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五章
第 5 章
以斯帖
斯 5:9> “别人都不管,就我一人傻干”──我心中是不是有苦毒了?
5:9 苦毒怨恨一旦在心中发芽生长,便会蚕食生命。哈曼本因获邀赴以斯帖所设的宴会,满心兴奋,却因恼恨末底改而心情突变。圣经教导我们:“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来 12:15 )不要让怨恨和苦毒在你心中萌芽,不然,你就会像哈曼般自食其果( 6:13 , 7:9-10 )。如果你单听见某人的名字便无名火起,就须赶快承认你犯了苦毒的罪。轻看苦毒加以掩饰,或只改变外表行为都不足够。若不彻底铲除苦毒,只会“春风吹又生”,叫你受苦。
斯 5:14> “五丈高的木架”,比五层楼还高!立在哪里呢?
5:14 哈曼的妻子和朋友专横傲慢,堪与哈曼相比。他们建议准备一个近 23 公尺高的刑架,置于城墙或显眼建筑物上,务使全城的百姓目睹末底改之死,杀鸡儆猴,从此不敢违抗哈曼。极为讽刺的是,这高大刑架却用来吊死哈曼,并让众人亲眼看到。──《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五章
犹大人的救星(五 1 ~ 14 )
第五章记载以斯帖入宫见王的事,她在入宫前的准备,上文已经讲过,经过三日三夜的禁食然后违例进去见王,若死就死罢!所以她这次入宫,可谓生死关头,极其重要的。
.利用她的机会──以斯帖怎样拯救她的民族呢?起初她犹疑不决,不敢晋见波斯王,但末底改说:“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无所不能的神要拯救祂的子民也常藉人来作工具,以斯帖之所以为王后,正是神所预备,日后要救她的同胞,因为唯一能救她同胞的方法,乃是改变王的旨意;唯一可能入王宫的人,只有以斯帖;唯一可以得王伸出手中金杖施恩的,亦只有以斯帖。所以全犹大人的盼望都落在以斯帖身上,好叫她知道责任之重。虽有丧命之可能,但为了救同胞,她宁愿牺牲自己,从她冒险晋见王上而蒙大恩,可见祈祷之力量是大有功效的,尤其是经过三昼夜同心合意的禁食祈祷!
.利用她的机智──王向以斯帖施恩,允许她无论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她。但她绝不贪求,她知道经王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可更改的,除非王此刻肯改变他的谕旨;所以她特别郑重谨慎行事,只说王若以为美,就请王带同哈曼赴她的筵席。直至第二次筵席中她才敢把真相说出,可见这个筵席的决定性非常重大。许多行业的人进行生意交易,都在筵席中决定。国际间许多大事,也在筵席间去决定。今日我们常有机会赴筵席,到底我们在席中,为主做了些什么呢?
哈曼要害末底改,顶备一个五丈高的木架,要把他挂上;岂知后来被挂上的竟然是他自己。可见报应是丝毫不爽的。
思想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勇气来面对临到的事情,但只有勇气是不足够的;除了勇气,我们还需要什么以面对事情呢? ──《新旧约辅读》
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 第五章 注释
5:1-8 布下网罗
4
为何以斯帖邀请哈曼赴筵,引起学者不同的推测,一般以为此
举是要引哈曼堕入圈套。无论如何,哈曼至终在筵席上受到王
的惩罚(7)。
8
以斯帖并没有即席为犹太人求赦,原因不明,可能是利用这两
次机会争取王的欢心,同时又可趁机观察哈曼。
5:9-14 为末底改作木架
9
当以斯帖有所行动时,末底改便脱下麻衣,生活如常。
11 「富厚的荣耀」:这包括他的十个儿子(见串)。
当时无论波斯人或犹太人,都认为众多儿女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14
「五丈」:原文作五十肘,约二十三公尺(七十五英尺),与
当时城墙的高度相若。
哈曼虽拥有一切财富尊荣,却不能容纳区区一个末底改,让忿
怒邪恶夺去快乐,实在可怜。
思想问题(第 5章)
1 你想以斯帖最难过的时刻是那时?
当她步进内院时,她的心情如何?
以斯帖一方面依靠仰望神,另一方面勇敢地踏上一步,这是否我
们寻求神旨意的榜样?
2 以斯帖顺利晋见王,她的计划也逐步成就,这过程中你看见神的
保守麽?
3 哈曼在洋洋得意中走向灭亡,但表面看来他的情况是怎样呢?
参 11-12节。
当骄傲的恶人看似兴盛的时候,我们该存什麽态度和信念呢?
