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十章
第 10 章
代下 10:1> 罗波安为什么选择在示剑登基?
10:1 以色列人立王,通常在首都耶路撒冷举行。但是罗波安看到北方的支派可能叛变,他为了控制全境,所以往耶路撒冷以北约 31 公里的示剑,选择在那里被膏立。示剑是约书亚临死以前,召聚以色列领袖与神立约的地方(参书 24:1 )。
代下 10:1-15> 人往往宁愿听信顺耳的谗言;我对于身旁人的意见,究竟用什么准则去决定采纳与否?
10:1-15 听信谗言必招大祸。罗波安坐失良机,无法统治一个太平统一的王国,是因为他不听父亲所罗门时代的老臣劝谏,宁可听同辈人的谋略。他寻求建议,犯了两个错误:( 1 )对于比他更明了情势之人的献策,他未有慎重地考虑;( 2 )他没有求神赐智慧,使他能分辨这两个建议中哪一个更好。
人很容易听从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的意见,因为他们的感受常与我们的一样。但是这些人的见地可能有限,当留心听比我们老练的人所言,他们的意见很值得参考,因为他们比我们见多识广,更能通透全局。
代下 10:2-3> 耶罗波安为什么会逃到埃及去?
10:2-3 耶罗波安为什么会在埃及?因为亚希雅先知曾预言:以色列国将要分裂,耶罗波安要在北国为王。所罗门听到这话想要杀他,所以他被迫逃往埃及(参王上 11:26-40 )。
代下 10:14> 罗波安竟说出这样的话,你想他从父亲所得的影响是──这对作父亲的可真是大提醒……
10:14 罗波安从他父亲所罗门身上,一定看到一幅作首领的不平衡的画面;他显然只看到治国的艰难,却没有看到守成的机会。他只留意父亲严厉的统治,自己就定意对百姓更加严厉。你与儿女谈到自己的责任时,一定不要只说埋怨不满的话,要多说喜乐的话;否则,你会令子女对你所做的工作,并你所服事的人产生反感。
代下 10:16-19> 罗波安贪权,几乎失去一切;在不可贪之处,我是否可以放手?
10:16-19 罗波安想以铁腕统治来掌握全国,结果几乎失去所有的。他的动机出于贪欲和权力,又操之过急,遂使国家分裂。其实他何需更多的金钱和权力,因为他已经承受了世上最富足的王国;他也不需要对国民控制更严,因为他已经是君王。他的要求不是出于属灵的明辨,而是出于自私。凡坚持要得到一切的人,常常损失惨重,甚至落到一无所获的下场。
代下 10:16-19> 以色列国分裂了──
10:16-19 这是以色列国分裂的开始。原本太平而统一的王国一分为二:十个支派随从耶罗波安,自称为以色列国,或称北国;犹大和便雅悯这两个支派则继续对大卫的后裔效忠,接受罗波安的统治,他们自称为犹大国,或称南国。──《灵修版圣经注释》
历代志下第十章
错误的抉择(十 1 ~ 11 )
罗波安继位不久,便前往示剑,接受以色列十支派的冠冕,无奈,他却遇到困难。示剑位于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之间,是古代以色列的军事、政治及宗教中心。
.眼前的难题( 2 ~ 4 )──耶罗波安听见这事,明显是指所罗门的逝世及罗波安继位的事。他代表以色列人祈求新王减轻负担。根据考古资料,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些君王会在登基之时有减轻百姓苦工的行动,故可能以色列人也期望这种改变。他们要交重税及作苦工,乃与所罗门极多建殿建城的行动有关。今罗波安要处理这难题。
.停一停、想一想( 5 )──罗波安很明智,他没有即时回答,他需要想一想。因此,他叫他们三日后再来。
.不听老人言( 6 ~ 11 )──以色列传统颇为尊重老年人及其智慧,故罗波安这次是作错了,他不接受安抚及以退为进的方法。所谓“好话”,不仅是指好听的话,更是与较为严谨的外交承诺有关。罗波安转而求问其他少年人,相信大多是他的堂兄弟或其他王室成员,他们强调使用高压政策。蝎子鞭本身带有铁钩或铁粒,故杀伤力也较大。罗波安采纳他们的主意,带来国家分裂,这显明他作了错误的抉择。
无人愿意作出错误的抉择,人人都希望无错误,基督徒也没有例外。罗波安的失败就在于他找错了对象作谘询人,加上他权力欲太强,过分逞勇所致。其实,面对抉择时,我们切要祷告寻求神的心意。这里,他好像全忘记了神一样!
