不要过于定法利赛人逃避术的罪。时至今天,我们中间也有人用某种技巧来逃避某种责任,或者藉僵硬的文字律法,来避免心灵中的律法清楚的告诉他应当去做的事。
耶稣认为约束的原则有两方面:上帝听得见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上帝也看得见我们心中每一个隐密的意念。因此逃避术应该是基督徒所完全陌生的。逃避的技巧也许在世界上很适用,却不能适合于基督徒坦诚的心思。
丧失比例感(廿三 23-24 )
什一奉献乃是犹太教教规基本部分:‘你要把你撒种所产的,就是你田地所出的十分取一分’(申十四 22 )。‘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至圣’(利廿七 30 )。什一奉献特别是为供养利未人,他们的职务是在圣殿中从事实际的工作。律法中对当纳十分之一的东西规定了界限:‘凡是可吃的,可以保存的,从土地得滋养的东西,都要纳上十分之一。’又规定:‘必须将茴的种子、叶子、茎,纳上十分之一。’可见每一个人一定要把他出产的十分之一,另外放在一边,归给上帝。
耶稣在此地所说的要点乃是,把主要出产的十分之一献上,是众人所接受的。可是薄荷、茴香、芹菜,只是厨房的配料,决不会种得太多;可能有人只会在他院子里种上一小畦。这三种东西都是煮菜用的,茴香和芹菜可作药用,它们的什一奉献只是一个极微小的数量,也许还不到一种农作物的出产。他们对于什一奉献如此斤斤计较,到一撮薄荷的地步。
法利赛人就是如此,他们精细到连一撮薄荷也要抽十分之一;可是同一个人可能犯了不义的罪,他们刚硬傲慢,残忍不施怜悯,他们故意用逃避起誓、立愿,而然后违约。换句话说,他们遵守律法的细节,却忘记了那真正重要的。
这种情形并没有灭绝,除非基督在人的心中作主,它一直都不会灭绝。许多人穿上适当的衣服到教会,在教会的奉献中谨慎地奉献;在祷告的时候,采用正当的态度;举行圣餐也从不缺席。可是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并没有诚实地工作,他们性情暴躁,易怒,对金钱悭吝。有的妇女做了许多好的工作,在各种委员会中服务;而她的子女因为夜间没有母亲而感到孤单。再也没有比外表遵守宗教的行为,而本身完全忽视宗教,更容易犯的过错了。
我们总不应以为宗教外表的遵行和真正的虔诚是同一回事;我们必须培养适当的比例感才行。
耶稣采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廿四节中所描述的是一幅这样的图画;蠓虫是一种昆虫,所是不洁净的;骆驼也是不洁净的。犹太人为了免得会喝到什么不洁的东西,酒要用细布过滤,把任何可能的不洁净之物统统滤出来。这是一个幽默的例子,一定会引人发笑,因为它是描述一个人小心地用纱布过滤他的酒,免得吞下一只小小的昆虫,可是他却高高兴兴地吞下一只骆驼,这是一幅丧失比例之人的写照。
真正的洁净(廿三 25-26 )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不断的提到不洁净的观念。但是这种不洁净,并不是生理方面的不洁净。一件礼仪上不洁净的器皿并不能当作肮脏的器皿。一个人在礼仪上的不洁净,使他不能进入圣殿或会堂,禁止他敬拜上帝。例如:一个人若碰了死人的尸体,或者与外邦人有了接触,就不洁净了。女人若有了血漏就是不洁净,即使这种血漏是完全正常健康的现象亦不能例外。如果一个本身不洁净的人,摸到了任何器皿,这件器皿就变为不洁净;而且若有另一个人摸了或拿了这件器皿,这个人也变为不洁净了。因此洁净器皿是最重要的事,而洁净它们的律法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们只能举出几个主要的例子来。
一件挖空成凹形的陶制器皿,只有里面是不洁净的,外面仍是洁净的,只有打破了才是洁净的。以下的器皿根本就不能变为不洁净──一只没有边的平碟,一把煤铲,用来烘麦的铁格子。另一方面,有边的盘子,或陶土制的香匣,一个文具用匣,可能变为不洁净。用皮、骨、木与玻璃制的器皿,平的并没有不洁净,深口的会不洁净;如果它们打破了,就变为洁净。凡金属的器皿,若既磨光也挖空的,就会不洁净;可是一扇门,一个插座,一把锁,一个铰链,一个门环,却不会不洁净。若有一件东西是以木头与金属制成的,木头会变为不洁净,金属却不至如此。在我们看来这些规则简直就是荒诞不经,但这正法利赛人虔诚、恭敬、谨慎遵守的规则。
器皿中所盛的食物或饮料,或许是由欺骗、敲诈、偷窃而得来的,也许是奢侈品,饕餮品。可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器皿在礼仪上是洁净的就可以了。这又是一个避重就轻的实例。
这些事看起来虽然十分可笑,今日仍会有发生的可能。一间教会可能为了地毡的颜色,或是一个讲坛的斜度,或圣餐用具的式样与质料等类的小事,竟使教会分裂为二。人们在宗教上最后学会的一件事,就是物质的相对价值;最可悲的是夸大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常常成为破坏和平的因素。
掩饰的腐败(廿三 27-28 )
这又是每一个犹太人都会了解的一幅写照,坟墓最普通的地方就是路旁。那么我们已经看到,若有人碰到死人的身体就变为不洁净(民十九 16 )。因此若有人与坟墓接触,自然就成为不洁净的了。在逾越节的时候,往巴勒斯坦去的路途之中,挤满了许多朝圣者。一个人如果在参加逾越节的半途中成为不洁净,简直就是一种灾难;一旦不洁净,就不能参加过节的一切活动。所以犹太人在亚达月就要粉刷所有在路旁的坟墓,使得每一位朝圣者不会意外地与它们接触而染不洁。
这样在春天的阳光之下,就一个巴勒斯坦的路上旅行的人看来,这些坟墓在日光之下闪耀白色的光彩,显得相当好看,可是在里面却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尸体,一摸到它们就会染到污秽。耶稣所说的这番话,正是法利赛人清晰的写照,按他们表面的行为,他们是极其虔诚的人,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丑陋与使人堕落的罪恶。
今天仍有这种情形,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也许笑了又笑,却是一个怀人。一个人也许走路低头,踏恭敬的步伐,双手交叠,姿势谦卑。可是他可能总是用冷酷轻视的眼光,看轻那些他认为犯罪的人。他的谦卑本身也许只是骄傲的伪装;他走起路来显得那样谦卑,也许心中却洋洋自得要使他四围的人看到他是多么虔诚。再也没有比使一个好人不知道他的善行更困难的事了;一旦他知道自己之善,他的善就已经消逝,无论他在外表上显给别人看见的是怎样。
谋杀的遗传(廿三 29-36 )
耶稣在此地控告犹太人说,谋杀的罪乃在他们的历史中,这个罪还没有解除掉。文士和法利赛人修建殉道的坟墓,美化他们的记忆,并且自称如果他们是生存在古代,决不会杀害先知和上帝的仆人,显然这就是他们已经做的事,也是他们准备要做的事。
耶稣的指责是说以色列人的历史乃是谋害上帝仆人的历史。祂说从亚伯到撒迦利亚,义人都被杀害了。为什么选这两个人呢?该隐杀害亚伯,是尽人皆知的事,但是谋害撒迦利亚的事却很少有人知晓。这段故事记载于历代志下廿四章二十至廿二节,是在约阿施为王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撒迦利亚责备国家的罪恶,约阿施便鼓动百姓,在圣殿的院子里,用石头把他打死。撒迦利亚临死的时候说:‘愿耶和华鉴察伸冤。’(撒迦利亚被称为巴拉加的儿子是一个错误,其实他是耶何耶大的儿子,这只是由于福音书作者,在复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不太注意的缘故。)
为什么要选撒迦利亚呢?希伯来人的圣经,创世记是第一卷书,跟我们一样;可是书卷的次序跟我们并不一样,历代志下是希伯来圣经中的最后一卷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杀害亚伯是圣经中第一个谋杀的故事,杀害撒迦利亚是圣经中最后一个谋杀故事。从开始到末了,以色列的历史,都是弃绝并时常杀害上帝仆人的历史。
耶稣十分清楚这谋杀的病毒依然存在,祂知道现在祂必须要被钉死,并且有一天祂的使者要受逼迫、凌辱、弃绝与杀害。
这实在是一场悲剧,上帝所拣选、喜爱的民族,竟转过来背叛上帝,算账的日子将要来到。
这一切使我们想到,当历史审判我们的时候,我们到底是上帝的抵挡者,还是上帝的帮手?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拒绝爱的请求(廿三 37-39 )
