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章
来 10:3> 面对祭物,己罪浮起;面对己心,赦罪惟谁──是主吗?我何竟配……
10:3 百姓在赎罪日聚集献祭时想起自己的罪,觉得罪咎,其实他们所需要的是宽恕──就是基督赐给我们永远的、大能的、毁灭罪恶的宽恕,只要我们向祂认罪,便不须再思想那罪了,祂已经赦免了我们的罪,这些罪已不存在了(参约壹 1:9 )。
来 10:4> 旧约的献祭与基督的献祭,有何关系?
10:4 动物的血不能除罪,只能暂时对付罪,直至耶稣来将罪永远消灭。那么,旧约时代的人是怎样获得赦罪的呢?那时的信徒遵照神的命令献上祭物,凭着信心献上祭性,神就赐恩,赦免他们的罪。这献祭的仪式可引伸至基督完全的献祭,基督的方法比旧有的方法好得多,旧有的方法只是指向基督可以除罪而已。
来 10:5-10> 不用祭物罪自洁?人为何竟有这如此的福分……
10:5-10 这段经文虽然不是引自旧约,却是旧约的中心教导──神渴望人顺服和正直,而不是徒有外表依从献祭制度(参何 7 章附表)。作者也引述诗篇来描述基督(参诗 40:6-8 ):祂来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成为蒙神全然悦纳的祭。神给我们预备了又新又活的途径去讨祂喜悦,并非靠遵行律法,甚至不是靠避免犯罪,而是凭信心来到祂面前得着赦免,爱祂、顺服祂、跟随祂。
来 10:5-10> 羔羊早已献上,被买赎的人──包括你我──又有什么回应?
10:5-10 用有价值的动物献祭,使罪人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罪在神面前是何等严重。耶稣为我们流出宝血,祂的牺牲肯定胜过任何旧约的祭牲。看见祂赐给我们这份无与伦比的礼物,我们就应当以委身和服事来回应祂。
来 10:9> 在先、在后有何分别?要除去在先的,难道他们一无是处?
10:9 “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的意思,就是放弃祭祀条例中献祭牲的制度,这并不表示要除去神所定的道德律法。礼仪的规条是叫人准备基督的降临,随着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人再也不需要这些制度了。一旦基督活在我们心里,我们便可以藉祂来遵行道德上的律法。
来 10:11-12> 站着、坐下,也有意义?
10:11-12 祭司的工作不会完结,所以他们要站着献祭,但基督的祭──代替我们受死,已经完成,所以祂坐下。祭司常常重复献祭,基督只要一次的献祭,就完成赦罪的工作。献祭的制度不能完全除掉罪恶,但基督的祭却能有效地洁净我们。
来 10:12> 就这一个人,竟担当了全人类的罪?但有人说,我还要做什么什么的才可得救……
10:12 希伯来书的犹太读者正处于要回到古老的犹太教制度的危机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基督的牺牲不足以赦免他们的罪。但是在基督的牺牲上若稍作增减,便是否认祂的赦罪能力。想藉着行善来取得神的救恩,就是否认基督受死的意义和轻视圣灵的工作。若有人告诉你基督的牺牲不足够,又或是说你需要其他东西才能蒙神悦纳时,你要小心,因为这些话会令你远离正确的信仰。我们相信耶稣,祂就会使我们在神面前得称为义,爱的联系使我们愿意跟随基督的样式顺服祂并事奉祂。
来 10:14> 既已成圣、完全,可以不用追求了吧……
10:14 我们在基督里得以完全,但仍要不断成圣。基督一次受死和复活,使我们在神眼中变得完全;同时,祂每天帮助我们成圣。我们尚未完美,仍需要努力追求,但毋须感到羞愧,也不必感到意外,神不会放弃我们。藉着顺服基督把圣经的价值标准应用在生活各方面,接纳基督所赐的宽恕,让基督掌管我们生命的一切,我们就可以不断成圣。
来 10:17> 不再记念,真的吗?神不会说谎的,真的嘛……
10:17 作者以一句有力的话来总结他的论据:神忘记了我们的罪。基督完全赦免我们,我们便不需要重复为过去的罪求赦了,可以肯定凡认过的罪都已一笔勾销。
来 10:19-20> 幔子不在了!这是指……
10:19-20 至圣所用幔子遮挡,不让人看到。现在,耶稣的死已将这幔子除去,我们可以随时来到神的面前( 6:19-20 )。
来 10:22-25> 原来信了神的人可以是这样的──我嘛……
10:22-25 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给我们的福分:( 1 )藉着基督,我们可以直接与神接触,再不必藉任何制度( 10:22 );( 2 )信心得以增长,战胜困惑和疑虑,与神建立更深的关系( 10:23 );( 3 )信徒能互相勉励( 10:24 );( 4 )可以一同敬拜神( 10:25 )。
来 10:25> 不可停止聚会?不可停止聚会!
10:25 忽视基督徒的聚会,就等于放弃其他基督徒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一同聚集,互相分享信心,在主里彼此支持。当世界的末期快到,愈接近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可能愈会面对更多属灵的挣扎、苦难,甚至逼迫,反对基督徒的力量将不断增加。我们不应该以困难作为不参加教会聚会的藉口,在困难出现时,应当更努力、忠心地参与聚会。
来 10:26> 寻见时欣喜,离开时嗤之以鼻,对于信仰,人真会如此?
10:26 人拒绝基督的救恩,就是拒绝神最宝贵的礼物,也是漠视圣灵让我们认识神拯救大爱的引导。这项警告虽然是写给正被引诱离开基督返回犹太教的基督徒的,但也适用于拒绝接受基督却转向其他宗教的人,或曾经明白基督的赎罪工作,却故意离开基督的人(参民 15:30-31 ;可 3:28-30 )。除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外,再没有其他的赎罪方法。人在完全明白福音内容之后,仍然故意拒绝救恩,这人便没有获拯救的盼望了,因为除了耶稣之外,神没有再赐下其他名字、其他方法,让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参徒 4:12 )。
来 10:31> 落在神手就可怕!作者何出此言?我所认识的神明明是……
10:31 这审判是针对拒绝神怜悯的人的,而接受基督的爱和救恩的人不必忧虑将要来的审判。藉着神的恩典而得救的人,没有什么可惧怕的(参约壹 4:18 )。
来 10:34-37> 苦,有何难──有人这样说,作者为这句话下了注脚……
10:34-37 作者鼓励信徒,即使在逼迫和压力下,仍然要坚持过基督徒的生活。通常我们不认为受苦是好事,但是受苦的确可以建立我们的品德和耐性。在遭遇困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到神的同在,得到其他信徒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帮助。我们认识到在受苦时基督与我们同在,并且盼望祂即将再来除去一切的痛苦,我们的信心和与基督的关系便会增长(参罗 5:3-5 )。
来 10:35-38> 灵程路上,信心飘忽,如何把握?
10:35-38 作者鼓励他的读者在遭遇迫害时不要失去信心,倒要忍耐,显示他们所信的是真实的。“信心”就是指可以在基督过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上所得享的安息,同时也指对祂将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盼望(参罗 8:12-25 ;加 3:10-13 )。 ──《灵修版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十章
基督祭物的空前绝后性(一)(十 1 ~ 10 )
第十章乃是由第一章起之论证的结束,结论就是超越的基督及其祭物是空前绝后的。
.基督的献祭是最后的( 1 ~ 4 )
旧约是律法的影儿,基督才是实体,所以旧约是没有实际效用的。主耶稣的身体是一个完全的祭物,我们应该感谢,因我们不是活在旧约的献祭时代,旧约的献祭不能实际解决我们的罪!你是否常觉得自己失败,犯了很多罪,怀疑自己是否真是神的儿女?主耶稣救赎之工是永远有功效的,只要你谦卑到祂跟前认罪,你的罪就蒙赦免。要记住: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祭物,祂为我们已作成完全的救赎,我们不是靠自己的行为得救的啊!
.基督的献祭乃是由于神旨( 5 ~ 7 )
基督献上自己为祭,并不是祂自己发明的救法,乃是照神永恒的旨意而行,祂因此才蒙神悦纳,也有无穷的功效和大能。
.基督祭物的功效是在于祂的顺服( 8 ~ 9 )
按肉体来说,基督并不愿意以死献身,祂曾祷告说:“倘若可行,求叫这杯离开我。”但是祂为了成全父神的旨意,顺服地这样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太二十六 39 )
.基督献祭的目的,乃是为我们信徒成圣( 10 )──这正是基督献祭最大的价值。
祈祷 主啊,为一劳永逸的献祭赎罪,我衷心感激。
基督祭物的空前绝后性(二)(十 11 ~ 18 )
.基督的献祭是最后的,因为祂现今拥有君王的威荣( 11 ~ 14 )。旧约时代的祭司们在会幕或圣殿中总是站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未曾完成。然而我们的大祭司基督已经坐在神荣耀宝座上的右边,“坐下了”是表明完全了,不必再作什么了。旧约的祭司要一直不断地献祭,而基督一次献上了永远的赎罪祭就大功告成了。祂现在等候受难的最后果效,就是仇敌完全的被肃清,并祂子民完全的成圣( 13 ~ 14 )。“完全成圣”这句话含有“基督使我们与神有最完美理想的关系”之意,因为我们的众罪已完全消除了!感谢主的深思厚爱!
.基督的献祭是最后的,因为祂圆满地成全了一切关于新约的预言( 15 ~ 18 )这段经文主要意思有二:
1. 神的律法是写在心版上而不是在石版上的(参耶三十一 33 )。
2. 所有罪愆都彻底地蒙了赦免,神不再记念我们已往的罪恶。
十九世纪英国着名解经权威卫士葛( Westcott )曾说:“罪恶的结束是三重的:罪债必须还清,辖制必须解除,间隔必须打开。”基督藉祂的死,使我们获得了这一切,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祂的职事乃是空前绝后,无以复加的!
当存诚信到神前(十 19 ~ 25 )
我们新约的信徒已经有了一条进到神面前的门路( 19 ~ 21 ),并且有一位大祭司引导我们,这个权利是何其重大啊!那么,我们当存怎样的态度到神面前呢?
1. 带诚实和充足的信心( 22 ):换言之,我们不能带虚假的心去亲近祂,却要凭信心去支取属灵的能力和恩典。
2. 坚守所承认的指望( 23 ):即对我们所持有的盼望不怀疑,“坚守……不至摇动”。由于我们已有这么确实的指望,我们在试诱中也不会退后,让事情随便溜过去,甚至放弃我们的信心。要记住:“要坚守。”
3. 彼此关顾、激发爱心( 24 ):我们的爱心除了向上爱神之外,也要向外施展。基督徒彼此关顾,便能互相得力量,因此,你千万不要“孤军作战”,乃要参与“团契生活”,透过团契去实践关顾别人,使自己和别人都能行善。
4. 不可停止聚会( 25 ):经常参加聚会便是实践团契的生活,在团契中学习“彼此劝勉”。因此,信徒交通团契的生活实在是很重要的啊!
祈祷 神啊,求使我自己并我的基督徒朋友,共同支取神在耶稣基督里预备给我们的帮助。
背道的危机(十 26 ~ 39 )
本段是希伯来书的第五个警告,指出在基督徒生活中常会有背道的危机。第 26 节所说“故意犯罪”的罪是何其严重啊!我们不要以为已经有相当属灵的知识,就不会有任意犯罪的可能性。在现今的世代,许多曾经一度热心爱主的信徒,就像早期教会一些信徒一样,放弃在基督里的信心,走回世界的物欲享受里去,底马便是一例!(参提后四 10 )所以弟兄姊妹,我们不要说:“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会的,不然神就不会提出如此的警告了!
.故意犯罪的可怕后果( 26 ~ 31 )
请注意,作者并非说“间中犯罪”,其实,我们时常都会有这种情形;作者乃是指“故意”或“持久”犯罪,即故意顽梗抗拒基督。作者说,如果我们这样妄自尊大,顽梗抗拒基督“赎罪的祭”,其结局是有“审判和烧灭人的烈火”等候我们!这一后果在全部圣经的启示中是始终一贯的,既施行在旧约时代( 28 ),也施行在新约时代!( 29 )人若落在永生神惩罚的手中,是何等可怕!
.劝勉要恒忍与坚持( 32 ~ 39 )
警告之后接便加以劝勉:
① 要追念往昔蒙恩和事奉神所得的快乐,切不可畏缩后退,丢弃当日勇敢进取的心志。
② 要想到将来基督荣耀的再来,这样就能在“主再来的亮光中”轻看目前的危难,勇敢地除去拦阻和障碍!
祈祷 主耶稣,求以的道指教我,助我坚立,在危难与试炼中忍耐到底。 ──《新旧约辅读》
希伯来书第十章
1-10 律法包含对基督的预表
1-4 旧约的祭司体系和献祭,乃指向日后更美的事物,即基督作大祭司,将自己献上一事。以色列人在每年的赎罪日都须献祭,这一点便足以证明,这些献祭并非使罪得赦的彻底办法。
5-10 基督来到世间,不是献上旧约的祭物,乃是照神的旨意,将身体献上,为人赎罪。
本段引了旧约希腊文译本诗 39:6-8 :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一句,即出自该译本:希伯来文(诗 40:6 )作“你已经开通了我的耳朵”。作者大卫在该诗篇表明:神所喜悦的不是祭物本身,而是人顺服祂话语、遵行祂旨意的态度(参撒上 15:22 )。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暗示,大卫的话在基督身上更贴切地应验了:祂来到世上,除去了旧约律法所定的祭礼(这原不是神最终的心意),以祂自己的身体顺从神的旨意,献上为赎罪祭。
11-18 基督永远的救赎
11-14 基督藉着一次的献祭,已成全了永远有效的救赎,从此不用再献祭( 12 基督之“坐下”与 11 祭司之“天天站着”成一对比)。不但如此,基督更被高举作王( 12-13; 参来 1:13 注)。
15-18 引耶 31:33-34 , 证明人的罪过已在新约下得蒙赦免,所以不用再为罪献祭。
10:19-13:25 实际应用
19-25 当以诚以信来到神面前
基督既然给我们成就了永远的救赎,使我们得以直达神的面前,并洁净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便当持守信心,彼此劝勉。
19-20 以幔子比喻基督的身体,祂的死就如幔子的裂开,叫人可以进到神的面前(见来 6:19-20 注)。
22 “亏欠”:原文作“邪恶”。
“身体 ...... 洗净”:意思取自旧约时代以除污水使人洁净一事 ( 见来 9:13 ),此处用以描写罪的赦免,或信徒的洗礼。(参彼 3:21 )
25 “停止”:原文作“放弃”。
“那日子”:即主再来的日子。
26-31 警告:不可故意干犯基督
基督的救恩既然是彻底的,不须重覆或补足的,所以凡认识这救恩的人,若故意拒绝它,便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他们的罪得赎,他们最终惟有面对神可怕的刑罚。(参考: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27 “烈火”:常用以形容神的忿怒(见串 46 )。
29 “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基督以祂的血建立新约;藉这血,人才能得蒙赦免,得以成圣。
“平常”:原指“世俗化”或“礼仪上不洁净”。
30 经文分别出自希腊文译本申 32:35, 36 。
32-39 当追念往日、持守所信
作者勉励信徒追想往日受苦的心志,忍耐到底,至终必得神的赏赐。
33 “陪伴”:原作“与 ...... 相交”或“与 ...... 一同有分”。
34 “甘心忍受”:原文作“欢喜地接受”。(参太 5:11-12; 路 6:22-23; 罗 5:3; 彼前 4:12-13 )。
37 “一点点时候”:出自旧约希腊文译本赛 26:20 (和合本作“片时”)。
“那要来的”:出自希腊文译本哈 2:3 ;希伯来文在该处作“必然”,表示神对迦勒底人的审判必将来到,但希腊文译本于该节表示那“就来”“并不迟延”的是个“他”(男性),而希伯来书的作者更以此应用于基督的再来。
希伯来书第十章
唯一的真祭礼(十 1-10 )
对希伯来书作者来说,目前的整个祭礼制度只不过是那真崇拜的影像。宗教的目的是带人和上帝交往,故此这个祭礼不能达成这项使命,充其量只能够带入到与上帝相距遥远之处,稍作观望而已。作者用两个字来表达这个思想。一个是 影儿 ( skia ) ── 只是一个剪影,依稀反映出来的影,是形像而没有本体。另一个是 真像 ( eikon ),就是一个 肖像 或我们日常的 照片 。作者在这节的意思是说:‘若没有基督的话,你们极其量只不过是站在上帝影儿之内而已。’
作者于是再引证这点。会幕献祭和每年一次的赎罪日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若果它是有效能的话,就无须如此重复,而且它不能洁净人的灵魂,不能完全的带领人到上帝面前。希伯来书作者更进一步说:它只能提醒人关于罪的问题,而不能洁净人的罪。因此罪仍然存在上帝与人的中间,仍然堵塞我们的通路。
让我们引用一个譬喻来作解释,一个人病了。医生给他一瓶药水,他吃了立即痊愈。俟后他每逢看见这个药水瓶,自然会想起:‘这药水曾给我完全的康复。’相反的,若果这瓶药水没有医愈他的话,嗣后每逢看见它,都会联想起自己以前的病症和这瓶没有功效的药水来。
所以希伯来书作者带 先知愤怒的口吻说:‘动物的祭礼已失去它的功能,不能再洁净人,也不能带领人到上帝面前。它只能提醒人,认识自己是个不能痊愈的罪人,和指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罪仍然存在。’旧的祭礼没有擦去的罪,反而在良心上加深刻画出来。
那唯一有效的祭礼就是耶稣基督的献祭了。希伯来书作者于是引述诗四十篇六至九节,来表达他的思想:
‘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那时我说,看哪,我来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
以上的经文是直接从希伯来原文圣经的版本引括出来的。但希伯来书作者所引述的第二句是“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这是从希腊文旧约圣经引述出来的。原来在主前二百七十年,在埃及的亚历山太城已开始把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翻译为希腊文,称为七十士本。在古时候,会读希腊文的人多过会读希伯来文的。当然希伯来书作者也可能不懂希伯来文,故此只能引括希腊文圣经。但其实两节经文的内蕴意思相同的。‘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就是‘你已触摸我,使我所听的都能遵守。’诗人所指的是一个听话遵命的耳朵,故此‘曾给我预备了身体’就是‘你造了我的身体,使我的身体能遵行 的旨意。’所以两句的写法不同,但中心意思是相同的。
希伯来书作者把这句诗篇的话放在耶稣的口中,经文的意思是上帝不喜欢动物的祭礼而是要人遵行祂的意旨。祭物本来有它本身尊崇的地位,用来表示人对上帝的敬爱而拿一件心爱的东西送给祂,但由于人性的软弱,往往过份倚赖这个祭礼,而产生一个错误观念。以为可以用祭物来换取上帝的饶恕。
其实希伯来书作者提及听命才是真献祭。这个思想并不是创新的。在作者多年之前,上帝的先知已经多次有见及此,认献祭的价值逐渐下降,而警告众子民,上帝所要的不是动物的血和肉,而是人在生活中遵从祂。旧约中的众先知和上帝的仆人经常把这个崇高的理想教训他们。
‘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 22 )
‘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上帝,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
(诗五十 14 )
‘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十一 16-17 )
‘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何六 6 )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 ……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 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赛一 11-20 )
‘ ……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上我的长子么?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么?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六 6-8 )
真的,上帝的仆人时常高举这个上帝的信息,祂要的唯一祭礼就是人遵守祂的话而行。人唯一通往上帝的路是顺从听话;不听话时,献上什么动物也无济于事。耶稣的牺牲是完全的祭礼,“因祂自己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祂自己向上帝说:‘愿 的旨意成全在我身上。’这点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的。祂为人的缘故,把“完全的顺服”带我们到上帝的面前,这就是完全的祭礼了。
人若要与上帝结成团契,唯一的方法就是顺服。耶稣把别人不能做到的,完全献呈给上帝。耶稣以完全的人性生活,献上完全的顺服,完成一个完全的祭礼。祂如此行便可以一次过为我们的缘故,开启通往上帝的路。
基督成全的定局(十 11-18 )
希伯来书作者再一次查究基督献上的祭礼和祭司所献上的动物,两者内蕴的含义作一比较。
(一)作者强调 耶稣救赎工作的成果 。祂的牺牲是一次过献上而有功效;祭司献上动物,必须重复去做,而且事实上已失去它的效能,祭司每天都必须习以为常的献各样的祭(民廿八 3-8 );每日早晨和黄昏,分别献上燔祭,‘就是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又用细面伊法十分之一,并捣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调和作为素祭;另外有酒祭(奠祭)是将醇酒一欣四分之一奉给上帝;此外大祭司又亲自献上素祭,是用细面伊法十分之一和油搓混,烧成的饼,一半在早晨,一半在黄昏分别献给上帝;还有早晚各一次的香祭。这一切都是祭司日常单调枯燥的献祭工作。’摩法特曾说,这一切就是‘利未祭司辛苦枯燥乏味的工作’,日出和日入不断的献祭。这样周而复始的献祭程序,使人时刻感觉到罪的内疚而与上帝远离。
相反的,耶稣所献上的只有一次,而这个祭礼以后不需要再重复。
(甲)耶稣的牺牲是 不能再重复的 。但凡伟大不朽的杰作,都是这样。流行的音乐调子可以重复产生另一个调子再唱出来;但有谁能够重复创作贝多芬第五和第九交 乐章呢;杂志上和圣诞咭上的平凡字句和诗词,人可以抄袭更换,重写类似的作品,但有谁能重复莎士比亚的戏剧绝句或荷马用六音诗行写成的史诗呢。这些都是不朽之作,也是人不能再重复做出来的。天才的作品,人又岂能抄袭复写呢。同样耶稣献上自己作祭牲也是如此;它的献祭是永恒不更变的,是一次过做完,而不能够重复的。
(乙)关于耶稣的祭礼,是 不需要再重复的事 ,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耶稣的献祭能够完全表达出上帝的爱。祂的事奉生活和牺牲,表达的爱就是完全传达出上帝的本心,我们望见耶稣,可以说:‘这就上帝的样子了。’还有另一点,就是耶稣的生活和牺牲展示了祂的完全顺服,因此祂所献上的是完全的祭礼。圣经在至深处宣告上帝所喜爱的唯一祭礼就是人的顺服,所以耶稣的生活和受死结合成一个完全的祭礼,是上帝所悦纳的。既然是完全的,就毋须改善了。耶稣在自己的身上,藉 牺牲祭礼一次过完全启示上帝,而所献上的是完全的顺服。尽管祭司如何辛勤每日例行的献上各种祭礼,但耶稣只一次过为全人类而献上自己的牺牲,是不能,亦不需要再重复做的。
(二)作者强调 耶稣升到至高之上 。他很小心选择他的用字。众祭司是 站 而献祭的;基督是坐在上帝的右边。祭司的位置是仆人的;而耶稣坐 的位置是属君王的。耶稣是凯旋的君王,最后完成使命而获得胜利。把耶稣的生命每一部份合起来都是完整无缺的。若没有死,生命就不会是完整的了;若没有复活,死就没有价值和意义;若没有凯旋胜利归来,复活也是不完全的。所以祂是同一位耶稣,为人而活和牺牲了;祂再复活,而最后坐在上帝的右边。耶稣不止是一个圣人过一个圣洁可爱的生活这么简单;也不是壮烈的殉道就结束了使命;亦不是以复活的身体回来探望自己的朋友而已。祂实在是一位荣耀的主。真的,祂的生命犹如用许多格子合成的织 图画。只看一个格子,则只知一段故事而已。我们必须把整幅图画合起来观看,始能欣赏到它的完整伟大。
(三)作者强调 耶稣至终的胜利 。祂等候降服祂的敌人;最后祂能完全统治整个宇宙,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一切情景是怎样的,但我们可以想像,祂来不是歼灭敌人而是用爱使他们屈服。祂展示的不是威猛的力量,而是上帝的爱,在那终结的时候,必能赢得一切。
最后,也是作者一贯的写作手法,他引用一节经文来佐证。这是先知耶利米讲及新约的话,是写在心坎里,而不是用外在的压力,强人去接受的:‘上帝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卅一 34 ),因为耶稣的缘故,罪的阻隔亦永远为我们挪开了。
基督对我们的意义(十 19-25 )
现在希伯来书作者把话题转到基督徒实际的生活去;由神学观点移到日常生活的劝勉。他的确是新约作者中最有深度的神学家,但他的神学思想完全出自关心牧养教友的自然倾向。他不止于满足读者思想上的求知欲,并且苦心孤诣尽力劝谕他们努力进到上帝的面前。
他讲述关于耶稣的三样事情。
(一) 耶稣是一条活的路,能通到上帝的面前 。我们藉 幔子,即是祂的身体,进到上帝的面前。人不容易立即明白这个思想,作者的意见是说,在会幕里,有一幅幔子挂在至圣所之前,以遮掩上帝的,人进入至圣所到上帝的面前,必须先撕破幔子。耶稣的身体把神圣的整体上帝蒙住,正如查理士. 斯理( Charles Wesley )写过一首圣诗,里面有一句:‘神圣披上血肉体’。人看见基督的身躯钉在十字架上被撕破时,就真正的看见上帝了。祂的整个生命就是启示上帝。而在十字架上,上帝的爱完全表露无遗了。犹如幔子在会幕里被撕破了,基督的身体破裂时,上帝伟大完满的爱就能向我们启示出来,并且敞开大门,引领我们进到上帝的面前。
(二) 耶稣是一位大祭司,在天上掌管上帝的家 。正如我们所见,祭司的职份是建立人与上帝之间的桥梁,这就是说,耶稣不单止指示我们通往上帝的路,并且亲身直接向导我们到上帝的面前。人可以询问路人,找到伦敦的白金汉宫,但这路人却不能带人进入宫内去见英女皇的。耶稣却可以一直带领我们到达上帝的面前。
(三) 耶稣是唯一可以真正洁净我们的人 。按照祭司的制度,圣洁的器皿是用动物的血在祭礼时洒抹而洁净的。大祭司多次用水沐浴自己的身体,无非是要表示洁净。但它们却不能有效地除去罪的真正污秽。唯有耶稣一人可以洁净我们。祂不是给我们外体的洁净;而是藉 祂的同在,祂的灵与我们同在,我们内在的思想和一切欲望完全得到洁净。
希伯来书作者再从这里督促读者注意三件事。
(一) 让我们一同进到上帝的面前 。这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崇拜的责任,崇拜让人们有机会住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有空间和时间的世界;另一个是永恒无止境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最危险的一件事,就是单注意这个世界而疏忽另外一个永恒的世界。我们在一天的劳碌当中,日夕为口奔驰,但必须谨记,抽出一个些时间进到上帝面前。每一个人的心坎里都有一个秘密供奉上帝的私室,但许多人却在忙碌中,忘记走进去,正如英国诗人亚尔诺得马太( Matthew
Arnold )所写:
‘每天在满布麈埃的生活里,
岂可让自己的心灵窒息而不理;
我们真的如此善忘,
抑或故意而疏忽?’
