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太 15:1-2> 传统好像都是一些古老的东西,都废去吧,你同意吗?
15:1-2 法利赛人和文士由犹太的权力中心耶路撒冷而来,要详细查验耶稣的活动。自从犹太人从被巴比伦俘掳回归后几百年来,数以百计的宗教传统被加进神的律法中,法利赛人和文士看所有的传统同样重要。很多传统本身是不错的,有些更可以加深丰富人生的意义。但我们不能由于我们的传统已经实践了多年,就将之提升为神圣的律例。神的原则是从不改变的,祂的律法也无需增修。传统可帮助我们更明白神的律法,但它本身绝不是律法。
太 15:5-6> 古时人奉献为了逃避照顾父母,今天人奉献难道为了减少交税?
15:5-6 这里的“作了供献”是指“各耳板”的习惯(参可 7:11 )。任何人起了“各耳板”的誓,就要把金钱奉献给圣殿,而不再供养父母。这样的奉献看来很有意义,也可以提高个人的声望。但许多人却利用“各耳板”的誓,漠视神的吩咐,不照顾父母,使它变成不供养父母的合法藉口。因为太多人这样做,更得到宗教界的默许,就使作儿女的可以逃避照顾父母的责任。
太 15:8-9> 开口唱诗赞美主,奉献金钱听讲道,就是敬拜的全部?
15:8-9 先知以赛亚也曾经抨击伪君子(参赛 29:13 ),耶稣把他的话应用在宗教领袖身上。如果我们声称尊敬神,而心却远离祂,我们的敬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单单遵行宗教礼仪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用真诚的行动和态度去敬拜,否则以赛亚的话也同样是责备我们的。
太 15:9> 你说你很认识祂,可问你祂是怎样的,你又说不出,为什么?
15:9 法利赛人知道很多有关神的事,却不认识神。研究宗教、甚至研究圣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回应神自己。
太 15:11> 只注重个人卫生,却忽略了言语和思想的清洁,这些法利赛人很可笑吧?你会这样吗?
15:11 耶稣提到犹太人有关饮食的规条,祂是在说:“即使吃了不干净、不可吃的食物,也不会令你们不洁;你们说的话和思想却叫你们不洁!”这句话叫极注重个人饮食的法利赛人觉得十分刺耳。
太 15:13-14> 闭上眼睛去找一件东西,那感觉是……属灵的瞎子也是一样,你是这样吗?
15:13-14 耶稣告诉门徒不要理会法利赛人,因为他们看不到神的真理,任何人听从他们的教训,都会变成属灵的瞎子。不是所有的宗教领袖都“视力良好”,能清楚看到神的真理。要确定你所听所学的,是从有正确属灵眼光、并跟从圣经原则教导的人而来的。
太 15:15> 15:15 不久,彼得就会学习洁净之物与不洁之物的课题(参 15:11 和徒 10:12 注释),他就会明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将福音传给外邦人。
太 15:16-20> 照镜子时,看到脸上的肮脏,我们会擦掉;我的心还没有照镜子呢,里面究竟是……
15:16-20 我们会努力去保持自己外表的吸引力,但内心比外表更加重要。神看重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是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成为基督徒以后,神会改变你的内心,祂希望我们不单祈求饮食和身体的健康,还要追求思想和心态的健康。只要你祈求,祂将继续改变你。
耶稣在腓尼基的事工
太 15:22> 与你有嫌隙的人,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会……
15:22 马可福音称这妇人为希腊人,出生于叙利亚的腓尼基(参可 7:26 ),从加利利西北部的推罗和西顿而来。马太按着她的宗族迦南人称呼她,迦南人是以色列人的世仇,这样,马太福音中的犹太听众便立即明白耶稣帮助这妇人的意义了。
太 15:23> 他孤单流泪,她寂寞不知道可往哪里走……你看到吗?
15:23 门徒请求耶稣打发这个妇人离开,因为她不断喊叫,使他们觉得讨厌,他们或是并不怜恤这个妇人,或者根本察觉不到她的需要。
我们往往也会专注属灵的事物,以致忽略了身边人的真正需要,尤其当我们对有需要的人存有偏见,或者他们会带给我们许多麻烦时。
请不要感到厌烦,把握身旁的机会,把神美善的信息开放给所有人,尽量不要拒绝那些与你不同的人。
太 15:24> 耶稣只到以色列家,那其他人又如何?
15:24 神的信息是赐给所有人的( 28:19 ;参诗 22:27 ;赛 56:7 ;罗 15:9-12 ),耶稣这话与此并没有冲突。耶稣说这句话的时候,正身处异邦向外邦人传道,在祂的工作中,也有许多时候服事外邦人。
耶稣只是简单地告诉这妇人,神首先让犹太人接受祂是弥赛亚,然后由他们把这个救恩信息传到世界各地(参创 12:3 )。耶稣并不是拒绝这个迦南妇人,可能是想试验她的信心,或者想把握这个机会,教导有关信心的功课──人人都可以得着信心。
太 15:29-31> 如何可以带人到耶稣跟前?你有这样行吗?
15:29-31 一大群人来到耶稣那里要求医治,祂都把他们治好。耶稣还能医治破碎的生命,我们可以带领受苦的人到祂面前。你知道谁需要耶稣的医治吗?你可以藉着祈祷或解释你心中盼望的缘由(参彼前 3:15 ),把他们带到耶稣那里,然后让基督医治他们。
太 15:32-39> 给五千人吃饱还不够展示祂的大能,难道要再来一次才成?
15:32-39 这次给四千人吃饱跟给五千人吃饱( 14:13-21 )是两件事(参可 8:19-20 ),这次是耶稣把事工扩展到外邦人中的开始。
太 15:33> 难关已过,一切随风散,再遇困难,同样困惑、失望,其实……
15:33 耶稣已经用过五个饼和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现在在类似的情况下,门徒却再次感到困惑。在困境中,我们何等容易在失望中认输,好像这些门徒一样,我们常常忘记了神过往看顾我们,现在也仍然看顾。在面对困境时,你要记住神曾经怎样看顾你,并信靠祂会再次工作。
15:39 马加丹位于加利利海西岸,亦称为大马努他(参可 8:10 ),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家乡。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表里一致(十五 1 ~ 20 )
.洗手的争论( 1 ~ 2 )
这几个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可能是应加利利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邀请,要窥探和审查耶稣的所作所为。“古人的遗传”是指历代着名文士对旧约律法所作的阐释、补充与引申,是法利赛人严格遵守的口传律法。根据摩西的律法,祭司必须先洗涤手脚才可进圣所供职。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将这原对祭司的吩咐推广至百姓的生活上去,而饭前洗手的规定,就是其中一种用来洁除礼仪上的污秽的方法。
.耶稣的驳斥( 3 ~ 9 )
耶稣指摘他们只顾恪守遗传,而使人违背了神的诫命。根据古人的遗传,许愿的律法比孝敬父母的律法更重要,所以在名义上献了给神的财物,便不能作其他用途,甚至连供养父母也不能例外。其实他们的教导是出于假虔诚,根本违反了神的旨意;这正应验了先知以赛亚指摘他同时代的人的说话。
.污秽的来源( 10 ~ 20 )
耶稣郑重说明,真正的污秽并非由食物而来,乃是由人内心的恶念而来;真正拦阻人的并非礼仪上的不洁,而是道德上的不洁。“凡栽种……拔出来”这句话,指出凡不属于神的人,自然要摒诸天国的门外。法利赛人故意对真理视而不见,结果只会导人于迷途。
耶稣不是一个盲目反对传统的人,因为传统未必全无可取之处。祂所指摘的,是那些因要沿袭传统而失却敬虔之真正意义的人。徒具敬虔的外表,但失去敬虔的内心,这就是假冒为善的表现。在你的日常生活和教会生活中,有否犯上这方面的错误?你曾否以敬虔为理由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祈祷 求主助我做一个表里一致的信徒。
胜过考验的信心(十五 21 ~ 39 )
.迦南妇人求助( 21 ~ 28 )
泰尔和西顿位于加利利以北,是地中海旁边、腓尼基境内的市镇;当时的泰尔、西顿和腓尼基的人,都被称为迦南人。“大卫的子孙”是指弥赛亚。从耶稣对门徒的答话中,可知门徒原先是提议耶稣照那妇人所求的给她,然后打发她离开。耶稣却有意试验她的信心,于是以谐谑的口吻来跟她交谈。按照犹太人的标准,外邦人只是狗,是不洁净的;“不要……狗吃”这句话,指出神的儿女既是犹太人而不是外邦人,所以只有犹太人才有优先的资格领受弥赛亚所赐的恩典。妇人虽明知自己是不配得恩典的外邦人,但她仍然对耶稣存坚定不移的信心,因此,她的女儿立刻得医治。
凭信心来到主面前的人,祂总不会丢弃任何一个。有时我们的祈求迟迟未蒙垂允,可能是由于祂要藉此熬炼我们,看看我们的信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都学习以坚定的信心来寻求主。
.医治病人( 29 ~ 31 )
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这时正取道外邦人聚居的低加波利境域。祂深切顾念人的软弱和痛苦,故使每一个在疾病折磨下的人都得奇妙的医治;神丰盛的慈爱再次向人表露无遗。“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这句话,也表明在这地方居住的都是外邦人。蒙恩的外邦人尚且晓得归荣耀给神,我们身为神的儿女,岂不更应时常因经历神的恩典而向神献上感谢和颂赞!