这是弃绝爱的一幕悲剧。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并不以审判全地严厉的审判官的身分,而是一位人类灵魂的爱护者的身分。
本段经文对耶稣的生活投射了一种奇特的光辉。按照符类福音的故事,耶稣公开出来工作以后,从来也没有上过耶路撒冷,直到这最后一次的逾越节,祂才上去。我们在这里看见,福音故事删除的地方是多么多,因为除非祂曾重覆到耶路撒冷来过好几次,并且再三向其居民提出悔改的要求,不然祂决不能说这样的话。这一类的经文向我们表明,福音书对耶稣的生活,只有粗浅大略的描写而已。祂决不能说这样的话。这一类的经文向我们表明,福音书对耶稣的生活,只有粗浅大略的描写而已。祂决不能说这样的话。这一类的经文向我们表明,福音书对耶稣的生活,只有粗浅大略的描写而已。
本段经文向我们显示了四个重要的真理:
(一)它向我们表明 上帝的忍耐 。耶路撒冷杀害先知,用石头打死上帝的使者,上帝却没有把她丢弃,到最后竟差祂的儿子来。在上帝的慈爱中有无限的忍耐,祂忍受了人的罪孽,并没有将他们丢弃。
(二)它向我们表明 耶稣的恳切 。耶稣在此以爱心说话。祂不会勉强人接纳,祂惟一的办法只是爱的呼求。祂站在那里伸出恳切的膀臂,恳求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回应。
(三)它向我们表明 人的故意犯罪 。人们看见基督庄严的恳求,却依旧拒绝。在人的心门外面没有门柄,必定要从里面才能打开。故意睁眼拒绝上帝在耶稣基督的恳求就是罪恶。
(四)它向我们表明 拒绝基督的结局 。仅仅过了四十年,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变成了一堆的废墟,这场灾难完全是拒绝基督而引起的。如果犹太人接受了基督爱的方法,如果他们放弃强权政治的道路,罗马人决不会向他们施行这样的报复。一个弃绝上帝的百姓会有灾难的命运,这是历史的事实。──《每日研经丛书》
第23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十三·忠告不要多说话少做事(二三1~12)
二三1~4 这章一开始,便记述救主提醒众人和门徒要提防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领袖坐在摩西的位上,教导摩西律法。一般来说,他们的教导是可靠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要引以为鉴。他们的行为比起教条的教训相去甚远。他们不过多说话,少做事。所以耶稣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他们对别人要求多多(可能拘泥于律法的琐碎事),但却没有帮助人承担沉重的担子。
二三5 他们着紧看得见的外在行为,但内心却虚伪无比。从他们假装虔诚便可见其虚饰外表。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将祂的话戴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记念(出一三9,16;申六8;一一18),是指他们要以律法作为一切行事为人的准则,好叫这些准则成为生活上的指引。可惜法利赛人却不能领会当中属灵的意义,只知道字面上的解释。于是,他们把写上经文的皮带系在头上或手臂上。他们对遵守律法的事毫不关心;只要佩戴夸张宽大的经文,他们便彷佛成了非常属灵的伟人。律法也吩咐犹太人在衣服边上作繸子,又在底边的繸子上,打一根蓝细带子(民一五37~41;申二二12)。这些独特的装饰物是用来提醒他们是独特的民,当从其它国家分别出来。法利赛人轻忽属灵的教导,他们系上更长的繸子,不过为满足虚荣心。
二三6~8 从他们为筵席上和会堂里的座位争竞,便可见其自以为义,爱出风头了。他们喜欢人在街市上问他们安,而且特别喜欢别人称他们为拉比(即“我尊荣的人”或“老师”),好叫他们感到自满高兴。
二三9,10 主在此提醒祂的门徒,不要把尊荣的称呼归给自己,应当把这样的称呼归给神。人们不应尊称我们为拉比,因为只有一位师尊,就是基督;也不要称呼别人为父,因为神是我们的父。魏思桐的意见发人深省:
耶稣公开宣布人与神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基督徒的生命包括了三件事──他是甚么,他信甚么,他作甚么。换句话说,便是教义、经历和实践。人的灵需要三样东西──生命、教导、指引;正如我们的主在福音书中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不要称任何人为父,因为没有人能给予或维持属灵的生命;没有人是毫无瑕疵的老师,更没有人可以担任属灵的导师。你与神并与基督的关系比任何人更为密切42。
救主这番话,无疑是指天国中的一切信徒,人人平等,没有谁比其它人强,可享有尊荣的称呼。不过,请想想今天基督教界那些虚浮的名衔,尊敬的牧师、神甫等等。即使博士这似乎是无伤大雅的称呼,原来在拉丁文却有教师的意思。(主的提醒很明显是指着属灵方面,而非一般性的、专业的或学术上的称呼。举个例,祂没有禁止小孩称父亲为“父”,也没有禁止病人称医治他们的人为“医生”。)至于地上的称呼,所遵守的原则是“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罗一三7)。
二三11,12 我们再一次看见,天国所要求的品格往往与人们心中所想的相反;人们以为是崇高伟大的,在天国中却不然。耶稣说,“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真正崇高伟大的人是甘愿谦卑,服侍众人。法利赛人抬高自己,将来必降为卑微。愿意谦卑的真门徒将来必要得高举。
十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祸(二三13~36)
主耶稣宣布,必有八种灾祸临到那些骄傲自恃、假冒为善的宗教领袖身上。这些灾祸不是“咒诅”,不过因主看见他们的结局,心中哀叹,有感而发吧了。就如“唉!我为你难过!”的感叹。
二三13 第一种灾祸是针对他们的顽梗和故步自封。他们拒绝进天国,而且强烈阻碍别人进去。很奇怪,宗教领袖往往是积极反对恩典福音的人。他们可以随意容忍别的事,但却不能接受救恩这好消息。属血气的人不愿成为神施恩的对象,也不想神向其它人施恩。
二三14 第二种灾祸43是责备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作很长的祷告以掩饰自己的虚伪。到了今天,还有一些异教之徒利用同样伎俩欺骗年老的寡妇,或无知的信徒,叫他们签下条文,把财产奉献给“教会”。这些骗子惺惺作态,他们要受更重的刑罚。
二三15 第三种灾祸是指责他们热心地误导人。他们竭尽所能劝人改信,但当那人入了教后,他们却使他加倍邪恶。这可比作今天热衷于异端邪教的人。他们甘愿叩七百多个门,向人传扬他们的宗教;但他们的结局却不堪想象。正如有人曾说:“最多信众的宗教却往往成为最易走入歧途的地方。”
二三16~22 第四,主责备他们诡诈,发表不真实的言论。他们建立了一套理论,以逃避立誓的代价。举个例,他们教导会众,说凡指着殿起誓的,就不必付上代价,但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就该谨守誓约。他们说指着祭坛上的礼物起的誓具约束力,但祭坛若没有礼物,指着它起誓便没有约束力了。所以,他们看金子比神更贵重(殿是神的居所),又看祭坛上的礼物(某种形式的财富)比祭坛更重要。他们着紧物质的事,多于属灵的事。他们愿意得到(礼物),多于愿意付出(祭坛是奉献的地方)。
耶稣说他们是瞎眼领路的,揭露他们的诡辩。殿里的金子所以贵重,不过因为它在神的居所里。礼物因着祭坛才有价值。认为金子价值不菲的人不过是瞎子,因为金子所以有价值,不过因为它是为神的荣耀而用。如果礼物是为属肉体的动机献上,便毫无价值了。相反,若奉主的名,或全心奉献给主,这种奉献才有永恒的价值。
无论法利赛人如何看起誓,神都介入每个誓约。法利赛人必要付上立誓的代价。人不可以特殊的理由逃避要负的责任。誓约具约束力,承诺也必要守着。执着细节以逃避责任根本没用。
二三23,24 第五种灾祸是针对没有真正内涵的形式主义。文士和法利赛人极注重细节,把微不足道的香草献上十分之一。耶稣不是因他们着紧拘泥琐事而责骂他们,而是责备他们冷血无情,没有行出公义、怜悯和信实。耶稣用了极为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滤出蠓虫,却吞下骆驼。蠓虫是微细的昆虫,常常掉进甜酒里。人们喝酒的时候,把酒从牙齿间啜进肚里,以滤出蠓虫。一方面关注微不足道的问题,一方面又囫囵吞下巴勒斯坦地庞大污秽的动物,这岂不天大讽刺!法利赛人在微小的事情上一丝不拘,但对严重的罪行如假冒为善、不忠、残酷、贪婪,却视而不见。他们已丧失了比对的触觉了。
