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太 16:1> 法利赛人、撒都该人……你对他们是否一知半解?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是犹太领袖中两大派别(参 3 章和可 2 章附表),在很多事情上,他们的见解都截然相反。法利赛人小心地遵守着他们的宗教规条和传统,相信这就是通往神的道路,也相信所有经卷的权威和死人复活的事。撒都该人只承认摩西五经的权威,不信死人复活的事。然而,他们却有共同的敌人──耶稣,并要联手杀死祂。
太 16:1> 真心追求,没有神迹又如何;那些法利赛人有何居心?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求一个从天上而来的神迹,企图解释耶稣的神迹只是一种戏法、巧合或运用邪恶能力的结果。他们相信只有神才可以从天上显神迹,故肯定超越耶稣的能力范围。虽然显神迹对耶稣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祂却没有这样做来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祂知道即使从天上显神迹也不能使他们信服祂就是弥赛亚,因为他们早已决定不信祂。
太 16:4> 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可算不得了啦,耶稣的事可更叫人哗然……
16:4 藉着约拿在大鱼腹中三日的神迹,耶稣预言自己的死和复活( 12:38-42 )。
太 16:4> 让我看一次神迹,只一次,我的信心就会更坚定──这样的话,曾否在你心响起过?
16:4 许多人也像这些犹太领袖,希望看到神迹,使他们可以相信耶稣,但耶稣知道神迹并不能使他们信服。耶稣曾经治病、叫死人复活,喂饱成千上万的人,但群众仍然希望祂证明自己的身分。你是否因为未曾看过任何神迹而怀疑基督呢?你是否期望神亲身向你证明祂自己的身分,然后才相信祂呢?耶稣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 20:29 )我们有记载在旧约和新约中的所有神迹,二千年来的教会历史和千百万人的见证。有了这所有的证据仍不肯相信的人,不是骄傲自大,就是固执顽梗。只要你踏出一步,凭着信心相信耶稣,你就能看到神在你生命中施的神迹!
太 16:12> 做错事我自己负责,不会影响他人的。但,真的吗?
16:12 酵的作用是使面团发起来,只需要很少的酵就可以发起整团面。耶稣以酵作为一个例子,指出少许的罪恶能够影响一大群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错误教训令许多人走入歧路。要警醒和提防这种想法:“这微小的错误怎么可能影响其他人呢?”
耶稣来到凯撒利亚腓立比
太 16:13> 凯撒利亚腓立比,名字怎么这么长?
16:13 凯撒利亚腓立比位于加利利海以北数公里,受腓力管辖,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外邦庙宇和偶像多得不可胜数。腓力管辖时,重建这城市,并给她起新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后面。这城市本来叫凯撒利亚,与腓力的兄弟希律的管辖区的首都名称一样。
太 16:13-17> 我说耶稣是主,可我的事仍由我自己作主──是这样吗?
16:13-17 门徒以一般人的看法来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是一位复活了的伟大先知。这种信念源于旧约,神说祂要从百姓中间兴起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参申 18:18 。有关施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的资料,请分别参约 1 章、王上 17 章和耶 2 章的人物介绍)。不过,彼得承认耶稣是神,是期待已久、在应许中的弥赛亚。假若耶稣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祂是不是你的主、你的弥赛亚呢?
太 16:18> 既有耶稣为磐石,可是我们的教会却好像缺少点什么,那是……
16:18 耶稣将要在磐石上建立教会,这块磐石可能是指( 1 )耶稣自己,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而成就的救赎工作。( 2 )彼得,耶路撒冷教会的第一位伟大领袖。( 3 )彼得及继后所有真正信徒的认信。
后来彼得提醒基督徒,他们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教会,耶稣基督就是基石(参彼前 2:4-6 )。所有信徒都藉着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加入教会,正如彼得在这里所表示的(参弗 2:20-21 )。耶稣称赞彼得的认信,像彼得这样的信心就是基督国度的根基。
太 16:19> 开门要钥匙,开天国的门也要?谁去开?
16:19 这就是历代以来争辩的题目:有些人说“钥匙”是指执行教会纪律、立法和管理的权威( 18:15-18 );另有些人说“钥匙”赋予宣告罪得赦免的权柄(参约 20:23 );还有些人认为“钥匙”可能是指藉着神话语里的救恩信息,使人得到进入天国的机会(参徒 15:7-9 )。宗教领袖以为自己拿着天国的钥匙,企图把某些人关在天国门外。我们不能决定给其他人开放或关闭天国的门,神却使用我们去帮助别人找到进入天国的路。天国的门向所有遵行祂话语的信徒大大敞开。
太 16:20> 人说你就信,你真的了解耶稣吗?
16:20 耶稣嘱咐门徒不要公开彼得的认信,因为他们仍然未完全明白耶稣将要成为怎样的弥赛亚──祂不是一个军事上的总司令,而是一个受苦的仆人。他们需要完全了解耶稣和作为门徒的使命后,才可以去对别人宣告这件事,否则会引起叛乱。他们要经过一段困难的时期,直至祂完成地上的使命,才能明白祂降世所要成就的事。
太 16:21> 舍弃天上荣华,降生马槽,真奇怪,祂所为何事?
16:21 “从此”标志着一个转捩点,标记耶稣开始宣讲天国的真理( 4:17 ),而这里则指出耶稣开始强调自己的受难和复活信息。直到这时,门徒仍未领悟到耶稣来的真正目的,因为他们对弥赛亚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耶稣三次预言自己要受难,这是第一次。(有关其余两次的预言,请参 17:22-23 ; 20:18-19 。)
太 16:21-28> 这个预言蛮熟悉的,在哪儿听过?
16:21-28 这段经文符合了但以理的预言:弥赛亚会被杀害(参但 9:26 );在地上将会有一段艰难的日子(参但 9:27 );并且君王会在荣耀中降临(参但 7:13-14 )。门徒将要与他们的王一样忍受痛苦,并在末日得到赏赐。
太 16:22> 彼得爱耶稣,却成阻碍;可有想过,大试探会来自爱你的人?
16:22 彼得是耶稣的门徒,也是祂的朋友,他不想耶稣去涉险,故企图劝阻祂免受仇敌的毒害。但是假如耶稣不去受死,彼得就要死在自己的罪中了。大试探可以来自那些爱我们并且努力要保护我们的人,对于“肯定神不会让你面对这件事”之类的忠告,我们要特别小心。我们最难面对的试探往往是来自那些只希望保护我们逃避危难的人。
太 16:23> 彼得只不过担心耶稣,为何反遭斥责?
16:23 在旷野受魔鬼试探时,耶稣听过不必死就可成就大事的说法( 4:6 ),这次却出自彼得的口。彼得刚刚认耶稣为弥赛亚,现在却违背神的意思,用人的角度来衡量这件事。撒但常常企图使我们离开神,叫我们不知就里,耶稣斥责的是彼得这种态度。
太 16:24> 委身是──等我办好自己的事,才来找主;委身是──我还有点时间,就给主吧?委身是──
16:24 钉十字架是罗马政府执行死刑时普遍采用的方法,被判刑的犯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从街上走到行刑的地方。耶稣藉着门徒背起十字架跟从祂这幅图画,向门徒表明跟随祂是指真正的委身,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仍不折回( 10:39 )。
太 16:25> 作主门徒代价高,不爱自已爱耶稣,你做到了没有?
16:25 作真正门徒代表决心用自己所有的来服事耶稣。我们顾惜自己的肉身,不愿受苦,我们的属灵生命就会开始枯竭。当我们只为自己生活,就会迷失了生存的真正目的;当我们献身服事基督,便会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
太 16:26> 努力工作,建立自己,达到高峰,然后……?
16:26 还没有认识基督时,我们去选择这样、选择那样,好像今生就是我们的一切。其实,今生只是永恒的开始。我们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人生,会决定我们永恒的境况。我们在地上所积聚的,不能购买永恒的生命;即使最崇高的社会名誉也不能使我们进入天国。从永恒的角度来衡量所有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抉择截然不同了。
太 16:27> 我所行的,可以叫我坦然面对神的审判吗?
16:27 耶稣基督拥有审判全地的权柄(参腓 2:9-11 ),虽然祂的审判已经临到我们的生命,但将来基督再来时会有最后的审判( 25:31-46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要接受审查和评价。不单非信徒要面对这审判,基督徒虽然有永生的保证,也要同样面对审判(参罗 14:9-11 ),耶稣将要看看我们怎样运用恩赐、机会和职责,来决定我们在天国的赏赐。那时,神要释放义人,定恶人的罪。我们不应该论断别人得救不得救,因为这是神的工作。
太 16:28> 耶稣还没有再来,如何可以看到祂降临在祂的国里?
16:28 当时的门徒在基督再来之前全已去世了,许多人认为耶稣这里所说的在祂登山变像时就应验了,那时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了祂的荣耀( 17:1-3 )。另外有人说这句话是指五旬节圣灵降临(参徒 2 章)和基督教会的开始。无论是哪种情况,信徒确曾目睹神的能力和基督国度的荣耀。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防备错谬(十六 1 ~ 12 )
.求显神迹( 1 ~ 4 )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原属两个不同的党派,平时由于政治和神学立场上的分歧而甚少接触,但在反对耶稣的事上却是同声同气、臭味相投。法利赛人一向认为耶稣行神迹是靠魔鬼的力量,这次他们要求耶稣显个神迹,以证明祂的确是从神而来。耶稣指摘他们只晓得从天色预测气候的变化,却看不出祂的神迹和教训都是来自神。祂再次声明,在这个对神叛逆和不忠的世代中,约拿的神迹是他们唯一可见的记号。
耶稣每一次施行神迹奇事,都只是为叫神得荣耀和叫人得益处,藉此把有心寻求的人带到神面前;然而,对于那些顽梗不信的人,神迹不但不能再在他们的生命中起作用,反而可能会成为他们进一步攻击的把柄,所以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我们要凭信心来过每一天的生活;看见后才信的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酵与饼( 5 ~ 12 )
犹太人通常以“酵”来比喻罪恶的影响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错谬的教训和虚伪的宗教生活。门徒只懂得从物质的层面去领会耶稣教训的意义,他们以为耶稣是在指摘他们没有带备足够的食物,于是耶稣向他们重提五千人和四千人吃饱的神迹,并且指出为肉身的需要忧虑是多余的,因为同行的主必定会供应一切。
门徒的反应显示,他们虽已跟随了主一段时间,也曾看见不少神迹、聆听不少教导,但他们对主的认识和信靠仍然相当肤浅。我们也当自我反省,看看有否落在门徒的景况中。此外,我们还要学习仔细思想和切实遵行主的话,这样,我们对祂的认识才会不断地加增。
祈祷 主啊,我愿更多思想和遵行的话,更深经历的可靠。
彼得的认信(十六 13 ~ 20 )
耶稣和门徒快要结束他们在加利利边境东北一带的行程时,来到分封王腓力所管辖之地区的首都凯撒利亚.腓立比城。耶稣特意向门徒发出有关祂身份的问题,为要考验他们对祂的认识。从彼得的答话里,我们可以看见他对主的认识比以前是显着地增加了。较早时门徒可能已认为耶稣是弥赛亚,但他们对弥赛亚的观念和期望似乎与其他犹太人没有多大分别。此刻彼得认信的内容,显示他对弥赛亚的概念已有修改,他不仅承认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并且更进一步认识祂是神的独生儿子。
耶稣对彼得的答案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天父所给予的指示,还称赞彼得是个有福的人。“西门.巴.约拿”即约拿(或约翰)的儿子西门;“属血肉的”是指脆弱的、有限制的人类。“彼得”与“磐石”两个字,在希腊文的读音很相似,而在亚兰文中更为接近。“教会”原意是指一群被呼召出来的会众;耶稣所要建造的普世性“教会”,并非建基于彼得身上,而是在他所承认的信仰上。“阴间的权柄”就是魔鬼的恶势力;“钥匙”是权力的象征。“捆绑”与“释放”是犹太文士的术语,用来宣告“禁止”和“准许”之用;这处却是指在福音里的饶恕和教会应有的管教上。彼得日后所发出的宣判,在有神的指示作为背景的大前提下,于天国里将获承认。其实,耶稣在这里赋予彼得的权柄,祂在稍后也同样赋予其他门徒。
今日的教会仍然拥有主昔日所赋予的权柄:在传福音时向接受的人宣布“释放”,向拒绝的人宣布“捆绑”;在执行纪律时也是如此。然而,权柄总不能离开责任,作为教会的一分子,努力传扬福音和持守真理的见证,是我们绝对不能忽略的本分。
祈祷 天父,求赐下启示的灵,使我认识更深。
预言受难(十六 21 ~ 28 )
彼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认信,在耶稣的工作上划下了一条分界线,“从此”是指祂开始向门徒谈及自己受难的使命。“长老、祭司长、文士”是犹太人最高的民事宗教法庭的成员。这时的彼得虽然已对弥赛亚的观念有新的理解,但他仍未能接纳弥赛亚要受死的事实,因为按照犹太人一贯的想法,耶路撒冷应该是弥赛亚登基的所在地,而绝不是祂受辱的地方。耶稣觉得彼得的规劝是旷野试探的重现,而彼得无意中成了撒但利用的工具,意图引诱祂离开父神的旨意,以其他方法去完成弥赛亚的使命。“绊我脚”原意是“使我陷入网罗”。“体贴人的意思”基本上是指依循人性害怕受苦的心态。
耶稣自己既要在肉身受苦,祂的门徒也不能逃避相同的命运。“十字架”是罗马政府执行死刑的刑具,死囚须亲自背负十字架的横木前赴刑场。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已不可能再有“自我”,也要与一切个人的利益、希望和雄心永别。同样,耶稣教导所有跟随祂的人,要学习舍弃自己,并且预备为祂受苦;因为那些只会顾惜肉体生命、追求物欲享受的人,即使赚得全世界,最后也必一无所有;然而,那些因跟随主而舍弃肉身生命和享受的人,却要得永恒的生命。“没尝死味以前”是指离世之前;“看见……国里”可以指“看见人子权力的彰显”,而稍后的登山变像可能是这话应验的事例。
在现今的世代中,有不少信徒仍然深被罪恶世界所吸引,以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满足,以致在跟随主的事上犹豫不决、随波逐流。你的景况又如何?你是否一个体贴主的心意、按照祂所定的标准跟随祂的信徒?