.四千人吃饱( 32 ~ 39 )
“筐子”是外邦人经常采用的绳制器具,容量比五饼二鱼的神迹中提及的“篮子”为大。,马加丹可能在加利利海的西面。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多个神迹,都是向外邦人施行的,显明神的福祉和恩惠,同样临到外邦人身上。
祈祷 求主助我越过困难去观看奇妙的作为。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15章 注释
15:1-20 使人污秽的事物
1 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可能是公会(见太26:59注)
派来审查耶稣言行的代表。
饭前洗手以涤除礼仪上的污秽,与「古人的遗传」,见
可7:3-4注。
3-6 法利赛人所敬奉的传统,反使人违背神的诫命。有关孝敬父母
的诫命串4, 5。
「作了供献」:是名义上给了神,不可容让别人使用的意思。
7-8 法利赛人的教导,是出於假虔诚。经文引自赛29:13。
10-20
在神面前,真正的污秽是人内心的恶念,而不是对食物与宗教礼仪的
失当。
13 「凡栽 ...... 出来」:不属於神的人自然无分於耶稣所引进的天
国。
14 法利赛人身为无知百姓的领导(参罗2:19),却对真理视而不见
,导人於迷。
15:21-28 迦南妇人的信
21 「推罗」、「西顿」:位於加利利以北,是地中海旁、非尼基
境内的市镇。
「迦南」:在此指非利基境(参可7:26)。
22 「大卫的子孙」:见太1:1注。
24 「以色列家迷失的羊」:见串19。
26 「狗」:指家中饲养的小犬。
「不好 ...... 狗吃」:见可7:27注。
28 「信心 ...... 大」:妇人明知自己是外邦人,不配得着帮助,但
仍坚信耶稣有能力赶鬼,并愿意对她稍施恩惠(见27)。
15:29-31 医治许多人
「离开 ...... 海边」:根据可7:31,耶稣取道外邦人聚居的低加波
利境域。
「归荣 ...... 的神」:可能在场者包括外邦人。
15:32-39 给四千人吃饱
37 「筐子」:绳制器具,大过14:20的「蓝子」。
「马加丹」:可8:10作「大玛努他」,地点不详。
思想问题(第15章)
1 法利赛人很着重古人的遗传。
为什麽耶稣要持相反的态度?
试检讨你的教会生活及日常的生活模式,看看有否因为沿袭传统
而失去敬虔的真正意义。
2 耶稣在15:4-5举例说明法利赛人的虚伪。
今天信徒会否以敬虔为理由而推卸自己的责任呢?
3 15:18-19对我们的思想和言行有什麽提醒?
信徒当如何培养好的心思?参罗12:2; 腓4:8-9。
4 耶稣起初不肯医治迦南的妇人,是否有种族歧视之嫌?
试比较 医治迦南妇人的女儿及百夫长的仆人(8:5-7)之异同。
5 你曾否因为自己或别人经历神的恩典而归荣耀给 呢?
(参15:31)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洁净与不洁净(十五 1-9 )
不论这段经文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困难与不清楚,它仍是整个福音书中最重要的段落之一。它代表耶稣正宗派犹太教的领袖间正面的冲突。第一句就很清楚的表明文士和法利赛人从耶路撒冷专程来到加利利,要向耶稣发问。这次的问题不一定带有恶意的。文士与法利赛人这一次并不是恶意的要找机会与耶稣纠缠,他们的确是感到困扰与詑异。因为这段经文的重要性不是在于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有个人的冲突,而是更进一步地指出在宗教上两种观点,以及对于上帝要求的不同看法的冲突。
在这观点之间并没有妥协的可能,也不能设法周施和解。一个存在,另一个就非除灭不可。因此在这段经文中孕育了历史上最重大的宗教竞争。要明了这件事,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犹太的法利赛人与文士的宗教背景。
我们在本段经文中看到 洁净与不洁净 整个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十分清楚,所谓洁净与不洁净的观念,与身体的清洁生无关,这完全是礼仪方面的事。一个人在洁净的条件之下,方能敬拜、接近上帝;不洁净的人就不可能敬拜,接近上帝。
这种不洁净是由于触摸某种人或物传染的。例如一位妇人若有血漏就算为不洁净,即使在正常的月经期间她也是不洁净的,她在生了小孩以后的一定时期是不洁净的。每一具尸体都是不洁净的,摸到尸体的人也成为不洁净。每一个外邦人都是不洁净的。
这种不洁净可以传递,也就是所谓有感染性。例如:一只老鼠碰到了一件陶器,这件器皿就不洁净,若非按礼节洗濯并使其洁净,凡盛在其中的东西都是不洁净的。结果是任何人摸了这件器皿就不洁净,吃或喝其中所盛的东西也成为不洁净。凡与这样吃喝过的人接触的人,也成为不洁净。
这不仅是犹太人的观念,其他的宗教也有这种看法,在印度的高阶级认为凡不属其阶级的人都是不洁的,若有人皈依了基督更是严重的不洁。伟大的印度基督徒披雷曼奈德在他的自传中告诉我们他的遭遇:他作了基督徒,他的家庭驱逐了他,有时他回去探望他的母亲,她虽然为了他的叛教而伤心,但仍然爱他。披雷曼奈德告诉我们:‘父亲一知道我在他白天上班的时候去看母亲,他就吩咐看门的兰罗布,他是一位健壮的内地人……不准我进到屋子里面来。’兰罗布被说服放松他的戒备。‘最后我的母亲说服子看门的兰罗布,才准许我到她面前。他们的偏见是如此之深,即使家里用的印度仆役,也不愿洗濯我母亲给我吃东西的盘子。有时我的姑母把恒河的水,或掺了牛粪的水洒在我所坐过的座位上,以求洁净。’披雷曼奈德是一个不洁的人,每一件他所摸过的东西都变为不洁了。
我们必须注意这种不洁与道德无关。触摸到某些物件就会产生不洁净,这种不洁净使人与人类社会及上帝隔离。好像是一种特别的力量或病菌,如同邪气那样挂在某些人或物上。为了使我们了解得多一点,可以记得即使在西方的文明之下,这种观念还没有完全绝迹,不过多半是相反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四叶的苜蓿(编注:一种植物),或一些金属或木头的咒诅物,或是认为一只黑猫,会带给人好运。
所以这是一个宗教上的观念,认为在宗教的立场要避免与某些东西接触,因为它们是不洁净的。如果已经有了接触,就必须依照洁净的礼仪,除去不洁。但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地来看这个问题。
进到人里面的食物(十五 1-9 )(续)
这些洁净与不洁净的律例具有更广泛的范围。它们规定了人可以吃与不可吃的东西。广义的说,所有的食物与蔬菜都是洁净的,但是律法对于有生命之物,规定得格外严格,利未记第十一章就是记载这些律例。
扼要地说来,动物类只有分蹄与反刍倒嚼的是洁净的,这就是犹太人不吃猪肉,兔肉或野兔肉的原因。凡自死动物的肉就不能吃(申十四 11 )。在任何情形之下,血必须要从尸体流尽,正宗派的犹太教徒,一直是从合乎犹太人律例的屠夫那里买肉,因为只有在这种地方才买得到经过这种处理的肉。普通的肥肉是可以吃的,但肾脏、肚腹与内脏的脂油,就是我们所谓的板油,不可以吃。至于海味方面,只能吃有翅有鳞的鱼,也就是说贝甲壳类,如龙虾等都不可以吃。所有的昆虫,除了在东方常吃的蝗虫以外,均属不洁。我们在动物类和鱼类中,有可吃与不可吃的标准。鸟类却没有这种标准,所以不洁与禁食的鸟类名单,记载于利未记十一章十三至廿一节。对于这一切,有一些可认出来的理由,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如下:
(一)拒绝摸尸体或吃自死动物的肉,可能与邪灵的信念有关。人们很容易相信,鬼就是住在这样的身体里面,并且可以从口中进入吃肉者的身体。
(二)在某些宗教中,认为有的动物是神圣的;例如埃及的宗教以猫与鳄鱼为神圣。犹太人以其他宗教所崇拜的动物为不洁净,倒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那种动物可能会当作是异教敬奉的偶像,所以是危险而不洁净的。
(三) 萧特 博士( Dr. Rendle
Short )在他最能帮助人的一本书圣经与现代医药中,提及从健康与生的观点来看,有些律例实际上是很有智慧的安排。 萧特 博士写道:‘不错,我们常常吃猪肉,兔肉和野兔肉,但是这些动物容易有寄生虫,除非把它们煮得很熟,吃就是危险的。猪是一种吃不洁的食物者,体内常有两种寄生虫,就是旋毛虫与条虫可以传入人体。按照英国目前情况,这一类的危险性自然很少,但在古时候的巴勒斯坦却十分危险,最好不要吃这种食物。’禁止吃有血的肉,由于犹太人认为血中有生命。这想法是很自然的,因为血流光了生命也衰微了。他们认为生命属于上帝,单单属于祂。这同一的观点也可以说明不吃脂油的原因,脂油是身体中最丰富的部分,而最好的应当归给上帝,因此有少数的禁止食物的律法尚属有理。
(四)但是有许多东西,野兽和动物为不洁的规定是毫无理由的。禁忌常常是无法解释的,他们简直是无法说明的迷信,认为有些活物与好运、恶运,或洁净、不洁净有关系。
这些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最大的困难与不幸乃是文士与法利赛人把它们当作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要服事上帝,要作虔诚的人,就要遵守这些律法。如果我们用以下的方式来说明,就可以看到这件事所发生的效果。禁吃兔肉或猪肉与禁止奸淫同为上帝的诫命,所以吃猪肉或兔肉,与勾引女子从事不合法的性交犯了同样的罪。宗教与外面的条例和规定混杂在一起,既然遵守外面的规条、律例,以及核对人是否做到都很容易办到,这些律例就变成正宗派犹太人的宗教了。
洁净的方法(十五 1-9 )(续)
现在我们到了研究这段经文特别有冲突的地方。避开一切礼仪上的不洁是不能做到的事。一个人自己可以不沾染不洁,但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街上所接触的人,到底洁净还是不洁净?只要碰一碰就会使他不洁净,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不洁净是传染的。因为在巴勒斯坦有外邦人,凡是外邦人脚底下新踏到的尘土都是不洁净的,因此这件事变得更为复杂。
为了抗拒这种不洁,便做出一套繁复的洗涤办法。这种洗濯方法是越来越复杂。首先要在早上起床时洗手,然后产生出一套圣殿内祭司所用的洗手方法,他们在吃自己的一份祭肉以前,必须如此洗手。后来正宗派的犹太教徒要求自己要与所有真正虔诚的教徒遵守这繁复的洗手方法。
厄德赛恩( Edersheim )在他所写的弥赛亚耶稣的生平与时代的书中,列出这最繁复的洗濯仪式。在餐前就要把使用的水瓶豫备好,至少需要一圆形木筒四分之一的水,也就是足够灌满一个半鸡蛋壳的水。首先把水倒在手指正面掌心向上的双手上,必须流到手背,直至腕关节;从腕关节滴下来,因为这水已为了接触过不洁的手变为不洁,如果这水再流回手指,就使手指再成为不洁了。这套过程还需要再重覆一次,双手背向上,手指往下,最后每一只手指用另一只手的拳头擦过以后就就是洁净了。一位严谨的犹太人不但在餐前遵守这些仪节,甚至每一道菜都要来一遍。
所以犹太正宗派的领袖向耶稣所提出来的问题是:‘你的门徒为何不遵守我们传统洗濯的礼仪?’
