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九章
太 9:1> 来看看这个耶稣传道时的大本营……
9:1 “自己的城”指迦百农,是耶稣传道时期的大本营。这里渔业和贸易发达,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城市,位于加利利海人口密集的地区,有罗马兵驻扎,使这城市安定。这城也是文化大熔炉,深受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
太 9:2> “你的罪赦了”──多美的一句,你也想听到吗?
9:2 耶稣对这个瘫子先说:“你的罪赦了”,然后才医治他。不要仅仅看到神医治肉体疾病的能力,更要看到祂能赦罪,医治人的灵魂。耶稣看见这个人除了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灵魂。
太 9:3> 他们在说耶稣的不是,你如何为祂澄清?
9:3 自称为神和自称有神的属性都算是说僭妄的话。宗教领袖确实看见耶稣自称为神,却不明白祂确实是神,也就有医治和赦罪的权能。
太 9:5-6> 耶稣用行动证实了祂的言语;你口说你爱神,是真的吗?但你为何还站着不行?
9:5-6 告诉人“你的罪赦了”是容易的,但要使瘫子行走就困难得多了!耶稣藉着医治那瘫子来支持自己的话,祂的行动就证实祂的话是真确的,祂有能力赦罪和医治。说话很容易,倘若没有行动来支持,什么话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可以说自己爱神爱人,但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显出这些爱,我们所说的话就落空了。你如何藉着行动来支持自己说的话呢?
马太
太 9:9> 马太原来是从事那可厌的职业的……
9:9 马太本是犹太人,受罗马政府委任作该地区的税官,负责向市民和路过这城经商的商人收取税款。税官可以在收取税款时索取佣金,但他们多数都会滥收佣金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犹太人都憎恨税官诈取金钱和支持罗马政府。
太 9:9> 马太不要钱财要耶稣?跟随基督真要付代价的,你作好准备没有?
9:9 当耶稣呼召马太作门徒时,马太就放弃了厚利的职业来跟随耶稣。神呼召你去跟随祂时,你是否也像马太一样放弃许多既有的东西?有时候决志跟随基督会有一些困难或痛苦的抉择,我们需要像马太一样,放弃那拦阻我们跟从基督的东西。
太 9:10-13> 耶稣竟然与罪人在一起,我可以做到吗?
9:10-13 马太经常欺诈百姓,耶稣与他一起吃饭,就会损害祂的声誉,但耶稣仍寻找和改变他。知道神的信息可以改变任何人,我们就不必害怕去接触那些活在罪恶中的人了。
太 9:11-12> 不和有罪的人多往来,就可免受影响,你是这样想吗?
9:11-12 法利赛人关心自己表面的圣洁过于对人的帮助;常常批评而不会鼓励人;表面尊重别人而没有实际帮助。但神关心所有的人,包括有罪和受伤的人。基督徒要效法耶稣的榜样,跟那些贫穷、不道德、孤单和被拒绝的人分享福音,并非只关怀那些良善、受拥护、有财有势的人。
太 9:13> 我也可以处理自己的问题,我也做得不错,我何以需要耶稣?
9:13 自以为义的人是不能得救的,跟从耶稣先要承认自己有需要,并承认自己并不拥有一切答案。(有关“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的解释,请参何西阿书 7 章的附表。)
太 9:14> 施洗约翰与耶稣的信息各有重点,他们讲的,你做到了多少?
9:14 施洗约翰发出的严厉信息,重点在于律法,当人看到神的律法,把自己的行为与之比较时,就知道自己离神的要求太远了,自己实在差得很,必须悔改;而耶稣的信息焦点在于生命、悔改归向神。约翰的门徒有正确的开始,但还要更进一步,就是信靠耶稣。你所注目的是律法,还是基督呢?
太 9:14-15> 难道耶稣不喜欢他们禁食?禁食是种好行为啊……
9:14-15 约翰的门徒禁食是表示为罪哀恸,预备弥赛亚的来临。天国降临好像结婚的筵席,耶稣就是新郎,祂的门徒是陪伴,新郎既出席筵席,陪伴就不应当哀哭或禁食,所以,耶稣的门徒无须禁食。耶稣并非谴责禁食,祂自已也禁食( 4:2 ),祂只强调禁食要有正确的理由。
太 9:17> 新酒旧酒要分别处理,这可大有道理,你想知道吗?
9:17 当时,酒并不是放在瓶子里,而是放在用羊皮缝合成的密封酒袋里。发酵时新酒会膨胀而使酒囊的皮革拉伸。如果这个已拉伸了的皮酒袋再装新酒,就会因新酒的发酵而破裂,因此新酒通常都要装在新的酒囊里。
太 9:17> 耶稣来,新信息也到,你预备好你的心去领受吗?
9:17 耶稣来不是为了修补古旧的犹太教宗教传统和规条,果真如此,祂的信息便会破坏传统,祂来是为要带来新的事物。虽然这信息在几百年前先知早已预言,但不能与古旧僵化的既有宗教系统配合,所以要有一个新的开始,来带出这个每一个世代都能接受和实践的新信息。我们跟从基督,要准备自己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事奉方式、新的待人接物方式。
太 9:18> 崇拜以外的行政工作也不少,看睚鲁的工作……
9:18 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记载这人名为睚鲁(参可 5:22 ;路 8:41 )。管会堂的人负责行政工作:看守会堂、监督敬拜、办理周日的学校、安排安息日讲员等。(有关会堂的资料,请参可 1:21 的注释。)
太 9:20-22> 患病十二年都得医治,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9:20-22 这个妇人患血漏已十二年了。在绝望的时候,我们不要担心向耶稣求助的途径是否正确,学效这个妇人,凭信心来就耶稣吧!祂必回应你的需要。
太 9:22> 因着耶稣,她的处境完全改变了,是否你也想经历这种改变?
9:22 这个患血漏病的女人被视为不洁,十二年来,她不能与人接触,不能过正常的生活。耶稣使她康复,改变了这个处境。有时当某人或某个处境经过多年也没有转变时,我们会被试探,想将之放弃,但神能够改变那些看来似乎不能转变的,并赐予新的意义和盼望。
太 9:23-26> 是否久久听不到祂的回应?是否在焦急地等待?耶稣使女孩儿复活的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9:23-26 这个管理会堂的人一直没有到耶稣那里,直至他的女儿死了,似乎已经太迟了,但耶稣不仅去探望丧家,更使他们的女儿复活!在我们的生命里,某些事有时看来已经太迟了,谁都帮不上忙了,惟有基督能将之改变。祂能挽回破裂的关系,使人戒除不良的嗜好、医治心灵的创伤、带来宽恕。你是否正在看来是绝望的处境中?要记得基督能够成就不可能的事。
太 9:27> 弥赛亚是谁?犹太人是这样称呼祂的……
9:27 犹太人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参赛 9:7 ),所以很多时用“大卫的子孙”来称呼耶稣,表示祂就是弥赛亚。马太福音在这一节第一次出现这个称号。(有关耶稣叫瞎眼的人看见的预言,请参赛 29:18 ; 35:5 ; 42:7 。)
太 9:27-30> 虽恳切祈求,甚至泪流,可好像没有回应,耶稣你在哪儿?
9:27-30 耶稣没有立刻答应这两个瞎子的请求,祂要看看他们是否有信心。并非每个向神发出请求的人都真正相信神可以帮助他,耶稣等候并查问这两个瞎子,为要加强他们的信心。当你认为神很久还没有回答你的祷告,要想到祂可能正在考验你的信心。你是否真的相信神可以帮助你?你是否真的希望祂帮助你呢?
太 9:28> 心中好像有很多空间,不得满足,谁可以把它填满?
9:28 这两个瞎子坚持不懈,直走进耶稣所在的房子里。他们知道耶稣可以医治自己,就不让任何东西阻碍他们找耶稣──这就是真信心。你相信耶稣可以满足你每一个需要,就不要让任何人或事拦阻你到祂那里去。
太 9:30> 耶稣行神迹不张扬,但今天我们行善是否会事先张扬?
9:30 耶稣吩咐这两个人要保守得医治的秘密,因为祂不想别人认为祂是为行神迹而行神迹,祂医治是出于神对人的怜悯,同样也希望把属灵的医治带给这个犯罪害病的世界。
太 9:32> 其实不可轻看鬼的破坏力,你对它的力量有何认知?
9:32 耶稣在地上的时候,魔鬼的势力看来特别活跃。虽然我们不能常常确实地知道为什么鬼会存在,它怎样存在,但它会对人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问题,这里记录的鬼就令这个人不能说话。(有关鬼的解释,请参 8:28 ;可 1:23 的注释。)
太 9:34> 耶稣也要靠鬼?不是吧,法利赛人是乱说吧……
9:34 法利赛人控告耶稣四项罪:亵渎神,与不道德的人为伍,不敬虔和服事撒但。法利赛人为什么要这样毁谤耶稣呢?因为耶稣( 1 )漠视他们的宗教权威;( 2 )削弱了他们对群众的控制力;( 3 )挑战他们所宝贝的信念;( 4 )揭露了他们缺乏真诚的动机。
太 9:34> 当别人比你强的时候,你会妒忌吗?
9:34 正当法利赛人质问、议论和反对耶稣之时,群众却在他们面前得到医治和生命的改变。他们的怀疑并不是基于缺乏凭证,乃是忌妒耶稣受人拥戴而已。
太 9:35> 你想像中的天国的福音是……
9:35 天国的福音就是人们期待已久、在应许中的弥赛亚终于来临了,祂医治的神迹证明了祂教导的真实。
太 9:35-38> 虽遭患难仍是福,为什么?
9:35-38 耶稣需要祂的工人懂得怎样处理人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安慰别人、指示别人生命之道,因为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也曾经历神和祂仆人的帮助(参林后 1:3-7 )。
太 9:36> 如果我们没有耶稣……
9:36 以西结也用没有牧人的羊来形容以色列(参结 34:5-6 ),耶稣来就是作那牧人,就是那位告诉我们怎样避免掉进人生陷阱里的牧人(参约 10:14 )。
太 9:37-38> 庄稼已经成熟了,但这与我何干?
9:37-38 耶稣把跟从祂的群众比作要收割的庄稼。许多人已经预备好把生命交托给基督,只等人指示他们如何去信主。耶稣吩咐我们去祈求有人回应这个需要,去作福音的工人。当我们为一些事情祈祷时,神常常会藉着使用我们来答覆我们的祈求,这样我们就要预备自己被神使用,指引别人到神那里。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九章
人子的权柄(九 1 ~ 8 )
耶稣医治瘫子的事,是发生在迦百农的一所房屋里面。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岸,在当时是一个繁荣的市镇。这城称为耶稣“自己的城”,是因为祂以此作为工作的总部。其他福音书记载此事迹时,进一步说明瘫子是由四个人用褥子抬来的,他们见屋子里挤满了人,便从屋旁的梯级上了平房顶,然后将盖搭屋顶的瓦块拆通,把瘫子从屋顶缒下到耶稣跟前。这行动证明他们对耶稣抱有极大的信心──他们不仅晓得把需要带到主面前,就是在遇到困难与阻滞时,他们寻求主的决心也没有丝毫退减,这样的信心,是主看为宝贵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否立刻想到要寻求主的帮助?你有否凭信心把一切的问题向他坦诚表白?
耶稣藉这个机会,公开宣布自己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疾病未必是个人犯罪的结果,但这瘫子的情况有此可能。文士认为耶稣说了僭妄的话,因为他正在行使神的特权;从耶稣的角度来看,无论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其实都一样容易;但文士却认为耶稣只会舍难取易,因为赦罪是属内在的范围,有否实效根本无从对证,但医病的果效是可以即时看到的。无论如何,耶稣藉这神迹清楚显明祂拥有神的大能与权柄,能赦免人的罪恶,也能医治人肉身的软弱。
罪恶不但损害了人类与神之间的正常关系,它也是人间疾苦的主要因由。惟有藉神的儿子耶稣,我们的罪恶问题才可以彻底解决,我们才能够与神和好。在这个不信的世代中,你愿否尽上信徒的责任,传扬这赦罪与和好的信息?
祈祷 求生助我更坚定地信靠、更积极地传扬。
爱的呼召(九 9 ~ 17 )
.呼召马太( 9 ~ 13 )
马太又名利未,原是个在迦百农码头区的税站替分封王希律征收税款的人。他跟从耶稣之后,在家里设宴款待耶稣和其他门徒,这事却引起法利赛人的非议。“法利赛”是“分别出来”的意思,这派别的人严守摩西律法和口头遗传,并视那些没有同样遵守的人为“罪人”。耶稣郑重地向他们指出祂来世的目的,正是要拯救那些承认自己罪孽深重、感到需要救主的人。“康健”、“有病”是比喻人的属灵景况;“义人”在此是指自以为义的人。耶稣还引用先知何西阿的话,说明怜恤别人远比恪守宗教规条是更蒙神悦纳的。
我们平常用怎样的眼光去环视周围未信主的人?是否觉得他们虽无过犯却面目可憎,以致不屑与他们为伍?面对人群中的边缘青少年、释囚或其他不幸者时,我们是否认为他们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呢?别忘记从前我们在神面前的景况也同样是可怜的,只是主把我们拯救过来。因此,我们岂不应该把握机会接触他们,向他们传扬主的大爱?
.讨论禁食( 14 ~ 17 )
耶稣时代有不少宗教团体,都在犹太人的禁食节日以外另行禁食,作为信仰上的一种自卑与哀伤的表现;约翰的门徒也没有例外。耶稣在答覆询问时,指出其实祂的门徒也要禁食,但不是在现今,而是在新郎(比喻祂自己)离开他们之后。跟,耶稣以新旧难合的比喻,说明自己所宣讲的天国信息,必须有新的形式表现,与犹太教的仪文主义并不相配。若把未经洗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新布会在洗濯时收缩而使衣服更呈破损;若把仍在发酵的新酒倒在已失去弹性的旧皮袋里,皮袋会因承受不住发酵所产生之压力而破裂。新旧信息与观念之不相容,也是如此。
祈祷 求主以的大爱激励我,叫我晓得用的爱去爱周围的人。
大能的彰显(九 18 ~ 26 )
马太福音在这件事上的记载比其他两卷符类福音精简,从其他两卷福音书中,我们知道这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管会堂的人”的职责是管理这座建筑物,以及安排崇拜的程序。由于会堂同时是犹太人的社区中心,所以管会堂的人不论在宗教上和社会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可见睚鲁亲自来找耶稣,显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这行动充分表明他对耶稣的谦卑与信靠。
摸耶稣衣裳的妇人患的“血漏”,是一种妇科病症,在当时的宗教礼节上是定为不洁净的。患这病的人,除了要忍受肉身上的苦楚外,还要承担被歧视而带来的精神压力。这可怜的妇人不想公开露面,她相信即使只摸一下耶稣衣裳的繸子(犹太人根据律法规定,在外袍四角缝有繸子,用来提醒自己遵行律法),自己便可以不药而愈。耶稣却故意让她有机会说出实情,目的是要当众称赞她的信心,并且宣布她已得完全的康复。
睚鲁家里的“吹手”,是一些专业哭丧者,受雇于办丧事的地方。耶稣宣称小女孩只是“睡了”,是因为对他来说,吩咐死人复活就像唤醒睡的人一样容易。
这两个医治的事例都在表达同一信息:信心是人蒙神悦纳的决定性因素。对那些凭信心寻求祂的人,耶稣愿意随时作出适切的反应,满足他们一切的需要。很多信徒在遇上困难时不晓得立刻交托神,要等到穷途末路时才想及向神投靠,结果让自己白白忍受了不少不必要的苦楚。有些信徒在交托后依然放心不下,以致终日活在彷徨与恐慌中,这也是不对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真正信靠神的功课吧!
