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历代记上(1 Chronicles)第10章
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战败,在基利波山上,尸横遍野。
|
非利士人追击扫罗父子,杀了扫罗的叁个儿子,就是约拿单、亚比拿达和麦基舒亚; |
扫罗知道大势已去,就对为他携带武器的侍从说:“拔出你的刀来刺死我吧!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可是那侍从却不敢从命,因为他非常害怕。 |
最后,扫罗只得伏刀自尽,那侍从看见扫罗已死,也就照样殉国了。 |
住在山谷中的以色列居民看见大军败逃,扫罗和他的叁个儿子也都死了,便纷纷弃城逃命,非利士人就这样占领了这城邑。 |
次日,非利士人前来剥下阵亡者的衣服的时候,发现了扫罗和他儿子陈洒在基利波山上, |
於是就剥下扫罗的盔甲,割下他的头颅,又遣使到非利士的国境,向他们的假神和人民报捷。 |
他们并且将扫罗的盔甲陈列在他们的神庙里,又把他的头颅缚在大衮神庙中。 |
所有的勇士就立刻上去收殓扫罗和他儿子的尸体,将他们葬在雅比城的一棵橡树下,并为他们禁食了七天。 |
扫罗之死是因为他背叛主,不遵守他的诫命,不求问主,反去求问灵媒。因此,主就杀死他,把国度交给耶西的儿子大卫。 |
扫罗之死是因为他背叛主,不遵守他的诫命,不求问主,反去求问灵媒。因此,主就杀死他,把国度交给耶西的儿子大卫。 |
历代志上第十章
第 10 章
代上 10:1> 以上 9 章作者列了那么多人名,原来有其意──
10:1 历代志上 1 至 9 章概括了以色列的历史,从神创造人类直到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为止(公元前 586 年)。作者从这个观点回溯王国奠基之始,讲到第一任君王扫罗,本书以扫罗之死作为开始(有关他作王的事,请参撒上)。
代上 10:10> 这刻神的子民好像都失败了,神在哪里?
10:10 大衮是非利士人最尊崇的神只,他们相信它能赐雨水,使五谷丰收。非利士人曾在出产五谷的迦南地定居,并为大衮建造了许多庙宇,每遇干旱就求它施怜悯,甚至在庙里杀儿女向它献祭;到了丰收之日,又会在庙宇中作乱七八糟的享乐,例如羞辱俘虏等(参士 16:23-30 )。但是,大衮和其他的异教神只一样,无力敌挡真神(参撒上 5:1-7 )。
代上 10:11-12> 当我看到在位的有不对的地方,我第一个反应是……
10:11-12 基列雅比的勇士,将扫罗父子的尸体取下埋葬,这种英勇行为提醒我们,要尊重神所赐的领导人。大卫尊重扫罗的地位,不因扫罗追杀他而起杀心(参撒上 26 章)。对管辖我们的人,我们很容易对他们吹毛求疵、专挑他们的弱点。我们虽然不能为罪行开脱,却应当尊重在位掌权的,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在教会中还是在政府中的。保罗吩咐我们要敬重教会的领袖(参帖前 5:12-13 ),和尊重政府的领导人(参罗 13 章)。
代上 10:13-14> 顺服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10:13-14 扫罗对神不忠心,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他不仅做错事,并且没有做应做的事。他存心谋杀大卫,不理会神的吩咐,甚至求女巫指示,这些都是他主动不顺服神的表现。他作王治国,没有好好求神的引导,即是消极地违背神。顺服神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单单避免犯错还不够,我们更须积极追求,行在正路上。
10:13-14 撒母耳记上 28 章记载扫罗曾求耶和华引领,但是神没有半点回覆;这里说他“没有求问耶和华”,表面看来矛盾,其实扫罗求问的动机和时机都有问题。他从来不先寻求神,总是到用尽了自己的方法都无效,从别处得不到帮助时才求问神。他到末后才求问,所以神不回答他。他只在适合自己的时候才求问神,神也因他一直顽梗悖逆而拒绝他的请求。
代上 10:14> 神有祂的时间表,但我的时间表似乎较为迫切吧?
