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来 13:1-5> 相爱原是用行动表明的,人说,那作者所说的你都同意、都做了?
13:1-5 真实的爱可以带来明确的行动:( 1 )以仁慈接待旅客( 13:2 );( 2 )同情被囚禁和遭遇苦难的人( 13:3 );( 3 )尊重婚约( 13:4 );( 4 )以自己所有为满足( 13:5 )。你的爱够深吗?它可以叫你殷勤好客、富同情心、忠诚和知足吗?
来 13:2> 古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今我们可没有这么大的地方,好客?怎样做才好?
13:2 圣经中提到三位人物曾在不知不觉间接待了天使:( 1 )亚伯拉罕(参创 18:1-19 ),( 2 )基甸(参士 6:11-24 ),( 3 )玛挪亚(参士 13:2-23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家居不够宽敞、不够美观,不肯接待客人,但是即使你只住一间小屋子,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仍然有人乐意到这样的地方做客人。教会肢体中,有谁想跟你一同吃饭?你认识的单身人士中,是否可以和你喝茶聊天?你的家居是否可以为在旅途中的宣教士提供所需?好客之道,其实就在使别人觉得舒服自然,像在自己家中一样。
来 13:3> 今天的人眼中多只看到自己,是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你说呢?
13:3 我们要同情那些被囚禁的人,特别是为信仰而被囚禁的基督徒,当然也不止于基督徒,那些为真理、公义被囚的人也需要我们关怀。耶稣曾说过,真正跟随祂的人,会代表祂去探访那些在牢中的人(参太 25:36 )。
来 13:5> 知足人常乐,知足心常惬──但有时只想比“知足”多一点点,也不可以?
13:5 怎样才能学会知足呢?生活简朴,不渴望得到更多;与人分享自己的丰足,不为自己囤积更多财富;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不埋怨自己所没有的。从神的供应中看出神的爱,知道金钱财物都会过去(参腓 4:11 ;约壹 2:17 )。
来 13:5-6> 知足,听起来蛮好的,只是根本不太足,还可以知足?
13:5-6 当我们知道神会供应我们的需要时,就会知足。今天有些基督徒变得物质主义,认为神不能照顾他们,或起码神不能按他们所想的方式去照顾他们。缺乏安全感可能会导致人贪爱钱财,不论人是富或贫。惟一的解救办法,就是信靠神必会供应我们一切的所需。
来 13:7> 是谁,是谁带你走在真道上的?你,忘了吗?你看到有很多人如当年的你一样吗?
13:7 你成为基督徒应归功于那些教导你的人。他们将时间花在你身上,教导你基督徒的生活原则、福音真理。所以你也应以他们为榜样,将所信的传给别人,把生命投资在传福音、服事和教导别人上。
来 13:8> 人世多变,谁作向导最安舒?
13:8 好领袖多方面帮助我们,但我们仍需牢记,必须专心仰望基督,祂是我们最终的领导,祂不像世上的领导人,祂永不改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只可以信靠这位永不改变的主。
来 13:9> 诸般怪异充斥世界,你不觉得?
13:9 经文很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读者中有些人认为,遵守旧约的祭祀律法和仪式对救恩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这些律法却无法战胜个人的邪恶思想和欲念(参西 2:23 )。律法可以影响行为,却不能改变人的内心,只有当圣灵住在人的心里,人的行为才会开始不断地改变。
来 13:13> 就了祂去,好!我去──怎么去法?
13:13 犹太基督徒被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同胞讥笑和迫害,希伯来书大部分篇幅都教导他们,基督比祭祀礼仪更伟大。现在作者再指出他的论点:“我们有需要到营外去,跟基督一同受苦。”到营外去,就是不洁净的意思,在出埃及的那段日子,在礼仪上不洁净的人要居住在营外,但耶稣为他们的缘故,甘愿在耶路撒冷城门外,忍受耻辱和不洁,这时犹太基督徒亦应该公开宣告,忠于基督,胜过其他一切,立志不论将来要受什么苦,都要跟随祂,从昔日的传统、礼仪中抽出身来,转而为主而活。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们完全效忠耶稣基督呢?
来 13:14> 寻求将来的城──我要做的可多了……
13:14 我们现有的东西和所处的世界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不应被世界所吸引,只有与神的关系和事奉才是永远长存的。不要积财宝在地上,应当把财宝积在天上(参太 6:19-21 )。
来 13:15-16> 当献什么祭才最恰当呢?
13:15-16 当时的犹太基督徒因对弥赛亚的见证,认耶稣就是犹太民族等候多时的弥赛亚,而不能跟其他犹太人一同敬拜。其实,他们应将赞美和事奉当为献祭,这是可以随时随地献的祭(参何 14:2 )。今天的赞美祭,也包括感谢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将这福音传给别人。纵然其他人未必会留意我们的善行,但要知道,神特别悦纳对别人的恩慈和分享。
来 13:17> 顺服,很难的功课啊,你,完成了多少?
13:17 教会领袖的责任就是帮助信徒在基督里迈向成熟,而信徒的合作,则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你的表现是否可以帮你教会的领袖满心欢喜地向神交代呢?
来 13:18-19> 祷告可不只是一串言语而已……
13:18-19 作者非常重视祷告的需要。基督徒领袖特别容易被别人批评,在成功时骄傲,在失败时沮丧;撒但也常常破坏他们为神所做的工,他们实在很需要我们的代祷!你会经常为谁祷告呢?
来 13:21> 在各样事上成全神的旨意──各样?!
13:21 这节经文带出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两个重要的结果:祂在我们的内心动工,使我们成为合乎祂旨意的人;装备我们去做神喜悦的事。让神先改变你的内心,然后使用你去帮助其他人。
来 13:23> 13:23 圣经没有关于提摩太下监的记载,但在这里却知道他已经获释了(参提前 2 章人物介绍)。
来 13:24-25> 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你可领会作者的心?
13:24-25 作者呼吁基督徒迈向成熟,虽然这封信是写给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的,却对当今任何年龄或背景的基督徒都适用。在基督里成熟,就是让基督成为我们信仰的开始和目标。要迈向成熟,我们必须以基督为生命的中心,不倚赖宗教礼仪,也不在罪恶中堕落,更不信靠自己,不让任何事物使我们与基督分隔,因为基督满有能力,超越一切。 ──《灵修版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基督徒生活的品质(十三 1 ~ 16 )
作者在结束这书信前,吩咐我们许多应当履行的本分──个人的、社会的、宗教的,这些本分表彰了基督徒生活应有的品质:
.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1 ~ 3 ):倘若爱心不是实践的,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何处有真爱,何处就有记念那些缺乏的人( 2 ),这不只是在言语上的,乃是在行动上的。就在今日学习以行动去爱你的基督徒朋友、办公室的同事、工厂里的工友、医院中的病人、课室中的师长与同学,也爱那正在受苦害的人(如难民、伤残人士、孤寡、弱智者等)吧。
.要具有贞德的品行( 4 ~ 6 ):对婚姻的忠诚是安全的保障,一切婚外的性行为都是缺德的行动,且破坏美满婚姻的神圣理想。人也要在钱财上有妥善廉洁的美德,不可贪得无厌,以致受钱财牵制,乃要养成知足常乐的品质。
.要记念已过世的传道人( 7 ~ 14 ):要记念那些已过世但真心一意为主的传道人,“效法他们的信心”。特别学习他们对基督( 8 )、对真理( 9 )、十字架( 10 ~ 11 )以及世界( 12 ~ 14 )的态度。但那些最好的属灵领袖,至终亦要离开我们,只有至大的传道人基督,是永远长存的( 8 )。
.要常张开颂赞的嘴唇( 15 ),歌唱赞美神的大恩。
.要行善,乐意在钱财上捐输( 16 ),不可吝啬。
祈祷 求主将这些话刻在我心中,使我在生活上实践这些美丽的品质。
结束前的嘱咐(十三 17 ~ 25 )
“总括而论”,作者还有许多话要说,虽然他已写了这许多,但仍觉得只是“略略”写了!( 22 )不过他一定要作结;在结束前,他再三嘱咐读者几样责任,并为他们祷告:
.敬重神的仆人( 17 ~ 19 )
作者在第 7 节中劝勉我们要记念那些已过世的传道人,现在他要信徒特别敬重现时仍忠于职守的主的仆人。敬重的具体表现是:在物质上供给他们,要有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使他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专心一意传达神真理的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真理上顺服他们的教导和劝告,要在私祷中为他们祷告,使他们能胜过自己的软弱,以致“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这样,讲道才有能力!
.祷告与祝福( 20 ~ 25 )
作者最后要为读者祷告,请注意其中的呼吁( 20 ),和那广博的要求( 21 上),以及那结束的颂词( 21 下)。有圣经学者说,这一个祷告几乎包括了全部书信的纲要:
1. 生命最高的目的──“遵行神旨”。
2. 生命最大的需要──“在各样善事上得到成全”。
3. 生命最完美的表白──“心里行祂喜悦的事”。
4. 生命最荣耀的证实──“赐平安的神”。
5. 生命最广泛的保障──“主耶稣由死里复活”。
6. 生命最简单的秘诀一一“藉耶稣基督”。
7. 生命最完美的实现──“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第 22 ~ 25 节乃是本书信的结论。 ──《新旧约辅读》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1-19 信徒该作的事
1-3
信徒应当彼此相爱,尤其是对外来的客人及受苦的肢体。
3 “遭苦害”:原指““受虐待”。
信徒既有血肉之躯,便要顾念那些受苦的人,好像自己也遭受同样的苦难。
4 婚姻是圣洁的,人不应破坏它。
“苟合”:指一般的淫乱;
“行淫”:原作“奸淫”。
5-6 信徒不应贪婪,而是要知足,因为有神的应许( 5 ),可以放胆无虑( 6, 引自诗 118:6 )。信徒应将那些曾经带领他们的属灵长者,当作信心的榜样。
7 “为人的结局”:可作“一生的成果”(新译本)。
8 基督永不改变,是我们最稳固的倚靠。
9-16
信徒应当坚守基督纯正的道理,不要被错误的教训引入歧途。
9 这些错谬的教训是“怪异”的,即外来的或陌生的。它们教训人要靠饮食的条例来讨神喜悦,并藉此成圣。
“专心”:原作“遵行”。
10-11
赎罪日所献祭牲的身体原与饮食无关,不是用来吃的,而是弃在营外焚烧。
10 “不可”:原作“没有权利”。
12 赎罪日的条例其实是预表基督的救赎:祂在城门外受害,流血替人赎罪。
13-14 基督既被人拒绝于门外,信徒也要步出犹太教之外(“出到营外”),担当同样的凌辱,因他们所投靠的,不再是这暂时的城,及它所代表的条例,而是在基督里永恒的盼望。
15-16 基督的死既然取代了往日的祭礼,今日神要求信徒献上的祭物,乃是颂赞、行善及捐输。
“捐输”:原作“团契相交”,在这里是指物质上的分享。
17 信徒应当顺服属灵上的领袖,因他们要在神面前对信徒的灵性负责(“交帐”)。
“交的时候”:原文是“作这事”。将来“交帐”时的喜乐,参腓 2:16; 帖前 2:19-20 。
18-19 是要求读者代祷的呼吁
20-25 祝福与问安
20 神叫基督复活,是神悦纳祂流血赎罪的明证。
21 “成全”;原作“使之完备”。
22 原意是:“弟兄们,我劝你们内心接受我这劝勉的话,因为我只是简略的写给你们”(参新译本)。
23 “释放”:可作“被遣出”。
24 “从义大利来”:也可译为“处于义大利”。
思想问题
1.试找出本书对主耶稣不同的称呼和描写。
那些是你首次接触或很少想及的?
这些名称对你个人有什么意义?
2.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的教义,与实际的劝勉和警告交替出现。
这现象对你有何提示?
3.本书作者为何不满意收信人的属灵情况?
根据作者的标准,现今的信徒(包括你在内)合格吗?
本书提供那些途径让人改进?
4.本书往往将新、旧两约作一比较。
论到圣所、祭司制度、祭物这几方面,旧约有何不完全之处?
新约又如何超越旧约?
你曾否为自己处于新约时代而感恩?
5.有些天主教徒认为:教会每一次举行弥撒(圣餐)的时候,主耶稣便再次成为祭物,再次为信众受死,以此在父神面前为信徒得恩宠。
这看法与希伯来书的教训是否相符?
6.一些异端派别与某些宗教认为:继耶稣之后,神还藉别的先知启示其他真理、完成神救赎人的计划。
这看法与希伯来书的教训有否冲突?
7.本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信心之旅”。
有谁是这旅程的“过来人”?
这信心有何特质?