(二) 让我们紧握 我们的信仰 。我们所持守的信仰一点也不要松懈过来,因为讽刺的声音会动摇我们的信仰;物质主义和它的辩论使人容易忘记上帝;烦嚣的生活足以影响我们的信心。史蒂芬逊( Stevenson )说,他深信永恒的美善,虽或有一天,在地狱中睡醒时,亦同样坚信不移;因此必须紧握我们的信仰而不能松放。
(三) 让我们专心多作替人设想的事 ,基督徒不单止为自己,也同时为别人而活。从来没有人只专心用精力和时间在自己的灵魂上而可以获得拯救的;但却有许多人,因为致力于救赎别人的工作,而忘记了自己,但至终必能得到救赎。我们的弊病就是很容易把基督教信仰,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但基督教根本是不应该自私的啊!
希伯来书作者继续引述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如何能够有效地替人服务。作者提出三个提示给读者。
(一) 我们要彼此激励,过人格高尚的生活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以身作则,在别人容易忘记的时候提醒他们优良的传统,权利和责任。有人曾说,一个圣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基督启示出来的人,我们可以活出基督,勉励别人向善。我们还记得那个垂死的士兵,举目望 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 )说:‘你对我来说,就是基督了。’
(二) 我们应共同参与崇拜 。希伯来书的读者有些已经放弃了参加崇拜的习惯,今天也有人自称是基督徒,但却没有在主日到上帝的家里参加共同崇拜的,这样的行为,正像摩法特所描述的‘心里作一个虔诚的份子’ ── 而事实上他是一个离 的基督徒。摩法特指出三个主要因素会阻止信徒参加公共崇拜的。
(甲)人不去守礼拜,因为自己存 一种 恐惧 的心理。当自己走进礼拜堂时,觉得内心羞愧,他可能由于住和工作的环境而产生自卑感,怕人耻笑他去守礼拜。他可能有些朋友全无守礼拜的习惯,因而怕他们批评或讥讽。于是甘心做一个秘密基督徒;但结果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因为‘门徒的本份是不许隐秘的;人若要隐秘的话就失去作门徒的本份了。’
(乙)人不去守礼拜,因为自己太 吹毛求疵 了。不和自己相似类同的人,他就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有些教会的教友仍然视礼拜堂如同交际会社,仍存 强烈的贫富和阶级的观念。但我们必须谨记,在上帝面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是“贫贱”的。基督的牺牲是为 全 人类,而不是单为一小撮身份高贵的人而死的。
(丙)人不守礼拜,因为自负而致看不起别人。他们觉得可以不需要教会;或者他们认为讲道的水准不符合他的标准。普通社交上势利的人我们尚且不取,何况人若在灵性和思想上势利,这就更坏了。在上帝面前,聪明绝顶的人也是极其愚拙的,最坚强好胜的人在试探临到时,也会变得非常脆弱无能。信徒岂可以不理会教会的团契生活,而想得 一个美满的基督徒生活。倘若他果真如是想时,请他谨记一件事,人到礼拜堂不但要受也要施。倘若他觉得礼拜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么他便要负起帮助领导和弥补的责任,作一个积极的信徒。
(三) 我们应该互相勉励 。人类最崇高的职责就是去鼓励别人。英国皇家海军有一守则:‘当别人担当一件任务时,不准向他说出气馁或阻吓的话。’。以利法虽然责备约伯。但在无意间,竟称赞约伯一句:‘你的言语曾扶助那将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软弱的膝稳固’(伯四 4 )。从内心发出的称赞真的可以造就别人。当别人怀 崇高的理想时,人总是轻易去讥讽,而不是称赞。人爱拨冷水,使人气馁而裹足不前。冷眼旁观的人比比皆是。但我们作基督徒的就当常以鼓励扶助别人为己任。往往一句赞美或感谢的话,或替别人打气,而建立造就了别人。能说出造就人的话,这人便有福了。
最后,希伯来书作者说剩下的时间并不多,我们作基督徒务要互相彼此负责。因为‘那日子’将到。作者所指的‘那日子’就是基督第二次复临。到那时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就到了一个终结。初期教会是生活在一个盼望的日子当中。我们亦必须知道,从来没有人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要蒙召起来而离开这个世界。让我们趁 现有余剩的时候,我们要向所有的人,尽自己所能,行各样的善事。
从事物心中发出的恐吓(十 26-31 )
希伯来书作者曾多次向读者发出严厉的警告,这可以说是新约作者中绝无仅有的。很少作者有像他如此嫉恶如仇的感觉。作者在本段的思想,可以溯源于申命记十七章二至七节的严厉训示。倘若有人被证实敬拜别的神,‘你就要将行这恶事的男人或女人,拉到城门外,用石头将他打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将那当死的人治死,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将他治死。见证人要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
希伯来书作者之所以痛恨罪恶,是有两个主要原因的。
第一、当时他是处于一个曾被迫害过的教会当中,而且另一次的迫害也近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教会最大的危险便是信徒仍旧生活在罪恶中,或者背道离弃教会。教会对这些玷污教会名声的信徒是不能容忍的。他们若要保持教友的名声,就必须完全向主忠诚。到现在这情形也是一样没有改变的。薛柏特( Dick
Sheppard )曾多年在户外讲道,经常饱受听众的仇视或对他完全漠不关心。他从听众的问题,辩论和批评之中,深深的知道‘教会最大的阻碍力,就是生活不符合基督徒名份的信徒。’真的,不健全的信徒在不知不觉之间逐渐破坏了教会的根基。
第二、作者认为耶稣已将上帝的新知识和上帝的旨意带给人们,人若明知而故意犯罪,惩罚必然加倍无疑了。有一位圣教父写了一本教义注释的小册子,写到最末的一段,他自拟了一个问题:‘若有人不理会耶稣基督所带来的信息,他将会怎样呢?’他自己又写了一个简单的答案 ── 他必会得 咒诅,‘因为他已读过这本书,明知而再犯罪时,惩罚也就更大了。’人的知识学问越高深,犯罪的后果则越加严重。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认为,在旧的律法时代背道的信徒已得 严重的责罚。到了现在,基督已经降临,这个责罚自然对犯罪者加倍。
作者对‘罪’列出三个定义。
(一) 罪是把基督践踏 。罪不单止违犯律法;它把爱蹧蹋了。人可以抵受身体上很大的痛苦打击;但心灵上的折磨却是很难抵受的。这里有一个故事,讲述在希特拉的时代 ── 当时有一个德国人被拘禁拷问并施以酷刑后,放在集中营里。他仍能英勇地面对一切的苦难而直立不挠。但当他偶尔知出卖他的人原来是自己的儿子时,他登时心碎而死。敌人的侵袭,人可以抵受得住;打击来自心爱的人,便能立刻致自己于死。当凯撒大帝被谋杀时,面对行刺者,毫无畏惧,并且蔑视轻看那个行刺者,但他见到自己的密友布鲁特斯( Brutus )举手打他时,他即以外袍掩面而倒下去了。因为基督既已来临,我们若犯罪就不是违犯律法这么简单,我们简直存心把基督的爱践踏在我们的脚下呢。
(二) 罪使人看不见神圣事物的神圣 。人若冒犯上帝和亵渎神圣的事物则会战栗惶恐终日。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是:‘你岂不见祂为你做过的事么?试看基督流下的血和基督破裂的身体;你和上帝之间的新关系,是用何等宝贵的代价换取得来;你果真若无其事,如此忍心的对待祂?你岂不知祂的牺牲是一件神圣的事吗?’犯罪就是人没有明白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带来神圣的救赎。
(三) 罪是人对圣灵的侮辱 。圣灵在我们的内心说话,指示我们是非的方向。当我们刚想踏入罪恶的圈套时,圣灵会拑制我们。当我们怠倦时,祂会鼓励我们勇往前进。人若仍不听圣灵的指示,岂不是侮辱了祂而使上帝的心忧伤吗?
在作者所说的一大堆话当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特别显露出来。罪不是不顺服那个没有情感的律法;罪是破坏人的感情关系,和把我们‘阿爸父’上帝的心击伤。
希伯来书作者在结束之前引述一段带有阻吓性的经文(申卅二 35-36 )。在基督教信仰的深处,是永远存 一个恐吓的警告。人若不喜欢此话而要想把它移开的话,信仰就会因此而肢解了。人到了终结时,好人和歹人所得的结局并不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人能逃避最后的审判。
随波逐流的危险(十 32-39 )
在读者们当中,有些曾在初信主的时候,遭受惨烈的迫害,家产也被抢空。他们也知道做基督徒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常被人疑惑猜忌的。他们曾面对迫害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英勇的坚守信仰。但现在却慢慢的随波逐流到危险的地步。所以作者用他们从前的忠诚来提醒他们。
人在现实的生活里,往往是能够处患难而难处丰裕;逸乐带来的腐化影响比烦恼时的挣扎还要可怕。试看历史上的汉尼拔( Hannibal )军队,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了。当时,迦太基( Carthage )大将汉尼拔率领大军和罗马军队打仗,战无不克。但适值严冬来临而必须停止进军。于是扎营于加布亚( Capua )。这个繁华的城市,在短短一个冬季里,使整个军队习染了浮奢的生活,把罗马大军所不能摧毁的汉尼拔大军的士气摧毁了。当春天来到,士兵们已无心恋战,于是败在罗马军队手下。
逸乐可以毁灭人的前途;挣扎和奋斗可以使人的意念坚强。基督徒的生活也如是。人往往在一切考验常能崛强站立,保持自己的名誉不致失落;但却常常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自己的信仰慢慢移动,精力渐渐消失而不自醒觉。
希伯来书作者劝谕读者,也是每一个人都须谨记 的:‘在什么时候,都要表现得最好。’人若照 这个标准做到最好时,他的生活就会完全改观了。基督教不是要人做些自己做不来的事。只要我们表现出诚实、友爱、勇敢和谦恭,我们的生活就自然会大大的改变过来。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一) 保持我们向前的盼望 。运动员时刻瞻望目标,所以能够加倍努力作赛。当他看见最后的竞赛快来临时,自然会刻苦加倍训练。人若只注视目前每日刻板式的生活时,自然会随波逐流,而沉下去;但是我们若能够指望在天上的冠冕时,我们凡事都会尽力去做而不敢怠慢。
(二) 保持坚忍的心 。 坚忍是很崇高的美德,人往往在一件工作的开始时,表现得很出色,或者在高潮的时候特别做得很优异,或者只限于某一段时候,也会像大鹏展翅,高翔远飞而不累;但最难得而且是最大的恩赐,就是能够保持坚稳的脚步向前走,而不致跌倒。
(三) 保持记 人生的目标 。希伯来书作者引用先知哈巴谷的话(二 3 )。先知叫人继续保持对上帝忠诚,上帝会帮助他们渡过目前的情况。胜利终必归于保持信仰始终如一的人。
希伯来书作者认为生命的目标是寻求到达上帝的面前。既是这样,人岂敢自甘堕落,随波逐流;生命的目标是最要紧的,只有坚强忍耐到底的人才能得救。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最好的表现而不敢懈怠;时刻记 那人生最后的一刻必然来临。若我们相信生命就是要把自己引进基督的路时,那么没有人敢随意失去它,或者半途而废了。 ── 《每日研经丛书》
前言
感谢主给我们这次机会,众弟兄姊妹一同聚集在祂的面前。这次我们的主题乃是“惟独见耶稣”。我们的弟兄在昨天睌上,已经开始用马太福音第十六、十七、十八章作为他交通的根据。假如主允许,我愿意与弟兄姊妺以希伯来书作交通的根据。
希伯来书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希伯来书乃是一本时代转变的信息。律法已经过去,恩典已经来到,我们的主已经来到这个世界。祂不但在地上过了三十三年的时间,并且祂已经上了十字架,为我们成功了救赎的工作,然后祂从死里复活,升到高天之上,坐在至大者神的右边;在五旬节那一天,圣灵被差遣降到地上,一百二十个门徒就在一个灵里面浸成了一个身体。从那个时候开始教会就在地上为主作见证。
在当时,虽然教会受到犹太人的逼迫和反对,但是在罗马帝国的眼中,教会不过是犹太教中的一门一派,所以还受到罗马帝国的保护,认为它是合法的。但是到了主后六十四年,罗马的皇帝尼禄放火烧罗马城,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原因作这件事,可能是想把老城烧掉,好重新建造一个更伟大的城市。
但是没有想到他这样焚毁罗马城,引起了百姓许多的反感。为着安抚当时的百姓,他就找一个牺牲品;很容易的,他就找到基督徒。他说是基督徒放的火,因此引起民众的恼恨。罗马帝国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逼迫基督教,凡是自称为基督徒的,就是一个犯国法的人。
从此,基督教便与犹太教有一点分别。这也是神在原先所定规的旨意。因为基督不能永远受犹太教捆绑,虽然福音是从犹太人出来的,但是福音不能限制在犹太人中间,因此神就用这件事把基督教从犹太教的底下解脱出来。照神所预定的旨意,为着要带领我们进入基督的丰富,我们必须从犹太教里面脱离出来。所以到了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城被攻破,圣殿被拆毁,可以说这是犹太教败落的时候。从此基督教与犹太教就完完全全的分开了。这个是神的美意,因为祂要把我们带到基督的丰富里面,不受地上任何宗教的束缚。
但是当神在地上工作的时候,仇敌撒但也在那里加紧它的工作。因此当逼迫临到,有许多已经归入基督的犹太人,因为他们对于主不清楚,对于异象也不清楚,所以受到一点挫折的时候,他们里面就被试探,有意要回到犹太教里去;因为回到犹太教里有安全。故此神就藉着祂的使徒写了希伯来书。希伯来书乃是写给当时一班从犹太教里归入基督的人,用这本书来劝勉他们。一面是勉励他们,另外一面乃是警告他们,盼望他们能在主的道路上走得正直,能进入基督的丰富。这是希伯来书大概的背景。
宗教是虚假的,惟有基督能满足人心
弟兄姊妹!我们今天也处在一个转变的时代。恩典的时代快要过去(从我们的主来到地上完成了救恩,一直到我们这时候,共约两千年,我们说是恩典的时代),神的天国降临地上的时代就要来到,我们的主快要回来了。在这个时代转变之际,神的灵在地上必加紧祂的工作。祂要我们脱离所有的捆绑,叫我们能进入基督里面、进入基督的丰富里面。
但是弟兄姊妺!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仇敌撒但也在那里加紧它的工作,它用种种的方法迷惑神的儿女,叫神的儿女重新被宗教制度所束缚。虽然今天我们不是从犹太教里挣脱出来,但是在原则上我们是从宗教里脱出来;我们要脱去所有的组织、系统、制度,而进到基督里面去。
犹太教在最初原是神的启示,神把祂自己启示给当初的以色列人,所以那个时候乃是活的,但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慢慢的这个启示演变成了地上的宗教;活的启示渐渐形成了死的制度。如果从历史上来看,什么时候神的启示变成了犹太教呢?
严格的说来,乃是当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当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后,就有一班文士和法利赛人兴起来,他们在那里解说神的启示;然后一代过一代,都有人兴起来解说前人的解说。解说加上解说:渐渐的就变成人间的遗传、变成父老的遗传,而把神的启示完全埋没,进到一个死的宗教制度里面去,以致许多人都被捆绑起来。
在当时,为什么那一班信主的犹太人还想回到犹太教里去呢?因为在那里他们有安全感,有能看得见、能摸得着的事物;那里有一个中心,有一些条例,有敬拜的仪式,也有祭司的制度和居间的阶级;这些东西都好像是眼睛能看、双手能摸的。至于属灵东西却好像是很渺茫的,他们无法凭肉体来接触,因此异象不清楚,也不明白神的心意。他们既对基督不够认识,就很容易受肉体的诱惑又回到那些属人的宗教制度里面去。
今天在我们这个时候也有同样危险。当我们在这末后的时代;当一切的事情好像非常紧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受迷惑。如果我们对基督的异象不清楚,就很容易被吸引回到宗教的世界里去。今天的基督教已经成了宗教的世界,它有它的条例、它有它礼拜的地方、有祭司居间的阶级,并且给人好像有一点安全感。
因此我们在追求主的道路上,遇到艰难的时候,听到一些我们不能解说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灰心丧胆,也很容易想回到宗教的世界里去,因为在那里生活好像比较容易。然而即使我们回到宗教的世界里,我们里面还是不能满足,因为只有主耶稣自己才能满足我们的心。所以在我们里面有一个很重的负担,我们愿意在这个时候,大家不要看其他东西,单单来看我们的主。巴不得主开我们的心眼,叫我们看见我们这一位主。如果我们真正的看见祂,我们就要得着自由。
主若是愿意,在这四次早晨,我们愿意看四件事:第一是耶稣的身分,第二是耶稣的职分,第三是耶稣的地位,第四是耶稣的呼召。
第一篇
耶稣的身分
“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祂创造诸世界;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祂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一 1-3 )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祂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来二 7-10 )
需要在灵里深处领受天上的启示
今天早上我们来看第一件事:“耶稣的身分”。当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第一件事就是打听他的身分。比方在圣经里,当施洗约翰出来传道的时候,马上犹太人就从耶路撒冷差遣文士及法利赛人和祭司盘问约翰的身分;他们说:你到底是谁?你是不是那要来的基督?约翰说:我不是。那么,你是不是以利亚?是不是那个先知?他说:我都不是。他们在那里调查他的身分。我们的主在地上,当祂出来作工的时候,人也调查祂的身分;祂到圣殿里洁净了圣殿,他们立刻就问祂说:你是靠着什么权柄来作这件事?你究竟是谁?你的身分是什么?