思想 无论大小事情,每当我要决定如何作时,我脑海中有想及神,并祂的吩咐吗?
无法挽回的定局(十 12 ~ 19 )
王国的分裂,背后的因素很多,我们可在这里窥见一二。
.罗波安专横使事情恶化( 12 ~ 14 )──他本有责任以公正、公义的手法处理以色列人的要求;无奈他专横自恃,不听老年人的意见,乃以严厉的说话回覆以色列人,致使事情恶化下去。
.所罗门种下分裂远因( 15 )──所罗门曾多行神不喜悦的事,不专心顺从耶和华,结果种下分裂的祸根(参王上十一 1 ~ 13 )。是故,王不依从百姓而做成国家分裂可说是出于神的心意。这里无明言说所罗门离弃神,但强调亚希雅所说的话显然已作了暗示。
.耶罗波安与以色列人的反叛( 16 ~ 17 )──他们拒绝归向大卫家,并以强硬态度回应。虽然他们知道罗波安是神所拣选的王,但他们仍决心反叛。从此,分裂局面就形成了。
.局势不可逆转( 18 ~ 19 )──罗波安仍想强加管治权,故差派哈多兰往以色列人那里去。他完全不能准确掌握形势,更低估了以色列人的力量,结果只好慌忙逃回耶路撒冷。
这事如此发展,终极因素虽是出于神,但人仍要为自己错误的行动负责。人作恶无智慧,自然当承受恶果。保罗说得好:“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六 7 ~ 8 )人犯罪时,有时神并没有直接的阻止,但这不是说,神接受我们这种犯罪行动。神会尊重我们在道德行为上的自由抉择而暂且缄默,可是,人承担恶果确是免不了。
今天,我想收什么果子呢?
思想 你是一个冲动的基督徒吗?你曾否有后悔的经历?──《新旧约辅读》
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 第十章 注释
10:1-36:23 犹大列王的统治
10章起记载王国分裂成南北二国,但作者只记载南国的君王(除
10-13章与28章有提及北国外),目的见本书简介主题特色部分。
10:1-12:16 罗波安事迹
本书指出罗波安虽然是国家分裂的导火线,但整件事为神准许(
10:15),也是由於北国百姓背叛大卫家的缘故(10:19)。
参王上 11:29-40对这件事的解释。
10:1-11:4 耶罗波安率众背叛大卫家
1
「示剑」:罗波安选择在这远离耶京的地方登基,为要表示大
卫家不仅有犹大支派支持,更获其余支派拥护,以达到政治上
团结的目的。另见王上12:1注。
2
「耶罗波安」:这里没有交代他的身分和他躲避所罗门王的原
因(参王上11:26-40),
大概是假设当时的读者对他的事迹早
已熟悉。
「他听见 ......
回来」:比较王上12:2-3,此处然指出耶罗波安
早有预谋,想率众反叛。
7 「恩待」、
「使们喜悦」:王上12:7则作「服事」、「如仆人」。
此处强调了王的尊严。
10
「少年人」:可指年约四十的人(见王上12:8注)。
15
「这事乃出於神」:有关亚希雅的预言,见王上11:29-39。
18
罗波安差哈多兰往北方以色列人那里去,是要镇压这次叛变。
19
作者没有提及耶罗波安被立作以色列众人的王一事,因他只记
录大卫的王朝。
思想问题(第 10章)
1 参阅其他有关经文 (王上 11-12),
看看罗波安和耶罗波安二人
的背景和禀赋。
你认为他们见面时是处於怎样的状况和心态?