你从这书中学到那些信心的功课?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基督徒生活的记号(十三 1-6 )
希伯来书作者现在要准备结束这封信。他转向读者提示有关生活的实际事情,于是胪列出基督徒生活的五项重要质素。
(一) 互相友爱 。初期教会的环境有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其中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就是他们过份认真实践宗教信仰,于是引起反效果来,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他们处于内紧外迫终日惊惶的生活当中,时刻存 两种顾忌:一是排除异端邪说,他们要高举纯洁的信仰,自然要扫除异己的信仰和指责叛道离经的人。二是对软弱的弟兄们,在信仰上跌倒的信徒,责备过严,而失去爱心和同情。他们生活在一个仇恨敌视的世界,为保持坚贞的信仰,对临危而不能把持自己信仰的人,作出严厉的责备,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是保持纯洁的信仰是一回事;但矫枉过正而致吹毛求疵,严词苛责,而致失去友爱又是另一回事。其实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将两者合并为一。在信仰上要发出热心,对背道的人应以爱心去关心和诱导。
(二) 慷慨接待 。在古代的社会里,人们非常好客,对陌生人殷勤款待。犹太人有一句话:‘这个世界有六种事物的果子,人吃了之后,在将来的世界,头上会长出角来。’其中一种就是:‘款待陌生客旅,探候患病的人。’希腊人最崇敬的太阳神,有一个雅号,称为“陌生人的神”( zeusxenios )。这就是说,诸神的王愿意保护在路上的客旅。靡法特曾说,在古代的宗教中,殷勤款待客人是它们主要信条之一。
当时的旅店是很肮脏的,租金亦很昂贵,而且声誉又不好。希腊人从来不喜欢以金钱换取款待;他们认为旅店房租的交易是不公平和违反自然的。在青蛙(作者是阿里斯多芬尼 Aristophanes )一书中,描写两个人讨论想找一间旅店时,其中一个说:‘你知道那一间旅店的跳蚤比较少呢?’柏拉图在法律一书中又说过旅店主人抓住客人,尽其敲诈之能事。犹太人历史家约瑟夫郑重的指出:‘喇合当时款待约书亚的探子,她是一个妓女,在耶利哥城开了一间旅店。’当提阿法斯多( Theophrastus )描写粗心大意的人时,常将他们的性格此拟一位旅店或妓院的主人;他把两种职业并排在一起。
在古代还有一种相当奇异的制度,称之为‘客人的友谊’,它就是在长年岁月中,经常把自己的家庭安排一个地方留给亲友住。他们可能是多年未曾见过面,但在需要时,随时留室地方让亲友住宿。在昔日基督徒的圈子里,这种制度显得极为需要。奴隶们根本没有归宿的地方,周游的传道人和先知时常要在旅途奔波,基督徒本身在业务上也时常四出奔跑。由于房租贵,道德声誉差,他们都不想住在公众的客店的。还有不少基督徒担当个人传道的工作或是孤军作战的。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解释款待客人,好比接待了天使一般。作者可能意会到这是指天使临到亚伯拉罕和撒拉宣告他们生子(创十八 1 ),和天使临到玛挪亚宣告他将获得一个儿子(士十三 3 )两件事而说的。
(三) 同情受困的人 。这是初期教会实行爱心生活的最佳表现。许多时候,基督徒被拘禁在狱中或受惨烈的酷刑。他们可能因信仰或钱债而受困。当时的信徒大多数是贫苦大众;可能有时被强盗捉拿俘掳。在此危机当中,教会的信徒就亦须同舟共济了。
特土良在护道学( Apology )中指出:‘倘有人纯粹因为上帝的教会而被放逐到 穴,荒岛,或禁铜在狱中,这个人就是宣教诞生的婴孩了。’有一位异教徒雄辩家阿里斯底德曾描述过昔日的基督徒:‘当他们偶尔听闻当中的一位信徒,为基督的缘故系狱或在受任何困苦,他们全体总动员加以救助。若果需要赎金的话,他们就尽力集资,务求使他恢复自由。’当俄利根幼小的时候,‘他经常陪伴狱中的殉道圣徒,直至行刑为止,并且在行刑时还一直勇敢地陪伴他们到刑台去。’
有时基督徒被判在 穴中服刑,这种情形像被放逐到西伯利亚一般。在‘使徒组织约章’(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里有一段文字记载:‘若有基督徒被那不圣洁的人定罪,或为基督的缘故而送到 穴去,不要疏忽他的需要,你们要用血汗劳力赚得来的去救济他们,作为一个基督精兵的酬报。’许多时候,基督徒要走到荒芜之地供给同道们的一切需要。在芬劳( Phaeno )的 穴,就有一间基督徒建立的小礼拜堂。
有些时候,基督徒需要尽力捐输,把信徒从强盗的手中赎回来。‘你们要把从诚实劳力得来的钱筹集起来,把那些圣徒赎回来,他们有些是奴隶,被掳的,系在狱中的,被 暴 君定罪的。’(使徒约章)富努米底亚( Numidian 在北非洲,编者注)的强盗捉拿了他们的基督徒朋友时,在迦太基( Carthage )的教会立即筹款约一千英镑当作赎金,还保证赎金若不足够时,将来再可补给。还有实例指出当时有些信徒甘愿被卖作奴隶,而把卖得的金钱送给教会,作为救同道们脱险的赎金。
他们甚至贿赂狱卒而 身在狱中救济帮助他们的同道。到后来第四世纪初时他们不择手段的行为,迫使罗马皇帝理吉纽( Licinius )从新立例:‘不准任何人携带食物进入狱中,向坐监的犯人表示恩恤。’并且再加重一句,‘凡不听从而违犯者,必须受与系在狱中的犯人,同样的处分。’
这些例子全部都是从哈那克( Harnack )所着的基督教的扩展一书中引述出来。所录的只是其中资料的一部份而已,由此可见,在初期教会中,人若因信仰而受困苦时,必不会被同道们遗忘,或疏忽照顾的。
(四) 要有贞洁的生活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这句话可能是纠正当时两种极端的观念:(甲)禁欲主义者则鄙视婚姻,有些甚至废去自己的生育机能而达到这个目的,医如俄利根就是一个好例子了。有一位拜邪神的医生,名叫加兰( Galen ),他发觉‘有些基督徒男女,一生都不愿过 居的生活的。’希伯来书作者则反对这些禁欲的思想,认为婚姻应受尊重而不应鄙视。(乙)有些人很容易回复以前的旧习惯,过 不道德的生活。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字 ── ‘淫乱的生活’和‘不道德的行为’ ── 藉以警告他们。基督徒带来新的道德观念建立一个贞洁的新理想。甚至拜邪教的人,如加兰也得承认:‘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自制谨守,追求高超的道德水准,他们的德行不下于当世的真正哲学家。’当俾斯尼亚( Bithynia 在小亚细亚西北)的总督毕利( Pliny )调查基督徒的生活后,做了一份报告书给当时的罗马皇帝图拉真( Trajan ),他承认初时的企图是要找出他们所犯的任何过错,藉以控告他们,但后来发现他们在主日的聚会申,‘各自起誓,不做任何为非作歹的事,不偷,不抢,不犯奸淫,不说谎话,和履行落订金的诺言。’早期信徒能真确的过 非常贞洁的生活,甚至存心批评他们和敌视他们的人都不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出任何过失。
(五) 有知足的生活 。基督徒必须不贪爱钱财。人应该对目前自己所有的,常存满足的心,既然基督徒已得 上帝与他永恒同在的经验,又何需贪恋物质金钱呢!希伯来书作者再引述两节旧约经文:约书亚记一章五节和诗篇百十八篇六节启示属上帝的人,再不需要添置任何外在的事物,因为他常与上帝同在,并且常得上帝的恩宠。人就算再积聚任何事物,也是多余的了。
众多的领袖和唯一的领袖(十三 7-8 )
这段经文内蕴的含义是描写一个众人的真正领袖。
(一)一个真正的教会领袖要传讲基督,并把人带到基督面前。魏德海牧师( Leslie
Weatherhead )在某地方讲过关于一位青年学生,准备要献身作传道的故事。人问这位青年在什么时候决志,这位青年回答,是在学校的礼拜堂听了一个牧师讲道之后,才做出这个决定的。再问他是那一位牧师呢,他说已经记不清楚那位讲道牧师的姓名了,但他确知这位传道人已把基督展示给他看。真的,讲道的责任是要把基督展示给人,而不是彰显自己啊。
(二)一个真正的教会领袖是生活在信仰中,而且能够把基督带到人的面前。有人曾给“圣人”作出一个定义 ── ‘基督在他里面再活 ’。讲道人的真正责任,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来,它比“讲出基督”的信息还重要得多。人通常看别人的行为,此听人的说话,所得的印象更加深刻的。
(三)一个真正的领袖在必要时,肯忠诚牺牲自己。他若果能够活出基督的样式,就当准备展示给人看,他亦能像基督一般为人受苦而至死。耶稣爱人爱到底,决不为自己保留任何事物;因此一个真正的领袖,既能如此的爱耶稣,也当爱到底。他的忠诚绝不半途而废的。
(四)所以一个真正的领袖遗留下来两件东西给后人 ── ‘见证的例子’和‘鼓舞人的灵感’。罗马有一位着名的雄辩家奎恩提连( Quintilion )说过;‘能够知道旧时做过的例证,并且能够在心里反覆揣摩思索,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彼古罗( Epicurus )时刻劝导他的信徒必须谨记古时圣贤的美德。
我们这个世界和整个教会在每一世代都需要这样真正的领袖。
希伯来书作者随即转移到另一重要的思想当中。地上的领袖始终要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扮演完自己的角色之后,人生舞台的布幕就会垂下。但是耶稣基督却是昨日,今日和永远都是保持一样的。她的卓越成就是永恒不变的,祂的领袖地位也是永远长存的。能够做一个地上的真正领袖的秘密,就是必须让耶稣基督带领而行。那曾在加利利湖旁边行走过的耶稣,充满消灭一切罪恶的大能,并且能爱一切的罪人;祂拣选了十二个人和祂在一起,并差他们出外工作,现在同样呼召寻找人们担当这个重大的任务,把人带到祂的面前,又能把祂带进人 去。祂就是众人唯一的领袖了。
错误的和正确的献祭(十三 9-16 )
这段经文的背后真正惹义,可以说是没有人会知道的。很显明的就是当时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流传在读者的教会里。希伯来书作者不须把它描写出来;读者们心里是知道的,因为他们当中有人跟从了这个错误的思想,而至全体教友都陷在危险的境地里,但到底所指的错误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只能够猜度而不可以确定出来。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基本事实查看一下。希伯来书作者深信,能进入人心中的真正力量,只有从上帝而来的恩典。因此人不能藉 饮食而增长自己的灵性。但当作者写这信时,教会中仍然有人强硬坚持关于律法对饮食的重要性。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下列的几种可能性:
(一)犹太人有关饮食的律法是有很严格的硬性规定,它的详细内容可以从利未记第十一章中找出来。他们相信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始能取悦上帝。所以在读者的教会里,可能仍存 这种思想,宁舍弃基督徒的自由,而甘愿负上犹太教饮食律法的轭。他们以为这样做,可以增长自己的灵性生命。
(二)有些希腊人对食物持有肯定性的意见。许久之前,毕他哥拉( Pythagoras )相信人生轮回说,所以人的灵魂可以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直至功德满盈而达致释放的境界。这个释放可以藉 祷告,默想,纪律和苦行而达成它的目的;所以毕他哥拉的信徒接受吃斋的习惯。还有希腊的灵智派( Gnostics )相信物质全是败坏的。因此人必须集中注意力在灵性的发展,因为灵性是全善的。身体既然是败坏的负累物,人必须用戏厉的纪律去征服它。他们主张只吃少量食物,不吃任何肉食。同时有些希腊人都持 一种偏见,以为吃和不吃某种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灵性生命的增长,和解放他们的灵魂的。
(三)以上所列举的情形似乎不是作者想提出的问题。作者提及关于吃喝的事必定和耶稣的身体相关的。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想当然会追溯那赎罪日的规则。根据这些定例,公牛的身体为赎大祭司的罪而献上的,公羊的身体是为赎众子民的罪而献上的。这些祭物必须在营外完全烧尽的(利十六 27 )。这些都是赎罪的献祭,人决不可以吃祭物的肉。希伯来书作者所见到的耶稣,就是一个完全的献祭。因为耶稣同样是在耶路撒冷的城外牺牲的,犹如牛羊在营外牺牲作祭,两者的意义都是相同的 ── 为罪而献祭,耶稣既然为人作了赎罪祭,因此祂的身体就被视为“赎罪日”所献上的祭物一样,没有人能吃祂的肉了。
我们从这里找到一个线索。当时教会里有一小撮人认为在圣餐或在公众的餐筵当中,吃了祝圣的食物后,就说自己吃了基督的身体。他们的主张是根据这些食物在基督祝圣后,祉的身体自然进入这些食物作解释的。其实这种说法与希腊人的宗教神学观点是一致的。当一个拜希腊神的人献祭时,他取回一些献上的肉。通常他在庙内和朋友们一同分享这些祭物;同时又相信他们的神已混在这些食物里面,随 食物一同吃进自己的体内。这个思想可能从希腊的祭神习俗而传流到基督教的生活里;所以他们相信真的吃了基督的身体了。
希伯来书作者非常认真的要澄清这件事。他深信基督不是藉 食物而进入人的身体,而唯一的方法是藉 恩典。因此作者所强调的是反驳他们对圣餐礼的错误偏激思想。但我们亦知道,作者从未在这信中提过圣餐礼;圣餐礼这个问题并不列入他写这书信的范围之内,但在早期教会里,他们对圣餐礼已孕育出这种机械化的解释,而不晓得这圣礼本身不能发生任何作用。圣餐礼的原本功能就是一个工具,让上帝的恩典和人的信心,互相沟通而已。所以圣餐礼的食物本身并不重要;人的信心和上帝的恩典才是重要的。
经过这个怪异的辩论之后,希伯来书作者立即体验到基督的牺牲带来给我们的意义。基督是在城门外被钉十字架。祂是被人放逐在外边与强盗并列。这就是作者所见的景像。同样我们必须要与这个世界的生活隔离,愿意与基督一同忍受人的谴责。那种隔离和耻辱的痛苦可能临到基督徒的身上,如同昔日临到救赎主身上一般。
希伯来书再进一言,倘若基督徒不能再多一次献上基督的身体作祭物,那么他可以献上什么呢?作者于是提出三个意见。
(一)他可以献上不断的赞美和感谢给上帝。在古代的信仰中,人们相信献感谢祭比献赎罪祭更有意义,更能得到上帝的悦纳。因为献上赎罪祭,人希望从上帝手里得 一些东西,但献上感谢祭则全无条件可言,这是完全出自感恩的心。而感恩的祭是所有人都可以和应该做得到的。
(二)他可以藉 基督的名,在人面前欢乐而公开的宣讲自己的信仰。这就是献上我们的忠诚了。基督徒可以时刻把自己的生活献上,而不以属基督和事奉基督为耻。
(三)基督徒可以献上友爱待人的善行。这是每一个犹太人所共知的事。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的圣殿倒塌而献祭亦宣告结束。犹太人的拉比于是训示众子民以研究神学,祈祷,认罪,学习律法和行善来代替圣殿的祭祖。拉比撒该在这段苦难的日子当中安慰自己,并且相信‘人若能行善就有献赎罪祭的凭据了。’有一位圣教父曾说过:‘但愿你的心能结出果子来,并且能奉献崇拜上帝,祂是创造之主,你要不断用怜悯献上你的祷告;因为怜悯人就是不流血的献祭,而在上帝面前是被视为圣洁的。’可不是吗?耶稣自己也这样说:‘你们这些事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 40 )。献给上帝的一切献祭中,最好的还是体恤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顺服和祷告(十三 17-19 )
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定下了读者们对现在的教会领袖和那位‘缺席’的领袖应有的职责。
对现在的教会领袖,他们要顺服。不错,教会是一个民主的组织,但并非杂乱无章的民主;所以必须对那选举出来指导他们的领袖效忠顺服。这顺服不是满足人的领袖欲,让他肆意妄为和建立自己的领袖地位。这种顺服是协助作教会领袖的人谨慎从事服务,牧养教友的灵魂,不要失落任何一个。教会领袖们最堪告慰的事,就是能够用基督徒的方法,把教友们建立起来,如同约翰说:‘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没有此这个更大的。’(约翰 书 4 节)。任何基督教团体的领袖若见到自己带领的教友,日渐与上帝远离时,真会使他痛心欲绝的。
对那“缺席”的领袖,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恒切的祷告。所以基督徒有责任把我们所亲爱的人藉 祷告,带到上帝的施恩宝座面前。每天也同样在祷告中记念各教会领袖和掌权者的繁重职责。从前英国首相包尔温( Stanley
Baldwin )就任时,朋友们蜂涌趋前,围绕他道贺,他说:‘我不需要你们的祝贺,但我需要你们为我代祷。’
对教会掌权的领袖,我们要尊敬他们。当他们不在位时,亦同样时刻为他们祷告,记念他们。
一段祷文,问安和祝福(十三 20-24 )
在这段伟大的祈福文中,首两节刻画出了上帝与耶稣的真像。
(一)上帝是一位赐平安的上帝。祂能在人的任何恶劣困境当中,把平安赐给人的灵魂。教会团体所产生的分离,多放是因为人把上帝遗忘了而做成的。只要人能恒久谨记 祂常与人同在,那失落的平安自然回复过来的。人的心志时常受到干扰;或者让自己的善恶本性拉扯 而不知何去何从;那时,人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上帝手中,便会得到平安。并且唯有那赐平安的上帝才可以使我们自己获得真正的平安,彼此和平相处和内心充满 平安。
(二)上帝是赐生命的上帝。上帝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过来。只有祂的爱和力量,才能赐人生活有平安,和战胜死亡。耶稣服从上帝的旨意牺牲,同样上帝的旨意叫祂复活。凡是服从上帝旨意的人,最终的灾难决不会临到他的身上;因他甚至能够战胜死亡。
(三)上帝是一位能把祂的旨意展示给人看,而且赐人力量去遵行的上帝。上帝决不会让我们去做自己力量不能做到的事。当上帝差遣我们出去时,祂已替我们装备好一切所需要的东西。
这幅图画同时亦把耶稣从三方面刻画出来。
(一)耶稣是羊 的大牧者。‘耶稣是好牧人’是一幅很宝贵的图画,但很奇怪,保罗从来没有提过这点,而希伯来书只有在这里才提出来。犹太人有一个传说,述及摩西从埃及逃到沙漠的地方替叶忒罗( Jethro )看羊时。有一只羊离 而走,摩西很耐心的在后跟随,直至一条小溪旁才停下来,这只羊动口不停的喝 溪水。摩西走近它,并轻轻把它放在肩膊上,很温柔的说:‘原来你因口渴而离 吗?’他没有为自己奔跑的辛苦而埋怨。摩西慢慢的走 ,把它带回家去。当上帝看见这样的情景,便说:‘摩西对一只逃跑的羊尚且怜悯备至,他就是我为我的子民要找的领袖了。’一个牧羊人时刻准备为羊舍命;忍受它们随时带来的麻烦,永不止息的爱它们。这些就是耶稣为我们所作的事了。
(二)耶稣设立了新约,并且使上帝与人建立新的关系。祂把我们的惊慌挪开,然后把上帝的大爱启示给我们。
(三)耶稣为我们而死。耶稣为达成启示上帝给人类,和替人类开了一条通路,往上帝那里去,以宝贵的生命作代价。我们现在所享受和上帝的新关系,是用祂的血换取的。
这封信最后以信徒的问安作终结。希伯来书作者带 抱歉的口吻,说他写得太长了。其实他若详细处理这些重要的大题目,根本很难会写得完的。作者所讨论的事情都是关乎永恒真理的信仰。从这点来看,希伯来书委实是一封最短的信了。摩法特说,人可以大声朗诵在半小时内把这本书读毕。
我们没法知道提摩太的名字为什么会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但也有可能,当时提摩太是为耶稣基督的缘故,被监禁在狱中的。
希伯来书最后的一句话便是祝福了。这个祝福的中心意思就是作者在书中经常提到的 ── 基督的恩典把通往上帝的路打开了,所以作者以祷告的愿望,祈求上帝的恩典,时刻降在读者的身上。 ── 《每日研经丛书》
第四篇 耶稣的呼召
每一次当我们在主面前这样记念祂以后,我总是认为不应当再说话;我常常感觉这是很困难的事,既然来到主面前,就只应有安静、俯伏和敬拜。但愿以下的话,不至于把我们带到祂的外面去。
“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来三 1 )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十 19-25 )
看见主耶稣的荣耀和超越而献上敬拜
我们这次在每一天的早晨,都一同交通到“惟独见耶稣”。巴不得神已经怜悯了我们,在我们的经历中,确实的看见了主耶稣。我们看见祂的身分是何等尊贵。祂是神的儿子,是那创造万有的,也是万有的继承者;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祂是神本体的真像,万有都是靠祂而立的,并且祂舍命流血洗净我们的罪。我们的主也是人的儿子;祂怎样倒空自己,穿上奴仆的形像,既有了人的样子,就存心顺服以致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着祂来作人,且作了我们的代替,叫我们这一班毫无指望的人,竟然能被称为神的儿子;并且要带领我们进到荣耀里去。
我们的主是何等的尊贵!祂的职分是何等的伟大!惟有祂是神的“那使徒”,完全把神代表出来,我们看见祂就看见了神,我们听见祂就听见了神;并且祂把神差遣祂来的旨意完全成就了,祂在十字架上说“成了”,救赎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祂不但是神的使徒,也是我们的大祭司;祂不但在地上替我们成就了救恩,今天在天上继续的服事我们,祂要拯救我们一直到底。