他们论到 古人的遗传 。犹太人认为律法有两部分, 成文的律法 记载于圣经之内。 口传的律法 ,包括历代的文士与专家们所增添的,如洗手的规定之类;这些增添的就是古人的遗传,他们认为与成文的律法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我们一定要记得这个显着的特点──正宗派的犹太教徒认为所有这些礼仪就是宗教,他们相信这是上帝对他们的要求。做到了这一切就是讨上帝的喜悦,成为一个善人。换而言之,这些洗手的礼仪被当作与十诫有同样的重要。宗教已经跟一批外在的条规合成一体。用某种方式洗手好像遵守‘不可贪婪’的试命一样。
为遵守人的律法而违背上帝的律法(十五 1-9 )(续)
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耶稣是用一个口传礼仪律法的例子,来说明遵守这样的律法,决非顺服上帝的律法,实际上倒是会与上帝的律法发生冲突。
耶稣说上帝的律法规定人应当考敬父母;然后祂接下去说,如果一个人说:‘这是献给上帝的礼物’,他就不必遵守孝敬父母的责任。我们若在马可礼音看到与这件事情相同的记载,就会看到‘各耳板’三个字。这模糊不清的经文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可以有两种意思,因为‘各耳板’具有两种意义:
(一) 各耳板 可以作为 供奉 或 献给 上帝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在贫穷与需要之中,如果这贫穷年老的父母前来要求儿子的帮助,这个人有一个办法可以逃避帮助父母的责任,就是正式地把他所有的金钱、产业奉献给上帝的圣殿,他的产业就成为 各耳板 ,专门奉献给上帝;然后他就对他的父母说:‘真是对不起,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我所有的都奉献给上帝了。’这人可以利用遵守礼仪的形式,来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他可以用文士的规定来废除十诫中的一条诫命。
(二) 各耳板 还有另一个意义,在此地发生问题的可能就是这第二个意义。‘各耳板’被用为一个誓言。一个人可以对他的父母说:‘ 各耳板 ,我要是有什么东西,一定会用来帮助你。’现在假定这个人的良心忏悔,假定他在忿怒,发脾气或激怒的刹那间拒绝了他的父母,假定他在这件事过去以后,较有善心与孝心,感到帮助父母终究是他的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任何一个有理任的人都会说这个人已经真实的悔改,他的回心转意真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现在准备要做一件正当的事,遵守上帝的律法。
但严格的文士会说:‘不行’‘我们的律法说,不可背誓。’他会引证民数记三十章二节:‘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要约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文士会根据律法辩称:‘你既起了誓,绝不可以背誓。’也就是说,文士把一个人束缚在一种因一时的情感冲动,在不留意之间所说的誓言上,实际上就是强迫一个人去破坏上帝与人类间更崇高的律法。
这就是耶稣的意思,祂意思说:‘你利用你们文士的解说和传统,竟强迫一个人不去孝敬他的父母,即使他自己悔改,并且看到更好的办法时,仍旧不放过他。’
当日的文士与法利赛人最奇怪与不幸的,就是他们实际上所作的与犹太人最伟大的教师的言论相违背。以利以谢拉比说:‘一个人为他父母的缘故,门是敞开的。’他的意思是说,若有任何人起了不孝敬他父母的誓言,后来反悔了,即使违反了他的誓言,改变他心意和采用另一种方式的门,依旧是敞开的。耶稣从不给人以不知道的真理,总是把上帝已经告诉人类的事来提醒他们,使他们可以明白祂的真理,这些事上帝早已告诉他们,他们早已知道却又忘记了,因为他们宁愿接受自己人为的繁文缛节,却不要上帝伟大单纯的律法。
这就是发生冲突与顶撞的地方,就是两种宗教与两种崇拜的较量。文士与法利赛人认为宗教就是遵守一些外表上的规条、律例与礼仪,例如在餐前正确的洗手方式等;这就是在人生的各方面严格地遵守一种外表的规条。而耶稣认为,宗教是一件内心深处的事,它是发自超乎律法的同情与仁慈的事。
文士与法利赛人认为崇拜就是仪式和礼仪,而耶稣认为崇拜就是洁净的心灵与爱心的生活。这就是冲突。这种冲突今天依然存在。崇拜是什么?即使在今天还是有许多人说,若不是一位具有使徒所承继的权柄,并经封立的祭司,在一所成圣的建筑物中主持的仪式,单单按照教会定规的仪式所举行的,并不是崇拜。而这一切都是外表的东西。
崇拜最伟大的定义之一,是由汤朴威廉( William Temple )所定规的:‘崇拜是藉上帝的圣洁来苏醒良心,以上帝的真理来喂养人的头脑,以上帝的美善来洗濯人的想像,使人的心向上帝的爱敞开,把意志奉献给上帝的旨意。’我们若因文士与法利赛人的盲目而吓一跳,若因他们对外在礼仪的坚持而震惊,就必须留意,免得我们在自己的方式之下犯了同样的罪。宗教决不能建立在任何的礼仪或仪式上,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个别的关系上。
真正的良善与真正的邪恶(十五 10-20 )
耶稣所说的话中,使犹太人最为惊骇的,就是这一番话。因为它不但定了文士与法利赛人的宗教为有罪,实际上也是扫灭了大部分的利未记。这不但违背了古人的遗传,而且也违背了经典的本身。耶稣的话取消了旧约中一切食物的律例。这些食物的律例仍然可能是合乎健康、生、常识与医学的智慧,但却没有法子把它们当作是宗教上的事。自此以后、耶稣定规,一个人遵守礼仪到什么地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情形。
无怪乎文士与法利赛人惊异万状,耶稣的这番话等于就是把他们宗教的根本,从他们脚下连根铲除,不但是足以惊讶,也是革命。如果耶稣是对的,他们整个的宗教原理就是错了。他们把宗教与守律例、条规讨上帝的喜悦混为一谈,把信仰和那些所谓的洁净与不洁、进食与餐前洗手的礼仪等混为一谈。耶稣是确定宗教和人的心合成一体,而且坦白地说,那些文士与法利赛人的规例,与宗教毫无关系。耶稣说法利赛人是不知上帝道路、瞎眼的领路者,人要是跟随了他们,只有偏离正道,掉进坑里。耶稣的见解实在是再正确没有了。
(一)宗教若在于外表的条规与遵守仪式,就是包含两种意思。它实在 太容易 了。不吃某种食物,以及在某种方式之下洗手,比之与饶恕那不可爱与不能爱的,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安逸与娱乐去帮助那需要的人等等,实在是容易得多。
我们还没有完全领会这个教训。经常上教会,慷慨地奉献给教会,参加查经班都是外表的事,它们是走向宗教的道路,但它们并不是宗教。
我们总要常常提醒自己,宗教在乎个人的关系,在乎对上帝和待人的态度。
而且假如宗教只在乎外表的遵守,就完全领人 走入迷途 。许多人在外表上毫无瑕疵,但是在他的心里存有最恶毒与败坏的意念。耶稣的教训是说,一切世上外表条文的遵守,并不能救赎一颗充满了骄傲、恶毒与情欲的心。
(二)耶稣的教训是说一个人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心。‘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他们必得见上帝。’(太五 8 )伯仁斯( Burns )在‘致戴维的信’中写道:
‘总是内心的部分,才决定是或非。’
上帝所关心的并不是我们 如何 行,而是我们 为何要行 ;并不是在乎我们 实际所行 的,而是我们 内心盼望 的。正如阿奎那( Aquinas )曾说:‘人是看行为,上帝是看内心。’
按照耶稣的教训──这教训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罪──无人能因遵守外表的律例和规则自称为善,惟有在他内心清洁的时候,才能自称为善。这个事实也是骄傲的尽头,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能说:‘上帝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的原因。
信心的考验与答覆(十五 21-28 )
本段经文具有极丰富之含意。它描述耶稣在巴勒斯坦及犹太区域以外,惟一的一次事迹,实在是有无比的趣味。这段经文最有意义的就是豫告福音将要传遍全地,它向我们表明一切障碍的结束。
这是耶稣故意隐退的时间。结局将至,耶稣希望在它来到以前,可以有一段安静准备的时间。虽然有个目的在祂的心里,但祂主要的并不是为自己作准备,而是盼望他能有一点时间教导并准备祂的门徒,迎接十字架的日子。有许多事祂必定要告诉他们,也必须迫使他们了解。
在巴勒斯坦已经没有一处地方,可以让祂有私下安静的时间,无论祂到什么地方,众都会找到祂。因此祂向北行经过加利利,来到腓尼基人居住的推罗西顿地方。在这个地方,祂至少可以有一段时间不会受到法利赛人与文士恶意的仇恨,与众人危险的拥护,因为没有一个犹太人愿意跟祂到外邦人的地区。
这段经文向我们表明耶稣在末期的混乱尚未来到以先,要找一段安静的时间。这并不是一幅耶稣逃避的图画,而是耶稣沉地准备祂自己与门徒,应付摆在前头的最后决战的一幅图画。
可是即使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耶稣还是免不了遇见人类迫切需要的呼求。有一位妇人的女儿生了很重的病,她一定听见过耶稣能够施行奇事,她就跟祂和祂的门徒,迫切地发出求助的呼声。起初耶稣似乎对她并不注意,门徒倒有些困窘。‘把她所要的给她,’他们说:‘打发她走吧!’门徒的反应并不是真实的同情,相反,他们认为妇人是讨厌的人,他们盼望越快赶走她越好。为了要赶走一个讨厌的,或可能令人生厌的人而答应他的要求,是一种很普通的反应,但它与基督出于爱心、怜悯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然而耶稣在此地有一个困难。我们丝毫也不疑惑祂对这位妇女动了慈心;但她是一个外邦人,不但外邦人,还是属于迦南族的人。迦南族的人与犹太人有世仇。在当时,或不久以后,约瑟夫写道:‘在腓尼基人之中,推罗人对我们最有恶感’。我们已经看到,耶稣若要有任何工作的果效,祂必须像一位有智慧的将军那样地限制祂的目标。因此祂的工作必须从犹太人中间开始。在这里却有一个外邦人呼求祂的怜悯,耶稣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必须唤醒这妇人心中真实的信心。
因此耶稣最后转过身来对她说:‘不好拿儿女的饼给狗吃。’称一个人为狗是一种极度的侮辱。犹太人以骄傲、侮慢的态度说:‘外邦的狗’,‘异教的狗’;后来又说:‘基督徒的狗’。在那些日子,狗是街上肮脏的吃腐物的动物──瘦弱,野蛮,常患疾病。可是要记得两件事;第一说话时的声调与表情是最有关系的。即使一件很困难的事也可以在说的时候带缓和性的笑容。我们可以笑称一位朋友为:‘一个老坏蛋’,‘一个无赖’,那充满了情感的语调可以除去一切的恶意。我们可以十分确定耶稣脸上的笑容与祂眼中的同情消除了这句话中的苦毒与侮辱。
