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四章
第 4 章
哀 4 章 > 发达国家也会有经济衰退,人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功课?
4 章 这一章以耶路撒冷在被攻打前后的情况作对照,写出因为人民的罪,令繁华的景象和声音远去。这一章告诫我们不要认为美好的生活是不变的,也不要因繁荣而高兴或感到光荣,因为这会导致灵命衰败。
哀 4:1-10> 短期的困难易忍受,若困难总不解除可就……
4:1-10 一个城遭围困时,被困在城中的人民无法到城外去寻找食物或水,因为敌人就在城外扎营。待城中的食物吃尽了,人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收割地里的庄稼,大吃大喝。围困是一种耐力的考验,看看哪一方能支持得更久。耶路撒冷被围困了两年,生活困乏到人民甚至吃自己的儿女,街上布满腐臭的尸体,所有的希望都绝了。
哀 4:6> 许多经卷中都提所多玛,它要告诉我什么?
4:6 所多玛城因为它的邪恶,被从天而降的硫磺烧毁(参创 18:20-19:29 )。它变成神最终审判的象征。然而耶路撒冷的罪比所多玛城的罪更大!
哀 4:13-15> 上梁不正下梁歪,作领袖的责任重大──
4:13-15 亵渎的或污秽的人都不适合进圣殿在神面前敬拜,祭司和先知应该十分小心保持典礼的纯洁,才能继续在神面前履行职责。但是许多祭司和先知却做了邪恶和不敬虔的事。他们身居国家的领导地位,却成为国民的坏榜样,以致国家和首都耶路撒冷都灭亡了。
哀 4:17> “关键时刻他丢下我跑了!”──此时发现是不是有些晚了?
4:17 犹大请求埃及施助攻打巴比伦,埃及却给犹大一个虚假的希望。他们起初是出兵来帮忙,后来却撤了兵(参耶 37:5-7 )。耶利米警告犹大不要和埃及联盟,告诉领导者要专一仰赖神,但犹大的领导者却充耳不听。
哀 4:20> “这个领导人还有两下子,跟着他不会错”,──靠人有保证吗?
4:20 西底家王虽被叫做“耶和华的受膏者”,但却没什么灵性上的深度和领导的才能。他不但没听神的先知耶利米的话,反而听信假先知的谎言,更糟的是人民选择跟从和信赖他们的国王(参代下 36:11-23 )。他们选择伪信心和自满,想有安全感超过去遵从神藉着耶利米传达的旨意。最后,他们的信心对象──西底家国王却被俘掳了。
哀 4:21-22> “太好了,这下他可倒霉了!”──不要幸灾乐祸了,还是想想自己吧……
4:21-22 以东是犹大的主要敌人,虽然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以撒(参创 25:19-26 ; 36:1 )。以东过去曾主动帮助巴比伦攻打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也把犹大国的边远地方给他们作酬报。耶利米说以东会因它背叛兄弟而受审(参耶 49:7-22 ;结 25:12-14 ;摩 9:12 ;俄 1-21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四章
黄金何其失光(四 1 ~ 22 )
第四首哀歌是一首十分优美而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者把锡安的今昔作了一个强烈对比,锡安昔日荣美已经成为过去,现有的只是颓垣败瓦和痛苦,这都是叛离神的后果。
.强烈的对比( 1 ~ 12 )
