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第 3 章
哀 3 章 > 乌云压顶时,我除了向主诉苦还能做什么呢──
3 章 在耶利米感到最黑暗的时候,他因这保证而有了盼望:神一直是信实的,也会继续保持信实。耶利米同时目睹了神的审判和祂的爱。在审判之时,耶利米仍然认定神的慈爱,正如在顺利之时他会对神的审判有所警惕一般。
哀 3 章 > 希伯来文的字母诗是──
3 章 在希伯来原文中,耶利米哀歌的前四章是字母诗,每句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按希伯来文二十二个字母的顺序排列的。这章有六十六节,是一首三层的字母诗:诗的头三句是以希伯来文第一个字母开始,然后三句是以第二个字母开始,如此类推。这是一首典型的希伯来文诗歌,其他字母诗的例子有诗篇 37 篇、 119 篇、 145 篇、和箴言 31 章 10 至 31 节等。
哀 3:21-22> “祂的诚实极其广大,祂的怜悯不至断绝”,这也是你和我盼望的保证?
3:21-22 耶利米在罪恶和悲伤中,看见一线希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只要我们请求,神就会回答。也许你认为神不会原谅你所犯的一些罪,但是祂信实的爱和怜悯是胜过任何罪恶的,祂应许一定赦免我们。
哀 3:23> 看来我不会有耶利米那样的经历,那我怎样能增强对神的信心呢?
3:23 耶利米从个人的经验中知晓神是信实的。神预言不服从将得处罚,并使之应验了。但神也应许将来的复兴和祝福,耶利米知道神一定会信守承诺,因此他确实地信任神。我们若天天忠实地信靠神的话,便会使我们对祂应许未来的承诺更有信心。
哀 3:27-33> “负轭”在这里喻指什么?
3:27-33 “负轭”是指愿意接受神的训诲,并且学习祂所教导的话。这包括一些重要的方面:( 1 )沉思神所要的是什么;( 2 )有谦卑忏悔之心;( 3 )在逆境中克己;( 4 )存着信心,耐心地倚靠圣灵来教导我们在生活中爱的功课。神为你安排了几个短期和长期的课程,你是否正在跟着学习呢?
哀 3:30> 任人欺负侮辱而不出声,不是让人看不起吗?但我又怕一出声就……
3:30 “由人打他的腮颊”,是指完全屈服于别人的凌虐,不作抵抗或反击。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若有人打他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参太 5:39 )。在被钉十字架前,耶稣以自己的行动为世人作了这方面的最高表率(参太 27:27-31 ;路 22:64 ;约 18:22 ; 19:3 )。
3:39-42 父母管教孩子,令他们有良好的行为;神教训犹大人,令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和真诚地敬拜祂。我们不该抱怨管教,应该从中学习信靠神,并改变自己。我们要让神来管教我们,使我们的行为能够令祂欣慰。
哀 3:52-57> 耶利米陷入绝境,神拯救了他;我陷入罪中要──
3:52-57 耶利米在宣道期间,曾被丢到枯井中并陷在淤泥里,生命危在旦夕(参耶 38:6-13 )。神拯救了他,耶利米即用此经验来比喻整个国家陷入罪恶中,如果人民求告神,他们就能得救。──《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三 1 ~ 39 )
第三首哀歌乃是每字母三节的“离合诗体”,是耶利米哀歌的核心,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本章开始的“我”应该是指作者耶利米。亦有人认为 22 ~ 29 节与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及诗篇二十二章论及基督的经文相似。
.困苦人的哀喊( 1 ~ 21 )
耶利米把犹大国受的苦楚,看为自己的苦楚。他以第一身的笔法形容神怎样将困苦加在他身上,所以本段可以说是“个人的哀歌”。神忿怒的杖,以不同形式(反手、苦楚、石头、熊、狮子、当箭靶、茵蔯、沙尘)攻击先知,使他全无力量招架( 18 )。但在 20 ~ 21 节,先知突然恍然大悟,在绝望中,他似瞥见曙光,心中顿起新的希望。先知这种激情,有如昔日约伯在绝望中存的盼望(参伯十三 15 ,十六 18 ~ 19 及伯十九 25 )。
.神爱常新( 22 ~ 39 )
在盼望中,先知深刻地认识神的爱和怜悯。神有诸般的慈爱,祂的怜悯永不断绝( 22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 23 )。故此,耶利米要仰望祂( 24 )。先知在 26 ~ 39 节中更将自己的个人经历生活化地表现出来,藉此勉励我们:在苦难中应当存忍耐,安静等候,因为神是公义的主,也是至高者,可以将灾祸变为祝福。所以倚靠祂的人必然得福,时刻都能经历祂的慈爱和怜悯。
祈祷 求使我紧记每一天都是新赐给我的,因此我更懂得向感恩,更新自己。
直等耶和华垂顾(三 40 ~ 66 )
.省察悔改( 40 ~ 42 )
当耶利米体会到神的怜恤必然临到时,他更觉得自己民族对神的背叛是罪孽深重。于是他发出呼唤,要求人民(包括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向神举手(表示诚恳)祷告,心灵和行为都要更新。否则,神必不赦免。
.罪带来的痛苦( 43 ~ 54 )
犹大百姓因犯罪而惹神惩治,在本段有详细的记录。这些罪的痛苦包括:百姓遭杀戮;人的祷告不能达到神前;百姓被万国看为渣滓及到处皆带来恐惧和种种苦难( 43 ~ 47 ),但当人真心悔改,安静等候神的垂顾,神必怜恤眷顾。 52 ~ 54 节更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参耶三十八 6 )。
.眷顾与报应( 55 ~ 66 )
悔改者的祷告终必达到主前而得到主的安慰和应许,这是耶利米的体验( 55 ~ 58 )。当先知继续向神祈求时,他更希望神惩罚那可恶的敌人。表面看来,先知要求神降于敌人的咒诅似是残暴,可能他是在激忿填胸之时说的,但我们要认识到神是施报的神,他不会容许恶人逃脱。所以, 59 ~ 66 节可以被视为一段对神公义属性的回应。
祈祷 神啊,多谢过去的垂顾,一次又一次的赦免我,让我仍能称为父亲及享受的慈爱和恩惠。 ──《新旧约辅读》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第三章 注释
3:1-66 第三首哀歌
本章除了在每节头一个字母的排列上与别章稍异外(参简介),内容
尤具个人性,类似诗 22, 69「个人的哀歌」性质。这「个人」 ,
传统
认为是耶利米,另外也可视为集合名词(参 40-47) ,
以个人代表整
个受苦的以色列民族或锡安百姓。
1-18 自述遭神忿怒
作者自叹他是神忿怒下遭殃的人,终日身心备受攻击,而攻击者竟是
神自己。
1
「忿怒的杖」:指以色列的敌人;他们是神审判的工具,藉以
刑罚惹 发怒的选民(赛10:5-6)。
4 「枯乾」:原指衰老。
5
「苦楚」:原文为植物名;这种植物所结的果实带有苦味,在
诗人的笔下常象徵痛苦的经历(参15,
19)。
7-9 作者以被囚禁的遭遇形容当时的困境。
10-13 作者形容自己分别为猛兽和猎人所攻击的对象
11 「使 ......