祈祷 主啊,我信,但我信心不足,求主加添。
信心的考验(九 27 ~ 34 )
.医治瞎子( 27 ~ 31 )
犹太人世世代代都在等候弥赛亚的来临。在他们流行的观念中,这位弥赛亚是大卫王位的传人,要拯救他们脱离外族的统治,也要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耶稣并没有对瞎子们的呼求作出立时的回应,直到他们走进房子去,祂才跟他们对话。耶稣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考验他们的要求是否出于诚意、信心是否真确。在感情高涨的群众中高声呼喊是容易的;然而,耶稣却要他们单独来到祂面前,切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他们得蒙医治,再次显明了信心的能力。耶稣吩咐他们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因为祂不希望别人误解,以为医病赶鬼是祂最主要的工作。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真正要紧的往往不是我们在众人面前作了些什么,而是我们单独与主相处时所作的一切。祂要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承认自己的软弱和限制,并且把一生交托给祂,相信祂能够把我们塑造成合乎祂使用的器皿。
.治好哑巴( 32 ~ 34 )
耶稣把鬼赶出,使哑巴能说话,这件事引起了群众和法利赛人不同的反应,前者的态度是惊讶与希奇,后者却是恶意的憎恨,还指控耶稣是与鬼王同属一党。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往往会在他所看见的事物上涂上色彩。群众迫切的需要使他们相信耶稣的能力、赞叹祂的奇妙;而法利赛人的固执与骄傲,却使他们把耶稣看作一个与邪恶势力勾结的人。
我们若像法利赛人一样,不肯在主面前谦卑降服,把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完全献上,祂就不能为我们作什么。固执和骄傲的结果不是别的东西,乃是我们属灵生命中无法弥补的亏损。
祈祷 主啊,我愿将一生呈献给,求按的心意塑造和使用。
待割的庄稼(九 35 ~十 4 )
.周游传道( 35 ~ 38 )
耶稣在各城镇里的工作范围,包括了教导、传道和医治三方面。“怜悯”这个字,表示发自人心灵最深处的体恤与同情。“困苦”含有备受威胁的意思;“流离”原指筋疲力竭。“如同羊没有牧人”这句话,暗喻耶稣以自己作为犹太百姓的真正牧人,耶稣深知他们如果跟随了错误的领导人,便会招来灾难。“要收的庄稼”是比喻百姓对天国信息的迫切需要。当耶稣面对那些无领袖的群众时,祂眼里只看见田间已熟的庄稼,正等待足够的工人前往收取。
耶稣的内心时刻所关注的,只是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祂的一生,也是为了别人而鞠躬尽瘁。一个为他人而活的人生,才具有最崇高的生命价值。你每天是否只顾自己的事情,以致忽略了旁边的人的需要?你对社会上的不幸者是否已漠不关心?你对失丧人心灵的呼声是否已置若罔闻?一个只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信徒,其实正过与主的心意背道而驰的生活。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9章 注释
9:1-8 医治瘫子
1 「自己的城」:即迦百农,见太4:13; 可2:1。
2 「有人 ...... 信心」:详情见可2:1-4; 路5:17-19。
疾病不一定是个人犯罪的结果(见约9:1-3),但这里有此可能。
3 「僭妄的话」:见可2:7。
4 这处显示耶稣有洞察人心的能力。
5-6 见路5:23-24注。
9:9-13 呼召马太
9 「马太」:亦名利未,见可2:14; 路5:27,为十二门徒之一。
(见串9)
「坐在税关」:见可2:14注。
10 「屋里」:马可和路加声明筵席在利未家里举行。
「税吏」:见路3:12注。
11 法利赛人的质问,见路5:30注。
12-13 参可2:17注。
「我喜 ...... 祭祀」:引自何6:6。
「不喜爱」:是「胜过喜爱」的意思 (参路14:26, 「爱我胜
过爱 ...... 」於原文作「恨」)。
整句的意思是:对人存怜恤的心,比恪守宗教仪文更蒙神悦纳。
9:14-17 讨论「禁食」
14 摩西律法只规定百姓一年一次(赎罪日)禁食,表示为罪痛悔
( 利23:27等) 。 日後犹太人增添了其他记念国难的禁食日。
(参斯9:31; 亚7:5; 8:19)。 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更每周禁食两
次(路18:12)。施洗约翰的门徒大概用禁食来表达他们悔改的
心志,以迎接神国的到来。
15-17 耶稣的答覆,见可2:19-22注; 路5:35注。
9:18-26 医治二女
18-19 马太的记载将管会堂者(叶鲁:新译本)的请求与後来事情的
发展浓缩了,详情见可5:22-24, 35-37。
20-21 妇人的情况和行动,见可5:27-28注。
22 「耶稣 ...... 见她」:详情见可5:30-33。
23 「吹手」、「乱嚷」者:是丧家聘来为死者哀悼的人。
24 「睡着」:见路8:52注。
25 「众人 ...... 撵出」:见可5:37, 40, 43注。
9:27-31 医治两瞎子
27 「大卫的子孙」:见1:1注。
30 「切切 ...... 知道」:见可1:25注。
9:32-34 治好哑吧
鬼附身引致疾病及残废的其他例子,见串34。
「他是 ...... 赶鬼」:见太12:24及注。
9:35-38 周游传道
36 「困苦」:原文含有备受威胁的意思。
37-38 根据路10:2,耶稣差遣七十门徒出外传道之时,说了同样的话。
「要收的庄稼」:比喻百姓对天国信息的逼切需要(参36)。
思想问题(第9章)
1 试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有什麽疑虑和问题。
昔日耶稣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你想今日耶稣对你周围的人会同
样的关心吗?
2 从9:1-8看来瘫子的真正病因在那里?
他曾否预料到自己会得着「完全」的医治呢?
3 9:12是否指出法利赛人是康健的,而税吏、罪人就不康健呢?
参太9:13; 可2:17注。
耶稣如何对待自义的人?
4 9:13(出自何6:12)的这句话对信徒有什麽提醒?
5 9:16-17这比喻对当时以色列人的信仰下了怎样的评注?
以色列人应怎样突破虚有其表的信仰?
6 9:37耶稣的话在今日是否同样真实?
耶稣给门徒的教导对我们是否适切(38)?
你如何将此教训实行出来?
马太福音第九章
敌意的增长
我们在马太福音中已经一再地看到,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这本福音书曾经过详细的计划与安排。
在第九章我们看到这详细计划的另一个例子:我们在这里看到暴风雨将至的初兆。我们看见了敌意开始增长;我们也听到反对耶稣的第一个暗示性的控告,以及它最后终于将祂带进死亡。在本章之中共有四点反对耶稣的控告。
(一)祂被控以 亵渎 的罪名。马太福音九章一至八节,我们看到耶稣藉赦免瘫子的罪,使他得到医治。我们也听见文士控告祂亵渎上帝,因为祂自称能作惟有上帝能作的事,耶稣被控以亵渎的罪名,因为祂以上帝的声音说话。‘亵渎’这个词意即侵害者或毁谤者。耶稣的仇敌控告侵害了上帝,因为祂霸占了上帝的能力。
(二)祂被控以 不道德 的罪名。我们在马太福音九章十至十三节看到,耶稣与税吏并罪人一同坐席。法利赛人想知道祂与这般人一同吃喝的理由,他们含沙射影,说祂与祂所交往的属同一类。
耶稣被控为不道德的人,因为祂与不道德的人为伍,一个人不受人喜欢,那他无论做什么,都极容易被人误会与误解,甚至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
尼柯逊( Harold Nicolson 编按:尼柯逊又译作尼考尔生,英国十九世纪末叶的外交家。)提到他与尔得温( Mr. Stanley
Baldwin )的一番谈话,当时尼柯逊正准备从事于政治的生涯,他去求教于老练的政治家拜尔得温,希望获得一些从政的建议。拜尔得温如此说:‘你要开始作一个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务,按照我一生从政的经验,我愿意提供给你三个值得遵循的规则:第一,如果你订阅了剪报通讯,立即停止;第二,决不要讥笑你敌手的错误;第三,不理睬别人加在你身上的“虚假动机”’。攻击政敌最好的武器,就是给他加上虚假动机的帽子,这正是耶稣的仇敌向耶稣所采取的手段。
(三)祂被控以 不虔敬 的罪名,我们在马太福音九章十四至十七节,看到约翰的门徒问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他们不禁食?祂没有按宗教的正统程序行事,因此正统派的人就对祂发生怀疑。凡是破坏传统习俗的人,都要因之而受苦。破坏了宗教的传统习俗的人,尤其要受苦。耶稣破坏了正宗宗教虔敬的习俗,因此受到别人的批评。
(四)祂被控 与么鬼结盟 。我们在马太福音九章卅一至卅四节,看到祂医治一个耳聋的人,祂的仇敌竟把祂的医治,归诸于祂与魔鬼的结盟。每当一种力量进入人的生命,例如属灵的医治,就会有人说:‘我们一定要谨慎,也许这是魔鬼的工作,并不是出于上帝。’希奇的是,每当人们遇到他们不喜欢的事,或他们不了解的事,或与他们的预想和观念不同的事,他们总是把它当作是魔鬼的工作,并不是出于上帝。
我们在这里看到反对耶稣的运动已经开始,毁谤者已经在工作,窃声私语的舌头正在毒害上帝的真理,动机被歪曲,除去令他们不安的耶稣的运动已经开始了。
与上帝和好(九 1-8 )
马可福音二章一节记载这件事发生在迦百农,请注意耶稣这一次非常提拔迦百农,竟称其为自己的城。在这个阶段,迦百农正是祂的工作中心。
有一个瘫子被他的朋友用褥子抬到耶稣面前。这是一个人藉朋友的信心而得救的一幅奇妙的写照。要不是这些朋友,他决不能到耶稣的面前得医治,也许他已经郁闷到放弃痊愈的希望,而他的朋友把他带到耶稣的跟前,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无论如何,这个人终于被他朋友的信心所拯救。
叶兹( W. B. Yeats )在他所着的剧本,猫与月亮( The cat and the moon )中,有一句话说:‘你可知道一位圣人却有一个恶人作伴,作为他最亲密的人?’这就是一位真正圣者的特征,他会紧紧的贴近一真正的恶人或者宅心不仁的人,直到他把这个人带到耶稣基督面前才肯罢休。若有谁的朋友不认识基督,或者不理会基督,甚至对基督存有敌意,身为基督徒决不能把他轻易放过,非要把他带到耶稣基督面前不可。
我们不能够强迫一个人违背他的意志来接受耶稣基督。拔特摩( Coventry Patmore )有一次曾说:我们不可能教导人另一种宗教的真理,我们只能指给他一条路,让他自己有所发现。我们不能使一个人变为基督徒,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的把这个人带到耶稣基督面前。
耶稣接近这个人的方式,似乎相当惊人。祂一开始就告诉这个人说他的罪已经赦免了,其中有双重的理由。在巴勒斯坦的人都相信一切的疾病都是由于犯罪的结果;如果罪恶未得赦免,什么病都不能痊愈。埃美( Ami )拉比说:‘没有不带罪恶的死亡,没有不带罪孽的痛苦。’亚历山大拉比说:‘除非病者的罪得到赦免了,否则他的疾病不得痊愈。’亚巴拉比( Chya ben
Abba )的意见与此相同。受苦与犯罪密切关连的观念,在耶稣的时代是正统犹太信仰的一部分。因此这个人若非确信他的罪恶已蒙赦免,就决不可能得到痊愈。很可能这个人原来就是一个罪人,他认为他的病痛是犯罪所招致的结果:当他认罪时,结果他的罪得赦免了,他得到医治。
现代医学界也完全同意人的内心可以使身体的情况受到影响;人的心灵如果不健全,他的身体决不会健康。
东尼尔( Paul Tournier )在医生的病案记录中,引证了一个实在的例子:‘例如有一位女孩子,数月以来我的朋友把她当作贫血症来医治,并没有什么进展,到后来我的朋友只采取最后的手段,把她送到她工作地区的医务负责人那里,以便获得他许可送到一所山上的疗养院去养病。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病人从医务所那里带消息回来。那位医官很好,且已答应送她进疗养院,可是他另外又加上一句:“按照分析血液的结果,我丝毫也没有查到你所提及的病象。”我的朋友马上放下他手上的工作,立刻取得新鲜的血液标本赶到他的实验室。这个女孩子的红血球数目的确完全改变了。我的朋友说:“我如果不是一个对实验过程十分仔细的人,如果我不是向来就很小心核对每一位来看病的病人,我一定会以为自己做错了。”他回到病人面前问她说:“你上次来看病以后,在你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她回答说:“的确发生过一些事情。我突然能够饶恕那极其令我厌烦怨恨的人,而且我突然感到,我终于能够面对人生。”’她心态转变了,她的血液状况也跟有了改变。她的心灵得到了医治,她的身体也走上了痊愈的康庄之道。
这一个福音故事中的人,知道他是一个罪人。因为他是一个罪人,他肯定上帝乃是他的仇敌;因为他视上帝为仇敌,他就生了瘫痪的病。耶稣一旦把上帝的赦免给他,他晓得他已跟上帝和好了,他晓得上帝不再是他的仇敌,却是他的朋友,因此他的病就痊愈了。
可是这种医治的方式,正是文士所毁谤的对象。赦罪是上帝的特权,耶稣竟赦免罪恶,所以他们认为耶稣就是侮谩上帝。耶稣并没有停下来辩论,祂根据他们的意见提出反驳道:‘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要记得这些文士们相信,这个人的罪若非得到赦免,就决不可能起来行走。如果耶稣能够使这个人起来行走,就是毫无疑问的证明了这个人的罪已经得到赦免,而耶稣的言论也是真确的。耶稣的行动表明祂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赦免,使人的身体得到健康。我们的灵性如果不健全,身体就无法保持健康──身体的健康与上帝的和好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开的。
人人恨恶的人(九 9 )
使徒马太从事一种最不受人欢迎的职务。他被称为税吏,是收税的人;这样的称呼,是因为税吏处理公众的金钱与公众的基金。
问题是由于罗马政府发明了一套最有效、最经济的收税制度,他们在某些地区拍卖收税的权利。一个人买到了某个地区的收税权之后,他只要缴给罗马政府一个双方同意的数量,其余多收的钱,都可以留作他的佣金。这个制度显然使它本身产生了严重的弊病,在报纸与无线电的新闻传播尚未推广以前,老百姓并不真正知道他们应当缴多少税,而且他们也没有控告税吏的权利,结果许多税吏就藉非法的勒索变成了富翁。在耶稣的时代以前,由于这制度的弊病百出,巴勒斯坦已予禁绝不用。不过只要一天要纳税,弊病仍然存在。
税金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土地税,各人必须将谷物的十分之一及水果与葡萄的五分之一,以现金或农产品交给政府。还有一种所得税,要以收入的百分之一交税。还有一种人头税,是每一位十四至六十五岁的男子,以及十二岁至六十五岁的女子都要缴纳的。这些法定的税金并不能为税吏谋取什么私人的利益。
是除了这些税以外,还有各种其他的税。所有进口与出口的货物都要抽百分之二点五到百分之十二点五的税。在主要道路上旅行、过桥、赶集,到某些市镇或港口都要付税。运东西的牛马、运输用的车轮与车轴都要付税。货物的买卖要抽贩卖税,有的货物是政府的专利品,例如:在埃及的硝酸、麦酒和纸草完全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虽然拍卖收税权的老办法已经停止了,还是需要各种人来收这些税。收税的人是从各自的省份来的,多半是出于自愿参加。通常在一个地区,都是一个人负责收一种税。这个人除了获得合法的税金以外,可以毫无困难的多收一些税来中饱私囊。
普通的人都厌恨收税的人。他们为征服者服务,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本国人民的不幸上。用一个现代的名词来说,他们是‘卖国贼’,不诚实也是出了名的。他们不但诈取自己的同胞,也尽量地欺骗政府,从那想要逃税的有钱人之处,得到大笔的贿赂金以增加入息。
没有一个国家不憎恨收税的人,而犹太人对这种人是更加倍的痛恨。犹太人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最能使犹太人得到鼓励的就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认为惟有上帝是他们的君王,向世上的统治者付上任何的税金,就是损害了上帝的权利,侵犯了麋的尊严。犹太人的律法禁止收税的人进入会堂,将税吏与不洁净的动物列为同类,利未记二十章五节就是指他们而说的。税吏不准在任何场合中作见证:‘强盗、杀人者与税吏’被列为同类。
耶稣呼召马太,祂是呼召一个人人恨恶的人。这是新约圣经中伟大的实例,没有人像耶稣这样相信祂的能力能改变人;耶稣不但看到人的过去,也看到他的将来,祂深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挑战的发出与接受(九 9 )(续)
迦百农是在希律安提帕管辖的境界之内,很可能马太并不是直接为罗马政府服务,而是为希律服务。迦百农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尤其是从埃及致大马色的大道、海路都经过迦百农。希律为商业的目的主管这个地方;马太就是这里的税吏之一,负责征收一切进出希律国境的商品及货物的关税。
马太并不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耶稣;他一定已经听见人说过这位年轻的加利利人带来令人惊异的信息,以及那具有权威的话语,是人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他知道祂有许多男女朋友,他们是当日正统派所厌弃的。马太一定是在远离众的地方听祂讲道,他的内心且受到了感动。也许马太在心中默想,现在扯帆去找一个新世界还不算太晚,这样他就可以离开他以往的生活和以往的羞耻,有一个新的开始。这时候,他发现耶稣正站在他的面前,又听见耶稣发出的挑战,于是马太接受了这个挑战,站了起来,撇下所有的跟随耶稣。
我们一定要注意 马太所丢弃与得的是什么 。他失去了一份舒适的职业,但他找到了一个人生目标;他失去了一份好的收入,但找到了人生尊荣;他失去了舒适的倚靠,找到他从未梦想过的机遇。我们如果接受了基督的挑战,可能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物质上比较贫穷;可能我们要摒弃对世界的野心,可是我们却毫无疑问地将会找到我们生命中从未感受到的平安、喜乐与激励。人在耶稣基督里所找到的财富,远超过他为基督的绿故所要放弃的任何东西。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马太所撇下与他带走的是什么 。马太离开了他收税的桌子,可是他从那个桌子上拿走了一件东西──就是他的笔。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耶稣怎样使用一个人带到祂面前的。在十二个门徒中,似乎没有另一位比马太有更敏捷的手笔。加利利的渔夫不可能在书写或拼凑字句的工作上,具有多大的技巧。这个人的职业教导他使用一枝笔,他就用这枝笔,写成了第一本耶稣的教训;而这本福音书应列为世界上最重的读本之一。
马太离开税吏桌子的那一天,他放弃了许多物质的东西;但在属灵方面,他却继承了一大笔财富。
最大需要的地方(九 10-13 )
耶稣不但呼召马太作祂的门徒并祂的跟随者;祂实际上也跟像马太一样的人,即税吏和罪人们一同坐席。
这儿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耶稣与税史、罪人一同吃的这餐饭,是在什么地方?只有路加确定的说这餐饭是在马太或利未的家里(比较太九 10-13 ;可二 14-17 ;与路五 27-32 )。按马太和马可的记载,这餐饭可能摆设在耶稣的家里,或者在耶稣所住过的地方。如果是在耶稣的家里,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就是更加有意义了。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这里所用的‘召’字,是希腊原文的 kalein ,是邀请一位客人到家里来,或者请人赴宴的专用字。在大筵席的比喻里面(太廿二 1-10 ;路十四 15-24 ),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些蒙邀请的客人怎样拒绝被请;又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怎样从大街小巷和篱笆那里聚拢来,参加王的筵席。耶稣所说的话是:‘你预备的筵度,是邀请冷酷的正统教徒和自以为义的敬虔人;我的筵席是邀请那最认识自己的罪,最需要上帝的人。’
不论这筵席是在马太的家里,或是耶稣所住的房子里,这是最使正统派的文士与法利赛人震惊的一件。在巴勒斯坦,人通常是分成两类,一种是在每一件细则和规律上严格遵守律法的正统派;另一种人并不遵守的细则。第二种是属地的阶层,正统派的人不可以跟他们一同旅行,不能跟他们做买卖,或互相馈赠,也不能邀请他们或应邀至他们家中作客。耶稣跟这些人作伴,乃是作了当日敬虔的人所没有做过的事。
耶稣的论据十分的简单;祂只说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果祂只到身体健康的人家里去,祂一定不是一个好医生。医生所去的地方是有病人的房子,到有需要的人那里去,这乃是他的荣耀和他的任务。
丢革尼( Digenes )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教师。他是一位爱好美德但言语刻薄的人。他把大半的时间消磨在雅典,却喜欢拿雅典的堕落与斯巴达极其质朴的生活互相比较。一天有人对他说:‘你要是认为斯巴达那么伟大,瞧不起雅典,为什么不离开雅典,到斯巴达去住呢?’他的回答乃是:‘我最希望做的,就是留在人最需要我的地方。’罪人才需要耶稣,所以耶稣要住在罪人中间。
耶稣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是是召罪人。’我们必须了解祂说这话的意思。祂并不是说有某种人已经够好了,不需要祂再给他们什么东西。祂更不是说,祂对于好人没有兴趣。这是一个极为扼要的说法,祂的意思是:‘我不是来召唤对自己的良善已经自我满足,不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我来召唤的是那些深感到自身的罪孽,并且深知他们需要一位救主的人。’祂是说:‘凡知道自己是非常需要我的人,才能接受我的邀请。’
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宗教观,根本就是没有生命的宗教观:
(一)他们宁愿为保持自己的圣洁,却不愿帮助别的罪人。他们就好像那些唯恐受到某种传染病的侵害,而不肯去诊视病人的医生。他们的苛求与嫌弃使他们与罪人远离;他们决不肯跟罪人有来往。其实他们的宗教是自私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灵魂的得救,却不去拯救别人的灵魂。他们忘记这种作法一定会使他们丧失自己的灵魂。
(二)他们喜欢批评人,不是喜欢鼓励人,他们宁可指出别人的过失,却不愿帮助人克服他们的过失。一位医生看到了某种特别令人生厌的病症,别的人看了会作呕,他并不觉得厌恶,而是满心想要帮助这样的人。我们的第一个本能并不是定罪人的罪,而是要去帮助他们。
(三)他们所标榜的良善是定人的罪,而不是以赦免和同情款待人。他们宁愿看人跌下沟渠,却不愿伸手去把他救出来。他们就像那急于诊断并发现病症,可是一点也不肯帮忙把病治好的医生。他们总是轻蔑地看不起人,却不愿以同情来帮助别人。
(四)他们所标榜的宗教,只注重外表的正派,却不给予人实际的帮助。耶稣很喜欢提到何西阿书六章六节的话:上帝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祂引用了不止一次(比较太十二 7 )。一个人也许勤勉的遵守正统派虔敬人的一切行动,但如果他从来也不伸手去帮助罪人和有需要的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虔敬者。
现在的欢乐与将来的忧伤(九 14-15 )
犹太人为施舍、祷告与禁食是宗教生活中三件主要的工作。我们在研究马太福音六章十六至十八节时,对犹太人的禁食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麦克奈尔( A. H.