二三25,26 第六种灾祸是关于外表主义。法利赛人苦心经营外在的宗教和道德模样,他们的心却充满了勒索和放荡44。他们应当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换句话说,他们必须藉着悔改和相信洗净内心。只有这样,他们的外在行为才得以被接纳。我们这个人与我们本身的性格是有区别的。我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性格──想别人看重我们。但神却强调我们这个人──真正的里我是如何模样。祂冀盼我们内里诚实(诗五一6)。
二三27,28 第七种灾祸也是指斥外表主义。第六种灾祸严惩贪婪的虚饰,第七种则斥责假善和不法的虚饰。
坟墓粉饰过后,犹太人便不会因疏忽而碰着它,避免在礼仪上玷污自己。耶稣把文士和法利赛人比作粉饰的坟墓,外表干净,内里污秽不堪。人们以为与这些宗教领袖接触便会成圣,其实却沾污了自己,因为这些正是假冒为善和凶恶不义的伪君子。
二三29,30 最后的灾祸就是指斥所谓尊敬的外衣,内里包裹着谋杀的意念。文士和法利赛人假意尊崇旧约的先知,替他们建造或修筑坟墓,在记念碑前奉上花环。发表记念辞时,他们说必不跟随他们的祖先杀害先知。
二三31 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但他们怎样证明呢?从前文的经节看,他们似乎与杀害先知的父亲无关。首先,他们承认他们的祖宗(他们是祖宗的亲生后代)流了先知的血。可是耶稣用的子孙是指性格相同的人。祂知道法利赛人虽然粉饰先知的坟墓,但心中却设计杀害祂。第二,他们为了对去世的先知表示尊敬,便说:“我们只喜欢去世的先知。”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他们祖宗的子孙。
二三32 我们的主又补充说:“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罢。”他们的祖宗杀害先知,谋杀罪多不胜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将要杀害主耶稣和祂的跟从者;比他们祖宗的罪更大,而且这可怕的罪将要达到颠峰。
二三33 这时,神的基督发出令人惊愕的叹息:“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阿,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降世爱人,满有慈爱的主可以发出这种严厉的言辞么?当然可以,因为真爱必须同样具备公义和圣洁的特质。一般人认为耶稣是慈悲的改革者,除了爱就不会作其它情感的表现,也没有脾性。这种讲法并不合乎圣经。爱可以坚定不移,但也必须是公正无私的。
我们必须谨记,这番责备是针对宗教领袖,而非酒徒和堕落之辈。在这宗教合一运动的年代,一些福音派的基督徒与公认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合作。他们理当效法耶稣的榜样,同时谨记耶户对约沙法的一番话:“你岂当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呢?”(代下一九2)
二三34,35 耶稣不但预知祂自己将要受死;祂也坦白告诉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会杀害祂所差派的使者──先知和智能人并文士。逃避杀害的人要在会堂里受鞭打,从这城被追逼到那城,被赶尽杀绝。故此,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的罪堆积如山,成了殉道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从义人亚伯……直到……撒迦利亚都归到他们身上。撒迦利亚的被杀记载在历代志下二十四章20至21节。历代志下是希伯来文圣经最后一卷书。(这里提的撒迦利亚,不是旧约撒迦利亚书的作者。)
二三36 昔日的一切罪要归到基督所说的世代(或种族)。先前流无辜人血的罪和其它罪堆积起来,在圣洁无罪的救主受死一刻,达到颠峰。无故恨恶弥赛亚的百姓,把主钉在罪犯用的十字架上,他们将要承受倾盘的大刑罚。
十五·耶稣叹惜耶路撒冷(二三37~39)
二三37 这章十分重要,比其它篇章更多提到主耶稣说的灾祸,记载祂以泪结束讲论!苦苦责备了法利赛人,主便叹息说耶路撒冷城将要丧失机会。“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主重复呼喊这城,仍然无法表露心里的难受。
耶路撒冷城曾杀害先知,用石击打死神的使者,然而主仍然爱她,常常看顾保护她,用祂的爱招聚她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她却不愿意。
二三38 主耶稣这样结束祂的哀叹:“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这家主要是指圣殿,但也可包括耶路撒冷城和以色列国。在祂死后直到祂第二次来临期间,不信的以色列不会看见祂(祂复活后,只有信徒才看得见祂)。
二三39 本节预言耶稣第二次来临时,有一部分以色列民要接受祂作他们的弥赛亚王。“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一句暗示以色列民要承认祂。
这不是说杀害基督的人会有另一次机会。耶稣是说耶路撒冷,故此,从转喻观点看,祂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和整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居民在祂死后要看见祂,那时他们必仰望主,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祂悲哀,如丧独生子(亚一二10)。犹太人认为没有任何事比丧独生儿子更苦更悲的。
马太福音注释 23:13
法 利 赛 人 有 祸 了: 23 章 由
耶 稣 最 严 厉 的 谴 责 组 成, 他 直 言 不 讳 地 攻 击 那 些 至 少 弃 绝 神 默 示 的 部 分 话 语 而 代 之 以 自 己 的 观
点 和 解 释 的 宗 教 领 袖 和 假 先 知 (23,28 节; 15:3,6~9 ;可 7:6~9) 。
1. 必
须 注 意, 耶 稣 的 态 度 和 那 些 对 忠 于 神 和 神 话 语 不 以 为 然 的 人 所 抱 持 的 姑 息 容 忍、 随 和 放 纵 的 态
度 迥 然 不 同。 耶 稣 不 是 一 位 姑 息 罪 恶、懦 弱 无 能 的 布 道 家, 他 对 神 呼 召 的 忠 实 使 他 对 罪 恶 义 愤 填
膺 ( 比 较 21:12~17 ;约 2:13~16) , 并 且 厉 声 斥 责 身 居 高 位 之 人 的 罪 和 堕 落 (23,25 节 ) 。
2. 耶
稣 如 此 深 爱 天 父 所 默 示 的 圣 经, 并 深 深 关 切 那 些 因 曲 解 圣 经 而 正 在 灭 亡 的 人 ( 参 15:2~3 ; 18:6~7 ; 23:13,15) ,
以 致 他 使 用 了 这 样 一 些 激 烈 的 措 词, 如 “ 假 冒 为 善 ” (15 节 ) ; “ 地 狱 之 子 ” (15 节 ) ; “ 瞎 眼 领 路 ” (16 节 ) ; “ 无 知 ” (17 节 ) ; “ 勒 索 和 放 荡 ” (25 节 ) ; “ 粉 饰 的 坟 墓 …… 污 秽 ” (27 节 ) ; “ 装 满 了 假 善 和 不 法 的 事 (28 节 )
” ; “ 蛇 类 ” ; “ 毒 蛇 之 种 ” (33 节 ) 和 “ 杀 害 ” (34 节 ) 。 这 些 话
语 虽 然 尖 锐 激 烈 又 充 满 咒 诅, 却 是 那 位 肯 为 他 们 死 ( 比 较 约 3:16 ;罗 5:6,8) 、 义 心 伤 痛 破 碎 (37 节 ) 的 人 所 讲 的。
3. 耶
稣 所 描 绘 的 假 先 知 和 假 传 道 人 的 特 点 是: 喜 享 盛 名、 爱 受 拥 戴 并 好 为 人 知 (5 节 ) ;专 爱 荣 誉 (6 节 ) 和 头 衔 (7 节 ) , 并 且 以 虚
假 歪 曲 的 福 音 拦 阻 人 进 入 天 国 (13 节;参 “ 假 师 傅 ” 一 文 ) 。 他 们 都 是