第 1 ~ 6 节形容昔日的锡安及其众子有如黄金、纯金和精金般贵重,吃的美好,住的亦极尽奢华。今日的锡安却如“瓦瓶”(代表贫乏而拮据),连素来吃母乳的孩童也被母亲弃掉,有如鸵鸟般。“圣所的石头”( 1 )本是神圣的,却倒在街上(亦有学者认为“圣所的石头”应译为“圣石”,意即贵重的宝石)。 7 ~ 11 节更特别刻划锡安贵胄的遭遇来加强今昔的对比──往日贵胄的尊贵和福乐已经消失了;今日他们却要饱尝卑贱和灾祸。第 10 节记述了人所不愿意目睹的惨绝人寰的行为。 12 节是本段经文的高潮和结论,锡安的浩劫是全人类所料不到的,没有人相信神会让人毁灭祂自己的百姓和圣城。
.罪的势力( 13 ~ 20 )
锡安被毁是因为百姓不听从神仆耶利米的预言而轻信假先知和祭司愚弄人民的假话。再者,假先知和祭司曾逼害义人( 13 ;参耶二十六 20 ~ 23 )。他们的罪伤人害己,以致被逐出城,到处飘流。作者亦希望百姓明白倚靠世上列邦(如埃及),甚至“耶和华的受膏者”(指西底家),都是枉然。
.以东的结局( 21 ~ 22 )
以东本是犹大的亲属,但他不单不帮助耶城,而且还希望在犹大身上图利(俄 10 ~ 16 ),所以她必受刑罚而灭亡。
祈祷 神啊,愿我珍惜如精金般尊贵的身分,不让自己变为瓦瓶,失去的恩惠。 ──《新旧约辅读》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第四章 注释
4:1-22 第四首哀歌
1-12 往事不堪回首
作者抚今思昔,连连为锡安举哀。这个过去是由黄金宝石砌成的城市
,如今降为贱价的瓦器;昔日居民饱享山珍海味,如今却饿死街头;
一向衣饰华丽、娇生惯养,如今却形容枯槁、历尽沧桑。
1
「圣所」,原文作「圣洁」,这些分别为圣的石头竟与街头上
的垃圾污泥混在一起。
2上  ;
原作「锡安的众子与同等重量的精金一样贵重」。
3
「鸵鸟」:传统以鸵鸟为冷漠无情的动物,连对自己所生的雏
鸟也毫不关心(参伯39:13-17)。
5
「美好食物」、「朱红」:是奢华生活的标志。
「孤寒」:即「贫乏凄凉」。
6 「罪孽」与「罪」:原文或作「刑罚」。
6下  ;
或作「手还没有发抖,转眼之间所多玛便被倾覆」,指所多玛
城的毁灭突然而来,居民连惊惶失措的时间也没有;但锡安的
苦难却是长夜漫漫,令人更难忍受。
7 形容强健的体魄。
「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或作「他们的身材样貌如蓝宝石」。
11
「发怒成就他所定的」:原文作「成就(即发泄)他的愤怒」。
12
耶路撒冷城池的防御事工素来闻名於世,易守难攻,从前占据
该城的耶布斯人即自夸城墙坚不可破,敌人绝无法可攻入(参
撒下5:6-8);但当神利用外邦人来管教 的百姓时,没有任何
屏障足可拦阻神的计划。
13-20 罪的结果
13-16
指斥未尽职责,歪曲是非的宗教领袖,他们现今自食恶果,不
再被尊重,反而像麻疯病人,到处遭唾弃。
17
「我们所盼望的」:原文作「我们在望楼(即了望塔)上」。
「不能救人的国」:或指埃及(参耶37:5-10)。
18-20
描述城陷以後,仇敌紧迫追杀,逃亡的人潮中,君王终於被擒。
20
「耶和华的受膏者」:或指西底家王(参耶39:4-7; 52:7-11)。
「好比我们鼻中的气」:或作「就是我们的气息」。
「坑」:即陷阱。
21-22 预言以东遭报
以东是犹大的世仇,他们没有与埃及和犹大结盟抵抗巴比伦,所以犹
大沦亡後,巴比伦将犹大部分土地赐予以东作为奖赏,他们更趁机欺
负犹大,因此最终招来神的刑罚(参结 25:12-14;
俄10-16)。
思想问题(第四章)
1 试列出锡安今昔的对比。
你对此有何感想?
先知和祭司所犯的罪与刑罚如何相应?见 13-16。
反省你有没有犯什麽令神发怒的罪,并赶快悔改。
2 锡安所受的惩罚是短暂的,终要得救( 22)。
你看见神对选民的救赎,得到什麽激励?
