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太 14:1> 希律,我晓得,你也认识他?
14:1 这个分封王希律,又称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和比利亚作王,耶稣被钉十字架前曾在他面前受审(参路 23:6-12 )。(有关希律的资料,请参 2:19-22 的注释;可 6 章的人物介绍。)
太 14:3> 身为分封王家却不宁,看腓力的家庭……
14:3 腓力是希律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巴勒斯坦地四个分封王之一,他的管辖区在加利利海东北面,就是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参路 3:1 )。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离开腓力,与希律安提帕同住,施洗约翰责备他们这不道德的行为(参可 6:17-18 )。
太 14:9> 希律可谓骑虎难下,在这进退维谷的情况下,你会……
14:9 希律并不想杀害施洗约翰,但他既然已经起了誓,就不想在宾客面前丢脸。我们很容易在群众的压力下,让自己去做错事。不管遇到怎样尴尬或痛苦的情况,我们总要择善固执,不做错事。
太 14:13-14> 心伤只想独处,不想言语,想走出却又没有力气,甚或有点依恋……你会如何面对?
14:13-14 听到约翰的死讯后,耶稣独自退开了。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单独面对自己的伤痛,不过,耶稣并没有长留在悲伤中,祂回到自己的工作里。
太 14:14> 路总是一个人走,苦总是一个人尝,谁伴我走……
14:14 耶稣有时候为表明自己的身分而行神迹,有时候为教导一些重要的真理而行神迹,但这里,祂是因为“怜悯”而医治他们。耶稣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充满慈爱、关怀和感情的。当你正在受苦时,要记住耶稣会与你一同受苦,祂怜悯你。
太 14:19-21> 那献饼和鱼的孩子,那献两个铜钱的寡妇,那在各种岗位上事奉的人……当中可有你?
14:19-21 耶稣使五个饼和两条鱼激增,分给众人,让群众吃饱。经文说五千人只是男人的数目,连妇女、小孩应超过万人。在公众场合男女是分坐进食的,小孩通常是在母亲身边。五个饼和两条鱼实在微不足道,但在祂手里就变得足够有余。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对耶稣的贡献很微小,但祂可以使用。祂能把我们所献给祂的,不论是才干、时间或钱财,倍增起来。
耶稣在水面上行走
太 14:23> 有些人喜欢忙,好像这就是重要的标志,但人仍需要安静独处的,因为……
14:23 耶稣把安静独处视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参 14:13 ),在繁忙的工作中,预留空间来单独亲近天父。我们要花时间在祈祷里与神相处,培养与神的重要关系,装备自己去面对生命的挑战和挣扎。你愿意这样做,祂就帮助你属灵生命成长,使你变得愈来愈像基督。
太 14:28> 面对困难,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直到……
14:28 彼得并不是试探神,他是在船上惟一凭信心回应的一个,他那冲动的要求使他经历了一次神能力的展示。他下沉是因为他的眼目离开了耶稣,集中在身边的巨浪上,信心便动摇了。我们不可能在水面上行走,但也会经历艰辛的环境,我们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困境中的狂风巨浪上,就看不见基督的帮助,一样会感到失望而沉下去。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就是定睛在耶稣身上,不是在我们的不足上。
太 14:30-31> 寻求神的帮助,就是软弱无用吗?
14:30-31 虽然我们开始时有良好的动机,但有时我们的信心会动摇,这不一定指我们失败。当彼得信心动摇时,他能向惟一可帮助他的基督求救;他害怕,但仍看着基督。当你为了围绕你的麻烦而忧心,怀疑神的临在或帮助你的能力时,要紧记祂是惟一能真正帮助你的人。
太 14:34-36> 当初你是为了什么而寻求祂?你忘了吗?
14:34-36 革尼撒勒位于加利利海西岸,是一个土地肥沃而水源充足的地区。群众认识耶稣是大能的医生,但又有多少人了解祂真正的身分呢?他们来到耶稣那里是为了肉体得医治,而不是属灵的医治;为了延长地上的生命,却不是为永恒生命的保障打算。人可能为了要从耶稣的生命得着宝贵的教导,或者希望找到除去痛苦的途径而寻求祂。假若我们寻求耶稣单是为了身体的康复,而不是灵魂的康复;单为仰望祂的帮助,而忽略了祂在我们生命中的永恒计划,便会失去耶稣完整的信息。惟有当我们真正认识耶稣基督时,才可以欣赏到祂如何使我们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改变。
太 14:36> 明明已交托,在内心却仍烦躁不安,你的信心哪里去了?
14:36 根据神的命令,犹太男人穿的长袍的四周要做繸子(参申 22:12 )。耶稣的时代,这些繸子被视为圣洁的象征( 23:5 )。人们认为要寻求医治就必须伸手摸这些繸子,这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正如那患病的妇人所学到的,他们得医治不是从耶稣的繸子而来,是从信心来的( 9:19-22 )。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有价值的生命(十四 1 ~ 12 )
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神迹奇事,使分封王希律感到这是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第 3 ~ 12 节是倒叙几个月前发生的事,解释为何希律对臣仆提及约翰之死。
这“分封王希律”是希律安提帕,当他的父亲大希律在主前 4 年去世后,他便被罗马王任命为加利利与比利亚的王,直到主后 39 年被放逐为止。安提帕休弃了原配,另娶同父异母兄弟腓力(不同分封王腓力)的妻子希罗底为妻;这希罗底又是他同父异母兄弟亚里斯多布鲁的女儿。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娶兄弟的妻子是违法的,尤其是当时腓力仍在生,这行为更显得卑劣。施洗约翰就是因为指摘这段不合法的婚姻,而被囚禁于死海东部的马基勒堡中。
希罗底是个阴险狠毒的妇人,她在公正的判断下,依然怀恨于心、蓄意报复;更可耻的,就是她竟然利用自己年幼的女儿以达到目标。安提帕的表现显明他是个典型的弱者,他为遵守一个愚昧的诺言,为个人的面子,便不惜埋没良心,杀害一个被众百姓爱戴、也是自己敬佩的人。他们这一切的罪行,其实只在加速惩罚的来临。
我们也许会为约翰的死感到无限惋惜:一个正直、忠心、谦卑的传道者,竟然英年早逝,而且死得如此羞辱、不值;然而,人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单以它的长短来衡量的。从不同的福音书记载耶稣对约翰的评价中,我们可以肯定他完全没有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已把一生的时光奉献在神的手中,从事神要他承担的工作。你打算怎样运用前面的时光?你是否已把一生奉献给神,愿意活在祂的旨意中?让我们都向神立志,从今天起,过一个更能讨祂欢喜的人生。
祈祷 主啊,我再一次把自己完全奉献给,求悦纳和使用。
丰足的供应(十四 13 ~ 21 )
“耶稣听见了”这句话,不是指祂知道了施洗约翰的死讯,因为这件事已不再是新闻,而是指祂得知自己不受希律安提帕的欢迎。“野地”是指加利利海东北部、伯赛大附近的僻静地方;他们退到那里的原因,可能是想暂时离开安提帕的管治范围,也可能是想得到休歇的机会。然而,他们即使走到这样的地方来,群众也跟随祂。慈爱的主耶稣从不吝啬祂对百姓的同情与怜悯,也不厌烦他们的打扰,祂照常治好他们当中的病人,还顾念他们肉身的需要。
这事再次向我们显明耶稣那无私的爱。主的一生,不论行事或说话,都是以叫别人得益处为依归,而全不顾虑一己的得失,这种为他人而活的人生,是具有最崇高价值的,也是我们应当效法的。
耶稣明知门徒没有足够的食物,但仍吩咐他们供应群众的需要,目的是要门徒认识清楚自己的欠缺和限制,因而愿意谦卑地倚靠神的大能。一个肯承认自己软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容量领受神丰盛的恩惠。饼和鱼都是平民日常的食物,“五饼二鱼”是群众中的一个孩童携带的。耶稣依照犹太人进食前的习惯,为食物祝谢;祷告时举手望天是他们一般的做法。“篮子”是犹太人随身带备以盛载食品和杂物的器具。主的供应不单是足够的,更是丰富且有余的。
这神迹同时表明,主愿意与人同工去完成他的计划──他先把饼和鱼递给门徒,然后门徒再递给众人。主从前藉门徒的手作工。祂今天也要藉我们把救恩、爱心与关怀,传递给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把自己完全交托在祂的手中,祂便能大大的使用我们,使我们成为多人的祝福。
祈祷 主啊,我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给,让我成为他人的祝福。
耶稣履海(十四 22 ~ 36 )
.海面上行走( 22 ~ 33 )
当耶稣给五千人吃饱后,便催促门徒登船;这行动是有需要的,因为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当时的百姓群情汹涌,认定耶稣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并且强迫祂作王。耶稣恐怕门徒受到群众这种激情的感染,于是吩咐他们赶快离开;“先渡到那边去”是指渡到加利利海的另一边,可能他们相约在该处会合,然后再往西行。祂劝喻群众冷静散开后,便独自走到山上祷告。在父神面前安静和等候的功课,是主从来不会忽略的,尤其是当祂需要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刻,祂会更看重祈祷。神的儿子尚且这样重视祷告,你的祷告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四更天”(即凌晨三时至六时)的时分,耶稣特意让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行走。旧约圣经时常描述神是全宇宙的主宰,拥有无比的能力可以制止狂风和巨浪;如今耶稣的行动,正显示他具有旧约圣经中的耶和华神的大能,足以掌管自然界。
彼得试图在海面上行走,要往耶稣那里去,但半途因看见环境恶劣而害怕起来。耶稣指出彼得的失败,是由于他失去信心的缘故,其实当时彼得只要单单注目在耶稣身上,他便能够成功地到主面前。同样,当疾病、患难、痛苦等人生风暴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也要把眼目从环境转移到主的身上,否则我们只会更加消沉和沮丧。坚定的信靠主,祂必会保守我们安然渡过大小的难处。
.医治病人( 34 ~ 36 )
革尼撒勒是在加利利海西部,这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当地的居民对耶稣充满信心,因此他们的病人都得医治,耶稣在这里再次向人类显明神的大爱。
祈祷 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求主助我坚定的信靠。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14章 注释
14:1-12 施洗约翰之死
1 「分封的王希律」:即希律安提帕,见太2:22注; 路3:1注。
3 「腓力」:不是分封的王腓力。
4 「不合理」:希律休了原配,迎聚兄弟之妻,是摩西律法所不
容的事(见串6)。
5 希律起初之所以保存约翰的性命,固然因为「怕百姓」,也因
为他相当敬佩约翰的为人(见可6:19-20)。
14:13-21 耶稣给五千人吃饱
13 耶稣退到野地去的其他原因,见可6:30-32。
根据路9:10,这野地位於伯赛大附近。
17 饼和鱼,是平民日常的食物。这五饼二鱼的来源,见约6:8-9。
19 众人的坐法,见可6:39-40。
20 「篮子」:是犹太人随身携带以盛载食物及杂物的器具。
14:22-33 耶稣履海
22 「催 ...... 散开」:原因记於约6:14-15。
25 「四更天」:即凌晨三时至六时。
33 耶稣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行走,显示 拥有旧约耶和华神
的能力,得以掌管自然界(见可4:41注)。
14:34-36 治好革尼撒勒病人
革尼撒勒平原,位於加利利海西岸,介乎迦百农与提比哩亚之间。当
地居民相信耶稣身上流出医治的大能,而病人对耶稣的信心是他们得
痊愈的根由(见太9:20-22)。
思想问题(第14章)
1 由14:1-12看来,希罗底和她的女儿是怎样的人?