些 外 表 属 灵 敬 虔 实 际 上 充 满 了 污 秽 和 不 义 的 职 业 宗 教 人 士 (14,25~27 节 ) , 嘴 上 赞 誉 从 前 那 些 敬 虔 属 灵 的 领 袖, 实 际 上 却 不 效
法 他 们 的 行 为 或 他 们 对 神、 神 的 道 和 神 的 义 所 存 的 忠 心 (29~30 节 ) 。
4. 圣
经 要 求 信 徒 警 惕 这 一 类 假 冒 为 善 的 宗 教 领 袖 (7:15 ; 24:11) ,
应 把 他 们 当 作 不 信 的 人 ( 参 加 1:9 注 ) , 并 且 拒 绝 支 持 他 们 的 事 奉 或 与 他 们 相 交
( 约 二 9~11 节 ) 。
5. 那
些 打 着 爱、 包 容 或 合 一 的 口 号, 不 以 基 督 的 心 为 心, 对 歪 曲 基 督 和 圣 经 纯 正 教 导 的 人 姑 息 纵 容 的
教 会 (7:15 ;加 1:6~7 ;约 二 9 节 ) , 就 是 在 假 先 知 和 假 教 师 的 恶 行 上 有 份 ( 约 二 10~11 节 ) 。
23:28
外 面 显 出 公 义 来: 耶 稣 继 续 谈 论 当 时 那 些 在 公 众 面 前 显 出 义 行, 心 里 却 充 满 虚 假、 骄 傲、 私 欲 和 邪 恶 的 宗 教 领 袖 和
传 道 人, 他 们 就 像 粉 饰 的 坟 墓, 外 表 美 丽, 引 人 注 目, 里 面 却 隐 藏 着 恶 臭 和 腐 败。 圣 经 有 关 假 先 知
的 更 多 教 导, 参 “ 假 师 傅 ” 一 文。
23:37
耶 路 撒 冷 啊! 耶 路 撒 冷 啊: 参 路 13:34 注; 路 19:41 注。
23:39
你 们 不 得 再 见 我,直 等 到: 耶
路 撒 冷 反 复 弃 绝 基 督 的 信 息, 使 得 他 不 得 不 怀 着 极 其 悲 哀 的 心 情 (37~38 节 ) 离 开 他 们, 整 个 以 色 列 也 不 能 再 见 到 他, 直 到 他 们 认
识 自 己 的 过 犯 并 再 次 呼 求 弥 赛 亚 救 赎 他 们 的 时 候 为 止。
1. 只
有 当 以 色 列 ( 即 余 民,参 赛 6:13 注; 10:20 注; 17:7 注 ) 经 历 大 灾 难 的
恐 怖 岁 月, 面 临 空 前 绝 后 危 机 时 ( 何 5:15~6:3 ;参 “ 大 灾 难 ” 一 文 ) , 这 种 情 况 才 会 发 生。
2. 当
以 色 列 经 历 末 后 的 大 灾 难 时 ( 摩 9:9) ,
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十三.忠告不要多说话少做事(二三 1 ~ 12 )
二三 1 ~ 4 这章一开始,便记述救主提醒众人和门徒要提防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领袖坐在摩西的位上,教导摩西律法。一般来说,他们的教导是可靠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要引以为鉴。他们的行为比起教条的教训相去甚远。他们不过多说话,少做事。所以耶稣说:“ 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
他们对别人要求多多(可能拘泥于律法的琐碎事),但却没有帮助人承担沉重的担子。
二三 5 他们紧看得见的外在行为,但内心却虚伪无比。从他们假装虔诚便可见其虚饰外表。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将祂的话戴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记念(出一三 9 , 16 ;申六 8 ;一一 18 ),是指他们要以律法作为一切行事为人的准则,好叫这些准则成为生活上的指引。可惜法利赛人却不能领会当中属灵的意义,只知道字面上的解释。于是,他们把写上经文的皮带系在头上或手臂上。他们对遵守律法的事毫不关心;只要佩戴夸张宽大的经文,他们便仿佛成了非常属灵的伟人。律法也吩咐犹太人在衣服边上作繸子,又在底边的繸子上,打一根蓝细带子(民一五 37 ~ 41 ;申二二 12 )。这些独特的装饰物是用来提醒他们是独特的民,当从其他国家分别出来。法利赛人轻忽属灵的教导,他们系上更长的繸子,不过为满足虚荣心。
二三 6 ~ 8 从他们为 筵席上 和 会堂里 的座位争竞,便可见其自以为义,爱出风头了。他们喜欢人 在街市上问他 们 安 ,而且特别喜欢别人称他们为 拉比 (即“我尊荣的人”或“老师”),好叫他们感到自满高兴。
二三 9 , 10 主在此提醒祂的门徒,不要把尊荣的称呼归给自己,应当把这样的称呼归给神。人们不应尊称我们为拉比,因为只有一位 师尊,就是基督 ;也不要称呼别人为 父 ,因为神是我们的 父 。魏思桐的意见发人深省:
耶稣公开宣布人与神之间有重要的关系。基督徒的生命包括了三件事──他是什么,他信什么,他作什么。换句话说,便是教义、经历和实践。人的灵需要三样东西──生命、教导、指引;正如我们的主在福音书中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不要称任何人为父,因为没有人能给予或维持属灵的生命;没有人是毫无瑕疵的老师,更没有人可以担任属灵的导师。你与神并与基督的关系比任何人更为密切 42 。
救主这番话,无疑是指天国中的一切信徒,人人平等,没有谁比其他人强,可享有尊荣的称呼。不过,请想想今天基督教界那些虚浮的名衔,尊敬的牧师、神甫等等。即使博士这似乎是无伤大雅的称呼,原来在拉丁文却有教师的意思。(主的提醒很明显是指属灵方面,而非一般性的、专业的或学术上的称呼。举个例,祂没有禁止小孩称父亲为“父”,也没有禁止病人称医治他们的人为“医生”。)至于地上的称呼,所遵守的原则是“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罗一三 7 )。
二三 11 , 12 我们再一次看见,天国所要求的品格往往与人们心中所想的相反;人们以为是崇高伟大的,在天国中却不然。耶稣说,“ 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真正崇高伟大的人是甘愿谦卑,服侍众人。法利赛人抬高自己,将来必降为卑微。愿意谦卑的真门徒将来必要得高举。
十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祸(二三 13 ~ 36 )
主耶稣宣布,必有八种灾祸临到那些骄傲自恃、假冒为善的宗教领袖身上。这些灾祸不是“咒诅”,不过因主看见他们的结局,心中哀叹,有感而发吧了。就如“唉!我为你难过!”的感叹。
二三 13 第一种灾 祸 是针对他们的顽梗和故步自封。他们拒绝进 天国 ,而且强烈阻碍别人 进去 。很奇怪,宗教领袖往往是积极反对恩典福音的人。他们可以随意容忍别的事,但却不能接受救恩这好消息。属血气的人不愿成为神施恩的对象,也不想神向其他人施恩。
二三 14 第二种灾祸 43 是责备他们侵吞 寡妇的家产 ,作 很长的祷告 以掩饰自己的虚伪。到了今天,还有一些异教之徒利用同样伎俩欺骗年老的寡妇,或无知的信徒,叫他们签下条文,把财产奉献给“教会”。这些骗子惺惺作态,他们 要受更重的刑罚 。
二三 15 第三种灾 祸 是指责他们热心地误导人。他们竭尽所能劝人改信,但当那人入了教后,他们却使他 加倍 邪恶。这可比作今天热衷于异端邪教的人。他们甘愿叩七百多个门,向人传扬他们的宗教;但他们的结局却不堪想像。正如有人曾说:“最多信众的宗教却往往成为最易走入歧途的地方。”
二三 16 ~ 22 第四,主责备他们诡诈,发表不真实的言论。他们建立了一套理论,以逃避立誓的代价。举个例,他们教导会众,说凡指 殿 起誓的,就不必付上代价,但指 殿中金子 起誓的,就该谨守誓约。他们说指祭坛上的礼物起的誓具约束力,但祭坛若没有礼物,指它起誓便没有约束力了。所以,他们看金子比神更贵重(殿是神的居所),又看祭坛上的礼物(某种形式的财富)比祭坛更重要。他们紧物质的事,多于属灵的事。他们愿意得到(礼物),多于愿意付出(祭坛是奉献的地方)。
耶稣说他们是 瞎眼领路的 ,揭露他们的诡辩。殿里的金子所以贵重,不过因为它在神的居所里。礼物因祭坛才有价值。认为金子价值不菲的人不过是瞎子,因为金子所以有价值,不过因为它是为神的荣耀而用。如果礼物是为属肉体的动机献上,便毫无价值了。相反,若奉主的名,或全心奉献给主,这种奉献才有永恒的价值。
无论法利赛人如何看起誓,神都介入每个誓约。法利赛人必要付上立誓的代价。人不可以特殊的理由逃避要负的责任。誓约具约束力,承诺也必要守。执细节以逃避责任根本没用。