祈祷 求主赐我愿为受苦的心志,助我每天背十架跟随。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16章 注释
16:1-4 求显神迹的试探
1 「从天 ...... 看」:指行奇事证明 的确是从神而来。
(另见可8:11注)
2-3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懂得从天色预测气象,却看不出耶稣的教
训和神迹来自耶和华神(参12:24, 28)。
4 「除了 ...... 给他看」:见太12:39-40注。
16:5-12 酵与饼的讨论
7-8 见可8:17-18注。
12 犹太人往往以「酵」比喻罪恶的腐化作用。
(见林前5:6-8; 加5:9)
在此,「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指这些宗教领袖的错谬教
训以及虚伪、邪恶的心态(见16:1, 4; 参路12:1)。
16:13-20 彼得对耶稣的宣告
13 「该撒利亚腓立比」:见可8:27注。
16 彼得知道耶稣不但是犹太人期待的弥赛亚(见1:1注),更是
神的独生子。
17 「巴约拿」:即约拿或约翰的儿子(约1:42)。
「属血肉的」:指有限的、脆弱的人类。
18 「教会」:原意是「所召出的会众」(参徒7:38旷野「会」)
。耶稣所要建造的普世性「教会」,不是建基於彼得本人身上
,而是在彼得所持的信仰(16)上。
「阴间」:人死後灵魂的居所(另见路16:23)。
「阴间的权柄」:指导致死亡的魔鬼权势。
19 「捆绑」、「释放」:为犹太教师的术语,
1 用於司法及教义的讨论。
表示「禁止」或「准许」某意见;
2 另用於纪律行动。
表示对某人加以「制裁」或「解除刑罚」。
此外,「凡 ...... 捆绑的」、「凡 ...... 释放的」,在此都属中性
,可见19节主要是说:彼得日後所发出的宣判,不论是立例的
或纪律方面的,因为有神的同在和指示(17),所以在天国内
将会有效。彼得的这个权柄,也属其他门徒所有(太18:18)。
16:21-28 耶稣首次预言受难
21 「从此 ...... 门徒」:见可8:31注。
「长老,祭司长,文士」:就是犹太公会的成员(见5:22注)。
23 耶稣知道彼得无意之间成撒但的工具,意图引诱 离开神定下
的旨意,依循人性害怕受苦的倾向。
「绊我脚」:原意是使我陷入纲罗。
24-26 见路9:23-24注。
27 原文在此有「因为」一字,连於上文。正因为耶稣将要在荣耀
里降临施行审判,所以只顾肉身性命和今世享受,忽略属灵生
命的人是最愚拙的(26)。
28 「没尝死味以前」:即「在离世之前」。
「看见 ...... 国里」:见可9:1注。
思想问题(第16章)
1 为什麽耶稣对求看神迹的宗教领袖先後两次说出同样的答案?
(见12:39-40; 16:4)
2 耶稣为何警戒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今日我们如要过圣洁的生活当提防什麽教训和心态呢?
3 天主教对16:18-19的解释是:耶稣立彼得(与继承他的教宗)为
教会的元首,赐予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大权。
你同意吗?参18:18。
这两段显示教会实在有什麽权柄?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盲目不见神迹(十六 1-4 )
仇恨常常照它的需要,撮合奇异的伙件。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连合,实在是一种非常的现象,因为他们信仰的立场与政策,恰巧是背道而驰。法利赛人遵守口传与文士律法的繁文琐节;撒都该人完全否认文士与口传的律法,只以圣经的记载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法利赛人相信天使与身体复活;撒都该人却不相信。保罗在公会前受审就利用这种互相反对的局势(徒廿三 6-10 )。而在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最要紧的是法利赛人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可以在任何容许他们遵守自己的宗教规条的政体下生活;撒都该人是少数富有的贵族阶级,他们是通敌的,只要保持他们的财产与权利,他们倒很乐意与罗马政府合作。而且法利赛人仰望弥赛亚的来临,撒都该人并不如此。我们简直不可能找到两个更不同的党派和团体,可是他们竟在除灭耶稣的阴谋上采取一致的行动。一切的错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对基督的仇恨。
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所要求的是一件神迹,我们已经看到犹太人总是盼望一位先知或领袖用某种超自然的神迹来证实他的信息(太十二 38-40 )。耶稣回答说神迹已经在那里了,只要他们肯去看。他们知道观察气象正像我们知道有关气候的知识:
‘晚上天发红是牧羊人的喜悦,
早晨天发红是牧羊人的警告。’
他们知道傍晚天发红是好天气的豫兆,早晨天发红是风暴将至的警告,可是他们却盲目不见时代的记号。
耶稣告诉他们惟一可以得到的神迹就是约拿的神迹。我们已经看到约拿的神迹是什么回事(太十二 38-40 )。约拿是一位使尼微微城的人悔改,并使人脱离罪恶,归向上帝的先知。约拿使尼微微城的百姓归向上帝的神迹,并不是约拿在海中被大鱼吞没的事实。城里的人对于这件事一无所知,约拿也没有以此作为请求的手段。约拿的神迹乃是 约拿本身,与他从上帝而得来的信息 。使尼微微城的百姓的生命得改变的,乃是先知的出现,以及他所带给他们的信息。
因此耶稣是说,上帝的神迹就是 耶稣本身,以及祂的信息 。祂似乎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在我里面遇见上帝和上帝的真理,此外你们还会有什么需要?但是你们竟如此盲目地看不见。’这不但是一个真理,也是一个警告。耶稣基督是上帝最后的话。除了耶稣基督以外,上帝别无启示。上帝在这里要很明显地给所有的人看见。上帝的信息在这里要明显给所有的人听见。这就是上帝给人的神迹,这也是警告的真理。除了耶稣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事物可以使人受感动。除了耶稣以外,再也没有人能够说服人。如果人不能在耶稣里面看见上帝,他们就无法在任何的人或物中见到上帝。当我们与耶稣基督相遇,就是与上帝最后的话、以及上帝至终的要求相遇。倘若真是如此,人若丢弃了这最后的机会,不肯听从最后的话,弃绝了最后的要求,还有什么可留下给这个人呢?
危险的酵(十六 5-12 )
耶稣与祂的门徒动身往湖的另一边去,门徒忘了带饼,他们为这个疏忽感到很不相称的忧虑和烦扰。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防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酵。’这个‘ 酵 ’字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物质上和字义上的意义。酵是一块发了酵的面团,没有把酵和在面里,就不能烤成面包,门徒以为耶稣所说的酵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把思想集中在忘记带饼的这件事上,所以他们不会想到祂是在警告他们防备某些危险的酵。他们的思想可能是朝这个方向:他们忘了带饼,就必须向那边的外邦人买饼,没有一个严谨的正统派犹太人会去吃一块外邦人的手摸过或烤过的饼,因此从湖那边得饼的困难无法解决。忘记带饼的门徒以为耶稣是说:‘你们忘了带洁净的饼,你们到了湖的那一边,可要小心注意不要去买带有污秽之酵的饼,使你们沾染了污秽。’
门徒的思想总离不开饼,所以耶稣要他们记得。‘要记得,’祂说:‘那使五千人与四千人得饱的事,有多少人在那里吃得丰盛,而且还余下很多!要是你们记得这些事,就会停止为这件小事忧虑了。你们早已经看到这些小事在我们面前已经解决,而且一定还会解决,不要忧虑,要信靠我。’
这样直率而清楚的说明,门徒一定明确了解。耶稣又重覆地警告他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现在这个‘酵’字有了第二个意思,不是字义与物质的意义,而是隐喻的意义。它是犹太人对于酵隐喻为 罪恶的影响 。对于犹太人,酵永远是一个邪恶的记号。它是一种发酵的面团,犹太人把发酵与腐败视为一致。酵代表一切腐烂、邪恶与败坏、酵具有渗透任何面团的力量,所以酵代表恶的影响力能够传布蔓延整个的生命,并使其全部毁坏。
现在门徒了解耶稣并不是说饼;祂是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教训和信仰的邪恶的影响。
这恶的影响是什么呢?耶稣在警告他们防备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教训中邪恶的影响时,祂的心中存有怎样的念头?这就是我们只能够猜测的部分,但我们的确知道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思想的特征:
(一)法利赛人把宗教当作是律法、诫命、规条与律倒。他们把宗教当作是外在的仪式与外在的洁净。所以耶稣是说:‘要小心,不要像法利赛人那样把宗教当作是一套:“你不可……”。要注意不要把宗教与外在的行为视作一体,真正重要的是人内心的状况。’这警告是防备生活在律法主义中,而称之为宗教;这是防备形式主义宗教的警告。用现代的说法,这是防备外表敬虔的警告,就是只看人外表的行为,忘却其内心情况的宗教。
(二)撒都该人有两种特征,彼此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富有的贵族阶级,与政治极有关连。所以耶稣可能是说:‘你要小心,千万不要把天国与外表的善一视同仁,也不要把你的盼望带到政治的行动上面去。’它可能也是在我们的价值制度之下,警告不要给予物质太高地位,并且防备人要以政治的行动来施行改造。耶稣可能是提醒人:物质的丰盛远不是最高的善,政治的行动远不是产生最重要的结果。真正的福份,是内心的福份;真实的改变,不是外表环境的变动,而是人心的改变。
伟大发现的背景(十六 13-16 )
我们在这里另有一个耶稣退隐的故事。末期将到,耶稣尽量要把所有的时间,单独地与门徒在一起。耶稣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要教导他们,虽然有许多事在当时他们并不能接受与了解。因此祂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该地位于加利利海东北二十五哩之处。它是在加利利的总督希律安提帕王的管辖以外,在分封王腓力的领土之内。那里主要的人口不是犹太人,耶稣在那里可以平静地教导祂的十二个门徒。
耶稣在这个时期面临一个迫切与高要求的难题。祂的时间十分短少,祂在内身的时日屈指可数,而这个难题是:到底有人了解祂吗?有人认识祂是谁?祂来是为什么?是否有人在祂的肉身离世以后,会继续祂的工作,为祂的国度而效力?这显明是一个很紧急的难题,它包含基督教信仰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把握到这个真理,或至少瞥见这个真理,祂的工作就是白费了;如果有某些人了解这个真理,祂的工作才有保障。因此耶稣决意来一次考试,问祂的门徒,他们相信祂到底是谁?
明白耶稣所选择来发问的地点,真是最富有戏剧性趣味的一件事。很少有地区像该撒利亚腓立比更有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一)这个地区充满了古时亚兰人崇拜巴力的庙宇。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叙述此地附近至少有十四座这一类的庙宇。这是到处弥漫古时宗教气氛的地区,这也是一个笼罩在古代神明阴影之下的地区。
(二)此地不但有亚兰之神的崇拜,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并有一道很深的峡谷,据说这峡谷是伟大的自然之神潘( Pan )的诞生地。该撒利亚腓立比与这位神被视为一体,因其原名为潘尼亚斯( Panias ),如今该地称为便尼斯( Banias )。希腊神话的传奇,都围绕该撒利亚腓立比。
(三)再者,那个据说是约但河发源地的洞,约瑟夫写道:‘在一座山上有一个极美好的山洞,洞下有很大的山谷,山谷往下陷得十刀深,其中充满了水。其上为一座大山,在山谷的深处流出的是约但河的泉源。’把这个地方当作是约但河发源地的说法,使得这个地方在整个的历史与犹太人记忆的故事中永留芬芳。凡是虔诚的犹太人都很熟悉古代犹太教的信仰。
(四)更进一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有一座为该撒神所建立的白色大理石的大庙。该庙为大希律王所建,约瑟夫说:‘希律藉建立这座献给该撒的辉煌的神庙,装饰了这原来就很引人注意的地方。’约瑟夫在另一处为描述这洞与庙写道:‘该撒把另一个国家赐给希律的时候,他也在当地建立了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庙宇,靠近约但河的发源地。该地称作潘尼母( Panium )是一座极高山的山顶,在它旁边的下面,或在底处,有一个山洞,其中有可怕的峭崖由上突然垂下,里面有大量静止不动的水。若有人要测量水的深度,没有一根绳索的长度可以达到水底。’所以希律给该撒神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白色大理石神庙。后来希律之子腓力更进一步的美化,充实这个神庙,把潘尼亚斯的名称改为该撒利亚,即该撒之镇,再加上他自己的名字── 腓立比 意即属于 腓力 ,表示与地中海岸的该撒利亚有区别。再往后的年日,希律亚基帕为尊崇尼罗王而称此地为尼罗尼亚( Neroneas ),凡是看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人,即使相隔一段距离,不会不看到白色大理石闪闪发光的柱子,并想到罗马的威仪与神圣。
这实在是一幅戏剧性的图画。这位四海为家、腰无分文的加利利木匠,身边带十二位很平凡的人。在那个时候,正宗派的人士把祂当作是危险的异端,真正要用计谋把祂消除毁灭。而今祂站在充满了亚兰神庙宇的地区,就是古代的希腊神所俯视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充满了以色列历史的地方,也是那华美的白色大理石雕成的该撒庙令人注目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地方,这位令人惊异的木匠站问祂的门徒他们信祂是谁?并且盼望得到的答案是──上帝的儿子。好像耶稣故意把祂放在世界宗教的历史和辉煌的背景之中,想要与它们作比较,并获得肯定的判决归给祂。耶稣意识到祂自己的神性,少有比这更炫耀光辉了。
超乎人类范畴之上(十六 13-16 )(续)
所以耶稣决意要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从门徒那里得到一个决断。祂必须要在祂动身往耶路撒冷去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前,知道在他们中间有没有任何一位,甚至只模糊地,捉摸出祂是谁。祂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而是慢慢地引出来,先开始问别人对于祂的看法,然后再问他们对祂的看法。
有的人说祂是施洗约翰。希律安提帕并不是惟一认为施洗约翰是一位可能从死里复活的伟大人物。
另有人说祂是以利亚。这种说法是论到耶稣的两件情:他们是说祂像最伟大的那位先知一样,因为以利亚向来被当作是先知系统中顶尖的王座人物。他们也说耶稣是弥赛亚的先锋。玛拉基记载上帝的应许说:‘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四 5 )。直到今日,犹太人仍旧盼望弥赛亚在来临以前,先有以利亚的来到。现今他们在庆祝逾越节的筵席中,仍要为以利亚留一席空位,因为以利亚来的时候,弥赛亚来的日期就不会太远。因此众人把耶稣当作是弥赛亚的报信人,上帝直接介入的先锋。
有的人说耶稣是耶利米。耶利米是以色列民族的盼望,具有一个奇特的地位。他们认为在以色列人被掳以前,耶利米已经把圣殿的约柜与烧香的坛拿出来,藏于尼波山僻静的山洞之中;而弥赛亚来到以前,他将要回去把它们拿出来,上帝的荣耀将要再一次临到祂的百姓(马加比二书二章一至十二节)。上帝在以斯得拉书二章十八节应许说:‘我将差遣我的仆人以赛亚与耶利米作你的帮助。’
有关马加比战争的时期有一个奇特的传说。在与尼加诺尔( Nicanor )战争以前,犹太人的总司令是伟大的犹太马加比,有一位曾做祭司长的好人阿尼亚( Onias ),见到一个异象。他为战争的胜利祈祷:‘这样做时,出现一位头发灰白、满有荣耀,样式像是一位奇妙尊 荣的 君王。于是阿尼亚回答说:“这是那一位弟兄们所爱的人,他为百姓和圣城多多祈祷悲伤,他就是上帝的先知耶利米。”然后耶利米就伸出右手赐给犹太一柄金剑,递给他的时候说:“把这柄圣剑拿去,这是上帝给你的,你将以此伤害以色列的仇敌。”’(马加比后书十五章一至十四节)。耶利米是弥赛亚来到以前的先锋,也是他国家在患难中的帮助。
当人们把耶稣与以利亚和耶利米一样看待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已经对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把祂放在高位之上,因为耶利米与以利亚就是上帝受膏者的先锋,他们本旦来到,天国实在是很近了。
耶稣听见了众人对于祂的判断以后,发出了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你们 说我是谁?’他们在这个问题面前,可能有片刻的静默,在门徒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他们几乎不敢说出来的念头,然后彼得把他重大的发现与他重大的信仰表白出来,而耶稣就知道祂的工作有了保障,因为至少有一个人了解了。
在三本福音书中,对于彼得的话各有不同的记载,这的确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马太所记的是:
‘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先子。’
马可写得最简短(八 29 ):
‘你是基督。’
路加记载得最清楚(九 20 ):
‘你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现在耶稣知道至少有一个人认识祂是弥赛亚,上帝的受膏者,永生上帝的儿子。‘弥赛亚’与‘基督’是同一个字,一个是希伯来字,另一个是希腊字,均为‘受膏者’之意。君王是用膏油而封立的,直到今日仍是如此。弥赛亚,基督,受膏者是上帝治理人类神圣的君王。
在这段经文中有两个伟大的真理。
(一)彼得的发现主要是认为在人的范畴,即使人类最高的,也不适合于来形容耶稣基督。当人们说耶稣是以利亚或耶利米或他们所想到的先知的一位,他们是把耶稣放在他们所能找到的最高的范畴之内。以利亚是众人所盼望的先知,耶利米在上帝的国度中也有他的地位,而且是上帝的百姓在患难中指定的帮助者。犹太人认为先知的声音已经静默了四百年,他们说在耶稣的身上,人们再一次听到了上帝直接而真实的声音。这都是伟大的称誉,可是还不够伟大,因为没有人的范畴、描述与类别足以适当地形容耶稣基督。
有一次拿破仑给耶稣下了一个判断:‘我知道人,而耶稣远超过人。’彼得对于他所说的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的这番话,无疑他不能加上一个神学上的解释与誓学性的说明;可是彼得十分确定了一件事,没有一个人间的描写,能够适用在耶稣基督的身上。
(二)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对于耶稣基督的发现,必须是一种 个人的发现 。耶稣的问题是:‘你们──你们说我是谁?’彼拉多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约十八 32-34 )。
我们对于耶稣的认识永远也不能是二手的。一个人可能知道别人对耶稣的各种判断,他可能知道人的头脑所思想过的每一种基督论,他也可能说出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神学家论及耶稣的摘要,而他仍旧不是一位基督徒。基督徒决不在于有关耶稣的知识;而是在于 认识耶稣 。耶稣基督需要每个个人的判断,祂不仅是在问彼得,祂也在问每一个人:‘你说我是谁呢?’