约翰死得如此羞辱、不值,但他的一生有否价值?
参太11:7-11; 约5:33-36; 10:40-42。
2 试从本章找出耶稣怜悯人的表现,这给我们什麽榜样?
3 耶稣为什能够经常在一群人中工作而不感到厌烦呢?
参14:13, 22-23。
4 耶稣在14:16的这番话有何目的?
有否认门徒能够给五千人吃饱呢?参可6:30-44; 路9:10-17。
5 14:29-30记述彼得试图在水面上行走,往耶稣那里去,但半途因
环境恶劣而害怕起来。
你在现实的生活里,有否类似的经历,问题出在那里?
有什麽可使你重新振作、向前迈进?
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施洗约翰的惨剧(十四 1-12 )
在这施洗约翰之死的惨剧中, 剧中主角 的描写,十分详尽和生动。
(一)约翰本身:希律认为约翰有两件错处,(甲)他过份地得孚众望,约瑟夫也记叙了约翰的死,他的记载就是根据这个观点。约瑟夫写道(犹太古史,十八卷,五章二节):‘有许多人因为受他话语的感动,成结队地就近他,希律惟恐约翰对百姓的影响太大,也许会转变成叛变的势力(因为人们似乎乐意遵从他所要他们去做的每一件事),就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把他处死,以绝后患。由于希律多疑的癖性,使约翰成为一个囚犯,被送往马开如斯处死。’按照约瑟夫所描述,希律杀死约翰是因为怀疑与嫉妒。希律就跟那些软弱、多疑、惊惶的 暴 君一样,除了处死之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置一位可能的敌手。
(乙)可是福音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看法,这并不是故事有什么不同,而是从不同的观点来叙述同一的故事。他们认为希律杀死约翰,是因为约翰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责备一位 暴 君总是一件危险的事,而约翰偏偏就这样做了。
事实很简单,希律安提帕娶了亚拉伯的拿巴提人之王的女儿为妻。他有一位住在罗马的哥哥,也称作希律,福音书的作者称这位罗马的希律为腓力,他的全名可能是希律腓力,或者由于希律家复杂的婚姻关系使他们含混不清。这位住在罗马的希律是一位很有钱的平民,并没有属于他自己的国土。希律安提帕到罗马去的时候勾引了他的嫂嫂,劝他离开他的哥哥跟他结婚。为了要做这件事,他首先必须摆脱自己的妻子。我们往后就看到他这样作,对自己的结局是多么地不幸。除了道德方面的问题以外,希律王做这件事已经违反了两条律法:他毫无理由地跟他的妻子离婚,又娶了他的嫂嫂,犹太人的律法禁止这种婚姻。约翰毫不迟疑地责备他。
责备一位东 方的暴 君永远是危险的,约翰因此签署了他自己的死亡证书。约翰是一个无所畏惧斥责罪恶的人。当约翰诺克斯( John Knox )本他的原则与玛丽皇后对立的时候,皇后问他是否认为敌挡一位统治者的权威是合理的。他回答说:‘夫人,如果王子超越了他们的规范,人们就可以抗议,甚至罗黜他们。’这世界对于将生命置于度外,勇敢地指责君王的和王后,说他们违犯了道德律是危害了自己灵魂的人,亏欠良多。
(二)希罗底:希罗底是很有野心的,而正因此才促使希律毁灭。在此我们注意到希罗底的三种罪行:她是一个丧失了道德与贞洁的妇人;她也是一个报复心切的妇人,虽在公正的判断之下,仍旧心中怀怒蓄意报复;而最坏的可能就是她为了实现复仇的目的,竟不惜利用她自己的女儿。如果她自己设法向揭发她丑行的神人报复,已经是够坏了,现在她竟利用她的女儿达到她毒辣目标,使她的女儿也变成与她一样的大罪人,更是罪大恶极了。为了达到个人某些邪恶的目的,竟使自己的孩子沾染罪恶的父母,还有其么比这更坏呢?
(三)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撒罗米一定相当年青,可能只有十六、七岁。不论她的将来如何,在这件事上,她的确犯了更为严重的罪。在她的内心一定有一种不知耻的因素。一个皇族的公主竟如舞女跳舞,这种舞蹈都有不道德的暗示,而且一位皇族的公主在公众面前献舞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希罗底一心一意想报复那公然责备她的人,丝毫也不为辱没她女儿优雅的风度设想。
希律的败亡(十四 1-12 )(续)
(四)演员表中的第四位人物就是希律自己,人们称他为 分封王 ,按字义来说就是 第四区的统治者 ;但是在这里被通用为一国家中部分领土的统治者。大希律王有很多儿子,在他临死以前,把他的国土分为三份,在罗马的同意下,把它们分结三个儿子。他把犹太与撒玛利亚留给亚基老;北方特拉可尼( Trachonitis )与以土利亚( Ituraea )的国土留给腓力;加利利与比哩亚留给希律安提帕,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希律。希律安提帕原来并不是一位特别邪恶的君王,但是他在这件事上开始踏上了自毁的道路,请注意与希律有关的三件事:
(甲)他是一个在良心上有罪恶感的人。当耶稣逐渐闻名的时候,希律立刻得出这是约翰再世的结论。俄利根对于这件事有一个很有趣味的意见,他指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约翰的母亲以利沙伯原为近亲(路一 36 )。也就是说耶稣与约翰有血统的关系。俄利根说有一种传说论及耶稣与约翰的外貌长得很相像,的确很可能如此。如果真是那样希律良心上罪恶感的出现就更有理由了。一个人不能凭除灭一个反对他的人,使他自己成为无罪,希律就是个最好的证明。既有良心的存在,人的控告即使除灭,上帝的控告决不会静默无声。
(乙)希律的行为是一个懦夫典型。希律为遵守一个愚昧的诺言,而破坏了一条重要的律法。他答应要送给撒罗米所要的任何东西,却丝毫也不想一想她会要些什么。他知道答应了她的要求,遵守了这个诺言,就是破坏了一个更重要的律法,可是他宁愿遵守诺言,因为他是一个不肯认错的弱者。希律惧怕妇女的脾气,胜于惧怕道德律。他惧怕宾客的批评,也许是嘲笑,胜于惧怕他良心的声音。希律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明知故犯者;这种立场并不是刚强的标记,而是软弱的标记。
(丙)我们已经提及希律在这件事上采取的行为,是他自取毁灭的开始,事实上确是如此,事实上确是如此。希律勾引了希罗底并与其妻离婚的结果,自然使他的岳父拿巴提王亚哩达( Aretas )痛恨希律加诸他女儿的侮辱。他向希律宣战,狠狠地把他击败。约瑟夫评语如此说:‘有的犹太人认为希律军队的毁灭是出于上帝,这是他对抗施洗约翰的一个惩罚。’(犹太古吏十八卷,五章二节)实际上希律只好求救于罗马来为他处理善后。
希律与希罗底不合法与不道德的关系,从开始就带给他不少的困扰。但是希罗底对于他的影响并没有到此为此。数年以后加力古拉得了罗马的王座。那时在特拉可尼与以土利亚两地作王的腓力已经去世,加力古拉把这个希律家的省份给予亚基帕,并赐给他王号。亚基帕的这王号引起了希罗底的嫉妒,约瑟夫说:‘她无法隐藏对于他的嫉妒使她何等地痛苦。’(犹太古史十八卷,七章一节)她嫉妒的结果,使她鼓励希律到罗马去要求加力古拉封他为王,因为希罗底决心要作皇后。‘我们到罗马去吧!’她说:‘因为再也没有比获得王位更值得我们花费心力与金银。’希律很不愿意采取行动,他原是一个天性懒惰的人,他也豫料到前途困难重重。希罗底仍坚持到底,希律正准备动身往罗马去的时候,亚基帕派遣使者先下手一步,控告希律准备反叛罗马,结果加力古拉相信了亚基帕的控告,把希律的省份和他全部的财产没收给予亚基帕,并且把希律放逐到远方的高尔( Gaul ),在该地忧闷至死。
希律终于为了希罗底的缘故失去了财富、王国,并且被放逐到遥远的高尔苟延残喘地存活。希罗底惟有在这里显出她的一点伟大和慷慨。其实她是亚基帕王的姊妹,加力古拉告诉她,他无意没收她私有的财富,并愿为亚基帕王的绿故,让她留下来,不必陪伴她的丈夫过放逐的生活。希罗底回答说:‘王啊!你对待我实在宽宏大量,可是我对我丈夫的爱,使我不能接受你的恩惠,因为我既在他冒盛的时候作了他的伴侣,决不能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弃绝他。’(犹太古史十八卷,七章二节)因此希罗底伴随其夫希律同被放逐。
希律的故事就是罪恶带来刑罚的一个证明。希律初次勾引希罗底的那一天真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这不贞的行为导致了谋杀约翰,终于使他自己遭遇痛苦的结局,除了爱他又毁了他的女人以外,他已经失去了一切。
同情与能力(十四 13-21 )
加利利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独处的地方,到处都拥满了成的人。其实加利利只是一个很小的乡村,从南到北 五十英里 ,从东到西 二十五英里 。约瑟夫告诉我们,当时这小小的地方竟有两百零四个镇,每处地方的人口均一万五千人以上。在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容易避开人的骚扰。可是在湖的另一边却很安静,该湖最宽之处仅有 八英里 ,耶稣的朋友有的是渔夫,搭上其中的一条船,驶往湖的东边得到安静的休息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正是耶稣听到约翰死讯的时候所行的。
有三个简单而自然的理由,说明耶稣为什么要找一个单独的安静之处。祂是人,祂也需要休息。祂从来不会自动地冲到危险里面去,在这种时候最好能够隐退一下,以免祂会过早地遭遇到约翰同样的命运。而最要紧的是十字架越来越向祂迫近,耶稣知道祂必须在遇见人以前,先遇见上帝。耶稣要在安静的地方寻求身体的休息,使心灵的力量加强。