为什么呢?因为身分给人权柄,身分也给人资格,有了身分,他才能说话、才能作事,所说的话、所作的事才有价值;所以我们知道身分是件很重要的事。当我们的主开始被犹太人拒绝的时候,祂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祂也问祂的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呢?”(太十六 13 )意指我是什么身分呢?然后又问他们说:“你们(这些与我朝夕相处的人)说我是谁?”
感谢神!西门彼得得着天上的启示,他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你是那受膏者,是神差来完成救赎工作的;这是祂的职分。你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祂的身分。所以我们若要认识主耶稣,就需要知道祂的身分。要打听一个人的身分并不太难,只要调查他是谁?那里生的?他的父母是谁?他的兄弟姊妺是谁?他受了多少教育?他的背景是怎么一回事?很容易就把一个人的身分查出来了。
但是要调查主的身分却不太容易。当我们的主在世的时候,那一班从加利利来的人,他们说:我们知道祂是谁!祂是生长在我们拿撒勒地方,祂的父亲是一个木匠,祂自己也是一个木匠,我们知道祂弟兄是谁,祂的妺妺们就住在我们中间(太十三 53-56 ;可六 l-8 )。可以说,他们对主耶稣的身分打听得相当清楚,但是他们认不认识主耶稣呢?他们完全不认识!他们认错了祂的身分,因此他们就弃绝了祂。
我们今天呢?四福音在我们面前,看了四福音就可以说已经调查了祂的身分,我们知道主耶稣是怎么一回事了;尤其是从小生长在基督教家庭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小读圣经,对主耶稣的故事可以说非常熟悉,不但如此,我在得救以前还传过道呢!)然而,是不是因着读过了四福音就认识了主耶稣的身分呢?像我当初根本就没有认识祂。
所以我们知道,要认识主耶稣的身分不太简单。当彼得承认主的时候,主怎么说?“西门巴约拿,你真聪明,你能认出我的身分来”?主不是这样说:主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太十六 17 )要认识主的身分,凭着血肉永远不可能;祂说:“乃是我天上的父指示你的。”
所以我们要认识主的身分,需要求主给我们启示;光是在圣经的字面上明白祂还是不够的,需要在灵里的深处领受天上的启示,叫圣经的话变成圣灵对我们说的活的话。我承认我没有办法叫你们看见耶稣,只有神的灵能叫你们看见。我知道你们凭着自己也没有办法看见主耶稣。盼望在交通的时候,我们的心仰望我们的主,求主的灵把祂的话点活过来,叫我们在灵里的深处看见主耶稣。
主耶稣的身分
一、神的儿子
1. 是神的话
希伯来书一开始就说“神晓谕”。我们的神乃是一位说话的神,祂巴不得把心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向我们说明。如果神不说话,没有一个人能知道神,但是感谢神,我们的神是说话的神,祂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对父老说话。那时祂说话受了人的限制,所以要多次多方的说,也可以说祂只能零零落落的说。这不是因为神不愿意,乃是因为人限制了神;但是感谢赞美神,在这末后的日子(“末世”是犹太人的一个成语,意指弥赛亚来的日子。所以我们的主来到世界,就是末后日子开始的时候;到我们的主第二次来临,便是这末世终结的时候),神住在祂儿子里面对我们说话。
当祂的儿子说话的时候,是父在祂的里面对我们说话,因为祂就是神的道(神的话);不但祂说话,且是神说话。并且祂在地上活着就是神在地上彰显出来。所以神的启示在儿子里面就是最完整的。
2. 是万有的承受者
主耶稣是神的儿子。父与子原为一。人听见了祂就是听见了神,人看见了祂就是看见了神,今天神在祂儿子里面向我们众人宣告出来。对于这位神的儿子,神在祂身上有什么旨意呢?这里告诉我们神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我们的神爱祂的儿子,祂愿意把万有都赐给祂的儿子作为产业。因为这是祂独生的爱子,所以在祂创造万有之先,就已经定了一个心意,祂要造万有给祂的儿子作为产业。你看这个儿子是何等的尊贵!
不但如此,你看祂造万有的时候,也是藉着祂的儿子造的。这里告诉我们说:也曾藉着祂创造了诸世界。“诸世界”在犹太人的成语里是指着宇宙的世界说的,不是光指着我们这个地球说的。哦!弟兄姊妺!神为着祂的儿子创造了整个的宇宙,今天把整个宇宙里所有的一切都赐给祂的儿子。祂是那唯一承受产业的后嗣。
3. 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
不但如此,圣经说: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我们没有办法解说神的荣耀。圣经里常常提到神的荣耀,可以说全部圣经就是给我们看见神的荣耀,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解说;因为神的荣耀就是神的自己。我们没有办法测度这一位神,祂是那么荣耀一位神,没有一个人能看见祂的面目。摩西曾祷告说:求你让我看见你的荣耀,神怎么说呢?神说:“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三十三 20 )我们没有办法看见神的荣耀而能活的,因为神太荣耀了。
但是,我们感谢赞美神!这里告诉我们说:主耶稣是荣耀所发的光辉。就如我们不能看见太阳,所看见的太阳不过是它所发的光辉;太阳的光辉我们的眼睛也不能对着它来看,何况是太阳的本身呢?神太荣耀,祂住在人所不能靠近的光中,没有人能看见祂,没有人能靠近祂,祂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今天这荣耀的光辉却在我们中间。
所以哥林多后书第四章第六节说:“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今天我们看见了基督耶稣,在祂的面上发出神荣耀的光来。所以史百克弟兄曾用过一个比睮,说:“我们的主好像一个三棱镜,光透过了镜就把这个光分析出来,我们就能享受许许多多不同的颜色。”所以圣经告诉我们:道成了肉身住在人的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这个恩典和真理就是神的荣耀发出来的光辉。神是光,主耶稣充充满满有真理;神是爱,主耶稣充充满满有恩典。所以是我们的主把我们神的荣耀向我们显现。
4. 是神本体的真像
下面又说:祂是神本体的真像。前面说,祂是光辉而不是荣耀,祂不是神的本质,所以圣灵就加上一句说:祂是神本体的真像。对于神的本体,主耶稣是祂的真像。“真像”( Image )一辞在原文里是指希腊艺术家的雕刻图像,照着一个东西而雕刻。换一句话说:神本体是什么,主耶稣就是那样的性质。所以这个辞在希腊文里,尤其在希伯来书里所指的就是品格。神里面一切的品格,都是有形有体的居住在祂里面,因为祂就是神。这就是我们的主耶稣。
5. 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祂常用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不但万有是祂所造的,万有也是因着祂而立的。祂是什么呢?祂是那凝聚万有的能力。宇宙万有能够这样的凝结在一起,是由祂权柄的话语所托住。所以我要再引用史百克弟兄的话,他说:当我们的主钉十字架的时候,地都震动,太阳就变黑了,为什么?因为那凝结的力量显在钉在十字架上。人如果离开了主耶稣基督,这个人就分化了;整个宇宙离开了我们的主,这个宇宙必定要消化;因为祂是托住万有的。
6. 替我们赎罪
感谢赞美神!不但如此,这里告诉我们说:祂也是来替我们人赎罪的。祂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祂以神儿子的身分来替我们赎罪。我们今天传福音的时候,常有一点弯曲:我们说神是公义的,祂要审判我们的罪;但是主耶稣来到世界,祂担当了我们的罪。
所以在我们的观念里,神是严厉的、是凶猛的,耶稣是慈爱的,是怜悯的;同时我们也觉得神不太公平,祂怎么能叫祂的儿子这样的为我们受苦呢?祂又没有犯罪。但是我们要知道,祂是以神儿子的资格来洗我们的罪,换一句话说,就是神自己来替我们洗罪,不是神用另外一个人来作牺牲品。神爱我们,所以祂自己来在祂儿子的里面替我们赎罪,神的爱是何等的伟大!因着这个缘故,神就把祂升到高天,祂今天坐在神的右边。
弟兄姊妹!我们的主耶稣就是这样的一位,祂是神的儿子、祂就是神、祂是承受万有的、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祂是神本体的真像、祂是凝聚万有的、祂是拯救万人的,这是我们的主耶稣。如果你真是从里面看见这一位荣耀尊贵的主,你不能不在祂面前俯伏下来,你要敬拜祂。我们这位主值得敬拜!不但祂值得敬拜,祂值得作我们的元首,我们在凡事上要尊祂为大,让祂在我们的身上作主作王,我们要学习听从祂的话。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说:我们要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所听见的道是什么呢?就是第一章里面所说:我们的耶稣乃是神的儿子,我们听见了这样的话,就要郑重免得随流失去。
什么叫“随流失去”呢?好像一艘船要开到港口去,但是外面潮水风浪很大,不小心的话,船会随着浪潮漂出去,它就不能进入那个港口;所以这在原文里有漂及漏的意思。如果今天我们不认定这位主,我们就会漂出去,我们也会漏掉,叫我们不能达到那个港口。
今天许多人漂出去了,今天许多人漏出去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基督的异象不清楚,他们看见许多东西,却没有看见主耶稣。亲爱的弟兄姊妹!“惟独见耶稣”!除了主耶稣以外,我们什么都不要看;我们要合上眼睛,我们要塞住耳朵,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向着我们的主奔跑而去。
二、人子—道成肉身
1. 神造人的旨意永不改变
我们的主不但是神的儿子,在第二章里给我们看见祂也是人—道成了肉身。当初神是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祂把地上一切的权柄都交给人;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鱼类,神说:你要管理它们,我把权柄赐给你。因为神造人是有其荣耀的目的:神要人与祂连合,神要人与祂一同掌权,神要人被祂使用,来完成祂要完成的旨意。
但是可惜,人反对了神,结果人堕落了,失去了神的形像,也失去了神要给他的权柄。然而神并没有放弃祂对人当初的旨意,所以过了三千年以后,我们看见在诗篇第八篇,神藉着大卫(他也是先知)告诉我们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因为在创造上,人比天使低一级,但是你叫他得着尊贵荣耀为冠冕。这是神对人当初的心意。人堕落以后过了约三千年,神没有改变祂对人的旨意;又过了一千年,到了时候满足的时候,主耶稣就被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底下,要把我们这班人从律法底下救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所以,神对人当初的心意一点没有改变。
2. 祂倒空自己
弟兄姊妹!你们喜不喜欢作人呢?许多的时候人说我盼望作天使,但是神并不救拔天使,祂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有的时候我不想作什么,我想作一只鸟(我小的时候常这样想),因我看见鸟儿飞来飞去多自由,真巴不得是一只飞鸟。但是感谢神!神叫我作人。因为神在人的身上有祂荣耀的旨意。虽然亚当失败了,亚当的后裔失败了,但是神差遣祂的儿子来作人。
弟兄姊妺!这不是一件小可的事情,神自己竟然来作一个人,那创造者竟然来成了一个被创造的人!这位无所不在的神,竟然被局限在一个人的躯体里面!这位无所不能的神,竟然到地上来成了一个小婴儿,慢慢的长大!这位无所不能的神,竟然来作一个小孩子,慢慢长大、渐渐学习!怪不得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说: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但是祂倒空祂的自己。
哦!我们的神,神的儿子,把尊贵、荣耀、丰富都倒空了!当然祂不能倒空祂的神格,因为祂是神,祂永远是神,祂虽然到地上来作人,祂还是神。但是其与神关系的尊贵、荣耀、丰富、敬拜则完全丢弃了,而穿上奴仆的形像。
3. 取了奴仆的形像
神是全宇宙中的权威,如果我们问说谁有权力?惟独神有权力。你有没有权力呢?如果你来与神比的话,更显出神大有权力。祂要怜悯谁就怜悯谁;祂要恩待谁就恩待谁。你能不能强嘴说神你为什么这样作?你没有权力说这样的话!不管你怎么说:神说我要作就作了。这是我们的神。但是主耶稣作地上的主人,却成了一个奴仆的形像。什么叫作“奴仆”呢?完全没有地位、完全没有权力。祂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所以祂在神面前就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主是这样的来作人!祂为什么要这样作?乃是因为爱我们的缘故。祂明明知道我们这班人是什么样子的人,但是祂竟然为着爱我们,愿意到地上来作人。
4. 成为人子—新人类的开始
祂不但来作人,圣经告诉我们说:祂是人子。祂常常说人子、人子。人子是什么意思呢?不但是说祂是一个人,而且有一个意思,祂是新人类的开始。祂不但到地上来作人,祂结束了亚当的族类,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类;祂是那位人子。弟兄姊妹!在亚当里我们都死了,但是在基督里我们都活了。我们这一班人因着信祂就蒙救赎了,祂不但救赎了我们,还要带我们进入荣耀里去。
一想到我们的主耶稣是人子,祂是可亲可爱的;我们想到主耶稣是人子,祂怎样的为我们而死、为我们而复活,把我们这班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没有盼望的人,一同从死里复活,与祂一同坐在天上。这个救恩是何等的浩大!我们每一次想到主耶稣是人子,就叫我们里面被吸引,叫我们亲近祂,也叫我们信靠祂。因为祂不但赦免我们的罪,祂要把我们带到荣耀里去,祂叫我们能被恢复到神当初对人的旨意。一切都是因着祂是人子的缘故,这是我们的主耶稣,这是祂的身分。
愿祂充满我心
巴不得我们真正在灵里的深处看见祂。我们把我们的主看得太小,我们把我们的主看得太低,求神开启我们的心,能看见神心目中的这位耶稣,祂是神的儿子;祂到地上来,祂是人子。弟兄姊妹!如果你能看见这样的一位耶稣,是你所信的耶稣,有什么能诱惑我们的心,叫我们离开祂?有什么比祂更宝贵,叫我们不起来追求祂?难怪保罗说:我将万事看作粪土,我以基督为至宝。难怪作诗的人说:除祂以外,在天我还有谁?在地我也无所爱慕。我们的主是可爱的,是可敬拜的!
祷告:我们的主!你是何等的尊贵!你是神的儿子,独生的儿子;你是何等的可爱!你是人,你是人子。我们的神阿!求你藉着你的圣灵,打开我们的心眼,让我们看见你的儿子,叫我们整个人被你的儿子所充满,不让任何人、事、物来霸占我们的心。惟有你是我们的一切,因为惟有你是配。我们敬拜你!我们称颂你!我们爱你!奉主耶稣的名。阿们!──
江守道《惟独见耶稣》
希伯来书第十章
三.有更美的新活路( 10:1-25 )
新约之所以比旧约有更美的功效,不但因新约有更美的中保,更美的赎罪之血,且因新约有更美的新活路。这又新又活的路,是基督用自己的身体献上为赎罪祭而开通的,使一切靠祂的血洁净了罪污的人,都能坦然无惧地进到神面前,而无须倚靠人间的大祭司替他们朝见神。按 9:8 : “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的话,已反面暗示,在新约下至圣所的路已开通,在此则更清楚地讲论。但这里着者要开始讨论这重要的真理之前,先总结上文所讨论的,明说律法下所献的祭物 “断不能除罪” ,然后阐明基督献上自己所成的功效以为勉励。
1.律法所献的祭不过是“影儿”,不能除罪( 10:1-4 )
这几节中着者再重覆地申述律法对于赎罪工作之无效,圣灵这样感动写圣经的人,一再反覆地论及这题目,显示人们对律法功用之误解,乃是想明了基督救赎功勋的最大阻碍。并且这种以为靠律法可以除罪的观念,是深入在热心律法的人心中,必然要一再地辩明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这里有三点证明律法在除罪的工作上无效。
A.律法是影儿,不是真像( 10:1 上)
10 上 按 8:5;9:9-10 ,已经讲过同样的话,但这里总结上面所讲过的,再加以清楚地说明。 “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 …… ” ,这 “既是” 显明这里的话是总括上文所得的结论,既然律法只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当然不能除罪了。 “影儿” 不过是 “真像” 的一个表样,以表明 “真像” 将会有的功效如何,而 “影儿” 本身并无如 “真像” 所有之功效,这乃是极明显的道理。所以我们如果接受圣经以旧约律法为新约恩典之预表的这种解释,就不致于对新约的恩典取代了旧约的律法这件事有什么疑虑了。
这里的 “律法” 和 “影儿” 都是单数式,显明着者是以整个旧约律法为一个预表,而不是以律法中的某部份为 “影儿” ,某部份则不是 “影儿” 。旧约的各种律法都是使人知道自己是该死的罪人(罗 7:7-13;3:20 ),而所献的各种祭,无非都是教导人知道自己需要一位赎罪者,代替自己担负罪刑(参利 16:11; 约 3:29; 彼前 2:24 )。但这些使人知罪的律法和使人知道须要赎罪者的 “祭” ,都只不过是将来美事的影儿,告诉人那真正能赎人罪的基督,祂的血有何等的功效,并告诉人他们须要一位怎样的赎罪者,才能使他们 “得以完全” 。
B.律法的祭不能使人完全( 10:1 下 -2 )
1 下 -2 按这两节有两件事使我们可以知道旧约按律法献的祭,不能使人完全:
1. 因律法的祭是每年常献的
既然每年要常献同样的祭物,年年重覆,就是显见每年所献的都未使 “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 (参 9:9 ),所以才须要每年继续地献祭,否则献祭的事早已停止了。
“每年常献” 这句话也表明着者在这里,是以大祭司在赎罪日的工作(利 16 章)为讨论的背景,按大祭司在每年大赎罪日(即赎罪节)的一切工作,都是基督救赎工作的预表,所献的祭,也都是在平常每日、或每安息日、或月朔所应当献的祭以外,特为赎罪的工作而献的。
2. 因律法的祭不能真正洁净人的心
这种赎罪的祭并不能使人的良心不再觉得有罪,显见旧约所献的祭,并没有真正替人满足律法的要求,抵受人应受的一切刑罚,只不过作一个替人抵受罪刑的表样而已。所以人的良心并不能因此不再觉得有罪。另一方面,旧约的赎罪祭,既然只按律例礼节使人得了礼仪上的洁净,并未实际洁净人的心,这样人在献祭之后,内心仍像以前一样充满犯罪的意念,当然他们的良心无法 “不再觉得有罪” 了!所以,这些祭物,只可以感发人的良心,觉悟赎罪之需要,却不能洁净人的良心。
C.律法下所献的祭物不足抵消人的罪( 10:3-4 )
3-4 律法的祭不但不能使人得以完全,或良心得着完全的平安,反倒使人每年想起罪来,每年要重新献祭。这正好证明以往逐年所献的赎罪祭,并未除掉人的罪,所以每年赎罪的结果,不过使人每年都想起自己须要赎罪,使人每年都觉得仍须等候那完全的救赎主来到而已。
“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 ,公牛和山羊是大祭司在赎罪日所用的主要祭牲,是赎罪祭牲中最贵重的,虽然这样,它们仍然 “断不能除罪” 。这句话指明旧约律法的罪所以不能叫人完全,洁净人良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所用的祭牲实际上并不足以抵赎人的罪。没有灵魂的牲畜,当然不能抵偿有宝贵灵魂的人的生命,用卑贱的牛羊为人宝贵的灵魂赎罪,当然不能满足神公义的要求,而使人的良心无愧。所以牛羊的血只可以作 “表样” ,使人明了基督的血为人赎罪的原则,却没有真正除罪的功效,这乃是显而易明的。
2.基督献上自己为祭才是“真像”,能以除罪( 10:5-18 )
上文既已说明按律法所献牛羊的祭不能除罪,在此就开始从正面讲论,基督献上自己为祭才是 “本物的真像” ,是能确实除罪的;因为基督这样献上自己,不但完全合乎神救赎的预旨,而且祂献上自己为祭之后,确已成功了永远赎罪的事,在神的右边坐下,为我们开通进入至圣所的新活路。这证明祂既是完全的祭司,又是完全的祭物。像这样的祭司和祭物,是只有新约才有,绝非旧约所能有的。
A.基督献上自己为祭,合乎神的定旨( 10:5-10 )
这几节圣经,是着者引用旧约诗篇的话,证明基督是旧约所预表之 “本物” 。人们不但不可因基督受死十架,而疑惑祂不是救赎主;反之,祂这样献上自己为祭而受死流血,正合乎旧约的预表,并且合乎神藉诗人所预言的旨意。
5-7 这几节是引用诗 40:6,7 的话,但与原来的话不完全一样,因着者引用的不是希伯来文圣经,而是旧约希腊文译本圣经,但无论如何,圣灵既感动写希伯来书的人如此引用,就显明圣灵以为着者这样的引用法,正合乎圣灵藉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意,后者适可以作前者的 “注解” 。
“所以 …… ” 连接上文,既然律法只是美事的影儿,所献的祭不能洁净人的心,公牛和山羊的血不能除罪,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不再像律法下的祭司那样,仍以牛羊为人献祭赎罪,而是以祂自己圣洁的身体为人献上为赎罪祭。
“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 …… ” 。这句未必表明基督到世上的时候,曾说过: “神阿,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 ” 的话。这意思乃是基督藉诗人的话曾如此说过;或是基督虽未用言语这样说过,但基督到世上来时其行事生活正是像这里所说的一样;也可能基督在世上曾这样引用诗篇的话说过,不过四福音未记载而已。按福音中,曾记载主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太 9:13;12:7; 约 4:34;5:30;6:38;7:16 等。
“神阿,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注意这里的话和所引的诗 40:6 原来的话稍有不同:按原来的话是: “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 ,在这里则是说 “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 ,可见诗篇上说 “你不喜悦” 的意思就是 “是你不愿意的” ;在诗 40:6 说 “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 ,在这里则是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可见 “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 也就是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的意思。按出 21:5,6; 申 15:12-17 的条例,在旧约时,若有奴仆愿意终身服事主人不离开,就要用锥子穿他的耳朵,使他终身归主人作奴仆,所以诗 40:6 说 “开通我的耳朵” 就是使我终身完全顺服听从主人的意思,而在这里所说: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的意思,也是和 “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 的意思相同。但这里特别用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是特要强调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基督原是与神同等,并没有血肉的身体,却顺服神的旨意,取了奴仆的形状,亲自成为血肉之体(参腓 2:6-8; 来 2:14 ),为人人尝了死味。所以神给基督预备了身体,使祂道成肉身这件事,不但表明神的大爱,更是最能表现基督绝对顺服听从神旨意的态度,正像奴仆自愿穿通耳朵顺从主人一样。在诗 40:6 说 “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 ,在这里则说 “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可见诗篇所说 “非你所要” ,就是 “是你不喜欢” 的意思。所以,这里所引诗篇的话,虽在字句上稍有不同,意思却完全一样,写诗篇的人和写希伯来书的人,既都是由圣灵的感动而写,显见圣灵以为这些话的意思并无分别,而可以通用;并且圣灵藉着写希伯来书的人这样带解释性地引用,就在引用的时候,解释了诗篇上的意义了。
“那时我说,神阿,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引自诗 40:7 ;也与上文一样,字句并不完全相同,但意思一样。本节论及基督有两方面:
1. 基督来是要照神的旨意行
基督这样来到世上,献上自己为祭,不但合乎神的旨意,而且是出于神的旨意。祂在世上的一切生活工作,都是以神的旨意为依据(约 3:34;5:30;6:38 ),这样照神的旨意而行的生活,才能真正满足神对人应有的圣洁生活的要求,比祭物和礼物更为神所喜悦。
2. 基督的事是旧约已经记载的
“在经卷上已经记载” ,这经卷当然是指旧约的经卷。主复活后曾向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 “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路 24:27 )。可见旧约的经卷早已预言及基督受死复活的事,所以本书着者特引用诗篇的话,证明基督这样流血赎罪,开通了到神前的新活路,不但合乎旧约的预表,且合乎旧约的预言。
在此应注意的是,大卫说这话的时候,在着者写本书时约一千年以前,仍在律法时代之中,但那时圣灵已经藉着他说出律法下的祭礼和祭物,并不能满足神的心意 ── “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 …… ” 。这样,现今在基督已经来到的新约时代中,岂可仍恋恋于旧约 “软弱无益” 不能除罪的 “影儿” ,而不完全专心靠赖基督更美之血的功效么?