参诗 37:1-4。
以斯帖记第五章
国的一半(五 1-14 )
(一)
以斯帖下定了决心,愿为她的百姓而冒险,我们的作者不再拖延。在上一章里,隐隐暗示,为犹太人采取的信心行动,必会获得酬报。的确如此,以斯帖穿上了华贵的朝服,出现在国王面前。一如国王初次惊艳,她再一次赢得王的心。他伸出手中的金杖。这戏剧性的时刻,墨不多,轻轻几笔带过。其重要意义,已在以斯帖的决心里带出了。
第五章开始几节,很快引至新的剧情。以斯帖进入内院这一刻,她表现的并非如献祭的牺牲品,乃是一国之后的风度。‘穿上朝服’( 1 节),文字上直译为‘穿上王室的尊贵’。国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也许可以赐她一半国土( 3 节)。这里无疑含有东方色彩的夸大成分。这种时刻,一般国王或多或少惯于藉赞美表现他过量的慷慨,其实并非有文字的实意。赐予的与受恩的,都明白实际的限制,是言过其实。相似的情况,希律王被希罗底的女儿所逼,要求实践他的诺言,而陷于窘境:马可福音六章廿二节以下。薛西斯自己,依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他摆脱不了向他情妇所作的许诺,付出了王后阿美斯提为他所做的一件美丽的袍子。(阿美斯提,见引言。)所以,以斯帖知道得很清楚。薛西斯是善变的。即使渐渐进入国王的领域,她必须确定获得国王宠爱使其请求得以成功的限度。那可能是比薛西斯王心里的意愿或者会准许的,更接近他提供的 字面 的意思。
这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即刻表明她的要求。我们会问:她为什么不打铁趁热,乘国王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拯救犹太人的事?为一顿筵席,拖点时间,似乎很不合理。一连两次──而整个帝国的犹太人惊恐到极点──看来甚不顾后果和不负责任。
以斯帖的策略成就两件事。第一,对于我们一般喜欢读这故事的人,增添了我们的趣味,藉延迟带真相面对国王,凝聚戏剧张力。这不只是文字方面的设计。第二,从心理层面,她的策略似乎有自己的理由。事实上,以斯帖策画的是制造一种情况,能确保她内心的要求有结果。她要引介哈曼走上舞台。国王的确未料到是这样的。哈曼是他得宠的臣宰,不过在那时刻,几乎不想要他绕在身边。以斯帖要带他出场,当有利的时机一到,可以方便处置他,当面曝露真相,也可以挫垮他,挑引起君王对他的不满。注意以斯帖的 第一次 筵 席是 为 君王 ( 4 节,英文本中有此语);第二次是 为君王和哈曼 ( 8 节,英文本中有此语)。在这里只是一些暗示,以斯帖的目的是要在国王的心里引起不满,使他觉得这一个哈曼不配在王国中和他妻子的心目中,得到这么大的尊重。
(二)
哈曼,这蠢蛋,蒙在鼓中,满以为官运亨通,比他所期望的,又高升了一步( 11-12 节);却因末底改不肯拜他感到极其扫兴──在他 自己 眼中,地位日益高升,末底改的行为,令他更加反感( 9 , 13 节)。
在这些经文中,哈曼从狂喜中,突然失宠,有些惹笑成分──在下一章更加显着。这喜剧并非只为惹笑,而它是为强调哈曼远远脱离他真实的处境。以斯帖设法使他在国王眼中流露出他的傲慢,他堕入圈套之中。他为极高的尊荣而狂喜,其中充满极大的危险。两次的宴会──在两种场合之间,有廿四小时的间隔──有足够的时间令哈曼误导的自信心趋于成熟。权力欲和对末底改的憎恨,使他盲目。他设计:为敌人造一个木架,然后要求王把他悬挂其上( 14 节)。其厚颜无耻显得多么不合情理!箴言很巧妙地评述哈曼的愚蠢。它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箴十六 18 )。又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十六 25 )哈曼十足复瓜。他似乎处于极高的尊荣,却设计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反害己。
第五章把以斯帖和哈曼──两个在波斯对国王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一起放在王面前。当冲突来临,这是必然的,我们知道以斯帖 与生俱来 的魅力,因驾驭一切之上的权力而加强了。她得到支持,至终获胜。──《每日研经丛书》