McNeile )认为这事发生于秋雨未降下之前,在那时规定了公共斋期的禁食。
有人问耶稣,为什么祂和祂的门徒并不实行禁食。祂答覆他们以一幅生动的描述。和合译本中所说的新郎陪伴之人,希腊文是‘新房的儿女’。犹太的婚姻是一个特别喜庆。它的唯一特色是新婚夫妇并不到外面去度蜜月,而是留在家里度蜜月。婚后一周家里筵謮来宾,人们拿新妇和新郎当皇帝和皇后一样看待。在这一周之中,他们最亲蜜的朋友与他们一同分享所有的欢乐与庆祝,这些最亲密的朋友就称为‘新房的儿女。’。在贫穷与质朴的家庭中,这种欢喜快乐、多采多姿的庆祝,可能一生中只有一次。所以耶稣比喻自己是新郎,门徒是新郎最亲密的朋友。像这样的团聚怎么会觉得悲伤、哀恸?他们没有时间可以哀恸,只是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段经文中有几点重要的属灵意义:
(一)它告诉我们,与耶稣同在是一件快乐的事。它告诉我们,在耶稣面前,就会使生命中充满真正的兴奋,基督教被忧闷所缠绕是不可能的,与基督同行的人,是行走在喜乐的光辉之中。
(二)它也告诉我们,欢乐不会持久到永远。约翰门徒忧伤的时候已经来到,因为约翰已经被关在监里;而耶稣的门徒,那忧伤的时候也即将来到,人生中最大的欢愉,难免成为过去。
伊比克德( Epictetus )冷酷地说:‘当你亲吻你孩子的时候,对你自己说:“有一天你必定要死”’这就是我们必须认识上帝与耶稣基督的原因。惟有耶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没有改变,在生命的一切机会与改变中,惟有上帝屹立不变。最亲密的人类关系,有一天必须终止;惟有天上的欢乐才能存到永远。我们若把这样的欢乐存在心里,就没有人能够把它夺去。
(三)但它也是一种挑战。也许门徒在那个时候并没有看见这种挑战,但耶稣对他们说:‘你已经体验到跟随我而有的喜乐,但你是否能够受得了基督徒十字架的艰难与困苦?’基督徒的道路有喜乐,基督徒的道路也有血汗与眼泪;血泪不能拿走喜乐,但苦难也必须面对。所以耶稣是说:‘你们是否在这两方面都已准备就绪──接受基督徒的喜乐与基督的十字架。’
(四)请牢记耶稣说这番话的勇气。祂决不会存有任何的幻想,在祂路程末了,祂很清楚地看见等候祂的十字架。幔子已经揪起,耶稣已经一目了然,祂知道祂人生的道路是十字架的道路,可是祂一步也没有从祂所认定的道路上转开。这是祂的勇气,明知道上帝的道硌所要付的代价,却仍旧勇往直前。
新观念的问题(九 16-17 )
耶稣十分了解祂带来了真理的新观念,祂也很清楚的知道把新的观念注入人的心中,是多么的困难。所以祂采用两幅犹太人能够了解的图画来加以说明。
(一)祂说:‘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犹太人最热中于保持原状,他们认为律法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加上一个字,或者删除一个字是一件致命的罪恶。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共同任务就是‘在律法四周筑篱’。他们认为新的观念就像罪恶那样错误。
这种精神并非已不存在,现在每逢有什么新观念、新方法,或什么改变在教会中提出,马上就会有人反对说:‘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有一次我听见两位神学家在一起谈话。其中有一位是年轻人,他对于所有的新观念感到十分有兴趣。另一位年龄较长,是墨守成规严格的正统派。年长的用一种半轻蔑的容忍倾听年轻人的谈话,最后用这一句作为谈话的结束:‘老的比较好。’
历代以来,教会总是依附老的、耶稣所说的是:到了弥补也无用的时候,你所能作的,只是把老的完全除掉,再从新开始。教会行政的形式,教会崇拜的形式,以及那些用来表示我们信仰的言语,我们应时常加以调整和补充,使它们跟得上时式,我们总要设法去修补。没有人甘愿轻易地、硬心肠地丢弃前人经过考验所建立的,许多年来一直寄托和倚靠的;但这是一个生长与扩展中的宇宙,到了某种时候,一切的修补都将归于无效。一个人或一间教会,必须接受新的冒险,否则退回到死水里去,在那里所敬拜的并不是上帝,而是他自己的过去。
(二)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古代的人们把他们的酒盛在皮袋里,而不是盛在瓶子里。新酒装在皮袋里的时候,仍在发酵,所产生的气体向皮袋施以压力。新的皮袋有一种弹性,皮袋虽受压力,却没有什么妨害。可是旧的皮袋已经变硬了,失去所有的弹性,新鲜发酵的酒一旦放在里面,皮袋承受不住气体的压力,就会破裂。
换成现代的说法,我们的心灵必须要有充份的弹性,使我们能够接受和容纳新的观念;进步的历史,就是克服心灵闭塞者偏见的历史。每一种新的欢念要挣扎求存,就必须与人类心灵强烈的反对争斗。汽车,火车,飞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与人们的猜疑奋斗。辛普孙( Simpson )为哥罗仿的获得使用而争战;黎斯脱( Lister )为将防腐剂介纷给医生与外科手术的工作而挣扎;哥白尼被逼收回地球围绕太阳,并不是太阳围绕地球的言论。甚至雨伞带进英国来的汉威( Jonas
Hanway )第一次撑伞在街上走的时候,还要忍受别人向他投掷东西与侮辱。即使到了今天,自动的机械仍要招致人的怨恨与猜疑,因为它是新的。
这种不喜欢新的观念,深入到人生的每一种领域。马尔楼( Norman Marlow )是一位擅于描写铁路的作家,他坐在火车头的机房里,从事许多次的旅行。在他所着的一本书机房与讯号室中,提到铁路合营之后不久,他所从事的一次旅行。那时候的火车头经常在铁路的某一条支线上作试验,他坐在从曼彻斯特( Manchester )到盘散斯( Penzance )的快车室里。那辆车头是‘朱比丽’( Jubilee )级,四六○号,司机是大西洋铁路的一位司机,原来是驾驶‘堡垒’( Castle )级的火车头。那位司机什么事也不作,只是闷闷不乐的谈论他正在操作的可怜‘引擎’。不断地拿来跟‘堡垒’车头的引擎比较。他不肯运用新机件所需要的新技术,其实他早已用过,而且知道得十分清楚。他坚持用驾驶‘堡垒’火车头的方式,来驾驶‘朱比丽’。一路上不断的发牢骚,说他每小时不可能开到 五十英里 。他已经开惯了‘堡垒’,任何其他的车子都没有鸁得他好感的机会。在克里威( Crewe )换了一位新的司机,他完全准备采纳新的技术,他很快就把‘朱比丽’开到每小时 八十英里 。甚至在驾驶机车这件事上,人们也憎恨新的观念。
在教会里面对于‘新’的憎恨是长期性的;而企图把新的东西倒在旧的模式里面,几乎又是宇宙间普遍的现象。我们想要把现代信徒的活动,倾入一幢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古代教堂建筑之中;我们想要把新发现的真理,放在以希腊哲学为基础的信条之中;我们想要把现代的教训,倾入无法表达的陈腔滥调之中;我们用伊丽沙伯女皇时代的英语,向二十世纪的男女诵读上帝的真理,并用四百年前的祷辞,向上帝陈述二十世纪男女的需要。
也许我们都会记得,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停止生长,就是死亡的开始。也许我们需要祈求上帝,把我们从闭塞的心灵中拯救出来,赐给我们开明的头脑。
其实我们是生活在迅速与万变的时代中。撒母耳( Viscount Samuel )生于一八七○年,他以描述儿时伦敦的情境,作为他自传的开始:‘我们没有汽车或公共汽车或计程汽车或地下铁道,除了高耸(前轮大后轮小的)旧式脚踏车以外,连像现在的脚踏车也没有。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电影或广播。’这种情形距今不过九十年。现在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变动、扩展并生长的世界之中。耶稣警戒教会不能够只作一个依旧生活在过去之中的机构。
不完全的信心与完全的能力(九 18-31 )
在我们详细研究这段经文以前,我们一定要看整段的意义,因为在其中包含奇妙的真理。
在这段经文里面,记载三个神迹:医治管会堂者的女儿( 18 , 19 , 23-26 节);医治患血漏病的妇人( 20-22 节);医治两个瞎子( 27-31 节)。每一记载都有一些相类似的地方。让我们一一地加以研究:
(一)管会堂的人无疑是在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之后才来见耶稣。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管会堂的人,也就是说,他是犹太正统派的中坚份子。那些恨恶、轻看耶稣的人,也乐于见到耶稣遭受别人的弃绝,而他是他们的一份子。他一定请教各种医生,也试过每一种治疗的方法,所得到的都是绝望,最后他只好来见耶稣。
这位管会堂的人来见耶稣,可以说是出于一种十分不恰当的动机。他来见耶稣并不是由于他心中之爱的流露,只是因为他已经试过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而且除此以外,他再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费伯儿( Faber )用上帝的语气,论到误入歧途的上帝的儿女说:
如果善良不能引领他归回,
也许忧愁可以使他投入我的怀抱!