转离正路」:原指野兽捕捉猎物後将它拖走的做法。
15 「茵 」:见耶9:15注。
16
此处可能是指碎沙或灰尘加入食物中,作为对人的刑罚。
(参出32:20)
「用灰尘将我蒙蔽」:原文「将我践踏在尘土中」,或「使我
在尘土中抖缩」。
17 「平安」:或作「健康」、「幸福」。
「好处」:或作「快乐」、「昌盛」。
19-39 倚靠神的怜悯
这段是本书最独特的信息,作者虽在最黯淡的日子,心里仍充满希望
,相信慈爱怜悯的神不随意使人受苦, 管教以色列的目的是为救赎
选民,并且 是信实守约的神,决不会永远离弃以色列。这个信念支
持着神的百姓,使他们忍受苦难,等候神施恩。
19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或作「我记念自己。」
「苦胆」:原文即5节的「苦楚」(参5及耶8:14注)。
「窘迫」:参1:7注。
21 「这事」:指下文所提有关神的信实之信念。
22
有古卷作「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永不止息, 的怜悯永不断绝」。
23 「诚实」:即「信实」。
24
「分」:原作「产业」;丧失家园的犹大人如利未人一样,单
以耶和华为他们的保障(参民18:20;
申10:9)。
27
在年青力壮及需要管教的时候接受神的责罚本是好事。
28-30 人应当完接纳和降服神所施予的审判。
32 「诸般」:原文作「丰盛」。
36
「这都是主看不上的」:或作「难道主看不见麽」;作恶的终
必受罚。
40-41 呼吁悔改
以色列因罪受罚,惟有深切省察、回转,才能得神赦免之恩。
40 「深深考察」:作「鉴察和试验」。
41
原文或作「我们向天上的神不是举起双手(参珥2:13),而是举
起我们的心(即仰望神;参诗25篇;
143:8)」。
42-54 罪的愁苦
当以色列人硬着心不悔改时,神忿怒的审判就接踵而来。
47 「陷坑」:象徵完全的毁灭。
48-54
作者为百姓遭毁灭而泪流不止,他的感情已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联
系在一起,面对民族巨大的灾难,他几乎感到绝望。
53
此节以耶利米被囚为背景(参串),但「牢狱」原文亦可解作
「坟墓」。
「一块石头」大概是指墓碑,意思是仇敌要先知死在狱中。
54 「流过」:即「淹没」。
55-66 安慰与咒诅
55-58 这是作者信心的表白
他深信神已应允他的呼求。
56下  ; 应作「求你不要掩耳不听我求救的呼声」。
59-66 呼吁神向仇敌施报
虽然以色列受苦是起於自己顽梗的罪,仇敌只是神用来审判选民的工
具,但他们也得对自己的恶行负责任(参 1:21-22)。
62 「所设的计谋」:原文或作「抱怨」。
思想问题(第 3章)
1 20-21节里两次的「想」内容有可不同?
为何引来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
这对你有何提醒?
2 从 22-38节里,你认识了多少有关神的属性?
这认识对你有何影响与帮助?
你对神有什麽回应?
讲道材料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苦痛与绝望(三 1-20 )
正如我们在绪论中已看见的,第三章是所有诗之中,拥有最复杂模式的字母诗,一至三节每一节都以第一个字母开始,四至六节每一节都以第二个字母开始,如此类推。也是在这首诗中,至少在开头这一段中,受苦的经验似乎具有最强烈的个人色彩。那个发言并介绍自己为‘我是因耶和华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是谁呢?建议的范围从锡安这个 体以至先知耶利米或在其他方面不为人所知的受苦者,其经验被视为其他人所要面对之典型苦楚。这里所采取的见解乃以‘我’仍然是那个诗人兼注释者。他在最后一章的末了,重演令他落到绝望的边缘,而自己又未能接受的经历,以回应锡安的疼痛和苦毒的呼喊。他分受那苦毒,他知道要说‘我忘记好处’( 17 节)是什么意思,因为他知道,因为他自己已得到彻底的经验,他有能帮助别人的话要说。
如果这见解是正确的话,那末这与希伯来书作者写到有关耶稣的话非常相近: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 15-16 )
耶利米哀歌针对困难的日子说话,而且是出自一个有绝望的意图,但得了帮助的人。
诗人不但在一至二十节描述他受的苦,而且在一幅接一幅生动的图画中强调祸患是因上帝的缘故。这里与约伯记有密切的连系,另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用耶利米的‘表白’(参十一至二十章注释 ── 伍 付诸行动的人 …… 和内在的争战 ),并用许多诗篇中的敬拜者在其性命危急的情况下说的话,向上帝倾诉(例如诗十三)。让我们不去理会那些相似之处,因你能在任何经文汇编中找到它们,而转过来注意上帝怎样再三地被指控,说祂行事的方式使以色列人一直所持的信念受到怀疑。
上帝,就是引领祂的百姓到水边恢复活力的好牧人(诗廿三),现在引导这人不是进入光明(喜乐和救恩的象征)中,而是进入黑暗(审判与灾祸的象征)中,在那里使他的身体变成枯干消瘦。牧人保护和使之安心的杖或竿,已变成‘祂忿怒的杖’( 1-4 节)。上帝,就是与祂子民共度人生黑暗经验的上帝,已把这人抛弃在难以忍受和不绝的黑暗中,不顾他困苦之呼求和祷告( 6-8 节)。
曾使祂的百姓在埃及得以解脱奴隶捆锁的上帝,现在像仇敌一样,把他推入拥挤的监狱中并给他扣上‘沉重的锁链’( 7 节)。曾为祂的百姓预备前面道路的上帝,却在路上给他放置不能跨越的障碍,非但不是保护他,反而像熊或狮子在暗处埋伏,要突然向他击扑( 9-11 节)。
曾鼓励祂忠心的子民不要怕‘白日飞的箭’(诗九十一 5 )之上帝,已用这人作祂的箭靶子,正如约伯类似的埋怨(六 4 ):
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
其毒,我的灵喝尽了。
曾作祂子民之守护神的上帝,使这人像耶利米一样,成为‘笑柄’(参耶二十 7 的注解 ── 隐伏的疑惑与有把握的信心 ),成为仇敌嘲笑歌曲的对斨( 12-14 节)。
曾应许祂子民有丰富食物与水的上帝,现在用难以入口的‘苦楚’给他当食物,并把毒药‘茵蔯’(参耶九 2-22 注释 ── 悲哀时刻 )给他当水饮( 15 节)。‘沙石碜断我的牙’( 16 节),显示食物的图画还继续下去,大概是指烤得粗糙之面包混有小量的沙石在其中。这样的东西,你今日会退回给制造商,要求他退款。诗人诚然觉得像那样的东西包围他整个生活,是没有 平安 和喜乐(译按:‘喜乐’和合本作‘好处’)的生活( 17 节);他的力量被削弱,他在耶和华里的指望终结了。他在奇异而且痛苦的世界中漂泊。(保留标准修订本在 19 节注脚中的‘漂泊’,代替标准修订本正文的‘苦毒’;因此新英文译本把 19 节的上半节译作‘我的困苦和我的漂泊之记忆’。译按:这是指原文的次序,与和合本不同)。此人无论何时想起他所经历的事 ── 而且他是无法不想起 ── 总不免困惑及沮丧。他并不是与肉身的苦楚搏斗,而是与信心的真正危机角力。所临到他的若不是因上帝的缘故,又是因谁的缘故呢?若是出于上帝的话,这种情形又能怎样与仁爱看顾人之上帝的信念一致呢?这些是仍然萦绕人们心灵而且往往引人走到绝望边缘的问题。幸而我们在圣经中遇见的许多人,都是过来人。
重振信心( Ⅰ )(三 21-39 )
上一段的末了留下以下问题未有答案:耶和华若要为人所经历的苦难和悲剧负责,诗人要转向谁求助呢?答案是,正如许多诗篇中的情形,不向别人而是向耶和华,向他困难根源的同一位上帝求助。让我们在廿一至卅九节中紧随这四个阶段的答案。
(一)这答案始于廿一至廿四节,作者忆起什么才是指望的惟一根基,即以色列在过去认识之上帝的真正本性。所有伟大的保证词语都辗转出现:上帝‘坚定的爱’( hesed ),强烈地意味 祂决不会遗弃祂的子民(参耶二 2 的注解 ── 不忠奇案 Ⅰ );祂的‘怜悯’,就是祂热诚的同情( raham ,这个希伯来字基本上是子宫的意思);和祂的‘信实’,是决不会放下的可靠支持。这些词语,使人想起照出埃及记卅四章六节,摩西接受刻 诫命的石版时,上帝向 他所作的描述:‘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坚定的爱(译按:坚定的爱和合本作‘慈爱’)和信实(译按:和合本作‘诚实’) …… ’。