因此我们看见祂的地位是超越的、是无比的,因着祂的身分和祂的职分,祂得着这样超越的地位。我们实在要向祂俯伏敬拜,把祂放在祂当得的地位上;我们也站在该站的地位上。这就是敬拜。敬拜不是别的意思,敬拜乃是说把祂放在祂当得的地位上,而我们站在该站的地位上。这就是在神面前真正的敬拜。
今天早晨我们愿意谈到第四点,就是“耶稣的呼召”。
不平凡的呼召—天召
我们看见了祂的身分、祂的职分和祂的地位;从身分、职分和地位里就有了一个呼召。呼召不是根据我们,乃是根据那呼召我们的人。因为那呼召我们的乃是神的儿子,乃是人子,是新人类的开始,祂有完全的工作(不但是过去,也是现在,一直到将来),且有无比的地位,所以我们看见祂的呼召必定是荣耀的呼召。圣经告诉我们说:神以圣召召我们,不是照着我们的行为,乃是照着祂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在万古以前,在基督耶稣里为我们预备的(提后一 9 )。
我们所蒙的呼召,或者说:主今天呼召我们,不是根据我们的行为,也不是根据我们的光景,乃是根据神永远的旨意,和祂在基督里所给我们的恩典。所以这呼召必定不是平凡的呼召,不是仅仅让我们得救而已,而是与祂的身分、职分和地位相称,要达到祂自己心满意足的地步。
所以我们这一班蒙恩得救的人,圣经说是“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什么叫作“圣洁的弟兄”?就是说:我们是一班被分别出来的人,从一切的人、事、物里面分别出来,完全归向祂的人。既然我们是这样被分别归神的人,当然我们所领受的那一个呼召,乃是一个天召;所以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说:我们是一同蒙了天召的人。天在呼召我们,我们是被呼召到天上去的人;虽然今天我们还在地上,但是我们是被呼召到天上去的人。
祂也给了我们特别的身分,职分和地位
因着主荣耀的身分,祂也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身分;我们的身分乃是天上的国民。腓立比书第三章告诉我们说:我们的公民权乃是在天上,我们是天上的国民(腓三 20 )。今天在这个地上,无论在那一个国家,我们不过是寄居的人,因为我们的公民权乃是在天上。因着主耶稣尊贵的职分,祂也赐给我们一个至高的职分;我们 都成了 君尊的祭司,都可以有功用起来服事神和祂的旨意。因着祂无比的地位,祂也赐给我们一个不平凡的地位;我们的地位是君王。
亲爱的弟兄姊妺!你不要看轻自己,也不要以为世界上许多人的地位是更可羡慕的,要知道因着主的地位我们也得着一个地位,我们 都是 君王。
我们既有了这样的身分、这样的职分和这样的地位,那当然我们对于耶稣的呼召应当有所响应。主对我们的呼召乃是天召,祂要我们除去一切地上的东西,完全望天而去。当时希伯来的信徒,因为不清楚主的身分、主的职分和主的地位,所以也就不清楚他们自己的身分、职分和地位是什么。因此,他们对于耶稣的呼召也是不清楚。他们因不知道所得着的是一个天召,结果还是被地上的东西所捆绑起来。
本物的真像已经来到,所有的影儿都当过去
虽然犹太教在开始的时候是启示,是神差遣众先知去晓谕他们、是神差遣天使去启示他们、是神叫摩西去领导他们、是神设立亚伦来帮助他们、是神在西乃山把律法赐给他们、是神所定规的祭物和礼物、是神教他们建造会幕,所以你看见那些东西本来都是从神那里来的,但是神把这一切赐给以色列人,乃是一个预表,是将来事的影儿,正如希伯来书所告诉我们的:这一切都是将来事情的影儿。这些影儿要存留到什么时候呢?等到本物的真像来到的时候。这些的影儿就过去了。
现在基督已经来了,那本物的真像已经来到了;祂就是众先知所豫言、所报告的那一位,也是摩西所预表,且等次比亚伦更高的那一位;祂带来恩典、立了新约;祂就是那更美的祭物,因祂一次把自己献上就成了永远赎罪的救赎;那真帐幕也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亲爱的弟兄姊妺!那些的东西存留到复兴的时候,等到那预定的日子( The day of Reservation ),这些都过去了。
但是当时的犹太人,虽然本物的真像已经来到,却抓住那影儿不肯放手。他们弃绝了那真实的,反倒认为影儿是最宝贵的,而轻看那本物的真像。这就是犹太教。所以你要看见,虽然先知是神所差的,但是基督来了先知就过去了;虽然天使是神所用的,但是当神的儿子来到地上的时候,这些天使都要俯伏的敬拜祂;虽然神用摩西在祂的家中尽忠,但是儿子已经来到,今天治理神家的乃是儿子,所以摩西过去了;亚伦过去了,所有的律法过去了,祭物和礼物过去了,连帐幕也过去了;因为这些都是影儿,应当过去。
惟有主耶稣是实际
当人宝贵这些东西,抓住这些东西时,这些的东西就变成了地把他扣住,以致不能答应天召。所以那位最聪明的人—所罗门,说:世上的人都在捕风捉影。人在主耶稣以外的一切追求都是捕风捉影;可惜人人都爱影儿,而弃绝那本物的真像。可叹今天我们也是一样,看重先知而忽略了先知所豫言的那一位;相信天使,而把天使所敬拜那一位主放在一边!昨天我讲完了以后,就有一位弟兄告诉我,他说甚至在今天的美国,也有这种情形,最近在堪萨斯出了大事情,那位被认为是最高先知的人竟出了事情。为什么人会认为他是最高的先知呢?因为天天有天使对他说话。这就难怪他出了事情,因为撒但装着光明的天使来诱惑人。
弟兄姊妺!但愿我们不是在这世上捕风捉影,如果我们这样作,不但这些东西在神的旨意里是应当过去的,去抓这些东西的人也要跟着过去,以致一生在地上都是虚空的虚空。
所以我们必须看见主耶稣,祂是那本物的真像。我们感谢神!为着祂差遣先知来,为着祂把律法给人(律法是训蒙的师傅,要把我们带到基督里面去);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搞错了,而去抓住这些影儿。让这些的影儿过去,因为那是不真实的,是虚空的东西。影儿是虚空的,如果本物来了,实际来了,我们要抓住那实际;那实际就是我们的主耶稣。
宗教(基督教)把人扣在地上
亲爱的弟兄姊妺!因着这个缘故,我们必须看见,神今天所呼召我们的,就是要我们脱离地的一切;即使有从神那里来的事物,如果越过了神定规的旨意,神的心意认定这些都是影儿,虽然那些影儿也很像,但是神定规这些都要过去。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东西过去,强要将其留住,这些就都要变成地上的东西。犹太教已变成地上的东西,今天的基督教也是如此;基督教在那里捕风捉影,结果也成了一个地上的宗教。
你看基督教无不需要一座地上的礼拜堂,好像没有礼拜堂就不能敬拜,在礼拜堂以外也不能礼拜;并且需要有一些规条,好像没有规条就不知道怎样作基督徒;也需要一些居间的阶级,否则就不知道怎样的敬拜事奉神;又需要地上的祝福,否则就认为比世界上的人还苦。所有的基督教今天都成了地上的组织、成了属世的组织,结果把我们扣住在地上,叫我们不能答应那天上的呼召。
天地都要被震动,惟独神的国永远长存
保罗告诉我们说:他看万事如粪土,惟以认识我主耶稣基督为至宝;我们也当如此。让我们脱去这地上的一切,因为神今天不但震动地,祂也震动天;天就是那些所谓属灵的人事物。不但是世界上的那些人事物要被震动,就是在宗教世界里的人事物也都要被震动;凡是能震动的都要震去,叫我们得着那不能震动的国。感谢我们的神!因为祂今天在这里作震动的工作。
弟兄姊妹!我们有没有被震动呢?我们是不是还抓住那些能震动的东西?神要把那不能震动的国赐给我们,为什么我们还抓住那些可以震动的东西呢?让这些东西都过去,我们有主就够了。
信徒当如何过在地上的生活
既然主给了我们这样的身分、这样的职分和这样的地位,我们今天在地上应当怎样的生活?简单的说: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两件事:
一、进入幔内,过幔内的生活
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要进到幔内去,过幔内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在圣所和至圣所之间有一幅幔子,这幅幔子是很厚很重的,把圣所和至圣所隔开,不但人在外院看不见至圣所里的宝座,就是在圣所里也不能看见至圣所里的荣耀。不但世上的人不能看见神,连那些在圣所里事奉的祭司也不能看见神的荣耀,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要带着血和香进到幔子的后面;血是为赎罪,香的烟则是遮盖。因为没有人可以见神,没有人能到神的面前,如果人胆敢到神的面前,必立刻被击杀,所以大祭司进至圣所时是战战兢兢的,人不知道他会不会出来。
感谢神!他带着血与香进去,但是他只能在至圣所待一点点时候,立刻就退出来。所以你看见,希伯来书说出至圣所的路还没有通达以前,人只能过幔外的生活,不能过幔内的生活;人只能远远的敬拜神。祂是那位大而可畏的神,你只能远远的敬拜祂。
但是,今天我们所得着的呼召是神呼召我们,叫我们进到至圣所里面。我们要坦然无惧的进到至圣所里面,为什么?因为幔子已经裂开了;当我们的主在耶路撒冷城外,在各各他山上、在十字架上断气以前,祂大声的喊说:“成了!”这句话一说,在圣殿里面,那幅很重很厚的幔子,就从上到下裂为两半。
1. 不要停留在根基上
那幔子,就是耶稣的身体。当主的身体被擘开的时候,圣殿的幔子就裂开了。现在至圣所的路已经开通,主呼召我们进到至圣所来;你不必再活在外院子里,也不必活在圣所里,你应当活在至圣所里面。外院子里有什么呢?有一座祭坛。换一句话说:神藉此告诉我们:蒙恩得救的人不要一直留在根基上打转。
希伯来的信徒不往前长大,一直留在根基上打转;所以写希伯来书的人说:根基已经打了(如果没有打就应当打,但是根基已经打了),你不可再打根基,应当往前去。今天许多神的儿女,一直围着得救的经历,一直活在仅仅得救的经历里,只知道十字架的宝血。
感谢赞美主!基督钉十字架所流的宝血,担当我们的罪,这是件了不得的事,但是,就着神的荣耀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开始,祂要我们离开道理的开端,进到基督的完全里面。不是说要离开那个根基,乃是说不要一直在根基上绕圈子,像以色列百姓一直在旷野打转一样。许多神的儿女,今天仍活在外院子里,除了知道自己得救以外,就不知道其他;他不知道主还有其他的所是,也不知道主还为他作了什么。
2. 不要整天为圣所的事务忙碌
亲爱的弟兄姊妺!主说:进到至圣所来!不错,你要经过祭坛才能到至圣所,但是不要停留,那里只是通道。有的人像祭司一样,他的生活乃是在圣所的里面;他不但是蒙恩得救了,而且有一点热心,要服事主,所以整天忙忙碌碌的,在那里点灯,摆陈设饼,甚至点香。我们常常听见人说:没有得救的需要得救,但已经得救的人该如何呢?热心服事主!这就是在圣所里过生活。
3. 要进入至圣所与神同在
但是,主乃是呼召我们到天上去,进到至圣所的里面;幔子已经裂开了,我们的主作我们的先锋,祂已经进到幔子里面,在父神的右边,作我们的大祭司;现在祂呼召我们,进到至圣所来。这是你居住的地方;不要住在外院、不要住在圣所,要住在至圣所里面。我们可以在圣所里尽职分,但是不能住在那里,我们可以在外院传福音,但是不能住在那里;我们要住在至圣所里面,要住在幔子里面。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与神同住。
哦!让我今天告诉你:你有一个家,你不是无家的孤儿,神就是你的家、神就是你的居所,你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的荣耀里。感谢赞美神!神是我们的家,我们天天住在家里,天天看见天父的面,我们看见神的荣耀照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我们天天亲近祂、敬拜祂,持定在祂面前听祂的话。神乃是在至圣所的宝座上向以色列人说话。为什么我们听不见神的话?因为没有活在至圣所里面。
亲爱的弟兄姊妺!我们有一个天召,我们天天要住在至圣所里面,在幔子的后面与神亲近、与神相交,在那里听祂的话,在那里敬拜祂。这个是我们的天召。
二、出到营外就耶稣
这个天召还有另外的一面,就是出到营外。在希伯来书第十三章告诉我们:要出到营外去就我们的主,因为我们有一个赎罪祭,它的血洒在祭坛上,但是这个牲畜乃被带到城外去焚烧。照样,我们的主耶稣,祂被带到耶路撒冷的城外,在各各他被钉死了。所以什么是“天召”呢?天召乃是说要出到营外就我们的主。
1. 宗教的世界就是营
这个“营”是指什么说的?对于希伯来的圣徒,这个“营”就是“犹太教”。犹太教像营一样,如果你在营内就得着保护,不在营内,就是被弃绝在外面。可以说在营内的人有交通、在营内的人有供应、在营内的人彼此亲热、在营内的人都说一样的话,想一样的思想,一切都是同一的,因为这是个营阿!你不能在营里面有另外的思想,有另外的话语,否则你就要被赶出营外。
犹太教就是一个营。如果你要留在营里,就要接受犹太教里古人的遗传,否则将被赶出会堂。被赶出会堂在那个时候是了不得的事,因为被排于祭司的关系以外,他不能献祭,以致他活不好,也死不了;所以,那个时候的犹太人最怕被赶出会堂。但是主耶稣是被赶出来的人;祂被赶出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凡跟从主的人,都要出到营外,想要留在营里是不可能的,必须出到营外去就主;虽然那里是羞辱。许多的犹太人,因着怕被赶出会堂,不敢承认主,他们不能答应这个天召。
2. 跟随羔羊的脚踪才能答应天召
今天我们的“营”是什么呢?我们的“营”就是“世界”,就是宗教的世界。什么时候基督教成了一个宗教、成了一个系统、成了一个组织,也就是一个营。唉呀!在营里很舒服,什么供应都有,可以得着饱足,但是你要绝对跟从,要遵守营里的规定,否则,你不出来也要被赶出来;与其被赶出来倒不如自己乖乖的出来。主今天在那里?这是我们的问题。
如果主在营内,你我要等在营内;如果主不在营内,你为什么等在营内呢?如果主在营外,你是拣选营呢还是拣选主?不错!在营内有人的荣耀,在营外却有羞辱(主的羞辱),但我们应当出到营外,领受基督的羞辱。主在那里,我们就在那里;羔羊在那里,我们跟从羔羊的脚踪,这样我们才能答应那个天召。
答应天召的人要发生三件事:信、望、爱
感谢赞美神!祂给了我们何等高的身分、何等大的职分、何等超越的地位!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我们要起来,答应祂的呼召。当我们答应这呼召后,在生活上要发生三件事,这个就是希伯来书第十章第十九节以下对我们说的话。因为看见耶稣,并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光叫我们揣摩揣摩,乃是要在我们身上发生实际的功效,以证明我们真是答应了这个呼召,所以圣经这样的告诉我们。
希伯来书第十章第二十二节:“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这是第一件事。一个答应天召的人,从今以后,是天天过信心的生活;他凭着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第二,“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十 23 )一个答应天召的人是天天过盼望的生活,因为神是信实的。第三,“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十 24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十 25 )一个答应天召的人,是天天过爱的生活。所以你看见,如今长存的有三件东西,就是信、望、与爱。第十一章讲“信”;第十二章讲“盼望”;第十三章讲“爱”。
一、过信心的生活
1. 凭信看见那不能看见的神
蒙了天召的人,过的乃是信心生活。许多时候我们不清楚,以为只有那一班所谓全时间事奉主的人,才是过信心生活(我最不赞成“全时间”这三个字,因为我们都是全时间,但是姑且这样说。并非只有他们才是凭信心过生活,我们不是。好像信心是一回事,神是另外一回事;那么我们这一班不是全时间事奉的人,就不凭信心过生活,而是靠双手、靠头脑,不靠神来过生活。你们想这道理通不通呢?所以我很不赞成这种说法)。我们每一个信主的人,蒙天召的人,都是过信心的生活。
我不是说:“靠信心而活”,而是说:“过信心的生活”,因为信心的本身,不是我们倚靠的东西,信心的锚是抛在那可信的神身上。我们怎样能活在神面前?乃是用充足的信心来活在神面前。因为人都是凭眼见、凭感觉而生活的,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东西乃是我们生活的凭藉,但是一说到属灵的事情、说到神的事情,就感觉非常渺茫、不可捉摸,好像不能靠着祂。然而,我们需要过信心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过信心的生活,不凭眼见、不凭感觉,只用信心来看见那位不能看见的主。
2. 信心使所盼望的成为事实
摩西轻看埃及的丰富,而看重基督的羞辱,为什么?因为他看见了那不能看见的主。谁能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呢?肉体的眼睛永远看不见,但是信心的眼睛看见了。我们今天相信神,我们信心的眼睛已经看见了祂、我们信心的耳朵已经听见了祂;我们知道物质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惟有那看不见的,乃是永远的。我们在信心里看见了,我们相信神是永远的,我们相信祂要赏赐一切寻求祂的人,我们相信祂是我们的一切,有祂够了。
第十一章一开头就给我们看见:“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达秘译本说:“信是把所望的事情实化出来。”我们所盼望的,乃是实在的东西,也是永远的东西;虽然肉体的眼睛看不见,但是神和一切属于神的都是实际。然而怎么能把祂实化,把祂变成里面的经历呢?神住在天上,你怎么能把祂实化变成住在我们里面的神?信心就是这个工具。
当我们相信的时候,神就变成最可亲近的。什么都是假的,只有神是真的;因着相信的缘故,神所给我们一切的应许,在基督里都是是的,都是阿们。虽然主在十字架上流血,是两千年前的事,但是因着我们信的缘故,这血今天洗净我们的天良;虽然主在两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死了,我们因着信的缘故能与祂一同死、一同埋葬、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
亲爱的弟兄姊妺!古人因着信,作了许多的事,遵行了神的旨意,得着神的证据;今天神呼召我们,叫我们过信心的生活。
二、过盼望的生活
1. 为要得着主
第二,要我们过盼望的生活。如果我们这班信主的人,只在今世能得着一点,而来世、永世就没有了,那我们比世界上的人更可怜。世界上的人可以享受罪恶中的快乐,我们不能,我们犯了罪不快乐;既不快乐,又何必去犯罪!所以你看见,一个基督徒如果没有盼望,要比世界上的人更可怜。但是感谢神!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哦!亲爱的弟兄姊妹!希伯来书第十二章告诉我们:过去那一班圣徒像云彩一样围绕着我们。而我们呢?我们今天在那里赛跑,每一个得救的人,从你得救的那一天开始,神就把你放在一个跑道上,祂要你跑完这路程;那么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我们的主;必须得着我们的主。古时希腊人,为要得着一个花冠,他们肯受许多的训练,弃绝许多合法及不合法的东西。花冠得着了,但花朵不久就谢了。今天我们在这个跑道上,我们要得着的乃是那永远的冠冕;不止于此,我们是要得着那给我们冠冕的主。
2. 丢弃一切重担,向着标竿直跑
因着这个缘故,我们要放下一切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且要丢弃那些重担(不一定是罪,但是是重量),仰望那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不要看东看西、不要看人、不要看背后,也不要看自己;只看耶稣。这样你就勇往直前,向着标竿直跑。
3. 天天变化,荣上加荣
不错!在这个跑道上有许多障碍。这是一个有障碍的赛跑。神用这些的苦难来训练我们,叫我们从孩子渐渐长大,叫我们天天变化,荣上加荣,像那荣耀的主。这是圣灵所作的工。哦!当荣耀充满在里面的时候,我们就要进到荣耀里去。这是我们的盼望。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是一群大有盼望的人;这个世界快要过去,但是我们得着了一个不能震动的国,我们更要敬虔的事奉我们的主。
三、过爱心的生活
1. 全心爱主
第三,一个答应天召的人,我们要过爱心的生活。亲爱的弟兄姊妹!什么是我们的天召呢?在天上除你以外,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所爱慕的,主要我们都过这种爱的生活,尽心、尽性、尽力、尽意来爱主你的神。什么比神更可爱呢?不是我们爱祂;乃是祂爱我们,用祂的爱激励我们,叫我们不失去当初的爱。不要让地上的人事物,霸占我们的心,这些都要看如粪土;让我们以认识主基督为至宝,让我们全心爱祂。
2. 弟兄彼此相爱
如果我们爱祂就必爱弟兄,我们就彼此相爱。亲爱的弟兄姊妹!教会是神的家,不是一个法庭;教会是神的家,不是一个辩论会;教会是神的家,家的空气是爱,没有爱就没有家。所以主说:你们要彼此相爱;我这样爱你们,你们也要彼此相爱。主为我们舍己,我们要为弟兄舍命;我们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为什么我们要聚会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聚会呢?因为你一个人没有人激发你,爱是需要流通的,所以我们需要聚会,大家彼此勉励,准备我们的心,来迎接我们的主。主来的日子近了,还有一点点的时候,那要来的就来,义人必定因信得生。让我们不要作退后的人,让我们作催促祂回来的人。
愿从此,惟独见耶稣
末了的话:惟独见耶稣。巴不得我们这次回去,我们只看见主耶稣;你如果只看见主耶稣,圣灵就能将你变化,把你模成神儿子的形像。那一位神的独生子,成了长子,祂要率领许多儿子进到荣耀里面去。愿神恩待我们!
