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太 20:1-16> 看完这个比喻,你会否为那些多做工的人感到不值?
20:1-16 耶稣再深入说明作天国子民的条件:单靠神的恩典进入天国。在这个比喻中,神就是园主,信徒就是工人。这个比喻是针对拥有承继权或优越地位而感到高人一等的人说的,也是说给以为自己花很多时间在基督身上而感到优越的人听的,同时也让初信者可以再次肯定神的恩典。
太 20:15> 神给别人的祝福总是多一点点,是吗?
20:15 这个比喻不是说报酬的事,而是讲救恩的问题,针对恩典和神的慷慨善良,作出一个强而有力的教导。我们不应轻视那些在生命最后一刻才归向神的人,事实上,没有人配得享受永生。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人,都可能在天国出现。那个和耶稣一起被钉的、悔改的强盗将会在那里(参路 23:40-43 ),跟那些相信主又事奉神多年的人一起。神慈爱地接纳那些被藐视、被撇弃的人,赦免那些犯罪却归向祂的人,对此你是否忿忿不平呢?神赐给别人东西,你是否忌妒呢?我们应当集中看神给予我们的慈爱恩典,并为我们所拥有的感谢祂。
太 20:17-19> 看那些贪求权位的门徒,他们所争论的,你可感到似曾相识?
20:17-19 耶稣第三次预言自己的受死和复活,(有关首两次的预言,请参 16:21 ; 17:22-23 。)但门徒仍然不明白祂的意思,继续为贪图在基督国度里的位置而争论( 20:20-28 )。
太 20:20> 每星期你都到礼拜堂吧,你为什么到那处去?
20:20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到耶稣面前“拜祂,求祂一件事”,她跪拜耶稣的动机是想在祂身上得一些好处。我们常常玩“宗教游戏”,希望神回报我们。真正的敬拜却是因着基督自己和祂所做的而敬拜和赞美祂。
太 20:20>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世间有多少父母是如那母亲一样?
20:20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请求耶稣让她两个儿子在神的国度里有特别的地位,父母自然想见到自己的孩子得提升、得尊荣,但这些欲望可会令孩子迷失。神可能会让他们承担重要但不吸引人的工作。因此,父母对孩子前途的期望,必须符合神在孩子生命里的独特计划。
太 20:20> 猜猜,那位母亲是谁?
20:20 有人认为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姊妹,由于有亲戚的关系,故有此请求。耶稣受死时,她也在十字架下( 27:56 )。
太 20:22> 苦药谁也不想吃,至于苦难呢,谁想受?但你知道吃苦也会是好的吗?
20:22 雅各、约翰和他们的母亲,并未真正明白耶稣以前所讲有关“报酬”( 19:16-30 )和永生( 20:1-16 )的教训,也不明白住在神国度里的荣耀以前,必须面对苦难。这个“杯”就是基督所要面对的苦难和死亡,雅各和约翰也要面对这大苦难:雅各将会为信仰殉道,约翰也会被放逐到拔摩岛。
太 20:23> 在天国里的位分,谁都想得到,我可有资格得到?
20:23 耶稣也要顺服父神的权柄,惟独父神才有权柄决定人在天国里的位分,这些位分不是凭喜好赐与的,乃是赐给那些在困难考验中仍然对神忠心不移的人。
太 20:24> 神赐我们的权柄,是用来表现自己能力的吗?你有何其他的想法?
20:24 其他门徒因为雅各和约翰企图夺取高位而不满,所有门徒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大的( 18:1 ),但耶稣教训他们,在天国里最大的就是众人的仆人。权柄不是用来表现自己的重要、抱负或尊荣,乃是用来服事神及其他受造者的。
太 20:27> 站在高处指挥人,大有风范,可是要我走进人群,那就……
20:27 耶稣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释领袖的意义──不是去利用人,而是要去服事人。耶稣的使命就是服事别人,并且舍弃自己的生命。真正的领袖会有奴仆的心肠,欣赏别人的价值,并且知道没有一件工作是太琐碎而不适合他做的。你看见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就不要等待别人来恳求邀请,作一个忠心的仆人,主动去承担吧。
太 20:28> 假如耶稣不是为我们死了……
20:28 “赎价”是指奴隶从奴役中得到释放所要付出的价银。耶稣常常告诉门徒祂必须要死,在这里祂告诉门徒,自己的死是为了把人从罪恶和死亡的捆锁中释放出来。门徒以为只要耶稣仍然生存,就可以拯救他们,但耶稣启示他们,惟有祂的死才可以拯救人类。
太 20:29-34> 20:29-34 马太福音记载有两个瞎子,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则只记载了一个。这大概是同一件事,但马可和路加可能突出了喊得较大声的那个。
太 20:30> 心,其实也可以看见的,你相信吗?
20:30 这个瞎子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因为犹太人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王的后裔(参赛 9:6-7 ; 11:1 ;耶 23:5-6 )。这个瞎眼的乞丐可以“看见”耶稣就是那位期待已久的弥赛亚,但宗教领袖虽然亲眼看见耶稣的神迹,却对祂的身分视而不见,拒绝睁开眼睛去接受真理。你眼睛能看见并不保证你的心也同样能看见。
太 20:34> 如果我也有耶稣基督的心肠就好了……
20:34 虽然耶稣关心在耶路撒冷将要发生的事,但当祂看见别人有需要时,仍动慈心去服事他们,我们作祂的门徒,也能这样做吗?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葡萄园的比喻(二十 1 ~ 19 )
.园主与工人( 1 ~ 16 )
巴勒斯坦地的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的,之后不久雨季便来临;若收成的工作赶不及在雨季来临前完成,葡萄就会腐烂。同时,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经济相当不景气,失业率很高,所以即使在收割的季节,仍有大批散工可以随时雇用。
葡萄园的工作从日头初升便开始。园主雇人的时间是“清早”(上午六时)、“巳初”(上午九时)、“午正”(中午十二时)、“申初”(下午三时)及“酉初”(下午五时);他只跟第一批工人讲定工资,为日薪一钱银子(即一“得拿利”),而按照当时的习惯,薪金是在当天发放的。
“晚上”(黄昏六时)发薪的时候,工作了十二小时的工人以为自己必定可以获得较多的工资,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主人把全薪发给迟雇的工人,完全是出于他的怜悯与慷慨。这些工人虽然有大半天的时间游手好闲,但只是出于无奈,而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犯错。他们也需要与其他工人一样,养妻活儿,维持生计。况且,园主按议定的薪酬发给早雇的工人,并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红了眼”就是嫉妒的意思。
这比喻的重点是强调家主的慷慨,突出神国度里的恩典;神能够凭自己的主权,将恩典白白地赐予有需要的人。耶稣还可能用这比喻提醒门徒,不可因自己的牺牲而自恃有功,轻看他人,以致不愿与人分享天国的福气。神所欣赏的,是那些存感恩的心、而非索取报酬的心去事奉祂的信徒。
.预言受难( 17 ~ 19 )
这是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内容比前两次更加详细,并且提及被交给外邦人和受各种凌辱的情况。
祈祷 感谢主,因我今天所有的一切,完全是出于的恩典。
谁坐左右(二十 20 ~ 28 )
福音书的作者记载这次门徒争大的事,是紧接于耶稣向门徒预言受难的,其目的明显地是要指出,当时门徒的心实在与他们的主相距得很远。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向耶稣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他们兄弟二人本身的期望,他们至今仍未明白耶稣受苦的意义,以为耶稣快将以弥赛亚的身分获取政权,所以要求得最尊贵的地位。“杯”这个字在旧约中常用来指神所命定的苦难和刑罚,这里是指耶稣的死。雅各和约翰公开表示他们愿意分尝这杯,虽然他们这时并不明白自己所求的和所说的是什么,但后来他们果真分别为主殉道或受逼迫,正如主所说的一样。至于谁坐左右的问题,耶稣指出祂自己既为神的儿子,尚且完全顺服遵行父神的旨意,祂的门徒岂不更应乐意接纳神所分派他们在天国里的地位么?