第二、所用的狗字是( kunaria ),并不是街上的狗,是家庭中所宠爱的小狗,跟在街道上徘徊、在粪堆里打转的最低级的狗大有区别。这妇人是一位希腊人,从她希腊人的急智中,她马上就看出来了。‘不错,’她说:‘但是狗也吃她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渣儿。’这不屈不挠的信心,使耶稣的眼中闪耀喜乐的光彩,祂给她祝福并将她所切望的医治赐给她。
鸁得福祉的信心(十五 21-28 )(续)
我们必须要留意几件与这位妇人有关的事:
(一)第一件最重要的是她 有爱 。正如本革勒( Bengel )论到她说:‘她将儿女的痛苦,当作是自己的痛苦。’她也许是一个异教徒,但在她心中有对她孩子的爱,永远反映出上帝对祂子民的爱。这爱使她接近这位陌生人;爱使她接受祂的静默,依然不断地恳求;爱使她忍受这明显的拒绝;爱使她看见耶稣言语之外的同情。这位妇人心中的动力就是爱,再也没有比爱更坚强,更与上帝接近。
(二)这位妇人 有信心 。(甲)这是她与耶稣接触而 增长的信心 。她开始称祂为 大的子孙 ,这是一个尊敬人一般的名称,把耶稣当作是伟大有能力的行奇事者,但是这个称呼只是以属世的能力和荣耀的眼光来看耶稣。在她看来她是到一位伟大有力量的人面前求赏赐,她好像到一位魔术师面前那样,带一些迷信而来。但最后她称耶稣为 主 。
看起来好像耶稣强迫她来仰望祂自己,在祂的里面有一种无法用属世的名称来表达的、属灵的东西。这就是耶稣在赐给她所求以先,盼望她能够觉悟了解的。祂要她明白 向一个伟人的要求 ,必须转变成 对永生上帝的祈求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妇人与基督相遇以后,她的信心增长,终于虽含糊,却真正看见祂的真相。(乙)它是一种 崇拜 的信心。她是以跟随为开始,以跪拜为结束;以要求为开始,以祈求为结束。每当我们来到基督面前,我们首先要崇敬祂的尊荣开始,然后再提出我们的需求。
(三)这位妇人具有 不屈不挠的坚忍 。她永不灰心。有许多人的祈祷实在是因为他们不愿失去一个机会,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相信祈祷,他们只感到,可能会有某些事情发生,他们不愿失去一个机会。这位妇人前来,不是因为耶稣是一位可能的帮助者,而是她惟一的盼望。她带热诚的盼望,迫切的需要,永不灰心地来到耶稣面前。这位妇人的祈祷具有效率最高的条件── 她是在极度的迫切之中 。祈祷对于她并不是一种仪式,而是她灵魂中热切盼望的倾诉,使她感觉到她不能──决不会──也不可以,得否定的答覆。
(四)这位妇人有 喜乐的恩赐 。她是在困难之中,也是在热诚的迫切之中,可是她还能笑。她有一颗阳光普照的心。上帝喜爱欢乐的信心,具有这种信心的人,眼中永远带有希望的光辉,这带笑容的信心,能够照明幽暗。
这位妇人带给基督一种高贵与勇敢的爱,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心直至最后俯伏在上帝面前敬拜,从永不失败的盼望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忍,还有那永远不会消失的喜乐。这种信心使她的祈祷不能不获得答应。
生命之粮(十五 29-39 )
我们早已看到当耶稣动身往腓尼基境内去的时候,祂是故意安排一段隐退与休息的时间,使祂可以和祂的门徒为摆在前头的日子准备自己。福音书的一个难处,就是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确定时日的指示,我们自己必须藉故事中所给我们的暗示去找。当我们按照这些暗示去找的时候,就会发现耶稣与门徒隐退的时间,比我们想像的要长得多。
当耶稣使五千人得饱的时候(太十四 15-21 ;可六 31-44 ),我们念到他们是坐在草地上,所以它是指春天,因为在热带地方只有春天的草才是绿的(太十四 19 ;可六 39 )。在祂与文士和法利赛人讨论之后,祂就退到推罗西顿境内去(可七 24 ;太十五 21 )。这段路程靠步行是不算短。
为了以后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必须再回头来翻马可福音,在七章卅一节,希腊文正确的翻译是:‘离开推罗以后,祂经过西顿,沿低加波利海岸,来到加利利。’这样的旅程十分奇怪,西顿在推罗的 北边 ,加利利海是在推罗的 南边 ,低加波利是希腊十城的联邦,在加利利海的 东边 。也就是说,耶稣为了要往 南边 去却往 北走 ,正像是从三角形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祂却绕过第三端一样。正如从厦门到香港经过福州,或从日本到朝鲜经过新加坡一样。显示耶稣在尽量故意的拉长祂的路程,使祂未走向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段路程以前,有一段时间能够跟门徒在一起。
最后祂来到低加波利,我们从马可福音中(七章卅一节)念到这段经文所记载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得到第二点暗示,这一次当祂吩咐众人坐下,他们都坐在地土( epi te{n ge{n )此时正值炎夏,青草都晒焦了,只留下光秃的地面。也就是说,耶稣这次北上的路程, 差不多走了六个月 ,我们不知道在这六个月的期间发生些什么事,但我们可以确定,这是门徒生命中最重要的六个月,因为耶稣在这段期间重地教导并指示他们,又使他们的心窍向真理开启。在试炼尚未来到以前,门徒有六个月的时间与主同在一起,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有许多学者认为五千人吃饱与四千人吃饱,是一件事情的两种记载,其实并不是如此。按我们看来日期已经不同,第一件事发生在春天,第二件事发生在夏天。人与地点都不相同,在本段经文中,使四千人吃饱的事发生在低加波利。低加波利实在是十座城的意思,这地方是希腊十个自由城松懈的联邦。这一次有许多外邦人在场,可能外邦人比犹太人还要多,这个事实也解释了在卅一节中的一句古怪的话:‘他们就归荣耀给 以色列的上帝 。’外的众,认为这是以色列上帝权能的显明。另有一点希奇的小差别,在五千人吃饱以后,收拾零碎的篮子称为 kophinoi ;在四千人得饱的事上,他们称篮子为 sphurides 。 kophinos 是一种犹太人时常携带的窄颈而呈水壶状的篮子,因为犹太人惟恐勉强去吃外邦人的手摸过的食物,他们常常带自己的食物。 sphuris 很像一只有盖的大篮子,甚至可以把一个人装在里面,这是外邦人所用的一种篮子。
这故事的奇妙就是在这些医治与饥饿者得饱之中,我们看到耶稣对外邦人的怜悯与同情。这是豫告上帝的粮不限赐给犹太人的标记,外邦人也可以分享到这位赐生命之粮的主。
耶稣的恩惠(十五 29-39 )(续)
我们在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到耶稣基督的恩惠与纯全的仁慈充份的表露,我们看到祂满足了人类每一种的需要。
(一)我们看见祂治愈身体的 无能 。瘸腿的、残癈的、瞎眼的、耳聋的,凡来到主的脚前,都得到了医治。耶稣无限关心世界上身体有痛苦的;凡是带给人健康和医治的人,就是作了耶稣基督的工作。
(二)我们看到祂关心 疲乏 的人。人会疲乏,而祂要加强他们的脚力,使他们能够奔跑前面漫长艰苦的道路。耶稣极度关怀世上的旅客与劳力的人,关怀眼困倦、手疲乏的人。
(三)我们看到祂使饥饿者得到 饱足 。我们看到祂把祂所有的分给他们,解除他们身体的饥饿与需要。耶稣对于人的身体有无限的关心,如同祂关心他们的灵魂一样。
我们在这里看到上帝的权能与同情流露出来满足了人类许多的需要。
范德赛恩在论到这一件事时有一种可爱的思想。他说,在耶稣工作的三个阶段中,祂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以给予百姓饱足为结束。首先给五千人得饱,结束了祂在加利利的工作;因为从此以后,耶稣不再到加利利去从事教导、传道与医治的工作。第二、祂给四千人得饱,作为祂越过巴勒斯坦的疆界,首先在推罗和西顿的区域,然后在低加波利,向外邦人简短工作的结束。第三、也就是最后,是在耶路撒冷的最后晚餐,这是耶稣的肉身住在人中间,最后的一段日子。
第15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五·污秽从心而生(一五1~20)
论者常有指出,马太的前部分没有按时间的先后次序记述事情。但从第十四章到尾,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按发生的先后来记述。
第十五章出现了一个时代上的次序。首先,法利赛人和文士不绝的争论和口角(参看第1至20节)正好预言以色列对弥赛亚的拒绝。第二,迦南妇人的信心(参看第21至28节)可比作福音在现今的时代要传到外邦人的地方。最后,有庞大的群众得治愈(参看第29至31节)和四千人得以喂饱(参看第32至39节)这两件事正指出千禧年时普遍的康泰和繁华。
一五1,2 法利赛人和文士毫不留情,要设法陷害耶稣。他们一团人从耶路撒冷被差派去控诉耶稣的门徒,指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洗手,犯了古人的遗传。
为要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先查看经文,明白甚么是洁净与不洁净,又必须明白法利赛人指的洗手是甚么回事。洁净与不洁净的概念可追溯到旧约时代。门徒被控诉不洁净,是仪式上的问题。假如有人触及死尸,就仪式上来说,他便是不洁净──即犯了礼仪,不适宜敬拜神。他必须按神的律法,先参与一个仪式,让自己洁净了,方能来到神面前。
而古人更把传统习俗加进这个使人洁净的仪式中。例如,他们坚持在吃饭前,犹太人必须先透过繁琐的步骤洁净自己。他们不但要洗手,连手臂至肘部也要洗。若有人曾到市场,便要行沐浴的仪式。因此,法利赛人批评门徒,指他们没有按犹太传统,行繁琐的洁净仪式。
一五3~6 主耶稣提醒祂的批评者,他们因着古人的遗传,而犯了神的诫命。律法吩咐人要孝敬父母,包括供应他们经济上的需要。但文士和法利赛人(并很多其它人)都不想花钱供养年老的父母,就利用传统,推却应有的责任。当父母向他们求助时,他们却这样说,“我已经把用来供给你们的钱奉献给神了,所以我没有钱给你们了。”他们这样藉词,便推卸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持了。跟从这种荒唐的传统,便是废弃神的话,没有按神的吩咐关心父母了。
一五7~9 他们狡滑地歪曲神的话,正应验了以赛亚书二十九章13节的预言。他们假装用嘴唇尊敬神,但心却远离神。他们的敬拜是徒然的,因为他们视人的传统比神的话更重要。