二三 23 , 24 第五种灾 祸 是针对没有真正内涵的形式主义。 文士和法利赛人 极注重细节,把微不足道的香草献上十分之一。耶稣不是因他们紧拘泥琐事而责骂他们,而是责备他们冷血无情,没有行出 公义、怜悯和信实 。耶稣用了极为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滤出 蠓虫 ,却吞下 骆驼 。蠓虫是微细的昆虫,常常掉进甜酒里。人们喝酒的时候,把酒从牙齿间啜进肚里,以滤出蠓虫。一方面关注微不足道的问题,一方面又囫囵吞下巴勒斯坦地庞大污秽的动物,这岂不天大讽刺!法利赛人在微小的事情上一丝不拘,但对严重的罪行如假冒为善、不忠、残酷、贪婪,却视而不见。他们已丧失了比对的触觉了。
二三 25 , 26 第六种灾 祸 是关于外表主义。法利赛人苦心经营外在的宗教和道德模样,他们的心却充满了 勒索和放荡 44 。他们应当 先洗净杯盘的里面 ,好叫外面也干净。换句话说,他们必须藉悔改和相信洗净内心。只有这样,他们的外在行为才得以被接纳。我们这个人与我们本身的性格是有区别的。我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性格──想别人看重我们。但神却强调我们这个人──真正的里我是如何模样。祂冀盼我们内里诚实(诗五一 6 )。
二三 27 , 28 第七种灾 祸 也是指斥外表主义。第六种灾祸严惩贪婪的虚饰,第七种则斥责 假善 和 不法的 虚饰。
坟墓粉饰过后,犹太人便不会因疏忽而碰它,避免在礼仪上玷污自己。耶稣把文士和法利赛人比作 粉饰的坟墓 ,外表干净,内里污秽不堪。人们以为与这些宗教领袖接触便会成圣,其实却沾污了自己,因为这些正是假冒为善和凶恶不义的伪君子。
二三 29 , 30 最后的灾 祸 就是指斥所谓尊敬的外衣,内里包裹谋杀的意念。 文士和法利赛人 假意尊崇旧约的 先知 ,替他们建造或修筑坟墓,在记念碑前奉上花环。发表记念辞时,他们说必不跟随他们的祖先杀害 先知 。
二三 31 耶稣对他们说:“ 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 ”但他们怎样证明呢?从前文的经节看,他们似乎与杀害先知的父亲无关。首先,他们承认他们的祖宗(他们是祖宗的亲生后代)流了先知的血。可是耶稣用的 子孙 是指性格相同的人。祂知道法利赛人虽然粉饰先知的坟墓,但心中却设计杀害祂。第二,他们为了对去世的先知表示尊敬,便说:“我们只喜欢去世的先知。”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他们祖宗的子孙。
二三 32 我们的主又补充说:“ 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罢。 ”他们的祖宗杀害先知,谋杀罪多不胜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将要杀害主耶稣和祂的跟从者;比他们祖宗的罪更大,而且这可怕的罪将要达到颠峰。
二三 33 这时,神的基督发出令人惊愕的叹息:“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阿,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降世爱人,满有慈爱的主可以发出这种严厉的言辞么?当然可以,因为真爱必须同样具备公义和圣洁的特质。一般人认为耶稣是慈悲的改革者,除了爱就不会作其他情感的表现,也没有脾性。这种讲法并不合乎圣经。爱可以坚定不移,但也必须是公正无私的。
我们必须谨记,这番责备是针对宗教领袖,而非酒徒和堕落之辈。在这宗教合一运动的年代,一些福音派的基督徒与公认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合作。他们理当效法耶稣的榜样,同时谨记耶户对约沙法的一番话:“你岂当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呢?”(代下一九 2 )
二三 34 , 35 耶稣不但预知祂自己将要受死;祂也坦白告诉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会杀害祂所差派的使者── 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 。逃避杀害的人要 在会堂里 受鞭打, 从这城 被 追逼到那城 ,被赶尽杀绝。故此,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的罪堆积如山,成了殉道历史上的千古罪人, 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从义人亚伯……直到……撒迦利亚 都归到他们身上。撒迦利亚的被杀记载在历代志下二十四章 20 至 21 节。历代志下是希伯来文圣经最后一卷书。(这里提的撒迦利亚,不是旧约撒迦利亚书的作者。)
二三 36 昔日的一切罪要归到基督所说的 \cs9 世代 (或种族)。先前流无辜人血的罪和其他罪堆积起来,在圣洁无罪的救主受死一刻,达到颠峰。无故恨恶弥赛亚的百姓,把主钉在罪犯用的十字架上,他们将要承受倾盘的大刑罚。
十五.耶稣叹惜耶路撒冷(二三 37 ~ 39 )
二三 37 这章十分重要,比其他篇章更多提到主耶稣说的灾祸,记载祂以泪结束讲论!苦苦责备了法利赛人,主便叹息说耶路撒冷城将要丧失机会。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 主重复呼喊这城,仍然无法表露心里的难受。
耶路撒冷城曾杀害先知,用石击打死神的使者,然而主仍然爱她,常常看顾保护她,用祂的爱招聚她的儿女, 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 ,只是她却不愿意。
二三 38 主耶稣这样结束祂的哀叹:“ 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 ”这家主要是指圣殿,但也可包括耶路撒冷城和以色列国。在祂死后直到祂第二次来临期间,不信的以色列不会看见祂(祂复活后,只有信徒才看得见祂)。
二三 39 本节预言耶稣第二次来临时,有一部分以色列民要接受祂作他们的弥赛亚王。“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一句暗示以色列民要承认祂。
这不是说杀害基督的人会有另一次机会。耶稣是说耶路撒冷,故此,从转喻观点看,祂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和整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居民在祂死后要看见祂,那时他们必仰望主,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祂悲哀,如丧独生子(亚一二 10 )。犹太人认为没有任何事比丧独生儿子更苦更悲的。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三章
vii. 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过犯(二十三 1 ~ 36 )
这一大段,若按其写作风格和讲话对象,可以很容易地分成两部分,可是它的主题是一个,且与其他“讲道”的段落(如:五~七、十、十三、十八等章)近似。其中的一部分材料在其他对观福音书中是安排在不同的地方叙述的。看来马太是以马可福音十二 38 ~ 40 简短的谴责作为起点,然后加进一些马太独有的耶稣的讲话。(路十一 37 ~ 52 有类似的记载,不过讲话的场合不同,那次是在法利赛人的一次晚宴上!)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要谈这个民族将被定罪的主题,本章则为之作准备,揭露犹太宗教领袖层已深深腐败;第 37 ~ 39 节则衔接这两部分。
宗教领袖的弱点从第二十一至二十二章的比喻和论战中已经有所暴露,现在我们要对之进行无情的揭露和直接的抨击。人们认为本章讲话的语气过于严厉,抨击也十分不公,甚至具有“诽谤性” 249 。难道说 所有的 文士和法利赛人都这样坏?至少马可福音十二 28 ~ 34 不这样看。但耶稣在此抨击的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法利赛人的虚伪厚颜,也是他们再努力也去不掉的骨子里对待宗教的错误态度。无论一个法利赛人怎样小心谨慎,他遵行的制度也是错误的,它促使人们把“义”放到越来越琐细的法规里去理解,因而危险地歪曲了怎样才能取悦神这问题,他们阻挡了走向“更大的义”的路(见五 20 注释 ),所以他们是有罪的,虽然不一定是在自觉的犯罪,可是他们的罪是一种更根本性的,危害更大的失败,绝不仅是他们自己达不到公开宣布的那些标准而已。