8-10 这几节是受感写希伯来书的人,就上面所引诗篇的话,照他自己所领会的,引申出来的结论,这结论包括两点意思:
1. 照以上所引的经文,既以那些按律法献的 “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 都是神所 “不愿意 …… 不喜欢的” ,以后又说 “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 ,可见基督照神的旨意来到世上,又照神的旨意献上自己,才是神所喜悦的祭。所以,基督这样地来到世上,乃是要 “除去在先的” ── 除去旧约和旧约下不能除罪的祭礼; “立定在后的” ── 立定新约,和新约下有效的赎罪法则,就是以祂自己为赎罪祭牲的救赎法。
“除去” 原文 anaipei 即废除的意思,这个字在使徒行传中多次译作 “杀” 字(徒 3:23;5:33;7:28;9:23-25;10:39;12:2 及徒 13:28;16:27 ),即杀弃之意。
“立定” 原文 steesee 即站立的意思。
“在先的 …… 在后的” pro{ton......deuteson ,意即 “第一的 …… 第二的” ,就是指旧约和新约而言,这两个字在 8:7 译作 “前约 …… 后约” 。
2. 既然 “除去在先的,立定在后的” 是神的旨意,我们凭这旨意 ── 凭这不再靠旧约的祭,而是靠新约有效的赎罪法的神 ── 旨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祂的身体就得以成圣了。
“成圣” 原文 eegiasmenoi 是众数、被动、现在完成式,这意思是我们因靠基督一次献上自己,就因祂的献上自己而得以被成圣,这 “成圣” 的工作已由基督所完成。所以这里的 “得以成圣” ,不是注意信徒灵性上靠着圣灵所过的成圣生活,乃是注重耶稣基督一次献上祂身体的果效方面,由于祂这样一次献上身体的结果,就使我们这些靠着祂献上自己功效的人,成圣归神。
这 “成圣” eegiasmenoi 的字根 agiaxo{ 是分别为圣的意思。主耶稣在最后遗训中为门徒祷告时,曾说祂为门徒 “自己分别为圣” ,约 17:19 的 “分别为圣” 原文就和这里所用的 “成圣” 是同一个字,这字在约 10:36 也是译作 “分别为圣” 。
B.基督献上自己为祭的结果,确已成功永远赎罪的事( 10:11-18 )
11-13 按祂在神的右边坐下可知
上文已经多次比较说明基督是更美和完全的大祭司,这里再以基督为大祭司的赎罪工作,如何比人间祭司更完全之事实,来证明祂献上自己的结果,确已成功赎罪的事。按这里比较人间的大祭司与基督为大祭司之不同有五:
1. 人间的祭司的 “站着” 事奉,表示他们仍在工作中,他们虽然献了许多祭,但并未完成他们的工作; “站着” 也表示他们的地位不够尊荣,是仆人不是主人。但基督是 “坐” 在神的右边,表示祂赎罪的工作已完成,祂地位尊贵无比。
2. 人间的祭司是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但基督只 “一次” 献上,就成功赎罪的事。凡是作了还要再作的,都表明以前历次所作的都作得不好;凡一次作了就无须再作的,就显见那一次所作的已经完全作好。基督只一次献上自己就无须再献,可见祂那一次的献上,已经完全作成赎罪的工作了。
3. 人间的祭司是在地上的帐幕献祭,但基督虽在地上献上自己,死在十字架上,却是在天上神的右边作大祭司。
4. 人间的祭司所献的祭是 “永不能除罪” 的祭,但基督所献的乃是 “永远的赎罪祭” ,有永远除罪之功效。
5. 人间的祭司只照着律法献祭,完成赎罪的礼节,并未击败那陷人于罪中的仇敌 ── 魔鬼;但基督献上自己为赎罪祭的结果,也同时击败了人的仇敌魔鬼(来 2:14-15 ),又从死里复活,胜过死亡,使接受祂救赎工作的人,也有份于祂的得胜。
“从此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 ,在本书的 1:13 中已提及,表示祂所获得的胜利,乃是得胜有余的完全胜利。
14 按祂“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可知
注意 “一次 …… 永远” ,这两个字都是本书重要的常用字,也是基督救赎工作的特色,祂既一次献祭,就使那些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从这样 “献祭” 的果效看来,可见祂献上自己的结果,确已成功了永远赎罪的事。在此 “得以成圣” 与 10 节的 “得以成圣” ,同样是指那些被分别为圣归神的人,就是接受祂赎罪功劳而得救的人。 “永远完全” 这句话原文是在 “叫那得以成圣的” 之前,即 “祂永远完全了那些被成圣的人” ,所以这里的完全,也不是注重人方面的工作,乃是注重基督方面救赎的功效。祂一次献祭的果效,不但使那些因信而在祂里面的人 “得以成圣” ,且使得以成圣的人 “永远完全” ,所以这 “完全” 是指地位上的完全,不是生活上的完全。
在新约救赎恩典下的人,只一次信入基督里,与祂同死同复活,就永远成为圣分别归神的圣徒(林前 1:2 ),是神的儿女而不再是外人(约 1:12; 加 4:6-7; 弗 2:19 )。我们不需要每年一次来重新信靠基督,一年一次成为神的儿子;或是犯了某些罪以后就不再是神的儿女,而要再一次信耶稣为救主,以便再一次成为神的儿女。虽然信徒犯了罪,也应当赶快悔改,靠赖基督赎罪的功劳以得着赦免(约一 1:9;2:1-2 ),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失去 “永远完全” 的地位;因为这 “永远完全” 的地位,不是根据我们的工作获得的,乃是凭基督 “一次献祭” 所获得的结果。
15-18 按圣灵所作的见证可知
这几节圣经引自耶 31:31-39 ;那些话原是先知耶利米所说的,在此圣经却以为是圣灵说的,可见旧约先知的话,是圣灵藉他们说的话。圣灵在旧约时已经藉先知的预言,为基督献上自己所立之新约作了见证,证明祂的 “献祭” 确已完成永远除罪之功效。在此着者引述圣灵藉耶利米的见证有两点:
1. 神的律法和旨意,要写在祂百姓的心里,放在他们里面(参 8:10 )。在新约下神的百姓,有住在他们心中的圣灵给他们智慧和能力,将神的旨意教导他们,这种顺从圣灵的引导以遵从神的旨意,乃是除罪的积极方面之工作。基督用自己的血成立的新约,所包括的恩典不只是消极的除罪,也积极地使人行神所喜悦的事。
1. 神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神不再记念那些在新约下蒙恩的人之罪愆,证明基督的受死流血已经完全成功地赎了人的罪,完全满足了神律法的要求,使他们的罪不是暂时得到神的赦免,暂时成为神的子民,乃是永远被赦免,不再被神想起了。既然基督能使他们的罪真正得着赦免,所以 “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
3.基督献上自己为祭的结果,已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10:19-25 )
这几节是总结上文所论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为祭,成功了永远赎罪的事的结果,使我们在新约下,可享受何等大的属灵福气和权利;因祂已经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我们可藉着祂坦然无惧地 “进入至圣所” ,直接朝见神了。同时着者又勉励我们,既然得着这样宝贵的福份和权利,就应当更加尽应尽的责任,坚守所承认的指望,彼此激发爱心,等候主的再临。在此分两面讲论,先论我们因基督的血,在新约下所能享受的权利和恩惠,再论我们应尽的本份。
A.信徒所得之福分( 10:19-22 上)
19 可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进入至圣所” 的意思就是与神完全没有阻隔地交通。旧约的大祭司是在圣所中朝见神,但他们也不过是一年一次进入,而且进入至圣所的时候是带着牛羊的血战兢而入;但我们因耶稣的血,却能坦然 “进入至圣所” 与神相交。由此可见我们在新约下,因耶稣基督的血,所能享受的属灵权利比旧约大祭司所能享受的权利更为优越。
这节圣经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在新约下的人,敬拜神的法则已与旧约制度下的法则完全不同。我们不但不像旧约的人那样,每次都要凭可见的祭物来朝见神,且也不要凭可见的祭司才能朝见神;我们只凭基督一次献上的血,就能各人自己到神的面前,而无须借助于居间阶级的祭司了!
“至圣所” 是只有神和神荣光所充满的地方,是完全圣洁,与世隔绝,与神没有阻隔的所在。至圣所的生活乃是不断与神同在交通的生活,是神所要求我们过的生活。
20 有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这一节解明我们所以能坦然进入至圣所的缘故,是因已经有了一条可以通到至圣所的路,这 “路” 的意思与约 14:6 “我是道路” 的路相同,就是使我们能以到神面前的途径。在此论及这条通到至圣所的路,乃是:
1. 是藉着祂开的
只有祂能开这条路,因为只有祂有这样有效的血,可以把我们引到神面前,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徒 4:12 )。
2. 是为我们而开的
就是为应当灭亡的罪人开的,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 ,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3. 是已经“开了”的
这到神面前的路,不是尚未开通,或正在开通,乃是已经 “开了” 凡要靠祂到神面前的,现在就可以来(来 7:25; 林后 6:2 )。
4. 是只有“一条”的
祂只为我们开了 “一条” 路,并没有别路,这路也就是祂自己,除了这 “一条” 路以外的任何路,都可以引到灭亡,但引到永生,则只这 “一条” (太 7:13-14 )。
5. 是又新又活的
是 “新” 的,因这条路是旧约所未有,在新约才有;是 “活” 的,因这条路能使行走的人,得着生命与能力,不是使行走的人日渐衰败致于死亡,乃是使走这路的人,越前进越强壮而引到永生。
6. 是从幔子经过的
这 “幔子” 就是主的身体,基督死的时候,圣殿中的幔子就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 27:51 ),所以 “从幔子经过” ,就是从主献上自己舍身流血的事实 “经过” 的意思。
自从人类犯罪以后,属肉身的生命成为罪的工具与奴仆,是亲近神的拦阻,所以使徒保罗称这身体为 “罪身” 或 “取死的身体” (罗 6:6;7:24 ),常常反叛神,行神所不喜悦的各种情欲的事(彼后 2:10,18; 加 5:24 )。但基督亲自为我们成为血肉之体,顺服神的旨意,将自己的身体献上为祭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使我们的罪真正得着完全的赦免,我们就可以靠着祂与神和好(罗 5:1 ),得以与神亲近交通了!所以这经过幔子的路,就是主的顺服舍己,以致于死,且死在十字架的路,因祂的顺服受死,才给我们开通了这条路,所以现今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应当知道这条路固然是通天的路,也是顺服、舍己、钉死的路。
7. 是通到至圣所的路
这条路不但是从幔子经过,也是通到至圣所,基督不但为我们死了,也为我们复活升到天上了,祂不但为我们开了路,且一直开通到至高神那里,既然我们有这又新又活的路,可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就当善用这种权利常到神的面前朝见祂的面。
21 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在这节圣经中, “大祭司” 指升入高天坐在神宝座右边的基督,祂是在天上作我们中保的, “神的家” 指我们,教会就是神的家(提前 3:15 )。这位天上的大祭司,不但在天上作我们的中保,也治理地上神的家,作教会的元首(西 1:18 ),所以这节圣经包括基督在天上和地上的两方面工作。祂为我们开了又新又活的路,使我们可以进到神面前,同时也进入神的家,祂不但把我们引到神面前,也在神的家中治理我们,看顾保守我们。
“治理” 原文 epi 是连接词非动词,意即 “在上” ,但在新约中有许多种译法,在此有 “主治” 之意。
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
留意比较 9:13,14 的话 ──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疪献给神,祂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么?” ── 可知这里的话,虽然只有两句,却包含 9:13, 14 两 节的意思;不过在 9:13,14 是用一种反问的辩证语气,以证明基督的血比牛羊的血更为有效,这里则系以一种直述的语气,说明基督所已经为我们作成的工作。所以这里所说 “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 的 “洒去” 与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 …… 洒在不洁的人身上 …… ” 的 “洒” 有同样的意义,就是因洒血而除去的意思。但旧约牛羊之血只洒在人身上,按外表除罪而已,而新约基督之血是洒在人的心中,除去我们一切对神的亏欠,使我们可以存无亏的良心来到神面前,得着真正的安息。
“身体用清水洗净了” 与 9:13 “母牛犊的灰 …… 身体洁净” 有同类的意义,按旧约母牛犊的灰,是用调制除污水,洁净那沾染死尸之不洁的人(民 19 章)。沾染死物之不洁是外表的不洁,与犯罪的内心不洁不同,所以不是用祭牲的血,而是用除污水。在这里 “身体用清水洗净” 不能按字面的意思解,这 “清水洗净” 应当指圣灵藉着神的话,在信徒身上所作洁净的工作(参弗 5:26; 约 13:1-11 ),基督不但洁除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使我们没有惭愧地作神的儿女,而呼叫阿爸父(加 4:5-6 ),也常常藉祂的灵和祂的话将我们修理干净。
“身体用清水洗净” 这句话不会是指着信徒受水礼的经历,因彼后 2:21 说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 …… 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 …… ” 。
B.信徒应尽之本分( 10:22 下 -25 )
22 下 当存着诚心到神面前
“诚心” 也可以译作 “真心” ,就是要存真诚无伪的心来到神面前的意思。神是鉴察人肺腑心肠的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诚实拜祂(耶 17:9-10; 约 4:24 )。虽然基督的血使我们能享受那样多宝贵的福份,可以直接到神面前,但如果不是存着真诚无私的心来信靠祂,则基督所成功的一切福份,都与他们无关,所有虚伪的信心和宗教习惯,在真实的神面前,都是毫无效用的。
当存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那些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被洒去的人,当然是已经有信心的人,但我们来到神面前,不但要有信心,且应有充足的信心, “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悦” ,这样,有充足信心的人,也必得神 “充足的喜悦” 了。使徒保罗在罗 4:17-22 论及亚白拉罕之信心的话,是 “充足的信心” 的最好注脚: “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有的神 …… 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 …… 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 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
“来到神面前” 原文是 “趋近至神面前” 的意思,我们有多少信心,就靠近神有多少。
23 要坚守所承认的指望
“坚守” 原文 katexo{men 的字根为 katexo{ 有 “拘留” 、 “系留”、“使之直行而不他适” 、 “持守” …… 等意。
“所承认的指望” 在原文是 “盼望的承认” ,其中 “承认” , omologian 是名词,指自认或公认的事,在此就是指信仰而说,即因信仰而承认的事。其所以说 “盼望的承认” ,因我们所承认的信仰乃是有活盼望的,我们所信的也就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既知道基督的血,为我们所成就的救赎,是有这么大的功效,使我们的罪得到完全的赦免,可以坦然到神面前,这些话对当时的希伯来信徒,更是特别有帮助的,因为他们的信仰正受到旧宗教的 “摇动” 。
“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这句话再补充上句话要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之理由,既然应许我们的神是信实的,这样我们因信靠祂的应许而有的指望,就必不落空,就当坚持,不可因当前的环境或逼迫而摇动。这句话告诉我们:
1. 我们的信心和盼望,应当以神的应许为根据。
2. 神为那信靠祂的人,留下有宝贵的应许。
3. 那应许我们的神是信实的神。
4. 我们应当坚守这位信实之神所应许我们的指望,在祂的应许中坚固不摇动。
24 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
“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并坚 “守所承认的指望” ,都是关系个人方面的灵性问题,但本节所论的,乃是信徒在彼此关系上的灵性问题。既有个人的坚定正确信心,就当 “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因为我们不只是个别地信靠耶稣,也是共同在基督里合一,联成一个身体(加 3:28; 林前 12:12-13 ),有互相连带的关系。各人在信仰上的成败,不但影响自己,也使全体的见证受影响(林前 12:26 ),所以我们有相顾相爱的责任。
在此所论 “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三者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彼此相顾” 就能 “激发爱心” ,爱心受激发就能 “勉励行善” ,而勉励行善的结果又增进了彼此相顾的心。
25 要不停止聚会
“不可停止聚会” 原文尚有 eauto{n ,即 “我们自己的” ,未译出来,所以这句可译作 “不可停止我们自己的聚会” 。因为当时希伯来的信徒,有些灵性退后,受旧犹太教的压迫而摇动信心,停止自己的教会聚会,而到犹太人的会堂聚会,所以着者勉励他们不可停止自己的聚会。这句话对于现今的信徒,也同样适用;因为那些开始冷淡不聚会的人,必然是先停止自己所经常聚会的教会之聚会。虽然圣经认为信徒不应分门别类,我们和那一班弟兄在一起聚会都是一样的,但圣经似乎预先看明,那些冷淡退后的信徒,将会利用这种藉口而停止聚会,并且他停止聚会必是先从自己的教会聚会开始,所以圣经这样的命令我们 “不可停止我们自己的聚会” 。
“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 ,如果偶然停止聚会,就会渐渐变成停止惯了的人。 “惯” 原文 ethos 有规矩、俗例等意思,这个字在路 1:9; 约 10:40 都译作 “规矩” ,在徒 6:14;15:1 则译作 “规条” 。停止聚会惯了的人,就把停止聚会当作常例,不算一回事。一个从来不停止聚会的人,若初次停止聚会,自己就会受很大的良心责备;但他若停止惯了,就会完全失去当初敬虔的心,完全不以为意,好像人照着普通的俗例行事一样,毫无感觉,其结果必走向失败跌倒的路上。
停止聚会,不但使自己灵性受损害,而且也成为别人不好的榜样,容易给软弱的弟兄引为先例。我们不但不可停止聚会,也不可因别人停止聚会,自己也就学他们那种不敬虔的行事,以为可以安心地随便停止聚会。
“倒要彼此劝勉” ,这句话和 3: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 的意思相似,但这里特别使我们看见 “聚会” 与 “彼此劝勉” 的关系。 “聚会” 能增进我们彼此劝勉的生活,在聚会中我们不但可以共同得到神话语的提醒,而且常常共同聚会在主脚前的结果,能促进彼此在心灵上的接近,而易于互相劝勉;并且 “彼此劝勉” 也能防止停止聚会的危险,使那些偶然停止聚会的人不致继续停止。
信徒若停止聚会,渐渐和教会少接触,得不着弟兄姊妹的劝勉,在灵性上陷于孤立,就是已经开始失败了。魔鬼在未使一个信徒完全跌倒之前,必先使他与教会疏远,孤独地与那些不信主的人相处,其结果就会很容易地跌入罪恶的网罗中。
“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在此 “那日子” 有双重的含意。按当时以色列人的国家情势而论,他们已经濒临亡国的危险,那些热心律法的犹太人,积极进行复兴旧宗教 ── 犹太教,以致那已经信基督的犹太信徒也受了影响,想转回犹太教,去为神所晓谕他们祖宗的律法热心。着者既在上文列论新约的优点,就在这里劝勉他们,既知道那亡国的危机临近 ── 耶路撒冷毁灭的日子临近,就更当彼此相顾,激发爱心,互相劝勉,更不可信心动摇,停止聚会,回到律法之约下,辜负基督救赎的大恩了。
但虽然有这样的历史背景,着者说这句话的含意决不是劝勉他们只因亡国的危机临近,就更当相顾相爱;因为这还不是基督徒应当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不停止聚会,互相劝勉的最大理由。基督徒应当如此相顾相劝的最大理由,乃是等候主的再来。所以这里 “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的含意,更是指着主来的日子临近,就更当彼此相劝的意思;而今世环境上的苦难与危机,都无非指示我们主来的日子已日益临近罢了。
1.警告故意犯罪的人( 10:26-31 )
26 “我们” 是指一切得知真道的人,不是单指那些得知真道后又接受了的信徒,也指得知真道后又故意拒绝的人;因从下文可知这 “我们” 是包括:得知真道而故意犯罪,等候审判和 “烈火” 的人,以及得知真道以后而 “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 10:39 )。所以这里 “我们” 并不是肯定地指信徒而言,乃是不肯定地指在那些得知真道的人中,若有故意犯罪,离道不信的话,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故意犯罪 …… ” 当然比无意犯罪的罪更大。但在此所说的 “故意犯罪” ,不是指犯普通的罪,乃是特指不要甘犯基督一次所献上而至 “永远” 的赎罪祭而说。 “故意” 原文 Ekousio{s 意即 “自愿的” ,新约只用了两次,另一次是在彼前 5:2 译作 “甘心” 。 “赎罪的祭” 就是指基督的赎罪祭 ── 基督献上自己而完成的赎罪功劳 ── 而说( 7:27;9:12;10:12-14 ),这样, “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的意思,就是:若甘愿犯罪不接受基督的赎罪祭,就再没有别的赎罪祭可为他赎罪了。基督的救赎既是唯一的救法,则拒绝这救法的人当然再无得救的希望。
“赎罪的祭” 这句话本身就可证明这里所说故意犯罪,不是普通的罪。因为一个信徒犯罪而悔改,基督并不是再为他献一次赎罪祭,如果这样,祂就必须多次为我们受苦(参 9:26 );但基督乃是一次献了赎罪祭,就有永远的功效,信徒什么时候悔改认罪,这赎罪的功效立刻使他的罪再得赦免。所以,如果这里所说的罪是指信徒得救以后自愿地犯了什么罪,就不能再得赦免的话,圣经就不会这样说: “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 而应该说: “赎罪的祭对故意犯罪的人,就不再发生功效了” 才对。因为基督赎罪的祭,既然只一次献上,则不论信徒是否故意犯罪,都不会亦不须要再献,圣经这样说就变成多余的;但这里既说 “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可见这里所说的,不是指信徒得救以后犯的罪,乃是指尚未接受基督赎罪功劳的人,若得知真道以后,又甘愿拒绝基督的赎罪,就再无赎罪的祭了!