讲道材料
耶利米哀歌第四章
充满悲哀(四 1-16 )
在这第四首依字母顺序的祷告中,语气已经改变了。我们不再听见从极大的痛苦中发出的问题,信心的挣扎似乎过去了,至少暂时如此。不再有向上帝急迫的恳求,只默然接受所发生的事乃为耶和华的作为,是祂倾倒出的忿怒,是祂不悦的表示( 11 和 16 节)。但悲剧依然不变,充满悲惨。深印在诗人心中的,是他从前所认识的这城与这城现今的情况,构成令人痛心的对比。
从前在圣殿与王宫上闪烁的精金(参耶五十二 19 )已失去光泽。珠宝,‘圣所的石头’,散乱在街道上,令人沉痛地联想到从前有一个民族贵重如金子,但现在已贱如瓦器。那些陶质阔口瓶在古代世界中,一枚钱就可以买到十个,时常被打破并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加以抛弃( 1-2 节)。然而,镌刻在诗人心中的似乎是饥饿和饥荒的图画(参一 11 ,二 11-12 )。在旷野的野狗能乳哺其子,但耶路撒冷的妇人却不能。她们更像鸵鸟,据说它们在沙中产下蛋,然后便弃之不顾,仿佛它们并不看顾那些雏鸟(参伯卅九 13-16 )。孩童徒然寻求食物( 3-4 节)。那些过惯奢华生活的人,现在‘躺卧粪堆’( 5 节),或者‘在废物堆捡吃的’,像市中心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在废物箱中觅食。被一剑刺死会比被慢慢饿死还要好,因饥饿甚至驱使良善的妇人烹煮她们自己的儿女作食物( 9-10 节;参一 11 )。‘锡安的贵胄’,那些贵族阶层,从前洁净整饰、健康美丽,现在简直难以辨认,他们皱缩及变黑了的皮肤使他们身上每一根骨头都显露( 7-8 节;你能在歌五 10-15 找到身体各部分与珠宝比较及描写其美丽的用辞)。比临到所多玛还更惨的是诗人的判断( 6 节;参耶廿三 14 的注解 ── 奸淫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比广岛更惨。
临到这一座永远都不能攻破的上帝之城的事(参诗四十六和四十八),是远近的人都不信的。然而,对这城的谴责主要是十分坚定地归咎在宗教领袖、祭司和‘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 13 节)的先知身上,正如二章十四节以及耶利米书常提及的。这大概是指摘他们疏怠职责,指摘他们没有用上帝的名义反对社会上的败坏与不义,而实际上社会变成这种情形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因此他们要负责任。对邪恶视若无睹,往往是保证邪恶昌盛的最可靠方法。出乎意料地,那些被认为要引导这个国家的人,被描写像‘瞎子在街上’( 14 节)乱走;那些负责检验各种皮肤病并宣告‘不洁’这可怕判词的人(参利十三),现在听见别人指 他们说:‘不洁净的!躲开!’( 15 节);那些从前被承认在 体宗教生活中扮演极重要角色的人,现在被定罪,而且成了‘流离飘荡的人’,无人欢迎他们。
在诗人与那些引致他重新思想他的信仰问题并且达成协议之际,他仿佛需要提醒自己那激起先前那些问题的状况,是仍然保持 它一切发人深思的哀怜和恐怖之处。他不能,也不可忘记。任何无视我们世界上之不幸和不公、无视贫富之间与日俱增的悬殊、无视核子对威胁生命的信仰,都不是植根于圣经所见证的信仰,不论它对个人有何慰藉作用。
末日与往后的日子(四 17-22 )
这一段又转到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眼目’),读起来仿佛是由某一位与独立的犹大国末后日子里的王室有密切连系的人写的;而且那可能是我们最接近耶利米哀歌主要作者的地方。这一段从十七节开始就想起对求助‘一个不能救人的国’希望落空的事。这几乎确定地是指巴比伦人收紧他们对耶路撒冷的箝制时,百姓对于埃及人的希望,那些希望在某个时候似乎可以实现,但耶利米一贯地说那些希望都是幻象(参耶卅七 5-11 以及那段经文的注解 ── 急切的请求 ── 不妥协的答覆 )。接 是耶路撒冷街道上愈来愈混乱的状况,以及被仇敌巡逻军寻获的危险,这些都是‘我们的结局来到了’的记号( 18 节)。