从第 2 ~ 12 节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论,把文士和法利赛人作为第三者,警戒人们不要学他们;从第 13 ~ 36 节,讲话的风格变了,祂直接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作了七点斥责(“有祸了”),其意图是“揭露”那些宗教领袖,向他们宣布的领导权挑战;讲话的真正对象仍是众人和门徒,因为需要把他们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中解放出来(对耶稣合称“文士和法利赛人”,请看五 20 ,十五 1 注释)。
(a) 警戒众人(二十三 1 ~ 12 )
1. 请看二十二 33 注释 以理解众人之意。他们虽与更为坚定的门徒们有所不同,但至少也很可能作耶稣的跟从者。这段话就是要越过宗教领袖,而直接向那些喜欢听耶稣新颖而有益的教导的人们提出要求 250 。
2 ~ 3. 摩西的位 是个借喻,指教导人的职权(试与我们大学教授的职位相比),或指那些负责解释和贯彻执行摩西律法的官方职位 251 。耶稣承认文士职务的合法性,但对他们履行职责的作法有保留。 若把凡他们所吩咐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 这句话,与耶稣在十五 1 ~ 20 对文士的传统的抨击,和在十六 6 ~ 12 对法利赛人教训的批判相对照,就会感到希奇不解(参十二 1 ~ 14 与他们争论守安息日的问题,十九 3 ~ 9 有关休妻的问题等等),何况在第 4 节祂还进一步抨击他们的法规。看来,对第 3 节的话不应分开来理解,在这个整体中,后一半是重点,前一半只是陪衬作用,说的时候,语调带有讽刺和挖苦。换言之,这句话可以说“当然,他们说的,你们可以遵守;可是他们做的,你们千万不要照行” 252 。
第二十三章集中谈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生活,无论他们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无疑有人是自觉的,另一些人是不自觉的),都与他们所声称的对神的忠贞差得太远。
4. 如果第 3 节的前一半可以被理解为肯定文士的教训的话,那么对这一节可不能作如此理解了。请看十六 19 和十八 18 的注释,以理解 捆 这个动词作为术语的意义;该意义也包含在本节里,因此本节就要强调拉比律法的 阻挠限制性质了 。“他们倍增‘一个人可以得罪神的方法’,却不能帮助他取悦神”( Garland, p.51 )。因此“耶稣谴责律法主义,因为它将各种规定强加于人,却不能,也不愿解救任何违法者”( AB , p.278 )。 搁在人肩上 的 重担 恰与十一 28 ~ 30 耶稣容易的轭、轻省的担子形成对照,那里说凡“担重担”的人都可得安息。
5 ~ 7. 请看六 1 ~ 18 ,那里对法利赛人的喜好炫耀、热衷卖弄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佩经盒 是装有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经文卷轴的小皮盒子。犹太人在祷告时要把小盒用带子绑在前额或左臂上,这里的 做宽了 可能指的是带子,但也有人认为说的是转义,即不只在规定的祷告时刻,而是整天都佩戴着佩经盒( tefillim )。衣裳 繸子 的长短(见九 20 注释 )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煞买学派主张的比希利学派的要长。这些及其他一些作法都是为了在犹太社会里塑造一个虔诚的形象,以赢得人们对有 拉比 称号者的尊敬。当时拉比(意为“我的尊长”)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术语,专用来指被委以圣职的文士(还不像我们今日称“牧师”那样!),而是用来称呼一切可敬的师尊(在耶稣活着时的巴勒斯坦社会,导师的地位是最崇高的)。
8 ~ 10. 这几节虽然继续评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实际表现,却已直接转向门徒讲话了,耶稣提醒他们不要采取他们那种追求地位名声的态度。 拉比 ( 8 节)和 师尊 ( 10 节)在这里是同义词,这样的称号只能授予一位 夫子 ( 8 节),即 基督 ( 10 节),所有的追随者对他来说一律平等,都是 弟兄 关系。耶稣在说这话的同时,也宣布了他特有的权柄:他是唯一一个有权坐在“摩西位上”的。门徒们则必须避免互相使用尊称(伯纳德称之为“基督教的拉比”)──对这点善意的规劝,今日的教会似更应严肃地采纳,才可得益,不仅对使用正式的教会职称(如“大主教”、“尊贵的主教”等等)要慎重,更重要的是教会里不可过分地重视学位或权威。
在这段话里提到 父 ( 9 节)是有点令人奇怪的。在当时,无论在犹太教还是基督教的圈子里,都没有将“父”与“拉比”、“师尊”一类的称呼相提并论。使徒行传七 2 和二十二 1 统称以色列父老为诸位父兄,是一种尊称,也有单独用于某些地位重要的拉比的 253 。在耶稣的讲话中,“父”永远只用来称呼神(称耶稣可用“拉比”、“师尊”等,但也不用“父”),所以对任何人都不可使用。(当然直义的“父亲”不属此列!)至于保罗提到自己是被他引领到基督面前的那些人的“父亲”(林前四 15 ;参,腓二 22 ),意思则有不同,况且也不是作为称呼使用的。
11 ~ 12. 谦卑和服事人这两条规劝在前面曾分别出现过(有关第 11 节请参看二十 26 ~ 27 ,有关第 12 节请参看十八 4 ),现在这两条放在一起显得更为有力,耶稣要求门徒必须具有这种和社会习尚背道而驰的精神,与文士和法利赛人很重视地位的态度分别出来。
(b) 痛斥文士和法利赛人(二十三 13 ~ 36 )
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以第二人称形式)的直接斥责包括七点,均以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 为开始(第 16 节除外),继而用一段精练的语句指出他们在哪方面辜负了神的律法卫士和解释者的职位(二十三 2 )。关于 假冒为善的人 请看六 2 ,七 5 ,十五 7 和二十二 18 的注释,这个词的使用,在马太福音里比我们今天使用的要广,本章的六处表示了它当时使用的范围。本章自始至终强调的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虚假伪善,而是不能认识他们在宗教方面的言行,实际上不符合他们取悦神的愿望,尽管他们声称(无疑是诚恳的)那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整个的宗教制度从根本上是错的,所以是“根本破坏神的旨意”的( Garland,
pp.115 ~ 116 )。整个段落“不只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私人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的矛盾现象,而且描绘出他们的失败,神委任他们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并特别给予他们解释律法的职责,可是他们辜负了神的旨意”(同前, 124 页)。
在马太福音里, 有祸了 有时表达一种悔恨的悲哀(见二十四 19 );有时则表达“类似咒诅的严酷审判”(如:十一 21 ;看 Garland,
p.87 ,同时亦请看他有关“有罪了”的长篇论述,第 64 ~ 90 页),十八 7 则二者兼有。这类一连串的“有祸了”,在旧约先知口里就常用(如:赛五 8 ~ 23 ;哈二 6 ~ 19 ),完全是斥责的口吻,与此处一致。“有祸了”的效果与五 3 ~ 12 的“有福了”恰恰相反,福气表明一个人走的是取悦神的正路,而祸殃就表明走的是条错路,凡自己走并教人走那条路的必受审判。
13. 第一祸源于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对 进天国 的影响,这个词组在像五 20 ,七 21 ,十八 3 和十九 23 ~ 24 等处都曾用来表示和神的拯救──得救的关系。不仅他们自己的态度妨碍他们和神建立这样一种关系,他们的教训还使得那些真心实意愿意讨神喜爱的人,也因接受了法利赛人的路而进不了天国。这句话表示,耶稣代表真正拯救的路,只有追随祂的人可以循此路进天国或引领别人进去。
