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以西结书(Ezekiel)第48章
Zhòng zhīpaì àn míng suǒ dé zhī dì jì zaì xiàmiàn, cóng bei tóu, yóu xī tè lún wǎng hǎ mǎ kǒu, dào Dàmǎsè dì jiè shang de hǎ sà yǐ nán. beibiān kào zhe hǎ mǎ dì ( gè zhīpaì de dì dōu yǒu dōngxǐ de biānjiè ), shì dàn de yī fēn. |
ái zhe dà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Yàshè de yī fēn. |
áizhe Yàshè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Náfútālì de yī fēn. |
ái zhe Náfútālì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Mǎnáxī de yī fēn. |
ái zhe Mǎnáxī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Yǐfǎlián de yī fēn. |
ái zhe Yǐfǎliá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Liúbiàn de yī fēn. |
ái zhe Liúbià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Yóudà de yī fēn. |
ái zhe Yóudà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bì yǒu nǐmen suǒ dāng xiàn de gōng dì, kuān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cóng dōng jiè dào xī jiè, chángduǎn yǔ gè fēn zhī dì xiāngtóng, shèng dì dāng zaì qízhōng. |
Nǐmen xiàn yǔ Yēhéhuá de gōng dì yào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kuān yī wàn zhǒu. |
Zhè shèng gōng dì yào guīyǔ jìsī, bei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xī kuān yī wàn zhǒu, dōng kuān yī wàn zhǒu, nán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Yēhéhuá de shèng dì dāng zaì qízhōng. |
Zhè dì yào guīyǔ Sādū de zǐsūn zhōng chéngwéi shèng de jìsī, jiù shì nà shǒu wǒ suǒ fēnfu de. dāng Yǐsèliè rén zǒu mí de shíhou, tāmen bú xiàng nàxiē Lìwèi rén zǒu mí le. |
Zhè yào guīyǔ tāmen wèi gōng dì, shì quán dì zhōng zhì shèng de. gōng dì ái zhe Lìwèi rén de dì jiè. |
Lìwèi rén suǒ dé de dì yào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kuān yī wàn zhǒu, yǔ jìsī de dì jiè xiāng deng, dōu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kuān yī wàn zhǒu. |
Zhè dì bùke maì, bùke huàn, chū shóu zhī wù ye bùke guīyǔ biérén, yīnwei shì guī Yēhéhuá wèi shèng de. |
Zhè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qiánmian suǒ shèngxia wǔ qiā zhǒu kuān zhī dì yào zuò sú yòng, zuòwéi zào chéng gaì fáng jiāo ye zhī dì. chéng yào zaì dāngzhōng. |
Chéng de chǐcùn nǎi shì rúcǐ, bei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nán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dōng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xī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
Chéng bì yǒu jiāo ye, xiàng bei èr bǎi wǔ shí zhǒu, xiàng nán èr bǎi wǔ shí zhǒu, xiàng dōng èr bǎi wǔ shí zhǒu, xiàng xī èr bǎi wǔ shí zhǒu. |
Kào zhe shèng gōng dì de yú dì, dōng zhǎng yī wàn zhǒu, xī zhǎng yī wàn zhǒu, yào yǔ shèng gōng dì xiāng deng. qízhōng de tǔchǎn yào zuò chéng neì gōngrén de shíwù. |
Suǒ yǒu Yǐsèliè zhīpaì zhōng, zaì chéng neì zuò gōng de, dōu yào gēngzhòng zhè dì. |
Nǐmen suǒ xiàn de shèng gōng dì lián guī chéng zhī dì, shì sìfāng de, zhǎng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kuān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
Shèng gōng dì lián guī chéng zhī dì, liǎng bian de yú dì yào guīyǔ wáng. gōng dì dōngbiān, nánbei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dōng zhì dōng jiè, xībiān nánbei èr wàn wǔ qiā zhǒu, xī zhì xī jiè, yǔ gè fēn zhī dì xiāngtóng, dōu yào guī wáng. shèng gōng dì hé diàn de shèng dì yào zaì qízhōng, |
