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鸿书第二章
第 2 章
鸿 2 章 > 第 2 章所说的预言结果如何?
2 章 这章经文的预言在公元前 612 年应验了,那时候,巴比伦及米甸的联军攻陷了这个看来坚固的尼尼微。
鸿 2:2> “雅各和以色列”,不是同一个人吗,怎么──
2:2 亚述已经夺取甚至捣毁北国以色列,并在公元前 722 年将其子民掳走(参王下 17:3-6 ; 18:9-11 );如今亚述又攻击南国(在此作“雅各”),并强迫他们进贡。
鸿 2:6> “河闸开放”是真有其事,还是……
2:6 经文提到河闸开放,可用作形容敌人蜂拥而进,仿佛洪水决堤( 1:8 ),或真指一次洪水泛滥。有学者指出,考古发掘出的那河闸乃是用来堵截河水的。所以,假若有大量河水积聚,河闸又被打开的话,河水便会泛滥,淹没尼尼微。
鸿 2:12-3:1> 公狮、母狮──亚述,把它的洞穴充满──战利品,可怕……
2:12-3:1 亚述财富的主要来源乃是从别国抢夺回来的掳物。他们为了过奢侈的生活,掠夺无辜人的财物,以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劫贫济富”的行为,是令神生气的罪恶。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站稳立场,反对这种恶行。
鸿 2:13> 毁灭来时再悔改,还来得及吗?
2:13 神曾给尼尼微城居民一个悔改的机会,他们也委实因听了约拿的警告而抓住这机会悔改了。但如今他们重蹈覆辙,结果带来毁灭。无论是人、城市还是国家都有一个界限,若是逾越而过,便无回头之路;亚述就是超过了这个界限,因此招来神的毁灭。所以,我们必须警戒人,趁着还有时间便当悔改。──《灵修版圣经注释》
那鸿书第二章
自食其果(二 1 ~ 13 )
.尼尼微的仇敌( 1 ~ 7 )
这里预言的是迦勒底的巴比伦国,他们似乎是特别喜欢红色。这将来的敌人也毁灭犹大,像以色列所遭遇的一样。巴比伦将继亚述成为列国的霸主,亚述过去加诸列国身上的,将自尝其苦──慌忙的守卫、草木皆兵,国破人亡、王后蒙羞、掳掠抢夺、哀鸿遍地。神的审判是公正的,所谓报应不爽。行恶的人必须深以为戒。
.尼尼微的遭难情况( 8 ~ 13 )
这座居民众多的大城,现今却十室九空,因有大难临头。他们积聚的金银财物数之不尽,却将要成为掠物。自大自恃的人民,都惊慌丧胆,痛苦莫名。凶残、勇猛如狮子的尼尼微人将不复见,他们过往的威猛行径将成过去。因为与他们敌对的,是万军之耶和华,没有人可以在祂面前站立得住。与神为敌是最愚蠢的。
祈祷 求主使我们明白是历史的主,万国的命运都操纵在手中。任何狂妄自大,对神悖逆不敬的人,必受到应得的惩罚。末世将要临到世人的刑罚将比尼尼微所受的更甚,求主感动世人的心,转向真神,接受福音,以免神更严重的惩罚临到他们身上。 ──《新旧约辅读》
那鸿书 那鸿书 第二章 注释
2:1-7 尼尼微遭围攻
1
有敌人上来攻击尼尼微。根据历史记载,在主前六一二年,玛
代和巴比伦联合攻打尼尼微。
先知用讥讽口吻呼吁尼尼微人作好防御措施,抵挡敌人。
「使腰强壮」:指束紧腰身,准备作战。
「大大勉力」:原作「使力量坚强」。
2 这正是神复兴犹大的时刻。
3-4 形容尼尼微的敌人
「朱红」:以示庄严威猛,亦可能有惊吓敌人的作用。
(参王下3:22; 结23:14)
「柏木 ......