这是过去的故事,但凭信心这过去的日子能重现,成为现今部分的经验。请注意诗人怎样在提到‘上帝之坚定的爱’和‘祂的怜悯’之后,突然转过来抓住那仍然在那里,而且每日都是新的‘ 你的 信实’( 23 节)。这不再只是过去的上帝,这是现今在他个人身上工作的上帝了。所以他能说:‘耶和华是我的分’( 24 节),是我指望的根源。以耶和华为‘我的分’的描写大概可追溯至定居迦南的故事,那时把地分配给不同的支派,亚伦家没有获得分地,因为(耶和华说):‘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内 …… 我就是你的分,是你的产业’(民十八 20 )。祭司是不同的,他们的存在是要事奉上帝,而且与祂有特别的关系。诗人与耶和华建立的个人关系使他能够说:‘耶和华是我的分’;是这种意义使诗人能面对邪恶似乎得胜的世界,经历信心的危机却仍然断言:‘上帝 …… 是我的福分。’(诗七十三 26 )这人曾受关于上帝的教导,他以他的悟性得知的上帝,已在他的生活中成为个人的现实,而且那是信仰的本质。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主钉十字架和复活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它们是现在的,重新体验保罗在罗马书六章五至十一节所说与基督同死同活的经验。
重振信心( Ⅱ )(三 21-39 )(续)
(二)与上帝的这种关系留下许多问题未有解答。廿五至三十节尝试描写这种信心在那些未有解答之问题中应有什么态度。它围绕 三个‘好的’;廿五、廿六,和廿七节,在希伯来文经文中每一节都用译作‘好的’的那个希伯来字开始。 第一 节说耶和华对那些‘等候祂的人’多么好(译按:和合本这一节的‘好’译作‘施恩(给他)’)。这样的等候绝不是消极地接受既成的事实;这样的等候是由热切地展望上帝旨意成就而显示出来的。同一个字见于以赛亚书四十章卅一节,那里说:‘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正如耶稣所称赞的要警醒而又热切地‘注视’上帝的降临;参马可福音十三章卅二至卅七节。
在廿六节的 第二个 ‘好的’在标准修订本中又再译作‘指望’,这个字或许是不合宜的,因为这是一个不同的希伯来字,在廿一节和廿四节已经译作‘指望’(译按:和合本作‘仰望’),而且在廿九节又再译作‘指望’。这里所表扬的是镇静,但不能抑制的希望或乐观,就是展望而且相信最后没有什么能阻碍上帝的旨意实现。
在廿七节的 第三个 ‘好的’大概是用一句谚语 ── 在箴言中,例如廿二章十五节类似的说法 ── 强调上帝对待我们的生活与方式中那管教的要素。在这里所拟想的那种管教,廿八至三十节把其意义表明了。它包含诚实的面对上帝把我们置于其中的情况,谦卑的承认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宰;‘他当口贴尘埃’( 29 节)表示在居上者面前谦卑服从的一种行动(请比较赛四十九 23 )。但是,当我们得不到答覆时,那并非意味 不会有答覆。这一点在‘或者有指望’这句话里表明了,这句话并不是要指出有任何怀疑,相反地,乃表明前途不在我们手中,而在上帝手中的确信。当我们不能看见前面的路时,那并非表示前面没有路。从这里希望的角度来看,那就表明愿意接受苦难,相信受的苦难在上帝的旨意中具有创造性的地位。三十节与以赛亚书五十章四至九节耶和华之仆人的那幅图画有相似之处,他藉 接受所受的苦难,完成上帝所赐他的使命。
等候 …… 仰望 …… 接受 …… 有时都是带有颇黯然忍受的字眼。但在这里不是这样;在这里它给我们提供在信仰中之积极与创造性的要素。
(三)然而,求助于过去以及现今持续的信心,有赖于确信上帝是仍然可信靠,而且确信祂的旨意是有建设性的。卅一至卅六节从头到尾都贯穿 一种确信,即困苦和忧愁以及因而给人带来的被抛弃感,都不是耶和华‘甘心’使人受的。这些感觉的确与祂真正的本性完全不同,是祂所厌恶的。这一位上帝并不践踏那些已倒下的人和那些‘世上被囚的人’;这一位上帝并不像世上众多的法官,定无辜的人有罪;而且若有任何人以为上帝既不看也不理会这样的事情,他们便错了。根据路加福音,这是耶稣开始事工的注解,连同他在拿撒勒会堂根据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二节所发表的讲章:
主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他用膏膏我,
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报告:
被掳的得释放,
瞎眼的得看见,
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
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路四 18-19 )
这是那注解,而且继续用言语行为加以证实的。信奉这样一位上帝,便是生活在指望中,甚至在世界并在我们自己不同的景况中,也是如此。
(四)但是,假如这人经历的困苦并不是上帝‘甘心’使他受的话,为什么他又要经历这困苦呢?在卅七至卅九节里他有两件事要说:( 1 )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从上帝而来,祂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祂随意照自己的意思而行。第卅七节的措辞使我们联想到创世记一章那首论及创造的诗歌,连同它重复出现的句子。‘上帝说:“要有 …… 事就这样成了”’。又有悲剧,尽管有未能解答的问题,这个世界仍然是上帝的世界,一个我们能面对的世界,不必惧怕它是没有意义的一种丑恶的错误。在上帝的世界里,我们的‘祸福’都在上帝的手中。我们联想到耶稣说过的话:
两只麻雀固然用一个铜钱就买得到,但是你们的天父若不许可,一只也不会掉在地上。至于你们,连你们的头发也都数过了。所以,不要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要贵重得多呢!(太十 29-31 ,现代英文译本)
( 2 )而且,在他的情形,受苦是对他的罪恶之公义刑罚。他承认那出现问题的是他自己的生活,而不在于上帝的本性。
本章第一节一开始便说,‘我是 …… 遭遇困苦的人(希伯来文是 gever )’;这首诗具有强烈个人色彩,按字义译作‘(我是)一个因为他的罪恶(而受苦)之人( gever )’这话作结。这些结束的话语转而告诉我们,在开始时一个人如何埋怨上帝,而结束时这人承认他的罪恶。他已从专以自己和自己的难题为生活的中心,转而以上帝的光看自己。这是真正的朝圣旅程。但这结束的话也向前展望他的诗之下半部,在这一部分中这人从他自己的经验出发,吁请他的同胞要同样地承认他们的罪恶。
悔改的眼泪(三 40-51 )
诗人现在吁请他的同胞承认他们背逆耶和华并抗拒了祂的权柄。他们必须改变,而且这种改变要包含三件事( 40-41 节):
( 1 )自省,要在上帝所期望的亮光中诚实的省察自己的生活;
( 2 )悔改,真正回转过来( shuv ),这是众先知,不只耶利米,所要求的(参耶三 1-5 的注解 ── 重圆可能么? );
( 3 )更新信心,信心的更新决不能只是外表的问题〔‘我们’向上帝‘举手’(祷告)〕,而且也必须包含整个内在的更新〔‘我们的心’(译按:和合本作‘我们当诚心’)〕。把四十一节照新英文译本的译法:‘让我们向天上的上帝举起我们的心, 不是 举起我们的手’,就能使这要点更加有力地表明出来。
这三件事并不是时常连结在一起的。我们能诚实的省察一下自己,看见改变的需要,然而并不做什么,或是因为我们不能,或是因为我们不想。我们可能声称我们已经悔改或已经归正,并显示这种经验的一切外在表记,然而内在依然没有改变。一个具侵犯性的自我中心的无神论者,能成为一个具侵犯性自我为中心的基督徒 ── 而且这人并不比前者更具吸引力或更容易相处。
在 体方面要彻底改变的召唤之急迫性,由‘你并不赦免’( 42 节)这话加强了。耶和华显然没有赦免,因为真正的赦免决非只是话语的问题,它必须采取实质的形式。说你赦免某人所作的事,但如果你对他们的态度依然无情而且敌对的话,那是无用的。上帝对祂子民的态度依然没变;一位为怒气包围的上帝,以致祂百姓的祷告无法上达于祂;一位已抛弃祂子民的上帝,仿佛祂对他们来说已没有其他的用处( 45 节称他们为‘污秽和渣滓’)。被仇敌嘲笑与国土遭蹂躏的无情事实依然不变。四十七节,在描写这无情事实的话语中,用了两对发音相似的希伯来字眼,它们双关的含意是无法翻译的。也许我们无法得到比标准修订本所用的‘恐惧和陷坑’与‘残害和毁灭’更接近的字眼了。
上帝会赦免吗?这首诗从四十至四十七节的‘我们’转变为四十八至五十一节的‘我’。锡安这个 体,现在作为一个人在悲伤中,在‘多多流泪,总不止息’( 49 节)的泪水中倾吐她的心意。我们需要敲门,需要再三地敲,直到门开了,直到得到上帝的答覆(比较路十一 5-10 )。涌流的泪水是继续悔改的泪水和对悲剧可能是惟一回应的泪水。有时候人需要咬紧牙关忍受痛苦,让泪水自由而且不以为耻地涌流。正如当锡安注视‘(她)本城所有女子的命运’( 51 节直译)的时候。这可能指耶路撒冷的年青妇女,被胜利之敌军强奸,并且被掳去,或是可能指临到全国其他所有城市的命运,那些城市被认为是母城耶路撒冷的女儿城市。在这种情形之中上帝赦免的标记在哪里呢?