这两兄弟的请求引起了其他门徒的不满,原因不是由于他俩对耶稣的使命产生误解,而是由于他俩在争大的竞赛中偷步,比其他人抢先提出这项请求,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得这尊贵的地位。
耶稣随即教导他们“为大”的道理。在世人的眼光中,向人发施号令就是为大的标记;然而,在神的国度里,谦卑服事别人才是真正的荣誉。正如人子取了奴仆的样式,到世上来服事人,并且为人类的罪孽舍身流血,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使人得以与神和好。
天国子民的领袖与世人的领袖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崭新的价值观念。我们得重新思想“为大”的意义,也要为我们对神和对人的服事,重新订定行动的动机和方向。一个越体会主心意的信徒,必越能领会服事的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真谛。
祈祷 主啊,求在我的心中,刻下圣洁、谦卑的形像。
瞎子得医治(二十 29 ~ 34 )
耶稣和门徒离开耶利哥城后,便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段路程,当时有很多加利利人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所以“有极多的人跟随祂”。
那两个坐在路旁的瞎子,必定曾听闻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因此,当耶稣一经过他们那里,他们就立刻抓紧机会向祂呼求。其实,人生中有许多重大的抉择,都是需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作回应的,若果我们容让时机白白溜走了,事情便会被搁置下来,最后只会什么也做不成功。要紧记抉择有时、行动有时。
瞎子们的呼喊声可能影响群众不能清楚聆听耶稣的说话(按照当时的风俗,犹太教师往往趁走路时教导四周的人群),所以“众人责备他们”。然而,他们并没有沮丧,反而越发高声叫嚷,务使自己的呼求能够达到耶稣的耳中。在寻求神的事上,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坚定不移、不易灰心放弃的态度。
瞎子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表示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但是当时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只是一位政治性的君王,要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统治。虽然他们对耶稣的信心还未完全,神的怜悯仍然临到他们身上。耶稣作出一连串行动──站住、垂询、抚摸医治,把神对人痛苦的体恤,以及神无比的能力,完全地彰显出来。
由于耶稣这次是在群众面前把瞎子治好的,所以祂并没有嘱咐他们不可宣扬这件事。瞎子得见光明后,自然跟随人群上耶路撒冷去。
祈祷 主啊,深知我的困难和软弱,我愿完全倚靠。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20章 注释
20:1-16 葡萄园的比喻
1-7 这园主雇人的时间是
「清早」(上午六时)、「巳初」(上午九时)、
「午正」、「申初」(下午三时)、「酉初」(下午五时),
但只与第一批雇工讲定日薪为一钱银子(原文作「一得拿利」
)。
8 「晚上」:即黄昏六时(见12)。雇主须当天发薪之例。
见串2。
9-15 迟雇的工人并非因为闲懒而找不得工作(见7), 园主雇用他
们,又给他们全薪以维持家计,是出於怜悯和慷慨。至於早雇
的一批,园主按约付银,也无不妥。
「红了眼」,即嫉妒之意。
16 这比喻突出神国里的恩典,又表明神欣赏存感恩之心事奉 的
人(包括罪人和外邦人),多过那些自恃劳苦功高的门徒(参
19:27)以及一般犹太人。
20:17-19 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见路18:31-34注)。
20:20-28 西庇太儿子的请求
根据22(「你们」)及可10:35,可知雅各和约翰有分发出请求。坐
在耶稣的左右边,即占最重要地位。
「喝 ...... 杯」:见可10:38注。
26-27 见可9:33-37及注。
28 耶稣在世时的使命不是要作王,而是要像奴仆服侍人,并为人
受死 (参腓2:7-8) : 人因犯罪干犯了神的公义,该受永死的
刑罚,但耶稣的代死满足了公义的要求,将人从罪和死亡的权
势释放出来(见罗3:24注)。
「多人的赎价」:取材自赛53:11-12。
20:29-34 治好两个瞎子
「出耶利哥」(同可10:46):路18:35作「将近耶利哥」。
可能前者指旧耶利哥城,後者则指较南的为大希律所建的新市
镇。两瞎子之一名叫巴底买(见可10:46)。
思想问题(第20章)
1 你认为葡萄园的主人给雇工的薪酬公平麽?
神在赏赐信徒一事上有什麽主权?
人可以向神索取事奉 的赏赐麽?参15:5; 路17:5-10。
2 圣经的一些经文 , 如太19:28; 林前3:11-15; 林後5:10等,表明信
徒将来所得的赏赐会有程度上的不同,这和葡萄园的比喻是否冲
突?
3 「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这句话,对雅各和约翰有什麽含意
?参徒12:2; 启1:9。
你有准备为主受苦麽?
4 天国子民的领袖与世俗的领袖有什麽分别(见20:25-28)?
参腓2:1-11。
5 为何众人不许瞎子扬声求助?
耶稣对瞎子的态度与众人有何不同?
这对我们有何指示?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主人寻找祂的工人(二十 1-16 )
看来这个比喻描写的,只是一个纯粹想像的情境,但事实上不是如此。除了付款的办法以外,这比喻中所述的是在巴勒斯坦常发生的事。在巴勒斯坦葡萄是在九月底收成,过后不久两季就会来到。假若收成的工作在两季来到以前没有完工,葡萄就会腐烂。所以收成是一件拚命赶时间的工作,任何的工人都受欢迎,即使做一小时的工作也是好的。
所付的价钱也十分正常,‘一钱银子’,即一个第那流( denarius )或一个得拉肯( drachma ),是通常付给一个工人一日的工资。虽然现代的生活水准与购买能力跟以前有不可,但是四便士一天的工资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
在市场上站的人并不是在街头巷尾浪费光阴的游手好闲者,巴勒斯坦的市场也是交换劳力的地方,人们早晨带工具出去,等有人来雇他去工作。站在市场上的人,他们在等工作,有的人等到下午五点,表示他们是何等迫切地需要工作。
这些人是雇工,他们是最低层的工人,他们的生活经常很不安定。在某程度之下奴隶与仆役至少是家庭的附属,他们是在这个家庭团体之内;他们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兴衰有关,但在通常的情形之下决不会有捱饿的危险。那些雇工就不一样了,他们并不附属于任何团体,完全听命于雇用机会的摆布,所以常在饥饿的边缘上挣扎。我们已经看到一天的工资只有四便士,如果他们有一天没有工作,家里的孩子就得捱饿。没有人能够从一天四便士的收入中有所积畜,因此一天没有受雇就是他们的灾难。
在比喻中的时间,是犹太人一天从日出,即早上六点钟开始,直计算到下午六时为止,就是第二日正式的开始。所以从早上六点钟开始计算,经过三个小时,即已初,早上午九点钟;经过六小时,即午正,是中午十二点;经过十一小时,即到西初,就是下午五点钟。
这个比喻中的故事是在葡萄收成的时候,为了要在雨季以前赶收成的工作,在犹太任何一个村庄或市镇的街头都可能发生这幅生动画面。
上帝国度的工作与工资(二十 1-16 )(续)
蒙特佛雷( C. G. Montefiore )把这个比喻称作:‘所有的比喻中,最伟大,最荣耀的一个比喻。’初次听起来,虽然很可能只得很有限的应用,但在其中却包含了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真理。我们要从它原来相当有限的意义开始说起:
(一)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门徒的一个警告。耶稣似乎在对他们说:‘你们已经得到了最早加入基督教会与团契的权利。将来还有其他的人要进来,你们千万不可以因为你们比他们先成为基督徒,而要求特殊的荣耀和特殊的地位。所有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加入,在上帝看来都是同样地有价值。’
有的人以为他们在教会作了多年的教友,教会就应当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可以发命令控制教会的政策。这样的人厌恶那些新血输入教会里面来,或有不同计划与不同方法的新一代的兴起。在基督教会之中,并非以年资来代表荣誉。
(二)这个比喻同样地警告犹太人。犹太人知道他们是蒙拣选的族类,他们永远也不愿意忘记这个拣选。结果使他们轻视外邦人,他们经常憎恨、轻看外邦人,只盼望他们毁灭。假若外邦人准予加入教会的团契,他们一定要以低级的身份进来。
‘在上帝的制度中,’正如有人曾说:‘没有所谓最得宠的国家的字眼。’基督教对于最优秀民族的观念一无所知。可能我们作了多年基督徒,反而要向后来加入教会的青年,学习许多的方面。
(三)以上所述是这比喻原来的教训,但对于我们就有更多含意。
这里有 上帝安慰的话 ,表示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进入天国。或早或晚,从朝气蓬勃的青年,身强力壮的壮年。到暗影笼罩的晚年,都是同样地为上帝所宝贝。拉比有一句格言:‘有的人在一小时内就进入天国,有的人一生也难进去。’启示录中描述圣城有十二个门,东边的门是指黎明,有的人可能在他生命的早晨进入。西边的门是指日落。有的人可能在晚年才进入。不论在什么时候进去,同样是祂所爱的人。
我们还可得到更进一层的安慰。有的人寿终正寝的时候充满了光荣,息了他白日的工作,大功告成。有的年青人却在人生事业成就的大门尚开启以前,就已经离开世间。在上帝看来这两个人都会受到欢迎。耶稣基督在等待他们。从属灵的眼光看来,没有一种人是太早或太迟离开世界。
(四)此地也显出 上帝无限的同情 。在这个比喻中有一种人性的温柔成份。
世上再也没有比失业更为悲惨的事,一个人为了没有工作给他作,使他的才干迟钝无用。休哥马丁( Hugh Martin )提醒我们,有一位伟大的教师,时常说到莎士比亚的剧本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欧思罗失业了。’在巴勒斯坦的市场上,有那些人仍在等候,因为没有人雇用他们。主人基于同情给他们工作做,他不忍看他们闲散,因为他看见了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心里就动了怜悯。
按严格的公义来说,人做的工少,应得的工资也少。但主人深知一天一钱银子并不是太多的工资,他知道做工的人如果带了比这个数目更少的工资回家,将会使家中的妻子忧愁,儿女挨饿。所以主人就超越了公正,给了他们多于应得之份的工资。