抡起来了」:原文作「柏木到处挥舞」。柏木指木
造的矛杆,古译本则把这句译作「骑士(或骏马)乱闯」。
5 尼尼微王匆忙抗敌
「贵胄」:指精锐部队。
6-7 尼尼微被攻陷
尼尼微位於底格里斯河的东岸,有大小运河环绕及贯穿城中,而亚述
人又多设水闸,用以控制水源及防卫尼尼微城。根据历史记载,玛代
及巴比伦联军围困尼尼微,久攻不上,最後他们利用已攻取的柯撒水
闸,将它突然开启,借用水力冲毁城墙。另一说法是联军围城第三年
,忽然天降大雨,连绵不绝,导致河水泛滥,冲毁城墙及皇宫。
7 「王后」:原文仅作「她」。
本节原文开首有另一字,其意不详,和合本译作「此乃命定之
事」,传统以此字为王后的称号,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学者认
为此字乃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她(爱情与战争的女神)。古人认
为战争不单是邦国间的斗争,更是邦国之神的斗争,故此尼尼
微城的失败,也是她女神的羞辱。
「宫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指附属尼尼微城的邦国,或指
女神伊斯她庙中的使女。
2:8-9 尼尼微被劫掠
京城失守,百姓逃命,到处皆有抢掠的事。虽然国库丰足,现在也变
得荒凉( 10)。
8
「聚水的池子」:先知以此形容城内居民之众多。但现今他们
都四处逃奔,如池子缺堤一般,大水一发不可收拾地向外奔流。
2:10-13 尼尼微成废墟
10
「腰都疼痛」:乃形容难产的情形(参赛21:3)。
11-13 先知用狮子的比喻讽刺尼尼微城的荒凉
尼尼微素以狮子作徽号,故狮子在此可比喻尼尼微王,他本有狮子般
的凶悍,残待他所征服之民,但如今反被消灭,他的强暴和勇猛也不
知所踪。另有学者指出,亚述人爱捕猎狮子,把它们放在城中的洞穴
里,供人观看戏弄,但现今尼尼微已被夷为平地,连狮子洞也被铲除
,显示完全的毁灭。
那鸿书第二章
尼尼微遭围困(二 1-13 )
那鸿作诗载述尼尼微遭围困,行文如此生动,使人读起来如同这种围困已经发生,好像这座大城市已经就要遭受毁灭。但是尽管诗句是在描写现况,那鸿这篇诗还是带有期望的;虽然尼尼微遭围困还是要在真实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他的心眼能够清楚看见,好像战 正在他面前进行。这首诗的其中一个悲惨之处就是,虽然战 尚未开始,这位诗人却已经经历他所写的所有恐怖。他描述一直不断的围攻;他细说发生在尼尼微街道上的战 ,这种战 是他早已见过的,正如亚述人过去在犹大乡村的街道上进行的战 。但也可能那鸿知道某些尼尼微的情形;或者他到过这座伟大的城市,或者他仅仅是从某些曾住在那里的人得知,总之他的话显示他对这座城市有所了解,如她的防御系统,她易于受进攻的某些弱点。
公元前第七世纪的尼尼微城是古代最不寻常的城市之一。她的某些遗 现在还能够看到,位于现代的摩苏尔( Mosul )的东面,横过底格里斯( Tigris 译者注:圣经译作提格立)河,南距巴格达二百五十里。她的内城建筑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上,被一幅巨大的保 城墙围绕 ,周长约八里。城墙的高度在廿五至六十尺之间,城墙前一段距离有一条护城壕,进一步保护这城。巨型城墙下有若干城门可通往城内,这些城门都备有重型防御事工。从西墙那边有底格里斯河保护;在东面,正墙之外有一系列的防御垒和壕沟,防御敌人进攻。
在城墙里面,在城西线的一座小山上,那里有座着名的皇宫;它的一些残余尚保留 ,而在这个废墟之中,仍然可以看见描述 亚述军事胜利的巨大石头雕像。在靠近皇宫的地方,有一座伊斯他( Ishtar )古庙,伊斯他是这城的保护神之一。再向南走,仍然可以看见曾一度建在这里的庞大军库一些遗 。就是现在,尼尼微的遗迹,还令来此参观者感到该城是坚不可摧的;在它光荣的年代中,必然被看为一座永存的城市,在它巨大的防御工事之中固若金汤。