肆·挫败灭绝犹太人的阴谋(五~九)
一.以斯帖的请求与哈曼的怒忿(五)
五1~3?第三天禁食完了。以斯帖穿上朝服,鼓起勇气在未得亚哈随鲁王召之下见王。王知道王后冒死求见,必有重大事情。王向以斯帖伸出手中的金杖,赐她无罪。他也答应准她所求,甚至给她国的一半(这句话是比喻语言;表示他愿意不问情由答应她一切所求)。基督恩典的杖伸向所有凭信心到他面前悔改的非信徒(参着约六37下)。至于信徒,他的金杖常是伸出来的〔参看来一O22)。
五4~8?以斯帖这时只是邀请王和他的宠臣哈曼赴她的筵席(书中第四个筵席)。席上,王再次尝试找出王后想要什么。以斯帖再次拖延,并请亚哈随鲁和哈曼第二天再赴另一个筵席,那时她会将所求的告诉王。以斯帖在说出她的请求时有这两次拖延,很多人对此有不同意见:(1)王明显没有象从前那般宠爱她(参看四10~12得评注),她需要时间讨王欢心;(2)她两次都没有胆量提出要求;(3)她想制造悬疑的气氛;给王一个印象,就是她的事极为重要,不是一时兴之所至;(4)她想激起哈曼的骄傲之心,令他不提防,然后才揭露他是凶残的杀人者。也许以上的猜测都是她的策略。
五9~14?哈曼心高意满,满心欢喜地离开筵席。他出宫时看见末底改,满心恼怒但忍着不动手。他叫他朋友和他妻子细利斯来,对他们述说自己所得的恩宠。令他心中不快的,只有那个顽固的犹太人——末底改!他的妻子建议他建一个七十五英尺高的木架,置于城墙或显眼建筑物上,然后求王批准将末底改吊死,务使全城的百姓目睹末底改之死,杀鸡儆猴,从此不敢违抗哈曼。哈曼欢喜这话,便叫人作了木架。极为讽剌的是,后来这高大刑架却是用来吊死哈曼,并让众人亲眼看到。
以斯帖记简介 5:13
与 我 无 益: 尽
管 哈 曼 拥 有 财 富、 尊 荣、 权 势 和 地 位, 但 他 从 不 满 足。 与 他 相 反, 末 底 改 刚 直 不 阿, 敬 虔 坚 定, 大 大
信 靠 神。 哈 曼 深 知 末 底 改 强 于 自 己, 因 此 恨 他。 在 神 眼 里, 有 财 富、 权 势 和 地 位 不 算 伟 大; 只 有 信
以斯帖记
注释
五 1-8 以斯帖采取行动
五 1-4
「第三日」,以斯帖把她的决心付诸行动,并知道书珊城的犹太人都在背后支持她,因而充满勇气。 3 天的禁食让她拟出一个计策。以斯帖穿上朝服,镇定而有威仪地进入王宫的内院,对着王的宝座站立。王把他的金杖伸向王后,她就进前来,透露那使她进入内院见他的问题。以斯帖摸一摸杖头以表示接受。当王请她提出所求,甚至是「国的一半」(那是俗语,不需按字面理解),以斯帖就邀请王与哈曼赴她私人的筵席,那将是一个机会去作出正式的要求。邀请王的宠臣哈曼赴席,是一个聪明却大胆的做法。
五 5-8
王速速召哈曼进宫,可见以斯帖的邀请是叫他喜悦的。至于以斯帖方面,她要先为这次晚宴作好准备,以期望所安排的蒙王接受。王的心情很轻松,称妻子为「以斯帖」(对比第 3 节的「王后以斯帖」),并在筵席后,无论她求甚么东西,都准备给她。即使是这样,以斯帖也毫不急于去提出请求。她请他们再赴另一次的筵席,然后她就会提出她的请求。
五 9-14 哈曼阴谋杀末底改
哈曼的快乐很短暂。他看见末底改轻蔑地不把他看在眼内,原本兴高彩烈的心情,就立即变为满心恼怒,决意要对付末底改。不过,他首先向朋友夸耀他如何事事顺心,并且在朝中得到抬举。哈曼先提到他的财富,也许是有重要的意义。他深信自己位高权重,以致从未想过以斯帖会与他作对。犹太人末底改是他唯一的敌人,使他不能事事满足。虽然哈曼已确定所有犹太人都难免一死,但他也立即接受了妻子和朋友的建议,特别为末底改立一个木架(比较二 23 )。哈曼心中盘算王会把末底改判处死刑,这才使他复得喜乐。这木架极高( 75 尺),是为了配合波斯国中宏伟的建筑。
以斯帖记第五章
Ⅵ 以斯帖得恩宠(五 1 ~ 14 )
A 王后觐见(五 1 ~ 8 )