这个比喻很清楚地提到两个伟大的真理,也就是工人的宪章──每一个人有工作的权利,和从他的工作中得到足以生活的工资的权利。
(五)此地也显出 上帝的慷慨 。这些人做的并不都是同等的工作,却得到相同的工资。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有人曾说过:‘在上帝看来所有的事奉都是同等的。’要紧的不是工作的份量,两是工作中的爱。一个人也许从他的富余中拿出一百英镑来作为我们的礼物,我们会感谢他。一个小孩在生日或圣节,用耗费了很大的力量与爱心所积存的几分钱买一件礼物给我们,这件礼物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却使我们的心受到更大的感动。上帝不是看我们的工作有多少份量,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一份工作,所有的工作在上帝看来都是同等的。
第二是更为重大的教训。上帝所给的一切都是出于恩典。我们没有法子赚到上帝的给予,我们是不配得的,上帝所赐给我们的完全是出于祂心中的良善和恩典;上帝所给的不是工资而是礼物,不是奖赏而是恩典。
(六)这一点带给我们这比喻最崇高的教训── 工作的重点是在于作工的精神 。这个比喻中的工人分作两种,第一种是与主人谈妥价钱订立契约的工人,他们说:‘如果你给我们多少工资,我们就来工作。’他们是为工资而作,他们的行为表示他们所关心的是从他们的工作中得酬报。但是那些后来被雇用的人,双方并没有契约,他们所要的只是工作的机会,他们不曾提到工资或契约。他们所要的只是工作,他们愿意让主人来决定酬报的数额。
人若单为工资而工作,他就不是一个基督徒。彼得问:‘我们要得什么呢?’一个真的基督徒是为工作,为乐意服事上帝与同伴而工作。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道理。在这世界上许多得到酬报的人,在天国里只有很低的地位,因为他的思想是集中在他的酬报上面。在这世界上有许多在人看来是酬报很低的穷人,他们在天国里却要为大,因为他从来也不想到酬报,只是为了工作的事奉。在此又有一个基督生活似非而是的理伦,凡是要得酬报的,必要失去酬报;凡是忘记酬报的,反而会得酬报。
走向十字架(二十 17-19 )
这是耶稣第三次警告祂的门徒,祂是走在十字架的路上(太十六 21 ;十七 22-23 )。马可与路加在这故事中加上他们自己的感觉,表示当时使徒中间有一种紧张的气氛,似乎对于将要发生的悲剧有一些豫感。马可说耶稣自己走在前头,而门徒感到希奇、害怕(可十 32-34 )。他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他们从耶稣身上看到祂心灵的挣扎。路加告诉我们耶稣如何单独地带门徒,好迫使他们了解摆在前头的事(路十八 31-34 )。这里有那不可避免的悲剧最后的一幕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耶稣郑重地并昂首向耶路撒冷与十字架走去。
耶稣看到前面奇异的痛苦,在其中无论身、心、灵都不能幸免。
祂‘被卖’交在祭司长与文士的手中;我们在这里看到 祂为不忠实的朋友而心碎痛苦 。祂要 被定罪处死 ;我们在这里看到那难忍的 不义 的痛苦。祂要被罗马人所 嘲笑 ;我们在这里看到 受轻视,侮辱 与故意伤害的痛苦。祂要受鞭打,世界上很少有痛楚可以跟罗马人的 鞭打 相比拟;我们在这里看到祂肉体上的疼痛。最后祂要 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们在这里看到 死亡 最终极的痛苦。好像耶稣正在把世界上每一种可能的痛苦,身体上、情绪上的、心灵上的痛苦、完全搜集来汇聚祂自己的身上。
即使在这样的时候、祂的话语仍旧没有停止,因为祂以对复活确实的信心来走完这段路程。在痛苦的幕幔之后有荣耀的启示,在十字架之后有冠冕,失败之后有胜利,死亡之后有生命。
虚假与真实的野心(二十 20-28 )
我们在这里看到门徒属世野心的动。马太与马可记载这同一件事实,略有一点差别。按马可福音十章卅五至四十五节的记载,雅各与约翰来到耶稣面前,提出这个请求。而马太的记载却是他们的母亲,这改变的原因是由于马太福音比马可晚写二十五年,在那时候门徒有神圣的光辉与圣徒的品性。马太不愿意显示出雅各和约翰有属世的野心,所以把这个请求放在他们母亲口中说出来。
这个要求有一个很自然的原因,可能雅各与妁翰是耶稣的近亲。马太、马可与约翰都指出耶稣钉十字架时,在场妇女的名单,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名单列出来:
马太的名单:
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太廿七 56 )。
马可的名单:
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撒罗米(可十五 40 )。
约翰的名单:
耶稣的母亲,与他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十九 25 )。
所有的名单中都有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与约西的母亲马利亚,一定与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是同一个人。因此第三个妇女有三种不同的描述,马太称她西庇太儿子的母亲,马可称她撒罗米,约翰称她为耶稣母亲的姐妹,使我们知道雅各与约翰的母亲叫撒罗米,她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换而言之,雅各与约翰就是耶稣的表兄弟,他们可能认为他们与耶稣的亲戚关系,使他们有资格在祂的国度中要求一个特殊的地位。
这是新约中,尤其是福音故事中,最富于启示性的经文之一,它有三方面的亮光:
第一、亮光照在 门徒 身上。它告诉我们与门徒有关的三件事。它告诉我们他们的野心,他们仍然以个人的闻名,个人的酬报,个人的成功为念。他们相望个人的成就而无须个人的牺牲。他们要耶稣挥一下祂的手以王的命令,保证他们过王子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真正的伟大并不是在于管辖,而是在于服事;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无论在什么范围中,高地位一定要付上其代价。
这是关于作门徒的借方,但是在贷方还要许多。再也没有一件事能够表明他们对耶稣有 不能征服的信心 。试想他们提出要求的时间,正是耶稣一连串地宣布在祂的面前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十字架,整个沉重的气氛豫感悲剧将要来到的时刻。虽然如此,门徒竟会想到一个王国。眼看当时黑暗渐临的世界,门徒还是无法想像耶稣最后的失败,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胜利必属于耶稣,虽然每一件事都在否定它,证实它的不可能,门徒仍旧不放弃这确信。在基督教中,当所有的事都驱使人失望的时候,必须有不可征服永远的乐观主义存在。
而且更进一层,在此也表明门徒 不可摇动的忠实 。即使坦白的告诉他们前面有苦杯,都不能使他们退缩,他们决心要去喝这个杯,假如基督的得胜与基督的受苦是同一件事,他们十分愿意面对痛苦。
要定门徒的罪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在他们野心后面的信心与忠诚,却是决不能忘记的。
耶稣的心意(二十 20-28 )(续)
第二、这段经文的亮光是照在 基督徒的生活中 。耶稣说凡要分享祂得胜的人,必须喝祂的杯。杯是什么呢?这话是耶稣对雅各和约翰说的。雅各与约翰生命的遭际很不相同。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徒十二 2 ),他的杯是殉难。另一方面,许多的传说论及约翰在以弗所活到很老,他在将近一百岁的时候自然地死去。他的杯是在他有生之年,基督徒生命的不断操练与挣扎。把基督徒的杯当作殉这者短促、尖锐、苦痛的挣扎是错误的。基督徒的杯可以是指基督徒生活中长久的过程,有每日的牺牲,有每日的挣扎,心灵的破碎,失望与眼泪。有一次有人发现一枚罗马的钱币,上面印了一条牛,牛的面前有两件东西:一个祭坛和一个。底下刻这句话:‘准备接受任何一个。’牛必须准备在祭坛上献祭的崇高时刻,或是长久在田地劳苦地田。基督徒所必喝的,不是只有一个杯,他可能在一个伟大的时刻喝下了他的杯,他也可能喝的是一生之久的杯。喝主的杯意思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跟随基督,并在生命任何的情况下学像基督。
第三、这段经文的亮光照在 耶稣 的身上。它向我们显示耶稣的 仁慈 。耶稣最令人惊异的一件事,就是祂从来也不会被人激怒而失去忍耐。无论这些人和他们的母亲,竟不顾祂说过的那些话,还在喋喋不休地论到属地政权与国度中的职位。但是耶稣并没有责备他们的迟钝,或因他们的盲目而发怒,或因他们的不受教而失望。祂在温柔、同情和慈爱中,不说一句没有耐心的话,还是努力地要带领他们进入真理,耶稣最令人惊异的一件事,就是祂永远不对人失望。
它还向我们显示了耶稣的 诚实 。祂很清楚知道,有一个苦杯必要喝的,祂并不犹疑地说出来。没有人会在虚假的伪装之下开始跟随耶稣。耶稣从来也不忘告诉人,即使生命终结栯冠冕,但它是继续不断背负十字架的结果。
这段经文也向我们显示耶稣 对人的信任 。祂从来也不怀疑雅各和约翰会忠诚到底,他们虽有错误的野心,也有盲目的地方,他们有错误的观念,可是祂从来也没有想到要把他们一笔勾消。祂相信他们既能够也愿意喝这个杯,到最后仍旧会跟祂站在一边。有一个伟大基本的事实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就是我们虽然可能憎恨、厌恶、轻视自己,耶稣基督仍旧信任我们。基督徒是一个把他的荣誉寄托于耶稣基督的人。
基督徒的革命(二十 20-28 )(续)
雅各与约翰的要求自然引起其他门徒的恼怒。他们两兄弟虽然是耶稣的表亲,为什么要比他们抢先一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两兄弟竟可排斥他人争取崇高的地位?耶稣知道他们心中的意念,祂对他们所说的话,乃是基督徒生活的根基。耶稣说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人的确是那控制人的人;那作主人的,是那发出命令使别人会跳起来的人;是那一挥手就能够吩咐人服务的人,以及最小的需要也获得满足的人。在世界上,有罗马的总督和他的随从,有 东方的 君主和奴隶。这世界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但在基督徒看来只有服务才是伟大的标记,伟大并不在于吩咐别人替我们做事,却在于替别人做事;服务得越多,荣誉也越高。耶稣采用一种等级的方式,‘谁愿为大,’祂说道:‘就必作仆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一个奴隶。’这是基督徒的革命,把世界的标准完全翻转过来,带进人生一套全新的价值观。
希奇的是这世界本身也在本能地接受这个标准,世界很知道一个好人就是服事众人的人。这世界可能尊敬、佩服、惧怕那有权势的人,但它一定会喜爱那有爱心的人。那不分昼夜随时愿意出去服事并拯救病人的医生,那经常在他的同胞中工作的牧师,那活跃在雇员的生活与困难中的雇主,还有那随时可以让我们到他那里去,从来也不会感到厌烦的人──这些都是人们所敬爱的人,在他们里面自然可以看到耶稣基督。