但是尼尼微并非坚不可摧;从军事观点来看,那里有许多易受攻击的弱点。城墙的东南角,有一条路从柯沙伯特( Khorsabad )通向这座城,从那里有个高地可以遥望市中心。而且柯色( Khosr )河穿过城中心;它经城门流入城墙,从东墙进入,由西墙出,流入底格里斯。从柯色河,可以引导水流去填满护城的壕沟,但是从城外可以控制和改变水流的方向。传说尼尼微失败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水流系统被敌军操纵,而那鸿的叙述部分显示,他预期尼尼微的失败将和它的水利系统有关( 6 , 8 节)。
当读者研读那鸿书第二章这篇戏剧化的诗时,应以尼尼微城那种强盛和设备优良的防御体系作为背景。他的诗中有突兀的短句,在感觉上和音调上传递混乱和战 的景况。他开始振臂高呼:‘ …… 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 …… ’( 1 节),但没有任何防御可能保 上帝即将来临的审判。敌人的战车和步兵迫近城墙;不久他们就要冲过街道,把尼尼微城施给别的城市的可怕咒药,倒过来施给他们。河闸开放( 6 节),引进泛滥的洪水;一度曾经引以自豪的宫殿,在耻辱中被征服。那座从西亚细亚的城市抢掠大量财富的城市,现在它自己遭受掠夺,它的大量金银财宝被长驱直进的入侵者抢去( 9 节)。一度能防御敌人、好像狮子洞那样安全的尼尼微城,被猛兽撕碎( 11-12 节);那鸿的暗喻中用狮子这个记号嘲笑尼尼微的神只伊斯他,因它传统上用狮子为记号。
那鸿的这首诗唤起了读者的许多回应。即使是译文,它也是一首强而有力的诗歌。但是,战争和围困是否无尽头呢?那鸿预期尼尼微被掠夺的逼真情景,许多世纪以来,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城市中重演千万次。看来战争将没有结束。但是,在先知的诗还是有一些启发人心的主题。
(一)尼尼微被掠夺象征了邪恶被打败;它不只是一次战争,而是对那些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存在 、发臭的帝国主义残暴的惩罚。知道尼尼微的被劫掠是该城罪恶造成的直接结果,而这种认识并没有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也没有值得庆祝的余地。那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事件是宣告上帝的话:‘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 13 节)实行和维持人类的残暴,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上帝的反对。而且那鸿以突出的方式宣告,暴力和邪恶的果子最终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回到坚持作恶的人身上。
(二)尼尼微未堕落以前的风光,正好提醒我们:所有人类伟大的力量和自信心的标志,都是不能长久的,都是脆弱的。其他城市有本身的弱点,但是尼尼微的国家和市民的自 体系看来安全无比;即使这地方遭入侵,尼尼微必不会失败吧!但它真的会失败;任何要塞城堡,都可能在压力下被攻破,特别是当它的内部力量已经因暴力的腐蚀而衰弱时,就更是如此。而且在它失败前的荣耀愈大,在它崩溃后的陷落看来愈会加深。吉布龄( Rudyard
Kipling )写道:
看哪!所有我们昨天的荣华,
都可能如同尼尼微和推罗。
那鸿提醒我们人类的骄傲和力量其实是多么脆弱;他暗示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上寻求一座比尼尼微更恒久的城市。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那鸿书
叁.对尼尼微被围攻的描述(二 1 ~ 12 )
二 1 首十节经文描述尼尼微被巴比伦人围攻。“那打碎邦国的”可能指耶和华或巴比伦人。先知用了四个命令,讽刺地告诉城中狂乱慌张的居民,要预备好作战。