这个人来到耶稣面前,是因为绝望的驱使。
(二)患血漏病的妇人在人中偷偷地来到耶稣的背后,摸祂的衣裳。如果我们用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念这个故事,我们对于这妇人的表现,将会有什么评语?我们说除了迷信以外,她并无其他的表现。摸耶稣衣裳的边缘,就跟在圣徒的遗物或手帕上寻求医治的能力一样。
我们可以说,这位妇人带一个很不恰当的信心来到耶稣的跟前,如果我们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这种信心实际上更近乎迷信。
(三)两个瞎子到耶稣面前喊说:‘大的子孙!可怜我们罢!’大的子孙,并不是耶稣所盼望的称呼:大的子孙是犹太的国家主义者可能使用的称呼。许多的犹太人等候从大的后裔所出的一位伟大的领袖和统帅,一位所向无敌的常胜将军,率领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战胜罗马的统治。这是蕴藏在大子孙称呼之内的观念。
因此这两个瞎子带极不恰当的观念来见耶稣,他们只把祂当大后裔的得胜英雄。
在这里有一件令人惊奇的事,管会堂的人带 不恰当的动机 来见耶稣,妇人带 不恰当的信心 来见耶稣,瞎眼的人带 不恰当的观念 或者说是一种 不恰当的神学 来见耶稣,虽然如此,他们还是找到了祂的慈爱与能力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态度都不关重要,只要我们肯来就祂;不论我们来见祂的动机多么不适当,多么不完全,祂的慈爱和祂伸出的膀臂,总是接纳我们。
这里具有双重的教训:它是说我们不要等到我们的动机,我们的信心,我们的神学达到完全的地步以后,再求基督作我们生命的帮助;我们可以照我们原来的样子到祂那里去。这也是我们没有权利去批评那些动机值得怀疑,信仰有疑问,以及神学思想看来是错误的人。不问我们以什么方式来亲近基督,只要我们到祂那里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祂乐意照我们的本相接纳我们,祂也能够使我们成为我们当有的样式。
起死回生(九 18 , 19 , 23-26 )
马太所描写的这段故事,要比其他福音书的作者简短得多。如果我们要知道得更详细,就必须要念马可福音五章廿一至四十三节,以及路加福音八章四十至五十六节的记载。我们发现这人名叫睚鲁,他是一个管会堂的人(可五 22 ;路八 41 )。
管会堂的人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是从长老之中选举出来的。他并不是担任教导或传道的职务,而是‘负责崇拜中一切外表的程序,并监督与会堂有关的一般事务。’他指定在聚会中诵读经文与主领祈祷的人,并邀请人证道。他的责任是要察看会堂有没有发生什么不适当的事,往意会堂的建筑。整个会堂的行政都交在他的手中。
像这样的人,显然只会到了穷途末路的当儿,才来见耶稣。他原是一位严谨的正统派犹太人,认为耶稣是危险的异端派,只有在每一件尝试都失败以后,他才会从绝望中转向耶稣。耶稣原可以对这人说:‘当凡事顺利的时候,你想要杀我;现在困难重重,你却来求我的帮助。’祂原可以拒绝帮助这样的人。但是祂的心中没有怨恨,在祂面前既然有一个需要祂的人,祂唯一的愿望就是去帮助他。在祂的心灵中,受损害的骄傲与不饶恕人的精神是毫无地位的。
于是耶稣跟管会堂的人一同到他的家里去,而且见到他家里混乱不堪的情形。犹太人认为,悼念死者是一件崇高的责任。他们说:‘凡不为智者之死哀恸的人,应当把他活活的烧死。’犹太的家庭中,有三种志哀的习俗:
撕裂外袍 。对于外袍应如何撕裂的事上,至少有三十九条不同的规则。撕的时候,必须站,撕开靠近心脏地方,使皮肤露出。为父亲或母亲志哀,就必须撕过心脏,对于其他的人就在心的右边撕开。裂痕的大小,至少可插入一只拳头。在七日之内,必须让裂缝敞开,以后的三十天可以稀疏地缝几针,不过仍旧可以使人看得出列痕来;满了三十天以后才能完全补好恢复原状。女人若将外袍撕裂到胸脯露出,显然是不太合适。所以规定女人必须暗暗地撕裂她的里衣,并且把它倒过来,把后面穿在前面,然后在公众面前撕裂她的外袍。
其次就是 为死者哀恸 。丧宅之中哭声不断,担任哀哭的人是职业性的妇女。今日东方仍有这样的人。汤姆生在圣地与圣经中论到她们说:‘在每一所城市与社团之中,有些妇女对于这一类的事情极甚老练,他们随时都在准备受召唤。每当有一批新的同情者走进,她们就立刻开始哀哭,使新来者很容易与他们共洒同情之泪。她们知道家庭每个人的历史,即刻发出临时性的哀恸,而且还要提出他们最近去世的亲戚的名子,触动各人心弦,使每个人都为他们所爱的死者哭泣。惟有如此,才能使这件事容易而自然地做出来,否则就会相当困难或者不可能。’那一天在睚鲁家里,就是充满了这些职业哀恸不断的尖锐哭声。
还有 吹笛者 。笛的声音常与死亡有关连。他勒目规定:‘丈夫必须埋葬他死去的妻好,并按照全国的风俗,为她哀悼悲恸。以色人中即使最穷的人家死了妻子,至少也要有两支笛与一位职业的哀恸妇人。如果他富有,诸事可按其能力办理。’甚至在罗马。有丧事时也必需吹笛的人。罗马皇帝革老丢的葬礼中有吹笛者。辛尼加告诉我们,他们的笛声吹得如此凄凉,革老丢虽然已经死了,仍可能听见。在葬礼中的笛声是那样的回肠荡气,那样的激动情感,罗马的法律因此规定在任何葬礼中至多只能有九位吹笛者。
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得到管会当的人家中的情形:外袍都已撕裂了,哀恸的妇女在人为造成的悲痛中发出她们的哀号,笛声断断续续又是何等的凄凉。在这间房子里,充满了混乱的东方式的忧愁情景。
耶稣在这样激动与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来到这个家庭,祂很有权威地吩咐那些人出去。祂平静地对他们说:这女子不是死了,只是睡了;但他们嘲笑祂。这显然是反乎常情的。哀恸的人因沉迷于痛苦而拒绝了盼望。
耶稣说这女孩子是睡了,可能祂实在就是这个意思。希腊文与英文一样,常把死人说成睡了的人,其实坟墓这个字( cemetery )来自希腊字 koime{te{rion 意即是人睡眠之处。希腊字的睡觉有两字,一个是 kiomasthai ,乃是同时用于自然睡眠与死亡睡眠最普通的字。另一个字是 katheudein 。不常用作死亡的睡眠,多半用作自然的睡眠。此段经文中所用的乃是 katheudein 。
在东方,全身体僵硬的昏迷症甚为并遍。由于气候的炎热,东方的死者在死后,即速予埋葬。推斯捶姆( Tristram )写道:‘葬礼最迟在死日的黄昏举行,倘死者在日落之后气绝,就常在晚上举行。’由于昏厥症的普遍,与迅速埋葬的普遍,常有活人被葬的事情的发生,人们可以从坟墓上找到证明。
至少有一事是确定的,耶稣那一天在迦百农拯救了一个犹太的女孩子脱离死亡的权势。
集属天之能力于一身(九 20-22 )
从犹太人看来,再没有任何病症,比这妇人患血漏更忍受痛苦与更蒙羞耻的了。这种可怕的病症在巴勒斯坦甚为并普通。他勒目之中至少记了十一种以上的治疗方法。有些可能是有效的补剂与收敛剂,有些只是迷信的单方。其中有一个医疗法是夏天用麻布袋、冬天用棉布袋装驼鸟蛋的灰烬,携带在身边;另一方法是随身带从白色雌驴的粪便中所找到的大麦谷。马可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清楚地说明了这妇人已尝试过所有的方法,找遍了每一位医生,结果她的病症反而比以前更坏(可五 26 )。
这病症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患者被列为不洁净。律法上规定:‘女人若在经期以外,患多日的血漏,或是经期过长有了漏症,她就因这漏症不洁净,与她经期不洁净一样。她在患漏症的日子所躺下的床,所坐的物,都要看为不洁净,与她月经的时候一样。凡摸过这些物件的,就为不洁净,必不洁净到晚上,并要洗衣服,用水洗澡。’(利十五 25-27 )。
这就是说,一个患血漏病的妇人是不洁净的,她所摸到的每一件东西和每一个人,都要成为不洁净。她绝对不可以敬拜上帝,也不许与其他的男女有来往。这女人甚至不该站在围绕耶稣的众之中,因为根据他们所知道的,他们会受到她的不洁净所感染。这女人极其迫切的想要用一切方法,去摆脱那隔绝与羞辱的生活,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她溜到耶稣的身后,摸祂的衣裳‘繸子’,希腊字是( kraspedon ),希伯来文是( zizith )。标准修订本译作 fringe ,即‘须边’之意。
这些繸子是紫蓝色,共四根,犹太人用来缝在外袍上的四角,为遵行民数记十五章卅七至四十一节与申命记廿二章十二节的律例和命令。马太十四章卅六节与廿三章五节再次提到它们。有四股线穿过外袍的四角,汇成八股,其中有一根比较长的线,顺经他的线编绕了七次,打了一个双结,再绕八次,再绕十一次,再绕十三次。线和结代表律法的五卷书。
繸子具有双重性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示带繸子的是犹太人,不论在何处,他都是选民中的的一位。它也在犹太人每次穿上或脱下衣服的时候,提醒他是属于上帝的。后来犹太人受到普遍的迫害,繸子就织在内衣里面。今日虔诚的犹太人仍在祷告时,穿织子繸子的祷告披肩。妇人所摸的,是耶稣外袍上的这种繸子。
她摸到那繸子的一刹那间,时间仿佛停住了。就好像我们正在看一场电影,画面突然停住不动,我们只看到一幅画景。这一幅极其感人的美妙画景,乃是耶稣突然在众人中停住了,在那一刹那间,耶稣只看到这个妇人和她的需要,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物似乎都不存在了。她不再是一个人们所忽视的贫穷妇人;耶稣在那个片刻之间已将整个的自己都给了她。
在耶稣看来,没有人会永远是迷失的。耶稣就像上帝一样。寻找失丧的人。叶兹有一次在他享受神奇美妙的时刻中写道:‘上帝的爱对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没有限量的,因为一个人的灵魂是独一的;在上帝以外不能有同样的满足。’上帝把祂整个的自己给予每一个人。
世人却不是如此。人们很容易区分那些人重要及那些人不重要。洛得( Walter Lord )在难忘的一夜书中,详述一九一二年四月铁达尼号( Titanic )沉没的故事。当这艘崭新,人们料想它不会沉没的船撞到大西洋中的冰山,丧生的数字实惊人。这出悲剧的消息传出之后,在纽约的美国人日报,特别表示哀悼其中的一位领袖人物,一位百万富翁阿斯脱( John Jacob
Astor )的去世。只在悼文的最后部分,轻描淡写的提到一千八百人也同遭灭顶。好像唯一真正有关系,唯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乃是这一位百万富翁。其他一千八百位,都无足轻重。
人会这样做,上帝决不会。心理学家贝英( Bain )论到一种‘丰富的柔和’,但与肉欲者所指的意思完全不同。他所谓的在上帝里面有至高至善丰富的柔和。艾给特( James Agate )论到哲斯脱敦( Chesterton )说道:‘哲斯脱敦跟其他的思想家不一样,他了解他的同胞,骑师或者法官的问题他都很熟悉……哲斯脱敦是我认识的人中,最有共同感的人。他会把全副的注意力放在擦鞋人的身上,他的心被丰富仁慈所围绕,使整个世界更为亲切。’这就是上帝之爱的反映,在祂的爱中,失丧的人被找回了。
血漏妇人的故事,是人类易于迷失的年代里,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在生活有保障的制度之下,人们很容易变成一个数字;他们争取成为社团或商会中的一份子,几乎丧失了他们个人应有权利。叶兹论到着名的艺术家与人像画家约翰( Augustus
John )说:‘他特别喜欢强调那使一个人不像另一个人的地方。’上帝认为一个人决不会像另一人,每一个人都是祂个别的儿女,都可随意享有上帝全部的慈爱与能力。
耶稣认为这女人并没有失丧,当她需要耶稣的时候,她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耶稣就是这样对待我们每一个人。
信心的试验与酬报(九 27-31 )
瞎眼在巴勒斯坦是一种不垟的病。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东方的炎日照射在毫无保护的眼睛上,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知道清洁生的重要;成结队不洁的苍蝇,尤其是带来使人失明的传染病。
这两个瞎子称耶稣为‘大的子孙’。我们如果对于福音书中的这个称呼加以研究,就会发现那些对耶稣的认识存有一段距离的众与人们,经常使用这称呼(太十五 22 ;二十 30-31 ;可十 47 ;十二 35-37 )。大子孙的称呼是在流行弥赛亚观念中,人们耶稣的描述。世世代代的犹太人都在等候出自上帝应许大后裔中的拯救者,这位领袖与元帅,不但使他们恢复自由,并要引领他们去获得权利、荣耀、强大与征服世界。这就是瞎眼的人对于耶稣的想法,他们以为耶稣是奇事的施行者,会带领他们达到胜利、自由、征服的目标。他们带对耶稣极不恰当的观念,来到祂的面前,可是祂仍旧医治了他们。耶稣对他们的方式,颇为发人深省。
(一)耶稣显然并没有立即答覆他们的呼喊。祂要确实知道,他们是否真心诚意的想要得祂所能给他们的东西。可能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大声嘁叫,所以他们也随便喊喊,等耶稣走过去以后,他们就会忘记。祂首先要确定他们的要求是诚意的,他们的需要是实在的。
其实作乞丐也有不少好处,可以摆脱一切工作与谋生的责任;残废的人也有不少好处。
有的人其实并不愿意断开他们的锁炼,叶兹论及学者与诗人强生( Lionel Johnson ),原是一个酒徒,据他自己说:‘他有一种渴求,使他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喊起来。’有人建议他应当接受治疗来克服这种渴求,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要求医治。’
许多人内心的深处,喜爱他们的软弱,如果他们够诚实的话,就会承认他们是不愿意丢掉他们的罪。耶稣首先要确定,这些人是否真心诚意地想要得祂能够给予的医治。
(二)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有效地勉强这些人单独来见祂。因为祂没有在街上答覆他们,所以他们非到屋子里面来看祂不可。这是一条灵性生命的律,人们迟早总要单独面对耶稣。在情感的高潮泛滥的大聚会里,或在具有属灵能力的小团体中,对耶稣作一个决定固然是很好;但在众人散去以后,个人必须回去独处;在团契生活之后,他必须回到每一个人应有的孤独生活中。真正要紧的并不是一个人在众人之中所作的,而是他单独与主相处的时候所作的一切。耶稣强使这些人单独地与祂见面。
(三)耶稣只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相信我能作这事吗?’求神迹最需要的就是信心。其中丝毫也没有其么神秘或神学的理论。一个病人如果以完全绝望的心灵去求教医生,就没有一位医生能够治好他的病。如果一个人认为喝不喝水都是一样的,那就没有一种药物对他会有好处。把自己的生命交在耶稣基督的手中,并且说‘我知道你能够使我成为我所当成为的人’,就会有神迹出现。
两种反应(九 32-34 )
很少有比这一段经文更清楚地表明,对耶稣的态度采取中立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看到人们对耶稣的两种反应。众的态度是惊异与希奇,法利赛人的态度是恶意与憎恨。一个人心中的感觉常是决定于他眼中所见的东西;一个人内心的感受确能在他所看见的每一件东西上涂上色彩。
众以惊奇的眼光来看耶稣,因为他们是带迫切需要的单纯的人们,他们相信耶稣可以藉惊人的方式,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有需要感的人每看到耶稣,总会感到祂的奇妙;需要感越深切,耶稣就显得越奇妙。
法利赛人把耶稣看作与邪恶的势力相联系的人。他们并不否认祂奇妙的地方,却把祂的能力归诸于跟魔鬼的联合。法利赛人的判断,是由于心中的某种能度产生的。
(一)他们过于固执已见,无法加以改变。据我们所知,他们认为律法连增加或删除一个字都不行。他们认为所有伟大的事都是属于过去。他们认为改变一种传统或习俗是极大的罪恶。凡是新的,都是错的,耶稣带来真宗教的新解释,于是他们就像憎恨许久以前的先知那样憎恨祂。
(二)他们在自我满足之中过于骄傲,无法谦卑下来。如果耶稣是对的,他们就是错的。一个人若不将他的意志与他的生命奉献给耶稣,祂就不能为这人作什么。法利赛人对于自己过于满足,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改变的必要,他们且憎恨凡想要改变他们的人。悔改是进天国者必经的门户;悔改就是承认我们的方式有误,相信惟有在基督里才有生命;只有将自己奉献给祂和祂的旨意,接受祂的能力,才能够使我们有改变。
(三)他们的偏见过深,以致不能看见。他们的眼睛被他们自己的观念与偏见所蒙蔽,使他们看不见在耶稣基督里,上帝的真理的能力。
有需要感的人,常会见到耶稣基督里的奇妙。固执己见不肯改变的人,骄傲自满不肯降服的人,被偏见所蒙蔽无法看见的人,总是愤恨耶稣,憎恶耶稣,想尽法子要把祂除掉。
三方面的工作(九 35 )
在这节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最基本的三方面的活动:
(一)耶稣是 报信息 的人 报信息的人传报君王的信息;耶稣就是传报上帝信息的人。报信者的责任是宣告确定的信息;传道永远必须宣扬确定的信息。教会决不能不由代表确信的人所组成,不但牧师必须有肯定的信仰,信徒也必须有肯定的信仰。
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今日的时代更需要确信了。海华特( Geoffrey Heavwood )是英国一间规模宏伟的公立学校校长。他曾写道: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与问题,乃是我们站在十字路口,而指路牌已经倒了。
尼柯氏( Beverley Nichols )写了一本包含许多名人谈话记述的书,其中有一段是访问英国最着名的天主教徒勃洛克( Hilaire
Belloc )的记述。尼柯氏写道:‘我对于勃洛克君甚表遗憾,因为我觉得到少有一部分他的舰旗,钉在错误的桅杆上;但是我对于我自己和我的这一代更为遗憾,因为我知道我们连一种舰旗也没有,更不能钉在任何的桅杆上。’
我们是生存在不确信的时代,其中的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敢肯定。耶稣是上帝的信者,祂来到世间宣扬肯定的信息,使人们能够赖此生存,我们也必定能够说:‘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
(二)耶稣是 教师 单单宣告基督徒的确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生命中能够表明这些确信的意义。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教导人基督教,不单是藉言谈,而是藉生活。基督徒与他人讨论基督教的责任,远不及在生活中向人表明基督教的内容来得重要。
一位住在印度的作家,如此写道:‘我记得有一营英国军队,就像普通军队一样的循例前来参加例行的崇拜,唱他们喜爱的诗歌,听他们牧师有兴趣的讲道:而在一周其余的日子中,他们不到教会。但在乖达( Quetta )地震的时候,他们的救赈工作使得一位婆罗门教徒,受到极大的感动,要求立刻受洗,因为只有基督徒的信仰,才能使这些军人产生这样的行为。’
教导婆罗门教徒归信基督教的,乃是在行动中的基督教。总而言之,我们的责任并不只是向人述说有关于耶稣基督的事,而是把耶稣基督显示给别人看见。有人认为信徒的定义,乃是基督在他里面再生的人。每一位基督徒必须作一位教师,他必须把基督教教导别人,不只是藉他的言语,而且是藉他的生活。
(三)耶稣是 医生 耶稣所带来的福音并不只限于言语,而是把言语转变成行为。如果我们把福音书念一遍,我们就会看到耶稣医治疾病,使饿者得食,安慰忧伤等事上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祂谈论上帝的时间多得多。祂将基督的真理言语,转变成基督的爱心行动。我们的基督徒信仰若不产生基督徒的行为,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祭司说宗教就是献祭,文士说宗教就是律法,但耶稣说宗教就是爱。
神性的同情(九 36 )
耶稣看见一普通的男女,祂就怜悯他们。怜悯这个字,是希腊文( splagchnistheis )中用来形容同情、可怜的词藻中最强有力的一个字。此字是由肚腹( splagchna )而来,表示发自人里面最深处的怜恤与同情。福音书中除了几个比喻曾用这个字以外,其他都是由耶稣所专用。(太九 36 , 14 ;十五 32 ;二十 34 ;可一 41 ;路七 13 。)我们研究这些经文,就能够看到使耶稣最受感动的事。
(一)祂 为世上的痛苦 ,动了怜悯的心。祂怜悯有病的(太十四 14 ),瞎眼的(太二十 34 ),受魔鬼辖制的(可九 22 )。祂感受我们所受的痛苦;祂一见到受苦的人,就想要除去他的痛苦。
(二)祂 为世上的忧愁 ,动了怜悯的心。拿因的寡妇,随她儿子的尸体出去埋葬的惨况,使祂动了怜悯的心(路七 13 ),祂十分盼望揩去每一个人眼中的泪。
(三)祂 为世上的饥饿 ,动了怜悯的心,众人疲乏、饥饿的景象,唤起了祂的能力(太十五 32 )。别人贫乏的时候,基督徒决不能因自己的富裕而满足。
(四)祂 为世上的孤单 ,动了怜悯的心。一个被他的同胞与社会所摈弃的麻疯病者,过行尸走肉、孤单、被众人遗弃的生活,唤起了祂的怜悯与祂的能力(可一 41 )。
(五)祂 为世上的无所适从 ,动了怜悯的心。本节经文所述,正是耶稣在这种情形之下受到感动。
一般的众对于上帝极其渴慕,可是当时正统宗宗教的砥柱、文士、法利赛人、祭司、撒都该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正统派的教师,既不引导,也不安慰,也不给他们力量,弥儿顿( Milton )在蕾西达丝( Lycidas )的诗中,用近乎野蛮的笔法,描述那些毫无贡献的宗教领袖:
盲目的人,只知道饲饱自己!