当近代伟大的圣人贺川丰彦初次与基督教接触的时候,就感到一种吸引力,直到有一天从他的内心发出呼声说:‘上帝啊!使我像基督那样吧!’他为了能像基督那样,他甚至不顾自己正患肺病,就到贫民窟中生活。在世界上这是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诺斯柯特( Cecil Northcott )在着名的人生的抉择一书中,述及贺川丰彦所作的。他到东京的贫民窟中,住在一个六尺见方的草屋里面。‘第一个晚上他就要和一个患了传染性的人同睡。这是他信心的试验。他会再转回头吗?不会,他观迎他的睡伴。然后有一个乞丐向他要衬衫,他就给了他。第二天他又来要贺川的外衣跟裤子,他也给了他。贺川就剩下一套穿得很破旧的衣服,东京贫民窟的人取笑他,可是到后来却尊敬他。他在大雨倾盆之下站,一面传道,一面咳嗽。“上帝是爱,”他呼喊说:“上帝是爱,什么地方有爱,什么地方就有上帝。”他时常筋疲力竭而倒在地下,贫民窟中的粗人就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到他的草屋中。’
贺川自己写道:‘上帝居住在最低贱的人中,祂与脏兮兮囚犯同坐,祂与少年犯同站,祂与乞丐同处,祂在患病者之中,祂与失业者同在一起。凡愿见到上帝的人,在未进圣殿以前先去监狱,未去教会以前先到医院去拜访,未念圣经以前先去帮助乞丐。’
这就是伟大。世人可能以一个能够控制多少人,多少人对他惟命是从;或以他的智力程度与学业成就,或以他参加多少委员会,或以他银行存款之巨大,以及他拥有的物质产业,来估计他的伟大。但是耶稣基督的估计,跟这一切都没有关连,祂的估计非常简单──你曾经帮助了多少人?
十字架的支配地位(二十 20-28 )(续)
耶稣呼召祂门徒所做的,祂自己都做了。耶稣来并不是要爱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祂来并不是占据一个宝座,而是背负一个十字架。就是在这点上,当时的正统派犹太教人士无法了解祂。历代以来,犹太人都在梦想弥赛亚,但是他们所梦想的弥赛亚是一位得胜的君王,是一位大能的领袖,他要击败以色列的仇敌,并要建立那管辖世上万国的国度。他们在寻找一位征服者,可是他们所接受的竟是一位破碎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们寻找的是犹太吼叫的狮子,可是他们找到的竟是上帝柔和的羔羊。布勒特曼( Rudolf
Bultmann )写道:‘犹太人审判的标准与民间对弥赛亚辉煌的观念,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被打破了。’这里空前地显示了受苦之爱和牺牲之服务,与新的荣耀和新的伟大的关系。这是新的王权与王道的要求和声明。
耶稣用一句沉痛的话,作为祂整个生命的总结:‘人子来为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我们很值得停下来看看神学粗糙的手,在这个可爱的句子中所下的工夫。很早就有人开始说:‘耶稣既舍去祂的生命作多人的赎价,这赎价到底是付给谁的呢?’俄利根毫无疑问地说,赎价是付给撒但。‘赎价既不可能付给上帝,所以说是付给恶者,它把我们紧紧抓住,直等到赎价,就是耶稣的生命,给了它。’女撒的贵勾利( Gregory of
Nyssa )发现这理论的错误。它竟将撒但放在与上帝同等的地位上,它意味撒但在释放人以前,可以跟上帝谈条件。所以他有一种奇特的观念,认为撒但受了上帝的作弄,它好像无助地受了耶稣的作弄;它把耶稣当作是一个人,它想要留住耶稣,因而丧失了它的能力,而且被永远破坏,大贵勾利( Gregory the
Great )将这幅图画再进一步地描述得更为奇异,几乎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他说道成肉身是上帝捕捉大海兽(即魔鬼)的策略,基督的神性是勾,祂的肉身是铒,饵在大海兽面前摇动,使祂吞下了。郎巴德的彼得( Peter the
Lombard )竟达到最惊人的限度。‘十字架,’他说:‘是以基督的血为饵捕捉撒但的捕鼠机。’
这一切都是人们要把爱的诗歌,转变成人为的理论所产生的结果。那么耶稣舍弃自己,作多人的赎价,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很简单。人在邪恶的力量束缚之中无法脱离,他们的罪把他们拉下去,使他们与上帝隔离。他们的罪破坏了生命,不只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对世界,甚至对上帝自己。那么,所谓赎价,是指那用以释放人,从他本身无法从中得获自由的情况之下出来应付的代价。所以这句话的意义只是: 为使人归向上帝需要付上耶稣基督的生命与经历死亡的代价 。
并没有赎价付给谁的问题存在。这里只有这个简单伟大的真理,即没有耶稣基督,以及祂服务的生命和爱的死亡,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归回上帝之爱的路。耶稣给出了祂的一切,为了要帮助人归向上帝,我们也应当跟从这位受到极处者的脚踪而行。
对需求者爱的答覆(二十 29-34 )
这是两个人找到通往神迹之路的故事,因此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因为它描绘一幅精神与内心的态度的图画,而上帝最宝贵的恩赐对这样的心灵开放。
(一)这是两个眼瞎的人在等候,他们的机会一来到,就用双手抓住。他们一定听闻了耶稣有奇妙的能力,他们一定想要知道这能力可否施行在他们的身上。耶稣经过的时候,如果他们就让祂过去,他们的机会就会永远失去;但机会一来到,他们就把它抓住。
有许多伟大的事,必须在一刹那做成,否则永远也做不好。许多重大的抉择必须马上决定,否则永远也不会决定。那行动的时刻一过去,决定的冲动即消褪。行动有时,抉择有时。保罗站在亚略巴古的战神( Mars )之中布道,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徒十七 32 )。他们要拖延到一个更方便的时候,可是这方便的时候却永不再来。
(二)这两个瞎子并不沮丧。众人吩咐他们不要喊叫,他们使人讨厌。按照巴勒斯坦当地的风俗,拉比走在路上教导人,旁人是不可以喊叫;那些在耶稣四围的人一定因这喧闹的嚷叫声,听不见耶稣所说的话。可是没有方法可以拦阻这两个瞎子;因为这是关乎自己的眼睛看见与看不见的大事,没有其么能使他们放弃或退后。
我们时常很容易在寻求上帝同在的事上灰心。只有那一位下定决心不与基督隔绝的人,终于找到基督。
(三)这两个人有一种不完全的信心,但是他们决意照他们所相信的采取行动。我们称耶稣是 大的子孙 ,他们的意思就是相信祂是弥赛亚。但是他们所想到的弥赛亚,也带有君王与属世能力的色彩。这是一种不完全的信心,但他们照所信的去行,耶稣竟接受了。我们的信心不论是多么不完全,只要有信心,耶稣就会接纳。
(四)这两个瞎子并不害怕提出大的要求。他们虽是乞丐,但他们所求的不是金钱,而是要看见。没有一件请求过于庞大,大到不能够带到耶稣基督的跟前。
(五)这两瞎子是会感恩的人。当他们接受了他们所求的掌赐,他们并没有走开、忘记;他们跟从了耶稣。有许多人得了物质和灵性上的恩赐,就忘记感谢。忘恩是最丑恶的一种罪行。这些瞎子从耶稣那里得到他们的视力,他们就献给祂感恩的效忠。我们永远也无法偿还上帝为我们所作的一切,可是我们能够随时向祂感恩。──《每日研经丛书》
第20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九·关于葡萄园工人的赏赐(二○1~16)
二○1,2 这个比喻接续第十九章末关于赏赐的讲论,说出一个事实,所有真门徒都会得到赏赐,不过赏赐的多寡是由门徒服侍的心态而决定的。
这比喻描绘一个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工人的工钱是一天一钱银子。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工人得到合理的工钱。我们假设他们在早上六时开始作工。
二○3,4 上午九时,家主在市上看见还有未受聘的工人。这时家主与工人没有明文协议;家主口头答应会给工人所当给的,工人便跟他去作工。
二○5~7 正午和下午三时,家主多雇了些工人,并答应给他们好工钱。
下午五时,他发现还有未受聘的人。这些人并不懒惰;他们想找工作,但却找不到。家主便叫他们进葡萄园工作,没有提到工钱多少。
要留意,第一批人是经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而受聘用的;其它工人则把工钱的事交给家主决定。
二○8 到了晚上,家主叫管事的派发工钱给工人。管事的人从后来的起,到先来工作的为止,把工钱分给各人(这样最早受聘的人便看见其它人获分派工钱多少)。
二○9~12 所有的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钱──一钱银子。早上六时来作工的人以为会得到更多工钱,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不过同样得到一钱银子。他们深深不忿;他们作工的时间比其它人长,而且整天劳苦受热。
二○13,14 家主向其中一个工人的回应,让我们从比喻中学习到长远有益的教训。首先,家主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拿你的走罢,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第一批工人要求一天一钱银子,便得到所讲定的工钱。其它工人投靠家主的恩惠,所以便得着恩惠。恩典比公平更宝贵。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赏赐交给主决定,总比向祂讨价还价好。
二○15 然后,家主便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显而易见,我们要学的功课是让神作主。祂有权作祂所喜悦的事。祂所喜悦的是正确、公义和公平的事。家主补充说:“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这问题正揭露人本质是自私的。早上六时工作的人正好得着他们该得的工钱,不过他们嫉妒那些工作时间较少而又得到同样工钱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不公平。不过,我们在天国里,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事物。我们必须摒弃贪婪、争竞的心,以主的心来衡量事物。
家主知道工人需要工钱,便按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他并非按他们贪婪的心来分发工钱。他们全都得到应得的,一银钱也没有少;他们所得的都是他们和家人所需的。司徒雅各提到所要学习的功课时说:“为自己筹算最后赏赐的人,往往筹算错误;神的慈爱常带着决定性、不能改变的说话。39”我们愈深入研究这比喻、便愈明白主的赏赐不仅公平,而且美得无比。早上六时作工的人应当想想,他们不仅得到合理的工钱,而且能整天服侍这位慈爱无比的主人,岂不是额外的报偿?