祷告:我们的主、我们的神!我们在你面前还有什么话可说!你这样的爱我们,竟然为我们来到地上,出了最大的代价,甚至你自己的宝血、你自己的身体,都为我们舍了!哦!你救赎了我们。你今天在至高神的右边,不住的替我们祷告;你还在那里服事我们。我们的主阿!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我们是属于你的,我们不愿意出去,我们永远作你爱的俘掳,一生要服事你。
我们的主阿!求你怜悯我们,叫我们这次回去的时候,不再看见先知、不再看见天使、不再看见摩西、不再看见亚伦、不再看见祭物、不再看见律法、不再看见帐幕,从此我们只看见你。主阿!你是至宝,充满我们的眼睛,充满我们的心!奉主耶稣的名。阿们!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六届美加西岸追求聚会所释放的信息
── 江守道《惟独见耶稣》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四.爱心的本分( 13:1-17 )
着者在本章中,讲论爱心的一般本份,作为本书的最后教训。在前面的十二章中,着者既已从各方面使信徒看见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何等完备,我们投靠这样一位完全圣洁而慈悲的基督,有何等确实的盼望和福气。在此着者更提出信徒爱心生活上各方面应尽之本份,以要求信徒在实际的生活方面荣耀基督,使祂的救恩更受人的尊崇,基督的教会更坚固,有能力。本段分五点研究:
1.应实行的爱心( 13:1-3 )
这几节论信徒在爱心上应尽的本份,有三方面,却同有一个性质,就是都是一种实行出来,表现在别人身上的爱心。爱是必然对所爱的对象有所贡献,愿意为所爱的人有所牺牲,使对方得益处的,否则就不是真爱了。这三方面的爱心本份就是:
A.对弟兄的爱( 13:1 )
1 信徒彼此相爱乃是主所给的命令(约 13:34,35 ),又是众位使徒的主要教训(罗 12:10;13:1-8; 帖前 4:9; 彼前 1:22;2:18;3:8; 彼后 1:7-8; 约一 3:10,11;4:7,20,21 )。因为教会乃是蒙爱的团体,又是相爱的团体,相爱是教会的特点,使世人可以认出我们是属基督的人;所以着者在此开头一句就说 “你们务要 …… ” ,无论怎样, “务要” 相爱,相爱乃是教会的第一要务,是在任何情形下应当实行的。
“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 “常存” 是本节中最重要的字,弟兄相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常常相爱,继续地相爱;如果只是一时的相爱,这没有什么价值,一切属世的团体也都能这样,信徒必须继续相爱,才算是过相爱的生活。虽然我们还在肉身活着的时候,会有许多属人的软弱,使我们失去继续相爱的心,但信徒务要本着基督的爱互相宽容(弗 4:2 ),以保持继续相爱的心。按原文 “常存” meneto{ 亦可译作 “常住” ,该字与约 2:12 的 “住” 同一个字。我们不但要常存相爱的心,也要常住在爱的生活中,即常常将相爱的心,实现于生活中;因为真正的爱,虽然必须有真实存心,但并非只是一种存心而已,也必然表现在对待弟兄的行事中。
“弟兄相爱” 原文 philadelphia 是 “弟兄的爱” 的意思。
这里告诉我们要怎样地相爱,不是以普通世人的爱相爱,乃是以 “弟兄的爱” 相爱,是因为认识了基督的爱而有的爱心(参约一 3:19;4:7,10 )。这种爱并不受地上国家、种族、阶级、财富的限制,所有在基督里为弟兄的,都是我们所应当同样相爱的。这样的爱使教会的合一不受地上国家、种族、阶级种种界限的影响而有所阻隔,使信徒在爱的联合中与世界分别出来。
B.对客旅的爱( 13:2 )
2 当时交通不便,旅行布道的人有许多困难,而当时的信徒又常因信主的缘故,家业被人抢尽,遭受各种打击而出外,暂避敌人的逼害(来 10:34; 徒 8:1 ),所以接待这些为主工作的神仆和为主受苦的弟兄,乃是古时信徒一种很有价值的爱心工作。圣经对于这种爱心的行事也十分重视,主耶稣说: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 (太 10:40,41 )可见 “接待客旅” 如何重要。按本节论如何接待客旅所给我们的教训有二:
1. 要用爱心接待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 ,希伯来信徒原本已有接待客旅的习惯,所以着者在这里不是叫他们应该接待客旅,乃是要他们 “不可忘记接待” 。爱是使人不会忘记的,爱能使人为所爱的人设想得很周到而没有什么遗忘的。因爱心接待客旅就能使我们对所接待的人照顾得周到,使他没有什么缺乏和不便。这句话使我们看见对出门传道的神仆和受逼害的弟兄,不但应当接待,且应当用最大的诚意来接待,不可存勉强、为难、,厌烦、或轻视的心。罗 12:13 说: “客要一味的款待” 。许多信徒接待弟兄只有一时的爱心,以后就渐渐厌烦甚至轻视。但这里所说接待客旅的爱心,乃是上节所说 “常存” 的爱心,是 “一味款待” 的爱心,我们所接待的人可能有某些软弱的地方,但不应成为我们不 “一味” 用爱心接待的理由。
2. 要像接待主一样地接待
“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这句话是引证亚伯拉罕接待天使的事,勉励希伯来信徒,在接待客旅的事上,应当更加乐意去做。按创 18:1-21 的记载,可知亚伯拉罕所接待三位天使中的一位是 “耶和华” ,也就是主。注意:亚伯拉罕接待客旅,并非只接待那些像天使一样的客旅,但他存接待主的态度,用爱心接待应接待的客旅,就在 “不知不觉” 中接待了 “天使” ;我们也不能希望我们所接待的一切客旅都是天使,但我们若存着接待主的态度去接待弟兄或主仆,也就是接待 “天使” 了。
但圣经中对于信徒 “接待客旅” ,并非完全没有范围的。按这里上文论弟兄的爱,下文论为主受苦的人等,可知这里所说的接待客旅,是偏重于在基督里为弟兄的范围而说;至于教会中的假弟兄,或传异教的人,圣经则禁止信徒接待,甚至不可以向他们问安(约二 9-11 )。
C.对受苦者的爱( 13:3 )
3 本节的要旨与林前 12:26 “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的意思相同。信徒应当关心弟兄的痛苦像关心自己一样。一个要向人表同情的人,总要先深觉对方所受的痛苦像是自己受的一样,才会有真正的同情,而能够这样与受苦者同苦的人,必须先有基督的爱充满在心中(林后 11:9;5:14,15 )。
不但因受苦的人是我们的弟兄,是肢体,所以应当记念他;也是因为 “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也会像他们一样遭受苦难,所以应当记念他们。神使我们现在有平安得自由,而允许我们的弟兄受捆绑遭苦害,乃是要我们去同情他们的 “捆绑” ,分担他们的痛苦,使他们在受苦中,获得没有受苦的弟兄的安慰和帮助;这样可能我们将来遭苦害, “被捆绑” 的时候,神也另外保守一些别的弟兄有平安、有自由,使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得着帮助。
2.应保持的清洁( 13:4-6 )
A.婚姻方面的清洁( 13:4 )
4 在这里 “尊重” 的意思包括两方面:
1.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当尊重婚姻为一种神圣的事。许多今世的宗教,都把婚姻看作一件不圣洁的事,甚至有些信徒也存有这种观念。这样的人是不尊重婚姻的。婚姻既是神所创始的,神以为亚当独居在乐园是不好的,所以为他造了一个配偶,使他们结合为夫妻。这样,如果婚姻是不圣洁的,难道是神创始这不圣洁的事?所以这样不尊重婚姻的人,就是不尊重设立婚姻的神。
2.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的意思,就是人人都不可玷污这婚姻。婚姻本身虽然是一件圣洁的事,但如果人没有照着神的旨意在合法的情形下结合,或在结合后没有保持婚姻的神圣,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以外,另外与人发生类似夫妻的行为,就是侵犯了神所设立的神圣的婚姻,就是苟合行淫,不尊重神。
“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虽然圣经以婚姻为圣洁的事,但圣经却视男女不正当的结合是最污秽的事,无论是主耶稣或使徒的教训,论及犯奸淫的罪都是很严厉的。在旧约时代犯奸淫的人,是应当用石头打死的(申 22:22-24 );在使徒的教训中,信徒若犯奸淫则应被教会所革除(林前 5:1-12 )。这都是犯奸淫的人,在人方面所会受到的惩罚。但纵使犯奸淫的人,所犯的罪,没有被人所知道,神也必知道而必会 “审判” 他们的罪,使他们在这样的罪上,受到应受的惩治。
B.钱财方面的清洁( 13:5-6 )
5 “贪爱钱财” 是实行上文所论各种爱心生活的阻拦,无论是对弟兄,对接待客旅,对记念受苦的人,对夫妻的相爱上,都可能因为 “贪爱钱财” 的缘故,无法表现出信徒应有的爱心来。钱财是世界的代表,爱钱财的必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所以要实行相爱,就必须先除去贪财的心,在钱财上保持清洁。在此论信徒能不贪财的法则有三:
1. “存心”不贪爱
钱财本身并不是罪恶,但贪财却是人心中的一种恶欲,所以要在钱财上保持清洁,不落在贪财的罪恶中,必须从心中除去这种恶欲。人在钱财上不洁,总是因为心中先存有贪图的意念,然后不知不觉表现在行为上,甚至表露于言语上。所以我们如果要不落在钱财的迷惑中,必须绝对不容许贪财的意念存在心中。
2. 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
信徒保持自己不贪财的另一法则,就是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若不是这样,不论已经有了多少财富仍会贪财。许多人以为人会贪财是由于贫穷,这等于说,只有穷人才犯贪财的罪,富足的人都是不贪财的,但事实上许多富足的人比穷人更贪财;因为钱财诱惑人是不分贫富的,若不照圣经在这里所说的以自己所有的为足,不论贫富都必同样会贪财。
这句话也解释了知足的意义,就是不羡慕别人所有的如何,也不贪求以后自己的如何,乃是以现在自己所有的为足。
3. 要信赖神的眷顾
“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这句话是着者照申命记 31:6,8; 约书亚记 1:5; 历代志上 28:20 的意思引用来的。说明信徒所以会贪财的原因,是由于不信赖神的应许,而为自己眼前或将来的生活忧虑。魔鬼常常藉为生活的需要筹算,作为引诱信徒陷在贪财的罪中的方法;因为这是最充足的理由,使人认为去寻求更多的钱财并没有什么不对。诚然钱财是信徒生活的需要,但信徒必须谨慎防备,贪财的欲念常常在这种正当的理由下,不知不觉占据了信徒整个的心。所有贪爱钱财的人,最初都只是为生活的必需而寻求财富而已。但当他们到了十分富足的时候,却成了钱财的奴仆,贪爱钱财的心比以前更甚;所以信徒必须有信心信赖神的眷顾,才不致落在贪财的罪中。主耶稣在教训人不要事奉钱财的时候,也是叫人在生活的需用上应当信托天父的看顾(太 6:24-34 )。
1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呢?” 这节经文是照诗篇 27:1;56:4,11;118:6 的意思引用,与上节的用意相同;但上节是告诉我们,神有信实的应许,必会眷顾我们。本节则说明若我们真信赖神的眷顾时,我们就能够像诗人那样,无论处在什么境遇中都能放胆地说: “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当我们只知道神眷顾的应许却未信赖的时候,神的应许只是一种宝贵的应许而已;但当我们完全信赖神所应许的,必会眷顾我们时,神的应许就能在我们身上发生奇妙的功效,像在古时有信心的诗人身上所生的功效那样,使我们满有胆量和能力,胜过贫困的环境和世人所加给我们的难处。
3.应效法的榜样( 13:7-9 )
7 在这里所指传神之道给当时希伯来信徒的人,就是指他们前一辈的传道人,包括初期教会的使徒和领袖们,他们有的当时已经去世,有的或已到别处去,但他们留下的脚踪,都是后辈所应追随的。追随的方法有三:
A.“想念他们”
想念他们所传的真道,他们传道的忠心,他们敬虔的生活,他们祷告的能力,他们真诚的爱心和工作的果效等等。他们既这样为主受苦,才把神的道传给我们,那么我们这些得着他们所传之真道的人,岂可懈怠退后辜负主的恩典?信徒不应常想念自己的苦衷,乃应想念初期教会的众神仆,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人,却能那样忠心圣洁,被神所使用,不怕苦难,我们要追随他们的踪迹,像他们一样忠心前进。
B.效法他们的信心
“想念” 的 “效法” 的准备,既想念他们的行事,就当效法他们的榜样。最应该效法的是他们的信心,因他们一切的好榜样,都是由他们的信心发出来的;他们能那样不为自己的生活需用忧虑,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不惧怕仇敌的陷害,情愿 “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 ” (来 11:36-38 ),都是因为他们坚信神所应许的盼望是确实可靠的缘故。所以我们应效法他们的信心,放下所有为自己的心,专诚爱神。
C.留心看他们的结局
受苦中的信徒不但应看见那些忠心神仆为主所受的苦,更应当留心观察主所给他们的结局;例如勇敢殉道的司提反,虽然被众人恨恶,用石头打死,但他死的时候”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徒 7:55-56 ),显然他已经得着主的赞赏。所以我们留心观察这些人的结局,就知道他们照着他们所坚信的,去为神尽忠所走的路是对的,他们为神的一切劳苦是不徒然的(林前 15:58 ),是我们所应效法的。
8 这节圣经骤然看来,似乎与上节不连贯,其实和上下节的意思都紧密连接。耶稣基督既是永远不改变的,则从前那些神仆所传的耶稣基督是怎样的,现在还是怎样;并且将来仍是那样。从前那些忠心的神仆所得的结局怎样,现今那些效法他们信心的人结局也必怎样,并且将来那些照着这样踪迹去行的人,也必一样;所以,信徒应当在耶稣基督的真道上,信心坚固, “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 。
这句话也是指耶稣基督的一切权柄、能力、同在、恩慈、怜恤、温柔、忍耐 ……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虽然那些引导希伯来信徒的忠心神仆已经去世,或离开了他们,但耶稣基督仍是一样地引领着他们;虽然他们的环境改变了,他们的财产破散了,他们的一切改变了,但耶稣基督仍像从前一样地看顾爱护他们。
2 当时的希伯来信徒,在信仰上也受到一些怪异的教训引诱,这些怪异的教训是和靠饮食有关的。按犹太人在饮食上原本有许多禁戒的规例,这些引诱希伯来信徒的异端,可能是引用旧约有关饮食方面的条例,以劝服他们去靠律法,所以着者提醒他们 “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 ;因为只有主的恩典能救助人。主耶稣也曾说过: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太 15:11 ),食物本身并不能使人更圣洁,也不能污秽人,污秽人的乃是人里面的贪欲。所以, “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反倒可能使灵性和身体两方面都受到害处。
4.应献上的灵祭( 13:10-16 )
A.忍受凌辱的祭( 13:10-14 )
10 这里的祭坛是指什么?对于这几节的解释,有决定性的关系。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A.以为这 “祭坛” 是指 “主的桌子” ,即圣餐。
B.以这 “祭坛” 指主自己,主是祭物又是祭坛。
C.以这 “祭坛” 就是指会幕中的祭坛(按字面意解),而本节首句 “我们有一祭坛” 的 “我们” 不是指所有信徒,乃是着者站在和希伯来信徒同一的地位上说到旧约中的祭坛而已。这样,下半节 “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只是一种 セ 述,说明旧约赎罪祭牲是供职的人所不能吃的而已,并无其他灵意。