Bìngqie Lìwèi rén zhī dì, yǔ guī chéng zhī dì de dōngxǐ liǎng bian yán zhǎng zhī dì ( zhè liǎng dì zaì wáng dì zhōngjiān ), jiù shì zaì Yóudà hé Biànyǎmǐn liǎng jiè zhōngjiān, yào guīyǔ wáng. |
Lún dào qíyú de zhīpaì,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Biànyǎmǐn de yī fèn. |
ái zhe Biànyǎmǐ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Xīmiǎn de yī fēn. |
ái zhe Xīmiǎ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Yǐsàjiā de yī fēn. |
ái zhe Yǐsàjiā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Xībùlún de yī fēn. |
ái zhe Xībùlún de dì jiè, cóng dōng dào xī, shì Jiādé de yī fēn. |
Jiādé dì de nán jiè shì cóng Tāmǎ dào Mǐlìbā Jiādīsī de shuǐ, yán dào Aijí xiǎo hé, zhídào dà hǎi. |
Zhè jiù shì nǐmen yào niānjiū fēn gei Yǐsèliè zhīpaì wèi yè zhī dì, nǎi shì tāmen gè zhīpaì suǒ dé zhī fēn. zhè shì zhǔ Yēhéhuá shuō de. |
Chéng de bei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chū chéng zhī chù rú xià. |
Chéng de gè mén yào àn Yǐsèliè zhīpaì de míngzi. bei miàn yǒu sān mén, yī wèi Liúbiàn mén, yī wèi Yóudà mén, yī wéi Lìwèi mén. |
Dōng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yǒu sān mén, yī wèi Yūesè mén, yī wèi Biànyǎmǐn mén, yī wèi dàn mén. |
Nán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yǒu sān mén, yī wèi Xīmiǎn mén, yī wèi Yǐsàjiā mén, yī wèi Xībùlún mén. |
Xī miàn sì qiā wǔ bǎi zhǒu, yǒu sān mén, yī wèi Jiādé mén, yī wèi Yàshè mén, yī wèi Náfútālì mén. |
Chéng sìwéi gōng yī wàn bá qiā zhǒu. cóngcǐ yǐhòu, zhè chéng de míngzi bì chēngwèi Yēhéhuá de suǒ zaì. |
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
第 48 章
结 48 章 > 以西结书以分配土地作为结束,当中有何属灵的意义?
48 章 这块土地要平分成十三分(加上圣区的土地),每个支派得一分,这块土地从约旦河或死海到地中海。土地的分配显示出,神的国度是为着所有相信和顺服惟一真神的人而设的地方(参约 14:1-6 )。
结 48:28> 48:28 大海就是地中海。
结 48:35> 这城必称为耶和华的所在,这与本书的先知信息有何关联?
48:35 以西结书一开始就描述了因为以色列背弃和忽视了神的圣洁,神的荣耀才离开了圣殿、圣城和神的百姓。本书以一个详细的新殿、新城和新人的异象作结尾。这异象向我们展示了神的圣洁。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常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忘记了神。为什么敬拜神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它能使我们的目光离开眼前的烦恼,向我们展示神的圣洁,并且让我们仰望神未来的国度,带领我们来到神的面前。──《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
应许之地(四十八 1 ~ 14 )
.得享福气之应许地( 1 ~ 7 )──先知以各支派分享神的应许地作为异象的结束,实在很恰当。在神子民的历史中,迦南是万民向往的应许地──流奶与蜜的甜美平安福地,能进入这地是很大的祝福,否则便是惩罚(参申三 23 ~ 29 ,三十二 48 ~ 52 ,三十四 1 ~ 5 )。摩西因为在以色列人中没有尊神为圣,得罪了神,所以迦南美地对于他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以色列民被掳到巴比伦,被逐出赐福之地,也正是同一原因。以西结在结束异象时,藉各支派都能分享神的应许地,给以色列人带来复兴的盼望。至于希望是否能够实现,那就视乎他们是否能够遵行神的诫命和训诲了。
能否得享神国的平安是信心的问题,在事前并没有证据可寻,只能凭信心和基督的应许接受,倚靠圣灵的帮助努力求神喜悦。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提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十一 1 )今天,我们或许尚未进入神的国,享受永恒的福乐平安,但以西结的异象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保证和激励。
.分别为圣之地( 8 ~ 14 )──四十五章已经提过神吩咐以色列人都拨出一份土地归祂为圣,这里则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最重要的一节自然是:“这地不可卖,不可换,初熟之物也不可归与别人,因为是归耶和华为圣的。”( 14 )这节经文向我们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基督教信仰原则,是很多信徒很容易忽略的,也正是魔鬼试探主耶稣最厉害的武器:属灵的与属世的交易。这些交易,在表面来看是无关痛痒的,但在骨子里却是犀利的灵性毒药,吃了保证叫我们不能得享主的平安。
思想 我在生活中有没有留下给主的时刻?我的心中有没有一个永远只容许神进入的空间?我的生命和家庭是否带有基督的标记?