二○16 耶稣用一句话结束这个比喻:“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参看太一九30)至于赏赐的事,人们必会感很希奇。一些以为是在前的人会变成在最后,因为他们的事奉是基于骄傲和自私的野心。相反,怀着爱和感激事奉的人却要得着极大的尊荣。
我们以为美善的行为,
祂要揭示让我们看见隐藏的罪;
我们忘记的微小举动,
祂要显明让我们看见单纯为祂的爱。
~轶名
十·关于祂的死和复活(二○17~19)
很明显主离开比利亚,要经过耶利哥(参看29节)上耶路撒冷去。祂再次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告诉他们到达圣城后要发生的事。祂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明显是指犹大的背叛。犹太人的领袖要定祂死罪。由于没有权柄判祂死刑,那些人要把祂交给外邦人(罗马人)。祂要受戏弄、鞭打和钉在十字架上。然而死亡不能得逞──第三日他要复活。
十一·关于在天国的地位(二○20~28)
主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受难时,祂的跟从者却仍思念自己的荣耀,多过主的受苦。人性的弱点实在叫人感到可悲。
基督第一次预言受苦时,激起了彼得心里的不忿,提出反对(太一六22);第二次预言不久,门徒便问:“……谁是最大?”现在,主第三次预言,雅各和约翰又野心勃勃,提出要求。他们一直对主的提醒和将要降临的灾害闭目不见,只管注目主所应许的荣耀──他们用物质眼光看天国,他们抱的态度何等错误不正。(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二○20,21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到主面前,求祂让自己的儿子在祂的国里坐在祂的旁边。她希望儿子靠近耶稣,使自己也可以沾光。虽然耶稣将来才作王,但她并不感到失望。可是,她并不明白主的国给予荣耀的准则。
马可福音记载这些请求是雅各和约翰自己提出的(可一○35);可能他们是按母亲的吩咐提出请求,又或者他们三人一同向主提出请求。无论是谁提出,都没有矛盾。
二○22 耶稣坦白回答说,他们不明白所求的是甚么。他们想不背十字架而得冠冕,不经过牺牲的坛而得王位,不必受苦而得荣耀。所以,耶稣直接了当问他们:“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们不难明白祂所指的杯是甚么意思,因为第18和19节已提过。祂必须受苦受死。
雅各和约翰同表示能够分担祂所受的苦,也许他们的信心是基于满腔热忱,多过真正的知识。
二○23 耶稣说他们必要喝祂的杯。雅各要为主殉道,而约翰则要被捕,放逐到拔摩岛。李德尔曾说,“雅各殉道而死;约翰过着殉道者的生活。”
耶稣又解释说,祂不可随意赐天国的尊荣座位。父已决定依特别的方法分配这些座位。门徒以为这是主授的政治权利,觉得自己与基督靠近,也可以要求优越的地位。然而他们不知道得尊荣地位并非个人喜爱的问题。神的计划是按人为祂受的苦来决定谁坐在主的左和右边。故此,国度里最高的殊荣不是只属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得着这殊荣──藉为生受苦而得。
二○24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西庇太的儿子作出如此的请求。他们心感愤怒,也许因为他们想得到尊大的地位,所以嫉恨约翰和雅各比他们早一步提出请求!
二○25~27 他们的争竞让我们的主趁机教训他们,叫他们知道在祂国里怎样才算为大。主所说的与他们想的正大相径庭。外邦人以主治能力和统治权来衡量地位的高低。然而在基督的国度里,地位的高低是以事奉来衡量的。谁想为大,必先作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仆人。
二○28 人子是卑微服事的最佳榜样。他来到世上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降世的目的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服事和舍命。尊贵的主竟然谦卑自己,生在马槽,然后为我们背上十字架。这是何等奇妙测不透的事。主蒙羞而死,从而彰显出祂的伟大。因此,我们也必须效法主。
主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的死全然成就了神对罪的公义要求;祂的死足以涂抹世人的一切罪。不过,只有那些接受祂为主和救主的人,方能得主的赦免。你接受了祂没有?