但是他并没有达到目的。般在行进时很容易被人看见,因此众人就聚集在湖的另一端,当祂到达的时候,他们正在那里等祂。耶稣就医治他们,直到傍晚,祂在他们跋涉长途回去以前,给他们吃刨。在耶稣的神迹中,很少有几件神迹像这次的神迹这样富有启示性:
(一)它告诉我们耶稣的同情。耶稣一看到这人,祂内心的深处就大大地受感动。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耶稣到这里来是为了求平安、静息与独处;现在反而遇到了一大迫切地有求于祂的众。祂很可以恨恶这些人,也可以认为他们简直就是讨厌,并且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们有什么权利续继要求占据祂独自安静的时间?难道祂不该有安静休息,不该有属于祂自己的时间吗?
但耶稣并不是如此,祂不但不以他们为厌烦,反而为他们动了慈心。伟大基督徒披雷曼奈德( Premanand )原是一位高阶级、富有的印度人,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从古至今我们对于非基督徒的世界有同样的信息,就是 上帝是关心 的。’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决不应该过于忙碌,而没有时间去关心别人;我们决不能把他们当作麻烦与累赘。披雷曼奈德写道:‘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每当我自己或任何其他的宣教士,或印度的牧师对任何一位受过教育,并有思想的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访客,有一点不安或不耐烦的表示,或者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时间不多,或者因为这是午餐,喝茶的时间,我们无法等待,这些追求者就立刻丧失,而且永远也不回来。’我们决不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迳地望钟表,好像我们是多么迫切地想要摆脱他们一样。
披雷曼奈德还提到另一件可能使基督教孟加拉( Bengal )的传播完全改观的事。‘这是第一位印度的省主教坐失良机,未能与孟加拉的学者维第阿沙加( Pandit
Iswar Chandar Vidyasagar )经正式的仪节相遇的故事。这位学者曾被派来作为加尔各答印度团体的代表人,要与主教及教会建立友好的关系。维第阿沙加原为加尔各答城印度大学的创办人,一位社会改革家、作家,又是着名的教育家。他未蒙接见,失望而归之后,在加尔各答有学识,有败富的居民中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团体,专门反对教会、主教与及基督教的传播。……一个教会中的圣职人员,为了遵守一个仪式,竟把一个朋友变成一位仇敌。’由于某一个人私下的时间不能受干扰,必须要经过正式的途径才能接见,使基督徒丧失了多么好的机会?耶稣从来也不会讨厌任何人,即使在祂全心渴求安静与休息的时候也是一样,作祂的跟随者也必须如此。
(二)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耶稣的见证:所有的恩赐都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祂拿起食物来裞谢。犹太人饭前的祝谢十分简单:‘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宇宙的主宰,从地上赐给人食物的主是有福的。’可能这就是耶稣用来祝谢的话,因为这是每一个犹太家庭所通用的谢词,我们在这里看到耶稣表示祂带给人的是上帝的恩赐。我们对于人的感谢已经够少,对上帝的感谢就更少了。
门徒在基督的工作中的地位
(十四 13-21 )(续)
(三)这件神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门徒在基督的工作中的地位。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耶稣递给门徒,门徒再递给众人。耶稣在那一天藉门徒的手工作,今天祂仍旧如此。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教会中这最核心的真理。门徒若没有他的主就毫无办法,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主若没有祂的门徒,亦是毫无办法,也是一样的真确。如果耶稣要做成一件事,如果祂要教导一个小孩子或帮助一个人,非要有一个人帮助祂去做不可。耶稣需要人,藉人祂可以行动,藉人祂可以说话。
当披雷曼奈德早期追求真道的日子,他在伦齐( Ranchi )遇见了怀德雷( Whitley )主教。他写道:‘主教每日与我一同读经,有时候我同他念孟加拉话,我们在一起用孟加拉话交谈。我同他一起住得愈长久,我与他愈亲近,他的思想与教训,把基督启示给我。当我真正看到主教在日常生活中所透露的爱心、牺牲、舍己的基督的生命时,我对于基督就有了新的异象,他对于我真正成了基督的书信。’
耶稣基督需要藉门徒而工作,藉他们才可以使祂的真理和慈爱进入别人的生命。祂需要能接受祂赐予的人,这样他们才能给予别人。没有这样的人,祂就不能工作,为祂而作一个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工作。
如此崇高与重要的工作,很容易受到挫折而灰心。可是在这故事中另有一件事可以使我们振作起来。耶稣吩咐门徒给众人食物的时候,他们告诉祂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就藉他们所给祂的行出了神迹。耶稣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一件重大的、将祂自己传递给人的工作,祂并没有要我们拿出我们所没有的光辉、品质与排场。祂对我们说:‘照你的本相到我这里来,不论是多么地配备不足;把你所有的献给我,不论多么微小,我要大大地使用在我的工作上。’在基督的手里少会变成多。
(四)在这件神迹的末了,有一个小地方很感动人,就是把剩余的收拾起来。甚至当一件神迹可以充足地使人得饱,也不要有一点的浪费。在此地要注意的是上帝的赐予是慷慨的,但人决不可浪费上帝的恩赐。上帝慷慨的赐予以及我们智慧的运用必须携手并进才行。
行一件神迹(十四 13-21 )(续)
有人念了耶稣的神迹,认为并不需要去了解它,让他们保留在单纯甜蜜的信心中永远不受惊扰。有的人念了以后,心中发生疑问,认为非弄明白不可。惟愿这样的人不必感到惭愧,因为上帝已走了不只一半路途来迎接那好疑问的心灵。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接近耶稣的神迹,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决不要把它们 当作只是过去发生的事 ,我们一定要把它们 当作正在发生的事 。它们并不是在历史中单独的事件,而是耶稣基督时刻与永远行动能力的彰显,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这件神迹:
(一)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饼和鱼简单的增加:这是较难以了解的,可能是只发生一次,在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再重覆:我们若有这种看法,就要以此为满足,但也不必对于想要用另一方式来了解的人,加以批评或非议。
(二)有许多人在这件神迹中看到圣餐的仪节,他们认为那接受少量食物的人,就因此有力量完成他们的路程,并且得到了满足。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顿坐下来狼吞虎咽,满足食欲的大餐,而是共享一餐基督属灵的筵席。如果真是如此,每当我们坐在主的桌前,也就是这神迹再一次的重演,因为我们在主的桌前获得属灵的粮食,使我们在上帝引道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下,以更坚定的步代,更雄伟的力量勇往直前。
(三)有的人看见这个神迹认为它一方面十分自然,另一方面也实在是一个神迹,总之是十分宝贵的。试想当时的情形,有一大人,天色已经晚了,他们都很饥饿。但是难这一大人越湖而来连一点食物都没有?不论是多么少,他们总会带一点吃的东西吧!现在黄昏已经来到,他们都感到饥饿。可是 他们也很自私 ,不肯把他们所有的拿出来,惟恐分给别人自己不够,所以他们宁可把食物留在口袋里面,却不愿把少量的食物拿出来分享。于是耶稣带头,先把祂和门徒所有的加以祝福,邀请和微笑分给别人。众人都开始分享,在他们还没有了解是怎么回事以前,已经是够大家享用而且尚有余裕。
如果这件事真是如此的发生,这就不是饼和鱼份量增加的神迹,而是因与耶稣的接触使自私者变为慷慨者的神迹,这是在埋怨的心中产生爱的神迹,是男女们因有基督在他们里面除去心中的自私,获得改变的神迹。如果真是如此,基督真正是亲自来喂养了他们,差遣自己的灵住在他们里面。
我们如何了解这件神迹,并无关紧要。但有一件事是确实的──当耶稣在那里的时候,疲乏的得到安息,饥渴的灵魂得饱足。
困难之时(十四 22-27 )
本段经文的功课是非常清楚的,但当时发生的情形却相当模糊。我们首先回想这件事情当时的情景。