神之城(四十八 15 ~ 35 )
“横峰直岭”是不难领会的道理。
以西结在异象中提到圣殿和圣城,一方面列举图则和地界的尺寸,令人以为是属于世上的建设;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各种象征性的文字,带出深度的属灵意义。因此,我们或许会问,究竟他是在记述以色列的历史,还是想告诉读者信仰上属灵的真理?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想本段(甚至可说是整个异象或全卷以西结书)的中心句:“从此以后,这城的名字必称为‘耶和华的所在’。”( 35 )
在先知看来,这一节经文可能是他的国家和他个人生命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便放在整卷书的最后,作为最终的高潮,就好像大音乐家韩德尔着名的作品《弥赛亚》中最后一首合唱曲“阿们颂”一样。无论教会或是基督徒,他们一切努力都应以建立神之圣城为首要。
基督教伟人圣奥古斯丁的名《上帝之城》对于这个主题有很清楚的阐释。当国势强盛的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消灭时,他的评论是:“世界最大之地毁灭了,但是上帝之城却是永存的。”“这两个城市是由两种不同的爱所建筑──世上之城由爱己而轻视神之心所造成。天上之城却由爱神而轻视自我之精神所建造。前者夸耀自己,而后者则以主为夸耀。”
当以西结为全书作结时,他所说的话( 35 )正好提醒我们,我们所建立的城,如果要称为耶和华的所在,就必须用以神为夸耀的态度去建造才会成功的。
思想 我建造的是怎样的城?是否配称为耶和华的所在?
“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西三 1 )。 ──《新旧约辅读》
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
分地(四十八 1-29 )
将土地分给各支派,是从那片狭长之地的中间开始,自东界延伸至西界,分为王地、圣殿、圣城、和利未人之地(参阅四十五 1-9 )。随土地分配的叙述,现在开始说明,位于北部中间土地的均分。北部领土的面积,比南部稍微大一点,分给七个支派,而南部的领土却分给五个支派。
北部的领士( 1-7 节),从东界至西界,分成许多狭长的地形。东西都是以土地本身的边界相接,南北两边和他们邻国的领土毗连。这些狭长的土地,乃是从北方开始,分配的情形如下:但、亚设、拿弗他利,玛拿西,以法莲,流便,和犹大。但的北界,也就是整个国家北方的境界;犹大的南界,亦即贯穿中部特别狭长之地的境界。按照以西结所豫见的,与各支派从前所得为业的土地,并无多大关系。此处叙述的重点,并非各支派要得回旧有的土地,而是在那片新的土地上,每一个支派都获得一个适当的地方。它再度强调的,乃是各支派一定会有土地,甚至在以西结出生之前,已经灭亡一百多年的北国,也不例外。在那个大复兴中,属上帝的子民,没有一个会被忘记的;在上帝的计划中,万物都必各得其所。
中间狭长之地,和内部划分的叙述( 8-22 节)基本上是先前在四十五章一至九节所说的同一土地的详细说明。中央的狭长地带有一个四方块在其中,要在圣城、圣殿和利未人之间再分配。那个方块两边的土地,向西延至地中海,东至亚拉巴,都是为王所有。所有的土地,都不能出售或‘移转’,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虽分配给个人,最终都是属乎上帝的,只有在南北界,或两侧区域,是各支派所分得的土地。
指定给圣城的土地,此处所描述的,比四十五章更加详细;那三块狭长之地,其中有一块面积最小,连同中间的一块土地,为那些没有分得土地的国民所使用,使他们与分得土地的亲属,具有同样的感受。整个领土的中心,乃是圣城,周围是一片狭长的空地。空地的周围都是农田,城中的居民依照规定耕种这片土地,因此地里的出产,可以供给居民的需要,使城自给自足,不必接受支派的‘赒济’。尽管这是一种异象的叙述,但也有某种程度的写实。在整个狭长之地的中间,有一个自给、独立而复兴的民族在经营。
对于复兴之地南部的描述( 23-29 节),和在本章一至七节所说北部的情形,保持平衡。土地再次被分成东西向的狭长形;北部的境界,是从中间狭长之地的南边开始( 8-22 节),南部的领土向南延伸至纳吉,为整个国家南部的边界(四十七 13-23 )。狭长之地的北部,分配的情形如下:便雅悯、西缅、以萨迦、西布伦和迦得。在南部地区有五个支派,与北部的七个支派相区别,可能是因为南部的土地面积较小,不像北部那样富庶。正如前面一样,往日属于这两个王国,即以色列和犹大的土地,在这个异象的叙述中,好像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犹大。
上帝的城(四十八 30-35 )