十二·医治两个瞎子(二○29~34)
二○29,30 这时,耶稣从比利亚横过了约但河,来到耶利哥。当祂正要离开的时候,有两个瞎子向祂大声呼喊:“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罢!”他们称主为“大卫的子孙”,可见他们虽然眼瞎,但属灵的眼睛却敏锐无比,能认出耶稣是弥赛亚。也许他们正代表瞎眼的以色列中,仍有相信的遗民在耶稣再来掌权时认祂为基督(赛三五5;四二7;罗一一25,26;林后三16;启一7)。
二○31~34 群众企图制止他们作声,然而他们在后面却越发喊主。耶稣问他们想要甚么,他们没有支吾其词,像我们的祷告常叨叨唠唠。他们直接坦白地求:“主阿,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他们定意求眼睛康复,便得到这坦白要求的响应。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
盖伯林就主摸瞎子的眼睛作出研究,他的观察很有帮助:
我们从这卷福音书中学到触摸的医治是象征甚么意思。主每次触摸人,使人得医治,都是指祂以人的身分来到地上,恩慈怜悯地对待以色列。祂不在地上的时候,用祂的话医治人……又或者人凭信心前来触摸祂。当祂不在地上时,外邦人凭信心来到祂面前,就必得看祂的医治40。
马可福音十章46至52节、路加福音十八章35至43节及十九章1节,与马太福音就这件事的叙述有出入。马太福音说有两个瞎子,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说有一个瞎子。有人认为马可和路加提到的瞎子是出名的巴底买,而马太是特别为犹太人写这卷福音书,他提出“二”作为有效见证的最少数目(林后一三1)。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写这件事在耶稣离开耶利哥以后发生,然而路加福音却写这件事在耶稣将进耶利哥城时发生。其实,耶利哥城有两个,一个是旧耶利哥,另一个是新耶利哥。医治的神迹可能在耶稣离开其中一个耶利哥城,进入另一个耶利哥城间发生。
马太福音注释 20:1
雇 人 进 他 的 葡 萄 园 作 工: 这 个 比 喻 说 明, 进 入 神 的 国 靠 的 是 恩 典 而 不 是 功 劳。 基 督 在 这 里 警 戒 了 三 种 错 误 态 度:
1. 不
要 因 为 自 己 的 特 殊 机 遇 所 得 到 的 高 位 或 重 托 而 自 觉 超 人 一 等。
2. 不
要 忘 记 像 神 那 样 恩 待 众 人。
3. 不
要 嫉 妒 别 人 的 属 灵 福 气。
20:26
只 是 在 你 们 中 间, 不 可 这
样: 在 世 俗 的 世 界 中, 人 们 常 把 那 些 “ 治 理 别 人 ” 和 “ 操 纵 权 力 ” 的 人 视
为 伟 人。 耶 稣 却 说, 在 神 国 里 不 是 按 管 束 别 人 的 权 力 来 划 分 位 份 的 大 小, 而 是 按 个 人 对 众 人 的 服
侍 来 划 分 的。 信 徒 绝 不 能 为 了 操 权 弄 术 或 治 理 他 人 的 缘 故 追 求 高 位, 而 必 须 竭 力 奉 献 自 己 的 身
心 来 帮 助 他 人, 特 别 要 为 众 人 的 属 灵 益 处 效 力 (28 节;比 较 约 13:34 ;林 前 13 章; 西 3:14 ;约
一 3:14 ; 4:8) 。
20:28
作 多 人 的 赎 价: 赎 价 蕴 含 着 付 出 代 价 而 使 别 人 得 自 由 的 意 思。 在 基 督 的 救 赎 大 工 中, 他 的 死 就 是 他 所 付 上 的 释
放 众 人 脱 离 罪 恶 辖 制 的 代 价 ( 参 “ 圣 经 中 的 救 恩 ” 一 文 ) , 这 是 脱 离
咒 诅 ( 罗 3:25~26) 、 罪 ( 弗 1:7) 和 死 亡 ( 罗 8:2) 的 释 放。 “ 多 人 ” 用
于 指 “ 万 人 ” , 即 所 有 的 人 ( 提 前 2:5~6 ;参 罗 3:25 ,有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九.关于葡萄园工人的赏赐(二○ 1 ~ 16 )
二○ 1 , 2 这个比喻接续第十九章末关于赏赐的讲论,说出一个事实,所有真门徒都会得到赏赐,不过赏赐的多寡是由门徒服侍的心态而决定的。
这比喻描绘 一个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 。工人的工钱是 一天一钱银子 。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工人得到合理的工钱。我们假设他们在早上六时开始作工。
二○ 3 , 4 上午九时,家主在 市上 看见还有未受聘的工人。这时家主与工人没有明文协议;家主口头答应会给工人 所当给的 ,工人便跟他去作工。
二○ 5 ~ 7 正午和下午三时,家主多雇了些工人,并答应给他们好工钱。
下午五时,他发现还有未受聘的人。这些人并不懒惰;他们想找工作,但却找不到。家主便叫他们 进葡萄园 工作,没有提到工钱多少。
要留意,第一批人是经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而受聘用的;其他工人则把工钱的事交给家主决定。
二○ 8 到了晚上,家主叫管事的派发工钱给工人。管事的人 从后来的起,到先来工作的为止 ,把工钱分给各人(这样最早受聘的人便看见其他人获分派工钱多少)。
二○ 9 ~ 12 所有的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钱── 一钱银子 。早上六时来作工的人以为会得到更多工钱,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不过同样得到一钱银子。他们深深不忿;他们作工的时间比其他人长,而且 整天劳苦受热 。
二○ 13 , 14 家主向其中一个工人的回应,让我们从比喻中学习到长远有益的教训。首先,家主 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拿你的走罢,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第一批工人要求一天一钱银子,便得到所讲定的工钱。其他工人投靠家主的恩惠,所以便得恩惠。恩典比公平更宝贵。我们最好把自己的赏赐交给主决定,总比向祂讨价还价好。
二○ 15 然后,家主便说:“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 ”显而易见,我们要学的功课是让神作主。祂有权作祂所喜悦的事。祂所喜悦的是正确、公义和公平的事。家主补充说:“ 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 ”这问题正揭露人本质是自私的。早上六时工作的人正好得他们该得的工钱,不过他们嫉妒那些工作时间较少而又得到同样工钱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不公平。不过,我们在天国里,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看事物。我们必须摒弃贪婪、争竞的心,以主的心来衡量事物。
家主知道工人需要工钱,便按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他并非按他们贪婪的心来分发工钱。他们全都得到应得的,一银钱也没有少;他们所得的都是他们和家人所需的。司徒雅各提到所要学习的功课时说:“为自己筹算最后赏赐的人,往往筹算错误;神的慈爱常带决定性、不能改变的说话。 39 ”我们愈深入研究这比喻、便愈明白主的赏赐不仅公平,而且美得无比。早上六时作工的人应当想想,他们不仅得到合理的工钱,而且能整天服侍这位慈爱无比的主人,岂不是额外的报偿?
二○ 16 耶稣用一句话结束这个比喻:“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参看太一九 30 )至于赏赐的事,人们必会感很希奇。一些以为是在前的人会变成在最后,因为他们的事奉是基于骄傲和自私的野心。相反,怀爱和感激事奉的人却要得极大的尊荣。
我们以为美善的行为,
祂要揭示让我们看见隐藏的罪;
我们忘记的微小举动,
祂要显明让我们看见单纯为祂的爱。
~轶名
十.关于祂的死和复活(二○ 17 ~ 19 )
很明显主离开比利亚,要经过耶利哥(参看 29 节) 上耶路撒冷去 。祂再次 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 ,告诉他们到达圣城后要发生的事。祂要 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 ──明显是指犹大的背叛。犹太人的领袖要定祂 死罪 。由于没有权柄判祂死刑,那些人要把祂 交给外邦人 (罗马人)。祂要受戏弄、鞭打和钉在十字架上。然而死亡不能得逞── 第三日他要复活。
十一.关于在天国的地位(二○ 20 ~ 28 )
主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受难时,祂的跟从者却仍思念自己的荣耀,多过主的受苦。人性的弱点实在叫人感到可悲。
基督第一次预言受苦时,激起了彼得心里的不忿,提出反对(太一六 22 );第二次预言不久,门徒便问:“……谁是最大?”现在,主第三次预言,雅各和约翰又野心勃勃,提出要求。他们一直对主的提醒和将要降临的灾害闭目不见,只管注目主所应许的荣耀──他们用物质眼光看天国,他们抱的态度何等错误不正。(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二○ 20 , 21 雅各和约翰的 母亲 来到主面前,求祂让自己的儿子 在 祂的 国里 坐在祂的旁边。她希望儿子靠近耶稣,使自己也可以沾光。虽然耶稣将来才作王,但她并不感到失望。可是,她并不明白主的国给予荣耀的准则。
马可福音记载这些请求是雅各和约翰自己提出的(可一○ 35 );可能他们是按母亲的吩咐提出请求,又或者他们三人一同向主提出请求。无论是谁提出,都没有矛盾。
二○ 22 耶稣 坦白 回答说 ,他们不明白所求的是什么。他们想不背十字架而得冠冕,不经过牺牲的坛而得王位,不必受苦而得荣耀。所以,耶稣直接了当问他们:“ 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 ”我们不难明白祂所指的杯是什么意思,因为第 18 和 19 节已提过。祂必须受苦受死。
雅各和约翰同表示能够分担祂所受的苦,也许他们的信心是基于满腔热忱,多过真正的知识。
二○ 23 耶稣说他们 必要喝 祂的杯。雅各要为主殉道,而约翰则要被捕,放逐到拔摩岛。李德尔曾说,“雅各殉道而死;约翰过殉道者的生活。”
耶稣又解释说,祂不可随意赐天国的尊荣座位。 父 已决定依特别的方法分配这些座位。门徒以为这是主授的政治权利,觉得自己与基督靠近,也可以要求优越的地位。然而他们不知道得尊荣地位并非个人喜爱的问题。神的计划是按人为祂受的苦来决定谁坐在主的左和右边。故此,国度里最高的殊荣不是只属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得这殊荣──藉为生受苦而得。
二○ 24 那十个 门徒 听见,就恼怒 西庇太的儿子作出如此的请求。他们心感愤怒,也许因为他们想得到尊大的地位,所以嫉恨约翰和雅各比他们早一步提出请求!
二○ 25 ~ 27 他们的争竞让我们的主趁机教训他们,叫他们知道在祂国里怎样才算为大。主所说的与他们想的正大相径庭。 外邦人 以主治能力和统治权来衡量地位的高低。然而在基督的国度里,地位的高低是以事奉来衡量的。谁想为大,必先作 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仆人。
二○ 28 人子 是卑微服事的最佳榜样。他来到世上 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祂降世的目的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 服事 和 舍命 。尊贵的主竟然谦卑自己,生在马槽,然后为我们背上十字架。这是何等奇妙测不透的事。主蒙羞而死,从而彰显出祂的伟大。因此,我们也必须效法主。
主舍命 作多人的赎价 。祂的死全然成就了神对罪的公义要求;祂的死足以涂抹世人的一切罪。不过,只有那些接受祂为主和救主的人,方能得主的赦免。你接受了祂没有?