他们根本不懂得怎样使用牧杖,
也没有学会忠心的牧者最起码的技巧;
他们贫乏、虚饰的牧歌,
仿佛细瘦的竹笛嘎嘎地响,
饥饿的羊张口待食,却不得饱足!
这诗用来描述一般众的字句,是十分生动的。我们译为‘困苦’的字,原文是( eskulmenoi )可用以形容被剥皮而且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或是一个被贪得无厌者所剥削的人;或受到毫无怜惜的议论;或受到傲慢无理的待遇;或者为无终尽的路程而极其忧虑的人。译文中的‘流离’( dejected )是原文的( errimenoi ),意即筋疲力竭,是形容一个人喝酒喝得醉倒,或因重伤而倒下来的人。
犹太人的领袖,原应给予人生活的力量,反而以过份精细的律法辩论使人困惑,使人得不帮助,也得不安慰。他们应该帮助人站起来,但他们倒使人们在文士律法的重担下屈身。他们给予人的宗教是一副重担,而不是支持人的力量。我们一定要记得基督教的存在并不是使人灰心,而是使人得到鼓励;并不是用重担把人压下来,而是使人展翅上腾。
等待收割的庄稼(九 37-38 )
这是耶稣所说的,最有特征的话语之一。祂对于一般男女众的看法,跟当日正宗派的宗教领袖们的看法完全两样。法利赛人把老百姓当作将要烧除与毁灭的糠批;耶稣把他们当作亟待收割与拯救的庄稼。骄傲的法利赛人想要除灭罪人;慈受的耶稣为罪人的救思而受死。
这里也有一个伟大的基督的真理,与至高的基督徒挑战。没有收割庄稼的人,收成的工作便永远无法完成,基督教信仰与生活最基要的真理,就是 耶稣基督需要人 。祂在世上的时候,祂的声音只能达到少数的人,祂从未离开过巴勒斯坦,却有一个世界等待祂。祂一直盼望人能够听见福音的好消息,但是,若不是有人肯宣传这信息,其他的人永远也听不到。耶稣基督要孩童受教导,但如果没有一位教师出来教他,孩子就得不到教导。耶稣基督要所有的人听见这个好信息,如果没有人愿意跨越海洋和山岭,把好信息带给人们,他们就永远也听不到。
单做祷告也是不够的。一个人也许会说:‘在我每日的生活中我要为基督国度的来临祈祷。’但在这件事上,正如在许多事上一样,没有行动的祈祷乃是死的。马丁路德有一位朋友,在基督的信仰上,跟他有一致的看法。这位朋友也是位修士,他们彼此立约,路德要参加宗教改革的热战,他的朋友留在修道院,用祈祷支持路德的力量。于是他们就这样开始。一天晚上,他的朋友做了一个梦,看到一片像世界那样广大稻田,只有一个人孤单地在收割──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令人痛心的工作,他一眼看到收割者的脸,竟是路德,在一刹那,他明白了这个真理,他说:‘我要离开祈祷的岗位去参加工作。’因此他离开了他虔诚的隐居之地,进入世界参加收割的工作。
基督的愿望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宣教士与收割者。有些人除了祈祷之外不肯作别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别无盼望,他们的祈祷的确可以成为工作者的力量,这并不是大多数的人所当走的路。即使奉献我们的金钱,还是不够,若要收割人类的庄稼,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收割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把某些人带到上帝面前。──《每日研经丛书》
第9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八·赦罪的能力(九1~8)
九1 由于受到加大拉人的拒绝,救主便横过加利利海,到了迦百农。自从拿撒勒人要设计陷害祂,迦百农使成了祂自己的城(路四29~31)。祂在这里施行各种大能的神迹。
九2 有四个人抬着一个躺在粗糙的褥子上的瘫子来见耶稣。马可在记述中告诉我们,因为人多挤拥的关系,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缒下去,放到耶稣面前(可二1~12)。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罢。你的罪赦了。”注意耶稣说祂看见了他们的信心。信心促使那四个人把病人带去见耶稣,那病人的信心使他得到医治。我们的主首次以宣布赦罪,作为对这种坚定信心的赏赐。这个伟大的医生在医治疾病前,先除去病因;祂先赐下极大的祝福。这使人疑惑,究竟基督曾否不给予救恩而医治人。
九3~5 有几个文士听见耶稣赦免瘫子的罪,心里便认为祂在说亵渎不敬的话。由于只有神能赦罪──他们这样想就肯定他们是不会接受耶稣是神了!全知的主耶稣知道他们心里所想,便责备他们心裹怀着恶念不肯信神,然后又问他们,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其实说任何一句都容易,但两者之中那样较容易作成呢?对于人来说,两者都不可能作成,不过第一个吩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而第二个吩咐的效果却能实时辨明。
九6,7 耶稣为要告诉文士祂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他们也应当尊祂为神),祂屈尊再行一个他们看得见的神迹。祂转身对瘫子说:“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
九8 众人看见那瘫子拿着褥子回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惊讶。他们害怕,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超自然的神迹。他们归荣耀与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可是他们完全错过了这个神迹的要义。瘫子看得见的医治,是要确定他的罪得了赦免这眼看不见的神迹。他们应当从中明白到,所见证的并非神赐权柄给人,而是神以人子主耶稣基督出现在他们中间。可惜他们并不明白。
至于文士,我们从日后的事件知道他们越发顽梗,不但不信耶稣,甚至憎恨祂。
九·耶稣呼召税吏马太(九9~13)
九9 四周紧张的气氛,因为马太的单纯和谦卑、愿意接受救主的呼召,得以暂时缓和。作为税吏或税局官员,他和同僚受到犹太人极度憎恶,因为他们狡滑,精打细算,压迫百姓交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替罗马帝国这大地主效劳,为罗马的利益服务。当耶稣经过税关,就对马太说:“你跟从我来。”马太实时有反应,就起来,跟从了耶稣,遗下传统被认为不诚实的工作,立刻作了耶稣的门徒。有人曾说:“他失去了优差,但找到了依归;他失去可观的收入,但找到尊荣;他失去舒适的保障,但找到梦想不到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成了十二使徒之一,更大的尊荣是写了马太福音。
九10 这里描述的一顿饭,是由马太安排的,为要表示对耶稣的尊敬(路五29),也是他公开承认耶稣、讲述他与救主关系的途径。所以,那些客人也是税吏,而其它来客也是被认为是罪人的!
九11 当时吃饭的习惯,是斜靠着长,面对饭桌的。法利赛人看见耶稣这样与社会的渣滓交往,便走到祂门徒那里,指控祂“滥交”之罪;一个真先知不可能与罪人一同吃饭!
九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很健康,不愿承认他们需要耶稣(其实灵里患了极重的病,极需要医治)。税吏和罪人刚好相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真正的景况,寻求基督拯救的恩典。故此,别人对他们的控告是千真万确的!耶稣真的与罪人一同吃饭。即使祂与法利赛人吃饭,控告也是对的──可能有更多的控告呢!如果耶稣不与世上如我们一样的罪人吃饭,祂便要永远单独吃饭了。可是,我们要谨记祂与罪人吃饭时,从不像他们放任罪恶,也从没有在祂的见证上妥协。祂用这场合召人来认识真理,并且过圣洁生活。
九13 即使法利赛人严谨遵守犹太教的仪式,他们的心却是刚愎、冷漠和没有怜悯的。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以,耶稣用耶和华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引自何六6)来教他们去揣摩说话的意思。虽然神设立了献祭制度,但祂并不愿意仪式代替内里的义。神不是仪式主义者,祂不喜见仪式与个人的敬虔分割──就是法利赛人所作的。他们熟悉律法的字句,却对灵里有需要的人毫无同情之心。他们只是与像他们一样自义的人为伍。
相反,主耶稣对他们直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祂的怜悯与牺牲完完全全地满足了神的要求。从一方面看,世上根本没有义人,所以祂到世上来,是叫人人悔改。不过,只有那些认自己是罪人的人,耶稣的呼召才能生效。对于自骄自傲、自以为义和毫无悔意──像法利赛人──的人,祂是不会医治的。
十·耶稣被问及禁食的事(九14~17)
九14 这时施洗约翰可能正在狱中。他的门徒遇到难题,便来见耶稣。他们常常禁食,但不明白为何耶稣的门徒倒不禁食。
九15 耶稣用比喻向他们解释。祂说祂是新郎,祂的门徒是参加婚礼的客人。祂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没理由要禁食表示哀伤。不过,祂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了。祂从他们当中被带走──被钉死和埋葬,升上天后,祂的肉身便不与门徒同在了。虽然耶稣这番话不是在吩咐要禁食,但这番话确认禁食对于那些等候新郎再来的人,是合宜的操练。
九16 约翰的门徒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催使耶稣指出,约翰标志一个时代的完结,也宣布恩典新时代的来临。祂又指出,不要把两个时代的原则混淆。把律法与恩典混淆,就如把未缩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衣服洗了以后,新布会收缩,把旧布撕裂,烂得无法补救。盖伯林解释得十分正确:
犹太式的基督信仰,宣称相信神的恩典和福音,却企图持守律法,推动律法的义。这比昔日拜偶像的以色列,更受神的厌恶14。
九17 把两者混合,也像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新酒发酵做成压力,使旧皮袋裂开,因为旧皮袋已丧失弹力了。福音带来的生命和自由破坏了仪式主义的皮袋。
向人介绍基督徒的新时代,不免引起争论磨擦。基督带来的喜来,不能被包容在旧约的形式和仪式中。事物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秩序。朴定乔清楚指出:
故此,王警告祂的子民,不可把旧的……和新的……混在一起。可是,基督教界却偏这样做。犹太教这块旧布为各地教会所接纳,并且缝在一块,制成所谓的“基督教”。结果混乱不堪,既非犹太教,也非基督信仰,不过是有名无实地用腐朽的行为替代相信永生神吧了。白白得救恩这新酒被倒进律法主义的旧酒袋会有甚么后果?酒袋自然爆裂,把酒漏了出来。那宝贵的、能解生命饥渴的酒大部分流走了。律法因为与恩典混淆了,便失去阻吓的作用;恩典因为与律法的行为混合起来,也失去美丽和特质15。
十一·医治不治之病和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九18~26)
九18,19 耶稣正谈到律法时代的转变,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打扰了祂的话。那人的女儿刚才死了,所以伤痛欲绝。他跪在主面前,请祂去看他的女儿,并叫他的女儿复生。由于大部分的犹太领袖害怕别人的鄙视和厌恶,都不会向耶稣求助,但那人却来到寻求耶稣的帮助。耶稣赏识他的信心,便起程与门徒到他的家。
九20 又有另一次的打扰!这次是一个女人,她受着血漏之苦已经十二年了。耶稣从不因这类的打扰而生气。祂泰然自若,态度可亲,让别人可以靠近祂。
九21,22 医术根本治不好这女人。其实,她的病情还日益恶化(可五26)。她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耶稣──至少,她看见耶稣被群众挤拥包围。由于相信耶稣能够且愿意医治她,她便从人群中慢慢向前移步,摸他的衣裳繸子。耶稣从不忽略真正的信心。祂转身说她得到医治了。那时候,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就痊愈了。
九23,24 跟着,经文转述那管会堂的女儿已死了。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从事哭丧的人边痛哭,边乱嚷──都是所谓“人为的伤痛”而已。主命令所有探望的人离开屋子,同时宣告那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相信主在这里用睡了比喻死亡。有些却认为那女孩在昏迷状态。这个解法不否定耶稣能够把女孩起死回生,但却强调了在女孩根本未死的情况下,耶稣不愿别人以为祂叫了死人复活。安德逊爵士持这个看法。他指出,女孩的父亲和所有人都说女孩死了,而耶稣却说她不是死了。
九25,26 耶稣拉着闺女的手,神迹便发生了──她起来了。神迹的事很快便传遍了那地方。
十二·使瞎子重见光明的能力(九27~31)
九27,28 耶稣从管会堂的人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求让他们看见。虽然是失明,但这两个人的灵却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认祂是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并以色列合法的王。而且,他们还知道弥赛亚来到世上,祂其中一个特征是能够让瞎子重见光明(赛六一1)。耶稣试验他们的信心,问他们是否相信祂能作这事(使他们重见光明),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主阿,我们信。”
九29,30 然后,这位大医生就摸他们的眼睛,并说他们既然相信,就必能看见。他们的眼睛立刻完全复原。
人说,“看见就是相信。”神说,“相信就是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么?”(约一一40)希伯来书写道:“我们因着信,就知道……”(来一一3)。使徒约翰写道,“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神不喜悦倚仗神迹才有的信心。祂想我们相信祂,单单因为祂是神。
为何耶稣切切的嘱咐得医治的瞎子不可把神迹告诉别人?从八章4节中,我们知道或许祂不想百姓因为这个神迹而在时机未成熟时封祂为王。由于百姓尚未悔改,祂要让他们先重生,自己才作王。此外,欢迎耶稣而引起的革命性起义,只会导致罗马政府以牙还牙,可怕地向犹太人报复。除此之外,主耶稣必定要先上十字架,方能作王。任何妨碍祂到加略山的事物,都是与神所预定的计划相抵触的。
九31 那两个瞎子禁不住痊愈的欣喜,竟把他们得奇妙医治的事传遍了那地方。我们或许会同情他们,甚至会欣赏他们那般殷勤喜悦地作见证。可是,他们彻彻底底地违背了耶稣,不免造成更多害处,而非益处。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百姓对耶稣的兴趣,但这不过只是一种肤浅的好奇心,而不是受圣灵感动,想要认识耶稣。就算是出于感激,也不能以此为合理的借口,违背神的吩咐。
十三·使哑子说话的能力(九32~34)
九32 耶稣先使死人复活,然后让瞎子看见,现在又使哑子能说话。这些神迹似乎显示一种属灵的次序──先是生命,然后明白,再而见证。
邪灵使这个人成为哑吧,然后有人察觉并关注这哑吧,便把他带去见耶稣。神要祝福那些把别人引到耶稣面前的无名士!