那四个命令就是:“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大大勉力!”。
二 2 耶和华复兴祂的子民。以色列将会重见荣华,但不一定是很快就实现。当时南国犹大仍未被掳,但却正在进贡。
这段经文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出自另一个译文。梅尔为短短的那鸿书写了近
四百页的注释,其中他将“复兴”一词译作“剪除”,意思完全相反,又将“荣华” 译作“骄傲”,那是一个常用的译法。他写道:
“耶和华剪除雅各的骄傲”这句话是描述耶和华从前曾降在犹大身上的惩罚;犹大是先知的家乡,而她的受罚是由於她傲慢地拒绝全能者。那鸿可能想起由西拿基立带来的大灾难,他夸口说他已经向犹大施行掠夺和毁坏了。
将以色列比作毁坏和空虚的葡萄园,其实已多次应用在旧约中(诗八○ 8 及下;赛五 5,6 ;耶一二 10 ;何一○ 1 )。
二 3 ~ 6 第 3 和 4 节描绘巴比伦的士兵, 穿上他们最喜爱的颜色:巴比伦人穿上红色衣服,而他们的盟军玛代人却穿上朱红色的外衣。(亚述军的颜色是蓝色。)第 5 节中步行绊跌的贵胄被理解为亚述的防卫者,但上下文却指出那是巴比伦的侵略者。河流倾注进城,破坏地基,以致宫殿也被冲没。
二 7 ~ 10 王后被人掳去。人民逃出城,毫不理会“站住!”的命令。尼尼微的宝器、积蓄和金银被劫抢掠。这时城已变得荒凉,人人的脸上都充满惊恐。
二 11,12 当我们想到,英国以狮子作国徽,美国以鹰为标记,这些经节便更易理解;亚述人对狮子趋之若鹜。在亚述的艺术或雕像中,经常可以看见狮身人面(或相反)的造型。无疑他们以为自己就是狮子, 也尝试效法狮子的行径。
那鸿以狮子的窝来比作尼尼微,以锐利的辞锋来刺穿尼尼微的傲慢,他用公狮、母狮、小狮和少壮狮子来形容尼尼微,在短短两节经文中竟用了七次!
肆.神定意毁灭这城(二 13 ~三 19 )
那鸿书 2:1
1~13 那 打 碎 邦
国 的: 本
章 对 主 前 612 年 巴 比 伦 联 军 攻 打 并 摧 毁 尼 尼 微 一 事 做 了 详 细 的 预
言。
2:3
他 勇 士 的 盾 牌: 攻
打 者 的 阵 容 (1 节 ) 使 人 惧 怕。
2:5
尼 尼 微 王 招 聚 他 的 贵
胄: 尼 尼
微 王 即 亚 述 王, 他 召 集 军 兵 抵 抗 来 犯 之 敌。
2:6
河 闸 开 放: 这
些 河 闸 显 然 是 用 于 控 制 科 泽 河 (Khoser) 水 的 泄 洪 闸 或 水 坝, 而
科 泽 河 穿 过 尼 尼 微 城。 这 些 河 闸 有 可 能 已 经 被 关 闭, 积 蓄 了 大 量 的 水, 放 水 则 可 冲 毁 城 墙。
2:8
如 同 聚 水 的 池 子: 许
多 评 注 者 认 为, 这 里 将 出 逃 的 人 流 比 做 倾 泻 的 池 水, 极 其 生 动 传 神。
2:11
11~12 狮 子 的 洞: 亚
述 人 曾 无 情 地 对 其 它 国 家 进 行 掠 夺, 像 狮 子 撕 碎 猎 物。 他 们 对 别 国 的 人 民 从 未 施 以 同 情 和 怜 悯;
现 在 他 们 自 己 却 要 遭 受 劫 掠 和 杀 戮 了 (10 节 ) 。
耶 稣 曾 明 确 地 表 明 了 这 一 原 则: “ 凡 动 刀 的,必 死 在 刀 下 ” ( 太 26:52 ;比 较 启 13:10) 。
2:13
我 与 你 为 敌: 神
亲 自 与 尼 尼 微 为 敌。 尼 尼 微 暴 虐、 残 忍 和 野 蛮 的 罪 恶 行 径 已 无 以 复 加, 全 能 的 神、 宇 宙 的 主 宰 现
那鸿书
注释
二 1 至三 19 尼尼微沦陷:描述与批注
二章 1 至 12 节生动地描写尼尼微如何在混乱中垂死挣扎,奋力抵抗却不能成功;他们眼看敌人掳掠其城,心中痛苦难堪。第 13 节重提前面经文曾出现过的两样事物:战车和少壮狮子。战车曾来往奔跑,设法挽救被火焚烧的城墙( 4 节);少壮狮子曾在穴中受喂养,如今食物的供应断绝,牠们也被刀剑所伤( 11-12 节)。