十九至二十节描述犹大最后一位王西底家试图逃离巴比伦人的失败(参耶卅九 4-5 )。所发生的剧痛,由二十节一系列提及王的语句而加强了,所有句子都强调那些围绕王的大期望:
(一)‘ 我们鼻中的气 ’,是埃及王的一个传统称号,表示王在 体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可是不见于旧约别处。他是他们生命的支持系统。
(二)‘ 耶和华的受膏者 ’,这词指明王与上帝之间的特别关系,这词起源于膏立授职的仪式中,就如我们在撒母耳记上十六章十三节撒母耳膏立大 的故事中所见的。虽然在古以色列的生活中,人民能受膏担任各种职务,统治的王 ── ‘耶和华的受膏者’,从他被加冕那一刻起,就变得出类拔萃了(参诗二 2 )。译作‘受膏的’那个希伯来字 mashiah ,就是被译作‘弥赛亚’的那个字。我们要紧记,对于旧约来说,那个‘弥赛亚’( messiah )原来并不是指一个未来的王。这个字乃描写那坐在耶路撒冷王位上的王。
(三)‘ 在他荫下 ’,这话通常所见是指旧约,尤其是在诗篇里面所说的上帝。诗篇九十一篇说到的那个人,说他‘住在全能者的荫下’(诗九十一 1 ;比较诗六十三 7 )。但同一短句在古代的埃及则用来描写王,有时描画王为一只猎鹰,保护他的臣民在他翅膀荫下的情形。
极大的期望,一下子便粉碎了!就是在这种被粉碎的希望下衍生了愈来愈强烈的信念,即到了一天有一位真正的王要来,祂会使一切集中于王权的希望都变得有意义:就是未来的弥赛亚(参耶廿三 5-6 的注解 ── 光明的前途 )。
这段经文以( 1 )对以东人说的一番话( 21-22 节)作结束。以东人,正如俄巴底亚书使我们联想到的,充分利用巴比伦人对耶路撒冷的攻击报复宿仇旧怨。让他们欢乐吧,他们的喜乐只会是短暂的。他们不久就会经验那临到耶路撒冷同样的审判,而且是为了同样的理由。关于那强而有力之耶和华的‘杯’为审判的象征,参关于耶利米书廿五章十五节及以下各节的注解 ── 上帝的审判正强烈酝酿 。
还有( 2 ),对锡安说的一番话( 22 节),是给予希望的话,说她已受足了她罪恶的刑罚,而且不会再经历国家大灾祸和被掳:‘耶和华必不使你再被掳去’,最好像新英文译本把它译成:‘你决不会再被掳去’。这也许是整卷书对 体说出最具体的希望。它是一种适度的希望,但它在那些好讥讽的仇敌和国破家亡的黑暗背景中明亮地闪烁 ;适度的希望,却提供了未来的基础。对于一个将溺毙的人,那条拉他到岸上的救生绳,比他曾拥有那最狂妄的梦想更受欢迎而且更有吸引力。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耶利米哀歌
注释
伍.比较犹大从前与现在的光景(四 1 ~ 20 )
先知比较耶路撒冷从前的光荣和现今的可怜景况。圣殿被拆毁,母亲遗弃他们的孩童( 3,4 节),百姓饿死( 5 节),倾覆延长( 6 节),贵胄在街上无人认识( 7,8 节), 吃人的风气盛行,即使慈心的妇人也是这样( 10 节),曾是攻不可破的城市现在已沦陷( 12 节)。这全因为他的先知、祭司和百姓所犯的罪所致( 13 ~ 16 节)。他们寻求埃及的帮助是无用的( 17 节)。巴比伦人突然围困他们( 18,19 节),耶和华的受膏者西底家王被人掳去( 20 节)。
陆.将来的展望──以东被灭, 犹大复兴(四 21,22 )
耶利米哀歌 4:1
1~12 纯 金
何 其 变 色: 耶
利 米 把 耶 路 撒 冷 被 围 困 以 前 的 荣 耀 与 民 众 如 今 因 神 的 审 判 而 破 败 荒 凉 的 光 景 进 行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4:13
他 先 知 的 罪 恶: 犹
大 因 为 自 己 的 罪 而 陷 入 如 此 悲 惨 的 境 地。 在 此 耶 利 米 指 出 犹 大 的 两 大 主 要 罪 恶:
1. 自
称 是 民 众 属 灵 领 袖 的 人 生 活 极 其 堕 落 败 坏 ( 参 耶 26:7~11, 16 ;结 22:26, 28) 。
2. 民
众 倚 靠 人 的 势 力 和 政 治 联 盟, 而 不 依 靠 神 (17 节 ) 。
4:22
刑 罚 受 足 了: 耶
耶利米哀歌
注释
四 1-22 被围困的可怕
四 1-10 蒙羞的百姓
正如黄金和宝石这些一度是犹大百姓所宝贵的东西,现今已变得毫无价值(四 1 )。同样地,百姓们一度是神所珍贵的产业(出十九 5 ),现在却被视为普通和无用(四 2 )。更糟的是,他们因受苦而变得残忍起来,甚至那经常被人用来形容为最富怜悯心肠的母亲,也变得冷漠无情,如野兽一般(四 3-4 ;鸵鸟显然因着牠忽略牠的雏鸟而在此被用作例子;参伯三十九 13-18 )。
奢华优雅的生活已来到尾声(四 5 ;参摩四 1-3 ,六 1 ),犹大的败坏生活将落得如此下场。(第 6 节的「刑罚」可解作犹大的「罪孽」,如和合本所译的,同时亦指因此而生的和不能避免的后果。)将耶路撒冷和所多玛(四 6 )作比较,是特别令人感到震惊的,因所多玛的罪行已是众所周知,而神降予她的刑罚是公平的(参创十九 1-29 )。
领袖们的命运被特别提出来(四 6-7 ),因着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和美好的外貌,他们掩饰了自己的不义。最后的图画描绘犹大被围困时的可怜景象,其中描绘他们因饥荒而临近死亡的边缘,并且再次提出上文提及的事情,就是描写那些变成残忍的母亲,其可怕的程度比先前更甚(四 9-10 ;参申二十八 53-37 )。
四 11-22 「你的刑罚受足了」
现在注意力集中在耶和华的愤怒上(四 11 )。这里告诉我们,不单是犹大的百姓,而且别国的人(四 12 )都一致认为耶路撒冷是牢不可破;即使强大的敌人如西拿基立,虽拥有庞大的军队,终也戏剧化地失败了(王下十八 13 至十九 37 )。但在他们考虑中,却没有把耶和华秉行公义的因素计算在内,这原是圣约上的一部分(四 13 )。
现在继续探讨下去的,是有关虚假信仰的主题。宗教领袖们在此事上要负特别大的责任,他们促使此事发生,因此他们要承受更多的指摘。在往后的数节经文中,诗人批判他们(在某方面与耶利米所说的相似;参耶二十三 9-40 )。百姓们被掳和分散在列国时,这些领袖们更特别遭受摈弃(四 15 ),并且丧失了他们本来享有的尊荣(四 16 )。
虚假的信仰也使他们与别国联合起来(四 17 ),这意味着他们接纳别国的神明,没有单信靠耶和华。对别国的倚赖却很快地转为被这些国家残暴地攻击(四 18-19 )。信赖外敌的危险其实已在犹大王亚哈斯的政策中表露无遗。他与他那一代的人转去信赖亚述国,直到他的继承者希西家在位时,才揭露亚述国其实是一个虚假的盟友(王下十六 7-19 ,十八 13-16 )。
关乎虚假信仰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君王本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四 20 );因着百姓们相信神在古时给予戴维的应许,他们便以为这是一个无条件的保证,误以为他们不会受到仇敌的侵略。
神要结束犹大国的重要目的,便是向他们显示只有祂才是百姓信靠的正确的对象。耶利米哀歌指出虚假信仰的错谬,不管信赖任何组织,甚至教会,以获得救恩,都是不对的。
耶利米哀歌第四章
Ⅳ 第四首哀歌(四 1 ~ 22 )
A 追忆往事(四 1 ~ 12 )
作者在哀痛忆往的情绪中,将往昔快乐的光景和如今被仇敌羞辱的阴森情形作一对比。 黄金 和 圣洁的石头 (和合:圣所的石头; 1 节)在此用以形容犹大的众民。以色列自认她是由纯金和宝石所作成的,而其他国家则被贬为卑劣的金属。但可悲的是国家的命运逆转,这高傲的自我评估亦突然改变。黄金已失去了它的光泽,而圣洁的石头亦全被弃置在街头的污泥和残垣中。这里两重的修辞,鲜明地描述圣殿被劫掠和耶路撒冷绝望的抵御者被杀,让人想起列王纪下二十五 9 、耶利米书五十二 12 ~ 23 以及耶利米哀歌二 19 所记载的事件。那些自认是精金的人,却在仇敌眼中降卑为低劣的金属,的确在心理和属灵的层面上都是惨痛的经历,但亦是他们所当得的。