2 罗波安与人商议後,所做的决定导致以色列人背叛大卫家,你认
为罗波安是否做了错误的决定?
那麽, 15节说「这事乃出於神」又作何解?
神如何让人有自由意志而又完成 的旨意呢?
神的计划中是否允许恶人的计谋?
3 罗波安面对以色列会众的请求 ( 3-4),
以及两批谋士所提供的
相反建议,所作的决定如何反映他的价值观及对长者的评价?
这对你有何监戒?
4 罗波安身为所罗门之子,承继了先王的财富与版图,身旁有谋士
,原先也有全部百姓的支持 ( 1), 但因一次错误,全盘改观。
历代志下第十至十一章
事态的转变(Ⅰ)(十 1- 十一 4 )
随 所罗门朝代的结束,我们见历代志所记以色列历史便开始一个新的时期。这段记载,如我们已经看见的,可以分为大以前时代,大与所罗门时代,和王国分裂的时代直到被掳于巴比伦。我们现在便站在这里最后时期的方缘上。
所罗门的继承者罗波安,成为重要人物,部分地因为他有左右国家分裂之疑,和部分地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是那些 后来 君王的典型;而且历代志用衡量他们的方法去衡量我们至此所遇到的那些主要人物。
历代志专用来记载所罗门以后诸王的篇幅,比在列王纪所见的要少得多。这是因为与列王纪比较起来,历代志是单论述那最重要方面,也就是他忽略了北国历史有系统的记载,而旨在说明南国继承北国合法的大 王朝体制。
北国(十二个支派中之十个)之脱离,显然是以色列历史中最重大事件之一。由这事而展开了一个约二百年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两国的关系决不是轻松的,而且有时还爆发战争(例如王上十五 7 )。在历史上,此国的脱离,乃是大 把王国以前的支派联盟的伟大成就的终止。这种统一,连同由统一而来的伟大,决不会重现;而且北国,在南国的犹大被掳 于巴比伦一个多世纪以前,已经消失。当然,人们可能看见在耶罗波安统治下所发生的,实际上是恢复自然的政治情况,这种政治只有大 的伟大才能令其人为地暂时逊色。十章十六节的陈诉,是‘北方人’传统的情躁。虽然如此,在历代志作者的眼光中,北国与大家的关系必须用背叛的词句来描述(十 19 ),这是他用于北国全部历史的裁决。
事态的转变(Ⅱ)(十 1- 十一 4 )(续)
十章一节至十一章四节这一段叙述分裂怎样发生,以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就是罗波安拒绝了那些老前辈正确的忠告,而采纳那些与他一同长大的人的主意去对待百姓。百姓在耶罗波安领导下的请求是:‘你父亲使我们负重轭作苦工,现在求你使我们……轻松些’(十 4 ),是指所罗门为筹备经费,以便推行他巨大建筑计划,以及豪华生活而课于百姓的重税和强迫劳工。(历代志至今一直减轻所罗门之统治在这方面的责任,但请比较王上四 22 及以下各节。百姓在耶罗波安率领下所作的请求是不易了解的,除非以色列人本身受过所罗门加于他们的重担,这种重担是强制的、在原则上祗用于外藉人士的,正如王上九 20-22 ;代下八 7-9 所说的。)
从表面上看,百姓的请求是正当的。旧约无一处使人认为王室行使合法主权,是自大和剥削百姓。诚然,本章对耶罗波安或百姓决定与统治者断绝关系,并没有加以谴责;也没有对耶罗波安这样行,表示是出于自大的动机。相反地,引致分裂的一连串事件,明确地被描述为‘这事乃出于上帝’──所用的这句片语相当强调祂对这件事的审慎计划──要应验亚希雅的预言( 15 节)。这预言(记载在王上十一 30 及以下各节),实际上被历代志省略了,因为历代志的方针是把任何会损害所罗门名誉的事都置之不理。亚希雅的预言的实质是:北部各支派会因所罗门拜偶像而与他分裂。十个支派会交给耶罗波安──他直到那时一直是所罗门的一个能干的忠仆(王上十一 28 ),他显然未曾想到要自立为王。所以,虽然历代志作者没有提及亚希雅之预言,他一直把分裂归结为上帝的本意。