1. 到了禁食的第三日 ,以斯帖知道她的决定必须付诸行动了,于是去朝见国王。 穿上朝服 (希伯来文作 malku^t ,是“皇家成员”之意),表示她朝见王的时候,是以君王配偶的特权阶级去见王的。她虽然理当顺服国王,但她也摆明她是王的另一半(参∶创二 18 “一个配偶帮助他”),她尊贵的衣袍衬托她的美貌。她所穿着的,自然与国王华美的腓尼基紫袍相衬,饰满金色的刺绣,披在白色紫色的衣服外面,不过色泽方面并不太刺眼,免抢夺了“万乘之尊”的荣光;凡进来朝见王的,都要屈身俯拜 139 。 王宫 与 内院 的真正意义未能确定,主要是由于书珊城的废墟遗址尚未能清楚考证,哪里是波塞波利斯的王宫,也未能重新拟造出来。那里有 apadana ,就是“殿柱”,是依照书珊城模造的,共有三十六枝,矗立六十五尺高,是“人手所造的柱子中,最修长优美的了” 140 。这就是以斯帖违反王命斗胆踏进的宝殿,在那里她朝见了王的面。
2. 殿柱不可以阻挡王坐在宝座上的视线,他一眼看见王后,尊贵华美翩然莅临,便知道她一定有重大事故,才会未经召唤便出现在他面前的。他伸出金杖接见她。国王伸杖,以斯帖就要进前去摸杖头,象征她蒙允接见 141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张力,及皇室仪节的权势,令人叹为观止。
3. 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 希伯来文这沉重的语句,可以使我们稍微体会耶稣对祂母亲说∶“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二 4 ),这句令人费解的话。解经家常会惊叹国王对以斯帖那阔绰的诺言,就是国的一半也可以给她。第 6 节再重复这句话,表示这是一句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参∶可六 23 ,是相当不同的场合)。正如婚约中的宣告,说∶“我在世一切所有的,都授与你。”或较现代化的说法∶“我与你分享一切所有。”实在是比国王的允诺更慷慨铺张呢!
4. 以斯帖的请求,是个反高潮。不过,这也合朝廷的礼仪,因为在宫廷正规的场合,并不适合王后抒发心事。这里虽然没有记载,但侍从一定在场,卫兵及其他满朝文武官员更不在话下 142 。筵席中,当然也有侍从,但没有朝廷那样公开正规。到时国王理当再询问王后所求为何。此外,她把哈曼也一并邀请去,成为王室夫妇惟一的宾客,似乎是太大胆的举动了;不过,国王刚提升这人的职位(三 1 ),成为可以与王平起平坐的心腹(三 10 、 15 ),因此这时邀请他也很合情合理,不会引起疑询。由于集体禁食祷告的力量,使以斯帖得着从上而来的智慧,和一份非出自本能的自信心。她甚至已预备好了筵席,深信她大胆的举动必然顺利。
5. 国王早朝听政完毕,饥肠辘辘,早已忘却了身赋神圣天子之尊,急忙 照以斯帖的话去行 。这里没有用以斯帖王后的头衔,与第 3 节对比,增添了亲切的笔触。他们是否放松到随便把王冠也脱下?似乎国王在这些场合仍手持王杖的(八 4 )。
6. 东方色彩的筵席舒舒服服地吃过了,三人斜倚在榻上(参一 6 ),喝着酒。作者很着意地每次都描述这一点。“ 你要什么……你求什么 ”,这传统句法的韵律,反映出东方社会悠闲缓慢的旋律。
7 ~ 8. 以斯帖的回答也用了同样隆重体面的陈词(参八 5 )。她所要的、所求的,并不草率急忙,再来一次欢宴,然后她才会说出她的请求 143 。
139 HPE , pp. 282f . Olmstead 解释说,“古代东方的风俗里,国王是真正神圣的天子”。
140 HPE , p. 281. 附带一提∶皇室女院的住屋,刚好与此相反。“每所房舍只有一个狭小的廊子,房顶只用四枝柱子支撑,至于睡房,则极之窄小,甚至一个人住也会感到窒闷。”(同上, p. 285 )
141 见 IBD Ⅰ , p. 363 ,有波塞波利斯浮雕的一幅照片,是波斯王大利乌一世右手持着王杖,左手拿着一枝白睡莲(传为忘忧极乐枣)。参 Peter Calmeyer 在 Archa/ologische
Mitteilungen aus Iran 13 (Berlin, 1980), pp. 59 ~ \cs15 61 ,对这一节的注释。
142 国王有两个侍从。 Olmstead 对这俩人的描述如下∶“其中一人撑王伞于国王头上……这人必须时常在王身边,甚至征伐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是侍女,拿着手巾及苍蝇拍。”( HPE , p. 283 )参 M. Roaf, "Sculptures and Scueptors
at Persepolis" 见 Iran 21 ,及 E. F.