10:14 扫罗在位期间,大卫经常被迫逃亡(参撒上 19-30 )。其间大卫有机会杀死扫罗(参撒上 24 ; 26 ),早日登上神应许给他的宝座(参撒上 16:1-13 ),但是大卫倚靠神的应许,等候神所安排的适当时间。扫罗的王朝何时终止,不是由大卫来决定的。在扫罗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神照祂的应许,令扫罗阵亡。
代上 10:14> 是神杀了扫罗?仰或是扫罗自己选择了死?
10:14 撒母耳记上 31 章 3 至 4 节说,扫罗是自己伏在刀上死的,这里为什么说耶和华使他被杀呢?因扫罗顽梗悖逆弃绝神(参撒上 15:22-26 ),神要惩罚他的过犯(参撒上 28:16-19 ),遂安排了这场战争使他阵亡,将国度从他的家族收回。即使扫罗不自杀,也会死在非利士人手中。──《灵修版圣经注释》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 第十章 注释
10:1-29:30 大卫的统治
10:1-14 扫罗之死
历代志的历史部分是由十章开始,首先复述以色列首任君王与顽敌非
利士人的最後决战,内容与撒上 31章大同小异。
作者为什麽不从扫罗的登基说起?
大概他假设读者(被掳归回後的犹太人)对扫罗的生平已有基本的认
识。
那麽作者编排本章的用意又何在呢?
有人认为这是给日後大卫的登位作个引子;有人认为作者利用扫罗悲
惨的收场比对大卫的成功;又有人认为作者是借扫罗在位时政治宗教
的败落,影射王国後期甚至被掳归回後的光景,而大卫的出现即是指
民族救星的来临。
1-6 扫罗战死基利波山
当时以色列人在扫罗的领导下截断了非利士人通往内陆的商路;非利
士人为了从以色列人手中夺取主要通路的控制权,冒险把军队开入耶
斯列谷。虽然基利波山一役非利士人终获胜利,可是本身亦实力大损
,无力往东继续推进。有关此役的历史、地理等资料,参撒上 28:4注
及 31章注释。
6
「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作者并未忘记扫罗的後人伊施波
设和米非波设依然生存,他着重的是「扫罗家」(即扫罗王朝
)的结束。
7-12 基列雅比人护尸以报恩
13-14 作者对扫罗之死的评论
他认为扫罗得此下场是由於:
1 没有遵守神的话 ── 即不等候撒母耳就自行献祭(参撒上 13
章)和没有把亚玛力人全部消灭(参撒上 15章);
2 求问交鬼妇人(撒上 28章);
3 没有求问耶和华。
历代志上第十章
扫罗──一败涂地(十 1-14 )
历代志作者现在放弃把漫长的时代,压缩在家谱中的做法,而采用故事。他已经来到这个王国的开端,而且在这里有他特别感到兴趣的焦点。虽然有新的扩展,不过,他仍然依赖旧约的较早部分,即撒母记上。而且,正如在家谱中的情形一样,我们必须要知道他所省略的和他所说的。
撒母耳记上细述扫罗的故事,绵延不断,长达廿三章(撒上九至卅一章)──甚至到卅一章,这个故事还没有完全完结。历代志则只给他占一章的篇幅。那令人苦恼的问题,就如以色列人要求有王是否适当(撒上八至十二章),在这里连提都没有提。我们也读不到扫罗蒙拣选的事(撒上九章),或他出于嫉妒追杀大 的事,这事占去他的朝代大部分时间,并消耗了太多精力;那些精力原是应当用来抵抗非利士人的。
这些事情都过去了,因为撒母耳记\列王纪的作者们虽然上溯至士师时代,而且可能把他们的王国的制度,与士师们作比较;但历代志作者心目中所注重的,则未超越王国时代,然后使用它来反映他们自己的那个返回故土的社会(而不是王朝)。他承认王的统治是一种制度。在他看来,这种制度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对上帝的子民有好处的 可能 性。问题不在‘王的统治是否适当’,而在为王者 怎样 履行他们的义务。(请比较代下一 8 及以下各节所罗门的祷告,求上帝赐智慧,使他善尽统治之责。)透过对诸王所作的评断,他的目的就是给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指出一条遵循上帝旨意的道路。