27 既然自愿犯罪,又不接受救赎,当然只有战兢恐惧,等候神的审判了,这审判就是罪人被定罪受刑罚的审判。 “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就是灭亡的火, “众敌人” 就是反对神的人,原文 upenantiou 就是 “反对” 或 “敌人” 的意思,新约仅用两次,另一次在西 2:14 译作 “有碍” 。
注意:凡犯罪的人都是与神为敌的人(罗 5:8-10 ),但那些得知救赎真道而又拒绝神的人,乃是故意与神为敌的人,正如魔鬼是故意与神为敌的,他们的结局只有一条路就是 “等候 …… 烈火” 。
“惟有 …… ” 表示这里人再没有可得救之机会,亦即 6:6-8 的 “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 …… 必被废弃 …… 结局就是焚烧” 的意思。
28-29 按民 35:30; 申 17:6;19:15 等处记载,凡干犯摩西律法的,要凭两三个人的见证把他处死,这里引证这件事,以证明践踏神儿子的罪必然更重。摩西不过是神的仆人,他只能在神的荣耀中看见神的背(出 33:19-23 ),他所传给以色列人的律法的约,只不过是用牛羊的血所立的,施行这种律法的人,亦不过是和百姓一样 “自己也被软弱所困” 的人间祭司而已;但基督乃是神的儿子,与神同等、同荣、而合一的主,祂与我们所立的新约,乃是用自己赎罪之血立的,施行这新约的恩典给人的,不是属肉体的人,乃是施恩的圣灵。这样,若干犯摩西律法的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藐视神新约之恩典的人,他所受的刑罚岂不更为加重么?在此举出三样罪状,使信徒凭自己的良知可以领悟,这样的人确应受更重的刑罚:
A.践踏神的儿子
这意思就是用最无礼的态度侮辱神的儿子,用最残忍的方法恶待神的儿子。人若无意中践踏了世上稍有地位的人的脚,也难免受警戒,何况故意践踏至高神的儿子?这句话可与 6:6 “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 对照,可知 “践踏神的儿子” 的罪,与 “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 的罪,实际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明知真道而故意背弃的人。
B.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
就是轻视基督赎罪之血的功效,视基督的受死流血为平常的事,没有什么超过常人的价值;或以为与旧约的牛羊之血相似,只是属于一种象征的流血,而没有尊它为赎罪之血来接受。这种轻视的态度,抹煞了基督为人受死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使自己无分于基督的救赎,且污损了基督完全的救法,实应罪上加罪。
C.又亵慢施恩的圣灵
“亵慢” enubrisas 就是亵渎侮慢的意思,新约只用过这一次。圣灵是将基督所成功的赎罪之恩施予人的,人若亵渎侮慢圣灵,抗拒圣灵的感动和工作(太 12:31; 徒 7:51 ),虽然蒙了光照,知道真道,觉悟神的权能,却仍不诚心接受圣灵所施予的恩惠,背离真道,自然是再没有希望得救,惟有等候 “审判 …… 烈火” 了。
这三样罪总结起来说,就是明知救赎的恩典仍弃绝不要,自甘犯罪。这样的人,他的刑罚是 “加重” 的。这三句话解释了 26 节 “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的理由,因为基督救赎的恩典,既是我们唯一有效的赎罪之路,人若 “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 ,就是拒绝基督的赎罪救恩,当然就再没有别的救法了。
30 这节圣经的前半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引自申 32:36; 诗 94:1; 诗 135:14 ;下半节 “主要审判祂的百姓” 引自诗 50:4 ;都是要指出上文那些背道的人最后终必要受神的报应,绝不能幸免他们应受的重罚。因神必审判祂的百姓,把背道的人从信服祂的百姓中,分别出来。但这节圣经也暗示我们,上文那些背道者,不但自己弃绝救恩,污渎了基督的血和圣灵,也使那些属基督的人受了一些冤屈的苦楚,所以着者用带着安慰的语气说: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 。我们知道说这话的乃是全能圣洁而公义的神,所以祂必实行祂所说的话,祂必为祂的 “儿子” 伸冤,也必为一切因基督的救赎而成为祂儿女的人,所受背道者的恶待和委屈伸冤,这里的话对背道者是一个严重的警告,对为真道受冤屈的人是极大的安慰。
31 这句话是对故意犯罪的人一种可怕的警告。永生神的手,对于信赖基督的人,乃是最稳妥平安的地方,谁也不能把他们从永生神的手中夺去(约 10:28-29 );但永生神的手,对悖逆抗拒神的人是可怕的,他们绝不能逃出永生神的手,也没有人能把他们 “救” 出来,使他们可以不受神所要给他们的刑罚。
注意这第四个插入的警告,比较前三个更严厉得多,但仍带着安慰和劝勉的话,在本书的五个严厉警告中都是这样,总是带着一些劝慰信徒的话。
2.劝勉信徒应更加勇敢前进( 10:32-39 )
在第 6 章的警告之后,着者曾劝勉希伯来信徒,应在他们已有的爱心上更加勉励,在这里也是这样。着者在警告背道之人的危险后,又劝勉信徒要追念他们往日那样热诚为主受苦的经历,而应当更加勇敢进步。从这段记载中,可见这些希伯来信徒,曾为信主的缘故,付了很大的代价,忍受过很大的逼迫,按使徒行传所记,教会最被期所受的逼害(徒 8:1;9:1;12:1 ),也就是这些希伯来信徒所遭遇的经历。但到了着者写信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当中已经有许多人渐渐信心摇动,冷淡退后,在真道上疲倦灰心;所以着者一再以离弃道理之人的危险警告他们,又劝勉他们要坚守所信所望的到底,要追想往日的热心而奋起爱主,更加长进。
A.称赞他们往日为主的舍弃( 10:32-34 )
32 他们不像 6:4 的人,虽蒙了光照却没有接受所看见的光;他们乃是为那光照了他们的真道忍受苦难的人。可见他们不是只蒙了光照,诚心接受福音的光进入他们里面,并且勇敢地为福音争战,受苦。他们的见证曾震动许多人,成为一件使人难忘的大事,以致着者对他们往日那种为道受苦的轰烈事情,也有深刻的印象,认为可以激励人的爱心,所以在这里再提起来,以勉励他们自己。
33-34 在这几节中论及:
他们所受的逼害
1. 忍受大战争( 32 下)
他们没有向罪恶的势力屈服,而放弃信心,倒是勇敢为福音争战,胜过逼害,保持信仰。
2. 各样苦难 …… 患难
属灵的争战,不是争取属血气的胜利,乃是凭属灵的能力,以胜过外来的苦难,不因苦难动摇。他们为福音受了自己同胞的许多苦难,并不丧志。
3. 被毁谤
这是他们所受的各样苦难之一。逼害信徒的人,在损害信徒的身体和财产之前后,必加以恶毒的毁谤,使他们受了苦害之后又失去人的同情,以为他们是该受的。
4. 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
世人看基督徒因信基督而受苦乃系愚昧。他们看见信徒突然改变生活,和拒绝罪恶的行事,似具戏剧化,反乎常人,他们或直接逼害信徒,或袖手旁观,视信徒受到逼害如观剧,不同情反而取笑。希伯来信徒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着者说他们 “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 。但使徒保罗也承认自己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 4:9 ),这对我们有很好的教训。每一个忠心的基督徒,乃是一个 “属灵的演员” ,他们必须完全遵照属灵的 “导演” (圣灵)的指导,和属灵的 “台词” (圣经),在属灵的 “戏台” (世界)上,说话动作,才能作一个成功的 “演员” 。如果他们随自己的喜好说话动作,就必定失败,羞辱主的名。
5. 家业被人抢去
他们为信主的缘故,家业被人抢去,变成破产的穷人,生活受威胁,但他们并没有怨叹主为什么不祝福他们,可见他们信主全不是为贪求今世的好处,倒是愿舍弃今世的财富。
他们受苦时所存的态度
1. 同情受苦的人
“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他们一面自己为福音受苦,一面同情别的为福音受苦的人,与他们同受苦,这是何等美好的受苦见证。许多人在受苦中只希望得到人的同情,深恐受别人的牵累而多受些苦难;但他们不但不希望别人来同情自己,不埋怨别人牵累自己,倒是记念别的受苦的人,不怕受累,乐意与弟兄同受苦,实在是今日信徒最好的榜样。
2. 体恤受捆锁的人
在他们的弟兄中,有些人所受的苦难比他们更重,不但家业被抢,且被捆锁监禁起来。他们自己既也受逼害,却仍然没有惧怕,体恤扶助了那此他们受苦更多的人,可见那时他们爱主的心何等热切,只顾体恤别人的困难,不体恤自己的痛苦。
3. 甘心忍受损失
他们完全乐意为主受患难和物质的损失,毫无勉强怨言。他们甘心受苦,所以他们所受的苦难,变成他们难以形容的快乐;但若他们不甘心受苦,则不但苦难未必因不甘心就能免去,反而更觉痛苦。所以我们为主受苦应像他们那样 “甘心忍受” 才有益处。
4. 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使他们能这样甘心忍受苦难的缘故,是因为他们有美好的盼望,他们盼望那更美长存的天上家业,所以就轻看这属地暂时的家业,而愿意为主舍弃。在上文着者曾勉励他们 “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 ,在此指出他们往日能那样为主受苦的原因,就是由于坚持所承认的指望的缘故;反之,现在他们开始灰心退后,则系由于对所承认的指望不坚信的缘故。
B.劝勉他们现今应存的心志( 10:35-39 )
35 1. 应有的勇敢
“勇敢的心” ,就是他们从前所有的勇敢,不怕为主受苦,不怕为人受累,不怕家业损失的勇敢,存这样的勇敢,必得大赏赐。但希伯来的信徒,虽然往日有这样的 “勇敢” ,现在却不像 “往日” 那么 “勇敢” 为主了。照理他们现在信主的年日既已久,应当比初信主时更勇敢才对,但事实相反,他们现在比初信主时更没有勇敢为主的心,所以着者劝勉他们 “不可丢弃勇敢的心” 。许多信徒也是这样,他们起初信主的灵性情形比现在更好,他们若能恢复到像初信主时那种情形,就已经很好了。
信徒灵性上的善行,是会失去的,纵使已往有很好的属灵美德,很热心爱主,很甘愿为主受苦的经历;但这些,并不够表明我们现在就是像已往那样的爱主,可能现在已经远不如从前,像这些希伯来信徒一样,须要追想往日爱主的勇敢心志,以勉励自己现在还能像往日那样爱主。
36-37 2. 应有的忍耐和盼望
他们不但应当保持往日所有的勇敢,也应当像往日那样存忍耐和盼望的心。当时的希伯来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上,仍像往日那样受到试探,但他们这时却没有了往日那种勇敢、忍耐、和盼望的心,所以着者劝勉他们应当有往日那样的心志,才能胜过当前的 “苦难” 。
“必须” ,显见 “忍耐” 乃是行神旨意所 “必须” 的条件。要遵行神的旨意,必先存忍耐的心,视受苦为分内的事。使徒保罗说: “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徒 14:22 ),所以要行完神的旨意,必须忍耐到底,才能得赏赐(雅 1:3 )。而 “行完了神的旨意” 乃是 “得着所应许的” 先决条件。但在这里所说的 “应许” ,不是指普通生活或工作上的应许,乃是指下节 “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 ” 而说的,这意思就是,他们所信靠的救赎主,必要快来,他们所受的苦难不过是暂时的痛苦而已。那时祂必报应那些使他们受冤屈的人,而他们则必享受义人应享的福分。
着者深知这关于基督再来的应许,乃是信徒最大的盼望,是他们能忍耐行完神的旨意的最大力量,他们若坚持这美好的盼望,就不会觉得苦难的日子太长久,只觉得不过 “一点点时候” 就快要见主了。当信徒感到今生的日子短暂时,就会分外觉得主来的日子近了。所以着者用主再来的宝贵应许勉励他们,使他们对将来的盼望有更确定的信念,不至因苦难而灰心。
“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罗 5:3-5 ),这正是受苦而灰心的信徒所须要的信息。
38-39 3. 应有的信念
在这两节中,着者坚定他们应有的一种信念,就是使他们确实知道他们不是属于 “退后入沉沦” 的那等人,乃是 “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 的那等人,因为 “义人必因信得生” (参哈 2:4; 罗 1:17; 加 3:11 ),这是神信实的应许。他们既有这样确实的永生盼望,就当勇敢行完神的旨意,不可灰心退后,免得不得神的喜悦。
“义人必因信得生” ,这不但是信赖基督的人得救的确实保证,也是信徒受苦之中的大安慰。他们虽然因信福音而遭受各样的患难,甚至丧失他们肉身的生命,但他们因信所得的永生却是没有人能夺去的(约 10:28-29 )。他们虽或 “因信” 在今世丧生,但他们却必 “因信” 活在永世的荣耀里(林后 4:17-18 )。
“我们却不是 …… ” ,注意这里着者不是说我们希望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而是用肯定的语气说 “我们却不是 …… ” 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那等人。所以,这句话很清楚地把这些希伯来信徒,与那些背离道理的人分别出来,表明着者虽然用那些背道者的危险警告他们,但着者深信他们和着者一样地不是那等人。这 39 节的话与 6:9 的话相似,在那里着者也曾用离弃道理之人的结局警告他们,但却清楚地表示,他深信那些希伯来信徒,虽然灵性软弱,却胜过那等灭亡的人。
问题讨论
10:1 之 “影儿” 和 “真像” 各指什么?其中律法与影儿都是单数式的,有何意义?
律法下的祭物何以不能使人完全?
试对照诗 40:6 的话,解释 “ ……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的意义。
我们怎能 “永远成圣” ?
怎么知道基督献上自己的结果确已成功永远赎罪的事?
按 10:20 我们所已有通入至圣所的路是怎样的路?
按 10:25 详论有关不可停止聚会的教训。
详细解释 10:26 之 “故意犯罪” 。
希伯来信徒为主曾受过何种逼害,曾有过怎样勇敢的心?
“义人必因信得生” 按上下文言,如此引用有何意义?
本书受书人是退后入沉沦那等人吗?着者用怎样的语气论及他们?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希伯来书第十章
一○ 1 律法 只是 将来美事的影儿 。律法引导人认识基督的位格与工作,但 却不是基督真像的代替品。选择律法而放弃基督,就像选择画像而放弃画像所描绘的真人一样。对于尊 荣的 君王,这是一个侮辱!
律法的不济,从必须恒常地重复献祭可见一斑。即必须重复献祭,就证明这些祭完全不能满足圣洁的神的要求。本节的用词表达了这种重复性: 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 。
这些 祭物 绝不能使敬拜的人完全;就是说在罪的方面,所献的祭并不能使人的良心感到 完全 。以色列人从未享受过罪疚全消、良心稳当的感觉。他们的良心从来不得享安息。
一○ 2 如果所献的祭确能使他们的罪完全得赦免,那么他们 岂不早已止住了 每年一次往会幕或圣殿的朝拜吗?献祭的事既要经常重复,就证明这样作是不奏效的。要每小时服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断不是一个病已经痊愈的人。
一○ 3 利未人的制度不单不能使人的良心得享安息,反而每年一次把良心刺痛惊醒。在赎罪日典雅的仪式背后,隐藏每年一次的提醒,就是百姓的罪并没有被除去,只是得遮盖吧了。
一○ 4 公牛和山羊的血 根本就没有能力 除罪 。如前文所说,这些献祭所能矫正的,只是在礼仪上所犯的毛病吧了。这些献祭只可以在某程度上带来礼仪方面的洁净,但对于人类败坏的本质或种种恶行,却不能起赎罪的作用。
一○ 5 相对于利末人之献祭的不足,作者提到基督所献之祭的超越。在作者的引说下,我们得听救主道成肉身到世上来时所说的独白。衪引述诗篇第四十篇,指出神不满意在旧约之下所献的祭物和礼物。诚然神设立了这些献祭,但这一切并不是衪最终希圣的。这些祭的设立不是用来除罪的,而是引导人将焦点放在要来承担世人一切罪恶的神的羔羊身上。难道神会因祭牲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而感到喜悦吗?
另一个令神感到不喜悦的原因,就是百姓内里的生命充满罪恶和败坏,却以为只要奉行这些仪式,便可以讨神喜悦。在他们当中,不少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单调的献祭,却没有真正的悔改或痛悔。他们以为可以透过奉献祭牲来取悦神,但神所要的祭,却是忧伤破碎的心。他们看不见,神不是一个仪式主义者!
既然神对过往的献祭不能感到满意,便替衪的儿子 豫备 一个血肉的 身体 ,这是衪的属人生命所必须的。这当然就是指那无可测度的道成肉身的奇迹──那永恒的道竟成了肉身,成为一个人,以致衪能够为人受死。
有趣的是,引自诗篇四十篇 6 节的一句话: 你曾给我豫备了身体 。这句其实可以有另外两个意思。这诗篇的本文是这样的:“你已经开通我的耳朵”;而附注则是:“你替我穿的耳朵”。当然,开通的耳朵是指弥赛亚对神随时候命,绝对顺从,毫不犹豫。穿耳可能是引用与希伯来奴隶有关的典故(出二一 1 ~ 6 );他们用锥子,在门框上将耳戳穿,以表示自愿永远归属主人。救主道成肉身的行动,就像是说:“我爱我的主人……不愿意自由离去。”
一○ 6 继续诗篇第四十篇的引述时,弥赛亚重申神 不喜欢燔祭和赎罪祭 。祭牲并非自愿受死,它们的血也没有洁净的能力。再者,这些祭不代表神最终的意愿,只是预表基督要献的祭。祭的本身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一○ 7 能够真正讨神喜悦的,是弥赛亚愿意不计代价地遵从 神 的 旨意 。衪在祭坛上献上自己,证明衪甘愿顺从。我们的主这样说,衪是记起整本旧约圣经,从开头到结尾都证明衪是全心全意地喜爱完成神的 旨意 的。
一○ 8 本节至第 10 节,作者道出基督独白的属灵意义。他认为这意味旧有的献祭制度已经废止,耶稣基督一次过献上的、完全又圆满的祭已经生效。
他将诗篇第四十篇的经文浓缩起来再引述一次,要强调神不 喜欢 那些 按 律法献的 祭。
一○ 9 弥赛亚宣告神不喜悦旧制度后,便马上出来完成讨天父喜悦的事。作者继而看见这事的重要性。
所以,结论是: 他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即是衪废止了旧有的、按律法而立的献祭制度,引进衪自身伟大的赎罪祭。新约登场时,按律法而立的旧约便退居幕后了。
一○ 10 耶稣完全顺服神的 旨意,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蓝迪斯评论说:
这是指地位上的圣洁。事实上,除了十二章 14 节之外,整本希伯来书提到的圣洁都是指地位上的,且不单只是一小撮“长进的基督徒”如是,所有信徒也一样(林前六 11 )。这是基于神的旨意,透过基督献上自己而成就的。我们蒙神分别出来,为了衪自己的缘故,特意归衪所有。不可混淆,圣灵透过神的道在信徒生命中不断的工作,与上述的成圣是有分别的(约一七 l7 ~ 19 ;帖前五 23 ) 18 。
一○ 11 作者将每一个亚伦裔 祭司 的职分,与基督祭司的职分作一强烈的比较。前者 天天 站执行他们的职务。会幕或圣殿里都没有椅子。他们不得停下来,因为他们的工作永没完结。他们 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 。这只是无休止的例行公事,并没有处理到罪的问题,也不能叫人的良心得释放。
这些 祭物永不能除罪 。布鲁斯说:“虽然在利未的祭司制度下,亚伦是个重要的人物,但毕竟他只是个干苦差的司铎,不断执行各种礼仪,但这些礼仪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19 ”
一○ 12 但我们的主只须献上 一次永远的赎罪祭 ,就不需要再献上其他的了!
献祭已经完成,不再流血,不再设祭坛!