伟大的应许(十六 17-19 )
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注解的一个暴风中心。若要平静地、毫无偏见地看这段经文,常常会相当困难,因为它是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地位的根基。天主教认为本段经文的意思,是给彼得天国的钥匙,让他可以准或不准人进入天堂,并且给予彼得有是否赦罪的权柄。天主教更进一步地辩称,彼得既有这样大的权利,就成为罗马的主教;这权柄今天临到教皇( Pope ),他是天主教的头目。
在一位更正教的信徒看来,这种教义实在是难以置信,更正教与天主教在看这段经文的时候,同样地并不是全心要发现这段经文的真意,而是不定决心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并且尽可能的诋毁对方的见解。现在我们来试试找出这段经文的意义:
在这里有文字游戏。 彼得 的希腊文是 petros 。而 磐石 是 petra 。彼得的亚兰文名是矶法( Kephas ),而这在亚兰文中也是磐石的意思。这两种语言在这里都有文字游戏。彼得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并且宣布了他的信仰,耶稣就对他说:‘你是 petros ,我要将我的教会建立在这 petra 上。’
不管它是什么解释,我们必须要注意,这是一个非凡的称赞。它绝对不是犹太人思想中不常用的或奇怪的隐喻。
拉比把 磐石 喻作亚伯拉罕,他们曾有话说:‘当圣者看到那正在兴起的亚伯拉罕,祂说:“看哪,我已经找到了那块可以把世界建立在其上的磐石( petra )。”所以当祂称亚伯拉罕为磐石( sur ),好像是说:“你们要追想被凿出的磐石。”’亚伯拉罕是那国家以及上帝的旨意建立在其上的磐石。
这磐石( sur )一次又一次地用在上帝自己身上。‘祂是磐石,祂的作为完全。’(申三 4 )‘他们的磐石不如我们的磐石。’(申卅二 31 )‘也没有磐石像我们的上帝。’(撒上二 2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撒下廿二 2 )。在诗篇十八篇二节也有同样一句话‘除了我们的上帝,谁是磐石呢?’(诗十八 31 )在撒母耳记下廿二章卅二节有同样的一句话。
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称呼任何人为磐石是最大的敬意;而且没有一位熟悉旧约圣经的犹太人,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想到上帝是爱护与拯救之独一真实的磐石。耶稣在这段经文中使用磐石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个问题曾有人给出以下的四个答案:
(一)奥古斯丁认为这磐石是指耶稣自己。似乎耶稣是说:‘你是彼得,在我这块磐石上,将要建立我的教会;日子将到,你要在教会中成为伟人,作为你信心的赏赐。’
(二)第二个解释是这磐石是指耶稣是永生上帝儿子的真理。上帝向彼得启示了这伟大的真理,上帝亲自开启了彼得的眼睛,使他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这事实实在是教会信仰与信心的基石。教会将永远建立在伟大的真理上。这个解释主张:上帝所启示的耶稣是上帝儿子的真理,乃是建立教会惟一的根基。这个解释非常地真实,却很难表明此处所玩弄的字句。
(三)第三种解释乃是磐石是指彼得的信仰,教会是建立在彼得的信仰上。全世界教会信仰的火花,是彼得所点燃的,彼得的信仰是有朝一日形成普世教会最初的原动力。
(四)现在我们来看最后的,也是最好的解释,就是彼得自己是磐石。但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他不是教会建立在其上的磐石,那磐石是上帝;他是整个教会的第一块磐石,彼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耶稣是谁人,他是第一个在信仰上跳级,看出耶稣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换句话来说,彼得是教会中的第一位教友,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整个教会是建立在他的上面。这就是其中的含意,好像耶稣在对彼得说:‘彼得,你是第一个认识我的人,所以你是第一块石头,根基的石头,我最初建立教会的开始。’而且从此以后,每一个与彼得具有同样发现的人,就是另一块加在基督教会大厦上的石头。
有两件事情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
(甲)圣经里面常常用画面来表明一个确实的要点。并不注重图画的细则,只是重在一点上。那么新约圣经中重覆地使用这节的图画与教会相关连,可是这幅图画却有许多目的,和来自许多的观点。彼得在这里是根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整个教会建立在其上的根基,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耶稣是谁的人。在以弗所书二章二十节把先知与使徒都称为教会的根基。从人的立场上来说,地上的教会靠赖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见证与他们的忠诚。在同一段经文之中,耶稣基督是头块的房角石;那就是说,祂是把教会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祂,整个的大厦就会瓦解、崩溃。在彼得前书二章四至八节认为所有的基督徒都是构成教会的活石。哥林多前书三章十一节说耶稣是惟一的根基,无人可立别的根基。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新约的作者把建筑的画面用在教会的各方面,但是所有的含意里面都存有耶稣基督乃是教会之真正根基的观念,并且是使教会联合在一起惟一的力量。当耶稣对彼得说,祂要将教会建立在他上面,并不是说教会要靠彼得,如同靠祂自己和上帝独一的磐石那样,祂的意思实在是说教会是由彼得开始,这样看来,彼得是教会的基础,而这是一份没有人可以从他夺取的光荣。
(乙)第二点要说的是在这段经文中的 教会 ( ekkleia )这两个字给予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当我们听到教会两个字,我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教会,或者我们至少想到教会是带有建筑物,办公室、聚会,组织以及各种活动的机构。但是耶稣在这里所用的字,很可能是 quhal ,是旧约中用在以色列会众、上帝子民之集合的字。耶稣对彼得所说的乃是:‘彼得,你是新以色列,上帝的新子民,信我之人新团契的开始。’彼得是在耶稣里信徒团契中的第一位,这并不是人意识中的教会,也不是宗派性教会的开始。彼得所开始的是所有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徒团契,并不与任何教会成为一体,也不限制在任何教会,却包含一切教会中爱主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段引起争辩的经文,意思是说彼得是教会的根基,他是那乐意表明自己发现耶稣基督是主的伟大团契中的第一个人。但至终说来,那作为教会建立在其上的磐石,无非是上帝本身。
地狱之门(十六 17-19 )(续)
耶稣接下去说地狱的门不会胜过祂的教会。这是什么意思? 胜过的门 的思想决不是一幅自然或易于了解的图画。这里有几种解释:
(一)它可能是指一座 城堡 的图画。站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山顶上,往下俯视,迄今还耸立一座或者在耶稣的时代就已光辉存在的城堡遗址,耶稣可能认为祂的教会好像一座城堡,而邪恶的势力为一座敌对的城堡,并且说邪恶的势力决不会胜过教会。
(二)柯罗富( Richard Glover )对此有一个有趣的说明。在古代的东方,所谓 门 ,常是指一处地方,在那里,尤其在小的村庄乡镇中,长老与官员就在那里开会,施行劝导和审判。例如,律法上规定人若有一个顽梗背逆的儿子,他必须把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申廿一 19-20 ),在那里施行审判执行公义。在申命记廿五章七节记载人若有疑难,就‘要到城门长老那里’。城门是长老聚集执行公正的简单场所。因此这 城门 可能是 政府的所在地 。例如土耳其的政府被称为 Sublime
Porte ( Porte 是法文 门 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地方的政府与力量永远也不会胜过教会。
(三)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假如我们回想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而教会是建立在这磐石上的观念。那么,在这里所说的,阴间并不是受刑罚的地方,而是犹太人所相信的死人都要到的地方;门的功用显然就是把东西留在里面,把它们关闭起来,控制起来。有一个人是阴间的门没法子把祂关进去的,就是耶稣基督,祂冲破了死亡的约束。使徒行传的作者写道:‘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二 24 , 27 )。所以这句话可能是提到将来复活的胜利。耶稣很可能在说:‘你已经发现我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时候将到,我要被钉十字架,阴间的门要在我身后关闭。却没有力量把我关在里面,阴间的门无法胜过我这位上帝之子。’
无论我们如何解释,这句经文是得胜地表明基督和祂的教会是不可抵挡的。
彼得的地位(十六 17-19 )(续)
现在我们要来看看这两句论到耶稣叙述彼得的权利的经文。
(一)耶稣说祂要把 天国的钥匙 交给彼得,这显然是难以了解的句子,我们必须从我们确知的事说起:
(甲)这句话一定是表示某种特殊的权力。拉比们有一句名言说:‘诞生,下雨,和由死复活的钥匙都属于上帝。’这就是说,惟有上帝才有创造生命,降下雨水,使死人复活的权力。这句话表示一种特殊无比的能力。
(乙)按照新约的用法,这句话常与耶稣有连带关系。这把钥匙是在祂的手中,先人决不会有。在启示录一章十八节中,复活的基督说:‘我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在启示录三章七节又说,复活的基督是‘那圣洁,真实,拿大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显然这些字句一定可以解释为某种神圣的权柄,不论给彼得的是什么应许,这应许决不会取消或违背那单属于上帝或上帝之子的权利。
(丙)新约中所有的这些图画,回溯到以赛亚书的一幅图画(廿二 22 )。以赛亚在这幅图画中描述将有大家的钥匙放在以利亚敬的肩头上,他开了无人能关,关了无人能开,以利亚敬的责任是作为 大家的管家 。他清早开门,夜晚关门,访客心得通过他才能得到王的接见。所以耶稣对彼得好像是说:在将来,彼得要作 天国的管家 。在彼得方面,整个观念只是开启,并不是关闭天国的门。
实际的情形也的确是如此,在五旬节的时候,天国的管家彼得,向三千人开门(徒二 41 )。他向外邦人百夫长哥尼流开门,使打开天国的门接纳广大的外邦世界(徒十章)。在使徒行传十五章告诉我们,耶路撒冷的会议如何向外邦人开门,彼得的见证如何促成件事(徒十五 14 的西门就是彼得)。彼得具有天国钥匙的应许,是彼得要开启门户,使得将来有成千上万人亲近上帝的应许。其实并不惟独是彼得有天国的钥匙,每一位基督徒都有这把钥匙,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别人开启天国的门,使他进入耶稣基督伟大的应许之中。
(二)耶稣更进一层地应许彼得,凡他所 捆绑的 ,将被永远 捆绑 ;凡他所 释放的 \cs8 ,就必 释放 。柯罗富认为这里的意思是,彼得将要把捆绑住人的良心的罪,藉告诉他们上帝的慈爱与饶恕,使他们得释放。这是一个很可爱的想法,这无疑也是真理,是每一位基督教的传道者与教师的责任。
释放与捆绑 是犹太人常用的字,尤其是常用来指一位伟大的教师与拉比的决定。一般来说,犹太人认为释放与捆绑的意义是 允许与禁止 。捆绑某种东西就是宣布禁止它,释放某种东西就是宣布允许它。这是律法作决定时所使用的正规字眼。实际上只有这样,上下文才有意义。所以耶稣是对彼得说:‘彼得,你将要负起一个巨大和沉重的责任,你将要从事对于整个教会的将来有影响的决定,教会的行政将要放在你身上,你将要作初期教会的引导者与指示者,你将要从事的决定十分重要,会使人今生与来世的灵魂受影响。’
这钥匙的权利,表示彼得要成为上帝的管家,替人开门,使人可以进入天国。捆绑与释放的责任,是指彼得将要为教会的生活,与教会更远大的影响作决定。当我们念到使徒行传的头几章,我们看到,彼得在耶路撒冷所作的事的大意正是这些。
我们意译这段曾引起许多争辩的经文,我们看到它并不是论到教会的形态,而是论到教会的救恩,耶稣对彼得说:‘彼得,你的名字就是一块磐石的意思,你的使命就是作一块磐石。你是第一个认识我是谁的人,所以你是那属我之人团契大厦中的第一块石头。攻击这团契的邪恶力量不会得胜,如同它们不能使我成为死亡的俘虏一样,将来你必定是天国的管家,打开天国的门,让犹太人与外邦人都能进来。你必定是智慧的行政管理者,带领人解决难题,指导那幼小与渐长的团契。’
彼得有了重大的发现,他也接受了极大的权利与重要的责任。他的发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的发现,而当我们如此发现时,就有同样的权利与责任要放在我们的身上。
严肃的斥责(十六 20-23 )
门徒虽然把握了耶稣是上帝的弥赛亚的事实,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了解这件伟大的事实具有什么意义,他们的意思与耶稣的意思是完全不同。他们还是以征服的弥赛亚, 武装的 君王,从巴勒斯坦横扫罗马,和复兴以色列等类的词句来看这件事。这就是耶稣为什么要吩咐他们静默的原因。如果他们出去到众人面前,把他们自己的想法传开,他们所将做到的不过是一次悲剧性的叛变与革命,他们只可能产生另一次的暴动,结局仍是灾难。在他们传扬耶稣是弥赛亚以前,他们必须知道这件伟大的事实具有什么意义。其实彼得的反应表明,当耶稣自称为弥赛亚与上帝之子时,门徒的了解与耶稣的意思,相差多么远!