14. 本节来自马可福音十二 40 ,曾存在于边注中,但马太福音几种最好的抄本中都没有。
15. 劝人 入教 (皈依宗教)本身并非坏事,耶稣在二十八 19 也告诉门徒们去做这事。但是,如果那个劝人入教者本身就是一个 地狱之子 (即注定该下地狱的──见五 22 ,十 28 ;这不是骂人,而是在陈述事实),那么,多勾引一个人来入你的教,岂不多一个地狱之子吗?这句话可译作“使他作一个比你更两面派(或更虚伪,更偏离正路)的地狱之子”,因为新入教者往往有一种在(走邪路的)热情方面力图青出于蓝的倾向 254 。
16 ~ 22. 起誓的问题在五 33 ~ 37 已经提出并讨论过了,耶稣已对各种可能提出的诡辩大加砍伐,并告诉门徒什么誓都不可起。可是现在为什么又详细的讨论哪种起誓更有效呢?因为律法主义者对这种讨论最感兴趣,耶稣正可用来抨击律法主义,并证明他们这些人的价值观念都扭曲了。抨击的理据是一般人倾向为琐事起誓,却避免为重大的事情起誓,以免担上严重的后果,这现象今天仍很普遍。这事其中的确有很多供文士大造文章和钻牛角尖的地方,并且也令人争论不休(见 Garland,
pp.133 ~ 136 )。耶稣像在五 34 ~ 35 那样再次指出,一个誓言暗含另一个誓言,最终都是指着神起誓( 21 ~ 22 节),所以他在第五章已经斩钉截铁地作出了结论──什么誓也不要起。这一段并非是要给门徒正面的建议,只是揭露文士们的“罪恶”和他们争论的荒谬无理。“他们学究式的神学理论虽富于洞察力,但却没有对神的敬畏”( Jeremias, NTT ,
p.146 )。对 瞎眼的人 的理解,请参看十五 14 ;对 无知的人 ( 17 节),请参看五 22 的注释 。耶稣如此称呼他们,并不是不加思考的侮辱他们,也不是出自他个人的痛楚怨尤,而是对他们没有鉴别力的严肃谴责。
23. 第四祸与他们过细地奉行旧约的奉献法(利二十七 30 ;申十四 22 )无关,因为耶稣认为那是对的( 只要其他律法也照样奉行 ),可是他们却轻重不分。他们在实践中对献上院中的各种祭物太过重视,却忽略了 公义、怜悯和信实 。这个短语使我们想起弥迦书六 8 真正宗教(与奢侈献祭相对)的概述,特别是在这里的 信实 应理解为“忠诚”。耶稣说旧约中的这三大美德是 律法上更重要的事 ,这样他就强调了先知们的道理,即内心的义比宗教礼仪更为重要:只有内心的义才能赋予宗教礼仪真正的意义。请参看七 12 和二十二 40 类似的对“律法的概述”。正因有这点,那“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五 20 )才成为可能,因为“他们只注意细小琐碎的敬拜仪式,而忽略了应用范围更深广的原则” 255 。正像二十三 3 一样, 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表示承认文士们的各种法规,但它在句中只是陪衬,更重要的还是那正面的命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说法,可以说“若你非要去奉行你们那琐碎的清规戒律不可,就去吧,可是别忘了那真正重要的事” 256 。
24. 这是一幅荒唐可笑的图画:一个 蠓虫 也要从杯里滤出来,因为它是不洁之物(利十一 20 ~ 23 ),可是一匹 骆驼 (也是不洁之物,利十一 4 )倒全吞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轻重不分招来多大的讽刺。这个讽喻由于亚兰文两个词( qalma 蠓虫和 gamla 骆驼),显得更为滑稽 257 。
25 ~ 26. 第五祸和第六祸都集中指责他们不会鉴别外表的行为正确与内心的纯净(第四祸意旨相当,表达不同)。拉比争论礼仪上杯盘用具里外何者应更重要,已有不少资料记载 258 ,耶稣不打算参与这场争论,只想用它作为例子来说明,更重要的是要把一切外表的东西(整个争论都是围绕外表的东西而进行)与“内心的”道德世界的问题(如: 勒索和放荡 )区分开来 259 。第 26 节的原则与十五 11 、 18 ~ 20 的一致,并使拉比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认不清这点,正是他们“假冒为善”的根源。
27 ~ 28. 坟墓 每到节日都要粉饰,为的是提醒过路的人不因不慎碰到它们而被玷污( Mishnah, Shekalim 1:1 ;参看 Ma~aser
Sheni 5:1 )。一般认为这种习俗是耶稣说这句话的背景,可是那种粉饰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警告人这里不洁净,是排斥而不是吸引的标记。 粉饰 一词原意为“刷上白粉”(石灰),拉克斯( S. T. Lachs ) 260 认为这是指石灰抹的大理石骨灰瓮或尸骨瓮(或尸骨匣),外表装饰得很好看。这种看法更宜于对比外表的美观诱人和内里的肮脏污秽 261 。因此,这里的要旨与第 25 ~ 26 节的一致。
29 ~ 31. 第七祸是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仇视神真正的使者,并预言其后果。公元第一世纪时修建华丽坟冢之风盛行,也有给早已死去的名人追建墓碑的(如希律在大卫王的坟上立了大理石新碑,见 Josephus, Ant . xvi. pp.179 ~ 182 )。 耶稣以此为喻,证明他们一心想荣耀先知和义人 ,却不知有多少先知,按旧约的记载(按后来的传说则更多),正是死于那些在位掌权者的手下呢。参看使徒行传七 52 。不管当时宗教领袖们的话讲得多么漂亮,他们仍不愧是他们 祖宗的子孙 ,从他们对待神差遣的使者的所作所为便可得到证明( 34 节)。
32. 这尖刻的命令口吻所表达的思想将是第 34 ~ 39 节所要说的主要内容,就是说犹太人对神的反叛在耶稣这一代已达到了顶点,因而也必遭到最终的惩罚。参看帖撒罗尼迦前书二 14 ~ 16 ,那里说从犹太人对待耶稣(以及他们不许基督徒传道给外邦人)的作法,便可看出他们对神的反叛已 达到了极点 。
33. 在三 7 施洗约翰称呼那些犹太宗教领袖 毒蛇的种类 ,想逃避将来的忿怒;耶稣也这样叫他们,并宣布说他们是逃脱不了刑罚的。
34. 在旧约时期和犹太教发展时期,耶和华的代言人是 先知、智慧人并文士 。现在耶稣自己 262 差遣祂的门徒以先知、智慧人并文士的名到他们那里去(参五 11 ~ 12 ,十 40 ~ 41 ,便可看出旧约的先知和耶稣的门徒之间的承袭关系)。正像耶稣在五 11 ~ 12 里所说的,门徒们不可能期望从“子孙”( 31 节)所得的对待,会好过先知们过去从“祖宗”( 30 节)所得的。一系列的逼迫中包括 钉十字架 ,有点令人奇怪,因为犹太人不能够,也确实没有把谁钉过十字架,同时也没有他们怂恿罗马统治者,把耶稣的哪个门徒钉十字架的记载( Hare, pp.90 ~ 91 )。看来耶稣的使命与门徒们的使命联系得太紧密了,祂的命运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命运的一部分。 从这城追逼到那城 的话使我们想起耶稣在十 23 的警告。由此看来,犹太人的反叛可谓登峰造极,不仅否认耶稣,而且还逼迫其门徒,这在将要来到的惩罚中都要一并算账。
35. 耶和华的代言人 从亚伯到撒迦利亚 ,累次遭到摈弃和杀害,在这里都毫无隐晦地指了出来。亚伯是旧约里第一个殉道者,撒迦利亚是最后一个,他受害的详细情况记述在希伯来文正典圣经的最后一部──历代志下二十四 20 ~ 22 263 。在两处记述中,被害者都呼求哀告耶和华为他们鉴察伸冤(创四 10 ;代下二十四 22 ),所以选这两个被害者为例,最合宜阐明耶稣所说的主题:流义人血的罪是累积而成的。历代志下二十四章的撒迦利亚(那里清楚地指出他被害于圣殿之中)是耶何耶大的儿子;巴拉加的儿子是流放回归以后的先知撒迦利亚(亚一 1 ;比利家──译注)。在犹太人的口传中时常将两位撒迦利亚混淆不分(见 Gundry, UOT , pp.86 ~ 88 注脚)。
36. 这世代 所面临的状况已不能改变,这点早已指明(十一 16 ~ 19 ,十二 38 ~ 45 ,十七 17 ;参看 Jeremias, NTT , p.135 ),在下一章将会集中的强调,直到二十四 34 达到高潮。耶稣来到世间,受到祂自己的百姓厌弃,显出以色列的反叛达到了极点,对它的惩罚再也不能延迟了。更全面的论及要看第 37 ~ 39 节。
249 请看 Garland, pp.1 ~ 2 ,那里概述了犹太人对本章的反应。
250 请继续看 Garland,
pp.34 ~ 41.