九33 鬼一被赶出去,哑吧就说出话来。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他用恢复了的说话的能力,来敬拜和见证那位医治他的大恩人。平民百姓都承认,以色列在见证前所未有的神迹。
九34 然而,法利赛人却说,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这就是耶稣后来所提到的不可赦免的罪(太一二32)。把圣灵所行的神迹,歪曲说是藉撒但而行,就是亵渎圣灵。虽然其它的人藉接触基督得着医治祝福,法利赛人在属灵上却依然是死的,他们眼瞎不见,而且愚拙不可挽救。
陆·弥赛亚王差派往以色列的门徒(九35~一○42)
一·收割工人之需(九35~38)
九35 所谓的“第三次加利利巡回旅程”就是从这节开始。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传讲天国的好消息──祂是以色列的王,众人若悔改认祂,祂便要在他们中间掌权。这福音给予以色列一个真正的国度。假如以色列真的悔改接受耶稣,将会有甚事情发生?圣经没有回答。我们知道基督仍会受死,好叫神因祂的义而看历代的罪人为义。
基督在教导和传道的期间,也同时医治各种疾病。弥赛亚的第一次降临,是以神迹为特征,以卑微的身分降世施恩;然而这一切标志着祂第二次降临时,是带有能力,满有荣耀的到来(参看来六5:“来世权能”)。
九36 耶稣看见以色列有许多的人,困苦无助,就彷佛看见没有牧人的羊一样。于是,祂就怜悯他们。啊!也许从耶稣的慈心,我们就更明白那些失丧和垂死的人,是何等悲惨无援。他们是何等需要我们时常为他们代祷:
让我能像我的救主那样观看这些人,
直至泪水充塞眼帘,视野模糊;
让我能用怜悯的目光凝视流离的羊,
因着祂的爱甘愿爱他们。
九37 要收的属灵庄稼多,作工的人却少。这个问题至今尚存;作工的人往往比所需要的少。
九38 主耶稣叫门徒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留心,呼召并不是由于需要。工人应当受差派才去作工。
神儿子基督差派了我,
往那午夜之地;
祂耶被戳穿的双手,
立我完全祂的大能使命。
~伯芬
耶稣没有指明庄稼的主是谁。有人认为庄稼的主是指圣灵。在十章5节中,耶稣亲自差派门徒,可见似乎祂自己就是庄稼的主;我们在普世福音事工上向祂祷告。
马太福音注释 9:11
和 …… 罪
人 一 同 吃 饭: 在 11~13 节 中, 耶 稣 赐 给 我 们 一 条 与 非 基 督 徒 交 往 的 原 则: 不 是
为 了 消 遣 或 建 立 亲 密 友 谊, 乃 是 要 给 他 们 带 来 益 处, 并 将 救 恩 之 道 显 明 给 他 们 (12 节;诗 1:1) 。 信 徒 无 论 何 时 都 不 可 与 不 信 主 的 人 约 会
或 结 婚 ( 林 前 7:39 ; 参 “ 信 徒 的 属 灵 分 别 ” 一 文 ) 。
9:15
那 时 候 他 们 就 要 禁 食: 很 显 然, 耶 稣 期 望 信 徒 在 他 升 天 后 禁 食。 从 耶 稣 升 天 后 到 他 再 来 的 这 段 时 间 里, “ 新 郎 ” 不 在, 教 会 则 等 候 他 的 再 来 (25:6 ;参 约 14:3 注 ) 。 因
此, 这 段 时 间 的 禁 食 是:
1. 信
徒 渴 盼 主 再 来 的 表 记。
2. 基
督 再 来 的 预 备。
3. 对
基 督 离 开 的 哀 恸。
4. 为
世 界 的 罪 和 败 坏 忧 伤 的 表 记 ( 参 6:16 注 ) 。
9:17
新 酒 装 在 旧 皮 袋 里: 圣 经 评 注 者 对 这 节 经 文 有 不 同 的 解 释。 其 中 的 两 种 解 释 如 下:
1. “ 新 酒 ” 是 新 鲜 的 葡 萄 汁, 当 它 发 酵 时 不 会 胀 破
新 皮 袋, 只 会 使 它 向 外 扩 张; 但 旧 皮 袋 则 会 被 胀 破。 这 里 借 用 “ 新
酒 ” 代 表 福 音, 当 它 日 益 向 外 广 泛 传 播 时, 旧 的 犹 太 教 体 系 就 无
法 承 受。 然 而 这 种 解 释 不 能 自 圆 其 说, 因 为 熟 悉 发 酵 过 程 的 人 说, 即 使 是 最 结 实 的 新 皮 袋, 只 要
被 封 住, 都 会 被 强 大 的 发 酵 力 量 胀 破 ( 参 伯 32:19) 。
2. 第
二 种 解 释 认 为 这 个 比 喻 强 调 保 护 新 酒 和 新 皮 袋 的 重 要 性。 (1) “ 新 酒 ” 是 未 经 发 酵 的 新 鲜 葡 萄 汁, 代 表 耶 稣 基 督 纯 正 的 救 恩 信 息
以 及 五 旬 节 浇 灌 下 来 的 圣 灵 能 力。 耶 稣 特 别 关 注 的 是 怎 样 竭 力 保 守 福 音 的 纯 正 和 圣 灵 救 的 赎 能
力, 以 免 它 们 产 生 任 何 变 异、 腐 化 和 损 失。 这 种 解 释 能 够 得 到 基 督 教 导 的 支 持 —— 福
音 ( 新 酒 ) 不 能 因 为 法 利 赛 人 和 犹
太 教 的 教 导 ( 酵 ) 而 改 变 ( 酵 是 一 种 能 够 引 起 发 酵 变 化 的 物 质,比 较 16:6,12 ; 出 12:19 ; 林 前 5:7) ; (2) 在 远 古 时 代, 人 们 为 了 尽 量 长 时 间 地 保 持 葡 萄 汁 的 甜 度, 会 将 葡 萄 汁 过 滤 或 煮 沸, 装 在 瓶 子 里 并
置 于 阴 凉 处 ( 参 “ 新 约 时 代 的 酒 ” 一 文 ) 。 若 要 保 存 新 酒, 就 要 换 用 新 皮 袋, 以 防 上 面 有 残
存 的 发 酵 物 质, 如 酿 熟 的 酵 子。 如 果 把 新 酒 放 在 旧 皮 袋 里, 里 面 残 存 的 酵 子 就 很 容 易 使 新 酒 发
酵, 新 酒 不 断 发 酵 就 会 使 新 酒 和 皮 袋 一 同 损 失 ( 皮 袋 因 内 压 太 大
而 胀 破 ) 。 罗 马 最 有 权 威 的 农 业 专 家 科 尔 曼 拉 (Columella) 曾 在 主 后 一 世 纪 写 道, 必 须 把 新 酒 装 在 密 封 的 新 容 器 里 才 能 “ 常 保 其 甘 醇 ” (On Agriculture , 12.29) 。
9:17 新 酒 …… 保
全: 基 督 在 这 里 强 调 的 是 要 尽 量 长 时 间 地 保 存 新 酒 ( 参 上 一 条 注 释 ) 。
9:37
要 收 的 庄 稼 多: 耶 稣 勉 励 所 有 信 徒 要 常 常 记 得 失 丧 之 人 也 有 无 法 估 价、 永 远 长 存 的 灵 魂, 他 们 将 要 么 在 天 堂, 要
么 在 地 狱 渡 过 永 世。 但 是, 如 果 有 人 能 向 他 们 宣 讲 福 音, 他 们 当 中 的 许 多 人 都 会 得 救 ( 参 10:28 注 ) 。
9:38
求 庄 稼 的 主, 打 发: 这 段 经 文 显 明 了 神 的 另 一 条 属 灵 原 则。 在 神 动 工 以 前, 他 通 常 会 呼 召 人 祷 告;只 有 当 人 祷 告 以 后,
神 才 成 就 他 的 工 作。 换 言 之, 就 是 神 使 自 己 受 限 于 他 子 民 的 祷 告。 从 上 下 文 (9:35~10:1,8) 我 们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神 在 他 国 度 里 所 期 望 的 是 怎 样 的 工 人:
1. 教
导 并 宣 讲 天 国 福 音 的 人 (9:35) 。
2. 医
治 疾 病 的 人 (9:35 ; 10:1,8) 。
3. 赶
马太福音第九章
八.赦罪的能力(九 1 ~ 8 )
九 1 由于受到加大拉人的拒绝,救主便横过加利利海,到了迦百农。自从拿撒勒人要设计陷害祂,迦百农使成了祂 自己的城 (路四 29 ~ 31 )。祂在这里施行各种大能的神迹。
九 2 有四个人抬一个躺在粗糙的褥子上的 瘫子 来见耶稣。马可在记述中告诉我们,因为人多挤拥的关系,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缒下去,放到耶稣面前(可二 1 ~ 12 )。 耶稣 看 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罢。你的罪赦了。” 注意耶稣说祂看见了他们的信心。信心促使那四个人把病人带去见耶稣,那病人的信心使他得到医治。我们的主首次以宣布 赦罪 ,作为对这种坚定信心的赏赐。这个伟大的医生在医治疾病前,先除去病因;祂先赐下极大的祝福。这使人疑惑,究竟基督曾否不给予救恩而医治人。
九 3 ~ 5 有几个文士 听见耶稣赦免瘫子的罪, 心里 便认为祂在说亵渎不敬的话。由于只有神能赦罪──他们这样想就肯定他们是不会接受耶稣是神了!全知的主耶稣知道他们心里所想,便责备他们 心裹怀恶念 不肯信神,然后又问他们, 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 。其实说任何一句都容易,但两者之中那样较容易作成呢?对于人来说,两者都不可能作成,不过第一个吩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而第二个吩咐的效果却能即时辨明。
九 6 , 7 耶稣为要告诉文士祂 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 (他们也应当尊祂为神),祂屈尊再行一个他们看得见的神迹。祂转身 对瘫子说:“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
九 8 众人看见那瘫子拿褥子回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惊讶。他们害怕,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超自然的神迹。他们 归荣耀与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可是他们完全错过了这个神迹的要义。瘫子看得见的医治,是要确定他的罪得了赦免这眼看不见的神迹。他们应当从中明白到,所见证的并非神赐权柄给人,而是神以人子主耶稣基督出现在他们中间。可惜他们并不明白。
至于文士,我们从日后的事件知道他们越发顽梗,不但不信耶稣,甚至憎恨祂。
九.耶稣呼召税吏马太(九 9 ~ 13 )
九 9 四周紧张的气氛,因为马太的单纯和谦卑、愿意接受救主的呼召,得以暂时缓和。作为税吏或税局官员,他和同僚受到犹太人极度憎恶,因为他们狡滑,精打细算,压迫百姓交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替罗马帝国这大地主效劳,为罗马的利益服务。当耶稣经过税关, 就对 马太 说:“你跟从我来。” 马太即时有反应, 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遗下传统被认为不诚实的工作,立刻作了耶稣的门徒。有人曾说:“他失去了优差,但找到了依归;他失去可观的收入,但找到尊荣;他失去舒适的保障,但找到梦想不到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成了十二使徒之一,更大的尊荣是写了马太福音。
九 10 这里描述的一顿饭,是由马太安排的,为要表示对耶稣的尊敬(路五 29 ),也是他公开承认耶稣、讲述他与救主关系的途径。所以,那些客人也是 税吏 ,而其他来客也是被认为是 罪人 的!
九 11 当时吃饭的习惯,是斜靠长,面对饭桌的。 法利赛人看见 耶稣这样与社会的渣滓交往,便走到祂门徒那里,指控祂“滥交”之罪;一个真先知不可能与罪人一同吃饭!
九 12 耶稣听见就说: “康健的人用不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 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很健康,不愿承认他们需要耶稣(其实灵里患了极重的病,极需要医治)。税吏和罪人刚好相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真正的景况,寻求基督拯救的恩典。故此,别人对他们的控告是千真万确的!耶稣真的与罪人一同吃饭。即使祂与法利赛人吃饭,控告也是对的──可能有更多的控告呢!如果耶稣不与世上如我们一样的罪人吃饭,祂便要永远单独吃饭了。可是,我们要谨记祂与罪人吃饭时,从不像他们放任罪恶,也从没有在祂的见证上妥协。祂用这场合召人来认识真理,并且过圣洁生活。
九 13 即使法利赛人严谨遵守犹太教的仪式,他们的心却是刚愎、冷漠和没有怜悯的。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以,耶稣用耶和华的话: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引自何六 6 )来教他们去 揣摩 说话的意思。虽然神设立了献祭制度,但祂并不愿意仪式代替内里的义。神不是仪式主义者,祂不喜见仪式与个人的敬虔分割──就是法利赛人所作的。他们熟悉律法的字句,却对灵里有需要的人毫无同情之心。他们只是与像他们一样自义的人为伍。
相反,主耶稣对他们直说: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祂的怜悯与牺牲完完全全地满足了神的要求。从一方面看,世上根本没有义人,所以祂到世上来,是叫人人悔改。不过,只有那些认自己是罪人的人,耶稣的呼召才能生效。对于自骄自傲、自以为义和毫无悔意──像法利赛人──的人,祂是不会医治的。
十.耶稣被问及禁食的事(九 14 ~ 17 )
九 14 这时施洗 约翰 可能正在狱中。他的门徒遇到难题,便 来见 耶稣。他们 常常禁食 ,但不明白为何耶稣的 门徒倒不禁食 。
九 15 耶稣用比喻向他们解释。祂说祂是 新郎 ,祂的门徒是参加婚礼的客人。祂 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 ,没理由要禁食表示哀伤。不过, 祂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了。祂从他们当中被带走──被钉死和埋葬,升上天后,祂的肉身便不与门徒同在了。虽然耶稣这番话不是在吩咐要禁食,但这番话确认禁食对于那些等候新郎再来的人,是合宜的操练。
九 16 约翰的门徒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催使耶稣指出,约翰标志一个时代的完结,也宣布恩典新时代的来临。祂又指出,不要把两个时代的原则混淆。把律法与恩典混淆,就如把未缩水的 新布补在旧衣服上。 衣服洗了以后,新布会收缩,把旧布撕裂,烂得无法补救。盖伯林解释得十分正确:
犹太式的基督信仰,宣称相信神的恩典和福音,却企图持守律法,推动律法的义。这比昔日拜偶像的以色列,更受神的厌恶 14 。
九 17 把两者混合,也像把 新酒装在旧皮袋里 。新酒发酵做成压力,使旧皮袋裂开,因为旧皮袋已丧失弹力了。福音带来的生命和自由破坏了仪式主义的皮袋。
向人介绍基督徒的新时代,不免引起争论磨擦。基督带来的喜来,不能被包容在旧约的形式和仪式中。事物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秩序。朴定乔清楚指出:
故此,王警告祂的子民,不可把旧的……和新的……混在一起。可是,基督教界却偏这样做。犹太教这块旧布为各地教会所接纳,并且缝在一块,制成所谓的“基督教”。结果混乱不堪,既非犹太教,也非基督信仰,不过是有名无实地用腐朽的行为替代相信永生神吧了。白白得救恩这新酒被倒进律法主义的旧酒袋会有什么后果?酒袋自然爆裂,把酒漏了出来。那宝贵的、能解生命饥渴的酒大部分流走了。律法因为与恩典混淆了,便失去阻吓的作用;恩典因为与律法的行为混合起来,也失去美丽和特质 15 。
十一.医治不治之病和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九 18 ~ 26 )
九 18 , 19 耶稣正谈到律法时代的转变, 有一个管会堂的 来打扰了祂的话。那人的 女儿刚才死了 ,所以伤痛欲绝。他跪在主面前,请祂去看他的女儿,并叫他的女儿复生。由于大部分的犹太领袖害怕别人的鄙视和厌恶,都不会向耶稣求助,但那人却来到寻求耶稣的帮助。 耶稣 赏识他的信心,便起程与门徒到他的家。
九 20 又有另一次的打扰!这次是 一个女人 ,她受血漏之苦已经 十二年 了。耶稣从不因这类的打扰而生气。祂泰然自若,态度可亲,让别人可以靠近祂。
九 21 , 22 医术根本治不好这女人。其实,她的病情还日益恶化(可五 26 )。她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耶稣──至少,她看见耶稣被群众挤拥包围。由于相信耶稣能够且愿意医治她,她便从人群中慢慢向前移步, 摸他的衣裳繸子 。耶稣从不忽略真正的信心。祂转身说她得到医治了。那时候,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就痊愈了 。
九 23 , 24 跟,经文转述那管会堂的女儿已死了。耶稣 到了管会堂的家里 ,从事哭丧的人边痛哭,边乱嚷──都是所谓“人为的伤痛”而已。主命令所有探望的人离开屋子,同时宣告那 闺女不是死了,是睡了 。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相信主在这里用睡了比喻死亡。有些却认为那女孩在昏迷状态。这个解法不否定耶稣能够把女孩起死回生,但却强调了在女孩根本未死的情况下,耶稣不愿别人以为祂叫了死人复活。安德逊爵士持这个看法。他指出,女孩的父亲和所有人都说女孩死了,而 耶稣 却说她 不 是死了。
九 25 , 26 耶稣 拉闺女的手 ,神迹便发生了──她起来了。神迹的事很快便传遍了那地方。
十二.使瞎子重见光明的能力(九 27 ~ 31 )
九 27 , 28 耶稣 从 管会堂的人 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他 ,求让他们看见。虽然是失明,但这两个人的灵却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称耶稣为 大卫的子孙 ,认祂是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并以色列合法的王。而且,他们还知道弥赛亚来到世上,祂其中一个特征是能够让瞎子重见光明(赛六一 1 )。耶稣试验他们的信心,问他们是否相信祂 能作这事 (使他们重见光明),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主阿,我们信 。”
九 29 , 30 然后,这位大医生就 摸他们的眼睛 ,并说他们既然相信,就必能看见。他们的眼睛立刻完全复原。
人说,“看见就是相信。”神说,“相信就是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么?”(约一一 40 )希伯来书写道:“我们因信,就知道……”(来一一 3 )。使徒约翰写道,“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 13 )。神不喜悦倚仗神迹才有的信心。祂想我们相信祂,单单因为祂是神。
为何 耶稣切切的 嘱咐得医治的瞎子不可把神迹告诉别人?从八章 4 节中,我们知道或许祂不想百姓因为这个神迹而在时机未成熟时封祂为王。由于百姓尚未悔改,祂要让他们先重生,自己才作王。此外,欢迎耶稣而引起的革命性起义,只会导致罗马政府以牙还牙,可怕地向犹太人报复。除此之外,主耶稣必定要先上十字架,方能作王。任何妨碍祂到加略山的事物,都是与神所预定的计划相抵触的。
九 31 那两个瞎子禁不住痊愈的欣喜,竟把他们得奇妙医治的事 传遍了那地方 。我们或许会同情他们,甚至会欣赏他们那般殷勤喜悦地作见证。可是,他们彻彻底底地违背了耶稣,不免造成更多害处,而非益处。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百姓对耶稣的兴趣,但这不过只是一种肤浅的好奇心,而不是受圣灵感动,想要认识耶稣。就算是出于感激,也不能以此为合理的藉口,违背神的吩咐。
十三.使哑子说话的能力(九 32 ~ 34 )
九 32 耶稣先使死人复活,然后让瞎子看见,现在又使哑子能说话。这些神迹似乎显示一种属灵的次序──先是生命,然后明白,再而见证。
邪灵使这个人成为哑吧,然后有人察觉并关注这哑吧,便把他带去见耶稣。神要祝福那些把别人引到耶稣面前的无名士!