答覆(三 52-66 )
我们现在听见锡安口中唱的哀歌,它像诗篇许多其他类似的哀歌一样(例如诗十六和五十五),从一个人在他人生危急的情况中,藉 向上帝的恳求,进到那恳求已蒙垂听的确信中。这样的哀歌恳求上帝使审判临到那些对危机要负责任的仇敌,这种做法也是典型的。五十二至五十四节描述这危机:‘我命断绝了’,或如新英文译本译的‘我的结局来到了’,按字义是‘我被隔绝了’,这绝望的哀告达于顶点。所用的图画是生动的:像鸟一样被追捕;像野兽,或像囚徒一样被抛入坑中并被石头打;几乎淹死在水中,具威胁性的水乃是绝望、临近死亡情况的传统象征。因此有一个诗篇的作者叫喊道:
众水要淹没我。
我陷在深淤泥中 ……
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诗六十九 1-2 ,比较拿二 5-6 )
锡安的恳求是‘从深牢中’( 55 节),从她觉得自己几乎等于死的情况中发出的;‘深坑(或深牢)’是一系列用来描写死人所去之阴间那模糊、朦胧、无生命之世界的字眼之一。那里是一个无指望的地方。正如约伯的抗议(伯十七 14-15 ):
我若对深坑(译按:和合本作‘朽坏’)说:‘你是我的父’;
对虫说:‘你是我的母亲’,或‘我的姐妹’;
这样,我的指望在哪里呢?
我所指望的谁能看见呢?
在这种无指望的情况中,上帝的答覆出现了:‘不要惧怕!’( 57 节),这令人恢复信心的话语响遍圣经之中,作为对众多的疑惑和充满痛苦的问题的答覆(参关于耶三十 10 的注解 ── 该受的刑罚 ── 所应许的未来 )。但‘不要惧怕’,只有某些人能理解,就是那些知道耶和华不是仇敌(正如本章较前几节所暗示的),而是作被告的中保,在法庭中为锡安的案件辩护,并且作她的‘救赎主’( go-el ; 58 节;参关于耶卅一 11 的注解 ── 不改变的爱 )。对于基督徒来说,耶稣就是我们平安的印记,我们在‘父那里 …… 的中保’(约壹二 1 );在耶稣里面我们得蒙‘救赎’(罗三 24 )。
这首哀歌在五十九至六十六节用这卷书最长的一段经文作结,要求耶和华使那些残忍而又好讥讽的仇敌得到所要临到他们的报应。我们在一章廿一至廿二节已听过同样但比较简略的恳求;我们在四章廿一至廿二节还要再听见特别攻击以东人的恳求。这样的仇敌与锡安都必须知道上帝施行审判的真实性。这几节的思想和措辞到现在应当为大家所熟悉,不过‘愿你使他们听觉迟钝’( 65 节。译按:和合本作‘你要使他们心里刚硬’)这话是什么意思则不清楚。它的意思可能是‘使他们刚愎’,或是使他们经历‘极度痛苦’,或正如新英文译本的译法,‘求你给他们看见你的心能多么刚硬’。我们在耶利米书四十六至五十一章关于那些攻击列国之神谕的注解中,已讨论过这样祷告的意义及其重要性。那是至今依然不变的;但我们从耶稣身上所知之上帝的一切亮光,以及在我们耳际响起的‘要爱你们的仇敌’(太五 44 )的话语来看,我们敢祷告说:‘求你给他们看见你的心能多么刚硬’吗?锡安的祷告不可能是最后的答覆,但也不是我们对待别人,尤其是对那些在某方面对我们构成威胁的人往往作的答覆。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耶利米哀歌
注释
肆.先知说出余民的伤痛和认罪(三)
一.神的审判(三 1 ~ 18 )
先知交替使用我和我们的称呼把自己的经历和百姓作一比较。神的忿怒以下列的形象描绘出来:黑暗、祂手不停的攻击( 1 ~ 3 节)、提早衰老、骨头折断、被苦楚和艰难围困、行屍走肉一样的生活( 4 ~ 6 节)、被囚禁无法逃走、祷告没有回答( 7 ~ 9 节)、象野兽般埋伏、当作箭靶攻击( 1 0 ~ 1 2 节)、深深的伤口、被嘲弄、饱吃苦的茵陈( 13 ~ 15 节)、牙齿被碜断、衣服蒙灰( 16 节)、失去记忆、平安和繁盛安乐的日子, 所有希冀神帮助的盼望都幻灭了,毫无指望( 17,18 节)。
二.耶和华的怜悯(三 19 ~ 39 )
先知向神祈祷,求祂记念他的苦楚。虽然他因苦难而沮丧,愁绪久久挥之不去( 19,20 节),但他仍不注目自己,却专心仰望耶和华。当他记起耶和华诸般的慈爱和怜悯,每早晨 .. 都是新的,神的诚实极其广大 2 ( 21 ~ 24 节)时,就重新恢复指望。他从折磨的操练中得到教训:安静等候耶和华的拯救和在幼年时负祂的轭是件好事( 25 ~ 27 节);接受神的磨炼,被人击打侮辱也不还手还口( 28 ~ 30 节),这都是好事;神拒绝人,并不是终局,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祂的慈爱和怜悯必随之降临( 31 ~ 33 节);主看不上欺压、不公或漠视权利的事情( 34 ~ 36 节);祂是至高无上的,祂的话极具影响力,万物都服在祂的旨意下;当祂惩罚罪行时,发怨言是无知的( 37 ~ 39 节)。
三.呼吁灵命更新(三 40 ~ 42 )
在自省中,继而归向耶和华,这才是得蒙祝福的方法。犯罪而不认罪,是不能获赦免的。
四.耶利米为耶路撒冷哀哭(三 43 ~ 51 )
经文的主题转向耶利米和同胞的受苦。神追赶和杀戮他们,并不顾惜,而且与他们的祷告隔离,又使他们成为世上的渣滓( 43 ~ 45 节)。当神的子民饱受恐惧、危险和毁灭时,他们的所有仇敌都嘲笑他们。同胞所受的灾难使先知不止地流泪( 46 ~ 51 节)。
五.先知祈求神拯救他摆脱敌人(三 52 ~ 66 )
先知被追迫,象追雀鸟一样,又被囚在牢狱中,被水漫过;他心想,生命快到终结了( 52 ~ 54 节)。他从深渊中恳切地祈祷;神听了祷告,告诉他不要惧怕( 5
5 ~ 57 节)。现在他请求耶和华记念他如何被虐待──被人仇恨谋害、指摘辱骂、非议奚落;他并求神为他审判。公义的心要求惩罚咒诅敌人,追捕毁灭他们( 58 ~ 66 节)。
耶利米哀歌 3:1
我 是 …… 的
人: 在
本 章 中 作 者 把 备 受 击 打 的 以 色 列 民 刻 划 成 一 个 受 到 神 刑 罚 的 人, 只 是 这 个 人 依 然 有 归 回 的 指
望。 他 宣 告 说 那 些 愿 意 悔 改 和 恒 久 等 候 神 的 人 必 将 得 到 神 的 慈 爱 和 帮 助 (22~27 节 ) 。
3:8
他 使 我 的 祷 告,不 得 上 达: 罪
恶 败 坏 的 生 活 将 带 给 人 可 怕 的 后 果, 其 中 之 一 就 是 神 掩 耳 不 听 他 们 的 祷 告 ( 比 较 44 节;诗 18:41 ;箴 1:28 ;耶 7:16 ;参 “ 有 功 效
的 祷 告 ” 一 文 ) 。
3:21
21~23 心 里
就 有 指 望: 耶
利 米 期 望 民 众 能 够 明 白 他 们 并 没 有 彻 底 绝 望。 由 于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原 因, 他 们 仍 有 指 望:
1. 神
的 忿 怒 只 会 持 续 一 段 时 间, 他 的 慈 爱 却 永 不 止 息 (22 节 ) 。