导致这结局的原因在第 13 节开首就已经陈明:「我与为敌 …… 」,下面几节也是同样用这种描述加插神谕的格式。三章 1 至 4 节描述血腥遍地的城市;在三章 5 节,耶和华再说:「我与你为敌 …… 」。神对尼尼微的直接讲话一直继续到这章的末了(也是这卷书的结束)。这种重复的格式常见于希伯来文学,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强调重点的有效方法。
二 1-13 尼尼微死前的痛苦
在此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一连串的顺序记录,而是一系列的浮雕形象,绘描出尼尼微最后的日子。
神直接对尼尼微说话(「尼尼微啊」是圣经译者根据下文加上去的,参二 8 )。「那打碎(直译是:分散)邦国的上来攻击你」是指巴比伦;亚述曾分散其它邦国,现在她自己要被分散了。「看守保障」直译是守卫壁垒或攻城的器具;壁垒是城墙外壁用泥土筑成的高台,作用是帮助攻城的军队爬上城墙,故此通常是由攻城的军队看守的。但是在此亦有可能是指城墙内的壁垒,城外的人高筑壁垒,城内的人也筑起高台。攻城的人得到最后胜利,因为他们材料多,空间多,可筑更高的墙。姑勿论如何,这里描写的是双方火急的活动,攻城者在外愈筑愈高,看守着不让任何人从上越过,准备作最后一击,胜利即将在望。守城的人因缺水缺粮而疲弱,却仍拼力,企图拖延最后的失败、羞辱和虐待。
二 2
这一节应放在括号之内,用以解释这一切事情的因由:因为「耶和华复兴雅各布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故此他的压迫者,一定要受审判。这一句或可译作:「耶和华撤去以色列的荣华」,换言之,不再有审判的需要,故尼尼微不再有用处了。
二 3-5
先知在此再回头描写攻城的情景,这一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解释把第 3-4 节看为描写巴比伦人之可怖景象,他们可能已经进城,或是在城墙外郊区的街市或空旷地方来往奔跑。第 5 节下描写他们在活动的挡牌遮掩之下来到城墙,想挖城墙的根基。第 5 节上可能是加插进来的一句,指亚述领袖在尼尼微城中的行动,「步行绊跌」的另一可能解释是形容攻城者匆忙爬上墙顶的情况。第 3 至 5 节的第二种解释是形容尼尼微城墙内的混乱景象,人们赶往最危险的地点救急, 3 至 4 节中的战车看起来似乎威风,其实却是一片混乱。
二 6
「河闸」自然是指环绕尼尼微城的运河流入城中的闸口,这句子也可能暗示这河流引致此城的沦陷。这河道本来是此城的保障,现在竟成了她的敌人。「冲没」直译是融化,可解作惊惶失措的意思。
二 7-10
原文意思不清楚,但 7 至 12 节的大概意思都明显可见:城中的人被掳去,为奴的婢女也哀叹其命运;尼尼微的财富被掠夺;人心惶恐,不知道巴比伦人会如何处置他们。
二 11-13
那鸿书第二章
D 亚述∶预备作战(二 1 )
亚述长久以来都是侵略别人的,现在却要面临被“那打碎邦国的” 32 攻击,这是指玛代与巴比伦联军说的(见导论, 17 页)。亚述讽刺地被呼召看守堡垒、谨防道路,以预备自己作战(三 14 ;耶四十六 3 ~ 6 )。然而,无论她如何预备,都无法抵挡猛烈的攻击,因为攻击她的刀是神。预备作战的这个题旨,结束了对亚述的判决,将本段与下面生动的争战景象连在一起(二 3 ~ 10 );这题旨将在下一段中再次论及,得到发挥。
32 这个句子的主词可以解作“打散者”或“驱散军队者”(参∶撒下二十二 15 ;诗十八 14 ;赛二十四 1 )或“使……粉碎者”(参 RSV ;耶五十一 20 ),全看人将这字读作 me{pi^ts ( MT )或 me{pe{ts 。
E 犹大∶从荒凉中复兴(二 2 )
耶和华复兴犹大( MT 作“雅各”)的 荣华 33 ,这希望是与复兴北方的以色列并行的。神的所有百姓需要重建,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被亚述和巴比伦“掳掠”了(参∶赛二十四 1 、 3 )。因此,甚至在北国已经败亡之后,国家仍需要一次完全的复兴(参∶结三十七 15 ~ 23 ;亚十 6 ~ 12 ),虽然这样的复兴尚未以复原、联合国家的形态出现。新约解释阿摩司书九 11 ~ 12 中一段类似的经文时(徒十五 13 ~ 19 ),将外邦人包括在神的百姓中,作为该段经文的应验;所以教会身为再结合的以色列国(参∶雅一 1 ),也是本节经文的实现。