耶稣使众得到饱足后,吩咐祂的门徒离开,马太说祂‘ 催 ’ 他们 上船,先渡到那边去。初看起来,这个 催 字真有点奇怪。可是我们如果翻阅约翰福音对于这件事的记载,就会发现它的解释。约翰告诉我们,众人得到饱足以后,他们要强迫祂作王(约六 15 )。这是一阵众望所归喝采的浪涛,在这激动的巴勒斯坦地方,一次革命可能就要开始。这是一个危险的情况,而门徒也可能使它更为复杂,因为他们还在想望耶稣获得地上的权柄。耶稣打发门徒离开,不愿他们被卷入其中,因为祂单独才最能应付当时的情况。
祂在单独的时候,就一个人上山去祷告,那时黑夜来到。门徒动身回到湖那边去,这时湖上突然有闻名的风暴来到,他们在风浪中挣扎对抗,却没有什么进展。那个晚上,耶稣绕湖的上端走到对面去。马太已经告诉我们,耶稣使众人吃饱足时候,祂要他们坐在‘草地上’,藉此我们可以知道一定是春天,很可能是靠近逾越节的四月中旬。这番推测倘属正确,应该是满月。古时候的夜晚分作四更──下午六点到晚上九点,晚上九点到十二点,半夜十二点到上半夜的三点,上半夜的三点到清晨的六点。所以在上半夜的三点钟的时候,耶稣在湖北端的高地上走下来,清楚见到他们与风浪搏斗,准备到岸边来帮助他们。
在此处很难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在廿五至廿六节之中,两次念到耶稣‘在海面上走’,奇怪的是在希腊字中,这两处地方用的字不一样。在廿五节用的是 epi te{n thalassan ,可译作‘海面上’或‘向海’;在廿六节用的是 epi te{n
thalasses 是‘在海上’,实际上跟约翰福音廿一章一节用的是同样的句子,该处译作‘海边’,就是指提比哩亚海边而言。而且在廿五、廿六节两处地方所用的‘走’字 peripatein 是指‘徘徊’的意思。按希腊文的字义来看,这段经文有两个可能的解释。它可能是描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的神迹,也可能是指门徒的船被风吹到湖的北端,耶稣从山上下来,在月光底下看他们的挣扎,祂穿过海岸的的浪花与波祷走上前去帮助他们;因为祂来得十分突然,他们看见祂就非常惊慌。这两种解释都很可能,有的人喜欢接受这一种,也有人喜欢接受另一种。
我们不论选择那一种的希腊文解释,并没有多大关系,但这件事的含义却十分清楚, 在门徒有需要的时候,耶稣到他们那里去 。当风不顺,人生充满了挣扎的时候,耶稣就赐下帮助,什么地方有需要,什么地方就有耶稣的帮助和拯救。
人生常有逆风。有时候我们面对,生命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试探、我们的忧伤与我们的抉择无非是一种挣扎;但没有一个人是在单独地挣扎,耶稣要越过人生的风暴中来拯救我们,伸出祂的手来,用祂镇静,清晰的声音吩咐我们要勇敢,不要惧怕。
我们怎样接受这件事并无关紧要,它比耶稣曾在遥远的巴勒斯坦的一次风暴中所做的事更加重要得多的,是当我们在风不顺,又被人生的风暴几乎淹没有危险中,这是祂随时为属祂的人要作之事的记号与象征。
崩溃与复元(十四 28-33 )
在新约圣经中再也没有一段经文,比这一段更充份地显明彼得的性格。它告诉我们与彼得有关的三件事。
(一)彼得的行为十分冲动,并不经过思想。彼得一次又一次的犯错,就是他常常不面对真相,也不计较代价。当他坚定地向耶稣表明他至死不移,永不动摇的忠诚的时候(太廿六 33-35 ),然后又否认了他的主的名。所以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彼得主要的难处是他受他的心所控制;不过虽然他有时会失败,他的心永远是纯正的,而且他内心常常是充满了爱。
(二)我们已经看到,彼得冲动的行为,时常使他失败忧伤。耶稣认为一个人在采取行动以前,必须对于不幸的后果有多方面的顾虑(路九 57 , 58 ;太十六 24 , 25 )。耶稣完全诚实待人;祂总是劝勉人在走上基督徒的道路以前,先要注意跟随祂是如何困难。许多基督徒的失败就是感情用事,并没有计算好代价。
(三)彼得决不会失败到底,因为每当失败的时候,他就抓住基督。彼得最奇异的地方就是他每次跌倒,每次都爬起来。甚至他的失败,竟会使他与耶稣基督越来越接近。这的确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人曾说,一位圣人并不是一个永不跌倒的人,却是一个每当跌倒了,就爬起来,再继续往前的人。彼得的失败只有使他更爱耶稣基督。
这几节经文以另一个重大的真理为结束。耶稣一走上船,风浪就平静下来。这真理是说,只要是有耶稣基督同在的地方,最大的风暴也会平静下来。奥立芙薇昂( Oliver Wyon )在她所写的:思念祂( Consider Him )一书中,引证撒勒的圣佛兰西斯( St. Francis
of Sales )信中所提到的一件事。圣佛兰西斯曾留意在他所住的乡村地区的一种风俗。他时常注意到有一位农家的女仆,越过田地到井旁去汲水;他看到在她提起满满的一桶水以前,总要先放一片木头在水里。有一天他走到女子跟前问她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显得很惊奇,然后用理所当然的口气回说:‘为什么?为了使水不会泼出去……使水可以平稳!’后来这位主教写信给朋友提到这故事,并且还加上一句:‘所以每当你心中有烦恼和激动的时候,把十字架放在你的中心,使它保持平稳。’在每一次风暴紧张的压力之下,耶稣的同在,以及十字架所流露的爱,带来了和平,稳定与镇静。
基督的使命(十四 34-36 )
这是马太记载的一段几乎不加色彩的、连接上下文的经文。这种 一两 句话的福音故事,很容易从眼前略过,以为不重要:但是它倒很能够把耶稣显示出来。
(一)在其中有美丽的成分。不论耶稣在什么地方出现,马上人们就会拥上来,吵闹要祂的帮助;祂从来也不会加以拒绝。祂医治了所有的人。这里并没有提到祂的传道或教训,只是简单地记载祂的医治。耶稣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祂藉向人 显示 上帝是什么样子来 教导 人上帝是什么样的。祂不用 告诉 人上帝的眷顾,只是 显示 给人看上帝的眷顾。单单用言语传讲上帝的爱,却不以行动表明上帝的爱,是用处不大的。
(二)在其中也有令人悲叹之处。凡是念了这段经文的人,都会看到这个冷酷的事实:就是千万的人需要耶稣,只是为了要从耶稣那里有所得;等到他们获得了医治,就不愿意再往前进。人往往只要基督教的权利,却不尽基督教的责任。我们常常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记念到上帝。忘恩负义是最丑陋的罪行,这是人们对上帝与耶稣基督最经常犯的罪行。──《每日研经丛书》
第14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玖·弥赛亚不厌烦施恩,却遭到多不胜数的敌视(一四1~一六12)
一·施洗约翰被斩(一四1~12)
一四1,2 耶稣传道的消息辗转传到分封的王希律的耳中。这位声名狼藉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儿子,又名希律安提帕。他下令处决施洗约翰。当他听到基督行的神迹奇事,便起心要暗害耶稣。他不断想起被他斩的先知,便向他仆人说:“这人是约翰。他从死里复活了,才有这些神迹奇事。”
一四3 第3至12节是倒叙。马太在这里、暂停叙述耶稣的事,来回顾约翰死时周围的情况。
一四4,5 希律休了他的妻,与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通奸。作为神的先知,约翰不能坐视不理。他毫不惧怕,愤怒地指摘希律王,直斥他乱伦。
王怒发冲冠,决要杀约翰,只是政治上不许可他这样做。百姓公认约翰为先知,他们若知道希律王要杀约翰,必然反对,甚至可能以暴力反抗杀害约翰之令。所以,暴君暂且平息心中的怒气,只监禁了约翰。“恶人所喜欢的宗教,就如他们对狮子的态度;要末是死的狮子,要末是被困的狮子。他们却惧怕宗教信仰自由,这样他们的良心便要受到挑战。31”
一四6~11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跳舞,使王满心喜悦,王就立刻应许给她所想要的。希罗底的女儿受母亲嘱附,便可恶地提出要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这时,王对约翰的怨恨已渐息,甚至欣赏这位先知的胆色和人格。虽然他感到有点抱歉,不过始终要遵守诺言。于是颁布命令,斩了约翰;那跳舞女孩的可怖请求如愿以偿了。
一四12 约翰的门徒把他们的主的尸首领去,替他举行了庄重的葬礼,然后就去告诉耶稣。除了耶稣,他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去倾吐内心的郁结和愤慨。他们这种做法是我们效法的最好榜样。遭遇迫害、压迫、困苦和忧伤时,我们也应当告诉耶稣。
至于希律,他的罪行虽然得逞,但这次经历却在他心里萦绕不退。直至他听见耶稣所行的事,这件往事又再令他提心吊胆。
二·给五千人吃饱(一四13~21)
一四13,14 耶稣听见了希律因祂的神迹奇事而忧虑不已,就上船往加利利海边一处僻静的地方。可以肯定,祂并非因为恐惧而离开;祂知道祂的时间未到,没有甚么会发生在祂身上。我们不知道祂离开的主因,但可以推测其中较次的原因,就是祂的门徒刚传道回来(可六30;路九10),他们需要休息和安静。
可是,群众从城中汹涌而至,他们步行跟随他。当他上岸时,群众正等待着祂。对于这次途上的打扰,我们满有怜悯的主不但没有厌烦不满,反而立刻工作,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一四15 天将晚的时候,即约下午三时后,门徒觉得危机正在酝酿。人数众多,他们根本没东西给他们吃!他们请耶稣叫群众往村子里去,好买些吃的。他们多么不明白基督的心肠,也何等看不出祂的能力!