所以耶稣要设法使他们睁开眼睛来看见一件事实,就是除了十字架的道路以外,祂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祂说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在长老、祭司长与文士手里受害。这三种人实际上就是组成公会的三种成员。长老化表受百姓们尊敬的人物,祭司长多是有势力的撒都该人,文士就是法利赛人,其实耶稣是说,祂必须在国内公会与正统派宗教领袖的手中遇害。
耶稣刚说完这句话,彼得马上采取强烈的反应。彼得一贯受的教导是弥赛亚是大有能力、荣耀与得胜的。在他看来弥赛亚的受苦,以一个十字架与弥赛亚的工作相连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他‘拉住’耶稣,简直是用手臂环抱耶稣,似乎要把祂从自杀的路上拖回来一样。‘这样的事,’彼得说:‘必不临到你身上。’然后那在听见时使我们窒息的重大的斥责就来了:‘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要了解这悲伤与戏剧性的情景,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几件事。
我们一定要尽量抓住耶稣说这句话时的语气。祂在说话时一定不会愤怒地咆哮,眼含怒火;祂好像是一个内心受伤的人,以哀伤忧愁,极度失望和恐惧的声调来说这句话。耶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耶稣如此地反应,是因为在这一刹那之间,再一次出现了祂开始布道以前在旷野所面临的那试探。祂受到采取武力的试探。‘给他们饼,给他们物质的东西,’试探者说:‘他们将要跟从你。’‘给他们感情激动,’试探者说道:‘给他们看神迹,他们将要跟从你。’‘与世界妥协,’试探者说道:‘降低你的标准,他们会来跟从你。’彼得正是让耶稣遭遇同样的试探。
这些试探并没有完全从耶稣的脑海中消逝,路加很深入地看见主的内心,而在试探故事之后写道:‘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路四 13 )。试探者一次又一次地向祂发出攻击;没有一个人会要十字架,没有一个人要痛苦而死;即使在客西马尼园中,同一个试探采取另一种方式,又临到耶稣的身上。
这就是彼得在这里所给予祂的。耶稣的回答如此锋利、痛切,是因为彼得所劝祂的这番话,正是试探者经常在祂耳边进言的,也就是祂必须硬心肠全力对付的那类事。彼得要耶稣逃避这条要临到祂的十字架的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彼得是撒但的原因。‘撒但’的字义是‘反叛者’,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彼得的意思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撒但就是影响我们离开上帝道路的力量;撒但就是凡引领我们背弃上帝所定的艰难道途的影响力,是寻求以人的愿望代替上帝命令的力量。
这个试探所以更形尖刻,是因它来自受祂之人。彼得说这些话是因为他是这样地爱耶稣,一想到耶稣要走上这条可怕的道路,并且那样可怕地死去,使他简直无法忍受。最艰难的试探就是从保护性的爱中所发出的,有的时候宠爱使我们从上帝的道路中逃跑,但是真正的爱并不是当武士应该出去争战的时候,把他留在家里的爱;而是差他出去遵从侠义精神的爱,那种爱并不是使生命更安舒,而是使生命更伟大。爱很可能是那么有保护性,会使那些被爱的人不愿参加基督冒险的争战,也不奔走上帝艰难的天路。使耶稣真正伤心的,和使祂说这一番话,是因为在那一天试探者藉彼得热心的爱,错误的向祂说话。
在斥责后面的挑战(十六 20-23 )(续)
在我们离开这段经文以前,再来看一看这一段的极早期的两点解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俄利根认为当耶稣说这句话的时候,祂原是对彼得说:‘彼得,你的地位是在我的 后面 ,不是在我的 前面 ;你的地位是 跟随 我选定的路走,不是要以你所喜欢的路来引领我。’假使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至少可以除去一些刺人的地方,因为它不是把彼得从基督面前赶走,而是把他安置在他适当的地位,即作一位跟随耶稣脚踪的门徒。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走基督的道路,千万不要强迫基督来走我们的路。
当我们详细的察看马太福音四章十节,耶稣对撒但所说的话时,我们可以得到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两段经文在翻译上实际上有一点差别。四章十节说:‘撒但!退去吧!’在希腊文是 "Hupage
Satana" 。在标准修订英译本中耶稣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希腊文是 "Hupage
opisomou Satana" 。要点是吩咐撒但:‘退去吧!’但祂命令彼得是:‘退我后面去吧!’换一句话来说:‘再一次作我的跟从者吧!’耶稣基督把撒但从祂的面前赶出去,而叫彼得重新蒙召作基督的跟随者。撒但决不可能作基督的跟随者,在他穷凶极恶的骄傲之中,它决不可能谦卑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它为什么是撒但的原因。另一方面。彼得可能有错,可能跌倒,可能犯罪,但是对于他,重新面对门徒的挑战与机会却永远存在。好像耶稣是对彼得说:‘当你说话的时候,简直就是撒但说的话,但这不是真彼得说的,你能够挽救你自己,到我的后面来再作我的跟随者,这样一切就会圆满了。’彼得与撒但最根本的差别,就是撒但无法跟随耶稣。只要一个人准备要跟随主,即使他曾经跌倒,仍然处处为他豫备了荣耀的盼望。
伟大的挑战(十六 24-26 )
这里有一个在耶稣的教训中时常重覆提到的题目。这是耶稣一次又一次教导我们的(太十 37-39 ;可八 34-37 ;路九 23-27 ;十四 25-27 ;十七 32 ;约十二 25 )。耶稣一次又一次地向人提出基督徒生活的挑战。一个人若要过基督徒的生活,他必须要准备做三件事:
(一)他必须 舍己 。我们通常使用的舍己,只是狭义方面的意思,即用以表明不做或放弃某事。所谓‘舍己周’是我们不去寻求某些享乐或奢侈生活的一个星期,通常是为了对于某种善事有些贡献,但这只是耶稣所说的舍己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舍去自己表示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对自己说:‘不!’对上帝说:‘是!’舍己是表示只此一次便永远地把自己推下宝座,让上帝坐在宝座上,舍己就是涂抹自己作为生命的主要原则,并使上帝成为管理生命的原则,乃至生命的热诚。不断舍己的生活,就是不断赞同上帝的生活。
(二)他必须 背起他的十字架 ,这是说他必须背起牺牲的担子,基督徒的生活是牺牲服务的生活。基督徒为要事奉基督可能要放弃个人的野心,他可能发现,他献给耶稣基督最大的服事,就是那酬报微薄,毫无名望的地方。他必须要牺牲时间、闲暇和娱乐,为要藉服事人而服事上帝。
简而言之,火炉旁的舒适,前往娱乐场所的乐趣,可能要为尽长老的职分而牺牲,为应付青年工作的呼召,或拜访某些忧伤寂寞灵魂的家庭等等而牺牲。也许为了要更多的分给别人,他必须要牺牲某些他可以享有的东西。基督徒的生活及是牺牲的生活。
路加好像受了一刹那的启示而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在耶稣的命令中加上了几个字:‘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真正重要的还不是牺牲的一刹那,而是在生活中时刻不断地意识到上帝的要求与他人的需要。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种时常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生活。
(三)他必须 跟从耶稣基督 \cs8 。那就是说,他必须完全顺服基督。我们在年青的时候,常喜欢玩一种‘跟领袖’的游戏,领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多么困难,我们一定要照样做;不论是多么荒唐,我们都非照样做不可。基督徒的生活是不断地跟从我们的领袖,在思想、言语、行为上,不断地顺服耶稣基督。不论基督要带领我们往何处去,基督徒总是跟基督的脚踪行走。
丧失与得生命(十六 24-26 )(续)
在这个世界之中,存在与生活完全是两回事。存在只是肺部在呼吸,心脏在跳动。而生活是活在一个有价值的世界里面,灵魂有平安,内心有喜乐,每一分钟都有趣味。耶稣在此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秘方,不同于仅仅存在。
(一)过分注意安全的人要失丧生命。马太福音是在主后八十到九十年之间写的。是马太在痛苦的逼迫期间写的。他说:‘人为保全生命而放弃信仰的时刻将要来到;但是如此行,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并不是保存生命,而是丧失了生命。’那忠心的人可能会死,但他的死就是活;那放弃信仰的人可能保全了生命,但是他活就是死亡。
在我们现今的时代并没有殉道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常常求安全,保障、舒适与写意的生活,如果每一样抉择都是以世俗的智慧与谨慎的动机为出发点,我们将会失去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当生命可能是一种冒险之时,它变为柔弱,萎靡的事情。生命在可能发出服务光辉的时候,却变为自私。生命在可能达到过超的境界的时候,却被世俗所捆绑。有一次一个人替另一个人写了一块很刻薄的墓志铭:‘他出生时是一个人,死时是一个杂货商。’‘杂货商’这三个字可能取代以任何一种手艺或职业。一个贪图安全的人并不是人,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而造成的。
(二)为基督冒一切危险的人,看起来似乎失去一切,但是他却得到了生命。这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功课:名字记在历史上,对世界大有贡献的人,总是不辞冒险的灵魂。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人,许多医药的治疗都不会存在;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人,就不会发明出那些使生活简便的机械。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母亲,就没有一个婴孩会生下来。凡敢于将自己的生命为上帝孤注一掷的人,必定会得生命。
(三)于是耶稣警戒说:‘如果一个人只贪图安全,如果他得到了全世界,然后他发现生命并没有存在的价值,他能够拿出什么来换耶生命呢?’这严酷的真理乃是他不能够再得回生命。在人生的每一次抉择之中,我们都是对自己作了某种事,使自己成为某一种类的人;我们不断地而无可避免地在建立某一种自我与品格,我们使得自己能够做某些事,不能做某些别的事。可能一个人得到了他心中所想望的一切,一朝醒悟过来发现他已经丧失了那最重要的东西。
这里所谓的‘世界’,是代表物质的东西,与上帝互相敌对。关于物质的东西,有三点要说:(甲)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它们带走,他只能把他自己带走,如果他为要得物质的东西而使自己卑鄙,他的懊悔必是痛苦的。(乙)它们无法帮助那生命破碎的人,物质的东西永远无法弥补破碎的心怀或使寂寞的灵魂欢欣。(丙)人若以不名誉的手段获得物质的财富,有一天他的良心将要说话,这人就在死亡之先已进了他的地狱。
世界上允满了呼喊的声音,大声疾呼地说:凡为物质的东西出卖了真实生命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
(四)耶稣最后问道:‘人还能拿什么换取生命呢?’希腊文是人还能拿什么 Antallagma 换生命呢? Antallagma 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我们在次经的传道经中念到:‘没有 Antallagma 可以换取一位忠实的朋友,’与‘没有 Antallagma 可以换取一个受操练的灵魂’(六 15 ;廿六 14 )。它的意思是说忠实的朋友与操练的灵魂是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所以耶稣这最后的话,可能有两个意思:
(甲)它的意思是说:人一旦为了求安全与物质的东西,丧失了他真实的生命,他就是付上任何的代价,也不能再把它买回来。他对自己已作了永远不能完全挽回的事。
(乙)它的意思的是说:一个人本身和每样东西都来自耶稣基督,没有东西可以代替人的生命献给基督,一个人很可能想要把他的钱财献给基督,却留住他的生命。人也很可能把他的嘴唇献给基督,却留住他的生命。有很多人每周把钱奉献给教会,自己却不到教会去;显然他并没有满足教会对教友的要求。我们惟一可以献给教会的礼物就是我们自己,惟一可以献给基督的礼物是我们整个的生命。没有东西可以代替;这样做是必不可少的。
警戒与应许(十六 27-28 )
(一)第一句是一个 警戒 :就是不可避免的审判的警戒。生命正在走向某处,那个去处就是审判。最后审判的日子不可避免地临到人生的每一方面。基督教所论到的死后的审判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如果把这段经文跟前面的一段连在一起,马上就可以看到审判的标准是什么。那自私地把持住自己生命的人,那首先考虑到本身安全和舒适的人,从属天的眼光看来,才论他在世上如何富有,成功与发达,仍旧是失败的。只有那为别人舍弃自己生命,过英勇冒险生活的人,才会获得属天的赞许与上帝的赏赐。
(二)第二句话是一个 应许 。马太的这段记载,念起来好像耶稣是说,这些听见祂这番话的人,还活的时候,必要亲眼看见祂的回来。好像耶稣这番话是说错了。可是当我们翻到马可福音的记载,就可以看见其中的真意。马可记载:‘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上帝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 1 )
耶稣是说祂国度大有能力的工作,祂所说的真是再真实也没有了。在那里站的人之中,有人看到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有人看到外邦人与犹太人涌进天国,他们还看到基督的信息横越小亚细亚,传遍欧洲,直达罗马。那听见耶稣说话的人,的确在活的时候,看见了天国带能力的临到。
我们还要把这段经文跟以前的经文放在一起来看。耶稣警告祂的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祂必须忍受许多苦楚而死。这是羞辱,可是这羞辱并不是结局。在十字架以后,还有复活;十字架并不是结局,而是释放那遍满全世界的力量的开始。这是结予耶稣基督门徒的一个应许:人无法拦阻上帝国度的扩展。──《每日研经丛书》
第16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一六1~12)
一六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代表两个宗教教义的极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神学上互不相让。但他们现在却化敌为友,为同一目标联合起来,想要陷害救主。为了试探耶稣,他们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或许我们不清楚这些人正企图诱骗耶稣陷在妥协中。他们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可能暗示指耶稣之前行的神迹是出于那仇敌的。或者,他们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迹,因为耶稣所行过的神迹都是在地上的。他们心想,究竟祂能否行天上的神迹呢?
一六2,3 耶稣继续以天作主题,回答他们。当晚上天发红,他们便预测到第二天必要晴。他们也知道如果早晨天发红,又发黑,那天就必有风雨32。他们精于凭天色预测气候,却不能够洞察这时候的神迹。
究竟有甚么神迹?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传扬弥赛亚降临的先知。预言所说弥赛亚的神迹正行在他们面前,是从来没有人行过的。另一个这时候的神迹,是犹太人公然拒绝弥赛亚,令福音传到外邦人中间。这些预言全都成就了。可惜即或有铁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对历史却毫无感觉,对成就了的预言也毫无反应。
一六4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藐视站在他们当中的神儿子耶稣,向祂寻求神迹,正显出他们是属灵上淫乱的世代。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了。正如在十二章39节的注释,约拿的神迹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复活。邪恶淫乱的世代要把弥赛亚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神却要使祂从死里复活。凡拒绝降服在基督面前、承认祂为公义掌权者的人,他们将难逃灭亡的结局。
这段经文以不祥的语句结束:“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这句话所隐含的属灵意思不言而喻。
一六5,6 耶稣的门徒渡到湖的东边与耶稣会合,他们忘了带食物。所以当耶稣提醒他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时,他们还以为耶稣在说:“不可向这些犹太人求取粮食!”因为他们的脑里只想着食物,所以只能肤浅地按常理解释耶稣的话,学不到当中属灵的功课。
一六7~10 虽然那曾喂饱五千和四千人的主与他们同在,但他们还是担心缺少粮食。因此,耶稣再次向他们提起这两个神迹。神要他们知道这个属神的算法和丰富的源头:给耶稣动工的东西分量愈少,得喂饱的人就愈多,并剩下更多的食物。虽然只有五饼二鱼,但祂喂饱超过五千人;剩下十二篮食物。但当有更多的饼和鱼,祂却只喂饱超过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们把自己有限的交给神,让祂来办,祂就大大的加倍数量。“在神那里,微小的数目已经是很丰富的了。”
这里的筐子33有别于前面所述喂饱五千人的篮子。这七个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篮更大。这里要门徒学的功课是;我们既与那位拥有无限权力和资源的主相连,又何需忧虑肚腹之饥?