瓦瓶( 2 节)是用以贮存各样物品的陶制酒瓶,许多这种容器已在巴勒斯坦和其他地方出土。 90 第 3 节重温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围时的恐怖景象。在敌军进攻的最后阶段,饥荒的情形非常严重(哀二 19 ),对孩童的影响尤其重大。当时这些孩童受到的对待,远不及在自然界中 野狗 的子女或是 鸵鸟 的雏鸟所享有的,后者传统上被认为对子女的需要甚为冷酷(参:伯三十九 13 ~ 17 )。由于食物短缺,哺乳的母亲们无法满足她们饥饿的婴孩。孩童乞求食物却一无所得的悲惨景象,似乎深深地蚀刻在作者的心上,他必然亲眼目睹了这里和前两首哀歌中所描述的事件。
这就是国家命运逆转后的情形,那些以食用山珍海味、穿戴华丽衣饰为财富标志的人( 5 节),全被惊吓得目瞪口呆,对临到他们所爱之城的浩劫不寒而栗。在古时的东方社会,锦衣玉食的人伏在灰中哀悼,通常是因为国破家亡。结果,综观古时近东历史,人们对于敌军来犯且导致灭亡和被掳的命运,都存有明显的恐惧,甚至在太平盛世都呈现一种情绪上的不安全感。然而在犹大的例子中,如果她妄为的百姓听从公元前七、八世纪先知们的警告,本可避免国家灭亡。对于刚临到他们的毁灭性灾祸,这荒废王国的百姓只能责怪自己。犹大没有引导其他国家走向神真理的道路,它顽梗的百姓反倒可耻地被异教国所掳获,而神便使用这些国家作审判犹大的工具。
虽然 所多玛 在犹大人当中以其邪恶而闻名( 6 节),但该罪恶之城在短时间内便被摧毁,所以并未遭受长期的痛苦。耶路撒冷却因为更严重的恶行──拒绝神的怜悯,必须承受恰如其罪、更重的惩罚。然而,这样的认知带着诗人极度的悲怆,而这就是作者痛心疾首的原因。假设“罪有程度之分”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就算人觉得某些罪微不足道,但神却恨恶所有的罪。然而,就像律法中的刑法所明示,过失的确有程度之分(参:摩三 2 ;太五 21 及下;路十二 47 、 48 ,等等),但犹大在此方面却一直迟缓着不愿承担责任。再者,虽然仇敌于公元前五八七年将耶路撒冷毁坏得极其透彻,但并无迹象显示敌人加害犹大过于那时期一般的情形。无论如何,耶路撒冷被降卑所带来的痛苦和艰辛,其实大多可以避免,只要他们听从耶利米的建议,向敌人正式投降即可。然而他们在此又重蹈覆辙,那任性和顽梗的灵不仅不断拒绝神的怜悯,此时又因坚持耶路撒冷应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而自找苦吃,罪有应得。
RSV 的 6 节结尾作 无人加手于她 。动词 h]a{lu^ 的字根不确定,可能该字衍生自 h]u^l ,意即“旋转”、“受苦翻滚”,或“发抖”。所以像“所多玛城中的手还没有发抖”这样的译文,指的便是所多玛的倾覆突如其来,城中的居民还来不及惊慌(参 NEB : 无人绞扭自己的手 )。当时类似这样城市倾覆的例子,似乎都是如此之情势。如果动词是由字根 h]a{la{h 衍生,意即“患病”、“软弱”,则可能意指所多玛居民对其社会骄矜自喜,故而未察觉到即将来临的毁灭。正确的译文暂时无法确定,除非对动词的字根所知更多。
耶路撒冷倾覆前的可怕情形,同样地影响到贵胄和百姓。 7 节以优美的文学夸张法来描述前者的景况,亦间接比较了这两个阶层的生活情形。 AV 依照马索拉经文,将 RV 的 贵胄 作 拿撒勒人 ,但该词似乎意指因社会地位而显眼的人。王室贵胄不再和别人有所区别,因为他们和其余被围困的城中百姓一样,成为饥荒的受害人。马索拉经文的 p#ni^ni^m 在 AV 和 RV 作 红宝石 ,可能译为 珊瑚 较佳。 gizra{t[a{m 一字的意义并不明确( AV 和 RV : 他们的光泽 )。该字显然与动词 ga{zar 有关,意即“切割”,指的是身体的“样式”或形状,就像 RSV 作 他们形态之美 (和合:“他们的身体”)。前后文似乎在传达一种关于“外表”的概念。马索拉经文的 sappi^r 就是为人熟知的东方次级宝石──琉璃。