Schmidt, Persepolis Ⅲ .
143 一般而言,国王独自吃早餐,独自进膳,但有时也会与王后及儿子们同吃( HPE , p. 183 )。
B 哈曼受挫(五 9 ~ 14 )
作为女主人的以斯帖,一直操纵着这次筵席的发展。这时,叙述者披露各个赴宴者在宴会后发生的事。
9. 哈曼晋升高位,本就心花怒放,从宴会出来时更是乐不可支。可是,到了朝门口,便遭冷水浇头。末底改已禁食完毕,脱下麻衣,照常坐在他的岗位上,对趾高气昂的哈曼依然不理不睬。哈曼一向深谋远虑,并没有立即暴跳如雷,只暗地里等候时机。
10. 回到家中,人人都要洗耳恭听他在宴会的情景。他的 朋友 是他的谋士(六 13 ),是朝廷事务的专家。不但如此,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参谋。 细利斯 ( Zeresh )这名字,正如书中其他名字一样,拼法与字义都不大确定 144 。
11. “愚昧人的心彰显愚昧”(箴十二 23 ),哈曼正是这样,无法掩藏他大享富贵的光彩。他把财富放在首位,先于他的儿子〔从后面经文可知他有十个儿子(九 7 ~ 10 )〕。他心中充满的,是他新近获取的尊位,使他凌驾于全国人之上。
12. 哈曼对自己的晋升,十分自信,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并没有怀疑以斯帖第二次邀请国王和他赴宴,会有什么其他用心。
13. 这一切荣耀也与我无益 (希伯来文作 s%oweh ),这字的译法相当多变化。三章 8 节指“不适合”(国王),七章 4 节按标准修订版作“ 不能补足 ”(和合本同);这里则解作“所有的收获”,都不能和这个眼中钉末底改相比较。虽然他早已有计划除灭这人,但这一刻的怒气却忍无可忍。
14. 他的谋士及妻子替他设下采取行动的步骤。 木架 (希伯来文作 ~e{s] )字面上是“树”的意思,也可以是一枝柱子,或任何木造的东西。这个字在全书中十分怵目(参二 23 ,六 4 ,七 9 ~ 10 ,八 7 ,九 13 、 25 )。这木架高七十五尺,西方解经家认为太过夸张了。当然,它实在高得太没必要了,但波斯君王所建造的东西,都相当雄伟壮丽,就如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像(但三 1 ),比这架高出十五尺之多。 然后你可以欢欢喜喜的随王赴席 。哈曼的痛快与谋杀、欢宴连在一起,比他所做的木架更加可怖。
144 C . A. Moore ( AB , p. xlii )对这经文有六种版本,其中这字的拼法有五种,从 zo{saran (七十士译本)到 zares (武加大译本),各有不同。英文版本则依 MT . 。 Paton ( ICC , p. 89 )详细说明 Jensen 怎样试图把这名字与 Girisha 或 Kirisha 拉上关系,因为那是以拦人的女神,是 Humman 的后妃,这样就使这故事加上了神秘的根据。后来 Jensen 自己放弃这个推论,另接纳 Siris 是巴比伦的女酒神。不过,两者都未能确立。 H. S. Gehman 〔 JBL 43 (1934), p. 327 〕,认为这名字的意思是“蓬头散发的人”。幸而这名字的意思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并不重要。──《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第五章
5:3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只是王在宫廷中说话的口吻(5:6;7:2;9:12),等于说:“不用怕,你说吧!”不能照字面去解释(参可6:23)。以斯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请王和他的宠臣哈曼当天出席她的筵席。
5:6-7 以斯帖对王给“国的一半”的慷慨的答复,仍是请他和哈曼再赴宴,但预告将有所求;王若接受邀请,须准备听她的请求。
5:8
以斯帖一再延迟揭发哈曼的毒计,虽未说明理由,但决不是因为不够勇气,她大概要给王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在这延长的时刻中,神垂听了祷告,施行奇事。末底改的地位有了提升。当年王的性命曾受威胁,救他的是个犹太人(6章)。以斯帖在王对犹太人的观感已有改变,而又非听王后请求不可的双重有利因素下,抓住王第三次给“国的一半”的应许(7:1-4),揭露了哈曼的阴谋。
5:14
“五丈高”原文为“五十肘”,有今天七、八层楼高(依长肘每肘约51.8公分计算,约25公尺[参结40:5注]。)“木架”为一刑具,将人吊死其上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