一四16~18 主保证说不用他们去买食物。这位主既是张开援手,供应一切受造物所需的那位,群众又何须离去?祂冷不提防地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罢。”门徒感到惊愕。“给他们东西吃?我们其它都没有,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他们忘记了他们还有耶稣。救主耐心地说,“拿过来给我。”这就是他们所能做的。
一四19~21 我们看见主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祂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祝了谢,擘开饼,然后递给门徒分给众人。人人都有足够的食物。他们都吃饱了,门徒便把剩下的零碎收起,装了十二个篮子。这些食物比耶稣开始分给众人时多了许多。极讽刺的是,剩下的食物竟然可以让缺乏信心的门徒各得一篮。再且,大约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得以吃饱(五千男人加上女人和孩童)。
这次的神迹是门徒世世代代要学的属灵功课。常常都有饥饿的群众;同样,常常都有一小群生活素质似乎较差的门徒。不过,救主是满有怜悯的。门徒若愿意献上微不足道的一切,祂便会把他们所献的加倍,以喂养千千万万有需要的人。不过,那五千人与今天的人相比,区别是前者虽然在加利利得饱了肚子,不过他们的饱足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相反,今天让永生的基督喂饱的人,他们永远都不再饥饿,得着了真满足(参看约六35)。
三·耶稣履海(一四22~33)
前面所述的神迹,让门徒坚信他们跟从的那位,能丰丰足足供应他们的需要。他们由此学到这位耶稣能保护他们,并且能向他们施予权柄能力。
一四22,23 耶稣解散了众人,便叫门徒上船,渡到湖的那边去。然后,祂走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即日落以后,只有他一人在那裹。(犹太人的计算有二个“晚上”,参看出一二6,第一个晚上可参看第15节,指下午的中间时间;另一个晚上可参考这里,即日落时。)
一四24~27 那时船离岸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打着。当海浪汹涌冲击船时,耶稣看见门徒的苦况。夜里四更天(在清晨三时至六时),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裹去。门徒以为是鬼怪,所以战兢非常。不过,门徒很快便听见耶稣肯定地说,祂是他们的主人和朋友,“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这句话在我们的经历中是何等的真实!我们常遇到风暴,因而颠簸不定;也会惶惑不安,忧伤绝望。救主彷佛离我们很远。然而,祂无时无刻为我们祷告。环境似乎幽暗漆黑,但祂却在我们身旁。虽然如此,我们常常懵然不知,忧伤痛苦。然后,我们听见祂安慰的慈声,于是便记起令我们战兢的风浪,已被祂踏在脚下了。
一四28 当彼得听见这把熟悉的、充满爱的声音时,就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充沛的情感。“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我们要看他大胆的要求是一个坚定的信任,而不应看见“如果”二宇,便认为是信心微小的表现。彼得觉得耶稣的命令是能够成就的,只要祂下令,便赐予能力。
一四29~33 耶稣一说:“你来罢。”彼得就从船上跳下去,朝着祂走。只要他紧紧地看着耶稣,他便能够行出人不可能行的事;但他一想着大风,便开始沉下去。他急忙地大喊:“主阿,救我。”主用手拉着他,慈声指责他的小信,然后带他上船。耶稣上了船后,风就住了。门徒在船上敬拜主,对耶稣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基督徒的生命就如在水上行走,是人世间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单单仰望耶稣(来一二2),便能经历超然的生命。但我们在甚么时候被自己或周遭的环境所占据,便开始往下沉。这时,我们必须呼喊基督,求祂加力,让祂属神的能力使我们复原。
四·耶稣在革尼撒勒医治病人(一四34~36)
船只停泊在革尼撒勒,即加利利的西北海岸。众人发现了耶稣,便把各地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去,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所以,这地方的医生得享一天假期。至少,这里有一阵子没有病人。耶稣这位大医生的探访,让这地区的百姓经历了祂的医治,也靠祂得着痊愈。
马太福音注释 14:6
在 众 人 面 前 跳 舞: 一 个 不 虔 不 义 的 女 子 在 希 律 和 众 人 面 前 跳 舞 导 致 了 一 位 圣 洁 义 人 的 死。
1. 世
俗 的 聚 会、 歌 舞 和 污 秽 低 级 的 影 片 会 使 人 忘 记 神, 挑 动人 放 纵 情
欲, 并 使 人 分 辨 罪、 义 和 审 判 的 心 变 得 刚 硬 迟 钝。 神 的 儿 女 不 能 参 与 这 些 事 情 ( 参 “ 基 督 徒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 一 文 ) 。
2. 根
据 圣 经 记 载, 希 伯 来 妇 女 和 少 女 只 在 一 些 非 常 例 外 的 欢 乐 场 合 ( 比
较 耶 31:4) , 特 别 是 当 人 们 从 战 场 上 凯 旋 归 来 而 歌 颂 赞 美 神 时 才
即 兴 跳 舞。 圣 经 从 来 没 有 犹 太 男 人 和 妇 女 共 舞 的 记 载, 也 没 有 提 到 过 犹 太 妇 女 公 开 为 观 众 献 舞
的 情 形。 希 律 的 女 儿 在 希 律 的 生 日 宴 会 上 跳 舞 原 是 一 种 外 邦 人 的 做 法。
14:19
饼 …… 鱼: 四 本 福 音 都 记 载 了 五 饼 二 鱼 喂 饱 五 千 人 的 神 迹 ( 可 6:34~44 ;路 9:10~17 ;约 6:1~14) 。
这 个 神 迹 有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重 要 意 义:
1. 指
证 耶 稣 是 生 命 的 粮 ( 比 较 约 6 章 ) ,
能 够 供 应 我 们 身 体 和 灵 魂 的 需 要。
2. 证
明 主 耶 稣 行 神 迹 奇 事 的 能 力。
3. 证
实 耶 稣 怜 悯 穷 困 的 人 (14 节;比 较 出 34:6 ;弥 7:18) 。
4. 让
我 们 明 白 我 们 若 肯 把 自 己 所 拥 有 的 极 少 的 东 西 放 在 神 的 手 中, 经 他 祝 福 以 后 就 会 变 成 许 多 东
西。
14:23
独 自 …… 祷
告: 耶
稣 在 地 上 时, 常 常 寻 找 时 间 单 独 与 神 同 在 ( 比 较 可 1:35 ; 6:46 ;路 5:16 ; 6:12 ; 9:18 ; 22:41~42 ;来 5:7) 。 单 独 与 神 同 在 是 每 个 信 徒 灵 命 完 满 的 根 本。 如 果 我 们 缺 乏 单 独 向 神 祷 告 并 相 交
的 热 望, 那 么 毫 无 疑 问, 我 们 里 面 的 属 灵 生 命 正 在 倒 退。 当 这 样 的 情 形 临 到 我 们 时, 我 们 必 须 从
一 切 得 罪 神 的 事 情 中 回 转, 重 新 更 新 我 们 奉 献 自 己 恒 切 寻 求 神 及 他 救 恩 的 心 志 ( 参 路 18:1 注 ) 。
14:27
不 要 怕: 在
地 上 的 生 活 中, 我 们 会 经 常 遇 到 许 多 令 我 们 惧 怕 的 事 情, 然 而 主 耶 稣 要 我 们 仰 望 他 而 无 需 惧 怕。
基 督 对 所 有 真 心 归 属 他 的 人 所 怀 的 强 烈 的 爱 以 及 他 的 无 限 能 力, 促 使 他 发 出 这 些 充 满 鼓 励 和 安
慰 的 话 语。 在 圣 经 中, 父 神 和 耶 稣 基 督 都 经 常 劝 勉 人 “ 不 要 怕 ” ( 例 如 书 1:9 ; 11:6 ; 王
下 19:6 ; 代 下 20:15 ; 32:7 ; 尼 4:14 ; 诗 49:16 ; 91:5 ; 赛 10:24 ; 37:6 ; 44:8 ; 太 17:7 ; 28:10 ;
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玖.弥赛亚不厌烦施恩,却遭到多不胜数的敌视(一四 1 ~一六 12 )
一.施洗约翰被斩(一四 1 ~ 12 )
一四 1 , 2 耶稣传道的消息辗转传到 分封的王希律 的耳中。这位声名狼藉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儿子,又名希律安提帕。他下令处决施洗约翰。当他听到基督行的神迹奇事,便起心要暗害耶稣。他不断想起被他斩的先知,便向他仆人说:“这人是约翰。他 从死里复活 了,才有这些神迹奇事。”