D.最合宜的解释应为:这祭坛是指十字架,因为旧约赎罪祭牲被献在铜坛上,是预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作成赎罪的工作;并且下文 12 节中说: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显系指主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为人受死而说。暗示本节的 “祭坛” 就是指十字架,其上的祭物是主耶稣。此外本书多次论基督献上自己为赎罪祭,也暗示 “十字架” 是新约属灵的祭坛。
所以本节是比较新约的祭坛和祭物与旧约帐幕中的祭坛和祭物之不同。为我们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的基督,与旧约献在祭坛上的赎罪祭牲完全不同。旧约为全会众献的赎罪祭牲乃是一切人所不能分享的,但耶稣基督赎罪的恩典,却是一切人所能分享的。
“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这话另有一个意思,就是新约救赎的恩典,是那些拘泥于旧约律法下的人所无法获得的,因为固执在律法下的人,无法和那些因信心在恩典下的人,分享基督的救恩。
11-12 按利未记 4:5-12;16:21;16 全章,可知赎罪祭牲除脂油和腰子等物要烧在祭坛上之外,身子要搬到营外烧掉,但祭牲的血要带入圣所对着幔子弹血七次。搬到营外焚烧,乃是污秽应予丢弃的意思,预表耶稣基督为我们担当罪恶,成为污秽被神所丢弃、所咒诅的(太 27:46; 林后 5:21; 彼前 2:24 );但祂所流的血,却带到天上的至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有完全的赎罪功效;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信徒不但不可因祂这样地受羞辱和痛苦,而疑惑祂的受死恐怕不是为我们赎罪;反倒应该知道,祂这样的受死,正合旧约的预表,证明祂是照神的定旨为我们赎罪的救主。
祂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与祂要在城门外受苦这两件事是不能分开的;就像赎罪祭牲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赎罪,而祭牲的身子却必须被移到营外烧掉,是必须遵照的献祭律例一样。祂要为 “百姓” 完成赎罪的大功,就必须在城门外被弃绝,祂必须拒绝耶路撒冷的人要拥护祂作王的试探,才能在十字架上用祂的血叫百姓成圣。
13 既是这样,我们也当来到十字架前,把自己献上,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出到营外” ,本节的 “营外” 有特殊的意义。着者写信给希伯来信徒时,以色列人已结束旷野营幕的生活将近两千年,在旷野的帐幕早已建成圣殿,所以这里所说的 “营” ,不过是借用 11 节 “营” 的名称,以说明亲近基督的人必须脱离的某些事物。基督既然必须拒绝 “城门” 内的人的拥护,才能在十字架流血,既然不用牛羊的血为人赎罪,而 “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 ;这样,我们也必须从旧约的律法中出来,接受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又从今世的虚荣、地位、权势、财富和各种试探中出来,忍受主所受的凌辱。所以这 “营” 是代表所有与基督十字架道路相反的属世宗教、道理、事物及其他。在此着者劝勉那些已蒙救赎的信徒,不但不可因为主受苦而退缩,想重回犹太教中,反倒应当脱离旧宗教的束缚,和一切阻挡他们行走主所走过道路的事物,来到十字架的祭坛下,献上自己为活祭,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11 本节解明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 的理由,因为我们在这世上的城并不是常存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我们乃是寻求那将来永存的城,来到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所以我们应当爱慕那盼望中的城,爱慕那要迎接我们到 “天城” 的主,而甘愿为祂忍受凌辱,正如祂因爱我们,就 “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 12:2 )一样。
B.颂赞的祭( 13:15 )
15 基督既然为我们献上自己为祭,我们这蒙救赎的人,也应当有所献上给神。既然基督所为我们献上的不是牛羊的血,乃是自己的血,这样,我们所献上给神的,也应当是比 “牛羊” 更为神所喜悦的灵祭 ── 颂赞的祭;因为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神(诗 50:23 )。在此给我们看见:
1. “颂赞”也是一种“祭”
是一种感恩的奉献,一种敬拜的交通,一种须要焚烧的 “祭” ;所有颂赞神的人,应当把一切应得的荣耀焚烧给神,不留下一些荣耀给自己。
2. 颂赞的祭是我们所应当献的
蒙恩的人应当献上颂赞,正如缺乏的人应当祈求一样,是爱神的人应尽的本份。
3. 颂赞的祭是要靠着耶稣献上的
当时的希伯来信徒正处在困苦环境中,如何能献上颂赞的祭?靠主耶稣就能,靠着耶稣能使我们在任何境遇中颂赞神,使徒保罗说: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腓 4:13 )。在为主受凌辱之中更当靠主而颂赞神,因为这正是使徒们所留下的榜样(徒 5:41;16:25 )。另一方面,颂赞虽然是一件好事,是从人内心乐意献上的,也当靠着耶稣才能蒙神喜悦,因为凡我们所作的都要靠主而作。
4. 颂赞的祭是要常常献的
按旧约感恩祭是凭献祭的人甘愿献就献,没有规定多少时候要献一次;但虽然这样,我们既常常蒙恩,也就应当常献颂赞的祭,常求主的喜悦才是。并且颂赞的祭比献一切的祭都简便,是可以常常献上的。
5. 颂赞的祭是承认主名的人嘴唇的果子
颂赞也是信徒所结的一种果子,但只有已经承认主名的人才能结这嘴唇的果子,他们的心必先受了神的恩典所感动,然后才能在口里结出颂赞的果子来。
“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 (雅 3:9,10 )。所以如果要在我们的嘴唇上结出颂赞的果子来,也必须 “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诗 34:13 )。
C.行善的祭( 13:16 )
16 忍受凌辱的祭,乃是个人方面为爱主的缘故而甘愿牺牲的 “祭” ,颂赞的祭,是爱神的人向神方面所献上的,但 “行善和捐输的事” ,则是信徒为神而施行在人身上的善行。神不但悦纳我们自己愿为主受苦,并向神颂赞,也喜悦我们在别人身上显出我们爱神的心来,因为 “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 (约一 4:20 )。但如果自己正在为主受苦的时候,仍不忘记 “行善和捐输” ,就必更为神所喜悦了。当时的希伯来信徒中,有好些人为主的缘故,家业被人抢去了( 10:34 ),所以他们当中难免有好些人在困苦之中。这里的话,一方面提醒那些比较有力量的信徒,不可忘记顾念穷乏的弟兄和神家的需用,另一方面也是提醒那些穷乏中的信徒,不可因为穷困而忽略了行善;穷困固然使信徒行善的力量减低,但穷困并不能使一个乐意 “行善” 的人不行善,惟有爱心冷淡,才真正使人无力行善和捐输。
在此以 “行善捐输” 也是一种 “祭” ,意思就是我们不要把 “行善和捐输的事” 当作我们对人的一种功劳或恩德,而应当把我们作在人身上的善事,当作我们自己对神的一种奉献,一种在主里面的爱心交通,存这样的态度而行善捐输,才是神所喜悦的。
5.应敬重的神仆( 13:17 )
17 上文第 7 节曾劝勉信徒想念从前引导他们的神仆,本节则要他们依从顺服现在引导他们的神仆,而顺服他们的原因,是为要顺服真理和敬畏神的缘故。凡是敬畏神,顺服真理的人,也必敬重神的仆人;正如凡是爱神的信徒也必爱神的仆人一样。敬重神的仆人,不只是物质方面供给他们所需用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真理上顺服他们。
“因他们” ,用多数的 “他们” ,可见这里的教训适用于对待一切神的仆人,并非对待少数的神仆。
“ …… 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 ,这句话一方面说出他们应顺服的神仆是怎样的神仆,就是一切为神尽忠的神仆,不是那些以敬虔为得利门径的假师传,或传异端的假先知(提后 3:5; 彼后 2:1-3 );另一方面说出一个作神仆人的,应当怎样为神所交托的羊群尽忠。他们应当为信徒的灵魂儆醒,保护照顾他们不受罪恶和异端的扰害,好像牧羊的人,在夜间儆醒守护羊群一样;他们也要像将来要交账的人一样,在未交账之前,必须每一项 “数目” 都清清楚楚,在任何最小的事上没有 “亏空” 或 “拖欠” 神的 “账目” ,否则在交账时就要忧愁了。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 …… ” (徒 20:28 )。
“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这意思就是:信徒应和神的仆人合作,在真道上同心,使他们的工作有果效,使他们向神交账时有快乐,否则,不论神仆,或信徒都有责任。若神仆在向神交账时,是因为他们没有忠心儆醒而忧愁,固然不好;但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忠心儆醒而忧愁,乃是因为信徒没有依从他们的引导,以致他们要为 “信徒” 忧愁,那就更显出 “信徒” 的亏欠了。
五.结语 ── 爱心的请求与期望( 13:18-25 )
这几节是全书的结尾,着者讲论了以上的真理和劝勉的话后,就在这几节中表露了他们心中对信徒的一些请求、祝祷、和期望。
1.请求( 13:18-19 )
18-19 在这结尾的话语中,着者首先请求那些信徒为他们代祷,可见着者和他的同工们是注重祷告,并且相信别人祷告的功效的。不注重祷告和不相信别人代祷功效的,就不会请求别人代祷。这也表示他们的谦卑,不敢依赖自己的能力工作,自觉须要别人的祷告支持。但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着者请求他们代祷的理由, “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现在的信徒中,似乎很少先自觉良心无愧,然后请求代祷的。着者加上这两句话,暗示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良心有愧,以致自知自己的祷告不会有什么功效,而请求别人代祷的话,则请求别人的代祷也是徒然的。但着者既然”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就等于告诉希伯来信徒,尽可满有信心地为他们代祷,因为在他们方面并无使祷告不能蒙应允的原因存在,致使为他们代祷的人祷告落空了。
由此可见,信徒不但有责任为神的仆人代祷,并且为那些忠心敬虔的神仆代祷,不只使神仆在祷告上得着人的支持,也使代祷的人自己得益处;因他们既常见代祷的功效,就能更加鼓励他们在代祷的事上有信心有长进了。
从 19 节的话中,可见着者原先是在这些希伯来信徒中工作的,现今则希望回到他们那里去,着者请求希伯来信徒们要特别为他回到他们当中的事代祷。传道人的行踪步步都要走在神的旨意中,这是信徒所要特别代祷的。当希伯来信徒中好些人开始退后灰心,受压迫时,着者就希望快些回到他们当中,显见他对自己的行踪,并不凭自己的拣选,也不畏惧工作的困难,只以神羊群的益处为念。
2.祝祷( 13:20-21 )
前节是着者请求读者的代祷,这两节是着者为读者的代祷。 20 节是着者称呼他所祷告的神是怎样的神, 21 节是他为读者所祷告的事。本节对神的称呼有二:
20 A.神是赐平安的神
神既是赐平安的神,则一切神的儿女,不论在什么境遇中,都应当有平安才是。主耶稣说: “在我里面有平安” (约 16:33 )。但若作平安之神的儿女,竟常在忧虑恐惧,良心有愧之中,没有平安,这错失必然在信徒自己方面。
B.神是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耶稣基督的复活,是信徒复活的初熟果子(林前 15:20 )。死亡既是最大的苦难,复活就是基督最大的胜利,使一切信徒可以藉着祂胜过死的权势(林前 15:56,57 )。但基督的复活,乃是神的 “大能大力” 运行的结果(弗 1:20 ),并且这 “大能大力” 也要照样运行在信徒身上(弗 1:19 );神既然是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神,这样,信徒就应当再也没有一样软弱不能得胜,再不必因什么苦难丧胆灰心了。
注意:这里论神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是 “凭永约之血” 而使祂复活,特别加上 “凭永约之血” 这句话,显示基督的复活是和 “永约之血” 有关。既然这使我们能得着赦罪的约,是永远的约,而耶稣基督受死的血是立约的根基,成为 “永约之血” ,则作这约之中保的基督若没有复活,这 “永约” 就不能坚定;所以神就凭耶稣基督已经受死流血成立了永约的事实,使祂从死里复活,使这 “永约” 永远立定。
这里又称耶稣为 “群羊的大牧人” ,按耶稣基督要作我们的好牧人,是神在旧约藉先知所预言的应许(赛 40:11;63:11 )。主在世上的时候曾自称为好牧人(约 10:11;14:15 ),使徒彼得在书信中 ; 也称主为牧长(彼前 2:25;5:4 );这样的称呼,是要表明主耶稣是拯救、引导、保护、牧养我们的主。
21 在本节中着者为信徒的祝祷可分为四点:
A.愿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
这 “善事” 包括德行与工作等方面的善。信徒不但应当有善行,且应有各样的善;但我们一切的善都不是完全的,须要神来 “成全” 才能完满。因为纵然我们愿行善事,作善工,也未必能发生善果,除非神成全那些善事善工,否则仍可能落空。
B.愿神“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
本句与上句连接,说明在各样事上行神旨意的,必行各样的善。神救赎我们的目的,就是叫我们照神的旨意行各样的善(参弗 2:10; 提后 2:21;3:17 ),着者在此求神成全那些愿意照神旨意行善之人的善事,使他们得着勉励,而更喜欢遵行神的旨意。
C.愿神“藉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
祂所喜悦的事就是合祂旨意的事。我们必须藉着住在心里的耶稣基督,才能行祂所喜悦的事,若是单凭自己并,是不能行出什么善事来。因为,主耶稣是只求神的喜悦,神的荣耀的(参约 5:19,30,44;17:4 ),所以我们若在凡事上让住在心里的基督完全作主,就必自然行出各样神所喜悦的事来。
D.“愿神得着一切荣耀,直到永永远远”
信徒应当在一切善事上把荣耀全归给神;把荣耀归给神的意思不是暂时归给祂,后来又归给自己,乃是 “永永远远” 归给祂。
3.希望( 13:22-23 )
22 这些劝勉的话包括全书所讲论的一切话,着者对信徒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不但读完他所劝勉的一切话,并且听从他的劝勉,立即改变他们的错失,挺起他们下垂的手、发酸的腿,在真道上勇敢站立,向前追赶。信徒读了圣经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听从圣经的劝勉,使自己的生活不断因圣经的光照而发光更亮。
23 本节提及提摩太,语气甚似使徒保罗,所以很多解经家认为本书是保罗所写。本节也显示提摩太和着者都同样地与那些希伯来信徒相熟。
“已经释放了” 似乎表示提摩太曾经被监禁过。我们不知道这里所指提摩太被监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但这未必是指一个人被监禁而释放,也可以指一个人在某种职责上得着释放,这字在太 15:23 译作 “打发他走” ,路 2:29 译作 “释放” (西面看见孩童耶稣后,祷告神说 “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在太 1:19;5:31,32;19:3 译作 “休” (休妻的休),在路 13:12 用这字以形容人 “脱离” 一种疾病。
4.问安与祝福( 13:24-25 )
24-25 从着者的问安中,可见当时引导那些希伯来信徒的神仆或负责人不止一位。他们和 “众圣徒” 都是着者所关心的,从 “义大利来的人” ,指义大利来的信徒,但这句话未足表示本书是在罗马写的。
本书祝福的话很像保罗书信末尾的祝词(参林前 16:23; 林后 13:14; 西 4:18; 多 3:15 )。
问题讨论
本章论信徒应实行之爱心有那几方面?试从这几节按个人心得论怎样相爱?