一五10,11 耶稣转向众人,宣布重要的消息。祂断言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秽人。我们很难领会这种革命性的言论。根据利未的条例,入口的会污秽人。犹太人禁止吃一切倒嚼或分蹄的动物,此外,没有翅和鳞的鱼都不可吃。神给了详细的指示,说明甚么是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
颁布律法的主已铺了路,好废除整个仪式上关于污秽的条例。祂说门徒没洗手吃食物并不能污秽他们。相反,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才是真正的污秽。
一五12~14 祂的门徒告诉耶稣,说法利赛人……不服耶稣的话。耶稣把法利赛人比作不是由神栽种的植物。他们不是麦子,而是稗子。他们和他们的教训要连根拔起,即被毁掉。然后祂补充说:“任凭他们罢。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虽然他们声称是属灵事情的权威,但其实他们对属灵的事不过如瞎子,和他们所带领的人无异。所以带领的和跟从的都不免要掉在坑里。
一五15 耶稣对洁净与不洁净食物的教训,和门徒一向听的完全相反,令他们疑惑不解。这教训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一个比喻,是隐晦不明的。彼得要求耶稣向他们解释,正好表达了他们不明白耶稣的教训。
一五16,17 主初时很奇怪他们为何仍不明白。祂解释说,真正的污秽不是肉体上的污秽,而是道德上的污秽。可吃的食物本身并没有洁净或不洁净的。其实,物质本身并非罪恶;但过分沉溺于物质便不对了,人类吃的食物入了口,运到肚子里消化,然后把不消化的废物落在茅厕里。整个过程并不涉及道德问题,不过是身体功能的运作而已。到今天,我们知道“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四4,5)当然,这里提到的不是有毒的植物,而是神为人所预备的食物。一切的食物都是美好的,我们也应当以感谢的心享用。假如有人对一些食物敏感,或不能忍受某些食物,便不应进食这类食品。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肯定神是用食物来供应我们身体需要的。
一五18 若污秽的不是食物,那么甚么才是污秽的?耶稣回答:“……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心里不是指供应血液的心脏,而是指人污秽的动机和欲念。人的道德本相随从他心里不正当的意念,然后是苦毒的话语,再从邪恶的行为显露出来。
一五19,20 污秽人的事物包括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和谤讟(希腊文的“谤讟”包括诋毁某人)。
法利赛人和文士极之拘泥于洗手洁净的仪式,以此虚饰其表,然而他们的真实生活却一败涂地。他们专注微不足道的事,却轻忽真正重要的事。他们批评门徒,说他们不守传统习俗,然而这传统却不是神心意要人守的;相反,他们竟然设计杀害神的儿子,并且犯了第19节中所说的一切罪。
六·外邦女子因信心得祝福(一五21~28)
一五21,22 耶稣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那地方位于地中海岸边。我们知道这是祂自公开传道以来,唯一次不在犹太境内的。在腓利基,有一个迦南妇人请祂医治她女儿,因为她女儿被鬼附着。
我们必须知道这女人并非犹太人,她是外邦人,没有被神拣选,是不道德的族类。约书亚曾带领以色列民攻打迦南地,但因以色列的不顺服,没有消灭所有迦南人,于是便有部分迦南人得以尚存,而这妇人便是迦南族生还者的后裔。因为是外邦人,不是神在地上拣选的民,她的身分令她不能享有特殊的权利。她是异族人,没有盼望。处于这种地位,她没有资格要求神或弥赛亚甚么。
她对耶稣说话时称呼耶稣是主,是大卫的子孙。这个名是犹太人给弥赛亚的称呼。虽然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但外邦人没有权利靠近祂。所以,耶稣起初并没有响应那妇人。
一五23 门徒进前来,求他……打发他走,因为他们觉得她很讨厌。但对耶稣来说,那妇人却是信心的典范,她会乘载耶稣的恩典,并且彰显祂的荣美。不过,祂必须先验证她的信心和指教她!
一五24,25 他提醒她,说祂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不是到外邦人那里,更不是到迦南人那里。对于耶稣明显的拒绝,她并没有退缩。她没有再说大卫的子孙,而向耶稣敬拜说,“主阿,帮助我。”既然她没有犹太人的身分去见耶稣,就以受造物的身分去朝见创造者。
一五26 为了进一步验明她的信有多真,耶稣说不好把给犹太儿女吃的东西,用来喂外邦的狗。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番话很刺耳。但必须谨记,耶稣这番话就好比外科医生用的解剖刀,作用不是要伤害,而是要医治。她是外邦人。犹太人鄙视外邦人,把他们比作吃腐肉的狗,这些狗在街上徘徊,搜索食物的碎屑。可是,耶稣在这里的用词是指细小的宠物狗。祂的问题其实是,“她知不知道自己连祂最小的怜悯,也不配得?”
一五27 她的回答是可夸赞的。她完全同意耶稣的描述。是的,她是不配的外邦人,但她把自己投向耶稣的怜悯、慈爱和恩典。她实在地说,“你说的对!我不过是桌底下其中一头小狗。但我看到碎渣儿间中会从桌子上掉下来。你可否让我得着一些碎渣儿?我的确不配你医治我的女儿,但我恳求你,请你向你其中一个不配的受造物施予怜悯。”
一五28 耶稣称赞她的信心是大的。不信的儿女并不饥饿要吃食物,但这自称为“狗”的却呼喊求食物。因着信心,那妇人便得着所求的:她的女儿立刻就好了。我们的主从远处医治了这位外邦人的女儿。这表示祂现在的事奉是在神的右边,当祂古时拣选的民全国暂时被搁置一旁时,却要在这时代向外邦人赐下属灵的医治。
七·耶稣医治众多有病的人(一五29~31)
我们从马可福音七章31节知道主离开了推罗,向北往西顿,然后朝东走过约但河,从南面经过低加波利。祂在加利利海附近医好了瘸子、瞎子、哑吧、有残疾的和其它病人。众人十分希奇,都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那里很明显是外邦人的地方。那些民看耶稣和祂的门徒同属以色列,正确地推断出以色列的神在他们中间作工。
八·给四千人吃饱(一五32~39)
一五32 粗心大意(或喜欢批判的)的读者或会把耶稣喂饱五千人的事与这次的事混为一谈,认为圣经重复了事情,相同事情的叙述有矛盾和出入。其实,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它们互相补足,而不是互相矛盾。
众人跟从了耶稣三天,粮食已缺。耶稣不会让他们饿着肚子离去,因为恐怕他们在路上支持不住。
一五33,34 祂的门徒又一次为喂饱这大群人而忧心忡忡,认为要喂饱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他们只有七个饼和几条小鱼。
一五35,36 就如上次面对五千人一样,耶稣吩咐众人坐下。祂祝谢了,擘开饼和鱼,递给门徒,让他们分给众人。祂期望门徒作他们有能力作的事,然后祂会介入,完成他们无力作的事。
一五37~39 众入吃饱以后,剩下的食物装满了七个筐子。喂饱的人数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见这两次喂饱群众的神迹中,其统计数字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太一六8~12)。圣经中的每一细节都附有独特意义。我们的主叫众人散去后,便上船往马加丹,即加利利海的西岸。
马太福音注释 15:6
借 着 遗 传: 有
些 法 利 赛 人 因 着 人 的 传 统 观 念 和 遗 传 而 废 掉 神 的 诫 命。 今 天 的 基 督 徒 必 须 非 常 谨 慎, 不 能 因 着
传 统、 公 众 舆 论 或 当 今 的 文 化 模 式 而 “ 废 了 神 的 诫 命 ( 或 ‘ 话 ’) ” , 否 则 就 是 陷 在
法 利 赛 人 和 犹 太 首 领 的 罪 中 了 ( 参 可 7:8 注 ) 。
15:8
心 却 远 离 我: 参 可 7:6 注。
15:11
出 口 的 乃 能 污 秽 人: 参 可 7:18 注。
15:19
从 心 里 发 出 来 的: 参
可 7:21 注。
15:28
你 的 信 心 是 大 的: 持
守 真 实 信 心 的 意 思 是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都 信 靠 神 且 对 神 忠 心, 即 使 在 遭 遇 极 大 患 难, 不 蒙 眷 顾 或 祷
告 未 蒙 垂 听 时 亦 能 如 此。 这 就 是 信 心 的 “ 试 验 ”
( 路 18:1~7 ;彼 前 1:7 ; 参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五.污秽从心而生(一五 1 ~ 20 )
论者常有指出,马太的前部分没有按时间的先后次序记述事情。但从第十四章到尾,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按发生的先后来记述。
第十五章出现了一个时代上的次序。首先,法利赛人和文士不绝的争论和口角(参看第 1 至 20 节)正好预言以色列对弥赛亚的拒绝。第二,迦南妇人的信心(参看第 21 至 28 节)可比作福音在现今的时代要传到外邦人的地方。最后,有庞大的群众得治愈(参看第 29 至 31 节)和四千人得以喂饱(参看第 32 至 39 节)这两件事正指出千禧年时普遍的康泰和繁华。
一五 1 , 2 法利赛人和文士 毫不留情,要设法陷害耶稣。他们一团人 从耶路撒冷 被差派去控诉耶稣的 门徒 ,指他们吃饭的时候不洗 手 ,犯了 古人的遗传 。
为要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先查看经文,明白什么是洁净与不洁净,又必须明白法利赛人指的洗手是什么回事。洁净与不洁净的概念可追溯到旧约时代。门徒被控诉不洁净,是仪式上的问题。假如有人触及死尸,就仪式上来说,他便是不洁净──即犯了礼仪,不适宜敬拜神。他必须按神的律法,先参与一个仪式,让自己洁净了,方能来到神面前。
而古人更把传统习俗加进这个使人洁净的仪式中。例如,他们坚持在吃饭前,犹太人必须先透过繁琐的步骤洁净自己。他们不但要洗手,连手臂至肘部也要洗。若有人曾到市场,便要行沐浴的仪式。因此,法利赛人批评门徒,指他们没有按犹太传统,行繁琐的洁净仪式。
一五 3 ~ 6 主耶稣提醒祂的批评者,他们因古人的 遗传 ,而犯了 神的诫命 。律法吩咐人要 孝敬 父母,包括供应他们经济上的需要。但文士和法利赛人(并很多其他人)都不想花钱供养年老的父母,就利用传统,推却应有的责任。当父母向他们求助时,他们却这样说,“我已经把用来供给你们的钱奉献给神了,所以我没有钱给你们了。”他们这样藉词,便推卸在经济上对父母的支持了。跟从这种荒唐的传统,便是废弃神的话,没有按神的吩咐关心父母了。