一四 3 第 3 至 12 节是倒叙。马太在这里、暂停叙述耶稣的事,来回顾约翰死时周围的情况。
一四 4 , 5 希律休了他的妻,与 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 通奸。作为神的先知,约翰不能坐视不理。他毫不惧怕,愤怒地指摘希律王,直斥他乱伦。
王怒发冲冠,决要杀约翰,只是政治上不许可他这样做。百姓公认约翰为 先知 ,他们若知道希律王要杀约翰,必然反对,甚至可能以暴力反抗杀害约翰之令。所以, 暴 君暂且平息心中的怒气,只监禁了约翰。“恶人所喜欢的宗教,就如他们对狮子的态度;要末是死的狮子,要末是被困的狮子。他们却惧怕宗教信仰自由,这样他们的良心便要受到挑战。 31 ”
一四 6 ~ 11 到了 希律的生日 , 希罗底的女儿 跳舞,使王满心喜悦,王就立刻应许给她所想要的。希罗底的女儿受母亲嘱附,便可恶地提出要把 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 !这时,王对约翰的怨恨已渐息,甚至欣赏这位先知的胆色和人格。虽然他感到有点抱歉,不过始终要遵守诺言。于是颁布命令, 斩了约翰 ;那跳舞女孩的可怖请求如愿以偿了。
一四 12 约翰的门徒 把他们的主的 尸首 领去,替他举行了庄重的葬礼,然后 就去告诉耶稣 。除了耶稣,他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去倾吐内心的郁结和愤慨。他们这种做法是我们效法的最好榜样。遭遇迫害、压迫、困苦和忧伤时,我们也应当告诉耶稣。
至于希律,他的罪行虽然得逞,但这次经历却在他心里萦绕不退。直至他听见耶稣所行的事,这件往事又再令他提心吊胆。
二.给五千人吃饱(一四 13 ~ 21 )
一四 13 , 14 耶稣听见了 希律因祂的神迹奇事而忧虑不已, 就上船 往加利利海边一处僻静的地方。可以肯定,祂并非因为恐惧而离开;祂知道祂的时间未到,没有什么会发生在祂身上。我们不知道祂离开的主因,但可以推测其中较次的原因,就是祂的门徒刚传道回来(可六 30 ;路九 10 ),他们需要休息和安静。
可是,群众从城中汹涌而至,他们 步行跟随他 。当他上岸时,群众正等待祂。对于这次途上的打扰,我们满有怜悯的主不但没有厌烦不满,反而立刻工作, 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
一四 15 天将晚的时候 ,即约下午三时后, 门徒 觉得危机正在酝酿。人数众多,他们根本没东西给他们吃!他们请耶稣叫群众 往村子里去 ,好买些 吃的 。他们多么不明白基督的心肠,也何等看不出祂的能力!
一四 16 ~ 18 主保证说 \cs9 不用 他们去买食物。这位主既是张开援手,供应一切受造物所需的那位,群众又何须离去?祂冷不提防地对门徒说,“ 你们给他们吃罢。 ”门徒感到惊愕。“给他们东西吃?我们其他都没有,不过有 五个饼、两条鱼。 ”他们忘记了他们还有耶稣。救主耐心地说,“ 拿过来给我。 ”这就是他们所能做的。
一四 19 ~ 21 我们看见主 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 祂拿这 五个饼,两条鱼, 祝了谢, 擘开饼 ,然后 递给门徒 分给众人。人人都有足够的食物。他们都 吃饱了 ,门徒便把剩下的零碎收起,装了 十二个篮子 。这些食物比耶稣开始分给众人时多了许多。极讽刺的是,剩下的食物竟然可以让缺乏信心的门徒各得一篮。再且,大约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得以吃饱(五千男人加上女人和孩童)。
这次的神迹是门徒世世代代要学的属灵功课。常常都有饥饿的群众;同样,常常都有一小群生活素质似乎较差的门徒。不过,救主是满有怜悯的。门徒若愿意献上微不足道的一切,祂便会把他们所献的加倍,以喂养千千万万有需要的人。不过,那五千人与今天的人相比,区别是前者虽然在加利利得饱了肚子,不过他们的饱足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相反,今天让永生的基督喂饱的人,他们永远都不再饥饿,得了真满足(参看约六 35 )。
三.耶稣履海(一四 22 ~ 33 )
前面所述的神迹,让门徒坚信他们跟从的那位,能丰丰足足供应他们的需要。他们由此学到这位耶稣能保护他们,并且能向他们施予权柄能力。
一四 22 , 23 耶稣解 散了众人,便叫 门徒上船 , 渡到 湖的 那边去 。然后,祂走 上山去祷告 。 到了晚上 ,即日落以后, 只有他一人在那裹 。(犹太人的计算有二个“晚上”,参看出一二 6 ,第一个晚上可参看第 15 节,指下午的中间时间;另一个晚上可参考这里,即日落时。)
一四 24 ~ 27 那时船离岸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打。当海浪汹涌冲击船时,耶稣看见门徒的苦况。夜里四更天(在清晨三时至六时),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裹去。门徒以为是鬼怪,所以战兢非常。不过,门徒很快便听见耶稣肯定地说,祂是他们的主人和朋友,“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这句话在我们的经历中是何等的真实!我们常遇到风暴,因而颠簸不定;也会惶惑不安,忧伤绝望。救主仿佛离我们很远。然而,祂无时无刻为我们祷告。环境似乎幽暗漆黑,但祂却在我们身旁。虽然如此,我们常常懵然不知,忧伤痛苦。然后,我们听见祂安慰的慈声,于是便记起令我们战兢的风浪,已被祂踏在脚下了。
一四 28 当彼得听见这把熟悉的、充满爱的声音时,就热血沸腾,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充沛的情感。“ 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我们要看他大胆的要求是一个坚定的信任,而不应看见“如果”二宇,便认为是信心微小的表现。彼得觉得耶稣的命令是能够成就的,只要祂下令,便赐予能力。
一四 29 ~ 33 耶稣一 说:“你来罢。”彼得 就从船上跳下去,朝祂走。只要他紧紧地看耶稣,他便能够行出人不可能行的事;但他一想大风,便开始沉下去。他急忙地大喊:“ 主阿,救我。 ”主用手拉他,慈声指责他的 小信 ,然后带他上船。耶稣上了船后, 风就住了 。门徒在船上敬拜主,对耶稣说:“ 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
基督徒的生命就如在水上行走,是人世间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单单仰望耶稣(来一二 2 ),便能经历超然的生命。但我们在什么时候被自己或周遭的环境所占据,便开始往下沉。这时,我们必须呼喊基督,求祂加力,让祂属神的能力使我们复原。
四.耶稣在革尼撒勒医治病人(一四 34 ~ 36 )
船只停泊在 革尼撒勒 ,即加利利的西北海岸。众人发现了耶稣,便把各地 所有的病人 ,带 到他那里去,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的人就都好了。 所以,这地方的医生得享一天假期。至少,这里有一阵子没有病人。耶稣这位大医生的探访,让这地区的百姓经历了祂的医治,也靠祂得痊愈。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ii. 希律安提帕说耶稣是施洗约翰复活(十四 1 ~ 12 )
马可福音记述约翰之死的着名故事被马太删了不少,成了希律怎样看待耶稣的附注;这样,这位加利利的地方王也就参加了对耶稣表态者的行列。尽管他也为耶稣的真正意义作过证,说耶稣正是先知约翰所预言的那位,但与此同时,约翰这位先知的命运也预示,耶稣这位先知在祂自己的人中间会遭遇同样的对待(十三 57 );参看十七 12 的话。
1 ~ 2. 那时 是马太用来承上启下的词(参十一 25 ,十二 1 ),不是表示时间先后的,因为从第 13 节往后要述耶稣得知约翰被害后的行动,而这几节是倒以前的事。希律安提帕只被马太在这里提及,且被正确的冠以分封王(即地方长官)的头衔;他与其父不同,其父在二 1 里被称作“王”(安提帕也曾求过“王”的称号,未成;第 9 节中所以简称他为“王”只是一种沿袭对其父王称呼的旧习而已;参,可六 14 )。他处死 约翰 的行径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Josephus, Ant . xviii. 116 ~ 119 ),第 9 节说他本人也甚忧愁;由此看来,他对约翰“复活”的迷信也是可信的了 184 。
3 ~ 4. 安提帕不仅无理休妻(因而与岳父彼特拉王宣战),且因强娶其同父异母兄弟之妻希罗底而犯了犹太人的律法(利十八 16 )。约翰的反对代表着正统犹太人的看法,故必然有损于安提帕在臣民中的威望。再者, 曾说 一词用的是未完成形式,表示约翰的话不像一句顺口之言,而代表一个进行着的“运动”。约瑟夫说安提帕以叛乱罪将约翰处死( Ant . xviii.