不再宰杀羔羊,再无烟火薰天。
从更尊贵的躯体,流出更宝贵的血,
除净灵魂的罪疚,洗涤最深的污秽。
~邦纳
衪成就救赎工作后,便“在神的右边无尽期地坐下来”(译自达秘新译本)。其实,本节可以有两种标点的方法,意思可以是“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或“永久地坐下了”。两者都是真实的,但我较相信后者是正确的解释。衪可以不中断地坐下来,因为那庞大的罪债已经永远偿还了。衪坐下来的位置,是 神的右边 ,是尊贵、权能和恩宠的位置。
有人会反对说,衪不可能永久地坐下来,因为有一天衪要站起来施行审判。然而,这里并无矛盾。就献赎罪祭而论,衪的确永久地坐下来了。就施行审判而论,衪并不是永久地坐下来。
一○ 13 衪 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 。等候有一天,到时一切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衪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二 10 , 11 )。这一天,将是衪在地上公开地彰显出来的日子。
一○ 14 衪的 献祭 有无比的价值,因为凭此衪 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 (或持久地) 完全。那得以成圣的人 指所有被神从世人中分别出来的人,即是所有真正的信徒。他们得以 完全 ,有两方面的意思。首先,他们在神面前有完全的地位;因神爱子的缘故,他们得以站在神面前,得到完全的接纳。第二,就罪疚和刑罚来说,他们的良心是完全的,并不自责;他们知道罪价已彻底偿还了,而神是不会再次要求偿还罪价的。
一○ 15 圣灵也……作见证 ,证明在新约之下,罪会被一次过处理妥当。衪透过旧约圣经 见证 这一点。
一○ 16 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 31 节, 主 应许与衪在地上的选民立新的约。
一○ 17 以后 在同一段经文,衪又说:“ 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要注意,罪得完全赦免这应许,早已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 34 节记载了。然而,有部分活在这应许开始实现之时代的人,竟然打算重返那要永无休止地献祭的犹太教去!
一○ 18 在新约下的赦罪应许,意味不用再为罪献祭了。作者以 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来结束本书的教义部分。在开始教训我们认识自己的实际责任时,他希望这句话会在我们的心灵和脑海中徘徊。
.警告和劝勉(一○ 19 ~一三 17 )
一.警告信徒不可藐视基督(一○ 19 ~ 39 )
一○ 19 在旧约时代,百姓要离开至圣所远远的站;如今,我们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流的 血 而得以近前来。这一点鼓励我们来亲近主。
这个劝勉假定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因为作者鼓励我们 因耶稣的血……坦然进入至圣所 。按犹太人的传统,平民百姓不可进入圣所和至圣所;只有祭司才可进入圣所,而只有大祭司才可以进入至圣所。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神再没有划出任何特殊的地方,只容许某一特殊阶层的人在那里与衪接近。相反,所有信徒都可以凭信心,在任何时间,在世上的任何角落,来到主的面前。
踏上又新又活的路径,通过幔子入内,
这是神的呼唤;
不再诚惶诚恐,挺胸昂首向前,
应主呼召进来;
有基督我神与我同在,
在施恩宝座前与神相见!
在神面前我唯一能夸,
基督宝血的价值;
在神面前我敬拜呈献,
基督这初熟果子。
神既完全喜悦衪,
也就完全接纳我!
~佚名
一○ 20 我们通过 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得以进前去。 新 的意思,可以是指“新近被杀的”或“新近开通的”。 活 的意思,似乎是指复活的耶稣,因此是指 活 的救主。这路是 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这里清楚地教导我们,在会幕里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开的幔子,是预表主的身体。为使我们能进到神的面前,幔子必须裂开;即是说,衪的身体必须经历死亡的摧残。这提醒我们,我们不能靠基督无罪的生命进到神面前去,却只有靠衪的代死。只有藉羔羊所受的致命伤,我们才得以进去。每一次我们祷告或敬拜,来到主面前时,要谨记这权利是用重价给我们买来的。
一○ 21 我们不单可以凭无比的信心进到神面前,还 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虽然我们都是祭司(彼前二 9 ;启一 6 ),但我们自己仍需要一位祭司。基督就是我们的 大祭司 ,衪现在为我们所执行的职事,是要确保我们能继续得以在神面前蒙悦纳。
一○ 22 来到神面前 这信徒的权利,是用宝血买回来的。我们获邀觐见的,不是世上的绅贵名流,而是统管宇宙的主宰。这奇妙确是难以言喻!我们应邀的态度显示我们有多珍视这邀请。
觐见大君王时,我们在灵里应有四方面的准备。
1 . 诚心 。以色列人用口来亲近神,用嘴唇来尊敬衪,心却远离衪(太一五 8 )。我们必须以绝对的真诚来亲近衪。
2 . 充足的信心 。我们近前来的时候,对神的应许要抱无比的信心,并且坚心信靠,我们必蒙恩在衪面前得接纳。
3 . 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 。只有重生才可以达到这地步。相信基督时,我们便支取了衪宝血的效用。在象征意义上说,衪的宝血洒在我们心上,正如昔日逾越节羔羊的血洒在以色列人的门框上一样。这使我们得以脱离邪恶的天良。我们的见证是:
天良不再谴责我们,
因衪所流的宝血,
一次过洗净我们,
叫我们在神眼中无玷。
~伯芬
4 . 身体用清水洗净了 。同样地,这也是象征性的说法。我们的 身体 代表我们的生命。 清水 可以是指神的道(弗五 25 , 26 )、圣灵(约七 37 ~ 39 ),或圣灵运用神的道,洗净我们生命中从日常生活沾染而来的污秽。因基督的死,我们从罪垢中一次过被洗净了,但却需要圣灵藉神的道,不断清洗我们沾染而来的罪污(参看约一三 10 )。
因此,觐见神的四样准备,可以总结为真诚、确信、得救、成圣。
一○ 23 第二个劝勉是 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 。我们坚定地 承认 基督是我们唯一的 指望 ,不可让任何事物使我们后退。
对于那些被牵引,要放弃基督信仰里关乎将来、尚未可见的褔气,转而追求犹太教关乎目前、可见事物的人,作者的提醒是 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衪的应许永不落空,相信衪的人没有一个会失望。正如救主 应许 的,衪会再来,属衪的人便要永远与衪同在,有衪的样式。
一○ 24 我们也应寻求途径,去鼓励其他信徒表现 爱心 ,致力 行善 。在新约的意义里,爱心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凭意志产生的。神命令我们彼此相爱,这是可以并且必须实行的。 爱心 是根, 行善 是果。我们应以身作则,并加以教导,来激发其他信徒过这种生活。
仁爱的心胸是园子,
仁爱的心思为根源,
仁爱的言词像花朵,
收得善行为硕果。
~改编
一○ 25 跟,我们应继续 聚会,不可 离弃在地方上的相交, 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 。我们可以将本节看成为一般的鼓励,提醒所有信徒经常出席所属教会的聚会。诚然,在集体敬拜和事奉中,我们得力量、安慰、喂养、喜乐。
对经历逼迫的基督徒来说,本节可以起独特的鼓励作用。受逼迫时,信徒会有但求自保的倾向,以避免缉捕、辱骂、受苦;因此,他会秘密地做个信徒。
不过,本节基本上是警告信徒勿离道反教。在这里,离弃一个地方聚会,就等于背弃基督信仰,返回犹太教去。作者写这封信时,正有信徒这样做。所以我们需要彼此劝勉,特别是因为基督再来的日子已经近了。衪再来的时候,一切受逼迫、被放逐和受鄙视的信徒,都会站在得胜的一方。在这日子来临之前,信徒必须坚定不移。
一○ 26 作者说出第四个严肃的警告。一如前述,这里警告信徒勿离道反教;而所形容离道反教是故意的 犯罪 。
前文已提过,这罪的真正性质为何,各方信徒的意见甚为分歧。简言之,问题在于这罪是不是指:
1 .真正的基督徒后来背弃基督,因而失丧了。
2 .真正的基督徒软弱后退,但他仍是已得救的。
3 .那些曾经自称是基督徒,并属于某家地方教会的人,后来定意背弃基督。他们事实上从没有真正得救,而以后也没有得救的可能。
以上任何一种解释,都有本身的困难。不过,我们相信第三种解释是正确的,因为这与希伯来书和新约的整体教训最为一致。
本节将离道反教定义为在 得知真道以后,故意犯罪 。像犹大一样,这些人曾听闻福音。他认识得救之道,也曾佯作接受救恩,不过后来却故意拒绝了。
对于这样的人, 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他坚决并无保留地拒绝了基督一次过献上的祭。因此,神再没有其他救赎的方法可以提供给他了。
诚然所有罪都是故意犯的,但作者在这里要指出,离道反教是一种异常严重、故意的罪。
作者在这里用 我们 ,不一定就把自己也包括在内。在第 39 节,他清楚地将自己和他的弟兄与那些后退入沉沦的人分开。
一○ 27 惟有战惧等候审判 。他们再没有希望可以幸免。没有人可以使离道反教者重新悔改(六 4 )。他故意将自己与在基督里所赐的恩典割裂。他的结局就是往 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里去。我们毋须争论这是不是指真正的火。这里的目的明显表示惩罚会是严厉得可怕的。
须知神将离道反教者归类为 敌人 ,表示他们是积极地与基督对抗,而并非温和地抱中庸态度的。
一○ 28 作者介绍触犯旧约律例者的结局,用作背景来衬托出离道反教者更可怕的下场。人若犯奸淫, 干犯摩西的律法 ,只要有 两三个见证人 证明他有罪(申一七 2 ~ 6 ),他就会 不得怜恤 而死。
一○ 29 离道反教者要受的 刑罚 更 加重 ,因为他本来可以得更大的福气。他犯罪的严重性,可由以下三个指控看出来:
1 .他 践踏神的儿子 。他虽曾声称要跟随耶稣,现在却毫不讳言地表示不愿意与祂再有任何关系。他否认需要基督作他的救主,并毫不犹豫地拒绝衪为主宰。
在日本,曾有一个钉十字架的耶稣像,是政府用来逼迫基督徒的工具。这个十字架像放置在地上,每个人都要走上去践踏耶稣的脸面。非基督徒当然毫不犹豫地践踏衪,真正的基督徒却拒绝这样做,结果便被杀害。最后,耶稣的面容给这样的践踏磨损而毁坏了。
2 .他 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 。基督的 血 使新约得以成立,他却视之为无用、不圣洁的。这 血 把他分别出来,让他可以享受一分附加的特权。由于与属基督的人有联系,他曾得以成圣,正如不信的丈夫因信主的妻子成圣一样(林前七 14 )。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得救。
3 .他 亵慢施恩的圣灵 。圣灵已经用褔音的真光照亮他,使他知罪,并使他看见只有基督才是灵魂的唯一投靠。然而,他却 亵慢施恩的圣灵 ,断然藐视衪并所给予的救恩。
一○ 30 故意否定神独生爱子的罪十分严重。所有犯这罪的人都必定受神审判。衪说过:“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申三二 35 )在这里, 伸冤 的意思指完全伸张的公义。当用来论到神的时候,并没有报仇雪恨的味道。这只是指向某人施以应得的惩罚。本对神性情的认识,我们可以肯定衪会按照衪的话而行,给离道反教者应得的报应。
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 神会审判和报应那些真正属衪的人,但本节所说的,显然是指对恶人的审判。
我们若对圣经称离道反教者为 他的百姓 感到疑惑不解,就应记得他们都是神所创造的,且曾几何时承认过是属衪的。虽然衪不是他们的救赎主,但却是他们的创造者;他们也曾一度自称是衪的百姓,纵使实际上他们从没有与衪建立起个人的关系。
一○ 31 给所有人历久犹新的教训是:不要成为 落在永生神 审判 手里 的其中一人,因为这 真是可怕的 。
经文的用意不是扰乱真正属基督的人的心,使他们感到不安。作者有意用严厉、尖锐、挑战性的语气,来警告凡承认基督的名的人,告诉他们叛离衪的可怕后果。
一○ 32 第十章的余下部分,作者提出三个强而有力的理由,说明早期犹太裔基督徒应继续持守他们对基督的忠诚的原因。
1 .他们 往日 \cs8 的经验应能激发他们。
2 .他们很快便会得到奖赏的信息应能坚固他们。
3 .神不喜悦人后退,这应能阻止他们离弃真道。
首先,他们往日的经验应能激发他们。他们承认归信基督后,便成了别人极力逼迫的对像,家人跟他断绝关系,朋友摒弃,敌人穷追猛打。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因此而产生怯懦恐惧, 苦难 反而使他们在信仰上更坚强。无疑他们必因算是配为衪的名受羞辱而得到鼓舞(徒五 41 )。
一○ 33 有时,他们是独个儿面对苦难。他们被单独揪出来,在众人面前受凌辱、受痛苦。有时,他们就与其他基督徒同受苦难。
一○ 34 虽然有受株连的危险,但他们并不畏缩,仍往探望那些因基督的缘故而遭囚禁的人。
纵使他们的 家业 遭政府充公,他们 也甘心忍受 。他们选择忠于耶稣,并不计较失去财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基业”(彼前一 4 )。他们能如此轻看世上的财宝,确是神施恩的奇迹。
一○ 35 第二个主要的考虑是:他们很快便会得到 赏赐 的信息应能坚固他们。他们过去既已忍受了这么多苦难,现在就不应放弃。作者的意思是:“别让血泪换来的成果失诸交臂。”(迈耳)他们现在比过往更接近神成就衪应许的时候了。不可让自己有一刻钟想回头的。
“现在不可丢掉你们信靠的心──这信心带来世丰富的赏赐。”(费廉思译本; JBP )。
一○ 36 他们所需要的是 忍耐 ,是继续接受逼迫的决心,决不否认基督以逃避苦难。当他们 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 所应许的 。
一○ 37 主耶稣再来的时候,也同时将赏赐带来。作者引用哈巴谷书二章 3 节说:“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 \cs8 (衪) 就来,并不迟延。 ”哈巴谷书的本文是这样的:“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它)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有关在经文方面的改动,尹信这样说:
在希伯来原文,这句话的主词是迦勒底人遭消灭……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内,主词则是耶和华或弥赛亚。后来,犹太神学家以弥赛亚为这段经文的主角,希伯来书的作者也一样 20 。
蒲乐克认为:
在旧约的经文,并在新约这段改动过的经文,都是神默示的,都是圣经。在哈巴谷书,句中的代名词“它”是指默示──基督要来作王的默示。在希伯来书,代名词“它”变成了“衪”,是指信徒被提。
然后以普通的语气再谈下去:
当蒙神启示的作者引用旧约经文时,他会加以删剪,以求最能表达神的旨意,当然他不会修改到与原文本意相反。修改的目的,一般不是要表达旧约经文的原本意思,而是要表达圣灵在新约启示出来更丰富的意思……当然,除了神之外,没有人可以这样处理圣经。事实上,这情况并非罕有,而是默示的另一种方法。神是圣经的作者,当然可以引用自己的话,加以修改增删,以便最能表达衪的旨意。但我们任何人引用圣经,则必须谨慎以求确切。我们没有资格改动一笔一划。圣经的原作者则可以这样做。衪用什么人替衪执笔是无关宏旨的。管他是摩西或以赛亚、彼得或保罗、马太或约翰;圣经的内容全都是衪所写的 21 。
一○ 38 最后一个使人坚持忍耐的推动力,就是惧怕神会不悦。作者在继续引用哈巴谷书时指出,讨神喜悦的生活,就是 信心 的生活,义人 22 必因信得生。过这种生活的人以神的应许为宝贵,看见那看不见的,且坚持到底。
另一方面,不能得神喜悦的,就是那些否认弥赛亚,并退回已毫无价值、诸般的圣殿献祭去的人, 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
一○ 39 作者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和弟兄姊妹,与 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 分开。他将离道反教者与真正的基督徒分别出来。离道反教者是 退后 的,因此是失丧的。真正的信徒却是 有信心 的,能保守自己的灵魂不至于有叛教者的下场。
作者谈到信心(“相信”与“信心”在希腊文是源于相同字根的),奠下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全面地说明讨神喜悦的生活。从这点自然地发展出灿烂的第十一章。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第十章
iii. 祂为别人献上自己(十 1 ~ 18 )
1. 我们或许认为作者已经对基督无与伦比的献祭果效作了充分证明,无需进一步解释,但是他还要强调整个利未礼仪的不足。无可避免的,这一段会重复前面几段的说明。然而这里还有新的亮光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作者简要说明在旧等次的不足( 1 ~ 4 节)。
影儿 ( skian )与 真像 ( eikona )间的对比和旧约与新约之间,亲近神的旧方法与新方法之间的对比一致。但是他们之间有某些类似的联系基础,犹如影子于实物。影子当然不能完全显示物体的本身,充其量仅能表现出物体的外在轮廓而已。而且,当看见实体时,影子就不重要了,作者就是从这样的观察,再次强调旧方法的模糊不清与不足。 将来美事 很显然是指属灵的大祭司所带来的福音。有些教父时代的作家认为这是指基督教的圣礼而言 137 。但是这里的解释似是更一般性的,即∶律法所能提供之所有美好的事物只不过是影儿罢了。这使我们回想到本书信已经说明的各种“更美”事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律法“有”将来美事的影儿,而不是律法“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中文译作“是”,英文的“有”是准确的译法),这也就是说,律法并不是那个影儿本身,律法只有拥有那个影儿,就是礼拜的仪式。律法有个更久远的内涵,那就是道德要求。
尽管旧约礼仪令人印象深刻,而且 每年 重复,却不能符合真正的需要。持续已久每一个赎罪日的重复献祭,与每天继续献祭的果效都只是暂时的。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作者极热中追求完全的主题(动词是 teleioo{ ,意思是 使……完全 ,总共出现九次,名词是 teleio{sis ,出现过一次),并且承认利未体系无法使人完全。作者在此强调它的不可能( 总不 , oudepote )。他曾用很长的篇幅证明这一点。这里用 那近前来的人 指那些渴望得益处的人,比照七章 25 节,十章 22 节所说藉着基督进到神面前的人。亲近神是人类最高的操练。
2. 从重复献祭演绎出的是这些祭物的不完全。如果它能使人完全,献祭早已止住了,而旧制度并没有作到这一点。旧制度以下的献祭是为了洁净上一次献祭到目前为止所犯的罪,但是它们无法对付罪的恶根,所有在旧制度之下, 礼拜的人 都知道他们并没有彻底被洁净( kekatharismenous )。而且这里的 既一次 (中文仅作“既”)这个字与第 1 节的“常”恰成对比。这个对比使我们明白基督赎罪工作的果效乃是一次即成定局,使祂的子民得以完全。藉着重复献祭,不断提醒人的需要,激发罪的 良心 ( syneide{sin )。基督献祭的果效则正相反,乃是将罪抹消(参九 26 )。
3. 利未律法献祭的功用是 叫人每年想起罪来 ,这生动地证明它们并没有恒久除去罪与罪所导致的结果。每一次献祭都证明前一次献祭的不足,并且提醒礼拜的人还必须预备另一次的献祭。罪的重担一直存在着。当基督在设立最后晚餐时,也出现了相同的字眼,说这是为了纪念基督的死,提醒参与者因为藉着基督的死,罪完全得释放,很明显的提醒基督徒圣餐礼比利未诸祭更为优越。利未诸祭虽是神所命定,却是要为那完全的祭预备道路。完全的祭能长久有效地处理罪的严重后果。
4. 断不能除罪在这一段圣经里是指道德问题。因为用来献祭的动物是不具理性的,因此并不具有永远除罪的果效。虽然在旧约律法之下,它们是神所谕定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短暂的,预表一位有道德的,完美献上自己。长久以来, 公牛和山羊的血 ,朝向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如果目标是达到完全。那些有犹太教圣殿崇拜背景的犹太籍基督徒,需要对他们已经放弃,没有实质意义的旧礼仪仔细思量。作者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说明基督无法测度的优越以及旧约献祭制度的价值,只在于它是预表基督献祭的优越与至极而已。旧约时代为礼拜的人预备了恩典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永不能完全除罪,这只有藉着一个与动物相对的、完全的人自愿献上自己为祭才能完成。
5 ~ 6. 关于牲畜献祭的不完全,作者继续说明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并且提出了答案。他从先前引述并解释的诗篇四十 6 ~ 8 初见答案的端倪。他毫无困难地将诗人的话用在基督自己身上,犹如基督藉着诗人讲这段话。的确,这段话直到应用在基督身上才完全应验了。
所以 ( dio )这个字,解释了第 4 节所说,利未献祭制度的不完全。 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 ,是个形容子句,把诗人写诗的背景移转到基督的时代,并且最适合应用在这时代。作者似乎是设想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后,从祂口中说出诗篇上的这段话,以表明祂的使命。所以这段经文不只涵盖了祂的道成肉身,并且包括耶稣不住地意识到祂是遵行祂父的旨意。应该注意的是,在希腊原文里,这节圣经并没有提到基督这个名字,而只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作者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立刻认出那 到世上来 的就是基督。 基督 这个头衔是从九章 28 节引申而来。毫无疑问的,作者深信基督先存的事实。
在这段旧约引句中,有四个字用来说明利未诸祭∶ 祭物 ( thysia ), 礼物 ( prosphora ),燔祭( holokautomata )和 赎罪祭 ( peri hamartias )。前两个词是一般性的,后两个词则是代表性的。这四件事是整个利未制度的总结。第一个论述的对比是∶神希望人类向祂献祭,与神为祂儿子预备了献祭用的 身体 ,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这句话的译法是根据七十士译本,与希伯来文的“已经开通我的耳朵”不同。这样的改变是很显着的,而七十士译本的译法则是对希伯来文的注释与衍生。预备耳朵表明了听的要求,并暗示了服从的期望。当然, 身体 这个词包括了听从的器官,但不止于此。这个说明关乎了人的身体的完全功能,只有在基督身上才能完全实现。这里引用的旧约圣经,说明基督的工作必须藉着“身体”来完成,就像人类一样,祂必须身为人,完全成就天父的旨意。虽然引句中的动词时态是过去式,但我们不认为这已经是完成的事实,因为应验仍然是将来的,它乃表示出在神的心目中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或许我们不能明白身体的 预备 ( kataritizo{ )是什么意义,岂是把分开的部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许这个动词之所以被选用,只是为了说明这预备的完整特性。
第 6 节的解释也是一样,说明神不再悦纳一般的祭,甚至于特别的祭也一样,这乃是依照希伯来诗歌的格式,再次强调前面已说过的。虽然这些祭是神所命令的,但祂真正关注的却是礼拜者的心态。以色列民的历史说明献祭制度的目标常被本末倒置,或徒具形式。以色列民疏忽了遵行天父旨意的需要,因而诗篇作者的用语这么尖锐。
7. 作者继续引用诗篇,而顺服神旨的要求也更为明确。 那时我说 这句话似乎是指身体完全预备好,因此这些话是应验在道成肉身上,并且关乎基督的整个工作。
我来了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已经成就的事实,它不是预言,而是用耶稣的工作和祂的生活来解释诗篇。从福音书(尤其是约翰福音)中明显可以看出祂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楚的认识。祂是神所差遣,到地上来为了成就神的工作。 神阿,我来了为要照的旨意行 ,是那完全人的目标。除了耶稣以外,即使是最敬虔的人,都没有完全遵照天父旨意而行。诗人最渴望的目标,在耶稣口中成为事实。祂的确遵行了天父的旨意,甚至于顺服以至于死。
关于 经卷 ( kephalis )这个词存在着某些争议,因为这个字的起源和意思暗昧不明。然而,七十士译本圣经里可以找到这个字(参:结二 9 )。书卷这个词很显然是指某些权威性的指令,以管束作者大卫王的行径。对耶稣而言,这本书包含了一切记载的神的启示,关乎神的旨意,因此有属天旨意的完美典范。当应用在耶稣基督身上时,很显然是说明,神已言明的有关弥赛亚来临的预言。新约圣经引用旧约圣经中的经文,多以 经上所记 ( gegraptai )的格式说明它的权威性。马丁路德对这个词体会得深,他解为“经上一向所记”。一向所记,就具备不可违犯的特质。
8 ~ 9. 这里重复了 5 ~ 7 节的理念,再次强调来到神面前新旧两种方法的对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 神阿,我来了为要照的旨意行 ,这句话的重复出现表明了基督的完全顺服。 祂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这句话是对以上所引用经文的一般性注释。“除去在先的”使用一个很不寻常的字眼,因为译作“除去”( anairei )的这个动词,一般而言有宰杀的意味。旧的过去已成定局,否则的话,新的就无法立定。想藉着根本不完全之不具理性的祭彻底解决问题,注定一败涂地。以理性上的顺服,一次却永远的开创新的方法,却完全得体,两者何其不同。