以西结书以关于上帝的城作为结束。这是一个完美的城,城的四围上面有墙,长度相同(四千五百肘);在每一边墙上,都安设三个门,每一个门代表以色列的一个支派,所有的门都可以随意接近,各支派的人都可以入城。这里所说的支派的观念,与前面分地时所说的,有些不同。后者当他们分配土地时,利未(祭司的支派)并不算是一个支派,而两个半支派以法莲和玛拿西,分别列入,藉以保持十二支派分地的数目。但是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却强调每一个选民,郥是原来完整的各支派所用的那一张表,也即以约瑟代替以法莲和玛拿西的那张表上的选民,都可以入城。没有一个人会被拒绝,不准接近上帝的城。
在即将结束的这几节经文里面,最显着的一个特色,就是发现这个城,有一个新的名字,称为 耶和华的所在 。此城所以知名,并非由于建造精美,或设计匀称,只因以色列的上帝与城同在。比城墙尺寸和城门安设更重要的,乃是上帝的同在,使这个城成为神圣。
就整体来说,本书结束的几节经文显示,这位先知的异象和事工非常完整。但从某一角度观察,这是一部悲哀的作品;本书是从以西结被掳开始,他和他所热爱的故国隔绝将近廿五年之后;在本书结束时,这位先知依然过被掳的生活。尽管他已看见异象,可是他的命运却一直都是一样:他的生活环境,始终没有离开外国巴比伦的土地。然而我们察觉,这位先知的异象,是如何超越了他实际的生活经验。他服事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被掳时期,但他却从荒凉中得到指望。在他看见那个完美的异象,即四方之城以后,他和同伴所住那些粗陋的茅屋,已经完全褪色。然而信心超越经验,他渴望实际的归回故国,被一种复兴之地的异象所取代。在那个地方,最重要的是‘ 耶和华的所在 ’( 35 节)。
当我们放下以西结书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任何精通各种奥秘、并已解决各种问题的感觉。然而这卷先知书的最后几节经文,对于其整体的意义,却提供一个线索。我们放下这卷书时,必然记得一个人,他所住的那个世界,似乎已为上帝所离弃。然而,这是他的异象:他看见一个新的世界,上帝在它的中心;世事不能如在异象中所见的那样鼓励他超越当时消极的和空虚的经验,并紧紧抓住那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不是一位幻想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被现实所唤醒。的确,他比大多数的人更加了解那个时代的惊恐和剧痛。但是由于他认识上帝,他可以看见远处,并且渴望世界有一个前途,那时所有的人都可以了解,上帝亲密同在的真实性。如果我们能与这位非凡的先知分享这个异象,即使只有一部分,那么,当我们放下这卷书时,就有永久的得。──《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书
注释
四十八 1-29
此外,也有土地划归撒督的子孙和利未人;另外,城和郊野的土地也有规定。
第 30-34 节城共有 12 道门,每边 3 道。每道门都按十二支派的名称命名。
第 35 节城的名字称为「耶和华的所在」。
附注
四十 2 「神的异象」:这名称也用于其它异象(一 1 、八 3 )。第 3 节「麻绳」:这是一种量尺(参四十七 3 )。四十 6 至四十三 17 以西结参观了新圣殿,然而只站在至圣所以外,原因是只有大祭司方可进入至圣所(利十六章;参来九 7 )。四十三 2 在这异象中,神的荣耀回到圣殿中。在前面的异象(十一 22-23 ),神的荣耀曾离开圣殿。这里的描述意味着神回到祂的子民中间。
四十三 10-11 这两节经文道出了四十至四十八章的意义:以色列人要默想这圣殿的设计,若他们为了昔日的行为羞愧,先知就要鼓励他们遵从各项法则和规例。经文没有清楚说明他们要按这里的设计重建圣殿。四十三 19 、四十四 15 「撒督」:他是戴维时期的祭司(撒下十五 24-29 )。撒督子孙以外的祭司要为了过去的叛逆受罚,不准参与较重要的祭司工作。四十五 1 至四十八 29 这里描述了土地的重新分配。四十七 10 「隐基底」:死海西岸一个小镇。「隐以革莲」可能在隐基底以北。四十八 35 「耶和华的所在」:本书最后的一句话,代表了新耶路撒冷的名字,以及神的子民璀璨的盼望。神不仅住在圣殿及耶路撒冷,祂更借着衪的灵,永远住在每一位真诚敬拜祂的人心中。
以西结书
以西结书第四十八章
48:1 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分配地,是平行排列的,北面从但支派开始,南面以迦得支派为终。西面则以地中海为界限。
在圣殿以北分得地业的有七个支派:但、亚设、拿弗他利、玛拿西、以法莲、流便、犹大(48:1-7)。
在圣殿以南分得地业的有五个支派:便雅悯、西缅、以萨迦、西布伦、迦得(48:23-29)。
48:8
“供地”一词(45:1;48:9),原文和“举祭”一词相同;是指专献给耶和华的地。这幅地有圣地(48:8)、祭司之地(48:10-12)、利未人之地(48:13-14)、城(48:15-20)、君王所得之地(48:21-22)。
48:35
本书以神开始,也以神结束:1章记载神荣耀的大异象,本章最后一句话是“耶和华的所在”。书中充分记录了人的失败和神对罪恶的审判,但审判之后引进神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