一六11,12 主耶稣说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不是指面酵,而是指邪恶的道理和行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节中,法利赛人的酵被形容为假冒为善。他们宣称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紧神的话,然而他们的忠心顺服不过虚有其表,内心却是邪恶败坏。
撒都该人的酵是指他们的理性主义。他们是那时代的理想自由主义者,就像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们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论据,和提出许多信仰上的质疑。他们否定了天使和灵体的存在、肉身的复活、灵魂不朽坏和永远的审判。如果容让这不信的酵继续存在,它便会像酵母一样在面团中扩散,遍布每一角落。
拾·王预备祂的门徒(一六13~一七27)
一·彼得伟大的认信(一六13~20)
一六13,14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面约二十五哩,在约但河东面五哩。耶稣来到附近的村庄(可八27),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高峰。直至这时,祂已经让门徒真正认识祂的位格。既然完成了这个任务,祂现在便坚决地走向十字架。
祂先问门徒,了解别人对祂的身分有何说法。众人的回答很参差,有人认为耶稣是施洗的约翰,有认为是以利亚,有认为是耶利米,也有认为是先知里的一位。在一般人眼中,祂是上述当中的一位。祂是好人,但并非是最好的;祂很伟大,却并非最伟大的;祂是先知里的一位,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这种看法不能叫他们真正知道耶稣是谁。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赞美不过是徒然的,也预告他们日后怎样对耶稣。如果换了耶稣是别人,那必然是个骗子,因为祂竟称自己与父神同等。
一六15,16 因此,耶稣问门徒认为祂是谁。西门彼得作出了历史性的回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换句话说,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又是神的儿子。
一六17,18 我们的主祝福巴约拿之子西门。一个渔夫无法凭着天生的智慧见识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为父神给他指示。然而,神儿子还有重要的话对彼得说。所以耶稣补充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众所周知,福音书中,没有其它经文比这节更引起争议的。有人问,“谁是盘石?盘石是甚么?”由于彼得和盘石的希腊字相似,就引起了许多问题。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独特的。首先,Petros 指石块或碎石;第二,Petra 指盘石,如石崖。故此,耶稣是说,“……你是彼得(石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祂不是说把教会建在石块上,而是要建在盘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盘百,那么谁是那盘石呢?按着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认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教会就是建立在这真理上。以弗所书二章20节教导说,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祂就是那房角石。该经文提到我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导关乎主耶稣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书十章4节把基督形容为盘石。在这论点上,摩根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醒:
要谨记,耶稣正和犹太人谈话。如果我们查阅整卷希伯来文圣经,便知道“盘石”从不用来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一番话,不是指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稣不会疏忽比喻的用法。祂按着旧有希伯来的解释来用这些比喻,因为盘石常代表着神,故此祂说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儿子基督34。
彼得从没有把自己比作教会的根基。他曾两次提到基督就是石头(徒四11,12;彼前二4~8)。不过这比喻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同,所提到的石头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是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旧约没出现过教会。耶稣提到教会的时候,教会仍未诞生,教会要在五旬节时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里的真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是分别出来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独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将来。
我们多不会期望马太福音提到教会,因为这卷书的主题是以色列和天国。可是,以色列既拒绝基督,便进入了一段加插的时期──教会时期。这时期要延续至被提才完结。那时,神要恢复祂对以色列国的作为。故此,神在这卷福音书中提到教会,是说明祂被以色列拒绝后有另外安排的计划。
“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这句话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解为阴间的门不能抗衡教会──教会经得起一切的攻击。另外,也可解为教会采取攻势,得到胜利。无论如何,死的权势必被活着的信徒的改变,和在基督里死了之人的复活击败。
一六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并不是指彼得握有权柄,选择进天国的人。这里是指天国在地上掌权──包括所有口称忠于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钥匙是指到入口或通道。在本书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这条承认救主而得进入天国的钥匙(太二八19)──使万民作门徒、施洗和教训门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礼是一个给初信者的礼仪,让人公开承认忠心于王。)彼得在五旬节时首先用了这些钥匙。这些钥匙并非单单给了彼得,彼得不过是其它门徒的代表吧了(参看太一八18,神同样把这应许给予其它门徒)。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二十章23节常被解为是主授权彼得和他的继承人,让他们有权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这节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权柄去捆绑和释放,而这权柄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绑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使他们立刻受死刑(徒五1~10);保罗因着那个受惩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从罪的恶果中释放出来(林后二10)。
另外、这节也可解为使徒要在地上捆绑或释放,必须先在天上有捆绑或释放。故此,赖理说:“是天上开始一切捆绑和释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这些工作吧了。35”
无论如何,这节经文在今天来说是一节宣告的经文。当罪人真心为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绝救主,基督的仆人便可宣告这人仍然有罪。凯理写道,“只要教会是奉主的名行事,而这些事又真的是合乎神的心意,神便会在所行的事上盖上祂的印鉴。”
一六20 我们再次看见主耶稣吩咐祂的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弥赛亚。因为以色列不信神,揭开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假如百姓拥戴耶稣为王,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不合时机的举动只会让罗马人不择手段地镇压百姓。
司徒雅各称这段为耶稣传道事工的转折点。他写道:
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日子标志着福音的分水岭。从这时开始,河流转移方向。耶稣早期传道时的支持者曾热爱拥戴耶稣,把祂加冕为王,但现在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稣推向十宇架……在该撒利亚,耶稣毅然站立,俨如站在分水岭上。这景象就如耸立于山峰之颠,耶稣俯视而见往日所行过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见黑暗险峻的前路正等待祂。昔日光辉欢悦的日子仍然萦绕心头,但祂不过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征途,迈向黝暗之中。此刻,祂正举步往加略山36。
二·为祂受死和复活的事训练门徒(一六21~23)
一六21 门徒这时已知道耶稣是弥赛亚,是真神的儿子。他们已准备好听祂首次直接发表的预言──祂的死和复活。他们此刻晓得祂的计划永不落空,他们是在胜利的一方;无论有甚么事发生,他们都必得胜。于是主把关乎祂的事情揭晓,让门徙心里作好准备。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宗教领袖许多的苦,并且必须被杀,第三日复活。这消息足以令门徒想到将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耶稣最后提到的事情──第三日复活──却是门徒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局与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一六22 彼得想到他的主将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着耶稣,彷佛阻挡耶稣要走的路,抗议着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一六23 主耶稣直斥彼得的不是。祂来到世上,本是要为罪人死。任何拦阻祂成就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因此祂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虽称彼得为撒但,但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灵或撒但所控制。祂不过是说彼得的行为和说话正是撒但喜欢听见的(他的名字是与神对敌)。彼得抗议救主上加略山,便成为救主的拦阻。
每一个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耶稣,但当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隐约浮现时,一把声音便随之而来说:“它离你远远!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们的至爱会要求我们转移方向,不去顺从神的道路。这时,我们也当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
三·训练真正的门徒(一六24~28)
一六24 这时,主耶稣坦白地说,祂的门徒要有这些特性:舍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从祂。舍己与否定自己有别;舍己是让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权。背起……十字架是愿意忍受耻辱、痛苦,甚至可能为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跟从主是按主的样式而生活,包括效法祂的谦卑、处贫穷,有怜悯、爱、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一六25 主预言门徒有两种拦阻。第一个自然的试探是企图挽救自己的性命,免却不适、痛苦、寂寞或损失。另外的拦阻是企图让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稣提醒门徒,为私欲而活总得不到满足;不惜一切代价而舍己跟从祂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一六26 第二种试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稣说:“假如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全世界,但却为这疯狂的欲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标;那么,即使得到这些钱又有何益处?死后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标。这目标不是赚钱。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关心的事。如果人错失这目标,便等于错失了一切。
第24节,耶稣告诉他们最坎坷的事情。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征;在开始的时候便早知道这最坏的一着。虽然如此,你却发现无穷尽的宝藏和祝福。斑豪斯说得很贴切:
我们看见圣经里一切险峻艰辛的事,也就再没有令我们惊讶叹息的了。原来我们在今生所学到的一切功课,都是可喜的37。
一六27 主在这刻提醒门徒,祂自己的荣耀是随着受苦而来的。祂提到祂在第二次降临时要回到地上,同着众使者在他父的无比荣耀里降临。那时候,他要报应那些为祂而活的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径是仰望这荣耀的时刻;先考虑甚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后竭尽所能,迎上路去。
一六28 接着,主发出令人震惊的声明,祂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问题出现了:主的使徒全都离世了,但基督却仍末带个着权柄和荣耀而来,重新建立祂的国。如果我们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节,便能回答祂这令人大惑不解的声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几节经文描述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形象。彼得、雅各和约翰都看见基督变了形象。他们蒙赐特权,预先看见基督在祂荣耀之国的形象。
我们可以肯定,基督让门徒看见地的形象,是要让他们预先看见祂将来的国。彼得把这次事件描述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彼后一16)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降临是指祂第二次的降临。约翰对这次高山上的经历则这样形容,“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基督第一次降临蒙受羞辱;第二次降临却带着荣耀。所以,第28节的预言在那高山上应验了;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荣耀的王。
马太福音注释 16:6
要 谨 慎, 防 备 …… 酵: 这 里 的 “ 酵 ” 象 征 罪 和 败 坏, 实 指
法 利 赛 人 和 撒 都 该 人 的 教 训。 基 督 把 他 们 的 教 训 称 为 “ 酵 ” , 原 因 是 即 使 很 少 一 点 这 样 的 教 训 也 会 渗 透 并 影 响 一 大 群 人, 使 他 们 相 信 一 些 错 误 的
东 西 ( 参 可 8:15 注 ) 。
16:18
彼 得 …… 教
会 …… 磐 石: 耶 稣 应 许 要 在 彼 得 以 及 其 他 门 徒 的 信 仰 基 础 上 建 立 教 会 —— 即 承 认
耶 稣 是 基 督, 是 永 生 神 的 儿 子 (16 节;比 较 徒 2:14~26) 。 耶 稣 在 这 里 用 了 一 个 双 关 语, 他 先 称 他 的 门 徒 为 “ 彼 得 ” ( 希 腊 文 petros ,意
为 小 石 头 ) , 继 而 又 说 “ 要 把 我 的
教 会 建 立 在 这 磐 石 上 ” ( 希 腊 文 petra ,
意 为 巨 大 的 石 头 或 悬 崖 峭 壁 ) , 即 他 要 在 彼 得 坚 固 的 信 仰 基 础 上
建 立 他 的 教 会。
1. 耶
稣 基 督 才 是 磐 石, 是 建 立 教 会 首 要 且 最 大 的 根 基 ( 林 前 3:11) 。 彼 得 在 他 的 第 一 篇 书 信 中 宣 称 耶 稣 是 “ 活 石 …… 神
所 拣 选、 所 宝 贵 的 房 角 石 …… 匠 人 所 弃 的 石 头 ” ( 彼 前 2:4,6~7) ; 与 此 同 时, 彼 得 和 其 他 所 有 门 徒 都 成
了 神 所 造 的 灵 宫 的 一 部 分 ( 彼 前 2:5) 。
2. 圣
经 从 来 没 有 说 过 彼 得 有 凌 驾 于 其 他 使 徒 之 上 的 更 高 而 绝 对 无 误 的 权 威 ( 比
较 徒 15 章;加 2:11) , 也 没 有 讲 到
彼 得 有 任 何 毫 无 过 失 的 继 承 人, 可 以 全 权 代 表 基 督 并 行 使 教 会 行 政 元 首 的 职 能。 有 关 此 处 及 圣
经 其 它 地 方 的 教 会 真 义 的 讨 论, 参 “ 教 会 ” 一 文。
16:18 阴 间
的 权 柄, 不 能 胜 过 他: “ 阴 间 的
权 柄 ” 代 表 竭 力 摧 毁 耶 稣 基 督 教 会 的 属 撒 但 和 世 界 的 邪 恶 势 力。
1. 这
段 经 文 并 不 是 说 信 徒、 地 方 教 会、 教 会 团 契 或 宗 派 不 会 落 入 道 德 堕 落、 教 义 错 误 或 背 道 的 光 景
中。 耶 稣 亲 自 预 言 很 多 人 会 偏 离 纯 正 的 信 仰, 他 警 告 那 些 离 弃 新 约 信 仰 的 教 会 要 从 他 们 的 罪 中
转 离, 否 则 就 将 落 入 从 神 的 国 中 被 挪 去 的 结 局 (24:10~11 ; 启 2:5, 12~29 ; 3:1~6,14~16 ; 参 提 前 4:1 注;参 “ 个 人 背 道 ” 一
文 ) 。 18 节 中 的 应 许 不 是 指 那 些 离
弃 纯 正 信 仰 的 人 和 不 冷 不 热 的 教 会。
2. 基
督 在 这 里 所 强 调 的 意 思 是, 尽 管 撒 但 肆 无 忌 惮 地 抵 挡 真 道, 信 徒 中 又 常 有 离 经 叛 道 的 事 发 生, 教
会 不 冷 不 热, 假 先 知 侵 蚀 神 的 国, 但 是 教 会 总 不 会 被 摧 毁 尽 净。 借 着 神 至 高 的 恩 典、 智 慧 和 能 力,
神 总 会 在 他 的 整 个 救 赎 历 史 中 保 存 那 些 剩 余 的 信 徒 和 教 会 —— 他 们
将 忠 心 地 持 守 基 督 和 使 徒 们 当 初 所 传 讲 的 福 音, 丰 丰 富 富 地 经 历 基 督 里 的 相 交 和 他 的 全 权 主 宰