尊重婚姻,有那两方面的意思?
按 13:5-6 怎样才能不贪财?(论不贪财有那三种方法)。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按上下文解其正意。
详解第 10 节之祭坛。
11 及 13 节之 “营” 应如何解释。
按 13:17 我们要敬重怎样的神仆?怎样敬重他们?
着者用什么理由请求信徒为他们代祷?对我们有什么教训?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四.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一三 1 ~ 17 )
一三 1 这是希伯来书中谈到实践的部分,作者鼓励信徒培养六样的德行。首先是弟兄 相爱的心 。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间应有主内一家的关系,并且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体现这关系(约壹三 18 )。
一三 2 作者鼓励读者殷勤接待 客旅 。这里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们难以找到食物和栖身之所;接待他们当然是有危险的。本节也许只是一般的鼓励,劝勉读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时, 不知不觉 就接待了 天使 ,那是足以叫人跃跃欲试的!这当然是指亚伯拉罕的经历,他曾接待三个人,原来他们是神的使者(创一八 1 ~ 15 )。 36 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在家里接待过真正的天使,但我们或会接待一些人,他们的来到就是一个祝褔,他们对我们一家的影响,也许有永恒的果效。
一三 3 第三个鼓励,关于顾念遭监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为基督作见证而遭受监禁的人。他们需要食物、御寒衣物、精神食粮和鼓励。其他信徒所面对的试探,可能是避开与被捆绑的人为伍,以免受到牵连。他们应谨记,探访 被捆绑的人 ,就等于探访基督。
信徒应同情那些 遭苦害的人 ;再一吹,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读者不可有一种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带来的危险。对于我们,应用本节,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圣徒。我们应 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苦害。
一三 4 婚姻 ,人人都当尊重。在罪进入世界之前,神已经引进婚姻,这也是衪对人类圣洁的心意。禁欲主义者视婚娶为不洁的,部分基督徒则以其为笑柄和嘲讽的对象。这些态度都为圣经所禁止。
已经结婚的人,应忠于他们的誓言,并确保 也不可污秽 。虽然现代人在这方面随便放任,然而在婚姻范围以外的性关系始终是罪。奸淫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而且对于这罪, 神必 要 审判 。没有任何一样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逍遥法外的。犯罪的人在这生中已经要面对神的审判──身体的病痛、破碎的家庭、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扭曲。再者,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则神要用永恒的火来惩罚他。
宗教改革时代的主教喇提美尔用宣判性而又勇敢的言词,将以上的真理提醒淫逸的亨利八世。他将一本包装精致的圣经呈献给王。在圣经的封面上印有以下的字句:“神必审判私通和奸淫的人。”
一三 5 第六样要培养的德行,就是知足。拥护犹太教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们有圣所、祭司、献祭,有优美的礼仪。你们有什么?”作者在这里安静地告诉信徒: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 。这也是笔者所要说的!基督徒所拥有的,与犹太教所给予最好的东西比较,简直是天渊之别──
基督徒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他们已经有了基督,更夫复何求呢?
贪爱钱财,会严重地妨碍信徒成长。一块银币已足以盖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盲目, 贪爱钱财 足以破坏我们与 神的关系,阻碍我们的灵命长进。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拥有那作出这应许的一位:“ 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在希腊文里,如果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达强烈的否定意思。(这与英语的结构相反,在英语里,两个否定句表达正面的意思。)本节的结构带有极强烈的强调语气,句子用了五个否定句式来表示基督不会离弃属衪的人!
一三 6 诗篇一百一十八篇 6 节是属基督的人一个信心的认信:“ 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基督里,我们有完全的安稳、保护和平安。
一三 7 作者指示读者们要 想念 他们的领袖,就是 传神之道 给他们、在信仰上的教师。 他们为人的结局 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执他们所承认的道,坚持到底。他们中间有部分会为基督的缘故殉道。信徒应效法他们的 信心 ,这信心使他们忠于基督和衪的道理,并让神管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蒙召肩负各样不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过信心的生活。
一三 8 本节与上一节的关系并不明显。或许,最简单的理解是看作这些领袖的教训、目标和信仰的总结。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这就是他们的教训之精要。他们信仰的基础,就是认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
一三 9 然后是警告信徒防备从假师傅来律法主义的教训。遵奉犹太教礼仪的人认为,圣洁与否在乎外在的礼仪,例如敬拜的仪式和洁净的食物。实情却是圣洁靠恩而得,并非靠律法。将食物分辨为洁净或不洁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宗教仪式上达到洁净。然而,这与内里的圣洁是两回事。一个人在宗教仪式上洁净了,内心却可能仍充满憎恨和虚伪。只有神的恩典能够激励、策动信徒过圣洁的生活。救主为我们的罪受死,我们若爱衪,就能“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二 12 )。毕竟,纵使饮食的规定繁复无穷,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处。
一三 10 我们不可错失“ 我们有一祭坛 ”这句话所显出的胜利。在犹太教徒不断嘲讽下,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们的 祭坛 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衪里面所赐的褔气。与利未制度有关的人, 不可 享受基督信仰里更大的褔气。他们必须先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他们唯一的主和救主。
一三 11 献祭规定,要宰杀一些 牲畜 ,祭牲的血会由 大祭司带入 至圣所 \cs9 作赎 罪祭。 牲畜的身子 则会被带到营外烧了。 营外 指围绕会幕之外栏以外的地方。
一三 12 在营外焚烧的牲畜只是预表;主 耶稣 才是预表的真像。 耶稣 就在耶路撒冷城墙以外被钉死。衪是在有组织的犹太教阵营之外, 用自己的血叫百姓 成圣。
一三 13 对这书信的早期读者来说,本节的应用是: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应有清楚的了断。他们应一次过放弃在圣殿的种种祭祀,而前来领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为他们完备的献祭。
对我们来说,本节的应用也类似:今天的营,就是教人靠行为、品格、礼仪或条文得救的整个宗教体系。这是现代教会的体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职制度,辅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种种礼仪的装饰。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没有基督的教会。主耶稣既在营外,我们也当 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
一三 14 对于那些在圣殿里供奉的人来说,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宝的。从地理上来说,这城是他们“营”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却 没有 这样的 城 ;他们心所系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里满有羔羊的荣耀。
一三 15 在新约圣经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是圣洁的祭司,都能进入神的圣所去敬拜(彼前二 5 );他们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当中作见证(彼前二 9 )。信徒作祭司所献的祭,最少有三种。第一,将他自己献上为祭(罗一二 1 )。本节所提到的是第二种: 以颂赞为祭 ,透过主耶稣向 神 献的。我们一切的赞美和祷告,都是透过他来到神面前的;我们的大祭司,将一切不纯的杂质除去,并加上衪自己的纯美。
我们祷告和赞美,
基督就加上纯全的香气;
在神面前献呈,凭爱香气上升。
~彼特玛莉
以颂赞为祭 就是那承认 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赎之人嘴唇所发出的颂赞。
一三 16 第三种祭就是奉献我们的财物。我们要用所有的物质资源来行 善 ,并与有需要的人分享。 这样 的奉献生活 是神所喜悦的 。这与为自己屯积的做法相反。
蒙神膏立的祭司永不逝去,
在荣耀的主前昼夜侍立追随。
纵使怀疑不信似洪汛四泛,
神隐藏的祭司至终尤存不灭。
神炼净的火,
要烧去他们属世的渣滓;
神恩慈的心,
他们热切慕爱。
他们敬拜的香气,
渗神至圣所每一角落;
他们颂恩的新歌,
环回天际穹苍。
~特尔斯脱根
一三 17 在第 7 和 8 节,作者训示读者应记念他们以往的领袖。在这里,作者则教导读者 依从 他们现今的领袖。这应该是指地方教会的长老。他们在会众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赐他们权柄,信徒应 顺服 这权柄。长老作为牧者,为 群羊的灵魂时刻儆醒 。他们将来要向神 交帐 。交帐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快乐,也会感到忧愁,视乎由他们领导的人灵命长进的程度。他们若是忧忧愁愁地交帐,所受照顾的圣徒就要失去奖赏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权力次序,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
肆.结尾的祝福(一三 18 ~ 25 )
一三 18 作者结束这书信时,要求读者为他祷告。从本节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经受到抨击。我们大可以猜想抨击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诱众人以旧约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辩说,不管人对他有任何指责,他是 良心 无亏的,他的动机也纯正。
一三 19 另一个要为他代祷的原因,就是他希望能 快些回到 他们那里去。所说的可能是指从牢狱中得释放。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猜想。
一三 20 他作出一段极美丽的祝褔与民数记六章 24 至 26 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 14 节;犹大书 24 至 25 节并列。祝褔的源头是 赐平安的神 。前面已经说过,旧约的圣徒在良心上从来没有得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约下,我们与神相和(罗五 1 ),并得神的平安(腓四 7 )。本节再解释,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们的 主耶稣从死里复活 ,证明衪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过解决罪的问题。
基督是好牧人,衪为羊舍命(约一○ 11 )。衪是 大牧人 ,成就了救赎工作,从死里复活(来一三 20 )。祂是牧长,要回来奖赏衪的仆人(彼前五 4 )。在诗篇二十二篇,我们看见衪是好牧人;在诗篇二十三篇,衪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衪是牧长。
衪是根据那永远的约 从死里复活 的。邬斯特对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
新约被称为永约,是与前约相比;前约是短暂的。在这永约下,为罪人受死的弥赛亚从死人中复活。如果衪没有从死人中复活,就不能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个活的祭司使他们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个只能偿还罪价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约所给予的祭司,是那位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而又从死人中复活的 37 。
一三 21 在第 20 节开始的祷告,是希望圣徒能得到装备, 在各样善事上…遵行 神的 旨意 。在这里,人神之间有一个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样善事上装备我们。神又在我们 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 。衪是 藉 耶稣基督 成就这事的。然后,我们遵行衪的旨意。换句话说,衪赐给我们行衪旨意的意愿,又赐我们力量行衪的旨意,然后我们遵行衪的旨意;衪则给我们奖赏。
这祷告结束时,承认耶稣基督是配得荣耀…… 直到永永远远 。
主耶稣你配受称颂,
天上的颂赞岂能诉说得尽,
你何等配受赞美与敬奉,
何等配受万灵众生的尊崇。
~韦格蓝
一三 22 作者催促读者留心他在本书中所说 劝勉的话 ,就是放弃只看重仪式的宗教,要以纯净的动机紧靠基督。
他说只是略略地写了这信。诚然这是事实,因为关于利末制度下的种种礼仪,并这些礼仪的意义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写的还多呢。
一三 23 这里提到 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 ,许多人便以此证明本书的作者是保罗。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与提摩太一同有远行,更加显示作者可能是保罗了。不过,我们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一三 24 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领袖 和众圣徒 问安。我们不应忽视新约书信中信徒彼此之间的问安,并应学习在日常生活上实践。
有一些 从义大利来的 信徒与作者在一起,他们也向读者问安。这表示本信是写给意大利的信徒或是在意大利写的。
一三 25 这卷谈到新约的书信,以恩惠的祝愿作结,至为合适: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这新约是无条件的、白白施恩的约。这约向世人宣告神藉主耶稣基督牺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无限的恩惠。 阿们 。
附篇──希伯来书给今日信徒的信息
希伯来书对二十世纪的信徒有没有合时的教训呢?
虽然今日的犹太教,已不像初期教会时代一样是主要的宗教,但律法主义的精神已渗透了今日的基督教圈子。司可褔在他着名的小册子(按正意分解真道)这样说:
教会犹太教化,比起各种影响加起来,更大地阻碍教会的进展,歪曲她的使命,并在属灵方面把她摧毁。这说法应没有多大的错。教会没有走在与世俗分开的路上,没有听从属天的呼召去跟随主。反而运用给犹太人的经文,来证明教会将目标降低是正确的,就是应对世界的文化有贡献,应聚敛财富,应有庄严的仪式,应兴建雄伟的教堂……并将平等的信徒群体分成“圣品人”和“平信徒” 38 。
本书呼吁我们,任何宗教信仰没有尊基督为唯一的主和救主,又不认为衪所完成的工作足以一次过付上罪的赎价,我们都要与他们分别出来。
希伯来书又教导我们,旧约各种象征所预表的意义,在基督身上一一得以实现。衪是我们的大祭司,是我们的祭牲,是我们的祭坛。衪在天上的圣所事奉,衪祭司的职分永无终止。
本书也教导我们,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并且凭信心可以随时来到神面前。他们以自己、以颂赞和所拥有的财物为祭献给神。
巴伦说:
仪式主义者致力要在基督教会内推行利未祭司制度,只能看为用他们不圣洁的双手,将愿意与人和好、慈悲的神亲手撕裂为两半的幔子重新缝补,并对那些“因基督的血得亲近”的人说:“站开去,不可到神跟前来。 39 ”
希伯来书教导我们,我们拥有更美的约,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盼望,更美的应许,更美的家乡,更美的祭司,并更美的产业──比犹太教最好的东西还好。本书向我们保证,我们享有永恒的救赎、永恒的救恩、永恒的约,并永恒的产业。
对于离道反教的罪,本书作出严正的警告。任何人若自称是基督徒,与基督教会有联系,但后来离弃基督,加入与主的敌人同伙,就不可能使他重新悔改了。
希伯来书鼓励真正的基督徒行事要凭信心而不凭眼见,因为这才是讨基督喜悦的生命。本书又鼓励我们在苦难、试验和逼迫中要坚定地忍耐,这样我们便可以得所应许的奖赏。
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基督徒既享有这么多权利,因而也有很特别的责任。基督既有各种超越的特质,基督徒便成为世上最受恩宠的人。基督徒若忽视这些恩惠,他们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面的时候,就要遭受损失。与在律法之下的人比较,神对信徒有更高的期望;在将来的日子,衪还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一三 13 )
评注
1 (三 6 ) NU 文本略去“坚持到底”几个字。
2 (三 18 )裴雅森( Arthur T. Pierson ),无法取得进一步资料。
3 (四 15 )有关基督能不能犯罪的教义,神学家的见解可用两句拉丁文来归纳: non posse
peccare ──不可能犯罪,和 posse non peccare ──可以不犯罪。正确的道理应是 non posse peccare ──衪不能犯罪。
4 (四 16 )摩根( G. Campbell Morgan ), Choice
Gleanings Calendar 。
5 (六 2 )两种洗礼的原文并不相同:“洗礼”的原文一般是 baptisma ;这里所用的字却是 baptismoi ,即“礼仪上的洁净之礼”。
6 (六 3 )主要文本作:“就让我们如此行……”
7 (六 6 )新英王钦定本的注脚有较好的翻译(因其形式和上下文都与前面的从句相同),“并已离弃真道。”
8 (六 18 )大部分的抄本都作“我们……大得勉励”(直陈式的),而不是“我们……可以大得勉励”(虚拟式的)。前者是更肯定的。
9 (六 20 )安伯里( D. Anderson-Berry ), Pictures
in the Acts ,页 36 及以下。
10 (七 20 )雷思比( A. W. Rainsbury ), "Able
to Save to the Uttermost" , The Kesewick Week, 1958 ,页 78 。
11 (七 21 )韩达信( G. Henderson ),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页 86 。
12 (八 6 )谭姆士( W. H. Griffith Thomas ), Hebrews :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页 103 。
13 (八 8 )韩达信( G. Henderson ), Hebrews ,页 92 。
14 (九 4 ) "Thumiaterion" 一字,是指 用来烧香的盛器或地方。
15 (九 11 ) NU 文本作“那已来临的”。
16 (九 13 )文托尔( J. Gregory Mantle ), Better
Things ,页 109 。
17 (九 15 )邬斯特( K. S. Wuest ), Hebrewa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页 162 , 163 。
18 (一○ 10 )蓝斯( G. M.Landis ), Epistle to the Hebrews : On to
Maturity ,页 116 。
19 (一○ 11 )布鲁斯( A. B. Bruce ),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 The First
Apology for Christianity ,页 34 。
20 (一○ 37 )尹信( Marvin Vincent ),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II:1150 。
21 (一○ 37 )蒲乐克( A. J. Pollock ), Modernism
Versus the Bible ,页 19 。
22 (一○ 38 ) NU 文本作:“我的义人”。
23 (一一 21 )麦敬道( C. H. Mackintosh ),(摩西五经释义),页 133 。
24 (一一 22 )林克安( William Lincoln ),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页 106 。
25 (一一 35 )莫礼信( G. H. Morrison ), Morrison
on Luke, The Glasgow Pulpit Series, I:42 。
26 (一一 37 )批判性( NU )文本略去“受试探”一短句。
27 (一一 37 )莫尔赫( W. G. Moorehead ), Outline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Philippians to Hebrews ,页 248 。