十二.医治两个瞎子(二○ 29 ~ 34 )
二○ 29 , 30 这时,耶稣从比利亚横过了约但河,来到 耶利哥 。当祂正要离开的时候, 有两个瞎子 向祂大声呼喊:“ 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罢! ”他们称主为“ 大卫的子孙 ”,可见他们虽然眼瞎,但属灵的眼睛却敏锐无比,能认出耶稣是弥赛亚。也许他们正代表瞎眼的以色列中,仍有相信的遗民在耶稣再来掌权时认祂为基督(赛三五 5 ;四二 7 ;罗一一 25 , 26 ;林后三 16 ;启一 7 )。
二○ 31 ~ 34 群众企图制止他们作声,然而他们在后面 却越发喊 主。耶稣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没有支吾其词,像我们的祷告常叨叨唠唠。他们直接坦白地求:“ 主阿,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 ”他们定意求眼睛康复,便得到这坦白要求的回应。 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
盖伯林就主摸瞎子的眼睛作出研究,他的观察很有帮助:
我们从这卷福音书中学到触摸的医治是象征什么意思。主每次触摸人,使人得医治,都是指祂以人的身分来到地上,恩慈怜悯地对待以色列。祂不在地上的时候,用祂的话医治人……又或者人凭信心前来触摸祂。当祂不在地上时,外邦人凭信心来到祂面前,就必得看祂的医治 40 。
马可福音十章 46 至 52 节、路加福音十八章 35 至 43 节及十九章 1 节,与马太福音就这件事的叙述有出入。马太福音说有两个瞎子,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说有一个瞎子。有人认为马可和路加提到的瞎子是出名的巴底买,而马太是特别为犹太人写这卷福音书,他提出“二”作为有效见证的最少数目(林后一三 1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写这件事在耶稣离开耶利哥以后发生,然而路加福音却写这件事在耶稣将进耶利哥城时发生。其实,耶利哥城有两个,一个是旧耶利哥,另一个是新耶利哥。医治的神迹可能在耶稣离开其中一个耶利哥城,进入另一个耶利哥城间发生。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vi. 不同工而同酬的比喻(二十 1 ~ 16 )
比尔( F. W. Beare )给这个故事起了个合适的名字,叫“怪异的雇主”。这个故事既不反映一般的经济活动,也不为劳资关系建立什么模式。在一个失业现象严重的时代(参看 Josephus, Ant . xx. pp.219 ~ 220 ),工人既无国家的保险可以依赖,又无工会的权力可以得保护,一个雇主“可以随他的意用他的东西”( 15 节)。这个雇主又叫些工人进去作工,那些后进去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价值,恐怕远远不及他们所得的工价。在那种情况下,只能说“这位雇主心地善良,对穷人慷慨而又富于同情心”( Jeremias, PJ ,
pp.37, 139 )。比喻的基本意思是说神即是如此,神的慷慨宽厚非人的公平合理观所能解释。工人没有一个人少得,只是有的人得的多一些。这种慷慨的施予却被那些得了公平工价的人们自然产生的不满情绪所削弱了。这个比喻说的是谁呢?我们能在周围的人中间识别出谁是晚来作工的幸运儿,谁又是心怀妒意的固定工人吗?
比喻的特点就是不作结论,而解释比喻的总原则是“请对号入座”!不过,有时介绍一下某个比喻的来龙去脉也很可能会有帮助。就拿这个比喻来说,不妨指出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它和浪子回头的比喻很相似,那个比喻也是围绕两种人的对比而讲的:一个人是得到了(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待遇;另一个人是什么都不配得,但却得到了一切,同时也讲了由此而产生的忌妒之心。那个比喻批评的是反对耶稣接待税吏和罪人的宗教领袖们(路十五 1 ~ 3 ),这个比喻的本意能亦如此;神对不配得的人所施的宽厚和仁慈应带给人喜悦和快乐,而不是忌妒。以后,这同一比喻的寓意,更将无可非议地用于接受外邦人为神的子民的行动,就像路加福音二十三 39 ~ 43 那个悔改了的强盗,与那些把一生都奉献传福音的人,都将被放在同一平面上比较、认识一样。
不过,马太讲述这个比喻故事的方式又给我们一个启发。故事最后说, 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这句话总的意思是:神的标准不是按劳付酬,所以我们谁也没有资格要求祂必须善待我们。具体而言,这段是延续十九 27 ~ 29 有关赏赐的讨论;彼得认为神不会亏欠任何人,这认识是正确的,但这话不应被理解为,服事人服事得忠心的就一定该得更大的赏赐,那第一批“承担了那日重担”的门徒们就一定比后来的人在先。神的“赏赐”不是那样计算的(请看五 12 注释 ),从世俗公正观的角度看,有些时候神的“赏赐”会显得宽厚得无边了。
不管我们多么愿意接受第 13 ~ 15 节的严酷道理,在感情上仍自然而然地同情第 12 节人们的抱怨,这就证明我们与神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意识到我们与第一批工人一样,因而也就与耶稣的反对者一致,是多么可怕啊。它暴露出我们基本上是多么没有爱心及怜悯心的人。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我们是‘守法’有余而‘依靠恩典’不足的!”( Stein,
p.128 )。
1 ~ 7. 在从日出到日落为十二小时的一天里,经文中所提的时间大约是早上六点、上午九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和五点。 得拿利 (和合: 一钱银子 )是通常一个工人一天的酬劳 216 。 所当给的 ( 4 节)似乎应理解为一得拿利之内所应得的那一部分。至于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不断陆续雇工人进来,是不是正常的作法,就不必解释了,因为这是个比喻,不是一篇社会学研究论文!第 7 节里,闲散工人的回答是不是真话,他们是不是在为自己的懒惰辩解,一概无须我们判断。重点不在他们的动机如何,事实是他们当时“没事可做”(这是 argos 一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贬损之义; RSV 译为 'idle' ,和合本译为“闲站”),眼看就要饿肚子了。
15. RSV 的边注是希腊文的原意。请看六 22 ~ 23 的注释 ,那里说的“邪恶的眼”是用来表示忌妒和吝啬的。
vii. 第三次宣布耶稣将受难(二十 17 ~ 19 )
在十六 21 和十七 22 已两次宣布,耶稣在耶路撒冷将面临的事已成定局;现在这末次、具有高潮性质的旅程已经开始(自十九 1 之后),此时紧迫感已经加剧,第 17 节和 18 节一而再地提到目的地 耶路撒冷 ,表示这出戏的尾声即将开始。受难的主要内容已包括在十六 21 和十七 22 ~ 23 里了(请看那几节的注释),不过这最后一次宣布却更具特色。它把十六 21 暗含的意思都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祂将被处死,表明祂的本族人正式表示他们拒绝接受他们的弥赛亚。同时还牵涉到 外邦人 。不仅详述了祂受难的内容(戏弄、鞭打;请看二十七 26 ~ 31 的注释),而且第一次提出处死祂的方式──祂将被 钉在十字架上 (参十 38 和十六 24 所说的“背起十字架”的话,那时并未道明这就将是他们的主的命运)。这次的宣布不仅强调了全面的拒绝(包括犹太宗教领袖和外邦人),而且述说了要受的一切侮辱和巨大的痛苦;这并不是光荣的殉难,而是丑恶、惨无人道的残杀行径。这时,当我们再次读到 第三日祂要复活 的预言时,这句话的意义显得多么深刻,实现这预言的力量显得多么神奇。第 28 节将继续解释这件不易理解的事:本是悲剧性的死亡,却又是为“多人”作赎价的服事人的行为。
216 参看 Tobit 5:14 。“得拉马”相当于古希腊一个银币;如用现代币制估价,则有说相当于 9 1/2 老便士的( McNeile ),有说相当于 25 分钱的( Gundry )不等,不过若以实际的购买力来计算,则哪一种“相当于”都未免荒谬可笑了。
viii. 雅各和约翰:服事人的典范(二十 20 ~ 28 )
本段一方面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又把上面几段的信息连在一起。天上的赏赐(十九 27 ~ 29 )和在前的必要在后(十九 30 ,在二十 1 ~ 15 中有例为证,在二十 16 又被重提),这两个主题在此又通过一个特别的要求,再次被提出来。这为“在前的”应得赏赐提出要求,且没有离开耶稣“王国”的语言环境(十九 28 )。这种强烈的欲望也是自然的,不过与耶稣的榜样恰恰相反,耶稣受苦受难,遭人厌弃(二十 17 ~ 19 ),是祂“服事人”的结果,但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在第 17 ~ 19 节里并未加以说明,到了第 28 节我们才知道,这种牺牲不是无意义的:一人舍命,却为万人带来了生命。
20. 西庇太儿子的母亲 是跟从耶稣的门徒中的普通一员(二十七 56 ),她同情她儿子们的强烈欲望是可以理解的。马可没有提到她,因为雅各和约翰二人显然不是故事的焦点。参看八 5 的注释 ,那里马太也曾为将焦点集中在提出要求的本人身上而略去了被托的人。有人说,她在故事中的出现是马太杜撰的,为的是来衬托这两个门徒的美好形象;这种看法“很有趣,起码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有母亲关切儿子居然显得如此无知”( AB )!对 上前来拜 的理解请看二 2 ,八 2 的注释。
21. 十九 28 的应许构成了提出要求的背景;“王位”均已定妥,只是先后次序尚未明确。既然雅各和约翰与彼得同属“核心”成员(见十七 1 的注释 ),从人的观点看,这个要求当属自然,彼得在十六 23 中的“受斥责”和在十九 30 中对彼得含沙射影的告诫,都有可能使他们觉得,他们甚至也有被立于彼得前面的机会(参,约二十一 20 以下,那里表示彼得和约翰之间也可能有争竞)。