33 有人以“葡萄树”代替“荣华”(参本节稍后的“葡萄枝”),但并没有经文的支持,而且在常用重复语句的希伯来诗歌体中也没有必要。
Ⅴ 争战的画像(二 3 ~ 10 )
尼尼微与亚述的审判,在此以明确的军事术语表达出来。这场战争的描述极其生动,令有些人提议至少这部分预言的日期是在主前六一二年之后(见导论 , 16 页);这样的结论并不能使人信服。综览以色列国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曾经历军队与战争,因此这幅景象是唾手可得的。
A 攻击(二 3 ~ 5 )
3 ~ 4. 争战的主题是取自第 1 节,至此却增加了细节。彩色的制服与闪烁的兵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而隆隆的车轮声与飞奔的战车更使它跃然纸上,有些译本将 车上的钢铁 ( 3 节)译作“火把”( AV 、 RSV ;参 4 节),这是将两个希伯来文字母交换位置而成的;然而经文的证据却证明现在的读法更可信。 沦起 的 柏木 ( AV 作“枞树”)可能是指用这种木头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 NIV 亦然),而不是指这树木本身(如 AV )。
5. 首领所招聚的士兵,因着要快速爬上城墙而 绊跌 ;他们在城墙那里预备了 挡牌 (“弹盾”, RSV ),这是一种轻便可携式的遮盖物,用以保护攻城之人免于受围攻之城墙上抛下的物品伤害。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保护的力量(如 AV );但根据文法,这应是指着招聚之人说的( NIV 作“他招聚”),其前置词是第 1 节中的“那打碎邦国的” 34 。
34 RSV 跟随七十士译本,更改了本节经文第一个动词的母音,将它读作复数的被动式,也就是∶“军兵被招聚”。
B 战败(二 6 ~ 10 )
尼尼微城倾倒的真实光景只是简略地提及( 6 节),而倾倒的结果却是详细地描绘( 7 ~ 10 节)。
6. 河闸 这字较难确认,可能是运河或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导引水经过城巿。有人认为城的败落是因洪水导致 宫殿 “溶化”(和合本译作“冲没”) 35 ,这是诸多原因之一。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经外文献支持,因为巴比伦编年史关于尼尼微覆败的记载是残缺不全的 36 。“溶化”这动词也用来暗喻“消化”(如∶赛十四 31 ;结二十一 15 ;亦参 RSV )。
7. 这是 神所“立”的(创二十八 12 ;参 NIV 的 命定 ) 37 ,是神所决定的,要使尼尼微 被人掳去 ,要忍受亚述先前加在其征服地,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同样命运(参∶王下十七)。亚述的覆亡,藉着“宫女”的 捶胸 和 哀鸣 而更加强调,显出了她们的痛苦。
8 ~ 9. 现在以 尼尼微 作为描述整个景象的主词。它的军队在此暗喻为灌溉用(传二 6 )的、聚水的 池子 ,但这池子的水 38 却都流走,表现出它无用的光景。亚述大军的溃败,甚至无法以“站住”的呼喊来遏止。所有人都逃跑了, 无人回顾 。结果亚述的仇敌现在可以 抢掠 并掳去那一度骄傲的城巿。她自己过去曾抢掠别人,所以财富无穷。
10. 受击打后的尼尼微显得极为可怕,在此以恐惧时的生理表现生动地描绘出来。更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来强调它的“荒凉”与“消化” 39 。
35 见 Wiseman, IBD , p. 1090.