一五 7 ~ 9 他们狡滑地歪曲神的话,正应验了 以赛亚 书二十九章 13 节的预言。他们假装 用嘴唇尊敬 神,但 心却远离 神。他们的敬拜是徒然的,因为他们视人的传统比神的话更重要。
一五 10 , 11 耶稣转向 众人 ,宣布重要的消息。祂断言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秽人。 我们很难领会这种革命性的言论。根据利未的条例,入口的会污秽人。犹太人禁止吃一切倒嚼或分蹄的动物,此外,没有翅和鳞的鱼都不可吃。神给了详细的指示,说明什么是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
颁布律法的主已铺了路,好废除整个仪式上关于污秽的条例。祂说门徒没洗手吃食物并不能污秽他们。相反,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才是真正的污秽。
一五 12 ~ 14 祂的 门徒 告诉耶稣,说 法利赛人……不服 耶稣的话。耶稣把法利赛人比作不是由神栽种的植物。他们不是麦子,而是稗子。他们和他们的教训要连根拔起,即被毁掉。然后祂补充说: “任凭他们罢。他们是瞎眼领路的。” 虽然他们声称是属灵事情的权威,但其实他们对属灵的事不过如瞎子,和他们所带领的人无异。所以带领的和跟从的 都 不免 要掉在坑里 。
一五 15 耶稣对洁净与不洁净食物的教训,和门徒一向听的完全相反,令他们疑惑不解。这教训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一个 比喻 ,是隐晦不明的。 彼得 要求耶稣向他们解释,正好表达了他们不明白耶稣的教训。
一五 16 , 17 主初时很奇怪他们为何仍不明白。祂解释说,真正的污秽不是肉体上的污秽,而是道德上的污秽。可吃的食物本身并没有洁净或不洁净的。其实,物质本身并非罪恶;但过分沉溺于物质便不对了,人类吃的食物 入 了 口 , 运到肚子里 消化,然后把不消化的废物 落在茅厕里 。整个过程并不涉及道德问题,不过是身体功能的运作而已。到今天,我们知道“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四 4 , 5 )当然,这里提到的不是有毒的植物,而是神为人所预备的食物。一切的食物都是美好的,我们也应当以感谢的心享用。假如有人对一些食物敏感,或不能忍受某些食物,便不应进食这类食品。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肯定神是用食物来供应我们身体需要的。
一五 18 若污秽的不是食物,那么什么才是污秽的?耶稣回答:“ ……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心里 不是指供应血液的心脏,而是指人污秽的动机和欲念。人的道德本相随从他心里不正当的意念,然后是苦毒的话语,再从邪恶的行为显露出来。
一五 19 , 20 污秽人的事物包括 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 和 谤讟 (希腊文的“谤讟”包括诋毁某人)。
法利赛人和文士极之拘泥于洗手洁净的仪式,以此虚饰其表,然而他们的真实生活却一败涂地。他们专注微不足道的事,却轻忽真正重要的事。他们批评门徒,说他们不守传统习俗,然而这传统却不是神心意要人守的;相反,他们竟然设计杀害神的儿子,并且犯了第 19 节中所说的一切罪。
六.外邦女子因信心得祝福(一五 21 ~ 28 )
一五 21 , 22 耶稣 退到 推罗西顿的境内 ,那地方位于地中海岸边。我们知道这是祂自公开传道以来,唯一次不在犹太境内的。在腓利基,有一个迦南妇人请祂医治她 女儿 ,因为她女儿 被鬼附 。
我们必须知道这女人并非犹太人,她是外邦人,没有被神拣选,是不道德的族类。约书亚曾带领以色列民攻打迦南地,但因以色列的不顺服,没有消灭所有迦南人,于是便有部分迦南人得以尚存,而这妇人便是迦南族生还者的后裔。因为是外邦人,不是神在地上拣选的民,她的身分令她不能享有特殊的权利。她是异族人,没有盼望。处于这种地位,她没有资格要求神或弥赛亚什么。
她对耶稣说话时称呼耶稣是 主 ,是 大卫的子孙 。这个名是犹太人给弥赛亚的称呼。虽然耶稣是 大卫的子孙 ,但外邦人没有权利靠近祂。所以,耶稣起初并没有回应那妇人。
一五 23 门徒进前 来, 求他……打发他走 ,因为他们觉得她很讨厌。但对耶稣来说,那妇人却是信心的典范,她会乘载耶稣的恩典,并且彰显祂的荣美。不过,祂必须先验证她的信心和指教她!
一五 24 , 25 他提醒她,说祂奉差遣,不过是到 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那里去,不是到外邦人那里,更不是到迦南人那里。对于耶稣明显的拒绝,她并没有退缩。她没有再说大卫的子孙,而向耶稣敬拜说,“ 主阿,帮助我。 ”既然她没有犹太人的身分去见耶稣,就以受造物的身分去朝见创造者。
一五 26 为了进一步验明她的信有多真,耶稣说 不好 把给犹太儿女吃的东西,用来喂外邦的 狗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番话很刺耳。但必须谨记,耶稣这番话就好比外科医生用的解剖刀,作用不是要伤害,而是要医治。她是外邦人。犹太人鄙视外邦人,把他们比作吃腐肉的狗,这些狗在街上徘徊,搜索食物的碎屑。可是,耶稣在这里的用词是指细小的宠物 狗 。祂的问题其实是,“她知不知道自己连祂最小的怜悯,也不配得?”
一五 27 她的回答是可夸赞的。她完全同意耶稣的描述。是的,她是不配的外邦人,但她把自己投向耶稣的怜悯、慈爱和恩典。她实在地说,“你说的对!我不过是桌底下其中一头小 狗 。但我看到 碎渣儿 间中会从 桌子上掉下来 。你可否让我得一些碎渣儿?我的确不配你医治我的女儿,但我恳求你,请你向你其中一个不配的受造物施予怜悯。”
一五 28 耶稣称赞她的 信心是大的 。不信的儿女并不饥饿要吃食物,但这自称为“狗”的却呼喊求食物。因信心,那妇人便得所求的:她的女儿立刻 就好了 。我们的主从远处医治了这位外邦人的女儿。这表示祂现在的事奉是在神的右边,当祂古时拣选的民全国暂时被搁置一旁时,却要在这时代向外邦人赐下属灵的医治。
七.耶稣医治众多有病的人(一五 29 ~ 31 )
我们从马可福音七章 31 节知道主离开了推罗,向北往西顿,然后朝东走过约但河,从南面经过低加波利。祂在加利利海附近医好了 瘸子、瞎子、哑吧、有残疾的 和其他病人。众人十分希奇,都 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 \cs8 。那里很明显是外邦人的地方。那些民看耶稣和祂的门徒同属以色列,正确地推断出 以色列的神 在他们中间作工。
八.给四千人吃饱(一五 32 ~ 39 )
一五 32 粗心大意(或喜欢批判的)的读者或会把耶稣喂饱五千人的事与这次的事混为一谈,认为圣经重复了事情,相同事情的叙述有矛盾和出入。其实,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它们互相补足,而不是互相矛盾。
众人 跟从了耶稣三天,粮食已缺。耶稣不会让他们饿肚子离去,因为恐怕他们 在路上 支持不住。
一五 33 , 34 祂的 门徒 又一次为喂饱这大群人而忧心忡忡,认为要喂饱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他们只有 七个饼 和 几条小鱼 。
一五 35 , 36 就如上次面对五千人一样,耶稣吩咐众人坐下。祂 祝谢了,擘开 饼和鱼, 递给门徒 ,让他们分给众人。祂期望门徒作他们有能力作的事,然后祂会介入,完成他们无力作的事。
一五 37 ~ 39 众入 吃饱 以后,剩下的食物装满了 七个筐子 。喂饱的人数 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见这两次喂饱群众的神迹中,其统计数字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太一六 8 ~ 12 )。圣经中的每一细节都附有独特意义。我们的主叫众人散去后,便上 船 往 马加丹 ,即加利利海的西岸。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vi. 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辩论污秽的问题(十五 1 ~ 20 )
耶稣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接触,还被那因病而为人视作不洁净的人摸过,这些事例恰成了马太福音对污秽问题的主要态度的前奏了。辩论是从吃饭前按礼仪规定洗手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的,但由此而产生的议论则涉及很广,甚至触及根本性的问题,即神要求的纯净是什么。马可直言道出了耶稣讲解旧约洁净法时所作的结论(“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七 19 ),马太则比较谨慎,他避免直截了当地讨论洗手的问题,因为那是后来犹太人的一种传统做法,并不是旧约律法的规定。尽管如此,耶稣对文士的口传法令“哈拉卡”( halakah )还是表示了大胆而尖刻的反对。当时旧约洁净法的影响仍很深远,使徒时代的教会曾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说明耶稣始终未明确表态,起码马太没有记载,马可那语法上与上下文中的教导无关且像谜一样的句子,又是作者自己的话。即使问题尚未开门见山地提出讨论,耶稣在第 11 节和第 17 ~ 20 节的话所立的原则,已足以使教会最终摒弃旧约饮食法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1. 对 法利赛人和文士 的理解,请看五 20 的注释 。这两种人并不一样,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本节的说法,表明他们是官方派来了解耶稣遵行律法的情况的。 从耶路撒冷 几个字更说明首府对此事的关注,那边的法律标准要严格得多,不像在加利利非正统派的活动时起时伏。
2. 马可说,这次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他们看见了耶稣门徒的行为。一位拉比要对他门徒的神学修养和实际生活表现全面负责,所以,他们这样做,自然被理解为是耶稣告诉他们去 犯古人的遗传 。古人的遗传指的是口传的律法,即以旧约律法为基础,但已大大超出了它的有关生活规定的繁文缛节,最后发展成为一部各种法规条例纷繁琐细的米示拏。对法利赛人(大部分文士都是法利赛派)来说,口传律法与旧约律法有同等的权力。本节的前一半,便集中表现这两种权力加在一起的份量有多大。旧约要求在行一定的祭祀或礼拜时,须按照礼仪的规定洗手(如:出三十 18 以下;申二十一 6 ),但饭前洗手的固定做法(可七 3 ~ 4 )似乎是耶稣时代之前不久才实行的,对平民百姓或许尚不能要求,但耶稣是“拉比”,不能不知道吧!