因为亚希雅之预言原来的上下文未被历代志作者提及,就不容易确定他在强调上帝定规国家分裂的事时,心目中正想到什么。罗波安的十二个支派丧失了十个,在一个重要方面,与历代志作者自从扫罗王以来因犯罪而失地的模式,极其密切地相一致,并且是不能改变的。这种个别的丧失国土,当北国于主前七世纪完全消亡,以及犹大被掳于巴比伦的事件中,在整个王国时期严重而又明显的发生了。然而,他并没有为令人信服而引用这件大事。他没有把北部江山的丧失归咎于罗波安的罪。
的确,罗波安在第十章出现是没有多大光彩的。若是他在处理耶罗波安和百姓的方法上做得好些,在他控制下国家仍会保持统一。但他愚昧的对答的故事,给历代志作者用来作为谴责的理由。但直到十二章一节那些话才应用在罗波安身上的。第十章的罗波安,祗属年轻年凭意气用事,缺乏智慧;他本应就教于老一辈的人,以补其不足。在第十章里面,并未暗示罗波安怀有什么恶意或残暴。他可能真的想负起责任来做。他在这个阶段的错误,祗是无知──这是十三章七节对他的描述所证实的(在那里所用的辞语,与应用于所罗门的相似;就是当大 判断他尚未 准备好承担建殿的重托时所说的话,参见代上廿二 5 ;廿九 1 )──和在不幸的哈多兰的事件上,误解了百姓的决定(十 18 )。
所以,罗波安和耶罗波安在那引致南北分裂的决定性的事件上都有共通点,即二者在品性上尚未充分成熟。虽然二人都该被定罪,但关于分裂,二人均未受到明确的谴责。至于罗波安丧失北部的江山,历代志可能以北部的江山毕竟仍然是以色列,而制止把这件事说成是他的罪;而且北部本身也必须像南部一样,用同样的标准去裁判。罗波安要受审判的范围,是在分裂后留给他的领土内。这点被不可与耶罗波安争战,‘因为这件事出于我’(十一 4 )的命令所强调的。因此,历代志终于满意地使分裂的理由归之为出于上帝那不可测度的心意。
旧约不但在这一点上,把上帝无法测度的心意的概念和人需要智慧连结在一起。箴言,特别是一至九章,满了为父者劝勉人要留意听的教导,基于‘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九 10 )。箴言还强调上帝的难于测度(例如十六 9 , 25 ),这是针对那些不知自量的人说的。罗波安,根据十一章来判断,确实成熟了,正如在他以前的所罗门成熟一样。不论是上帝无法测度,或是我们目前的失败,都不应引致我们对基督徒生活的进步表示绝望。对于寻求智慧的人,前进的道路是敞开的(箴八 17 )。
分道扬镳(十一 5-23 )
我们已经看见罗波安在处理耶罗波安合理要求的愚昧做法上,并未构成他被定罪的理由。事实上,罗波安的事业经过三个明确的阶段,其中那不幸的遭遇代表第一个阶段。当前这些经节是关于第二个阶段,是属于一个虔敬和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列王纪根本没有记载,在那里只为了北部江山的分裂,和为了‘犹大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上十四 22 )的事实,而提及罗波安的朝代,历代志作者现在还未有这种判断,那是与他所记罗波安的第三部分相似(十二章)。然而,就是在它与列王纪差异的这一点上,正是最为有趣的。他所作罗波安虔敬时期的报导,包括他小心制定治国策略,显示虔敬蒙福,背道受祸。所以,这可能就是在 许多 君王的例子中,他比列王纪提供了更加苛求和更加显示区别的记载──虽然在大 和所罗门的情形适得其反。