28 (一二 2 )布鲁斯( A. B. Bruce ), Hebrews ,页 415, 416 。
29 (一二 10 )朱伟慈( J. H. Jowett ), Life in
the Heights ,页 247, 248 。
30 (一二 11 )韦达恒( L. Weatherhead ), Prescription
for Anxiety ,页 32 。
31 (一二 11 )司布真( C. H. Spurgeon ), "Choice
Gleanings Calendar" 。
32 (一二 13 )威廉斯( G. Williams ), The Student'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页 989 。
33 (一二 13 )凌耳( C. H.Lang ),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页 240, 241 。
34 (一二 14 )邬斯特( Wuest ), Hebrews ,页 222 。
35 (一二 20 )大部分的抄本,包括最古老的抄本,都没有“或用箭射死”一句,所以很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36 (一三 2 )一般相信在这三位之中,有一位是耶和华的使者,即在道成肉身前的基督。
37 (一三 20 )邬斯特( Wuest ), Hebrews ,页 242 。
38 (附篇)司可褔( C. I. Scofield ), Rightly
Dividing the Word of Truth ,页 17 。
39 (附篇)巴伦( David Baron ), The New Order of Priesthood ,页 39, 40 。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D 最后的劝勉(十三 1 ~ 25 )
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不连贯的劝勉和附带的教导,包括群体的、个人的、与敬虔生活方面等德行的忠告。对受书人的最后劝勉是从书信中称为“营”的犹太教划分界限。作者在最后的祝祷之前,先提出一段意义深远的三一颂。
i. 群体生活的劝勉(十三 1 ~ 3 )
1. 这一章圣经包含着一连串并不完全有关联的劝勉,虽然如此,它还是散置着本书信的主要思想。有人认为,撇开第 23 、 24 节不谈,这是一段附录,以表明一卷书信的特色,虽然这章经文的劝勉是一般性的 161 。
第一个劝勉是新约圣经里常见的主题。 弟兄相爱 ( philadelphia )这个字说明了不分任何种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这尤其是基督徒的特色。这是两个基本观点的结合──在信仰的家庭中操练爱心,在肢体间建立新的相互关系。作者力促受书人“常存……的心”,就是因为他们可能已有忽视互相了解的基本要求。新约圣经里还有他处经文提及弟兄相爱的观念,请参罗马书十二 10 ;帖撒罗尼迦前书四 9 ;彼得前书一 22 。
2. 基督徒必须列入重要考虑的另一个实际问题是彼此接待。初期教会时代,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基督徒并不使用当时一般客旅所选用的客栈。当时的徒步旅行者客栈,因道德败坏而恶名昭彰。但新约圣经中彼此接待的观点应用得比这个还要广泛。在中东地区,互相接待是友谊的表现,请人吃饭是延展情谊。面对这样的背景,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 ( philoxenia )的劝勉是理所当然的。罗马书十二 13 也是如此劝勉。这也是羡慕监督职分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之一(提前三 2 ;多一 8 ),希望被列册的寡妇亦如是(提前五 10 )。彼得前书四 9 亦吩咐基督徒当如此行。这里所用的字并没有明确指出接待客旅是指接待基督徒或接待非基督徒。提及 天使 ,比较强调前者,但是不必完全排除后者的可能性。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朋友或熟悉的人。事实上,作者想的是基督徒的社会服务。初期教会预备立刻这么作的态度,成了非信徒惊讶或是嘲讽的话题。
有些人 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新约圣经只在此处出现)似乎是暗示创世记十八到十九章的事件;亚伯拉罕接待三位神秘访客,他们竟然是天使。作者诚然相信受书人明白他的意思。原则是要把客人当作天使款待,以免怠慢了配受款待的人。创世记里记载亚伯拉罕因为接待的举动,获得丰富的祝福。
3. 作者把思想转入比较不幸的状况──记念受捆绑与遭苦害的人。 被捆绑的人 可能是指因为信仰而受逼迫的基督徒。这个团体里有些人遭受很大的苦害,就如第十章已经提过的。但是受捆绑的人容易被人遗忘,因此作者劝大家要 记念 他们。记念他们的意思是,不只单单的想起他们,也包括思想上与他们同受苦难。这需要有基督徒深刻的同情和了解,处在患难与共的地位。 遭苦害 也很可能是指因信仰受苦难的基督徒,虽然可能还有更广泛的意味。 你们……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是为了再次提醒受书人,他们也可能遭遇同样的对待。这个句子使我们注意到每一个人都隶属于肉体的限制之下。这样的解释似乎较切合上下文的意思,而不是认为这个肉身是指基督的身体。
161 C . R. Williams, 'A word
study of Heb. xiii', JBL ( 1911 ) , pp.128 ~ 136 ,认为一至十二章是讲道词,十三章是同一作者加的附录。有人则将讲道词延至十三章 21 节,将 22 ~ 25 节当作是附录,为要使这卷书有保罗书信的样子(参 W. Wrede, Das literarische Ra/tsel des Hebra/erbriefs ( Go/ttingen , 1906 ),他认为作者改变主意,决定要把讲章改为书信( pp.39 ~ 64 )。他也认为十三章有些部分仿照了腓立比书和腓利门书。亦参 H. Thyen, Der Stil der Judisch-Hellenistischen Homilie ( Go/ttingen, 1955 ) , pp.16 ~ 18 ,他认为希伯来书是希利尼会堂讲道的样本,而十三 22 以下不是原有的。 Filson 论十三章的专文以 Yesterday 为名( London,
1967 ) , pp.16ff. 。他探讨整封书信的立论基于十三章是整部作品的一部分。亦参 R. V. G. Tasker, 'The integrity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ExT 47 ( 1935 ~ 6 ) , pp.136 ~ 138 ,与 C. Spicq, ' L~Authenticite* de chapitre XIII de
I~E!pi^tre aux He*breux " Coniectanea Neotestamentica II ( 1947 ) , pp.226 ~ 236 ,特别研究书信的完整性的结论。亦参 C. C. Torrey, 'The Authorship and character of the so-called Epistle to
the Hebrews', JBL 30 ( 1911 ) , pp.137 ~ 156 ,他认为十三章是后来附加的。 A. Vanhoye, La
Structure Litte *raire de l~Epitre aux
He*breux ( Paris, 1963 ) , pp.219 ~ 221 ,认为整卷书信建构于交错配列的语法,但十三章 19 节和十三章 22 ~ 25 节不符合这种语法,因此是后来附加的。
ii. 个人生活的劝勉(十三 4 ~ 6 )
4. 另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是 婚姻 。在新约圣经时代,纵使是犹太人,只要他们是希列( Hillel )教训的追随者,就以较放纵的态度看待此一问题,虽然跟随煞买( Shammai )的人比较严谨。异教徒的圈子里,生活放纵与不道德的事更是比比皆是。基督教的教师们对此应当有明确的教导。我们现今放纵的社会中,婚姻制度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故此一教导非常切合时代所需。本书作者直言不讳的强调,婚姻当受尊重,而且基督徒更当如此( 人人 )。当代世界,就像现代一样,有别的标准。作者宣称,污染了婚姻的 床 则是违反了基督教的原则,结果必然导致神的审判, 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这个审判只对那些承认神的主权在他们之上的人才有效力。然而这却是神律法中主要的部分,人的被造不是为了苟合行淫。
5. 今天教会和初代教会一样,面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主义的威胁。根据提摩太前书六 10 , 贪爱钱财 乃是万恶之根。这很显然是一再重演的问题,许多基督徒都无法避开,尤其是西方社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避开的不是钱财本身,而是对钱财的贪爱。当钱财本身变成了目的,贪财的心就滋长了。许多知道这个陷阱的人,若能留心这里的忠告,可以保守自己不陷入许多的困境里。进一步的劝勉是, 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 ,这和腓立比书四 11 的信息相对照。这并不是说,要在经济上维持现况,而是指一种心态。知足的意思不是无可奈何的去接受,乃是以积极的态度承认钱财不是绝对重要的东西。
为了支持此一观点,作者引用旧约圣经; 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这句话取自几处来源(参:书一 5 ;申三十一 6 、 8 )。而且,斐罗也曾经引用类似经文( De Confusione Linguarum 166 )。作者想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知足必须是基于神的属性,尤其是祂的无所不在。以色列民在进入应许之地前,遭遇到艰难困苦时,这个应许成为他们很大的支持力量,本书的受书人也可以站在同一个应许上。
6. 作者引用了一段旧约圣经经文后,现在又引用另一处,诗篇一一八篇,这是着名的犹太人感谢诗,通常是用在节期时。基督徒可以引用旧约圣经来表现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句话激励我们 放胆地 ( tharrountas )倚靠神,并且相信这句话的应用有一个坚定的基础。这些话很恰当,因为它们肯定了神是 帮助者 ( boe{thos )的属性永不改变。虽然新约圣经中如此描述神只此一次,但与他处经文对神属性的解释却是一致的。相关的动词( boe{theo{ )用过很多次,包括希伯来书二 18 说,帮助来自大祭司耶稣。基督徒能够说 我必不惧怕 ,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神是帮助者。神的儿女常常可以见证诗篇信息的真理说∶ 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尽管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但其答覆却是否定的。
iii. 敬虔生活的劝勉(十三 7 ~ 9 )
7. 现在把受书人的注意力转向要求他们学习尊重从前 引导你们的人 (吕译、思高作“领袖”)。他们已经死去,却还是记忆犹新。有足够的理由推论,这群“领袖”是教会的拓建者。要这群希伯来人去敬重他们以前的领袖,显然有些费力。否则就不必对此提出劝勉。 想念 ( mne{moneuete )这个词是现在时态,其意义很深远,它强调继续的意思,也就是“继续想念”之意。虽然作者并没有力促受书人要驻留在过去,却深深地意识到第十一章所叙述信心英雄的典范对他们会有何种影响。提摩太后书二 8 使用了同一个动词,保罗劝勉提摩太要记念耶稣基督。这里,领袖是那些 传神之道 给他们的人,这样的叙述总括了基督教的启示。记念神藉以说话的人是极有价值的事,即使启示本身更有不可名状的重要性。这里所使用的关系代名词( hoitines , 他们 ),使我们特别注意到一个事实∶这群领袖是传讲神信息的人。这是他们主要的特性。还有另一个层面值得思想,就是 他们为人的结局 ,也就是指他们的生活形态和举止所带出来的实际影响。显然不只他们所传的道,连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值得注意。 留心 ( anatheo{reo{ )这个动词,新约圣经只在这里和使徒行传十七 23 用过,蕴含着仔细观察的意思。作者劝勉受信者要效法这些人,并不是机械式地仿效别人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察看 他们的信心 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8. 乍看之下,整个叙述忽然中断,转入耶稣不变的特性∶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但是前后思路的连接在于,基督既然永远是一样的,信心也永远是一样的。所以,过去对基督教信仰的诠释者,可以成为往后世世代代的典范。作者提出更深刻的真理来佐证他的陈述,事实上,这也是贯穿本书信的论证基础。在属灵的层面上,只有永不改变的大祭司才能被悦纳。而且,本书信一开始,就论述神永不改变(一 12 )的理念,结尾时应该再度出现。 一直到永远 ( eis tous aio{nas )这个片语包括另两个概念; 昨日 和 今日 。事实上,神的永不改变包括时间的一切层面。这并不是说,神对时间没有兴趣。
但是我们或许要问,永不改变这样的观念是否道尽了这里的意思。如果 昨日 是直接指我们大祭司的过去,这整个说明,事实上或许就是指祂为人所作之工的顺序,包括祂过去的献祭,现在的代祷,与将来所要完成的工作。这么一来,就是强调耶稣基督永远不需要替换。费尔逊( Filson )对他所了解的“昨日”有更深入的解释,他说那是指基督宣称,祂自己在 昨日 预备大祭司的职分,是为了在 今日 为人类行事( 30 页及下)。他不认为此处有任何柏拉图式思想。他比较五章 8 ~ 9 节,二章 9 节,二章 17 ~ 18 节,二章 10 节,九章 11 ~ 14 节,七章 25 节来证明耶稣必须具备这样的资格。
9. 相对于耶稣基督的恒稳,是人类诸般怪异的教训。当时受书人一定有受这些教训所误导的危险。这无疑与第二章、第六章与第十章所提的他们的背景因素有关。本章稍后还要进一步暗示这一点(参 13 节)。这里仅仅提到有关 饮食 方面的问题,一定是指举行的某种宗教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历史的初期,旁门左道就已经为数不少,而且是 诸般 的形形色色。这些教训诡异,是因为与基督的真理格格不入。这里警告受信人不要被勾引,也就是再一次提醒他们,不要偏离已接受的标准。
作者提出了一个理由∶倚靠神有赖 恩 (吕译作“恩惠”),不是靠饮食。毫无疑问的,这里的恩是指神的恩(参二 9 ,四 16 ),总而言之,神与人交往时,会显出祂的恩典。使人刚强的,是这个恩典,而不是食物。作者并没有说明清楚,但他似乎是暗示∶有某些受书人认为一切所需都倚靠物质,而不是倚靠属灵的营养品。在饮食规条上 专心的 ( hoi peripatountes ,字面意思是“如此行的人”),是说有一群人以这些饮食条例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行事为人与食物相连,是个比较不寻常的观念,但可能是与行善(弗二 20 )或行事为人有“新生的样式”(罗六 4 )相比。这里说这些错误的行为是无益的( 饮食……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也许因为他们将人性的属灵层面给忽略了。
iv. 基督徒的新祭坛(十三 10 ~ 16 )
10. 想到偏离真理者的筵席,令作者确认,基督徒有个很独特的权柄,就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 祭坛 162 。这似乎是以基督徒的逾越节为背景说的。在犹太教的节期中,参加逾越节筵席的人士可以享用祭物;照样,基督徒也有他们自己专属的节期。这里用祭坛这个字似乎是为了指整个基督教体系益处的一般字眼。布鲁斯说,这里所说的 祭坛 是“祭物”的转喻,指的是基督所献的祭物,人类从这个祭物所能支取的益处是可永远支取的 163 。作者承认,那些成为基督徒的犹太人,会丧失他们在犹太教祭坛的权利,但是他向他们保证∶基督徒有个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非基督徒的犹太人无权享用的。这里若视为以献祭来解释基督徒的圣餐礼拜,是不对的。对基督徒而言,不再需要有任何献祭的坛。基督徒的坛一般的解释是,那些服事基督之人所得到的一切恩福。相反的,非基督徒犹太人很耐人寻味地被称之为 那些在帐幕 ( ske{ne{ ) 中供职的人 ,他们与服事基督的人是很显着的对比。生动地带出两个亲近神的方法。一个是属物质的,一个是属灵的。犹太祭坛上置放的食物是属物质的,但基督徒祭坛上的祭物却是基督自己,两者之间的不同,作者一定有很深的体验。 权利 (吕译、和合本作“可”, exousia )这个问题,与本书信先前对信心的解释,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有信心的人,因着神的恩典,拥有一种权利,也是不信者无权享用的。
11. 这个理念从犹太教献祭制度,更进一步的深入说明。其中心思想是,把 血 献给神,再把祭牲的身子烧在营外,这个程序是在赎罪日进行的。祭牲的身子与除罪无关。这个献祭程序是 被 ( dia )大祭司作成的,使我们想起旧约律法时代最高贵、最能引发敬畏之心的礼节。作者提出此一事实,就是为了要说明犹太籍基督徒所领受的,远胜于此。被烧在 营外 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词在第 13 节以基督的象征意义被重复使用。
12. 作者以 耶稣 的献祭来作比较,虽然用牲畜献祭和耶稣献上自己不可相提并论。祭牲的身子烧在营外,与 耶稣……在 耶路撒冷 城门外受苦 并非完全相同,我们在心理上必须有所分辨。两者相较显然并不很精确。重点在于,牲畜的流血与身体所受的苦,形成了基督徒对耶稣在十字架上之工作的理解。耶稣的献祭不是次等的,那是更超越的,因为是发生在 城门外 。作者很显然认为, 出到营外 是基督教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必须从第 13 节的经文来了解它,那里是论及犹太教的。受书人必须再一次确信,基督的目的是要叫祂的百姓 成圣 ( hagiazo{ ),这个观点不只一次在本书信的字里行间强调着。在耶稣这一面,它牵涉到一个分别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下,作者劝勉受信者也要出到营外。
13. 这节经文就是结论的梗概,也是直接请受书人完全与基督认同的最后吁求。 这样 ( toinyn )这个词,使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这个吁请是紧跟着先前的论述主题(参:路二十 25 ,同样的用法)。这个吁求有一个决定性的特性,很显然就是 我们也当出到 ( exercho{metha )这个动词,这个举动有一个明确的分界,以 出到营外 这个词来强化。这样的行为与现存的犹太教社会有分别,而耶稣自己已经忍受过了。十字架的过犯中也带有正统犹太教对基督的弃绝。对犹太人而言,这是一块绊脚石。但是作者在这里邀请这些犹太籍受信人,脱离犹太教信仰并且认同耶稣。既然祂是在 城门外 ,跟随祂的人也必须出到营外。但如果他们这么作,就不要指望受到较好的待遇。他们也必须预备“为他受苦”( RSV ),或是和合本更字面的译法; 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某些受信人因为要面对凌辱而裹足不前,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没有人喜欢受凌辱,但是本书作者用心良苦地在希伯来书中验证说,这是多么值得的事。这里用正统犹太教的 营 来作比喻,很有提示性,因为在旷野飘流期间,营的周界很明确的被制定。人不在营里,就是在营外。作者鼓励受书人勇敢面对这毅然决然的挑战。
14. 城 这个主题,在第十一、十二章已经有很明显的分析(参十一 10 、 16 ,十二 22 )。这里再度强调这个团体的属灵特质。我们这座城巿的永恒特质是在将来,不是指目前的状况。不管人手所造的城巿看来是如何的持久不变,这个世界却满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如今又是废墟。属灵的渴慕直接遥望一个截然不同概念的城巿,它是以天上的耶路撒冷为最完美的范本。乍看之下,出到营外去找寻这座城巿似乎不太相称,但是我们必须切记,作者使用 城 这个字眼,说明退到营外并不是被孤立起来,也不是只对一小撮人产生影响。这是个团体的概念,因为基督教是个新的属灵团体。城的隐喻给我们一个提示,团契生活在基督教信仰中是一个重要理想,这样的理想只有在将来才能完全实现; 我们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
15. 本书信要再提出大祭司的意象才会结束。作者已经对基督的祭司职分作了很详尽的说明,现在他用同样的意象来阐释基督徒的功用,但在所献上的祭物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基督所献的是自己,而基督徒则是 以颂赞为祭、献给神 。新约圣经一再提及感恩的观念,事实上,感恩可能就是基督徒的规范。尤其特别的是,这样的祭是要 常常 ( dia pantos )献上的,这与基督一次献祭成就永远救赎有很显着的对比。颂赞是基督徒生活中恒久不变的原动力,这显然并没有不适当之处。我们必须注意,颂赞的祭,必须是 靠着耶稣 献上的,才能蒙神悦纳。
作者用 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这段话,更深一层地叙述这个祭的性质。这样的措辞是从何西阿书十四 3 (七十士译本)而来;意味深长。嘴唇发出的可以当作 果子 ,也显示了果子的源头,就像从果子可以判断出果树的本质一样。一个真正认识神的人,会很习惯的经常向神发出颂赞的诗歌。承认主名的概念在罗马书十 9 、腓立比书二 9 ~ 11 、罗马书十四 11 (引自赛四十五 23 )也都有说明,也就是说,基督徒要公开宣称对主的忠诚。
16. 接着说明这些祭物更实际的观点,就是不忘行善。这一章经文对社会责任已经提出劝言( 1 ~ 3 节),现在又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行善,和捐输的事 。作者并没有说明要向何人行善,但这一般性的词句似乎包括非基督徒在内,但是捐输( koino{nia )的观点,从使徒行传四 32 ~ 33 ,初期基督徒的经历来看,应用在基督徒的彼此团契,意义更加深远。行 善 ( eupoii/a )这个字,新约圣经里只用在这里,表达的是一般概念,分享财物则是行善的特殊表现。 不可忘记 ( me{ epilanthanesthe )的劝勉,在第 2 节也出现过,与接待客旅有关。这两节经文都是要提醒受信人,有些人必须努力,以免忽略他们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祭 ,作者说是 神所喜悦的 ,当然包括了第 15 节所说颂赞的祭以及这一节的社会工作。也提醒我们,颂赞的祭还有它实际的一面。无论什么,只要是讨神喜悦的,就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行事规范,保罗在罗马书十二 1 ~ 2 也有类似的教导。
162 但参 W. H. Spencer, 'Hebrews 13 ∶ 10', EXT 50 ( 1938 ~ 39 ) , p.284 ,主张“我们”是指希伯来人,而不是基督徒。
163 参 Bruce, Comm ., pp.399ff.