3. 就像十二 1 ~ 8 一样,耶稣对这种责问并不规避,只不过通过反问削弱了责问的份量。门徒 确实 违犯了古人的遗传,可是那遗传又有何价值?有关污秽的问题,实质到第 11 节才第一次提出,在此之前先要解决权柄的问题。本节把 诫命 和 遗传 尖锐地对立起来,指出诫命来自 神 ,而遗传则是 你们的 。耶稣的反驳既不采取全盘否定“遗传”的立场(那是撒都该人的立场),也不站在绝对否定法规条例的非律法主义者的立场,祂提出以何为先的问题。如果遗传要压倒 神的诫命 的权威,这种遗传不屑一顾。
4 ~ 6. 出埃及记二十 12 (参,申五 16 )和二十一 17 (参,利二十 9 )的这两条诫命,都清清楚楚是 神 的诫命(马可说是“摩西”说的),更加强了耶稣反驳的严肃性。请注意,耶稣所说的 孝敬 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由于文士对旧约有关誓约的规定作了“引伸”,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便被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和 各耳板 (见可七 11 ;这里译作了 供献 )或 各拿 有关的法律条文,已发展得占了米示拏中的整整一部书( Nedarim )。在约瑟夫的书中( Ant . iv. 73 )各耳板用于一个人宣誓事奉神的时候(基本思想来自利未记二十七 1 ~ 8 ,那时这个术语尚未出现),也用于一种简单的誓言格式里,也就是马太在二十三 16 ~ 17 所批评的( Apion i. 167 )。耶稣在这里指责的,属后一种情况,即:如果一个人宣誓( 各耳板 )说他不能对父母尽赡养之责,他必须恪守誓言。但是事情往往是这样:他把自己的财产宣布作了 各耳板 ,即供献给神,这样他的父母便无权动用了。事实上,这轻而易举的宣誓,保护的是宣誓者本人的财产仍由他本人支配,只是剥夺了他父母动用的一切权利而已。后来,为了更好地遵守第五条诫命,拉比口传的法规允许这种誓言可以作废( Mishnah Nedarim 9:1 ),不过耶稣在世的时候,显然还常常生效。如此虚假欺人的孝敬父母,与第五条诫命中的神的旨意直接违背。 废了神的诫命的遗传 对耶稣又有何权威可言呢?
7 ~ 9. 见六 2 假冒为善的人 的注释。在这里主要是指其虚伪的表现,表面上要求得神的喜悦,实际上做违反神旨意的事。以赛亚书二十九 13 的话本是指先知以赛亚时期的人,不过耶稣从中看到了以赛亚时代的虚伪崇拜与耶稣时代的人并无二致(“预表现象”),这就使得以赛亚的话也成了对他们的“预言” 188 。七十士译本的这段引文,强调这样的信仰是空虚的( 枉然 的),加重了耶稣的谴责,希伯来文本就说得很清楚:那纯粹走形式的宗教崇拜仪式,和对规章条例分毫不差的遵守都毫无用处,因为 他们的心远离我 189 。耶稣反对律法主义的宗教信仰,祂这特有的思想是始终一贯的,在六 1 ~ 18 ,十二 1 ~ 14 等处均有表露,到第二十三章发展到了顶点。
10. 众人 一词和十三 2 、 34 、 36 中的一样。那几处众人所听到的只是比喻,没有解释,因为解释只讲给门徒听。这里情况不同了,虽然他们听的教训( 11 节)仍然是个“比喻”(见 15 节注释),对门徒才作解释,可是在耶稣眼中,他们的地位是在宗教领袖和门徒之间,他们已能听到新的教训。
11. 耶稣向众人讲了一个问题,即基督教会有一天定会以内心崇拜的原则,来代替旧约和以后犹太教煞费苦心制订的、礼仪上纯净的整套体系,祂将这个问题归纳在本节的这个警句里。这句话的含义还很隐晦,目的是不让其崭新的内容为人们立时彻底领悟,而要先解释给门徒们听。这句话的用词使人联想到十二 33 ~ 37 ; 出口的 言语正与 入口的 污物形成对比。耶稣在五 21 ~ 48 里讲述了什么是一个基督徒的顺服,祂所关心的不是一个人外表的行为和对法规条例的恪守,而是那“从心里发出来的”( 18 节)。祂的话表明祂认为罪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产生于他四周的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原罪”。
12 ~ 14. 听了这种从根本上否定他们宗教观念的说法, 法利赛人不服 是不足为怪的。耶稣理直气壮地宣告说,作为神子民的领袖,他们的表现是一种背叛。以色列被描写为神 所栽种的 ,这在以赛亚书六十 21 ,六十一 3 均有据可查,昆兰古卷中的大马士革文献( CD ) 1:7 、纪律手册( 1QS ) 8:5 , 11:8 和写所罗门诗篇 14:2 ~ 3 的法利赛作家也都用过同样的比喻。耶稣这话的意思是说:法利赛人自称是神的真正子民,这是不对的,真以色列不是他们。这和施洗约翰在三 10 、 12 里对他们的痛斥是一致的。保罗在罗马书二 19 里记载了,犹太人自称是“给瞎子领路的”,这里称他们是 瞎眼领路的 ,对比是何等的鲜明啊!他们不能领悟神的真实旨意,所带来的惨重损失不仅殃及他们本人,也害了那些跟从他们,与他们抱同样态度来对待信仰的人。
15 ~ 16. 这比喻 就是指第 \cs16 11 节的话。希腊字 parabole{ 还用于马太福音中的其他地方,比英语中“比喻”一词的含义要广一些,还包括希伯来词 ma{s%a{l (格言、警句)的意思在内,一般指需要智者才能理解并应用的话。这里的比喻与第十三章里的的各个比喻一样,也需要给属耶稣“内圈”的人们作进一步的解释。耶稣的回答中流露出一丝诧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耶稣就此问题已给他们讲解过了;更有可能是与耶稣相处的时间已不短,且耶稣在教训中不断谈到对宗教礼仪应持的一般态度,他们应该十分清楚,故理解这个比喻应不再有问题。
17 ~ 18. 凡入口的 ,其自然结果是什么呢?这里表达得通俗易懂( 排泄出来 是一种委婉说法,字义就是“落在茅厕里”)。反之, 心 才是一人的实质所在,故而是分别其洁净抑或污秽之根源。请看五 8 心 的注释。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心地如何,因为心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本性,不光是他一时的情感意气,也不光是他外表的表现(参六 21 ,十一 29 中对该词的使用;“心为人之本”是也)。
19. 这里毫不隐晦地道出人的七情六欲(见 11 节“原罪”的注释),部分是取自十条诫命的后半部,加进了 恶念 一词,再次说明耶稣关注的是隐藏在一个人言行背后的思想。 谤讟 就是诽谤(见十二 31 注释 ),加进了这个词,说明这里也涉及对神和对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把十条诫命的前半部也包括其中了;第 11 节里提及的,在十二 33 ~ 37 里详述的污秽问题,在这里通过具体的列举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20. 这句话在马可福音里没有,因此有人认为,马太之所以把问题最后仍归结到饭前洗手(是文士的口传律法而非旧约的律法)的问题上,是有意避免广泛地涉及耶稣教训中有关旧约饮食法,而引起更为激烈的言论。有人指出,马可的记载中有“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这句话,而马太在第 17 节却偏偏将其略去,更可证明马太的这一倾向。然而,马太谨慎地将问题局限在第 2 节所提的范围之内,正好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耶稣时期辩论的实况,虽然原则上是要废弃食物律,但尚未明确地宣布。马可的句子正确无误地指出了耶稣的话必将产生的结果,不过议题还未直接提出。
188 拙着 JOT , pp.68 ~ 70 还有一些这类的例子。
189 请进一步看拙着 JOT , pp.248 ~ 250 ,以了解原文的表达形式。
vii. 一个外邦妇人的信心(十五 21 ~ 28 )
拿这段话与马可福音七 24 ~ 30 比较,便看出马太把这个赶鬼的故事作了极大程度的压缩,可是又同时把他认为代表故事主线的对话作了相当详细的述。故事讲的虽只是一个神迹,但与百夫长仆人的故事(八 5 ~ 13 )一样,其中对话部分压过情节本身,关键是耶稣如何对待一个外邦人的信心的问题。这两段述在多处相似,不只讲述远距离医治,而且涉及民族问题,涉及到耶稣本来不太愿意回应一个外邦人的请求,但是那人坚持不减的信心终于引出了耶稣的回应。其实从十五 1 ~ 20 在耶稣斥责犹太人对洁净的态度时,这个问题便已经出现了,那时已严肃地表示出对外邦人有使命的意思,现在紧跟着便出现了一个外邦妇人,她强烈要求分享犹太弥赛亚所带来的恩惠,这真是个实际的考验啊!