既指出了这一点,故必须承认的是:他对罗波安的敬虔并不过分坚持。犹大在他治下所享受三年的稳固时期( 17 节),显然大部分要归功于祭司和利未人从以色列各地来到犹大,他们甚至要撇下他们的产业( 13 , 14 节);而且确实有其他敬虔人士,他们决心抗拒耶罗波安现在所走的那条路,还有从南部来的人──不论是永久地在南部居住,或祗是定时地为了敬拜的目的而来的( 16 节)。罗波安,与耶罗波安对比起来,至少前者维持了合法的体制;而后者则莫视这些体制,并驱逐真正的祭司( 14 , 15 节)。罗波安的政府‘办事精明’( 23 节),这是超过我们初遇见时对他的期望的。也许他的敬虔并没有超越这种情形很多。
虽然如此,十三至十七节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节显示:从此以后罗波安和耶罗波安二人对所记录的那些事件都得负责了。耶罗波安,在他不肯服从罗波安暴戾的措施时,便露出他本来的面目,因为他的自我肯定也弃绝那些真正由上帝所定规的事情。(另外请参阅十三 8 及以下各节。)就是为了这个理由,耶罗波安的名字在列王纪里面多少已变成拜偶像的同义词。他分受若干扫罗的悲剧;他有极大的潜能,但至终都不能把它导入正当的渠道。耶罗波安永远代表了矫枉过正的危险,被狂热蒙蔽到一种程度,以致认为采取一切抵抗措施都似乎视为对了。在发生这种情形时要辨别正误,不可避免地几乎总是失败的。除此以外,当人自己的判断成了最终的裁决时,结果也必然引致错误。许多有能力的人物,像耶罗波安一样,起初的义愤具有真正的正义感,而到末了却让义愤化为成见或恐惧,而热情则与自荣混淆了。相反,在罗波安治下,犹大‘遵行大 和所罗门的道’( 17 节)。上帝赐福的记号主要地是在建筑工作上,罗波安藉此加强犹大的防御工事──在历代志里面,自从所罗门以来建筑工作多少已成了一种典型的福气。类似地,王的许多子孙也是福气的一种记号。
最后,要注意的是:历代志并不是‘不费分文便把北部人士一笔勾销。’‘以色列’一词仍然应用于他们( 13 节),暗示在原则上十个叛离的支派对于圣约仍然关心。‘住犹大便雅悯的以色列众人’(十一 3 )这措辞是暗示同一意思,由于它不像指两个支派境内的以色列人。相反地,在这里对以色列有一种 属灵的 含意;用十六节的话说,就是‘凡立定心意寻求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历代志作者无论如何强调体制的正确性,他决不落入把体制与宗教实际视为同一的陷阱中。后者是决定个人内心的方向的。而且意味 不论是体制的瓦解,长久珍惜的关系的断绝,与一种特殊身分的丧失,都不能影响寻求上帝之人在祂面前的地位。那寻求是真实的记号。它不是不想寻见和无意寻求之‘寻求’;它是寻见他们的上帝之人的寻求,而且因为他们一直都认识祂,就必然再回到祂那 里去。历代志作者这样分享与诗篇的作者的认识相一致:真宗教是有渴想为其特性的(诗四十二 1-2 )。也许是这种知识引致他认为北国的地位不是失丧的。甚至那些附从耶罗波安的人,仍然可以回到真理的路上来。──《每日研经丛书》
历代志下注释
贰·王国的分裂(一O)
一O1~5 以色列人立王,通常在首都耶路撒冷举行。也许为了安抚北方的支派,罗波安决定到耶路撒冷北面的示剑加冕(示剑离耶路撒冷约31公里)。示剑是约书亚临死以前,召聚以色列领袖与神立约的地方(参书二四1)。百姓答应只要他减轻所罗门加在他们身上的重轭,他们便会事奉他。第3节的“以色列人人”指的是所有北面支派的代表。罗波安要求三日时间考虑他们的请求。
一O6~11 罗波安王首先和协助他父所罗门的老年人商议;他们劝他听从“这民”。然后他又征询少年人的主意,少年人叫他对百姓说严厉的话。他没有求神赐智慧,使他能分辨这两个建议中哪一个更好。人很容易听从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的意见,罗波安也不例外,他拒绝老年人的建议,听从少年人的意见。