10. 凭这旨意 是指神的旨意,第 7 节的引句已经提过一次。我们看见,只有基督的完全顺服,神的旨意才完全成就。它的立即果效是 我们……就得以成圣 。这似乎是说,凡在基督里的人是如此与祂认同,以致他们也在祂里面遵行了神的旨意。基督徒与基督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本书信并不像保罗书信里,那么的一再强调,但从这一节圣经的文脉来看,则更见显着。除非在基督里,成圣的过程永远无法完成。不然,动词就不能用此处的完成时态了。基督所以能完全成圣,是因祂完全顺服天父的旨意,也可以说,凡信靠祂的人,也能分享祂的成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受益者是哪些人,这里的 我们 必须从前一章的内容来解释(参九 28 )。
靠耶稣基督 只一次 献上祂的身体 这个句子是个附加说明,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督的顺服是藉着什么途径对我们产生果效。重要的是,基督献上了身体,这一点使我们把注意力投注在十字架的中心性上面。祂所作的,是在祂的身体,在祂属人的生命领域,与人类同样的生命中作成的。当他献上自己,担负的是全人类。当然,作者并不是说,基督徒不需要再顺服,因为基督已经完成了顺服,他乃是说,神接纳我们是因为基督完全遵行了天父旨意。基督献祭,一次定局( 只一次 , ephapax ),在七章 27 节与九章 12 节已经提过。
11. 以下这段经文( 11 ~ 14 节),以基督目前的荣耀为焦点,配合第 10 节基督的献上身体。此处虽然强调事情已成定局,但却不是结局。本书信和新约圣经他处经文的理念一致,都将基督的死与高升连在一起。
在旧约律法之下,不完全的献祭制度是无休无止的一再重复,这与新约有显着的不同。这节经文提出几个有趣的关键是, (1) 祭司的地位( 凡祭司……站着 ); (2) 重复的献祭( 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 ), (3) 无法达到献祭的目的( 除罪 )。第一点与下一节说基督坐下来,形成强烈对比。地上的祭司永远不能坐下来,因为他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完成。第二个区别是祭司的 屡次 ( pollakis )与基督的 只一次 ( ephapax )。第三点是旧约献祭制度的不能除罪,与第 12 节所说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的对比。旧约献祭制度的软弱,再次成为验证新约更大荣耀的衬托。
最后一句的 \cs9 这 字( haitines ,“一如此类的”)令我们注意到祭牲的性质。这些祭牲受限于它们本身的天性,缺乏 除 ( perielein )罪的力量。这个词按字义是∶“除掉周围的事物”,像脱除一件不穿的外衣。它比第 4 节的 aphairein 更具意义。这个字也出现在哥林多后书三 16 ,那里说到人的心一归向主,他心中的帕子就被除去了。我们还得注意的是,十章 4 节是用现在时态,而此处用过去时态──希腊文法中之简单过去式──与第 12 节,基督已经完成献祭的工作相对应。
12. “这一个”祭司( RSV 与和合本译为“基督”)与所有的祭司有别。相形之下,祂与其他祭司完全不同。按照希腊文的结构,可以把译为一次永远( eis to
die{nekes )这个词,加在句子的下半段,用来形容基督登上宝座的结局。但是 RSV 版本圣经(中文和合本同)的译法则以之带出基督献祭的独特与完全,表达出本书信的基本精神,这似乎是比较可取的 138 。作者一直不断的对这项基督教中心思想提出论述,可能是因为他知道有某些受信者信心不坚定,或许仍然怀疑基督教和旧约献祭条例一样不完全。基督献祭终结的特性不但见于祂一次献上自己,而且还见于祂登上宝座∶ 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这件事本书信已经提过两次(一 3 和八 1 ),十二章 2 节再提一次,显明这也是本书信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以“基督登基”称呼这个特性不错。
13. 基督登上宝座与祂最后战胜仇敌的这段等待时间,与当今的世代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毫无疑问的。论及基督既已得胜,而制服仇敌的日子耽延的原因,胡斯说∶“耽延应该视为恩典日期的延长,因此象征了神的怜悯与长久忍耐” 139 。克服仇敌一语再次呼应了诗篇一一○篇( 1 节)。这篇诗篇在本书信业已引用多次。事实上,作者在本书信一开始,就表现这样的思想(参一 13 )。这个思想是引自基督登上宝座的意象,而不是从大祭司职任的理念发展出来的。至此,麦基洗德的等次显然也能应用得上,因为我们的大祭司也取得了君王的位分。既然是君王,祂就不允许仇敌再猖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 23 以下,对这一个理念也有深入的剖析,但是他的剖析却与大祭司主题毫无关联。
14. 作者的思路又回到大祭司与祂的 一次献祭 ,为了让受信人注意力集中于所成就的结果上,那就是使信祂的人臻至完全。基督的献祭与洁净的举动间的关联,已经在第 10 节说明过了,因此此处所强调的乃是 祂便叫……完全 ( teteleio{ken )这个动词,视为已经完成的举动,其实如永远一词所示,这只是预期上的完成。基督就是祂所代表的人的总合,并叫所有信祂的人享有祂的完全。 得以成圣的人 ( tous hagiazomenous )这个句子是现在进行式时态,可以解释为“那些继续成圣的人”,也就是继续不断支取“基督一次献上自己”的果效之人。
15. 作者把重点重新移转到新约这个主题上,以总结本书信主要的教义部分( 15 ~ 18 节)。此处又重复八章 8 ~ 12 节所引用的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不过这次的引文较短,而且这里和八章 8 ~ 12 节有某些重要的不同,首先是卷首惯用语。八章 8 ~ 12 节并没有惯用语,本段则说到圣灵明确的见证(如三章 7 节引用诗篇九十五篇)。这么一来,圣灵的特别功用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写在心里的律法与除罪的密不可分。作者显然是要从原来的经文( “祂既已说过……以后就说” 两个观念的结合来强调其重要性,可见作者清楚明白,圣灵的默示延伸到这两种观念的顺序上。 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 ,这个句子也可以解释为,圣灵的见证是与我们有关,而非以我们为见证的对象。这儿的主要观点很清楚,耶利米书的信息对作者和受信人都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16. 引句的第一部分与八章 10 节相较,将写在他们 心上 与放在他们 里面 这两个词位置互换,但意思并无改变。
17. 是引用经文的第二部分, 和他们的过犯 是加上的句子,是要更明确的说明罪的本质,也就是违反神律法的行为。
18. 作者在这段话结束前,再度提出一个结论说 就不再为罪献祭了 。因为在新约里的人,有 罪过既已赦免 的应许,就不必再为此献祭。不可讳言的,本书信里的主要段落既以此方式结束,就是要以基督献祭的完全性,来解决旧约礼仪下必须一再献祭的问题,并且以此作为结论。新约纪元业已展现,新的约全面开展,废止了利未献祭的条例,不管这些献祭制度要传达什么信息,都已在基督里得着完全的应验。
137 细节请参 Westcott, Comm ., p.304.
138 参 Bruce, Comm ., p.237, n. 57.
139 Hughes, Comm ., p.402.
Ⅱ 劝勉(十 19 ~十三 25 )
尽管在前面谈论教义的主要段落中,作者已经对受信人提出不同的劝勉,在以下这几章的结论,作者仍对基督徒实际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建言,并有很长的篇幅论及信心与管教。
A 信徒现今的地位(十 19 ~ 39 )
作者说明基督徒在生活中的权利与责任,由此引述出另一段严肃的警告,并且提醒受信人过往之基督徒经历的价值。
i. 又新又活的路(十 19 ~ 25 )
19. 希腊原文以 既因 为开头,清楚显出以上教义的论述从这里开始作实际的应用。这个词最好看作是指涉先前的所有论说。本节乃是借力于前面说的这位大祭司与祂所献的祭。 我们……得以坦然 ,是当成一件事实说的。从基督已经作成的工作,与祂现今的地位来看,所有的信徒没有理由不该坦然地进到神面前。
作者在解释大祭司主题时,曾一再的提醒受书人,在基督里可以坦然无惧(三 6 “胆量”,四 16 )。 坦然 ( parre{sia )这个词可以解释为“毫不畏惧的”,在新约圣经里一般是指人因为与神之间的新关系而有的自由 140 。而这里所说的坦然特别关系到进到神面前,进到圣所或圣地,象征着神的临在,也就是说,有一扇通往圣所的门为信徒敞开,不再是只有祭司才允许进入。
进入的方法乃是藉着 耶稣的血 ,是指耶稣为我们的缘故,献上自己时所作的一切。圣所不再因为利未祭司重复献祭而深锁,因为完全的祭所成就的大能开启了这扇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扇门只有被称为 弟兄们 的才得进入,他们是三章 1 节所说“同蒙天召”的一群人。尤其重要的是,找到藉着耶稣基督到神面前这条新途径的人,也找到了彼此间的新关系。
20. 作者使用 又新 ( prosphaton ) 又活的路 这句话,在新约圣经绝无仅有。原文的意思是“刚被宰杀的”,其衍生意义则有“新鲜的”,或“新近的”之意。也就是从它的新,来与旧的相比对,立刻使我们联想到基督的工作。 道路 这个观点也很有意义,不但因为初期教会基督徒以此称号为人所知,也因为希腊文里,这里的道路与第 19 节所说的进入( hodos 与 eisodos )是双关语。这整个观念正好说明了作者对基督教的看法。 路 这个观念已经在九章 8 节介绍过,它似乎是指基督徒亲近神的专用词。在希腊原文里并没有与 藉着 这个词相关的词,使 路 成为动词 开了 的受词,并且与第 19 节进入的观点连起来。希腊文的结构不易明白,但此处显然不是说这道路就是耶稣。而事实上,人可以亲近神的路是祂赎罪工作的结果。
作者接着说, 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 ,这样的说法引起很大的争论。第一个问题是 幔子 ,因为这是一层隔开至圣所的幔子,将这层幔子解作人若要亲近神之前必须克服的障碍,似乎很自然。但是不容易将此观念和“祂的身体”联想在一起,因为如此一来岂不是说,将耶稣与神隔开的是祂的人性,必须先冲破祂的人性,才能恢复与神的交通?无可否认的,耶稣的人性使祂受到各样限制,在此狭窄的含义下,祂可以说有一个必须穿越的“幔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祂在进入之前必须脱除祂真实的人性。
如果我们把 藉着 ( dia ) 祂的身体 视为 道路 的解释,这些问题就消失了,在此情形之下,“藉着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就是祂的身体”。总而言之,基督身为人,为人类敞开一条新的路径,可以到神面前来,这与第二章必须道成肉身的说法一致。从另一方面而言,也有一种可能,这个幔子是象征着进前来的方法而不是一种障碍,如此一来,把“幔子”和“身体”联想在一起就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了。就大祭司在赎罪日要进入至圣所而论,这层幔子暂时不是个障碍,反倒成为进入的通道。作者在下一节经文里提到大祭司,很可能此一观念是作者思路的最高点。
另外有一个争论为∶作者在这里是否暗指耶稣死的时候圣殿幔子的断裂。不论大家采取何种观点,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因为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一切,至圣所已经为人类敞开了 141 。
21. 在四章 14 节已经以“尊荣的大祭司”形容耶稣,这节经文就是个回响。基督之为尊荣,是因为祂的工作果效无与伦比,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治理神的家 这句话是三章 1 ~ 6 节的回忆,那里说基督超越摩西是因为祂治理神的家。这个句子在此处有更广博的内涵,包括治理地上的教会和天上的教会。然而从它的结果来看,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地上的团体。
22. 我们在此终于看到本书信的最重要劝勉,用三个步骤来表达∶ (1) 来到神面前 ( 22 节), (2) 要坚守 ( 23 节), (3) 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 24 节)。第一个是个人的敬虔,第二个是一贯性,第三个是对群体的义务。劝勉受信人 来到神面前 ,此处并不是第一次,四章 16 节说到耶稣大祭司的工作之前,亦有类似的叙述。这里重复提出乃是要强调此一观念。这是一段插入的陈述,提出更多理由来劝勉敬拜者亲近神。在这节经文里提到亲近神的四个条件。
(1) 存着诚心 ,如果此处的形容词,在意义上与八章 2 节是相同的,那么它所要说明的,则是真实与表象的对比。一个人不能只有敬虔的外表,没有敬虔的内涵。换句话说,一个敬拜神的人来到神面前,必须要有真心。
(2) 本着(吕译, en )充足的信心 ,本书信已经一再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在第十一章还有更深入的阐释。一个人必须满有确据,因为不再有理由怀疑人可以亲近神。作者不但明确地指出充满确据的可能性,而且确信敬拜的人都能从这条“新路”得到恩福。在原文里有个介系词( en ),事实上就是要表明,必须用充足的信心,来建立这条道路的范围或领域。
(3) 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 。毫无疑问的,洒去的隐喻源出利未礼仪。把血洒在百姓身上是旧约立约(出二十四 8 ),以及亚伦和他儿子承接圣职(出二十九 21 )的一种凭据。旧约圣经并没有像这里一样说到良心的洁净,基督徒敬拜者拥有更有效的洁净方法,这洁净直接与良心有关;它不只是一个礼仪上的举动,乃是个道德上的状态。
(4) 身体用清水洗净了 。这显然是指基督徒的受洗。虽然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困难的。这种观点若是正确的,那么每一位来到神面前的人都必须先经过一种公开的入会仪式。然而前三项条件都不是外在的,为何第四项如此要求,似乎有点奇怪。我们或可以从以弗所书五 16 ,“基督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获得身体得洁净的某些解释,那段经文若用属灵意义来解释是最易理解的 142 。“洁净”这个形容词似乎是象征性的意义。第 (3) 和第 (4) 的不同是内在心态的得洁净与公开行为得洁净。
23. 第二个劝勉── 坚守 ──所使用的动词( katecho{ ),已经在三章 6 节和 14 节用来指坚持我们的盼望( parre{sio )和起初确实的信心( te{n arche{n te{s hypostaseo{s )时用过。此处却用到一个字 承认 ( homologian )。但这些字的主要意思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指基督徒地位的基要真理。显然世界的价值观不断的在改变中,“坚守”的劝勉并非无关痛痒,却是基督徒必须秉持的标准。
所承认的指望 这个语句有点出乎人意料之外,因为我们预期他会说“信心”,而不是“指望”。指望包罗更广博,包含着特别有关将来的应许。下一章对信和望(参十一 1 )的确定关系有更详尽的说明。而值得一提的是,三章 6 节说到盼望和胆量是值得我们持守的。关于盼望,请详参六章 11 、 18 、 19 节,七章 19 节。的确,本书信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展望将来的荣耀,远胜于旧等次的荣耀。然而,本书作者知道,有某些受信人可能落在危险中,不再坚守所承认的指望,因而力促他们务要持守, 不至摇动 ( akline )。新约圣经里,这是惟一一处如此翻译这个希腊文,它是指一种不会摇摆不定,失去其重心的垂直物体。的确,在基督徒的经验中,不能在某一段时期显得很刚强,有时又灰心丧胆。
这确据的持守并非毫无缘由,因为不是凭着个人的力量,而是信靠 那应许我们者 的信实。第十一章列举了神应许的某些层面,它事实上就是对这节经文作一番注释,它不仅记载了人的信心,同时也记载了神的信实。本书中还有其他明确的陈述,提醒我们注意神的信实,例如二章 17 节和三章 2 节,说明我们这位忠信的大祭司耶稣,还有十一章 11 节说到撒拉相信神是可信的。
24. 第三个劝勉是针对团体的责任,特别重要的是,这里用到 相顾 这个字( katanoo{men ),作者所要力劝的,很显然是要大家集中思想,以 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为目标。显然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花心思来决定该如何做才是最好的。如果要培育爱心和善行,需要比个人的努力更多的事物。基督徒对于同伴的需要必须敏锐。团体行动是不可或缺的, 激发 这个词( eis paroxysmon )是个很突出的用语,是“鼓动”的意思,在此处是指好的一面,也可以指恶的一面,如使徒行传十五 39 的争论。这似乎是告诉我们,彼此相爱并非自然发生的,而是必须用心去行,甚至于必须受激励,行善的事亦是如此。爱心和善行的组合是值得注意的,它所强调的是爱心必须有实际的表现。 善 这个形容词( kalos ),在此凸显出善行之外在可见,有吸引人的本质。也就是说,善行必须是不证自明的,以致它们存在的真正价值毋庸置疑。
25. 基督徒对团体的责任还有另一个要求,已经在上一节经文说明了,就是要有彼此团契的关系。根据这个推论就是说,除非有适当的机会来激发彼此相爱的果效,人们的爱心不可能受到激发。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 这个句子,可能是指敬拜聚会,但是没有明说。此处似乎有意任其含糊不明,以能含括各种非正式的聚会,但在希腊文里, episynago{ge{ 这个字则是指某些正式的聚会。显然有不少人疏忽了与其他弟兄姊妹一起聚会,这被视为严重的软弱。很可能有某些受信人已经脱离了教会团契生活,也就是说他们激发爱心和努力行善的机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基督徒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正面又受益的结果,那就是 彼此鼓励 (英译, parakaleo{ ),这个词也可译作“劝勉”(如和合本),其主要观念就是,基督徒之间要互相激励,互相扶持。在与弟兄姊妹的团契中,心思正确之肢体的有力见证,无疑的会造成不可限量的影响,引发彼此的善行。新约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作个独来独往的基督徒。与其他基督徒密切又有规律的团契生活,不只是个好理念,为了激发基督徒的价值观,更是绝对必须的。
作者在这里加上 既知道那日子临近 这句子,乍看之下颇令人惊讶。这句话的出现有点突然。在新约圣经书卷中,常常提到主的日子(如:帖前五 2 ;彼后三 10 ),本书信的受信人想必已经明白主的日子所指为何。不管如何,这是旧约中常见的用语,但作者以特别属于基督徒的用法,指一个交账的日子(参:路十七 26 ;罗二 16 ;启六 17 )。它当然与基督的再来有关,虽然在此也没有说明。综此观之,日子临近的提醒,对受信人来说是有益的。“临近”( engizo{ )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一般都用来叙述末日的来临(参:罗十三 12 ;腓四 5 ;雅五 8 ;彼前四 7 )。彼得后书三 11 也有类似经文,以那日子的临近为基础,呼吁基督徒谨慎自己的道德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节圣经里的动词是直说语气,而且记载一已完成的事实── 既知道 ──它和前几个动词的劝勉语气不同。作者用很平易的语法来说明日子的逼近,因为它已经不是个秘密。基督徒应该抱持着那日子的黎明已经临近,甚至于已经到达地平线彼端的态度来过日子。虽然几个世纪已经过去了,日子可能临近,对许多信徒还是维持崇高道德标准的最有力的动机。
ii. 另一个警告(十 26 ~ 31 )
26. 本节引入另一个段落( 26 ~ 31 节),警告背道的危险,其脉络和第六章的警告一样。这应当是从第 25 节交账的日子临近的警告衍生出来的,很生动地将审判的严重层面带入主题, 若故意犯罪 ,这个子句是强调对罪的责任,也就是人们明知故犯的罪。作者把 故意 ( hekousios )这个词放在句首,以加重它的份量。利未条例只为无心之罪而预备,并不是为故意犯的罪而备的。在这一点上,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复数( 我们 , he{mo{n ),将自己也列入受警告的行列。
得知真道 是说到领受到某事,这事具有被认可的形式。的确在 真道 这个词前面有个定冠词( tesale{theias )很清楚的说明其中有一个明确的教义体系,是所有基督徒可以去认识的。其范围是整个基督教的启示。使徒保罗对 得知 ( epignosis )这个词的论述比本书信作者多。事实上本书信只在此处用到这个词。这里所强调的是,对“真道”已经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却又故意犯罪 143 。
虽然明白“真道”,却故意犯罪,意指弃绝真理,而真理的中枢是基督献祭的独特性。弃绝这一点,就再也没有别的适切的祭物存在了。这一句的希腊原文字序也富含深义。它把重点放在 赎罪的 这个词。换句话说,虽然可能献上祭牲,但对于除罪却没有任何果效,这很生动地说明故意犯罪的严重后果。
27. 再没有赎罪的祭物可信靠,所留下的只有 审判 和 烈火 。这两者都是很强烈而清晰的说明。首先是 审判 ,与人的害怕有关( 战惧等候 ),第二是 烈火 与神的定规有关。两者相辅相成。 战惧等候审判 是指被列入故意犯罪的人,在等候审判时所产生的反应。犯罪者害怕受审判的程度,决定于他所受的该是怎么样的审判,这节经文继续说明,不把这种人的审判当作儿戏(参 31 节)。
28. 这里从摩西律法提出一个死刑的例子,来说明在旧约时代的审判,作为新约时代之下类似审判的对照。这个特例是,有一个人, 干犯 ( athete{sas ) 摩西的律法 ,不顾犯罪所招致的后果;似乎是说,公然的拒绝接受摩西律法的权威性。在旧约律法之下,这样的人没有 得怜恤 的余地,他惟一的结果就是死。
凭两三个见证人 这样的规定记载在申命记十七 6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所指的是申命记十七 2 ~ 6 这整段经文;也就是说,这段经文是针对那些身在旧有的约之下,却犯了拜偶像的罪,结局就是被石头打死。需要有见证人在场是为了确保没有人被诬告而枉死。但是本书信并没有说,在新约之下发生同样的事,也是否特别预备见证人。
29. 作者的论证继续由简入深,因此 该怎样加重 是针对在新约下犯了重罪的人。作者劝勉受信人要特别用心去思考∶ 你们想? ( dokeite )。虽然这个句子是用疑问方式来表达,它的答案却是毫无疑问的。作者所视为当然的是,他所要提出的那种心态,比干犯摩西律法更严重,必须遭受更重的刑罚。说到这 刑罚 ,作者用的字( timo{ria ),是新约圣经中所仅见,精确描述了犯者应得的结局。
这种足以严厉惩罚的深重过犯,有下列三种行径。 (1) 第一个是践踏 神的儿子 。这里所用的动词( katapateo{ ),意思是放在脚下踩踏、蹂躏,如果用在神儿子身上时,是非常生动的笔法。不但是指否认基督徒的身分,而且是采取与耶稣基督强烈敌对的立场。这是作者想像的最极端的离弃真道。 (2) 第二个罪行是, 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 ,译为 当作平常 的希腊文语句( koinon he{ge{samenos ),其意义可以是∶采取等闲视之的态度,认为基督的宝血与一般人的血别无两样,但更明确的译法应该是∶“不以它为圣”。既然血是立约的凭据(新旧约皆是),不以祂的血为圣,等于是毁坏整个立约的基础。任何一个抱持此种观念的人,事实上就是绝对蔑视基督的工作。 成圣之约 这个修饰词句,说明了把基督的赎罪当作平常的人,与因基督的赎罪而成圣的信徒,两者的对比。 (3) 第三个罪行是凌辱(英译,和合本作“亵慢”) 施恩的圣灵 。这是另一个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动词( enybrizein ),其意思不仅是凌辱,更有傲慢的意思,也就是傲慢的弃绝了圣灵。神的白白恩典,是藉着圣灵施予人。称圣灵为施恩的圣灵,这在新约圣经中是惟一的例子;但是在此处,作者的目的是,要把圣灵带给人的所有恩福用一句话作总结。
一个人若触犯了以上所说离弃真道的三项罪行,不但罪无可逭,而且显然是与基督为敌,至于作者心目中知道有谁的确犯了上述罪行,背离信仰,还是他推想那些背道的人究竟持何立场,我们根本无从分辨。把这节圣经与第六章相连,即清楚可见作者主要是想到与耶稣基督为敌的人有什么严重后果。本书信一再的论述基督的超越,任何落在这种情况的人不可能为这种议论所动。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作者提出这种强烈的警告,是为了说明因基督献祭而得到恩福的人与断然拒绝基督的人,两者的强烈对比。
30. 作者因恐有些人认为他对将来的审判言过其实,就要受信人注意审判者的特性,那就是保证审判的绝对公正。 因为我们知道 这句话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一位身上。接着,作者引用申命记三十二 35 的经文,加以改写(罗马书十二 19 也是这节经文的改写)。下一个引句也是从申命记三十二章接下去的一节。这一段经文是摩西临终时的一段赠言,提醒以色列民,神曾如何对待他们。这段谈话也包括了警告,我们的引句特别是出自这一段。两者都是强调伸冤与审判的权柄都属乎耶和华。这里将神为百姓伸冤,与仇敌所受的审判是同时进行的。
31. 战惧等候这件事已经在第 27 节叙述过,现在又用同一个字眼来加强语气(译注∶ 27 节的“战惧”与本节的“可怕”在原文是同一个字),以说明 落在永生神手里 的结果为何。“永生神”这个词,在本书信中已经出现过(三 12 ,九 14 ),十二章 22 节将再出现。它在此与“手”这个字连用,有很特别的意义,象征着神的作为。说到神的“手”,作者使用众所周知的比喻来说明神如何执行祂的审判。因为在上下文中,“神的手”是针对那些蓄意使自己在行为或心态上与神的恩典无分的人说的。彼得前书五 6 也出现“神大能的手”的类似用法。
140 参 W. C. van Unnik, 'The Christian's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New Testament', BJRL 44 ( 1961 ~ 2 ) , pp. 466f .