九 33 鬼一被赶出去,哑吧就说出话来 。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他用恢复了的说话的能力,来敬拜和见证那位医治他的大恩人。平民百姓都承认,以色列在见证前所未有的神迹。
九 34 然而, 法利赛人却说 ,耶稣是 靠鬼王赶鬼 。这就是耶稣后来所提到的不可赦免的罪(太一二 32 )。把圣灵所行的神迹,歪曲说是藉撒但而行,就是亵渎圣灵。虽然其他的人藉接触基督得医治祝福,法利赛人在属灵上却依然是死的,他们眼瞎不见,而且愚拙不可挽救。
陆.弥赛亚王差派往以色列的门徒(九 35 ~一○ 42 )
一.收割工人之需(九 35 ~ 38 )
九 35 所谓的“第三次加利利巡回旅程”就是从这节开始。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 ,传讲 天国 的好消息──祂是以色列的王,众人若悔改认祂,祂便要在他们中间掌权。这福音给予以色列一个真正的国度。假如以色列真的悔改接受耶稣,将会有甚事情发生?圣经没有回答。我们知道基督仍会受死,好叫神因祂的义而看历代的罪人为义。
基督在教导和传道的期间,也同时医治各种疾病。弥赛亚的第一次降临,是以神迹为特征,以卑微的身分降世施恩;然而这一切标志祂第二次降临时,是带有能力,满有荣耀的到来(参看来六 5 :“来世权能”)。
九 36 耶稣看见以色列有 许多的人 ,困苦无助,就仿佛看见没有 牧人的羊 一样。于是,祂 \cs9 就怜悯他们 。啊!也许从耶稣的慈心,我们就更明白那些失丧和垂死的人,是何等悲惨无援。他们是何等需要我们时常为他们代祷:
让我能像我的救主那样观看这些人,
直至泪水充塞眼帘,视野模糊;
让我能用怜悯的目光凝视流离的羊,
因祂的爱甘愿爱他们。
九 37 要收的属灵庄稼多,作工的人却少。这个问题至今尚存;作工的人往往比所需要的少。
九 38 主耶稣叫门徒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留心,呼召并不是由于需要。工人应当受差派才去作工。
神儿子基督差派了我,
往那午夜之地;
祂耶被戳穿的双手,
立我完全祂的大能使命。
~伯芬
耶稣没有指明 庄稼的主 是谁。有人认为庄稼的主是指圣灵。在十章 5 节中,耶稣亲自差派门徒,可见似乎祂自己就是庄稼的主;我们在普世福音事工上向祂祷告。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九章
viii. 瘫子(九 1 ~ 8 )
1 ~ 2. 自己的城 便是迦百农(见四 13 的注释 ),是八 5 ~ 17 记载的耶稣早期行神迹的地方。第 8 节将显示,那里又有人群在场,马可在二 1 ~ 2 里描述得十分生动的形象,而马太则再一次删去了对细节的描述,连令人难忘的房顶上拆出了洞的画面(可二 4 )都忽略了。不过,这次不同的是,马太不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神迹本身,而是引向故事中的对话部分(与八 5 ~ 13 甚为相似),因为这段对话要介绍的是耶稣权柄的另一方面。故事一开头,我们就听见耶稣宣布, 你的罪赦了 。我们可能觉得,这句话跟瘫子没有多大关系啊,然而,在通常把疾病看作是罪的结果的那种文化环境中(约九 2 ),却不是如此。耶稣本人无论在这里或在其他地方,都从未说过犯罪的结果便是患病(参,约九 3 ),但是,肯定这个病人的罪得赦了是使他 放心 的真正原因(参 22 节:只有马太在这两起事件中加进了 放心 二字)。这里,耶稣行了医治的神迹,不仅是出于对病人个人,而且还是出于对周围人的信心( 他们的信心 )的回答,参看八 5 ~ 13 ,十五 22 ~ 28 。
3. 这是第一次提到与耶稣的对立,以后还会不断出现。这种对立来自 文士 (不像八 19 所说的文士),是犹太教的正宗代表,故而必然反对耶稣那些激烈的宣言和要求。耶稣是怎样说了僭妄的话,无须陈明(在可二 7 里有):那时的犹太教绝不容许任何人发表什么赦罪的宣言,何况还是出自一个普通人之口,以他个人的权柄。
4 ~ 5. 耶稣知道 他们的心意 136 ,类似的说法还可见于十二 25 和二十二 18 。正因赦罪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所以“你的罪赦了”实在比“起来走吧”容易出口得多,对一个瘫子说“起来走吧”,万一效果没有发生,岂不大丢其脸,惹人耻笑么。可是,话说回来,如果说了之后起了立竿见影之效,人们不也就相信耶稣有关赦罪的话不是唬人的了么。假定说病是犯罪的结果(见 2 节注释),那么治病和赦罪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更为直接了。希腊语用 eukopo{teron (“ 更容易 ”)来表示论据更充足的作法只见于耶稣的话语之中(参十九 24 同样的用法;路十六 17 )。
6. 命令瘫子起来行走,实际上证明的事不仅是他的罪得赦免,而且还表现了赦罪者的权柄。请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 点 ,原书第 40 ~ 42 页对 人子 的解释。这里和八 20 一样,如果把人子的“人”理解为普通的人,那就毫无意义了;耶稣并没有声称说任何人都可以宣布赦免人的罪(祂治病也丝毫不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治病),只有祂自己才有这种特殊的权柄。“人子”一词单独并不表示有赦罪的权柄,即使认为“人子”本身就含有弥赛亚的意思在内也是一样,因为在犹太教的期望中,弥赛亚的作用里不包含赦罪一项。罪之得赦更应被看作是末世时神所赐福分的一部分(如:赛三十三 24 ;耶三十一 34 ;弥七 18 ~ 19 )。现在耶稣 在地上 宣布祂赦罪的权柄:参看十六 19 ,十八 18 就能更好地理解“在地上”赦罪是神“在天上”的权柄的延伸。所以说,耶稣把神的权柄带到了 地上 (参十二 28 “末世实现”的思想)。
7 ~ 8. 马太福音里的医治总是效果神速,这里也是一样。群众都害怕(译注 : 和合本作“众人看见都惊奇”;马可和路加讲到这里时,只提到众人都惊奇),说明耶稣超自然力量的影响之大,在十七 6 和二十七 54 也可看到同样的情况(参,可四 41 ,五 15 ,十 32 ,十六 8 )。耶稣的权柄体现在各方面:在祂的教训中(七 28 ~ 29 ),在祂治愈各种不同疾病──麻疯病、瘫痪、热病(八 1 ~ 17 )的能力里,在祂要求门徒舍弃一切而忠于神的话语中(八 18 ~ 22 ),在祂对自然势力和超自然力量的控制中(八 28 ~ 34 ),而此处则是强调祂赦罪的权柄。从以上种种情况中,都凸显耶稣与众不同的地位。所以,第 8 节用了一个普通的 人 字是很突然的。它可能是个总称(他们惊奇的是耶稣作为 人 却有这样的权柄),也可能是指十六 19 和十八 18 所说的,耶稣把自己的权柄传给祂的门徒的事。
136 “看出他们的心意”(见 RSV 边注)的译法更生动一些,很像是最初的版本;与之相同的还有第 2 节的“见他们的信心”。
ix. 召唤马太(九 9 ~ 13 )
9. 马可和路加福音这同一个故事里的马太叫做利未,看来这两个名字同指一人(参,西门 / 矶法是指同一个人的两个闪语名字)。马太后来成为耶稣十二使徒之一(十 3 )。迦百农的 税关 应该是征收进出安提帕分封地边界的货物税的地方,这些货物或来自加利利海对岸的低加波利,或来自约但河对岸的腓力管辖的地盘。马太显然是为希律安提帕服务的一名税吏,而不是一个作具体征税工作的人员;不过,这两个不同的职位(见 Jeremias, NTT ,
pp.110 ~ 111 )在希腊文里都用同一个字 telo{ne{s 表示,在犹太文卷里通常也就通用了,而且还常常把这类人跟强盗、“罪犯”归在一起。人们鄙视这类人,认为他们是当时经济制度的产物,必然敲诈勒索,贪污中饱,此外,一定没有爱国之心,且一定与礼上的不洁有关联。马太与耶稣过去有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证明(参四 20 注释 ),不过,在那个时期,耶稣在迦百农已相当出名了。这位受众人爱戴的“拉比”(参八 19 )主动召唤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来作祂的门徒,这本身就有接纳他的意思,于是马太便义无反顾地起来跟从了耶稣。
10. 有关 坐席 请看八 11 的注释 。路加明确指出,这次筵席是在利未家摆设的。关键是耶稣准备与 罪人 一同坐席,罪人一词用来指 ~am haa{res] ,即那些不能或不愿遵守有关奉献和洁净的律法的普通犹太人(其中税吏占的比例最大),更广义地说,还用来指道德败坏者(路七 37 以下),崇信歪门邪道者(约九 16 以下)和外邦人(加二 15 ),外加收税员。一同吃饭是亲近的表示,耶稣愿意这样做,以表示自己和不受欢迎的人打成一片,祂这一个突出的特征在福音书里得到了生动的描述(特别是路加福音十五 1 ~ 2 和十九 1 ~ 10 )。
11. 这种反应是不可避免的。继文士攻击耶稣,说祂说了“僭妄的话”之后, 法利赛人 又出来指责祂的行为。法利赛人的宗教信仰告诫他们,在行动中遵行律法是第一大事。一位“哈比”( h]a{be{r )是遵守一切奉献和洁净法规的人,如果应邀作 ~am haa{res] 的客人,便失去了“哈比”的资格了( Mishnah Demai 2:2 ~ 3 )。就说税吏不算礼上不洁之人(但 收税员 却是不洁的,他走进哪个房子,那房子便成了不洁之处, Mishnah Tohoroth 7:6 ),可是各种 罪人 聚集一堂吃喝,必定要破坏律例中规定得细致周详的饮食法。从法利赛人的观点看,耶稣毫无疑问是错的,他们的观点从所提的问题里就已表现了出来。
12. 耶稣回答时用了一个比喻;把这位哲人比作医生的类似说法,在不少希腊文献中都可见到 137 ,可参看路加福音四 23 。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的区别,正在于他们对神旨意的理解不同,法利赛人认为,首要的、先于一切的应是顺从法规,而耶稣则认为应是向人民传讲神的道。医生岂有双手不沾染细菌的道理!
13. 这里的两句话更进一步阐明了彼此看法的不同。第一句话引自何西阿书六 6 ,再加上拉比们讲经时惯用的一句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 这是号召大家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表面地理解引文的内在含义(无论是这里,还是耶稣的任何教训中,祭祀都毫无疑问是正当的;参五 23 ~ 24 ),即一个宗教,如果只追求外表,用礼仪上的各种要求取代了爱心( 怜恤 一词是希伯来文 h]esed[ 的翻译,更为中肯的应是 RSV 的译法“坚贞的爱”),那么这个宗教是很危险的。法利赛人反对耶稣与那些人一同坐席,实际上耶稣的行为正是最大限度地应验神所 喜爱的 ;从法利赛人对别人那种苛刻而不关痛痒的态度里所看到的,却是何西阿所厌恶的那种浅薄宗教的再现。第二句话更直接地谈及当时的情况,与八 11 ~ 12 有着同样惊人的效果;将 被请去坐席的 (不只是这次的筵席,而更是弥赛亚的筵席)必定是 义人 ,可是耶稣把这个正统宗教的标准改了,祂只请了那些不合格的人去。 义人 并不含讽刺意味,从法利赛人的理解来说,他们都是“义人”(参,腓三 6 ),可是耶稣所不断提出反对的正是这样的义(见五 20 以及三 15 ,五 6 、 10 注释),饥渴慕义的 罪人 比自我满足的人离真正的义更近。
137 请看 H. B. Swete, Mark , p.42 ; M. J.
Lagrange, Marc , p.44.