21 ~ 22. 请看四 12 的注释 ,以理解耶稣的“退去”。耶稣这次暂时到外邦人的区域,目的不是去传福音( 24 节表示得很清楚),而是在欢迎和反对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隐退” 190 。 迦南人 的字眼多少显得古旧,在新约里这是唯一一次使用,可能是为了强调说那妇人是属于旧约时期反以色列人的异教民族的。 喊叫 用的是未完成式,表明不断求告的意思( 23 节门徒的反应证实了这点)。在这里以及第 25 、 27 节里的 主啊 的称呼和八 2 等处一样,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但是求告耶稣时称祂为 大卫的子孙 ,且是出自外邦人之口却是鲜见的。恐怕她已经隐约听到过犹太人对耶稣是不是弥赛亚的种种推测和议论(见十二 23 注释 ),所以想,这样称呼这位犹太来访者,祂必高兴;往下的对话(尤其是 27 节)表明,她已经意识到耶稣这位犹太人的弥赛亚的作用不凡了。
23. 请看八 7 的注释 ,那里耶稣明显地表示,不愿答应去给一个外邦人治病。这里耶稣的沉默不答已很令人胆怯了,在第 \cs16 24 和 26 节里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更加重了当时勉强的气氛。门徒们请求说 打发她走吧 ,显然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平和安静的环境(参十九 13 ?),他们认为答应她的请求是摆脱她的最好办法,所以并不阻挠(路加福音二 29 用的是同一个动词,指在满足了一个人的愿望之后释放他去的意思。参,太十四 22 ,十五 39 ;路十四 4 )。耶稣在门徒们表示支持妇人的请求之后说出了拒绝的话( 24 节),这比门徒们也同样反对她的请求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因为这里有个原则急待阐述清楚,不能简单草率地置于一边而不顾。
24. 这个原则便是十 5 ~ 6 所说的原则,即传道的使命要限制在以色列人的范围之内。十 5 ~ 6 是耶稣对门徒们的吩咐,这里是说耶稣本人的工作方式。请看十 5 ~ 6 的注释 ,以理解耶稣在世期间传道的局限,与以后基督教对世界万民广泛传道之间的关系。耶稣在这里是向门徒解释,为什么祂对妇人的请求作出如此令人意外的冷淡回答;这话本不是说给那妇人听的,在第 25 节才说她走到了耶稣的面前。
26. 比尔( F. W. Beare )将耶稣的回答形容为“冷酷的话”,“难以置信的蛮横无理”,出自“最恶劣的大民族主义”。 狗 是当时犹太人骂外邦人用的;有人说希腊语的 kynaria 是个昵称,就像现代西方文明中人们视狗为爱畜、宠物,故用这种昵称来表示对狗的感情。要知道,犹太文化中全然无此概念,亚兰文里也没有所谓的昵称形式,故而这种看法实在站不住脚。所以说,耶稣所表达的正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轻蔑态度,以此说明她的请求不在其对以色列人传道的范围之内。可是书面的记载往往表达不出微妙的观念或语气,耶稣可能以戏谑的口吻,故意用她常从犹太人口里听到的话语来和她说话,以观察她的反应。局限在以色列人的范围内传道是个严肃的原则,但并不妨碍用幽默的口吻谈话。
27. 主啊,不错 ,这句话不应看作是对耶稣刻薄话的逆来顺受,而应看作是一种不同意(“对,是这样……”或“行,帮助我吧”这样的口气); 但是 意思是“因为”,这就解释了她为什么不准备接受耶稣那“不好……丢给狗吃”的说法。她的论据是狗至少还能吃到 碎渣儿 。这一方面驳回了对她的拒绝;另一方面接受了耶稣的基本态度,即耶稣的使命主要在以色列;但这并不排斥别人也能与以色列人分享救恩,即或可能是居于第二位。就算她只是只“狗”,那么至少让她得到狗应得的那份吧!如果说耶稣的语言尖酸,那她的回答也够刻薄的了。
28. 你的信心是大的! 再无第二人受到耶稣如此的表扬(仅次于她的,要算是那位百夫长了,见八 10 )。仅仅表扬她不畏挫折而坚持得到(“靠信心而不是凭外观”)耶稣应允的精神吗?还是也包括灵性上的感知所赐给她的认识呢?她具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是认识耶稣以色列使命这个基本范围,二是也认识这并不是耶稣使命的最终局限。由此看来,这位妇人和那位百夫长一样,都预言将有一天真以色列会打破民族和文化的界线。
190 从那地方出来 并不说明耶稣未进入外邦人的地区,因第 21 节已说他“退到……境内去”;她“出来”或指她从自己家里出来迎见耶稣,或指她从偏僻的地方来到耶稣那里。
viii. 在外邦人中间治病(十五 29 ~ 31 )
耶稣又回到 加利利的海边 ,去的并不是犹太人的地区,而是沿北岸东行到了外邦人的地方( 31 节,归荣耀给 以色列神 的只能是外邦人;马可福音中的对观部分说得很清楚:耶稣来到外邦人居住的低加波利境内)。有关 山 的解释,请看五 1 的注释 ,那里用的是同一希腊词。马可只有一次耶稣在这里治病的记载,马太则不然,他先述耶稣如何回答了一个外邦妇人的信心,又概述耶稣给各种各样的病人治病(这种概述在马太福音里不只一次,参四 23 ~ 24 ,八 16 等),最后结尾时说聚集在周围的外邦人都希奇,并归荣耀给全能的 以色列的神 。马太的写法显得似乎他急于冲淡耶稣表现出来的、对外邦妇人的勉强态度,生怕读者因而见不到故事的全部。其实,若照十五 24 的原则,耶稣整个这次的治病活动都应看作例外情况,无论是这次活动,还是下面述的故事,都不说明耶稣曾在外邦人中间讲道,不,祂在那里只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罢了。这里罗列的耶稣治好的病痛反映以赛亚书三十五 5 ~ 6 的话(参,太十一 5 ),说明弥赛亚带给以色列人的福份,这些外邦人也有分享的特权。
ix. 第二次喂饱众人(十五 32 ~ 39 )
根据马太和马可的两份记载,这次事件与马太福音十四 13 ~ 21 所记述的是两回事,从十六 9 ~ 10 就看得更清楚了。两个故事大同小异,一是数字不同,再是神迹前的对话有异。马太和马可的意图就是让我们知道,这样的神迹有过两次。既然包括于概述中的各类神迹如此多,他们有什么必要要强调这点呢?至少口头传说中有这么两次已很不简单,况且这样的神迹实在奇异非凡,与大量“常规式”的治病活动不一样,发生两次就值得对两次都做详细的记录。这就是原因。此外,还有一点,第二次喂饱众人的神迹,发生在给外邦人行过两种不同的治病神迹之后,这里的众人正是刚刚“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 31 节)的那些外邦人,这是要显示,以色列人的弥赛亚所施予以色列的恩惠,犹太人以外的人也可以享受。所以说,可以把十五 21 ~ 39 整段看作基督徒向非犹太世界进军传讲神道的精湛“宣言”了。
如欲了解本段述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请看十四 13 ~ 21 的注释 。
32 ~ 33. 与耶稣 在野地里 (即远离文明城巿的地方)待了 三天 的群众,必是为祂的权柄和“神力”所折服。他们是否同十四 13 ~ 23 里的犹太群众一样,也在期望着这位受人爱戴的领袖,引领他们做出什么惊人的壮举呢?(见十四 22 注译 。)这次与上次不同,是耶稣主动提议给这些人弄些吃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门徒们已有了上次的经验,却还只会从提供食物的正常管道去考虑问题(或许门徒回答中的 我们 是强调他们自己没办法,提供食物的问题还得留给耶稣来解决)。或许他们把耶稣在十五 24 说的话理解得太死板了,因而对耶稣的建议并未认真对待,也根本没有指望耶稣会为这群外邦人行使祂弥赛亚的权柄。
34 ~ 38. 这次事件与前次事件之间有几个很重要的不同: (a) 饼的数目、筐的数目和人的数目均不同,不过神迹之奇并不稍逊; (b) 这次用的是 euchariste{sas ( 祝谢了 ),进一步预示主的晚餐; (c) 在这个谈外邦人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了 筐子 一词,这是一种柔韧的筐子,用途颇广(徒九 25 把保罗从城墙上缒下去的也是这种筐!),而十四 20 所说的柳条篮子是犹太人所习惯的(见 BAGD,
p.447 b )。其他用词细节请看十四 17 ~ 21 的注释 。
39. 马加丹 是什么地方,无人知晓(可八 10 说的是大玛努他),所以一些早期文本用“抹大拉”,即人们设想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家乡来代替,也是情有可原的了。抹大拉在湖西,位于犹太人境内,这正与以后的情况相符了。马加丹究竟是抹大拉的别名,还是它的邻区,还是文本抄写的错误,这就不得而知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
五章
15:1
这些拜访耶稣的人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耶稣这时留在加利利海畔的小城革尼撒勒。这场会见的中心题目是耶稣门徒违反传统的行为,引起了律法真精神对抗传统的辩论。耶稣毫不容情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要是门徒所违反的是不成文的传统,那么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废了神的成文的诫命(6节)。
15:2
犹太人在摩西五经的律法之外,增加了许多“口授律法”,来确保摩西律法为人遵守;这便是这里所说的“古人的遗传”。不过,这种所谓的遗传,并不是如犹太人所说从摩西传下来的,而是犹太人自己对摩西律法所作的解释。参2:4;3:7注。
“洗手”是一种宗教仪式,不是为了清洁卫生。旧约没有这个规定,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制定出来的传统。圣经只规定祭司吃圣物时须洁净自己。
15:5
“供献”是名叫“各耳板”的一种特别奉献(可7:11),起誓将财物献给圣殿。犹太人如果已起此誓,父母便没有权利去要回。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假借法律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主耶稣曾谴责此事。
15:10
法利赛人原来和耶稣谈论“洗手”,耶稣把讨论提升到食物在律法上洁与不洁净的问题(参利11章)。仪文上的不洁是次要的,道德上的不洁才是真不洁。这是“出口的乃能污秽人”一句话的意思(参徒10:9-16,28;罗14:14)。
15:13 法利赛人不是天父所栽种的,但法利赛人自己却以为是的(参赛60:21)。耶稣说,这种人必要“拔出来”。
15:15 门徒彼得要求解释的比喻是11节所说的“入口的不能污秽人”,而不是12-14节的比喻。
15:21 推罗、西顿都在巴勒斯坦西北靠地中海,是外邦人居住的城市(11:21)。
15:26
犹太人称外邦人为“狗”,原属蔑视之词;但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耶稣提到“狗”、“儿女”与“主人”,所着重的是轻重与次序。“儿女”(犹太人)先从“主人”(主基督)得到食物(救恩,帮助),然后才轮到家里的“狗”(外邦人)。照习惯,犹太人说“狗”通常指“郊外野狗”,这里的“狗”字原文为“小狗”,指的是家里养的狗。妇人听到耶稣的话,明白耶稣愿意帮助她,增加了信心。这从15:27的回答可以看出。外邦人要是能有象这妇人的信心。一样可以得到救赎,成为天国的子民。
15:31 在加利利海四周,特别是东岸,有许多非犹太人居住的城乡。这些来到耶稣那里的人“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说明他们不是犹太人。
15:39 马加丹也就是《马可》书所称的“大玛努他”(可8:10),在加利利海附近;位置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