v. 末了的话(十三 17 ~ 25 )
17. 作者提出我们对那些引导我们的(吕译“你们的领袖),当存什么态度。这类命令好像仅此一项。本书信首次提及有关教会制度,而即使这里也没有暗示“那些引导你们的”是担负什么职务。作者所关切的,是心态的问题,他提出两个互相补充的要素── 依从 (吕译“信从” peithesthe )和 顺服 (吕译“诚服”, hypeikete ),顺服这个原文出现在新约圣经里,只此一次。作者用 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 来阐释教会领袖的一般职责。以弗所书六 18 使用同一个动词来劝勉读者要儆醒不倦的祷告。监督的职责,就是要继续不断的为着那些受托带领的人儆醒。这使我们想起保罗对众教会的挂心(林后十一 28 ),以及彼得劝勉教会的长老务要照顾神的群羊(彼前五 2 ),我们也想起主耶稣对彼得所说的话(约二十一 15 及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用 灵魂 ( psychai )来指人,因为这比说“你们”更为生动。教会领袖的职分是一种责任,拥有这个职分的人要为他们的工作 交账 。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在教会中行使权柄的人,必须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会领袖们要 快乐地 完成他们的工作,必须排除专制的手段。消极方面的解释是 不致忧愁 ,或照字面解释是“不要带着叹息”(参吕译, me{
stenazontes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 2 也使用这个字,来说明基督徒带着叹息,深想穿上从天上来的房屋。教会领袖带着叹息的观念,很显然是不值得鼓励的。作者只说 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他用到另一个字( alysiteles ),新约圣经他处经文找不到这个字。蒲草文献用这个字来指比小麦次等的榖物( MM )。在教会领袖当中,没有一个更显着的范例,能比得上保罗的喜乐,而且对人有益的领导能力(参腓立比书)。
18. 不只是本书信劝勉受信人为作者,也为他的同伴们祷告( 为我们祷告 )。保罗不只一次提出类似劝告。初代教会基督徒都相信祷告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祷告的要求是基于 良心无亏 ( kale{n ,字面意义是好的,参吕译“纯善的”)。似乎作者认为应该向受信人保证,他这些没有提名的同伴是绝对诚实的。而且,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 按正道而行 ( kalo{s anastrephesthai ),这个子句使用的副词,和前一句中修饰良心用的形容词是同源字。换句话说,良心与行为必须具有同样的素质。还要注意的是,这按正道的行动必须延及到 凡事 上。事实上,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按正道的行为没有立足之地。
19.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把主词从众人转向个人( 我要求你们 )加深了劝勉的亲切力,并且用一个强烈的副词( perissotero{s , 更 ,吕译“越发”)。这似乎证明,作者个人认为祷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受书人和作者之间由于某些状况的阻碍而不能重聚,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些什么状况。作者所关切的是∶受信人的祷告必能影响这些事。他的希望是 回到 (吕译“归复”)他们当中,证明作者是他们所熟识的人。
20 ~ 21. 这段经文是个非常完整、语意深长的祝福,蕴含丰富的神学观点,值得我们细心注意。首先,作者说,神是 赐平安的神 ,也就是说,神不但是平安的代表,祂也愿意赐平安给祂的百姓。当希伯来基督徒面对紧迫的时刻,神的这个属性之确据对他们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使徒保罗也时常如此称呼神(参:罗十五 33 ,十六 20 ;林后十三 11 )。显然地,在我们现今的世代里,也同样需要认识神的这个属性。当今的社会,国家与社会中的团体都普遍缺乏平安,明显不同的是,基督徒却拥有平安。
作者一直到卷尾的祝福才直接提说复活,( 使……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似乎很奇怪,但不容置疑的,他的整卷书都认定这项事实。因为他思想基督被高举,与祂目前代祷的工作,是复活之后的事。但是他在这段祝福里特别要提醒受信人的,是神大能的作为,这作为尤其在基督的复活上显明出来。
作者描写我们的主耶稣为 群羊的大牧人 ,这是另一个熟悉的主题。或许我们以为作者比较偏爱大祭司的说明,特别因为他提到 永约之血 ,但是他选用了牧人的意象,更是显出祂对主耶稣有丰富的认识。牧羊人的隐喻带出特别的温柔,世世代代引人共鸣,历久不衰。而且,约的论述总括本书信的主要架构。这是本书信中用 永 这个字来叙述这个约的一个例子。这个约永远不会被废弃,也不需要另一个约来替代。
作者的祷告,是为了求神 成全 ( katartisai )受信人。这个字照字面解释是“使之适合( artios )、完整”。只有神才能激发信徒的全部潜力。 在各样善事上 ( en panti agatho{ )这个片语,似乎是他们达到完全的过程的工具,但也可用来指一个范围,用各样善事来薰陶基督徒,以有助于信徒的成长。 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 ,和神 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 \cs8 两者是互为表里,说明人的行为和神的作为互相配合。正如卫斯葛在这里的解释,“神的工作使人的工作成为可能” 164 。腓立比书二 12 ~ 13 也有类似的思想。只有 藉着耶稣基督 ,才能完全行出合神旨意的事,这完全排除了仅仅靠着人的努力,叫神心满意足的任何立场。
这段祷告的延伸,合宜地用一句三一颂来结束。这里说“愿荣耀归给祂”,是归给神──整个句子的主词,或归给基督──最近的前置词,并不十分清楚。腓立比书四 20 ,也有类似对父神的颂赞,包括 直到永永远远 ( eis tous aio{nas to{n aio{no{n )的整个措辞。
22. 这段结语是附笔形式。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是使徒保罗的作品,错误地附在这封无名作者的书信。但是这种理论值得商榷。这一段话并没有提到保罗是作者的字眼。因为这里只提到提摩太,显然作者与他相识,但是任何与提摩太有关的人,都可能是本书的作者。作者对这封信的叙述是, 我劝勉的话 ( tou logou te{s parakle{seo{s )。主要的特色并不在于鼓励,但却很能鼓舞那些愿意不计代价确保对基督之信心的人。使徒行传十三 15 也有类似的词句,这个字在那里的意思似乎是讲道,这可能也是这里的意思。无疑的,从整个论述来看,可能是当作一篇讲章而预备的。费尔逊对这段劝勉的探讨下结论说,这是一个激发勇气的字眼,具有严厉的警告作用和最诚挚的恳求 165 。加上 略略 ( dia
bracheo{n )这个词句,作者可能是认为他的讲解,与他心中所思想的相比,还只是概略的叙述而已(参五 11 ,九 5b )。而且,有人提议说,若这封信是一篇讲道,用不到一小时就可以讲完,不过这么一篇讲章根本不能说是简略的。或许劝勉这个字,只是指作者在第十三章所说的话,若是如此,他的解释则是完全合宜的 166 。
23. 提摩太 很显然被补入狱,虽然并没有其他资讯存留,可以了解整个背景。作者不提当时的详细情形,受信人一定很清楚。作者在此所关切的只是,提摩太不久可能前来会见他。无疑的,作者自己对提摩太的行动并不十分了解,就如 他若快来 这句话所显示的。作者一笔带过,却使得我们想知道更多。事实上,提摩太是整卷书信中惟一提名的基督徒。
24. 最后问安的方式,是这封信中最具书信特色的。但甚至连这段问安都产生许多问题,因为这些义大利人是谁并不明确。 引导你们的诸位 ,一般都认为是第 17 节所指的教会领袖而言。 众圣徒 这个词的对象更是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是依循本书信的一贯作风,是以整个群体作为他的对象,甚至于向教会领袖提出问候,也是透过教会所有肢体。这里并没有位分高低的迹象。重复使用“众”这个字,反映出家庭教会的形态,并不是所有信徒都能够在同一个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点 167 。
从义大利来的人 ( hoi apo te{s Italias )可以解释为居住在义大利的人,或是定居在某地的义大利人。要对这个交代不清的措辞作抉择,必须先知道成书地点。作者很可能在义大利某地把本书信寄往罗马,也很可能在某地转达在海外的义大利人对受书人的问候。不论答案如何,都不太会影响我们对本书信的认识。
25. 作者以祈求神的恩典与受书人同在作结束,这是基督徒问安的一般原则。保罗在他大部分的书信中,提到恩惠时,常常一并提到其他字眼,尤其以这恩惠是属于主耶稣的(但参:多三 15 ,形式和这里相同)。除了基督徒外,其他人也用一般性的问候语( chairein ),但只有基督徒能够体会神恩典( charis )的真正意义。
164 Westcott, Comm ., p.449.
165 参 Filson, 'Yesterday' , pp.27ff.
166 参 L. P. Trudiger 对这个词句的注解, JTS 23 ( 1972 ) , pp.128 ~ 130.
167 参 Filson, op . cit ., p.76.
──《丁道尔圣经注释》
|
|
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13:1 这一章包括了不少教训。第一个是本节所讲的“弟兄相爱的心”,不分种族、肤色,在主基督的新关系里互敬互爱。
13:2
其次是“用爱心接待客旅”。当日基督徒外出旅行,一般居停旅舍藏污纳垢,不宜住宿,需要信徒家庭接待。此处“客旅”因与“天使”相提并论,当指基督徒客放入,但可以包括非信徒在内,因为作者显然把接待当作基督徒对人的一种责任。“接待了天使”用的是亚伯拉罕款待两位不速之客的事迹(创18-19章):基甸和玛挪亚也有此经历(士6-13章)。这里的教训是用对待天使的热心和爱心来接待客放入。亚伯拉罕因接待远客蒙神赐福,我们不是图这福分,乃是要与人分享基督的爱。主耶稣说过,这样的人“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国”(太25:34-40)。
13:3 第三是记念在监狱中为主受苦的信徒和因信仰而遭苦害的人。他们与社会隔开,容易为人忘怀。
13:4
第四是有关婚姻的。有异教社会中,道德标准不高,尊重婚姻制度是合宜的教训。今天,淫乱的事无日无之,尤应记取此教训。苟合行淫的神必审判,因为婚姻制度乃神所设立(创2:24)。
13:5-6
第五是应谨防物质的引诱。贪财为万恶之根(提前6:20)。这时教人不可对钱财有贪爱,把钱财当作人生的目标来膜拜;应该知足(腓4:11)。须知神一定会看顾我们。所引经文见《申命记》31:6,根据《七十士译本》。作者又引《诗篇》118篇的话,用诗人自己的经历,证明有神帮助我们,一点不同害怕。
13:7
本节至9节是关于信仰生活的教训。1,尊敬教会中的领袖。本节所讲的领袖或已去世,但他们既传神道,又有信心行为的好榜样,应该记念、效法。2,记得耶稣基督乃永不改变的。古代信心伟人和这些领袖虽已去世,他们的信心和今天需要的信心是一样的。对永不改变的基督应有永不改变的信心。3,勿怪异的教训所引诱。这些违背基督信仰的人的教训对人无益,不可跟从。作者特别提到饮食,这些教训可能与犹太教饮食的禁忌有关。
13:10
“祭坛”:很可能指十字架,为基督徒所专有。基督是我们永远的大祭。亚伦祭司制度下,赎罪日所献的祭肉,祭司不可以同吃(利6:30),但基督在十架钉死的祭,我们却可同享(用信心接受基督之意)。
13:11-13
依旧约赎罪日献祭的例,祭牲的血可以带入圣所,但祭牲的尸体必须搬到以色列人结营之地以外去焚烧掉。祭牲的身体因此和赎罪祭无关。耶稣基督是身体连血都献在十字架上,钉死的地点在“城门外”(约19:20,42)。基督救赎祂的子民,使之分别为圣,去到城外便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以和“诸般怪异教训”分别出来,所以说“我闪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与祂一同受苦。“营”指“犹太主义”。以色列人在旷野时,营内营外界限分明,百姓犯罪才被赶出营外(例:民12:14)。
13:14 “将来的城”看11:16;12:18注。
13:15
献牲畜的祭已经废除,信徒应常常以颂赞为祭。“嘴唇的果子”见《职权西阿书》14:2:“我们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犊献上”。从果子可以看树;言为心声,从口里发出的可以看出人的心。心里承认主的必常常发出颂赞来(罗10:9;腓2;11)。
13:17
“那些引导你们的”指受信人团体中现在的领袖。信徒对领袖应“依从”和“顺服”,而领袖也有应尽的责任,就是时刻照顾信徒的灵性需要,他们所行的所为要在主面前交代。
13:19 作者为谁和何处写此信,本书都无清楚说明。从本节可知他因事不能立刻回到读者当中,而这些读者是他有责任牧养的人。
13:20 “永约”即新约。参8:8-12。耶利米预告新约时称之为“永远的约”(耶32:40)。
13:22
本信很长,作者说的“略略”也可译为“短”,大概和他打算就是“更美”这个主题要写的论文比较而说的(参5:11;9:5)。有的解经家说,“略略”指的是本章所说的各项“劝勉的话”。
13:23 提摩太当为受信的团体十分熟悉的人。这时已经出狱,可能在外布道未回。作者不清楚他的行踪,只说“他若快来”,会同他一起去见受信的众人。
13:24
“引导你们的”:象7和17节一样,指他们的领袖。“从意大利来的人”语,可知此信不是在意大利写的,但受信人可能居于意大利某处。看本书的〈参考资料〉。
13:25 此信以祈祷结束。基督徒有神恩惠常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