36 ANET , 304 ~ 305.
37 h]us]s]ab 的解释有争论。除了这里所提议的之外(参 J. M. P. Smith, p. 331 ),也有人以之为一个人名 ' 胡萨 ' ( Huzzab ),这在别处找不到证明(如 Maier, pp. 256, 261 ),或以之为有错而加以修正,但这也没有经文支持。
38 此处的希伯来文字形甚为棘手,有人照着现有的标点( mi^me^ hi^~ )将之读为“它所有的年日”( Keil, p.
25 ;比较 Maier, p. 263 ),有人则照着七十士译本,经修改后( me^meyha{ , BHS )读成“它的水”。
39 在此使用了三个希伯来文,每个字都是在前一个字增加一个音节而成∶ bu^qa^,
m#b[u^qa^, m#b[ulla{qa^ ,藉此强调该城日遭遗弃的渐进阶段。
Ⅵ 亚述之狮被逐(二 11 ~ 13 )
作者从描述预期的战争转变至一个暗喻──亚述从前残暴之狮已被赶逐出去了。
11 ~ 12. 在此以一修辞疑问句(参一 6 ,三 7 ~ 8 ,以及 29 页“增注:修辞疑问句 ”)来嘲笑狮子,它们先前曾在无人惊吓的住处昂首阔步地游行,又有喂养之处 40 。那骄傲的狮子在此杀了掠物,为自己预备了充足的维生食物。
13. 用一个默示来宣告耶和华向尼尼微的敌对态度(参∶罗八 31 鲜明的对比)。这暗喻交织着“少壮的狮子”被吞灭的景象,连它的掠物也“被剪除”( RSV ,中译作“除灭你所撕碎的”),又有前面战车被焚毁的景象( 3 ~ 10 节),军事 使者 被毁灭时的声音也不再听见。如此,这节经文在结构上将整章连结起来,而带入结论。
40 AV 、 NIV 与几本注释书都是如此翻译。而 RSV 与其他注释书则调换了一个字母的顺序,将之译成“洞穴”。
──《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鸿书
那鸿书第二章
2:1 “那打碎邦国的”:指攻打尼尼微的军队,后来知道是巴比伦和玛代的联军,时在主前612年,先知语带讽刺,要好战的亚述作足准备。
2:2 从一方面看是亚述的灭亡,从另一面看却是犹大要复兴。过去被毁的土地和田园,都要恢复昔日的光荣。
2:3-4
此处可以指进攻尼尼微敌军的威武,也可以是亚述军备战的描写,从“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故“红的”可指盾牌的颜色或在太阳下闪耀的光芒。“车辆在街上急行”:尼尼微城街道宽阔。亚述的战车忙于备战在大街上往来奔驰。先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亚述兵强马壮,有恃无恐,和后来兵败如山倒的情形相对照。
2:5
“贵胄”指精锐部队。“城墙”:尼尼微城外有护城河,宽200余公尺,城墙本身有内外两重,外城长约50公里,内城长13公里,有城楼15座。在亚述人心目中有若金城汤池。本节说亚述王率精兵上城墙应战。
2:6
“河闸”:尼尼微人在河道上设水闸控制水源,便于防卫京城。巴比伦人久攻不下,遂改用水攻。此处河闸或指经过城中流往底格里斯河的柯塞河上的水闸。巴比伦军队攻占此河闸,放水冲破城墙。
2:7
“王后”之前尚有一字,原文意义不确定,《和合本》译为“此乃命定之事”。而“王后”的原文为“她”,有的译文作“这城”,或“女神像”,认为“她”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塔。
“宫女”:有好几种解释:1,王宫中的女奴;2,庙妓,庙毁无家可归;3,喻百姓。
2:8-9 尼尼微城为敌攻破,百姓如同破裂水池中的水,四散奔逃,没有人能止住。入侵的军队忙着掠取战利品,据历史记载,巴比伦人掳去大批财物。
2:10-13
这一段预言尼尼微沦陷后的情景,昔日繁华大城,如今一片死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作者用狮子来喻此城旧日的凶残横暴,把从各国掠来的财宝收藏在城中,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当年饲养狮子的许多洞穴。
2:13 摧毁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非外来军队,也非大水,而是耶和华,是祂公义的审判。过去使各国战栗的亚述“使者的声音”,永从历史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