以 及 圣 灵 的 能 力。 做 为 神 的 真 正 子 民, 他 们 将 彰 显 圣 灵 所 赐 的 胜 过 撒 但、 罪、 疾 病、 世 界 和 鬼 魔 的
神 国 能 力。 撒 但 及 其 仆 役 将 永 远 不 可 能 真 正 消 灭 或 抵 挡 教 会。
专题论文 38 :教会
太 16:18 “ 我 还 告 诉 你, 你 是 彼 得, 我 要 把 我 的
教 会 建 造 在 这 磐 石 上; 阴 间 的 权 柄, 不 能 胜 过 他。 ”
希 腊 语 ekklesia ( 教 会 ) 是 指 一 群 蒙 召 聚 集 在 一 起 的 人。 在 新 约
圣 经 中 它 主 要 指 在 基 督 里 神 的 百 姓, 即 一 群 为 着 敬 拜 神 而 聚 集 在 一 起 的 天 国 的 子 民 ( 弗 2:19) 。 “ 教 会 ” 一 词 既 可 以 指 某 一 个 地 方 教 会 ( 太 18:17 ;徒 15:4) , 也 可 以 指 普 世 性 的 教 会 ( 太 16:18 ;徒 20:28 ;弗 2:21~22) 。
1. 教
会 是 神 子 民 ( 林 前 1:2 ; 10:32 ;彼
前 2:4~10) , 即 一 群 因 基 督 的 死 而 得 蒙 救 赎 的 信 徒 ( 彼 前 1:18~19) 。 他 们 不 再 属 于 这 个 世 界, 而 是 客 旅 ( 来 13:12~14) ; 他 们 首 要 的 责 任 就 是 与 神 建 立 活 泼 亲 密
的 个 人 关 系, 并 且 彼 此 紧 密 结 合 成 为 一 体 ( 彼 前 2:5 ;参 来 11:6 注 ) 。
2. 教
会 是 一 群 蒙 召 出 离 ( 希 腊 文 ekkaleo) 世 界、 进 入 神 国 度 的 人。 从 世 界 中 分 别 为 圣 是 教 会 必 须 具 备 的 属 性, 教 会 也 要 因 此 而 大
得 赏 赐, 就 是 得 着 主 做 她 的 神、 她 的 父 ( 林 后 6:16~18; 参 “ 信 徒 的 属 灵 分 别 ” 一 文 ) 。
3. 教 会 是 神
和 圣 灵 的 殿 ( 参 林 前 3:16 注;林 后 6:14~7:1 ; 弗 2:11~22 ;彼 前 2:4~10) 。 这 一 真 理 要 求 教 会 务 要 从 不 义 和 世 俗 的 败 坏 中 分 别 出 来。
4. 教
会 是 基 督 的 身 体 ( 林 前 6:15~16 ; 10:16~17 ; 12:12~27) 。
这 个 表 记 显 明, 基 督 的 众 肢 体 若 没 有 生 命 的 联 结, 就 不 是 真 正 的 教 会。 而 基 督 是 这 身 体 的 头 ( 弗 1:22 ; 4:15 ; 5:23 ;西 1:18) 。
5. 教
会 是 基 督 的 新 妇 ( 林 后 11:2 ;弗 5:22~27 ;启 19:7~9) 。 这 形 象 的 比 喻 不 仅 强 调 了 教 会 当
向 基 督 委 身 与 忠 心, 也 表 明 基 督 对 教 会 的 挚 爱 和 亲 密。
6. 教
会 是 一 个 属 灵 的 团 契 ( 希 腊 文 koinonia)
( 林 后 13:14; 腓 2:1) 。 这
表 明 教 会 当 有 圣 灵 的 内 住 ( 路 11:13 ;约 7:37~39 ; 20:22) 和 在 圣 灵 里 的 合 一 ( 弗 4:4) , 并 要 领 受 圣 灵 的 浸 ( 徒 1:5 ; 2:4 ; 8:14~17 ; 10:44 ; 19:1~7) 。
这 团 契 的 肢 体 当 彼 此 相 爱, 在 世 人 面 前 做 见 证 ( 约 13:34~35) 。
7. 教 会 是 一 个 属 灵 的 使 命 团 ( 希 腊 文 diakonia) 。 她 借 着 圣 灵 的 恩 赐 进 行 事 奉 ( 罗 12:6 ;林 前 1:7 ; 12:4~11 ; 28~31 ;弗 4:11) 。
8. 教
会 是 一 支 打 属 灵 之 仗 的 军 队。 她 随 时 都 处 在 一 场 与 撒 但 和 罪 较 力 的 属 灵 争 战 中 ( 参 “ 神 的 国 度 ” 一 文 ) ,
并 且 是 以 圣 灵 为 宝 剑, 靠 着 圣 灵 的 大 能 来 争 战 ( 弗 6:17) 。 那 充 满 在 教 会 里 的 圣 灵, 如 同 一 个 紧 握 神 之 道 的 勇 士, 将 人 们 从 撒 但 的 权 势 中
拯 救 出 来, 并 能 胜 过 这 世 界 的 一 切 黑 暗 势 力 ( 徒 26:18; 弗 6:10~18; 来 4:12 ;启 1:16 ; 2:16 ; 19:15,21) 。
9. 教
会 是 真 理 的 柱 石 和 根 基 ( 提 前 3:15) ;
如 同 根 基 支 撑 着 整 幢 房 屋 一 样, 教 会 使 真 理 坚 立 稳 固。 教 会 必 须 竭 力 扞 卫 和 保 全 真 理, 使 之 免 遭
假 教 师 的 歪 曲 ( 参 腓 1:16 注;犹 3 节 注 ) 。
10. 教
会 是 一 群 大 有 盼 望 的 子 民。 这 盼 望 的 核 心 就 是 基 督 再 来 救 赎 他 的 百 姓 ( 参
约 14:3 注;提 前 6:14 ;提 后 4:8 ;多 2:13 ;来 9:28 ;参 “ 被 提 ” 一 文 ) 。
11. 教
会 既 是 无 形 的, 又 是 有 形 的。
(1) 无
形 的 教 会 是 一 切 真 信 徒 靠 着 他 们 对 基 督 活 泼 的 信 心 互 相 联 络 而 成 的 身 体 ( 参 “ 信 心 与 恩 典 ” 一 文 ) 。
(2) 有
形 的 教 会 指 地 方 性 信 徒 团 体, 其 中 既 有 得 胜 的 信 徒 ( 启 2:11,17,26 ;参 2:7 注 ) ,
也 有 挂 名 的 假 基 督 徒 ( 启 2:2) , 还
有 “ 堕 落 的 ” ( 启 2:5) 、
灵 里 已 “ 死 的 ” ( 启 3:1) 和 “ 也 不 冷 也 不 热 ” 的 信 徒 ( 启 3:16 ;参 太 13:24
~25 注;徒 12:5, 关 于 新 约 教 会 基 本 特 点 的 注 释 ) 。
16:19
天 国 的 钥 匙: “ 钥 匙 ” 代 表 神 赐 给 彼 得 和 教 会 的 权 柄。 借 着 这 些 钥 匙, 他 们 能 够:
1. 斥
责 罪 并 实 施 教 会 的 管 教 (18:15~18) 。
2. 有
效 地 为 神 在 地 上 的 事 工 目 标 祷 告 (18:19~20) 。
3. 捆
绑 魔 鬼 并 释 放 被 掳 的 人 ( 参 “ 胜 过
撒 但 和 鬼 魔 的 能 力 ” 一 文 ) 。
4. 宣
布 罪 愆、 神 公 义 的 标 准 和 将 来 的 审 判 ( 徒 2:23 ; 5:3,9) 。
5. 宣
告 所 有 悔 改 并 相 信 基 督 的 人 必 得 着 救 恩 和 罪 的 赦 免 ( 约 20:23 ;徒 2:37~40 ; 15:7~9) 。
16:24
背 起 他 的 十 字 架: 参
可 8:34 注。
16:28
降 临 在 他 的 国 里: “ 人 子 降
临 在 他 的 国 里 ” 可 能 指 五 旬 节 时 基 督 用 圣 灵 的 能 力 给 他 的 门 徒 施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一六 1 ~ 12 )
一六 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 代表两个宗教教义的极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神学上互不相让。但他们现在却化敌为友,为同一目标联合起来,想要陷害救主。为了试探耶稣,他们 请 祂 从天上 显 个神迹 给他们看。或许我们不清楚这些人正企图诱骗耶稣陷在妥协中。他们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可能暗示指耶稣之前行的神迹是出于那仇敌的。或者,他们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迹,因为耶稣所行过的神迹都是在地上的。他们心想,究竟祂能否行天上的神迹呢?
一六 2 , 3 耶稣继续以 天 作主题, 回答 他们。当 晚上天发红 ,他们便预测到第二天必要 晴 。他们也知道如果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 ,那天就 必有风雨 32 。他们精于凭天色预测气候,却不能够洞察 这时候的神迹 。
究竟有什么 神迹 ?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传扬弥赛亚降临的先知。预言所说弥赛亚的神迹正行在他们面前,是从来没有人行过的。另一个这时候的神迹,是犹太人公然拒绝弥赛亚,令福音传到外邦人中间。这些预言全都成就了。可惜即或有铁般的事实摆在眼前,他们对历史却毫无感觉,对成就了的预言也毫无反应。
一六 4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藐视站在他们当中的神儿子耶稣,向祂寻求神迹,正显出他们是属灵上 淫乱的世代。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 了。正如在十二章 39 节的注释,约拿的神迹是指到基督要在第三天复活。 邪恶淫乱的世代 要把弥赛亚钉死在十字架上,但神却要使祂从死里复活。凡拒绝降服在基督面前、承认祂为公义掌权者的人,他们将难逃灭亡的结局。
这段经文以不祥的语句结束:“ 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这句话所隐含的属灵意思不言而喻。
一六 5 , 6 耶稣的 门徒 渡到湖的东 边 与耶稣会合,他们 忘了带 食物。所以当耶稣提醒他们 要谨慎 , 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cs8 时,他们还以为耶稣在说:“不可向这些犹太人求取粮食!”因为他们的脑里只想食物,所以只能肤浅地按常理解释耶稣的话,学不到当中属灵的功课。
一六 7 ~ 10 虽然那曾喂饱五千和四千人的主与他们同在,但他们还是担心缺少粮食。因此,耶稣再次向他们提起这两个神迹。神要他们知道这个属神的算法和丰富的源头:给耶稣动工的东西分量愈少,得喂饱的人就愈多,并剩下更多的食物。虽然只有五饼二鱼,但祂喂饱超过五千人;剩下十二篮食物。但当有更多的饼和鱼,祂却只喂饱超过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们把自己有限的交给神,让祂来办,祂就大大的加倍数量。“在神那里,微小的数目已经是很丰富的了。”
这里的 筐子 33 有别于前面所述喂饱五千人的篮子。这七个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篮更大。这里要门徒学的功课是;我们既与那位拥有无限权力和资源的主相连,又何需忧虑肚腹之饥?
一六 11 , 12 主耶稣说防备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这不是指面酵,而是指邪恶的道理和行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 1 节中,法利赛人的酵被形容为假冒为善。他们宣称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紧神的话,然而他们的忠心顺服不过虚有其表,内心却是邪恶败坏。
撒都该人 的酵是指他们的理性主义。他们是那时代的理想自由主义者,就像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们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论据,和提出许多信仰上的质疑。他们否定了天使和灵体的存在、肉身的复活、灵魂不朽坏和永远的审判。如果容让这不信的酵继续存在,它便会像酵母一样在面团中扩散,遍布每一角落。
拾.王预备祂的门徒(一六 13 ~一七 27 )
一.彼得伟大的认信(一六 13 ~ 20 )
一六 13 , 14 该撒利亚腓立比 在加利利海北面约二十五哩,在约但河东面五哩。耶稣来到附近的村庄(可八 27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普遍被认为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高峰。直至这时,祂已经让门徒真正认识祂的位格。既然完成了这个任务,祂现在便坚决地走向十字架。
祂先问 门徒 ,了解别人对祂的身分有何说法。众人的回答很参差,有人认为耶稣是 施洗的约翰 ,有认为是 以利亚 ,有认为是 耶利米 ,也有认为是 先知里的一位 。在一般人眼中,祂是上述当中的一位。祂是好人,但并非是最好的;祂很伟大,却并非最伟大的;祂是先知里的一位,但不是预言中的那位先知。这种看法不能叫他们真正知道耶稣是谁。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含糊不清,赞美不过是徒然的,也预告他们日后怎样对耶稣。如果换了耶稣是别人,那必然是个骗子,因为祂竟称自己与父神同等。
一六 15 , 16 因此,耶稣问门徒认为祂是 谁。西门彼得 作出了历史性的回应,“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换句话说,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又是神的儿子。
一六 17 , 18 我们的主祝福 巴约拿 之子 西门 。一个渔夫无法凭天生的智慧见识明白神的身分。彼得明白,是因为父神给他 指示 。然而,神儿子还有重要的话对彼得说。所以耶稣补充说,“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 ”众所周知,福音书中,没有其他经文比这节更引起争议的。有人问,“谁是 磐石?磐石 是什么?”由于彼得和磐石的希腊字相似,就引起了许多问题。其实这个字的意思是独特的。首先, Petros 指石块或碎石;第二, Petra 指磐石,如石崖。故此,耶稣是说,“ ……你是彼得(石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祂不是说把教会建在石块上,而是要建在磐石上。
如果彼得不是那磐百,那么谁是那磐石呢?按上文下理看,便可找到答案。彼得认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教会就是建立在这真理上。以弗所书二章 20 节教导说,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祂就是那房角石。该经文提到我们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但这根基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使徒和先知教导关乎主耶稣基督的道理。
哥林多前书十章 4 节把基督形容为磐石。在这论点上,摩根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提醒:
要谨记,耶稣正和犹太人谈话。如果我们查阅整卷希伯来文圣经,便知道“磐石”从不用来比喻人,相反常常比喻神。所以,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一番话,不是指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耶稣不会疏忽比喻的用法。祂按旧有希伯来的解释来用这些比喻,因为磐石常代表神,故此祂说的意思是:建造在神自己身上──就是那永生的神儿子基督 34 。
彼得从没有把自己比作教会的根基。他曾两次提到基督就是石头(徒四 11 , 12 ;彼前二 4 ~ 8 )。不过这比喻与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同,所提到的石头是房角石,不是根基。
“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 ”这是圣经中首次提到 教会 。旧约没出现过教会。耶稣提到教会的时候,教会仍未诞生,教会要在五旬节时建立,包括一切在基督里的真信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教会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是分别出来生活的一群人,有天上独特的呼召和神心意的将来。
我们多不会期望马太福音提到教会,因为这卷书的主题是以色列和天国。可是,以色列既拒绝基督,便进入了一段加插的时期──教会时期。这时期要延续至被提才完结。那时,神要恢复祂对以色列国的作为。故此,神在这卷福音书中提到教会,是说明祂被以色列拒绝后有另外安排的计划。
“ 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 ”这句话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解为 阴间的门 不能抗衡教会──教会经得起一切的攻击。另外,也可解为教会采取攻势,得到胜利。无论如何,死的权势必被活的信徒的改变,和在基督里死了之人的复活击败。
一六 19 “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并不是指彼得握有权柄,选择进天国的人。这里是指天国在地上掌权──包括所有口称忠于王的人,就是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 钥匙 是指到入口或通道。在本书末大使命的信息也提到这条承认救主而得进入天国的钥匙(太二八 19 )──使万民作门徒、施洗和教训门徒。(救恩不要求受洗,但洗礼是一个给初信者的礼仪,让人公开承认忠心于王。)彼得在五旬节时首先用了这些钥匙。这些钥匙并非单单给了彼得,彼得不过是其他门徒的代表吧了(参看太一八 18 ,神同样把这应许给予其他门徒)。
“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二十章 23 节常被解为是主授权彼得和他的继承人,让他们有权柄赦免人的罪。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
这节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可能是指使徒有权柄去捆绑和释放,而这权柄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例如,彼得捆绑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使他们立刻受死刑(徒五 1 ~ 10 );保罗因那个受惩的哥林多人的悔改,就把他从罪的恶果中释放出来(林后二 10 )。
另外、这节也可解为使徒要在地上捆绑或释放,必须先在天上有捆绑或释放。故此,赖理说:“是天上开始一切捆绑和释放的工作,而非使徒。使徒只是宣告这些工作吧了。 35 ”
无论如何,这节经文在今天来说是一节宣告的经文。当罪人真心为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基督徒便可宣告这人的罪得赦。相反,罪人若拒绝救主,基督的仆人便可宣告这人仍然有罪。凯理写道,“只要教会是奉主的名行事,而这些事又真的是合乎神的心意,神便会在所行的事上盖上祂的印鉴。”
一六 20 我们再次看见主耶稣 吩咐 祂的 门徒 , 不可对人说 祂是弥赛亚。因为以色列不信神,揭开王的身分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假如百姓拥戴耶稣为王,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不合时机的举动只会让罗马人不择手段地镇压百姓。
司徒雅各称这段为耶稣传道事工的转捩点。他写道:
该撒利亚腓立比的日子标志福音的分水岭。从这时开始,河流转移方向。耶稣早期传道时的支持者曾热爱拥戴耶稣,把祂加冕为王,但现在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河水的浪潮把耶稣推向十宇架……在该撒利亚,耶稣毅然站立,俨如站在分水岭上。这景象就如耸立于山峰之颠,耶稣俯视而见往日所行过的一切旅途,前瞻而见黑暗险峻的前路正等待祂。昔日光辉欢悦的日子仍然萦绕心头,但祂不过回望一眼,便昂然踏上征途,迈向黝暗之中。此刻,祂正举步往加略山 36 。
二.为祂受死和复活的事训练门徒(一六 21 ~ 23 )
一六 21 门徒这时已知道耶稣是弥赛亚,是真神的儿子。他们已准备好听祂首次直接发表的预言──祂的死和复活。他们此刻晓得祂的计划永不落空,他们是在胜利的一方;无论有什么事发生,他们都必得胜。于是主把关乎祂的事情揭晓,让门徙心里作好准备。他 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宗教领袖许多的苦,并且 必须 被杀,第三日复活 。这消息足以令门徒想到将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耶稣最后提到的事情── 第三日复活 ──却是门徒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局与他们想像的相去甚远!