22 ~ 23. 参二十六 39 和旧约多处(如:赛五十一 17 ;耶二十五 17 以下;结二十三 31 以下等)便知 杯 是命定受难的一个比喻说法。王位与杯,即荣辱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整部新约里表现得愈来愈清楚,其实耶稣从十六 21 ~ 28 就已经开始讲了。所以,这两兄弟的宣称“我们能”和彼得在二十六 33 、 35 所作的宣称一样,并非出自无知或未经深思熟虑,至于到了时候他们都没有做到(二十六 56 ),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一天这杯他们是要喝的,雅各的死记载在使徒行传十二 2 ,约翰恐怕死于他在拔摩岛的监禁中。尽管如此,他们在耶稣国度里的“位置”不是靠挣来的,而是 我父为你们预备的 (参二十五 34 )。
24. 恼怒 出自“妒忌而非圣洁的谦卑之心”( Bonnard )──十个门徒的野心并不亚于那两兄弟。
25 ~ 27. katakyrieuo{ 和 katexousiaz{o (“为主治理”和“操权管束”)两个字用在这里都多少表示不赞成,因为举凡世间的当权派,治理起来没有(或很少有)不带自私为己的成份的;两个字本身不一定是贬损之义,但这几节也不是说人间社会不需要结构合理的权力机构。这里的要点是:世俗社会的价值准则 在你们中间 并不适用;在耶稣的门徒中,对权势与“大”的理解与世俗习惯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大”表现在服事人之中,因为耶稣已将世界上各个领域,包括这个领域的世俗标准颠倒过来了(参看前面十八 1 ~ 5 ,十九 13 ~ 15 、 23 ~ 30 ,二十一 1 ~ 16 等处的注释。至于其他有关“大”的教训请参看五 19 ,十一 11 ,十八 1 ~ 5 等)。追求个人突出,唯我独尊,或力图以势压人等等,都是一个角逐竞争的社会里向上爬必不可少的,在基督的国里并不需要。
28. 人子 在这方面是个典范,不是说祂的门徒也能舍命作别人的赎价,而是指他们应有耶稣那种服事人(以人为先)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才产生了耶稣特有的自我牺牲。我们服事人的形式必与耶稣的不同,但动机应是一样, 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这是耶稣作为以赛亚书五十二 13 至五十三 12 所说的神 \cs9 仆 的特殊使命,祂要为世人的罪舍去自己的性命 217 。 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是新约中,表达耶稣的死为人带来救赎这一思想的最明确说法了。 lytron (“赎价”)和前置词 anti (“作”,直译为“代替”)放在一起,清楚地指明“作我们的赎价”的思想,犹如为犯人付一笔等价的赎金而保他获释(如按旧约的说法,就如同是献给神的“赎罪祭”:请看利未记二十七章中有关的律法条文) 218 。自然,对耶稣的死就是赎价的说法不能刻板的理解,故而也不要求我们去询问,赎金该付予何人,或赎金的价钱如何计算等等。关键是,欲“救赎” 多人 ,就要付“赎金”,那就是耶稣的死。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里那位义仆替人而死的形象,正是这种灵魂救赎的最近似的模型,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同一章也指出耶稣“背负别人的病痛”(见八 17 注释 )。那段经文还提供了一个意外的词: 许多人 (参,赛五十三 11 ~ 12 ),它在马太福音二十六 28 中还要出现,那里也是说耶稣代人受苦的事,在昆兰发现的古卷和一些拉比文献里,“多人”即代表社团,可能因为以赛亚书五十三 11 ~ 12 以及但以理书十二 2 ~ 3 、 10 节都用了 219 ;无论如何,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对上述两文献的用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更足以清楚的解释耶稣为什么用这个词了。耶稣“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的使命(一 21 )现已清楚地展现出来,祂的方式就是按照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神仆的模式来替多人而死去。
217 请看拙着 JOT , pp.116 ~ 121 ,那里讨论了这句话的真实程度以及它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里的根据。
ix. 两个瞎子的故事(二十 29 ~ 34 )
这个故事虽短,但在马太福音中却占据着一个战略地位:它标志着耶稣巡回传道的结束, 他们出耶利哥的时候 一语已指明他们旅途的下一站便是耶路撒冷了。前面各章所展示的弥赛亚的使命已接近顶峰,有人在祂行近耶路撒冷时公开呼喊,称耶稣是弥赛亚( 30 节,到二十一 9 众人便都如此呼喊)。但是,耶稣表现自己是弥赛亚的典型作法就是“服事人”(见 25 ~ 28 节),而群众却认为这太降低祂的身分了(见 31 节注释)。耶稣在进耶路撒冷前的传道活动,以最后一次治病神迹而极为恰当地结束了。
对两个瞎子的医治,在九 27 ~ 31 中已有类似的记载,请看那几节的注释 ,以了解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马太的述与往常一样简练,马可告诉我们那人名叫巴底买(可十 46 ~ 52 ),可是,马太提到的是两个人(八 28 ~ 34 亦然),而马可只提到一个人(见八 28 注释 )。马可为什么要提这人的名字呢?许多人认为,因为在基督徒中间都知道这巴底买是个门徒,也许,马可也正是因为要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人们熟知的巴底买身上,才故意不提另一个人。
29 ~ 31. 在这 极多的人 中一定掺进了大批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的朝圣者,到二十一 9 时便形成了一队游行队伍。对 大卫的子孙 的理解,请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 点 ,原书第 39 页和九 27 的注释 。人们一向认为,认出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并祈求祂的是瞎子和外邦人,这本身就是对未能领悟这一明显事实的犹太宗教领袖们的指责 220 !众人业已清楚地认识耶稣是弥赛亚了,所以不愿他们的“弥赛亚”为给讨饭的瞎子治病一类的日常琐事所干扰。
32 ~ 34. 在这样一大群激情满怀的群众簇拥下前行的时候,要想 站住 也不太容易。耶稣再一次从容不迫地更改了人们对什么是弥赛亚的首要使命的普遍看法。当一个人处在危难临头的时刻,集中思考“更重要的事情”是很自然的,可是耶稣却对别人 动了慈心 (同一动词见于九 36 ,十四 14 等处)。“大卫的子孙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停了下来’,仅在这件小事中便可以看出,耶稣并不是个政治风云人物,也不是位凯旋而归的弥赛亚,祂又与一位陷于冥思苦索的天才宗教领袖截然不同,祂本人即将面临极大的苦难,但这并不阻碍祂去服事人( 28 节)”( Bonnard, p.301 )。第 34 节中指 眼睛 的词是个诗意浓重的不常用的词,有时用于表示“灵魂之窗”;马太使用该词,并强调他们得医治后便 跟从了耶稣 ,说明医治瞎子含有转义,即耶稣可以医治更广义的“瞎眼”,雅各和约翰的野心(二十 20 ~ 28 )也算是其一,祂即将在耶路撒冷见面的犹太宗教领袖的“瞎眼”,也会愈来愈清楚的揭示出来。
218 欲知这种提法有什么别的含义,请看 L. Morris,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of the Cross ( 1965 ) , pp.29 ~ 35.
219 所以 AB 在这里便译为“社团”;见该书第 243 ~ 247 页。
220 J. M. Gibbs, NTS 10 ( 1963/4 ) , pp.463 ~ 464.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廿章
20:1
葡萄园主从早上六时开始雇人进园工作,到晚上六时工作完毕,不分迟来早来,连下午五时(20:6)雇来的工人,都给一样的工资。园主对一些人很慷慨,对其余的人也公道。这也是天父对待我们的态度:先被召的不比后被召的多得恩典。我们得救不是靠自己的功劳,乃是靠神的恩典。
20:2 “一钱”银币是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
20:19 “外邦人”指罗马人。耶稣由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死罪而钉十字架。
20:20
这两个“西庇太的儿子”就是雅各和约翰(参17:1注;可1:19)。从这两个最亲密的门徒的请求和门徒间的争论,可以看出他们到这时仍没有完全明白耶稣上耶路撒冷受苦牺牲的目的。参《马可》10:39注。
20:22-23
“杯”在这里代表审判与刑罚(诗75:8;赛51:17;耶25:15)。接受杯要受磨折与苦难。耶稣为了担当世人的罪要喝那苦杯,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门徒也要喝,雅各是第一个(徒12:2),其他的也相继殉道。
20:29
此处所记神迹和《马可》10:46-52及《路加》18:35-43比较有两处出入:一是瞎子的人数,一是医好的时间。这里记有两个瞎子,其他福音书只提一个巴底买。这个瞎子可能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马可》书记了下来;另一个是谁,我们不知道。《路加》书说耶稣治好他们是在进耶利哥城前,《马太》和《马可》都说在离城之后。很可能神迹是在耶稣离开耶利哥旧城和走近耶利哥新城的时候行的。新城是希律大王所建,距旧城不远;也可能瞎子是在耶稣进城时求祂医治,耶稣出城时医好他们。
20:30 “大卫的子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参8:20及9:27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