神 没 有 弃 绝 他 的 立 约 子 民 犹 大, 神 在 犹 大 身 上 仍 有 美 好 的 计 划。
2. 神
恩 待 和 怜 悯 那 些 以 谦 卑 悔 改 专 心 等 候 他 的 人 (24~27 节 ) 。
3. 当
神 的 管 教 成 就 了 他 的 美 意 之 后, 神 就 切 望 怜 悯 那 些 遭 到 困 苦 击 打 的 人 (28~33 节, 参 下 一 条 注 释 ) 。
3:27
27~33 负 轭: 神
使 苦 痛 折 磨 临 到 悖 逆 他 的 人, 其 目 的 乃 是 为 了 使 他 们 受 益 并 且 得 到 洁 净。 经 历 这 样 试 炼 的 人 应
当 承 认 自 己 的 罪, 祈 求 神 的 赦 免, 相 信 神 将 赐 下 赦 罪 之 恩, 并 且 与 人 和 好。
3:33
并 不 甘 心 使 人 受 苦: 神
并 不 喜 悦 让 人 为 罪 受 到 刑 罚, 但 是 为 了 维 护 世 界 的 道 德 秩 序, 他 必 须 施 行 惩 罚。 神 最 终 的 愿 望 是
使 神 子 民 能 够 因 着 受 到 的 刑 罚 而 归 向 他 ( 参 结 18:23, 32 ; 何 11:8 ;彼 后 3:9) 。
3:40
40~41 再 归
向 耶 和 华: 先
知 愿 意 与 神 子 民 一 同 从 灵 里 深 深 反 省, 以 使 他 们 能 够 归 向 神, 顺 服 神 的 呼 吁 并 且 从 内 心 真 诚 地
耶利米哀歌
注释
三 1-66 神的怜悯
第三首诗大部分出自诗人的口,他谈及他在耶和华手中所受的苦难,使我们想到乔布(例如伯十九 21 )、某些诗篇(诗八十八 7 、 15 ),而最重要的是耶利米(例如耶十五 17-18 )。但这个人的呼声清楚地表达了整个团体的痛苦,并且整个团体的声音有时也会出现(三 22 、 40-47 )。那论到神的怜悯的着名经节位于本诗的中央,目的是要表明它的重要性。
三 1-21 「他把我围住」
这诗一开始便描述人类各种困苦的景象。黑暗在圣经中特别是用来形容迷失的情况(参赛九 2 ),疾病几与死亡无异(三 6 ),它是虚幻、不真实的生命(参伯三 11-19 ;赛十四 18-20 )。
肉体上的痛苦引来更深的挫折感,几近绝望的边缘(三 7-9 ;参诗八十八)。诗篇的作者更时常经历到神不垂听祷告(例如诗十 1 ,十三 1 ,二十二 2 )。这图画继而变得更加暴力,提到旅行的人在古道上遭遇埋伏和在战场上的凶险(三 10-12 )。现在,耶和华加在诗人身上的痛苦被描写为他自己的百姓对他的逼害(三 13-15 )。耶利米也招来了他自己的乡人极度的仇视(参耶二十 7 ,十一 18-23 )。正如先知一般,诗人在他的百姓手下受苦,提示他们在敌人的手中遭难。诗人的绝望达到了高潮(三 16-18 ),他表示他失去了平安,这平安是一种幸福的境况,是神和他的百姓关系正常的记号。
但诗人在这种境况中的时候,他的思想转向希望(正如那些诗篇的作者们一般;例如诗四十二及四十三)。他回想往昔之时,想起神从前的好处。这种回忆在属灵的生命中是至为重要的。
三 22-30 「他的怜悯不至断绝」
本诗章的中心部分是旧约圣经中一个着名的信心表白。诗人的心思已经开始转离目前的惨事(三 21 ),他现在想到一些关于神的永恒真理。「爱」(三 22 )常翻译为「慈爱」,这是神最大的特性。这字在原文是复数,目的是要强调这是一种恒久的爱和它的永不失效。审判不是神的最后判语,因为祂的怜悯胜过了它,即或神的心是痛苦的。这痛苦在何西阿书十一章 8 节中表达得很清楚,更在耶稣死在十字架时至为明显──这是神对罪恶最大的审判,以及祂对人类至终的自我牺牲的爱。
因着爱和怜悯是神的主要特性,它们是常新的,可以随时受考验并让人再三地晓得(三 23 )。为这缘故,那些曾受苦的人可以信靠祂,祂会再接纳他们,使他们复兴。神是信实的,或者说,祂的爱是不改变的。因此,诗人可以满足地说神是他的分(参诗七十三 26 ,译作「福分」),不论其境况如何。
既然神是如此,寻找祂就是最好的。但这样做可能要付上代价,正如 27 至 30 节所暗示的(再次使人想起耶利米的一生)。我们可能要坚忍苦难之后,才能晓得神的美善。
三 31-39 「他并不甘心使人受苦」
上文的思想引进如今更全面剖析苦难并不是神最后判语的观念。在困苦之后,神的爱和怜悯便彰显出来,因为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三 33 ;参何六 1 )。为这缘故,神不会容忍不公义的苦难──即如那些有时是出于人为的痛苦(三 34-36 ;参伯八 3 )。但如果灾难是因罪恶而来的话,则并无不公之处(三 37-39 )。在这种情况下,神会使人受苦,虽然祂不喜悦苦难。
现代的读者要明白这些思想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其要点是审判和救恩之间的关系,就是拯救在审判之后。这种次序的例子可以见诸基督的死和后来复活的事上。我们千万别引用旧约中的审判预言作错误的推断,以为某些特殊的苦难是加诸受苦者身上特别的审判。
三 40-48 「让我们归向耶和华」
40 至 47 节突然转变为一个复数的声音,其讲者不再埋怨而向神忏悔。这里的向神回转(就是 40 节提及的悔改)可能不是真诚的(参耶三 22-25 ,十四 7-9 )。他们把得着神的赦免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三 42 )。百姓们继而埋怨耶和华不听他们的祷告,以致他们受痛苦(三 43-47 )。这暗示神是不公义的──这话在上文已宣布为不确的。本段的最后一节经文又恢复为诗人的声音,他的哀哭,不单是为了百姓的痛,大概也是为了他们没有知识的缘故。
三 49-66 「你救赎了我的命」
本诗的余下部分是诗人回答百姓在上文所发的怨言。再一次地,他个人所受的逼害用来代表百姓在敌人手下忍受的苦难。这哀歌更进一步期望神会垂听他的哀求(三 50-60 、 64-66 )。如果诗人可以期盼耶和华的解救,大概百姓们也可以有同样的希望。
被投入牢穴中(三 53 ;参诗八十八 6 )、大水涨淹,并求耶和华帮助(三 54-55 ;参诗十八 3-6 )等,在哀歌中是常见的,但此处的描写使人想到耶利米的特别经历。他也是被人丢入牢穴中(耶三十八 6 );他知道人要谋害他(三 60 ;参耶十一 19 ,十八 18 );他求耶和华向他的仇敌报复(三 64-66 ;参耶十一 20 ,十八 19-23 )。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Ⅲ 第三首哀歌(三 1 ~ 66 )
这首哀歌以三行连句的离合诗体出现,每一个子音字母是诗节中各句的起首字母,如此构成了极为匠心独具的安排。然而,作者的思路并未依照此模式,反而以先前的风格,跨越了各种的诗句组合。在许多方面而言,这首哀歌使得全书的基本主题更加具体。它和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及诗篇二十二篇有明显近似之处,三者都预示了耶稣基督的大爱。