251 后来有过一种规定,即把犹太教堂中前面的一个座位称作 摩西的位 ,这种作法就是来自这个借喻,不过没有它在第一世纪以前存在的证明。
252 请继续看 Banks,
pp.175 ~ 177.
253 请看 R. S.
Barbour 之着,载于 ExpT 82 ( 1970/71 ) , p.139.
254 欲知公元第一世纪时改信犹太教的现象,请看 Hare, pp.9 ~ 10.
255 G . B. Caird, The Language and Imagery of the Bible ( 1980 ) , p.92.
256 请看 Banks,
pp.179 ~ 180.
257 请看 Black,
pp.175 ~ 176.
258 J. Neusner 之着述,载于 NTS 22, ( 1975/7 ) , pp.486 ~ 493.
259 H. Maccoby 之着文,载于 JSNT 14 ( 1982 ) , pp.3 ~ 15 ,文中分析了拉比争论的背景,很有帮助。
260 载 HTR 68 ( 1975 ) , pp.385 ~ 389.
261 参看 Story of
Ahikar ( Armenian ) 2:2 ,那里用同样的比喻来描写一个外表美丽但内心险恶的女人。
262 路加福音十一 49 将这些话归于“神的智慧”;这也许引自一个失散了的资料,但无论如何这里是耶稣差遣,不是指旧时神的差遣,这点应毫无疑问。
263 两 位殉道者的名字在英文里碰巧一个以 A (第一字母)开头,一个以 Z (最末字母)开头,不过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字母表中 Z 均非最末字母。
viii. 耶路撒冷的命运(二十三 37 ~ 39 )
这段话是桥梁,把第二十三章对犹太国教的申斥和第二十四章的基本内容──明确预言圣殿被毁,即对以色列民族必将行使审判──衔接起来,因而成为了耶稣公开教训的高潮,既恰当合宜,又庄严肃穆。在马太福音里,这是耶稣对祂的百姓所说的最后的话。
37. 耶路撒冷象征以它为首都的那个民族。以色列对神的使者的对待(见 29 ~ 36 节),表明最后的抉择已经作出。耶稣的使命本是带领以色列人悔改,以免遭第 \cs16 35 ~ 36 节所预言的惩罚;祂 愿意 ,但是他们 不愿意 。母鸡(希腊原文为“雀鸟”)保护小鸡的比方,在旧约里讲到耶和华保护其子民时也用过(诗十七 8 ,九十一 4 ;赛三十一 5 等),现在是耶稣亲自来实行祂的保护。(参,赛三十 15 ,那里提到以色列民不肯接受神的保护。)这段话宛如一首挽歌,含有失望与惋惜,这给耶稣在第 1 ~ 36 节所作的痛斥起了重要的缓和作用;耶稣来本是给他们带来救恩,但却不得不判他们的罪,这怎能使耶稣感到满足与喜乐呢!
38. 你们的 家 可能指以色列全地(参十 6 ,十五 24 ),但根据第二十四章以前的这段上下文理解,又可能指圣殿(宣讲神的道的地方),它的命运如何就象征神对其子民的宣判如何。本节照字面应译作“看哪,你们的家留给(或“弃给”)你们,成为荒场” 264 。 留给 这个动词就是第 23 节中(“不去行”)或十九 27 、 29 中(“撇下”)所用的动词,因此强调的不是圣殿这座建筑物的状况,而是 神已离弃它而去 (参,结十 18 ~ 19 ,十一 22 ~ 23 )的事实。圣殿的被毁(二十四 2 )只是神和它断绝关系的外在表现。耶稣在二十四 1 出了圣殿不再回来就是象征。重复使用第二人称代名词 你们 ( RSV 却很不幸地将“留给你们”删去),强调现在它只是“ 你们的家 ”而不是神的家了。在耶利米书十二 7 ,神曾发出同样的警告,随后巴比伦人于公元前五八七年将圣殿摧毁。这一主题的神学背景,在列王纪上九 6 ~ 9 里交代得很清楚,圣殿象征神与其子民的关系,关系一旦破裂,殿也就被遗弃了。
39. 用 再 ( again )来翻译马太的 ap~ arti ,未能充分表现该词的份量,如不加上“从今以后”,语气就显得很弱。该词在二十六 29 、 64 等处还要出现,与 我告诉你们 连接使用,表示一个新形势的开始,一个末世的变化。从此以后,耶稣便要离开犹太社会生活的舞台。祂虽在那里向他们发出了呼召,但祂的呼召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下次与他们再见,可与这次完全不同了。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取自诗一一八 26 )正是祂不久以前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欢迎祂的呼喊(二十一 9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有一天耶路撒冷会再次欢迎祂,以色列会把祂视为弥赛亚来接待呢?这是否又暗示保罗有关以色列人将来要得救的教导(罗十一 25 ~ 26 )呢?有两点可以说明这样解释不对:第一, 直等到你们说 在希腊文里口气并不肯定,只表示一种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是他们得以再见祂的条件,但这句话丝毫不表示该条件一定实现 265 。第二,如果耶稣在这里是预言他们将来会悔改,则与几个方面全不协调一致: 1. 与贯穿全二十三章的思想(第二十三章是高潮)不一致; 2. 与第二十四章将要谈的未来的审判不一致; 3. 与马太福音整部书的观点不一致,因为该福音书多次重复讲这是以色列人最后的机会,将要有由万国万民组成的神的新子民出现(八 11 ~ 12 ,十二 38 ~ 45 ,二十一 40 ~ 43 ,二十二 7 ,二十三 32 ~ 36 等等)。特别是本节开始的 因此 (和合本未译)更毫不含糊地把本节与上一节神抛弃祂的家联系起来,使本节的意思更为明朗。以上各点均说明,本节虽道出了以色列有可能再见他们的弥赛亚的条件,但没有表示该条件一定实现 266 。
264 “成为荒场”在某些抄本中略去,或许是为与路加福音十三 35 协调一致,不过很可能存在于马太的最初文本中。
265 请看 D. C. Allison 之着文, JSNT ( 1983 ) , pp.75 ~ 84 ,他读到这一预言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266 请看贾连德( Garland )对此问题的详述, pp.204 ~ 209.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
三章
23:1
本章记录了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责备,是祂有生以来说得最严厉的。祂一一指出他们的罪。耶稣是对众人和门徒讲话,要他们不可走法利赛人的道路,应接受耶稣的教训。
23:2 “摩西的位”是指教导摩西律法的人的职务(拉7:6,25-26)。应该受到尊重的是律法本身,不是假冒为善的律法教师。
23:5
“佩戴的经文”:古时犹太人把经文放在皮制的小匣子内,一共两个,分别绑在臂上和额上(申6:8)。写的经文是《出埃及记》13:1-10,11-16和《申命记》6:4-9;11:13-21等。
23:7 “拉比”是希腊文“老师”的意思(约1:38;3:26),是给犹太人宗教领袖、文士等的尊称。
23:15 “入教”指外邦人归信犹太教。
23:23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轻重倒置,对蔬菜、香料的奉献要求做到十足,却轻忽了更重要百倍的公义、怜悯和信实。祂不是叫人轻看奉献,而是要人知所轻重。
23:24
法利赛人饮水,常用布过滤,不容小如蠓虫混入饮水中。“蠓虫”代表微不足道的东西。这个字在耶稣当日用的亚兰文中和“骆驼”一字很相似;不过一个极小,一个很大。小的反而滤掉,大的却吞了下去。法利赛人的教导就是这样本末倒置。
23:27 犹太人在每年的逾越节前,照例刷白郊外的坟墓,让人留意勿走近,免得污秽自己(路11:44)。
23:32 犹太人的祖先作恶多端,现在的领袖继续作恶,使已有的恶达到顶点。
23:35
耶稣提到“义人亚伯的血”(比较来12:24),证实了《创世记》4章的记录。“撒迦利亚”有人以为是《撒迦利亚书》的作者,但解作《代下》24:15,20-22的撒迦利亚则更为合理。《代下》说他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耶何耶大可能是撒迦利亚较为著名的祖父,而他的生父则是巴拉加。按犹太人圣经的编排《代下》是旧约最末的一卷,因此亚伯和撒迦利亚正可代表旧约记载中第一位和最后一位殉道者。
23:36 这里的预言应验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的被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