扫罗是头一个王,而且可能是最令人哀伤的‘陈列品’。论到具备的条件,他在这个领域中是远胜他人的。历代志的读者知道,(用抽签)选中他作王是曾经被拍手欢呼称庆的(撒上十 24 )。然而,在历代志中他已变成失败和背逆的典型。历代志不觉得有需要把扫罗浪费一生的卑劣、详情一一胪列出来。相反地,这里把他当作一个鉴戒,显明一个大人物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抗拒上帝,所可能发生的后果;而且,不但这样的大人物是如此,对上帝家中的任何一个领袖,他的命运也必然是如此。
扫罗彻底失败,这点甚至在历代志作者讲故事时已经铭记于心了。在这里大难临头,国势阽危,上帝所应许的国土(出廿三 27-33 )──乃是存亡所系(申八 1 )──已受到非利士人的威胁。作者的确刻划出一幅全然被敌人征服的图画。基利波山,扫罗的‘最后阵地’,是防守和保 国土的战略要地。在以色列境内的腹地──在它的心脏地带,这里与非利士人拥有的海岸地带大不相同的──拥有基利波山地,可出入耶斯列广大谷地(即 7 节的‘平原’),因此可以进到国土的最北部。历代志强调 所有 以色列人都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第一节的原意比标准修订英译本译作的‘以色列人’更加强调(译按:中文本也是如此);正确应译为‘以色列的每一个人’都逃跑。第七节是描写以色列人集体离开国中最富庶的地方。
当我们读到撒母耳记里面同一事件的记载时,我们会发现一幅更加微妙和更加不同的图画。非利士人大概没有完全占领以色列全地──或者即使他们占领了,他们的优势是非常短暂的。那些在基利波之战以后逃跑的人,在撒母耳记上卅一章七节定的范围更狭。在撒母耳记里面,非利士人的胜利也是衬托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謮安大 与日俱增的自由和势力之背景,连同他已获得的那些胜利(包括撒上廿三章战胜非利士人的那一次)来报导的,而且基利波事实上已成了那持续了很久的战事的转捩点,这场战事之后非利士人的故事便减少了。从撒母耳记下二章八节及以下各节,便可清楚看见那些忠于扫罗的以色列人,必然很快又重新得回扫罗本人被逐离的大部 分土地。同样明显地,扫罗全家并没有在他自己失败时渐渐消灭。在这里,历代志又把那些事件都遥望一下( 6 节)。
不过,历代志在史实资料的记载上,并不是草率从事的。相反地,它有审慎的计划,为的是更清楚的把扫罗的性格和行动的含意充份显示出来。多少次因果的真正连锁,已被对众多有关情况总括的观察隐蔽了!一个帝国,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就成功和荣誉的意义而言,可能是在他们的全盛时期,然而实际上此时他们已耗尽其一切品质,或不再拥有那些使他们伟大的条件了。虽未明显地关联到那些真正的原因,但随之而来的担保是衰落。扫罗家族可能在伊施波设式微的朝代已没落了(撒下二 8 以下;三 1 )。但扫罗家的衰退和终于被取代,甚至自从上帝发誓要兴起‘一个合祂心意的人’(撒上十三 14 ),就已经决定了此结果。
历代志作者不愿意我们错过这些连锁。他与圣经其他的作者(就如诗卅七篇的作者)──不过决不是所有的作者一样,他竭力地把那些行动及其后果连结在一起。对扫罗的评判是:他死是因为他背逆上帝。他全家也与他一同渐渐消灭(正如在末了确实出现的情形)。他的背逆不但引致自己和他全家的死亡,而在原则上,也引致以色列全家的‘死亡’──形容以色列全家已不再享受那维持国计民生之国土的丰富。十一节以下各节所记的后事,是沉痛而且令人悲哀的。扫罗从前曾经是基列雅比人的救星(撒上十一 1-11 )。那时他无论势力和希望都处于巅 状态。现在他已从上帝子民的历史中消失,留在那些对一位曾经是伟大人物的默然悼念之悲叹中。