141 Bruce, Comm ., p.246 ,引述 C. H. Dodd,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and its Developments ( London, 1944 ) , p.51 与 C. Lindeskog, Coniectanea Neotestamentica 11 ( 1947 ) , pp.132ff ,解释幔子的象征意义。 J. Moffatt ( ICC ) , p.143 这段话是将幔子寓意为基督的肉身,而流血以先,身体必须裂开。
142 瑞真巴哈提议说,属灵的洁净包括肉身生命在内( Comm ., ad loc . )。可是 Spicq 认为这里是肉身生命的属灵影响( Comm ., ad loc . ),彼得前书三 21 清楚说到,洗礼并非为了肉身的不洁。 Montefiore, Comm ., p.175 则提议说,如果亚波罗是本书作者,这句话可能就是后退至施洗约翰的洗礼。根据约瑟夫,施洗约翰认为洗礼是身体的洁净。
143 H. Kosmala, Hebra/er -Essener-Christen ( Leiden, 1959 ) , pp.135ff ,研究昆兰文献中“真理的知识”一词,认为在希伯来书,这个片语并不包括相信基督,这是错误的说法。 F. F. Bruce, ' "To the Hebrews"
or "To the Essenes"?', NTS 9 ( 1962 ~ 63 ) , pp.217 ~ 232. 讨论希伯来书与昆兰文献的关系,不认为前者的受书人会是爱色尼派的人。
iii. 过去经历的价值(十 32 ~ 39 )
32. 32 ~ 39 节是另一个段落,以忍耐为主题,先追溯过去,作为对受信人进一步劝勉的主题。回忆的过程,使我们想起先前的功课,即使这些功课是从艰难困苦中求得,亦是很有益的。 追念 ( anamimne{sko{ )这个词在希伯来书里只用过这一次,但马可福音出现过两次(十一 21 ,十四 72 ),保罗书信用过三次(林前四 17 ;林后七 15 ;提后一 6 )。它意味着,在回忆时必须作些努力。或许有人认为既然追想的主题是信徒过去的苦难,这些努力实属多余,然而很希奇的是,大部分的人必须别人来激发他们的记忆。
往日 是指这群信徒作基督徒已有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可追忆往日蒙光照的情景,也就是指他们蒙恩得救(参六 4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 6 也提醒信徒要追想,该处最明显的观念就是属灵的光照。这里说这些基督徒曾 忍受大争战 。大争战的原文是 athle{sin ,意思是运动员的竞赛,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比喻作挣扎。也就是说,似乎是指一种带有 苦难 的障碍赛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33. 受信人所忍受的各样苦难在此详细提出来说明。经文中说,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 。说明他们个人是如何有分于基督的苦难。这里用两个字来解释苦难,一是“被毁谤”( oneidismoi ),也出现在十一章 26 节,说到摩西忍受凌辱,宁愿舍弃在埃及的荣幸富贵;十三章 13 节也用这字说到我们和基督一样出到营外,也忍受祂所受的凌辱。这与基督所受的辱骂(参:罗十五 3 )关系至为密切。另外一个字是 遭患难 ( thlipsis ),虽然在希伯来书中只出现在此处,在新约圣经中却是相当常见的字。或许,最显着的例子是歌罗西书一 24 ,保罗说要补满基督患难的缺失。这群希伯来人有份于类似的经验。译作 成了戏景 的这个字( theatrizomai ),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四 9 用了同源名词“一台戏”。动词和名词都是从戏剧性的景象而来,也就是说,基督徒成为众人交相毁谤的目标。这又一次与基督自己忍受的毁谤连在一起。
除了个人忍受苦难之外,他们有时也因着与别人的团契而受苦。关系密切的基督徒团体面临逼迫时,每一个成员必定都有分于这两种苦难的经验。作者并没有说明第二种苦难的形式,他的目的只是要提醒受信人,他们是陪伴( koino{noi )那些受苦的人。因为这样使他们想起新约圣经中所说的,基督徒彼此团契,患难与共的概念。基督徒都享有彼此承担患难的特权,这才是最深一层的团契关系。
34. 上一节曾以一般方法描述的,这一节经文又以反证方式更明确的举出实例。 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 ,这是主动行为的一个实例,忍受被 抢去 的事则是被动行为的举例。这群基督徒两者都体验了。他们事实上也展现了与我们的大祭司相似的体恤(四 15 ),虽然程度较低。这里用希腊文 synepathe{sate 这个字,说明这种基督徒的体恤,存在于与那些受苦的人“同受苦难”的能力中。他们认同自己也是受捆锁的人。这里并没有说是怎么样的捆锁,也没有说明捆锁的原因,但可以推测是因着这群基督徒的宣信。我们从保罗书信中知道他多次遭受禁锢,也有许多同工与他一起同受禁锢。在初期教会时代,基督徒常常因为他们的信仰理念不见容于当权者而受牢狱之灾。
经文中并没有说明,这群基督徒 家业被夺去,也甘心忍受 是在何种情况下。这证明他们灵里更加成熟,因为他们的态度比逆来顺受更积极。他们在损失中仍保持喜乐。他们对财物的态度健全,因为属灵的地位不在乎物质上过人。他们已知道 更美家业 的价值是更好的,那就是在基督里所得到的恩福,也就是主耶稣所说的,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太六 19 )。经文中进一步说明这家业是 长存的 ,增加了属灵产业的优越性,因为绝不会丢失。
35. 追忆过去的经验永远是很有价值的,使我们想起过去对神的信靠,尤其是当我们的信心动摇的时候。像刚才所提到成熟的体验当然不可以轻易的放弃。作者直接提出对个人的激励∶ 不可丢弃 ( apobale{te ) 勇敢的心 。作者所使用的字,意思是丢掉或摔掉,就好像一个人清除一些不再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如果他们这样把先前对神的信心丢弃了,的确非常可悲。而且,作者以现在时态( echei ),说明必得 大赏赐 ,也就是说,坚定站立的基督徒已经开始经历这赏赐,即使它的完全应验仍有待将来。
36. 忍耐 是勇敢的心更明确的表现。它包含着坚忍的要件,甚至在逆境中亦不变节。在下一章里将会列出许多坚忍不拔的信心伟人典范。强调的重点在于受信人的需要( 你们必须 ),这说明作者知道他们缺乏耐力。这很切合本书作者对其受书人忧虑的一般背景。
使你们行完神的旨意 ,准确地说明忍耐的目的。这一章先前已经说明主耶稣为了行完神的旨意鞠躬尽瘁(参 5 ~ 10 节),作者现今又勉励受信者朝同一目标奋斗不懈。这也就是说,任何人丢弃勇敢的心,都是违反神旨意的人。而且很显然的,耶稣基督的榜样也包括受苦。成熟的基督徒有个标志是∶遭遇到横逆时,仍然以遵行神的旨意为目标。受信人行神的旨意,就 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这是第 35 节所说的赏赐的另一种说法。这观念总括了信徒荣耀的产业,因为神的应许都是全然可靠的。
37 ~ 38. 为了支持他的观点,作者指出两处经文,一是以赛亚书二十六 20 ( LXX ),一是哈巴谷书二 3 ~ 4 。第一个词句, 还有一点点时候 ,是以赛亚书二十六 20 的回应,那段经文中,紧跟着的一句话是“等到忿怒过去”,可看出以赛亚时代,以色列民必须等候神作为的情景。作者在此引用这段经文是为了提醒那些认为“神不采取行动,是因为祂失信于恪守自己的应许”的人。
引文的第二部分是出自哈巴谷书的经文,不过将原文略加修改。因为它的目的略有不同,先知所思想的是迦勒底人的威胁 144 ,本书作者的思想却在于神的干预之必然性,这在教会受逼迫的当时,尤有特别的意义。 那要来的 保证一定会来,这句话表明祂决不延迟,目前的耽搁只是暂时的。
第 38 节的前半部,保罗在罗马书一 17 引用过,也是他神学理论的总纲(参:加二 11 )。此处所要学习的功课是,如果要持守以往勇敢的心,信心是必须的。加入这句话∶ 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更强调需要信心的重要性,作者用条件子句来表现其可能性,并未指出有任何人真正退后,的确我们可以从第 39 节看出端倪。
39. 此处作者认为受书人和他一样,都不是信心退后的人。 入沉沦 ( eis apo{leian )是对以上引用经文的解释,因为作者只能这样了解神所不喜欢的后果。这与信心的结局相反,那就是作者与受信人都能保全灵魂(和合本作“以致灵魂得救”)。这种保全的观念是救恩的特点,与沉沦恰恰相反。帖撒罗尼迦前书五 9 也用同样的字论及与救恩的关联。
不过,本章有关信心的论述,是与描述信心伟人的下一章之间的连接。
144 昆兰团体对哈巴谷书二 4 的解释是,要对“公义的教师”( the Teacher of Righteousness )有忠心〔 I Qp , Hab ;参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 ( 1962 ) , p.233 〕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
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第十章
10:1-4
本章此四节解释何以旧的祭祀制度不完全,作者用“影儿”和“真像”来作旧约和新约的对照,指出旧的进到神面前的方法是新的真能到神面前的方法的影子,影子只是实体的模糊轮廓。“将来美事”拽有基督为信徒灵性上大祭司的福音真道。新的恩典要取代旧的律法。
律法下的祭祀制度和律法所包含的道德原则须加区分。本节首句照原文可译为“律法既有将来美事的影儿”,着重点为“有”非“是”,说明律法本身并非影儿。律法有的影儿就是那祭祀的仪式,是短暂的、预表的,律法中包含有较永久的部分,那便是对人的道德上的要求。
律法所规定的献祭为基督一次献上作赎罪祭的预表。年年得献祭正好说明那完全能除罪的祭不家待献上。何况牛羊只是牲畜,决不能代替人,它们的血也不能除人的罪(参9:22注)。一般用牛羊献祭所能做到的只是将人一年中所犯的洗净,但除不了罪根。神在新约中所预备的基督的流血的救赎,才能永远去除罪根。
10:5-6
5-7节引用的主基督说的话见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在中《诗篇》40:6-8节。《七十士译本》在文字上与传统的希伯来文经文略有出入。新约有好几百处经文都出自《七十士译本》,因而和依据希伯来文本译出的经文对照常有出入。新约作者引用旧约的方法有好几种:1,当日的人引用《七十士译本》就象我们今天引用中文《和合本》圣经译文一样,多数不会去翻查原文;2,引用旧约的人有时会把文句略作修改,使之更近希伯来文愿意(林前14:21;比较寒28:11-12);3,新约作者对旧约权威坚信不疑,常常依据一字一句来立论说理(太2:15;22:43-45;约10:34;19:36-37;罗4:3等);4,作者不逐字逐句照引,只按经文的意思讲出,来表达特别重要的意义(加4;30;比较创21:10);5,作者将几节经文摘要讲出,不求文学上的准确(罗11:26-27;比较赛59:20-21;27:9);6,在某些情形下,作者只是借古喻今,并非正式引经据典(罗9:27;比较赛10:22-23)。新约作者这亲友引用旧约并无不妥,曾经默示旧约作者写圣经的对灵,也呆以在新约作者引用时,将文句重新安排,并不失去原来的意思,就象一本书的作者有权用另一种方式来讲同一句话一样(参太2:6;比较弥5:2)。福音信仰肯定圣经乃对灵所默示,无论用何种形式表达都正确无误。
本书作者引用《诗篇》的话,然后加以诠解。诗人说的话都在基督身上完全应验,就象基督藉着诗人的口说话一样。
10:7 “经卷”指旧约的经卷,记有神的一切启示;神差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间的事早已在旧约中预告(参路24:27)。
10:9-10
“除去的原文anairei含有“杀”的意思,说明旧有的祭祀制度已彻底废除,由完全胶的新方法所取代。这是基督遵守神旨才完成的,我们靠着祂一次献上的身体列可以成圣。
10:11-14
这一段着重描写基督献上身体后所得的荣耀。在旧的祭祀制度中,祭司是站着侍奉,天天献一样的祭物,且永不能除罪。祭司要站着,因为有永献不完的祭;但基督只一次献上便够了,可以坐下。
13节“等候他的仇敌成了他的脚凳”,指出基督十字架救世的大功已完成,作了新约的大祭司为世人更美的中保。祂是大祭司是王,决不会让祂的仇敌胜利。但神的慈爱和忍耐,给了人这个恩典的时代,要我们快快回转,这是祂忍耐的“等候”,到了末期,祂要毁灭一切的仇敌,万物要服在祂之下(林前15:24-26)。
10:16-18
所引用的经文见《耶利米书》31:33-34,参8:10-12。我们的罪在新约的恩典中得到完全的赦免,从此不用再献牛羊的祭来赎罪。救恩的时代降临,新约已履行;旧的祭祀所预表的美事都在基督身上完全实现。
10:19 自本至13:25为本书的结尾,包括信徒在世度日的箴言民应尽的本分,和圣经中著名的“信心之章”(11章)。
在前约中,因为祭牲的血不能除罪,所以人(除了人大祭司)不可以进至圣所,去到神面前。但现在,基督已献上祂自己作了完全的祭,把罪一次除尽,信徒都可以来到神的恩座前。“坦然”就是“有信心”,人与神不只有了新的和谐的关系,也得到了与神直接的相通的自由。
10:20
“幔子”:参9:7注。9:6-7所说的第一层帐幕和第二层帐幕的阻碍已除,人到神面前有了一条新的得生命的坦途。幔子从上到下裂开,象征基督的身体为我们受死、破碎(可15:38),打开了到神面前的路。
10:22
从本节开始,作者对信徒生活提出规劝。他指出这种新生活的三个层次:1,来到神面前(22节);2,坚守不动摇;3,激发爱心,鼓励善行。第一层是内心上个人对神的忠贞,第二层是信心上的坚持不渝,第三层是行为上应尽的社会责任。
本节举出进到神面前的四个条件:1,诚心:对神尽忠必须是真正的,发自内的;2,充足的信心,对能进到神面前无丝毫疑虑;3,天良的亏欠已经洗去,因基督一次献上永远有效的牺牲,良心重获自由;4,身体用清水洗净,圣灵在我们身上所作的洁净工作,被修理干净。(3)指内心的洁净,(4)指外在行为的洁净,好象《民数记》19章所记的除污秽水除去外面的不洁一样(林前6:11);与水礼无关。
10:25
信徒在人与人间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和行善,便需要在信徒间多有交通来往,才有实现这责任的机会。“聚会”的希腊原文有崇拜聚会的意思,是信徒正式交通的场合。信徒参加聚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彼此劝勉,互相激励。“停止”是说“放弃”努力,灵性生活孤立,继之以失败跌倒,陷入罪中。所以说“不可停止聚会”,免得引来不幸的恶果。
“那日子”指主再来的日子。信徒度日应时刻注意实行前面所规劝的事,要象已听到主来的脚步声那样儆醒,因为祂必快来。
10:26-31 这几节警告人离开所信之道的危险,既然主必快来,审判也就不远了。
“故意犯罪”是明知故犯。旧约的祭祀是为了无知而犯的罪,用献祭来暂时获赦免,非为故意犯的罪而设;后者等于不要真道,失去了唯一的基督的救赎,那就再也不可挽救(26节),只有面对灭亡的命运(27节;帖后1:6-9)。
10:28 旧约律法为求听审公正,须凭两个以上的见证人的话才定罪,见《申命记》17:6。
10:29
“成圣之约的血”指基督与我们所立的新约所流的赎罪之血。施行新约恩典给人的是圣灵,若故意侮辱神子,轻看祂的约,又轻慢圣灵,刑罚比干犯律法当然要重得多(看26节)。
10:30 审判与刑罚都在神的手中。两节经文都见《申命记》32:35。引用时略有出入(参10:5注)。
10:32
本节至章末劝告信徒忍耐。本书的读者可能归信已有一段时日,作者要他们回想信主这段日子中,象障碍赛跑的人,所克服了的途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10:33
作者列举这些苦难,一是被毁谤,二是遭患难。这都是基督耶稣忍受过的苦难(参罗15:3;西1:24)。“成了戏景”是说信徒成了公开为人毁谤的对象。他们不但自己受苦,还与他人一同受苦。外间的逼迫来临,在神的大家庭中,信徒唇齿相依,也能象基督一样体恤那些受苦难的人,不过程度上有高低之分。
10:34 这些信徒不只能体恤他人,而且重视灵性上的成果,轻看世上物质;因为所失去的是暂时的,所要得到的更美更长存(罗8:18)。
10:35 作者力劝信徒珍惜亲身体验中所得到的“勇敢的心”,切莫轻易抛弃。真道上站得稳的人必得主的赐。
10:36 “勇敢的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忍耐。环境再劣也能持守所信,信徒应学效基督忍耐完成神旨的榜样。
10:37-38
经文引自《哈巴谷书》2:3-4,根据《七十士译本》。新约作者曾三次引用“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另外两次见《罗马书》1:17和《加拉太书》3:11。不要以为迟延是神不守应许。勇敢的心需要信心来持守;有了信心便于不会退后。
10:39 作者相信他的读者象他一样,不会退后走向灭亡,反会坚持所信,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