118 ),他的看法与福音书记载的主要意思看来也是有联系的。 腓力 在马可福音中亦同,可是约瑟夫只简称他为“希律”( Ant . xviii,
109 ),并记载分封王腓力娶了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为妻( Ant . xviii.
136 ~ 137 )。据霍合纳( H. W.
Hoehner )认为,有可能希罗底的丈夫也叫(希律)腓力,请看他着的《希律安提帕》( Herod
Antipas , 1972, p.131 ~ 136 ) 185 。
5. 对安提帕 想要杀他 这点,约瑟夫给以肯定的和较为详尽的阐释( Ant . xviii. 117 ~ 118 )。第 9 节说他这样做 便忧虑 ,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受了利用,也因为他本人对约翰的矛盾态度:这是个本应受他敬重的完美义人,却又对他是个威胁;请看马可福音六 20 的话,那里说得较为全面。有关约翰的号召力,请看三 5 ~ 6 和十一 7 ~ 9 。耶稣也同样会受到群众舆论的保护(二十一 46 是与本节相呼应的,进一步加重约翰与耶稣的相似)。
6 ~ 11. 这是一个不光彩的故事,用赤裸裸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东方式法庭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情景。有关 希罗底的女儿 (撒罗米)请看第 3 ~ 4 节的注释,同时也请看霍合纳,第 151 ~ 157 页。 女子 ( 11 节)一词一般可用于达婚龄的女人;她至少也有十几岁了。处死约翰是违背犹太人的律法,因为未经审判, 而且是斩首 。
12. “告诉耶稣”正说明约翰和耶稣的活动之间,有着持续不断的密切联系。马太在十一 2 ~ 19 已述了二人的关系,尽管二人的传道活动很不同,但从那段述里可以看出,耶稣的传道活动是约翰传道活动的真正延续。正是这种延续使安提帕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2 节),却反过来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次作了证,随着故事的向前发展,马太还要不断地强调这点。
184 最惊人的“学术”异议之一要算是包以诺( Enoch Powell M. P. )的观点了。他认为从死里复活的是约翰而不是耶稣,而耶稣传道活动的记载其实是从复活了的约翰的早期记载中抄袭而来的。他的理论建立在马太福音十四 2 的基础上;安提帕若知道有人对他的话如此重视,要受宠若惊了!
185 霍合纳的书对这个故事中的各种问题作了详尽的研究。见 pp.110 ~ 171.
iii. 耶稣喂饱一大群人(十四 13 ~ 21 )
任何把这个故事改写得让自然主义派更容易接受的企图(例如,说众人中有很多人都带了食物与别人分食,或耶稣只给人们一些饼渣儿作作样子)都无法说清这件事。马太就是要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神迹,而且是真正发生的神迹,不是一个“寓言故事”。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件事(马太和马可还记载了另一件类似的事),这说明这件事在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故事的重要意义究竟何在呢?当然它证明耶稣有施神迹的能力,不过福音书记载(或表现)神迹,绝不仅抱此目的。约翰在记述了整个故事之后特别有一句议论(六章),说明这个故事有象征的意义,马太也表示(十六 9 )这里包含有对门徒的教训;如果只在物质分配的水平上作文章,可以说是没有打中要害。
有两段旧约经文值得思考,一个是耶和华赐吗哪给在旷野的以色列人的神迹(出十六),一个是以利沙用二十个饼喂饱了一百人的神迹(王下四 42 ~ 44 )。两种情况下,都是一个先知拿出食物给一群人吃,耶稣这位大先知作的也一样(不过比以利沙提供的范围要大得多了)。犹太人希望弥赛亚来时,能再赐给他们吗哪( 2 Baruch
29:8 ;参,启二 17 ),说明这样的神迹就是弥赛亚的表示。
这餐饭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肉体上的需要(见 15 节注释);聚餐本身就标志统一和一致。众人并未被打发走,也未被命令散开( 15 节),相反地,他们受到欢迎来参加这新的团体。看了第 19 节的注释,便知道耶稣是在担任着“家长”的角色。许多人都把这次事件看作是“弥赛亚筵席”的预先享用(见八 11 注释 ),虽然饼和鱼在无酒的情况下很难成“席”,但它象征着神子民的团聚,到那时必将达到完美。约翰清楚地看到这一事件中有圣餐的因素,虽然其特殊含义要到“最后的晚餐”以后才得显明,可是把这次聚餐看作像“最后的晚餐”、圣餐的象征和弥赛亚筵席的预演(二十六 29 )均不为过。
13. 时间的前后顺序又再一次不准确──耶稣怎能 坐船 离开拿撒勒呢(十三 53 ~ 58 )!重要的是,听说约翰已死的消息,耶稣就 退到野地里 去了。有关这种“战术上的转移”,请看四 12 的注释 。根据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以后更多是 单独 行动,而且是在安提帕管辖之外的地区。一方面躲开政治镇压的危险,另一方面甩掉加利利人群的压力,耶稣才得以集中精力单独教训门徒。路加告诉我们,所谓的“野地”,是在湖对岸腓力的地界之内,离伯赛大很近,若以陆路算,从迦百农起有四哩左右的路程。这“旷野”不是我们的“沙漠”(原文直译可做“沙漠”,参英译──译注),它有“草地”( 19 节),附近还有村子( 15 节)! 众人 跟随耶稣的动力是什么,请看第 22 节的注释 。
14. 关于耶稣的 怜悯 及其所为,请看九 36 的注释 。马太说祂医治病人,马可说祂教训他们,路加福音中则两方面都提到!耶稣的传道活动是个统一的整体,肉体和灵魂的需要都在其中得到满足。
15 ~ 16. 天将晚 ,直译是“时间已经过去”,即已经过了一般正常的晚饭时间。少吃一顿晚饭本不算大事,但耶稣决定要叫大家吃,与其说是为解决人们身体之所需,不如说是要显示这样做的重大意义(见前)。耶稣指示门徒怎样做(反映了王下四 42 ~ 43 的情形),是有意要他们亲自参与这一行动(请看 19 ~ 20 节他们的作用),以便他们记住并从中学到东西。
17 ~ 19. 饼和鱼是加利利地区的;晚饭本身是很平常的,不过吩咐他们 坐下 ( anaklinomai ,直译“斜倚”),除了为说明是坐在草地上而不是饭桌旁之外,还可能暗示一种客人斜倚在软椅上的更为正式的筵席。这不是一次随意小吃,而是一个正式的场合;前面有关于对“弥赛亚筵席”各种含义的解释。 祝福 是普通的谢饭仪式,由犹太家庭的家长来作(他“感谢”神赐给食物,并不是为食物“祝福”)。耶稣的作法和所说祝谢的话同在以马斯(路二十四 30 )坐席时的一样,无疑耶稣在门徒“家庭”范围内主持任何筵席时也都如此。令人惊喜的是,对两次喂饱众人的六次述、对以马斯坐席的述和对最后的晚餐的四次述(包括林前十一 23 ~ 24 ),用的全是同样四个动词:“拿着”、“祝福”、“擘开”、“递给”(只个别地方有小的改动)。这是犹太人每日三餐的仪式,但是对基督徒有更深的意思,那就是,无论是在“野地”里进餐,还是在楼上大屋里用最后的晚餐,人们所想到的必是那最大的筵席,那时耶稣将以主人的身分接待祂在万邦万族中的全体子民。
20. 篮子 通常用来装食物和日用品,所以在一大群离家一天的人中有人带了篮子是不奇怪的。不必把数字 十二 看成有什么象征意义;十二个门徒在那里“张罗”,每人先装剩下的零碎就装满了自己的篮子,只说明食物的量极大而已。
21. 约 意即“大概”,说明数字只为给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并不确切。马太在此特别提及 妇女和孩子 ,不是因为他过分注意小节,他是仿照出埃及记十二 37 的说法,那里表示妇孺之数是加在神的以色列子民的数目之上的。总之,不管传统的习俗如何,没有一种人被排斥在耶稣的新团体之外。
iv. 耶稣履海(十四 22 ~ 33 )