在这一章里面,最中心的问题,是上帝子民的顺服,与他们蒙福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不是时常都清楚显示出来。历代志强调这是不易之理。上帝把一块土地赐给祂的子民,那地是他们不配得的,也是丰富无比的(申六 10 以下;八 7-10 )。照样,祂在耶稣基督身上已显示的祝福也是何等深厚,何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弗一 15 以下)。祂切愿基督徒充份享用我们的产业。而且,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警告:免得我走迷而离开信心的道路(来三 7 以下;六 4-8 ),这警告在扫罗之死中发出忧郁的回响。
扫罗的不信──更缜密的观察(十 1-14 )(续)
十章十三节及以下各节,是出自历代志作者自己的手笔。他把不利于扫罗的判决概括在三句话里面:即‘他干犯耶和华’,‘他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和‘他没有求问耶和华’──可以说,头一句已包含了后两句。
‘干犯’(或译作‘不信,不忠’)的指控是特别严重的。原文所用的字是 ma'al 这个字通常是特别用来指严重冒犯上帝的罪,往往与拜偶像有关联,而且含有极重的刑罚(例如,结十四 13 ;十五 7-8 )。这个词是指罪的严重性,而不是特指那一种罪。已经有人指出:旧约中 ma'al 这个字,差不多有一半出现于历代志作者笔下。换句话说,他似乎特别要强调:它比任何一种罪都更严重。
于此可见,这就是扫罗所以丧命的缘故。也许我们会认为扫罗之所以是个悲剧人物,主要是由于他软弱,不负责任,性急,或用其他方法的解释来减轻他背逆上帝的罪。历代志很痛心地指明:实际上祗要不与上帝相合便等于和祂作对了(请比较太十二 30 耶稣所说类似的话)。这一点是有事实证明的:扫罗的缺陷直接引致的实况,不但使上帝子民不再拥有那块土地,而且使上帝的仇敌现在控制了那块土地。非利士人既杀了扫罗,又到他们的神明面前夸耀(注意第九节说,报信给偶像,甚至放在报信给众民以先)。非利士人的行动,并非祗是中性的政治行动。它的本质就是背叛永生的上帝。人对上帝的态度,是没有‘中立’这回事的。人要不是‘听从’或‘求问’上帝(用 13 节以下的述语),便是‘求问’或‘听从’一种相反的原则。非利士人在本段经文中的角色便证实这一点。扫罗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令’(撒上十三 13 )并寻求祂的引导,这可能是静悄悄的,而且不为人所注意的。但这种行动在上帝子民中间,散发出一种更重大而且更明显的邪恶。道德上的邪恶,不是按数量、而是按种类来衡量的。而且道德上的邪恶有其本身之‘假面具’的果效。
历代志作者便是为了这个原故,拣选了扫罗求问隐多珥交鬼妇人(撒上廿八 7 以下),以及那妇人诱惑的伎俩的实例,说明他基本的性格和意向。(赛八 19 对求问交鬼的谴责是明确的。)附带地再提一提,历代志作者是谨慎地选择他的资料。撒母耳记上廿八章六节记载说,扫罗其实曾求问耶和华,只因耶和华不肯回答他,他才去求问交鬼的。虽然如此,我们必须假定,历代志作者对扫罗内心的自然的典型的倾向,已作了正确的辨别。扫罗求问交鬼的,与历代志上十四章十节大 求问主,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根本以上帝为敌的人,可能在绝望的时机中归向上帝,不过在这种情形中并没有改变他们基本的意向。(请比较耶二 27 ,上帝所表示的不满。)
最后,我们不应注意不到在这位圣经作者的见解中,扫罗之死并非不幸的意外。相反地,却说是‘耶和华使他被杀’( 14 节)。我曾听过,军事战略家曾精密考察基利波山脉,发现扫罗的失败错在战术上。这种错误在本质上是不能辨别的。但是在这里可以看见有一种更加深奥的的因果关系。在上帝的心意中,扫罗的死期已到。我们不能规避审判的含意。而且这时正是‘合上帝心意的人’登场的时候了。 ── 《 每日研经丛书》
历代志上 注释
贰·扫罗之死(一O)
一O1~5 记载扫罗和他儿子死亡的相关经文,是撒母耳记上三十一章1至13节。
司布真对第5节有这样的评论:“当我们严正地谴责扫罗自戕而死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拿兵器的人的忠心。他是忠心至死,没有撇弃他的主人而苟且偷生。这人既然能为扫罗生、能为扫罗死,我们能背弃我们作王的主人、我们的主耶稣吗?”