一六 22 彼得想到他的主将要承受如此的酷刑,便感到十分不忿。他拉耶稣,仿佛阻挡耶稣要走的路,抗议说:“ 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
一六 23 主耶稣直斥彼得的不是。祂来到世上,本是要为罪人死。任何拦阻祂成就这目的的人和事,都是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因此祂对彼得说,“ 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耶稣虽称彼得为撒但,但这不是指使徒是被邪灵或撒但所控制。祂不过是说彼得的行为和说话正是撒但喜欢听见的(他的名字是与神对敌)。彼得抗议救主上加略山,便成为救主的拦阻。
每一个基督徒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耶稣,但当十字架在人生的路途中隐约浮现时,一把声音便随之而来说:“它离你远远!救救你自己吧。”又或者我们的至爱会要求我们转移方向,不去顺从神的道路。这时,我们也当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
三.训练真正的门徒(一六 24 ~ 28 )
一六 24 这时,主耶稣坦白地说,祂的门徒要有这些特性:舍下自己、背起十字架、跟从祂。 舍 己与否定自己有别;舍己是让神完全管理自己,叫自己不再掌权。 背起……十字架 是愿意忍受耻辱、痛苦,甚至可能为主殉道;背起十字架是向罪、自我和世界死了。 跟从 主是按主的样式而生活,包括效法祂的谦卑、处贫穷,有怜悯、爱、恩慈及敬虔的美德。
一六 25 主预言门徒有两种拦阻。第一个自然的试探是企图挽 救 自己的性命,免却不适、痛苦、寂寞或损失。另外的拦阻是企图让自己致富。就前者,耶稣提醒门徒,为私欲而活总得不到满足;不惜一切代价而舍己跟从祂的,便找到生存的目的。
一六 26 第二种试探──致富──是不理性的。耶稣说:“假如人在事业上名成利就,拥有 全世界 ,但却为这疯狂的欲望耗尽他的时间和精力,使他错失了生命中最根本的目标;那么,即使得到这些钱又有何益处?死后连分毫都带不走,在永恒中却两袖清风。人生在世有更重要的目标。这目标不是赚钱。神呼召人,叫人代表主所关心的事。如果人错失这目标,便等于错失了一切。
第 24 节,耶稣告诉他们最坎坷的事情。这便是基督信仰的特征;在开始的时候便早知道这最坏的一。虽然如此,你却发现无穷尽的宝藏和祝福。斑豪斯说得很贴切:
我们看见圣经里一切险峻艰辛的事,也就再没有令我们惊讶叹息的了。原来我们在今生所学到的一切功课,都是可喜的 37 。
一六 27 主在这刻提醒门徒,祂自己的 荣耀 是随受苦而来的。祂提到祂在第二次降临时要回到地上, 同众使者在他父的 无比 荣耀 里降临。那时候,他要 报应 那些为祂而活的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唯一途径是仰望这荣耀的时刻;先考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后竭尽所能,迎上路去。
一六 28 接,主发出令人震惊的声明,祂说 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问题出现了:主的使徒全都离世了,但基督却仍末带个权柄和荣耀而来,重新建立祂的国。如果我们再看看下一章的首八节,便能回答祂这令人大惑不解的声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几节经文描述耶稣在高山上改变形象。彼得、雅各和约翰都看见基督变了形象。他们蒙赐特权,预先看见基督在祂荣耀之国的形象。
我们可以肯定,基督让门徒看见地的形象,是要让他们预先看见祂将来的国。彼得把这次事件描述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彼后一 16 )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降临是指祂第二次的降临。约翰对这次高山上的经历则这样形容,“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 14 )基督第一次降临蒙受羞辱;第二次降临却带荣耀。所以,第 28 节的预言在那高山上应验了;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了人子──不是卑微的拿撒勒人,而是荣耀的王。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
x.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十六 1 ~ 12 )
在十五 21 耶稣“离开”犹太教首领们,退到了外邦人居住的地方,马太在那段简短的述之后,又将我们带回来参加耶稣与犹太教首领之间的辩论。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 平日彼此视如仇敌,只在这里和三 7 (见该节的注释 )两处,看到他们意外地联合起来。他们的联合是来对付耶稣,这位在许多不同方面对他们各自都有威胁的导师,他们的联合代表两个“邪恶团体的联合”。
1 ~ 4. 犹太宗教领袖们马上要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与前面第 31 节外邦群众对耶稣所行神迹的反应,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如果耶稣已行的神迹在他们眼中不算什么的话,再行又有何用呢?不管怎样,他们不是诚心实意要看神迹。而是来 试探祂 ,做个圈套来羞辱祂,如果耶稣拒绝照他们的要求做(有了十二 38 以下诸节的经历,他们明知祂会拒绝),便将跌进他们的圈套。欲理解第 1 节和 4 节的意思,请看十二 38 ~ 39 的注释 ,两处的要求和回答都一样,神秘的 约拿神迹 在十二 40 ~ 41 里有说明,在这里没有。许多重要的早期手抄本和各种版本中都没有第 2 ~ 3 节,所以一般都认为是受了路加福音十二 54 ~ 56 的启发后加上去的,因为那里关于各种天气形势的说法与此处的相似 191 。有意思的是,这段意思不很明显的话里提到 这时候的神迹 ,这是整个新约里唯一的一处,今天人们多用它指末世的预言,不过这里是指看出耶稣在世上传道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认识十五 21 ~ 39 所记载的那些“神迹”)。
5 ~ 12. 这段对话不大好懂,因为这里交织着两个完全独立的主题:其一是门徒们一心忧虑没有带饼的事( 5 、 7 节),耶稣则提醒他们说:不久以前,我们不是有过更加需要的时候而解决得又是如此圆满吗( 8 ~ 10 节)?耶稣用这样的话来打消门徒们的忧虑;其二是耶稣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6 节);门徒们起初不理解这话的意思,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饼上了( 11 ~ 12 节)。究竟是耶稣因为他们太注意饼了,便故意用“酵”这种影射来提醒他们呢,还是二者本无关联,只因门徒对肉体需要的悬念太重,才产生了混淆的联想呢,很难说清。
8 ~ 10. 请看六 30 的注释 以理解 小信 的意思。这是马太心爱的用语,在此用以批评他们的不明白和心地愚顽(可八 17 ~ 18 )。他们不仅没能领悟耶稣隐喻教训的含义,因为背的物质包袱过重,而且即使单从物质的角度看,也没能从喂饱众人的神迹中学到教训(参十四 22 注释 )。在十五 16 他们也只是理解字面而不能深悟其义。
11 ~ 12. 那么,耶稣警告他们要防备的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cs8 又是什么呢?那是指他们的 教训 ,可是这样说又令人不解,因为这两个集团所讲的教训在大多层面都是针锋相对的。马可福音八 15 在法利赛人的酵上面还加有希律的酵──希律却从未以“教训”而闻名啊!关键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外加希律)的所谓“教训”,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对这位弥赛亚的身分存有疑惑,第 1 ~ 4 节的对话也正是由这个看法引起的。他们对耶稣的自宣持敌视的态度,更不能从耶稣的传道活动中领悟到神的工,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酵 象征惑乱人心的邪恶势力(见前面十三 33 的注释 ,并参,林前五 6 ~ 8 ;加五 9 ),耶稣警告门徒要防备的,也正是那些居心险恶的人,在要求耶稣显神迹时的态度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
191 柏特勒( B. C. Butler )便是持此观点,认为这两节原本不在文中。请看他着的 The
Originality of St. Matthew ( 1951 ) , pp.141 ~ 142 ,另请看 Gundry,
pp.323 ~ 324 ,他的根据与 Butler 的不同。
xi. 耶稣就是弥赛亚(十六 13 ~ 20 )
对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记述始自四 17 ,至此发展到了高潮。耶稣在第 13 节里提出的问题,在这长段中逐步明朗化,直到现在才被彼得一语道破,明白地指出耶稣就是弥赛亚。马太在其福音书的前部(一 1 ~四 16 )已深信不移地表示,耶稣就是成就神全部计划的那位。他明明白白地记载了,神就耶稣是谁这个问题是怎么宣布的(三 17 ),魔鬼是怎么表示的(八 29 ),但始终未记载耶稣明确自宣为弥赛亚(固然所记载的耶稣的各次教训已毫无疑问地导向这个结论)。每当耶稣从话语和行动中显出祂的权柄时,众人是多么惊喜叹服(四 24 ~ 25 ,七 28 ~ 29 ,九 8 、 26 、 31 、 33 ,十三 54 ,十五 31 等),他们的确不能不深思,祂是不是大卫的子孙(十二 23 ;求告祂的人也这样呼叫祂,九 27 ,十五 22 ),犹太教首领们也反覆要求祂显个神迹来证实祂的身分(十二 28 ,十六 1 )。况且施洗约翰业已指出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三 11 ~ 12 ),并隐隐约约意识到耶稣便是这位“弥赛亚”(十一 2 ~ 6 ),约翰死后,希律又把耶稣的传道当成是约翰的传道(十四 1 ~ 2 )。情况如此混乱,是该澄清问题的时候了。但是,必须照十三 11 ~ 17 的原则做,即耶稣是谁的问题要单独向门徒澄清,先不让群众知道,这点很重要,在这里和十七 1 ~ 13 都是这样做的。第 20 节将告诉我们,耶稣特意嘱咐门徒,不要对人说祂是基督。
13 ~ 14. 这次内圈人的集会所选的地方,在 该撒利亚腓立比 境内是很合适的,那是一个非犹太人区,没有加利利众人在场,位于近约旦河源头的地方。照马太的记录,耶稣提问题时用的是 人子 ,马可和路加只用“我”。马太这样用,进一步证明了这书前面(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 段 )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人子”是耶稣用来指自己的一种特殊用法,不是一个已有固定内容的称号,所以才会产生这样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人子是谁呢?”(参,约十二 34 )。从门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一致视耶稣为 先知里的一位 ,各个人的回答都未出这个范围。为了解 施洗约翰 ,请看十四 1 ~ 2 的注释 (对“约翰是先知”请看十一 9 ~ 14 注释 ),为了解对 以利亚 再来的期待,请看十一 14 的注释 。耶利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特别在预言审判方面,像耶稣一样。他曾宣称神即将惩罚他的民族并因此而遭其领导者的反对及杀害 192 。如果连施洗约翰都比先知大得多的话(十一 9 ),把耶稣看作先知不是距离事实太远了吗!
15 ~ 16. 尽管耶稣在第 8 ~ 11 节里对门徒的信心提出了批评指责,其实他们的认识早已提高了。自从他们跟从了耶稣,日夜与耶稣共处,他们经历了祂的权柄,而对耶稣是谁,有了更高的评价(八 27 ,十四 33 )。何况耶稣时常单独教训他们,给了他们许多丰盛充实的启示,这些都是众人听不到的(十三 11 ~ 17 )。所以耶稣又提出第二个问题,祂期望听到一个更确切的回答。 西门彼得 清楚地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正是耶稣所期待的。这信念在所有门徒的心目中至少已隐隐约约地形成了。请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 点 ,原书第 38 ~ 40 页对 基督 的解释。至本节为止,基督的称呼,在马太福音里只出现在马太本人的语句之中(如:一 1 、 16 、 17 、 18 ,二 4 ,十一 2 ),在转述任何别人的话时都没有用过。在十一 2 里,“基督”二字包含着约翰说的“那将要来的”里面的所有重要的内容,而本节才第一次道出了耶稣是谁。 永生神的儿子 的提法仅出现在马太福音(由此而引出的第 17 ~ 19 节的与彼得的对话也只见于马太福音),马太显然要我们领悟彼得的宣言的内在含义,彼得的话绝不仅是一股民族主义热情的表现,他的话承认了耶稣与神的特殊关系,尽管当时有人对弥赛亚的实质还认识不清(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 段 ),尽管彼得本人还不领悟该称呼在现实中的意义(见 22 ~ 23 节)。形容词 永生的 (在旧约里自然能找到可靠的出处)用在这里,是为了把真神与当地人敬拜的诸神只区别开来〔该撒利亚腓立比本是敬拜潘恩神( Pan )的地方〕。
17. 人们一直把第 17 ~ 19 节耶稣对彼得说的话,看作是后来加上去的,是用来支持罗马主教对其最高权力的早期宣言的。不管它起到了支持的作用与否,从文本上看不出证明,说它是马太福音原着写成之后加进去的,那浓烈的闪语特色证明这几节必是写成于巴勒斯坦的环境之中 193 。
耶稣的“祝福”(见五 3 ~ 10 的注释 以理解 有福了 的意义)仅仅施给了彼得;其他门徒很可能与彼得有同样的领悟,但彼得心直口快,冲口而出。马太一贯将彼得放在众门徒之首,请参看十 2 (“头一个”),十四 28 以下,十五 15 ,十七 24 ~ 27 ,十八 21 ,这几处均为马太福音所独有。彼得是大家的发言人,是先锋,是天生的领袖。神赐给他彻悟有关耶稣的真理的能力,这正是他据重要地位的基础,也是第 18 ~ 19 节耶稣显赫宣言的依据。
18. 我也告诉 你,这“你”、“我”两个代名词的使用,在希腊语里很起强调的作用,标志着耶稣对彼得刚说的话将作如下的回应。彼得当众宣布了耶稣的真正意义,现在耶稣要向大家展示彼得在实现神的计划中所占据的地位。彼得将耶稣的真义压缩在一个称呼──“基督”中,现在耶稣也把彼得的重要性归结在一个名字──“彼得”里。彼得的名字在马太福音中并非首次出现,马太一直用彼得多于用“西门”(用西门时也总带着“彼得”,到本章第 17 节才第一次单独用西门),马可福音三 16 和约翰福音一 42 说明耶稣给他这个名字的时间更早。在这里,耶稣要揭示名字的意义,这显然是耶稣的初衷;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名叫 彼得 (或亚兰文的 ke^p{a{~ ,“ 矶法 ”)的 194 ,现在耶稣要揭示祂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与其说代表彼得的性格(彼得并未表现出像磐石一样稳固或可靠),不如说代表他的作用,他作为耶稣教会基石的作用。磐石的希腊词 petra 是阴性名词,作为一个男人的名字,这个词必须改成阳性的形式 petros (石),这种字形转换不会引起误解(亚兰文更不会,因为只有一个形式 ke^p{a{~ )。罗马天主教宣称,这里对彼得所说的话也是对后来的罗马主教说的(当然在本段文字中并无根据),更正教对天主教的这一宣称表示强烈的反对,以致他们当中有些人声言,这里的磐石完全不是指彼得,而是比喻他刚才所表白的信仰。本段要求这一节耶稣对彼得的宣称,在遣词造句上均与第 16 节彼得对耶稣的宣称一致。耶稣宣称彼得为教会的根基,当然是基于彼得的声明上的,但是磐石比喻的是彼得而非他的声明。而且,彼得是人所公认的门徒中的领头人,是早期发展中教会的领袖,这也是历史的事实。基石的形象在新约里本来是用来比喻基督自己(林前三 10 以下;彼前二 6 ~ 8 等),但参看以弗所书二 20 、启示录二十一 14 便知使徒也被看作是根基 195 。
有人对这段话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其主要依据是,讨论“建造教会”所表现出对基督教会的兴趣,在耶稣传道期间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我们必须把那包容了一切后来新义的词 ekkle{sia (“教会”)放到旧约的背景上去理解(七十士译本用此字翻译希伯来词 qa{ha{l ,这是一个用来表示“会众”或神子民的“集体”的普通词),于是便知道,用它来指耶稣门徒这个“弥赛亚社团”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确实,“一位弥赛亚,没有祂的会众,这对犹太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AB , p.195 )。建造教会是个比喻,与 彼得 (磐石)的名字联系起来,不可谓不自然。这个比喻并不要求有一个等级制度全备的完善的教会结构规划(这里也可能反映一种期待弥赛亚重建圣殿的思想,为此请看二十六 61 注释 )。建立一个由神的纯洁子民组成的新社团,本是施洗约翰讲道的中心目的,也是耶稣传道活动的必然结果,因为由于耶稣的传道,人必然按照信与不信分开(请特别看十三章注释的引言部分 )。真正令人瞩目的还不是“建立社团”的思想,而是耶稣敢于以 我的 社团来代替神的社团的口气。
阴间之门 的提法出现在以赛亚书三十八 10 (译自希伯来文的“示阿勒之门”;和合:“阴间的权柄”),智慧书十六 13 及其他犹太文献中,即“死门”(诗九 13 ,一○七 18 等),指死人住的地方。所谓 死的权柄不能胜过 耶稣的社团,意即耶稣的社团不会死,也不会被关进“死门”里。这种说法只说明死的作用,并不表示邪恶势力的进攻,更无教会率兵遣将攻打死门的图像(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还要教会 下到阴间 去吗?!)所以,彼得将作为耶稣永存不死的新社团的基石,这个社团的成员都是神的新选民。
19. 彼得不仅是一名领袖,而且掌有了不起的权柄(当然权柄不全归他一人所有,读了十八 18 所重复使用的“你们”便知这权柄属全体门徒)。 钥匙 (复数)的形象比喻的不是把门人,而是那管理家事的家宰(参,赛二十二 22 ,与二十二 15 联系起来读),所以说它指的是神主权下“委任”的权柄,绝不是许不许可入教会的权柄问题(何况 天国 也并不是教会的意思;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i) 段 )。这个大权体现在 捆绑 和 释放 两个方面,这两个词是犹太拉比惯用的术语, 捆绑 表示禁止, 释放 表示许可。所以说本节首先就说一个教会应有自己的“立法”权,作出明确的决定,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可以得宽恕,什么不可以得宽恕;这一思想在十八 18 还要再次提起(约二十 23 的说法与此大意相同)。彼得行使权柄的一个早期的例子,就是他蒙神拣选去开拓和授权教会来接纳外邦人归主(徒十~十一;参,徒十五 7 ~ 11 )。这并不是彼得可以擅自作出决定,然后取得上天的许可;决定是神在天上作的,由彼得传达而已。 也要捆绑 和 也要释放 \cs8 原本是未来完成式(直译是:“将要被捆绑”、“将要被释放了”──译注)无论希腊语也好,英语也好,未来完成式的语气都有造作感,所以此处用这语式,可见是故意的。
20. 耶稣嘱咐门徒不要说,对这点的理解请看八 4 的注释 。这里专指祂是基督这点而言。从第 21 ~ 23 节里我们将看到,连彼得都没能彻底领悟耶稣使命的实质,没有认识到耶稣来到世间不是为了来受人奉承和欢庆胜利,而是来受苦受难和遭世人的厌弃,那么,更大范围的听众产生错误认识的危险性就更大了(见十四 22 注释 )。赋与 基督 (即“弥赛亚”)这一称号以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且广泛使用起来,只能助长这种错误的激情而影响耶稣行使祂真正的使命。彼得的宣言正确无误,是真实的,是神指示的,只是对“基督”这一称号的认识,若不包含第 21 节所说的内容,就极为片面了。
192 卡米纳( J. Carmignac )的观点,其文载于 G. Jeremias 编辑的 Tradition und Glaube ( 1971 ) , pp.283 ~ 298.