x. 有关禁食的提问(九 14 ~ 17 )
14. 继文士( 3 节)和法利赛人( 11 节)怀有敌意地提问之后,又出现了第三批反对耶稣行为的人──约翰的门徒们。参看十一 2 ,十四 12 ,路加福音十一 1 以了解约翰的门徒们,再看使徒行传十八 25 ,十九 3 以了解这个集团继续存在的情形。约翰福音三 25 以下和四 1 说明他们视耶稣及其门徒为他们的对手。请看六 16 ~ 18 的注释 ,以了解犹太教的禁食。约翰的门徒,看来与法利赛人一样,不仅遵守旧约律法所规定的一次禁食(赎罪日禁食)和另外一些纪念日的法定禁食,而且还遵守每周的常规禁食。 常常 二字(见 RSV 边注)更肯定了这点。参看十一 18 ,便可了解约翰本人的禁欲主义表现。除了本段和六 16 ~ 18 之外,我们再没有别的材料来说明耶稣对禁食的态度。第 15 节和六 16 ~ 18 以及使徒行传十三 2 ~ 3 和十四 23 等处所记载的继续实行的禁食(不是常规的,是有特殊目的的禁食),证明耶稣并不反对禁食,只不过,从本节看来,遵行的不大严格罢了。祂大约只遵守赎罪日的禁食,而不奉行法利赛人的常规禁食。马可福音二 18 认为,这里所说的是法利赛人例行的一次禁食,不过他们的问题是针对耶稣一般的表现呢,还是专指第 10 节所说的筵席呢,并不清楚。
15. 婚礼 是喜庆的时刻,不是实行禁欲的日子。耶稣这样看祂的传道工作,也反映了祂弥赛亚筵席的思想(见八 11 注释 ),已预期在那次筵席上有罪人来与祂同席了(九 10 )。参看二十五 1 以下,耶稣是 新郎 ,是门徒们喜乐的原因、庆贺的中心。约翰的门徒们已没有“新郎”了,因为约翰已被下在监里(四 12 ),他们只能 哀恸 。有朝一日,耶稣的门徒们也要经历同样的遭遇。这一节的话表示耶稣不会常在他们中间, 离开 二字(赛五十三 8 的回声?)表示结局将是暴力的,本章所述官方人士对耶稣的敌对情绪的苗头,是给这最终的结局下的早期通知。耶稣与官方的犹太教不能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在第 16 ~ 17 节里还将继续阐述。
16 ~ 17. 这两节与第 14 ~ 15 节所说的事没有直接关系,是一段独立的话,谈犹太人的一般传统,并不专指约翰的门徒。不过,这两节表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普遍真理,对禁食的提问正是说明这一真理的例子。耶稣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作法,正规犹太教的礼仪和传统与之水火不容。新时代的无比繁荣兴旺(婚礼、衣服、酒全象征末世时期的救赎,见 Jeremias, PJ ,
pp.117 ~ 118 )非要挣脱律法主义和苦行禁欲主义的桎梏不可。表示 弄破 的希腊字 schisma 也常常用在比喻中;硬把互不相容的宗教态度捏合在一起便是酿成分裂的导火线。 装酒的新皮袋 会是什么形状呢?没有说,但至少说明,耶稣是在探索宗教的结构和形式,而绝不要无政府的紊乱状态:“‘自由’思想不承认任何权威的管理,与洒漏的酒一样无益”( McNeile )。 两样都保全 只可看作是酒袋“故事”的结束语,绝不是精心设计的蓝图,让不实行改革的犹太教与天国的新生活长期共存下去。
xi. 管会堂者的女儿和患血漏的女人(九 18 ~ 26 )
18 ~ 19. 这两个治病的故事是马太删节手法的杰出典范:马可用二十三节的故事在这里只用了九节。诸多细节琐事,各种特征特性一概被马太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马太把两个治病的故事套在一起,组合成一种最简练的形式。这里没提父亲的名字(马可说他叫睚鲁),只提是一名会堂 管理员 ( ruler 是一个一般的名称,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要人,当然不一定是政界的,所以正如马可所确切说明的,是个管会堂的人,这样理解最恰当不过了)。更重要的是,马太把故事的两个阶段(先是睚鲁的求告,然后是有关他女儿已死的消息,但并未阻止睚鲁继续求告)套在一起,便成了求告的时候不是女子快要死去,而是已经死了,所以故事的始末吻合一致,完全是一个使死人复活的主题,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不只是在一般的困境中乞求帮助,而是一种惊人的信心。女子是真的死了,不是像第 24 节的说法,好像是死了,这点路加(八 53 、 55 )说得十分清楚,在十一 5 也提到有使死人复活的事。管会堂的人虽未直言表白他的信心,但他实际上对耶稣治病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坚信不移,和八 8 ~ 9 ,九 2 所述的“信心”并无区别。有关 拜 ( prosekynei ),请看二 2 和八 2 的注释。
20 ~ 21. 血漏(一种月经不调症)击垮了她,凡她所碰的东西都被视为礼上不洁之物(利十五 25 以下),这恐怕是她所以走在耶稣 后面 ,并且只摸祂衣裳 繸子 的原因;即使这样的举动,也足够使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吓得倒退三步了。可是,她的决心和她对耶稣治病能力的确信战胜了她的胆怯。期望通过摸耶稣的衣裳而得医治(参十四 36 ),似乎给耶稣的治病角色添加了一种“魔力”的色彩,但是耶稣并没有制止她这样做。耶稣穿带繸子的衣裳,表明祂忠于旧约的律法(民十五 38 ~ 39 ;申二十二 12 );祂在二十三 5 所反对的是为炫耀于众而滥用衣裳的繸子。
22. 马太(与马可和路加不同)把疾病的治愈看作是耶稣的话的结果,而不是摸了耶稣的结果,因而消除了治病中有“魔力”的看法(参,可五 30 ,在马太的述里,没有耶稣感到“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的说法)。关键始终是一个 信 字,和八 8 ~ 9 ,九 2 (参九 29 ,十五 28 )的故事同属一类。耶稣显然喜爱用响亮的声音宣告 he{ pistis sou seso{ken se (“你的信救了你”,参,可十 52 ;路七 50 ,十七 19 ),坚定地表明这就是祂医治病人的条件。对一个有原因不敢接近祂的人说 放心 ,是极为中肯的。
23 ~ 24. 连最贫苦的家庭,在死人的时候也要雇人来哭葬( Mishnah Ketuboth 4:4 具体说明“不少于两名吹手和一名哭葬的女人”);为了解 吹手 ,请参看约瑟夫的 BJ iii. p.437 :值得注意的是,马太的述尽管精练简短,但却不惜在这里加进了描写犹太人习俗的一笔。 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这句话看来是说她的(真)死是暂时的。 katheudo{ (“睡着”)在新约圣经里通常用本意,在比喻中则指灵魂的枯萎,但不是指死( koimaomai 则不同,本意也是“睡着”,但通常指死),所以耶稣的话,应理解为她只是昏迷不醒。但事实上她是真的死了,请看第 18 节的注释,在但以理书十二 2 (和帖前五 10 ) katheudo{ 也有此含义。 他们嗤笑祂 ,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只从字面上理解祂的话,所以他们知道祂的话不对(路加同此)。
25 ~ 26. 彼得、雅各、约翰在不在场,在这里没有说(马可和路加说他们在),耶稣好像是自己走进屋子,和死人在一起,就像以利亚(王上十七 19 以下)和以利沙(王下四 32 以下)一样。传遍 那地方 (参 31 节)是为第 33 节的高潮和十一 2 ~ 5 的定论作准备。
xii. 两个瞎子(九 27 ~ 31 )
马太福音中有两个十分相像的医治两个瞎子的故事,另一个在二十 29 ~ 34 ,与马可福音十 46 ~ 52 巴底买的故事相同。这里的故事在其他福音书中没有(马可福音八 22 ~ 26 还有一个医治瞎子的故事,但与这个不同)。我们似乎不应认为马太是把同一个故事重复两遍,一方面他没有这样作的明显必要,另一方面两个故事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认为,他讲述的是一件与其他事件不相关的事情,不过其思想和使用的词汇都和述其他神迹故事所通用的一样。马太的述,仍然极为简洁,不谈个人细节。〔威尔浩生( Wellhausen )的评论有点过分,他说马太的述“冷漠而没有爱心”!〕
27. 有关 两 个,请看八 28 的注释 。恳求 怜悯 ( elee{son )的话在十五 22 ,十七 15 ,二十 30 ~ 31 等处多次出现,每次都是乞求耶稣给与实际的帮助;还请参看十八 33 ,并参考 elee{mosyne{ (“施舍救济的物品”)的常规词义。怜悯不是一种感情,而是对对方需求在实际行动上的反应。在这一节也好,在十五 22 和二十 30 ~ 31 也好,求告都与 大卫的子孙 联系在一起(请看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 点 ,原书第 39 ~ 40 页),这表明大家认为“怜悯”应是大卫家弥赛亚的特征;十一 4 ~ 5 以及以赛亚书三十五 5 ~ 6 和六十一 1 所说的类似的话更表示知道弥赛亚有治病能力的人多极了,这里管会堂者的开口求告实在是不奇怪的。
28. 据猜测,那 房子 就是九 10 的那处,在迦百农。看来,两个瞎子第一次乞求时,耶稣并未立时回答。参看十五 23 ,那里也是一样没有回答,但两处所产生的效果却是乞求者表现了坚持不懈的惊人的信心(参八 7 注释 )。这里信心也同样受到了考验,耶稣甚至直截了当地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因此他们也必须像那管会堂的、那患血漏的、那患大麻疯的和那位百夫长一样,明确地表白他们的信心。这两章,包括这个故事在内,充分地说明,信心就是在实际生活里对耶稣能力的相信。
29. 摸着病人和说着医治的话,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不过重点在后者(见 22 节注释 )。这里耶稣说的话和八 13 里说的一样(并参十五 28 )。第 22 节耶稣说的话与这里的话是一回事,其效果就是强调 信心 是耶稣治病活动的基本条件。这里 照 着是因为的意思,不是“根据”的意思;行动与 信心 是一致的。
30 ~ 31. 耶稣力求保守秘密,对这点请看八 4 的注释 。 切切的嘱咐 暗含有一种气愤的情绪。耶稣迫切地要避免可能产生的一种错误的宗教狂,但不管祂怎样叮咛嘱咐,人们也不理会祂的禁令;的确,要想叫一个双目复明的瞎子隐藏他身体上的变化,是何等的不容易啊!耶稣治病的神迹,纵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而行,但要想叫人不知不晓,不予注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是太奇妙了(参 26 节)。
xiii. 哑巴(九 32 ~ 34 )
在这几节里,神迹本身倒降为次要,马太围绕着他的故事写出了他结论性的段落,画龙点睛地点出了第八~九章所行一切神迹的重大意义。这两章所示耶稣在各方面的特殊权柄或引起惊奇,或惹出敌视,皆因目击者的观点而定。这一段与十二 22 ~ 24 的故事十分接近,只是那里的病人既哑且盲;群众的反应也略有不同,那里更明确地提出了弥赛亚。这里耶稣与各种人的关系和上一段及二十 29 ~ 34 的一段的关系是一样的(请看上一段的注释 )。
32. ko{phos 一字包括“聋”、“哑”两个概念,因这两种病症往往一起迸发。第 33 节表明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哑,与十二 22 ,十五 31 的情况类似。按理在患病和被鬼附之间应小心翼翼地画一条线(见八 16 注释 ),这里和十二 22 却把肉体上的病痛归咎于魔鬼的附体,未免有些意外,唯一的另一个类似的情况是马可福音九 17 ,也是哑巴。这里使用的全是赶鬼的语言(如 鬼被赶出去 等;丝毫没有提及信心或用手抚按病人的话),而其他地方聋哑人都是当作病人医的(十五 30 ~ 31 ;可七 32 以下──而十二 22 被鬼附的又瞎又哑的人也是“被医治的”),所以说,这一事迹应首先看成是赶鬼的事迹,哑只是“副产品”。
33. 在以色列中 ,请参看八 10 ;这里又一次表示,以色列民族由于他们官方的领袖而不再符合神的要求。耶稣的行动中包含着权柄,这权柄在第八至九章所述及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显示出来(见九 8 注释 ),有如从第五至七章所说的话语中显示出来一样(见七 28 ~ 29 注释 ),与以色列在位的领导人所具有的权柄可谓天壤之别。“文士们不断教训人,却没有神迹出现,耶稣一言出口,鬼怪窜逃,风暴平息,死人复活,罪孽得赦……耶稣的行动和话语的权柄就是神国的显现。”( Ladd, p.166 )
34. 毫无疑问, 法利赛人 对群众的反应是不满的。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抨击在十二 24 里再次出现(见该节的注释 ),也许这是在一些重要手稿中都将本节删去了的原因吧。反对派的敌意在本章里逐步强化( 3 、 11 、 14 节,并请参看第 16 ~ 17 节耶稣对旧的宗教形式的否定),至此达到了高峰;马太把高峰安排在这里,极为恰当,也更肯定了这句话确实说过。所以,第 33 节以后,仍是高峰的持续,而非修辞学上的突降,只不过表现的是耶稣的权柄所引起的两极分化的另一极罢了。
D 门徒同样的传道事工(九 35 ~十一 1 )
在这一段里我们将看到,耶稣把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中显示出的权柄(五~九章)传给祂的门徒们(见九 35 ~ 38 ,十 1 的注释);在本段精心搜集起来的耶稣第二部分的教训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传道工作来自耶稣的传道工作且与耶稣的完全一致(见五至七章注释的引言部分 和导论Ⅴ “马太福音的结构”第 (iii) 段首两段 ,原书第 58 ~ 59 页)。第十章的内容几乎全部与马可和(或)路加的一致( 5 ~ 8 、 16b 、 40 ~ 41 节除外),但编写方式迥然不同,将全部材料按门徒的使命和由此而来的苦难分别组织;所以可以看出,像第五至七章一样,马太是精心按照耶稣教训的不同主题搜集材料,分别组织成单独的题目。其内容基本是马可福音六 7 ~ 13 和路加福音九 1 ~ 6 所记载的对使命的指示,不过除了强调这个内容之外,还加有使命迫切性的内容,和去完成使命的人必受迫害的内容。
i. 概论和引言(九 35 ~ 38 )
这几节起着双重的作用,既作为第五至九章耶稣传道活动的概括,又是第十章门徒负有同样使命的引言。作者遣词造句时注意承上启下,使两个部分衔接吻合,浑然一体。
35. 本节的文字与四 23 的几乎完全一致(见那里的注释 \cs16 传道的概述(四 23 ~ 25 ) } ),把第五至九章所记述的耶稣传道活动的三方面──教训人、讲道和治病──都囊括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之中。 医治各样的疾病并赶逐污鬼 的重提,以及门徒们接受委任,都证明第五至九章在耶稣传道事工中所显示出的权柄已传与门徒们。本节所流露出的活动的繁忙气氛从十 5 往下更将感染读者。至于 各城各乡 ,则说明第八至九章大部分活动的所在地迦百农,只是耶稣传道的一个典型地区,远非全部。
36. 耶稣所以不知疲倦地作工,是因祂 怜悯这许多的人 。动词“怜悯”(字面指的是一种“直觉的反应”!),在新约里总用来说耶稣(在十八 27 ;路十 33 ,十五 20 等三个故事中除外);耶稣对人产生了怜悯和“可怜”(见九 27 注释 ),通常便去做出满足该人需要的行动。在这里,“需要”是用旧约的 羊群没有牧人 的比喻来表示的。这种比喻主要指没有政治上的领导(民二十七 17 ;王上二十二 17 ;结三十四 5 ),但在这里专指没有灵魂上的眷顾和指引(参,亚十 2 ~ 3 )而言。 困苦流离 原意“被击溃和折磨”,是上面比喻的继续,指羊群无人保护而遭受野兽的袭击,或因那些不称职的牧人而遭受苦难(亚十一 16 )。以色列的百姓便是那“迷失的羊”(十 6 ,十五 24 ),他们在等待着那位牧人弥赛亚(结三十四 23 ;弥五 4 ;亚十一 4 以下等等)。
37 ~ 38. 如果说以色列人的需要是事情紧迫的一个原因,那么机不可失是另一个原因。 要收的庄稼很多 ,并已成熟 \cs18 138 。在旧约里,待收的庄稼往往被用来描绘将要来的审判(赛二十七 12 ;何六 11 ;珥三 13 );施洗约翰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三 12 ),耶稣在一些地方也说过(十三 39 ~ 40 ;参,可四 29 )。这里的意思和约翰福音四 35 一样,却是指人们已准备好对福音有所反应,以“逃避那即将来临的愤怒”。这段话表明, 作工的人 并不是(像犹太听众所预期的那样)被差去对万民执行最后审判的天使们,而是被差遣去拯救人们 免遭 审判的人,首先是从以色列人 起首 (十 5 ~ 6 )。为完成这项任务,门徒的人数从来都嫌太 少 ,要他们求 庄稼的主 〔亚兰文恐怕是“带头收割的人”(见 AB , p.114 ),指的显然是神〕给他们增援新人的命令也始终没有中止。使命是神给的,在神的掌握之中。第十章将告诉我们这个使命是什么,被差去完成使命的人应当做什么。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九章
9:1 “自己的城”指的是迦百农(参4:13及8:5注;路4:31)。
9:2-8
耶稣用祂的权柄来对付罪。犹太人认为疾病与罪有关连性。耶稣先赦免了那人的罪(2节),去除病根;然后叫他“起来”(6节)。这是耶稣在地上有赦罪权柄的证明。文士不信;众人却惊奇。
9:9
这是耶稣呼召罪人的好写照。法利赛人眼中的“罪人”是因为所从事的行业或个人的德行为他们所不齿,不屑与之往来的人。这些人有“罪”不是因为破坏了律法,而是没有遵行法利赛人墨守成规的解释。耶稣要打破这些人为的障碍。祂明白税吏等人的光景,知道他们在神面前是“有病的人”,需要“医治”,因此与他们一同吃饭,让黑暗中的人可以见到真光。马太又名利未,为《马太福音》的作者。他是迦百农城的税吏,后来作了门徒。
9:10 参5:46注;《马可》2:15注。
9:13 从法利赛人的严守律法来说,他们可算为义(腓3:6);耶稣所严厉谴责的是他们不让别人有得到救赎的机会。耶稣来正是为了呼召这些被人看不起的人。
9:15 “新郎”指主耶稣,基督已降临世上,陪伴祂的人岂须禁食?
9:16-17
这两个比喻针对犹太人的僵硬宗教传统而发(9:14)。犹太人着重外面的敬虔,忽略内心的生命(6:1-8)。“旧衣服”和“旧皮袋”代表犹太人的传统,“新布”和“新酒”代表神国的新精神。已硬化了的传统难适应新变化,要是注入新事物,只会加速其破裂(比较林后5:17)。
9:18 “管会堂的”是在会堂里主持崇拜秩序的人,是有地位的敬虔犹太人。
9:20
血漏是妇科病,犹太人视患者为不洁(利15章);接近患这病的女人也会成为不洁。这个女人不想让耶稣知道,在背后偷偷摸祂的衣裳。“繸子”佩在外袍的角上,提醒穿的人遵行神的命令(民15:37-39)。
9:23 古时办丧事,雇吹手奏笛致哀。连穷苦人家都得雇用至少两个笛手和一个陪哭的女人,来为死者举哀。
9:24
这女孩当时已死。耶稣说她只是睡了,要大家知道祂有复活的权柄(比较路8:53)。四本福音书一共记有三次耶稣叫人复活,这是其一;另外两个为拿因城寡妇之子(路7:11-15),及拉撒路(约11章)。
9:27 参8:20注。犹太人盼望弥赛亚来临,施行拯救,除去人间困苦。“大卫的子孙”是当时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
9:35-37 耶稣的传道工作展开,需要工人。“收割庄稼”指的是最后的审判。主的日子已近,须有更多的人出去宣告,叫众人悔改。