一O12~19 三日后,百姓回到王面前,却听见王对他们说威吓的话。罗波安想以铁腕统治来掌握全国,结果令他几乎失去所有的。百姓在耶罗波安的领导下背叛犹大。原本太平而统一的王国从此分裂了,应验神借亚希雅所说的预言(王上一一29及下)。其中十个支派随从耶罗波安,自称为以色列国,或称北国;犹大和便雅悯这两个支派则继续对大卫的后裔效忠,接受罗波安的统治,他们自称为犹大国,或称南国。
征税的哈多兰被杀后,罗波安逃回耶路撒冷,作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王。威廉斯这样评论:“亚希雅的预言象圣经其它很多的经文一样,提供一个情况,说明一个预言可以由人的感情和事情自然发生的经过去完成。人以为随自己的意愿实行自己的计划,却不知道事情是出于神。由他决定准许或制止一些事情发生以实现他的话。”
历代志下 10:1
罗 波 安: 这
一 章 记 录 了 以 色 列 分 裂 为 两 个 王 国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点 (15~19 节;参
王 上 12:20, 24 注 ) 。 北 国 被 称 为
以 色 列, 南 国 被 称 为 犹 大。 在 本 卷 书 中, 南 国 犹 大 一 直 被 看 做 是 希 伯 来 历 史 的 主 流。 作 者 很 少 涉
及 北 国 的 历 史, 而 集 中 记 叙 了 南 国 历 史。 作 者 这 样 做 有 3 个 原 因:
1. 被
掳 后 回 到 巴 勒 斯 坦 的 余 民 大 部 分 是 犹 大 人, 而 历 代 志 原 本 就 是 为 这 些 余 民 而 写 的。
2. 犹
大 是 敬 拜 耶 和 华 神 的 中 心。
3. 犹
历代志下
注释
十 1 至三十六 23 列王
所罗门尸骨未寒,辉煌的国度已衰落瓦解。它是沿着昔日支派的裂痕而分裂的:那是在耶路撒冷之上,一条从东至西的裂痕,南面是犹大、便雅悯和西缅(很久以前已被犹大吸纳),还有当地利未支派的人。但这分裂一般视为戴维的支派相对于其余的支派,因而南部称为「犹大」,而其余大部分的支派则自称为「以色列」(十 16 )。
这使以色列一名的使用,在历代志余下篇幅中产生了混淆。在最广义上,以色列指神的子民,包括南北二部,而且并没有贬义。在政治上,那是指北面的王国。当以色列一词指北国的人民时,其意义不一定是坏的,因为其中有真正的以色列人(十一 13-17 ,二十八 9-25 ,三十 11 ;王上十九 18 ),甚至北国的第一位君王耶罗波安,也是按着神的心意而背叛罗波安的(十 15 ,十一 4 )。但以色列通常是指锐意脱离戴维王朝和所罗门圣殿制度及其君王的政治势力,尽管实际上神不再允许他们那样做(十三 8-12 );更甚的是,一些君王如亚哈和他的家,不但抛弃戴维/所罗门的理想模式,还把外邦诸神引入国中(二十三 17 ;王上十六 30-33 )。
然而,历代志作者只有在北国的历史与南国有关时,才会提及北国,因为南国的戴维家系会再延续 300 年和 20 个王朝。他的目的是显出戴维和所罗门的理想,怎样为其继任人所跟从或弃绝,并展示出祝福和惩罚怎样因应国情而临到。
十 1 至十二 16 罗波安
罗波安刚就任时,愚昧自大,引致耶和华说北国背叛他是正确的(十 15 ,十一 4 )。列王纪上十二章 1 至 24 节和十四章 21 至 31 节只说出他的坏处。历代志作者则从别的来源附加了数据,说在起初的灾难之后,曾有一段成功统治的时间,然后有第二次的灾难,继而是悔改和复兴。纵然罗波安所娶的妻,许多都是戴维家族里的人(十一 18-21 ),但这并不使罗波安成为戴维的君王,而列王纪的评论是对的,它指罗波安的治理,处处都显得不成功。历代志作者的记述较公平,虽然最终结论跟列王纪一样(十二 14 ),但仍比较公平地给本书余下的内容定下了模式:罪带来灾难;悔改则引往祝福。