A 灾民的哀哭(三 1 ~ 21 )
犹大百姓的受苦,在这里被形容得好像一个人的经历。这一章可视为耶利米个人感受之记录,或是遭浩劫的一不知名人士之经历。作者藉着提到耶和华忿怒的杖,反映出以赛亚书十 5 的思想,以及公元前八世纪先知们作品中类似的引喻。他们一致向这不信的国家断言,神可以,且将会使用外邦人的军队来惩罚以色列人,因为他们不断违背神的律法。所以,作者才会把以色列人遭受的痛苦,看为神在祂子民身上亲手的作为,而神降灾的原因若说是出于忿怒,不如说是为了审判。在出埃及时和之后神慈爱的带领,与今日反手( 3 节)攻击他们,恰成强烈的对比。神的出手攻击,让他们恐慌至极。虽然 我的皮肉 ( 4 节)一词,明显是诗词的表现手法,但这段富于象征的经文,却也清楚地表明临到犹大的苦难,范围有多么的深广。浩劫在此被形容为 苦楚 ( 5 节),马索拉经文作 ro^s% ,即 苦胆 ,是一种罕为人知的植物及其果子。这种果子常让人联想起苦艾(参申二十九 18 ),它的味道非常的苦,故而被用以比喻极不愉快的经验。作者提到“死了许久的人”,似乎意指他所认为的死后景况十分痛苦(参赛十四 9 及下),而且这当然和被钉十架的基督,给其中一个与祂同钉的人的应许迥然不同(路二十三 43 )。
用篱笆将犯人们囚禁在狭隘的空间( 7 节),使他们迅速死亡,是从亚述人才开始风行的凌虐方式。锁炼( n#h]os%ti^ )应是铜所制的(希伯来: n#h]o^s%et ; LXX : chalkos )。监狱给人的局促感如此之大,使得祷告都不能上达于神。但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以及犯人之所以被禁锢,都是因他咎由自取。 凿过的石头 ( 9 节)延续 7 节令人窒息的比喻。即使是在最佳的景况下,被强制囚禁都是令人不快的经历,尤其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更是一大痛恶。
作者随后改变了修辞,将神描绘成野兽,随时准备要把行经身旁的人撕成碎片。恶毒的仇敌已在神的权柄之下,将犹大肢解。在另一个戏剧性的暗喻中,神被形容为高明的猎人,把致命的箭射向猎物( 12 节)。这些箭的目标是易受伤的器官如肾脏等(马索拉: k#la{yo^t[ ; AV 、 RV : 腰 )。在摩西五经的献祭制度中,动物的肾脏被认为是掌管生命的处所之一,而人类的肾脏亦被认为有相同的作用。另外,快乐(箴二十三 16 )和悲伤(伯十九 27 ;诗七十三 21 )等感情的特质,亦出于此。
作者在 14 节提到他 成了笑话 ,这当然反映了耶利米相同的经历。但耶利米只是同胞嘲弄的对象,而耶路撒冷如今却成了整个古时近东的笑柄。 16 节描述了一种刑罚的方式,即在食物中掺进杂质而后食用(参:出三十二 20 )。许多埃及的木乃伊牙齿均已严重磨损,由此看来,古时人类似乎误食了大量的沙或其他物质。然而,犹大的牙齿之所以断裂磨损,乃是因为神给祂的子民食用石头,以惩罚他们拜偶像巴力。慈爱的天父愿将好东西给求告祂的人(参:太七 11 ;路十一 13 ),但祂要求人必须先顺服祂的旨意而活。在这方面,神的子民许多世代以来显然一直付之阙如。 17 节亦可译为 你使我远离健康!我已忘却快乐。 作者的悲伤如此之苦,而痛苦的重担又如此之令人窒息,它们在他的脑海中盘桓不去。只有发现到早就应有的悔改如今总算出现,才让作者对未来燃起希望。
B 回想神的怜悯(三 22 ~ 39 )
作者的感受就和约伯一样──“纵使他杀我,我仍信靠他”(伯十三 15 , AV ;此译文与和合本略有出入)。作者对神永不止息的怜悯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并以崭新的盼望展望遥远的未来。用来表示“怜悯”的希伯来文 h]esed[ ,基本意义乃是忠实或专一,特别是指对约的态度,以及指约的作者──神──而言。从对此约之信实,我们可看到神的怜悯,所以 h]esed[ 在本节大可以译为“约的信实”或“约的怜悯”。作者在此表明,神的怜悯永无尽头,且这些至高的属灵价值因不断更新而历久不衰。这样的确认把哲学价值观这个基本概念加以具体化。也就是说,若要维系某些价值观,就必须将其不断地扩充。然而神远超过于至高的价值;神就是爱(参:约壹四 8 、 16 )。因为神亘古不变,人类才有可能尝试去探索对未来的希望。在这节经文( 22 节)的第一个子句之后,马索拉经文作“我们未至灭亡”( RV : 我们不被消灭 ),意指这是神对祂子民不变的爱所造成的结果。至于马索拉经文的 ta{mnu^ , RSV 依照古叙利亚文新旧约合订译本和旧约亚兰文译本,将 ta{mnu^ 和 h]asde^ YHWH 读在一起作为主词,整句译出便是 耶和华不变的爱永不止息 ,如此将意思表达得更完全。
因为耶和华是犹大的分,任何复兴的盼望均需全然植基于祂( 26 )。等候神的旨意在旧约时代(参:诗三十七 9 ;何十二 6 ;番三 8 ,等等)和新约时代(参:罗八 25 ;加五 5 ,等等)都一样重要。基督徒拥有活泼的盼望,因为我们信靠的是永活的真神,祂的应许和祂的审判一样实在(参:林后一 20 )。这里提到负轭( 27 节),反映出犹太贤哲以及箴言的教导。这种担子最好在少年人活力充沛时担负,因为他的个性在此时较年长时更需受管教。静默顺从神的旨意,在诗篇中亦常见到(诗三十九 2 ,九十四 17 )。在东方,口贴尘埃是表达自己或迫使他人完全顺从的典型方式。俘虏由人打他的颊( 30 节),乃表示绝对降服的意思。正如弥迦所预言的(弥五 1 ),君王的脸的确已被围城者击打,而耶路撒冷在面临苦难之际,现今终于愿意顺从神的旨意(参:赛五十 6 )。顺服最极致的表现,就是耶稣基督在被钉十架之前(参:太二十六 67 ;路二十二 64 ;约十八 22 ,十九 3 )。祂因遵照神的旨意,以无罪之身为世人的罪受苦(参:太二十六 39 ,等等),且毫无任何报复之举(彼前二 21 及下)。由于神的怜悯能使人复苏(诗二十三 3 ),临到犹大的苦难终必过去,因为苦难并非神在祂子民身上最终的心意。父神并不愿使人受苦( 33 节)。虽然神必管教基督徒,好让基督徒的灵命得以成长(来十二 6 ),但人们仍无法完全明白,他们遇上的灾祸通常和其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苦难之所以发生最终也许可以归因于神,因为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都在神的掌握之下。但个人所经历的灾难,通常都是一连串因果关系的终结点。