贵胄在街上无人认识,因为饥荒已使所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形容枯槁( 8 节)。这里的骨瘦如柴、营养不良和脱水等描述,显明了这是目睹者亲眼之所见。这些憔悴的脸和枯干的唇宁可速死于刀剑之下,都不愿再忍受他们自己招致的饥荒和瘟疫之痛苦。百姓亟需食物(参:申二十八 53 及下),以至于往昔慈爱和供应的母亲,现在竟煮食自己的孩子( 10 节;参二 20 ;耶十九 9 )。这令人胆寒的行为所带来的惊恐,永难磨灭地蚀刻在作者的意识中,且无疑地在他余生都萦绕不去。神倾倒祂的忿怒,正是针对以色列持续蓄意拒绝西乃之约,实现早已预言的惩罚。神使犹大荒废的程度,足可和祂对顺命和圣洁的国家之恩慈广大相比拟。这民不肯到神面前来得生命(参:约五 40 ),所以死亡必临到他们。他们并未信靠耶和华他们的磐石,反倒一厢情愿地相信耶路撒冷坚不可摧。虽然锡安山难以攀登,若要进攻耶路撒冷必然极为困难且耗资甚钜,但耶路撒冷自耶布斯人在该地定居以来,已被攻克过两次,此一事实必然不会让异教 国家的 君王认为它完全坚不可摧( 12 节)。
作者似乎在此想表达的是耶路撒冷百姓虚妄的信心,这些百姓想像仇敌和他们一样,认为该城固若金汤,所以和从前的耶布斯人犯了一样的错误(撒下五 6 ~ 8 )。就算该城的确牢不可破,但犹大的异教仇敌是神的工具,用以惩罚祂悖逆、拜偶像的子民,当然任何天然的屏障都无法拦阻他们的进攻。
90 A . R. Millard, NBD ,
pp. 101.
B 罪及其后果(四 13 ~ 20 )
作者在分析犹大瓦解的原因时,并非只在寻找替罪羔羊。与首都陷落有关的经历和神的子民被俘,都指出这些并非偶然。这问题的答案本质上必然是超自然的,涉及人类精神层面最深的驱动力量。 先知和祭司 ( 13 节)应在国内宣扬西乃之约的最高标准,但事实上却要为被掳之前充斥全国的罪孽而负责。作者提到流义人的血(参:耶二十六 20 ~ 33 )来表明当时道德之败坏。但如今情势已然扭转,这些邪恶的祭司和先知的本来面目已被认出,而愤怒的百姓对待他们的方式,和他们引发浩劫的角色相较,正恰如其分。他们领导的权柄被褫夺,现今更被人当作麻疯病人一样憎恶。作者以麻疯病人来形容这些祭司和先知,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甚为恰当,因为圣经中有时以麻疯病来表示罪和死的破坏力。 15 节提及人们以传统对待麻疯病人的方式来处置神的假仆人,且不客气地把他们赶出城去(利十三 45 、 46 )。虽然他们试着寄居他处,但均被当地居民阻止。这些居民无疑地对他们抱持着迷信的恐惧,生怕他们同样会将灾祸带到当地。读者在此应该注意耶利米针对这些罪人所说的信息(参:耶六 13 ,八 10 ,二十三 11 、 14 )。
神已经直接插手将这些邪恶的领袖驱散至列国。神发怒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不敬虔的人曾积极反对忠于西乃之约的祭司之见证。虽然百姓期待埃及人会给予实际的帮助──迅速前来救援(参:耶三十七 7 ),但是耶利米早就知道,犹大逃不掉毁于迦勒底人之手的命运。如今被掳已成事实,百姓终于了解,他们期待外援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这里提到他们的脚步被尾随( 18 节;和合:仇敌追赶我们的脚步像打猎的),显然是指巴比伦人对那些被准许在基大利管理之下留在故土的人,实施严格的监控。巴比伦人决心要防范犹大发生动乱,因此,在基大利的管辖引发异议,又造成他自己遇刺后,犹大地的人于公元前五八一年再次被迫迁移。如果哀歌是在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不久写成的话,那么作者可能早已感受到在犹大的共同生活即将告终。