十 1-19 王国分裂
示剑自古已是政治和宗教重地,因此是「全以色列」立王聚会的适当地点( 1 节)。引致罗波安失败的最初 3 个因素(作者预期读者已知道王上十一 26-40 的背景),在于拿八的儿子耶罗波安,那是有影响力的名字( 2 节)。众支派以耶罗波安为他们当然的领袖,带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抽重税和服苦役( 4 节)。服苦役照例并不会影响真正生来是以色列人的(八 9 ),但事实似乎不然( 18 节;王上五 13-14 ,十一 28 )。
罗波安咨询了年老的和年轻的顾问,而年轻人固执的意见得胜了。罗波安背着敬重长者的圣经原则而行(参赛三 4-5 ),虽然说得公道一点,那是因为那些「少年人」是与他一同长大的( 8 节),而他们必已得势近 40 年(十二 13 )。耶罗波安和北方众支派既看见罗波安不让步,便起来叛变,这样,第三个因素,即先知亚希雅的预言(王上十一 29-39 ),便再浮现,使罗波安大感失望和挫败。神已说过这事会发生,而它实在发生了( 15 节)。叛变的呼喊讽刺地与历代志上十二章 18 节唱反调( 16 节)。罗波安仍不愿意接受事实,差遣掌管服苦役者的长官,厉行引起民愤的政策,结果带来了可悲的后果( 18 节)。
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第十章
10:1 本书开始记述分裂后的王国,比《列王纪》的篇幅短,极少涉及北国以色列;所用材料也非全来自《列王纪》,独立的史料颇多。
作者虽略去北国,但凡是北国与南国接触的史事仍加保留。读本章至13章及28章,可知北国在作者心目中仍为以色列的一部分,不过已经离弃了神,是必须悔改、更新的一部分。作者关心北国的百姓,谴责北国的君王。
本章至12:16记接续所罗门为王的罗波安,几全部采用了《王上》12和14章的材料,并添上自己的资料:1,罗波安的失败导致王国分裂(10:1-11:4);2,听从神的话,巩固南国犹大(11:5-23);3,因骄傲招来灾祸(12:11);4,因谦卑而得善终(12:12-16)。
以色列王国的分裂在所罗门王时代已种下祸根。罗波安若肯舒解民困,分裂的苦难本或可避免;但他变本加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13-16节)。本书作者写南国犹大史时,虽未图为罗波安脱罪,但已将分裂的责任部分归诸尼巴的儿子耶罗波安(看13:6-7)。
10:15 本书未记先知亚希雅撕裂新衣,预言将从所罗门王手中夺回十个支派给予耶罗波安的事(王上11:30以后)。可能当日民间均知此事,毋须重提。
10:16
以色列王国自此分裂为二。跟随耶罗波安的十个支派,在北方立国,仍名为“以色列国”,以以法莲为首。拥护大卫王朝的只有两个支派(犹大和西缅)加上一部分便雅悯,名为“犹大国”。《历代志》的历史是以犹大国王室正统的记载为主。犹大国在罗波安之后共有十九个王,都是大卫的后裔。
王国分裂以后,“以色列人”一名多指北方以色列国(有时也用“以法莲”一名代替)。
10:18
哈多兰又名亚多兰(王上12:18),为大卫王朝旧臣,主管人力的征调和分配。此时奉王命往北国行使权力,遭遇抵抗,为人打死。罗波安知统一无望,自示剑逃回耶城,分裂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