第 34 ~ 36 节藉着律法之下人的尊严及个人权益,来刻划神至高公义的属性。神绝不赦免虐待被囚的人(参:诗六十九 33 ),且正如基督在拿撒勒所传讲的第一篇信息中所说的(路四 18 ),释放 被掳者 是神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参:诗一四六 7 ;赛四十二 7 )。作者此处的被囚的究竟所指为何,并不能确定,而其表达手法所包含的意义,可以看作以诗歌的形式妙喻人类全体。世上的人在这里均被应许,神的大能必将他们从环境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就像它使犯人脱离罪和自我的捆绑一样。基督徒可以靠着基督已成就的工作而得胜(参林前十五 57 )。既然人是照着神的形像而造的,那么每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对造物主均十分重要。人生来就拥有某些基本的权益,其中包括在律法之前人人平等。当一个人的权益被剥夺或骗取,那么在他里面那至高公义的神的形像,便受到污损。马索拉经文的 35 节若译作 在至高者面前屈枉人 ,当更有助于强调自然人权或天赋人权的概念。所以,神绝对反对任何剥夺人权之举( 36 节),或不公平地定人以罪。
神是人类事务的最高裁决者,这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先知教导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作者藉此亦含蓄地申斥了那些与耶利米敌对、散布虚妄盼望的假先知。哀歌的作者就像以赛亚一样(四十五 7 ),将整个道德观念的范畴( 善与恶 ;和合:祸福),和以色列独一真神的作为相互连结。而人类的生命气息,全在乎这位独一的真神。既然一切的事都是在神许可之下发生,那么人就应耐心、不发怨言地忍受苦难,要相信神的怜悯必叫万事互相效力(参:罗八 28 )。尤其是无罪的人受到不公义的对待时,更应抱持这种态度(参:彼前二 21 ~ 25 )。一个罪人因犯罪而受责罚,绝无理由可发怨言(参:彼前二 19 ~ 20 )。
C 呼吁灵里的更新(三 40 ~ 42 )
一个从未因悔改和信心来到神面前的生命,并无永恒的价值可言。因为神和以色列所立的是永恒的约,以色列被吩咐要察看自己属灵的景况并悔改归向神。一旦以色列真心悔改,她所受的公义惩罚便将停止,且将重新在神面前蒙恩。这些都是耶利米书中重要的信息,但犹大非得要经历被掳的痛苦,才能真正有所体会。然而,要和神恢复良好的属灵关系,其先决条件仍未改变。一切完全取决于神的子民以色列,是否重新履行他们长久以来忽视的约的责任。多数英译本 41 节一开始作: 我们当举起我们的心和手 。马索拉经文的子音 ~l 在七个字中出现三次,第一次通常被译为“以”(后接“我们的手”),第二次是“向”(后接“神”),第三次则是对神只的总称 ~el 。马索拉经文此处可能有传递上的错误。如果这子音第一次出现时被视为通常用以表示禁止的否定强调语气 ~al ,那么根据动词“举起”的意思,本节应读作: 让我们举起我们的心,而非我们的手 , NEB 便作此译。此译绝对比累赘且少见的译文“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手”,要合乎前后文得多。作者呼吁的灵里更新乃发自内心,而非被掳之前过度的外在仪式表现(参:珥二 13 )。只有当这国家了解到它因罪而在神的审判之下,属灵的净化过程才能开始。一旦全然诚心地认罪,神必要赦免祂子民过去的罪(约壹一 9 )。这节经文为赦免拉开了序幕,因为这国家知道自己一直犯罪悖逆神。
D 罪的后果(三 43 ~ 54 )
马索拉经文在 43 节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男性形式( 你……遮蔽自己 ),这里的不及物动词具有反身的作用,就像 RSV 所译的 你……隐蔽自己 。 怒气 指的是神的义怒,这怒气要惩罚那些刚硬的罪人(参:耶二 1 ;罗一 18 )。此处的绝望以及觉醒到与神阻隔,都代表了真正灵命改变的前奏曲。在公义圣洁的神面前,人更能体会到罪之可怕;也更了解罪在人和创造者之间,树立了多大的阻隔;以及更清楚人绝不能克服这拦阻以拯救自己。只有因着信心,而非行为,才能够得到救恩。这不仅是根据律法(参:哈二 4 ),还本乎恩典(弗二 8 ~ 9 )。居住在众云之上的那不可知的神,不会受罪人的恳求和哀哭所影响( 44 节),除非他们已将导致神不听他们的那些罪(参:赛五十九 2 ),全数诚心地认清。以色列承认自己是 污秽 (多数英译本均作此译),这里用了一个希伯来文圣经仅见的形容词 \cs22 s#h]i ,而依照前后文,此字意指因不合用而被弃置的东西。此字在新约亦同样罕见(林前四 13 ),用以形容使徒所受的苦难。这种令人羞辱的局面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竟然发生在一个素来因它的神而夸耀的国家身上。如今国家力量的来源却在憎恶中报应百姓的罪,而神的惩罚则使以色列人成为近东的笑柄。 47 节的现代译文,如 恐慌和陷阱 ,都无法表达马索拉经文 pah]ad[ wa{p{ah]at[ 的类韵,按字面解应作“恐惧和陷坑”。后面这个 wa{p{ah]at[ (裂缝、坑洞)是完全毁灭的委婉说法。 残害和毁灭 又是另一个类韵的片语,马索拉经文作 has%s%e{~t
w#has%s%ab[er ,译文无法译出原文齿擦音的效果。希伯来文诗歌的绝美精妙之处,部分在于作者能以文学的声喻法与其所表达的意念相呼应。本节令人想到耶利米书的风格。作者愈了解罪的严重性及其惨痛的后果,就愈发悲痛无法自持。 毁灭 ( 48 节)此一名词是一希伯来动词的同语根词,该动词意即“打碎”、“撕碎”、“破灭”,意指犹大国内井然有序之生活完全终止。在神复兴祂子民的命运之前,他们悔改的诚心必须是有目共睹的( 49 节)。他们不可以像那些被人雇用在丧礼中哀哭的人一样,只是哭泣而已(参太九 23 ) 89 ;而是要以生活来表现,他们的眼泪象征着感情和属灵生命的重大改变。 50 节所表现的广大空间,意在强调分隔神和人的鸿沟,同时指出当悔改和认罪叫罪人得蒙赦免时,鸿沟的两端便可重新衔接。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悔改的罪人一切的不义(约壹一 8 ),且神绝不会拒绝那些真心寻求祂的人。所以,一旦全民真心悔改,神必然会看顾他们的困境。被围时惊恐的景象和之后的破坏,从未自作者的思绪中稍离片刻,他的心中一直浮现首都落难蒙羞的画面。这城的命运就如同她的众民一样。
作者在从 52 节开始的一小段,将全民的痛苦拟人化。作者难以相信犹大遭遇的浩劫竟惨重至此,并且这浩劫竟然给犹大的世仇这样恶意的快乐。作者在此提及牢狱( 53 节),令人想起耶利米书三十八 6 。原文 \cs22 Bo^r 通常解作“坑洞”、“蓄水池”、或是“井”,但偶尔亦指“坟墓”。这里的意思可能是说犹大事实上已被埋葬了,且埋葬之处已立起了一座纪念碑。作者接着改变暗喻,把犹大形容为被完全卷入毁灭的巨浪之中(参:拿二 3 及下),且对未来的希望似乎全已幻灭。有关在困境中极端愁苦的类似比喻,参:诗篇六十九 2 。
89 参 D. F. Payne, NBD , pp. 171f .