一O6~10 关于扫罗的死,有几件事情需要注意。“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6节),所指的只是跟他一起出战的人(撒上三一6)。扫罗还有别的儿子没有给非利士人杀死(13至14节;撒下二3;二一1~9),但他们最后也逃不过他们父亲的同一结局(撒下二一1~8)。
一O11~12 基列雅比人的勇士听见扫罗和他儿子们的消息,连夜赶到非利士人那里夺回他们的尸身,将他们的尸骨埋葬后禁食七日。扫罗曾经救过基列雅比人脱离亚们王拿辖的手(撒上一一),这些勇士没有忘记扫罗对他们的恩惠。基列雅比人这种英勇行为提醒我们,要尊重神所赐的领导人。
一O13~14 这两节经文讲出扫罗死亡的两个原因:他“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参看撒上一三~一五),并且“求问交鬼的妇人”(参看撒上二八)。历代志的作者对扫罗的评判是:他死是因为他背逆上帝。他全家也与他一同渐渐消灭(正如在末了确实出现的情形)。他的背逆不但引致自己和他全家的死亡,而在原则上,也引致以色列全家的“死亡”──形容以色列全家已不再享受那维持国计民生之国土的丰富。
在这一章里面,作者特别关注上帝子民的顺服与他们蒙福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不是时常都清楚显示出来。历代志强调这是不易之理。上帝把一块土地赐给他的子民,那地是他们不配得的,也是丰富无比的(申六10以下;八7~10)。照样,他在耶稣基督身上已显示的祝福也是何等深厚,何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弗一15以下)。他切愿基督徒充份享用我们的产业。而且,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警告:免得我走迷而离开信心的道路(来三7以下;六4-8),这警告在扫罗之死中发出忧郁的回响。
扫罗简短的历史记载为大卫的历史铺路;大卫是神拣选、统治他百姓以色列的人。
历代志上 10:1
非 利 士 人 与 以 色 列 人 争
战: 从 10 章 起, 作 者 对 以 色 列 从 君 王 时 期 开 始 的 历 史 进 行 了 总 结。 在 本 章 中, 他 谈 到 了 神 废 弃
扫 罗 而 将 国 赐 给 大 卫 的 原 因 (13~14 节 ) 。
本 书 其 余 的 事 件 都 是 关 于 大 卫 的 历 史 及 其 国 权 的 永 久 意 义。
10:13
这 样,扫 罗 死 了,因 为 他 干 犯
耶 和 华: 关
于 扫 罗 被 神 废 弃 之 事, 参 撒 上 15:23 注。 关 于 扫 罗 求 问 隐 多 珥 的 交
历代志上
注释
十 1-14 第一位王的失败
塞缪尔记上用了 23 章来描述扫罗在位的事迹(九至三十一章),作者却省去了 22 章。他只讲述扫罗之死,并加上两句评语( 13-14 节)。对作者来说,扫罗的命途怎样逐渐走下坡,或扫罗死后,他家的命运又如何(撒下一至四章),都与他无干;从以色列国的角度看,他只知道扫罗家在基利波山上已结束了( 6 节)。扫罗对神不忠( 13-14 节),这是他要指出的重点。这里突显了戴维的忠心。相对于扫罗,戴维是一个寻求神心意的人(撒上十三 14 ;作者并没有引述塞缪尔记上的句子,因为在他描绘戴维的整幅画像,会表明这一点)。只有戴维的顺服,才可以把扫罗的不顺服所带给以色列的恶果扭转过来。因此,人在近期的经历(对历代志作者来说,写作对象是被掳的人),跟扫罗在位时的情况相似( 7 节,五 25-26 ,九 1 下),他们便应从戴维执政的时期,学会复兴的法则。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第十章
10:1 本章直到《代下》9:31,都是以色列王国未分裂前的史事,着重介绍显赫辉煌的大卫与所罗门王朝时代。
本章的记事也见《撒母耳记上》31章。
10:6 “他的全家”指扫罗的三个儿子和随从,并非所有的家人;因他家中还有其他儿孙(撒下2:8;21:8)。
10:10 大衮为非利士人所拜的神(比较撒上5:1-4)。扫罗的尸体悬挂在伯珊的城头;盔甲置于亚斯他录庙中(撒上31:10);头颅挂在大衮庙中。
10:13-14
本章几乎一字未易重载《撒上》31章,但加了这最后两节,指出扫罗的死因,和把国归给大卫的理由。耶和华神是历史的掌管者,扫罗的过犯包括寻问交鬼的妇人(撒上28:3-17)。这罪难逃神的刑罚(参申18: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