在马太、马可和约翰三本福音书中,这个小故事紧接在耶稣喂饱众人的神迹之后(路加福音对此无记载),两个故事都同样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显示耶稣超人的神奇力量(因而第 33 节才得以恰当地将两件事的效果放在一起作了总结),另一方面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作门徒的本质,和什么是赐给门徒的特别恩惠。在这里,马太更插入了一段遗传的事迹,即彼得总是愿意学耶稣的样子,他看见耶稣在水面上走,便要模仿,这是生动的一课,告诉人什么叫有信心跟随耶稣;马太把它嵌进这段述里( 28 ~ 31 节),表明马太更强调故事的后一个意义。这个小故事还强烈地唤起人们对另一件有象征意义的事件的回忆,即记述于八 23 ~ 27 的耶稣止息风暴的故事。另参看耶稣改变形象的神奇事迹(十七 1 ~ 8 ),也显示耶稣超人的身分。
22. 催促 原意“强迫”,语气很重。约翰福音六 14 ~ 15 告诉我们,众人对耶稣喂饱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称颂祂为“先知”,并企图迫使祂作他们的政治领袖。门徒们也很有可能产生同样错误的认识(十六 5 ~ 12 显示,他们并未理解此神迹的重要意义远非一个食品分配问题),耶稣必须叫他们迅速离开,以免他们被那普遍的狂热所感染。 那边 通常指湖西岸,他们是当天从那边来的,第 34 节说的也正是那个地方。这有点奇怪,因为他们本来是要逃离安提帕的管辖区(十四 12 ~ 13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原是打算转移到东岸的另一个地方(参,可六 45 说“到伯赛大去”),可是第 24 节提到的风又将船刮离了航线,直奔西岸而去( McNeile,
p.217 )。但约翰福音六 17 的记述,却认为他们本来就是要到西岸去的。
23. 这里说 散开众人 ,比起约翰的述显得更有秩序,约翰福音六 15 读起来好像耶稣独自“逃”到山里去了!当时的形势紧迫,耶稣与加利利地区群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耶稣独自祷告(根据马太的记录,这里是一次,另一次在客西马尼)无疑十分紧要。 到了晚上 意即“天晚时候”──是的,照 15 ~ 25 节记载这一天发生的事来看,时间一定是很晚了。
24 ~ 26. 无论译作“船出了海”也好,抑或“船在海上”也好,总之,绝不是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所以门徒所见不可能是耶稣在岸边走,或在浅水中涉行。门徒在凌晨前的昏暗中( 四更天 是三点至六点)所见的是一种怪异的景象,加之他们彻夜未眠,筋疲力尽、头昏眼花,无怪视来者为 鬼怪 了(原意“幽灵”,用于指异象,如灵等)。
27. 放心 ,同九 2 、 22 中的一样,是用来安定那受了惊吓的人。这样说,并不是说危机不存在,而是说有耶稣在,无须害怕。 是我 ( ego{
eimi )的说法,耶稣在其他表露自己的场合下也用(可十四 62 ;路二十四 39 ;约八 58 ,十八 5 ~ 6 ),把它看作是出埃及记三 14 的回声并不过分,因为它联系着这位能控制海浪的与那位创造了江河湖海独具圣名的耶和华。
28 ~ 31. 马太在其他地方曾表示,彼得是门徒的代表或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里的故事显然也有此目的。这是一堂实例教学课,教的是信心。故事同时也揭露了彼得性格中易冲动而又软弱的一面,是他的真实经历,听起来真挚感人,不像是个仅为警世而编的故事。
关于彼得提出请求是不是真因为他要效法耶稣这个问题,许多释经者持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因为彼得的行为告诉门徒,他们可望与主享有同样的权力,必须顺从主的召唤去做原本做不到的事(请注意,如果没有耶稣明确的“吩咐”,彼得绝不会贸然行事,见 28 ~ 29 节)。这全靠信心,而彼得的失去信心(小信 oligopistos 一词是马太喜爱用的,见六 30 ,八 26 ,十六 8 ,十七 20 ;其意义在上述各处全是 不信 ,而不是信心不足)在于他将物质现实(即 风 )看得强过了耶稣的力量。 疑惑 原词的词义是“一分为二”,而真正的信心则必须全心全意地集中在耶稣身上。
另一些人则认为彼得可远不是什么信心上的英雄,至少当时不是,在这件事上彼得表现得又鲁莽又稚气,是学习的反例。他要模仿耶稣是出自他自以为是的态度(参四 5 ~ 7 “试探神”),耶稣答应了他的请求,是为要通过他的错误来教育他 186 。不过第 31 节又似乎暗示,彼得的错不在于他起初提出要求,而在于他后来失去了信心,因此,应把这个故事看作是有真信心但没能战胜危机的例子。
32 ~ 33. 对 拜 的理解,请看二 2 的注释 ,在这段文字里,它表示的自然不只是社会习俗。马太福音的读者都能理解, 神的儿子 几个字表现耶稣与神的特殊关系(马太也真心希望他们这样理解),在二十七 54 里这种提法再次出现;除如此理解之外,这个称呼更是人们在超自然力量面前的一种本能反应(参,可六 51 ,那里虽提到人们“十分惊奇”,但却无言)。门徒们很想用恰当的字眼来称呼耶稣,表明他们确实知道耶稣并非常人,但怎么称呼呢?可能因为神的儿子就有弥赛亚的意思(见三 17 注释 ,有证据证明一世纪的犹太教有弥赛亚即神的儿子的观念),所以这一称呼便脱口而出了。门徒们的这种反应,并不能代替十六 16 彼得称耶稣为基督时,对这一称呼的清醒认识和使用,而只能是为那时的成熟准备道路而已 187 。
186 塔斯克( Tasker, pp.145 ~ 146 )认为这种尝试自开始便是个失败;他解释说第 29 节的“走”是个表示动作开始的动词,即“开始走”,同节中的“到”是“要到”的意思( AV 和 RV 的翻译均与他的理解相同,中文和合本亦然)。
187 请继续看 \cs15 N. B. Stonehouse, pp.214 ~ 219.
v. 耶稣享有能治病的盛名(十四 34 ~ 36 )
革尼撒勒 是个地区(不只是座小城),在湖西岸,迦百农以南。请看第 22 节的注释 ,便知道他们又回到了安提帕的管辖区是多么奇怪的事。在这片地方耶稣是很出名的,这几节表明,作为一个医治者,祂更备受普通百姓的爱戴(与下一段记载的官方人士的敌对态度恰成对比)。这几节(四 23 ~ 24 ,八 16 ,九 35 ,十二 15 ,十五 30 ~ 31 亦如是)给人的印象是:耶稣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治病活动( 所有的病人 ; 摸着的人都…… ),这和其他地方专门描述的、对个别病人的医治是不同的。这种治病的方法( 摸祂的衣裳繸子 )或许显得很机械,好像没有感情,和一般描写的带有情感和信心的事例不同。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简练的概述只能大刀阔斧,不能精雕细琢。从九 20 ~ 22 的故事中可以看到,那个女人也是用同样摸耶稣衣裳繸子的方法得到了医治;照那里的述看,耶稣给人治病绝不是无动于衷的。马太在此强调了耶稣治病的能力,祂闻名遐迩的美誉、祂引起的回响、祂对一切听祂宣讲天国福音的普通人所显示的怜悯。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
四章
法14:1 这位希律是希律大王之子希律安提帕。参2:1注。
14:3
腓力即希律腓力,也是希律大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的罪行不只在娶亲侄女为妻(参可6:14),还在兄弟腓力仍生时夺走他的妻子希罗底。犹太人虽有弟娶兄妻的风俗,但只限于兄长死后替兄续嗣才可以(利18:16;20:21;申25:5-6)。
14:6 希罗底的女儿名莎乐美。
14:15
犹太人把一天分为早晨、午间和夜晚;而夜晚也有两部分:一从下午三时开始,一从日落后开始。14:15指的是第一部分的夜;14:23是指第二部分的夜。“时候已经过了”,是说吃晚饭的时间已过。参《马可》13:35注。
14:17 饼和鱼是加利利穷人的食物(约21:9-10)。
14:20
听耶稣讲道的人在灵性和肉体上都得到饱足。天国的来临会让普天下的人象这数千在野地的群众一样,饥渴慕义、寻求真理的心“吃饱”(5:6)。这种属天的福分何等丰盛,“零碎收拾”都可装满十二个篮子。
14:21
作者马太在此处和15:38都记有“除了妇女和孩子”数字。天国的福分临到一切无牧的“羊群”(可6:34)。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本书主要写给犹太人读。在公共场合,妇孺依俗不可与男人一同进食。此两处经文所记人数为男人;妇孺或在另一处领受食物,数目不详。四本福音书只《马太》有妇孺的记载。
14:29 真正的信心是持续不断的信靠,不只走第一步,应凭信心走下去。彼得只走了一步,开始怀疑,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