E 安慰与咒诅(三 55 ~ 66 )
作者描绘犹大现置身于最悲惨的境遇之中。由于罪人已然悔改,他恳求怜悯和饶恕的呼声已蒙神垂听。马索拉经文的 56 节下意思颇为含糊。 l#rawh]a{t[i 来自 r#wa{h]a{h 一字,意即“休息”、“安慰”,表示受苦之人在向神呼求,切勿在他苦难中拒不伸出援手。此字之后接着是 l#s%aw`a{t[i^ ,衍生自 s%a{w`a{h 一字,即“求救”之意。 RSV 将这两者合译为 不要掩耳不听我求救的呼声 。马索拉经文的含义似乎是“不要掩耳不听我求救的呼声,好教我得到救助”,但这并不十分确定。下一节提供了神特有的回答,因为祂应允儿女的求告(参赛五十八 9 ,六十五 24 )。罪人此刻只有听神的怜悯,却发现神早已与他同在,作他的中保(参:约壹二 1 )和救赎主,并给他安慰和保证的话语。神就是那位 go^~e{l ,亦即亲人/帮助者( 58 节),祂来是要救助被罪捆绑的子民并买赎他们(参:利二十五 25 及下、 47 ~ 54 ;得四 1 ~ 12 )。基督徒的救赎是藉着十架的宝血重价买回的。基督已成就的工作已买赎了世人,但每个人仍须凭着对基督的信心,亲自地经历这救恩。
犹大虽了解到它的苦难乃因其顽梗的罪而起,但它仍旧觉得有点不公( 59 节)。也许犹太人身为神的选民,一向对外界加诸的苛待和伤害十分敏感,不论它们从何而来。所以他们很难忽视外人对他们充满敌意之举,结果就是他们诅咒敌人。虽然这里的诅咒在近东颇为常见,但它们似乎还带有格外不寻常的报复意味(参:诗一三七 9 )。作者在此以全民代表自居,将他的案件向人类事务的最高仲裁者陈明。就算他知道犹大的惩罚和羞辱肇因于长久拒绝约的责任,他仍听凭神的怜悯,并期待听到一个公平恰当的宣告。多数英译本提到以色列的仇敌时用 仇恨 ( 60 节)一词,但“报复”一词当更适合上下文。在古时近东,这种行为是全面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嘲弄和辱骂的歌经常被用来表达对仇敌的嘲笑和轻蔑。旧约中有关这些辱骂歌的例子见:民数记二十一 27 ~ 30 ;以赛亚书四十七 1 ~ 15 ;哈巴谷书二 6 ~ 19 。作者在此祈求神降罚给那些被神用来审判以色列的国家,不是因为他们带来毁灭,而是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幸灾乐祸,并将以色列作其辱骂的对象。基督的教导和祂的生平,表明了对待仇敌截然不同的态度。见马太福音五 44 ;路加福音六 27 、 35 ,二十三 34 ;罗马书十二 20 (该节引自:诗二十五 21 )。律法和先知书都指出,神必惩罚那些欺压以色列的人(参:申三十二 34 及下;赛十 12 及下;耶五十 9 及下,等等),但由于以色列民对西乃之约的责任感渐行衰减,使得他们错以为神的选民除了经历不断的祝福之外,其他的一切遭遇均不可思议。虽然毁灭和被掳这些痛苦的经历,把这错误的观念猝然打破,但以色列仍因为她从前享有的特殊地位,而觉得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呼求神对她的仇敌施罚。如今她又希望可再度享有此特殊地位。 RSV 的 心里迟钝 ( 65 节;和合:心里刚硬),其实就是“心被蒙蔽”,与心不敏锐或是意志顽梗有关。既然在此是以色列的仇敌被咒诅,应以后者较为恰当。在作者的心目中,那些早先作为惩罚犹大工具的国家若心里顽梗,必然导致神的报应。就像旧约其他地方一样,选民在这里被刻划成特殊的一群,他们是神恩典最为显着的受惠者。作者主要关心的似乎是以色列的世仇们受惩罚,而非他们藉由痛苦而灵里得复兴。 66 节七十士译本作“耶和华啊!在天之下”,和马索拉经文的“耶和华的天”有所出入,而古叙利亚文译本则作“耶和华啊!在的天下”, RSV 、 NEB 均采用此译。──《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3:1
本章为哀歌第三首,共66节,依希伯来字母顺序,每3节用同一字母,这是与其他各章不同的地方。作者以个人身份替受难的民族哀叹。全章大半用“我”字,但22,40-47节也用“我们”。
“耶和华忿怒的杖”:指巴比伦,为神刑罚的工具。
3:2 “他引导我”亦作“他赶我出去”。
3:7 “用篱笆围住我”亦作“用墙围住我”。亚述人刑罚罪犯,将他们囚困在极狭小的空间内,龌龊紧逼,令生命衰竭而死。
3:9
“凿过的石头”:指体积巨大,如所罗门造殿基所用的石头(看王上5:17)。“使我的路弯曲”:“弯曲”有毁坏、翻转的意思,喻无路无走(参伯30:13)。
3:10-13
“熊”、“狮子”都是凶残的吃人野兽,喻攻击犹大土地仇敌的凶狠。“使我转离正路”亦作“把我从路径上拖走”,野兽把猎物拖到一旁,撕碎吞食。“使我凄凉”:即任由宰割。张弓的为猎人,仇敌把他当箭靶子。全段描写犹大受敌人攻击的苦况。
3:21-26
这一段写出了本书的主题,即令受刑罚,也是出乎神的慈爱,受神管教的人仍有盼望。黑夜过去,等在前面的是全新的早晨(23节)。读这几节经文,仿佛在深沉黑暗中看见黎明的曙光,恢复信心和盼望。先知和他的民族所受痛苦虽深,因知神慈爱、怜悯且信实,愿意等候寻求,并相信受苦对他们灵性的成长有益(“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
3:24 “耶和华是我的份”:耶利米出身利未人的家庭,自己也是祭司,神就是他的产业和他的份(民18:20)。
3:29 “口贴尘埃”:在仇敌面前完全降服。
3:30 “由人打他的腮颊”:无条件忍受凌辱(看太5:39)。
3:31-33 这是信靠主的人极大的安慰,审判刑罚人的神也是使人得福的神(看伯5:18;42:10)。祂击伤的,祂也医治。
3:36 先知有此信心,因他知道神正直无私,人若能回转,可以避祸得福(40节)。
3:40-41 人若能仔细省察,从心底里悔改,向神恳求,可得赦免。
3:42 本节至54节一段,是紧接前段而说的,人若犯罪悖逆而不悔悟,神的刑罚必速速临到。
3:46 “大大张口”:仇敌要把他吞灭。
3:53
“将一块石头抛在我身上”:用石头打死乃为极刑(看利20:27),也有为人弃绝的意思(王上12:18)。“牢狱”亦作“深坑”,抛落深坑,再加上大石,喻死亡的彻底。
3:54 “流过”即淹没(看诗42:7的“漫过”)。
3:55 本节至末节一段说明作者深信神必垂听忧伤痛悔者的祈求,也会报应那些行恶的人。
3:63 “坐下起来”:仇敌毫不停止用各种方法辱骂和讪笑先知。
3:65 “使他们心里刚硬”:心上如蒙有帕子,不肯悔改。这是咒诅的话,巴不得仇敌受应得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