作者在 19 节优雅的文学夸张法中(参:撒下一 23 ),生动描绘出巴比伦无情地追赶难民。为了防止留在南国的余民和埃及人有进一步的政治接触,巴比伦人显然在犹大南方的沙漠地区设下埋伏。 20 节的 受膏者 指的是西底家王,他于逃亡时在耶利哥的平原被擒,又在被带往见尼布甲尼撒之后,双目被剜且被下在监里(耶五十二 7 ~ 11 )。西底家是个软弱且诡诈的人,他容许当时宗教腐败和道德沦丧,而且除了遇到严重危机之外(耶二十一 1 ~ 7 ,三十七 17 ~ 21 ,三十八 14 ~ 28 ),通常都对耶利米的劝告置之不理(三十七 2 )。在以西结书二十一 25 和列王纪下二十四 19 中,对他的行为均有严厉的指责。虽然他的本性怯懦且心怀二意,但他仍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此处所认可的,便是这个身分,而非他实际的领导表现。
C 预言以东遭报(四 21 ~ 22 )
欢喜快乐 ( 21 节)的命令是一个相当讽刺的说法,指的是以东人从世仇被迦勒底人征服所得到的快乐,不过昙花一现而已。以东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与犹大苦苦作对,而众先知亦因她这种敌对的态度,而宣布了神要加诸她的审判(摩九 12 ;俄 10 ~ 16 ;耶四十九 7 ~ 22 ;结二十五 12 ~ 14 ,三十五 15 )。以东显然并未加入犹大和埃及对抗巴比伦的联盟。在耶路撒冷于公元前五八七年陷落之后,尼布甲尼撒将犹大乡村的地区分配给以东人,以奖励其中立的态度,并且表扬以东人在战争末期所给予迦勒底军队的主动协助(参:结二十五 12 ~ 14 ;俄 11 ~ 14 )。七十士译本此处和耶利米书二十五 20 一样,略去了乌斯。究竟这里所指的区域,是否就是被认为是约伯家乡的地方,则不得而知。然而,既然乌斯似乎一直遭受阿拉伯的示巴人以及米所波大米的迦勒底人之侵略(伯一 15 、 17 ),它似乎应位于以东附近。当先知应许的报复和毁灭临到以东时,她短暂的升高必将归于无有。以色列人将免于未来的审判;但以东却仍要饮下神忿怒的杯。当后者终于发生时,以色列人可以将其视为他们开始重蒙神的眷爱。──《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第四章
4:1
本章为哀歌第四首,作者为受苦的人民哀恸。从前养尊处优,生活舒适的百姓,现在不如野狗,饿死街头。作者一开头接连用两个“何其”开始,写出无限伤感。“黄金…失光”与“纯金…变色”是犹大人生活由盛而衰的生动描写。接上数节都是具体的例子。其所以如此,因百姓的罪孽空前(6节)。
4:3 “鸵鸟“在此非喻畏事躲藏,而是喻对幼儿的残忍无情(参伯39:16)。
4:6 所多玛为亚伯拉罕时代的一座城,因罪恶极大,神降火将之烧毁(创19章)。
4:7-10 这是耶路撒冷(“锡安“)被巴比伦围困时的情景,城内百姓因饥荒杀子充饥。
4:11-16 宗教领袖腐败,不但不能纳人民于正轨,反说谎话欺骗,妄报平安。一旦为人识破其虚伪,便会弃绝他们,象弃绝大痲疯患者一样(利13:45-46)。
4:17 犹大国所以愚昧,因为弃耶和华的大能,反去仰赖埃及(“不能救人的国”)。看《耶利米书》37:5-7。
4:20 “耶和华的受膏者”:指犹大王西底家。“好比我们鼻中的气”:西底家王原为犹大人存亡所倚赖的领袖,有若人的呼吸。结果令人民大失所望。
4:21
“乌斯”:在以东地。耶城被围时,以东不但不来救援,反落井下石,帮助巴比伦洗劫。犹大遭难,以东人坐收渔人之利。以东要受应得刑罚(俄11-14节;比较结25:12-14;35:5)。“苦杯也必传到你那里”:刑罚终必临到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