193 请看赖德( Ladd )第十章(包括谈“教会”雏形的专门材料)和梅耶( Meyer )第 186 ~ 197 页;他们都为这几节的原本存在进行辩护,认为是耶稣传道时所说的话。
194 只有一个例外,那是主前五世纪在埃及;详见 J. A.
Fitzmyer 的论文,载于 E. Best 与 R. McL. Wilson 合编的 Text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 presented to Matthew Black ( 1979 ) , pp.126 ~ 130.
195 请看 O.
Cullmann, Peter: Disciple, Apostle, Martyr ( 1962 ) , pp.220 ~ 228 ;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讨论了此形象化比喻的重要意义。
Ⅲ 在加利利单独培训门徒(十六 21 ~十八 35 )
“从此耶稣……”这个公式,标志着祂的传道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在四 17 ,类似的说法揭开了祂传道工作的第一阶段,展示祂在加利利群众当中公开讲道的情景。祂的言行引出了群众的“这是谁?”的问题,且要求得到解答,这种愈来愈强烈的要求发展到十六 13 ~ 20 ,终于达到了高潮。现在,无论是耶稣讲道的方式抑或是内容,都有了改变。新的内容是,告诉门徒弥赛亚使命的实质是要祂受苦蒙难,遭世人的厌弃,而他们作为祂的门徒也必须像祂一样;新的方式是,由公开讲道转为单独教训门徒。请看导论Ⅴ “马太福音的结构”第 (ii) 点 ,原书第 58 页对马太福音一书结构的分析。
A 耶稣的使命(十六 21 ~十七 27 )
i. 第一次宣布耶稣将受难(十六 21 ~ 23 )
从用词造句上看,可以说十六 21 标志一个新的开始,即耶稣的教训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可是从内容上看,这几节仍是 13 ~ 20 节的直接继续。彼得刚刚踌躇满志地对“耶稣是谁”的问题发表了宣言就跌了交,这是因为他说出口的和他心里所理解的,在实质上还相差很远。在这几节里,彼得仍是大家的注意中心,这回可不是因为他回答得快,而是因为他不能理解耶稣使命的实质。但他仍不失为众门徒的代表和发言人。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耶稣在十六 16 ~ 17 虽肯定彼得的回答,却又嘱附他们“不可对人说”的原因了。连门徒对祂这位“基督”所负的使命都理解得如此片面浮浅,又何况那些群众呢?彼得出丑的例子生动地告诉我们,一名犹太人,不论他怎样想坚定地站在耶稣一边,要领悟“耶稣是基督”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也是极其困难的啊!
21. 一些古抄本用“耶稣基督”代替这里的 耶稣 二字,马太虽不常这样用(只见于一 1 、 18 ;参一 16 ,二十七 17 、 22 ,均用的是“称为基督的耶稣”),但用在这里可能更好,因为这本是沿用彼得在第 16 节所说的话,且还(带一丝讽刺地)填补了彼得未真正领悟的那部分内容,为什么这些事必须发生,在这里没有说,可是从耶稣在其他场合的讲话中可以明了,他知道这一系列将要发生的事是早在旧约里作为祂的使命定了下来的(请看拙着 JOT , pp.125 ~ 132, 148 ~ 150 )。长老、祭司长和文士是以色列最高统治机关──犹太公会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认定耶稣必将被正式处死。耶稣与犹太宗教领袖之间的鸿沟已无法填补。祂必将 被扶起 (直译;请注意这里用的是被动式动词──新约里耶稣的“复活”总是用被动式动词,以表示是神使祂复活,而不是祂自己复活的)的说法并非来自旧约某一预言,不过神维护祂受苦蒙难的仆人的主题可以作为这种说法的部分依据(请看赛五十二 13 ~ 15 ,五十三 10 ~ 12 等节;参看诗十六 10 ~ 11 ,一一八 17 ~ 18 、 22 等章节)。 第三日 (与马可的“过三天”并无区别──两处均不十分注意时间上的精确,而是强调间隔之短)一般看作来自何西阿书六 2 ~ 3 ,那里所说的“复活”指的是以色列民族的再生。这样看也许对(请看拙着 JOT , pp.54 ~ 55 ),但即使是对,也不应认为,耶稣在这里原来只是讲到以色列人象征性的再生,后来门徒根据复活节的出现才解释成是祂对自己复活的预言〔如:林达思( Lindars )就持此观点, pp.60 ~ 61 〕,我想应这样理解:耶稣知道(本节和四 1 ~ 11 )自己的使命是来“成就”以色列人的希望和未来,因而也就明白旧约那段讲以色列民族的话影射的正是祂本人的未来(参看祂在十二 40 里以约拿书一 17 为预表的用法,并请看那里的注释 \cs16 )。祂这段话的主题并不是以色列的未来,而是祂本人的命运。
22 ~ 23. 劝 ( epitimao{ ,在一些手抄本中与五 20 所用为同一动词)是严厉告诫的意思,并不一定含指责的色彩。两件事使彼得十分害怕,一是耶稣对弥赛亚认识的非正统观念,二是关于他主人(还有他自己?)未来命运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说法。 神不允许 (和合: 万不可如此 )在希腊文里是个习语,意思是“愿神施恩予你”,解除你的厄运。彼得实在不能理解,如此的“灾难”怎么竟会是神的计划。耶稣 转过身来 不光面对彼得,也面对彼得身后其他的门徒(见可八 33 ),因为他们也须从彼得的错误中学到东西。他对彼得的斥责与第 17 ~ 19 节中为彼得的祝福恰成鲜明的对照,那是因为彼得前面的宣言是神指示的,而现在说的话却来自 撒但 。更有甚者,彼得本人也充当了试探神的撒但(参四 10 )这个角色。前面耶稣称彼得为磐石,可以在上面建造教会,现在彼得成了一块令人跌倒的石头( 绊我脚的 即绊脚石──见十三 41 的注释 ,也请看五 29 ~ 30 ,十一 6 等节用的同源动词的解释,还请参看罗马书九 33 和彼得前书二 6 ~ 8 ,均有类似的基石和绊脚石的比喻用于基督)。用 体贴 译一个意为“考虑”的动词是不大寻常的;彼得的思想方法是属人的,不是属神的。若说他在第 16 节里所说的话是神指示的,那么他后来的话正表明,他是用人之常情的思考方法来理解他前面的宣言的。
ii. 作门徒也要受苦(十六 24 ~ 28 )
如果作门徒是跟从主人的话,那么门徒必须准备来分担主人刚为自己描绘的命运。十 38 ~ 39 ,在耶稣嘱咐了门徒之后已指出了这点,同时也已警告他们,要付的代价是高的。
24 ~ 26. 请看十 38 ~ 39 的注释 ,以更细地理解这几节的意思。如果说那里“背起十字架”还只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话,从本章 21 节以后,它就成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痛苦现实。“失去生命”对门徒来说,可能会和对他们的主人来说一样的确凿。对门徒的要求本是严峻的,当然作笼统的理解,像对十 38 ~ 39 的理解那样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耶稣的话放在第十六章的上下文里要求要作实打实凿的理解,比如 舍己 二字怎么理解?应一丝不苟地理解为放弃自己的生活权利,用温和的苦行主义的概念来偷换已行不通了。作这样的门徒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后下定坚定不移的决心,听凭指挥,绝对不能随意改变,第 24 节里的 要 字就是选择,即“下定决心”的意思。如果说第 25 ~ 26 节里 生命 还可能有两种不同理解(或灵性的生命或肉体的生命)的话,那十 39 就揭示得很清楚了;无论你能赢得多少财富(包括保全自己肉体的 生命 ),却须付出灵魂(即真正的你),这代价不是太大了吗!所以,这几节提出了一个真正的价值观念,并提醒门徒,他们面临抉择,即:真正的忠心是献给神呢,还是交给世界(参六 24 注释 )?
27. 作出抉择就是作出一个极其严肃的决定,其所以严肃是因为 人子 将要来对世人进行审判(参十三 41 注释 )。在旧约里,审判是神的特权,本节的后半句话在诗篇六十二 12 里指的是耶和华(参,箴二十四 12 );但是如果把本节与下一节“将 国 归于人子”的话联系起来读,便知道一件奇妙非凡的事,那就是耶稣将要在祂的荣耀里担当神的角色。 祂将在祂父的荣耀里 降临,也就是说祂享父的荣耀,掌父的权柄。门徒就是应该根据这最后的权柄而决定取舍。
28. 第 27 节说,耶稣将以审判者的姿态降临,本节则更为庄严地向门徒保证(可以从耶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里体会其严肃性,见五 18 注释 )说,在这里的,有人在死之前必能看到耶稣的“降临”(以 王 的身分降临,所以才有审判的权柄)。于是这里又出现了十 23 同样的问题:耶稣是不是明确地说祂在公元一世纪内就会再来呢?请看十 23 的注释 。还要加上一点:这里说的“降临”更多是强调祂为王的权柄和将要进行的审判。这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耶稣说了这话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耶稣改变形像的事。于是有人便认为,耶稣预言有人在死之前必能“见到”耶稣在荣耀里显现的话,必是指此而言的了。(彼后一 16 ~ 18 说的是不是这次显现呢?)是的,耶稣改变形像可能是祂再来的一次预示,但却不等于是人子将“同着众使者降临来对每个人的行为实行报应”( 27 节)这一预言的应验。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件,而是要从耶稣复活以后所掌握的一切权柄(见二十八 18 )中,看到这一预言的应验(预言一字不差地反映了但以理书七 13 ~ 14 的话)。十 23 对“降临”的理解是来到 人世 ,此处亦然,而但以理书七 13 ~ 14 则指的是去见 神 以得到 祂的国 。所谓人们“必看见”不是说在某一次事件看见,就像我们好似看见耶稣复活被提,坐在神的右边那样,而是要看见祂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在 人子 耶稣以审判者的身分在最后审判的时刻显现时,将升华至最高的顶点(见下面二十五 31 以下的注释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
六章
16:4 参12:39注。
16:13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边,是希律腓力的封地(14:3注)。
16:16
“基督”为“弥赛亚”的希腊文写法,是“受膏者”的意思(但9:25)。犹太人相信这位要来的弥赛亚是他们民族的救星(约1:41),但不相信耶稣就是那弥赛亚。彼得在这里斩钉截铁地指出,耶稣就是神所差来的救主基督。
16:17 巴约拿是“约拿的儿子”之意。这位约拿又名约翰(约21:15)。“属血肉的”指人。
16:18
耶稣这句话是借希腊文谐音来说的双关语:“你是彼得(Petros,指小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petra,指巨石,不是人名)上”;祂没有说“建在你彼得身上”。教会的基础是基督自己。这磐石可以是指象彼得那样的信心,认主耶稣为基督;也可以是指彼得和众使徒所构成的教会的根基,基督是那房角石(弗2:20)。请看彼得的教导(彼前2:4-8),再比较保罗的教导(林前3:11)。
“教会”的希腊文是ekklēsia,当作动词用是“召出来”的意思,变为名词后便成了“被召集在一起的人”。这个字可用在任何一种集会上,例如以弗所城里群众的集会(徒19:41),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集会(徒7:38)。四福音书只有两次提到教会,都在《马太福音》中(16:18;18:17)。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说明教会的建立还是以后的事(徒2章)。
16:19
“钥匙”是权柄的表征(比较赛22:22;启3:7)。使徒时代的教会历史说明彼得怎样拿着天国的钥匙,先在五旬节那天打开了向以色列人传道之门(徒2:38-42);后在哥尼流家中开启了向外邦人传道的纪元(徒10:34-38)。但彼得的权柄是有限的,他除了说自己是按着恩赐作使徒(彼前1:1),和按着职责作长老之外(彼前5:1),没有其他任何特别的权柄。所谓“捆绑”和“释放”的权柄,是指向人传福音而说。这种权柄,其他使徒和信徒都有(18:18;约20:22-23)。
16:21
这是耶稣首次预言自己会受苦难。此外还有两次,见17:12,22-23;20:17-19。耶稣决定受死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敌人反对祂的结果,而是要遵行神所预定的计划。祂决心上耶路撒冷,完成天父交托的使命。
16:23
彼得劝耶稣放弃上耶城的计划,避开死亡,用别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旨意;因此成了一块绊脚石。这也可以看出门徒的领袖彼得到此时仍未能摆脱犹太人旧的弥赛亚观念的影响,没有认清耶稣来到世上的真使命。
16:24 舍己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将自己交给神。十字架是死的刑具,背起十字架是在神面前看自己是死的,将全生命交在神的旨意中。
16:27-28
主耶稣讲了两件事,因为都与天国有关,所以放在一道来说。16:27讲祂再来时的审判。16:28所讲的事在登山变像中实现了(17:1-8)。登山变像是天国景象的一瞥,看见基督在荣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